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

2024-08-01

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通用8篇)

1.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 篇一

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学生英语素养

莲海学校小学部

莲海学校小学部是由三处村小合并而成,学生基础薄弱、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老龄化严重、缺少专业英语教师。面对现状,合校伊始,我校尽可能为英语学科配备了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召开了英语教学专题研讨会,组织三到六年级的四位英语教师,分析原先村小英语教学的不足与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通过全面剖析,找出了我校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没有螺旋状上升这一学习基础:原三个村小的学生合并重编为六个年级24个班。三到六年级英语学科都在一个层面上:基础知识薄弱,两极分化严重。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六年级了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背诵和书写26个英文字母,手写体、印刷体区分不开,单词发音不正确,语音语调有地方性口音,单词记忆困难,最基本的交流用语不会说、不会用,五、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差,书写太潦草,书写习惯、作业完成习惯太差。找准症结,学校从以下几方面来对症下药。

一、重视课堂常规培养,关注学习细节

好的课堂常规,是学好英语的第一步。课堂上,教师不能随心所欲,学生也不能无所顾忌。如果学生的纪律观念淡薄,就会

— 1 — 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起始年级要重视,毕业班更应重视。我校重点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学生书写常规的培养。我校加强了教师基本功训练,让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从规范板书、规范作业批阅符号等细微处做起,从而使学生把写好每一个字母、单词和句子变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校制定了严格的书写标准。不管是作业还是练习,字母在单词句子中的大小写,占格,以及单词与单词之间的间隔、连写和句子标点,要求书写规范标准,常抓不懈,坚持养成习惯。

对于那些不能规范书写或者直接不会写26个英文字母的学生又该怎么办呢?我校从六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再次印发了字母的规范书写,要求所有的同学每天书写一遍字母作为常规性的作业,并以小组为单位组长批阅,教师定期抽查,书写不合格的也都在小组检查阶段就已经被筛选出来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书写水平也锻炼了小组长的协调管理能力,坚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字母书写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2.重视培养学生趣味记忆单词的习惯。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采用联想记忆法和归类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我校教师在研讨过程中,认识到这两种方法对于极少数的好学生来说是有帮助的,可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根据单词的记忆规律,我校统一采用趣味性的记忆方法,让学生天天读,课代表领读,组长领读,采用马拉松式(每天和单词朋友见上三次,一年两年 — 2 — 三年)的记忆方法,学生既然没有赢在起跑线上,那就让他们赢在长时间的坚持上。一个人即使再陌生,见上一百次也能记住他的样子,一个单词即使在陌生,读它千遍,不需要刻意地死记硬背,也会记得牢牢的。

3.重视朗读背诵,培养英语语感。我校要求英语教师,充分利用每周两节的早读课及英语课上的5-10分钟时间,让学生放声朗读,并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习惯用语,熟读成诵。朗读和背诵中,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我校先进教学设备,坚持天天听录音,随时纠正朗读拖音、语调过平、地方口音重等问题。背诵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我校要求学生在情境中背诵。根据课文情境结合图片理解性背诵,教师在检查背诵或上课提问时都使用课文语句,让学生在应用中不断记忆,加深理解。

以六年级下册为例。下册第一模块是餐厅用语和食物名称,教师可以从课文当中抽取重要的句子,完整再现点餐过程,结合已学的食物单词,让学生两人一组编写简要对话。这既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交流的过程,探讨的过程,合作的过程。等学生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再要求学生单独编写,然后个人展示。这个过程是可以长时间坚持的,学生在这个过程对知识点的认知就会不断加深,逐渐理解。再比如说第二模块的天气预报和个人打算,学习了天气预报的句型,就可以让学生每天回家关注一下天气预报,第二天来当一个天气播报员每天播报,并根据天

— 3 — 气状况作出个人打算。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分层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针对每个年级都存在的两极分化问题,我校教师尝试实施分层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努力激活英语课堂。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优生,课堂上新授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已经比较扎实,三番五次的重复、强调,往往会使这部分学生停滞不前,所以,要经常提供给他们一些课外阅读材料,适当地扩大词汇量,以不断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对于这类学生出现的一些马虎或者复习不到位的问题要给予严厉批评;中间地段的学生,成绩可上可下,所以更不容忽视。在课堂上,让他们多发言,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课堂上,我们最“牵挂”的是学困生,考试时,我们最“担心”的也是学困生。他们的成绩一般处于及格的边缘地带,甚至从未及格过。对于这些“迟开的花朵”,绝不能“泼冷水”,英语老师对他们降低要求,对基本的单词、词组进行“灌输”,教材上要求四会的单词才让他们必须掌握,其他的只要知其意便可。老师们循循善诱,随时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学好英语逐渐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心田就慢慢播下了自信的种子。

分层设计作业,作业形式多样化。对于优生来说,在熟背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总结的课文情境结构和给出的关键词汇,也就是教师给出了语言支架,来编写对话,再现情境。对于其他学生,要求熟背课文并背诵重点语句。作业形式要多样化,体现 — 4 — 层次性。我们学校做得比较好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调查性的任务作业,以任务单的形式下发,要求组员回去调查(比如介绍家庭成员和职业)并完成任务单,回到小组与大家分享,在充分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由组长和记录员完成书面的汇报;二是,英语手抄小报的制作,充分体现个体差异,小组组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重难点或者是学习中的疑问,通过小报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将选取优秀的、有针对性的小报在各小组传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

三、科学组织复习,力争消除两极分化现象

1.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利用笔记本和纠错本,做好知识的梳理总结。我校英语教研组根据复习计划及六年级的教学以知识的总结和归纳为主的特点,精心设计复习课,在情景中复现有关语言材料,鼓励学生尝试自已去总结归纳出一些共性的语言规律,帮助学生把这些语言知识内化为自已的知识结构,比方说一般疑问句询问及其回答,我们知道问句和回答有内在的统一性:

Can/Will/Do/you…? Yes,Ican/will/do… No,Ican’t/don’t/won’t…

如果我们把这些语言材料做出规律性的展示,学生就会自己总结出内在的规律,掌握起来也就很简单了。

学生也准备了笔记本和纠错本,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试卷上出现过的典型例题,有条理地记在笔记本上,这样学

— 5 — 生就可以系统地掌握,并可以在以后的学生过程中方便翻阅和不断完善了。

2.注重语篇,发展运用能力。在学习新课和复习总结课中,我校教师注重设计让学生连贯运用语言的环节,比如说个人旅行计划的制定、用There isare句型描述身边熟识的物品、描述自己的一次有趣的经历、制定班级常规、根据某一主题(我的喜好)或图片写一段话(描述正在进行的动作)等,培养学生连贯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班级常规和学校常规的制定。六年级上册第十模块《At the library》为我们描述了图书馆借书流程和图书馆的规定。从语篇运用角度,教师要求学生理解语篇情境。并通过小组参与的情景剧表演的方式,再现图书馆借书过程并出示图书馆规定:“Don’t talk in the library”、“ please stand in line”。这样学生便可以在语篇中捕捉到应用情境了。生活即教学。我们的生活因为规则而有序进行,我们的教师就做出了这样的情境迁移,我们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祈使句制定班级常规和学校常规。

3.小组合作、共同提高。小组合作是很多老师都会使用的教学方式。我校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每个小组人数控制在4-6人,小组之间水平划分要基本一致,内部组员的划分分为组长、记录员和普通组员三类,而且形成多对一的互助局面。小组承担的学习任务有两种:一种是小组长对组内组员各项作业的检查,记录员作好记录,上交课代表汇总;一种是小组长要组 — 6 — 织协调组员完成合作任务,比方说分角色朗读、课本情景剧表演、还有课前三分钟演讲与话题演讲的结合。小组长就需要和组员一起讨论并完成演讲稿。

下面就以我们学校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为例讲述一下我们的具体做法。课前三分钟演讲的话题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的,有层次性有针对性,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同时,巩固知识点。话题下发到各小组,按照小组的顺序进行演讲。演讲人由组长选派,没有特定要求组长不参与演讲。组长和组员一起完成演讲稿,组长和其他组员只是协助,必要时教师提供帮助。其他同学不是旁观者,也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必须根据话题从课本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摘抄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整个过程需要组内配合,因此也做到了人人参与。

公开公正对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整体评价,有奖励有惩罚。比如,作业完成好的小组可奖励贴画,攒够10个贴画可兑换奖品,也可参加抽奖。如果所有小组作业情况完成很好,则奖励班级一贴画,每攒一个则为班集体赢得1分钟课外活动时间,攒够20到30分钟,则可看英文电影或学习英文歌曲。这样便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语言的学习最需要的是语言环境,从牙牙学语到出口成章,英语的学习和母语的学习一样,孩子们需要听到的是英语,说的

— 7 — 是英语,读的是英语,写的是英语。我校小学英语教学要努力创造这种英语语境来帮助学生快乐地学习英语。这也是我校今后努力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方向。

2.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 篇二

一、掌握学生特点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了解、研究并掌握学生的特点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前提。现代班级教学中, 受教育的对象增加了许多, 在一个四五十人的大班里, 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 参差不齐,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实施受到了很大制约, 一刀切显然不行。为此, 我们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 运用细致的观察、访谈、测量、书面材料分析和个案研究等方法, 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类型特点与个别特点, 并以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情况, 摸索学生发展的规律和问题的成因。同时可以改变按学科分设教研组的单一方式, 可以增设年级组和备课组, 平时的教研活动以年级组和备课组为主, 以便同一年级各任课教师加深了解, 共同研究学生情况, 增强教育合力。此外, 可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桥梁作用, 定期召集任课教师会议, 让各任课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创造兴趣小组, 发展学生兴趣爱好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因材施教, 实现素质教育的载体。在教育过程中,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开设舞蹈、书法、美术、科技等兴趣小组, 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动手动脑, 扩大视野, 培养能力, 发展个性, 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创建兴趣小组时, 学校首先应坚持贯彻教育方针, 确定学生在文学、艺术、科学、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工作目标。在确定好目标后按系统落实到每一位责任者 (辅导老师) 身上, 将特长生工作的目标与责任统一起来。其次, 要充实师资队伍, 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积极因素, 聘任有专长的人士来校兼职教学, 促进特长生专业素质的提高。第三, 学校要筹措充足资金以满足教学、训练和竞赛的需求, 并不断改善教学和训练设施, 提高特长生的素质水平。

三、建立成长记录档案, 加强家校沟通

“成长记录档案”是由学生和教师系统地组织相关资料, 以监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技能和道德的发展, 并检验学生的努力、进步和成熟的过程, 对很多正式测验的结果作出相应的记录和因材施教的方案。

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应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姓名、出生年月、所在班级、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兴趣 (爱好) 及特长、任课教师、记录盒编号 (由班主任老师按一定规律统一编号) 等。每学年开学初, 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本人填写, 并让学生了解学校、老师、家长对他们的期望。

第二部分:成长足迹。这一部分旨在反映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及收获等, 使他们从中获得喜悦与自信, 并在自我反思中不断进步, 同时帮助教师及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以寻求最佳教育途径。

四、评价体系多元化, 转变应试教育观念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更应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评价体系的建立, 首先要注意它的全面性, 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来设计评价方案, 完善评价内容。其次, 保证评价过程的民主性。在评价过程中, 应该包含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 评价者与其对象应共同构建和全面参与评价过程。第三, 评价结果要延伸。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评价结果逐项细读, 对照反思, 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质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发展差异 (优缺点) , 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 提出改进的措施, 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五、组织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以素质教育为基础, 开展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

学校首先应注意发掘并利用现有的各种德育资源, 作为学生参观、考察、训练的实践基地。其次、注意发挥校友及社会力量的支持, 争取共建单位提供劳动、服务实践基地。第三, 可就近寻找德育教育资源如敬老院等, 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2.更新教育理念, 大胆尝试素质化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积极尝试素质化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灌、输、统、包等弊端, 开拓教学研究的新领域, 实行优教工程。

六、开展校园评比活动, 激发学生积极性

学生的本质是向上的, 他们需要典型, 特别是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典型。开展校园评比活动, 人人参与、层层推选, 从班内实际出发, 推选各式各样的典型, 以典型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评比活动的开展, 进一步推进了学校的评价制度改革, 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发挥榜样示范、教育作用。在全校学生中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勇于争先的进取精神, 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3.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三

一、掌握学生特点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了解、研究并掌握学生的特点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前提。现代班级教学中,受教育的对象增加了许多,在一个四五十人的大班里,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策略实施受到了很大制约,一刀切显然不行。为此,我们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运用细致的观察、访谈、测量、书面材料分析和个案研究等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类型特点与个别特点,并以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学生的情况,摸索学生发展的规律和问题的成因。同时可以改变按学科分设教研组的单一方式,可以增设年级组和备课组,平时的教研活动以年级组和备课组为主,以便同一年级各任课教师加深了解,共同研究学生情况,增强教育合力。此外,可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桥梁作用,定期召集任课教师会议,让各任课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创造兴趣小组,发展学生兴趣爱好

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因材施教,实现素质教育的载体。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开设舞蹈、书法、美术、科技等兴趣小组,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动手动脑,扩大视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创建兴趣小组时,学校首先应坚持贯彻教育方针,确定学生在文学、艺术、科学、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工作目标。在确定好目标后按系统落实到每一位责任者(辅导老师)身上,将特长生工作的目标与责任统一起来。其次,要充实师资队伍,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积极因素,聘任有专长的人士来校兼职教学,促进特长生专业素质的提高。第三,学校要筹措充足资金以满足教学、训练和竞赛的需求,并不断改善教学和训练设施,提高特长生的素质水平。

三、建立成长记录档案,加强家校沟通

“成长记录档案”是由学生和教师系统地组织相关资料,以监控学生身心健康、知识、技能和道德的发展,并检验学生的努力、进步和成熟的过程,对很多正式测验的结果作出相应的记录和因材施教的方案。

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应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学生姓名、出生年月、所在班级、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兴趣(爱好)及特长、任课教师、记录盒编号(由班主任老师按一定规律统一编号)等。每学年开学初,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本人填写,并让学生了解学校、老师、家长对他们的期望。

第二部分:成长足迹。这一部分旨在反映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及收获等,使他们从中获得喜悦与自信,并在自我反思中不断进步,同时帮助教师及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以寻求最佳教育途径。

四、评价体系多元化,转变应试教育观念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应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注意它的全面性,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来设计评价方案,完善评价内容。其次,保证评价过程的民主性。在评价过程中,应该包含同学互评、学生自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者与其对象应共同构建和全面参与评价过程。第三,评价结果要延伸。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评价结果逐项细读,对照反思,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质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发展差异(优缺点),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提出改进的措施,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五、组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1.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开展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

学校首先应注意发掘并利用现有的各种德育资源,作为学生参观、考察、训练的实践基地。其次、注意发挥校友及社会力量的支持,争取共建单位提供劳动、服务实践基地。第三,可就近寻找德育教育资源如敬老院等,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2.更新教育理念,大胆尝试素质化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积极尝试素质化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灌、输、统、包等弊端,开拓教学研究的新领域,实行优教工程。

六、开展校园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性

学生的本质是向上的,他们需要典型,特别是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典型。开展校园评比活动,人人参与、层层推选,从班内实际出发,推选各式各样的典型,以典型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评比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进了学校的评价制度改革,培养了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发挥榜样示范、教育作用。在全校学生中创设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勇于争先的进取精神,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

社会正飞速地进步,祖国的建设需要大量全面发展而有突出特长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资质潜力,为他们打开与祖国共同腾飞的大门。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具体分析,好好“因材”,因势利导,恰当“施教”,因材施教才能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手中开启学生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4.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 篇四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和本质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要求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内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和道路、结果和过程、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是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具体体现出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作 者:张友谊 Zhang Youyi  作者单位:山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山东,济南,250000 刊 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3 5(1) 分类号:B089.3 关键词: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  

5.媒介素养与人的全面发展 篇五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正如 在《娱乐至死》里提出的那样: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知。媒介不仅仅使人们获得了信息,更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二十一世纪,人们朝着大众媒介时代更深的前进,对于种种生活中须臾不离的媒介工具,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媒介多元化发展,网络兴起,四通八达的社交工具使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愈来愈发达的媒介给了我们每人千里眼,顺风耳,和一个扩音筒。如果我们愿意,每个人都有十五秒钟闻名全球。可是,另一方面,媒介给了我们更灵敏的双耳和眼睛的同时,也用爆炸式的信息开始了一轮轮轰炸,我们就像颠簸在信息的海洋上,是扬帆远航还是被风暴卷走溺毙,全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超高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大众传媒

媒介素养

政治民主

经济

文化

一,人类的传媒历史

自从有历史以来,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

在书写工具以及文字尚未发展完全的时候,人们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那些在特定距离之外的人,也就是说,在原始的传播环境下,当传播媒介只限于口耳相传的时,人们对社会的大部分认知来源于自己周边的那些人。而认知的内容也只限于所能接触的生产资料。信息的持久性和传播宽度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媒介对于人的塑造力也只在微乎其微的程度,人类社会更多表现的还是当传播方式尚未发展健全的蒙昧和混沌。

然后,就像上帝吩咐说要有光一样,文字出现了,人类走出了蒙昧时代(虽然这时我们离清醒还远得很)。亚里士多德说过,文字就像有自己的生命一样,你一旦写下来,它就自己飘走了,并向那些你可能完全想不到的人四处展示。然而,在中世纪,真正懂得文字的人并不多,人们还是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播信息,可是比之以前已经有了不同,他们认知的源头来自于书籍。

如果说在原始传播时代和手抄时代,媒介的发展还刚是萌芽,那么k在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时代,它已经迅速发展壮大并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从一开始的电报,电话,到现在的手机和网络,人类已经登上传播媒介的高峰,就像距离限制不了电波一样,距离再也限制不了人类的交流。整个世界在通讯手段的飞速进步下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

二,大众传媒时代的欣喜与焦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一个分界点。在这个时代,作为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已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大众社会,如清水几太郎所说,是一个“COPY支配”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大众传播媒介日趋发达、信息被大量生产并被大量且无差别的提供给社会大众。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所能够了解并愿意了解的社会环境变的越来越大,可是,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精力去往事件发生地了解实情。于是媒体就充当了一个中转站的作用,就像一个剪贴板,一方面,Ctrl+C,把世界各地的信息搜集并保存,另一方面,Ctrl+V,把保存的信息倾倒给受众。可是,拷贝毕竟不是实物本身,即是媒体再怎么标榜自身的客观,受众从媒体里得到的永远是二手信息并且无法将拷贝品同实物相对照,只能将其作为实物的替代品。在真实世界之外,媒介营造出一个虚拟的媒介世界。人们通过媒介来获取对于世界的认知,甚至依据从媒介获取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

1.媒介与政治民主。

毫无疑问,媒介一定程度上使人从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关心一些更形而上的,抽象的东西,从而使一个人的世界观不再局限于狭隘的现实生活而趋于远大和宏观。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农夫可能在种地之余考虑如何收复国土,一个学生可能在学习之余关心人权和政治民主。这在一个没有发达的媒体,阶级之间固步自封的社会是无法想象的。正如某些网友所调侃的,每天早上起床在卫生间刷微博的过程,其伟大程度堪比古代君王早朝:看见官员不做为的微博,要转发并批示,敦促其向善;看见我国领土被侵犯的微博,要转发并批示,表示对夷族人的鄙视;看见豆腐渣工程的微博,要转发并批示,表示对各族人民能安居乐业的伟大向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有力的实践,究其根本原因,是媒体给予了我们全方位的信息,并提供了把我们自己的声音扩散出去的途径。因此,在某一方面来说,媒介即话语权。在自媒体时代更是如此。

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提供的研究报告指出,在 1996 年,大约有2100 万的美国人(占当时达到投票年龄人口数量的 12﹪,达到投票年龄的互联网用户的 50%以上)从网络上得到了有关政治和政策方面的新闻。大约有700 万人使用互联网或者商业的在线网络服务获得关于总统选举的相关消息。大约3﹪的选民认为互联网是他们获取总统选举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g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传播媒介在当代整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在西方,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角色得到普遍的关注,各种传播平台成为政党争夺人心的战场和执政者阐述政策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而由于新闻媒体对政府和权力的监督作用,新闻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新闻界被称为“第四等级”。传媒被普遍视为政治过程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中立的旁观者。大众传媒演变成选举的工具、政党制度的削弱者、政治行为的塑造者和公民的教育手段。媒介能够促进民主,曾经有句谚语:“不怕上告,就怕见报”。充分说明了媒体的监督作用。纵观我们现代的新闻事件,有不少腐败就是因为公民对于权利的监督而揭发出来的,只有当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时候,公民的民主自由才能得到保障。

媒介的使用是把双刃剑,在经济社会,媒介也有其自身的经济追求,对盈利的需要很容易让媒介失去它自身的公平和客观。同时,那些传播性极强的媒介也容易被某个经济集团所操控,成为其利益的代言人。对于民众而言,媒介一旦失去其客观的立场,也就失去了价值。其从这个层面来讲,客观正义的传播媒介的塑造迫在眉睫,否则,媒介就成为为强权辩护的工具和蒙蔽人心的凶器,更能够导致对媒介的不信任,和信息恐慌。媒体的言论自由对于一个集权型的政府更难能可贵。2.媒介与日常生活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媒介环境之中,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曾经这样介绍美国人的生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各种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98%的美国家庭有电视机,这些电视机平均每天有7个小时出于开机状态„„

大众传播对现代人体现了一种“有用性”,实际上,大众传播提供的并不仅仅是“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造的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大众媒介使我们了解在过去的时代我们从来没有有机会了解的事物。在我们自家小小的沙发上,只要对着电视屏幕,上可以了解宇宙和太空,下可以了解海洋和山川。我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方圆几公里之内的邻里之间,而开始变得广阔深远。媒介,也使娱乐脱离了那些集体协作的性质,而变得更有封闭性。即是是只有我们自己,只要有各种媒介,我们也能从一个虚拟的人那儿获得陪伴,看一档娱乐节目而觉得快乐。

从消极的方面讲,媒介让我们变得更自我为中心,更孤独,更浅薄。这些在现代媒介环绕下长大的孩子们,失去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看电视时,广告让人们从一档节目调到另一档节目,觉得每个都不会那么有趣。并且,因为手机的存在,它意味着你不得不面临着随时随地被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打断的风险,并且,在你处理完这件事时,你已完全想不起来本来要做的是什么。尼尔波茨曼说过:相对于电视,阅读需要更集中的精力,更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更好的想象力。它也能培养出这些能力,而现在面临各种更具吸引力和娱乐性的传播媒介,阅读已经失去了竞争力,这也使我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和浅薄。

三,提高媒介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有的听、说、读、写诸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gy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象机等广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

概而言之,即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要提高媒介素养,我们要:

1.引导受众自主介入媒介生活,培养其对媒介信息的解码能力和影响。

要引导受众自主介入媒介生活,让受众了解媒介的运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产品的制作流程,了解不同媒介的经营模式,理性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重新审视媒介信息的特质,熟悉寻求信息的方法,具备评估、解释、判别、选择、组织、解码、综合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影响和促进媒介维护信息的透明度与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才能对电视、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才能更好促进媒介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2.帮助受众认识的媒介信息的属性要使受众明了媒介常用的编码、解码规则,明白媒介是如何利用这些规则在政、济、文化等不同领域制造神话的。明了节目时段、内容编排、收视率、广告对象等是如何抓取眼球的。

首先,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其内容不完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拷贝,而是经过刻意筛选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相互融会、碰撞的结果。其次,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进程有巨大的影响,媒介的技术特征决定了人类的感知方向和感知方式,决定了信息的形态、性质。

再者,媒介在上层建筑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媒介信息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家、阶级和阶层的烙印,传递着性别、年龄、种族、职业等各个层面的文化内涵。

3.引导受众正确欣赏、评析媒介产品,树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

要使受众能科学、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 学会理性地辨别信息的真伪,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潮,开启思维的过滤器,不盲目相信或采用而是从中发掘出对己或对社会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4.提升媒介道德水准,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6.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六

在教材《教育学基础》中,在对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的认识上大致有同一说、超越说、同异说、具体化说四种观点。

同一说认为两者有相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向。但是有些学者则认为,素质教育概念不明确、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具有不同的内涵,两者是不同的。而这样不同的看法主要根源则在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本周没有一个明确而公认的认识。

超越说认为素质教育超越了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比同一说具有更多的合理内核,它把全面发展的目标从理想转向了现实,并强调它的内容侧重于从现实的可能性出发,培养受教育者的潜能,这对于界定素质教育的内涵应是重要的依据。同异说认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两者有着相同之处,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在教育目标上是同一而紧密相连的,素质教育也是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或者说为全面发展打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是相通的、一致的,素质教育里面有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离不开素质教育。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对“同一说”的概括和总结,同时,又明确的提出两者存在着区别。它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指出两者是不同的,但他们之间存在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辩证关系。并对“同一说”和“超越说”提出了批判,认为素质教育相同于全面发展教育和超越了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都没有把握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把全面发展教育理解的片面化了。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在上述几种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对于进一步的更为准确的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进步。

具体化说认为素质教育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落实——全面发展只有落实到人的素质上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具有可操作性;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它从实践的层面考察了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是对其他各种观点的进一步补充,也是对素质教育本质认识的一次深化,这对于全面了解素质教育及其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教材上看完上述内容的时候,其实还是很困顿的——这么多种观点其实都有它们各自的道理,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呢?为此,我查看了许多参考文献并且有了自己的一点想法,并不能特别清楚准确地描述,进行了如下总结:

首先,关于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涵义。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后扩展为包括人的道德意向和志趣、个性的发展,亦即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充分发展。所以“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构成,或者说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标准或规格,是教育要实现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而实施的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我们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定义是明确的,可以较为准确地描述出来的,而素质教育的涵义则比较抽象,存在着很多不同的观点了。这也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那么

多争议的主要原因。

很多论者将素质教育理解为一种教育理想,一种教育价值观。简言之,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时代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为引导,以不断开发学生潜能和个性为宗旨,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特征,重视适应未来社会和回归学生生活的教育。

再者,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很多方面是有一致性的。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充分自由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各个方面才能、特长、潜能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大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大学生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大学生个体心理品质内化的活动。简言之,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审美意识、身体心理等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这就是说,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素质教育就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一,素质教育是在承认教育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实践的前提下,进而主张教育是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实践活动,它把提高和完善大学生的素质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和职能。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就是运用文化手段促进大学生的自然素质的社会化,更加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现社会意识向大学生个体品质的内化。二,素质教育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的教育,通过每个个体素质的提高和完善来实现整个民族的素质。因此,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社会需要与个体价值的统一。三,素质教育是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训练的整体性教育,充分体现出质教育的主体性、整体性和个体性;四,素质教育是以文化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最终以健康教育为本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大学生的个性为共同目标。因此,素质教育将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构建一个独特的教育内容体系。

素质教育是对已有全面发展教育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完善。素质教育的提出,弥补了教育方针概念上的不足,有效地克服了教育方针贯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内在的本质规律,强调了遵循个性教育原则,面向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即以整体性、群体性、潜在性为目标,塑造受教育者的良好素质,为全面正确地贯彻教育方针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途径和保证。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全面发展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心理素质教育,强调除了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还应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同时,素质教育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划分,不在局限于传统上的五育的划分,而且还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深人具体的划分。如有人对心理素质教育,进一步划分为智力健康教育、情绪稳定教育、意志坚强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反应适度教育、社交和谐教育、个性健全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具体实践形式。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最高指南。要贯彻执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充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素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策略。由

于全面发展教育过于抽象,因此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和监控。素质教育的提出,它将教育方针的大的方面内容分解为一项一项比较具体的内容,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各个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把抽象的教育方针一个一个具体化,使之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如,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并且每一个教育内容都有具体的教育目标要求,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因此可以说,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与现实具体教育实践的一个“桥梁”,有了这个“桥梁”,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就比较容易实现了。

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是促使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当然,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或素质教育的途径绝不是仅仅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几个方面,随着社会展和进步,其途径也应有发展和丰富。但是,不管如何发展,通过全面发展教育来实现的素质教育目标,是最基本的途径。总之,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方向、目的、基本内涵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我看来,现在争议最大的应试教育其实是对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错误发展方向。因全面发展教育中“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智”是最能够通过“考试”这一一定意义上算是比较公正的考评方式来考评,其次是“体”和“美”。所以在这样的考评机制下,大家都着眼于“智”,要么就是艺术生或体育生的各种“分数”。真正的全面发展教育是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的,而素质教育则是提倡能够“跳出”这个条条框框的考评机制,踏踏实实地从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符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实况的——错误地将全面发展教育偏向于“智”这一方面而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度没那么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成绩好了,品德和劳动能力也就好了,成绩波动了,一个人的品德也就随之起伏了。这很讽刺,也是当前教育的悲哀——没有真正去实现“全面”发展教育,而更像其他方面都是“智”的附属品。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针对这样的现状,要求各教育者顾忌方方面面,能够真正领会教育的本质及其目的,不是机械地

7.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 篇七

初中的数学教学主要在课堂上完成,但课堂只有45分钟,要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里真正做到分层教学不是简单的事情。我通过几年的尝试,发现从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辅导、分层练习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一、分层教学的原则

实施分层教学必须遵守全体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充分的发展,首先不能偏爱优等生,对后进生要从心理上解决他们学习中的障碍,教给他们学法,让他们树立自己一定能学好的信心。其次要遵守主体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不能被动地灌输。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分层,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层次上的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实施的环节

1. 分层备课。

分层备课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如何确定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求;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摘到桃子”,达到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菱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可让后进组学生了解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通过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让中等组学生在探究菱形性质活动中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出结论;让优生组学生能灵活运用菱形性质解决较复杂的证明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分层授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倾斜度。开始讲授基础知识的时候速度要慢一些,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然后逐步放开,增加一些综合性、灵活性的问题。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我由猜想开始,然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剪、裁、叠合总结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一部分让后进生来完成,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他们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性质的分析和证明则由中等生来完成,巩固他们以前的知识和培养他们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能力。对于辅助线的添加和用其他方法进行证明由优等生独立发现完成,让他们在发现中领略到数学的方法美,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分层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参与了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定理的发现、推导、证明活动中敢于面对困难,通过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去克服困难,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品质。

在课堂提问方面,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水平与能力的差异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让课堂提问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的差异进行设疑,让大家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对学困生尽可能提出较基本、较浅显、较容易的问题;对中等生则提出适当思考即可回答、通过对比即可判断的问题;对优秀生可提出较难或较深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水平上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思、有所答、有所得。

3. 分层辅导。

课堂上的时间终究有限,要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抓好课外的辅导工作。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搞好分层教学重要的一环。从辅导形式上,可分为课间和课后辅导。课间辅导主要是对学生的个人辅导,是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能够听懂的疑难问题,在课间用最形象的比喻、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帮助学生度过知识难关。课后辅导是一种带有专题性的辅导,即将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疑难点进行分类整理、统一辅导,它通常带有针对性、指导性较强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对优秀生的辅导主要是课后辅导。在辅导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采用作业过关法、作业面批、成立课外补课小组等形式,及时消除他们学习上的障碍,不要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4. 分层作业、练习、测试。

作业、练习、测试等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对课本上习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新组合或改编,使之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布置的作业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困生的作业,教师要尽量面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以统一订正,统一重新练习、巩固。对于优秀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批改方法。

测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用同样的要求、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在命题时,我们要依据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不能一步到位。如在考查“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时,可设计三道题目:(1)x2-9y2;(2)16x2-9y2;(3)16(a-b)2-9(a+b)2。

8.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 篇八

【关键词】初中作文 教学方法 分类推进

纵观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作文的赋分比率都高,大有“成也作文,败也作文”“得作文者得天下”之说。于是,作文便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然而,当前初中生的作文水平偏低,如何提高?这也是初中语文老师最感头痛的问题。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做法和体会是:“因材施教,分类推进”。首先是对全班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摸底定位,分成优秀型、优良型等几种不同类别,然后再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不同的施教方法。

一、作文优秀型学生:成功鼓励,引进竞争

1. 成功鼓励。作文优秀型的学生在一个教学班里的人数不多,一般只有三至五个不等。对于这类学生的作文教学,我不怕献丑,毛遂自荐,把自己平时所写的日记或习作交给他们传阅,请学生提出批评意见,还给学生谈自己的写作过程和心得体会。指出只要用心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感悟生活,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或假丑恶,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激情和欲望,大有不吐不快,不写不爽的感觉。这样就能写出较有深意的习作或日记。与此同时,还用魏书生关于写作教学的经验来武装自己,勉励学生,要求他们进行 “道德长跑”—— 坚持每天写日记,并把学生中的好习作及时公布在学习园地上,或推荐给学校的文学社刊登,或让学生用手抄报的形式来自我“发表”,或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共同欣赏,集体点评,欣赏其精彩之处,以达到成功鼓励的目的。使这部分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对写作的认识和体会,让他们的写作水平更上一层楼,成为班级作文的领头羊。

2. 引进竞争。我在使用成功鼓励法的过程中,并不全在一个优秀型学生身上下功夫,这次鼓励了甲,下次则鼓励乙,再下次则鼓励丙……这样就把这些尖子学生引入了竞争的行列之中,促使这些学生的写作水平马不停蹄地不断提高。

实践证明,我的这种做法起到了一种立竿见影的作用。汶川地震后,学生李荣光、粟秋容等同学所写的作文《真情》与《血泪》……在班上宣读后,不少同学都为之而感动得热泪盈眶。

二、作文优良型学生:善做伯乐,激励上进

1.善做伯乐。作文优良型的学生在班内稍多一些,他们分布在写作水平中等的学生里,作文长进的潜力较大,只因没有受到老师的重视而暂时未露头角而已。新学年初,我抓住学生都喜欢在新老师面前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要求全班同学都写一篇自己的代表作给老师欣赏欣赏,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一呼百应,因而很快就被教师发现了这类被埋没了的作文“千里马”。

2.激励上进。此后,我便用培养优秀型学生的方法来激励他们写作,同样要求他们勤写日记、认真写好每次作文,指导他们涉猎课外读物,组织他们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背诵诗歌比赛等活动,促进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同步提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努力,我任教班级的作文成绩,在同年级中累累名列前茅,得到同事的青睐,领导的好评。事实说明,语文老师要善于发现被埋没了的作文“千里马”是何等的重要。否则,就会像无知的“饲马者”一样,面对着大有培养的人才面前而说没有人才可以培养。

三、作文中间型学生:宽容理解,活动熏陶

1. 宽容理解。作文中间型的学生占班级人数的比率较大,一般占一半以上。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想写好作文的欲望,但对作文没兴趣,怕写作文,甚至还会“谈文色变”。作文时,往往拿别人的作文来“移植”。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曾用“下水作文”来引导他们写作,结果也同样吃力不讨好,多数学生都依葫芦画瓢,不但照搬下水作文中的语言词汇和题材,而且,作文中的语病还不少。从内容到形式,从结构到文采,都大大地不尽如人意。面对现实,教师可不能对他们吹胡子,瞪眼睛,一要宽容理解,二要耐心等待,三要认真辅导,四要寻找原因何在?

2.活动熏陶。我深入中间型学生当中,了解他们作文的苦衷或难处。结果发现这类学生平时很少涉猎课外读物,因而阅读能力低下,词汇积累少,视野狭窄。为此我在任教的班级中多次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意在通过比赛活动的熏陶,激励他们扩大课外阅读视野,增强阅读兴趣,为他们的写作提供素材帮助。还鼓励和组织他们参加诗歌背诵比赛、查字典比赛、剪报比赛,对他们平时的作文点评,则尽量找长处,避短处,找闪光点,表扬鼓励,并持之以恒。经过一个学年以上的教学,这类学生的写作才略有起色,稍有提高。为此,我深深体会到:提高中间型学生写作水平的收效期较长,老师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不能抱有立竿见影或一挥而就与急功近利的想法。

四、作文低下型学生:降低要求,培养兴趣

1. 降低要求。作文真正属于低下型的学生也不算多。他们除了作文基础太差外,对作文更缺乏应有情感和兴趣。作文课上,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往往望洋生叹,啃笔头,挠耳腮,不知从何下手,即使勉强写了几句,也是文不对题,错字连篇,无病申吟。面对这类学生,教师绝不能放弃他们,而应对他们鼓励鼓励再鼓励,耐心耐心再耐心,帮助帮助再帮助。用显微镜去发现他们在作文中所表现出的每一个小小的变化或优点,只要他们肯写,即使是只写了一两句,能把作文本交给老师看,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以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习惯。

上一篇:江西崇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含答案下一篇:中医医生助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