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课题结题报告

2024-06-19

历史小课题结题报告(精选8篇)

1.历史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

《时事政治在农村九年级思想品德课运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蔡彩琼 执 笔:蔡彩琼

课题组成员:蔡彩琼 夏韶群 梁炎昌

课题研究时间:2013年11月——2014年5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思想品德课程所追求的是让学生逐步扩展生活并过有意义的生活,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人。由于时事政治是一笔活生生的课程资源,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这笔宝贵的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祖国的前途和人类命运的情感,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加趋向完善,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特别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相对于七八年级来讲具有理论性更强,知识更抽象的特点,更迫切需要结合时事政治材料来突破教学重难点,且九年级学生面临着中考,而近些年来的中考喜好以时事政治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校是所实行半封闭式教学的农村初级中学,绝大部分学生对国内外的时政一点都不了解,对我国重要的政策也一无所知,这势必会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果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特别是九年级的思想品德相对于七八年级的思想品德来说更多的涉及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倡导学生多关注社会、国家、世界,但试问一个对时事政治一无所知、漠不关心的人又如何去关注社会、国家、世界?再加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遇到一个班里有十几个学生连当前国家主席“习近平”是谁都不清楚,这深深地刺激了笔者。因此,作为一名农村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很有必要对时事政治在农村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运用进行研究,提高学生关心时事,并把时事政治与思想品德课教材有效整合,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1、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取得优秀的成绩,兴趣所起的作用比智力更重要,它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时事政治之所以能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是因为它符合中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教师通过提供生动、新颖、感人的时政材料,使枯燥的理论行动化,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时政所涵盖的信息量能再课堂上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大大提升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效果。

2、有利于克服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几年修订一次,其教学内容具有滞后性。而时政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等特点,正好弥补教材固定化的缺点,能有效地充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是我们的第二教材。特别是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信息的传播途径越发广阔,我们应勤于研究和应用时事政治,才能使教学内容日益丰富多彩。

3、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时局观念。我国作为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已在国际舞台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敌对分子以及国内分裂分子不断在制造各种麻烦,破坏社会稳定,扰乱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阻碍中国的正常发展。近年来,我国面临很多困难,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让学生客观了解与面对各种困难,了解国际国内形势。比如,对内,中国面临着官员腐败与环境雾霾上的治理抱怨,面临着地方极端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裂分国家的威胁,如昆明“3.01”事件,新疆自杀爆炸事件;对外,中国面临着与日本争端钓岛、与菲律宾、越南争端南海,与美国竞争亚太等众多邦交难题,2014中俄海上演习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材料,通过这些事件的分析,让学生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民族富强的紧迫性,从而树立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本课题概念界定

笔者通过百度、Google、有道、必应、360搜索查询到,所谓时事政治,简称时政。就是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际新闻,从国际局势出发纵览全局,概括性比较强从大局出发的事件。而时政新闻则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它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本课题所指的“时事政治”更趋向于“时政新闻”。它是指最近发生的天下大事和政治新闻。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x

1、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课堂观察、查阅文献等方式进行调查,了解当前我校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2、探索时事政治在农村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运用方法。

3、时事政治在农村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运用与师生互动的关系。

4、时事政治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运用与学生学习方式和学科能力的关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即通过对我校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师和九年级学生的调查(附教师调查问卷一份及学生问卷两份(前期摸底和后期反馈)),了解九年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提高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2、文献研究法。查阅学习有关时事教育方面的理论文章,及有关专家的一些教育随笔。了解作为一名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在社会热点材料的选择、分析、处理、使用上应注意的问题。

3、行动研究法。通过把时事政治运用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运用时政材料、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实践前和实践后期的情况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收效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在全恩平市的排名呈现“12-5-4”的变化,分别有实践前期、实践中期、及实践后期进行对比。附学生三次测验试卷及恩平市思想品德成绩排名复印件。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及时记录每一阶段的成果,并把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观念,落实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六、课题研究过程及实践安排

1、准备阶段:2013年11月-2013年12月。成立课题组,搜集文献资料,学习小课题研究需注意事项,到省实验中学高中部参加小课题开题培训,认真反复翻阅费伦猛、闫德明、沈林著的《如何做小课题研究》,拟定课题研究初步方案。

2、实施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4月。(1)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对我校九年级学生发放第一次问卷(附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目的是了解我校九年级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及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运用时政进行教学的情况,以方便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2)对第一次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总结。

①学生关注时政的原因。有45.76%的学生是关注社会的发展,有15.82%的学生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12.99%的学生是因为考试的原因而关注时政,有1.69%的学生是由于学校环境氛围而关注时政,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是关注时政的。

②对时政关注的频率。每天都关注的只有9.04%;一周能看下本周发生的了什么事的占15.82%;一个月能看次就不错的占4.52%;不一定,有时多有时少的占62.15%,这由于我们学校是半封闭式教学,部分学生住校,只能到周五才能回家看电视或上网关注时政,这符合我校的实际。但也有10.73%的学生不关注时政,这可能是由于个别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也缺乏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和督促。通过本次调查,得知我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关注时政的,只是关注的频率较低

③中学生了解时事政治的途径。72.31%学生是通过电视、网络来了解时事政治的。原因可能是现在农村已经基本普及了电视,而大多数学生也有手机,他们可以通过用手机上网了解时政新闻的机会更多些,同时也比较方便。

④你所在的学校帮助你们了解时事的措施。从调查的数据分析,有44.63%学生选无任何措施,由于我校是农村乡镇学校,没有较好的设备设施让学生了解时政,这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而选图书馆报刊杂志了解时政的学生占35.03%,这也是我校学生了解时政的一种主要方式,虽然学生可以从图书馆报刊杂志了解时政但由于资料较少较旧,学生从中了解到的时政新闻也是非常有限的。

⑤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看报纸的情况是:每天看的学生占1.69%;经常看的占9.04%;很少看的占51.98%;基本不看的占37.29%。从数据来看,很少看或不看的占绝大多数,经教师访谈了解其中的原因可能是:①学生家庭大多数是农村家庭,家里也没有订报纸的习惯;②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长都去外地打工,只有老人和小孩在家,订报的也少;③平时在学校,老师或学校也没有采取措施让学生看报纸,虽然很多老师都订了报纸,但这都送到家里,很少放在学校。要是能给学生设置一个阅报栏之类的,应该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⑥你与朋友是否谈论时政话题?经常与朋友谈论时政话题的占5.65%;有时的占33.33%;很少的占51.98%;没有过的占12.43%。从数据可看出,过半的学生是很少与朋友谈论时政话题,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较少去了解时政,对时政了解较少,没兴趣交谈或交谈起来较困难。

⑦父母对自己关注或不关注时政的态度。支持自己的决定的占51.98%;与自己持不同态度的占10.17%;不关注的占37.29%。从这说明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另一种情况是家长压根无暇顾及孩子,任凭孩子自行发展,因为农村家庭相当部分学生的父母都没有在家,为了生计外出奔波,有些就算在家,大多为了生活忙碌等,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去关注孩子,甚至父母自己也不关注时政。

⑧我们学校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时政教育的频率。总体来说比较低,经常的只占28.81%,从不进行时政教育的占4.52%;偶尔的占66.67%。4.52%学生认为老师从没对他们进行时政教育,经笔者平时走访听课及访谈中了解这应该是不符合实情的。老师偶尔进行时政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说明老师也意识到上课进行时政教育是很必要的,但是需要进一步提高运用时政的频率及把握运用时政的方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对提高思品课堂效率也能起到较大的帮助。

⑨结合我校的实际,你对提高自己的时政素养有何建议?其中有18.08%的学生选A.学校增加报刊橱窗,并及时更新内容;20.90%学生选B.学校设立广播站,并经常播报时政新闻;选C.学校食堂在学生就餐时播放《新闻三十分》之类的节目的占18.08%;选D.没建议的占16.95%;还有同学选ABC的,占13.56%。这说明83.05%的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够采取措施帮助学生了解时政,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是积极上进好学,渴望在校期间能了解时政的。

⑩是否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运用时政?其中选非常喜欢的占27.12%,喜欢,缓解课堂沉闷的占34.46%,;从这可看出,大多学生喜欢老师课堂上运用时政,说明学生还是对时政感兴趣的。而选一般,无所谓的占24.29%,说明这些学生比较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对本科目感兴趣,或者说明这些学生不思变通,学习较被动。

⑪你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对你了解政治、分析政治有作用吗?选很有作用的占24.86%;比较有用的占36.16%;一般的占31.47%;作用的不大占5.65%;没什么作用的占2.26%。从中可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对他们了解政治、分析政治是有用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或其它时间给他们提供更多途径去了解时政。

(3)进行研究活动。笔者在研究中,尝试用多种方式把时事政治应用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来,设法让教学和跳动着的时代脉搏相呼应,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①撰写时政小论文。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自行查找资料(其中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网络查找),详细了解事件的背景、经过等,并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小论文。字数不定。(后附部分学生上交的时政小论文)。可能是迫于升学阶段学业压力太大,学生们上交的论文数量并不多,笔者所教的1、2、3班每个班都只交了十个左右,但从交上来的时政小论文的质量来看,笔者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有认真去查阅资料,深入分析。并且发现男生似乎更侧重于关心国家大事甚至国际大事,而女生则对关乎生活的时政更感兴趣。

②时政知识小竞赛。笔者从九年级的6个班中选取了1班和3班进行时政知识小竞赛,设20道单选题,满分100分,竞赛时间40分钟(后附时政知识小竞赛的题目及统计分析数据)。可能是由于在竞赛前没有提前给时间他们准备,而是采用突击竞赛的形式,后经统计分析,发现两个班86人有效回收72张卷,合格的只有2人,都是男生,分别是60和62分,优秀率为0。男生的平均分为29.70,女生的平均分为32.57。通过对比发现,女生的平均分高于男生,但是男生在时政方面比女生拔尖。男女生普遍对时政了解的程度不高。通过这次时政知识小竞赛,这两个班的学生关注时政的热情明显高于其他班。

③举办公开课活动。为了更好地把时事政治运用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来,笔者先是联系恩平市政治教研员饶老师安排在兄弟乡镇中学江州中学与他乡一名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进行一节同课异构的公开课,课后听取教育局领导及其他思想品德科同行的意见及建议后,再进行修改。而后又与我小课题组其他两位成员协商、探讨并决定在我校再进行一次全校性公开课,听取观摩师生的见解。以便更好地促进个人的教学水平。(后附公开课教案及同课异构公开课的证书和其他相关公开课证书)④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进行思品课教学。所谓教无定法。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把时事政治运用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的兴趣,笔者曾经尝试过“自主——探究”法和“问题——探究”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培养他们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后附学生成绩对比及测试卷)

3、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5月。为了掌握学生将近一个学期来对时事政治的关注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往后的实际行动,同时也是对本次研究行动的反馈,笔者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后附后期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撰写小课题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论文和研究报告等,打印相关教案、论文,复印相关证件、证书,整理装订材料,提交省小课题研究协会,邀请课题主管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七、研究成果与收获

(一)学校硬件方面

促进我校部分硬件的完善。我校是靠近粤西地区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施设备较简陋,学生缺乏了解时政的硬件。通过本次小课题研究,笔者向校长转达了在问卷调查中学生的设想:希望学校能增加报刊橱窗,并及时更新内容;学校设立广播站,并经常播报时政新闻;学校食堂在学生就餐时播放《新闻三十分》之类的节目。校长表示将尽力逐一完善以上设施设备,以帮助学生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现在,在政府及教育局领导、我校领导班子的重视下,我校所有教师皆已配备电脑备课。这有利于我校思想品德教师关注时政并下载教学辅助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二)教师方面

1、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师理论知识的丰富。在本次小课题研究中,通过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有关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专著,我校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的理论知识明显得到丰富。

2、促使思想品德教师更加关注时事政治、时事新闻。我校思想品德教师虽然也知道近年来的中考喜好以时政作为背景材料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自己在关注时事方面依然具有偶然性,通过这次小课题研究,要想激发学生关注时政的积极性,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无形中会促使思想品德教师去关注时政,并注意教师养成教育的培养,使之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3、掌握下载、展示时政资源的方法。在现如今的信息技术时代,网络上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可以辅助教师教学,但是,受学校硬件、教师自身软件及网络资源自身的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想下载、展示时政资源却不是一件易事。通过本次小课题研究,笔者上网查阅资源并不耻下问去请教计算机能手,积极探索、尝试下载资源的方法,终于了解到部分下载资源的方法。如优酷网有手把手教“下载优酷视频的”的视频,可详细指导教师下载视频,还可使用Tvfeng FLV下载播放器、迅雷、BitComet FLV视频下载器(WEB版)、腾讯视频软件缓存及硕鼠软件下载视频资源,其中在笔者最常用的是硕鼠软件,个人认为比较好用。此外,还可以用手机芒果TV软件、PPTV软件等缓存视频,然后复制出来放在电脑上就可以展示给学生看了。掌握下载视频的方法对于丰富教学资源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并且这些方法对于我校其他科目的教师下载辅助资源也是一大帮助。

4、撰写导学案、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论文等,参与优质课比赛,形成研究成果。

如:导学案《中华文化 传承创新》 蔡彩琼; 导学案《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蔡彩琼;

对《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 蔡彩琼;教育叙事《从一次课堂突发事件中受到启发到艰辛研究路》

蔡彩琼;论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新课改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考》 蔡彩琼;

论文《信息时代巧用时政激活九年级思品课堂》 蔡彩琼; 论文《“漫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夏韶群; 论文《农村初中时事政治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 夏韶群; 论文《论农村初中时事政治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梁炎昌;

江门市2013年初中思想品德“同课异构”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蔡彩琼。(后附获奖证书)

(三)学生方面

1、促进学生关注时事政治、时事新闻。至研究后期,我校九年级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地去关注时政,并以谁知道的时事新闻最多为荣,有些同学还能在日常生活中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谈论时政内容。

2、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理解教学重难点。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相对比较理论化,而时事新闻材料体现着课程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同时课程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寓于时事新闻材料之中。因此,把时事政治运用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来,有利于学生从具体材料出发去认识、分析抽象的理论知识,才能理解基本理论知识,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的体现。同时还可以补充和完善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也能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理论知识的重点。

3、提高教学质量。时事政治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运用,改变思品课给学生枯燥乏味的印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拓展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使我校九年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节节高”,在恩平市政治科的排名呈现“NO.12-NO.5-NO.4”的变化。

4、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我校九年级学生由连习近平主席是谁都不认识变成如今的能谈论“习近平与彭丽媛出访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乌克兰问题”、“贪污腐败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有的同学还给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上台以来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反腐行动大点赞。这都说明了学生关注时事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呼唤。

八、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农村学校条件差,教学资源不丰富,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够先进,我校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师在运用时事政治进行思品课教学上普遍存在想运用却未能很好地运用到课堂中来的情况,在教学方法上不够灵活多样。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成果。但是,通过本次课题研究,针对我校严重缺乏帮助学生了解时事政治途径的情况,学校领导已承诺将会从下学期开始逐步增加报刊橱窗,并及时更新内容;设立广播站,并经常播报时政新闻;食堂在学生就餐时播放《新闻三十分》之类的节目等,并感谢我们为学校的发展完善提出好的建议。

2、在学生关注并应用时事政治方面缺乏有效的学习评价。总之,把时事政治运用在农村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来,有利于增强教育教学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有利于激活思品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时效性。但对思品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并养成关注时政、分析时政、整合时政、运用时政的习惯,同时在选取时政材料时一定注意处理好负面信息对学生思想的冲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想更好地把时事政治运用到农村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来,还需广大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深入的探究摸索,也需要更多关心教育教学工作的专家的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 费伦猛 闫德明 沈林:如何做小课题研究.中国出版集团;2011年6月第1版

[2]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稿

[3]九年级思想品德;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7月第9次印刷

[4]梁协偶:论时事新闻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应用.广州大学,2012年第05期

[5]朱峰:农村初中时事教育现状及其优化策略[G];南京师范大学;2011.[6]谢小林;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要成效[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15期.[7]刘桥生;初中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法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11期.[8]姬真珍;谈谈时政演讲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G];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S2期.[9]刘军;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的最爱[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年.

2.历史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二

研究如何培养(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一是指从技术角度上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二是指从人文角度上培养学生如何辨别信息、评价信息,如何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在当前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与方法,增强信息社会中中学生的道德、情感、伦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个体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式,通过研究探讨学生形成信息素养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一些实现方式,找到信息素养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方面,帮助学生成长。

研究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也只能从学生对自己和对周围世界看法着手。教师的任务就是辅导帮助学生,激发学生自身学习适应的潜在能力,主动积极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二、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就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方法;二是信息素养的养成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方面。

1.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方法

(1)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先决条件

通过调查表明,学生获取信息比较盲目,信息安全道德意识不强,男同学与女同学在选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有效沟通与表达的方式有待提高,针对本次调查及为了以后更好的组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出了一些解决现状的思考与设想。

(2)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①提供有价值的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操作实践过程;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

②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建立主题式学习网站,教学博客,网络博客是目前网络中流行的一种信息表达方式,采用写日志的方式对个人用户的信息进行管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需要对学习的任务进行分类总结,若由老师每次都去点开学生的作业文件,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同时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的过程也不能得以完整体现,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在短短的课堂中也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基于以上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结合网络博客系统的特点,三中率先尝试了教学博客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③从“任务驱动”教学到基于“问题”的教学探究。针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适当地引入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把教学与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④从做中学,从做中成长,从做中养成。在“做”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有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对信息进行批判与评价,其次在能够将得到的信息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有用的部分,再次在“做”的过程中可能是多次循环重复的实践,学生能够在“做”中形成运用多种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最后在这样现实体验、理解实践、评价和反思“做”的过程中,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树立起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3)建立多元化客观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机制

主要包含两方面:评价指标立体多维和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指标立体是指在评价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时候,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表达信息的整个过程都纳入评价的范围之内,对学生在在信息社会中成长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考核。

评价指标多维是指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不能单一地只从技术角度评价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基本能力,还从人文角度,对学生如何辨别信息、评价信息、表达信息,信息意识强弱,信息社会中中学生应有的道德、情感、伦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等内容进行适度有效的评价。

评价方式多元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价的主体多元化;二是评价的形式多元化。强调教师转变为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的多元评价模式。要真正落实信息素养的评价,同时又能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形式上有所选择,主要的评价形式有:上机操作评价、纸笔式评价、作品评价等。

2. 信息素养的养成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1)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主要表现在:①理解信息社会中出现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②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简单的加工能力;③懂得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加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④在信息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面对新的事物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⑤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

(2)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信息素养的重要体现就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只有经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反复的尝试和不断的修改等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获得感悟与体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我们积极培养学生的各种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主要是以中小学电脑作品比赛和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

(3)学生的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技术课程通过引领学生走进技术的世界,经历技术的发展,理解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感悟信息文化、技术设计的文化的内涵,形成对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以及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全面、客观、辨证的认识,促进学生对技术文化的理解,通过技术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可以提高学生表达、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4)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

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良好的信息素养为基础,具体表现为:①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②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③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④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5)学生信息社会思想道德的养成

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以使他们在信息社会中一举一动都能够符合文明人所应该遵守的准则。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不断渗透,在不同场合中不断加以引导,适应地加以控制、建设良好的网络文化。

(6)信息学奥赛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做到夯实基础与破解难题结合、竞赛教学与常规教学结合,双轨复式的培训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养成学生持之以恒的习惯、养成学生持之以恒的习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锻炼学生仔细严谨的习惯

三、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于学生的个体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时间的跟踪调查,但由于三年以后学生都已经毕业,后续的实证资料收集比较困难,因此研究内容还不够充分。另外,对于中学阶段信息素养的培养我们主要是从信息技术课程或相关信息技术竞赛中研究学生的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少涉及其它学科中信息素养的养成对学生其他学科学习的影响的研究,也使课题研究存有遗憾。

3.历史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三

(1)课题名称。《课课练内容的拓展与实践》

(2)课题组人员组成(略)。

2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课课练是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增强学生体质,活跃课堂氛围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多运用“快乐体育”、“成功体育” 淡化了技能教学和轻视体能训练,是学生的体质没有得到保障而下降,为了使体育课课练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提出在体育课中进行课课练拓展与实践进行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3本课题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

(1)高一至高三三个年级的每节体育课安排五至十分钟的课课练的内容。

(2)高一年级以上下肢及腰腹力量为主。

(3)高二高三年级以上下肢以及耐力为主。

(4)文献资料法、授课指导法,比赛促进法、实践练习法。

4对本课题的认识

(1)课课练增强学生体能的基本功能或核心价值付诸实施。增强体能曾被视为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其实这里面大家忽视了一个及其简单的逻辑关系: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三维健康”中身体健康是整个人体健康的生命基础,而构成身体健康诸多因素中,如形態、机能、活动能力、身体素质等,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则是身体素质(体能),因此,增强体能必然成为增进健康的第一推动力和基本切入点。试图以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人文体育观等概念来抹杀、削弱体育增强体能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以偏盖全,本末倒置。

(2)增强学生体质的疑惑进一步得到明晰。如果体育课不能增强学生体质,课课练回归体育课似乎就没有必要。许多专家曾认为仅靠每周两节体育课,解决不了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体育课的主要目标取向应该是运动技能的传习。其实,如果我们深入探讨下去,问题并不难找到答案。每周两节体育课不能增强体质,那么,三节呢?四节呢?每天一节呢?如果体育课以传习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取向,那么请问,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又是为了什么?为了掌握一种谋生本领还是一种职业技能?为了休闲还是为了娱乐?显然,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运动技能就是为了掌握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本领,说到底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再说,学习运动技能的主要手段是身体练习,而身体练习就是一个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的过程,这学技能和强身体是高度统一的。

(3)人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不断提高,总是在左右摇摆中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体育课课练从淡化、退出到重现、回归,说明了学校体育人始终在求索、在努力、在探讨,在努力寻求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最佳手段与形式。但愿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复原和再现,而是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和提升,是在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事物可以重现,可以回归,但是,经历了消亡之后的重现和回归,是凤凰涅槃,是浴火重生,它必然带有新时代的特色,新课改的理念和新一代学校体育人的追求。愿我们的课课练少一些单调乏味,少一些强迫压制,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实效,多一些兴趣,多一些创新。

5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提高体育课的效率,切实做好体育课工作成效,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是每一个体育教师的共同责任,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总结。研究课课练增强学生体质的实效性,使学生能在体育课中更好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的体质不断得到增强,让课课练内容的拓展与实践成为体育课这一舞台的亮点。

6本课题实践的重要意义

本课题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课课练其本身的功能就有竞争性、趣味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特别是健身性方面,只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而循序渐进的开展课课练,那么就会把健身以及增强体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2)中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特征。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启发调动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根据每次教学活动的内容,课的后半部分利用8—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进行部分项目(如短跑、长跑、投掷、跳跃、球类等)的练习,一方面保证身体素质的练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学生在集体的配合下,共同前进,共同完成课课练,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增强他们的好胜心理,最后再进行练习,使学生能主动进行练习,不觉得累和讨厌。

(4)体育课课练如果采用与游戏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达到体力活动与智力活动相结合、富有良好的学习与促进氛围。通过课课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素质,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增长学生的运动知识。

4.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四

———小课题结题材料

罗山县定远中心校:毕红瑞

作为一个农村的一线教师,平日里我们认为能到县里来听一节优质课,或是参加一次研讨会已经是很难得的学习机会了。每次活动过后,在惊叹这些老师们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余,对于配合公开课的学生们同样竖起大拇指。再加上每次教研室领导、老师们的指导,更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找不到出路,只有在教育中彷徨;那些孩子怎么不听话了?那些孩子怎么会逃避了?那些孩子怎么在课堂上总也提不起精神?……总有太多的问题让我困惑。

直到四月份的一次送教下乡活动后,教研室毕老师说我们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是不是应该利用好网络资源学习学习了,并向我们推荐了“1+1教育社区”。怀着好奇的心理,走进那方净土,认识了生命化教育、明霞、凌宗伟、海之韵、王木春,等等教育专家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感动于他们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更感动于他们坚持行走,积极向上的姿态。起初看他们的博文时,我就如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感受到的只有新奇。懵懵懂懂之中只因被别人的文字浸染,自己也有了写一写的冲动,但对于一向就不喜欢写作的我来说,好像又是一个难题,我又开始问了:“我想写,可写点什么好呢?”回答是:“多读点书,开阔自己的眼界,然后记录下自己教育生活的点滴,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似懂非懂的,我开始观察周围的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他们,很快我就发现可以和他们相处的很融洽,课堂上那些不喜欢说话的同学原来都那么活泼,还真不敢相信我这样一个对学生总是严格要求的人会融入他们快乐的氛围之中,再想想平日里我管理班级的时候,如果有这样的气氛该多好。相反,我总是觉得班内好多学生不能让自己满意,甚至从来没有看到那些学生的可爱之处。我把这些事记录下来之后,就有博友们评论“心里有爱,就会觉得孩子的可爱”,“试一试吧,把感受写下来,就是一笔财富。”等等,第一次看到自己粗浅的文字被别人关注,并能够与他们交流,更增加了我想继续关注学生成长的信心。接下来我记下了一些自己课

堂生活的点滴,记得有一篇是《面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说的是课堂上我提出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十分之四用小数怎么表示,我班一位平时几乎没说过什么话的同学举起了手,我很高兴,立即叫她回答,她说,“是十点四”。班内同学哈哈大笑,接下来,我没有打击她,而是引导她回忆第一节学过的小数的意义,然后又举一反三,当时看到她的眼神里恢复了一点自信,露出了一种恍然大悟的表情,我也正为我的成功引导而欣喜,于是我又问“那你知道十分之四加上十分之一用小数计算结果等于多少吗?”她很快就说“是十点五”。唉,当时我真是觉得没有办法了,我就让她坐下来,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说的。

尽管我对自己的做法不满意,但我总觉得我好像对这样的学生无能为力,班内像这样的学生数数就有十多人,在我接这个班的时候,就有人说这个班有些学生可以用“傻子”来称呼,那时我还在向他们提起我以前是怎样提高一个个所谓差生的数学成绩的。而如今,我看不到他们在学习上的希望,面对这么大一批好像什么都不懂的学生,我很困惑,我所知道的培优补差的方法好像对他们并不奏效,课堂上的我觉得很累,很想改变一下这个现状,我在文中呐喊:谁能指点迷津啊!

可接下来就有人为我这样的课堂喝彩,我懵了,就问道:“我都气得头痛了,还有什么好喝彩的呀?”回答是:“教师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就是很好的课题研究吗。”我更紧张了,课题研究,那多深奥呀。”毕老师告诉我:“只需要坚持写好教育叙事,把自己围绕某一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叙述清楚,给后来做这项工作的人有一定的启示,就是课题研究。先试着记录吧,你会有收获的。”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申报了一个小课题《对一般学生数学成绩的转变》,记得当时的本意是想转变一下班内学生差生面大,成绩差的现状,而自己又不想给他们冠以“差生”的名号,为此,我和老师们讨论了这种状况的形成原因,也听取了他们的一些教育经验,有时候也有自己的一点想法,就想把它们记录下来。为了让空洞的自己在记录时有话可说,我阅读了自上班以来的第一本教育专著《第56号教室的奇迹》,除了惊叹雷夫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之外,也没忘反思自己,我很想学习一点雷夫老师面对问题那积极的态度与耐心,也想为班内学生营造一个像家一样的避风港。此时的我就像是蹒跚学步的孩子,在不知道路怎么走的情况下,就更不可能懂交通规则了,所以出现了一些幼稚的笑话,首先是我的选题不符合 2

小课题切口小的特点,其次“一般学生”是怎样的学生,指代不清,转化的范围和内容也不知道。教研员指导我可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从预习、课堂听讲、作业等学习环节选择转化成绩差的一个方面来研究。我当时真的有点想放弃了,但这时我发现自己每天看别人的文字好像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当自己困顿着,迷惑着的时候我看到了朱永新的一句话:“当你关注学生的成长的过程时,你看学生的眼神就会不一样。”,觉得自己感同身受,省下了绣十字绣的时间,又继续反思自己。我发现很多学生上课时似乎都在“害怕”什么,不敢举手,表情木讷,我就想办法通过恰当的课堂评价来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比如我班有个学生姓李,大家都叫他李大个儿,是六年级无人接收的三个学生之一,他以前不爱交作业,数学成绩一直不好,每次讲课他都是皱紧眉头,看起来他学得很吃力,我很想帮助他,几次守在他旁边教他做题,不知是他紧张还是什么原因,不仅题做不对,而且还总是心不在焉。在学习小数乘法,我知道他基础差,就经常找他上来演板,例如他计算0.12*45时列竖式只能算对12*5这一步,接下来的每步都错了,我就抓住这对的一步对他进行引导,告诉他能做对第一步,就要坚信自己能做对第二步,第三步,因为老师和同学都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当时他在讲台上就会心地笑了,接下来的几次演板他表现的很积极,而且计算能力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虽然他没有每次都做对,但是从他的发言和改正及时的情况看他确实是在努力地让自己进步,而我也总不忘给他一些赞赏。这我体会到学生源于内心的愉悦才能给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当然不光是他,对其他同学我总是在提醒自己找他们的闪光点,通过他们以后在学习过程中态度的转变,我发现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心灵里也有很多真善美的东西值得我们利用。当时我正在为修改课题发愁,就借题发挥把课题改为《利用课堂评价实施对学困生数学成绩的转变》,陶行知先生曾提醒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育家魏书生一番话也值得我们深思:“后进生读书多年,长期后进,显然他们不缺少批评,不缺少指责,他们经常得到的是冷落,很少得到的是赠与和奖励。”所以在课堂上我不再“吝啬”对他们的赞赏,也认识到,要想改变学生必须先改变自己。我把“要让每个站起来说的学生都风光地坐下去”当成自己近段时间教学实践的信条,努力的改变班内课堂学习的气氛,想通过课堂评价来改变学生不敢说,不会说的现状。时间过得很快,效 3

果却不太明显。我不赞同自己不能正视学生错误的态度,也没有能很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惊喜......,但是我相信有期待,就能看到他们成长中的美好。

为了充实自己,我坚持看教育专家的博文,也利用了闲暇时间阅读了《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李镇西老师著的《做最好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教育专著。每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自己思想的狭隘,认识的肤浅,也进一步认识到“所有的教育问题一定要回到孩子是否过得幸福这个基础上来。”成绩的提高只是随之而来的结果,如果我把它作为一个直接的目标,将会又把学生带到另一个误区。而苏霍姆林斯基在对待后进生这块“难啃的肉骨头”时有自己独特的办法,他列举了后进生费佳的由对乘法口诀一窍不通到能解答数学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并提到:“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等等,从别人的字里行间里我好像总能看到自己教育生活的影子,并希望从中获得思想上的升华。的确,“付出就有收获”,对学生多一些关注,学生回报给你的是高举的小手,自信的笑容。为了更好的提高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评价他们的学习行为时,总不忘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记得有一次做的是解决问题的题目,解决问题本就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问题是某经理准备对70多个员工进行分组,四人一组,正好分完,六人一组,也正好分完。你知道有多少个员工吗?这让我们班大个儿又犯难了,而对于他我从来没有放弃过,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我总不会忘记观察一下他的表情,看起来他也在思考,可是又好像不能确定自己的想法,还时不时抬头看老师,似乎在等待着一个自己想要的答案,当然像这种情况的并不只是他一人,为了让他们都能积极的参与思考讨论的全过程,根据问题情境我坚信地说:“我觉得我们班的小经理们很快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吧。”这时,同学们大多都微微一笑,在简短的讨论之后,好像都争着证明自己一样,小手举起来了,而我习惯性的等待了几秒钟,可能大家都知道我在等什么,大个儿举手了,我就让他说了自己的想法,思路非常清晰,我说:“我就知道我们的李经理一定行。”当时他那股高兴劲儿就别提了。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那样,我每节课不忘给他和那些被认为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一些成功的暗示,一开始我只是期

待他们不是在那傻坐着,让他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后来我的这种习惯,便成了他们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经过一年的学习,班内这位大个儿获得了小学阶段的第一张奖状,领完奖他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对我说:“老师,六年级我还会在你班吗?”我告诉他:“不管在哪个班,你都会很棒!”,我相信大家都不会再说他是那个“傻大个”了。

相信做教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每节课、每个班总有一些“慢半拍”的学生,有先天因素,也有之前知识积累不够或者当堂学习不认真等原因。之前我所做的努力就是想通过课堂评价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可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数学课是对儿童智力思维的一种完善,如果真正触及他们学习的欲望,单靠情感的煽动是很难达到的。特别是我们经常说的“正确”,“真好”“不错”这样简单重复的评价语言是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的,反之只会让学生越来越麻木,所以就需要我们注意随时为孩子提供一种学习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来自于他们主动尝试的体验,来自于教师及时的正向评价,来自于对知识的深度认知,从而让孩子感受到思维的快乐。例如在学习《统计》这部分的知识时,考虑到我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对于像大个儿那样不善于分析和总结的学生,最简单的数据他是看得懂的,我就从最直观的信息入手,让他用语言描述题中给出的数据,然后逐步深入分析整理数据,直到他们能够回答或是解决相关的问题。由易到难的过程会增强他学习的信心。我想,要利用课堂评价实施对学困生的转变,除了恰如其分的激励评价外,还要注意把握住评价的时机,抓住学生促成学习成就感的刹那。

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想把那些“慢半拍”的学生都照顾到,实践证明我是没有办法在每节课中都做到面面俱到的,于是就让学生合作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然后让同伴们给他们评价,每次的讨论大家都是忙得不亦乐乎。很值得庆幸的是,讨论的过程使“听天书”学生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每次讨论之后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收获。而收获最多,进步最快的大个和孟胜等几个同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们认真的学习态度加上每次不下80分的数学成绩,不得不让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同时班内的学习风气较以前有很大改观,可能是同学们潜意识里都明白一个道理:只要肯尝试,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一年来,我和学生们一起努力,一起成长。学生积极参与,快乐思维的结果

就是班内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本学期由去年暑期的人均64分增至86分,可能与其他学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值得欣慰的是,课堂因为有了学困生的参与而精彩。

5.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五

课题批准号:XKT-XXKX017

负责人:张辽梅

课题组成员:张辽梅、刘静、赵冰洁、赵春风

所在单位:西安市碑林区大学南路小学

结题报告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

以“科学课堂教学”为载体,提高三至六年级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设计素养为目的进行本课题的研究。自立项后,我们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学习了有关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分析了不一样学群体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等,进行了创新性的实践研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努力探索经过“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引导,来提高三至六年级小学生对科学实验设计掌握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经过本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获得了一些的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将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教育要以提高全民素质和民族创新本事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小学自然是一门科学启蒙教育课程,小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兴趣,有许多自已想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可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小,认知水平和研究的本事有限,所以,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其中最基础的实验设计本事就是一个问题,一个亟待坚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而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必要借助各种科学实验,要进行科学实验首先必须进行实验设计。

学生喜欢上实验课,愿意亲自动手实验,但往往不明白如何下手,所以,课堂就会出现吵闹的现象,实验参与者手忙脚乱,这不但影响着实验速度,收集证据的准确性,得出结论科学性,还可能出现危险。

实验设计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本事,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学习,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用行动——反思——再行动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不断讨论、反思、总结、修正、交流研究成果,探索出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有效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建立课题研究组,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研究对象的个人档案,

选择实验的方法及撰写实施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期测评,组织培训实验教师,做好开题报告和开题课的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实施阶段

教师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行动——反思——再行动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不断讨论、反思、总结、修正、交流研究成果,让学生成为科学现象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探索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的有效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探索出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的有效方法。

探索出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的有效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对研究对象进行终期测评,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研究经验,撰写研究报告。撰写结题报告。研究出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核心任务,而要完成这一核心目标势必要借助各种科学实验,要进行科学实验首先必须进行实验设计。那么,科学实验设计是由教师设计好呢?还是由学生去设计好呢?还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去设计实验呢?显然前两者是不贴合新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本事发展水平的。仅有后者才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扶持和帮忙下进行探究学习的,才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经过我们小课题组近一年的研究发现,从以下方面着手会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有效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的先决条件。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就能对教学目标更为清楚,对教学过程了然于心,对课堂教学中的实验进行预案设计,准备好所需的实验仪器或器材等,并对它们的选择和运用更加恰当,对教学辅助设施设备的使用的更加自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能够激发他们对所学课程的好奇心或疑问,为他们更好地参与科学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做好准备,一回生,二回熟,习惯成自然,长此以往能够让他们构成一种学习“定势”,由被动的进行课前准备转变为主动进行,从而构成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前准备呢?首先,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科学新课标和所教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等进行备课,做好科学实验设计预案,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处理预案。其次,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现状。最终,要让学生也参与课前准备,准备好问题,准备好资料等。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有效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的必要条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奇、好动、好表现,一个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科学的兴趣,能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同时让他们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个体学习转为团体学习,由单一思维转化为团体合作,这样既发展个体又促进了群体。在教室张贴适宜的标语、图画等创设科学环境。鼓励学生提问或质疑,不迷信权威,例如:学生对教师或教材的演示实验设计方案能够提出疑问,能够修改或改善等。引导学生进行步步深入交流、讨论、思考,从而进行实验设计。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怠慢,更不能嘲笑或挖苦,和学生一齐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扶持或帮忙学生做好实验设计方案,用实际行动鼓励学生坚持,让学生体会到坚持就是胜利的真正含义,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三)注重科学实验设计版块和难度的衔接

要让小学生掌握科学实验设计方法,科学实验设计版块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经过我们近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大致将科学实验版块定位:问题、假设、实验器材、实验中的不变条件、实验中的改变条件、实验时注意事项、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这些板块。这样学生在实验设计时就不至于不知所措,就有问题可思。但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年龄和生理上还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他们科学实验设计难度还是要不一样的,在教学中要注意难度的递进,要因材施教,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例如:教师在教三年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时,首先要进行演示实验设计,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程序和几大板块资料要求,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自我设计实验、汇报,最终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或改善。对于四、五年级学生,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就让学生参与进来,在参与中习得设计实验的方法,明白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然后再分组进行实验设计、汇报,最终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或改善。六年级学生先可自我根据所学资料尝试进行实验设计,然后进行汇报,最终教师再引导其他同学对汇报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或改善。

(四)鼓励研究和创新

当今社会需要创造性人才,所以从小培养小学生的创性本事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本事呢?首先,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尽量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活动平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研究,遇到困难能够寻求不一样的帮忙,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本事,开发学生的创新本事。例如:在探究学习养蚕时,有的学生还意犹未尽地去研究了其他昆虫,这时我们教师就在班上对他进行了及时地表扬和鼓励,最终他制作出了他人生第一盒昆虫标本;在探究学习简单电路后,又有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自我创新地制造了一台迷你电子琴;还有学生在探究学习“造房子”后,写出的科技小论文等等。

总之,经过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努力研究,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们明白了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循序渐进地学会了进行科学实验设计。不一样的学生在原先的基础上都有了提高,学习科学的劲头与日俱增,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五、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

然而,在本次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此刻教学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小组合作互动时学生会有“旁听现象”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

1、“旁听现象”成因:

1)合作之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不明,没有明确的分工,所以,小组合作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造成“旁听”。

2)合作互动学习成了学优生表现自我才能的舞台,他们占用了绝大部分合作时间,而本事较弱的学生相对则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他们不得不“旁听”。

3)小组成员间关系不和谐,让这样的小组成员在一齐合作,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自然无法合作,只能一边“旁听”。

4)学习的问题、资料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学生不愿交流,故意“旁听”。

这样的合作学习,结果只能求表面的热闹,不讲求实效,事倍功半,学生看上去忙的不亦乐乎,实际上很多学生处在一种“旁听”的状态,既不听教师引导,不听别人发言,很难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梦想,合作本事得不到提高和发展。

2、解决“旁听现象”:

如何解决在科学课堂中的“旁听”,有效地进行合作互动学习,从而,能让学生的合作本事得到培养呢?

首先,教师的指导要合理、到位。教师合理和到位的指导可让学生茅塞顿开,兴趣盎然,自信十足,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1)明确讨论和研究问题,让学生有的放矢。

2)提出有价值的讨论题和研究问题,使得学生有兴趣。

3)指导小组合理的分工,让本事强的合本事弱的学生都有事干,都能有收获。

4)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做到及时指导,减少走弯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5)及时反思,改善教案,找到适合学生和课程的教学方法,到达提高课堂教育和教学的目的。

其次,构建小组要合理。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小组环境,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小组合作互动学习带来的乐趣。学生参与合作互动学习的内因必然增强!“旁听现象”自然随之减少。

1)将本事强弱的学生适当搭配,发挥学优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本事较弱的学生能够在学优生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活动,得到表现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互补,互相帮忙,发展智力,培养本事,使小组合作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

2)同学之间自由组合,为了在合作过程中便于沟通,易与交流,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自然群体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比如好朋友在一齐,“竞争”对手在一齐,“互帮互助”生在一齐等等。学生之间在合作之前就有了感情、友谊基础,合作起来自然更主动更进取。

6.英语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六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单纯的旁观者、消费者,过多地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并且它以“教”为中心,教师占用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难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小组合作学习树立了以“学”为中心的观点。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们以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去主动寻求知识,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成员,他们又把知识和技能教给组内的其他成员,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为了能够教得清楚、透彻,作为讲授者的学生,就必须对所要解释的材料认真阅读和分析,从而各自提高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我校高效课堂创建活动已开展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期间我们深入了解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营造浓厚的合作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完善的奖励机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等等。

通过大量艰苦的努力,以及观摩学习、论坛讲座以及教研讨论等形式逐步学习并开展了合作学习模式,即“四模块”学习法:

基本模块: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三、展示交流,精准点拨;

四、达标反馈,拓展提升。

模块解读: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用精炼的语言、道具等创设情境,以尽快导入新课;准确把握课标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以自学提纲(问题形式)为指导,引领学生自学;组内讨论探究,解决自学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一环节中,老师要积极巡视辅导,学生完成的自学任务教师要加以评判,每组至少批阅一人的,使组内的互学有根据。组内合作探究先结对进行,结对不能解决的再由组长组织组内共同进行探讨。

三、展示交流,精准点拨:这种展示交流,既可以展示本组学到了什么;也可以提出本组内还没能解决的问题;或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也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由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解答(这里要尽可能的激励相对薄弱的学生

来回答),各组之间相互补充。同学们没能解决的或解决的不彻底的问题,老师加以点拨,老师的点拨要精练、准确,注重规律的总结和知识体系的形成。

四、达标反馈,拓展提升:精心设计2—3题,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达标情况,弥补欠缺。精心设计选择作业、练习,要有必选和自选题目,对有能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拓展提升。

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创设了轻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得原本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说的后进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成绩好的小组成员通过分析、比较、概括和讲解等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了自身的能力。

7.历史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七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通过教授学生掌握基本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技巧及策略, 使学生初步掌握上网的技巧, 在现实生活中善于从不同的信息源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并对信息做出正确的鉴别和评价, 遵守网络道德, 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探索与实验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前期准备)

与课题组教师制定与论证课题方案, 对高一学生进行调研。通过调查、测试、座谈等形式了解他们喜爱的学习方式以及电脑操作熟练的程度, 有的放矢地制定实验计划。

第二阶段:2007年1月——2007年12月 (实验研讨)

本课题以“认知·技术·社会”的理念顺序来实施:

初期:学生学习上网技巧, 此时备课组教师起授课并指导作用。中期:学生已有一定的上网技巧, 但不熟练, 需要教师的提醒。此时, 教师起引导作用。后期:学生能熟练借助网络获取相应选修课程的资源, 进行自主学习。

第三阶段:2008年1月——2008年6月 (总结分析)

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 形成了网络时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的基本经验, 以教学实例、课题报告、教学网页以及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经历作为成果汇报形式, 并推广应用。

二、研究结果

1.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教科书即教材” “以课本为本”等特点。这一切, 在网络状态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形成了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三大优点 (学习资源丰富;超文本阅读方式;交互性、适合个体学习) , 满足教学中“个别差异”学生的学习, 真正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全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水平, 构建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2.网络状态的教学模式

各种网络技术手段在教学上的运用, 给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带来很大的冲击。它将Internet上丰富的资源有机地联系起来, 并以丰富的形式 (图像文本、声音和影像) 完美地予以展示。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博客、QQ、论坛等, 与学生即时交流讨论, 可以避免某些学生由于对老师的畏惧而不敢当面请教。在这些途径中,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比较平等、民主, 当然, 也有相当的自由。

3.网络状态下教学模式中角色的变化

传统教学模式, 教与学之间是分裂对立的, 教就是教, 学就是学。而今教材从一本书扩大至整个地球乃至宇宙;教师则要求他 (她) 既是教学的合作者, 又是组织者;既是学习者, 又是研究者。此时,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学生情感的疏导者, 更应该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信息源之一;学生则要勇于参与学习活动, 学会独立思考, 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勇于展示自己的才能。

4.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有兴趣, 会选择学习内容, 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 会自主查阅、搜索资料, 并学会对自主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等。他们正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规律, 获得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另外, 学生还会在课外时间利用各种条件进行学习, 丰富知识面, 拓展思维力, 有效地促进课业知识地学习。同时, 也锻炼了求异思维。他们敢于大胆创新, 探索真理, 如:对课本教材内容进行重组, 利用所学知识制作电子报刊或网页等。

(2)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面对无际的信息海洋, 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掌握所有的信息, 而应该掌握的是“关于信息的信息”。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 使学生能从搜集的材料中, 最大限度地抽取出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目前, 学生已初步掌握从丰富多样的信息中选择、分析和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并能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 激发创造信息的潜能。

5.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中学生的现代观念的更新, 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 接受新观念的挑战。它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加强对外交流, 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 并能最大限度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 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 真假难辨。这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 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 难以抵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容易诱发“网络心理障碍症”, 以致损害健康, 造成人格障碍和神经系统失调。中学生常见的网络心理障碍主要有孤独抑郁、游戏成瘾、色情成瘾、网恋等。

三、研究思索

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 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由于时间所限,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1.在课题研究中,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 容易给予学生过多的自由与时间。

而我校高一学生电脑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学生迅速完成任务后容易去玩电脑游戏或干别的事。因此, 如何把握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的约束程度及互助精神, 仍将是我们继续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2.互联网上提供了海量信息资料, 同时也存在大量不健康内容。

8.历史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八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们深知,今后教学上的竞争将是课堂教学之间的竞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提高教学效益成为核心。因此我们确定“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学校研究课题,并于2005年4月9日申请立项为县级研究课题。

西堡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校现有学生602名,教师36名,学生来自周围11个半浅山或脑山自然村。这些村经济条件落后,文化底蕴薄,教育学生成长的全部重担落在学校教育上,由此我们提出“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课题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课题研究,主要研究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有效性;课堂上时间与空间分配的有效性;教学与课程实施的纵向、横向、内向结构之间的有效搭配;课堂管理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有效、学习有效、管理有效三个有效目的。

通过研究,形成适合于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整体上将对学校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通过研究,也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本课题的研究,依据教育局哈永彪局长主编的《有效教学探索与实践》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钟肩录、崔允淳、张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的相关理论,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探究

核心思想: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要有“对象”意识,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不取决于教师教了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情况做出正确决策。

三、课题实验基本情况分析

课题成立后,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教师有18名,具体情况见附表(课题组成员情况统计表),实验班级12个,学生657名,全校学生参与课题实验。学校教师分成四个教研组(语文、数理化、政史地、英语教研组)。

实验前我校课堂教学基本分析:

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立和实施割裂;教学过程和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落实不到位;渗透不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教学内容脱离;孤立地机械地确定目标,落实空洞低效,课堂教学效益低下;教学活动表现出盲从、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教学各环节各方面的教与学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知识生成低效,学校教学质量在全县40所初中中处于中下水平。

到目前为止,参与课题研究实验教师22名,学生997名,教学班19个。三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有力支持和我校实验教师的不懈努力下,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学校发展及今后的教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05年3月—2005年12月)准备实验初期阶段。完成了课题实施方案的制定,课题理论学习并实施于个人教学之中,完成了预定的各项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2006年3月—2006年12月)实验阶段。依据课题预案,在课堂教学和校本教研活动中大胆实验,总结教学经验,提炼出教学模式,并完成了相关的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2007年3月—2007年11月)总结验收阶段。

第一学期针对课题研究中总结出的教学模式,每位实验教师进一步精炼个人教学模式,总结自己在实施有效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方法。第二学期申请课题验收,教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教学

模式并推广。

五、具体做法

(一)健全课题研究领导机构,明确职责

学校课题:“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题负责人:孙启宗

职责:负责本校实验教师的学科培训,安排本校各阶段的具体工作;确定子课题,成立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课题研究;收集和整理各种实验资料,及时组织阶段性总结。

教研组课题负责人:郑生周 卢虎德 谢军安 王秀兰

职责:学科培训;开展学科课题研究活动;负责本组的各种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制定本年级组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收集各种资料。

实验教师:

李录邦 童成芳 彭秀莲

张廷宏 李菊民 赵玉梅

张有财 郭世娟 刘玉洁

李秀菊 赵洪录 赵生莲

樊昌新 钟宏魁 林淑贤

陈永娟 仲 靖 李桂芳

职责: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具体进行课题研究;定期上研究课;及时收集各种数据;拟定课题研究论文;提供优秀案例;定期拟定反思材料;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及研讨活动,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

(二)加强培训,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各阶段针对课题研究总体安排与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安排了不同的培训内容。在培训形式上采用学校集中培训、教研组分散培训、个人自主进修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第一阶段进行了三次课题研究集中培训。第一次是邀请教委教研员夏生鳌就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进行专题培训,第二次由学校组织,对“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操作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培训。第三次是各教研组组织了八次以组为单位,专题讲座形式的校本培训,让教师深刻地理解了“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树立起“问题即课题,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就研究者”的意识,为进一步开展好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邀请教育局教研室领导贾生石、陈兴全、丁生智三位同志来我校就“有效教学”进行了现场指导和专题培训。并且学校自主组织,每学期举行一次“有效教学研讨周”活动。

第三阶段组织两次“开展学生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研讨会,总结学生学法指导有效途径,形成我校各科“培优补差”工作方法,使学生的学习逐步实现乐学、愿学、主动学的学习目的。结合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设备与各学科相关资源,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得以形成,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作为教师个人,在《活动记录》上记下每次学习、活动内容,并反思自己实验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总结归纳有关数据信息,从而为期末撰写教科研论文积累了一批翔实、有价值的素材。在这些活动记录中,既有理论学习的记录,又有实践印证,还有各课题组成员的心得体会。它不仅将各课题组成员的思维导入深处,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三)开展了“四二一”课题研究活动

即每位实验教师在本学期给课题组上一节研究课,一节汇报课,做一次专题讲座,主持一次教研的四个一。每个教研组每学期开展两次专题研讨会,学期末对一学期的课题研究进行评估,做出评价。同时贯穿这样一种思路:每次活动中老师说课、上课、评课以及集中研讨都围绕课题展开。

在开展“四二一”课题研究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些有效的研究方法。

如赵洪录教师在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的做法:

A. 以读促学,培养阅读习惯。

B. 以写促读,培养学生练笔的习惯。

C. 以改促写,培养学生的写作与鉴赏能力。

D. 课内阅读与写作指导相结合。

E. 集中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表达方式,培养想象力与思维能力。

再如郑生周老师与张永发老师进行同课异构研究活动,取长补短,二人上同年级课,撰写不同教案,采用不同方法授课,互相听课,探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效果非常明显。

还有王秀兰教学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A. 结合课文的教学,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谈论阅读中的理解和感悟,小组合作发表自己对某事的见解等。

B.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即兴演讲活动。

C. 课前5分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方法是,由教师设定说话的情境,每天轮流一人依情境说话,其余同学评价。

又如李录邦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提出了“六多六少”。六多是指:多激情、多幽默、多自学、多讨论、多结合、多反馈;六少是指:少离题、少重复、少批评、少冷场、少教条、少死记。不仅对他个人教学有用,而且对于其他学科同样有用。

还如赵生莲老师在音乐教学中,课堂上采用“聆听——感知——体验——表现”的方法依次欣赏音乐,教给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教学效果极好。

开展课题实验三年来,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不断得到更新、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提高。课题研究实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最终变化。

(四)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题研究牵头的多种校本教研活动

如课例研究、观看空中课堂、仿课、同课异构、教研沙龙等活动。结合学“洋思”活动,我校组织开展了“学洋思、创精品课堂”的全员讲课竞赛活动,将“洋思”经验融入课题研究之中,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组织了骨干教师“有效教学”示范课和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讲课竞赛活动,加大课题研究的实验力度。

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信息技术运用为手段的校本教研格局,即每次教研活动按如下流程进行:

课题研究为龙头——课堂教学——校本教研、互动交流——专题研讨、理论提升。

对于如上教科研方式,今后我们将不断丰富完善,逐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研究方法与模式。

值得一说的是,我校的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形式新,效果好。具体做法是:首先确定骨干教师上课,然后由骨干教师课前说课,听课,课后教师们评课,并根据自己所需向授课教师提问,再由授课教师解答教师的疑问,并做这节课个人课题研究方面的专题讲座。在这样的活动中,有骨干教师示范课、有理论讲座、有点菜式互动交流。不论对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有益处,都有收获。三年来,每学期课题组都安排这样的活动,效果良好。

(五)围绕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指导与“培优补差”活动

在课题实验中,课堂上注重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如课前如何预习、预习什么、如何提问、如何做听课笔记,课后如何复习、如何开展单元复习与章节复习等,从学习过程的小事做起,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种做法克服了以往空洞的、宽泛的学习方法及做法。到目前为止,我们从学生身上看到,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能善于倾听、理解他人的意思,普遍有了问题意识,有了自学习惯并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为了有效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各实验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开展“培优补差”活动。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采用这样几种做法:①“生教生”,优秀学生带上进学生;②“生管生”,由责任心强的学生管理作业不及时上交、不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③ “导师制”学生辅导,教师在班级学生中确定个别学生,手把手地教(或优秀生或学困生);④建立学生“日清记录本”,记录对每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或背诵的,或计算的,或动手的。

(六)开展假期作业活动

具体做法:每周五教师根据一周学习情况,针对知识漏洞、掌握不透彻的知识、知识重难点,布置假期作业,下周一进行批改,并进行知识补救。这种做法,只限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学科。通过这种活动,完成“周周清”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一)课题研究带动了教师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教师能力层次和乡级骨干教师的发展看到效果。

(二)形成了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验模式

教师牢固树立了“问题即课题”的课题研究意识,针对课题,解决自己教学中的每个问题,从而形成如下课题研究模式:

(三)产生了具有推广和进一步研究价值的教学模式

产生了如历史教学问题导学法、语文教学多元导读法、古诗文教学拓展式六步教学法、英语教学导读式阅读教学法、完形填空三读领悟式教学法、网络背景学案导学法、语文课一测二读三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孙启宗老师的多元导读法和张艳群老师的网络背景下学案导学法,在“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现场会”上展示并受好评。

教师卢虎德在历史教学中摸索出“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

操作流程: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交流研讨——艺术精讲——反馈强化——达成练习。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先是复习引入新课;然后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按老师提前设置的自学提纲开始自学,可以同桌进行,也可以四人一组交流学习(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接着师生共同讨论自学结果(约5分钟的时间);然后老师将自学中存在的重难点进行艺术精讲(约5分钟的时间);剩余时间开始反馈强化练习(练习的题型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自行设计,有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问答题等(包括答案,当然也有老师设计的重点题);最后布置作业的时候,布置的是推荐作业,也让学生自主设计的作业。

这种模式的好处: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学习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强化了团结协作精神及竞争意识。②真正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③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有利于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激发情趣、不断进取、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赵洪录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测二读三练”语文导读法教学模式。

操作流程:预习检测——导读训练——迁移拓展

具体说明:

预习检测:上课前,先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进行字词及课文主要内容的检测。

导读训练:以问题法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研究课文内容,其主要方式为提纲式引领、学生合作交流研讨。

迁移拓展:根据课文特点,设计相应的练习。对课文内容的有关知识进行模仿迁移或拓展延伸练习,以运用巩固所学知识。

再如李录邦老师在政治教学中总结出“问题——探导式教学模式”。

操作流程:问题引入——探索解决——总结点评——反馈运用

流程图文字注解说明:

问题引入:把精心设疑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在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目标确定后,围绕教学目标,认真寻找来自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一提出,马上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即刻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

探索解决:让学生带着要探索的问题广开言路,实话实说。或自学、或讨论、或辩论。

总结点评: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肯定合理部分,舍弃不合理成分,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反馈运用:教师设计一些创造性的变式问题来检验和反馈。这样的反馈有的可以当堂进行,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作为课后作业,让同学独立去解决,以完善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学习机制,积累并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如郭世娟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探索出的“一听二读三说”教学模式。

基本流程:

一听——整体感知

带问题——听录音

二读——表层感知

步骤:泛读——精读

方法:角色读、情景读、集体读、个人读、比读、赏读

三说——深层理解

方法问题法:提出问题——英语回答——相互纠正

表述法:出示单词词组,造句子,表达思想,复述课文

(四)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上升,如图所示

1. 实验前后初三中考成绩对比分析:

2. 实验前后初三中考成绩与兄弟学校对比分析:

从与其他两所初中三年来的中考成绩对比中,不难看出,我校教学成绩自2005后,均高于其他两所学校,而且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3. 近三年七、八年级成绩对比分析:

从图上可以看出,近三年我校 七、八年级的成绩呈逐步上升趋势。

注:以上图表数据来源于历年由教育局教研室统计的《湟中县中高考情况统计表》与《湟中县期末考试成绩统计表》。

七、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思路

(一)存在的问题

回顾三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还存在如下问题:

1. 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持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2. 课题研究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

3. 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衔接上不是很紧密。部分实验教师在研究中往往出现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两张皮的现象。

4. 教学经验的积累缺乏经常性,教学模式的提炼模糊,理论层次不高。

(二)今后工作思路

今后,我们将以课题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新的课题项目,积极探索,大胆实验,走出一条适合我校实际的课题研究之路,最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八年四月

上一篇:木耳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XX镇综治办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