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读”

2024-09-17

阅读教学中的“读”(精选11篇)

1.阅读教学中的“读” 篇一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读、导、想

五龙中心学校花桂完小 刘碑

摘要: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读、导、想是十分重要的,认清这三者的关系和合理的应用这三点,可以让语文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关键词:

充分阅读、恰当引导、关键词语、关键问题、课文空白、思考、情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导、想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然是三者的协调一致,相互统一的。其中,阅读不仅是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考的基础,而且也是学生的识字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及综合学习能力的基础。可以说,阅读的质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2]而教师的引导又是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的引导才能一触即发,才会一语惊醒梦中人,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而“想”则是“读”和“导”的结果和进一步的升华,只有在充分阅读和教师的恰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顺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才能朝着恰当的方向进行合理想象。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读为中心,确实打好导和想的基础(1)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分析”把血肉丰满的课文肢解成七零八碎的知识拼盘,占用了学生的阅读的时间,不让学生认真阅读品味课文,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无意义的,不必要的,甚至是错误荒唐的练习之中。在现在的教育理念中,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整体的感知课文,读出情感和韵味。“读”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目的,学生的读力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来培养,靠“听”是“听”不会的,靠“讲”是“讲”不出的,靠“做”(做练习)是“做”不成的,只有通过“读”,才能学会“读”。就如朱熹曾说的“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2]而教师要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加以引导,使每次读多有目标,使学生读出独特的感受、体验,读出学生的个性与自由。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专心致志地读,细致入微地读,体己体察地读,浮想联翩地读,最后达到清人唐彪所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文之文,我之文也。”这才叫做会读书。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去体验,去思考。

(2)让学生读出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充满父爱、母爱、亲情、友情等人情味浓郁,使人深受感染和感动的作品。如果对这些作品加以理性分析,那么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便无法知晓,就体会不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无法与这些作品产生共鸣。这样,学得的文字符号和表达技巧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让学生能接受到这些作品的熏陶和感染,能接触到这些伟大的情感和心灵。[1]如《心中那盏灯》一文歌颂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一位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人间最真最重的爱就是父母的爱,他们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却在一件件朴素而平凡的小事中反映出他们的爱的伟大和高尚,令我们深受感动,今天我们要

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这样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接着引导学生边读边看边想:课文中哪个情节让你最感动,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因为课文真情流露,情深意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都能找到:父亲天未亮就为我做冰灯,冷得几次捂手,怕我着凉为我掖被子这些情节最让人感动,又能联系课文的事例联想的自己经历的事例。另外,在一遍又一遍有感情的阅读中,文章的语言,情节等很快被吸收。同时,人物对话中饱含深情的语言及细微的动作描写等都深深的烙在了学生的头脑中。课文的写作方法也在不经意之中自然而然地被吸收了。可见,让学生读出感情,既可得到人文熏陶,“理性分析的知识也能悄然获得,何乐而不为之呢?

二、以引导为活力,让学生想得更出色

语文课堂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必须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施教主动,贵在引导,妙在开窍。[3]教师要立足于使学生在迫切要求的心理状态下自己思考,自己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可以用以下几种:

(1)关键问题和关键词

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的在于课堂中你用来主导教学的几个有质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促使学生阅读的动力之一。在教材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课文的旁边有一些泡泡框。例如:《捞铁牛》一文中当讲到八只大铁牛被水冲走了,而怀丙说他要让水把铁牛送回来时,旁边就有一个泡泡框:陷在淤泥里的大铁牛,水是怎样把它们送回来的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这个问题牵引着去阅读,去思考。有的问题是要教师自己找出来引导学生的,如现在寓言《陶罐和铁罐》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来确立陶罐和铁罐的形象。①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铁罐先是挑衅地问陶罐“你敢碰我吗”;然后骂陶罐是“懦弱的东西”;还无理地说不许陶罐与它“相提并论”;最后陶罐穷凶恶极地说:“我要把你碰成碎片!”它的神态从“傲慢”到“轻蔑”最后变成“恼怒”。从铁罐的语言和神态变化可以看出,铁罐自以为是金属做的,不像陶罐那样怕磕易碎,便自高自大,盛气凌人,看不起陶罐,并且无情地奚落它,充分暴露了铁罐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别人长处的缺点。)②陶罐是怎样回答的?说明了什么?(陶罐心平气和地回答了铁罐,劝它要和睦相处,并给它讲明罐子生来就是给别人装东西的,在这一点上自己并不比铁罐差。通过陶罐的平和、克制、说理的语气体会陶罐的谦虚、诚实、讲理、善良。)③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许多年过后,陶罐被人发现了“倒掉里面的沙子,擦洗干净,和它当年完全一样的光洁、朴素、美观。”而铁罐却“完全氧化,早已无影无踪了”。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铁罐和陶罐 的形象就可以确立了,而且蕴藏在故事背后的寓意也就明显了。

在一些课文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丑小鸭》中有一段描写:“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天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让学生紧紧抓住“惊奇”和“羡慕”来思考,它惊奇的是世界上竟然会有如此漂亮的鸟儿,它羡慕的是天鹅能自由自在的在天空中飞翔。这样,丑小鸭爱美、渴望美和自由的性格特点就表现出来了。再如《一只贝》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引导学生抓住“可怜”和“可敬”来思考,为什么会又可怜又可敬呢?在学生熟读后,贝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就可以跃然而出了。

(2)填补课文的空白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的空白,这些空白是作品所描绘的一部分,是向读

者所揭示和暗示的东西,也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思考空间。[4]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这些空白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更准确。① 标点符号留下的空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标点符号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如省略号的使用可以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延续的生活内容。如《穷人》一文写到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西蒙死去的事情告诉丈夫:“她死得很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教师可以引导进行思考,桑娜还想对丈夫说些什么呢?这样学生有可能会想到:这两个孩子从小便失去了父母,他们太可怜了,而桑娜是西蒙的好邻居,我们知道他们也是够辛苦的了,但是他们不能看着这两孩子被活活饿死,这事该怎么办呢?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理填补课文空白。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② 课文情节留下的空白

教材有的课文虽言尽而意未止,结尾留有思考的余地,让人回味无穷。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课文情节的发展,来想象课文接下去的情节的发展。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教学完后,可以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想象一下,小女孩和她的奶奶会一起飞到哪儿去呢?他们会遇到那些事情呢?再如《小珊迪》一课,当讲到小珊迪的弟弟受哥哥之托将找回的钱送还“我”时,可以让学生形象一下课文中没有写出来的情节,小珊迪在被马车撞伤前和后,分别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小珊迪的美好品质。

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可,还要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其他因素,作为创造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它是为学习者而存在,而变化,而发展的。只有我们立足实践,贯彻课改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关注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为课改的探索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景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于虹.儿童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李立军,名课案例[J].中小学教育,2005.

2.阅读教学中的“读” 篇二

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进行目标明确、步骤合理、检测严格的阅读实践, 使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 再到掌握读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1 自读初悟, 整体感知

在课文学习的初始阶段, 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能力自读课文, 凭借掌握的语言文字知识对课文内容建立初步的印象, 为进一步凭借课文进行语例训练, 感悟语言、培养语感打好基础。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自觉能动地感知课文内容。此时的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 不添字, 不漏字, 不读错字。通过读, 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并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 只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他们完全有能力去读懂课文, 感知内容, 并对课文语言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感悟。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好, 引导学生勤查工具书, 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要及时加以梳理, 使之系统化。同时还可以抓住文章的突破口, 设计相应的作业, 及时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

2 研读领悟, 知情明理

语文教学强调感悟, 学生通过读去理解课文, 读出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形、情、味、神, 理解就到位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充分自读感悟,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 应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一些优美的语言, 含有文化底蕴或人生哲理的语段, 作重点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的训练, 使学生知其情、明其理, 并获得语感。

2.1 抓关键词, 知文中情。

“知情”即读书要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要得其“弦外音、味中味”, 要读得入情境。为此, 教师要善于点拨。如果能抓住一些揭示文章内在联系的关键词语, 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精髓, 掌握语言的表现技巧和积累好词佳句。这样读与悟的结合:先读后悟, 悟后再读;默读中自悟, 朗读中互悟。从而, 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能力。

2.2 抓中心句, 明文中理。

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表现在如何指导学生巧妙地寻找理解语言文字的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 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 找到开启课文主题的钥匙。

2.3 抓典型语段, 悟写作方法。

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语感因素, 设计有助于语言内化的训练过程, 在反复练读的基础上, 重在领悟典型语例表达形式的特点, 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悟出一般的言语表达规律, 建构言语心理图式, 为语言形式的迁移做好铺垫。

3 熟读成诵, 积累语言

教师要强调诵读积累,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潜思体会, 领悟语言, 感受文采, 培养审美能力。通过熟读背诵, 培植和积淀语感, 获取语言材料, 丰富语言库存, 把精美的词句蕴藏在心中, 把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匠心印入脑海, 把范文中的佳词好句、精彩语段深刻地留在记忆中。诵读到位了, 语言积累多了, 写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4 如何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4.1 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课堂上,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 创设情境, 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另外, “以读为本”, 并不排斥教师的讲解, 其实, 教师精彩的讲解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 引起学生的共鸣, 调动读书的积极性, 促进阅读质量的提高。

4.2 形式多样, 百读不厌。

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为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坚持采用灵活多样的读书形式。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 宜用范读指导;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 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 宜用引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 宜用齐读。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

4.3 组合迁移, 培养能力。

为避免诵读带来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弊端,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核心, 创造性的把读和复述、表演、写作等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法。如:读述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等等。通过多种方式,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从而促进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的积累, 进而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 提高阅读能力。

4.4 重视评价, 激励兴趣。

朗读之后, 要留读后评价的时间, 通过评议, 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评价功能。用鼓励来评价学生, 不仅能使优者更优, 而且能较好地实施差异教学, 让差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来鼓励学生多诵读, 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 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与领悟。

综上所述, 采用以读书训练为主线来安排教学, 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了解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丰富语言的积累, 发展语言, 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摘要:阐述了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进行目标明确、步骤合理、检测严格的阅读实践。

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读想悟 篇三

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间接地体现了学生的对文章的语感好坏以及写作能力的高低。简单说来,一个能够从一篇文章中提炼出无数优美词句的学生,其写作能力一定强于别的学生。因为无论是试题或是练习所用到的阅读材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其所蕴含的精神含义以及语句都是值得学生去学习的。

1.“读”即阅读。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其主旨能够被读者读懂。而读者若想明白一篇文章的内在含义,就必须通过阅读来对这篇文章有一些初步了解,知道该文章是写人还是写物或是写了什么事。只有通过初步的大致阅读,才能够对这篇文章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例如:《只是一个普通人》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一个妇人在寒冬的圣诞节中打着赤脚,形形色色的人路过她的身旁却无人理会,一位年轻人看到很震惊就把自己的鞋子脱下给那么妇人穿上的故事。

暂且将故事要传达怎样的感情与精神内涵搁置不谈,只有通过大致的阅读之后,才会明白这篇文章要叙说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才会有接下来所引发的对种种问题的思考。因此,对于一篇文章,首要做的就是“读”。通过阅读去了解故事。

2.“想”即思考。在读者初步阅读文章后了解到这篇文章叙写的故事时,就该想到一个问题:为何作者要写这样的一个故事。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再一次阅读,对文章进行思考。

例如:《听泥土说话》这篇文章仅仅是题目就可以使得我们想到“泥土真的能说话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为何作者要以这样的题目来命名呢?或者是不是作者想向读者们表达一些什么含义呢?很多问题都会伴随着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这就需要我们来进行进一步是思考。那么泥土是不是真的能够说话呢?其实只是一个人在失败之后放弃自己时,他的哑巴母亲给了他一块泥土,后来他自己看着泥土想到了自己,最后他想通了自己不应该放弃自己。这块泥土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泥土,更是他伟大的母亲的化身,平凡朴实的母亲将期望变成泥土,一直在默默鼓励着自己的儿子前进不放弃,更是一直在提醒着儿子要像泥土一样肯谦虚低调的做人做事。

一篇文章是不是真的只是说故事那么简单呢?当然不是。如果仅仅只是浅显地理解一篇文章,那么就会失去了原来文章所具有的意义。只有通过一边思考一边阅读,才能让人们思考出更多的关于文章每个词句的含义,这也是文章的作者想要通过文章所传达的目的。

3.“悟”即领悟。当读者在对文章进行阅读思考之后会发现,其实每一篇文章都在给读者传递了不同的精神内涵,这些大大小小的人生道理都是一篇文章的精髓。

例如:《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这篇文章仅是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明白作者需要向读者传达的文章精神就是:任何一种给予都是因为爱心,而非理所当然,没有谁是必须要给予你关怀。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一位老人通过资助学生,但却久久没有收到学生的感谢信,使得老人变得郁郁寡欢,后来老人终于收到了一位学生寄来的感谢贺卡,老人很高兴。老人觉得: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这篇文章没有绕很大的弯子,很直白的向读者表达出了这篇文章的精神。这篇阅读文章有一句划线句子是这样的:“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读者可以通过这个句子思考出为何老人会这样说,因为老人无条件的资助却没有得到那些学生的一句感谢,老人感到很悲哀。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要心存感激之心,这样的人才会得到别人更多的帮助。

这就是一个故事所要体现的精神所在,也是需要读者们通过阅读文章后领悟出来的,这不是分数能衡量的精神含义。

“读、想、悟”是阅读文章的三大基本法则,这种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与概括能力,是学生们提高阅读水平应该要遵循的原则。

由于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学习重点,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现代文阅读的过程中认为现代文阅读比较乏味,因此很多学生在此题上失分较为严重。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与语文教师的授课方式有关,例如有些语文教师在关于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方式上,着重于要求学生理解现代文阅读的一些词句,没有进一步要求学生对于文章所要体现的精神内涵进行思考和探讨。本文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得出语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读、想、悟”这三步依序进行,同时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地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地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意义,使得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成绩。

4.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读说结合 篇四

摘要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重要的研究方向。关键词 想象 感知 积累

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读与说结合能很好地实现“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一要求。

一、读说结合于课文内容

创造始于想象,而想象必须依托形象。课文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形象资源,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这些资源必然会作用于大脑,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展开想象,再创情境。

《鸟岛》只写了“6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这一句话,而究竟怎样热闹却没具体描述,这是一个“空白”点,给学生理解“鸟岛的热闹”带来了困难。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朗读,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初步理解“热闹”。让学生回想:你看到过哪些热闹的景象?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插图和内容想象鸟岛上热闹的景象:我们会看到什么?耳畔好像听到了什么?这样在联想、交流中领会了“热闹”一词所蕴含的意境,说的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于课文内容中的重难点,如理解“热闹”一词,不必也不能让学生明明白白地下定义。只要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内容中的文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空白的内容,并组织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在运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脑

海里再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形象地理解“热闹”即可。这就是一种以“读说”为主线,淡化理性的分析与理解,加强朗读积累和语言运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二、读说结合于课文表达形式

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小学低年级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局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模仿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求。1.指导运用新学的句式练习说话。

《台湾的蝴蝶谷》一课中,讲到一群群蝴蝶飞往蝴蝶谷时用了这样的句式:“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学生先自由朗读,感知句式,老师再通过指导换词朗读,理解感悟,而后要求学生完成这样一组句子:“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我们——美丽的衣裳,——动听的歌曲,——欢乐的舞蹈,来欢庆我们的节日。学生们兴趣盎然地轻松完成了填空后意犹未尽。于是,我让他们畅所欲言。学生们的好词好句层出不穷。看得出,他们的激情已被点燃,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所有这些是因为教师给他们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给他们提供了能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的“例句”。

2.指导运用学到的段式练习说话。

《问银河》一文第一到第四小节结构、表达方式相似,都以连续两问的形式展开联想,表现出少年儿童对宇宙的无限向往。教学时,我还是紧紧扣住“读”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借助想象进入诗中境界,然后提出:仿照课文的表达形式,你也来问问银河,你要问

银河什么?出示:银河呀,在你——,有——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如银河呀,在你的河面上,有水鸟在自由飞翔吗?它们长得像地球上的鸟吗? 你不得不感叹儿童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奇妙。课文的段式直观地教他们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独特的内心感受,他们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生动活泼的想象,积极的情绪完全被激发起来了,这样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单纯靠老师讲解、分析课文是难以达到的。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三、读说结合于课文精彩语句

厚积而薄发。学语文重在积累,积累得越深厚,越容易理解、感悟课文的语言,也越容易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描写蝴蝶谷里景象的语句非常精彩,学生通过边读边想就可以进入“蝴蝶的世界”,与蝴蝶“共舞”。所以我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观察插图、反复朗读中渐入“佳境”,熟记语句。设计一个说的训练题:请你看着插图,发挥想象,假想自己已走入这画中,你会看到什么?又会听到什么呢?学生们对课文语句已经有了印象,便灵活自如地发挥开了,如有的说:“呀!这么多漂亮的蝴蝶,它们随着风在空中上下飞舞,引得我也想飞起来了。”

学生们运用刚刚学到的优美语句描述着自己的想象,是那么投入、那么流畅,这时,你已分不清从他们口中说出的话哪些是文中的,哪些是他们的。是熟读给了他们积累鲜活语句的时间,是巧说,给了他们灵活运用精彩语句的空间。

5.阅读教学中的“读” 篇五

——关于余映潮老师《狼》的课例分析

南宁市江南区教育局教研室

唐黄丽

文言文难学,文言文难上。从教十多年来,带了一届届学生,身边的所见所闻所感,似乎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已形成了一种共识,学生多数认为难学,因此不愿意学文言文,厌学文言文,基于这普遍的现象,多数教师觉得文言文难教,不情愿教文言文,不信心十足地教文言文,二者均是带着“任务式”的思想来看待文言文教学,学生带应付升学考试的任务而学,教师本着完成教学内容的任务而教。文言文教学因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很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间,很难跨越教师教学的心坎,文言文教学很难走到最佳境界。

然而,余映潮老师亲自执教的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狼》一课,他的课堂教学运筹帷幄,潇洒自如,课堂因诵读而精彩,因智练而精巧,因品评而精妙,因欣赏而精深。

现将余老师《狼》的课堂教学摘录如下:

《狼》

一、入课文

师:同学们,注意听余老师说的一句话,我先示范: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蒲松龄的《狼》,你们跟着仿说一句话,从不同的角度说,从文体上说,从情节上说„„

生1:这节课上的是《狼》,是蒲松龄的作品。

生2:今天我们上的是两只狼和一个屠户之间较量的故事。生3:今天我们学的是一个屠户和两只狼搏斗的精彩情景。„„

师:这是一篇短篇小说,结构上分2块。

二、读课文

师:下面老师想听大家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注意一些字词,如两狼之并驱如故,轻点读“之”,其一/犬坐于前,注意节奏及重音“犬”。(学生自由读课文)

刚才大家读得很流畅,弱点:故事的味道没有读出来,速度较平缓,教师示范读两句,然后 让学生自由训练读。

接下来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出文言的味道,读出故事的情节起伏)——再次读(读课文的注释,自由读)。

三、做练习

分组完成课堂智能练习,堂上完成,堂上讲评。1.写出带有“狼”字的成语。

2.写出加点字的意思,检测实词的掌握。3.辨析多义词的意思。

4.禽兽之变诈能几何哉?(先译,并说说其作用。)

四、诵读课文,品评课文

分三轮诵读,分别从屠户的角度、从狼的角度、从语言的角度评点段的内容,学生每齐读完一段,另一位学生就接着点评此段。分别理出故事的情节、理清段的内容。

1.从屠户的角度评点段的内容:

学生齐诵读第一段,另一位学生接着评点:这一段写了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这是故事的开端。

学生齐诵读第二段,另一位学生接着评点:这一段写屠户惧狼,这是故事的发展。„„

2.从狼的角度评点段的内容:这一段写两狼怎么样?

学生齐诵读第一段,一位学生接着评点此段:这一段写两狼缀行甚远。学生齐诵读第二段,另一位学生接着评点此段:这一段写两狼穷追不舍。„„

3.从语言的角度评点段的内容:此次诵读,学生齐诵读,学生每读完一段,教师即评点一段: 第一段:开门见山,写出两狼紧跟,提示险恶的情境,扣人心弦。第二段:描写细腻,写出复投,屠户一再退让,强敌压境,不容乐观。

第三段:动词用得好,“恐前后受其敌”,写出屠户紧张又保持清醒头脑,情节紧张,狼凶相毕露。

第四段:这段手法用得好,“一狼径去”,留下悬念,“其一犬坐于前”也是悬念,这些悬念是阴谋。“转视积薪后”写出屠户的警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五、语言欣赏 语言的欣赏更是把课文解读得淋漓尽致。请以“„„说明了„„”、“„„表现了„„”、“„„写出了„„”为话题写一句话,寻找一处作评点(3分钟)。教师先作示范:“一屠晚归”“晚”字写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教师让学生用笔圈一个地方,写上几个关键字,表示你的品评,同桌之间交流,全班同学交流(学生畅所欲言,发言面很广,几乎涉及了全班同学)。

师作小结:《狼》的语言非常简练生动,开头20个字,交待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渲染出紧张的气氛,文末20个字点明主题,涵义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是写狼或者人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和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像这样一连串的简练生动的描写,把狼的狡诈、屠户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要求加进个“啊”字,你认为哪个句子加进“啊”字好,并说说加“啊”字的原因、作用。

六、趣味演读

学生自选句子,加进“啊”字演读句子。„„

师:你们的答案丰富多彩,就是跟我的不一样。(师读第四段)

“啊,一狼洞其中”,加在此,表示紧张,最紧张的环节。一起来读,要读得传神。生再齐读此段。下课。[课例分析] 余映潮老师执教的《狼》一课,最令人欣赏之处有二:

一、简洁简约的入课,高效实在,提高了课堂的力度和纯度。

余映潮老师的《狼》简洁但用意深远的入课,令人惊叹。开头之不凡,看似简单的仿说“一句话”,学生三五句“说”便已把文章的体裁、作者、文题等囊括其中,尽收“说”里。直切入课,直入文本,引入之时即已进入训练,真可谓简洁却不简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入课,省时而高效。打破以往众多教师入课时先言他物再引出所咏之物的“慢拍子”“缓曲调”,课堂前奏曲简洁而有力度,简约而不失纯度。

二、丰富多彩的读,创意纷呈,提升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教学尤其如此。因为文言文反映的时代距今久远,文本作者的 写作意图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语言环境,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应当立足吟诵,培养语感,因为韵味是从吟诵中来体会的,兴趣是从咏诵中产生的,语感是从吟诵中积累的,素养是从吟诵中培养的。

余映潮老师在《狼》一课教学中设计的朗读、诵读,整节课教师的吟咏诵读带动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说带领学生将文章解读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如此反复循环,逐步加深,最后达到透彻理解,从而提升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朗读课文的初读——再读——再次读,要求学生从自由大声读到指导读,指导学生读出故事的味道,读出课文的情境,读出文言文的味道,读出故事的情节起伏,三次读,读准了课文的字音,读准了句读,读出了课文的情节,读懂了课文的大意,为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因此有了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环节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出声的诵读。“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出故事——文言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在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此为教例新意之一。

其次,诵读品评环节又分三轮诵读,分别从三个角度评点段的内容,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第一轮诵读从屠户的角度评点段的内容,学生齐读完一段,另一位学生即刻评点此段,如:第一轮诵读品评,便理清了故事的情节;屠户遇狼(故事的开端)——屠户惧狼(故事的发展)——屠户御狼(故事进一步发展)——屠户毙狼(故事的高潮、结局)。第二轮诵读从狼的角度评点段的内容,理清了段包含的内容:两狼缀行甚远——两狼穷追不舍——两狼咄咄逼人——两狼毙命。第三轮诵读教师从语言的角度评点段的内容,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则更上一层楼。课堂教学因诵读层次的增加而加深,教与学因而有了新的高度。此环节没有分解,没有切割,有的只是:评点。“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闪光点。师与生融为一体,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评点课文,阅读视点的变化引来了课文的三维的立体的动感。这既是优美的教法,也暗含着学法的熏陶。此为教例新意之二。

其三,语言欣赏:诵中评,评中诵。让学生在文句中自己认为可圈可点的地方,写上自己的品评,同桌之间交流——全班交流。学生发言面很广,“担中肉尽”说明屠户处境危险,打下伏笔,“甚远”写出狼探虚实,“前狼止,后狼又至”写出逼人形势,“目似瞑,意睱甚”说明狼狡猾„„学生或阐述其说,或补充他人,这诵中之评,评中之诵,涉及文句,无一不有,无所不及,无所不包。缘于这不拘一格的语言欣赏,课堂教学因此而变得丰厚,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有了广度和 深度。

余老师在“语言欣赏”这个环节,用句式培养学生规范的表达方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这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尤其是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这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于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更规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常规的语言运用中形成规范的表达句式,课堂口语表达的训练有利用学生的书面语言的训练,更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此环节没有大段的讲解,没有滔滔的分析,有的只是:品味。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这个有力的教学问题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此时也酝酿了教学的高潮。此为教例新意之三。

课末“啊”字的演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有了趣味和滋味。此环节乃教例之新意之四。课堂里始终洋溢着学生学并快乐着的浓厚气氛,洋溢着教师教并欢畅着的浓郁情感。教学文言文,这样的教是教者之大风范,这样的学,是学者之大幸福。

余映潮老师《狼》的课堂教学,因丰富多彩的读而有了梯度和力度,因创意纷呈的读而有了广度和深度,亦因别具一格的演读而有了新意和趣味。

听余老师《狼》的教学,趣味无穷,回味无穷,魅力无穷。文言文《狼》一课的教学,因丰富多彩的读,因创意无限的读而精彩!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这个全新的教学设计,表现出教者对所教学的内容有着多么丰富的感受。 本人不成熟的见解:

余老师在“从语言的角度评点段意”这个环节,是学生读一段,教师评一段,我认为教师可以把品的权利适当交给学生,比如教师评点一段作示范后,下一段可以让学生试着评,或者先让学生试评,师再作补充完善,教师不必包办此环节,可以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交还给学生。

当然,这是一节示范课,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达到最佳的效果,余老师的办法切实可行。以上仅是本人一点不太成熟的看法。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6.我的读书记作文 篇六

最近刚刚开学,我的“书瘾”又上来了,于是,我在班级里的书架上随便拿了一本,就回去看了。那本书名叫《红舞鞋》,我在儿童文学上看过,说专家们强力推荐这本《红舞鞋》。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开始看这本书。刚看完第一章,我就觉得非常好看。

中午,放学了,我对这本《红舞鞋》已经爱不释手,就和图书管理员说了一下,捧着书就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除了下楼梯,其他时间都在看书。

回到家,阿姨还没做好饭,我趁这个大好时机又看了起来,我真希望好好地把书看完。

下午上学,我依旧捧着那本书,看得津津有味。这时,正在上楼梯的我,因为是靠着边,头一下子撞在大理石上,撞得我眼冒金星。下次我有了经验,走在靠右一点点的地方,这样就不会撞到了。

坐公交车时,我当然不会错过这难得的“读书时光”了,在10分钟的公交车时间里,读书是最好的选择。

7.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读 篇七

结合从教二十几年来的体会, 我认为应当把读放在首位。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没有英语语言环境的国家, 我们的孩子不像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 他们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听, 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模仿, 听说对于他们当然是轻而易举了, 听说当然是先行, 然后才培养读和写的能力。而我们的大多数学生是从小学五、六年级, 甚至从初一才开始接触英语的, 并仅局限在课堂内, 个别教师甚至在课堂上还以汉语作为辅助教学语言, 一节课下来还不全部是英语, 这样的语言环境听说如何先行?有的人会说, 那就去创造听说的语言环境。是的, 我们可以创造一些, 但我认为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在短期内尽快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 我认为应把读放在首位。

读不仅仅是阅读, 还应包括读的其他一些形式, 如带读、跟读、默读、朗读、诵读等。

一、带读与跟读

现行的英语教材, 不像汉语, 一开始就接触拼音, 而是让学生先接触一些简单的词汇和日常用语, 先接触26个字母, 等到学生对英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才开始接触音标。我们的英语课时数安排要完成现有的教学内容是很紧张的, 因此音标的学习只能穿插在其他教学中。很多老师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对音标进行系统的学习, 从我校学生的情况来看, 他们大部分来自乡镇农村中学, 到了高中仍不能熟练、独立、准确地辨认和发音, 所以带读变得必不可少。相对来说带读比较简单, 有时我让一些语音较好的同学在学生词时先读一遍, 然后自己带读或让学生跟着磁带读, 有时则利用早读时间请一些语音好的同学到讲台前带读生词或课文。通过带读和跟读, 规范了学生的音准、重读、弱读、升降调、速度、意群与停顿、节奏、爆破声等。让每位同学能自己拼词, 先过语音关, 奠定自学、朗读和听力的基础, 减少了单词记忆的困难。

二、朗读、诵读

我们现行的教材, 英语教学虽然已经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型方法迅速地向语言交际运用型方法过渡。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 师生的英语教学活动往往围绕考试体系和评价体系来开展, 根据各地中高考的指挥棒进行。高中以后, 教师很自然地不再把朗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我们由此可以看见, 高年级的学生不愿大声朗读了, 早读课时出现了冷场的现象 (尤其是在农村中学) 。而高考不仅要求考生要俱备扎实的基本功和阅读能力, 还要考听力, 甚至口语。因此, 朗读的不足逐步影响高中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从我们学校来看, 每天课程排得满满的, 几乎没有自习课, 学生作业很多, 每天晚上都睡得很迟, 早上起不来, 一醒来就忙着吃饭上学, 学校的早读课一、三、五读语文, 二、四给英语, 但基本上都用于做听力训练了。因此早读这一优良传统已不复存在。

朗读能熟悉教材, 增强语感, 能促进阅读速度, 能提高听力反应速度, 能帮助熟练记忆各种知识点。本着这些好处, 我在自己任课的两个班级进行了朗读专项实验。我们学校下午通常5:40放学, 晚上7:30才开始晚自习, 这期间时间较长, 又由于我校地处闹市区, 很多同学傍晚无事就上街玩, 要么男生就一直在操场打篮球。因此我要求我的学生每天7:00~7:30这段时间全部到教室集中, 进行晚读, 期间不允许做作业, 只能把英语书拿出来大声地朗读, 并让班长或科代表进行监督, 自己有空时也会去看看。为了配合晚读效果, 每天布置作业时, 我有意识地把课文中的好句好段划出, 或划定一些范围, 加上课后生词、课内知识点给学生去读, 第二天上课前用几分钟时间请个别同学朗读或背诵或全班进行默写, 偶尔也开展一些朗读比赛, 激发学生的斗志。通过这个方法, 让学生每天抽出30分钟真正读英语, 把学生从题海中拉了出来, 保证了读书时间。

三、阅读

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从书面语言材料中吸取知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阅读作为高考的重头戏, 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数量众多的文章, 要速度要质量, 词汇关很重要, 上一环节中所谈论的读书活动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学生通过每天的朗读和背诵积累了大量词汇, 此时就可以大展身手了。阅读不仅是词汇的积累, 它本身也有很多技巧。

默读是最符合实际需要的英语阅读方式。阅读一篇文章, 有的只要了解它的表层意思, 对这篇文章作细节理解;有的则要了解它的深层意思 (寓意) , 并对这篇文章作归纳性 (评价性) 理解, 甚至要求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分析, 看懂文章所采用的手法等。阅读时难免遇到生词, 猜测生词也有技巧:如果是专有名词, 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它是人名还是地名, 或是其他组织的名称, 对于这些词只要知道它代表什么就行了;有的生词可通过构词法来分析判断, 如有些词的词干是学过了的, 只不过是加了前缀或后缀转换了一下词性或词义而已, 有的是两个单词合在一起的合成词等等, 对于这些词依据构词法的知识就能够猜测判断出它们的词性或词义了;另有一些单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语气来判断它们的含义。如果遇到个别难以猜测其义而又不会影响到对文章理解的单词, 则要大胆跳过。此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背景和差异, 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礼仪、生活习俗、道德规范、传统节日、幽默禁忌也能帮助阅读的理解。

除了向学生教授这些技巧外, 每周我专门安排一节课做阅读专项训练,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5篇阅读。阅读要求:1.先浏览问题及答案, 了解阅读的目的, 该文章是要做细节理解还是要归纳性理解等情况。2.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并用笔把文章中与问题有关的信息点用笔划出, 在边上标上问题的序号, 以便下一步讲评时方便, 通读全文, 了解大意。3.准确、详细地比对问题答案和上一步所划出的信息点, 找出正确答案。讲评阅读时, 一般的文章通常不做逐字逐句的分析和翻译, 而是和学生共同查找问题所在的信息点, 要求学生此时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 让学生说出信息点所在的位置, 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 对于文章中与问题有关的一些确实难理解的句子作适当的解析, 这样做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8.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篇八

一、阅读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一是学生要有所得,二是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多的所得。学生的有所得应体现在知识能得到丰富,思维能得到训练,能力能得到提高,人格能得到完善,最终体现在考试的分数和人生的发展上。至于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就是说要花的时间比谁都少,但语文成绩要比谁都好。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除了精心设计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主体学生,恰当把握课堂节奏之外,就是要多读书,重视阅读。

首先,是教师要多读书。吕淑湘曾说:“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老师水平高,才能教出好学生;老师水平不高,学生中也有少数或个别的由于自己用功有了成就,但是多数学生需要好的老师来提携、来指点。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师资问题,名师出高徒!”

如果语文教师不重视读书,将身心完全放置于备课、上课、批作业的忙碌中,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的课不再谈笑风生、挥洒自如了,几个月不读书,会有“江郎才尽”的突出感受。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观书有感》一诗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物喻人,寓理于景,写出了读书的重要性。人若要不断长进,就要不断地读书学习,探求新知识,汲取更多的营养。为了使自己永不断流,永远耳清目爽,自己的语文课堂永远充满吸引力,我的做法是每天抽出起码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来读书。

读书要坚持三个原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一是读书要杂一点。语文教师的知识面要求很广,你可以不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但你必须是一个杂家,有些领域哪怕略懂些皮毛,也是很好的,有的书不必细读,可以像鲁迅先生所倡导的那样,随便翻翻。二是专业书籍读的要精一点。我们有自己的专业所属,不能只满足于看杂书,要有当专家的抱负,多读教育或自己所教语文有关的书籍,多读与所教语文有关的书籍报刊,多读语文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也是我要说的第三个原则,读书要新一点,经典要读,但仅读经典是不够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与时代同步,当代的、流行的、时髦的,我们都要有所了解,只有时刻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我们才能跟学生息息相关,心心相印。

其次,是要引导鼓励学生多读书。一是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新书,把辅导时间腾出一些,让学生去阅读。学生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语文素养自然也提高了。二是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并使之成为习惯。一堂课,无论教师准备的多么充分,如果學生对所学内容毫无所知,那么课堂效果也肯定不会好。预习要有明确的要求,我是要求学生预习阅读要做到圈点勾划、分段概括、评点批注,质疑问难。这样为高效课堂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要求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我是要求学生“一天三抄”,即每天抄一个成语、抄一句名言,抄一段精彩语段,并坚持记日记,一年下来,学生最少也要有近15万字的积累,学生的语文功底自然要深于其它班级,考试成绩想不优秀那也是不可能的

二、阅读可以彰显语文的美

语文是文化的语文,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语文的学习就是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过程

当语文教学被分割成应试所需要的几个大块时,无异于把美神维纳斯剖解的支离破碎,语文就失去了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她诱人的魅力。

在语文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多读,他们才能感悟“渔舟晚唱”的怡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他们才能感悟语文的美,才能畅饮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才能不断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沉淀出一种厚实的语文涵养。

语文的美,俯拾皆是,学生怎样才能得到,多读多悟是不二法宝。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我们才会发现“祥林嫂之死”背后的传统束缚与人性悲情,阿Q身上流淌的哲学思辩,会才发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豪情下的无奈……

只有重视阅读,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熟读,背诵优秀篇章,语文的美才会拨动更多学生的心弦。

三、古诗文的诵读,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这一点,我是有亲身体验的,在师范学习时,我在全洛阳市的物理知识竞赛中,取得过一等奖的好成绩,我的强项在理而不在文,是语基老师那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诵读,感染了我,改变了我,使我爱上了语文,成了一名语文老师,所以我特别重视通过诵读课文,特别是古诗文诵读来发现语文的美,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意,从表层含义到深层潜在情感的全面感知。它是我国古代最常见、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我们应该将它发扬光大。

9.我的读书记作文 篇九

以前,我不怎么喜欢看书,就算是要看书也只看一些漫画书,有很多插图的小人书。直到有一天,一本书改变了我。

那天,我又一次去山东表哥家里玩。表哥家的故事书很早就被我囫囵吞枣地看完了。感觉无聊之际,只能顺手拿起一本《笑猫日记》看了起来。我以前听表哥讲起过《笑猫日记》,总以为它是一本很无聊的书。可我没想到,刚一打开它,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书中的情节让我流连忘返。看完后,我久久地回味故事里的情节不能忘怀。让我惊喜的是,表哥家的书厨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书。我像极了一匹饥饿的狮子,把所有的书都当成了我的食物,看书的过程中我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的时间。有一天我竟一口气看了五本书。

渐渐地,除故事书,对其他类型的书我都产生了兴趣。不同题材的书丰富了我的知识,拓展了我的视野。《十万个为什么》带我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皇帝的新装》让我哈哈大笑之时认识到生活中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苏菲的世界》让我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0.三字经的读感 篇十

这个学期通过读背《三学经》这本书我知道了: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这句话。这句话的含意是:只要勤勉努力就会成功,嬉戏懒惰是没有好处的。好好记住,努力上进。

这句话还有一个故事叫《铁杵成针》。内容是:李白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传说他小时候读书并不用功,经常逃学。有一次,他又逃学到外面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奶奶在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李白很奇怪,问老奶奶在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李白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可老奶奶却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深受启发,从此以后开始发奋学习,终于成为天下著名的诗人。

我成到:读书必须勤奋,千万不能因为贫玩而荒废了学业。

11.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读与写 篇十一

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教育思想

现代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

一、数学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

1.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学生数学》杂志等。即如读报也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书,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二、数学学习中的“听”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 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1.听老师上课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2.听同学发言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也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三、数学学习中的“讲”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1.讲体会

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讲“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读——读”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讲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讲思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讲,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四、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读、听、写”,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读”、“听”的检验,对“讲”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小论文等。

1.写读后感

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2.写小论文

写小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五、数学学习中的“用”

上一篇:中学广播稿下一篇: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现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