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精选7篇)
1.关于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
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以土地为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民,失去土地后,他们的生活和生存状况到底如何?这是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的问题。
基于一名民建会员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一名政协委员的职责,也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向政府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近日,我对秦都区和渭城区部分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研,详细了解了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汇集了他们的意见和需求,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调查内容涉及失地农民的补偿情况、生活来源和人均月收入、就业情况、子女教育情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医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低保等问题。根据调查结果,目前20%生活富裕,40%生活水平一般,30%生活贫困,10%生活艰难。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失地农民的生活负担较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二、存在问题
1、失地后生活困难
在被调查的110户失地农民中,当初他们得到的都是一次性补偿。对于个别有经商能力和理财水平的农民来说,他们在得到补偿款后,用补偿金开店经商,有的发展养殖业,有的创办家庭工厂,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人家。还有少数稳健型的失地农民,他们把得到的补偿金用于投资债券,也获得红利。最令人不安的是绝大部分农民得到补偿款后,随即用于建房,供子女上学等,瞬间这笔钱便被用光,甚至四处举债,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成为名副其实的特困户,他们手中无地,家中无粮,袋中无钱,加之受文化、年龄等因素制约,没有稳定的务工岗位,收入微薄,生活困难,步履维艰。失地前生活状况好和较好的农户占80%,失地后生活状况差的占70%。
2、医疗制度不健全
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推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给失地农民看病就医带来了一定的实惠。按照该制度的规定,参加者个人每年缴纳少量的钱,就可以按就医医院的级别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上限封顶。但是由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较窄,大部分被调查者反映合作医疗报销上限太低,解决不了失地农民的大病问题和就医的实质问题。失地农民的就医问题也是失地农民家庭的一大难题。由于失地农民家庭收入偏低,家庭周围基础医疗网络不很健全,医保覆盖面不广,使得失地农民看病问题得不到保障。调查中我们听到这样一些顺口溜:“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一人得病,几代受穷”;从中能明显地感受到失地农民面对疾病时,那份沉重与无
奈。
3、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
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渐凸现,让曾经为社会做了一生贡献的老人老有所养,情有所依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在失地农民这个特殊群体中,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从调查表上可以看出,能够得到养老保险的老年失地农民比例都极低。失地农民没有丰足的积蓄,没有稳定的收入,养老体系又不健全,他们年老之后的生活面临极大的风险,因此他们普遍为养老而担忧。
4、低保覆盖面窄
作为我国政府对社会成员维持基本生活提供的必要帮助,“低保金制度”成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道“兜底”保障项目,也成了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和安全网。但是,这个网的范围存在着天然缺陷,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低保金制度主要向“城市居民”开放。按照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是享有低保的前提,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低保的范围已经逐步扩大,但生活于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大部分仍未纳入低保范围。被调查的110户失地农民,只有15户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5、再就业困难重重。
失地农民务农无田,就业无门,大部分都闲散在家,无所事事。据调查了解,失地农民就业者不足10%,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就是聚在一起玩纸牌、打麻将,随之而来就是赌博成风,精神涣散,家庭关系破裂等一系列问题,致使社会治安状况恶化,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目前,除了少数有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能找到工作外,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及老弱病残的劳动力就业难度较大。由于还没有能有效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具体优惠政策,加上又遭遇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前到南方打工的失地农民也返回了故土,使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雪上加霜,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不容忽视。
三、思路与对策
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失地农民心态都比较平和,觉得征地是城市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都能够正确对待,予以理解和支持。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失地农民对今后的生活感到忧虑和担心,部分素质低及老弱病残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难度大。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尽显社会公平,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保证农民安居乐业,应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问题。
首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把失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目前大多数失地的老年人依靠补偿款维持生活,时间久了就会坐吃山空。今后在征用土地时,应该实行“开发式安置”,除了给付补偿金外,还要对那些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采取以土地补偿金换取养老和医疗保障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
其次,要建立严格的失地农民社保资金管理制度。对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只是生活上的暂时安置,不能解决他们今后的生老病死。以土地换社保对他们来说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办法,但若要采取这种办法,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诚信机制,从村到办事处再到县区,应有严格的社保资金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社保基金;同时,社保资金在运作过程中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要有农民参与监督,实行定期公示;另外,社保金发放要按时足额。只有这样,才能使失地农民不再为生活忧虑,并使他们感受到政府的关怀。
2、采取多样化的补偿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一次性现金补偿是“输血式”的补偿,但如果没有自生能力,再多的钱也经不起长久的消费。因此,在补偿方式上,应以一次性现金补偿为基础,以安排就业为重点,在征地搞建设的同时,要考虑如何安置失地农民的问题,要增强失地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其能够自力更生,自食其力。采取诸如以土地换取就业岗位的方法,以土地补偿金作为开发投资入股资金的方法,形成鸡生蛋、蛋生鸡的有序循环,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3、提供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部分失地农民在耕地被征用后,有意自谋职业或发展养殖业,但苦于没有资金,未能实现。因此政府在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应提供优惠政策,尤其是金融部门要放宽信贷条件,降低门槛,鼓励和扶持失地农民发展生产,提高造血能力,努力增加收入。
4、建立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由于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就业难度加大,加上城镇职工下岗失业过多,失地农民,尤其是无一技之长的失地农民就业更加困难。所以,政府应该在劳动就业方面帮助他们,包括给予就业指导、组织劳务输出等。同时,尽快将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纳入到国家的“人人技能工程”培训之中,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5、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失地农民的精神需求。
农民失去土地后,相当一部分人无事可做,生活自由闲散,精神空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对象,因地制宜,坚持把村和社区硬环境建设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把加强
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放在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上,从建设基础文化娱乐场所入手,配套建设各种综合文体娱乐活动室,让有充足时间的失地农民休闲有场所,活动有氛围,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于休闲活动中,不断充实和丰富失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失地不失落,健康愉快地生活。
综上所述,解决失地农民的出路问题,不仅是当前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难点,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性问题,事关社会全局的稳定,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2.关于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二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以下简称“新农保”) 作为解决农村人口养老1问题和缓解我国城乡差距的重大举措, 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施状况的好坏以及农户对该政策的认知、参与和满意度,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 国内学者对新农保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跟踪调查和研究, 但各个地区既存在共同的问题, 又各有其特殊的情形, 因此, 加强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仍然是十分必要的。至今, 学术界针对湖南省新农保的试点地区的相关调研还很少见。湖南省耒阳市属于第一批试点地区, 自2009年至今, 耒阳市已经连续3年开展了新农保的试点实施工作。本课题组拟通过对湖南省耒阳市周星村的调研, 把握农民对新农保的真实制度需求及其对现行制度的满意程度, 具体来说, 在现行的新农保制度框架下, 农民参保情况如何, 其参保行为到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农民对新农保的满意度如何?他们做出相应的判断的原因是什么?本课题组深入农村与农民朋友亲切接触, 搜集了新农保在农村实施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并采用一定的计量分析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揭示了新农保实施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提出的对策建议将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2 调查数据的计量分析
2011年8月, 本课题组深入湖南省耒阳市新市镇周星村, 采用偶遇式入户问卷调查与重点对象结构访问相结合的方式, 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 实际回收问卷149份。
2.1 农民参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农民参保行为的因素涉及许多方面, 包括反映农民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人口学特征的变量, 例如家庭经济情况、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农民工的职业等;农民的养儿防老观念;农民有无参加“旧农保”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经历;政府的宣传力度及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农民眼中的保障水平高低;农民对新农保的未来预期;周围邻居行为及从众心理。我们根据小范围的试调查, 根据周星村的实际情况, 认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自评健康状况、自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承包土地数量、家中儿女数量、家中是否有党员、对新制度的了解程度等因素可能是影响农民参保的主要因素。因此, 我们把上述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把农户的参保行为作为被解释变量, 赋值情况为:未参保=0, 参保=1, 它是一个二值因变量。
我们使用Spss17.0软件, 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得到以下结论: (1) 农民的性别、家庭年均收入、农民对养老金机构的了解程度这3个变量对农民的参保行为存在显著性影响; (2) 年龄、受教育情况、是否与儿女一起居住、家中是否有党员、承包土地数量等变量的回归系数都为正, 说明年龄越大的农民, 越容易选择参保;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 参保的可能性也越大;有党员的农村家庭, 其家人越能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承包土地数量越多的农户, 参保越积极; (3) 自评健康状况、子女数量等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 说明身体较差的农户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相对较强;而子女数量越多的农户家庭, 起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能性越小, 说明家庭养老功能较强的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较弱。
2.2 新农保制度的农户满意度分析
我们从农民对新农保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农民对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农民对收付程序的满意度、农民对保障水平的满意度、参保农民的价值感知满意度等五个方面, 综合分析农民对新农保制度的满意度水平。
我们将农民的满意度赋值为:很满意=1、满意=2、一般=3、不满意=4、很不满意=5。通过对数据的频数分析, 我们发现, 各项频数均在2~3之间, 得出结论为: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评价“一般”, 总体满意度评价为“满意”。
我们又进一步对数据进行集中趋势分析 (见表1) , 得出的结论是:总体满意度评价均值1.82、中值2.00、众数2;服务态度均值2.67、中位数3.00、众数2;收付程序2.60、中位数3.00、众数3;保障水平均值2.91分、中值3.00、众数3;价值感知均值2.83、中值3.00、众数3。与前面的频数分析结果一致。
3 新农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对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程度低
在回答“您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时, 村民大多数选择了“比较了解”, 可是我们进一步询问发现, 普通村民所谓的“比较了解”只不过是知道国家有这项制度、村民每个月可以领多少钱, 对于其他的基本一概不知, 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和文化程度低的农民以及女性村民, 根本不知道该项政策。这与政策的宣传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而且, 农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存在种种疑虑和担心, 他们担心的很多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 如他们对农村子女多的老人家庭是否每个子女都要参加投保等问题不是很明确。在对村委会成员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 他们对新农保的了解要多于普通村民, 但是他们对该制度的某些问题也是模糊不清的, 回答问题前后矛盾。这对于新农保的宣传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不利因素。
3.2 农民选择的缴费档次普遍偏低
在设定的100~500元这五个档次中, 农村居民根据自身经济状况, 自愿选择缴费档次, 但经统计发现, 在我们所调查的参保人数当中, 选择缴费100元的农民占到总人数的86%, 缴费200元、300元、400元、500元的农民依次占总人口的7%、2%、0.5%, 这说明村民选择的缴费档次普遍偏低。
3.3 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强
群众在缴费时有从众心理, 经走访调查, 广大农民普遍存在着“投石问路”的心态, 希望通过缴费100元加入到新农保的行列中来, 看情况而定, 观望心理严重。调查发现, 大多数农民选择更晚一点参保, 参保群体集中在46~55岁之间。有部分农民不关心养老问题, 他们更关注眼前利益, 特别是有些年轻农民觉得养老问题遥远, 还没必要考虑得那么早;有些老年农民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 认为有儿子养老, 自己无需为养老问题担忧;有些农民的儿子觉得老人跟着自己有吃有穿, 不需要买保险;部分村民觉得自己缴费只是为了解决父母的养老问题, 自己暂时是不需要的, 完全没有自我养老保障的意识。
3.4 农民对收缴费的服务和管理不满意
村民普遍反映, 管理部门设置的收缴费窗口少且工作时间短, 农民在缴费或领取养老金时, 常发生插队争先现象, 部分过激群众甚至发生争吵、打架等行为, 缴费秩序混乱。还有不少农民觉得缴费地点离家太远, 不方便。
4 政策建议
加强对新农保的宣传, 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了解和认知程度, 增强农民对新制度的信心, 改善农民对新农保的预期。政府可特派专业工作人员或社保专业的大学生前往各村, 为村民提供讲解和咨询服务, 各级村委会也可采取广播宣传、召开座谈会等方式, 尽可能地提高农民对新制度的了解程度。
相对而言, 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和女性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较大, 政府可加大对困难家庭和女性农民的财政补贴力度, 提高这两类农民的缴费能力, 以提高参保率。
建立对青年农民参保的激励机制, 比如参照商业保险的做法, 把年龄与参保的成本收益挂钩, 使农民能够从提早缴费参保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完善相关的收付程序及公共服务与管理水平, 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改进服务态度, 在具体操作方面尽量方便群众, 比如多设收付网点,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满意度水平。
参考文献
[1]苏东海、周庆, 新农保试点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宁夏新农保试点县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 2010 (9) :74—80.
[2]李晓云、范冰洁, 山东淄博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现状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7) :126—129.
[3]罗遐、舒仁美, 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11 (2) :3-5.
[4]陈滢、郭彤、林紫茜, 不同补贴政策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民参保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差异[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1 (10) :68-70
[5]高君, 浙江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学术论坛, 2010 (9) :120—123.
[6]石邵宾、樊丽明、王媛, 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因素——来自山东省入户调查的证据[J].财贸经济, 2009 (11) :42—48.
3.关于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三
截至2009年末,怀化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88个,参社(会)农民39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407.95万的9.6%,占全市农村总劳力246.15万的15.8%,带动农户17.1万户,占农村104.94万总农户数的16.3%。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类别呈现多样性。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的联结紧密程度来划分,目前怀化市的农民专业合作大致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农民专业研究会、农民专业联合体等几种。二是创建主体呈现多元性。按组建主体划分,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农民合作创办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举办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技术服务部门领办型以及其他类型。三是涉农业领域呈现广泛性。它们大多数从事的是种植业生产加工销售,约占66.7%,其他农业领域都有分布但明显較少。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属新生事物,且各自基础条件不同,因而其运作情况参差不齐。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1.带动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调查显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提供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我市11个省级示范社年产值达139135万元,同比增加2106.04万元;分配盈余1165.74万元,同比增加380.78万元;成员户均收入2.24万元,同比增加5036元,比非成员户平均高出9382元。例如。辰溪县孝坪镇千里坪村无公害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社员1800人,占全村人口75%,按户计算,入社率达100%,该合作社以生产无公害蔬菜为主业,2005年以来年产值达1000万元,每年每户年均收入3-5万元,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带领农民进市场,提高抵御自然与市场风险的能力。当前农民组织化程度普遍偏低,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市场信息缺乏,抵御自然与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的实现了分散经营户与大市场的连接,能及时提供技术、良种、市场信息等全方位的服务,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例如芷江艾头坪乡优质高效农产品推广协会于2001年,会员覆盖岩桥、安江、辰溪等地,还在广西、广州等地设有信息网点。协会通过引种推广、技术跟踪和产后销售,初步形成了以颐红水蜜桃、油桃为主,西瓜、蔬菜为辅的主导产业,目前该协会已发展颐红水蜜桃1623亩、油桃325亩、南方苹果223亩,协会不断开拓市场,将产品销往广州、广西、重庆、贵州等地,2009年销售种苗和农产品上百万元,实现利润50多万元。
3.带动大户调结构,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由于专业合作组织所发展的是一些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通过组织内部的技术及销售服务,成员一般能获得较好的收益,组织成员的生产积极性较高,发展生产的劲头足。同时,由于这些组织成员的示范、辐射作用,可以带动周围的其他农户发展,从而可以促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例如,会同县昌盛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专门种植、加工、销售葡萄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于2008年6月,注册资本40万元。2009年初被确定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列入省、市为民办实事考核项目之一。通过近年来的建设,该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珍密”牌商标,建立了自己的专门网站,规模不断扩大,社员人数由建立这初的13户发展到目前的125户,带动农户100多户,而且还培养出2名农民高级技师,6名中级技师。葡萄种植面积达806亩,并辐射带动了连山、坪村、林城镇等18个乡镇60多个行政村的村民种植葡萄。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组织化程度不高。从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来看,大多数以营销为主,基本处于对初级农产品的销售,属于简单的叠加效应。由于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合作组织与农户生产的联系欠紧密,生产、销售欠统筹安排和协调,难以达到生产技术统一规范,产品质量难以标准一致。
2.运作欠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没有统一模式和统一规范,使得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没有成功经验借鉴,完全靠摸索前进,使得存在组织内部产权设置不清晰、经营决策不民主、利润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一些组织内部没有相关规章制度,容易出现内部矛盾纠纷多、工作开展困难大、运作不流畅等问题。
3.融资比较困难。据调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筹资金和民间融资,其次为各级财政扶贫资金和少量的银行信贷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反映融资较为困难。例如,2008年12月底沅陵县辉煌林木开发专业合作社因计划开发林木基地8000亩,由于缺乏资金,法人代表刘辉以12本林权证,共计林木基地2407.7亩(评估总值为380万元)作为抵押向沅陵县农信社申请贷款,可是仅获得贷款50万元,期限5年,与其所需资金相比仍有很大缺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困难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一是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不是独立的能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经济主体,不符合《商业银行法》对贷款主体的要求,因此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信贷支持一般表现为向社员个人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农户联保贷款,而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发放贷款则比较少。例如辰溪县瑞泰葛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其生产和合作的模式是公司+合作社+农户,以种植葛根20亩为一户,每户可通过农业银行发行的“惠农卡”获得3万元的贷款,由公司给农户提供担保,并由公司替农户向银行支付利息,公司从农户收购产品收入中扣除贷款款项。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产品及农副产品效益不高、风险大、收益期长,且缺乏有效抵押物,金融机构对其提供贷款风险较高。例如2008年底,新晃县天堂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镇恰鑫牲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向新晃农村信用社争取贷款,被新晃农村信用社以无资产抵押为由拒之门外。溆浦县昌盛优质稻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6月3日获得农村信用贷款10万元,以原有足值的农机具作抵押,以合作社其他成员作保证,签订了两年的借款合同,但通过一段时间运行,借款人自认难以维持,主动向法院提出调解的要求,县人民法院作出转让农机具偿还贷款裁决,而农机具变现能力有限,信用社只好将这笔贷款认定不良。
四、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议
1.宣传推介,正确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必须坚持“自愿、民办、民营、民收益”原则,各级政府既不能参与来办而施以行政干预,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对其发展漠不关心。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态度,对办得好的的组织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并给予奖励和表彰,总结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带动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2.优化环境,优惠扶持。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和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念,,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大力扶持。民政、工商部门要简化等级手续,税务部门要尽可能给予税收的减、免、缓,涉农领导部门要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和提供优质信息咨询服务,金融部门要加大融资力度。
3.完善管理,规范运作。要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管理,简章立制,使其内部管理机制、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合作方式、组织管理、从事项目、办社(会)宗旨向规范化引导,始终坚持“自愿参加、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风险共享、利润共担”的原则,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真正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成为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4.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篇四
调查对象:在京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包括了从事第而行业建筑业及餐饮、服务性的第三行业。
调查时间:2012年7月25日——8月15日
调查地点: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迎教评校园美化建设的施工现场北京市丰台区方庄某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北京市海淀区某宾馆
调查方式:聊天式询问
下面就是主要的调查事实:由于调查者本人暑假没回家,故此有大量的时间去接触这些外来务工人员。首先,就自己最近的本校由于校园美化,所以有不少的农民工在这里找到了活干。最先接受我们调查的来自河南安阳的三位男性农民工。其中,年龄最长的43岁,有两个孩子,姓王;最小的30岁,有个4岁的女儿,姓郝;另外一个姓张,40岁。当时接受我们调查采访时,着三位师傅正在吃晚饭,且不时的用家乡话交谈着。王师傅懂一些普通话,他诙谐的说这是由于经常在外地做工的缘故。他告诉我们,他们不是那种常年在外的务工人员,这次出来是经过年轻的老乡介绍的,因为是老乡介绍,他们还是比较满意的。这次包括临村一共出来了8、9个人,他们自己的村子共有4、5个人,村子都是很小的。一般情况下一年可以出来干活200天左右,每年都是刚开春,过完春节就走,然后等到小麦熟了的时候就得回去。因为家里还是很缺劳力的。下一次等到种上玉米,把一切家务活干完后再重新出来。王师傅一边抽着烟卷,一边用叹息的声音告诉我们每次出来都得换好几次地方,就象现在这份活8月底就完了。
是啊,9月份我们就开学了。当问及这样来回折腾累不累时,他只轻描淡写一句:“习惯了”这话中谁知道有包含着数不清的艰辛啊!郝师傅也告诉我们,他们这次出来,火车费用是由工头报销的,并且包吃包住,对此他们感到很满意。当问及这几位师傅业余生活都干吗时,他们一脸无奈的打量着我们俩,唏嘘着告诉我们他们基本是没有业余时间的,经常要换班、赶工期,包工头为了按时完成工程,就不断的给他们增加活干。张师傅笑着告诉我们,现在是吃饭时间,这是他们一天当中最快乐的享受。当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心寒了起来,脑子里闪现出了夏衍先生的《包身工》,那一片肮脏不堪的地方……正说话间,已有不少另外的工人吃完了饭,拿起了工具走向了工地去加晚班了。三位师傅告诉我们,待会他们也得加班,学校的后门改造工程是要求提前完成的,工头催得很紧,加班也不给他们多算加班费的,每天晚上都得加班到11点左右,早上5、6点还得起来出早工。对于这样长期干苦力的他们来说都过早的衰老了,他们明显的略微显老,我和另外那个同学都猜错了他们的实际年龄。像他们这种工种,大工一般是每天40-50元,而小工只有20-30元。虽说是国家这几年都在不停的抓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但工头也聪明起来了,都是每天少给几块,这样时间一长,就榨取了他们好几百块。我们俩天真的告诉他们可以运用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权益是,他们说根本就没有想过,活计太难找了,找到都算很幸运了,怎么还敢去告人家呢!后来我们又问起了对这样的状况有什么感受时,这时似乎是我们触动了他们久违的痛楚了。师傅们一字一顿的告诉我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实在是太多了,期待也是太多太多了,但最希望的还是工头不要找茬,每天多加几块钱,能够长时间的多干几天。更希望自己出来做工后家里一切都好,家人平安,儿女好好学习,以后不在象他们这样!是啊,这或许也是所有在外的农民工共同的心声了!最后三位师傅还说石化学院做活很好,这里的食宿条件等都很好,再说工头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胡乱来。是啊,到底是在学校,但愿他们以后也能找到更好的工地去做工……
后来我和同学又就近去了芳庄某工地,发现这里的农民工业余生活很贫乏,大部分时间都只能睡觉、打扑克、侃大山,或者上街闲转,连看电视也都成了一种享受。城市的文化设施与休闲设施从来都与他们无关的!当然他们的业余时间也只是在有阴雨天时。32岁的甘肃籍民工陈文化告诉我们,他们也有一些乒乓球馆,可从来都不开放,只是为了应付上面的突击检查而已。这里的施工条件明显恶劣与学校:工地四周都是全部封闭的矮墙,只有一个门可以出入,我们进去是费了好大的口舌才得以进去。在这个工地上,我们还看到了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工人,本来他们也应该在校园里读书的,他的眼神让我永远难忘。他告诉我他的家乡很穷,或许只有靠出卖青春,或许只有在繁重的劳动压力下度日了,而他们的付出却又是如此的廉价!
在后来我们去了西三环边一家规模中等的饭店,点了菜之后便和一位忙着拖地的同龄山东籍于姓员工说了起来。他告诉我们,他每天早上从5、6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钟,并且和老板签了一年的合同,每月工资大概是500元,实行的是年终发放制,平时只给60-80元生活费。其实他们在签合同时就等于把一切都押给了老板,如果在这期间有什么旷工或其他以外情况时,老板则会狠命的克扣工资,他还告诉我们。老板之所以实行年终发放制,是为了把钱存入银行获得不匪的利息收入。哦,原来老板时时刻刻都在盘算着自己的利益。我问他是不是住在饭店,他来了一个大力度的摇头后告诉我,这一个饭店共招收了15个像他这样的人,他们住在一起,一起住在公主坟一个地下室里,条件极其恶劣,是大通铺,阴暗无比,而且空间很小,加上现在是大热天,蚊子能把人吃掉,没有风扇,简直快要死了!听到这时我要求去看看,可他表示很忙,而且不一会就离开了我们。
通过这次亲身调查研究,是我们这个整日只呆在教室里的理论型大学生感受很深。城市农民工,作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新生的社会群体,目前大多从事着脏、重、苦、险等粗放型工种。他们的生活状态如此之差。令很多农民工不满的告诉我,自己也为北京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凭什么就瞧不起人。是啊,我想社会是应该高度重视这个特殊群体,为他们寻求更好的出路!后来我们在阅读和研读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并且针对我们的调查给出了一些建议,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政府重视,政策扶持。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打工的相关政策,为加快城市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政策支持。逐步完善有利于农民外出打工的各种优惠性政策,清理和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打工的各种手续,为农民进城打工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通过媒体加强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促进农民工与现有城市居民间的良性互动,增加群体间的信任,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须知,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会切实让民工们感到党的伟大和体贴。
二、改善劳动生活条件。
针对农民工工作环境较差的不良状况,用工单位要改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消除农民工后顾之忧。各用工单位更要逐步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真正建立一个良好而又温馨的工作氛围,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心,让他们能够愉快生活,愉快工作。千万不要让农民工们离了猪圈又进了人圈!让人寒心啊…
三、规范用工行为。
各级用工单位要按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规范企业用工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要求,实行“凡是用工、务工一律签订合同”的用工制度。各劳动部门应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实际情况,完善用工制度,规范用工行为。
四、加大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兑现力度。
各级劳动执法部门要积极受理农民工的投诉案件,对上报的投诉案件要建立详细登记制度,做到受理一起,查处一起,震慑一片。对不接受劳动部门受理的个人或团体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把长久拖欠克扣工资的私营业主的丑恶行径要在社会上“曝光”。在拖欠工资现象严重的行业,建立工资支付信用档案及工资支付基金制度,由用工单位出资建立,保证农民工能按时、足额拿到工资。各级劳动、建设、工会等部门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建立健全用工监控制度,严惩那些不具备合格资质,违法违规运作,侵害农民工权益的劳务企业。此外,要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建立良好的工作查处制度,为农民工撑起一把健康、持久、耐用的打工“保护伞”。最好不要让工头的各种小伎俩得以实现,钻了空子。
五、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
当然,农民工自身也有一些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和工业化要求的缺陷。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的培训,对农民工要在技能、法律、卫生、城市生活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指导,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水平,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一是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农民工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在培训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教育,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努力打造劳务精品,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
总之,我们整个社会都要时时刻刻把解决农民工的问题牢记在心里,把他们的寒暖记在心里,这或许就是我们此次调查的意义所在了!
5.关于返乡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 篇五
数理学院09数2周永权 摘要:农民工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由于他们职业与身份的不一致,在工作及工作以外的生活、消费、从事的工种等诸多方面遭受着不平等的待遇,其劳动保护权益,工伤保险权益、养老保险权益、医疗保险权益、失业保险权益等社会保障权益均无保障,急需在完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同时给予农民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保障权益制度创新
一、农民工的形成和生存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形成的历史渊源
始于1978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把农民从“共同贫困”的凝固状态中解放出来。以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解放。1984年中国农业大丰收,第一次出现卖粮难,它意味着农业生产容纳不了如此众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又被严格限制着,就在农村社区范围内自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地办起乡镇企业。于是,就有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扩展到城市,城市二三产业获得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再加上粮食、副食品的购销逐渐放开,于是,“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农民工”大量出现了。“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
(二)农民工生存的现状
农民工作为城市人口中的边缘群体,进城之后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因而以下问题是首先应该关注和考察的内容:
1、收入状况 :收入水平是决定农民工在生活状况如何的最基本因素,是衡量农民经济层面适应度的最重要的指标。经过调查,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的月收入情况为:2000元以上只占5%,在600-1000元之间占了46%,`而城市在岗职工2003年月平均收入为2109.3元,2002年月平均收入为1821元。可以说农民工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在职工差距更大,这是农民工在经济上适应度较低的根本表现。
2、消费行为:消费结构是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从被访农民工中,主要支出是:食物占82%,寄钱回老家占53%、人际交往占50%,交通占42%,租房占28%,由此可见农民工以生存消费为主,消费层次较低。而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4》的统计资料表明,食品占32。81%,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18。29%,衣着占8。44%,相比之下,城镇居民食品支出的比例较低,娱乐教育文化、衣着的支出比重较大。这说明相对城镇居民而言,农民工们更偏向生存型消费。农民工的生活水平较低,仍以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主,学习新知识、技能,进行投资的意识与经济能力很弱,从而也反映了他们对城市社会较低的适应度。
3、生活方式:由于农民工的劳动强度普遍较大,劳动时间较长,闲暇时间少,基本上处于一种工作、吃饭、睡眠这种原始、简单的生活状态,与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
4、农民工每天的劳动时间:从调查中得知,农民工的工作强度是大大超时的,符合劳动法一天工作8小时的劳动者仅占26.5%,也就是73.5%的农民工都属于超时劳动,得不到像城市居民那样正常的休息和娱乐,他们为了生存不停的工作!
5、就业受到限制:以户口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被人为地分割成了正规和非正规两种,城市管理者为了限制外地劳动力与城市工人的就业竞争,采取各种各样的政策来限制进入城市的外地劳动力数量(其实,很多研究已经证明了农民工进城没有形成对城市工人的就业竞争压力)。
一些外地劳动力流向较集中的城市,要求外地劳动力必须领取“五证”,即暂住证、出租房屋安全合格证、就业证、婚育证、经商许可证后,方有进入该地劳动力市场的资格。但是,要想做到“五证齐全”难度很大,由此达到了限制外地劳动力进入的目的。
6、没有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在笔者此次的调查问卷中统计出60%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务合同。此外,不少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有的劳动合同只有职工本人签字,单位经办人签名,没有单位公章,有的只签订了试用期合同,还有部分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后不交给劳动者本人。由于劳动合同签订主体间存在不平等,一些合同订立的权利和义务明显不对等。在许多企业的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对职工规定了许多应该履行的义务,而对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则规定得很少,不少企业的劳动合同甚至缺少基本条款,如工作岗位、工资支付、休息休假等。劳动合同非但没有成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护身符”,反而严重侵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
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脏、累、重、险的工作,工作条件相对比较恶劣,涉及农民工的工伤及其他职业伤害事故不断见诸报端,在缺乏有效制度安排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事故,有关的赔偿问题将引发无尽的纠纷,因此有必要尽快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对农民工来说,这一制度不仅保证其一旦出现职业伤害事故可以得到相应的赔偿,而且由于建立起了针对城市农民工的工伤赔偿机制,用工单位将会更加注意用工过程中的安全保护措施,其结果将有可能大大减少农民工的职业伤害事故。而政府要做的则主要在于设计特定的制度,并将之作为一种优效品强制推行。应采用现代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以预防为主,而不是“事后处理”型的管理和监督。
(二)建立规范的用工制度
从笔者的调查中有60%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所以规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的劳动关系,是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前提。所有用人单位均须与所雇劳动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
(三)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医疗和大病保障制度
患病是农民工最为惧怕而又是难以避免的问题。尽管从年龄结构看,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以年轻力壮者为多,但患病仍然是难以避免的。在缺乏保障机制的情况下,患病尤其是大病不仅为农民工造成身体痛苦,而且会导致失去工作,从而失去经济来源而陷于贫困。为更大范围内分散农民工的风险,应该建立针对农民工的大病医疗费用部分社会统筹的保障机制。其筹资机制由个人缴费和地方财政的一定支持来构成。个人缴费和财政支持的比例应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制定。
所形成的基金会由有关的社会保险机构专项管理。凡参加大病医疗费用统筹的农民工可持大病治疗卡到指定医院接受治疗,最终实现与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的并轨。
(四)根据农民工的不同情况,将其纳入有差别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全国已有许多城市出台了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体现了政府对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但是仍有大量农民工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应该说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难度很大,因为有的农民工在城镇工作生活了较长的时间,并且拥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固定的住所。有些则刚刚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的流动性很大。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建立有差别的社会养老保险方案。
参考文献:
1.卢海元著:2004年1月出版,《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
2.杨立雄:2004年,《“进城”,还是“回乡”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社会》,2004年第3期
3.李玉荣、周晓辉:2004年,《农民工权益受损导致其对社会的低信任度 》,《兰州学刊》,2004年第3期
6.关于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六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妥善解决好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为了掌握和了解失地农民的生活、心理情况,进一步摸清“失地农民”失地前后的经济和生活现状,为日后更好的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提供一手资料,四川农业大学校团委“失地农民生活现状调查小分队”及
时组织开展了失地农民现状抽样调查。此次调查我实践小分队选取了雨城区实地较多的大兴镇前进村以及具有代表性的80户失地农民家庭。调查自以来的耕地被占用情况及实地后农民就业和生活现状。
一、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根据我们调查表上的数据和反映上来的信息,经过汇总和整理,我们看到前进村的失地农民包括两类人群:本地的失地农户和由汉源县由于修建水坝、水电站搬迁过来的失地农民。本地失地农户数量较少,只占失地农民总数的25%,平均失地0.8亩/户,占失地农民承包土地面积的20%。与之相比,汉源搬迁过来的失地农民较多,占到失地农民的75%,每户失地在2—5亩不等,这些失地农民的土地大部分是在开始被征用,每户的家庭人口数3—7人,失地后剩余土地不足1亩,仅供自给自足种点粮食。调查我们还发现失地农户的文化程度较低,80%是没有上过学或仅是上过小学,上过初中的占到15%,而上过高中及其以上的不足5%
二、农民失地的原因及被占用土地的使用情况
据调查农民失地的原因较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投资项目用地,如修建水坝,水电站等征地;2.政府东扩西移后办公楼用地;3.当地农民承包土地搞菌类种植租地;4.子女外出打工,劳动力减弱,自愿出租土地。
三、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
⒈失地后总体收入水平下降。据对80户失地农民家庭的调查显示,农民失地前人均纯收入约1800元/人/年左右,失地后为1200元左右,有的甚至不足1000元。失地前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0元/人/月,失年地后消费支出将近120元/人/月比失地前增加了50元左右。原因主要是土地征用前,农民家庭食品消(来源:好范文 http:///)费如粮、菜主要靠自产自食,水消费不要钱,成本较低,有的农户还可以靠卖粮食来储蓄一部分钱;而如今,粮食蔬菜基本上都要从市场购入,食品、水暖消费增加,导致了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其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乎上了年纪的农民。人均收入比失地前有所增加,原因是征地前他们劳动力较弱,粮食收入较低,而被征地后发放的安置费能够维持基本生活消费支出。
⒉失地后就业形势严峻。土地被征用后,有的农民全部拿到了失地安置补偿费,有的农民只拿到了部分补偿费。在就业安置上,农民全部以自谋职业为生。在调查的家庭中,原来在外打工的继续打工,失地后原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因失去了原本的固定经济来源,只能外出寻找工作,他们虽然也稍微从政府帮助农民搞基本技能培训那里学到一点东西,但是在金融危机的旋风下,仍然很难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据调查收集上来的数据统计,85%的失地农民正处于无业、待业的困境中,10%的失地农民在建筑工地上打工,或者从事其他行业的服务性工作,极少数不足5%的农户可以有一定的资金去做生意,搞个体经营。
3.社会保障如养老、医疗保险不到位,低保覆盖面不高。由于社会保障措施尚未在农村推开,失地农民自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意识差,到目前调查农户中约5%的人有能力参加商业保险。大部分失地农民反映政府的低保金额较低,只有不到80元/户/月,不足以维持每个月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况且如今水电费又要上缴。另外,纳入低保的人群在增加。过去,在农村孤寡老弱病残的人才能享有低保;如今因为搬迁失地后,失地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靠土地种植粮食来维持基本生活,他们大部分迫于生活压力已经申请成为低保对象,因受当地政府财力有限的制约,约有30%-40%的人才能享受到低保。
4.失地农民在子女就学、医疗条件、交通、购物环境等方面都比过去方便多了,但外在居住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已无固定经济来源的失地农民的负担,他们中的大部分入不敷出。
四、失地农民生活面临的困难及要求
根据调查过程中我们与失地农民的座谈交流,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失地农户们对征地、租地还是比较理解,能够正确对待的。他们认为把土地租出去每年拿到一些补偿费还是划算的,尤其是对六七十岁的老弱病残的农户来说更有利,与失地前劳动力较弱,每年土地的收成少,粮食收益较低相比,失地后的补偿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但对于搬迁过来的汉
源的失地农民,他们的困难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是耕地被占用后,农民对自己的经济补偿费不合理,而且兑现也不及时,当地政府截留较多。二是部分以土地为生的农民认为失去土地等于断了他们血脉,失去了自己及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三是一些中老年和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失去土地后再就业的可能性较小,他们对今后的生活都没有了打算和信心,只有抱有观
望的态度了,认为“日后的生活不会有多大的改观,因为我们没有知识和文化”“改善生活,我们这一代是无能为力了,只有靠孩子们努力了”。70%以上的失地农户目前最大的生活压力是:天天没活干,找不到事做,家庭基本生活维持不过来。四是只给失地农民发一点补偿费的做法,正在造成大批“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他们急切的盼望当地政府能够给他们授之以渔的生存技能,来维持基本生活。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与失去土地后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下降的部分农户进行了座谈,倾听了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一是希望生活困难问题能得到有关部门重视和关心。二是一些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在其他工作岗位上的竞争一般处于弱势,就业困难,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帮助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比如无偿地提供再就业培训的机会,帮助没有文化的失地农民掌握一技之长,组织赴外地打工等等。三是一些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又不懂技术,不知道搞什么致富项目,希望有关部门人员能给以技术上的帮助和指导;另外一些失地农民想发展养殖业,缺少场地、资金、技术,希望给予扶持帮助。如发放优惠贷款,政府部门给一些优惠政策等等。四是针对目前失地农民最担心的生活低保和养老保险问题,希望有关部门今后在征用土地过程中更加重视解决,适当的增加最低生活保障的金额,安抚他们的情绪,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7.关于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滨江近郊农村居民。
1.2 方法
1.2.1 随机抽样3个镇, 每个镇抽3个村, 每个村抽100户, 每户1
人 (30岁以上) 。
1.2.2 调查对象要求:
出生日与调查日最接近者。
1.2.3 调查方式:
以调查问卷形式, 内容参考相关资料, 由当地卫生院医务人员及相关健康教育工作者共同实施, 实施前统一进行培训。问卷要求调查者自行完成, 无文化者问询式完成。
1.2.4 统计方法:
转入SPSS11.0软件包。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900份, 有效问卷829份 (92.1%) 。其中男性432名 (52.1%) , 女性397名 (47.9%) 。年龄段:30~39岁占 (24.7%) , 40~49岁占 (33.2%) , 50~59岁占 (31.4%) , 60~69岁占 (10.7%) , 平均年龄46.2岁, 以中年人群为主。职业:乡镇企业职工和干部比例分别占51.3%和5.5%, 个体经商者占12.2%, 乡镇干部占3.9%, 退休职工占5.8%, 家务人员占11.2%, 其它职业占有10.1%。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占3%, 中专占2.4%, 高中占26.8%, 初中占46.9%, 小学占15.4%, 文盲占5.5%。家庭户均收入:年百万元以上占7.7%, 10万元以上占19.4%, 5~10万元占65.7%, 5万元以下占7.2%。
2.2 健康状况
本次调查自诉有疾病321人, 患病率占38.7%。前6种疾病依次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胃溃疡、脑卒中 (见表1) 。
2.3 不良行为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
在调研人群中有慢性病家族史的占39%, 主要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率依次为高脂饮食、缺乏煅炼、酗酒、喜吃腌制食品、吸烟、过甜饮食、超重、熬夜 (表2) 。在调查中发现29%女性肥胖症是家庭妇女, 喜吃甜食女姓高于男性。
2.4 与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情况
调查发现与疾病相关知识回答的正确率较低, 尤其是糖尿病、肥胖、高血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生活方式与癌关系错误率分别为73.9 %、63.9%、43.1%、64.9%, 而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回答正确率超过半数以上 (见表3) 。
2.5 主要疾病医疗费用支出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60.5%的人就诊医疗机构在卫生院, 脑卒中、冠心病患者到市级以上大医院就诊占70.3%, 患病者中有11.2%在药店买药, 前6种疾病有7.9%的人为0医药费, 4 000元以上医疗支出者有62.3%上大医院检查治疗, 万元以上医疗支出者均有一次以上住院 (见表4) 。
3 讨论
3.1 慢性病的现状
近年来农村慢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 据相关报道有些地区已接近城市。通过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患病率高达38.7%, 主要集中在40~60岁年龄段, 男性高于女性, 尤其是高血脂35~45年龄段占17.7%。前6种疾病依次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胃溃疡、脑卒中。与北京市近郊4个乡 (镇) 的调查, 其中糖尿病患病4.04%, 肥胖者占41.86%[1]相仿。调查显示企业领导和经商者患病率分别占24.5%、19.8%。该区农民基本转向加工业或商业等非农业产业, 体力劳动强度明显降低, 同时膳食营养的不均衡是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农村经济的发展, 助长了生活方式疾病的高发, 并明显趋向年轻化, 因此给农村预防教育敲响了警钟。
3.2 对疾病的态度
富裕起来的农民虽然大部分经济宽裕, 但用于健康投入缺乏认识, 生病后用药意识差, 在访谈中发现部份农民对盖楼房、打麻将、操办红白喜事, 一掷千金在所不惜, 但一旦生病能拖则拖, 实在支撑不住才上医院。本次调查自愿健康体检仅5%, 身体不适时及时上医院诊治仅占38%, 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仅占41%,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需终生服药, 而有38%的人服药不按医嘱, 如血压稳定了就停药或断断续续。重视自身健康者中有近三成人盲目服用保健药, 有的将保健药替代治疗药品, 导致疾病加重。
3.3 就医方式
本次调查有63.5%的人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 年医药费消费在1 000元以下占59.4%, 基本符合小病在社区, 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限制, 普通门诊仅限卫生院, 只有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等疾病用药品种复杂, 并受医疗技术和设备的限制, 就诊地点多在市级以上医院。有11.2%人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虽有35%可报销, 但因开大处方及高价药还是到药店自费买药划算, 因此也造成一部份人盲目购药, 延误病情。在调查中发现有5.3%的人患有多种疾病及并发症, 但因健康观念的落后及上大医院医疗费用的昂贵, 都不经规范就医, 道听途说用药, 甚至神汉、巫医所谓的偏方。从就医方式到医药费支出情况, 反映当前农村预防保健公益性服务及健康知识宣教严重缺乏, 部份农民对合作医疗政策不甚了解, 同时其医疗保障待遇也不够完善, 尤其门诊报销比例偏低, 到大医院又不能报销, 导致农民出现“小病不医”的现象, 使很多疾病在早期得不到有效治疗, 造成疾病加重和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3.4 健康知识匮乏
健康知识的缺乏是当前农民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发病率上升的关键, 虽然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不乏宣传, 但农民因受传统观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 自律性较差。本次调查高中以上学历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明显高于其以下人群;在饮食营养方面处于严重误区, 有39.5%的人认为只有高蛋白、高脂肪等荤腥食品才是营养物质;血压的正常值回答正确率还未到一半;高脂血症在本次主要疾病中排位第二, 但其危害知晓率仅13.6%。总的相关疾病知识测试知晓率均不高, 在13.6%~58.7%之间, 家中自备体温计和血压计的寥寥无几, 保健技能较差。对吸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行为六成以上的人明知有害, 但有42.6%的人难以克制和改变。因此农村的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5 农村卫生工作亟待监管
目前农村建有三级医疗保健网, 承担农民的健康保健指导的重任, 但从调查中可见大部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对农民的健康教育处于应付状态。因此要加强政府职能, 对其在经费和人才技术力量上加以充实, 切实做好健康教育宣传, 教育农民崇仰科学,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我国天津、上海等地在社区人群中开展综合干预试验, 取得了明显效果[2]。为了总体国民健康素质和着眼于农村发展的现在和将来, 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和后果。防止农民经济富裕起来了, 但传统习惯和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反而增加了疾病, 使有的农民因病而又回到了贫困线上, 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因此农民的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须成为目前农村卫生工作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刘尊和, 徐希胜, 李彦琴, 等.较富裕农村居民糖尿病患病率调查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 1997, 5:215-217.
【关于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活动”08-21
关于农民工幸福感的调查报告10-14
关于我镇农民增收情况的调研报告10-05
关于农民工学习调查报告07-21
关于宁国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08-01
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民工工作的自检自查报告08-26
关于女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查报告06-18
关于开展困难职工生活状况调查的通知09-22
大学生暑期关于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