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总结

2024-09-11

理论总结(精选8篇)

1.理论总结 篇一

理论学习总结

年,严格按照上级通知精神,认真做好干部党员理论学习和政治思想工作,制定了学习计划,完善了学习制度,使干部党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一、理论学习工作

(一)加强领导,切实保障学习时间效果

一是成立了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和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措施,落实了工作计划。二是坚持理论学习考勤制度、自学制度、发言制度、经验交流制度和通报制度,并做到了考勤规范、集体学习记录清晰、党员干部学习笔记完整。三是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全,全年累计集中学习时间达20天,且参学率达98%以上。四是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年班子成员累计调研时间达80多天。五是建立了学习档案,并且做到了学习档案建设规范、完整有序。

(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一是中心组学习内容紧紧围绕中心,坚持服务大局;学习专题设置合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创新性。二是通过理论学习,全校教职工思想觉悟普通提高,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促进了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理、依法治校、安全工作等方面良性发展,学校无违法犯罪和严重违纪问题发生。

(三)创新学习方法,确保学习效果

一是学校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履行职责,积

极组织党员干部和全校教职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学习方式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个别辅导和分组相结合,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方法。二是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学习资料征订任务,按规定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年终理论考核工作,并及时报送相关资料。

二、治思想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二是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工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和其他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责任明确。三是加强党支部建设,切实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专用,团支部的作用,形成了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二)建立完善制度

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了岗位职责,并层层落实了责任,使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二是制定了干部政治理论教育、党组织生活等工作制度。三是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领导班子成员及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奉公,率先垂范,起好了带头作用。四是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评比表彰制度,对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树立典型,推广经验。

(三)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按照《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配齐了兼职党务干部,并抓好兼职党务政工干部队伍政治理论学业习、业务培训和工作考核,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二是把思想政治工作绩效

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素质好、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党务和政工队伍中。

(四)加强阵地建设

一是加强机关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建立学习园地、荣誉阵列室等。二是积极完成了党报党刊征订任务,利用党报党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五)落实工作任务

一是认真落实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广大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增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勤政廉政教育,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四是开展民主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纪观念。五是认真开展文明单位和诚信单位创建活动,努力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六)创新思想,更新观念

一是积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积极创新工作思想,使教职工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二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统计业务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体现,教职工工作积极性、政治工作的经验及时进行认真总结,培训和树立了解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爱岗敬业的先进典型,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引导效果。

2.理论总结 篇二

关键词:发酵工程,教学方法,实践

0 引言

我校于2002年开设《发酵工程》课程并作为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近几年不断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形成了3面2主1线的教学模式,即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3个方面均单独开设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发酵原料的选择及预处理→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及扩大培养→发酵设备选择及工艺条件控制→发酵产物的分离提取方法和设备→发酵废物的回收和利用为授课内容主线,从宏观上把握教学体系,使得3面,2主和1线相互交错,构成网络教学体系[1]。其中的理论课程教学相对于实验和实习教学而言,缺少实践性和直观性,而发酵工程本身又是应用工程,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产品的工程化和产业化紧密相关。如何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掌握并理解枯燥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做好理论到实践的衔接,使得同学们在系统学习发酵工程基本理论知识后能够主动将其用于理解和分析工业化发酵产品的工艺流程及其控制需要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并有效实施。在实践教学中,我们采用了教师宏观引导、学生分组授课、撰写课程论文的教学方法,始终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将具体的实施方法、学生的反馈以及获得的体会进行说明,以供参考和提高。

1 教学方法

1.1 教师宏观引导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甚至一节课的教导过程中,讲解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是教师教学工作最基本的任务,这些知识的传授可以具体到某个概念或者方程式,我们将这个过程的传授称为微观教导。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陷入微观教导之中,阐明了点,丢掉了面,同学们知识框架的构建也就不成系统性。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宏观引导的思想,宏观引导包括该门课程的总体引导、各章节的引导以及某一节课的引导。对于该门课程的总体引导,绪论和目录的讲解尤为重要。通过绪论可了解该课程的历史发展沿革,该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目录可了解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各知识点的关系以及重点和难点,从而在同学们脑海中自行构建课程的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变被动为主动。各章节的引导注重知识点的承上启下,引领同学们的思维逐步展开教学内容。针对一节课的引导说明该节课程在全书教学内容中的地位,该节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理解以及该节课内容能够解决哪些问题,例如引入与本节课讲授内容有关的实践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带着问题听课摈弃了枯燥的心绪,从而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除了教学内容的引导,还可把授课内容与人生观和价值相联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味人生的价值取向,在思想上引导和教育同学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2]。

1.2 学生分组授课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授课主要是做好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同时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设置的教学内容为现代发酵工业部分,包括抗生素、酶制剂、单细胞蛋白以及氨基酸发酵工业等。教学时间安排在发酵工程基础理论知识教授完成之后,同学们在掌握了微生物生长代谢调节、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发酵过程控制与优化、发酵过程参数检测与监控以及产物的分离提取与精制等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将这些基础知识与现代发酵产品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菌株选育、原料处理、物料灭菌、发酵调控与参数设置以及下游技术相互联系起来,在文献查阅和课件制作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理解实际的生产流程,从而达到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并且在讲授课程和与教师交流过程中提高对该门课程的理解程度。学生分组方式采用宿舍制,每个宿舍一个题目。一般情况下一个班级的学生分别住在4-5个宿舍,一个宿舍的同学可以相互协调、商讨以及分工,课件由学生自己制作,讲课前与授课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和审核;授课题目主要是针对现代发酵工业而定的,这些内容在使用的教材中没有涉及[3],需要学生自己阅读书籍,通过网络和数据库积累素材,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积极性又考验同学们对发酵工程的理解程度。

1.3 课程论文撰写

前面2种方法着重使学生掌握发酵工程基础知识并进行分析和应用,而课程论文设置的目的使同学们了解发酵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扩展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内容。结合前面的2种方法,在同学们学习的过程中建立从学习基础理论到分析实践应用以及掌握科技前沿和扩展补充的教学流程,使同学们接受全方位的教育和训练。课程论文的格式为综述型,可参考网络、现刊期刊文献和书籍,规定文献数量和撰写字数,并说明课程论文成绩记入期末考评,这些形式上的要求目的是促使同学们主动学习课外知识。课程论文的任务下发时间为绪论内容授课结束时,上交时间为学生分组授课前。这样安排能够使得同学们在掌握发酵工程基本概况基础上,一边学习课堂知识,一边阅读期刊和书籍,最后将课堂的知识和文献的内容融会贯通并进行授课。通过阅读期刊和书籍,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使同学们能够了解发酵工程的发展方向以及应用前景,使同学们明确学习该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2 学生反馈和教学体会

针对上述的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通过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与同学们进行了沟通(http://jx.qau.edu.cn/eol/tea_main.jsp)。将74份调查问卷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无实质性评论的或所说内容与评价无关的视为无效(void);肯定并受益于授课方法方式的视为好(good);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或需进一步提高的评价视为坏(bad);居于好坏之间的中性评价视为中(middle)。统计结果见图1。评价意见中的good,bad,middle和void所占比例分别为42%,26%,12%,20%。统计数据说明42%的学生赞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产生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从38%(26%+12%)同学的反馈意见看仍然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20%同学的无效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所采用课程教学方法没有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总结学生的反馈意见,获得了如下体会:

2.1

课程引导的重要性,部分学生反应没有听懂讲授课程的来龙去脉,除去学生不认真听讲的可能性外,就是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引导的话语较少,尤其是当学生没有及时理解当前所学习内容时要转入下一章节时应给予适当的总结和过渡;

2.2

撰写课程论文的必要性,部分学生反应没有学到与发酵工程相关的市场分析、现状、前景和热点方面的内容以及新兴的技术,这些内容的讲解只能在绪论中讲解或在授课过程中简要性说明,而且这些内容不是授课的重点,只能依靠学生课外阅读并撰写课程论文的方式学习和理解;

2.3 学生授课与互动性。

部分学生反应学生分组授课并没有增加主观能动性,反而成为学生学习的累赘。针对这一现象的改进是采取自愿选择,摈弃分配制度,将学生授课的机会给予那些热爱发酵工程这门课的学生,自行组织团队准备材料,他们就会竭尽全力制作课件,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和创新性的设计教学过程,采取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既激发了参与者的兴趣,又不会给其他同学施加压力。

2.4 教学方法创新的迫切性。

大部分同学反应所采用的上述教学方法新颖,能够提高主观能动性,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但是部分同学反应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因为学生已经形成了老师“喂”,学生“吃”的学习习惯,学生不愿意思考问题,不愿意查阅文献,不愿意寻找答案,如此形成了习惯,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是令人担忧的。因此需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使同学们劣性意识产生根本性转变的机率较小,但至少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扼杀这种风气的沿袭。

参考文献

[1]李树文,咸洪泉.生物技术专业《发酵工程》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1,(242):205-206.

[2]周明儒,苗正科,吴晓红,苏简兵.数学与人文交融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1,9:54-55.

3.理论总结 篇三

京交会由商务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自2012年起举行,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为服务贸易搭建的综合性国际交易平台。本届京交会将继续坚持“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平台的定位。秉承“务实、合作、诚信、俭朴”的办会理念,坚持“以服务客商为本、以交易洽谈为核心”,紧紧围绕“服务贸易:价值提升新引擎”的主题,举行了峰会、专业大会、推介洽谈、综合展示、主题日活动、权威发布6类活动,涵盖服务贸易35个专题,共举办148场次活动,包括开馆仪式1场次、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9场次、专业大会8场次、主题日活动20场次、推介洽谈101场次、签约发布5场次、权威发布4场次。

会展交易团是京交会商务服务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的委托,经京交会组委会办公室批准,会展交易团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通用国际广告展览公司、北京新展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国家会议中心共同承办。会展理论探讨与成果成交展示属于会展交易团的主要内容,会展理论探讨包括中国国际会展业发展大会、中国品牌展会圆桌会、出展论坛、中国会展业权威信息发布会与项目签约仪式;成果成交展示包括会展行业展览展示、会展交易团推介洽谈会。

聚焦行业理论发布成果总结引领行业趋势

行业理论宣讲(中国国际会展业发展大会)

中国国际会展业发展大会围绕“国际服务贸易与会展产业价值”的主题,由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副司长吕继坚主持。商务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仇鸿出席大会并做题为“加快职能转变,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中国会展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旨发言。国际展览业协会(uFI)2013年度全球主席陈先进、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建庭、法兰克福展览总公司董事会成员鲍思丰(stephan Buurma)、博闻公司首席执行官林伟德(David Levin)、国家会议中心总经理刘海莹和台湾贸易中心副秘书长叶明水等6位嘉宾分别就各自理论进行演讲。

商务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仇鸿同志肯定了我国会展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并指出我国会展行业规模持续增加,市场结构逐步优化,办展主体成多元化发展,专业展成为行业主流等向好趋势。同时,她还强调目前的会展业还存在许多不足,行业基础仍然薄弱,具有实力的办展主体数量还不多,国际化市场化有待提高,品牌展会少,国际竞争力不强。就商务部下一步的工作,她表示着重加强行业总体规划,夯实行业发展基础;转变政府职能,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最后,她认为中国会展业发展前景广阔,应该鼓励开展广泛和深入的国际交流,支持国外先进会展企业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和技术转让,引导有条件的中国自主品牌展会走出国门。

国际展览业协会(UFI)2013年度全球主席陈先进以“把握国际发展新趋势,打造中国展览升级版”为题,从经济贸易展览会在全球展览业依然占主导地位、经济贸易展览的新趋势、能力建设是打造展览“升级版”的关键等三方面诠释此次大会的主题。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建庭则选择主推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以“提升会展价值,推动经济发展”为题,介绍杭州本地的特色展会,阐述杭州城市的地方优势。法兰克福展览总公司董事会成员鲍思丰(Stephan Buurma)、博闻公司首席执行官林伟德(David Levin)两位国际友人主要介绍各自公司的优势以及在中国办展的经验,形成的规模效应等。国家会议中心总经理刘海莹以“提高会展业平台价值,助推服务贸易发展”为题,对国际经济趋势进行把控,国际经济竞争核心将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台湾贸易中心副秘书长叶明水以“会展产业创造之商机与效益”为先导,讲到了邀请洽谈参展商、台湾会展卡、营销展览推广、新媒体结合、研发新展、绿色会展、电子化会展、展览服务科技化、两岸合作建议、两岸组团参展、两岸人才培养等方面。

权威报告发布(中国会展业权威信息发布会)

中国会展业权威信息发布会作为京交会四个权威发布会的其中重要一项,共吸引22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和会展行业媒体。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处长舒寰、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泽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蓝皮书课题组组长过聚荣出席并发布了《全国会展产业政策法规白皮书2012》、《2012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12》。通过上述信息,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我国会展业发展的最新形势和最新数据,对会展业的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也做出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对以后会展业作出决策提供详实的文本及数据依据。

会展权威信息发布会结束后,在商务部领导的见证下,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政府、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现场完成了延庆县人民政府与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项目的签约,Sudanese FreeZones&Markets Co.Ltd(苏丹自由贸易展览中心)、北京辉煌魅力国际商务会展有限公司完成了苏丹系列展览会合作项目的签约。

探讨行业趋势(会展交易团出展论坛)

我国出国展览工作近年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12年出展项目1536个,年增长11.2%;展出面积69.26万平米,增长14.5%;参展公司47703家,增长18.6%。出国展览数量呈平稳上升趋势,展览的贸易性、专业性有所加强,国际化程度得到提高。以“中国展览业走出去”为主题的出展论坛,邀请境内外的8位会展业领导和专家代表分别从就出国出境办展的思路方针、政策趋势、市场特征、实例分析等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深入阐述。探讨会展业出展企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副司长吕继坚指出,出国办展不仅是企业拓展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展览会“走出去”项目规模有所扩大,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办展范围逐步扩大,出国办展总体态势良好。

nlc202309032132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袁再青表示,在我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出展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化,既包括把国外的要素引入到国内,也包括推动国内的会展活动“走出去”,这是建设会展强国的必由之路。

但我国出国办展也存在一些不足。我国出展企业对国外相关政策、法规了解不够,对国外市场调研不充分,盲目办展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在国外办的展会品牌影响力不强,专业化、国际化程度还不高,中国会展业“走出去”任重道远。

中国贸促会相关人士介绍,目前,中国出国展呈现五大特征:一是出国展数量和规模呈平稳上升态势;二是出国展目标市场呈现由欧美传统市场向新兴国家市场转移的趋势;三是出国展涉及的产业,呈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趋势;四是参加国际专业贸易展仍占出国展的主流,自主品牌展览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出国展的办展主体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多元化趋势。

随即,来自贸促会、行业协会、外企知名展览公司、国内组展公司的6位资深代表就“海外自主品牌展会发展之路与国际专业观众的有效组织”进行了90分钟的论坛分析探讨。期间,现场的会展行业媒体和与会代表就自己关心的出国办展问题向论坛嘉宾积极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行业特色展览展示企业对接推介洽谈

会展业展览展示,突出环保特色(会展板块展览展示区)

展览展示板块搭建设计独特、造型新颖、展示手段丰富多样的特装展位,展位大量使用了新材料,突出了“环保、节能”的主题。在整个“京交会”展区,各个板块林立,展览展示手段丰富多彩,亮点突出,搭建效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展览展示一层展区除会展板块中心展区共计有9家单位参展。有针对性地覆盖了整个会展行业领域各个环节的代表单位参展。如法兰克福展览(上海)有限公司(全球知名展览企业)、UBM博文中国所属美通社(会展等行业推广及新闻发布)、无锡会展办(会展城市)、点意空间国际展览集团(中国知名展览公司)、德展集团有限公司(会展搭建及材料供应商)、北京新展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知名会展业传媒)等。推介有序进行,洽谈安排合理(会展交易团推介会、洽谈会)

会展交易团推介会吸引了大量海内外城市、会展场馆、品牌会展项目、供应商及媒体参加。期间,举办了会展城市推介会、会展项目推介会和会展企业推介会共10场,并吸引了大量专业观众。推介单位利用活动期间高品质客户资源、丰富且相对集中的时机,通过多媒体展示、主题演讲及问答互动等方式进行推广,无锡会展业发展办公室的许女士告诉记者,无锡会展办来京参加京交会,首先是想借助京交会的平台,对无锡会展以及无锡城市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会展业同仁了解无锡会展业的发展,无锡的会展环境,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作为地方政府部门对展会同样也会做很多方面的考量,比如是否与当地产业相结合,是否符合当地的产业导向,是否利于城市建设等等。

会展服务对接洽谈会,洽谈会设置了项目洽谈区、人才信息发布区和设计作品展示区。共有33个洽谈席,其中有6个国外驻华使馆、2个会展管理部门、6个会展场馆和19家会展企业。洽谈席位上设洽谈桌椅,同时交易团会务组统一免费为洽谈单位制作喷绘、展板,方便洽谈嘉宾以面对面的形式展开便捷的对接洽谈;人才信息发布区设置了15块人才招聘展示板,来自北京、天津、成都、太原等地的会展企业展示了对人才招聘的相关需求;设计作品展示区以展示“全国商业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陈列展览设计员竞赛”和“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会展专业竞赛”的优秀作品,展现国内最前沿的设计水平。

据目前统计数据显示,会展项目对接洽谈会共有33家国内外会展机构参加,会期共约见洽谈单位454家,参展单位表示今年洽谈效果很好,三分之一的参展单位明确表示将预定明年洽谈席位。

4.中特理论总结 篇四

专题一: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进程

答: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发展;

2、进入20世纪,在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后,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一国发展到多国;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率先成功地突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开始向现代体制过渡。社会主义的发展,包含着理想、理论、运动和制度四个方面紧密相连的内容。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及著作

答:法国圣西门《论实业体系》、法国傅里叶《四种运动论》、英国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命》。

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和历史局限(举下李自成、黄巾起义)空想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

1、全面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罪恶行径;

2、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诸多弊端;

3、天才般预测和构想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4、彰显公平正义良知,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1、唯心史观作祟,没有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2、没有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伟大力量;

3、奢望资本主义自我改良,倡导“和平进入”社会主义。19世纪美欧社会重大变迁,催生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潮,其背景是什么? 答: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制度稳定确立,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出现;

政治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起义运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思想条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大发展,提供足够的思想素材和理论支撑。

马克思奠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石

答:创立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现剩余价值规律。

《共产党宣言》主要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哪些基本理论?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基本理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西欧,在普遍的社会危机中出现社会主义运动;各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本主义,掌握各级政权,管理一切社会事务。

历史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地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要被社会主义取代。同时还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地得以蓬勃发展。

19世纪中后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哪些新发展?

答: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恩总结了法国大革命和巴黎公社等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

60年代,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资本论》的发表;

第二国际建立,马克思晚年进一步研究了东方社会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的革命问题;

19世纪末,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和思想理论界取得伟大的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答: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变成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在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就是:第一,科学社会主义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所谓只有社会主义才适合人性的断语,而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分析证明了它转变为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历史必然性。第二,马克思、恩格斯首次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主要之点,即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无产阶级的任务不是臆造种种改造社会的计划,不是劝导资本家发善心,不是策划密谋,而是组织自己的政党,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组织社会主义社会。

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其时代价值在于,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能够真正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更加清醒地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专题二: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国际和国内背景

答:国际背景:20世纪,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集权阶段,经济危机此起彼伏,高频度发作;

2、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

3、亚非拉世界被迫卷入世界经济,社会经济动荡不安;

4、工人阶级抗争升级,共产党声势壮大。国内背景:

1、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

2、人民渴望和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

3、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濒于崩溃;

4、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包括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

战时共产主义制度(1918-1920)答:余粮收集制和粮食专卖制度;

工业国有化,高度集中管理;

禁止自由贸易,限制货币交易,实行票证配给制; 强制性义务劳动制,“不劳动者不得食”。新经济政策(1921-1930)

答:

1、农业方面:征收粮食税,余粮归国家所有,允许出租土地,雇用农工;

2、工业方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利用外国资本和技术;国有企业独立核算,独立经营,允许私人经营和经营中小工商企业。

3、分配方面:取消免费和低价供给制,废除义务劳动制,实行等级工资制,允许计件工资和奖金,按劳分配;

4、流通方面:进行货币和财政改革,允许商业贸易和集市贸易;

苏俄为什么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答:原因

(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本原因)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苏联早期的新经济政策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1)要重视市场作用。

2)要重视各种经济成分的作用。3)要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4)要改革集权体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5)立足本国国情,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6)在经济建设中要尤其注重掌握“度”,注重辩证法的应用;

7)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并在发展经济、进行各项建设的同时,加强党的自身能力建设。

如何评价俄国十月革命? 答: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2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

3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答:

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2、促使中国工农群众相结合,为后期的武装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民主革命提供借鉴和思想鼓舞。

3、客观上也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专题三:苏联模式以及后续发展、衰落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果,特点及弊端是什么?(1)、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 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2)、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1930年后)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包括: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全盘集体化,指令性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优化流通分配;

政治上,党政合一的领导体制,中央拥有绝对权力,限制和取消党内民主; 意识形态上,推行一元文化,屡屡政治批判,盛行教条主义,政治主导思想文化;

社会风气上,盛行个人崇拜,个人迷信。(3)、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

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 发展。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

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

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苏联快速现代化的原因

1、内在因素:

苏联人民的忘我奉献,加班,农民进城工人增加,强大的国家意志;人民贡献私有财产,支持国家建设

2、外部环境

建设期间的资金来源:利用欧美德国意大利法国产能过剩,通过购买或赊购获得国际市场上一半以上的资金、技术、原材料、配套设备;而后的二战爆发,以债务免除为条件参与战争(主要以英国美国东欧德国)——对外部环境变化预测的准确,钢铁能源飞机军备武器.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答:积极:

1、它是特定历史条件,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产物,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典范;

2、全面促成苏联的现代化,创建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强大的综合国力;

3、有效抗御了资本主义的围追堵截,成为二战胜利的保障;

4、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首次执政的成功之作,具有世界影响力。

消极:

1、以党代政,政治和行政干预无所不在,民主法制建设滞后,政治氛围紧张,人权保障缺失,个人崇拜泛滥;

2、经济建设一哄而上,经济结构偏向重工业化,经济效益不佳,资源浪费严重,农业集体化不成功,人民生活改善不多。

30年代至80年代,历经赫鲁晓夫改革、勃烈日列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依旧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瓶颈(1930-1980)

80年代中后期,苏联改革步入困境,走向崩溃(1980中期)

专题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近代中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

1、新文化运动后期,十月革命影响下,出现社会主义思潮; 2、20年代初期,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北伐期间国共合作;

3、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

答:

1、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20年代后期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开始走上“暴力抗争、武装割据”道路;

3、毛泽东论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

4、抗战时期,国共政治格局大变动;

5、抗战后,共产党赢得解放战争。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答:

1、中国社会能走向社会主义;

2、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3、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之路;

4、国际共产主义重大胜利,壮大社会主义阵营,改变世界力量对比;

5、促进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50年代初,中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

答:主要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农业:由互助组到推行农村生产合作社组织再到人民公社。手工业: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援助。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四马分肥。50年代末中国经济大起大落 60-70年代,中国社会大动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新时代

答:

1、开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政治上改弦更张;

2、结束文革,纠正“两个凡是”,停止阶级斗争;

3、拨乱反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4、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明确四个现代化目标; 80年代,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三步走等。80年代中后期,改革进入“深水区”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才是硬道理,一百年不动摇;二次解放思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风云突变,冷静观察,韬光养晦。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改革开放战略和举措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开放,深化改革;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

世纪之交社会主义事业的若干重大成就

1、提前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翻番,解决温饱;

2、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扶贫开发;

3、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4、一国两制。台海和平,港澳回归。

改革开放加速中国现代化,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重点问题 一、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哪些挑战?

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拉美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社会主义古巴在政治、经济上遭受到巨大打击,处于极端困难之中。拉美各国共产党受到强烈的冲击,有的改旗易帜,有的则自行解散,有的则坚持下来。

二、评述分析50-60年代苏联、东欧各国社会主义改革 答:

三、苏东剧变、苏联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答:(1)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1、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

2、计划经济的失败,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停滞不前,经济改革失败;

3、联邦制运作失效,民族和宗教矛盾激化,社会持续动荡;

4、意识形态教条保守,思想文化创新不足,新思维陷入空想;

5、集团对抗与军备竞赛的失败,苏东联盟瓦解;

6、西方和平演变。(2)苏东剧变原因

1、苏联局势不稳,无力自保,东欧失去苏联制衡;

2、东欧各国内部矛盾重重,始终存在反共势力;

3、执政党内外交困,领导层分裂;

4、西方强大压力,经济利诱,和平演变。(3)苏东剧变历史教训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践相结合,注重理论创新。

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决定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

3、坚持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发展的社会环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

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5、社会主义成功的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建没,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有何变化?

答:市场活力迸发,GDP年增9.8%,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二,国家硬实力迈上新台阶,工农业产品自给自余,科技、教育、国防长足进步;全国实现总体小康,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外开放卓有成效,国际竞争力、话语权显著增强。举例子说明下:

五、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六、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 答:

七、评述分析当代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

答:

1、越南革新成效显著,理论创新不断,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2、老挝改革循序渐进;

3、古巴长期遭受围困;

4、朝鲜局势险峻,前程未卜。

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展望:

近百年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把改革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国家保持发展方向不变的重要前提。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国家巨变的根本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有效途径。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妥善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积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搞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关于道路问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展望:

全国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纵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经济持续健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GDP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竞争力加强。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

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支持和保障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民主协商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并巩固爱国统一战线。推行文化强国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加强社会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

丰富“一国两制”时间和推进祖国统一。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

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总高事业。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面发展各国的友好合作。

全面提高党的科学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总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完善税收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投资准入;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完善领事保护体制;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5.理论科工作总结 篇五

一、主要工作情况

2005年我市理论工作重点在提高实效上下功夫,全市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中心组学习进一步规范。在内容安排上注重针对性,拓展知识面,既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理论,也结合株洲实际研讨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等有关问题;在授课人员选择方面既请资深专家,也请上级领导,还请企业负责同志上课。坚持组织中心组听大课,组织全市1000多县以上领导干部在宣传干部培训中心进行了4次集中学习。我们还按照上级要求,抓学习制度的落实,对部分县以上单位党委(党组)中心组和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进行了抽查。《湖南日报》还专门报道了株洲市委学习中心组20年来坚持春节上班第一天就集中学习的情况。二是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阶段组织严密。分县以上领导干部、科局长、科以下三个层次组织了集中培训,培训人员7000余人次;组织理论宣讲团到基层宣讲,授课510多场,听众7.5万人次。三是理论普及和宣传生动活泼。加强了主流媒体理论宣传的引导协调,理论专题专栏更注重结合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报道,释疑解惑。四是理论管理不断加强。加强对内部刊 物的管理与监督,及时掌握9所高校和18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及4个行政部门的内部刊物发稿情况;清理规范社科类社团,注销了5个社团;建立社科研究立项招标制度,《株洲未来五年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13项课题面向各界招标成功,现在已经结题,并即将编印成《和谐株洲》一书。

二、自评情况

1、市委学习中心组全年集中学习了4次12天,参学绿为96%,各项学习制度得到落实,特别是学习服务工作及时到位,准备充分。可以记3分。

2、党委中心组五项学习制度落实较好,全年对85个县以上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情况进行了抽查,株宣字[2004]7号文件《县以上党委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和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管理考核办法》总体落实情况较好。可以记2分

3、市级中心组和各县市区都为“湖南党委中心组学习网页”提供了信息和动态情况,总计提供了31条,上了4条。可以记1分。

4、召开了市级媒体理论宣传座谈会,各媒体理论宣传做到了经常化、专题化。各级理论骨干深入基层宣讲,仅市委讲师团教师就到基层讲课510多场,听众7.5万人次。可以记2分。

6.军事理论总结 篇六

事理论总结

1大学生国防教育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部分。

2国防的基本类型有哪些?扩张型 自卫型 联盟型 中立型

3国防的主体是国家,任务是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侵略。

4被称为千古旷世兵学奇书的《孙子兵法》产生于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

1.我国和印度存在了12.55万平方公里的争议面积,印度侵占9.2万平方公里,占争议面积的74%。

2.在影响国家周边安全环境的条件和因素中,国家地缘环境 是比较少变的因素,对国家周边安全环境具有长远的影响。

3.我国宪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有权“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4.2004年,有大陆保钓勇士参与的保钓运动,成功的登上了钓鱼岛。

5.隐身飞机是应用隐身技术手段最多、发展最快的隐身兵器。

6.基因是指生物体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基本因子。

7.我国宪法第八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有权“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8.陈毓祥是民间保钓运动中第一位牺牲者。

9.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条款,海平面的分界线是按照海底大陆架分界线。我国主张冲绳海槽线,日本不承认两个大陆架,主张以中间线为界,这之间便产生了21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

10.中国与日本是相向的不共架国,其大陆架向东自然延伸至冲绳海槽

11.民兵是不脱生产的群众性武装组织。

12.现代伪装技术包括电子伪装 和信息伪装。

13.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在几十公里的距离,瞬时达到,没有时间延迟。

14.我国国防动员委员会主任由国务院总理兼任。

15.人民防空动员是指我国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减少空袭损失、消除空袭后果所进行的活动。

16.国家地缘环境指影响国家安全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以及与地理密切相关的国家关系等因素。

17.纳米卫星比麻雀略大,重量不足10千克,各种部件全部用纳米材料制造,采用最先进的微机电一体化集成技术整合,具有可重组性和再生性,成本低、质量好、可靠性强。

18.电子伪装是指依托电磁波的 信息 特性,采取相应电子技术方法实现军事伪装的目的。

19.隐身技术又称作低可探测技术,是通过降低武器装备等目标的信号特征,使敌方探测系统难以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或使敌方探测系统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的距离缩短的综合技术。

20.微波武器的电效应是指高功率微波在金属表面火金属导线上感应电流核电压,并由此对电子元器件产生的效应,如造成电路器件状态反转、性能下降等。

21.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造成我伤亡3500万人,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

22.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

23.我国国防动员法规定,国防动员的协调机构是指国防动员委员会。

24.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日是1927年8月1日。

2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定不移地实行积极防御战略,坚持全民自卫原则。

26.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10年2月26

日通过,自2010年7月1日起公布施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

27.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得服兵役。

28.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于1997年3月14日通过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

29.全民国防教育日是,每年9月份的第三个星期的星期六。

30.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

31.目前,现役军官军衔设三等十级。

32.义务兵服现役的期限为2 年。

33.兵役法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

34.高等学校的军事理论课作为学生的列入必修课教学计划。

35.我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央军委 统一指挥。

36.我国海军诞生于1949年4月23日。

37.民兵训练按大纲的要求,干部训练为30天,一般在一年内完成;民兵训练为15天,一次完成。

38.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39.邓小平向全军发出“必须把我国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伟大号召。

40.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形成于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主要有俄国的苏沃洛夫的《制胜的科学》、瑞士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普鲁士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41.目前已经采用的雷达隐身技术主要有:隐身外形技术、隐身材料技术、对消技术。

42.隐身技术措施主要有:

雷达隐身技术、红外隐身技术、电子隐身技术。可见光隐身技术。声波隐身技术。

43.国防动员按时序可分为:初期动员、持续动员。

44.我国位于世界哪两大地缘战略区的交界处?

海洋地缘战略区、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

45.因素。

46.目前,世界上正在探索和发展中的新概念武器主要有哪些?

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基因武器、纳米武器非致命武器、高超声速武器等。

47.目前各国研究的微波武器有哪些?微波炸弹、微波波束武器。

48.为落实《国防教育法》,学生军训中军事理论课部分的内容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和信息化战争等。

49.伪装的基本手段主要有哪些?隐真、示假

50.与传统武器相比,新概念武器在哪些方面上具有显著的突破和创新。

设计思想、工作原理、杀伤机制。

51.什么是天然伪装技术?

就是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夜暗、能见度不良天候等天然条件,隐蔽或降低目标暴露征候的一种手段。

52.计算机病毒武器的特点是什么?。

隐蔽性能好、繁殖能力强、传染途径广、潜伏期长高效费比等

53.伪装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一体化。

54.领土的取得方式主要有哪些?先占、时效、割让、添附

55.微波武器的用途有哪些?

非致命性作战的“法宝”、隐形武器的“克星”、电子系统的“杀手”

56.国防动员按内容可以分哪几类?

政治动员、武装力量动员、经济动员、国防交通动员、科技动员等。

57.传统伪装措施有哪些?天然伪装、植物伪装、迷彩伪装、人工遮障伪装、烟幕伪装、假目标伪装、灯火与音响伪装等。

58.微波武器,也称射频武器。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

微波发生器、天线、定向微波发射装置、控制系统

59.激光武器具有哪些独特的性能?

反应迅速、不受电磁干扰、转移火力快、作战效费比高

60.新概念武器主要有哪些特点?创新性、高效性、时代性

61.日本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是什么?

日与我战略利益矛盾日趋突出,将我列为主要潜在对手;国防战略由“防御型”向“进攻型”转变;拥有巨大军事实力,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物质基础;加强对我有争议岛屿和海域的控制

62.人民防空在平时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设置人防机构、建立通信警报系统、构筑人防工程、组建人防专业队伍、开展人民防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等。

63.人民防空专业队伍主要有哪几种?

消通、信防、治安、抢险抢修、防化、医疗救护和运输等。

64.国防动员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进行动员决策、发布动员令、优化动员机构、修订动员计划、组织调动国防资源、检查与评估等。

65.人民防空战时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组织人口掩蔽和疏散、配合防空作战、消除空袭后果

66.兵役一般分为哪二类?现役、预备役

67.国防的基本职能是什么?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止外来侵略与颠覆

68.现役部队动员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进入临战状态、实行战时编制、扩建现役部队、组建新的部队

69.我国古代主要兵书“武经七书”是指哪些兵书? 《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司马法》、《六韬》

70.防空警报器的音响分哪几种?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

71.72.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

7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军建军日是

74.公民的国防义务有哪些?

服兵役的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支持国防建设,协助军事活动的义务、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

钓鱼岛

1895年6月2日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全岛及(包括钓鱼列屿在内的)所有附属各岛屿”并“澎湖列岛”给日本。

• 1945年

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按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的台湾、澎湖列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回归中国。

• 1972年6月17日

美国和日本正式移交琉球的行政主权,由日本政府接收。钓鱼岛列屿正式随琉球交给日本。

• 1978年

中日谈判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邓小平副总理访日,表示钓鱼岛问题可以留待子孙后代解决。

• 1996年9月26日

“全球保钓华人联盟”首领陈毓祥带领香港抗议者乘坐“保钓号”到达钓鱼岛,陈毓祥率领5位突击队员跃身入海游向钓鱼岛,陈溺水身亡。

• 1996年10月15日

日本外相重新声称日本对钓鱼岛享有主权,并否认曾和中国达成任何搁置钓鱼岛主权问题的协定。

• 2003年1月1日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已与声称拥有钓鱼岛所有权的国民签订了正式租借合同,以年租金2256万日元的价格租下了钓鱼岛及附近的南小岛、北小岛三个岛屿。

• 2003年6月23日

15名中国内地和香港人士组成的“保钓团”,乘渔船抵达钓鱼岛西部海域宣示主权,抗议日本政府“租用”钓鱼岛、实施国家管辖的非法行为。

• 2003年8月25日

东京的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的9个成员25日上午再次登上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对该右翼团体1978年在岛上建造的灯塔进行维修,并于25日下午离开钓鱼岛。

• 2004年03月24日

3月24日上午6时26分,冯锦华、张立昆等7名中国大陆民间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他们是在23日凌晨1时乘坐一艘100吨的渔船从浙江乐清市黄华港迎着6级风浪出海的,共有16名志愿者参加了这次保钓行动。

下午,准备返回钓鱼岛接回登岛保钓志愿者的船只受到日本军舰和飞机的围堵。7位登上钓鱼岛的中国民间保钓人士被日本海上保安厅人员扣留。

7.理论总结 篇七

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有两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一是城乡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日益凸显;二是在城乡的对立与冲突中开始出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萌芽。在此背景下,基于对西方各国城乡关系的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诞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既分析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城乡之间的矛盾与对立,也看到了未来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走向城乡融合,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乡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城乡之间的对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历史,但其消灭却是一种现实要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城乡之间)的对立的运动”。同时,马克思认为,城市与乡村从分离到对立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城市脱离乡村而独立存在的那一天起,就出现了城市与乡村间的对立,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由此带来了“农业对工业的依附和乡村对城市的依附”,但消灭城乡对立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现实要求。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消灭城乡对立并不是空想,正如消除资本家与雇佣工人间的对立不是空想一样。消灭这种对立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

(二)消灭城乡对立的途径是走向城乡融合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社会统一的首要条件”。而城乡融合能够“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因此,消灭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是必然的。而消灭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的具体道路是“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走向城乡融合的基础条件是推进生产力的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生产力所表示的就是人们在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中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作为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基于对生产力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把每个人的生产力提高到能生产出够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或六个人消费的产品;那时,城市工业就能腾出足够的人员,给农业提供此前完全不同的力量;科学终于也将大规模地像在工业中一样彻底地应用于农业。”可见,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走向城乡融合的基础条件。

(四)走向城乡融合的主要着力点是工业与农业的有机整合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他们已经看到“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并且“由于农业和工业的分离,由于大的生产中心的形成,而农村反而相对孤立化。”因此,要实现城乡的真正融合,必须使工业与农业有机地整合。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始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应对和处理城乡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城市关系理论中国化的60余年的时间里,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原理所带来的偏差与失误。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探索时期(1949—1956)。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为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探索道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修复和重建国民党政权遗留下来的对立、断裂的城乡关系进而推进城乡融合,成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指导下,相继提出城乡兼顾和沟通城乡关系的主张。在1949—1952年短短的几年里,促进了城乡人口的自由流动,推动了城市和乡村的共同发展,无论是城市化进程,还是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水平,都有大幅度提升。但是,1953年以后,政府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限制了土地、人口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国家首先采取了统购统销制度,取消了农民对农业剩余产品的自由支配权;与此同时,又通过城市粮食的定量供应,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直到完全禁止农民自由流向城市。中国开始走向城乡隔离,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出现了第一个历史拐点。

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偏差与失误时期(1956—1978)。

1956年以后,中国开始逐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从1956—1978年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与失误。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的颁布,将全国人口截然分成了城市市民和农村农民,户籍成为决定城乡居民身份、地位和相关福利的重要分界线。在城市,从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招工招干,到粮棉油乃至日常生活消费品的供应等,都与户籍直接关联。农村劳动力的城市迁移也只能通过参军和升学等较为逼仄的通道实现。在乡村,国家通过人民公社制度和集体经营制度,掌握了对农业生产要素的绝对配置权,农民被限制在农村,被固定在集体生产经营的土地上,并且在国家严厉的城乡分割政策下,失去向城市流动的自由。自此,中国开始形成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了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中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农业长期落后于工业,农村在与城市的不平等关系中艰难前行,未能取得与城市同步的发展。

第三阶段: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重新探索时期(1978—2001)。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全面的拨乱反正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特征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有意识地纠正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偏差与失误。

自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整个国家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僵硬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开始出现软化的迹象,资源要素的城乡间流动开始趋于活跃,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工业与乡村农业的关联度有所强化、发展的差距出现缩小的趋势,农村劳动力的城市流动开始变得自由。但是,由于80年代后期改革重心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刚刚有所软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出现反弹,城乡关系又一次出现非协调发展的态势:农村发展的投入被削减,农民的利益被忽视甚至被侵占,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速度又一次和城市拉开了距离,形成了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

第四阶段: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时期(2002年—至今)。

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今,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立足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现状,对城乡关系的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明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更是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些重大决策表明,我们正在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为平等开放互通相融的城乡关系发展铺设道路;通过国家发展战略的科学转型,为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最重要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党和政府致力于从多个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我国的城乡关系发展正在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

三、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经验总结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进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由于其对城乡关系的深刻的洞见和前瞻性的预言,对于中国城乡关系的调整、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总结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对于未来中国城乡关系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正确路径应是有机融合、互利互补、共同进步,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仅仅关注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历程一再向我们昭示:推进城乡之间的无缝隙对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此进程中,我们不能人为地将城市和乡村分隔开来,尤其要认识到“城市偏向”的发展路径是不可持续的。处理城乡关系的正确思路应该是:明确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支持与促进,乡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在准确把握城市和乡村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推进各种资源要素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配置,强化城乡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互惠互利、和谐共进的关系,推进城市和乡村走向真正的融合。

(二)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关键节点应是统筹规划,构建城乡一体化协调运行框架

对城乡关系进行统筹规划,将城市和乡村纳入一个统一的战略框架,有助于推进城乡空间、经济、社会等诸多要素实现一体化的协调运行。这种一体化可以分解为城乡空间结构一体化、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生态结构等的一体化。其中,空间结构一体化是载体、经济结构一体化是基础、人口结构一体化是关键,社会、文化和生态结构一体化是城乡高效整合的条件。这六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乡统筹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总之,对城乡关系进行统筹规划就是要形成“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的理想城乡关系模式。

(三)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主要推进力量应是国家政策的扶助与支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每一次变动,无论是隔离度的加强,还是融合性的增大,都能清晰地看见国家政策作用的印记。我们必须承认,在未来中国城乡关系的发展中,由于国家主导作用的存在并依然强大,国家政策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对城乡关系产生或深或浅的影响。因此,虽然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中存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但国家政策作为第一位的影响要素是毋庸置疑的。同时,经由国家政策的调整,推进城乡关系的良性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城乡关系良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保障应是通过制度创新,推进新型城乡关系不断向纵深发展

确立良性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是单纯的“城市反哺农村”,也不是简单地推行“惠农措施”、增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而是要在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指引下,建立一系列有效的支撑性制度,为城乡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为此,要构建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组织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等,并使各项制度有机衔接,为城乡良性互动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摘要:在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以期推进我国城乡关系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遵循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国化,历史回顾,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0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0.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733.

[11]刘伟.建国后党的城乡政策调整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2).

8.理论总结 篇八

【关键词】 痹必夹湿;风湿病;健脾化湿;名医经验;王承德

doi:10.3969/j.issn.2095-4174.2015.12.011

王承德教授为北京顺天德中医医院院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他从事临床40余年,擅长治疗疑难杂病,尤其在诊治风湿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风湿病也称痹、痹证、痹病,是多病因、多病机、多系统、多脏器、多属性、多表现的一类常见、疑难疾病;是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或者内生风、寒、湿、热、燥、痰、瘀,热毒闭阻经络,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等疼痛、重浊、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以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的总称。本病以皮肉、筋骨、脉络,甚或脏腑的经络气血不通、不荣为主要病

机[1],临床上具有慢性、渐进性、反复发作性等特点。

王承德教授在读研究生期间曾就“湿”与“风湿病”的关系做过深入研究。他依据古代文献的启示,在总结导师谢海洲[2]和自己诊治风湿病的临床经验基础上,首先提出了痹必夹湿的观点。其对认识风湿病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临床表现、辨证治疗、转归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其痹必夹湿理论整理总结如下。

1 痹必夹湿的含义

风湿病病因病机虽由多种因素引起,但湿起到主要作用。

1.1 理论溯源 《说文解字》谓:“痹,湿病也。”《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张仲景将痹病列在《金匮·痉湿暍》篇湿病之中,吴鞠通将痹病列在《温病条辨·中焦湿温》篇中论述[3]。张从正《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指出:“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阳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为甚。”

1.2 病因病机 湿有内外之分,但脾虚才是湿邪致病的内在根据。外感湿邪多因气运太甚,或非其时而有其气致天暑下迫、氤氲蒸腾,劳作之人居处潮湿,汗出当风,或受雾露雨淋、冒雨涉水而得之。内生之湿多由脾胃先伤,运化不力,水饮内停,则生内湿。同气相求,脾虚一方面易生内湿,同时又易遭受外湿侵袭。更进一步,湿邪阻遏阳气,日久则常常变生湿热。今人多恣食生冷、肥甘厚腻,暴饮无度,饥饱不调,损伤脾阳在先,又为外感湿邪所伤,更有因避暑而久居空调室内的人造寒湿环境,外感与内伤交织,初始不知,日久为患。外感者风、寒、湿、热、燥可有偏重,然而一旦与内生之湿结合,就成为缠顽难愈的风湿病。

1.3 湿邪致病特点与风湿病症状的对应 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着、隐袭、秽浊、潮湿、趋下。湿邪在痹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大凡风湿病者,多为肢体肌肉疼痛重着,关节肿胀,肢体浮肿,周身困重,纳呆乏味,病势缠绵等。湿留关节则关节肿胀疼痛,晨起僵硬。湿留肌表则肌体浮肿,四肢沉重。湿留脾胃则纳谷不香,呕恶腹胀,舌苔腻。湿邪久羁,化生痰浊,阻滞经络则关节肿大变形。湿为阴邪,故阴天、雨季、夜间、潮湿寒冷,阴盛之时,资助阴邪,更伤阳气,病情加重。就发病地域而言南方高于北方,就季节而言雨季多发,就性别而言女性高于男性[2]。湿为住着之邪,必依附他物而行,内蕴之湿,多可从化,非附于寒热不能肆于里,感于寒则为寒湿,兼有热则为湿热,夹之风则为风湿。湿性黏滞故痹病缠顽难愈。湿性趋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久坐湿地,涉水行走,水中作业,易感湿邪而为风湿,常见下肢恶寒怕冷明显,上身汗出等症。

2 痹必夹湿的临床意义

痹始于湿,病机于湿,变生于湿,治难在湿。

2.1 解决湿热辨证难点 风湿病在临床最多见的证型是寒湿阻络证和湿热阻络证,尤其是急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湿热阻络证候最为多见[4]。而辨湿热阻络证又当依据热与湿孰轻孰重,有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区别。临床对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中的湿重于热证的辨证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患者前来就诊,关节红肿热痛者很好辨证,一般多为湿热痹阻证中热重于湿证;而有的患者症状寒热错杂矛盾,颇难辨证[5]。例如关节肌肉红肿热痛,皮色如常或反复发作关节局部色素沉着,患者自感全身或局部怕冷畏寒,得温则舒;关节肿痛,医者触之不热,但患者自感局部发热;或关节肿胀,局部不热反而怕冷,全身恶热,口干便结,多汗恶风;或下肢恶寒明显,肢重乏力,但上半身畏热,多汗,口干且黏。舌象可见舌红苔白腻,或舌红苔黄,或(关节热象兼见)舌淡苔白腻,或舌淡苔白厚上浮黄腻。若将此辨为寒湿痹阻证,用温热辛燥剂治疗,则往往导致病情加重。

区分寒湿痹阻证与湿热痹阻证中的湿重于热证,应从关节局部是凉是热、关节疼痛是否能得温缓解、局部和全身是恶寒怕冷还是畏热发烧、大便稀溏还是干结、舌质是淡是红、舌苔是白腻还是黄腻、脉象沉迟还是滑数来区分。寒湿痹阻者俱无热象,而湿热痹阻则有分化的区别。湿重于热者,因湿邪易遏伤阳气,使寒湿更甚,故本证易向阳虚证候转化,虽出现寒象但仍然属于湿热证。热重于湿者,因热重易耗伤阴液,易向阴虚热盛证候转化,甚则伤及肝肾之阴。湿热并重者,则易耗液伤气,常常向气血阴阳两虚之候转化。因此在临证中,应根据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详细辨识,并依据症状改变,参照有关证候的治疗方法灵活达变,随

证治之。

湿热痹阻证之热重于湿证辨证要点为关节肌肉局部红肿、疼痛、热感、肢体重着,烦闷不安,发热或恶热,无恶寒;关节局部触之灼热,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数。寒湿痹阻证辨证要点是肢体关节冷痛剧烈、肿胀变形、重着、痛处固定,局部畏寒,遇寒疼痛加重,得温缓解,舌淡苔白腻,脉象弦、沉、缓。

2.2 提出健脾化湿应贯穿风湿病治疗始终 风湿病本虚标实,以虚为本,虚实夹杂。本虚往往有脾胃虚、肝肾虚、气血虚、阴阳虚之别[6],以往各医家多以重视肝肾不足为主。王承德教授认为,风湿病以脾胃虚为多,重视脾胃虚弱在风湿病诊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脾虚是“痹从内生”的主要因素,治风湿病应首重脾胃。因脾主肌肉,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利关节,脾气虚则四肢不用。痹多有关于湿,湿之本在脾,土旺则能胜湿,祛湿必先实脾。通过补益脾气,使脾运得健,水湿自去。健脾化湿是治湿的基本大法。

2.3 健脾化湿用药经验 依寒热不同,有温补、清补之异。寒湿痹阻证当以温补化湿,选药宜既能健脾,又能利湿,以黄芪桂枝五物汤[2]为基础化裁,选药如炙黄芪、附子、苍术、白术、炒薏苡仁、党参、茯苓、熟地黄等。湿热痹阻证当清补以化湿,以防己黄芪汤[2]加生薏苡仁、茯苓、猪苓等为主方,选药宜既能健脾,又能利湿,清热而不甚寒凉之生薏苡仁、猪苓、白扁豆、白术、山药、沙参、生黄芪、泽泻之类;兼有阴虚热偏盛者当养阴清热,选药如生地黄、生石膏、知母、玄参、生薏苡仁、土茯苓、穿山龙等;兼阳虚寒湿偏盛者当温阳化湿,选药如附子、肉桂、川乌、桂枝、狗脊、巴戟天、仙茅之类;兼血虚风燥者当养血祛风,选药如白芍、当归、川芎、防风、荆芥穗、羌活等;兼水湿偏盛者当淡渗利湿,选药如茯苓皮、猪苓、泽泻、车前子、大腹皮等。

其中黄芪、苍术、白术、生薏苡仁是历代医家治痹之常用药,用量宜大。王承德教授经验为黄芪30~60 g、苍术10~15 g、生白术30 g、生薏苡仁30~45 g。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有抗炎镇痛、抑制肿瘤的作用[7-10]。当代医家对黄芪治疗风湿病也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11-12],黄芪健脾行气,可利湿化浊、行血散瘀,痹病但见气虚证即可用之。生薏苡仁健脾化湿,法自张仲景麻杏苡甘汤,无论寒热均可用,用量30~45 g。生白术健脾利湿,30 g方可见效。此外热盛多养阴以清热[9],宜重用生地黄,治疗湿热证降炎症活动性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效果好,急性期偏热者20~30 g,偏寒偏虚者30~45 g。

2.4 治疗风湿病应守法守方 湿与它邪裹结,胶着难解,决定了风湿病病程缓慢缠顽,证情变化较小,因此在治疗中只要辨证准确,药证合拍,须守法守方,依症之变,稍做加减。

3 小 结

王承德教授提出痹必夹湿的理论,认为风湿病的病因病机离不开湿,临床表现离不开湿,辨证分型离不开湿,治疗原则离不开湿,遣方用药离不开湿。湿贯穿于风湿病始终,对认识风湿病具有重要意义,揭示了风湿病为什么病程缠顽,久治难愈。风湿病的临床常见证候是寒湿阻络和湿热阻络,而湿热阻络证往往见寒热错杂,症状矛盾出现,既有热象,又有寒象,临床上难以辨别。实则许多寒象是由湿引起,辨证的机要在于是热重于湿,还是湿重于热,治疗时依热与湿孰轻孰重,决定清热与祛湿的治则。

王承德教授在风湿病的治疗中,不仅重视肝肾的作用,更重视脾胃在风湿病中的重要作用,治疗风湿病以健脾化湿为基本法则,从而提高了风湿病的诊疗水平。清热利湿、化瘀通络为治疗湿热痹阻,尤其是风湿病急性活动期的一般方法[13-14];而健脾利湿则是通用的基本法则,每方中必及健脾。该理论与他提出的“痹多夹瘀”“扶正培本”有机结合,辨证思维易于掌握,组方用药主次分明,指导临床疗效颇佳。

4 病例举例

患者,外籍,女,50岁,钢琴教师,2012年12月初诊。患者在当地确诊类风湿关节炎已3年,初起时双膝关节反复积液,轮流抽取积液达7次之多,服解热镇痛药和免疫抑制剂,但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特来我国求助于中医。初诊时患者双手、腕、肘、膝、踝肿痛,双手尺偏畸形,指关节晨僵至中午,左肘关节屈曲畸形,伸直受限,双膝双踝关节触之微热,其余关节局部皮温不高也不冷,腰背疼痛喜暖,不能转侧、下肢沉重乏力,行走不稳,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微畏寒,自汗较多。舌暗红,苔薄黄,脉弦。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

20 IU·mL-1,CRP 72 mg·L-1,ESR 80 mm·h-1。

辨证为湿热痹阻证,治宜健脾化湿、清热通络。处方:生黄芪60 g、生薏苡仁30 g、生白术15 g、山药15 g、茯苓皮30 g、生地黄30 g、生石膏60 g、知母15 g、金银花30 g、雷公藤20 g、独活15 g、川续断15 g、牛膝15 g、桑寄生15 g、全蝎6 g、蜈蚣2条、白芍15 g、莪术15 g、肿节风20 g、焦三仙各10 g、甘草3 g。7剂。同时配合清湿热加化痰瘀中药关节局部离子导入。二诊: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在上方基础上加减又服药20余剂,关节热肿渐消,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生活基本能自理,并独自坐飞机10 h回国。患者回国后电话联系,从国内邮寄中药坚持服用10个月,生活已能完全自理,并从事少量工作。

2013年10月来院复诊,患者腰背活动度恢复正常,左手小指、左腕、左肘、双膝、双踝微硬肿疼痛,局部不红不热,项背部疼痛、头腰转侧不利,双手晨僵数分钟,纳可,小便少,大便溏,自汗畏风,无恶寒发热,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实验室检查:RF 20 IU·mL-1,CRP 6 mg·L-1,ESR 18 mm·h-1。

患者已属缓解期,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基本正常,辨证仍为湿热痹阻证,治宜健脾化湿、补益脾胃、清热通络,住院治疗1个月余诸证缓解,带药回国。

按语:本例患者症状以寒湿之象为主,如畏寒、腰背疼痛喜暖,关节肿胀晨僵,同时也有热象,如双膝双踝关节触之微热,无红肿热痛。有热象,即可先辨别是湿热痹阻而非寒湿痹阻。患者有一个特点就是下肢不怕冷,即使冬季取暖,病室内也只有20 ℃左右,但患者仅穿睡裙拖鞋,不穿长裤和袜子,而舌红暗苔薄黄、脉弦皆提示内有郁热,恶寒、自汗、乏力为气虚见症,故辨证为湿热痹阻、气阴两虚。治疗上扶正用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祛邪用利湿、清热、通络。扶正用此两法是因为:①治湿必先健脾,用药以清补之品为主,如薏苡仁、山药、白术、茯苓皮,同时以大剂量的生黄芪补气行气,助利湿通络之力;②更年期女性生理特点为肝肾亏虚,滋补肝肾常用独活、桑寄生、川续断、牛膝,既可强筋健骨又不滋腻助热。在重用白虎汤石膏、知母、雷公藤、肿节风、金银花清热通络的基础上重用生地黄,取热痹宜养阴的清补法,是迅速控制炎症,扭转病势的关键。同时方中生地黄、白术、白芍与雷公藤、全蝎、蜈蚣配伍使用可降低后者毒副作用,便于守方常服,使得疗效及安全性都得到保证。

5 参考文献

[1]王承德.《内经》论痹[J].山西中医,1985(2):10-11.

[2]谢海洲,王承德.扶正培本法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J].新中医,1986(2):37-40.

[3]王承德.痹病新识[J].中医杂志,1993,34(5):315.

[4]王承德.中成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J].中国临床医生,2000(4):14-16.

[5]马桂琴,王承德.提高风湿病辨治疗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医正骨,2001,13(8):51-52.

[6]王承德.痹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治思路[J].中医正骨,1999,11(9):47-48.

[7]邵佳,骆殊.黄芪对免疫系统的作用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08,27(4):306-308.

[8]杨沁,陈敏珠.黄芪总苷的抗炎与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0,35(5):376.

[9]杨沁,路景涛,王斌,等.黄芪总甙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探索[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1,6(1):21-24.

[10]胡兵,沈克平.黄芪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药材,2008,31(3):461-465.

[11]朱象鲁,朱兆元.浅论血痹及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临床应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2):22-25.

[12]李丹.冯兴华教授应用黄芪治疗痹病学术思想研

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3]刘维,王慧,左芳,等.活血清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12):748.

[14]姜泉,冯兴华,王承德,等.清热活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1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6):488-491.

上一篇:养老地产六问下一篇: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文史综合考研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