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宋庆龄故居导游词(9篇)
1.上海宋庆龄故居导游词 篇一
上海宋庆龄故居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1843号,是伟人宋庆龄长期居住和从事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故居总面积4300多平方米,分为前花园,主楼和后花园。
上海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她从事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和大量文物。1949年宋庆龄就是在这里欣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北上参加开国大典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参与制定国家各项大政方针。她经常在故居举行各种国务活动,会晤和宴请来访的各国贵宾,促进中外交往维护世界和平。她所创建的新中国妇幼文化福利事业和对外宣传刊物也是在这里酝酿、筹划的。她也曾在故居内会见过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邓小平等。
1963年开始,宋庆龄就搬到北京,上海的这边故居只有每年过年过节才会回来居住。1978年12月31日,宋庆龄回这里过春节,至2月底返京,居住3个月,这是她最后一次回上海。[1]宋庆龄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去世,这里作为她在上海的故居对外开放,供后人瞻仰,1981年10月,故居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
宋庆龄(1893-1981),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也是一位杰出的国际活动家,宋庆龄故居在准海中路1843号,是一幢红瓦白墙的小洋房。这幢房子原是一个希腊船主的私人别墅,从1949年到1963年,宋庆龄在这里工作、生活达之久。
2.孙中山宋庆龄寓居上海的日子 篇二
精诚无间,逆境入住寓所
1918年5月,孙中山受西南军阀排挤,辞去大元帅职务,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先取道台北赴日本,并给汪精卫发电报,让其从各方面查明是否能居住在上海。此时,宋庆龄因守护病重的父亲已经在上海,她得知消息后,为孙中山来沪事宜积极奔走,并与法国领事交涉。6月23日,孙中山收到宋庆龄的电报:“已与法国领事交涉好,上海可以居住。”于是孙中山在神户乘“近江丸”归国,26日抵达上海。当时,欢迎者群集于码头,孙中山登岸后即乘汽车抵达法租界莫利爱路29号寓所。
在寓所居住的日子里,孙中山和宋庆龄的生活得以暂时安定下来。宋庆龄在生活上给予了孙中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的生活很有规律,常常清晨起床后在寓所的花园里一同锻炼身体。因为长期在海内外奔走,孙中山曾患有严重的胃病,在宋庆龄体贴入微的照顾下,孙中山的身体也日益健康,胃病得以痊愈。
孙中山和宋庆龄生活非常俭朴。根据孙中山身边的侍卫马湘回忆,当时孙中山一家人包括卫侍等,一日菜金仅两元。宋庆龄在给黎照寰的信中也写到:“我们每个月的开销从来不会超过300元,这其中包括衣食开销。”
孙中山在1918年10月17日致康德黎夫人的信中这样描绘他和宋庆龄的婚后生活:“我现在过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生活:一种真正的家庭生活,一位伴侣兼助手。”
莫利爱路寓所也是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他经常邀请朱执信、廖仲恺和陈少白等人到寓所一起研究革命理论,或与蒋介石商谈国内形势、粤军及讨伐桂系战事等问题。当孙中山在寓所会见重要客人时,宋庆龄总是在一旁娴静地倾听他们的讲话,并认真打字记录谈话内容。当时客人们对宋庆龄的印象是“稳重谦虚”。孙中山对宋庆龄极为信任,委托她处理机要文件、来往函电和对外联络工作。宋庆龄在孙中山所有重大活动中都追随其左右,成为孙中山最亲密的战友和得力助手。
著书立说,总结革命经验
孙中山在入住莫利爱路寓所初期,由于“护法”运动的失败,情绪较为低落,对时局采取消极态度。在1918年7月4日致子孙科的信中,他写道:“对于现在之时局,拟暂不过问。”面对当时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孙中山开始从哲理上认真总结多年来从事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决定要从著述方面启发国民,于是他发愤读书,闭门著述。
孙中山十分爱好读书,在他的上海故居里,至今仍收藏有他当时购买的大量中外书籍,这些书籍大部分为早期版本,有的已成孤本。孙中山精通英文和日文,他的外文藏书除少量日文书外,绝大多数是英文原版书,其中政治类书籍特别多,还有医学、科技、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中文藏书大多是线装本,为中国经典之作,如《二十四史》、《汉魏六朝名家集》、《王安石全集》等。孙中山曾对日本友人说:“余一生嗜好,除革命外惟读书而已。余一日不读书即不能生活。”
在寓所居住期间,宋庆龄陪伴在孙中山的身边读书、写作,无间寒暑。有时,宋庆龄还会为孙中山读马克思、恩格斯,还有著名科学家如汉道科·埃利斯、危普顿·辛克莱等人写的书。他们经常一起读书到深夜,还把地图铺在地板上进行研究。宋庆龄曾回忆道:“我的丈夫有很多书,他的室内四壁挂满了各种地图。每晚,他最喜爱的事,是铺开巨幅中国山水、运河图,弯腰勾出渠道、港口、铁路等等。”孙中山常常从早上8点工作到夜里11点,连午睡的时间也没有,一直专心于工作、写作、会见国民党员,或者埋首于阅读和绘制地图。
从1918年6月起,孙中山就开始着手撰写《孙文学说》,在此书中,孙中山强调了“行易知难”的哲理,对辛亥革命以来的教训,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1919年6月5日,上海华强书局出版了《孙文学说》初版。上海《民国日报》以《破天荒之学说,救国之良药》为题,对该书出版作了报道。与此同时,孙中山开始将他酝酿多年的全面振兴中国经济的思想进行系统梳理,最后撰成《实业计划》一书。《实业计划》是用英文撰写的,原名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共分六大计划,是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总计划,一幅振兴中国实业的宏伟蓝图。《实业计划》中文稿由朱执信、廖仲恺、马君武等人翻译,1919年开始在《建设》杂志第一卷第一号上连载。
后来,《孙文学说》、《实业计划》与孙中山1917年写成的《民权初步》(原名《会议通则》),共计20多万字,合编为《建国方略》一书出版。宋庆龄担当了该书的资料搜集、书稿抄写和译述等工作。
患难与共,促使国共合作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悍然发动叛乱,炮轰当时孙中山和宋庆龄所在的广州观音山粤秀楼总统府,宋庆龄为孙中山安全着想,坚持让他先行离开,并对孙中山说:“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能没有你。”经宋庆龄再三恳求,孙中山才同意离开总统府,并嘱托卫士队卫士保护宋庆龄。在宋庆龄等人的掩护下,孙中山先行脱险,登上永丰舰指挥平叛。宋庆龄率领卫队在总统府坚守了1昼夜后,弹尽粮绝,在卫士的掩护下离开总统府,3天后也辗转登上永丰舰与孙中山会合。在此期间,宋庆龄不幸流产,这也是她一生中惟一的一次妊娠。
此后,宋庆龄和孙中山先后回到了上海寓所。在经历了生死离别后,孙中山在寓所为宋庆龄写下了“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的联句。这对联句一直被宋庆龄珍藏,见证了他们至死不渝的真挚爱情。
陈炯明叛变使孙中山遭受很大的打击。1922年9月18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致海外同志书》,叙述陈炯明叛变经过,自认“任用非人”,以致“祸患生于肘腋,干戈起于肺腑”。同时,他开始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新的探索。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有条件地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提出的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意见,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8月23日,莫利爱路寓所二楼书房内谈笑声不断,原来是李大钊前来与孙中山会晤,两人长谈数小时,讨论“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宋庆龄在一旁陪同。不久,李大钊就由张继介绍,孙中山亲自主盟,正式加入中国国民党。当李大钊说明自己是第三国际的党员时,孙先生回答说:“这不打紧,你尽管一面做第三国际的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宋庆龄后来回忆说,孙中山特别钦佩和尊敬李大钊,认为李大钊是真正的革命同志,因而总是欢迎他到家里来。
在李大钊的引荐下,8月25日,孙中山在莫利爱路寓所与马林会晤,马林向孙中山通报了西湖会议的有关决定,他们就改组国民党、国共合作、同苏俄结盟等事项进行了广泛的交谈。会谈时,李大钊、林伯渠、宋庆龄等均在座。
9月4日,旨在改进国民党的第一次会议在上海莫利爱路寓所的草坪上召开,共产党人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及国民党各省在沪同志共53人出席了会议。
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上海分别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和《中国国民党党纲》,宣布建国主张及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建国纲领。
nlc202309012221
1923年1月18日,越飞到莫利爱路寓所拜访孙中山,孙中山和宋庆龄在家中设宴招待。1月20日、22日越飞等人再次至莫利爱路寓所拜谒先生并共同商讨中国革命问题。1月26日,孙中山与越飞在上海联名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双方认为,中国最迫切的问题是国家的统一与独立,苏俄将援助中国革命。《孙文越飞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定。
国共合作是在国民党内部进行激烈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宋庆龄一直坚定的支持孙中山的决定。她回忆说:“一听到宣布他决定实现这种统一战线,有些人就来找我,以为我会帮助他们反对这一行动。当我拒绝这样做,支持孙中山坚决做下去的时候,这些人就退党,并且公开攻击他。可是孙中山是吓不倒的。”
孙中山在莫利爱路寓所完成了其思想上的重大转变。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莫利爱路寓所也成为了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见证。
莫利爱路,永久的纪念地
1924年11月,孙中山应冯玉祥邀请,抱病北上,共商国是。11月17日,孙中山和宋庆龄抵达上海,上海各界人士齐集码头欢迎孙中山。中午,他们回到上海莫利爱路寓所。当日在寓所接见群众代表及各界人士,上海大陆、孔雀两影片公司还派人专门拍摄了纪录片。11月19日下午3时,孙中山在上海莫利爱路寓所举行招待上海各新闻、报刊记者茶话会。会上,孙中山发表演说,主张召开国民会议,解决中国祸乱,实现国家和平统一。各记者踊跃发言,赞成先生的时局主张,并请先生早日北上,造福民众。1924年11月22日上午6时45分,孙中山偕夫人及副官离开莫利爱路寓所,乘船北上。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溘然长逝于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临终前在家事遗嘱中,将他一生仅有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妻子宋庆龄以为纪念。
宋庆龄十分珍爱孙中山和她共同居住过的这座寓所,这里充满了她和孙中山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孙中山逝世后,莫利爱路29号寓所内设置灵堂,供各界民众吊奠。3月16日,时在北京的宋庆龄特意致电上海孙中山寓所内的工作人员,嘱托他们“勿移动孙先生在世时书案、坐椅等原位”,保持孙中山在世之原状。
1925年4月11日,宋庆龄料理孙中山丧事后从北平回到上海,仍居住在莫利爱路寓所。
在宋庆龄续住莫利爱路寓所的日子里,她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坚持自己的原则,继续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贡献。她利用其特殊地位和关系营救了陈赓、廖承志等中共党员,还保护和营救了许多爱国民主人士和革命志士,先后发起了营救邓演达、牛兰夫妇和“救国会七君子”等行动。1933年2月17日,宋庆龄在莫利爱路寓所宴请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陪同出席的有蔡元培、杨杏佛、鲁迅、林语堂、伊罗生、史沫特莱等。1936年1月,宋庆龄在寓所约见中共地下工作者董健吾,托他将一份国民党要求同共产党谈判的重要信件转交给陕北瓦窑堡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毛泽东接报后,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同国民党谈判的五项原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宋庆龄为抗日救国做了大量工作。12月23日,宋庆龄接受中共中央要求她撤退到香港的建议,离开了她生活、战斗了19年的上海莫利爱路寓所。在离开上海前,宋庆龄细心地把家具、贵重物品等分别托付给亲戚、朋友妥善保管起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宋庆龄回到上海,把分散的物品重新集中起来,按照原样布置。1945年底,宋庆龄将莫利爱路29号寓所移赠当时的国民政府,以作为永久性纪念地。
宋庆龄生前特别关心寓所,经常来这里视察,对寓所内的建筑保护和内部陈列进行具体指导。她在《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册序中写道:“孙逸仙没有什么财产,他以毕生精力献身于中国革命,死后只留下他的书和他的故居作为纪念。”
孙中山和宋庆龄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作为他们当年曾经从事革命活动、共同生活和工作的历史见证地——上海莫利爱路29号寓所,如今已成为中外人士瞻仰之地。每逢孙中山诞辰和逝世纪念日,海内外各界人士、孙中山亲属均要来此参观瞻仰。
3.宋庆龄故居英文导游词 篇三
The Former Residence of Soong Ching Ling, late Honorary Chairma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situated at46North Rive Street in the Rear Lake area of the West City District. The residence was once a garden of one of the Qing Dynasty princes” mansions. The area along the banks of Rear Lake is quiet and beautiful, with shady willow trees lining the streets. Water from Rear Lake has been diverted through an underground channel into a stream that winds its way through the garden.
This lovely Beijing garden is elegantly laid out with rockeries and ponds set off by pines, cypresses and flowers. Winding corridors links traditional-style halls and pavilions in the garden. The tasteful layout gives the garden an atmosphere of elegant antiquity.
Originally, the grounds of the mansion contained numerous buildings: the front hall, called Happiness on the Hao River Bridge, after a story from Zhuang Zi; the Pavilion for Listening to the Orioles; and the eastern hall, called the Hall for Gazing at Flowers. Linked to the South Building by a winding corridor was the Waves of Kindness Pavilion. Exquisite large rockeries were dotted with structures such as the Fan Pavilion and the Room for Listening to the Rain. Ponds, fine rocks, shady trees, flowers and lawns all added to the enchantment of the garden. But over the years the whole garden fell into disrepair.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1949,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made plans to build a residence for Soong Ching Ling in Beijing, and decided to renovate one of the princes“ gardens for the purpose. New buildings wee constructed to the west of the mansion”s main hall to create a quiet secluded courtyard as it stands today. Soong Ching Ling moved into the mansion in1963and worked, studied and lived here until she passed away on May29,1981.
A short way inside the main gate is a grape arbor, and by it in a flowerbed stands a wooden tablet carved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mansion.
Walking northeast form the grape arbor, one comes to the exhibition halls. The auxiliary exhibition hall served as a guest room where Soong Ching Ling received guests from China.
The first exhibition hall is divided into eight sections, each representing a period of Soong Ching Ling“s life. The exhibits include large numbers of photographs, documents and objects of interest depicting her childhood and student days, her marriage to Sun Yat-sen, her participation in political activities, he organiz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to Safeguard the Righ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her support of the advocates of resistance to the Japanese invasion. Also on display is a copy of one of Soong Ching Ling”s most famous saying, taken from her essay“Sun Yat-sen and His Cooperation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un Yat-sen”s40 years of political struggl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eople reached their peak in the last years of his life. The high point of his development came with his decision to cooperate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work for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second exhibition hall is divided into seven sections with the following titles: Invitation to Come to the North; One of the Founders of New China; Close Comrade-in-Arms of the Party, Beloved Leader of the People; Pioneer in Safeguarding Peace-Envoy of the Chinese people; Study; Life and Work; Great Communist Fight; and the Grief of a Nation, the Sorrow of the World.
The third exhibition hall is the Children”s Hall, reflecting Soong Ching Ling“s great affection and concern for the youth of China. She once said: ”Children are our future, our hope; they are our country“s most valuable asset.” Included in the exhibition is a painting of a basket of longevity peaches, presented to Soong Ching Ling by the affection which the children of New China feel for her.
4.韶山故居导游词 篇四
欢迎大家来到伟大领袖毛爷爷家乡参观,我是你们此次韶山之行的讲解员,首先我要代表我大伯代表10万韶山人民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祝愿!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毛,是吃毛家饭喝毛家水长大的地道韶山妹子、湘妹子。大家可以叫我毛妹子!刚给大家提到我大伯!呵呵,那就是伟大的毛爷爷了,我父亲跟毛爷爷是一个辈的,所以他老人家就成了我大伯了。韶山,毛爷爷的家乡,既是著名的革命胜地,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韶山位于湖南中部,湘潭、宁乡、湘乡三地的交界处,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10万。但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因毛爷爷而走向全世界,成为众人所向往!相传韶山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舜帝南巡被此所吸引一时兴起演奏了古代的一种音乐—韶乐,音乐一响召来百鸟之王凤凰,所以说韶山是音召凤至的地方被称之为—韶山。 公元1893年12月26号,伟大领袖毛爷爷就出生在今韶山冲土地村上屋场一个普通农民家里,父亲毛顺生聪明能干,母亲文七妹心地善良。家里主要以务农为主!19秋,不满17岁的毛爷爷离开家乡到达长沙读书。在离家之前主席给他父亲留了四句话: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毛爷爷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教育他的亲人跟着干革命。毛爷爷家是个革命家庭有6位亲人在革命中光荣牺牲。大弟毛泽民、小弟毛泽潭、妻子杨开慧、长子毛岸英、侄儿毛楚雄、堂妹毛泽建。1927年毛爷爷专程回家考察农民运动。27年主席临走的时候韶山的父老乡亲问了毛爷爷一句话“石三伢子,何时有空再回韶山洛”主席当时说了一句“三十年后革命不成功我石三伢子永不回韶山”三十二年过去了,1959年毛爷爷回来了!以主席的身份回到了韶山!他老人家的话灵验了三十年革命成功了!59年主席回到家乡非常激动挥笔写下了一首阔别32年家乡的诗词《七律到韶山》!当时是由湖南省省委书记周小舟陪同,到了滴水洞1号水库游泳。主席这一生有两个最大的爱好第一:喜欢游泳,第二喜欢打乒乓球;游完泳之后主席笑着对小周说:小周啊,滴水洞风景很好,要搭几间茅屋子等我老了可以回来住一住!说者无心,听者就有意了。小周于60年就开始建起了滴水洞1号2号3号楼61年竣工。被评为203工程。1966年也就文化_革命前期毛爷爷最后一次回韶山正好就住在了滴水洞的一号楼,住了11天时间,在临走的时候毛爷爷还坐在滴水洞一号楼门口的石凳上迟迟不肯起身,工作人员催毛爷爷:主席,我们该上车了!“你们先走咯,我再坐哈子。”过了将近半个小时,工作人员又一次催到毛爷爷,主席才缓缓的站起身摇了摇头的说了句“走还是要走啊,只是身不由己!”说完以后就离开了韶山。1976年9月9号传来了毛爷爷与世长辞的消息,谁也没想到1966年竟成了毛爷爷最后一次回家乡。
但是在毛爷爷心里晚年一直有一个心愿,希望自己能够永远住到韶山来,落叶归根。但愿望一直没能实现,为了完成主席的心愿,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在毛爷爷诞辰100周年时,在韶山建个铜像广场,让主席永远的活在韶山。主席铜像由江苏南京城光机械场制作,纯紫铜材质,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陈允贤两为老先生雕刻。而且这也是他们生前的最后一个作品。铜像从南京运到韶山来在途经江西井冈山的时候开在最前端主席铜像的大卡车突然之间开不动了,因为当时运到韶山的卡车总共有7台,其中6台是毛爷爷家6位亲人,(也是南京晨光机械场一同制造)惟独只有装主席像的大卡车开不动了,当时到达韶山已经是傍晚时分,也没办法修车,所以就选择在井冈山住了一晚。第2天早上司机叫来当地的修理工来修车,师傅把车子修了将近1个小时,只告诉司机一句话:这车我修不好因为我不知道车坏在哪里!司机听这么一说着急了:这还得赶路,要还修不好赶不到预定时间到,那可怎么办。这时一个年近一百的老人走上来啪的跪在主席面前磕了3个响头,走到主席头前说了一句话:毛爷爷,我知道您跟井冈山有感情,但您可知道韶山的老百姓还在盼着您回家呢。说完这句话后他叫师傅上驾驶坐去开启车辆,车子竟然在没有经过任何修理的情况下奇迹般的又能开动了...大家都知道主席最早拿起枪杆子闹革命,他老人家说过除开韶山井冈山是他的第2故乡,所以主席是想在井冈山住一晚看一看,主席像1993年12月20日落成,由中共中央_书记江泽_从北京赶来为主席铜像揭幕,主席家亲属女儿李娜,儿媳邵华,刘松林。孙子毛星宇也都参加了揭幕大会,揭幕仪式在上午8点准时开始,书记把主席身上的红绸拉至手持文稿半身的时候,天空同时升起了太阳和月亮,日月同辉,而且月亮仅持续了短短的8分钟,8分钟过后月亮自然的就消失了。而且在93年12月份韶山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也在寒冬季节盛开了,比以往整整提早了3个月时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日月同辉!12月26号毛爷爷生日的那天,韶山老百姓一大早就赶到铜像广场烧香放鞭炮,给毛爷爷老人家拜寿,就在那天人们都发现有6只蝴蝶围绕在主席铜像身边翩翩起舞整整一天都没有离去,老百姓都说:这是主席家6位亲人化蝴蝶也来给他老人家拜寿了!!! 说了这么多,大家或许会想这韶山人都把毛爷爷给神话了,把主席当成神了!说实话所有来韶山旅游的朋友们都无法理解和体会韶山人的这种心情,因为在韶山人民心目中主席就不光是主席了,他就是我们的平安神、保护神!我们这边每个老百姓的家里都会有神龛而神龛上我们不摆观音不摆佛我们就只供毛爷爷像,在韶山只要看到韶山牌照的那都会看到前面挂有一个带主席像的车花。在每年的第一天所有韶山人都会在第一时间去给主席拜年!之所以这样肯定也是有原因的,以前在我们这个地方有这样一句顺口溜:韶山冲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扁担过一生!这是说我们韶山是个穷地方有女儿的千万不要嫁到韶山来,现在韶山人大多靠着旅游业发展慢慢的走上了幸福之路,所以韶山人现在都是享着毛爷爷的福,就像韶山人常说的“没有毛爷爷我们哪有今天,哪有今天这种幸福生活啊!”而且只要说起主席那他老人家这不平凡的一身韶山人口中的都有一连串的神奇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主席的贴身警卫部队叫8341部队,但8341到底是怎么来的,大家可能就不太了解了,说起8341在当地有很多说法,流传最多的是:主席在西北坡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位高人,他老人家平常是不信这些的但那天还是破例的去算了一下,主席走进去那个高人拿起主席的手看了看什么都没说,只在主席手掌心上写了4个数字:8341.主席百思不得其解就问高人这4个数字的含义,高人说了句天机不可泄露,便扬长而去!主席回到中南海后就把他的贴身警卫部队命名为8341部队,但它的寓意没有人知道,直到主席逝世以后人们才了解这4个简单而又有着深刻含义的数字:主席享年83岁持政41年!包括9这个数字跟主席也有着不解之缘,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49年9月9日入住北京中南海,76年9月9日逝世!大家现在还可以在您手掌心上写一下这个“毛”字,把“毛”字反过来就是一个“手”字。在战争时期有人曾问过毛爷爷:您觉得有信心打败蒋介石吗?主席风趣的回答:就以我的姓氏跟老蒋的姓氏比较,老蒋不过就是将军头上一把草,“草头将军啊”,而我毛爷爷的“毛”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毛”能“反手掌乾坤”!说到这个反手掌乾坤就想到毛爷爷故居,故居的座向是座南朝北,正好背靠毛家的祖坟,韶山最好的一块风水宝地,面朝的则是一口池塘,正好把房子的整个风水体现了出来,而在我们南方农村一般的房子都是座北朝南的!更神奇的是韶山的地图,来到韶山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下韶山地图,如果您不仔细看那是看不出来的,但您只要利用毛爷爷曾经说过的,“反手掌乾坤”把韶山地图旋转180度,那您会惊奇的发现韶山地图跟中国地图非常的相似!惟独少了一块,台湾!在韶山地图上您找到毛爷爷故居的位置到中国地图上一比,您会更惊讶,因为他正好就在北京首都的位置!!!这一系列的事情可以说是巧合,也可以说是天意,但她却不能用科学来证明,让人们不得不信不得不佩服! 主席是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预言家。主席1965年去井冈山曾经写过一首诗《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诗中这么写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想到这首诗就想起了“神州5号”航天员-杨利伟.杨利伟出生于1965年,神州5号20成功发射,65年到03年之间正好相隔38年,一年不差一年不少,主席说过:38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神州5号成功的上天了.刚刚说到的是主席的一些传奇故事,那说到我们韶山这个地方可以说人杰地灵、山青水秀。很多名人领导都会来韶山看看主席故居,拜拜神奇的铜像,谈谈祖坟的风水。说起那些来过韶山的领导们,最让我们值得敬佩的就是胡锦_,他也是所有中央领导里边来过韶山次数最多的一个人。分别在83年5月1日,93年的7月1日,年的10月1日三次到韶山!10年一次,每一次都是在韶山人最多的时候来的。韶山这个地方非常小,来了一些车就堵了,堵的很厉害,一堵就是3、4个小时。胡锦_每一次来都堵车,但其实只要他要求戒严肯定就不会堵了,因为所有来韶山的领导都会要求戒严。惟独胡锦_坚持不要戒严,他说来韶山都是拜主席,没有身份区别!记忆最深的是2003年10月1日那一天,胡_书记来到韶山没有让戒严,在快到韶山的地方堵了整整2个小时的车子,到了韶山冲以是中午12点59分,陪同就提议先到宾馆吃饭再参观,胡_书记坚决不愿意要陪同把车子直接开到铜像广场,他没等陪同帮他开门直接打开车门向广场走去,这时湖南省管理局把已经准备好的花篮抬到胡书记面前。因为我们韶山有个规矩一年有3天可以在广场烧香放鞭炮。大年三十、初一和12月26号主席生日的时候,其他时间都只能以献花的形式!但当时_书记没有用事先准备好的花篮,而是走到铜像广场角落由管理局摆设的一个为游客准备的鲜花点,选了一个最大的花篮,拿起笔在挽联左边写上了“永远怀念毛爷爷”右联写了“胡锦_敬献亲自负了钱把花篮从右边台阶上去献给了主席。献完花篮以后给主席深深的鞠了3个躬鞠躬后围绕主席铜像转了三圈。最后他还对着主席大声的说了一句话:“毛爷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说完后才去吃中餐!到离开韶山的时候胡_书记说了一段话:都说井冈山是个保官的地方,我觉得韶山倒是个该来的地方,多来多变化啊!!!当时在场的人都没听懂这句话的意思,惟独只有我们湖南省管理局局长听懂了,送走_书记后,我们局长笑到:_书记的话含义深刻啊,他来韶山可真是多来多变化啊,83年中共团委书记、93年中央书记处书记、03年中共中央_书记!10年一次10年变化一次啊!但是很多主席身边的人、以及一些中央领导、干部都来过韶山,惟独有一个人没来过,那就是主席的夫人江青,主席在66年回韶山的时候邀请江青一道来。可江青在来之前给毛爷爷提了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要开通专列从北京直接到韶山;第二个条件:要毛爷爷把韶山所有有关杨开慧的照片全部收起来把江青的挂上去;第三个条件:她要求主席向所有人公布说江青才是主席的原配夫人。主席没有答应她的条件江青赌气不到韶山来!事后主席说了一句话:该来的都会来,不该来的怎么也来不了,来的都是好人啊!所以今天来到韶山的同样也是好人,小毛在这里借此机会祝大家好人一生平安! 不知不觉已快到韶山冲了,来到韶山的不管是中央领导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都得记得,到了韶山就得入乡随俗,心诚则灵。要完成3个任务。一看、二拜、三请。一看:看毛爷爷故居,二拜:到了铜像广场都要给主席三鞠躬,三请:来到韶山不管您到哪里都能看到很多主席纪念品,但您得记住这边的讲究一定要说“请”,不能说买。这也是出于对主席的尊重!!!来到韶山的游客可以说都会把主席请回家的,只是请的纪念品不一样而已,有像章啊、项链啊、挂家里的装饰品啊、挂车上的车花啊、铜像啊(就光铜像就有铜的、石膏的、玻璃钢的等等。但所有参观了韶山的游客都会提出意见说韶山的纪念品到处都有,没什么收藏价值。所以为了完成游客的心愿,为了纪念毛爷爷诞辰114周年经过中央批准发行了一批精品的小铜像,主席铜像跟广场铜像一样纯紫铜材质,开国大典的光辉形象(手持文稿)。主席像最特别的在于他基座背面的4位数编号,每一尊主席像在随模具出磨的时候都会在基座背面带有一个号码,号码是从0001-9999共九千九百九十九尊加铜像广场一尊正好一万尊,寓意主席万寿无疆!在这些号码当中有3个是已经被请走了的,0001号是主席儿媳邵华来韶山亲自请走的,当时还说了一句话:希望我的父亲能够走进千家万户保佑大家都能平平安安的!8341号是收藏在8341部队、9999是韶山老百姓一致提议送给胡锦__书记,所以这三个号码是请不到的,这种铜像分两种规格向外发行,小号是18.8厘米,大号是22.8厘米,大小总共9999尊没有重复编号,每尊主席像都有一张配套的收藏证书,保证他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而且主席像只指定在韶山的《韶山怀念馆》定点发行,因为怀念馆由主席儿媳邵华提写馆名。主席像也不是所有来到韶山的游客想请都能请到的,因为主席像是由档案局统一公布编号,每个星期公布一次,所以都说请主席还得讲究缘分!!所以呆会去怀念馆大家能赶上发行之日就可以把主席诚心诚意的请回家了!好了,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韶山冲了。我们先去故居,再去拜拜毛爷爷(对了,我们这边对主席的称呼不管男女老少都叫毛爷爷),之后去怀念馆观看一段当年抢拍下来103秒的“日月同辉,杜鹃花开”“江西抛锚”的实况录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然后再去神秘的西方山洞看看文化_革命前期主席生活了11天的地方。下车前大家把两边窗户关好,贵重物品带好准备下车.
5.萧红故居导游词 篇五
萧红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195月,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出生在这里,并渡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9年,萧红离家出走,成为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她一生中写作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共计100多万字,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故居为传统的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共有房舍30间。院内展有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萧红生前的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等,另有一座2米高的萧红塑像。从中不仅可以探索萧红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轨迹,而且还可以领略30年代北方人民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是学习、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场所。
2建筑特色编辑
萧红故居是很典型的北方乡村建筑。萧红故居保留着满族民居建筑的风格,在结构上是五檩五鸠,软山、明柁、半明柱。在门窗上,窗户采用上下对开,带有盘肠子花格图案,中间镶嵌一块玻璃,四周裱糊北方特有的窗户纸。中间的房门,采用了“苏州门”,顾名思义,是江南水乡的产物,可以看到华夏文化的融合。而房间后门是北方传统的板门。室内是北方人生活的火炕。
萧红故居满族民居的另一特点也在萧红故居的老宅上体现出来,就是与正房平行的烟囱,青砖砌成,由4节搭建,高7米,与屋内火炕相通。相通部分俗称为烟囱桥子。
如今,萧红故居陈列室就设在正房里。堂屋中间摆设着一个砂盘模型,再现了故居的原始形态。东屋两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屋两间作为展室,墙上展示着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和与萧红共同战斗过的老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舒群、塞克、罗烽、白朗等人的墨宝。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6.小平故居导游词 篇六
邓小平故居座落在广安区协兴镇牌坊村的邓家老院子,为普通农家三合院,占地800余平方米,有大小房屋17间,穿抖木质结构,青瓦粉壁,古朴典雅,庭院绿树成荫,翠竹掩映。
故居正房大门上方悬挂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邓小平同志故居”金字横匾,大门两侧为四川著名作家马识途撰写的对联:“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救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水秀山,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故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图片,分“革命年代”、“建国时期”、“**岁月”、“开创新时期”、“外事活动”、“休戚与共”、“’92南巡”、“多彩情趣”八大部分,展现了伟人光辉革命历程和盖世功勋。一批珍贵文物分别陈列在“家乡与家族”、“童年在广安”栏目内;“情系广安”展室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省级领导参观瞻仰的照片及全国“南巡杯”书画大赛的近千幅作品。
7.阎锡山故居导游词 篇七
进了大门,是东花园的一院。这是阎居里最大的一个院子,四面均建厅堂,中间是花坛、假山和喷水池(假山、喷水池已毁,与在原假山处建一影壁,正面镌刻有当年孙中山先生书赠阎锡山的“博爱”二字手迹),周围则是用条石、鹅卵石和青砖铺漫雕砌成的带有装饰图案的车马环行便道。在这个院子的东北角,还有一个喷水池,直径丈余,全部用青石雕砌而成,四周围栏上均刻有花卉、人物,栏杆顶部蹲有姿态各异的小石狮。自来水通过中间一根高达四米的盘龙石柱(整块巨石雕成),让顶部莲花座上一只维妙维肖的顽皮小石猴尿出来,与建在院子中心的喷水池、假山相映成趣。可惜这些石雕在“文革”中亦遭到不同程度损坏。(这个院子据说为阎锡山的副官、卫兵等人居住办公的地方)。
穿过一院东厅中间的过道,便是东花园的二院。这个院子比一院面积要小一些,但建筑上豪华庄重得多。栩栩如生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明柱、鼓墩、飞檐、斗拱,层层叠叠、刻刻缕缕,均为典型的晚清宫殿式的建筑风格(据传,此院建好后,阎父书堂,继母陈秀卿即在此院正厅小住)。
阎锡山旧居的建筑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以东为上,每个院子的东房都高出其他方位的房屋。这主要是因为有河边镇东那座不大不小的文山,它既是镇上的风水与象征,又是乡民们的倚靠与荣耀,所谓“背靠文山,而对沱河”或者叫“文山钟秀,沱水环流”,均寄托着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表达了他们的一种满足与自得。
了解了当地这种建筑上的习俗,就不难理解二院东大厅为何会建得那么巍峨壮观了,这座大厅分上下两层,正面大厅是当年阎氏家族议事和接待宾客、举行宴会的场所。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七日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病逝,灵堂就设在这里,整整一个月的祭奠活动,满院金人银马、雪山素海,终日香火燎绕,笙管长鸣,十分排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代表、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代表、军政部长何应钦都来此致祭尽哀。我们从现在遗存的一些历史照片和大量的文献资料上,可以看到阎府当年的赫赫威势。通过东大厅一侧的过道,便是东花园的三院了。它比起前两个院要小得多。但就建筑艺术而言,却更是精雕细镂,格外的考究。不说其它,单说四面厅堂的底基,均由青石雕缕成莲花状石基(即须弥座),可见其是多么地不惜钱财工本,经求至善至美。在正厅门楣处,现在还依稀能辩出“当仁堂”三个砖雕大字,这大概是取天降大任于斯人,吾当仁不让之意,主人踌躇满志之态溢于言表。该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
在东花园三院正厅的后面,还有一个比较隐秘的偏小院,也是阎锡山经常居信办公的地方。据说,他每次乘车从外面回来,不需要经过外面的大院,即可将汽车停在后面的车道上,人可以从旁门进来,直接进入这个小院的正房歇息。如果有人求见,他亦无需绕到外面,而是沿着小院流金溢彩的迥廊转到前面正厅(即当仁堂),便可会客办公。他父亲治丧期间,他就住在这个院子里。另外还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冯玉祥在冯阎倒蒋之前,也就是一九二九年十月至一九三○年二月被阎锡山软禁在五台建安村(阎锡山岳父村)期间,曾来这个小院住过,经初步考证,可能是传说。在三吉院的偏东南方向,现在耸立着一座三层大楼,底层是十分宽敞的三眼窑洞和一条通楼上的石通道,上面两层由青砖砌成。楼顶方砖平铺,可供游人登高眺望,近山远水,一览无余。但从这座楼的用材、风格来看却有点不伦不类。经考证,这座楼的楼顶过去跟周围的建筑物一样,也是插飞挑檐、通瓦板结构,人是上不到楼顶的。当年阎锡山也曾在上面住过。一九三七年九月日本侵略者进犯山西,两个月后太原沦陷,河边阎锡山旧居也驻扎了一批日本军队,使这座大楼遭到了严重破坏。现存楼房的上两层,是解放后由设在这里的忻州地区疗养院重建的。据当地老百姓讲,过去这楼叫“红楼”,又叫“七星楼”。
在东花园的对面,是西花园。比起东花园,西花园的规模要小得多,破坏也较为严重。据说,这里原本是阎锡山的二公子阎志宽(20岁夭亡,其妻赵绣锦、子树楹、又树榕现均侨居美国)结婚用的。现存建筑除南窑和建在西侧的双层电影放映厅还算保存完整外,其余均已逐年毁了。其中较为有价值的西花园门厅和东厅竟然毁于一九八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颁布的前几个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惜。
游客来到东花园南窑外壁,三院大楼外壁,每每驻足忘返。原来这些地方依然完好保存着十八幅阎府家训石刻,其内容或谈交友持家,或言善德治学,均为阎锡山言论。人们奇怪这些遗迹为何能躲过十年浩劫而保留至今天?原来这些石刻在文革前就有人用泥灰抹平了,“文革”中上面写满了领袖语录,自然无人敢造次了。就这样,这些石刻就奇迹般地留存下来了。
纵观阎锡山旧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谲奇的近代建筑群,它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其中尢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而使中外游人流连忘返。遍布各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旧居罩上了一块神奇诡秘的面纱。
8.茅盾故居导游词 篇八
茅盾于1974~1981年在此居住。故居为二进四合院,占地面积878平方米。门内影壁上镶有邓颖超题的“茅盾故居”金字黑大 理石横匾
前院有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倒座房六间。西厢房原是茅盾的会客室和藏书室。东厢房为饭厅,其余为家属和服务人员住房。后院有北房六间和西厢房两间,北房原是茅盾的工作室兼卧室。茅盾逝世后,前院开设了2个陈列室,陈列茅盾生前的实物和图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本、信件、手迹和茅盾主编过的文学刊物等,共400余件。后院正房室内保持原状:进门一间为起居室,北墙为1排书柜,书籍按其生前原样排放。书橱前为单人沙发1对。室内东侧临窗放写字台1张。起居室东有门通往卧室,卧室内正中横放小床1张,床左侧案几上堆放着写回忆录备查的旧时期刊以及他平时收集的剪报资料和晚年阅读的书籍。卧室的衣橱、七斗柜均为过去旧物。左侧靠墙的一个小衣柜上,安放着夫人孔德让的黑漆镂花骨灰盒。西首北房专辟为“茅盾文库”,内收藏有茅盾著作及其藏书。1987年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圆恩寺后街13号院范围以内。
茅盾在北京的故居不止一处,但他人生最后的日子是在后圆恩寺胡同里一座由两个四合院改建而成的宅子里度过的。从茅盾逝世到现在仅20多年,所以他的故居基本保存完好,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景点,这里的游人并不是很多。同各种类型的大型公园相比,这里确实有些旧了,但作为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来说,他的故居留给后人的价值不仅仅是五块钱的门票能够买到的。
9.鲁迅故居导游词 篇九
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这次我们就要去他的故居看看。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边第一间。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大家看,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来是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我们现在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先生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现在我们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了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兴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一直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上海宋庆龄故居导游词】推荐阅读:
读《童年宋庆龄》有感09-07
宋庆龄的故事读后感初中09-12
上海导游词简介09-25
宋庆龄:稳定的情绪,是最好的修养人生感悟10-13
上海外滩夜景导游词07-14
导游口试上海07-04
上海静安寺的导游词11-07
上海市总工会关于表彰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章)、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的决定09-12
我爱上海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