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2024-08-05

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精选16篇)

1.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贾川小学 周引江

数学教学要给学生教生活,其核心主线是:以生活为起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激发数学兴趣;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究数学、理解数学,进而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在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数学观念。

下面就以课堂教学为平台,阐述一下自己在这方面所尝试的一些体会。.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

数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教师应努力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生活资源,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进而产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如在学习“ 6 的组成”时,为了让学生能独立地发现数学,激发探究的欲望,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小明家有 3 口人,每天吃饭都是小明为大家取筷子。你猜一猜,小明会怎样取筷子?取了几次?每次取了几支?用小棒代表筷子取一取。通过操作,学生们发现可以取一次(6 和 0)、取两次(1 和 5、2 和 4、3 和 3 或是取多了再去掉多的部分)、取三次(1、2、3 ; 2、2、2 ; 1、1、4 ;……)……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取了 6 次,即 6 个 1。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情境“取筷子”,学生便发现了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并且玩得高兴,学得轻松。.借助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数学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亲自探究的机会和素材。如借助动画幻灯片的手段再现了“上车下车”的生活实例,以此来帮助学生探究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例题为 4 - 2 + 3,动画展示:公共汽车上原有 4 人,到站后先下去 2 人(先减 2),又上来 3 人(再加 3)。使学生直观清楚地看到:计算时,先从 4 人中去掉下车的 2 人,再加上上车的 3 人,结果车上还有 5 人。即 4 - 2 + 3 的运算顺序是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一生活实例的引入使学生直观地认识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运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探得了知识的本源,培养了探究能力,而且使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这些意外所得的关键在于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生活实例紧密地融合到了一起。.提供生活背景,引导学生应用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数学要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之后,可让学生们用各种立体图形搭建一面墙或盖房子,看谁搭得最结实?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长方体或正方体,都不选择球体,因为球体爱滚动。刚学的知识就派上了用场,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与数学相互渗透,有机地融为一个整体,用生活之泉来滋润学生的数学素养,用数学之法来完美我们的日常生活。

2.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二

一、良好开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如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有体会,如果在刚上课时检查作业、纠正错题,干一些与教学新授、规范学生上课纪律无关之事,整节课学生都会心思不专,使多大劲都规范不起来。教师累,教学效果不佳。所以,刚开课,一定要通过多种方式规范学生的纪律和行为,以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确保学习效果。用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xxx坐得真端正,老师最喜欢;黑板上画苹果树或小红旗,组与组之间竞赛;口算练习比比谁最聪明,等等。

二、手段多样

1、以竞赛形式组织教学。

比如,组与组之间比赛得小红旗、得苹果、得智慧星、赢聪明果等,让比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下课前根据各组所得成绩多少评出最好的一组进行表扬,或让优秀组内学生上黑板触摸智慧星或聪明果,激励学生每节课表现出众。

2、用最廉价的自身教学资源——语言评价,获取最丰硕的教学效益。

如xxx同学最近进步真大;你表现得越来越棒了;老师最喜欢专心听讲的同学;你的问题提得太好了,等等。

3、作业评价要不断出新招。

全对又整齐得两颗星,否则只得一颗星或不得星,一星期一换,苹果、桃子、樱桃、红旗、笑脸等都行。经常变化使学生有新鲜感,天天有把作业写整齐的强烈欲望。久而久之,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对学生的学习起间接的“催化”作用。

三、多褒少贬

尊重学生,多表扬少批评,以抓两头带中间,全员提升学生素质。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组织教学。

1、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的眼中是最棒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尤其对比较调皮的学生,可随机用激励性的语言督促他改变自己、规范自己。如xxx同学表现得比上节课还棒,老师真喜欢,等等。

2、在口算练习时,我多采用听算的形式。

遇到好学生出道难点的,以使其发展更佳;遇到后进生出道简单的,学生自信心得到了最大满足。口算练完,大家都算对了,乐滋滋的,看我多聪明,老师出的题没难住我;算错了,鼓励再算一次,借机表扬,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

3、不当众批评学困生。

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师气头的一句话,可能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也可能由此而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使孩子的发展前景堪忧。所以,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遇到问题要尽量克制自己,要采用有效的手段教育学生。如在正面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错误之后,用手摸摸孩子的头等亲近学生,效果会更佳。

一句话:孩子是表扬出来的,不是批评出来的。

四、树立榜样

好榜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往往要比语言更具有说服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树立榜样的效果更加明显。

1、教师的榜样作用。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孩子眼中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思想观点、道德面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来说,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以模仿的榜样。而这个榜样又是最直接又经常接近的,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作为班主任,我一直就是这么做的:每次劳动,我总是亲自拿起扫帚,和学生一起清扫地面;每次上课,我的粉笔字总是工工整整,做好示范;每天到校,我总是坚持早到,和学生一起早读……在我的榜样作用下,同学们纷纷模仿,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日渐形成,真所谓“身教胜于言教”。

2、学生的榜样作用。

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竞争意识,当某个孩子被老师树立为学习榜样时,孩子们会争先恐后表现,希望成为榜样。班级中,吕剑浩同学的字写得非常漂亮,我在同学中树立他为榜样,把他的作业拿给大家欣赏,让同学们了解他写字的方法以及写字的水平,把自己的字和他的比一比,让大家找到自己和吕剑浩同学之间的差距。在这一榜样的引导下,我们班许多同学的写字水平得到了提高。在作业中,把全对又整齐的学生作业评为“师傅”,较乱的评为“徒弟”,学生比、学、赶、超,班级整体作业质量提升非常快。另外,还要多树立一些有着不同特点的榜样,让孩子们有所比较,看到他们的优点。在我们班上,不止吕剑浩一个同学是榜样,还有很多同学。只要有进步、有亮点,值得大家学习,随时都在教室门口的光荣牌上“张贴宣传”,收效甚佳。

3.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心得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25-01

数学是一门具有特别强的逻辑性,并要求很强的归纳演绎思维方法的学科,它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可以很大胆的说,任何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数学问题。因此,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笔者试着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关于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心得与体会。

一、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因为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情况,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留给学生自由与思考的空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与环境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和谐美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两个活动主体,二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课堂环境的建立和维持。教师如果想要改善师生关系,就应该走出办公室,利用课上课下时间多创造机会和条件,接近学生,与学生共同交流,成为学生们的知心朋友。个别的年轻数学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一贯按照自己制定好的教学计划,与学生基本上是零互动,从根本上并不清楚学生们的强项、薄弱环节和心理感受,结果导致在很多简单的数学版块中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对于学生切实需要多讲解的知识点却并未分配足够的时间。毋庸置疑,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最佳的、身心也是最愉悦的。因此,教师们应该主动接近学生、真诚关怀学生以打造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三、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教师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的进程,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班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集体教学上,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在面向多数的集体教学中兼顾两头,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在分层施教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教师只有用真实、丰富的爱去感动学生,科学、民主、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促进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

四、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不完全是教师通过课堂这一平台教授给学生的,也有一部分是学习的主体借助一定的客体的帮助,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技能,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而获得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有着深厚的学习发展潜能。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将学生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激发,让学生在探究创新和合住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相关知识,这时我想学生设置了如何将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转化为一个个三角形的计算、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如何进行等问题情境。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纷纷开始动手操作起来,有的同学之间开始小声的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有的学生开始在纸上动笔画起图形,不一会儿,学生们得出了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的方法和多边形内角和的求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复习了已有的知识,还活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了创新探索的求知能力。

五、重视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现行初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应用型的问题素材,也配有一些典型的例习题,因此首先应深入研究教材,发掘课本所蕴涵的应用数学材料,并从中总结提炼出解答实际应用题的方法或策略,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践应用素质。比如在学习了相似形的时候,课本上有个例题是测量山高度的,在学生掌握了解决此题的方法及技能之后,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大门不远的地方有个发射塔,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去测量下塔的高度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测量,最后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比较得出:拿一根小木棍放在阳光下,然后测量塔和小木棍的影长,再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比例就很容易计算出塔高。这样问题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学生又乐意去解决问题,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学习效果非常好。

4.初中数学教学有效课堂的心得体会 篇四

实践了一段时间的有效课堂,看了相关的一些书本,对自己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切实加强预习环节的教学

以前我们在教学中也曾要求学生进行预习,甚至在新教材中也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是一方面,我们对预习这一环节重视不够,只有要求没有落实,或流于形式,甚至根本就没有用到这一环节。另一方面是我们也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环节的应有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在布置预习任务时不明确,没有分解学习任务,没有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对学生的预习能力进行专门的培养。学习高效课堂必须高度重视预习环节,要加强对预习环节的具体要求、效果检测等方面的落实,保证预习的效果。

二、狠抓展示的精彩

每位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每位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的过程都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都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会有新的收获,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让学生在展示中提高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合作交流能力,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展示自己生成的东西,同学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激情的火花,小组之间、个人之间形成知识的对抗。加强展示的精彩和课堂的生气。

三、加强课前检测和当堂反馈

课前检测和当堂反馈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那么,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这既能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预习,去拓展知识面,去自主探索……。

四、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结构体系的整理与提炼

整理、加工、提炼知识结构既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又是巩固提高学习效果的必然环节。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容易忽视这一点,结果学生学习的都一些零乱的知识点。这样的学习结果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不利于学生认识学习内容的实质与核心,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之间进行联系,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因此,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由,归纳,概括、提炼的意识,要给学生总结概括的时间与空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从而让总结成为学生每一节课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有价值、最有效的一个环节。

贵阳二十三中数学组 舒鸿莉

5.关于高中数学的教学心得体会 篇五

1、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很多教师习惯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他们认为做好课堂笔记可以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所学知识,然而事实真如他们所想吗?大家可能会发现笔记记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因为教师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这些同学总是忙着一字不落的抄教师的板书,根本没有参与到解题的思维过程中去。这样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怎么会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又怎么会得到锻炼?真正会记笔记的同学,他会认真听,积极思考, 有选择性的记下关键性的部分,然后在课后进行思考,并重新整理。真

正会学习的同学,他会课前认真的预习要学的新内容,把不懂的知识圈点起来,课堂上认真听讲,把自己的疑问向老师提出来,和老师共同探讨,课堂上适时的做好笔记,所以我认为做好预习工作比做好课堂笔记课堂效率更高。

作为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出预习计划,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进行自主学习;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教师则要提前设计预习导学,帮助学生初步理清思路,降低课堂听课的难度。教师适当的介入,可以降低学生对学习新课的畏惧感,从而逐渐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切忌一言堂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与此类比,我们的教学是否也可以“不教而学”呢?如果是这样,那上课讲什么呢?我在备课时想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的?什么内容可以不讲?怎样才能把课堂真正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

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我们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导学案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的一种授课方式。我们要充分的信任学生,把时间交还给学生,而不能急功近利的期待一种“ 药到病除”的效果。因此,我更认同一种新的观念: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以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往。比如,对于一道题目,我们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审题、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允许他们说出自己做错的原因,允许他们对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结论质疑,允许他们说出他们不同的解法。

3、教师要关注一题多变的教学价值,切忌只追求解题的数量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一个与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疲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和推理能力。一道题目,如果静止地、孤立地去解决他,即使再好充其量不过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但是如果不仅能多角度探索解题的方法,而且能适当的对原题进行深层的探索,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有益。下面以两个例题为例:

例1、将3个不同的小球任意放入4个大的不同的玻璃杯中,杯子中球的最大个数极为X,求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学生思考完该题目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种情况:

变式1: 如果小球相同杯子不同,结果会怎样?

变式2: 如果小球不同杯子相同,结果会怎样?

变式3: 如果小球相同杯子相同,结果会怎样?

通过条件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做题一定要认真读题、审题,因为题目中一个字的不同,或者一句话叙述的重点不同,可能导致考查的侧重点不同,从而结果产生很大的差异。

再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有限制条件的排列问题,我设计了一道例题:

例2、从3名男生和4名女生,选5名同学排成一行照相,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1、全体站成成一排,其中甲只能站在中间或两端,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2、全体站成成一排,其中甲、乙必须在两端,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3、全体站成成一排,其中甲不在在左端,乙不在在右端,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4、全体站成成一排,男、女各站在一起,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5、全体站成成一排,男生必须站在一起,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6、全体站成成一排,男生不能站在一起,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7、全体站成成一排,男、女生各不相邻,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8、全体站成成一排,其中甲、乙中间必须有2人,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9、全体站成成一排,男生必须站在乙的右边,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10、全体站成成一排,甲、乙、丙三人自左向右顺序不变,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11、排成前后两排,前排3人,后排4人,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12、排成前后两排,前排3人,后排4人且甲必须在前排,乙必须在后排共有多少种方案?

变式13、排成前后两排,前排3人,后排4人且甲、乙必须都在前排,共有多少种方案?

此题目学生还可以有学生再改变限制条件提出更多新的问题,学生设计问题,学生回答,通过这道题目,学生不仅掌握了相邻问题用“捆绑法”,不相邻问题用“插空法”,特殊元素优先考虑法、定序问题用除法、直接法、间接法等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常用方法,同时也学会了如何设计问题,这样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做这样的变式训练,学生便会养成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一道数学题积极开展一题多变的训练,哪怕是学生部分题目学生不能完全求解,也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及发散思维的形成,增强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敢于探索并予以解决的勇气。

4、教师要注重及时反馈练习,多元评价学生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学生要完成的科目比较多,所以很多学生就开始抄作业,或者不认真对待作业,所以教师在批阅作业时就出现两种现象:全班作业对错情况完全相同,作业非常容易“批阅”,或者全班作业出错情况五花八门,作业批阅难度很大。有个别老师为了避免学生抄作业、不交作业、作业很难批改这些情况的出现,就采取让学生把讲过的题目再作为作业上交。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跟教师也有很大的关系,有些教师认为,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学生做练习的时间也与学习成绩成正比。因此不值得作业量很大,经常占用晚自习的时间等可以利用的一切时间,给学生加班加点的补课,完全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性,因此造成了学生离开教师就不会做题的这种现象。他们认为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外练,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课外时间。因此不惜挤掉学生独立作业与反馈的时间,用于讲授,认为这样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就能取得好成绩。殊不知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均离不开自身的独立活动,单靠教师讲授和师生共同活动,充其量只能使学生听“懂”,而达不到学“会”的目的。

课后独立作业是也是教学环节中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将刚刚理解的知识加以应用,在应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尤其是学困生。因此,布置作业时一定要分层、适量,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哪怕时间不够,只写出解答思路,宁可不计算,或者,题目只做了一半也可让学生先上交作业,以便使教师从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同时还能有效地辅导学困生及时学懂数学知识,掌握基本学习方法。

在课堂作业中,要对这些学生的每一次精彩作业以口头或书面等多种形式予以肯定,及时评价,让成就感及时地渗入学生心灵,让学生都能充满兴趣地、充满信心地迎接下一次的成功。尤其是学困生,更要经常鼓励,交流,通过小组互助和教师的个别辅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老师和同学的关爱,让他们有继续学习并且学好的欲望和勇气。

6.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六

这两周学校举办了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的选拔活动,我上的是完全平方公式1,上完后感觉上的很不成功,主要存在这样几个不足:

1.教师还是参与的太多,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解决一些问题; 2.没有认真备课,导致问题设置不够简练; 3.对公式的理解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

4.课堂中想面面俱到,贪的太多而导致重点难点没有突出; 5.没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课堂没有超越导学案,而是被导学案限制了,课堂没有活力。本周在六中参加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活动,我上的是分式二,由于六中的学生小组建设训练不够,所以我采取了半高效,半传统的教学方式去授课,感觉效果也还不错,学生也比较适应,但也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教师还是讲的太多,对学生不够信任;

2.没有限制优秀生的发言,对待优生的调动不够好; 3.要学会适应不同的学生;

7.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 篇七

一、转变教学观念, 实现角色转换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 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 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 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 掌握技能。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建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学生观。数学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 也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手段的数学观, 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的数学教学观念。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 确立以“尊重学生,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传授, 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在备好课的同时, 根据课堂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好课堂, 如先解决什么, 后解决什么呢, 以什么方式解决, 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活跃起来等, 这些问题,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是不太考虑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例如, 可以给学生分学生小组, 确定学习目标, 口号, 激励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上台讲解给同学们听, 通过锻炼, 使学生从不敢上台到抢着上台, 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但是对其进行学习指导的开端环节, 也是重要环节。能够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 并将该活动向某一目标, 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想法、愿望、理想等, 就是动机。我们可以通过说服、鼓励以及开展丰富的活动等方法转变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消极情绪。在讲课中, 每一节课都要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并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 让学生学习有目标, 不再盲目学习, 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多鼓励、多帮助、少批评、少指责。通过表扬与帮助时学生获得成功感, 增强自信心。同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 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恰当的控制作业的难易程度, 尽量创造轻松地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最佳学习动机。在课上, 我把学生按照学生的成绩分组, 有意识地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中, 让每个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参加讨论, 组内成员彼此互助,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之间容易交流, 这也大大促进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同时我在备课时, 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样,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 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 要教得好, 使学生受益, 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 教材不是圣书, 它只是我们教学资源之一。

三、注重课堂交流, 师生体验合作快乐

新课程强调,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 是认识的主体,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 教师就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案, 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之中, 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并且给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中注意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合作交流获得认知。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还可以加入一些鼓励性的语句, 增强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的学习形式, 不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而且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还增进了同伴间的友谊。对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 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 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 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 要上好一节数学课, 真正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 关系到方方面面, 师生关系的融洽, 教师的情绪影响全班的情绪, 个别学生的情绪也可影响其他学生。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 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增强他们的信心, 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角色, 乐于参与学习活动中来, 接受各种挑战, 最终达到掌握一定的技能。

摘要:新课改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 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长期以来, 绝大对数初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一切为升学服务, 教师为升学而教, 学生为升学而学, 这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教师为应付考试随便增加课时, 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 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 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 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

8.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八

一、课前充分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的确定难点、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有的放矢的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着重了解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数学概念是否真正理解,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运用水平如何。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包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二、启发学生,激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波利亚指出:“解题是智力的特殊成就,而智力乃是人类的天赋,正是绕过障碍,在眼前无捷径的情况下迂回的能力使聪明的动物高出愚笨的动物,使人高出最聪明的动物,并使聪明的人高出愚笨的人。”在波利亚看来,这也就清楚的表明了数学教育应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首要的目标。而问题解决的研究应当集中在启发法之上。我们可以通过对于解题活动、特别是已有的成功实践的深入分析总结出一般性的思维方法或模式,而后者在今后的解题活动中就可起到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它会给你指出整个或部分解题途径,它或多或少的清楚地向你建议该怎么做。

数学启发法的用途不限于任何题目,我们的问题可以是代数的或几何的,数学的或非数学的,理论的或实际的。这种思维方法是与普通意识十分一致的,没有任何勉强做作,从而对于一般人来说就十分易于接受,并能自然而然的加以应用。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的运用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等于一体,能够更加形象、直观、生动的将各种数学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能够多角度的接受数学知识,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中有些知识用传统的教学课堂模式很难解释清楚,而且比较费时间,通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计算机进行几何图形的动画模拟,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但无论是传统的教学媒体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工具,或是一种手段。事实证明,课堂上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以求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是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的学习策略。如果在学生观察了多媒体的演示或借助多媒体而创设的情景后,教师不是越俎代疱式地分析、说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蕴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结论,这样就使多媒体的作用发生了质变,由教师的演示转变为学生的认知。

四、坚持教与学的反思

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而言,当一个概念被提及或当我们接触到它的某个特例时,就构成了对于人们记忆的一种刺激,处于长时记忆之中的某种东西并因此而得到了激活。概念意象具有丰富性、个体性、相关性,概念意象的各个成分具有一定的相互联系,例如,就函数概念的理解而言,学生往往将其看成是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即是由给定的自变量的值进而去求取相应的函数值,但是关于函数概念的心智图像则又往往表现为一条光滑的、连续的曲线,从而事实上就体现了整合的观点,也即是将函数看成为一个单一的对象。概念意象还具可变性,概念意象并非某种先验的、绝对不变的东西,而依赖于后天的经验和学习,并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例如,上面所提及的,就学生对于函数的理解而言,其心智图像主要表现为一条光滑的、连续的曲线,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数学教学的一个直接结果,即是由于教学中所呈现的函数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然而,这种意象有并非永远不变的,恰恰相反,随着学生经验的增加,特别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通过引入恰当的反例以促进学生的反思,相应的不正确观念就可能逐步得到纠正。

坚持教学的反与思,积累教学经验,推进探究的深入,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9.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九

2014年10月18日至19日,我有幸参加“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在短短的两天时间里观摩了3节示范课,聆听了3个学术报告,听了这些专家的课,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让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世界的眼睛,听刘松老师讲小学四年级《用字母表示数》一节课中,他告诉我们讲数学,教学细节是老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诠释,更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教学细节”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外显的最小单位,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精彩的教学细节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教学细节”的精彩设计和运用,是老师提升教育智慧的“直通道”。关注“教学细节”是老师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的过程。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智慧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智慧型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刘松老师告诉我们,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执掌,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4月19日,听了“北京人大附小”特级教师,钱守旺名师讲的观摩课,使我难以忘怀。他上的是等量代换,首先是课件出示:(1)左边两只小兔,右边六只乌龟,刚好平衡。问学生一只小兔相当于几只乌龟?学生很快答出:三只乌龟。(2)如果你得了30个“福娃”5个“福娃”换一只小兔,3只小兔换一个小博士标志,可以换几个小博士标志?学生通过模拟表演,演示,算出可以换2个小 博士。30÷5÷3通过听这节课,使我懂得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低年级学生,颜色、声音、动作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

4月18日下午听王延安老师上一节《圆柱、圆锥》的复习课,首先课件出示圆柱木头,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师通过课件横切、竖切圆柱木头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整节课让学生在探索中构建数学知识。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尝试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听了3个学术报告后,我们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10.数学教师教学的心得 篇十

一、针对初中数学这门基础学科,面对我们数学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底子偏差的学生,我觉得不管是我们的教育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都应以“勤为主”。

除了课堂,还有课前、早读、午写等时间,都应多抓紧时间做做练习,多讲解类型题,以滚雪球的方法让学生逐步掌握好各知识点。我个人总有这样的体会:现在我们很多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教出来,而是抓出来的。

二、做足课前的功夫,多花点心思备课。首先我们当老师的一定要熟悉教材,理清思路,认真备好教学内容,(例如 旁注、归纳、精选适宜的习题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有的放矢,达到教学目的。

三、重视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充分调动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动能,进而完成课堂的听、识、练、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看问题,找条件”,培养学生养成清晰的思路,递进式的解题习惯。

2、课堂上多简练讲述一些不同类型题,并反复强化,让学生明白并掌握所学内容。

3、课堂或课后习题量不用太多,但要有针对性,要尽量争取时间在课堂上分类型校正,并讲透。

4、要控制好课堂的纪律,松弛有度,重视学生的课堂反馈,培养、鼓励他们慎思敏言。

四、多关注中、下层生,适当帮扶。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普遍都有自卑感,应多谈心、多鼓励,至少让他们有想努力,要学习的勇气。方式有很多,例如,课堂多巡查一下他(她)的练习题情况,适时开开小灶;摸摸头,拍拍肩膀鼓励一下;让尖子生和学力薄弱的同学结成帮、拉、扶的对象等等。中下层生的进步,中上层生的增加是班级平均成绩优秀的保障,同时也能让班集体养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当然,也要注意对尖子生的培养,对尖子生要增加练习量及习题的难度,让他们多选做一些靠拢考纲,能灵活运用知识点的习题,尽量让他们能再上一台阶。

继八年级举行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之后,七年级也准备在第十三周举行一场数学竞赛,让各班的尖子生比拼一番,以找寻一些更好的数学珍珠来培养。

11.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引导学生 关注学生 转变观念 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我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那么,在课程标准倡导“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指导下,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数学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在遵循基本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发扬教学民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力求在教学互动中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角色转换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

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建立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的学生观。数学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也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手段的数学观,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的数学教学观念。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以“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传授,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备好课的同时,根据课堂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好课堂,如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呢,以什么方式解决,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活跃起来等,这些问题,在以前的课堂教学是不太考虑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给学生分学生小组,确定学习目标,口号,激励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上台讲解给同学们听,通过锻炼,使学生从不敢上台到抢着上台,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但是对其进行学习指导的开端环节,也是重要环节。能够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想法、愿望、理想等,就是动机。我们可以通过说服、鼓励以及开展丰富的活动等方法转变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识。帮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消极情绪。在讲课中,每一节课都要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并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让学生学习有目标,不再盲目学习,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多鼓励、多帮助、少批评、少指责。通过表扬与帮助时学生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的控制作业的难易程度,尽量创造轻松地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最佳学习动机。在课上,我把学生按照学生的成绩分组,有意识地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中,让每个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参加讨论,组内成员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之间容易交流,这也大大促进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同时我在备课时,在基本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为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乐于参与,他们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句话告诉我们,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我们教学资源之一。

三、注重课堂交流,师生体验合作快乐

新课程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就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之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并且给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合作交流获得认知。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还可以加入一些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且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还增进了同伴间的友谊。对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要上好一节数学课,真正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关系到方方面面,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的情绪影响全班的情绪,个别学生的情绪也可影响其他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乐于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接受各种挑战,最终达到掌握一定的技能。

12.优化数学教学的体会 篇十二

一、怎样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时, 我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 如“人与指纹”、“戏院看戏时, 票的座号与戏院的坐椅号”等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学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时, 我引导学生分析“木工师傅先用钉子钉下做为一个点、然后手拉紧墨绳子, 定出墨线, 钉子及拉紧的手就是两个点, 它确定一条直线”, 通过这一具体事例, 由生活事例引入数学知识, 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实际, 激发他们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我用太阳从海平面冉冉升起, 演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 通过动手操作的直观教学手段,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动手能力

加强学生实操的教学, 在学生已经掌握基础和技能基础上, 辅以操作性的动手活动, 如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拼剪证明, 把符合某些条件的两个三角形重叠证明三角形全等, 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图形重合得出轴对称图形等.这样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从传统的教学过渡引导学生动手和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角平分线的定理“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时, 我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先让学生动手折做角的平分线, 再让学生在角的平分线上任取一点做到角的两边距离的两条线段, 学生量得这两段线段相等, 然后再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 , 从而得到定理.逆定理反之也然.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的创新能力不存在于形成的认识成果中, 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 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性, 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主体去发现真理.因此首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你能不过河测量出河宽吗?”根据题中条件, 可以从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 但都可以从三角形全等入手得到河宽.

(1) 在平面取点O, 连接AO并延长AO至C, 使得AO=OC, 连接BO, 并延长BO至D, 使得BO=OD, 连接CD.因为AO=OC, BO=OD、及∠AOB=∠COD.

所以△AOB≌△COD (SAS) , 所以AB=CD, 故量CD的长就是河宽AB的长.

(2) 过点A做AC⊥AB, 在AC上取点O使得AO=OC, 过C作DC⊥AC, 连接BO并延长BO交CD于D点.

故∠A=∠C=90度, ∠AOB=∠COD, AO=OC.

所以△AOB≌△COD (ASA) , 所以AB=CD, 故量CD的长就是河宽AB的长.

上面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 来解决不过河测量出河宽,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时, 提问题:“你能在地面上测量出塔的高度吗?”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而且能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不断追求新知, 发现、提出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次注意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如银行利息计算问题、制定投资方案等, 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怎样重视数学活动, 训练基本技能

课堂练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加强练习, 充分发挥数学练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编排一些质量较高的练习题, 配合课堂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13.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三

飞山小学孙靖霞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下面我谈一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

1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

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

14.关于数学阅读能力教学的体会 篇十四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只重视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今天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科阅读教育研究,探索学科阅读教学的特殊性及教育功能,认识学科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我所带的学生存在以下特点1.所带学生较好;2.活动课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3.学生的自我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比较强烈。所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探索是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所追求的。二期课改更是提出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要求,所以在我所承担的教学活动上,我也力求能探索一些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模式,在上《代数式的求值》一课时,我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乘法公式,所以想到了让学生采用阅读的形式来教学,让学生自主进行教学活动。

二、教案设计

1、提问:能否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推出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a-b)2可看成哪二数和的完全平方?让学生动手运用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算出结果,即(a-b)2=a2-2ab+b2。让学生通过交流,自己用文字语言概括出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即两数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减去这两数积的2倍。然后与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作比较,让学生自己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区别。

2、强调指出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它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甚至可以是一个更复杂的代数式。

请仔细阅读上述资料,体会求解过程,然后请完成下面练习。

练习(1)已知:x+y=3,xy=2

求:(1)x2+y2,(2)x3+y3,(3)x4+y4,(4)x5+y5

如果你能很顺利完成了练习,说明你已经初步掌握了此种类型的求解,那么请你考虑第二题。

练习(2)已知:a+b+c=1,a2+b2+c2=2,a3+b3+c3=3

求:(1)abc的值

(2)a4+b4+c4的值

(3)a5+b5+c5的值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模式:

(1)先启发,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

(2)让学生阅读;

(3)了解学生阅读的结果,进行答疑;

(4)通过小结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然后完成练习;

(5)对练习(1)再次进行小结,帮助学生答疑;

(6)让学生完成练习(2)。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的内容有一定难度,出现了冷场的情况。于是我又采用了互帮互助型教学,让阅读完后理解并完成的学生,帮助还未理解阅读内容的学生,这样班级的气氛活跃了起来。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在巡视班级,为学生及时解答问题。最后展示练习答案。

四、教后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终的结果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分析原因是数学阅读本身有其特点:首先,由于数学语言的高度抽象性,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其次,数学语言的特点也在于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当一个学生试图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第三,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无趣味的段落,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第四,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过程。一方面,数学阅读要求记忆重要概念、原理、公式,而书写可以加快、加强记忆,数学阅读时,对重要的内容常通过书写或作笔记来加强记忆;另一方面,教材编写为了简约,数学推理的理由常省略,运算证明过程也常简略,阅读时,如果从上一步到下一步跨度较大,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

而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出现:首先,学生对于某种新的教学模式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若开始缺乏相应的指导,学生也只能被动的接受,所以对于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定要充分作好前期的指导工作,更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此节课我太急于求成,以前缺乏相应的训练,所以学生一下子没有能很好的适应。其次,一种教学模式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模式的综合。如在课堂上出现了暂时的冷场,我通过互帮互助型教学及分层次教学,使课堂稍显活跃,及时解答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困难,才使学生显得更为主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为学生服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而此节课的内容较难,知识点的跨度较大,所以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的效果,也是此节课主要的问题所在。

15.数学课堂讨论的点滴体会 篇十五

关键词:课堂讨论 培养思维品质 提高课堂效率

一、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二、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三、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四、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五、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

讨论不是教师的休息时间,不是学生的放纵机会,也不是大家自由地闲谈。这只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而设计的教学程序。教师有必要切实地指导课堂讨论。在更多时候,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当中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的心声,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拉进师生之间距离,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再者,这样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偏差,并加以适当控制,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讨论的效率。

16.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十六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技能的主要途径。为了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我校教师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认真分析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低效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一切从实做起。确立了以 “课内导学、课内展示、课内解惑、当堂训练、课内总结”五步教学法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课内导学、课内展示、课内解惑、当堂训练、课内总结

在“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口号下,我校确立了以 “课内导学、课内展示、课内解惑、当堂训练、课内总结”五步教学法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对五步教学法进行探索和学习。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内导学:

(一)、导学案的设置

(1)认真钻研教材和标准,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在学习的要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准确的制定出学习目标,并对教学做一个初步设计设想。

(2)、知识问题化: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精心设计出来。使学生通过对学案的学习来掌握知识、方法和技巧,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问题层次化: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出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

(二)、教师正确使用导学案

1、解读学习目标

课前,教师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解读和分析,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向。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进行探究和学习。

2、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五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3、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等等,以使引导能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二、课内展示

1、展示时,展示的内容不宜太多,形式多样,可以是抢答、必答、投影或者是板答等等。展示的时间上也应严格规定,一般控制在5-8分钟之内为宜,否则将影响新课的教学。而对于复习课的课前展示时间则可以适当延长。

2、让学生认识到展示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展示中,对有些问题只要答案正确便可一带而过;而有些问题却需要深入追究,问清楚来龙去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将前面所学知识的疑点暴露出来,为后续学习排除障碍。

3、及时进行点评。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指出错误并引导他们分析题目的正确思路和方法。除教师点评之外,也可以让学生互评,找问题和差距,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鼓励,多用赞美的语言,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三、课内解惑

教师要安排8-10分钟左右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缺乏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强调和点拨绝对不能丢掉.1、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但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和好的思维方法,教师该讲的还要讲,该强调的还要强调.在学生已形成的知识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指出错误,分析错因,通过互相评价讨论,更正错误,寻求做题的规律,帮助他们归纳,上升为理论,并指导他们对其进行综合运用。引导他们学会和运用数学中蕴涵的方法,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形成清晰、逻辑性强的数学解题思路。

3、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一批得力的助手,引导和鼓励他们围绕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探究和怀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难题时可以相互讨论、质疑,还可以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最后教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和提升。

四、当堂训练

1、练习要体现出在本堂课中学生的收获——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起到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作用。一般按由易到难7:2:1的难易层次来设计,将有关的题目分层地呈现给学生,照顾不同层次学习有差异的学生。训练不得少于15分钟,让他们逐步地往上爬楼梯,一直爬到知识的顶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对教学的改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当堂训练有很多方式,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比如可以是当堂测试、小组长检查、教师抽查、当堂批改等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来回巡视,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来实现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3、当堂训练要及时反馈、当堂纠正,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并让学生将错题作为作业整理在错题典型题集本上,下来多看、多思考,做到堂堂清。

五、课内总结

1、让学生用2-3分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和思考,找出本节课的疑惑点、重点和考点。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提升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2、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引导他们归纳出蕴涵的数学思维和方法,并对它进行灵活运用。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因为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和教学组织.参考文献:

[1]杜文华《.数学教学新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9期

上一篇:博物馆里的惊喜发现作文下一篇: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教法及优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