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2024-07-17

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精选8篇)

1.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篇一

学校:贵州大学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历 史 系

年级:081

姓名:孔 祥 涛

学号:080501110109

英国工业革命影响英国妇女地位

摘要: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工业革命不仅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而且引起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动。工业工业革命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它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工业革命在带来强大生产力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家庭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的变化,这些都对英国妇女产生了重大影响。与工业革命前夕相比,英国妇女的家庭地位、婚姻状况、社会地位和权利以及社会角色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革命初期,大多数妇女还被禁锢在家庭内,基本处于无权地位,对于外部世界的一切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但伴随着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许多妇女走向社会,走进劳动力市场,成为独立的雇佣劳动者,从而扩大了眼界,增强了独立意识她们在不断争取与男子对等的各项权利的过程中,自身社会地位也逐步提高。本文将主要论述英国劳动妇女逐渐实现济独立以及工业革命改变了她们的婚姻家庭状况和家庭地位。我们将看到工业革命时期普通劳动妇女对家庭的经济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

工业革命

英国劳动妇女

婚姻家庭状况

家庭地位

经济作用

正文:

英国工业革命是近现代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引起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动,摧毁了前工业化时代那种以人身依附和超经济强制为基础的等级差别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获得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并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机会,尤其是妇女她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工业革命为她们提供了改善婚姻家庭状况、家庭地位以及家庭经济地位的机会。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不断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对家庭生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地位状况:地理大发现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英国也借了大发现的东风,早期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为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但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也使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加大,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工业革命前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进一步发展,排挤了乡村中的家庭手工业,导致了大批的破产农民。15世纪末英国开始的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圈地运动,又使大批小农丧失土地,沦为无产者,农民失去了赖以维持生活的经济资源。因此为了维持生活,农村中形成了新的家庭手工业形式:“在家庭内部,男人、女人和小孩一起工作,构成一个独立的生产单位,他们从批发商那里购买原料,每周到布匹市场出售布匹。”⑴这样家庭就转型为集生产、消费和人口再生产于一体的家庭。这一现象使家庭生计取决于家庭所有成员的贡献,每个人都要帮助维持整个家庭生存。在大多数家庭里,仅仅家长的收入不能满足家庭最基本的需求。阿瑟.杨在估计农村劳动力的家庭正常预算时,理所当然的认为,“一家之主如果老婆孩子不挣钱就不能维持家庭最低生活,对于绝大部分家庭来说,妇女以及有劳动能力儿童的劳动所得必不可少”。大多数妇女和儿童的收入不属于自己个人,因此,“离家结婚年龄在花边女工中常常很高,因为她们的收入对整个家庭至关重要。”⑵因此这一时期,随着家庭经济结构的转变,妇女的工作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收入就对整个家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妇女在经济上和家庭中的作用开始显现,也开始引起社会尤其是男性注意,因为妇女的收入对维持家庭生计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业革命为她们开创了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机会,外出工作使她们有了一份独立的收入,从而第一次给了她们独立于丈夫和父亲的机会。但在早期,这种家务劳动广泛存在,使直接参加生产的妇女并不能因为参加工作获得经济权利而得到解放,相反,却加重她们的负担,因为以前由她们承担的家务劳动依然得由她们在工作之余来完成。这样家务劳动的范围被大大扩大了。不过总体而言,这只是妇女解放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过渡时期。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随着工厂制度的建立,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割裂开来,下层妇女因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家庭,进入工厂工作。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经论述过妇女解放的条件是:“妇女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⑶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女工是最早走出家庭,进入劳动市场和工厂的妇女,尽管她们承受了沉重的负担,却由于她们有了一份独立的经济收入,而使她们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有所提高;或者至少认为由于经济的独立,她们的家庭地位有增无减。

尽管从上面看,妇女的家庭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时期的这样一种现象:17世纪的英格兰,家庭内部的关系仍然体现出一种等级制,这就是性别的等级差异和年龄的等级差异。性别的等级差异指妻子对丈夫的服从低位,年龄的等级差异是指在两代人中,下一代对上一代人而言所处于被动地位。一句话,在17世纪的上半叶出现了父权制再度加强的时期。在家庭和婚姻中,感情因素的上升和亲戚关系的疏远构成了17世纪初扩大的核心家庭内父权制再度加强的原因之一。结果,直到17世纪中叶,父权制在家庭生活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密尔顿在他所提出的六种义务中写道:“男人为上帝而生存,女人为男人的上帝而存在”。⑷在城乡社会里最贫困的家庭中,为全家人的吃、穿、住和抚养孩子而竭尽全力,已是丈夫和妻子婚姻生活的全部内容。在穷人的婚姻生活中,“打妻子”已成为家庭内部斗争的一个特点,在这个阶层中丈夫赤裸裸的行使着17世纪婚姻生活中的夫权制。卖妻是夫权在家庭生活中的另一个重要体现。买妻实质上是一种离婚形式。在英国19世纪中正式确立离婚制度之前,卖妻成为丈夫与妻子脱离关系的一种手段,由此完成经双方同意的配偶分配,以此“规避”当时婚姻契约从法律上讲不能任意更改的规定。这反映了英国这一时期婚姻关系的不平等性。卖妻仪式是性质复杂,这似乎是一种纯动产买卖。妻子被看作动产或者动物。卖妻这种形式显示男性在婚姻生活中的支配地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仪式本身是女性服从的证据,除了特殊情况外,妻子不能出卖她们的丈夫。

综合上述两方面,我们要明白英国工业革命前后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在促使进步的过程中,也表现了落后的成分,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遭受了重重的困难。但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制度毕竟开创了妇女走出家庭,走上社会的先例,虽然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女工并不是因为具有了女性意识,主动离开家庭,走上社会;她们进入工厂是因生活所迫,一旦生活好转,她们还是要回到家庭的。但是它毕竟开了这样的先例,这就为19世纪后半期,中产阶级妇女形成女性意识,走出家庭,走上社会作了铺垫。

婚姻家庭状况: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社会关系的平衡,加剧了贫富分化。随着土地资源变得日益稀缺,英国流民数量不断增加。似乎工业革命并没有给贫困人口带来财富,反而造成赤贫。人们就必须依靠推迟结婚组建家庭来适应这种变化,或者另谋生路,这一时期英国普遍流行晚婚的重要原因。“普通农业工人和小业主中,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女性初婚年龄从25岁上升到27岁,男性从27岁上升到28岁。对有的人来说,婚姻是永远无法获得的一种机会。”⑸“18世纪,社会下层终生不嫁的姑娘占10%至15%。”⑹“在极其贫困的穷人中,择偶、结婚和组织家庭,都要得到教区权威人士的正式同意。因为这些人组织家庭、生儿育女会涉及社区济贫税收的问题,人们往往不乐意教区贫困人口比例增大,因而总是设法阻止穷人、流氓和乞丐的婚姻。”⑺(《17世纪的英国社会》许洁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往往由于经济的原因,对于穷人,特别是穷苦女性,婚姻机会并不总能得到保障,非婚生子也是困扰她们的大问题。人口学家统计的非婚生子率,在17世纪初曾达到一个高峰,占出生婴儿的4%。那时,绝大多数私生子是那字儿正在准备结婚的仆役所生。有时“为了可靠起见,人们不惜通过拒付嫁妆或通过系统的‘愚笨化’使女儿丧失结婚机会。这样人们便可以节省一笔置办嫁妆的费用,同时把女儿留在家中作父母的劳动力。”⑻所以,一般来说,无财产的人在择偶时更注重个人的因素,他们主要考虑的是成家以自立门户的愿望、寻找伴侣的理想、身体条件,以及是否具有养家糊口的能力等等。社会下层建立家庭最根本的力量取决于婚侣的劳动能力。妇女婚前实际工作能力对她作为婚侣的价值远远胜于其家庭背景,如父亲的职业、财产或社会地位。“女工纺织水平越高,她越容易找到丈夫。”⑴它反映了这样一个道理:“乡村中从事家庭手工业的家庭结构主要靠的是双方最佳的潜在工作能力。”⑼(同1)因此,很多人只有在生理成熟之后十几年才能结婚,晚婚模式逐渐流行。也就是说,社会下层家庭的生活来源必须由新婚夫妻自己去创造,这需要一段较长的积累实践。按照英格兰人的文化习俗,年轻人要等到有一定的资财足以自立门户时才能结婚。社会上层的女子比较容易以继承产业和获得嫁妆的方式,从父母那里得到资助,农业工人、仆役等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基本上谈不上对父辈财产的继承,他们要靠自己劳动的所得积攒钱财。“到1700年,人口形势的基本特征是晚婚,私生率和高独身率” ⑽结婚需要个人艰苦创业和经过长时间煎熬。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一定程度导致了更多的贫困和流民,成为这一时期女性年龄推迟以及非婚生子女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财富的增加以及法律制度的完善。经济条件又让位于其它影响结婚的因素。所以工业革命成为这一时期影响英国社会婚龄和家庭结合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⑴⑺《17世纪的英国社会》许洁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⑵⑻⑼(《分化与整合:1688~1783英国社会结构分析》舒小昀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⑶⑸⑹《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陈曦文 王乃耀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⑷《妇女的屈从地位》约翰.斯图尔特.穆勒著

王溪译

⑽《英国社会史》阿萨.勃里格斯著 陈叔平、刘城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

2.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篇二

一、政治前提是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 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的条件后被议会宣布为英国国王。根据这个法案,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到汉诺威乔治一世统治时代, 英国内阁制始告形成, 以后在英国形成了责任内阁制。这种责任内阁制度, 也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内容之一, 亦称政党政治。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 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二、农业改革是社会大变革的先导

在英国工业革命前, 英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农业改革主要表现在圈地运动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 议会以立法的形式继续扩大圈地运动的范围, 这个过程被一直延续到19世纪后半叶。圈地运动在使农民成为流浪者的同时, 也使他们成为了廉价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可见, 圈地运动实际上是英国农村一场深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它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 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 因而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

三、英国的殖民掠夺活动积累了原始资本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 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掠夺, 从而扩大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18世纪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 英国是胜利者, 使他最终成为了世界的殖民大帝国。英国成为殖民帝国之后, 从殖民地掠夺的财富是非常惊人的, 尤其是对印度的劫掠, 为英国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英国人在黑人奴隶贸易中所获得的暴利也是惊人的, 他们在非洲捕捉黑人, 然后运往急需劳动力的美洲出卖, 每次买卖奴隶都能获得巨大的利润。

四、市场的需求是内在动力

市场需求的刺激通过商业不断传达到生产领域, 这也是工业革命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 商业是是商品流通的渠道, 一头连着生产领域, 一头连着市场消费, 一如经济肌体的“血脉”。一切生产活动所产生的利润都通过商业来实现。 (1) 自16世纪下半叶起, 为了发展贸易, 英国政府大力扶植造船业, 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权贸易公司开拓市场,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600年英国在印度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逊公司。同时为迎合国内贸易的需求, 国内运输业迅速发展, 运输条件也不断改善.沿海贸易也成为了当时英国国内商业的王牌, 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五、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的进步

机器的发明必须以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基础。弗兰西斯·培根, 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对英国自然科学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个时期除英国之外, 整个欧洲在自然科学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果, 对英国自然科学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 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发明了解析几何;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 这个时期取得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六、技术条件: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早在15世纪, 英国农村的半农半工的手工业就已经很普遍, 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到了18世纪后, 英国手工工场迅速扩大起来, 技术分工更加精细, 出现了适宜于各种专门工作的细小而简单的生产工具, 同时也出现了高度熟练的技术工人与非熟练工人的区别。手工工场分工的发展, 把工具改良成为许多只适合专门动作的工具, 因而提供了把这些工具联结在一起成为机器的可能性。此外, 手工工场训练了大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 他们积累的生产经验也直接推动了各种机器的发明。所有这些, 为发明机器创造了物质前提。其次, 当时英国手工工场的生产尚不能适应广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技术改革成为迫切需要, 这就提出了发明机器的历史任务。

七、结语

总而言之,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不是偶然的, 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工业革命的过程是发明促进发明, 各工业部门发生连锁反应, 从轻工业到重工业, 从工作机到发动机, 互相促进、互要推动, 最后形成一个机器生产的完整体系。从开始到结束大致用了一百年的时间。

摘要:18世纪60年代, 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工业, 生产力得到巨大的提高, 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工业革命并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

关键词:工业革命,君主立宪,资本的原始积累

参考文献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篇三

在英国驻华大使馆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尖端制造及交通行业副总监毕伟看来,过去7年,英国成为汽车投资领域最具吸引力的地点之一,有三个方面的支柱原因:不断增长的供应链机遇、变革性相关的研发以及来自原始设备制造商的采购增多。

全球车企几家欢乐几家愁

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脱欧阵营最终获胜。主要股市、货币齐齐下挫,令全球经济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对于英国脱欧一事,全球汽车制造商也“很受伤”。丰田、本田、日产、通用、福特、宝马、捷豹路虎等众多汽车制造商在英国投资建厂,而后将汽车出口至欧盟其他国家,看中的就是英国作为欧盟成员国的身份。随着英国脱欧,以后这些车企在英国生产的汽车出口至其他国家时就要缴纳不菲的关税。

英国是欧洲第二大汽车销售市场以及第三大汽车制造国。近年来,英国汽车业复苏势头强劲,出口占总产量的80%左右,近60%都是出口到欧洲市场。随着英国脱欧,英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协定由零关税变成10%的关税,英国汽车出口必将受挫。甚至会进一步影响就业和GDP水平。有分析人士认为,脱欧或将使英国汽车产业为此蒙受超过80亿欧元的盈利损失;2017年英国新车注册量将下降14.4%,西欧地区的汽车产量则将下降2.5%。英国汽车制造商协会更是屡次向政府呼吁留在欧盟,认为英国退欧会危机英国汽车业的就业和投资。

不过,也有不同声音认为,关税上涨是不争的事实,但英国脱欧导致的英镑贬值,将利好英国产品出口。英国财政部预计,脱欧两年后,预计英镑贬值12%。这对车企出口助益颇多,足可以弥补对欧出口10%的关税。阿斯顿马丁总裁就表示,英国退出欧盟,可能导致英镑贬值,这样有利于阿斯顿马丁汽车的出口。

在业内人士看来,英国“脱欧”短期对英国汽车工业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长期看影响有限。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经历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低谷后,如今的英国汽车工业已经由传统的全球汽车制造中心,成功转型为首屈一指的全球汽车研发中心。如今,英国汽车工业已经不再囿于汽车产业链的下游制造,而是在产业链的上游,如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发动机制造以及影响汽车产业趋势的先进技术研发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这些方面的领先优势,帮助英国汽车工业走出了20世纪下半叶的发展瓶颈,而这些优势也不会因为英国脱欧受到特别大的冲击。

供应链创新吸引全球供应商

英国曾经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先后缔造了劳斯莱斯、捷豹、阿斯顿·马丁、路虎、MINI、MG等闻名遐迩的汽车品牌。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英国一直位居世界汽车工业大国的地位。不过,在此后的岁月中,英国汽车工业愈发难以适应日益商业化、标准化、大规模、流水线的现代制造业,逐渐走入发展低谷。在经历了多次车企重组失败后,英国政府将重振本国汽车工业的办法锁定为创新,并成功引领英国汽车工业走出低谷。

在2016中国汽车论坛上,英国驻华大使馆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尖端制造及交通行业副总监毕伟表示,英国汽车工业走出低谷,有其必然原因。“英国是西欧汽车制造成本最低的国家,电力、天然气等能源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在西欧都保持较低水平,而生产力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英国汽车产业的供应链也在不断壮大,所有供应链方面的厂商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技术进行研发和创新。”

特别在汽车产业供应链创新上,多样化的汽车制造平台和强大的研发能力吸引了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登陆英伦,其中不乏世界顶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如德尔福、博世、伟世通、西门子等公司。世界排名前20位的汽车零部件公司中有17家已在英国设厂投资、建厂。随着汽车产业供应链的日益国际化,英国不仅成为汽车和零部件的重要出口国,而且成为世界汽车发动机的生产中心。宝马、本田、日产、丰田、大众、福特等全球汽车制造巨头纷纷在英国建立发动机生产厂,福特公司所用的发动机中约有25%来自英国工厂。康明斯等发动机制造企业也在英国建立生产基地,生产商用汽车和非汽车用发动机。毕伟认为,“英国供应链的机会是不断增长的,到2018年可以达到40亿英磅的商业机会。这对英国供应链的投资给予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毕伟表示:“自2012年起,英国已经大约投入至少150亿英磅到汽车行业当中,英国十分重视变革性的研发,英国是全球汽车研发和赛车运动的中心。同时,英国的低碳技术也处于世界前列,包括福特、尼桑、捷豹、路虎等汽车品牌都受到政府项目的支持。英国在低碳技术的商业化方面也处在全球领军者的地位。英国在汽车研发设施方面也保持领军地位。英国汽车产业正朝着低碳化、轻量化和智能驾驶的方向发展。”

政策性扶持利好海外投资者

在毕伟看来,英国高水平的赛车运动也推动了本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由于赛车行业是一项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不允许有些许的闪失和失败,因此就要求研发人员不断改进和创新。毕伟说:“英国的赛车技术处在全球领先位置。英国本身诞生了七支F1方程赛车队,英国从F1方程式赛车到商业化公路汽车也实现了技术转移,研发生态系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诚如毕伟所言,英国赛车运动确实处于世界顶尖水平,并推动了英国汽车工业的创新发展。在伦敦和伯明翰之间的一块区域,集中了4000多家与赛车相关联的企业。有人将这块区域称作“运动车谷”,与美国高科技企业云集的硅谷相媲美。每当赛季来临,世界各地的赛车运动工程师都云聚于此,有人感叹这里是全球运动车的首都。

为了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英国政府在产业投资环境方面也不断创新。政府奉行充分鼓励竞争的政策与高度自由公平的市场,为英国在汽车产业领域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如今,英国已经成为海外投资者成为进军欧洲的门户。毕伟表示:“英国的商业环境也十分有利于汽车方面的投资。国家区域和地方层面拥有拨款和支持的项目,支持一些汽车投资商前来投资。政府和行业间的紧密关系提供一种支持性的商业环境,也为企业提供一些具有竞争力的激励和奖励措施。”

除了政策创新外,英国对汽车领域的创新活动也一直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英国政策除了传统的消费刺激手段外,还采取对进口、本地生产一视同仁的补贴方式,以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动。英国现在已成为全球各种新能源汽车汇集的重要国家,在这里有新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

此外,政府还向汽车产业提供了许多补贴以支持行业发展,其中区域增长基金和先进制造供应链计划,分别提供了3.16亿英镑和8000万英镑的资金,技术战略委员会还提供了1.8亿元英镑用于支持研发。

在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的双重作用下,如今英国已经从全球汽车制造中心发展成为全球汽车研发中心。通过尖端企业、一流大学以及研发机构、世界顶级赛车产业和资助项目的互动集合,英国汽车产业在汽车研发方面的优势愈发明显。在发动机技术、动力电子设备、能源回收、空气动力学、轻量化材料、智能交通等方面,英国政府及车企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进行研发。在全球经济背景下,曾经盛极而衰的英国汽车工业诠释了一种不同的汽车工业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从长期看,并不会因为英国脱欧而受到冲击。

4.英国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篇四

英国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城镇中学 潘青娟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瓦特改良蒸汽机 教学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引导学生讨论 教 具:媒体资料,火车发明录像节选、棉纺织机械工具发明和改进的电脑图片 教学过程:

[ 出示材料]

“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蒸汽核心的工具机把工厂手工业变成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恩格斯《反杜林论》

恩格斯所说的“比较平静的变革”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指工业革命。(板书课题)

一、工业革命的定义

什么是工业革命?最早从哪个国家开始?

二、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时年代)

与手工劳动相比,机器生产具有哪些优势?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早采用机器生产呢?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英国呢?它具有哪些有利条件?(阅读教材第一段内容和图表小字概括)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概括)英国最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为巩固统治,必然要发展资本主义,以满足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愿望,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前提。

为什么上述条件对机器生产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工厂手工业能否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要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出示材料]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厂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共产党宣言》

这样,改进工具,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着人们去发明创造,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产生于棉纺织业。

2、进程:棉纺织机械的发明和改进

①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出示投影:欧洲的旧式纺车;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利织布机等图片)

(概述棉纺织机械的改进过程,推动整个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

以水利代替人力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以水利作为机器动力受到哪些条件的限制?(思考、讨论)

这些限制了机器的推广。如何解决这一动力问题,成为当时生产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这种客观形势下,徒工出身的机械师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了。

② 瓦特改良蒸汽机

瓦特之前,蒸汽机已经发明了,作为矿井的抽水装置却无法用于纺织机器。1769年,瓦特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第一台单动式蒸汽机

瓦特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仅仅是因为灵光一闪吗?(思考、发言)

瓦特的成功决非一次灵感突发,而是刻苦的钻研于学习,并且深入了解社会的需要。因此,每一项科技发明的出现,都是社会需要与个人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是主观努力和客观需要的成功结合。

思考:瓦特改良蒸汽机有什么重要意义?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基本上用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用机器生产机器,完成了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上半期)此后,法、美等国也进行了工业革命。

蒸汽机的使用也刺激了交通工具的革新。(板书)

三、交通运输的革新

[出示图片:富尔顿和他的汽船]

交通运输革新中影响最大的是火车机车的发明和铁路的兴建。

[出示图片:史蒂芬逊和他发明的火车机车] 1830年,史蒂芬逊改进的新机车“火箭号”在利物浦至曼彻斯特的铁路段创造了每小时58千米的高速。20年后,英国铁路近1万千米,40年后,世界铁路总长超过20万千米。

思考:以上数字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铁路发展如此之快?(讨论)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出示资料]

以上数字反映了什么问题?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工业革命除在经济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外,在社会关系领域最深刻的变革是什么?

[阅读材料]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地位。”

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一些欧美强国实力大增;对外进行殖民掠夺,是东方从属于西方;客观上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城市化进程加快)板书设计

第17课 英国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定义

二、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

2、进程:棉纺织机械的发明和改进

① 珍妮纺纱机

② 瓦特改良蒸汽机

三、交通运输的革新

1、富尔顿发明汽船

2、史蒂芬逊发明火车机车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极大提高

2、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

5.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篇五

英国作为工业化非常早的国家,工业设计专业在英国拥有着众多的英国名校,在国内本科是工业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英国工业设计专业留学,下面就介绍两所英国工业设计专业名校。 英国工业设计是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的设计,除了要考虑产品的功能之外,设计的时候还要同时兼顾美感。英国工业设计专业是工业化之后形成的新学科。

英国在设计领域享有盛名,工业设计也是其中强项之一,在中国取得工业设计本科学士学位之后,可以来英国继续就读同一专业的硕士课程。

中央圣马丁

中央圣马丁艺术及设计学院是伦敦艺术大学底下的组成学院之一,该校以时装设计、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闻名,设有工业设计硕士课程(MA 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硕士课程为时两年,国际学生学费每年9500英镑,外加50英镑材料费,计划在今年秋季入学的同学现在就可以与学校联系开始申请。

该课程的入学要求如下:除了本科的优秀成绩之外,通常要求申请者具备至少一年的相关领域的专业经验,包括产品设计、立体设计或家具设计。与工业设计沾边的陶瓷设计、界面设计、建筑、美术、珠宝设计、工程等专业经验对申请该课程也有帮助。

该课程以英语授课,对申请人的英语要求为雅思平均成绩6.5,听说读写单科成绩不得低于5.5。

拉夫堡大学

位于英格兰中部莱斯特郡的.拉夫堡大学有设计学院,设有一年全日制工业设计硕士课程,国际学生学费每年10,990英镑。

入学要求:工业设计或相关课程本科一等成绩或二等一级成绩,具备相关工作经验能提高入学几率,申请者还必须展示设计作品,包括手稿、成品、电脑绘图作品或照片。

英语入学要求为雅思平均成绩6.5以上,听说读写单科成绩不得低于6.0,雅思成绩未达入学标准者可以参加大学的课前英语培训班。

另外就读该校工业设计硕士课程的学生,在学期间还有到设计产业专业实习的机会。

6.英国光荣革命为何获得完美成功 篇六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因为它保留了帝制,而法国大革命则是一场彻底的革命,因为它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这种认识的依据源于帝制意味着专制、腐朽、没落,而共和制则体现了自由、民主、进步。可历史的本来面目却是,英国革命使议会对国王的斗争最终以胜利而告结束,它以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政权的更替,使得‚议会至上‛原则和他们前辈不懈争取的其他宪政原则终于得以确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人类宪政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在光荣革命前,国王詹姆斯二世由于违反前王国政府制订的有关限制不从国教者和天主教徒担任公职的法律,委任天主教徒到军队、政府、教会担任要职,支持任命天主教徒出任大学教授,撤销限制不从国教者和天主教权利的法令(不从国教者和天主教被贵族们认为具有激进和暴力倾向)。詹姆斯二世并且宣扬‚君权神授‛,逮捕新教徒,实行专制统治,导致与议会的斗争加剧。这使反对詹姆斯二世的辉格党和托利党人面临选择,废除帝制是否能够成功暂且不说,引发剧烈社会动荡是肯定的,即将‚把国家投入到血泊之中,把他们的宗教、法律和自由带回到刚刚逃出的那种危险之中‛。而且即使废除帝制,也不一定能够达到革命者想要达到的目的。殷鉴不远,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议会在与国王查理一世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将国王送上断头台,宣布建立共和。可是共和制并没有使人民企望的权利得到落实,克伦威尔利用通过战争积累起来的无法制约的权力武力解散了国会,以‚护国公‛的名义对国家实行了更为严厉的军事独裁统治。因此,辉格党人和托利党人选择了妥协,推翻詹姆斯二世以后,他们同意新教徒玛丽和其夫君威廉共同继承王位,由于威廉之妻玛丽是詹姆斯二世的女儿,使得王位的继承具有了合法性的成分。但他们向威廉提出了一系列继位的先决条件,限制其作为君主的权力,即要求王位的继承者威廉签署由议会提出的《权利宣言》。内容包括: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詹姆斯二世的行为是破坏法律的行为;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侵犯即为非法;新教臣民可以配备武器;国会内演说、辩论及议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议员选举自由。威廉接受了宣言,并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政治需要妥协,而光荣革命被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奉为人类史上政治妥协的经典案例。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重大社会事件的发生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们都有其深厚的背景,这种背景反映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研读英国的政治发展史可以发现,其法治文明是如此久远,在1688年之前,英国已经为其实现宪政完成了必要的铺垫,可以说,光荣革命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早在八世纪,英王在登基之前就要举行加冕宣誓:‚保证教会、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保证维护法律‛,‚在司法审判中惩恶扬善,伸张正义‛。如果国王违背誓言则被视为‚违法行为‛,有可能被废黜,甚至招致杀身之祸。自十二世纪起,他们就提出:‚在法律面前,各种身份、各种阶级一律平等。‛法律至上的观点在十二至十三世纪时已经成为多数英国人的共同信念,‚国王不应服从任何人,但应服从上帝和法律,因为法律创造了国王,国王必须遵守法律‛。

1215年,在贵族们发出对国王宣战的压力下,约翰王被迫签署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件——《大宪章》。《大宪章》明确了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界定了王权,对封臣的权利作了全面的承认,明确了人民的财产权及继承权、自由人的自由及自由习惯。如,把自由权‚授予吾王国一切自由人(至少授予贵族)‛;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征税,‚凡自由人未经其同级贵族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不得被处以扣留、监禁、没收其财产、褫夺其法律保护权,或被处以放逐、伤害、搜查或逮捕‛。约翰保证,‚我们不愿向任何人出卖权利或正义,不愿对任何人拒绝权利或正义,更不愿迟延权利或正义的实现‛。《大宪章》还规定,设立一个监督机构,通过贵族推举由二十五人组成一个特别委员会,以监督《大宪章》的执行,并把武力作为最后的保留手段。《大宪章》在爱德华一世(1239—1307)时被最终确定;爱德华一世时,还制定条例,规定贡税或补助金,未经本王国大主教、主教、伯爵、男爵、骑士、市民及平民中其他自由人同意,国王或其嗣君不得征收之。

《大宪章》以书面形式对王权作了限制,对人民的自由权作了明确规定,但它所体现和宣告的宪法原则要能真正发挥实际效能,必须借助一定的有形力量作支撑。几乎与《大宪章》颁布的同时,一套全国统一的法系——普通法开始形成。普通法由普通诉讼法庭、王座法庭、财政法庭和巡回法庭所组成的专职司法组织,以及由职业法官和职业律师组成的职业法律阶层实施,因而,普通法从一开始就具有相对独立于王权之外的特征。随着普通法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维护公平、正义的衡平法,以作为对普通法的补充和救济,并确立了衡平法优先于普通法的原则。

在贵族的压力下,1258年亨利三世签署了‚贵族请愿书‛——《牛津条例》,该条例规定,议会每年举行三次会议,由此,一个定期开会议政的机构——议会——开始形成。议会成员不仅有贵族、主教、大法官、各郡骑士,而且包含了市民阶层的代表——市民和下级教士。在中世纪的英国人看来,议会是改进行政和司法,分配正义的机构,承担外交、征税、司法上诉等工作。到爱德华一世时,议会已经塞满了经过英国法和罗马法训练的人员,能够非常专业地应付议会的所有事务。这使得英国的议会具有广泛民意基础,得到民众广泛的拥护,成为制约和平衡王权的有效力量,虽然在与国王的斗争中,时而处于弱势地位,有时甚至被强行解散,但相对议会,国王很早就不具有绝对的权力,大多数时间里,国王已不能离开议会独立行事。所以,在英国法治进程中,议会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各阶层通过议会来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使得社会的张力及时得到释放。

在1275年至1290年间,议会制定了三个《威斯敏斯特条例》,规定了保护国民不受政府官员之侵害,教会的财产、地产完全保有的自由以及财产的继承和转让的权利。十四世纪,议会权力得到明显增强。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议会拒受王权的限制,甚至推翻能力薄弱的国王,如爱德华二世和理查二世。爱德华三世(1312—1377)时,下议院开始单独开会。议 会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借贷款于君主或捐献于国王;任何人除经依法律正当程序审判,不得将其驱逐出国,或强使其离开所居住之采邑,不得予以逮捕、拘禁或取消其继承权,或剥夺其生存之权利。‚未经议会同意的所有税制都是非法的;下议院有权调查和纠正滥用职权的行为;检查公共财务和拨款,以弊政为由弹劾国王的大臣‛。1341年,‚议会要求国王对议会负责,法官和大臣由议会委任,得到了国王的认可‛。理查二世(1367—1399)末年,议会坚持‚国王应依靠自己的收入生活‛。兰卡斯特王朝(1413—1461)时期,议会以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两大原则:‚各种财政案的决议,归下院主管;任何议案,非经上下两院同意,国王不得予以重视或表示赞同。‛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言论自由的权利逐渐在议会得到确认。十七世纪初,英国法院和下议院分别宣布,反对特许任何人包括国王对生产、经营的垄断和控制。在一著名的‚垄断案‛中,法院指出,特许生产任何产品的排他性权利是‚对普通法及臣民自由的侵犯‛。自此以后,关于将法律平等地适用于所有贫民的要求成了议会反对国王目的的主要武器。詹姆斯一世时代,议会对未经它议决的税收加以反对,并凭借弹劾权制约着各大臣的活动。1628年,查理一世接受了议会提出的《权利请愿书》,请愿书‚请求国王未经《议会法》许可不得强迫任何人缴纳任何款项,任何人不因与此相关的事情或拒付而受到侵扰;任何自由人不得像从前那样被国王随意监禁或拘留;不得安排士兵或海员入住不欢迎他们的人家‛。1679年,议会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身保护令修正法》,以此限制王权,保障公民有反对自己认罪和‚以惩罚对付犯罪‛的权利。

无论是从英国法律的历史发展还是日常适用来看,英国‚法律至关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对最高法院的判决,哪怕是独任法官的地位及其尊严的维护和坚决服从‛。另一方面,英国议会与法院表现了相互支持的特征。如,1637年法官就英国绅士汉普登拒绝交纳筹款一案宣布,‚非经议会批准,国王筹款是非法的‛。1660年,‚威斯敏斯特议会宣言‛规定:‚任何涉及本国每个自由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诉讼,都应当依本国的法律进行裁定,而且议会不得干预日常行政,也不得干涉司法机构活动‛。这就明确了‚权力分立‛原则。詹姆斯一世时代,议会主张有权宣告议员选举的效力,保护法院对于国王的独立。

个人财产权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自由社会的基石。对个人财产权的保护在英国法治史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们认为‚大财主至少会成为国家这艘船的压舱石‛。英国议会对个人财产权予以了足够的重视,通过一系列保护个人财产权的法律,并且取得了控制税收、拨款的权力。伯克描述到:‚在英国的议会里,对一块菜园的租赁权、一间茅舍一年的利润,对一座小酒馆或面包店的信用、对侵犯所有权的最微不足道的迹象,都比法国对属于那些最可尊敬的人物的最古老、最有价值的地产或对法国整个商业金融界的处理要更郑重得多。‛英国人对立法权的权威怀有高度的尊重,但从未梦想过议会有任何权利去侵犯财产权,压倒惯例法。

与之相比较,法国议会(贵族、僧侣、平民组成)虽然形成于十四世纪,但没有定期会议制度,1614年召开最后一次会议,直到1789年大革命爆发前再未召开。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却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一个无法无天的狂乱组织。追求所谓的‚生而平等‛,国民议会成了‚抄没者集团‛,成千上万的人不经起诉、听证和审判就被全部没收了财产,最后,全体法国国民的财产权遭到了剥夺。那些品位崇高、职责神圣、受人尊敬的社会贤达,沦落为一种贫困、卑贱、受人鄙视和受人施舍的状态,变得一文不值。

由此可以看到,在光荣革命前,英国人的基本自由权和财产权已得到实现,分权与制衡的宪政框架基本建立,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原则得到了确立。需要指出的是,英国虽然发生过清教战争,但与欧洲大陆国家相比,其残烈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都要小得多和短得多,并且,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法律的产生都是国王与贵族或议会通过谈判达成妥协而得到解决。人类的历史说明,利益的结合与对立,权力的相互争斗、作用和反作用,可以得出社会的和谐。引用伯克的话,互相对立和互相冲突的各种利益‚是对付一切鲁莽的决策一道有益的障碍,使得深思熟虑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使得一切变化都成为一种妥协的课题,自然而然就会得出节制;它们形成了种种气质可以防止粗暴的、鲁莽的无法无天的改革,并可以使得少数人或者多数人一切的为所欲为、不顾一切地运用权力永远成为行不通的事。社会的各个成员和各种利益的分歧,使得普遍自由的安全性得到增强‛。

英国革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英国革命发生不久,就相继发生了两场革命——美国革命(1775年)和法国大革命(1789年),但它们遭遇了不同的结果,美国获得了成功,实现了其宗主国信奉的自由价值观,而法国却遭到了惨败。对此进行探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以为可以归纳为下面几方面因素。

宗教因素。宗教源于人类对所处世界的无力、无知和无奈,只得把希望寄托于物质以外的世界,以求获得上帝的救赎。人类希望通过宗教约束人的行为,限制人性之恶,获得某种归宿,抚慰人类脆弱的心灵。

英国宗教表现了两个特征,一是宗教是英国社会的基础。英国人把世间万物看作神的旨意或神的安排,特别强调国家是造物主的最重要安排。他们认为,‚宗教是在一切事物中显著地体恤和保护全人类的无所不在的仁慈的主所赐予我们的最有价值的恩典‛;正义和仁慈是宗教的本质,‚没有宗教不可能使人清除自己对私欲的种种迷恋‛;认为教会对他们的国家‚不是一种方便,而是一种本质‛。教会方式和体制有利于道德和纪律,教会与国家是不可分离的,教会是整个宪法的基础,借助于宪法,可以支撑一个牢不可破的联盟。因而,英国从幼儿到成年的所有阶段的教育都完全掌握在教士手里,人们的精神领域受到教会的教导,不受世俗政权的控制。宗教信仰使得英国人包括其统治者变得谦卑、自律和自制,他们不会认为自身无所不能而变得目空一切,无所禁忌,恣意妄为。

英国教会独立于国王和贵族之外,教会的地产被认同为私有财产,国家只是他们的‚护卫者和调节者‛。他们认为把‚把教会和教会的财产委诸捉摸不定的民事或军事机构的任何部分,也就是委诸个人的捉摸不定的贡献,乃是不明智之举……当教士的影响力依赖于王权时,他们将为自己的自由而战栗,而当教士沦于依附王权之外的任何其他人的时候,其内部就必然会分裂、混乱,他们就会因公共的安宁受到教士派系之争而战栗‛。

二是英国的宗教始终具有独立性。始于罗马帝国的天主教,在欧洲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教皇既是最高宗教领袖,又拥有世俗权力。英国也不例外,在十六世纪之前,其基督教会一直是罗马天主教会的一部分。但由于英国独特的地理位臵,其宗教始终表现了独立性,天主教影响式微,直至发展出自己的宗教。在1107年,亨利一世在与教皇的斗争中达成一个妥协,国王放弃授予权杖和加冕仪式,但保留了在不受主教干预的情况下要求封建领主臣服的的权利。选择主教的自由在《大宪章》里得到了确认。到十四世纪,英国国王不顾教皇的反对,取得了任命主教辖区主教的权利。此外,数个教皇尊信罪法案禁止将罗马的教皇敕令引入英国,否则要受到国王的惩罚。亨利八世(1509—1547)时期,英国教会摆脱罗马天主教教会的管辖,创立了新国教,英国国王取代罗马教皇,成为英格兰新国教的首脑,王室控制了英国教会的一切行政和管理事务。这使得英国早早地就避免了与罗马天主教廷的争端,特别是世俗的利益之争。

在同时期的法国,教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教会是同人民隔绝的一个政治实体。社会受无神论主导,认为教士只是一种虚构的人格,是国家的创造物,因此是可以废弃的,教士所拥有的财富并不是自己的,而是属于创造出这个神话的国家的。因此,法国十八世纪原先由教会掌管的基础教育这块‚禁猎地‛渐渐移交给俗权,由总督管辖。法国大革命期间,狂热分子相信,一个国家没有任何宗教要比有一个宗教可以生存得更好。教会财产被宣布归国家所有,神职人员实行薪俸制;教会人士的圣职授予权被剥夺,取而代之的是教职选举制。由此,教士不再能依靠自己的地产维生,失去了独立性,失去了信仰,也失去了对公共精神的指导权(被俗界控制);他们不再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超脱现实世界,而是依附于世俗政权,为了主教或牧师的职位而变得低贱、卑鄙。以慷慨输捐著称的巴黎大主教像逃离一群饿狼般地逃往国外。

尊重传统和惯例。一个社会,秩序是自由的条件,没有秩序只能是一片强暴和混乱。由于人性的局限性和复杂性,社会秩序很容易遭到人性这种局限性和复杂性的颠覆,使国家分崩离析,人类的长期智慧毁于一旦。英国人认为,维持秩序的唯一补救之道是求助于传统和惯例。他们认为自然是上帝的安排,是不假思索而又超乎思索之上的智慧。传统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上帝的安排,是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唯一保证。社会秩序有赖于传统来维系,自由有赖于传统来维系。因此,尊重传统和惯例很早就支配了英国社会。他们视传统为宗教,对其保持虔诚之心。他们认为有些传统是可以变化的,有些传统则必须永恒保留和遵循。英国人的社会理论源于他们的社会实践,他们认为由经验所产生的手段比计划所设计的手段,能更好地适合于政治目的。因此,英国人更重视政治家的实践,而非理论家的创新,在伯克看来,‚创新的精神一般都是一种自私的气质和局限的眼光的结果。凡是从不向后回顾自己祖先的人,也不会向前瞻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任凭心血来潮的异想 天开和赶浪潮,毫无原则的轻易改变国家,整个国家的链条和延续性就遭到了破坏,一个世代就不能与另一个世代相衔接了,人类就变得不会比夏天的苍蝇好多少‛。伯克从人道主义角度审视传统对人类的意义,‚当我们拆除和建造的主体并非是砖石而是有知觉的生命时,那么,由于他们的处境、条件和习惯的突然改变,大批的人就可能沦于悲惨的境地,因此,周密和审慎就应该成为责任的一部分‛。因此,他认为立法者必须拥有人道情怀,热爱和尊重他的同类,对自身要保有戒惧之心。

光荣革命十一年后法国发生的大革命则完全相反,法国人要摧毁一切传统,还自以为是地认为是在超越英美,创立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新世界,结果触犯了神明,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秩序,个人权利受到肆意践踏,各种不同的利益再也无法互相调和、各得其所。

对待传统的态度,使得当时的英国社会相对比较宽容。英国在1642—1648年期间发生宗教战争以后,虽然对激进的不从国教者施加了限制,但远比天主教国家宽松,仍然允许它们的存在,出版其他国家无法出版的书籍,自然神论者和加尔文宗能够公开、直接地发表他们的观点。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对加尔文宗不从国教者子女拒之门外,但他们可以建立各种学院,为他们的孩子提供大学水平的教育,由此造就了一些著名的启蒙知识分子,促进了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同时期的法国,异教则受到严厉的限制,造成宗教之间严重对立。法国天主教会和王室成员对出版物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自然神论不时会因亵渎上帝的罪名受到起诉和审判。为了是由天主教还是由加尔文宗统治法国,在十六世纪下半叶,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血腥战争。在十七世纪对加尔文宗胡格诺派教徒严格限制,实施监禁、流放等残酷的镇压。1685年,路易十四干脆废除了赋予胡格诺派教徒有限宽容和公民权的《南特敕令》,结果导致大多是成功商人、实业家、律师和知识分子的胡格诺派教徒大批逃离法国,影响了法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宽容的价值在于,由于人性的局限性,现实世界有它的种种问题,而且不可避免地有它的种种弊病,所以现实世界必定总是好与坏、善与恶相互掺杂并交织在一起。如果人们一味追求纯之又纯的完美,反而是只能导入歧途的欺人之谈,并且产生专制和腐化。所以,伯克写道:‚宽容不是因为喜欢它们,而是担心更糟糕的东西,我们宽容它们,因为财产和自由在某种程度上要求有这种宽容。‛宽容的价值还在于,现实世界并不是一元的,在于事物的是非善恶并不都是可以判别的,即使能够辨别它们,往往也需要一个过程,通过共存和相互竞争,才有可能得出好与坏、善与恶的结论。

尊重传统也反映在英国人对待人权的看法上。他们一般接受演化论的观点,即人权主观上讲是天赋的,但客观上却是长成的,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人的权利受到特定条件、客观环境的制约,在它还没有长成的时候,不可能人为去实现。因此,在他们看来,人权应该是实际的,而非抽象的,来源于人们的事先约定。伯克认为,英国人的公民权得自他们祖先的 遗产,英国人的‚自由有一部家谱和显赫的祖先们,有它的支柱以及它的徽符,有它的肖像画廊、它的铭文、它的记载、物证和勋衔。我们是根据自然在教导我们要尊敬个人这一原则而学习到对我们的公民基本原则的尊敬的。我们选择了它们来作为我们的权利和特权的伟大的培养室和贮存库‛;他们‚宁愿要成文的、有记录可查的、世袭的资格,而不愿要那种暧昧的思辨的权利——那权利把他们确凿的遗产暴露在争权夺利之下,并且被各式各样穷凶极恶、争论不休的精神撕裂得体无完肤‛。伯克不无自豪的宣称,我们有一个世袭的王位,一种世袭的贵族制,以及从一个漫长的祖先系列那里继承特权、公民权的下院和人民。

对传统的尊重,使得英国人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他们尊重和认同王权的世袭和血缘性,认为‚世袭的观念提供了一条确凿的保守原则和一条确凿的传递原则,正如享受并传递我们的财产和生命一样,起码能够保障所获得的东西‛。‚王位世袭继承制度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国王与国家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是对宪法所有其余组成部分的稳定性与持久性的一种保证;看作是他们自由的保证而不是奴役的标志‛。‚保持陛下在他们祖先的宝座上君临着我们,乃是一种神奇的天意,是上帝对这个民族的仁慈和善意,为此,应从内心深处报之以最谦卑的感激和赞美;英国的统一、和平和安宁,在上帝之下,完全有赖于‘保存’其王位继承的确定性。‛从诺曼征服到光荣革命的六百多年时间内,英国基本保持了王权的延续性、稳定性和世袭的传统。激进的社会变革虽曾发生过,如清教革命废黜了君主制,将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实行了短暂的独裁统治,但英国人很快意识到君主制对于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不可或缺的意义,从法国请回了查理一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并鉴于清教徒的激进、狂热和不容异说所带来的危害,圣公会对清教进行了多方面的限制,以防止革命的再度爆发。

英国的宗教变革也表现了这种特征,虽然早在亨利八世时期英国即确立独立于罗马天主教的清教为国教,但其在教义上依旧与罗马天主教保持紧密的关系,沿袭了原来的组织体制,保留了天主教礼拜仪式和行政管理的诸多方面,并且罗马天主教作为一个独立的基督教组织被允许在英国继续存在。

英国人的保守倾向并不意味故步自封,墨守陈规。实际上,英国的宪法总是处在不断的修正和补充之中,努力争取国家适应时事的变化,在每个历史的重要关头总能把握时机。他们把国家视为上帝的造化,尊国家为神圣,采取审慎缓慢的改良,而非推倒重来;他们认为任何社会的变革必须保留旧的秩序中有用的东西,并使加上去的东西适合于被保留下来的东西。如伯克阐明的,社会‚经历一个缓慢而维持得良好的过程,每一个步骤的效果都能被人注意到。第一步的成败就照亮着第二步,这样我们就在整个系列中安全地被引导着,从光明走向光明‛。可以想象,这种对传统的处理方式,相较于打破传统,否定一切,在实践中更需要智慧和用心。

封建制度因素。封建制度源于一国君主对做出杰出贡献人士封以土地(领主)和授予贵族称号的一种奖赏。诺曼征服之前,英国已有较完善的封建制度,诺曼征服之后,威廉一世发展了这一制度。在封建制度下,国王向封臣授以土地,封臣将领得的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 附庸。概括地讲,贵族制度源于封建制度,而贵族制度又造就了等级制度。这一制度表现了以下特征:

一是国王与封臣保持着一种习惯性的政治契约关系,或者说,贵族与国王形成了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国王作为最高领主必须承担率军作战、维护正常秩序、保护贵族们的人身及土地财产安全的义务,而贵族则必须承担效忠国王、提供军役、缴纳各种封建捐税、应召出席国王法庭等义务。因此,国王与贵族之间不是绝对的支配和服从关系,而是建立在相互依存、彼此利用基础上的契约关系。

二是领主是其所管辖区域的最高统治者,享有免受皇室官员管辖的特权,所辖地区的法院享有民事和刑事管辖权,各个封建领主行使行政权和司法权,保护农人。并且,每一个领主都有义务组建一支由自己领导的部队。随着时间的推移,领主所管辖的区域逐渐成为一个权力中心,就是说,贵族逐渐作为一个有力量的实体而存在,从而发展出地方自治。

三是领主拥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机构。在诺曼登陆之前,领主与廷臣官员一道组成贤人会议,享有咨议、立法、司法和行政管理权,甚至可以议立或废除国君。诺曼征服以后,贤人会议逐渐发展成议会组织。所以,长期以来,贵族始终不是通过个人力量,而是通过一个组织即形成为一个阶级来实现自身的权利主张,他们‚以集体管理国政为目的而不是以扩张自己采邑上的权力为目的‛。

四是等级和世袭制度。英国早期贵族的称号和领地需经国王亲自赐予,但随着封建制度的延续,王权的衰弱及大贵族权势的膨胀,贵族领地和称号逐渐演变为世袭。与此同时,一些战功卓著、在社会和经济事务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也及时获封,进入贵族行列,使得英国贵族制度保持了生机和活力。

虽然等级制度由封建制度而来,但英国社会认同等级制度,而法国大革命则上演了一出平均主义闹剧。英国人认为等级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为维持秩序所必需。由于人的状况不同,‚使得人类有如不同的动物品种一样的繁多‛。一味追求平等会使人躁动不安,社会就会不稳定,因此,不得不把公民安臵到不同的阶级里去,放臵到国家中不同的位臵上,使他们各得其所;并提供给‚他们不同的适当的特权,以确保他们特殊的境况所需要的东西,从而能在由所有复杂的社会中所必定存在而且必定相互争斗的利益分歧所引起的冲突之中保护他们‛。

另一方面,每个社会阶层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话语和行为方式,如果硬要将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搅和在一起,社会将由群氓所统治,接受其价值观,那么,一个文明社会就永远建立不起来。

五是英国贵族重视个人操守。贵族形成了世袭制以后,贵族后裔受到系统严格的教育,一般毕业于牛津、剑桥大学,毕业后在欧洲大陆旅游学习,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由于有这样的经历,英国贵族不因循守旧,始终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因势利导。如历史学者所分析的,英国贵族把自己的荣誉和公共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他们信奉建功立业,虽然沉默寡言、矜持傲慢,但彬彬有礼,具有绅士风度,尊重妇女,经常施舍,支持公益活动,很 少做坏事,使得英国贵族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

此外,英国贵族虽然是世袭,但和欧洲大陆贵族不同,不享受‚免赋税‛特权,而是照章纳税,并且缴税多,要缴纳济贫稅。

英国贵族制度的这些特征使得其能够得到一般民众的尊重、认同,英国贵族不只是一个社会等级,更表现为一个阶级,一个领导阶级,人民的代表,可以以人民的名义同国王抗衡。英国的政治文明史,是国王与贵族或议会的斗争史,光荣革命可以称之为一场贵族革命。历史上历次关键性时刻,贵族领导的起义都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参与,它不仅顶住了王权的侵犯,而且实现了自己的权利主张,扩张了自己的权力。如托克维尔所分析的,贵族社会倾向于地方治政,而民主社会倾向于中央集权政府。贵族制度逐渐发展出宪政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分权和制约。傅勒引用基佐的话,‚英国有两种社会力量、两种公共权力,一是贵族,一是国王,两者彼此需要,而且往往被迫共同行动‛。在法定组成的贵族阶级的英国男爵和法定组成的君主政体的国王之间,相互斗争产生了一系列宪章之后又产生制度,即一个‚自由的国家政府‛。

伯克对英国贵族这样描述到:‚贵族是社会秩序中一件优美的装饰品,是一个优雅社会的科林多式建筑的雕花柱顶。被英国世代所产生的法律、舆论和长期形成的习惯所赋予的荣耀乃至特权,绝没有可以激起任何人的恐惧和愤怒的东西。‛

与英国相比较,法国贵族基本上是世袭的,是一个社会等级,倾心于自身的特权。他们是‚一些高于人民的权贵‛,‚一个自私的贵族阶层‛。从十八世纪开始,法国人通过卖官鬻爵获得贵族称号,它不是论贡献而是论金钱册封贵族,那些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士没有进入贵族行列的机会,或者说,平民没有成为贵族进而通过议会等组织参与国家政治、表达自己政治诉求、提升自身地位的机会。这种现实造成公民社会与贵族制度的对立,也使得这一贵族制度无法与时俱进,适时纠正贵族自身的错误,导致法国社会不认同贵族及贵族制度。所以,虽然法国贵族源于封建制度,但并未发展出贵族政治,在政治上成为一个阶级,即领导阶级,贵族无力以人民的名义同国王抗衡,相反,贵族‚被褫夺了在地方上的行政权‛,‚被国王这位一手遮天的封建君主捏在手心……国家机构里根本没有贵族‛。

地缘因素。为什么英国光荣革命能够取得成功而法国大革命却以失败告终,地缘可能是最根本性的因素。亚当〃斯密通过对英国经济的感悟发现,货物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足以使国家走向富裕,产生自由和文明,由此写出了《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他认为,仁慈、利他主义等都是不稳定的、偶发的、非持久性的心理驱动力,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树立圣人、英雄人物,以其所谓的先进事迹教育大众的方式也无济于事。这样的理想,在现实中不过是不正常的特例而已。他认为,‚美德存在于对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的追逐之中,节俭、勤勉、诚实等美德一般是从利己的动机中养成‛。而市场经济正是实现人类‚利己心‛本能的手段,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交易主体皆基于‚利己心‛而行动。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本身又是培育和实现良好道德、伦理的场所,它不仅拥有自动调节社会资源分配的经济力量,还具有 自动调节人性,使之趋向公益的道德力量,人们在追求富裕的过程中进行了道德修炼;人们只要遵守法律,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来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富裕与道德就可以同时实现。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需要通过对外贸易和航海活动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罗马时代,伦敦就成为北欧最重要的贸易中心,贸易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发展,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围绕保护个人财产权的道德规范、公民意识、自治观念、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等市场经济原则,这些规范和原则构成了英国习惯法的基础,它们无须强制,即被所有社会成员包括国王普遍认同、尊崇。另一方面,作为岛国,其疆域较为固定且有英吉利海峡作为安全屏障,不会与大陆国家发生领土纠纷及不易受到异族的入侵,这使得英国缺少形成中央集权的外部压力,使得市场经济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管制经济在英国得以延续和发展,即使在诺曼征服英国后,仍延续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经济特征。在英国历史上,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但更多的是奉行重农主义即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由于经济自由的确立,促使政治自由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权力架构也就应运而生。英国能够发展出独立于罗马天主教的新国教,可以说,与其所处的地理位臵也不无关系。

而在欧洲大陆国家,则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他们为了防范外敌的侵犯,需要在本国建立一种自上而下的统一力量,消除‚离心离德‛的分散力量,征服地方势力尤其是征服大领主势力,建立一个臣服中央政权的官僚体制,从而形成绝对君主制。

7.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篇七

1 英国人的饮茶习俗

葡萄牙是最早引入茶文化的国家, 在1661年, 钟爱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英国查理二世, 进而将茶叶带入了英国, 从这个时期开始, 英国宫廷以及达官贵族中开始流行饮茶, 这个时期茶叶是非常贵重的物品, 普通居民是没有机会获得茶叶并饮用茶的。在18世纪之后, 英国人比较钟爱喜欢丰富的早餐, 而中午食用十分简单, 而晚餐则需要在八点进行丰富的晚餐, 由于早餐与晚餐之间相隔时间很长, 一些贵妇就会在这个阶段找好友聊天并喝茶, 这个行为又被更多的贵妇所模仿, 进而推广普及出去, 之后午后饮茶便逐渐成为了上层社会的流行, 接着逐渐盛行并且开始逐渐普及到平民生活中, 英国茶文化也因此形成。

英国人与中国人饮茶存在很大差异, 他们并不像中国人一样喜欢饮清茶, 他们饮茶喜欢加入各种喜欢的佐料, 比如牛奶、糖等, 并且英国人每天都要饮茶, 饮茶还具有固定的时间, 饮茶的时候会配合松饼、零食等一同食用。饮茶是英国人雷打不通的习惯, 他们的饮茶时间分为早茶、午茶、下午茶等, 英国人定时饮茶是英国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中国人饮茶茶汤略带苦味, 讲究体悟和品尝。而英国人则习惯于喝红茶, 英国人喜欢喝红茶的最初原因是由于红茶易于保存, 英国四面环海,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英国气候常年潮湿, 而红茶性暖, 非常适合英国人饮用。

英国人饮茶, 讲究品味, 他们享受饮茶的时光, 英国人根据的自己口味, 选择调味品, 这种饮茶方式以“英国”为代表, 英语作为英国的母语, 在语言系统中, 拥有大量与茶相关的词汇与谚语, 这些词汇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值得称道的是, 虽然茶叶的发源地是中国, 并非英国, 但是自茶叶传入英国以来, 受到了英国人热爱和青睐, 并且因此所兴起的茶文化也独具特色, 甚至已经成为了英国文化中的主要内容, 英国人对于茶的热爱和尊重可以说是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 茶以及茶文化必然会融入到英语语言体系中, 英国人热衷红茶, 除了喜欢“混饮”之外, 在饮茶时间上也与中国不同, 他们在每天都会饮茶, 分为早茶、午茶和下午茶三个时间点, 同时会定期召开茶会, 以茶会友, 大家畅所欲言, 高谈阔论, 颇有小资情调。英国人饮茶的时间十分固定, 比如早茶 (early mornilg tea) , 大约是在早茶起来靠在床头会喝一杯床前茶, 早餐时还有再喝一杯, 上午11点左右还要喝杯E-leven's (11点时便餐) , 英国人喝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习惯, 已经完完全全融入到了生活中, 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不能没有, 不管是工作多么辛苦, 多么繁忙, 他们都要喝杯茶, 吃点点心, 缓解自己的心绪, 品味一下生活, 这就是英国人独有的狂热、优雅、有品格的茶文化。也正是因为如此, 茶文化, 在欧洲得以大范围兴起。

2 英国茶文化对英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饮茶在英国的高度普及, 使其成为了英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深影响着英国人的思维与情感, 他们非常喜欢饮茶, 并且也喜欢歌咏茶, 赞美茶, 这一点与中国人很相似, 中国文人也喜欢以茶抒发自己的情怀。英国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受到茶文化思想的影响, 很多作品都与茶有关。比如英国的凯琳娜皇后, 以及诗人Alexander Pope等等。以卡琳娜的《饮茶皇后》为例, 其中描写了秋色、嫦娥、茶等景色和事物, 可以看到其中的景物描绘深深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并且借景抒情, 将自己的情感寓于诗词中, 可见其对于饮茶的热爱。而另外一位诗人Edmund Waller, 工作过程中发现茶具有独特的功效, 也是在诗中这样写道:茶是沉思的良友, 也是想象的翅膀。戏剧学家Coney Cibber同样对茶情有独钟, 认为茶不仅能够使人开阔胸怀, 还能够沉淀思维, 过滤思想, 能够让人获得更加愉悦的心情。

这就是茶与英国文学的联系, 是茶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极为深刻, 英国大量的文学作品都与茶事有关, 下面具体分析:

2.1 在分析了英国茶文化的起源之后, 我们能够发现茶文化早已融入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在这样浓郁的茶文化熏陶下, 众多英国小说家开始将生活中的场景搬入自己的作品,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奥斯汀, 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中, 众多的主角们在用餐之后, 必然会进行英式茶会, 在这些描绘中有很多极其细致的词句, 比如“到喝茶的时候, 叫人忍住不笑的苦总算受够了………贝内特先生高兴地请他朗读点东西给小姐们听听。”还有“……便决定不陪她的表兄嫂到罗辛斯庄园府去, 原来约请他们去到那儿喝茶的。”这些描写无不透露着英国人对茶的狂热, 同时在这场景中, 作者也不乏对各种精美茶具的描写, 英国人十分关注生活的品质, 从茶具、茶桌到茶客的衣着服饰都十分讲究, 茶器茶壶以及各种过滤的汤匙, 都十分精致, 高雅。通过阅读这些作品, 人们充分感受到了茶文化的魅力, 体会到了英国茶文化的精妙。

2.2 在狄更斯的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英国茶文化的描写, 他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 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 在这个作品中, 茶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界人民展示了英国贫民化的茶会, 很多时候, 英国妇人会聚集在一起, 她们叽叽喳喳, 坐在长椅上, 一边聊天, 一般饮茶, 这是英国平民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场景, 狄更斯在作品中对茶事的描写十分细致, 读者从他的描绘中能够非常清楚的看到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 杯子、碟子叮叮当当, 六便士的茶会, 都会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在那些牌桌子周围的, 是形形色色的人群, 有老朽的老头子, 还有古怪的老太太, 他们谈论着各种奇怪的故事, 并且津津乐道, 从这些描绘中, 能够感受到市井小市民的生活乐趣。在《匹克威克外传》中对“花园茶座”有详细的描写, 茶具、茶点都有所描绘, 这些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看到其他人喝下了如此多的茶水时, 也表现出极为惊讶的深情, 作品中还提到, 当时人们对戒酒运动抱有十分高涨的情绪, 而茶能够促进戒烟运动的进行, 因此人们十分对其更加关注。在10世纪的英国, 文坛泰斗塞缪尔·约翰逊更加热衷饮茶, 他认为茶不仅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 还能够使心情获得愉悦, 他钟爱饮茶, 甚至可以说顽固不化, 他对于茶的热爱表现出非常与众不同的情感。因为喜欢茶, 他还创立的文学俱乐部, 目的就是为了以茶会友, 这种俱乐部在当时十分流行, 茶文化在当时的英国影响极为深远, 范围也很广, 在戏剧方面的影响也很深, 作家皮内罗就曾经对品茶精神文明赞美到:有茶的地方, 就有希望。

2.3 茶文化对散文领域的影响也很大, 茶叶是神圣的, 散文是美好的, 茶与散文的融合是非常完美的, 从英国散文作品中可以看出, 英国散文中有很多描写饮茶记忆的惬意文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季随笔》, 它所描述的是作者对日常茶会以及饮茶礼仪、人物等方面的事情, 深深表达了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热爱以及家庭茶会氛围的感触。文章中写到“一天中光明时刻, 就是散步回来, 稍稍倦了, 脱掉靴子, ……等着茶盘, 或者是喝茶的时候……”,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于茶的喜爱, 饮茶已经成为了英国人血液里的东西, 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东西, 艺术原本就是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细节, 直接渗透到了文学创作领域, 从这些含有丰富茶事的文学作品中, 更多的人开始喜欢茶文化, 了解茶文化, 最终爱上茶文化, 英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茶叶进口国家, 也具有完善而丰富的茶文化体系, 但是不管是任何国家, 其茶叶以及茶文化都是来自中国,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在英国文学中的普及, 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

3 结束语

茶文化是世界人民的宝藏, 需要全世界的人民加以保护和秉承。茶文化在英国的发展, 对英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17世纪开始, 茶文化开始逐渐深入到英国贵族、王室的生活中, 并且快速普及开来, 最终英国平常百姓也被茶文化吸引, 开始每日饮茶, 开茶会, 英国人饮茶非常讲究, 从饮茶的时间、器皿以及辅料都非常考究, 英国大量文学作品中都有对这些特有茶文化的描写, 本文从几个方面对英国文学与茶文化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够对更好的推动英国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同时也能够促进中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的交流互动, 实现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复兴。

参考文献

[1]贾雯.英国茶文化及其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04) :12-14

[2]徐兴新.浅析德国文化对于英国文学的影响[J].商业故事, 2015 (12) :18-19.

[3]姜春红.中国茶对英国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J].大家, 2012 (7) :130.

[4]霍盛亚.英国文学家对英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建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3, (05) 45-46

[5]王薇坚.漫谈德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2 (4) :4-6.

[6]夏岩, 刘国朝.论英国社会思潮的变化对文学发展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9) :62-66.

8.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前后 篇八

关键词:工业革命;家庭;工厂;角色转变

工业革命发生前夕,女性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被称为是“家庭天使”。“家庭”限定了女性活动的场所,“天使”又赋予了女性角色的道德标准,帮衬和协助男性大家长,教诲和照料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男尊女卑的家庭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的人生价值需要倚仗家庭来体现,自身不具备被外界关注的权利,正如当时的男女家庭分工:“男人耕地,女人守锅台。男人佩刀剑,女人掌针线。男人有头脑,女人有心地。男人发号令,女人愿听命。”[1]当时的英国是农业主导的国家,男耕女织成为了主要的生活方式,男子在外耕地,女子在家纺纱织布,照料菜园。工业革命发生前期社会承认女性的劳动能力,只是将其工作场所和交往人群做出了明确的界限。此外,女性生养和教育下一代更是她们生活的重心,当时处于英国社会下层阶级的妇女们一生大约要经历10次生产过程,其中的危险和艰辛不言而喻。不过,这段时期家庭作坊繁荣兴旺,女性的生产劳动是以家庭为单位,勤劳而又忙碌地进行着多种劳动。而这样的女性角色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们的婚恋观。女性配偶的选择即对家庭身份地位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当时的社会认为:“一个女儿最高尚的行为,就是缔结一门能使自己家庭财产进一步增加的美满婚姻,至于新郎的年龄、道德品质及知识才能则与这门亲事毫无关系。”[2]

1860年哈格里夫斯发明出了手摇的珍妮纺织机,这也成为了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工业革命发展之初,具有现代意义的工厂并没有广泛地建立起来,这个时期的生产仍是以家庭为单位,但是又和工业革命前期的家庭式生产大相径庭,此时家庭生产棉纺织品不再是本着补贴家用的目的而是已然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基础,商人的角色越加清晰,生产中常见的情景是商人买进原材料,外包给家庭作坊,雇佣的工人则分散在各自家庭中生产,妇女作为室内工作的主要劳动力,义不容辞的进行工作。

珍妮纺织机的发明被应用在家庭手工业中,同时也推动了现代工厂的建立。家庭生产属于小本经营,经不起市场压价和调整,极易导致破产,于是工厂式的机器集体运作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家庭成员在家庭作坊和工厂之间力量悬殊的竞争中被迫转为雇佣工人。当然这段时期并没有出现如雨后春笋般的手工业工厂,选址相对受限,远离市区,又因为女性工人较服从管理,女工受到越来越多的厂主青睐。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欣欣向荣,18世纪英国海外殖民迅速扩张,进出口贸易蓬勃发展,大工厂生产逐步推向普遍运作,就业机会的急剧增加,社会分工不断明确,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再次将英国的纺织业推向新的高度,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说:“在1830 年时,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和工厂几乎绝对是指英国的棉纺织业。”[3]这一发明应用也使得工厂的选址更加灵活,工厂开始向人口密集区域迁移,大量女工进入工厂从事劳动,这时女工獲得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机器成了一种使用没有肌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因此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4]工业革命中期,大型棉纺织厂的出现使得处于社会下层的女性挣脱了家庭的枷锁,成为主要劳动力。但实际情况是女性的生活处境十分艰辛,一方面家庭事务和工厂劳动的压力双管齐下,另一方面,女性工人在工厂中并无被尊重的人权,就基本工作环境而言,常年生活在高温湿热的工厂内,资本家的严格巡视,使得原本廉价不堪、同工不同酬的劳动力又面临新的挑战,其次女性、男性、孩童虽然在同一个工厂内劳动,但是资本家们忽视其不同的生理特点,“只有一个两性共用的厕所,男女老少一律用那个厕所,厕所就在人人能看得到的地方,男女合用。这样做有着损害羞耻心、败坏道德的倾向。”[5]在盖斯凯尔夫人著的《南方与北方》中写道“姑娘们以她们那种粗野而不是不友好的放肆态度,常常会评价她的衣服,甚至来摸摸她的围巾或是衣裳,以确定一下实际的质地。”直率却又彰显出粗鲁的工厂女工已然和脑海中的“家庭天使”的形象背道相驰了。不仅是在纺织业部门,在煤炭等行业女性的身影也频频出现,腐蚀性的物品没有管制,流行性传染病没有平静过,这一切也使得劳工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到了工业革命的后期,英国工业革命又迅速向其他行业扩展,女性劳动者面对不公平的处境开始建立妇女组织,积极响应各项妇女运动,不甘心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妇女们从家庭迈进社会,承担更多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对英国的工业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阿萨·勃里格斯著:《英国社会史》,陈叔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298.

[2]马璎.工业革命与英国妇女[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62.

[3]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革命的年代》,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4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23:433.

上一篇:党支部民主评议党员总结下一篇:《亚运会》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