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024-07-21

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精选15篇)

1.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篇一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_教学反思

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实验前要带领学生复习操作步骤,检查材料器具是否齐全。

2.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时可在内表皮用刀片划取多个约5毫米见方的“#”,以便取材方便。

3.滴清水时液滴大一点,以便材料展开,盖盖玻片时好操作。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生理盐水液滴不要太大,会使本就不观察的细胞更分散。

2.刮取材料时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处轻刮。

3.观察时注意区分细胞和其它杂质。

4.盖玻片薄,易碎,操作时不要太过用力,碎了的盖玻片要及时扔掉,注意不要刮伤。

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实验

1.观察草履虫时将载玻片放在有颜色的背景下更易观察。

2.用牙签划通连桥时,注意不要使草履虫培养液和食盐水溶液或葡萄糖溶液完全混合。

3.实验结束后要总结说明:草履虫除了应激性,它的取食、排泄、运动等也都是依靠这一个细胞完成的。

2.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篇二

1非妊娠状态肾脏位置与正常结构

肾脏在胚胎期发源于中胚层,从受孕4周开始, 位于脊柱两侧的中间中胚层分化为肾前嵴和肾中嵴, 随后回归至骶骨区域,发展成为肾脏。胎儿期肾脏最早可以在孕9周通过经阴道B超发现,大部分在孕13周左右B超可以显示。孕40周时B超下肾脏的纵径中位数为44mm,横径为23mm,前后径为23mm。

肾脏位于腹后壁,脊柱两侧,腹膜后间隙内,属腹膜外脏器。左肾位于胸11椎体下缘至腰2、3椎间盘之间;右肾位于胸12椎体上缘与腰3椎体上缘之间。 因受肝脏位置的影响,右肾比左肾低1~2cm。

我国成人左右两个肾脏大小一致,肾的长宽厚分别约为10.5~11.5cm,5.0~7.2cm及2.0~3.0 cm。男性肾脏重量约100~140g,女性略轻。

肾脏外被包膜,肾实质分皮、髓质两部分。皮质由肾小体及肾小管组成,富含肾血管等。髓质包含8~18个肾锥体,肾锥体底朝皮质,尖向肾窦,2~3个肾锥体顶部合并成一个肾乳头。每一肾乳头顶上有10~25个小孔,肾脏所产生的尿液由此流入肾小盏。 几个较大的肾小盏相聚形成肾盂,后者直接与输尿管相通,将尿液引流至膀胱,经尿道排出体外。

肾脏外观似蚕豆,肾门是肾脏的血管、神经及淋巴出入之处,位于内侧中部凹陷区。在体表的投射区位于腰背部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骨的夹角区。肾蒂由结缔组织包裹这些结构组成。因下腔静脉靠近右肾,右肾蒂比左肾蒂短。肾脏血供来源于由腹主动脉垂直分出的肾动脉,正常肾脏的血液灌注量占心输出量的20% ~25%,约1200 ml/min,相对于肾脏重量而言,肾脏血供最丰富。

肾单位位于肾脏皮质部分,是完成肾脏基本功能即产生尿液的主要结构。由肾小体及肾小管组成。 每个肾脏各有肾单位约100万个,出生后肾单位不能再生,40岁后每10年减少约10万个。肾小体内部为肾小球毛细血管丛,由入球小动脉与出球小动脉相互联结,外面为肾小囊。肾小管是一系列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的连续性小管,肾小球滤过的超滤液在肾小管经过重吸收和分泌的加工处理,最终成为终尿。肾间质和肾血管也参与肾脏基本功能。

2妊娠期肾脏结构的生理性变化

妊娠期肾脏的位置不会变化,肾脏在体表的投射点也不会改变,仍可通过对肾区的叩诊了解肾脏有无病变。

妊娠期孕妇肾脏大小略有增加,以长径明显。由于妊娠期肾血流量增加和肾间质间隙增加,肾脏长径可增加1~1.5cm,产后6个月内逐渐恢复正常。

同样由于肾血管和间质体积增加,妊娠期肾脏体积增加30%,重量相应增加。虽然肾小球体积增大, 但肾脏组织结构并无明显变化。肾单位数量不变。

受增大的子宫压迫和孕激素影响,从妊娠3个月开始,肾盏、肾盂和输尿管出现扩张并持续至分娩后12周,以骨盆入口以上部位明显。由于子宫多呈右旋状态,以及右输尿管越过髂动脉及卵巢血管进入骨盆,故右侧肾盏、肾盂和输尿管扩张较左侧显著。

3肾脏的功能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尿液,对于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至关重要。肾脏还承担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作用,保证体液容量、渗透压及离子浓度等相对恒定,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保持机体活力与健康。

除此之外,肾脏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产生作用于肾内、肾外组织的不同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 同时作为靶器官接受来自全身的神经内分泌的调节。 比如肾脏入球小动脉壁上颗粒细胞分泌的肾素,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发挥作用,参与调节血压等;在低氧状态时肾脏可分泌促红素,刺激骨髓造血,参与心脑肾的功能保护;肾小管上皮细胞含有1ɑ羟化酶, 可以转化肝脏产生的25(OH)D3成活性维生素D,即1,25-(OH)2D3,促进胃肠钙磷的吸收;肾脏还可合成前列腺素和缓激肽,参与肾脏血流动力学及水钠代谢的管理。

临床上通过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血液肾功能检查了解肾脏的功能状况。血尿素氮和肌酐是了解肾功能主要指标之一。在肾功能损害早期,血尿素氮、肌酐可在正常范围,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50% 以下时,血尿素氮和肌酐的浓度才迅速升高。

4妊娠期肾脏功能生理性变化及特点

4.1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改变与非孕状态相比,妊娠后由于心输出量的增加,肾血浆流量(RPF) 上升50%~85%。肾小球滤过率(GFR)从妊娠第4周开始增加20%,孕9~11周增加45%~50%,孕12周达到高峰水平(增加50%~65%)并维持至36周, 之后下降约20%,产后3个月恢复到孕前水平。

GFR增加导致血液中尿素氮和肌酐水平降低。 肾功能检查时血肌酐常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平均降低35.4μmol/L左右。因此,在孕期产检时如果发现血清肌酐为79.6~88.4μmol/L,即使该值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也应考虑可能有潜在的肾脏疾病,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随访。

4.2尿量的变化由于增大的子宫压迫膀胱和输尿管, 以及激素分泌的影响,孕期孕妇常有尿频和夜尿,但很少出现每天3000ml以上的多尿状况。孕晚期部分孕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尿失禁,但往往无需特殊的治疗。

4.3妊娠期尿蛋白改变由于肾血流量和肾小球基底膜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同时脊柱前凸使下腔静脉受压,增大的子宫压迫肾静脉导致肾静脉压升高, 所以妊娠妇女每日排泄尿蛋白量可达250~300 mg, 出现生理性蛋白尿。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可出现 ± 或+,取左侧卧位往往可使尿蛋白减少。

如果每日尿蛋白超过500mg/d,应考虑病理性因素所致,比如肾小球疾病或子痫前期。

4.4妊娠期尿糖变化GFR增加使葡萄糖滤过负荷增加,超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肾糖阈降低,加之血容量增加抑制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肾小管功能相对下降,有5%~40%的孕妇会出现轻度的尿糖。尿糖排出高峰在妊娠8~11周,分娩后1周尿糖逐渐恢复正常。此时相应血糖和糖耐量检查结果正常,因此对于尿糖检查反复阳性的孕妇,应及时检查血糖水平,以便及早发现和诊断是否有妊娠期糖尿病。

4.5妊娠期氨基酸尿妊娠期由于RPF和GFR增加,肾小管的重吸收减少,常会出现氨基酸尿。氨基酸排泄过多会导致营养不良,注意监测和适当补充。 4.6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变化主要包括慢性呼吸性碱中毒及轻度低钠血症。

孕妇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常有轻度呼吸性碱中毒。 妊娠期肾小管通过减少对碳酸氢盐的重吸收,使血浆碳酸氢钠浓度保持在20~24mmol/L,足以代偿呼吸性碱中毒,维持酸碱平衡。但当孕妇发生子痫前期、 糖尿病酮症或急性肾衰竭等病理情况时,要警惕代谢性酸中毒。

轻度低钠血症是肾脏功能生理性变化的一大特点。孕期血清钠浓度平均下降4~5mmol/L,血浆渗透压接近270 mOsm/kg。这是受血管舒张、动脉充盈不足和抗利尿激素(ADH)释放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参与介导这种变化, 孕期松弛素分泌增加也可能参与作用。醛固酮升高, 其抗利钠的作用可致轻度低钠血症;去氧皮质酮也促进水钠潴留,使跨膜钠泵上调。这些力量与促尿钠排泄的因素如GFR增加、心房钠尿肽增加和血孕酮水平升高相对抗。虽然怀孕期间总钠增益估计为900~ 1000mmol,但水潴留优于盐的保留,渗透压降低。

妊娠晚期体内总钾储量约320 mmol,但肾小管对钾的重吸收会根据负荷调整,因此整个孕期钾的排泄保持恒定。一般不会出现低钾血症。

血孕酮不参与钾和钠的急性调节。

胎盘释放血管加压素酶可使抗利尿激素(ADH) 分解率增加4倍,但垂体分泌ADH的速率也相应的增加,使ADH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如果血管加压素酶分泌不足或ADH释放异常,都会影响尿量和血钠水平。

4.7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血压变化醛固酮从孕8周开始升高至孕晚期继续增加3~6倍,使血容量较非孕状态增加30%~50%,血液容量增加约1.1~1.6L。 同时受母体激素影响,RPF和GFR增加,肾脏血管扩张。

妊娠期常出现生理性低血压。血压在妊娠早期即开始下降,至16~22周到达高峰,比孕前平均降低10~15mmHg,妊娠后期血压逐渐上升,但仍低于孕前水平,直至分娩后1周又恢复至孕前水平。妊娠中期舒张压参考正常上限为75 mmHg,妊娠晚期舒张压参考上限为85mmHg。

造成妊娠期生理性低血压的原因主要是周围血管阻力下降。妊娠期子宫胎盘血流增加30~40倍, 肾脏血管扩张,雌激素、黄体酮和前列腺素等母体激素含量增加,这些因素都可使周围血管阻力下降。另外,正常妊娠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上调效应明显。肾素从卵巢和子宫蜕膜等肾外组织释放。 胎盘产生的雌激素增加肝脏血管紧张素的合成,从而增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但正常生理状态时体内孕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介导的前列环素和(或)血管紧张素Ⅰ受体使机体对血管紧张素Ⅱ不敏感,呈现血管扩张状态,致使收缩压在妊娠期间下降。松弛素是一种血管扩张激素,由黄体、胎盘和蜕膜产生。在孕期稳步上升,产后减少,但松弛素水平与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尚未得到完全证实。

孕期检查时要注意对血压的动态观察,特别是高血压孕妇,要考虑生理性低血压的影响。

3.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篇三

一、“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特点

所谓“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就是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按均衡编组的原则,以4或6人为一组组成若干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中以合作思想为灵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并将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教学、个别指导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向学习小组提出共同的任务,指导各小组在各自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最后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模式表现出与传统班级教学相区别的以下特点:

1、“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这是它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的最本质特点,它的所有环节都必须以此为核心:小组的组建为小组活动提供活动的形式与空间;教师的精讲为了提供活动的知识背景;小组奖励的实施为活动提供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2、“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

3、“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是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它改变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4、“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保证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合作气氛。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

二、“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的功能

“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功能。这种模式突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每一个程序,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来说,它并不改变通常采用的传递--接受式的纵向结构,即激发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检查知识的程序,而是改变传递--接受式的横向结构,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一学生答,众学生听”为学生个体独立学习,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讲学生听等多种组合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的全部学习过程。其功能主要是:

1、有利于形成民主、轻松、舒畅的学习气氛。在课堂上学生最爱小声说话,现在给他们提供了说话的场所,让他们把自己的多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无拘无束地进行讨论,他们感到很自由。这样就解除了学生通常有的压抑感,使他们敢于问、乐于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课堂是自己的活动天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可以依赖的“向导”,而不是什么威严的“审判官”。学生之间有话可说,说的内容来自教材,听的对象是自己的要好学友,无拘束感,何况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他们说得轻松,听得乐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使学生改变了消极被动和无所作为的局面。气氛活跃了,就是让他们在课堂上睡觉,他们也睡不着,他们带着一种兴奋激情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他们既独立又合作地去探讨知识,猎取知识,而且从中体会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他们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紧张而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动,而不再是一种强制性的枯燥无味的事情,从而改变了消极被动和无所作为的状态,自觉地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上能够自立的人。

3、有利于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模式要求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还要重视及时反馈矫正,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及时性纠正教师无法一一纠正的错误。对学生来说,他们通过自学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其主体地位得到具体体现。这就形成一种教师积极教,学生主动学的良好局面,从而减轻了师生负担,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小组合作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恢复了主体地位,变师生之间的单向交往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往,并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的时空结构,增强人际交往与协作的机会,促使学生自我认识,促使其调节自己态度和行为的心理活动积极化。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这一切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发展,不只培养“知识人”和“智能人”,还要重视培养“社会人”,即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交往、协作和竞争能力等具有极强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

4.“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篇四

张从伟(广西柳州地区民族高中 广西柳州 545004)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认识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第2章第1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一课题的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经安排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的雏形,但是生命基本单位的里面都有哪些神秘结构使其能完成各种功能?未知激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和探究的欲望。遵循学习的规律教材在此安排“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顺理成章。可是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细胞概念图和细胞学基础的知识体系。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学生理解细胞质基质内含有的物质和细胞质基质的主要功能;应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功能;应用组成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主要化合物。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学习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比较、分析、推理、判断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其进行运动、发展、变化的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形成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线 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2)难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1.4 课型与时间

1)课型:新课。2)时间:1课时。教学思路及策略

2.1教学思路设计 以细胞质的功能带动细胞质的结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理解两者的合理性、协调性和统一性;在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相关模式,把新课 程理念的思想 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使课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研究的方法与思维并激发学生关注生命科学、关注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方法。

2.2教学方法 以实验法、讨论法、问题法为基础方法,课堂组织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先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应到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

2.3教具及媒体应用

实验器材(菠菜叶临时装片、显微镜、铅笔等)动植物亚显微结构示意图,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示意图和模型,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学过程

3.1 实验观察,设疑入题

3.1.1 老师组织同学观察菠菜叶临时装片 学生尝试使用显微镜按照老师实验课要求操作,小组合作观察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教师巡察、释疑、示范)。提问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活细胞,细胞质物理性质及状态? 3.1.2 多媒体展示光学显微镜下的活细胞,请学生观察细胞膜之内、细胞核之外的细胞质里有哪些细微的结构,它们有什么功能呢? 让学生总结细胞质都包括哪些部分? 3.2 细胞质基质都有哪些主要功能?(学生阅读作答)

细胞质的基质中悬浮着多种细胞器。每种细胞器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完成各自专有的功能。(让学生观察图片说出细胞器都有哪些)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3.3 真核细胞内的主要细胞器

3.3.1 线粒体 向学生推荐我发明的“八宝粥”细胞器理论并让学生观看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找找有无线粒体,大致什么形态。

形态:大多呈棒状、颗粒状、短线状 分布: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

功能:教师举例,由学生思考推论线粒体的功能。

例①生长旺盛的细胞或生理功能活跃的细胞中线粒体居多(如肝细胞中线粒体多达2 000个,一般细胞为几十至几百个),在代谢衰退的细胞中线粒体较少。②鸟翼的肌原纤维、精子的尾部基端线粒体数目较多。③线粒体一般是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但它在活细胞中能自由地移动,往往在细胞内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比较集中。例如在小鼠受精卵的分裂面附近比较集中。

让学生分析上述例子,说明线粒体有何功能,在分布上有何特点? 这些能量来源是什么,线粒体又是如何提供的? 教师加以引导,由学生得出结论。结论是: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线粒体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有利于进行有氧呼吸释放能量呢?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线粒体的结构,并思考线粒体都有那些结构,突出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图略)

小结时再用色彩鲜明且有立体感的挂图,由学生来讲有哪些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利学生理解掌握以下内容:

①线粒体有内外两层膜,外膜使线粒体与周围的细胞质基质分开,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加大了内膜的表面积,有利于有氧呼吸的生化反应顺利进行。

②内膜、嵴周围充满液态基质,液体环境有利于生化反应进行。

③内膜、嵴上分布有基粒。内膜、嵴、基粒和基质中均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3.3.2 叶绿体 首先,观察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然后简单讲述质体的分类及特点,强调重点学习叶绿体。

分布:主要存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皮层细胞里。功能: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关于光合作用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但对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还是叶绿素有时搞不清,应注意让学生分清叶绿素是物质,叶绿体是结构。

启发和提问,植物叶片正面和背面的绿色有何区别。正面见光,叶绿体多,有利于进行光合作用。那么叶绿体的内部结构有哪些特点有利于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呢? 展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模型和挂图,围绕叶绿体的功能讲解其结构。教学中应尽量采用谈话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叶绿体一般呈扁平椭球形或球形,膜透明有利于透进阳光,表面积较大有利于接受光照,叶绿体在细胞中分布与光照有关,能在细胞质的基质中流动。②有两层膜,使叶绿体内部与外界隔开,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成光合作用功能的系统。内膜光滑,基质中有几个~几十个基粒。每个基粒呈圆柱形,由10~100个片层结构薄膜重叠而成,薄膜上分布叶绿素等色素。色素的作用是吸收光能、利用光能。

③基粒与基粒之间充满液态基质,在叶绿体的内膜上、基粒片层结构薄膜上和基质中含许多光合作用必需的酶。

④小结叶绿体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的适应关系。

学习完线粒体和叶绿体,应该对二者进行比较、小结,为第二章学习新陈代谢中的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小结时要明确: 1)线粒体和叶绿体,这两种细胞器,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和结构协调统一。

2)线粒体和叶绿体虽有相同的结构名称,两者都与能量的转换密切相关,但两者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是化能转换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一活泼可转移的化学能),叶绿体是光能转换器(光能一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3)线粒体和叶绿体还都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DNA和RNA,这是其它许多细胞器所没 有的,在遗传上具相对独立遗传功能,为第五章讲到细胞质遗传作些铺垫。教学反思

“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让学生亲身利用显微镜观察实践:细胞质的流动让学生感到新奇也感动喜悦——因为他们不再机械记忆“纸质生物”而是感到受生命本省;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寻。有理由相信抓住学生动脑动手学生心思自然回归到课堂上来,自然学有所获,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观念的转变也自然影响教师心情,体会到教学的快乐。(因为课堂的高效——少做高回报)。

5.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篇五

2、发放心脏模型,学生分小组根据P68模式图及模型,针对讨论题1—4展开讨论,对心脏的位置、形状、四个腔的联系,心壁的厚薄有个初步的认识,推断心脏的功能?

3、通过学生展示讨论题的答案,老师补充的方式将整个知识系统化,并板书于黑板。

4、在心脏结构四个腔模式图这里,画好图在黑板上,请学生上来填补,房室各连通什么血管也由学生来黑板上填补,以这样的方式来加深学对心脏结构的认识和记忆。

5、学生脱离课本,对同步P53自主探究独立完成(尽可能)。

6、小组合作交流——“心壁厚薄的意义”,引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

课后反思:

1、模型的发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可以从中找出四个腔的关系及心壁的厚薄关系,但不能从中找出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这样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对于这样可以用模式图即可。

2、板书过程中的心脏结构图最好用心形,而别用方形,这样学生更易理解,也更容易填补板书过程中的空。在这个地方我采用的是方形结构图,学生可以准确填出四个腔,但基本都不能理解并准确填补各个血管的名称!在这个环节上,浪费时间比较大。

3、对于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可以采取个个击破的方式,学生也更易理解。不至于让学生出现茫然的现象。以这样的方式还可以将心壁的厚薄意义引出。

4、这节课虽然得到不少认可,但暴露的问题也很多,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来完善自己的教学:课堂驾驭能力、教学方法(板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教学模式等等。

5、口诀:上为房,下为室;房连静,室连动;体相同,肺相反;左为静,右为动。

6.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篇六

浅析企业法律顾问工作的特点和功能

作者:赵富真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7期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随着企业业务开展,涉及法律的事务越来越多,迫切需要法律顾问给企业在法律上提供帮助,针对企业的状况,法律顾问也有其自身工作的特点,来实现自身的功能。

[关键词]企业与法律;法律顾问;特点和功能

[中图分类号]F406

7.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篇七

一、语言特点

作为实用性文本的一种, 网站文本具有显著的读者导向性、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及时效性的语言特点。这意味着网站文本在翻译中不仅要忠实于源语信息, 更要充分考虑中西方读者群的差异, 依据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对文本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和有效调整。

1. 读者导向性

中西方读者群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信息需求、审美取向和阅读习惯, 因而旅游网站文本翻译要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 对文本进行有效的选择和调整。例如, 在栏目设置上, 中国国家旅游局网站考虑到读者的兴趣取向和信息需求, 其英文版删除了网上政务栏目, 而增设了会展与节日两个栏目;在文本层面上, 考虑到汉语为主题性较强的语言, 而英语为主语性较强的语言, 因而在翻译中对信息的排列顺序、篇章结构、句式及用词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做到以读者为导向。

2. 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旅游网站以向读者提供旅游目的地景点介绍为主要内容。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旅游文本翻译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一少三多”, 即文化对应词少, 四字结构多、古诗词多、对联多。如中文旅游文本中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体现了汉语重诗词歌赋的特点。相比之下, 英文旅游文本更强调文本的信息性和功能性, 多用数据化和客观性的文字传达景点概况。鉴于此, 网站文本翻译时应从中英语言风格及文化差异入手, 充分考虑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若单纯忠实于源语信息对诗词歌句进行全译, 不但不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观, 更会造成理解上的巨大障碍。为避免事倍功半, 应对源语信息进行整合以使信息得到有效传达。

3. 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信息的新旧程度, 以及市场行情的最新发展动态。如果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偏重于文本内容, 那么时效性则偏重于文本的传播速度。网页上的信息流动量大, 具有随时进行改变或升级的动态性。而许多旅游网站都以盈利性为主, 为保证其生存和发展, 网站信息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旅游行业的动态、也包括读者群的文化层次、兴趣需求和审美取向等。旅游网站文本的译者也应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不拘泥于固定的翻译模式, 结合源语信息对译文做出定期的调整。

二、语用功能

功能学派创始人凯瑟琳娜·莱斯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三种。信息型文本的语用功能是向读者传递客观信息, 强调文本内容;表达型文本是创造美学效果, 强调语言表达形式;诱导型文本则是唤起读者行动, 强调文本感召力。旅游文本作为一种应用文本, 兼有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的特点。其中, 中文旅游文本以表达型和诱导型为主, 而英文旅游文本则以信息型和诱导性为主, 其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两方面。

1. 传递信息

中文旅游文本多为表达型文本, 重在向游客传递美感, 而英文旅游文本多为信息型文本, 重在向游客提供景点的客观信息, 如当地旅游资源、文化习俗、风土人情等。其目的在于将其特色文化传递给外国游客, 使其人文精神为外国游客所理解和接受, 并使外国游客的求知欲、好奇心等需求得到满足。

2. 诱导行动

中英旅游文本都具有诱导型功能, 具有一定的盈利性和商业意图。其主要目的都是通过对外介绍、宣传本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 激发外国游客参观游览的兴趣。作为以吸引游客为主要目的网站旅游文本, 应注重突出译文的诱导功能, 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译者在翻译中要充分考虑译文的文本类型, 以适应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出发, 为其提供旅游信息并进一步诱导其旅游行动, 根据译文文本功能来决定翻译策略, 最大限度实现网站文本的语用功能。

总之, 旅游网站文本并非“在线宣传手册”或传统印刷文本的电子版本, 目前旅游网站文本研究还十分有限, 对这种新型的旅游文本进行探讨对解决网站文本翻译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语篇体裁, 旅游网站文本并非承载旧信息的新媒介。它除了具有旅游语言的共性外, 还具有区别于传统印刷文本及其他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语用功能。

关键词:网站文本,语言特点,语用功能

参考文献

[1]丁大刚.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8.浅析新时代组织传播的特点和功能 篇八

关键词 组织传播 特点 功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组织传播活动历史久远。从早期的政治组织以及各类民间行会和经济组织到现今日臻完善的各种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公益组织等等的建立,组织传播活动不断地发展和繁衍。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和传播学的发展完善,组织传播研究拥有了更深厚的理论土壤;社会进步和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也为组织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组织层面思考更实用空间。深入了解组织传播的时代特点和现实功能是实现组织信息交换和协调,实现组织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前提。

1 组织的概念和组织传播的内涵

1.1 组织的界定

传播学研究中对组织的定义比较统一,往往涉及以下维度:具有一定物质资源和人力支撑的,目标明确的社会集合体。组织的生存样态千差万别,规模可大可小,大到世界政治联合体、跨国集团、政治组织,小到小区居委会、小家庭都可视为一个组织。我们最普遍的组织称谓主要特指政府机构、企业公司、社会公益组织等。“组织”和普通社会群体明确分界点就是组织具有清晰确然的分工和岗位责任,具有阶梯化的领导体系以及管理角色和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和岗位的可流动补充性,以及组织各部门间的相互依赖和紧密协调性和系统内人际协调和互动的规范化常态化。所以,组织是一个有序化的、由人组成的群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协调统一的系统和为组织成员普遍接受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1.2 组织传播的涵义

组织传播活动由来已久,从古代的诸侯征战到朝廷统治,从行业行会到社会公益组织,组织传播伴随着社会分工和社会体系的完善而不断发展。所谓组织传播,就是指组织通过组织分支和管理系统所进行的层次清晰、阶位差异明确、目的性强的信息传播活动。各种各样特色不一目标各异的组织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肌体。每一个组织如果想持续运转,必须有既定的共同的目标,科学适用的统一协调,以及对组织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而这些都是和信息传播同步进行的。

2 组织传播的特性

2.1 传播主体独特性

组织传播是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进行的,实际执行人是组织的成员;不管是传者还是受者,都被赋予组织的某个具体机构位置,他不是纯粹自由个体,而是以组织的某种身份来发送或接受信息,并对组织肩负岗位使命。组织传播中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是目标明确的,为了一次工作任务的完成,为了提高相互协作的效率或者为了危机化解形成团队合力等,总之传播主体间并非像人际传播那样自由、随意、松散。

2.2 传播行为阶位性和强制性

组织有着明确的责任分工和管理层级,组织传播在这种系统内领导和被领导,管理和执行,任务下达和目标实现都需要大量是指令性、教导性和劝服性的信息内容来完成。这些决定了组织传播具有明确的阶位性和强制性,无论是成文的规范还是约定俗成的组织习性,已经形成就对规范对应的组织层面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

2.3 传播对象具有确定性和封闭性

绝大多数组织成员是固定的,而且具有成员身份程序上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组织信息传播的传播对象的确定性表现在成员固定,传递对象清晰可见,具体会议、文件都有明确的传达目标和参与身份界定。组织传播总是有身份限制和界定清晰的范围。一些政治组织和商业组织的信息传播内容往往有保密的要求,且阶层内外差别明显,传播对象是局限于一定范围和空间内的。

2.4 信息传播渠道多样性

新媒体时代,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便捷。组织传播可以是口头交流也可以借助电信、网络视频、电视电话等媒介手段;也可以是书面文件传达;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卫星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载体和沟通方法来实现向组织传递信息的行为,现代化的组织信息传播大都具有形态多样、迅速及时、全球化传播、自由和交互的特点。

3 组织传播的功能分析

3.1 沟通协调,内部和谐

既各司其责,又统一协调是组织正常运转的基本要求,组织信息传播连接了各个部门和岗位,贯通了组织运行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应对相互支撑,成为在统一目标下协同作业的整体。多元文化背景下,人性化管理是需要组织内部有效的信息沟通协调,形成独特的组织文化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和谐的内部合力。

3.2 指挥整合,提高管理效率

领导指挥是组织传播中实现组织目标和任务必然环节。在组织体系内,从组织目标的设立,到具体的任务下达,实施执行到过程的监督和程序修整,到后期完成总结等,都是在一定规范和信息互动中实现的。

3.3 应对变通,优化组织生态环境

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组织环境也是风云承转,任何组织都会经常应对组织内部的变化和社会外部环境的适时变迁。新状况和新矛盾通常是常态化地伴随着组织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应对变通,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建立在组织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之上的。及时快速的信息融通应变能力,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关系密切。

3.4 整合资源,提高社会影响力

一个组织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具备在复杂社会背景中的开拓力,必须在组织传播中有意识地促成共识,整合内部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从而挖掘出组织最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组织做为独立的团队,获得社会认可和理解可以为组织发展、壮大提供优质环境,也可以通过组织传播所释放的符号信息扩展组织影响力和美誉度。

4 结语

总之,组织传播是组织的一种基本行为,传播是组织产生存在的前提,而组织传播是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组织是利益与价值实现的载体,组织传播所体现出来的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理想追求以及集体处事习惯所形成的具有约束力、感召力和激发力的精神氛围。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任何一个注重组织成员成就感与满足感的企业,都以优良的组织效率和与时代同步的责任意识为前提的。具有一定伦理智慧的组织传播将会建立起一个个高效能、充满人性温暖的和谐组织世界。组织传播中每个细节不容小窥。

参考文献

[1] 程士安等.数字化时代组织传播的新特征——浅析危机管理的变化[J].广告大观理论版,2007(3):28.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凯瑟琳·米勒著.组织传播[M].袁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9.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功能和特点 篇九

团体辅导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团体辅导被逐渐推广运用于学校、企业、军队、社区、医院等自然有团体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提高培训及其它活动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学校团体辅导工作经验教师的实践也证明,学校老师尤其是辅导员,在日常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若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的工作,提高工作的绩效。

但是,作为辅导员,要想成功地带领团体,成为合格的辅导团体的领导者,还需要了解并掌握团体辅导的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在这个行业当中我们京师博仁心理老师有独到的见解,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功能和特点请认真的看本文章对您或许会有一点点的帮助。

一、团体辅导及其功能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心理学研究证明团体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团体,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问题和困扰的人时,团体辅导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近年来,团体辅导已经在学校、家庭、医院、企业、军队等众多的社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辅导与治疗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一)团体辅导的特点

1、团体辅导的定义

“团体”(group)一词内涵丰富,不仅仅指那些为解决个人的问题而组织起来的辅导和咨询团体。团体是由两个以上人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相互依存、彼此间互动的人群结合体。团体的特征表现为:有一定规模,成员具有共识,彼此互动,有团体规范。

团体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以帮助个人的历程。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是“催化”,即发挥团体内的助力,减少阻力;在团体中运用自我表露、反馈、尝试、澄清等策略,促进成员的自我成长。一般而言,团体辅导是由1-2名领导者主持,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体,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有的发展课题或心理困扰。

一个完整的团体辅导,参加团体成员的人数和聚会次数的多少没有一定之规。具体主要是由团体成员心理问题的性质不同而不等,少则3人-5人,多则十几人到几十人;团体成员聚会次数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几次,甚至十几次。

2、团体辅导的要素

台湾最著名心理学家吴教授提出团体辅导有下列四项要素:(1)温暖、真诚、支持、信任、同感的助人性的团体情境(2)持续的、动力的、有目标的团体历程(3)有效、负责、经专业训练的领导者

(4)能促使成员“顺势而为”并遵守团体规范的团体压力 3、团体辅导的类型

以团体形式为人们提供心理帮助的辅导可分为团体辅导(group guidance),团体咨询

(group counseling)和团体治疗(group therapy)三个层次。

心理学家墨勒(Mahler, 1971)根据团体的目标、大小、内容、持续时间、领导者的角色、成员问题的严重程度等标准将行李辅导的团体分为团体辅导、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三种基本类型。

团体辅导(Group Guidance)是面向普通人群开展的一种预防性、发展性的工作,它是通过运用团体的情景,设计出活动、课程,用来预防个体在各发展阶段中会碰到的各类问题及其所引发的一般性困扰;团体咨询(Group Counseling)是针对有心理困扰的人而开展的具有补救性和问题解决性质的工作,参加者在团体中通过较深入的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达到自我悦纳;团体心理治疗(Group Therapy)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需要长期性、人格改变的成员的临床服务。一般由临床心理学家或心理医生实施,在一个较正式组成且有保护的团体中进行,主要是协助参加者个人的人格和行为的改变。

上述可见,三种团体的联系表现在:遵循的理论与使用的方法相似,服务的对象、介入的层面不同,对领导者的学术背景和要求也所不同。但在实际服务工作中三者难以严格的区分。

10.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篇十

所谓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就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进行高度的分析、概括,是普遍性、规律性的总结和归纳。而不是对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现象的简单描述或复制。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对图书馆实践和其他图书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应起到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和普遍性的指导作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所应发挥的功能,要求它必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从现状来看,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抽象程度还明显不够,理论层次还明显偏低。现在图书馆界存在这样一种偏见,认为图书馆学理论越抽象,就会越脱离实际,变得虚无缥缈。其实,科学的抽象只是高于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不高于实际的认识就不是理论,尤其不是基础理论。理论的抽象有不同的层次,但是基础理论必须是高层次的抽象。因此,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作为图书馆学体系的一个分支,应将其定为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学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的抽象性,抽象性可以说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

1.2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超前性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根据图书馆实践和图书馆学的运动规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前瞻,使图书馆学理论既能指导图书馆实践及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又能规范未来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研究行为。因此,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图书馆实际,不能闭门造车;另一方面又不能被图书馆工作实践牵着鼻子走,只是对图书馆工作的历史和现实做事后的简单的注释和说明,而应跳出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具体范畴,走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前面,预先研究尚未出现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对其发展方向、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科学的假设和判断。如果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图书馆实践活动齐头并进,甚至落后于图书馆实践活动,那么一旦图书馆实践活动发生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实际工作者就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束手无策。应当承认,我国现有的一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确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问题,其对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和苍白无力。这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遭到非议的主要原因。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者应牢固树立超前意识。努力增强研究成果的预见性。

1.3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性

科学的意义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科学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如果墨守成规,科学便会裹足不前。图书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发展史也只有一个世纪,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善,还有不少理论处女地亟待开垦,有些理论虽然已经提出,但尚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创新对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来说,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这就要求图书馆学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逐步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严瑾的研究作风。当然,我们提倡创新,并不是要将以前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对其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继承和创新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两大前提,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没有继承,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没有创新,继承便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1.4 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批判性

11.校园体育文化及其特点和功能探析 篇十一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涵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条件下,由学校广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广义讲,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现存的环境中,在学校体育教育、学习和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所有内容;从狭义上说,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来的学校文化形态之一,具体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和体育能力。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特别的文化现象,它既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又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学生实施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立性和特殊的规定性。同样,校园体育文化的产生发展既会受到社会文化特性的制约,又有其自身在精神形态方面的独特表现。其特点具体地讲有以下五个方面:

1.校园体育文化的客观性。凡是在社会中有着好声誉的学校必定有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对学校发展所起到的推动或抑制作用表明了它的客观存在性。

2.校园体育文化的时代性。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成受到一定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体质、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每个时代的体育面貌和主旋律。

3.校园体育文化的继承性和新颖性。每一项体育活动的开展都会根据其特点来开展,并延续一定的习惯传统。在传承的同时,还要发展,要拓宽思路不断创新。

4.校园体育文化的连续性与延展性。校园体育活动是一种带有普遍参与、重复出现且相对稳定的集体行为,具有周期性、延续性。体育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园内,体育教师要鼓励更多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展现自我。

5.校园体育文化的动态性与开放闭合性。动态性是体育活动与文化课学习最大的区别。体育竞赛可以把全班、全年级、全系乃至全校的学生集合、团结起来,一起享受胜利的喜悦,共同分担失败的苦涩,齐心协力共進退,这是闭合的。可是在整个竞赛过程中的较量、学习和展示却是开放的。

三、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传承体育文化,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在学校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并不是单一的文化内容,而是许多相关联的体育文化要素。这些相关的、多样的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在实施体育教育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并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材特点,进行不同的目标教育。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不可缺少的内容,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手段。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主要是系统地传授体育文化体系,通过学校体育教育获得的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崇尚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体育道德风尚;培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意志品质;营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比赛,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育人文素质,增强广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体育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育下发展起来的。校园体育文化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必须指出的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本体功能只有通过学校制定长期的规划、方案,并通过具体的、细化了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才能够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不断完善,为教书育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而为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12.蓄电池的功用和结构特点 篇十二

蓄电池有两大类:一类是酸性蓄电池, 又称铅蓄电池。另一类是碱性蓄电池。铅蓄电池的优点是, 制造费用低、内阻小, 能提供强大的电流。因而在电动类车辆中普遍使用。

蓄电池主要由存放在容器中的电解液和插入电解液的正、负电极板组成。铅蓄电池的电解液为稀硫酸, 正极和负极之间用隔板隔开。为了使蓄电池的容量便于增减, 通常按一定容器生产标定电压为2 V的单格电池, 然后根据需求进行串联连接。

1.极板

极板由栅架上涂上活性物质制成, 分正、负极板。正极板上的活性物质是二氧化铅, 呈棕红色;负极板上的活性物质是海绵状的纯铅, 呈灰色。活性物质具有多孔性, 便于电解液渗透。为了增加蓄电池的容量, 将许多片极板分别用横板连成极板组。装配时正负极板互相嵌合, 并在正负极板之间插入隔板, 组成单格电池, 极板的片数越多, 容量越大。在同一单格内负极板数总比正极板数多一块。极板的构造方式影响蓄电池的体积和自重的大小, 现在流行的蓄电池的正极板采用玻璃丝管式结构, 负极板仍用传统的栅格涂膏式。这种蓄电池容量大、重量轻、寿命长。

2.隔板

为了减少蓄电池的体积和内阻, 正负极板靠得很近, 因此, 必须防止它们之间互相接触而短路。为此目的, 在正负极板间用绝缘的隔板隔开。隔板具有多孔性的结构, 以便使电解液自由渗透, 并使内阻减小。常用的隔板有木隔板、细孔橡胶隔板、细孔塑料隔板, 玻璃丝棉隔板。装配时应将沟槽直立并面向正极板, 以便在充电时所产生的气泡沿沟槽上升, 极板上脱落的活性物质沿沟槽下沉, 同时正极板的化学反应比负极板剧烈, 沟槽的空隙也能使正极板更多地接触电解液。木隔板不耐腐蚀, 不耐高温, 寿命短。因此, 广泛使用的是细孔橡胶、细孔塑料、玻璃丝棉和玻璃纤维桨等材料制成的隔板。

3.容器和电解液

蓄电池容器多用硬橡胶制成。要求耐酸、耐热、耐振性好。蓄电池的电解液是用化学纯硫酸和蒸馏水按一定比例配合而成的溶液, 比例大小通常用比重来衡量, 相对密度为1.24~1.31 g/cm3。电解液相对密度, 对蓄电他的寿命有很大的影响。气温高的地区使用的电解液相对密度小一点, 气温低的地区使用的电解液相对密度要大一点, 冬季使用的电解液相对密度较夏季稍高出0.02~0.04 g/cm3。为了检查和添加电解液, 蓄电池盖上都备有加液孔。

4.外壳

用来盛装电解液和支承极板, 用硬橡胶或塑料制成, 壳内分成几个单格, 每个单格内放入极板组, 组成单格电池。每一个单格电池上有盖子, 盖上有三个孔, 两边的孔供横板上的极桩穿出盖外;中间的孔用来加注电解液, 加液孔上有一个塑料小盖, 盖上有通气孔。

5.蓄电池的容量

蓄电池的容量与放电电流的大小及电解液的温度有关, 还与充电电流、电解液的相对密度和纯度有关。因此, 蓄电池出厂时, 标定容量是在一定的放电电流, 一定的终止电压和一定的电解液温度下取得的。

蓄电池容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是极板的活性物质愈多, 蓄电池的容量就愈大。极板的尺寸愈大, 片数愈多, 则与电解液接触的面积愈大, 容量也就愈大。在活性物质数量相等, 质量相同的情况下, 极板愈薄, 容量愈大。因为薄型极板电解液容易渗透到活性物质的内部, 使较多的活性物质参与化学变化。活性物质多孔性愈好, 电解液易渗透, 因而容量就愈大。二是电解液的温度对蓄电池的容量影响很大, 温度降低, 容量减小。反之, 容量增大。这是因为温度降低时, 电解液的粘度增加, 渗入极板较慢。但温度不得超过40 ℃, 否则将使活性物质松软而脱落。三是电解液的比重愈大, 容量增加。但电解液的比重不得超过规定。否则极板寿命缩短, 同时由于电解液比重过高, 粘度增加, 其容量反而降低。四是充电和放电电流的大小对蓄电池容量有较大的影响。当蓄电池用强电流充电时, 化学变化不能扩展到板层的内层, 这样, 不能将所有的硫酸铅变成二氧化铅和海棉状铅, 仅有表面一层发生变化, 使之不能恢复原来的容量。放电时, 放电电流愈大, 则容量愈低。

铅酸蓄电池产品主要有下列几种, 其用途分布如下:

(1) 起动型蓄电池:

主要用于汽车、摩托车、拖拉机、柴油机等启动和照明;

(2) 固定型蓄电池:

主要用于通讯、发电厂、计算机系统, 作为保护、自动控制的备用电源;

(3) 牵引型蓄电池:

主要用于各种蓄电池车、叉车、铲车等动力电源;

(4) 铁路用蓄电池:

主要用于铁路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客车启动、照明之动力;

(5) 储能用蓄电池:

13.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 篇十三

草履虫的结构功能

胞口(口沟):摄食;

表膜: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表膜;

小核:内含遗传物质,生殖作用;

大核:控制营养物质的进出;

食物泡:食物泡是草履虫进行胞吞作用产生的,进入细胞后将与初级溶酶体融合形成次级溶酶体;

食物泡随着细胞质流动,其中的`食物逐渐被消化 ;

伸缩泡及收集管:收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并排到体外;

胞肛:排出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

14.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篇十四

含有补体控制蛋白结构域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补体控制蛋白(CCP)结构域分布广泛,含有CCP结构域的蛋白质在补体调节、机体排异和抵御微生物侵袭,甚至肿瘤发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现在发现的含CCP结构域的蛋白质大约有100多种.我们综述了CCP结构域的基本特征,简要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含CCP结构域的.蛋白质的功能.

作 者:冯帆 韩聚强 叶棋浓 FENG Fan HAN Ju-Qiang YE Qi-Nong 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100850刊 名:生物技术通讯 ISTIC英文刊名:LETTERS IN BIOTECHNOLOGY年,卷(期):201021(2)分类号:Q25 R392.1关键词:补体控制蛋白结构域 补体 结构 功能

15.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篇十五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其结构与生产生活、生物工程等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历年来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 “结构”、“功能”及“信息”是串联本考点的三根主线, 高考中多以细胞结构的模式图为载体, 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分布规律和生理功能以及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多角度立体考查。

预计2013高考中本专题内容仍为考查重点。而将细胞膜的研究的最新科技作为背景来考查细胞膜的应用, 是高考趋势之一。物质的跨膜运输与农业生产中植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关系, 是常考的热点。实验探究的考查则侧重于对实验设计的考查, 要求学生运用实验设计的方法, 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核心考点梳理

考点一、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膜的制备:常利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 让其吸水涨破, 来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细胞膜的功能特性:具有一定的选择透过性。

4.细胞膜的成分、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考点二、细胞质的结构及功能

2.细胞器的归纳整合

3.叶绿体与线粒体的比较

4.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的比较

考点三、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 (1) 核膜:双层膜, 具有核孔, 使细胞核保持相对独立性, 实现核质间的物质交换、信息交流。 (2) 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及某种RNA的合成有关。 (3) 染色质 (体) 组成:DNA和蛋白质。

2.功能:是遗传信息库, 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考点四、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概念

核膜、细胞膜以及细胞器膜, 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密切统一整体, 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 叫做生物膜系统。

2.细胞内的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

(1) 直接联系:内质网膜向外与细胞膜直接相连, 向内与外层核膜直接相连, 这种连接有利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在代谢旺盛时, 内质网膜还与线粒体外膜直接相连, 这种连接有利于内质网上的耗能过程。 (2) 间接联系:内质网膜“出芽”形成小泡, 小泡移至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 这种联系使蛋白质类物质由内质网运至高尔基体;高尔基体膜“出芽”形成小泡, 小泡外移与细胞膜融合, 再由细胞膜通过外排将蛋白质类物质由高尔基体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

3.细胞内的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联系

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为例:

(1) 氨基酸在粗面型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形成多肽链。 (2) 多肽链在内质网腔进行加工 (包括折叠、组装、加糖基团等) , 通过“出芽”形成的小泡送达高尔基体。 (3) 不成熟的蛋白质在高尔基体被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 通过“出芽”形成的小泡送达细胞膜。 (4) 细胞膜以胞吐形式将成熟的分泌蛋白分泌出去。

考点五、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提示:在整个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 其通过的生物膜层数为零层。

注意: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分子等在进出细胞时, 不能以跨膜方式运输, 而是以胞吞或胞吐的方式实现的。

考点六、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实验材料:新鲜的苔藓叶、口腔上皮细胞。观察叶绿体, 最好选用细胞内叶绿体数量较少体积较大的植物细胞。观察线粒体要选择无色的细胞。

2.实验原理:植物绿色部位的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可以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叶绿体在细胞内不是静止的, 它不仅会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而改变方向, 还可以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运动。线粒体无色, 可以用健那绿染色。健那绿是一种活细胞染色剂, 线粒体在健那绿染液中可以维持数小时的活性。通过染色可以看到被染成蓝绿色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3.实验过程:

观察叶绿体:制作苔藓叶片临时装片→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高倍镜下观察。

观察线粒体:取材→染色→制片→低倍镜下找到口腔上皮细胞→高倍镜下观察。

4.注意事项:

(1) 选择苔藓或黑藻叶片是因为他们的叶片较薄, 有些部位的细胞是单层的, 可以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如果用菠菜等其他材料, 撕取的表皮上一定要带有些叶肉细胞, 因为叶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

(2) 制好的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要保持有水的状态, 否则会影响细胞的活性;加盖玻片时一定要缓慢盖上盖玻片, 以免装片中有气泡。

(3) 在刮取口腔上皮细胞时, 要先漱口。刮时不能太用力, 避免刮伤。

(4) 强光下, 叶绿体以其椭球体的侧面朝向光源;而在弱光下, 则以其椭球体的正面朝向光源, 以充分接受光照。在用强光照射时, 灯泡不能离装片太近, 否则, 叶绿体会被强光灼伤而解体。

三、高频易错考点剖析

1.对于细胞类型的判定的易错点例举

(1) 认为没有细胞核的细胞是原核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虽没有细胞核, 但最初有真正的细胞核, 属于真核细胞。

(2)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含叶绿体, 没有叶绿体的一定是动物细胞。蓝藻细胞没有叶绿体也进行光合作用;根细胞没有叶绿体, 但它是植物细胞等。

(3) 具有细胞壁的细胞一定是植物细胞。其实, 细菌、酵母菌等也有细胞壁。

(4) 有中心体的细胞一定是动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也有中心体。

(5) 有液泡的细胞是植物细胞。某些低等原生动物 (如草履虫的伸缩泡) 相当于液泡的一种形式, 某些真菌如酵母菌也有液泡。

2.常见的原核生物及与之易混淆的真核生物

3.“流动性”与“选择透过性”、“全透性”三者概念的比较与认识的误区

(1) 细胞膜才有流动性, 细胞壁才有全透性。所有生物膜都有流动性, 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也变成全透性。

(2) 核膜没有选择透过性。活细胞的所有生物膜都有选择透过性, 核膜是生物膜的一种。

(3) 无法区分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流动性是结构特点, 选择透过性是功能特性。变形虫的变形运动、胞吞 (吐) 、细胞融合、原生质体融合等依靠膜的流动性, 而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体现的是膜的选择透过性。

4.关注活跃在试题中的“特殊”细胞

运用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分析结构类型不同的细胞, 其功能不尽相同, 这是由它们的结构特点决定的。注意一些特殊细胞的结构特点, 这是高考命题常见的材料。

(1) 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的细胞器:叶绿体、中心体、液泡。

(2) 蛔虫在人体肠道内寄生, 只进行无氧呼吸, 自然也无线粒体。

(3)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有细胞膜, 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

(1)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 所以实验室常用作提取纯度较高的细胞膜的实验材料;

(2)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 也没有一般的细胞器如核糖体、线粒体等, 所以自身不能合成蛋白质, 呼吸作用方式是无氧呼吸, 不能进行细胞分裂, 而且寿命较短;

(3) 红细胞数目的增多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

(4) 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 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 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5)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会因吸水而涨破, 在高渗溶液会因失水而皱缩。

(4) 需氧型细菌等原核生物细胞内无线粒体, 不等于说原核细胞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其有氧呼吸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

(5) 蓝藻属原核生物, 无叶绿体, 但能进行光合作用, 完成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质。

(6) 精子不具有分裂能力, 仅有极少的细胞质在尾部。

(7) 神经细胞具突起, 不具有分裂能力。

四、典例剖析

例1. (多选) 细胞内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 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中4种生物膜上发生的化学变化示意图,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1) 是高尔基体膜

B. (2) 与细胞板的形成有关

C. (3) 是叶绿体内膜

D. (4) 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

知能定位:

此题考查的是几种生物膜的功能和其膜上分布的化学成分, 属于分析推理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要能判断准确, 懂得图中提供的信息。

解析:

肽链是氨基酸在核糖体中经脱水缩合形成的, 其在内质网上形成一定空间结构, 也就是蛋白质, 然后经过高尔基体的再加工和包装等, A错。细胞板逐渐形成细胞壁,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连接而成, 是构成细胞壁的成分之一, B对。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可以将水分解成氧和[H], C错。有氧呼吸的第三个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线粒体内膜含有比外膜更多的蛋白质, 所以承担着更复杂的生化反应, 存在于线粒体内膜中的蛋白质主要是载体蛋白、合成酶等。

答案:

AC

例2.下列有关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而植物细胞膜中没有

B.液泡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中心体见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

C.植物细胞在细胞膜的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 而动物细胞没有

D.动植物细胞间信息交流都必须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知能定位:

知能定位:本题考查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细胞的功能, 属于分析判断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

动物细胞有胆固醇而植物细胞没有;液泡主要存在植物细胞中, 中心体存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植物细胞有细胞壁,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植物细胞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答案:

D

例3. (2011年重庆卷-5) 下图为某种植物幼苗 (大小、长势相同) 均分为甲、乙两组后, 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 (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 。下列有关叙述, 错误的是 ( )

A.3h时, 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蔫现象, 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

B.6h时, 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 吸水能力增强, 使鲜重逐渐提高

C.12h后, 若继续培养, 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 乙组幼苗将死亡

D.实验表明, 该植物幼苗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知能定位:

本题考查细胞吸水和失水有关的知识, 及细胞重量变化与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关系。

解析:

3h后, 两组幼苗重量均已低于初始萎蔫鲜重水平即发生了萎蔫, 一方面是因为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 另一方面是因放在浓度较大的KNO3溶液中, 根细胞吸水的能力很弱, 甚至失水。根系从一开始就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 6h后鲜重增加说明根细胞吸收的水分比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多, 根细胞内离子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应在6h前就开始了, 只不过根细胞吸收的水分比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少, 所以鲜重还是在减少。12h后, 由于甲组根系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 从而保持根细胞内外浓度差, 使其吸水量大于蒸腾量而有可能超过处理前的鲜重量, 而乙组放在比根细胞浓度大很多的KNO3溶液中, 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不断大量失水造成严重萎蔫最后死亡。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吸收离子与吸收水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答案:

B

拓展:

细胞吸水能力和失水能力大小的判别: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 由于不断的失水使得细胞液的浓度越来越大, 所以细胞失水的能力越来越小, 但是, 细胞吸水的能力越来越大, 虽然细胞还是处在失水状态。相反, 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由于细胞不断的吸水, 使得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减小, 所以细胞吸水的能力逐渐减弱, 但是, 细胞失水的能力逐渐增强。

例4. (2012年安徽卷-2) 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 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 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 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知能定位:

本题以神经元内外Na+浓度、电位变化切入, 通过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解析:

Na+流入细胞是由高浓度流入低浓度, 故为被动运输;Na+排出细胞是由低浓度流入高浓度, 故为主动运输。

答案:

A

例5. (2012年江苏卷-4) 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

B.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

C.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具有特定空间结构

D.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场所

知能定位:

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知识, 涉及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属于了解层次。

解析:

细胞器有不同的功能, 它们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 A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B正确;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 它具有特定的空间结构, C正确;蛋白质的合成在核糖体上, 而不是高尔基体, D错误。

答案:

D

例6. (2012年北京卷-31) 科学家为了研究蛋白A的功能, 选用细胞膜中缺乏此蛋白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进行实验, 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1) 将Ⅰ组卵母细胞放入低渗溶液后, 水分子经自由扩散 (渗透) 穿过膜的______进入卵母细胞。

(2) 将蛋白A的mRNA注入卵母细胞一定时间后, 该mRNA______的蛋白质进入细胞膜, 使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体积______。

(3) 与Ⅱ组细胞相比, Ⅲ组细胞对水的通透性______, 说明HgC12对蛋白A的功能有______作用。比较Ⅲ、Ⅳ组的结果, 表明试剂M能够使蛋白A的功能。推测HgC12没有改变蛋白A的氨基酸序列, 而是破坏了蛋白A的______。

(4) 已知抗利尿激素通过与细胞膜上的______结合, 可促进蛋白A插入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中, 从而加快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原尿中水分子的______。

(5) 综合上述结果, 可以得出______的推论。

解析:

(1) 考查生物膜的结构和自由扩散。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所以水穿过膜, 就是穿越了磷脂双分子层。

(2) 考查翻译和水分进出细胞。mRNA是翻译的模板。根据实验Ⅱ可知, 蛋白A可以提高水的通透速率, 因此细胞在低渗溶液会吸水而膨胀。

(3) 考查实验分析能力。从实验结果可知:与Ⅱ组细胞相比, Ⅲ组细胞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说明HgC12对蛋白A的功能有抑制作用;与Ⅲ组细胞相比, Ⅳ组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升高, 但是没有恢复到Ⅱ组的水平, 说明试剂M能够使蛋白A的功能部分恢复, 最终可以推测HgC12没有改变蛋白A的氨基酸序列, 而是破坏了蛋白A的空间结构。

(4) 考查水盐平衡调节, 见答案。

(5) 考查实验分析能力, 从实验结果可知, 蛋白A可以提高水通透速率, 因此可推断蛋白A是水通道蛋白。

答案:

(1) 磷脂双分子层 (2) 翻译迅速增大 (3) 明显降低抑制部分恢复空间结构 (4) 受体重吸收 (5) 蛋白A是水通道蛋白

例7.下图表示吞噬细胞内溶酶体的产生和作用过程, 溶酶体的消化作用存在胞吞和自噬两种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与溶酶体的产生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 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_____的特点。

(2) 吞噬细胞能识别病原体, 依赖于细胞膜上的_____ (物质) 。溶酶体能消化病原体的原因是_____。

(3) 胞吞作用与主动运输相比较, 相同点是_____, 不同点是_____。

(4) 留在细胞内的残余体多为脂褐质, 其数量随着个体的衰老而增多。存在大量脂褐质的细胞可能还具备的特征有_____。

(1) 细胞核体积变大 (2) 细胞间的黏着性下降 (3) 细胞体积变小 (4) 细胞运输功能降低

(5) 分析下列资料,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答出两条) 。

a.某些病原体进入细胞后未被溶酶体杀死, 原因是这些病原体能破坏溶酶体内的酸性环境;

b.如果溶酶体酶进入细胞质基质的中性环境中, 溶酶体酶将失去活性;

c.如果溶酶体酶进入核膜残缺的细胞核内, 则可降解细胞核内的物质。

知能定位:

本题以图像为信息载体, 综合考查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系统, 属于分析推理层次。解题的关键是清楚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解析:

(1) 从图中可以看到高尔基体向外分泌囊泡形成溶酶体,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体现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 (一定的) 流动性。

(2) 在细胞膜上有一些糖蛋白或受体具有识别、免疫的功能, 能够识别外来病原体, 进而将其吞噬消灭掉;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 能够分解消化病原体。

(3) 胞吞作用与主动运输都消耗能量, 但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而胞吞作用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

(4) 存在大量脂褐质的细胞可能是一些衰老的细胞, 其可能还具备的特征有:细胞核体积变大, 细胞体积变小, 细胞运输功能降低。

(5) a.某些病原体进入细胞后未被溶酶体杀死, 原因是这些病原体能破坏溶酶体内的酸性环境;b.如果溶酶体酶进入细胞质基质的中性环境中, 溶酶体酶将失去活性, 两者说明溶酶体酶在酸性环境中起作用。c.如果溶酶体酶进入核膜残缺的细胞核内, 则可降解细胞核内的物质, 说明细胞核内为酸性环境。

答案:

(1) 高尔基体具有 (一定的) 流动性 (2) 受体 (或糖蛋白) 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 (3) 都需要消耗能量胞吞作用不需要载体蛋白质而主动运输需要 (4) (1) (3) (4) (5) 溶酶体酶在酸性环境中起作用 (或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pH) ;细胞核内为酸性环境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五、跟踪训练

1.关于细胞器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A.植物细胞的核糖体和高尔基体都能进行脱水缩合反应

B.所有细胞器都含有蛋白质和磷脂

C.有液泡的植物细胞都能发生质壁分离

D.叶绿体和线粒体都能产生[H], 两者的作用不完全相同, 前者用来氧化三碳化合物, 后者用来氧化氧气。

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抗体从合成到分泌不经过高尔基体

B.细胞质基质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ATP

C.人的红细胞成熟后, 仍继续合成血红蛋白

D.高尔基体膜具有流动性, 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3.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1) ~ (3) 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

A.a过程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无关

B.b可表示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

C. (1) 与细胞间识别和免疫密切相关

D. (2) 和 (3) 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4.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其在甲状腺细胞内的浓度高于内环境。131I是一种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是核电站泄露的核辐射源之一。口服一定剂量131I可以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据此分析,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状腺细胞受损会导致下丘脑和垂体细胞分泌激素的量增加

B.131I能破坏部分甲状腺细胞使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131I辐射可能诱发突变而增加细胞癌变几率

D.甲状腺细胞吸收碘需要载体但不消耗ATP

5.有关下图所示四种不同生物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种细胞的细胞壁都可用纤维素酶完全分解

B.乙为低等植物细胞, 细胞中的核糖体和叶绿体均含RNA

C.丙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 其突变率远高于DNA病毒

D.丁细胞的有氧呼吸被抑制会影响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运输

6.下图为动物肌肉细胞细胞膜对部分物质的转运过程。下列叙述中, 与图中信息不相符的是 ( )

A.甲侧为细胞外, 乙侧为细胞内

B.Na+既可顺浓度梯度运输也可逆浓度梯度运输

C.葡萄糖跨膜运输的直接驱动力不是ATP

D.葡萄糖与甘油跨膜运输的方式相同

7.某同学为探究膜的通透性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 开始时烧杯内的液面和长颈漏斗内的液面相平。在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的过程中 ( )

A.液面上升的速率先加快后减慢最终维持稳定

B.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蔗糖溶液向清水扩散的速率逐渐减慢

C.当半透膜两侧液体浓度相等时, 水分子不再通过半透膜扩散

D.当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时, 长颈漏斗内液面最高

8.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溶酶体的形成说明了经高尔基体加工的蛋白质可以被送到细胞内

B.破坏线粒体内膜后, 有氧呼吸过程还能产生大量ATP

C.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类囊体腔内

D.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是一样的

9.将脉胞菌培养在加有3 H标记的胆碱培养基中, 使其线粒体膜带有放射性标记, 然后收集放射性标记的细胞, 再转入无同位素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 分别在不同培养时间收集菌体。而后, 通过放射自显影检查经过不同时期培养的细胞中同位素的分布。结果证明新线粒体是 ( )

A.通过分裂增殖的

B.由其他膜重新装配而来

C.重新合成的

D.通过复制产生的

10.HIV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 (一种受体蛋白) 识别T细胞, 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 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HIV在红细胞内无法增殖, 因此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 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据材料分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结构有关

B.T细胞与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相同

C.禽流感病毒也能通过CD4识别T细胞

D.入侵到红细胞的HIV, 会被红细胞内的溶酶体杀死

11.图1表示小肠上皮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膜蛋白的功能。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该细胞不同表面执行不同的功能, 且具有高度的极性。从质膜的成分分析,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

(2) 膜蛋白A要消耗主要由图中的_______ (结构) 产生的ATP, 以_______方式吸收葡萄糖。细胞面向肠腔侧形成很多微绒毛, 以增多细胞膜上_______数量, 进而可以高效地吸收来自肠腔的葡萄糖等物质。

(3) 通过膜蛋白B可将相邻的两个细胞_______, 以保证肠腔中的物质只能从微绒毛处吸收。

(4) 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二糖的膜蛋白D, 说明膜蛋白还具有_______功能。

(5) 以连线的方式表示图1和图2中膜蛋白之间的关系。

膜蛋白A 连结蛋白

膜蛋白B 受体

膜蛋白C 运输蛋白

膜蛋白D 酶

参考答案:

1.A 2.D 3.C 4.D 5.C 6.D7.D 8.A 9.A 10.A

11. (1) 细胞膜蛋白质不同 (或膜蛋白质结构不同)

(2) 线粒体主动运输载体蛋白 (膜蛋白A)

(3) 紧密连在一起

(4) 生物催化 (或催化)

上一篇:最新预防地震应急预案下一篇:水工隧洞安全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