作文审题立意拟题 (yong)

2024-06-26

作文审题立意拟题 (yong)(精选8篇)

1.作文审题立意拟题 (yong) 篇一

(2012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审题导引】

在今年十六份材料作文中,湖南卷较为特殊,所给的材料除了文字外,还配了一幅图画,而图画还是以照的形式呈现,有别于一般的新闻图画或者漫画图画,这是高考中第一次出现的新的命题形式。命题形式很有创意,与众不同,也丰富了材料作文的命题样式。虽然命题形式新颖,但配上的四句文字材料给图画做了提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命题的创新给了考生多角度发挥的余地,因为文字提示给了考生方向,写作中只要抓住材料的核心意象“手”,再结合文字提示——“服务”、“想象”、“创造”、“收获”四个关键词语,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词语作为写作的话题,即可演绎成一篇符合要求的考场作文来。如侧重于写“温暖服务的手”、“创造力量的手”等。

也可以综合多个方面成文,从四个点下手展开行文,通过自然圆润的过渡升华主题,更能突显考生的文字驾驭能力,得高分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但同时在篇章结构和语言等方面必须有较高的驾驭能力才行。

审准材料的意义仍然是首要的。由于材料的多维性,其意义也就具有多向性。一定要注意写作要求中的“根据上述图文”中的“图文”,应把图文看作统一体来理解。“手”是一个意像,一份寓意,一种语言,一种表达。应当说,每一种理解均可以成为一个思维的触发点,联想的拓展点,创意的生长点。如“温暖”,如“想像”,如“创造”,如“收获”,均可成文。同时,这些点与点之间的呼应、组合、重构,又可能营建更大的思维空间与意义空间。如“温暖”+“想像”+“创造”或“想像”+“创造”+“希望”等等,或某两个元素的叠加。这种组合显然是多向的、多维的、多层的。仅从言说与成文的角度看,你可以写那种有情境、有细节、有体验的温暖故事,以情取胜,以感动为目的;当然也可以发表关于想像、创造、希望之类的各种议论,并佐以各种例证。

与其他十五份材料作文不同的是,该材料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为写作记叙体文章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手”作为命题的重要元素,它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形象的、传情的、隐喻的。形象是文学的存在方式,审美的存在方式。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手便是爱与温暖的传递。“牵手”是爱恋,“分手”是伤感,“捧手”是呵护,“放手”是飞翔,“动手”是创造。与“手”相关的一切想像,基本上指向明媚的精神气息和感动的心灵世界。如果考生足够地心思细腻,均能从“手”这个细节出发,让创意走得很远,亦很美。

二、关于内容

(一)审题

今年的作文题为图文结合的材料作文,文字表达具有发散性,末尾的省略号表示还可以对“这双手”展开其他联想和立意,所以尽管从整体而言考生在题意方面区分度不大,但仍有部分考生题意可能要判为“基本符合题意”或“偏离题意”,故对今年的作文题意,特做如下说明:

1.题目中对图像的提示性解说用的是四个主谓式短语,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但对其后的省略号的理解可以不局限于此种表述方式,如考生联想到“某人的一双手” “这双手干过什么” “手有何功用、意义”等,亦应视为“符合题意”,但应理解为第二等之“符合题意”。

2.材料中的图像及文字都是关于“手”及这一“张开的手”的形象的隐喻或联想引申意义的,提示语中 “根据上述图文”中的“图文”,应理解为图文统一体,所以考生立意,应在此整体意向上生发,如果考生作文只是就某一句中的某个词(如“想象”“收获”)展开立意,而完全未涉及“手”这个主体及其能动性,应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3.完全与材料无涉,明显属于抄袭、宿构的,即使在其题旨范围之外插入了有关“手”的个别文句,应视为“偏离题意”。

4.未加说明的其他立意的情况,请评卷员与组长商议。对于“偏离题意”的判决,必须通过组长审核。

(二)内容

1.文章材料丰富、扎实、恰当,且内在逻辑关联较好,应视为“内容充实”。

2.文章缺乏具体的材料,或虽有材料,但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或整篇文章意思发散、让人不知所云,应视为“内容不当”。

(三)中心

1.文章符合题意,有明确的主题贯穿全文;主次详略得当,视为“中心突出”。

2.文章无中心,或有多个中心且互相矛盾冲突,缺乏内在联系,视为“中心不明确”。

【提示:就今年的作文情况而言,有部分考生四个或多个意向都写到了,这类文章应视其具体内容加以判断:如果其不同意向有一主要观念加以统领,应视为“中心明确”;或者在未有主旨句的情况下,其意向的流转自然圆润(如从“创造”到“收获”),也应视为“中心明确”或“中心突出”。而文章意思明显发散,有较强断裂感的,应视为“中心基本明确”或“中心不明确”。】

(四)感情

1.文章所写的景、情、事、理,含有自己真切的感受、体验、体悟,符合情理,与文 章的内容和谐一致,视为“感情真挚”。

2.文章表达的感情符合情理,视为“感情真实”。

3.文章表达的感情基本符合情理,视为“感情基本真实”。

4.文章表达的感情不符合情理,或与文章的内容冲突,视为“感情不真实”。

三、关于表达

(一)语言

1.语言规范,语句结构完整,没有语病,语意连贯性强,视为“语言流畅”。

2.语言规范,语意基本连贯,或有2、3处语病,视为“语言通顺”。

3.语言大致规范,语意不够连贯,或有4、5处语病,视为“语言基本通顺”。

4.语言不够规范,语意不连贯,多处使用与现行规范汉语语言文字不符的语言符号,或有5处以上语病,视为“语言不通顺”。

(二)文体

1.试题明确要求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评分标准”也有“符合文体要求”一项,因此考生写的文章,应该符合“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文体要求。

2.所谓议论文,是指围绕某一观点展开,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的文体。所谓记叙文,是指表达方式以叙述、描写为主,写人记事的文章。但对文体的判定不宜过于死板,应从考生作文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灵活处理。如随笔或主要以议论手法抒情的文章,可视为议论文;叙事性散文,可视为记叙文;童话、小小说,也可视为记叙文。

3.文章包含了多种文体因素,内在联系不紧密,视为“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4.文章包含了多种文体因素,文体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或者大量地违反所用文体的基本规范,应视为“不符合文体要求”。

(三)结构

1.文章具有必要的组成部分,且围绕中心,衔接自然,有较强的内在联系,视为“结构严谨”。

2.文章具有必要的组成部分,且围绕中心,衔接较自然,视为“结构完整”。

3.文章具有必要的组成部分,且大致围绕中心,视为“结构基本完整”。

4.文章缺乏必要的组成部分,内在联系混乱,条理不清楚,或者内在逻辑十分混乱,或文章没有完篇,严重影响到文章的完整,应视为“结构混乱”。

发展等级部分:

1.不宜把发展等级分的标准定得过高。应从高中学生实际出发,保证大多数考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等级分,有较强写作能力的考生,能得到较高的发展等级分。

2.发展等级分与基础等级分之间应有联系,但不一定是成正比例。在基础等级段得分较低的,在发展等级段可得分较高。但在基础等级段评为四等的,原则上不给发展等级分。在基础等级段评为三等的,发展等级分最多不超过12分。

3.发展等级段16个评分点中,有一点突出可得满分,两点比较突出可得满分,三点达到要求可得满分。其他情况按此标准折算。即只一点比较突出给10分,一点达到要求给6分,两点达到要求给12分。

4.所谓“达到要求”,指基本符合发展等级段评分点的要求。“比较突出”指全面符合某个评分点的要求,“突出”指不仅全面符合某个评分点的要求,而且在某一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5.“丰富”之“论据充足”一点,不是指举例很多,因为“论据”不等于事实,它还包括道理,是与对事理的充分论证分不开的。

6.“有文采”之“文句有表现力”,不仅是指排比、反复等句式表现出的“有气势”,而更应理解为文句在内容表现方面的有意蕴或简明精确。

其他:

1.有确凿证据判定考生的文章是按照某一篇文章仿写的,且构思、内容、文字等与仿写的文章有许多相似之处,该文的实际得分,按应得分数的70%执行。

2.文章不足400字但已完篇的,给一个总分(最多不超过24分),不再分项分等评分,也

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3.照抄试卷中阅读材料的,若照抄部分字数超过全文篇幅80%,总分最多不超过10分;字数占全文篇幅50~80%的,总分不超过24分;低于50%的,根据实际情况在25~42分的范围内记分,个别文句的引用除外。

【考场标杆例文】

【评点】 作者对试题写作材料的图文理解与把握准确,文章紧扣“暖暖的手”,用“送温暖”贯穿全文,中心突出,所选材料丰富、恰当,内容充实,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感情真挚,内容项可在一等上限计分。文章以议论为主,符合文体要求。行文围绕中心,衔接自然,内在联系紧密,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表达项可在一等中上限计分。发展等级可从“较丰富”、“较有文采”两个方面计分。

总分:内容20+表达19+发展19=58分

【评点】 本文从“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立论,符合题意。论证过程中用了名人/凡人,正面/反面的事例,有一定思维层次,但因为陈贤妹、仲永等事例与观点联系牵强,内容只能算是“较充实”,中心介于“突出”与“明确”之间,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表达介于“流畅”与“通顺”之间,符合文体要求。“表达”项可在一等中下档计分。发展等级可在“文采”和“丰富”方面给14分。

总分:内容16+表达17+发展14=47分。

2.作文审题立意拟题 (yong) 篇二

那么,怎样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呢?

材料作文可分为有提示的材料作文和无提示的材料作文。有提示的材料作文只要抓住提示就可以了,没提示的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则较为复杂。下面就这两种情况做出分析讲解。

一、有提示的材料作文

有提示的材料作文往往由三部分构成:要求、材料、提示。

例1 2015年昆明市中考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材料一]有人在评价热播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时说,生活就是这样,大家要齐心协力,一起向前奔跑,才是兄弟。

[材料二]杨澜说,我们虽然再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不能不享受奔跑。可能会有人妨碍你的成功,但没有人阻止你的成长,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材料三]在适合奔跑的时间和空间放弃奔跑,是一种遗憾。

三则材料引发我们这样一些思考:奔跑的路上,团结协作很重要;奔跑是另一种成长,成功和失败都是成长的印记;在最好的时光里尽情奔跑,切莫虚度……

[分析]

上述作文题目,其中“阅读下面材料……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为题目的要求,“材料一……材料三”为题目中的材料,“三则材料引发我们这样一些思考……切莫虚度”为题目中的提示。

审题时,考生只要抓住“提示”中的“团结协作很重要”“奔跑是另一种成长,成功和失败都是成长的印记”“在最好的时光里尽情奔跑,切莫虚度”这三个短句中任意一句进行立意即可。当然,根据提示,也可以有所扩展。

例2 2013年曲靖市中考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朋友画了一幅画:一只鸟巢,里面有4只小鸟,巢外的一只母鸟正向它们飞来,小鸟们齐刷刷地张开着小嘴。

朋友问:“这些小鸟张开小嘴想要什么呢?”

“想要母鸟喂它们食物。”我说。而朋友说:“他的画所表达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那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我问。

“小鸟张开小嘴,是想要母鸟吻它们。对生命来说,无论是鸟还是人,爱是另一种粮食,有时甚至是一种更重要的粮食。”朋友说。

[分析]

上面材料中“阅读下面材料……可发表议论”为“要求”,“朋友画了一幅画……朋友说”为“材料”,其中“提示”则是材料的最后一段“小鸟张开小嘴……朋友说”。

这一则材料作文,命题者把提示融进材料之中。审题时,考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中心词)“爱”,围绕“爱”立意即可。

例3 2013年昆明市中考材料作文:

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从画面的提示语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

漫画:“人字”图

[分析]

这是一则漫画形式的材料作文,其材料为漫画。审题时,既要注意观察漫画,理解漫画的寓意,更要注意漫画上的文字,它往往具有提示性作用。

这则漫画作文同样由三部分构成,“请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可发表议论”为“要求”,“材料”为“漫画”,“漫画上的文字”为“提示”。

审题时,考生只要抓住“提示”中的“相互支持”“脚踏实地”“积极向上”这三个中心词中任意一个进行立意即可。

由此看来,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既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漫画。材料作文中的提示,可以单独成段,也可以融进材料之中。审题时需仔细分辨,只要找出提示,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立意也就容易了。

二、无提示的材料作文

无提示的材料作文由两部分构成:要求、材料。这类作文的审题难度较大,考生往往不易把握,容易偏题离题。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大致分为两步。

第一步,分析材料,找出立意。

对待无提示材料作文,可分析材料中有哪些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他们各自有哪些经历,或者各自干了些什么,他们的结果怎样,对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这些启示就是你立意的内容。简单地说,先找对象,再找经历,后找结果谈启示(立意)。

例4 2011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材料作文:

认真阅读下边这则材料,自选角度作文。

某人捉住了两只猴子,打算训练它们来为自己挣钱。他先训练它们翻跟头,翻一个就给一个桃子吃。其中一只猴子翻得特别起劲,因此吃到了不少桃子。另一只则不然,既不翻跟头,也不吃桃子,即使用鞭子抽它,它也不翻。如此这般训练了若干天,翻得好的那只,由于桃子吃得多,就膘肥体壮,皮毛发光。那只宁可饿着也不翻跟头的猴子,却皮包骨头,无精打采。某人看着来气,就把它赶走了。于是,那只猴子一到野外就精神了起来,活蹦乱跳地爬树摘桃子和其他好果吃。那只会翻跟头的猴子只好让主人牵着走街串巷翻跟头。

要求:文体自定,题目自拟,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分析]

这是一道审题难度很大的题目,乍拿到不知所云,全蒙了。但按照上面所讲方法进行分析,先找对象,再找经历,后找结果并产生哪些启示,在启示的基础上就很容易得出立意了。

阅读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这则材料的对象有哪些?

2.它们分别有哪些行为?

3.结果怎样?

4.在此基础上,你的立意是什么?

[结论]

1.驯猴人。驯猴人为了钱,捉住猴子,使猴子失去天然的本性,他破坏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于是逆向思维,可以得出“保护环境”的观点。

2.胖猴子。胖猴子为了吃到东西拼命地翻跟斗,它真有点像汉奸,它没“骨气”,于是可提炼出“做人要有骨气”“做人要讲原则”的观点。再看结果,“只好让主人牵着走街串巷翻跟头”,前面得到主人果子吃,后面则失去了自由,由此可得出“得与失”这样富有哲理的观点。

3.瘦猴子。瘦猴追求山林,追求未来,宁可饿死也不吃驯猴人的果子,它不牺牲自己长远的目标,于是又可以得出“骨气”“原则”“目标”“追求”这样的话题,还可以得出“为了理想,愿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理想)这样的主旨。再从结果来看,瘦猴“先失后得”,同样可以得出“得与失”这样的观点。

例5 2015年福建省漳州市中考材料作文:

看漫画写作文。

上边漫画,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意味。仔细观察,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得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分析]

这是一则漫画形式的材料作文,但与2015年昆明卷的漫画有所不同:昆明卷漫画中的文字提示属于直接性的,而漳州卷的文字则属于引语,需要进一步分析才能确定立意。

阅读漫画后思考下列问题:

1.这则材料的对象有哪些?

2.它们分别有哪些行为?

3.结果怎样?

4.在此基础上,你的立意是什么?

[结论]

《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猪八戒的故事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猪八戒和猴哥的本领大家也是熟知的。

这幅漫画中涉及的对象是猪八戒。猪八戒说:“就不相信,我就成不了猴哥。”猪八戒想成为猴哥,可以说,这是不可能的,猴哥的本领猪八戒无论如何是学不会的、学不到的。但是,猪八戒想成为猴哥,其信心、勇气可嘉,值得肯定。因此,这幅漫画可从正反两面进行立意。

正面立意:量力而行,比……

反面立意:做事要有信心,勇气……

由此看来,没有提示的材料作文,无论是文字性的材料作文还是漫画性的材料作文,无论是复杂的还是较简单的材料作文,采用抽茧剥丝的方法,找出其中的对象、经历、结果,思考获得的启示,立意也就容易了。

第二步,比较选择,确定立意。

上面分析得出一些立意,但这些立意是否符合命题者的意图,能否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是否适合自己写作,还需要遵循下面三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确定的立意应与材料有密切的关系,关系疏远的、不易看出的、隐晦的立意就要舍去。

第二个原则,确定的立意应当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富有时代精神的。这样的立意极容易出新,又容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第三个原则,确定的立意应当是自己有一定材料储备的,适合自己写作的。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根据上述原则分析,“保护环境”这一立意与例4材料的关系较远,也不是命题者的意图,因此把它舍去。其他立意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

3.命题作文审题立意六法 篇三

一、探究寓意法

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典例精选】

2006年高考作文(辽宁卷)

题目:肩膀。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肩膀”是一道寓意(比喻义)性的命题作文题,实体的肩膀谁都知道,但要写成作文就一定得找到实体意义之外的意义,即“肩膀”的深层次含义——比喻义、象征义。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只有这样立意,才算读懂了“肩膀”的比喻义或内涵。接下来要确立所写的中心论点,作者可以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寓意)去写作文。例如你若对肩膀的寓意“担当”理解最深,那么可以依托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等来写。类似的题目还有如2007年高考作文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中的“坎”,其寓意(比喻义)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合。如家庭变故、升学挫折、心理失衡等”。又如2007年高考作文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中“春光”比喻(象征)“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

【类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公司总经理叮嘱全体员工:“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没挂牌的房间。”但他没解释为什么。在这家效益不错的公司里,员工们都习惯了服从,大家牢牢记住了领导的吩咐,谁也不去那个房间。一个月后,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年轻人,同样的话,总经理又向新员工重复了一遍。而有个年轻人偏偏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同事们纷纷劝他,冒这个险干吗,不听总经理的话有什么好果子吃?而小伙子执意要去看个究竟,他轻轻地叩门,没有人应声。他随手一推,门开了,不大的房间中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拿这张条子给总经理。”小伙子很失望,但既然做了,就做到底,他拿着纸条去了总经理办公室。当他从总经理办公室出来时,不但没有被解雇,反而被任命为销售经理。

请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命题作文题“虚掩着的门”是一个偏正式短语,“门”是中心词,它的本义是指房屋、车辆等的出入口,它的比喻义(寓意)是指人生、事业等的出入口。“虚掩着”是修饰语,点明了“门”的特点——只要去推,便可打开。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本义实指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一个意象、一个道具、一个细节等,由此来生发出为文、为事、为人之道,最后文章的中心可能还要升华到“门”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上。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比喻义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主旨的凝结点——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人去推开;生活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能体味爱心,而又能付出爱心”的人去推开;事业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人去推开等等。

二、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湖北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类题训练】

题目: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三、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典例精选】

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类题训练】

题目: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四、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

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类题训练】

题目: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此题可通过“以问领想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此例。

五、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典例精选】

2006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指导】

“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化意为象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类题训练】

题目:请以“考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考验”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运用“化意为象法”,将“考验”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例如:苏武牧羊是考验;司马迁受宫刑是考验;屈原终不屈于浑浊的现实,自身选择高洁,是考验;邓小平三起三落是考验,我们高考是考验等。从这些形象的事例中,我们得出中心:“人要经受得起各种考验,考验是对人的毅力、人格、精神的检验,是我们成功的通行证。”“化意为象法”采用的是一种先发散后聚合的思维过程。

六、一分为二法

“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江苏卷)

题目: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欢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例如: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好奇心,让爱迪生不懈探索点亮世界的灯芯;是好奇心,让“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等。这是“好奇心”的正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是好奇心,让哥伦布打开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人类的杀戮从此更疯狂等。这是“好奇心”的反面:让人平庸,甚至酿成人类悲剧。综合立意:好奇心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类题训练】

题目:请以“弯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对“弯曲”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弯曲”的正面,又要看到“弯曲”的反面。一方面,人生道路是弯曲的,人的处世态度也要“能屈能伸”,典型的例子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等;另一方面,有的“弯曲”不可取,如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溜须拍马等,这时,我们要像方孝孺、李白、屈原等一样正直。这样我们的思维才具有思辨性,深刻性。

4.作文审题立意 篇四

我们本想把日子过成诗,时而简单,时而精致,不料却把日子过成某些人的歌,时而不靠谱,时而不着调。

2、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2、立意: ⑴永葆一颗童心。

⑵莫让功利占尽孩子的心灵。⑶童心与童年。

⑷少年强(心灵)则国强。

⑸直爽(善良)不可丢【扣住材料】。⑹不能失去的孩提王国——真诚价更高(针对各种假货)。

本题在审题上难度不大,但作文时想得到高分,就应该拨开乌云见日月,扣住社会热点,深入挖掘,本题写成议论文比较有优势。

二、写作讲评

1、命题

⑴保持童真、⑵让童真之花永不凋零、⑶守护心灵的那一方净土、请⑷让童真长存心间、⑸把童心安顿好、⑹带着童真生活、⑺童真给我们飞翔的翅膀、⑻本真地生活⑼寻回消逝的童真、⑽请唤起内心的“童真”、⑾我也曾经“童真”,⑿致逝去的童年、⒀回归童真、⒁让本心的浮尘散去、⒂褪去浮华求童真、⒃让心为童化⒄童真是世界潜在的财富 命题特点分析:

1、要保持童真,不让它凋零(应该从采取哪些措施不让它凋零)

2、已经失去了,把它找回来(先写失去的现状,再写如何找回)

3、童真是财富(是什么样的财富,怎样保持它)

2、开头

⑴从商人眼里,看到的是利欲熏心的贪婪;从腐败官员的眼里,看到的是无视法律的滥用职权;只有从孩子的眼里,才能看到无邪质朴的童真。也许你会问,什么是童真。⑵当岁月的流水逐渐抚平了你独有的棱角,当瑟瑟缩寒风慢慢消退了你内心的纯真,当你开始成熟,冷漠甚至世故,还记否,儿时吹向蓝天斑斓的泡泡,和美丽的憧憬。

⑶金丝燕会筑燕窝,蜜蜂会造蜂巢,人类会做美丽的艺术品,介是对于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本真之心,谁又能造呢!

⑷未入世前非我也,离世以后亦非我也,然则今虽在世,实非我也。何为?童心没有了,还是真实的我吗? ⑸张国荣在《我》中吟唱:“谁都是造物者的光荣,不用闪躲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做人应该像张国荣说的那种,秉持倔强的童真,活出自我。

开头特点分析:

1、排比开头,引出观点或话题或文章;

2、议论开头,引入话题;

3、运用名言,引出观点。

四、优秀作文

例1 莫迷失,让童心永驻(议论性散文)

当岁月的流水逐渐抚平了你独有的棱角,当瑟瑟的寒风慢慢消退了你的内心的纯真,当你开始成熟,冷漠甚至世故,还记否,儿时吹向蓝天斑斓的泡泡和最初的梦想。(用抒情语言,暗示话题,关于童真)

身处二十一世纪,莫迷失,让童心永驻。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李后主“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身处帝王世家,李煜或许有过怨言,但他仍保持着赤子之心作词,这样何等的不易,用天真的心看世界,感悟那些美好的东西。(引王国维评价李后主的话,说明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者应保持童心)

塞林格在他离世的地方,隐居了近六十年,即使成名后,亦深居简出,塞林格的一生始终是个谜,他的生活经历简单,但他内心世界却一直被旁人视为幽深的洞穴。也许他对成人世界的逃避,仅仅想要永远守住自己的童心,半生叛逆,一生传说,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塞林格而言,对童心的坚守以及对简单愿望的执著,尽管受到周遭的轻视与不解,但也正是这些,铸就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成功。尚未步入社会的我们,仍留着童心,十年后,甚至垂暮,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回望此生,想必会为这份童心暗自庆幸吧,因为有它,在世故的社会中,没有迷失自己。因为有它,在无数次挫折里没有放弃自己。(以塞林格例,阐述哪怕一无所有时,都不应忘掉童心)

面对无尽的竞争与外界的压力,我们会慌乱失措,睁着惶惑的双眼,无所适从。

丰子恺说: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变。孩子拥有童心,对复杂的形势罕有顾虑,他们对未来满怀着希望,年龄与相貌都不会成为束缚着他们的枷锁,只需让童心永驻,方能缓解先前思前想后的惴惴不安与迷茫。食指在《相信未来》中写道:“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事实上,也并非需要用孩子的笔体,他是希望感到悲观绝望的人,拥有一份童心,去相信自己,相信未来。(要求人们拥有童心,相信未来)

也并非拥有童心便有了一切,但没有童心的人注定体会不到单纯的快乐民美丽。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莫迷失,让童心永驻。(结尾,强化童心)

例3 褪却浮华求童真(抒情性散文)

雨,淅淅沥沥。

你幻想无拘无束,奔跑在雨中。你渴望自由自在,让大自然赋予的甘露洗礼你的每一寸肌肤。你喜爱用脚掌拍打水洼,看那水花定格的一瞬。

但你待在原点,如困在囚笼中的困兽。你担心溅起的水花弄脏了你的衣服,你害怕别人的嘲笑,嘲笑你的幼稚冲动。天空有了阴霾便不再蔚蓝,而心灵有了顾虑便有了所谓的“成熟”。十八岁以后的你总是以成人自居,一次次否定自己奇妙的想法,一次次阻止自己冒险的冲动。十八岁以后的你肩上多了些包袱,多虑的心将童真从行囊中驱逐。

你问为什么长大后心灵开始硬化?你问为什么长大后便不能像孩童一样玩耍?你想做回十八岁前的自己,可你却总打消这不成熟的想法,因为你怕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矛盾的心理如蜗牛背上的重壳,使你越爬越慢。(写自己“成熟”)雨,仍旧淅淅沥沥。

一滴雨水悄然落在你的肩上,顺着手臂滑到了手掌。一丝萦绕在身边的清凉、一股蕴含自然的力量沁入你的心房。你缓缓抬起了手,嗅到夏日里久违的清爽,闻到干燥里罕见的泥土芳香。你再也无法抗拒自然的诱惑,一个热血沸腾的念头正在酝酿。

你环顾了四周屋檐下躲雨的人们,如同看一群木讷的动物一样,你嘲笑他们的迂腐,如同他们嘲笑你的幼稚一样。

你脱下了那双鞋子,挽起来裤角,一如乞人不在意的形象。你放下了大人们所谓的高贵与成熟,如离弦的箭一样,奔跑在雨中的世界,回到了童年的天堂。(写自己希望回到“童年”)

雨,依然淅淅沥沥。

人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你融入了自然享受自然拥抱你的舒畅。突然间你发现了自己好傻,为了所谓的风度,多少次将幸福拒之门外,多少次禁锢自己本该放肆的愿望。

你回首,惊奇地发现人们正在陆续加入奔跑的队伍。你忽然明白,许多人和你一样,仍保留着无可替代的童真,只是将它隐藏,只要轻轻触碰,它便再次释放。(写自己和许多人一样回到“童年”)

美丽的人生不该失去美丽的童真,褪却浮华,让童真陪你到地老天荒。

例4 三句话童真(高考优秀作文)

在生命的长河中,无论你是什么年龄,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份或多或少的童真,那份童真或许是满满的甜蜜,或许是欢乐中略带苦涩,但无论怎样,无论何时何地,那都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最值得留恋的时光。

有人说小孩子的想法是直线的,不会转弯,他对一件事物只有对或者错的判断,他不会去思考我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做了对自己有什么不利。但是随着世俗的变迁,这条直线会渐渐的弯曲,在弯曲的同时这份童真也就淡去了。

也许你会感叹光阴蹉跎,这把无形的刃剑把我们本有棱有角的童真给打磨光了,但是这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不是么?我们可能在成长的时间里,学会了冷静,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人总要学着长大,你总将要面对自己的未来,挑起自己的责任重担。毕竟,父母会老去,时代会更替。

过去,总以为自己不长大就不会失去,总以为不失去就可以守护那片心中的小天地。过去,把自己沉湎在回忆中,总以为这样就可以留住那份美好的感情。把自己遗忘在那个虚幻的国度,把自己捆绑在命运十字架下,只愿意一遍一遍咀嚼糜烂的记忆,却从不肯放眼将来。何时将思想搁浅在这个花季的年龄,将感情抛弃在这个迷茫的路口,一路上的欢声笑语,磕磕绊绊都化作了无忧无虑的袅袅青烟,氤氲着这个季节的迷惘。猛然发现,自己还是个小孩子„„多少次渴望成长又害怕长大,多少次在命运的路口徘徊不定,多少次在深夜听着忧伤的音乐把自己放荡在那个不羁的年华。很多次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泣,一个人独自排遣自己苦闷的情绪,忘记是谁许下的那一世承诺,在江南烟雨中,倾听青石桥下流过的记忆。终于一滴眼泪疼碎了千年的等待——我要长大!

冰心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亲爱的朋友,请别轻易关闭心中那扇童真的窗,丢失了什么,请别丢失了童真,经常让我们的童心去太阳下飞翔,因为:童真=快乐,快乐=财富。生命可以短暂,快乐不可以没有。有童真的世界,是最快乐是世界;有梦的天空,才是最畅快的天空。

无论何时何地,请留一份童真,给梦。

五、本次作文的主要问题:

1、对童真理解不深,没有解决“童真”是什么的问题,因此写作深度不够。

2、不少同学写议论文,不知道论据是议论文的命脉,没有事例的议论是空泛的。

3、有少数同学没有重视语言表述的重要性,语言美在议论文中同样重要。

4、极少数同学不注意书写整洁、字迹清楚,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同样重要。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支西方的考察队深入非洲腹地考察,请了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做背夫和向导。由于时间紧,需要赶路,这些土著人很吃苦耐劳,背着几十公斤的装备物资依然健步如飞。奇怪的是,他们每走一步,就要叫一声自己的名字。一连三天,考察队都很顺利地按计划行进,大家都很开心。可是到了第四天早上,无论如何相劝,土著人就是不愿出发,考察队员们感到很奇怪。这时,土著人的头领解释道,按照他们的传统,每走一步叫一声自己的名字,是怕自己的灵魂丢失;假如连续三天赶路,第四天必须停下来休息一天,以免他们的灵魂赶不上自己的脚步。

你有过类似的体会或经历吗?请结合材料,选准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思路点拨]

土著人这种“招魂”的习俗很耐人寻味。然而,如果就事论事,只停留在表面,那认识就显得非常肤浅,也失去了写作的思想意义。解读这则材料,关键是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通过这一引子,延伸挖掘出它深藏的内涵,揭示出材料深层的本质意义。透过“招魂”“停步不前”的举动,可以联想到“呼唤”“唤醒”等关键词。“魂”在这里象征的是人们丢失的宝贵东西,特别是那些非物质的诸如美德、节操等。透过材料表层,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那些亟待唤醒的麻木冷漠的国民,联想到现今不少国人缺失的“使命感”“责任感”“道德”“真情”“良知”“爱心”“感恩之心”等,这样的立意积极健康,催人警醒,能够真正起到唤醒麻木的心灵、弘扬道德的回归、构建温馨和谐大家园的警示作用。

在文体上,如果写记叙文或小小说,可以构思一个故事,用事实说话,从某一个侧面展示人类美好灵魂的缺失,委婉地向真善美发出呼唤;如果写散文或议论文,可以考虑运用并列式结构形式,用“唤醒自己,„„”的句式构成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文章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为了使自己的文章别具一格,也可以采用其他文体,如寓言、故事新编等,以新巧取胜,更是一种明智之举。

七、(60分)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1)在事情未成功之前,一切总看似不可能。

(2)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3)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我们能接受生命中的挑战,连最奇异的梦想都可实现!以上三句都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名言,你读了以后有哪些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5.这道题的材料部分由曼德拉的三句名言组成。

第一句说明,做任何事都有成功的可能,不要对自己说不可能;

第二句阐述每一个生命都有可能碰到失败、困难和挫折,关键在于你能否超越自己,“再度升起”;

第三句揭示人生的真谛在于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三则材料综合起来,实际上谈的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人生实践和人生理想。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没有梦想,就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具有坚忍不拔、超越自我的精神,唯有如此,一切才皆有可能。

写作时,最好把三个名句综合起来,展开论述,也可以以某一句为重点,深入挖掘,用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思维,旁征博引,活用论据,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有创意的观点。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作文。(60分)李彦宏说,机会多了其实也是负担。“我每天起得特别早,可能5点多就醒了。我很着急,着急机会太多了,不可能全部都做,我得决定把哪些机会放弃,聚焦做一些自己真正擅长和喜欢的东西。”他说,现在人们其实处在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每一个人都面临非常多的机会,但若要真正有能力对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机会说“不”,是很难的。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喜看稻椒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分论点1:实践使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分论点2: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分论点3: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分论点4: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

《别让雨下进灵魂里》(中间段)

因为做自己,舒婷选择了橡树旁一株木棉式的爱情。

因为做自己,顾城选择了用自己黑色的瞳来寻找光明。

因为做自己,他们寻得了生命发芽的机会。

5.作文审题与立意 篇五

【审题】

一、审读作文材料

二、审视作文范围

三、审清作文话题

四、审定作文要求

例题:

唐代诗人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代诗人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法国哲学家休谟说:“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则是使人痛苦的惩罚。”

当代学者鲍鹏在评价庄子时说:“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没有结伴的欲望?谁又不想结伴而行?谁没有经历过孤独?谁又不因孤独而痛苦?请以“结伴与孤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结伴与孤独”虽然是一个并列的关系型话题,但从引导语来看,显然是倾向于肯定结伴而否定孤独。也就是说,结伴是生命的常态,愿意结伴的人与他人、与社会是协调一致的;而孤独则是人性的异化,孤独者与他人、与社会是不和谐甚至是对立的。]

如果从“结伴”的角度正向立意,可确定以下主旨:

①赞美珍贵的友情或爱情。

②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和谐共处。

③论述结伴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如果从“孤独”的角度反向立意,可确定以下主旨:

①探究孤独者与社会冲突的根源。

②发掘孤独者独特的思想或文化价值。

注意:在话题作文中 话题是议题话题是范围话题不是中心论点话题不是文章题目

【立意】

一、中心要明确,忌模糊、似是而非或面面俱到,多个中心

二、中心要新颖、独特,忌人云亦云

三、中心要积极,忌中心思想片面化、绝对化

四、中心选取角度要准确,大小适度

练习:

6.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篇六

粗心

上星期的一天早上,妈妈跟要上班的爸爸说:“你下午回家的时候,别忘了买点菜。”爸爸“是是是”答应着走了。下午5点多了,我和妈妈在家里左等右等也不见爸爸回来。我对妈妈说:“爸爸再不回来,我就到楼下的食品店买面包。要不饿死我了。”我的话刚说完,就听有人敲门。我想一定是爸爸。我跑过去把门打开一看,真是爸爸。爸爸手里拎着一个大兜子,我想准是什么好吃的。我接过兜子打开一看,兜子里全是作业本。我小嘴一撅说:“菜买了没有?”爸爸一拍脑门儿说:“呀,我又忘记了。”我说:“忘了,忘了,作业本怎没忘拿回来呢?”爸爸拍着我的头说:“谁让我是老师?”没办法,我和妈妈只好买面包吃了。

这都怪我的爸爸粗心。

爸爸粗心,忘记了买菜,却不忘要批改的作业本。这样对比起来思考,就不难发现,这个材料表现出了爸爸热爱学生,热爱工作,废寝忘食的品质。

怎样确立、提炼材料中的中心呢?

(1)要了解“中心”一般所包含的内容。小学阶段,“中心”一般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表现社会(或集体)的某种风尚或道德,如讲奉献、尊老爱幼等。②表明自己受到了什么教育,明白了什么道理。③抒发自己某种感情,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对损公利己行为的痛恨,对一种事物的喜爱等。④表现他人的某种品质,如关心同学、工作负责、生活朴素、刻苦学习、乐于助人等等。

(2)要养成认真推敲材料、探究“根源”的习惯。发现或选取到一个作文材料之后,总要透过材料的表面现象,反反复复地推敲、探究一番——这个材料能够说明、表现什么,多想几个“为什么”。这样,就把“意”从材料中提炼出来了。如:以前自己家里没有电视机,每晚总到别人家去看;好容易买了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后来,家里又买了一台,东、西屋各放一个,大人、孩子互不影响;现在,家里又新购置了一台29英寸平面直角遥控大彩电,放在了客厅,那两台黑白电视机从此被冷落了。这个材料可以说明什么呢?反复推敲、探究后,就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家人的生活要求、标准逐步提高→是因为家庭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是因为国家改革开放、富民政策好。这样,材料的“意”就被提炼出来了。

(3)要掌握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材料的一般的立意思路。①拿到写人的材料,要着力挖掘、探究材料中人物的思想动机——他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寻找出支配人物言行举止的思想根源,进而确定出这个材料可以用来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是赞扬他某种好思想、好品质,还是批评他某种错误的思想、行为。②拿到写事的材料,要着力探求事件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进而确定出这个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什么——是能够正面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给人以启迪;还是能够从反面说明吸取了一个什么教训。③遇到写景状物的材料,要发自内心地体验自己对这些景物有怎样的情感,进而确定出描写景物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要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力,要善于思索,善于发现。周围生活里本来存在着自身的规律和含义,谁也没注意它,看到它,但经过你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比别人更早地认识了它,这就是“发现”了。发现,是提炼中心的一个重要方法。如:

有个小同学,她家过中秋节时,买了各式各样的月饼,可谁都不爱吃。她妈妈包了香香的饺子,可谁也不多吃。这时,邻居送来几个玉米贴饼子,大家却抢着吃。因为她家近一两年都没吃过玉米饼子了。大家越吃越想吃、爱吃。她想到过去天天吃玉米饼子,一年难得吃上几次饺子。现在天天大米、白面,倒又馋玉米饼子了。从这个变化中,她发现了一个十分深刻的主题:国家的政策好,农民生活富裕了。

怎样正确把握作文的立意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习作,想想本文的中心是什么,有什么问题:

记发生在家中的一件事

我的爸爸、妈妈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吃完饭不爱洗碗。每次吃完饭,爸爸总要躺在床上睡一觉,妈妈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电视,洗碗自然就成了我的差事。这天晚上,刚吃完饭,爸爸又照常准备睡觉,妈妈也照常打开了电视机。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就躲进北屋装出一副写作业的样子。“闺女,洗碗呀!”妈妈喊。“我写作业呢!”“那就让你爸爸去洗。”“爸,洗碗去!”爸爸不耐烦地说:“不管,不管!”见他们俩都不管,我眼珠一转,走到妈妈身边说:“今天我的作业多得很,您就洗了吧!”妈妈看了我一眼,说:“没见我正看得好好的吗?不管!”我把妈妈拉到爸爸身边:“你们俩赛头家,谁末家谁洗碗,行不?”“行!”于是,他们伸出手来,“赛赛赛,赛头家!”结果,妈妈出“布”,爸爸出了“剪子”。我和爸爸哈哈大笑:“请洗碗去吧!”“不算不算,再赛一把!”妈妈急着说。“行!”“赛赛赛,赛头家!”爸爸以“布”包“石头”,又赢了妈妈。“这回该洗碗了吧!”爸爸得意地说。妈妈无可奈何,慢腾腾地洗碗去了,一边洗,还一边说:“真倒霉!”以后,我又设“计”,一、三、五、日由爸爸洗碗,二、四、六由妈妈洗碗。这下,既改掉了爸爸妈妈的缺点,也减去了我的差事,“哈哈!”

小作者也知道,“吃完饭不洗碗”是爸爸妈妈的缺点。而他自己呢?为逃避洗碗,竟先后几次说谎、设“计”欺骗爸爸妈妈,并且为“计谋”成功实现而欣喜。可见本文的中心是不健康的。尽管习作内容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可它却不是一篇好文章。

中心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是文章的灵魂,务必要正确地、健康地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学做“真”人是前提。语言是心灵的门户,文如其人,人正文才正。因此,要写出立意正确的文章,就必须要先学做“真”人——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彻底摒弃懒惰、自私、贪小便宜等不良行为。这就为正确立意奠定了思想基础。一个遇事只为自己打算的人,是不会做出(当然也不会发现)有益于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事情,因此也就不会写出中心正确、有教育意义的文章。

(2)对“意”进行反复斟酌、推敲是关键。确立、提炼出材料要表现的中心后,还是不应急于动笔,有必要再次进行斟酌、推敲,用“正确”的标准加以衡量,以便把“问题”解决在动笔之前。

(3)澄清一些模糊认识。立意正确,并不是说作文就只能表现“热爱学习”、“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有意义”的中心当然正确,“有意思”的中心也正确。因此,作文时不但要重视“有意义”的内容,更要重视“有意思”的内容。因为在我们小学生的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是远远多于“有意义”的。

7.新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篇七

一、区别材料作文和新材料作文

80年代和90年代高考考材料作文。那时的作文要求全面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形成立意, 写作时不能抛开材料, 大多数试题只能写议论文。

自1999年以来, 全国卷作文题目一直都是话题作文。2005年湖北卷作文题除材料外, 还加了一段提示语, 提示考生“自定立意”, 借用了话题作文的模式, 开始出现了新材料作文。2006年至2008年全国卷出了新材料作文。试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 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样, 考生可以从材料中找到多种立意, 也可以选择写不同的文体, 写作时也可不用材料。

二、认识新材料作文

所谓新材料作文, 就是先读文字或图表, 然后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按所给材料的形式分, 有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 例如2007年全国卷Ⅱ和卷Ⅰ;从所给材料的数量上看, 有一则材料和多则材料, 例如2008年全国卷Ⅱ和卷Ⅰ;依所给材料的内容分, 有事例类材料和寓意类材料, 前者有2006年和2007年全国卷Ⅱ、2008年全国卷Ⅰ, 后者有2006年和2007年全国卷Ⅰ、2008年全国卷Ⅱ。

事例类材料往往列举一种或几种社会现象 (如2006年全国卷Ⅱ就列举图书阅读率走低和网上阅读率增长两种现象) , 或概叙一两个生活故事 (如2007年全国卷Ⅱ就讲了两件事:丛飞资助贫困学生后病危却无受助者看望;小李捐钱给希望小学后得了白血病, 后来得到这所小学师生的捐款) 。

寓意类材料往往会出现一则寓言 (如2006年全国卷Ⅰ乌鸦的故事) , 或一幅漫画 (如2007年全国卷Ⅰ“摔了一跤”) , 或一首小诗 (如2006年山东卷《星星》) , 都要求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 明白其中包含的处世为人的道理。

三、正确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所谓审题, 就是弄清材料的主旨 (或寓意) 以及作文的要求;所谓立意, 就是确定将要写作的文章的主题思想。

(一) 事例类材料

事例类材料, 要从涉及到的不同的人或物的角度进行分析。所谓角度, 就是材料中人或物看问题的出发点。一则材料一个角度, 把握主旨就行了;多则材料, 如果角度相类似, 或求同思考, 把握材料主旨, 或求异思考, 找出独特一面, 确定新意;一则材料或多则材料有多个不同角度, 或异中求同, 找出共同意义, 或选择自己熟悉的、能提出有把握看法的一个角度, 概括主旨。

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 从不同角度立意。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1)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军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2)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 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 救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3) 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4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7个小时。 (4) 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 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5)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 (6) 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一样的爱心, 不一样的表达。 (7) 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这是2008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中的材料, 为便于说明问题编上了序号。材料中七个方面的事实既有不少相同意义, 也有不同意义。

1.多则材料求同立意:A.不一样的表达, 一样的爱心 ( (1) ~ (7) ) ;B.抗震救灾, 大爱凝聚民族魂魄 ( (1) (3) (5) (7) 和 (2) 的一部分) ;C.抗震救灾, 勇担责任 ( (1) (3) (5) (7) 和 (2) 的一部分) ;D.家国有难, 我们众志成城 ( (1) (2) (3) (4) (5) (7) ) 。

2.多则材料多个角度, 准确概括材料不同的意义立意 (求准立意) :E.舍生忘死, 人间真爱 ( (3) 中老师) ;F.舍己为人, 大爱无私 ( (3) 中民政局长) ;G.尽己所能, 奉献爱心 ( (7) ) ;H.创造生命奇迹 ( (4) ) ;I.心系民生, 民族之福 ( (1) (5) ) ;J.大爱无疆 ( (2) 中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 。

练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 从不同角度立意。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 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 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 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 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 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沙穴里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 先出来的那只幼龟是个“侦察兵”, 一旦遇到危险, 它便缩回去, 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 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 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了回来, 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这是2008年全国卷Ⅱ中的材料。一则材料多个角度立意。

1.从游客方面正面立意:A.盲目的好心会办坏事;B.不当关爱反成伤害;C.人带给自然界很大伤害。

2.从游客方面反面立意:D.掌握规律, 科学合理办事;E.用对自己的好心。

3.从绿海龟方面正面立意:F.信息错误, 龟命难保;G.龟的幸与不幸。

4.从绿海龟方面反面立意:H.别为海龟担心;I.信息多渠道, 龟族保平安。

5.从老鹰方面正面立意:J.熟悉龟的习性, 要吃龟肉也不难;K.幸运的老鹰。

6.从老鹰方面反面立意:L.老鹰也有吃不到小龟的时候;M.老鹰永远也吃不完小龟。

练习三:阅读下面的文字, 从不同角度立意。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 捐赠300万元, 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院经济困难时, 几个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 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 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 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 不要责怪他们, 我已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 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 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 一个四年级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压岁钱全都捐出来, 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是一句什么话, 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学会帮助别人。”

这是2007年全国卷Ⅱ中的材料, 两段两则材料。

1.两则材料多个角度立意:A.滴水之恩涌泉报;B.帮助别人收获爱;C.爱心永传递, 生活更美好。D.良心缺失, 道德沦丧。

2.两则材料异中求同立意:E.因为爱, 所以爱;F.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 爱是无私的奉献;G.怀一颗感恩的心。

3.两则材料求异思考, 求新立意:H.谁来感动英雄;I.社会救助, 势在必行;J.社会积极倡导, 人人常怀感恩之心。

(二) 寓意类材料

关键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材料, 找出材料寄托的意义, 也就是比喻意义, 进而抓住材料的本质意义。

练习四:看下面的一幅漫画, 从不同角度立意。

1.依不同角度概括主旨正面立意:A.摔了一跤, 有人责备, 有人嘲笑;B.摔了一跤, 孩子茫然无助。

2.反面立意:C.摔了一跤, 孩子需要安慰鼓励;D.跌倒了爬起来, 学会坚强和从容;E.不必茫然, 主动站起来, 增强信心, 锤炼坚强品质;F.不怨他人, 找出原因防止摔倒, 一路走好;G.允许孩子摔一跤。

3.比喻意义:社会、学校、家长只希望学生学习成功, 一遇失败就兴师问罪;社会、学校、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忽视了孩子的生活实践, 所以生活能力低下;对学生教育的失败, 社会、学校、家长都有责任却不从自身找原因。正面立意:H.应试教育使得社会、学校、家长过分关注学生学习成绩, 使学生失去了很多锻炼机会。反面立意:I.人生难免受挫;J.分享阳光, 也分享风雨。

练习五:阅读下面的文字, 从不同角度立意。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 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 非常羡慕, 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 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 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 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 想抓住山羊往上飞, 可是它的身子太轻, 爪子被羊毛缠住, 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 问这是一只什么鸟,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这是2006年全国卷Ⅰ作文题中的材料。这里要弄清人和动物 (乌鸦) 之间的关系。材料的重点是第四段牧羊人和孩子对乌鸦的不同评价。表面说乌鸦, 实质上以乌鸦喻人, 由物及人立意。

1.从肯定乌鸦的角度立意:A.有梦想肯努力, 也很可爱;B.勇敢地改变自己。

2.从否定乌鸦的角度立意:C.对自己要有清楚认识;D.确定目标, 贵在有自知之明。

3.从反面立意:E.没有认清自己, 盲目蛮干很危险;F.盲目模仿于己无益。

四、立意有方法

综合对以上两类材料的分析, 就可以概括出立意的方法:

1. 抓主旨求准法。

事例类材料, 从材料体现出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意思入手, 准确无误地把握材料主旨。

2. 抓主要角度求准法。

多角度分析, 抓主要角度, 综合分析, 力求全面准确理解材料主旨, 确定文章主题。

3. 反方向求异法。

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 形成与众不同的全新的观点。

4. 抓一个角度求新法。

选择一个人们不易想到的新角度形成自己的看法。

5. 异中求同法。

从不同材料中找到统一之处、相同之处, 作为文章主题。

6. 找比喻意义求准求新法。

8.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篇八

一、读题训练

1.通读材料,全面把握。

只有全面把握了材料,不断章取义,才可能正确立意。如: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对于这一段材料,如果立意为“大谈书法或者音乐或者医术的妙处”,或者三个领域一起谈,这都是跑题的。如果只谈“要注意向大自然学习”“要通过实践进行学习”“要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也有失偏颇,因为只关注了其中某些段落。最后一句“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概括了前面三段的含意,因此立意最好确定为 “学习方式是多样的,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要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全面把握材料:一是在字面内容上全面把握,关注材料所有的要素、对象、情节、事件、特点;二是在含意上全面把握,关注整段材料的含意。

2.找关键句。

材料中常常有主旨句、抒情议论句,这些句子便是关键句,是打开材料含意的钥匙,需要考生重点关注。关键句大多出现在材料后半部分甚至是最后,它能概括整段材料的含意。上段材料最后一句就是材料的关键句,把握住了,就能很精准地立意了。

3.概括情节,化繁为简。

有些材料只是一段故事,没有代表作者观点的议论句、主旨句,那么,就要概括情节,化繁为简,从中提炼含意。如: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山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这段故事的情节可概括为: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这样一简化,寓意就昭然若揭了。

概括情节可以先勾划要点,再连缀成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时,要大胆舍弃次要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教师可以先做示范,再让学生练习,再点评。

4.梳理要点,分析角度。

有的材料具有多方面的含意,很难有一个中心,那么,考生就要耐心梳理这些要点,从中选择最适合的立意写作。如: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认识了几位垂钓者,他和其中一位有了以下的对话——

年轻人:“一整天都待在一个地方钓鱼,不觉得枯燥吗?”钓鱼者:“因为喜欢,自然会找到钓的乐趣。”

年轻人:“钓鱼时为什么要不停地上下抖动竿子?这多累啊!”钓鱼者:“只有不停地抖动鱼竿,鱼才会咬钩啊。不累,怎么能钓到鱼呢?”

年轻人:“如果钓了一天,看到别人满载而归,自己却一无所获,你难受吗?”

钓鱼者:“我们是一起来钓鱼的,他们钓到鱼我也很高兴。我想,只要坚持,我也能钓到鱼。”

显然,钓鱼者的几句回答各有含意,分别可以得出多项立意:做一件事情,只要喜欢,就能从中找到乐趣;只有辛勤劳作,坚持不懈,才能有收获;与别人分享成功,也是一种快乐。选择其中一个立意,进行写作即可。

二、寓意探究训练

1.理解关键句。

找到关键句以后,还有一个理解关键句寓意的过程。同一个关键句,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自然就可能得出不同的寓意。如,“其实,抱怨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每个人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会改变整个世界”这个关键句,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责任,才会改变整个世界;抱怨无益,做事最要紧;人人都要尽力,人人都要尽责。

2.抓住情节,展开联想,物人对应。

叙事性材料,先要概括情节,然后就要围绕情节进行联想,推广升华情节的寓意。如果材料主人公是物,那么要对应地想如果是人,会是什么情节,有什么寓意;如果材料主人公是人,要推广地想如果应用在类似的情节上会得出什么寓意。如,上文概括的情节——“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可以进行如下联想: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才能让子女成才;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让学生成才;等等。

3.分析结果、条件、原因。

大多数材料其实都可以概括为“原因(条件)+结果”的模式,这是一条立意的捷径。不管你材料多复杂,往往可以概括成这种模式。得出这个模式,要立意也就不难了,立意一般都是强调原因和条件。如,上段提到的“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严格训练是原因条件,掌握飞翔本领是结果,自然立意可以确定为“严格要求才能成功”。

三、立意训练

1.联系现实,立意要有时代性。

笔墨当随时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有很强的时代感,才更有价值。一是要求学生平时多关注生活,多看新闻,了解这个时代和社会,有更多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立意时,一定要多想想自己的立意是否紧密针对现实生活中一种观点或现象,如果针对性不强,就要作修改或者更换。

2.联系自我,立意要扣住生活与内心。

作文要有我,要写出青春的朝气、理想与激情,不能学固步自封的老学究。首先,要从自己的思想实际出发去立意,不用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过多的政治术语,过多的圆滑世故,不属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其次,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去立意和选材,比如,高中学习生活,自己与家人、同学、老师相处的事件。即便是写议论文,也需要联系自身实际,显得更有说服力。

3.比较推测,立意要新颖。

立意要新颖,千人一面的作文让人生厌,产生审美疲劳。立意要新颖,需要从众多立意中进行比较选择。比如,2014年四川高考作文题目,可以有很多立意:自立,才能拥有世界;拒绝啃老,勇敢自立;自立,才能自强;不要搀扶,自己站起来;打败懦弱的自己,勇敢自立。比较而言,后两个似更易“跳”出来。立意要新颖,还需要推测他人可能选择的立意,自己要避免与他人撞车。

上一篇:中心安全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某县“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汇报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