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包括

2024-09-01

科学知识包括(精选10篇)

1.科学知识包括 篇一

药学类包括药学专业知识(一)(包括药理学部分和药物分析部分)、药学专业知识(二)(包括药剂学部分和药物化学部分)、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和中药学两类,共7册,每一类有4册。中药学类包括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含中药学部分和中药药剂学部分)、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含中药鉴定学部分和中药化学部分)、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类包括药学专业知识(一)(包括药理学部分和药物分析部分)、药学专业知识(二)(包括药剂学部分和药物化学部分)、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2.科学知识包括 篇二

1962年, 托马斯·库恩发表其经典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 自此库恩的范式理论在20世纪风靡全球, 对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库恩的范式规范了常规科学活动与物质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把科学行动看作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 这些有助于打开一个研究科学实践的领域。正如皮克林所说:在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一书中, 我们“发现了零星的对科学实践的研究兴趣”。[1]巴黎学派在认识论方法论等诸多方面都吸收了库恩的范式思想中的相对主义的思想及反对普遍主义, 从而对科学构建了极端结构, 巴黎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图尔同样吸取了认识论相对主义, 《实验室生活》提出了核心的“实验室研究”思想, 在此基础上, 以分析科学生产的维度为切入点来探讨社会建构理论, 开始了科学研究的重新定位, 提出了“行动中的科学”这一理论, 将科学研究的社会文化关系与实验室研究的制造场地相结合, 很大程度上弥合了广泛的社会宏观体质与科学知识的微观研究之间的分野。塞蒂纳认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是建构性的而非描述性的, 科学是人为的, “实践的概念基于制造知识的行动”实验室的一切都是人们事先精心准备的结果, 即决策负荷的, 科学实验就是主观建构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她特别强调:科学实验的社会网络不是科学共同体, 而是超认识的资源关系形成的社会网络。劳斯系统阐述了科学实践观, 劳斯指出:“科学无需提高我们对事物表象的精准性, 但是它必须提高我们处理事物的能力”。“技术控制, 即介入和操纵自然实践的权利, 并非是对先前知识的应用, 而是当下科学知识的主要采取的形式”。[2]劳斯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科学, 认为知识是对事物的成功操作与控制, 强调实践与理论的不可分性, 通过研究福柯的权利思想, 把权利与知识相统一, 更好地把世界建构为可能的行动领域, 从而对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产生根本的影响。由此可以说, 劳斯的科学实践观以及他对知识与权利之间关系的揭示使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为行动主义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持。

二、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的本质分析

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将知识与行动相结合, 将科学作为一种实践行为来讨论。实践, 从语用学的角度包含了行动者、行动以及行动对象, 因此, 人类理性行动中的科学知识具有属人性的本质特征。

拉图尔、伍尔加、塞蒂娜的实验室研究、林奇等使用人种志方法对实验室进行的研究, 传统的哲学家及其他学者的研究着重聚焦在实验的本身, 重点讨论实验室以及实验室外部处于的社会和历史关系上。皮克林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库恩的“不可通约性”和“常规科学”概念的基础, 并进一步发展范式的不可通约性到物质操作维度的不可通约性, 与此同时, 更加关注实践在科学实践中的作用。他反思传统的科学哲学极少关注实践, 应该将科学理解成为一种与单纯表征性语言不同的操作性活动, 居于首位的是人类力量以及物质力量的操作行为。皮克林在两种意义上谈论实践:其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实践, 这种实践将自己视为在时间中的文化扩展和转换, 重点关注的是围绕这种实践, 各种要素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实践涉及科学家日常工作具体、重复的活动序列。[3]科学知识不再仅仅是作为知识技能基础苍白的语言表征, 更重要的是成为人类实践中令人瞩目的重要力量。

三、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的逻辑分析

知识作为人类社会前进的基础性要素,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学者给予许多分类。其中, 波兰尼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 即以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字公式加以描述的, 这是一类知识;而未能表述的知识, 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是另一类知识。第一类知识为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 , 第二类知识为隐形知识 (tacit knowledge) ”。[4]由此可见, 隐性知识是一种在行动中所掌握和拥有的知识, 是一种难以找寻根源的个体本身领悟, 是一种难以表述传授和继承的高度个人化知识。因此, 隐性知识作为一种桥梁, 沟通着知识与行动。

隐性知识这一概念是波兰尼在1948年提出的, 然而被人们所重视则是在40年后的1996年, 报告名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 将知识的地位提升为现代经济重要的基础, 隐性知识方为人们所重视。这种个体在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是从实践中体会的智慧, 是在面临新的实际问题和挑战的情况下, 通过知识创新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直观体验而后个体到个体分享隐性知识, 到将其通过对话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外化行为即个体到团队的过程, 而后将外化的信息和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以运用, 最后从实践中再次获得和掌握新的隐形, 这个过程完成了知识从隐性到显性再到显性的转化, 从个体到组织再到个体的循环。新知识的产生涉及到组织上对个体所创造的知识进行放大, 并且“结晶”为组织的知识网络一部分的过程, 驱动这种过程的真正力量是知识与形成知识的连续, 动态和同期相互进行的相互作用。[5]通过以上所阐述的知识传播过程, 印证了隐性知识是行动中的知识, 是将知识与行动相连接从而形成逻辑体系的关键。

四、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的意义

行动主义科学观推进了我们对科学的本质认识, 促使科学精神的本真回归。传统的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科学, 使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框架, 科学哲学无法简单地移植, 但是加入了对行动的高度探讨, 就对深入反思已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从实践行动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 科学知识不单纯是各种具体理论的积累, 更是一种人类作用下的实践活动。逐步认识到科学与社会的真正关系, 科学哲学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科学的本质从独立到对立, 从对立到回归社会, 直到行动主义科学观的出现才给科学以真正的定位。在笔者看来, 实践世界的视域包含了自然界与人类的社会, 而科学不仅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更是人类与世界的沟通方式, 我们不单是生活在科学知识的概念之中, 更是生活在科学研究建构的行动世界之中。科学知识更加与时代的脚步同步, 成为解决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重大社会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可以将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看成是一种新的知识观, 另一方面看, 新兴问题产生与解决的外部推力对于原先工作的继承和深入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我们重新思考科学哲学的基本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重要启示。当前科学哲学的研究更注重一种外向式的研究, 即对外部促进因素采取引用和吸收, 在新的论题和研究视角的引用的同时, 也应该重视对已有工作的反思和批判, 既应重视哲学研究与其他方面研究的相互渗透和互补作用所带来的启示, 也应该坚持研究工作的哲学性质。

自主创新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十八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 更加凸显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一改往日研究中对解决理论系统中存在冲突的疏忽, 将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首要问题。科学研究活动的目标首先不是理论, 而是解决手头研究所遇到的问题, 这些问题大部分来自于手边的研究实践, 科学研究无法脱离手边的研究性实践。[6]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把科学技术看作是人类的文化实践活动, 看作是一种介入性的社会行动, 科学技术不仅为我们的生活世界制造出更新、更好的表象 (科学) 和人工物 (技术) , 还以深刻的复杂的方式改造着世界和我们自身。[7]把创新作为提升整体社会的一条进路, 与经济、文化、政策的地位相同, 让科学回归于社会, 与社会共同进退。

摘要:全国雾霾天气, 高致病性禽流感, 转基因食品等, 面临社会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一些突发问题, 行动主义的科学知识观不失为一种顺应历史相应时代的新力量。本文力求研究和运用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来化解危机, 旨在把握好知识经济发展机遇, 创造出更加富强、民主、和谐的新生活。

关键词:科学知识观,行动主义,隐性知识

参考文献

[1][英]安德鲁·皮克林.作为实践与文化的科学[M].柯文, 伊梅,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美]约瑟夫·劳斯.知识与权利[M].盛晓明, 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美]安德鲁·皮克林.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M].邢冬梅,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4.

[4]MICHAEL P.Study of ma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12.

[5][日]野中郁次郎.知识创造的螺旋[M].李萌, 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3.

[6]吴彤.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科学实践[J].哲学研究, 2006 (6) :85.

3.科学知识包括 篇三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88-01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动作教儿童游泳。”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小学科学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感悟、提高。下面就谈谈如何扑捉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把生活化的科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一、抓住身边的有用资源来充实科学教学内容

我们身边的科学知识无处不在,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鱼虫为伍,日日与山河草木为伴,生活的内涵不比城里孩子逊色。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融入到大自然当中,体会大自然的奥妙,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如此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教学调整到更恰当的时间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奥妙,然后收集标本带到课堂来观察,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完整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求。

二、利用生活实践来扩展科学课堂活动时空

以前,我们上完课就结束了,可现在我们让孩子把科学带回家去,使他们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希望通过孩子们的这些举动去改变家长不正确的生活习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就在生活中,科学会给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如在学习《我们的营养》一课前,可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庭一周内吃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利用电脑、书籍等方式查阅你们家所饮用的食品的营养作用,并与父母共同讨论,根据实际生活情况,制定出一份食谱。老师再次利用学生手中的食谱为活动材料,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每位学生了解科学饮食的重要性,然后把这张食谱带回家,再与父母共同讨论修改,从营养学“色、香、味”俱全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生活水平,制定出科学营养的食谱,这张修改的食谱既提高了孩子主人翁的精神,也可在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去创新,更提高了每个家庭的生活质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为人服务的,现代人离不开科学。

三、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来进行探究学习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给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陌生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不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而是提供给学生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使直尺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盐水瓶和学生喝牛奶用过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教学中如果一味地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驗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四、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现象中渗透科学知识

生活中并不缺少科学,缺少的是发现科学的眼睛。很多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之初都会觉得科学课距离他们很遥远,科学课上的内容是科学家应该探究的事,跟他们无关。实际上小学科学课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其课程和课时安排极具针对性。教师要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充分地引导学生发现其与他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联系中进行思考和对比,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校园里的小动物课件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里去观察各种小动物,学生会在地上发现蚂蚁、在叶子上发现蜗牛、在花丛中发现蜜蜂、在泥土中发现蚯蚓。教师要引导他们去观察这些小动物,比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观察蜗牛是怎么爬行的,蜗牛靠什么为生?蜗牛有没有嗅觉?并让学生试着证明自己的结论,学生在观察中会发现蜗牛是靠着肚子底下横纹的波动而爬行的,并从蜗牛经常寄居的地点判断它以各种蔬菜和一些植物的花、叶等作为食物。然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证明蜗牛到底有没有嗅觉,有的小组选了难闻的臭豆腐放在蜗牛的头部,或者选择蜂蜜或者香气扑鼻的桂花放在蜗牛的头部。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后,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重点,让学生消化科学知识。

4.科学知识包括 篇四

生物技术是一门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这一学科强调应用生物学的现代知识和技术,以获得产品或服务为目的,进行各种生物资源包括生物分子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发展可能产业化的生物工艺。这一学科在医药、农牧渔、化工、环境、能源及军事上都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专业坚持基础理论与开发应用研究并重,结合华南地区特点,着重向医药生物技术、微生物工程与资源微生物学以及农业生物技术方向发展。

该专业特别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外语和计算机基础,并且具备广泛、坚实的生物化学鱼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适应新世纪科学及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学生毕业后相当一部分能进入国内外的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其他可从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制备、环保工程及食品饮料、氨基酸、抗生素、有机酸、酶制剂等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也能从事生化分析和微生物分析监测等工作。

生态学专业:

5.科学知识包括 篇五

《网络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国务院令第147号 1994年2月18日发布施行)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公安部令第33号 1997年12月30日发布施行)

焦点一如何规范个人信息收集行为?保护用户权益并确立边界

背景:网络安全法用户隐私有哪些内容,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从2015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的一年间,我国网民因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人均133元。网络诈骗的发生,一般会经历个人信息被收集、遭泄露、被买卖、最后被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等环节。

法律规定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

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专家解读

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荆继武新出台的网络安全法强调网络运营者要对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一定程度上确定了‘被遗忘权’,也就是说网络运营者收集了我的信息,我有权要求他删除或者是更正,这是很大的一个进步。

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法律中的一个亮点是强调了收集个人信息的边界,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比如地图导航软件需要用户的物理位置,这是功能性要求,可以满足;但如果要用户提供姓名和身份证号,就属于不必要了。

焦点二如何斩断信息买卖利益链?未经同意提供、出售个人信息违法

法律规定

第四十二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第四十四条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焦点三个人信息泄露如何补救?运营者要告知并报告

背景:刚登记房屋业主信息,各种租房、装修等电话随即而至;网上平台购买机票、商品,下单付款后就收到改签、取消等诈骗短信。各类网络电信骚扰、诈骗,令人不堪其扰,防不胜防。

各类网络诈骗,尤其是精准诈骗,源头都是个人信息泄露。

法律规定

第四十二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毁损、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及时告知用户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焦点四如何对网络诈骗溯源追责?重罚甚至吊销执照

一位基层公安办案人员介绍,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成本低,团伙老板租一个小办公室,准备几台电话和电脑,花几百元买来个人资料,雇几个业务员,就能实施诈骗。在实践中,电信诈骗类案件常会出现涉案金额大、认定金额低的情况,难以做到罪刑相等。

二、网络安全法用户隐私有哪些内容法律规定

第六十四条规定,网络运营者、网络产品或者服务的提供者侵害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6.科学知识包括 篇六

智商:是用来反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比值。它体现了一个人的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知识面。

情商:是用来反映一个人社会适应性、社会交往能力的比值。它体现了一个人的同情心、情感表达能力、自控力、适应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受人欢迎的程度、是否善良、友爱、尊重他人、是否能承受压力、坚持不懈等。

培养孩子良好社会情感,可以帮助他和谐地与人交往,并懂得关心爱护他人,体谅、宽容、同情、尊重别人。还能使他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竞争与压力,在逆境和挫折中充满自信,并积极进取。一个情商高的宝宝应做到,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保持平和、开朗、快乐的心态和强烈的责任心。

不利于社会情感培养的几种现象:

- 过度保护,家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让宝宝失去参与实践的机会;

- 过度称赞,过份的赞扬会让宝宝失去正确评价自己的是非观;

- 过度溺爱,过份溺爱会让宝宝害怕进入社会生活中锻炼成长。

建议父母应注意的事情:

- 时时给予孩子信任和关爱;

- 教给孩子方法,并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 生活中不要将孩子放在首位(至少表面不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 家庭内的生活法则应符合社会公德;

- 注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7.地方性知识之科学辩证观 篇七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科学观,非科学观,辩证观

地方性知识, 也称为土著知识、社区知识、无形文化遗产等, 指的是具有本土文化特质的地域性的知识[1]。在科学视阈中, 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本土知识体系, 传承了区域性民族的文化过程, 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 符合一定的科学界定。但地方性知识属于零散、实用、地域性强、富有区域特征的知识范畴, 又具有“非科学”的意义。如何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地方性知识, 如何彰显民族文化的优势和独特魅力, 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

一、地方性知识的科学界定

今天, “科学”一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这种现象反映了科学渗透和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并促使人们对科学本身进行认识和思考。在科学视阈中, 我们使用“科学”这一概念, 是把科学既理解为静态的知识体系, 又理解为动态的活动过程。它既表现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又表现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研究方法, 带有多样形象, 具备多种品格[2]。随着研究的深入, 学术界对科学的界定先后集中在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是一种“社会活动”, 是一种“文化过程”三种见解上。这三种见解一个较另一个更为深入, 更为全面[3]。比照这三种科学界定, 地方性知识也是一种“科学”。

1. 地方性知识是一种本土的知识体系。

有学者认为, 现代科技总是与现代性的知识相伴随, 随着现代科技的浸入, 以及当地组织、制度等文化上的变迁, 乡村社区往往有着相应的知识变革, 产生了地方性知识和现代性知识两类知识体系[4]。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本土知识, 是由本土人民在自己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中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5]。本土知识的获得与增长能够切实帮助本土人民更好地认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 降低对外来发展专家或机构的依赖性。可以肯定地说, 世界上有多少种“亚文化”或“亚亚文化”, 便会有多少种放之彼地而准的“地方性知识”;有多少个不同经验和个性的个体, 就会有多少种微妙难言的“体验性知识”[6]。“地方性知识”不一定就只存在于“地方”, 因为“普遍性知识”超越于“地方性知识”的状况, 大大削弱了我们对真实生活的认识程度, “地方感”的角度或方法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从狭义上理解地方性知识的观点。吉尔兹所称的“地方性知识”是一种排斥普适性的具体知识信息系统。按照他的观点, 在乡土社会秩序结构和维持过程中所形成的将是一种“地方性知识”, 这种“地方性知识”的主体正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民, 近代意义的“法治”所包含的那一套知识根本无法打破中国乡土社会中早已铁板一块的“地方性知识”的大门, 这缘自于那本是两套异质的知识体系。自吉尔兹提出这个概念以来, “地方性知识”便成为人们认识文化的基本范式, 也成为了解读乡村社会、衡量社会与文化变迁的重要价值准则。而且实际上, 吉尔兹理论最有价值的地方正在于他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和应用。由此可知, 世上罕为人知的极少数人使用的语言可能在把握现实的某个方面比自以为优越的西方文明的任何一种语言都要丰富和深刻。“地方性知识”不但完全有理由与所谓的普遍性知识平起平坐, 而且对于人类认识的潜力而言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7]。

2. 地方性知识是本土民族的一种社会活动。

“知识体系论”主要是从科学研究的成果来把握科学的本质, 它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由于这种观点很少论及科学研究的过程, 特别是没有论及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诸社会因素, 因此这种观点是狭义的, 是不充分的。要较为全面地把握科学的本质, 必须从社会的大背景来看待。于是, “社会活动论”便应运而生。1979年, 曾近义提出, 科学是人们探索自然现象、性质及其规律的一种社会认识活动, 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显然, 这种观点是“知识体系论”观点的拓广。对此, 彭纪南也认为, 从理论上看, 科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 反映了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从实践上看, 科学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 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建制;从应用上看, 科学则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社会活动论”为人们考察科学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视野, 在这种框架中, 人们可以把科学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去考察, 亦即研究“社会中的科学”;同时, 人们还进一步把“科学界”作为一个小社会, 亦即研究“科学中的社会”[8]。这种观点现在为学术界普遍接受。比如, 壮医知识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在人们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壮民族世居之地多山高坡陡, 森林密布, 在长期与“虫蛇草木之毒”作斗争的过程中, 壮医对疾病的认识及诊治技术, 独具一格。如在内科方面, 壮医形成了一套草药内服、外洗、外敷、陶针、挑针、刮痧、角法、灯火烧等多层次的综合治疗方法, 按性质及症状将瘴分为“热瘴”、“冷瘴”、“哑瘴”, 按发病季节分为“青草瘴”、“黄梅瘴”、“新禾瘴”、“黄茅瘴”[9], 按痧症的察验方法分为“泥鳅痧”、“蚂蟥痧”、“绞肠痧”等[10]。在外科方面, 壮医也总结了一套以生草药外敷兼内服的治疗方法, 特别是骨折复位手法及蛇伤救治, 至今仍有一些老壮医以此为专长。诸如此类的地方性知识, 正是壮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

3. 地方性知识是民族传承文化的过程。

科学作用于文化以后, 会产生出两种不同的社会后果:一是科学与文化的整合, 导致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并在宏观意义上造成文化的社会变迁;二是科学与文化发生尖锐的冲突, 导致文化的变态、异化以及二元文化的产生[3]。人类文化学的研究表明, 社会形态只是人类文化形态的一部分, “文化”是比“社会”内涵更大的概念。于是, 从文化的视角来揭示科学的本质便势在必行。在国外, 从20世纪30年代后, K.默顿、C.P.斯诺、M.N.李克特等人先后沿着不同的研究路径逐渐走向对科学的文化分析。受国外同行研究的启发, 国内学术界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也开始掀起了一股文化热, 提出了“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的观点[11]。“文化过程论”为人们从“文化观念”、“行为模式”等方面探究科学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地方性知识非科学论

狭义的科学, 是指近代的自然科学。与这种狭义的科学领域相对的是非科学领域。一般而言, 凡不满足严格意义上科学命题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条件的, 统称为非科学[12]。按照这样的定义, 不可否认, 地方性知识及其认识方法招致了一些非议和批评。这实际上反映出了一种对地方性知识的蔑视, 认为它是一种“非科学”的东西。当然, 从价值的角度看, 在对科学事业的推动或者在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合理建构上, 非科学中的许多学说, 如古老的占星术、炼金术、巫术、神话等, 往往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重大的作用。

1. 地方性知识是“知识”而非“科学”。

这是因为“知识”和“科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概念。所谓知识, 一般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称。就这个意义而言, “科学”也是一种知识。但科学毕竟不是一般的普通的知识, 而是各种专业性知识, 是研究和揭示关于某个领域发展规律性的科学技术理论, 其中包括基础科学理论、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术理论等。所以, “知识”比“科学”的范围广泛得多[13], 地方性知识作为一种本土知识体系, 具有“非科学”的意义。

2. 地方性知识只是区域性民族生活经验的总结。

自然科学的形成主要依靠三种方法:一是以仪器为中介的系统实验方法和系统观察方法, 延长了人们认识器官的功能, 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能力、范围和界限;二是数学方法和其他方法相结合, 使近代科学逐渐走上了定量化的道路;三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的单纯的分析方法和归纳方法, 为自然科学搜集了许多材料, 积累了大量经验[2]。而地方性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区域性民族的生活经验, 不具备这种“科学”的能力, 所以它是“非科学”的。事实上, 处于社会边缘的民族由于无文字记载、没有统一政权或宗教等自身因素的限制, 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科学技术是与他们不沾边的, 他们有的仅是缘于自身经验而得来的一套处理他们自己所面临问题的特有知识和技能, 即所谓的“地方性知识”。这使得地方性知识难免含璞蕴玉, 瑕瑜互见, 很多人还不能接受它可以看做是既有文化传统又有实际意义的“科学”素养的一部分。

3. 地方性知识是零散的而非系统的知识。

科学要研究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 这个任务由各门具体科学分别承担, 每门具体科学都有自己确定的研究对象, 这些研究对象的总和就构成了整个科学的研究对象。从这一点来说, 地方性知识也是“非科学”的, 因为“地方性知识”不同于分门别类的具体的学科知识。学科知识一般从课堂上学来, 具有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功能, 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其最基本最简明的存在形式就是百科全书、词典和各种教科书。吉尔兹本人青年时代的教育背景也是以学习这种学科知识为主的, 但这种知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当他以人类学者的身份在爪哇、巴厘岛和摩洛哥等地做过田野作业之后, 便逐渐认识到在西方式的知识体系之外, 还存在着各种各样从未走上过课本和词典的本土文化知识, 它不可翻译, 却是具有文化特质的地域性的知识, 故称之为“地方性知识”。由此种意义构成知识不具备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性质, “这种地方性不仅指地方、时间、阶级与各种问题而言, 并且指情调而言———事情发生经过自有地方特性并与当地人对事物之想象能力相联系。”[14]

4. 地方性知识是区域性的而非普遍性的知识。

地方性知识是富有土著人特征的知识, 有一定的区域性的限制。在吉尔兹看来, 人类学者与当地人一样在解释着世界, 而他们的描述所能做的就是对当地人所作解释的解释, 是“从本地人的观点出发”来解释本地人 (被研究者) 的文化。这里所谓的“地方性”, 并不仅仅针对地方、地域、时间、阶级与各种问题而言, 并且还与“情调”有关。也就是说, 凡事情发生经过自有其地方特性并与当地人对事物的想象能力相联系。吉尔兹认为, 正是由于知识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 并得到辩护的, 因此我们对知识的考察与其关注普遍的准则, 不如着眼于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

三、科学对待地方性知识

1. 尊重地方性知识。

一个民族要发展, 其前提是其文化与传统必须得到尊重。以壮族为例, 从壮族悠久的历史中可以看出, 壮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 壮族文化具有多元性, 多种异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撞击推动着壮族文化向前发展, 丰富了壮族地方性知识的内涵, 体现着壮文化特有的风致韵味。尽管从明清时期开始, 壮族地区出现了大量类汉文化现象, 原生态的壮文化受到冲击。但壮族的歌圩、住干栏、讲壮话、用铜鼓等地方性知识依然存在, 即使是新的文化事象, 也是经过了壮族人民的整合。壮族地方性知识的存在,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 都积淀着最稳固的、最能体现文化本质的精华———民族心理, 因此, 认为壮族已经“等之齐民 (汉族) ”了[15]、“壮族汉化了”诸如此类的观点是片面的。

2. 保护地方性知识。

由于大多数地方性知识不符合公认的学习方法, 无法通过现代科学来解释, 因而常常遭受现代社会的偏见, 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方面, 由于年代久远, 许多地方性知识已经不为人知, 一些民族民间文化开始衰落, 一些工艺行业甚至已经失传;另一方面, 不少商家未经许可盗用农民和土著社区的知识和基因资源, 并谋求通过专利权或植物育种权来独立控制这些资源和知识。这使得地方性知识的产权保护刻不容缓。对地方性知识的保护有很多方法。如, 可以通过让原产地标记成为注册商标而受到商标法保护, 包含地方性知识的数据库作为编辑作品而受到版权保护, 祖传秘方、传统工艺、传统配方等可作为商业秘密或未公开信息予以保护等。保护地方性知识及其持有者的合法利益, 有利于促进以地方性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创新。

3. 利用地方性知识。

随着人们对地方性知识的不断了解, 地方性知识的社会和经济价值不断得到体现。比如, 在悠久文化传统里的纺车、织布机、翻挠这些简陋的东西, 它们的意义不只是给我们的技术发展史提供实物例证, 而是历代劳动人民所积累的知识和创造的艺术,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生活和为什么这样生活[16];发掘民族医学遗产、开发藏药、壮药等医药资源, 不但是人们防病治病、增强体质的需要, 也是促进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古老的手工造纸术的价值不在于其造纸的质量, 而在于其活生生地保存了中国古代造纸术这一伟大的发明, 其独特的人文历史价值无以替代等等。

4. 发展地方性知识。

8.超有趣的科学小知识 篇八

流浪行星是指漂浮在宇宙中,不绕着任何恒星公转的行星。

(碎嘴碎舌:有首歌唱得好: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这都是没妈的孩儿啊。)

2.古时候曾有巨大的蜻蜓。

巨脉蜻蜓约在3亿年前出现,大概和海鸥一样大,双翅展开约65公分长。可以捕食蜥蜴。

(碎嘴碎舌:史前怪物啊!可怕的昆虫时代。)

3.百万年前,一天的时间比现在短。

因为地球和月亮间距离的改变,地球自转变慢了。它曾转得很快,导致一天不到23小时,而一年却大约有385天。

(碎嘴碎舌:感觉……每天都在兜圈子玩,一年多兜了20来天。)

4.小行星要制造大灾难,不一定要“撞到”地球。

1908年时,一颗小行星撞进地球大气层,在离俄罗斯约8.5公里的高空解体。它所产生的约有2000颗广岛原子弹威力的冲击波,破坏了800平方英里的西伯利亚森林。

(碎嘴碎舌:看来地球的“吸引力”真不小,这“爱”的冲击力更大!)

5.地中海曾干涸成一个小水洼。

约530万年前,地中海曾完全与其他海域隔绝。它开始蒸发,小到你想象不到……后来,直布罗陀海峡被开启,大西洋的海水注入进来。

(碎嘴碎舌:这就叫命不该绝!)

6.一天到晚都闪电交加的湖。

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总是闪电连连。科学家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但似乎是气流结合当地地形导致许多雷暴的产生。

9.科学知识竞赛 篇九

一、是非辨析(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就可能越省力。()

2、当力作用在轴上时,轮轴也同样可以省力。()

3、支点不论在杠杆的什么位置,杠杆都省力。()

4、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对身体的管理是同侧关系。()

5、菊花既可以用种子繁殖,也可以用茎繁殖。()

6、地下的煤层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形成的。()

7、质疑别人是种不礼貌的行为,所以我们不应去质疑别人。()

8、用斧子砍木头是利用了杠杆原理。()

9、小海马是在爸爸的哺育袋中孕育而成的。()

10、在沉积岩中有时能够找到化石。()

11、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12、环境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但是植物的生长不会影响周围的环境。()

13、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

14、企鹅适合在亚热带地区生活。()

15、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是我们人类的责任。()

16、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17、奥运会圣火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

18、物体离光源距离越远,被照射物体的影子越小。()

19、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能聚光。()20、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是为了减少辐射。()

21、所有的调查都可以独立开展。()

22、所有的预测都是正确的。()

2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4、所有的调查都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目标。()

25、世界上没有完全静止不动的物体。()

26、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以椅子为参照物,司机动了,方向盘也动了。()

27、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28、在斜坡上滑落的木块是直线运动,小朋友立定跳远时从脚的运动轨迹看属于曲线运动。()

29、骨骼就是指某一块骨头。()30、骨骼又硬又结实,可以生长。()

31、肌肉占到身体重量的40%。()

32、人体静止不动时,身体内的肌肉也停止运动。()

33、多吃脂肪和蛋白质可以强健骨骼和肌肉。()

34、我们感觉骨骼、关节、肌肉的主要办法是摸。()

35、骨头里有骨髓和血管。()

36、不同的运动项目锻炼的效果也不一样。()

37、骨骼是一个完整的骨架,一块或一群都不能称为骨骼。()

38、膝关节的活动方式只能是屈伸;上臂的活动方式只能是旋转;肩关节即可以屈伸也可以旋转。()

39、人体处于安静状态下,心跳、呼吸的一些肌肉仍在运动。()40、蚕丝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第二肌肤”的美称。()

41、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42、物体穿过液体或空气时,不会产生摩擦力。()

43、球、轮胎、泳衣、弹簧等物体都具有弹性,当我们对物体施加了力使其发生形变时,它们才有了弹力。()

44、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害我们的听力。()

45、骨骼可以独立运动。()

46、人体的躯干包括胸部、腹部、肩背部、腰部等。()

47、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我们的骨骼粗大、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48、并不是所有的消化器官都有消化功能。()

49、能用测量体温的温度计测量气温。()

50、食物消化是从口腔的,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

51、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根据小旗被风吹动的情况,用简化的风速等级:0、1、2来划分无风、微风、大风。()

52、大音叉比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

53、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54、我们时刻都在呼吸,如果运动量增加了,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

55、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每次饭后都刷牙会更有利于牙齿的健康。()

56、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能用过滤或沉降的办法分离出来。()

57、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58、在做过滤实验时滤纸一定要高于漏斗口。()

59、水除了能溶解液体、固体外还能溶解一些气体。()60、骨骼既可以支持身体又可以保护内脏器官。()

61、高锰酸钾刚进入水中时有的颗粒溶解了,有的颗粒则沉入了水底。()62、盐的水溶液在太阳光下晒,盐会随水分一起蒸发掉。()

63、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64、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65、食物在人体内是按顺序进入消化器官的。()66、心脏在不停地跳动,没有时间休息。()67、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器官。()

68、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69、同样多的液体重量一样。

()70、种子萌发时要把种子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否则种子将不能发芽。()71、不同的液体流动的速度不同。

()72、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与重量无关。

()73、混合以后的物质是不能分离的。

()74、实验是科学课研究的重要方法。

()75、雨量器的大小、形状不同,测得的结果不可能一致。

()76、一次性木筷及卫生又方便环保。

()77、百叶箱里放置的测量仪器有干湿计、气压计、温度计

()

78、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在中午12点。

()

二、择优录取(把正确答案前的序号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在斜面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斜面越()越省力。A、高 B、低 C、长 D、短

2、齿轮转动和链条移动的差别是()A.能否改变力的大小 B.能否改变用力的方向 C.是否省力

3、想要省力的把钉在木头里的螺丝钉起出来应选用()A 起钉锤 B 粗柄螺丝刀 C 细柄螺丝刀 D 钳子

4、古今房子共同的特点是()

A 避暑御寒 B 美观 C 舒适 D 宽敞

5、不能改变用力方向的是()。

A 滑轮组 B 定滑轮

C 动滑轮

6、做眼镜和放大镜镜片的矿物是()。A 白云母 B 黑云母 C 石墨 D 石英

7、可再生资源是()。

A 赤铁矿 B 土地 C 天然气 D 石油

8、用手不可以辨认的事物是()。

A 颜色 B 大小 C 形状 D 轻重

9、大脑的重量约占脑中的()。

A 60% B 70 % C 80 % D 90%

10、化石是古代动植物的遗骸或痕迹,常出现在()A 岩浆岩 B 变质岩 C 沉积岩 D 砾岩

11.医生戴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是利用了()

A.反射

B.折射

C.直线传播

12.下列各组材料中不能组成一个简单电路的是()。

A.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一根导线

B.两根导线、一节电池

C.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两根导线

13、“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如做光学游戏形成的“手影”;民间皮影戏的“皮影”;湖岸景色在水中形成的“倒影”;春游时的“摄影”等。以下列出的“影”与科学知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

B.皮影——光的反射 C.倒影——平面镜成像

D.摄影——凸透镜成像

14.在《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一课中,如果发现小灯泡变暗,这时候暗盒里可能连着()

A.一节电池

B.一根导线

C.一个灯泡

1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原理制成的A.反射

B.折射

C.直射

16、牛顿通过()把太阳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A.三棱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17.凸面镜使人看起来(),凹面镜使人看起来()A.变大

B.变小 C.不变

18.下面哪些属于人造光()

A.激光

B.孔明灯

C.月光

D.闪电

19.两面直立的镜子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A.多

B.少

C.一样多

20、萤火虫发的光属于()。

A、冷光源 B、热光源 C、强光源

21、蚯蚓喜欢在()的环境里生活。

A、温暖、干燥 B、寒冷、潮湿 C、明亮、干燥 D、阴暗、潮湿

22、下面不在食物链中的是()。

A、蔷薇 B、瓢虫 C、蚜虫 D、小鸟 E、花坛

2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太阳最高时,()。

A、最长 B、较长 C、较短 D、最短

24、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萤火虫、彩虹

B.镜子、打火机

C.点燃的火柴、太阳

D.开着的电灯、月亮

25、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约()

A、30万千米

B、1.5亿千米

C、384403千米

26、我们的眼睛有一个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是()

A、睫毛 B、眼睑 C、瞳孔

27、下面的材料在阳光下()升温最快。

A 白色纸

B 粉色纸

C 黑色纸

D铝箔纸

28、以下没有利用反光原理的是()。

A、汽车反光镜

B、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

C、家用穿衣镜

D、放大镜

29、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A、长的 B、短的

30、声音的强弱是指()。A、音量 B、音高

31、中国气象局规定()小时内的降雨量称为日降雨量。

A、12 B、24

32、要想让皮筋发出更高的声音,应该让皮筋()。

A、松 B、紧

33、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进入血液,同时排出()。

A、氧气

B、二氧化碳

34、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振动。

A、能 B、不能

35、大肠要比小肠()。A、长 B、短

36、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来计算的。

A、米 B、千米

37、成人一般有()颗恒牙。

A、22 B、32 C、48

38、食物的营养主要是在()里被吸收的。A、胃 B、小肠 C、大肠

39、常温下100毫升的水大约能溶解()食盐。A、25克 B、35克 C、50克

40、下列器官中不属于消化器官的是()。

A、食管 B、肾脏 C、盲肠

41、下列器官中属于呼吸器官的是()。

A、口腔

B、食管

C、肺

42、关于“胶水进入水中状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地下沉,然后一缕缕地扩散

B、迅速扩散,充分溶解 C、完全不溶解

43、在观察身体的内部组成时,哪个描述更真实客观?()A、在胸部听到咚咚的声音 B、摸到了心脏 C、看到了骨头

44、在呼吸器官中,()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A、鼻腔 B、气管 C、肺

45、声音传递的路径正确的是()。

A、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B、声源→耳廓→鼓膜→外耳道→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C、声源→听神经→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

46、在口腔中能将食物磨碎的是()。

A、门齿 B、犬齿 C、臼齿

47、小苏打在水中溶解后,会分布在水的()。

A、上部

B、下部

C、中部

D、各个地方

48、一个杯子,一边慢慢往杯子里加水,一边用一样的力连续敲击杯子上部的杯壁,杯子发出的声音会()。

A、越来越高 B、越来越低 C、一样高

49、把高锰酸钾溶解到水中,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液体的颜色很均匀 B、放置一会儿,没有沉淀 C、用肉眼能看到高锰酸钾的颗粒

50、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个等级。

A、13 B、12 C、10

51、土电话实验说明声音可以通过()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A、固体 B、液体 C、气体

52、一杯浓盐水的底部还有未溶解的盐,可以用()使杯底的盐溶解。

A、不断搅拌 B、往杯子里加水 C、使杯子里的水蒸发一部分

53、下列物质中________能溶解在水中。()

A粉笔灰

B面粉

C味精

54、“举伞步行艰”所指的风级是。()

A、5级

B、6级

C、7级

D、8级

55、像石头,水,空气这样的物体,我们分别称它们为()

A、气体,液体,固体

B、液体,固体,气体

C、固体,液体,气体

56、成熟松果的鳞片会长开,说明天气当时()

A、空气干燥

B、要下雨了

C、阴天

D、有风

57、能够改良土壤,并在成肥中发挥作用的是()A、蚂蚁

B、蜗牛

C、蚯蚓

58、在观察种子时用不到的方法是()

A、用手剥

B、用放大镜看

C、用磁铁吸

59、铁块在盐水中会()

A、上浮

B、下沉

C、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60、马铃薯放在()里会浮起来。

A、清水

B、盐水

C、油

61、“24小时内雨量在10-25毫米之间,可听到雨声,低洼处有少量积水”这是对()的描述。

A、毛毛雨

B、小雨

C、中雨

D、大雨 62、堤坝上种防护林的作用是()

A、保持水土

B、吸烟滞尘

10.科学健身的知识 篇十

健身是一种体育项目,如各种徒手健美操、韵律操、形体操以及各种自抗力动作,体操,瑜伽可以增强力量、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身体强健。如果要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至少一周锻炼3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健身的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全民健身日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了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国务院日前批准,从2009年起,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

体育已经成为推广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途经,为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方法,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沟通世界、联系世界的重要桥梁。

“通过全民健身日”的宣传和带动,让健身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让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杜会构建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什么时间锻炼最好?

运动最佳时间为每天上午10点—12点和下午3点—7点。此外,还要结合季节、环境、天气等多个因素,合理安排。

什么季节进行健身锻炼最好?

任何季节都是锻炼的好季节。夏季锻炼时虽然汗流浃背,体力消耗较大,肌肉增长稍慢,但对减少脂肪、雕塑肌肉线条来说却是最佳时节。

每次运动多长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完成一次完整的运动锻炼所用的时间,但不包括中间休息的时间。要达到一定的健身效果,运动时间一般以完成净运动时间30分钟—60分钟为宜。运动的时间过短达不到锻炼的目的,时间过长容易产生身体疲劳。每次运动时间的长短因个人的体质和是否长期坚持锻炼而定。

每周应该运动多少次?

运动次数的安排要根据自身机能状况科学地调整。每周至少有3次参加体育锻炼,天天运动最好,一般每周3次—5次为宜。

减脂:每周4次—5次,每次练习30分钟—60分钟,器械练习30分钟—45分钟。

增肌:每周4次—5次,每次有氧练习15分钟—20分钟,器械练习30分钟—45分钟。

如何消除晨练后的疲惫感?

晨练后出现疲劳是一种正常现象,为了避免出现晨练后的疲劳感,大家应该在晨练的时候养成良好的习惯,坚持一段时间后,就能克服起初晨练时的疲劳感。锻炼结束时要做好整理运动,如缓慢的徒手体操、散步、原地踏步等,适当调节一下身体状态,也能起到减轻疲劳的作用。

如何健身更科学

上一篇:流淌在心底的歌作文600字下一篇:写春节习俗民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