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2024-08-21

数字乡村发展现状(精选8篇)

1.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篇一

农行xx市分行紧紧围绕总行党委“切实发挥好服务乡村振兴的国家队主力军作用”要求和县域领军银行“四个领先”目标,全力以赴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县域贷款提质增效。xx月末,县域贷款增速9.33%,高于分行0.79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保持“双降”。县域行增量、存量贷存比分别达340%、100.4%。涉农贷款增量55亿元,实现持续增长。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32%,高于分行23.6个百分点。

(二)巩固成果同业第一。精准扶贫贷款增速17%,余额居全市商业银行第一。脱贫人口小额贷款累计发放44亿元、余额16。2亿元,发放额和余额居全市同业第一。“惠农e贷”提前实现百亿既定目标。

(三)产品服务争做首创。中国农业银行、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推出的“富民贷”首笔在xx农行落地;中国农业银行、全国工商联联合创新的.“联企兴村贷”金融服务模式率先在xx农行落地;率先运用卫星遥感技术为农户发放贷款。创新发放全市首笔肉牛活体抵押贷、奶牛活体抵押贷、“惠农e贷·xx质押贷”,率先推出生猪产业“保险+期货”贷款产品。

(四)品牌形象持续提升。xx支行作为全国县域唯一商业银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个集体、3名个人荣获xx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全市金融机构中获奖最多(占比50%),涌现出“农行功勋员工”傅小康等先进典型。扶贫小额信贷入编国家扶贫办和银保监会典型案例。在xx成功承办中央金融单位定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会,《金融时报》头版头条和央视专题报道。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做好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围绕工作机制、政银合作、政策规划、帮扶责任四个方面做好有效衔接,推动全面转向乡村振兴。

1、创新工作机制。针对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乡镇及所在区县,创新建立“三级”挂点联系机制,落实“五个一”帮扶工作,是全市唯一一家选派帮扶干部全覆盖的单位。

2、推进政银合作。推动总行与市委市政府深化战略合作,已与市农委、市发改委、市文旅委、市商务委、市工商联等市级部门及xx、xx、xx、xx等17个区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逐步推进与38个涉农区县达成战略合作,搭建起“三级”互动合作平台。

3、做好政策规划。出台5个特色服务方案、3个考核方案和“全行+示范区+重点乡镇”3张重点工作清单。针对乡村振兴和县域业务,制定40条支持政策。针对重点区县和领域,制定信贷规模、经济资本、财务资源、优先办结等专项政策。

4、落实帮扶责任。全行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948万元,提前完成总行全年计划155%。用好30万元捐赠资金,重点用于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县帮扶项目。推进山东、xx东西部行协作,实现信贷合作项目1个。

(二)聚焦“三大行动”,提升乡村振兴精准服务。重点推进粮食安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三大营销行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1、服务粮食安全。创新生猪活体抵押、肉牛活体抵押、生猪产业“保险+期货”贷款、生猪e贷等特色产品,联合市农业农村委、6家重点种业企业召开专题调研会,探索创新种业企业品种权质押产品。生猪、粮食等农产品稳产保供贷款余额67亿元、增量3。2亿元,三农产业链客户实现3户新突破。

2、服务乡村产业。抢先同业成为“x东南文旅产业联盟”投融资专委会牵头单位,创新开展金融支持xx小面专项营销活动。与市工商联等六部门共同制定“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方案,联合举办启动大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联企兴村贷”率先在渝落地。乡村产业贷款余额184亿元,增速7%。支持县域旅游项目62个,贷款余额122亿元,增量23亿元,稳居全市金融机构第一。

3、服务乡村建设。与市发改委合作支持xx9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局和xx联合产权交易所合作发展绿色信贷抵质押担保、债券融资业务,与市乡村振兴投融资协会共同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乡村建设贷款余额416亿元,增量36亿元、增速9。6%;绿色信贷日均余额增幅57%,发行绿色债券(含碳中和债)3期、31亿元。

(三)发挥三级联动,推进产品服务创新。用好总行好产品、好模式,推出分行新产品、新模式,鼓励支行大胆创新,总分支合力做好创新服务。

1、率先落地总行产品模式。向总行成功争取将定点帮扶县xx纳入“富民贷”试点行,推动全国首笔落地辖内2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xx县,力争将试点范围扩大到14个脱贫县。成功运用卫星遥感技术为农户发放贷款,成为全国第二期卫星遥感项目唯一试点行。筛选锁定目标客户,实现“联企兴村贷”率先在渝落地。

2、领先同业推进分行创新。领先同业创新开展活体抵押贷款业务,推出“银行+政府风险补偿”“银行+保险”等增信模式,与市农业农村委、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合作推出生猪产业“保险+期货”贷款产品,发放全市首笔肉牛、奶牛活体抵押贷款,累计办理活体抵押贷款36笔、金额1.9亿元。

3、上下联动指导支行创新。指导xx支行创新“乡村振兴e贷”线上产品,推出“惠农e贷·非遗贷”、“卫星遥感·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产品模式;指导xx支行创新“生猪e贷”产品;指导xx支行发放集体联合社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指导xx支行创新发放“惠农e贷·xx质押贷”,把授信额度从30万提升至200万,为xx经营商户经营资金周转提供融资便利。

(四)抓好“两大重点”,强化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重点推进“三资”平台、“惠农e贷”,构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两大农村信用体系。

1、细分市场推进“惠农e贷”。创新探索八种批量获客模式,打造推进表、联络人、微信群、服务点、重要客户“五个一”打法,开展专项培训和储备营销活动,四类乡镇全覆盖刷墙造势,以“低、快、活、高、惠”五字特点塑造同业竞争优势。

2、多措并举推广“三资”平台。编制全行营销手册,制作政府金融服务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减免村级账户和村集体账户服务费用。已在10个区县启动“三资”管理平台建设,其中,3个区县实现系统上线,2个区县签订合作协议,5个区县正在洽谈合作方案。

(五)落实“五项帮扶”,构建“五个振兴”定点帮扶模式。分行党委明确了xx支行三大目标定位、五个有效衔接、五个重点方向“355”工作思路,高质量完成“规定动作”,创造性探索“自选动作”,持续深化“五个振兴”系统化定点帮扶模式。

1、产业帮扶助力产业振兴。今年累计投入和引进无偿帮扶资金2265万元,实施29个帮扶项目,累计投入产业信贷资金4。7亿元,助推xx成功申报x东南第一个市级高新区。创设乡村振兴、电商、“三变”改革等产业基金,帮助引进企业2家、资金506万元。连续四年独家赞助xx县举办“农行杯”青年电商农产品销售大赛,动员采购xx县农产品296万元,提前完成全年计划228%。

2、智志双扶助力人才振兴。总分支三级联动向xx县选派挂职干部、驻乡工作队队员、驻村第一书记等5名帮扶干部。组织开展非遗、技术、干部、高级四类培训,已培训全县乡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带头人、专业技术人才5442人。与xx大学合作建设乡村振兴xx远程教学站。

3、人文帮扶助力文化振兴。支持非遗文化传承,以“培训+工坊+展销+体验”模式,帮助建设巾帼土家织锦就业工坊。支持乡村小学提档升级,对5所乡村小学实施班班通信息化建设,创新设立“家园文化走进校园”教育帮扶活动基地。

4、项目帮扶助力生态振兴。发放3。93亿元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建设。倾斜帮扶资金支持清溪场镇产业路硬化工程建设。创设“厕所革命”基金,助推xx人居环境改善;创设医疗救助基金,助力解决因病返贫致贫问题。

5、党建帮扶助力组织振兴。支持总行党建结对帮扶xx居委会,完善党群阵地和帮扶困难群体。协调xx支行引进16万元无偿帮扶资金,建设特困人员供养服务中心。支持总行驻村第一书记牵头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控股公司。累计向3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三变”改革基金280万元。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总行党委服务“三农”工作部署,咬定目标、狠抓落实,不断巩固和提升县域领军银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地位。

(一)落实好专项行动方案。重点围绕粮食安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三大领域,分体系建立重点项目和客户清单,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持续推进落实总行与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xx市委市政府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在种业企业品种权质押、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等重点产品服务上再做首创。

(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尽快出台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专项政策,持续抓好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4个脱贫县信贷稳定投放,对贷款增长较慢的城口、开州等行,加大督导和指导,提前做好续贷和项目储备,确保实现正增长。

(三)提升农户贷款发展质效。稳步实现“富民贷”、卫星遥感技术试点推广。保持住“惠农e贷”增长态势,用好八大批量建档模式,不断巩固提升“惠农e贷”品牌效应。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后续管理,确保农户资产业务质量稳定和可持续性。

(四)全力打造数字乡村服务优势。在县域智慧政务、“三资”管理、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特色产业、智慧生活等7类领域,加大场景创新推广,打造数字乡村服务生态。持续推进“惠农通”服务点升级改造,稳步实施推荐积分管理试点,将服务点打造成服务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

(五)坚决落实定点帮扶工作。层层压实帮扶责任,高质量完成总行各项任务计划,确保年末xx支行贷款增速高于总行平均增速。联动推进无偿帮扶资金支持的29个项目落地见效。

2.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篇二

1 研究区概况和指标数据的获取

1.1 研究区概况

本文以江苏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及南通3个地级市,下辖23个县(市、区),位于我国沿黄海、沿长江以及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域总面积约325万hm2,海岸线长约954km。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总人口数为1892.05万人。江苏省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显示,2013年江苏沿海地区乡村从业人员总量为783.84万人,下设行政村4502个,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29万元,区域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约293.25万hm2,研究区生产总值为10299.81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060.68亿元。

1.2 指标数据的获取

本文选用的数据资料均取自《江苏省统计年鉴(2009年)》、《江苏省统计年鉴(2014年)》以及江苏省统计局官方网站所公布的数据资料,经计算整理后获取研究区各县域2008年和2013年各项相关数据资料。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率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率是根据2008年、2013年两个年度的数据资料计算得出,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农业劳动生产每万人产值(亿元)的数据均取自《江苏省统计年鉴(2014年)》。本文以县域为空间分析尺度对江苏沿海地区3个地级市的19个县域(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将市辖若干区各自统一作为其市辖区)进行研究,其中县域行政边界数据均选取自《江苏省地图集2009》之中的政区图,通过扫描后对其矢量化得到。

2 江苏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划分及其乡村性评价方法

2.1 乡村发展类型划分指标体系与方法

区域发展通常以某种产业为载体,乡村发展也是如此。以产业为载体,促使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物质元素与非物质元素之间发生各种不同的交互作用,由此形成各不相同的乡村发展类型。因此,可以采用产业的发展现状即研究各产业占区域经济的百分比来刻划某一地域的乡村发展类型。本文选取江苏沿海地区19个县域2013年的GDP及其相应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计算出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如表1所示)。

其中,GDP1表示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百分比;GDP2表示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百分比;GDP3表示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百分比。标准差则用来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即反映每一个样本分值与同组样本平均值之间的平均差异情况。在一般情况下,若某一地域的第一、二、三产业中某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百分比超过所在数据集的平均值与标准差的半数之和,即可认定该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据此本文规定:若某一县域的某一产业百分比超出其对应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的半数之和,则判定该县域的乡村发展为该产业所主导。例如,指标GDP3在所有样本中的平均值为38.71%,标准差为4.68%,若某一县域该项指标的值超过其平均值与标准差的半数之和41.05%,则可判定该县域的乡村发展类型为商旅服务型。据此可构建出江苏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划分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2 乡村性指数(RI)评价方法

乡村性指数评价指标的选取有两个标准:(1)基于每个地区都可以看作是城市性与乡村性的连续统一体,则评价应该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即以城市为参照单元(乡村性强的地区城市性弱,乡村性弱的地区城市性强)。(2)乡村性指数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充分体现乡村对社会发展具有的功能和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乡村人口的变化;农产品的生产;ƒ地域的空间分布及土地使用类型。考虑到评价指标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最终选取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变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率、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以及农业劳动生产每万人产值(亿元)5个指标。

当一个县域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下降,农业用地转为建筑用地等,则表示该地域城市性增强,对应的即乡村性减弱;若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加,则表示乡村性增强,其为正指标。若某一县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上升,则表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方式多样性增强,农作物产量增加或其它非农业收入上升,表明乡村性减弱;若该地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下降,则表明其乡村性增强,该指标为逆指标。一般情况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变化率上升则代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增加,而下降则代表负增长,前者表示乡村性的增强,后者表示乡村性的减弱,其为正指标。若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则表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下降,则乡村性增强;若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则表明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相对上升,即城市性上升,则对应的乡村性下降,其为正指标。若某一县域的农业劳动生产每万人产值(亿元)上升,则相对而言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则乡村性减弱,城市性增强;反之即对应乡村性增强,城市性减弱,因而该指标为逆指标。

本文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对上述5个指标进行计算,从而获得乡村性指数,以便进行对研究区内不同县域乡村性强弱的评价研究。且因为各个指标的量纲不同,首先需要运用极值法对各指标数据做标准化处理:

式中Sij为每个县域各指标标准化值(无量纲);xij为第j个县域的第i指标数值;xmin为该指标的最小值;xmax为该指标的最大值。

运用熵值法求得各指标的权重:

公式(2)表示计算第j个县域的第i项指标下指标值的比重yij;公式(3)表示计算第i项指标的信息熵值,m表示县域数;公式(4)求得第i项指标的信息熵ej与1之间的差值以表示其信息效用价值;公式(5)计算第i项指标的权重。由此可以建立乡村性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根据其评价指标体系可求得各县域的乡村性指数为:

式中的表示各指标的权重,Sij表示各指标的标准化值,RIj表示各个县域的乡村性指数,数值越大则表明其乡村性越强。

3 结果与分析

3.1 江苏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与乡村性评价结果

经过数据统计及计算,综合评价江苏沿海地区3个地级市19个县域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得出江苏沿海地区各乡村发展类型,并整理计算出各县域的乡村性指数。运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划分为乡村性强(0.501≤RI≤0.670)、乡村性较强(0.371≤RI≤0.500)、乡村性居中(0.321≤RI≤0.370)、乡村性较弱(0.241≤RI≤0.320)以及乡村性弱(0.190≤RI≤0.240)5个标准,进而得到江苏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的划分结果及其乡村性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3.2 江苏沿海地区乡村发展评价与分析

近年来江苏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广大城市外地域发生巨大变化,伴随乡村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模式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乡村发展步入转型升级的新常态阶段。乡村经济结构从以往计划式的纯农业生产向以市场为基础的农业、工业和商旅服务业并存的经济结构转变,甚至农业本身也日渐多元化,出现了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农业等发展模式。因此,城乡人口比例、从业人员结构、人均收入以及产业经营方式等也相应发生改变,随之形成了不同的乡村发展类型以及各异的乡村发展水平。

通过对各县域的乡村性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对同类型乡村发展程度进行比较,同时将其与本地区的具体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有助于发现各地区社会发展的具体差异,总结比较出不同类型区域乡村发展的优势与劣势,进而可以因地制宜选择出适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江苏沿海地区依靠良好的区位优势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8~2013年五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普遍超过85%,约有36.8%的县市经济为第一产业主导,其余63.2%的县市经济均属第二、第三产业主导或属均衡发展类型。同时根据乡村性评价结果可以发现,研究区内无论是各乡村发展类型还是同类型间的发展程度均存在较大差异。

3.2.1 连云港市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结果分析。

江苏沿海地区3个地级市中,连云港属乡村性最强的区域。整个江苏沿海地区有三个县域乡村性强(0.501≤RI≤0.670),其中两个属于连云港。连云港市辖区作为整个江苏沿海地区唯一的商旅服务型地域,其乡村性指数却高达0.67,虽拥有花果山、东西连岛、渔湾等一批国家4A级景区,但其旅游基地的建设管理、特色旅游文化的推广宣传、相关餐饮住宿业的整体建设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仅停留在初级开发阶段,导致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欠缺。但连云港市辖区201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相较于2008年有大幅上涨,这也是其乡村性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剩余四县中,赣榆县属于均衡发展型,但其乡村性较强反映出该地域第一、二、三产业均发展平平,未能形成重点性支柱产业,呈现无特色低层次状态,因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它三县均为农业主导型,其中灌南县2013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高达46.15%,乡村性强,灌云、东海二县乡村性较强。该三县今后须立足自身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努力使农业生产向多元化、集约式经营转变,将第一产业发展好,以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连云港作为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却没有形成工业主导型县域,整体乡村性呈较强状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3.2.2 盐城市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结果分析。

盐城市乡村性强弱差距较大,各县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存在一定差距。盐城市辖区是盐城市唯一的工业主导型发展区域,乡村性弱表明该地区工业化已呈现较高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状况良好。阜宁县、响水县、滨海县以及射阳县同属于农业主导型,其乡村性指数却由强至居中,高低不一。而建湖县、东台市和大丰市虽同属于均衡发展型,但建湖县乡村性较强,而东台市和大丰市乡村性却较弱。这三个地域一方面应立足于现有的工业基础,加强品牌的创立和推广,努力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应增加对现代服务业如信息产业、物流产业等的投入,使当地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健康、可持续。应注意的是,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需重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而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则需要各县域立足于其现实的经济基础并发挥出自身优势,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2.3 南通市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结果分析。

南通市为江苏沿海地区乡村性最弱的区域,乡村发展类型较为统一,6个县域中有5个属于工业主导型。整个南通市只有海安县属于均衡发展型,其乡村性弱,这表明海安县第一、二、三产业均发展良好,各产业间相互促进,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南通市辖区、如皋市、海门市以及启东市均属于工业主导型,其中南通市辖区乡村性弱,如皋市、海门市乡村性较弱,启东市乡村性居中。这表明南通市为工业主导型城市,在江苏沿海地区3个地级市中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最高,整体乡村性较弱,发展良好。但仍有一系列发展问题待解决,如农业上应重视对已有耕地的保护以及耕地补偿问题,2008~201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变化率表明,南通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仅有启东市地区呈现0.44%的增长状态,其余各地域均呈负增长状态。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1.2亿hm2耕地红线,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同时不应过分强调大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益以及土地利用率,以城市的发展现状为基础,需要重视并把握好城市扩张的限度,城市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工业上可大力推进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型能源、新型材料、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对第三产业还需要加以扶持,提升核心竞争力,并以此反哺第一、第二产业,促进区域内第三产业均衡发展。尤其是启东市,地邻上海市,且位于长江出海口,应当加强利用这一区位优势以及上海市资金、人口、土地利用趋于饱和这一契机,发展交通运输和对外贸易,将自己建设成苏中地区的对外窗口。

3.2.4 四种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结果分析。

以上研究表明,相同乡村发展类型的区域之间其乡村性强弱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同属于农业主导型的7个地域中,连云港市灌南县乡村性指数高达0.57,乡村性强,而盐城市射阳县乡村性指数为0.37,乡村性居中。在属于工业主导型的5个地域中,盐城市辖区乡村性指数为0.19,是江苏沿海地区乡村性最弱的区域。其它4个县域均属于南通市,乡村性指数最高的为南通启东市0.34,而南通市辖区乡村性指数为0.20,虽同属南通市且为同一乡村发展类型,但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连云港市辖区属商旅服务型,乡村性指数较高,但其201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相较于2008年增加45.99%,是其乡村性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同属于均衡发展型的6个地域中,连云港市赣榆县乡村性最强为0.41,而南通市海安县最弱为0.24。由此可见,相同乡村发展类型的地域之间各自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而影响乡村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自然资源、科教文化等,因此,江苏沿海地区在努力发展区域经济、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应当注意在不影响经济平稳发展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下承认和容忍一定程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这才是正确对待区域内乡村发展不均衡性的科学态度。

4 结语

本文在界定农业主导、工业主导、商旅服务和均衡发展四个乡村发展类型的基础上,对江苏沿海地区各县域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同时根据乡村对社会产生影响的5个因素构建了乡村性指数(RI)评价体系,使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乡村性强弱划分为5个等级,并对全部县域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农业主导型县域中,乡村性强的地域面积占该类型总面积的20.10%,乡村性较强和乡村性居中的地域面积比重分别为56.64%和23.26%;工业主导型中,乡村性居中的地域面积比重为17.20%,乡村性较弱以及乡村性弱的地域面积比重分别为34.62%和48.18%;符合商旅服务型区域标准的只有连云港市辖区一个地域,该县域乡村性强;均衡发展型中,乡村性较强的地域面积比重为22.67%,乡村性较弱和乡村性弱的地域面积比重分别为67.94%和9.39%。

本文还引入了乡村发展类型体系以综合分析地区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由于社会经济重构背景下乡村的多功能性发展,以及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的不同乡村发展模式的选择,不同发展类型的地域之间可以有相近的乡村性评价指数,而同一发展类型的地域之间其发展程度也会存在较大差异。采用乡村性指数来评价、衡量地域发展水平并摸清发展类型,可以为研究不同发展类型以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地域的进一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根据已有的评价以及研究区各种发展要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可以真实模拟出区域发展情况以及政策影响程度,据此可对其未来发展状况进行评判及情景预测,从而实现对乡村发展要素流动的合理调控和优化配置。

本文选取的指标相对比较宏观,无法对不同类型乡村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与发展程度进行比较,无法针对不同乡村区域提出具体的政策选择与建议,只能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思考方向。后续研究需要更好地吸收国内外关于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评价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更好地结合江苏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的实际,拓展时间和空间尺度,细化研究维度和评价指标体系,从广度和深度上对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做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类型地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为推进江苏沿海地区乡村发展提供借鉴。

摘要:以县域为空间尺度,依据江苏沿海地区3个地级市各县域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均值和标准差构建指标体系并划分乡村发展类型。根据乡村对社会产生影响的5个因素构建乡村性指数(RI)评价体系,使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乡村性强弱划分为5个等级,并对全部县域进行评价。最后提出推进县域乡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为促进江苏沿海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借鉴。

3.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篇三

一、数字文化的发展前景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视、数字电视、镜像、移动储存、光盘等方式,构建海量分级分布式的数字资源库,以互联网的无线连接传输为平台基础,数字视频的采集传输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这才叫数字文化。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资源和数字技术服务等基本内容。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是群众文化的新界面,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手段。全面认识数字文化,走进数字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数字文化有利于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数字文化是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全面认识世界,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数字文化推广和运用,可使群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文化信息传播更为快捷。数字文化不受地理和区域的限制,可以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数字文化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乐的需求,信息共享工程是群众文化工作心得交流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把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不断传输到基层人民群众中,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有利于推广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知识、医疗保健知识,为农民群众提供致富信息的需求;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文化道德素质的需求。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共享工程,推进数字文化建设,是基层文化事业增强了活力,充实了服务内容,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促进了文化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成为文化工作的新亮点。

3.数字文化有利于人民群众提高生活品味,数字文化是人民群众所期盼的生活方式,是全新的生活理念。真正做到座拥一席地,知晓全天下。荧屏装地球,俯瞰全世界,时刻关注着世界各地的变化。鼠标一点,畅游在法国的香榭丽舍的大街上,也可以陶醉在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古典名曲中,也享受工程式赛车带来的快感和刺激,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增加了生活情趣,提高了生活品位,增加了幸福指数。

二、乡镇信息共享工程的现状

目前,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化建设方面相对于经济建设明显滞后,造成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文化建设滞后原因,主要是由于各个地区认识上的差异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性造成的。如今我们的信息共享工程以及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由于受地区经济能力以及文化差异的限制,乡村未将共享工程列入议事日程,没有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共享工程的必要性。对于数字文化了解甚少,认为数字文化带来的直接受益少。许多乡村有效的工作机制尚未搭建,信息共享工程的发展存在缺人员、缺技术、缺资金等。以我市为例,全市乡镇基本上建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而村级只有79家,大多数是一根线、一台电脑,放在书记或村长办公室,要不放在大厅,既没有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也没有专职管理员。这样的现实状况,距离上级的要求,相差甚远。

2.信息共享工程技术平台尚不完善,由于所处地区不同,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边远地区山高路远,传输技术和数字文化服务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制度管理、资源整合、服务机制上差距,造成的技术水平较低,也是阻碍乡村地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3.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不平衡,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推广与建设,构建村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达到进村入户,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现在乡村共享工程的推进确实存在着不平衡性。经济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共享工程的推进,出租,外包,变成变相的网吧,收取一定租金,这种个别现象也是存在的,有悖于我们办事的初衷。全面整体推进乡村服务网店是共享工作的重点,只有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均等地享受到数字文化带来的精彩和便捷,才是政府推进信息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

三、提升乡村信息共享工程, 着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

信息共享工程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内容,是落实文化惠民和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亮点。要使工作出成效,有成绩,必定要有一套强有力的工作班子,一套切实可行考核激励机制,一套因地制宜监督措施,来推进信息共享工程。

1.加强管理体系建设,是推进信息共享工程的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专门班子,开展调查研究、提高认识,明确重点和意识。将信息工程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制定年度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设立奖励机制。构建市、乡、村信息工程框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2.加强技术平台数字资源体系建设,是推进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重要保障,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服务。资源建设始终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省份中心、市中心要依托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环境,建立电子阅览室,为群众提供绿色上网空间,并积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为乡、村基层服务点提供硬盘、光盘并提供技术服务。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资源,为群众开设电子书刊、专题知识讲座以及影视作品等。同时,采取深度链接的方式,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高层次文化单位、适合文化共享工程的互联网数字资源纳入文化共享工程网站的整体服务框架中,丰富信息工程以及数字文化建设的内容。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并尽可能提供全面共享。

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信息共享工程的最终目标,信息共享工程要特出公益性,强调政府主导。财政投入是推进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根本保证。市、乡二级财政每年必须保证有资金投入支持信息工程建设。设立奖励办法,让他们干有动力,行有目标。着重搞好村级服务网点建设,可采取多元投入,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以加快共享工程推进,提高覆盖面积。要体现“三贴近”的原则,把着力点放在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普通百姓上。增加农业科技知识、农村生产生活等方面内容,做到雅俗共赏,增强针对性、大众性、实用性。推进基层服务点建设是信息共享工程的重中之重,要大力发展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服务网络。通过村级“农村书屋”这个“平台”,构建村级社区服务网点建设,整合传媒资源,以互联网为龙头,有线电视、党员远程教育为基础,把触角延伸千家万户。实现市建有中心,乡建有基层服务点,努力实现“村村通”,户户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工作。完善服务机制,做好本辖区各级网点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绩效考核工作。发挥信息共享工程的应有的作用,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

4.“数字乡村”工程汇报材料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

非常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到我乡检查指导“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你们今天来船房,是对船房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全乡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向你们作简要的汇报。

一、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自接到县里的通知后,乡里及时安排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前往县里参加全县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数字乡村工程工作会议”,随后,乡里按会议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华政办发〔2007〕98号《华坪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展开了全乡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于8月初召开专题会议并下发文件,成立了以乡长柴玉忠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成立了以副乡长谭应红任组长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组,全面开展工作。到10月下旬,由于乡内领导职务变动,乡党委政府及时对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成员进行了调整和充实。

(二)、克服困难,抢抓时间,稳步推进工程建设。由于我乡今年多项工作同时开展,所以“数字乡村”工作在起步后遇到了比较多的困难,尤其是摄影、录像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极为紧缺,导致工作开展之初几乎没有工作进 度。直到9月下旬乡里寻找和聘请到技术人员后,这项工作才得以正常开展。

在人员基本有保障之后,已临近“十·一”黄金周。在“十·一”黄金周期间,我乡的这项工作有了人员,通过多方努力也借到一些照相器材,设备基本有了保障,政府也及时拨发了工作经费。但是阴雨天气比较多,数据和相片的采集很艰难,只能在天气晴好的时间加班加点的工作,因而工作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进展不是很大。

到10月中下旬,天气逐渐有了好转,在晴好的天气里,工作组成员团结一心,起早贪黑爬山涉水采集图片和数据。经过一段时间不懈的努力工作之后,我乡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终于基本完成了第一步的采集工作。到10月底,我乡的“数字乡村”已全面进入了编辑和上传阶段,至11月1日,图片的编辑已全部完成,图片的上传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由于图片的上传受到“数字乡村”网络服务器速度的影响,目前,只上传了

个,还有

个没有完成。

二、存在的问题

1、受天气条件和个别照相机像素不高影响,部分照片清晰度不高。

2、拍照时正值农忙时节,部分院内和室内照片无法完全采集齐全。

3、由于是晚秋时节,采集的部分农作物图像无法采集或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4、因缺专业技术人员,视频工作还处于制作阶段(目前,县电视台正在帮助制作。)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由于“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是首次开展,我乡工作人员经验少,工作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做好图片的查缺补漏工作,并不断将一些质量差的图片及时进行更换。

5.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总结 篇五

宜宾在探索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兴文县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也是全省唯一入选《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代表性案例的试点地区。“乡村振兴一张图”、数字乡村和数字商务进农村工程等项目也在规划实施推进中。然而,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的重大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一是基层干部数字意识淡薄;二是建设资金保障不充足;三是前期数据采集工作任务重。

推进试点 打造宜宾特色

一是总结推广经验。总结兴文县等地数字乡村试点的建设经验,形成县域数字乡村建设标准。逐步在全市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交易和乡村治理数字化,推动宜宾现代农业强市迈出更大步伐。二是突出地域特色。针对各地乡村产业、乡村治理、应急管理等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亮点。三是营造良好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对数字乡村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宣传报道,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营造有利于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共建共享 整合数据资源

一是协助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工作,需要乡镇、村两委、企业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二是整合数据资源。借鉴高县“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整合现有的“雪亮工程”、森林防火、自然灾害等监控设备数据,融合气象、水利、交通、环保等传感设备数据,实现数据资源横向共享。三是下沉数据权限。拓展数据使用范围,将数据权限下沉,尽可能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政府的数据共享,实现数据纵向共享。四是增加数据黏性。以需求为导向,在数据更新、关联等领域下功夫,尽可能满足相关政府部门及其他使用者的诉求,提升用户留存度,提高数据使用效率。

健全机制 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市级层面,由市网信办牵头,统筹制定数字乡村的建设方案、标准规范,分解落实任务。县级层面,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推进区域内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制定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乡镇层面,结合实际,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二是构建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和定期汇报制度,强化网信、财政、发改、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商务、应急等部门间的协调沟通,保障数字乡村建设财政资金投入,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保障项目全面、有序、高效推进。三是强化考核激励。完善监督考评激励机制,将数字乡村建设纳入县(区)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命名表彰数字乡村示范县、乡(镇)、村,激发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

强化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

6.融媒体中心数字乡村工作总结 篇六

一、工作情况

(一)党建工作有效开展。一是做实党建工作。全面落实“1+7”帮服制度,共计走访帮扶企业12次,解决诉求11件。开展“送防疫用品”、“文明创建助力”等双报到活动,与报到社区形成需求清单、共建项目清单。为乡村振兴服务队服务村捐献计算机2台、电视1台、防疫物品1宗。向第一书记村捐赠价值17000元的办公用桌及计算机,解决了第一书记村办公困难的问题。二是创新党建活动。开展了“致敬时代英雄讴歌时代精神迎七一”朗诵比赛网络直播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歌朗诵会,在融媒体开辟了“H先锋”等栏目,对全区党建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进行宣传报道,共播出稿件13篇。

(二)宣传工作成效显著。一是疫情防控宣传。组织一线记者编辑成立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深入全区挖掘有关疫情防控的特色新闻、亮点新闻。在电视、应急广播,开辟了《凝心聚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栏目,播发各类疫情防控稿件280余条。借助媒体融合优势,中心所属各个新媒体平台,集中密集推送预防知识科普、区委区政府防疫工作新闻报道,其中开展防疫直播30场,构建了疫情防控宣传的大格局。二是重点工作宣传。紧扣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精心谋划宣传报道。先后开设了《两会专题报道》、《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新时代新征程新作为》等栏目,对全区各项工作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报道。上半年共播出《H新闻》162期,《H纵横》40期,《热点聚焦》20期、《印象H》9期,出版《今日H》报45期。对外宣传外宣工作方面,按照“总量增加,质量求精,名次提升”的工作目标,1-6月份在临沂电视台、广播电台共播发稿件436条,位居全市16个县区的前三位;在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15条。

(三)融媒体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成立了区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专班,全面接管了《今日H》报、《今日H》客户端采、编、发业务,实现了自主办报和新媒体运营。结合区委宣传部开展的“大学习、大规范、大提升”活动,组织了一线采编技术人员先后到我市的兰山区、日照市岚山区、五莲县融媒体中心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为区融媒体中心制度运行和融媒体业务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制定《区融媒体中心岗位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区融媒体中心培训管理办法》,完善了内部运行和培训机制,先后开展采编人员专业技术培训14次,岗位技术比赛2次,提升了记者、编辑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目前,区融媒体中心建设项目完成,区融媒体中心网络实现了与省融媒中心平台对接连通。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党对媒体的领导,以融媒体创新发展为重点,不断提升舆论引导、公共服务和对外传播能力。

(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狠抓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成果的转化,积极探索体融媒体建设、宣传舆论工作的党建、意识形态工作新路子,做好结合文章,使新闻宣传工作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

(二)持续抓好新闻宣传。对内宣传,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辟栏目,广泛宣传,形成声势。向上发稿,按照“上头条、上联播”的目标要求,对区委区政府重要工作及我区的特色工作在市级及以上媒体进行宣传。进一步完善向上发稿目标责任制考核,推动向上发稿再上新台阶,确保市级以上发稿始终保持全市各县区第一方阵。

7.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索 篇七

关键词:区域经济,乡村旅游,旅游业

一、大力发展大连乡村旅游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人文客体和乡村性的自然为旅游吸引物, 依附乡村地区优美的自然景观、淳朴的民俗文化等资源, 在农业体验游和传统农村休闲游的基础上, 开发休闲娱乐、乡村度假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乡村旅游的发展迎合了都市人“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是发展旅游业的新探索, 可以给游客带来快乐, 也能提升当地经济水平, 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一方面, 旅游行业本身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为大连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大力发展大连地区乡村旅游, 不仅可吸引城市的游客到乡村中来, 从而减轻城市的压力, 而且还可挖掘未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 加快大连农民致富的步伐, 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新道路。另一方面, 发展乡村旅游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大连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繁荣商业, 活跃市场, 刺激大连乡村农业的发展, 也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村民素质的提高, 进而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同时, 大连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开发, 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且会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促进当地交通的发展, 使得大连乡村地区对外开放, 繁荣经济, 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这种广泛的人际交流, 会与当地村民的风俗文化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 会逐渐改变旧有的格局和陋俗。

二、发展大连乡村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连乡村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有着悠久的农业历史, 其中水产、水果、蔬菜等生产是大连的农业优势, 同时大连还享有“苹果之乡”的美誉。大连乡村旅游景点现多达21处, 为大连乡村旅游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 大连乡村旅游的游客量逐年增加, 主要以乡村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也促进了乡村经济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 大连乡村旅游朝着良好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 一) 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目前大连大部分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难以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卫生、通讯、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简陋, 饭店、宾馆等硬件和软件设施配置较低, 餐饮、住宿、卫生状况难以让游客满意。大连乡村地区地处偏僻, 道路泥泞, 崎岖难行, 交通不便, 阻碍旅游车辆通行。乡村地区通讯设施虽然发展较快, 但是存在普及率不高, 信号不清晰, 通讯信号差等问题, 在与外界联络的渠道上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导致乡村旅游地接待水平不高, 游客量减少。

( 二) 乡村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和经营者只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再加上旅游地村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对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 过度的商业化运作造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污染和森林资源的破坏。目前大众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参与形式, 在大众旅游中, 形形色色的游客素质参差不齐, 对生态保护意识不足, 会出现践踏农田草地, 刻画折损树木, 随意丢弃垃圾等恶劣现象, 旅游者的这些行为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另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 家庭自驾游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车辆尾气的排放使得该地空气质量下降, 也污染了原本空气清新的田园风光, 打破了乡村的闲适与宁静。

( 三) 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及分布不合理。虽然大连市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类型齐全, 发展模式多, 但是乡村旅游景点规模不大, 类型结构及分布不均而且差异较大, 各个乡村之间距离较远, 聚集程度差, 独立性太强, 沟通联系不便, 无法做到全面协调发展。游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财力, 物力进行旅游, 这也会削减游客旅游的积极性和热情度。

( 四) 资金不足, 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注入资金有限, 资金来源渠道过于褊狭, 乡村旅游滞后不前, 得不到充分的全方位发展, 做不到全面开发, 浪费了乡村旅游资源。人才缺失问题也是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 开发、管理和服务人才均十分缺乏, 没有旅游行业的人才作出乡村生态规划, 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 这也是对乡村旅游前景的一种破坏, 导游人员素质差, 专业知识不足, 对乡村文化不了解, 服务水平低, 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 五) 产品系列化, 深度化不够。乡村旅游产品单一, 没有做到系列化, 深度化。大连乡村旅游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利用, 只是一些简单的活动, 如住农家院, 吃农家饭, 看农家景等。这些品位不高, 雷同的产品根本无法满足现在游客多方面, 多层次, 多样化的需求。乡村特色产品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文化品位不高, 特色不明显, 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开发, 农村经济也得不到发展, 而且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文化和特色,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连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发展大连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 一) 更新观念, 制定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战略。为了使大连乡村旅游在未来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中处于屹立不倒的地位。我们不仅要采取好措施解决当前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保持活跃性, 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的兴趣,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为此要注入新的血液, 新的力量, 制定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战略:

1. 政府方面。要想使乡村旅游全面协调, 健康发展, 政府必须占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进行指导、管理和宏观调控。政府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解决交通和通讯问题, 从而方便开辟旅游路线, 增强景点的可进入性, 方便游客的出游, 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搞好住宿和餐饮卫生, 达到标准, 给游客焕然一新的感觉。要对导游人员进行培训, 学习旅游专业知识以及服务礼仪, 培养高素质, 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政府必须健全管理和法律体系, 实现规范化管理, 加强管理和监督, 从而使得大连乡村旅游朝着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

2. 基层村委方面。每个村落都会有本土的乡村文化, 然而这些丰富且又独特的文化恰恰就是让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一笔巨大财富, 更是吸引旅游者来此游玩的一项无形旅游资源。因此村委会的部分领导人员应该根据本村独有的文化, 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等本土文化吸引外来游客。大连乡村地区也应该精心设计, 突出特色, 延长产业链, 打造本村独特旅游品牌,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来展示乡村文化的独特性, 多样性, 经本村文化品牌推广出去, 吸引游客, 也有利于在竞争激烈的文化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3. 村民方面。村民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 展现乡村传统文化原有的“醇厚、朴素、真实”的特性, 展示其自然、清新的环境氛围和惬意、恬淡的意境, 发挥乡村旅游的特点, 让游客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 流连忘返。同时村民要加强旅游知识的学习, 甚至简单的外语知识学习, 提高自身的素质。村民要有效地监督和保护本村的生态环境, 禁止践踏田地, 乱丢垃圾等恶劣行为的出现, 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提高对乡村生态保护的意识。

( 二) 实现与“三农”目标相结合。与“三农”相结合, 是今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战略。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 推动小康社会目标建设, 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增加乡村收入,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 从而也促使大连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 三) 乡村旅游产品需要不断创新。创新, 是保持产品新鲜度和活跃度的一种有效措施。所以只有乡村旅游产品的不断发展, 才能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存在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住农家院、体验农事等一系列乏味单调的活动难以满足游客的旅游心理, 游客更是期望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到新奇的现代娱乐元素。因此, 对于大连乡村旅游的发展, 我们要挖掘“都市休闲、生态野趣、温泉保健、漂流历险”等特色旅游产品, 这些或许将成为大连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趋向。

( 四)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 要用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乡村旅游的产、供、销活动, 来解决乡村旅游的供需问题, 对乡村旅游项目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有效控制。在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村民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对家乡文化要有自爱、自强和自豪感。村民在游客中一定要展示本村的淳朴民俗文化、优良传统文化, 对游客要加强尊重并接受本地人土风情和传统风俗的宣传教育, 以保持乡村旅游在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 游客应该文明出游, 杜绝乱丢垃圾, 践踏农田等破坏环境的现象出现, 当地人更应该爱护自己的家园, 贯彻“植树育林”、“开源节流”、“边开边种”的思想, 并实施相关措施, 这样乡村旅游业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 五) 推广乡村环境保护的教育, 加强乡村环境的保护意识。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教育是维护好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提高环保意识, 尤其是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管理者、旅游者的教育。集中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注意力和资金的注入, 亦是保障具有优良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 从旅游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以支付维持良好环境质量的投入。要坚持乡村旅游持续化和利益化的统一, 就要把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才能使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得到健康、协调、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大连乡村游虽然起步较晚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是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有着政府强大支撑和基层村委会以及本村人民的自身努力, 因此大连乡村游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已在全省乡村旅游业竞争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大连乡村旅游坚持既定的发展战略不动摇, 按照未来规划的新战略新政策坚定不渝地走下去, 一定大有可为, 朝着良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海旭, 李悦铮.基于城乡统筹的大连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3:21~25

[2]于江.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浅析[J].中外企业家, 2014, 9:249~252

8.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篇八

摘要:本文在对新疆乡村旅游发展基本特征总结基础上,指出新疆乡村旅游在政府宏观管理、乡村旅游资源产品化、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及营销、经营管理、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疆;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0 引言

乡村旅游主要是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来吸引旅游者前来休闲、观光等。新疆历史悠久,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且区位优越,发展起步较早。目前农业生态观光与“农家乐”等模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正成为新疆旅游的一种时尚选择,涌现出了杜氏旅游、峡门子景区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景点。

1 新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新疆乡村旅游发展速度很快,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在全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大范围的粗多精少、小区域的类同单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亟待整体提升。其发展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新疆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 新疆乡村旅游景点大多分布于主要的大中城市城郊地带、旅游业较发达地区或靠近新疆的几条主要经济带。①大中城市近郊的“农家乐”,以乌鲁木齐周边地区为典型,另外昌吉、库尔勒、石河子和克拉玛依等城市附近也有一些乡村旅游景点分布;②重点风景区周边地区乡村,这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再借助原有景区吸引力,吸引大量游客,多是乡村旅游开展较早的地区,如吐鲁番葡萄沟的民族家访点、布尔津县因喀纳斯景区而发展起来的“牧家乐”和南山牧场脚下的齐鲁山庄等;③天山北坡经济带沿线昌吉、哈密、巴里坤、奇台、吉木萨尔、呼图壁、玛纳斯、沙湾、乌苏等市县发展起来的“农家乐”和观光农业等;④北疆铁路沿线的经济带以及乌鲁木齐至库尔勒经济带沿线附近,开发了一系列平原湖泊、水库观光游览和观光渔业结合型的旅游景点;⑤天山南坡经济带南疆铁路沿线库尔勒至阿克苏段,近年来也有一些乡村旅游景点涌现,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规模和数量相对较少;⑥精品旅游线路附带产生了一些乡村旅游景点,这些依托精品旅游线路而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景点多收益于新疆旅游发展的“五区三线”战略。

从新疆乡村旅游景点开发区位看,新疆乡村旅游目的地分布不均,乌鲁木齐周边地区最为集中。

1.2 新疆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类型 新疆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一是观光游览型,以观赏农村田园风光、“三高”农业园区、传统民居和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二是参与体验型,主要是采摘旅游、购物旅游和务农旅游;三是休闲娱乐型,主要是到观光农园或农家“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休闲度假娱乐旅游(如杜氏旅游、峡门子旅游区等)。

1.3 新疆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特点 新疆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有两大特点:一是以短期游和近地游为主,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绝大多数是为调剂都市生活而出游,故多以城市郊区为活动范围,出游时间也较短;二是消费为中低档层次,游客由于受供给、经济、文化和传统消费观念等的影响,其消费行为呈现重实惠、轻享受的低水平特征。因此,绝大多数游客到乡村旅游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和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

2 新疆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府宏观管理方面 目前新疆各地尚无一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政府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宏观管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控,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正常发展。而且大多数新疆乡村旅游地区,一般都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基本上都没有关于乡村旅游的专项规划,仅有昌吉州在2004年做了《昌吉州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很多区县间都是盲目竞争、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

2.2 乡村旅游资源产品化方面 新疆一些主要乡村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大多雷同,旅游项目不外乎赏花摘果、生态园林观光、乡村民俗风情、宗教朝拜等;休闲娱乐亦不过打麻将、棋牌活动、浴足、保健和卡拉OK等,而能体现乡村旅游特色的农事体验型、乡村康体健身型的旅游产品十分缺乏,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许多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区的形象。有些旅游项目缺乏特色,没能就地取材、发掘出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失去了吸引力。

2.3 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及营销方面 新疆虽然有数量众多的度假村和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景点,但绝大多数都没有什么知名度,为人们普遍了解的乡村旅游景点更是寥寥无几。这说明新疆乡村旅游缺乏市场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旅游产品,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新疆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多是以农户为主体的个体经营者,市场意识淡薄、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加之乡村旅游经营的季节性、小规模性,导致大部分乡村旅游经营户还处于等客上门阶段,几乎没有主动出击开拓市场的专业经营行为。游客到乡村旅游地也主要靠口碑宣传和一些经营户散发的宣传资料。

2.4 经营管理方面 ①新疆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普遍素质不高,且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经营者对于乡村旅游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和质量往往重视不够。他们乐意在主体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不愿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社区环境方面投入,一些经营者小农思想严重、没有全局和长远观念,对外来游客漫天要价,拉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难以长期吸引回头客。②整体服务水平不高。这突出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卫生状况不好。一些中小型旅游点,尤其是庭院式经营的小型农家乐,饮用水大部分直接取自地下;一些农家旅馆碗柜、厨房设施简单,缺乏基本消毒措施;住宿条件简便、床上用品不能及时更换等。第二,服务质量不高。当地导游员和服务员接受系统培训的很少,绝大多数只能根据导游词照本宣科,经不起游人的追根求源,满足不了游人强烈的求知欲望。大多数服务员为当地农家子弟,对服务技术的把握还不够熟练,服务技巧有待进一步提高。

2.5 旅游目的地建设方面 许多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游客不能享受到“货真价实”的服务,从而影响游客体验质量。例如,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难以让人接受;缺少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等设备。新疆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地方官员和开发商的急功近利,不能充分认识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和民俗文化遗存的易损性,导致环境和民俗受到冲击,负面影响加剧。比如生态环境方面,出现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污染严重和植被遭到破坏等现象,影响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和健康;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出现了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和乡村朴实的民风和生活秩序被破坏的现象。

3 新疆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对策探讨

3.1 强化科学规划和管理,发挥政府指导作用 针对当前新疆乡村旅游开发的自发性、松散性特征以及项目重复建设、经营效益低下的状况,政府应发挥行政管理职能,为乡村旅游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首先要严格按照乡村旅游开发程序组织专家进行乡村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市场调研和科学规划,避免项目遍地开花及乡村生态和文化环境遭到破坏等现象的发生;其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鼓励及奖励机制的力度,通过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如银行贷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来引导和扶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2 提升新疆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的含量决定了旅游产品吸引力的大小和生命周期的长短。随着旅游活动的纵深发展,人们对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难以立足市场。就新疆乡村旅游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而言,应涵盖以下三种文化,即:与新疆干旱区相适应的绿洲农业文化、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以及开荒戍边的军垦文化,而且文化内涵必须完整而一致地体现在游客能亲身感受到的各个环节和项目之中,只有这样,新疆乡村旅游才能向成熟的方向发展。

3.3 加强客源市场调研,确定目标市场 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久居都市的居民,同时乡村旅游又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和时令性。所以新疆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应以新疆区内各大城市市民及近郊农民为主,区外、国外游客为辅。这一市场还可以细分为工薪阶层周末旅游市场、城市青少年修学旅游市场、追求生态环保潮流的青年旅游市场、离退休职工旅游市场等。在乌鲁木齐这样的新疆旅游重要集散地,旅游季节里,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会聚集在这里。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项目,使外地旅游者的线路向乡村延伸,形成以城市旅游辐射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

3.4 加强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要在政府部门统一指导下加大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的积极性。重点进行旅游村和农家乐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使更多的旅游者在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体验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新疆乡村旅游设施的档次不能走高低两个极端,既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也不能过分追求所谓的“原汁原味”;既不能忽视舒适、卫生的要求,更不能低质量、低品味。否则就失去了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3.5 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等各大高等院校均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可与这些高校建立联系,组织乡村旅游经营者进修培训。同时,要组织相关人员到四川、北京、云南、贵族等乡村旅游成熟景区实地参观取经。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服务水平。普通的导游及服务人员可以选派当地合格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旅游专业知识,通过职业培训,持证上岗。

3.6 走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道路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和带动当地其他企业的发展,因此,新疆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不能单纯的从乡村旅游产品这一点出发,应该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发挥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联合当地其他企业,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具有乡土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企业群,带动当地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兆萍,刘默然.新疆观光农业类型、发展格局与趋势[J].干旱区地理,2000,(2).

[2]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3]阎顺.新疆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干旱区地理,2001,24(4).

[4]许一,由亚男.新疆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潜力分析[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2,(1).

[5]谢婷,杨兆萍.干早区农业生态园策划、规划、设计理念初探—以新班尉犁县生态园为例[J].干早区地理,2003,(3).

[6]李晓红.乡村旅游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7,(1).

上一篇:标准商业策划书下一篇:金秋经贸洽谈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