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效应

2024-09-30

运用心理效应(共8篇)

1.运用心理效应 篇一

摘要:俗话说得好:“会做班主任的苦三个月,不会做班主任的苦三年”,本文从带班的经历中总结出心理效应、量化管理优化班级管理。

关键词:心理效应内化效应数字化心理学家逆反心理

要想真正地教育好一个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们班主任做长期的、艰苦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不断地深入到学生灵魂的深处,去把握住他们的思想。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我学习了心理效应、量化效应、内化效应等进行班级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应用心理效应,营造和谐氛围

美国芝加哥一个制造电话机的工厂,该厂有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生产效率却不高。为了探究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调查小组。从1924年11月起在该工厂开展试验,其中研究的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的相互关系。其中一个谈话试验,用了三年时间,先后找了工人谈话二万余次,每次谈话他们都认真记录谈话内容。对工人的言论,他们不评价,更不批评。谈话使工人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心情舒畅了,干劲倍增,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该工厂的心理效应告诉我们:人的一生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与情绪,但最终能实现和满足的却为数不多,那些未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抑,要千方百计的让他发泄出来,这对工作和身心健康有利。

中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渴望成才,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增强,享受着经济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在大人眼中,他们真是幸福无比。他们的烦恼在哪里?学生异口同声说:“以分为本”给我们带来的压力!

在应试教育的传统体制下,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德行的唯一标准,家长对于学生的分数更是关注,还有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像一堵墙,一道沟,影响了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以至于一些学生产生与老师、家长情绪对立的逆反心理。

有这样一个案例:杨冬是某外国语中学学生,杨冬考入重点学校第一次考试成绩是班级18名,期末考试快到了,母亲要求他考到班级前十名,为了达到此目的,母亲经常唠叨,稍不如意,就对他轻则骂,重则打,在高压下,杨冬用铁棍打死了他亲爱的妈妈。从杨冬弑母的案例中,我们看到,沟通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成功教育经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关爱学生,与学生经常进行沟通,使学生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身心轻松地投入到学习、锻炼中。

在班级管理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班干的作用,悉心指导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平常我尽量参加他们的活动。融合、沟通、理解、信任使同学和老师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二、运用内化效应,搞好数字化管理

内化效应是指将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经过或社会学习而转化为稳定的心理要素的过程。

我根据内化效应的原理,依据初中学生愿意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独立意识较强的特点,采用数字化班级管理。

(一)自我推荐、竞选班干

数字化班级管理,即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让他们自己报名、自我推荐,参加班干部竞选,参与班级德育、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对每个同学执行《中学生守则》的方方面面采用数字化的积分操作,通过综合评分使每一位同学能够自我认识、进行自我管理。根据当代中学生朝气蓬勃、乐于展示自我的特点,我采取了动员学生、让他们自我推荐、民意竞选的方法确定班干部,在竞选的班会上,全班45位同学有26位同学勇敢地走向讲台。他们的竞选发言,有理、有据、有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听,王振同学说:我性格内向,崇尚务实精神,我竞选生活委员,愿为大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张权印同学说:我酷爱体育,如当上体育委员后,将组织好形式多样的体能锻炼,让大家不断增强体质;朱凌威同学竞选教室管理员,他那“干的好不好,实践知分晓,赢得赞叹声,累死也认了”,四句打油诗使同学们开心大笑;曹川淼同学说:我愿在中学阶段培养、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合作能力,我承诺:让班上得的奖状日益增多……最后,同学们根据他们的表现,反复斟酌,透出了自己庄严的一票,选举出有威信、有能力的班干队伍。

(二)明确职责、数字管理

民选干部上任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了综合素质评分细则,各位班干各负其责,认真操作实施。同学们从自己综合素质分数的高低中,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团支部为犯错误的同学改正错误积极“寻找台阶”,及时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同学们在有益的活动中既改正了错误,弥补了失分,又维护了自尊,增强了自信,可谓“一石三鸟”。

为培养同学们的责任意识,我采取了值日班长轮流周工作制度,既让每位同学都有当班长的机会,锻炼自己,参与班级管理,也让他们体会以身作则,身教重言教的含义,体会班干的辛苦,明白服从纪律的重要。

为培养同学们的团队精神,我们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为了集体的荣誉,同学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合作争取优异成绩。

(三)量变到质变、内化德育

数字化综合素质评分是一种大家都认可的管理形式。因此班级综合素质积分,学生个个关注,人人重视。为了个人和集体的荣誉,他们认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努力做好集体的事。自从实行数字化管理以来,我们看到,班中违纪、迟到现象越来越少,争为集体做好事的越来越多了。为了老师改作业方便,冯刚同学从家里拿来了红笔放到讲桌的笔筒里;为了同学们交作业方便,张钰华同学每天不辞辛苦地在黑板上写清楚该交的作业清单;陈曦同学主动承担起了管理多媒体的任务,付学威、王振、穆鹏飞同学承担起了管理班级卖废品的任务……团支部与各科代表联合组织了《感恩教育,尊师重教》《十年后,我们再相聚》《学习经验交流会》《论责任》等一系列主题班会,数字化综合素质评分,评出了团结,评出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也使班级获得了连续红旗班、校运动会第二名、冬季长跑第一名,学习成绩也大幅度地提高。如今,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清洁整齐的教室,内容丰富的板报、学习园地的争鸣、同学们互帮互学的身影,使人感受到整洁美、环境美、蓬勃向上的氛围。

在班级管理中,我运用了心理效应与学生建立了平等的关系,数字化管理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舞台,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理解“明天的我是今天造成的”,“成功从简单开始”。世界在前进,教育在发展,教师不能落在后面,让我们牢记党的嘱托,人民的期望,坚持教改,搞好班级管理,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2.运用心理效应 篇二

一、海“纳”百川,体验成功

化学大师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定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著成效。

班上小玮同学个性好冲动,喜欢用拳头和同学说话,别人只要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做出激烈的反应,大打出手。不但本班的同学受过他的欺负,就连其他班级的同学也经常挨他的拳头。多次批评、说服,但收效甚微,我很头疼。为了规范他的行为,我不但与家长及时联系、向其他教师请教,也翻阅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经过调查和研究,我发现他的行为就像书中所说,是一个典型的恐惧发泄心理的过度反应。这种学生他们往往软硬不吃,对付他们有时需要一点兵法、一点谋略,与其强攻不如智取。于是,我一边观察,一边寻找着教育的最佳契机。

一次,在学校组织的太极拳比赛中,我发现他表演得很认真,动作收放自如,一招一式颇具韵味,很有集体荣誉感。发现了这个闪光点后我及时在班会上表扬了他并且真诚地邀请他做我们班的小教练。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我发现他无所谓的表情中有些不好意思的意味了。在训练中,他就像一个真正的教练,教得很认真。当同学们向他露出羡慕而钦佩的眼神时,小玮就教得更认真,更有耐心了。每当空闲时,我便找他聊天,对他以前的事情绝口不提,只是天马行空式地聊天。谈话后,每当看到他的闪光点时,我都及时表扬,并在家校连心卡上写了很多鼓励的话。通过电话、喜报和家校网告诉他的父母“小玮也有闪光点”“小玮同学进步了,请多多鼓励孩子”。渐渐地,小玮变得有礼貌了,懂得谦让了,和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秘密,老师的接纳对学生实在是太重要了。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改正的机会,同时要利用他的特点规范他的行为,既可以让他尝到甜头,还可以为班级做出一定的贡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信心,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在情感上尊重他、关心他;在行为上激励他。容忍学生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南风”暖心,行为矫正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谁有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强劲,可越刮行人把大衣裹得越紧;南风徐徐,轻柔温柔,使人自觉地把大衣脱下。

感人心者莫乎情。“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感到温暖。很多学习不好或行为习惯差、人际关系不融洽、心理欠健康的学生,他们一般都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很倔强,但在内心深处却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反之,如果对其冷漠甚至冷酷,必然会造成师生间的情感对立,而这种对立的情绪是转化学生最大的障碍。对于这些孩子,借助“南风”效应,关心爱护他们,会使他们在心灵深处建立起师生关系的肯定情感,适时行为矫正,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个叫小锋的男孩,上课时他“扑哧”闹一个怪声音,或是站起来做几个动作,有的时候干脆就钻到桌子底下不出来了。我往往很恼火,将小锋训斥一番。可静下心来想想,这样做不仅耽误了其他同学的时间,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和家长沟通后,我得知他有多动症,而家长在长时间的付出后已经很疲惫了。同学们的嘲笑、家长的放任让小锋变得很脆弱,心理异常,有破罐子破摔的表现。每次看到小锋的眼睛,我总会被刺痛,再也不能这样了,我要让小锋重拾自信与勇气。

于是,每次上课,我都留心观察,看看小锋究竟什么时候喜欢做这些动作。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和明察暗访,我终于找到了他打乱课堂的规律。每当发现他有动的趋势时,就让他擦擦黑板、拿本书、发作业等,用行为来规范行为。当他达到我规定的要求,就会给他一定的奖励。但如果出现不适宜行为则予以惩罚,或扣回红星。课下,我总会和他谈会儿心,拍拍他的肩,告诉他这节课会倾听了,又进步了。这时,从小锋的眼神中,我总会看到羞涩和喜悦。在“我们是和谐一家人”的主题班会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帮助小锋制作了不良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号召同学们做“行为小天使”来帮助小锋。同时我也请他的父母坚持住,不放弃,在对孩子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继续对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帮助。除了积极给孩子用药治疗外,更要发挥亲情的优势,多与孩子交流、谈心,了解孩子的困难所在并帮其解决,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在众人爱的滋润下,小锋的行为慢慢地得以改善。如今的小锋,再也不会钻到桌子底下不出来了,他已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了。

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他们更容易受到感动。因此,对于特殊孩子,我们一定要做到冷静沉稳,可以用奖励来代替惩罚,以赞美来代替批评,用爱来温暖孩子的心灵。不仅要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要对症下药,使用合适的方法,更需要家长、同学们的配合,这样才能多管齐下,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等待”花开,适时疏导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威尔士先生小时候因为口吃而受人嘲笑,过度的自卑让他变得萎靡不振。他的母亲发现这一切后,亲切地对他说:“孩子,这并不是什么缺陷,只不过你心里想得比嘴巴说得快而已。不要着急,慢慢来!让我们共同努力,我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你的嘴巴会说得和你心里想的一样快!”显然这是一位智慧的母亲,一位伟大的母亲!一句“不要着急,慢慢来!”造就了一位杰出的世界电气巨头。这就是“等待效应”。

教师对待问题学生,同样需要像“杰克的母亲”这样的等待。面对他们多年积淀而形成的陋习、落下的功课,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教育就能“一蹴而就”,甚至“改头换面”,“永不再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发育均未成熟。我们要像杰克的母亲那样那样,充满信心,用赏识的眼光告诉学生“不要着急,慢慢来!”给他以充分的信任、无尽的等待。做孩子心情的调节师,在“等待”中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地摆脱陋习,走向成功。

一个叫阳阳的小男孩,总是无缘无故地站在教室门口,不愿意进教室,哪怕是考试,他也站在外面,不肯进来。无论你怎么进行沟通,他也不肯开口说话。为此,家长伤透了脑筋,我也苦恼了很久。可对他,我始终没有放弃。为打开他的心结,我苦思冥想,积极寻找对策。一次次地沟通,一次次的失败,但我又一次次的重新再来。最终,他被我的真诚打动,愿意用写的形式沟通。尽管他写的东西七零八落,思维散乱,但我还是从中看出了端倪。原来由于性格十分内向,他的反应也有些迟钝同时,由于得不到家人足够的关心,他的心理一直处于抑郁状态,所以就选择了这种方式,以引起别人的重视。这是一个被家庭教育忽视和遗忘的孩子呀!我怎么能再去责备他呢?于是我坦诚表露了自己,说自己平时还不够关心他,同时也如实分析了他这样做的危害,并再三启发他:有想法、有事情不要闷在心里,要告诉父母,告诉老师,学会倾诉。对于困扰他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尽力和他一起分析,一起解决。休假日,我走进他的家庭,和他的父母一起寻找问题的所在,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的建议下,我和家长共同为阳阳建立了一个“笔谈本”,我们可以在本上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刚开始时,阳阳的表达还有些拘谨,有些词不达意,渐渐的,阳阳对我不再设防,我们坦诚相对,走进了彼此的心灵……症候终于揭开了,笑容又重新回到他的脸上。在我和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中,他愉快地走进教室,开始了全新的学习生活。

一花一世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事实证明,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的时候,我们只有“以德育人”的同时“以心育人”,无私地倾洒爱的雨露,才能彼此无间,才能心心相容;学生才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才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意识,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这健康的心理品质必将成为指引他前进的航标,引领着他通向成功的彼岸,走向明亮的远方。

3.运用心理效应 提升专业幸福 篇三

一、近期目标效应,调适发展目标

西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在二战期间,他从一架受损的运输飞机上跳伞逃生,落在缅甸与印度边境的一片丛林中。当地人告诉他,这里距印度最近的城镇也有140英里,相当于225公里。这对于习惯以车代步的西华·莱德来说,几乎是段可望而不可及的漫长路程。为了活命,他拖着落地时扭伤的双脚,一瘸一拐地走下去。这位研究过心理学的西华·莱德,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惟一的念头是“走完下一英里”。奇迹发生了,历尽艰难的西华·莱德终于回到了印度。

西华·莱德的这段经历公诸于世后,在他的家乡肯德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年轻人把西华·莱德的“走完下一英里”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教师专业发展的路虽然很长,但也是由很多的“一英里”构成的。罗曼罗兰说过,“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也都会执着地追求教育理想。教育理想固然重要,但是它往往是一种长期的向往和追求,是一种长效的激励。纪伯伦曾经说过,“也许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所以,教师制定近期的、切实可行的“下一英里”目标更为重要。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教师容易产生职业的倦怠心理,教师职业倦怠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缺乏一个个目标的不断激励。也许,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名师,甚至,个别教师还评不上高级教师,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爱,眼里有学生,手中有目标,就会在目标的引领下,不断“走完下一英里”,不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专业发展的幸福。

例如,笔者扎根农村教育二十年,一直追求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从不动摇、从未放弃。为了实现教育理想,每一年都给自己订立了奋斗目标。初为人师的前几年,主要是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而后每一年,我都确定了“五个一”目标,即读一本教育专著,拜一位名师为师,磨一节示范课,转化一个后进生,写一篇教研论文。这对自己是鞭策,也是激励;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每一年我都在充实、忙碌中度过,每一年末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品味体验的快乐,享受成长的幸福。

二、瓦拉赫效应,发展个性特长

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刚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后,老师给他的评语是:“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此后,父母只好根据瓦拉赫自己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也不会润色,不久又得了个全班倒数第一的成绩,老师给的评语是:“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经过两次如此惨重的打击,从此,少年瓦拉赫在学校绝大部分教师眼中是位不可造就的笨学生,只有化学老师发现了他的闪光点: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素质,并建议他试学化学。几乎绝望的瓦拉赫父母只好接受了老师的建议。果然,得到老师重视的瓦拉赫变得格外用功,不久,他在同学中成绩遥遥领先,老师给的评语变为“前程远大的高材生”。人们把一个人在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智力后,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现象,称之为“瓦拉赫现象”。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尔德·加德纳近年来研究发现:人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动觉、空间关系理解能力、人际交往的智力和自知之明等7种智力。研究表明,每个人的7种智力发展并不平衡,往往是在某些方面较为突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智力”或者说“学习潜能”,但也不能忽视教师自身的个性和潜能。

苏格拉底曾经提出过“认识你自己”的命题。认识自己,就要看到自己的个性特长,而且还要不断加以锻炼和强化,使个性特长更加凸显,从而成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成为真正的自己,才是教师专业幸福的关键。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有的人,注定无法成为姿态高雅、步伐优美的小鹿,无法成为活泼俏丽、歌声清越的小鸟,那么,就让他们成为一棵树吧:一颗不被人瞩目的树,那才是他们快乐的源泉”。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人格特质,也都有自己的教学个性,任何一个教师,包括名师大家,既各有其所长,也各有其所短。作为教师,我们都要对自己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树立“我的课堂我做主”、“我有优势,我也能成为名师”的意识,有的放矢,发展自我,张扬个性,收获成功。我们看到,很多教师或课堂活力四射,或写作行云流水、或教研得心应手,他们都是成功的教师。教师不是教育家,不是全才,只要在自己擅长的某个方面做出了成绩,就是一种成功,就会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三、鸡尾酒会效应,专注自身发展

当人们身处鸡尾酒会上时,情形总是这样:觥筹交错,人声嘈杂。但是如果你正专注于和一个好朋友交谈,即使周围噪声很大,但你耳中仍然能听得到对方的说话,周围的各种噪声都觉察不到。这种情况下,你对周围人谈些什么是听不清的。但假如哪个角落突然有人喊你的名字,你马上就会警觉起来。有时候,你还能听到某个熟人似乎也来到酒会了,不由自主会朝那个方向看一下。你的耳朵似乎能够过滤声音,这就是鸡尾酒会效应。

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又一场的鸡尾酒会。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确,校园外的世界精彩,也多彩,还很迷人,甚至非常诱人。教师要学会“过滤”生活,能够抵御各种物质诱惑,阻挡多种不良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那些经常出入娱乐场所、沉湎股市网络、光顾饭店酒肆,每天迎来送往、擅长应酬交际的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上取得成就的不多,教师生活还是在执著专注中,保持简简单单的好。

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有神圣的责任和使命,即使物质生活是简单、单调的,但精神生活富足、殷实,内心世界丰富、充实。教师拥有一颗平常心,保持一份淡定,心无旁骛,执著坚定,有痴迷教育的情怀,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专注自身的专业发展,专心教书育人的追求,就会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四、霍桑效应,和谐人际关系

美国芝加哥的霍桑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了探求原因,从1924年至1936年,在著名心理学家梅奥的主持下,美国国家委员会在该厂开展了以社会因素、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为课题的一系列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不大,而其后两年多的“谈话试验”,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专家们在与工人们多达两万多次的谈话中,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任凭工人们发泄,结果使得工人们心情舒畅,干劲倍增,霍桑工厂的生产效率也大幅度提高。实验表明,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改善对职工的态度和理顺人际关系所致。社会心理学家梅奥据此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表明,人际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力”,而且还是一种更为重要的“生产力”。教育是人的教育,生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追求的理想教育是一种有灵魂的教育,即生命对生命的尊重,人格与人格的平等,情感与情感的共鸣,智慧对智慧的点燃,文化对文化的润泽。这一切,都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了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一所好的学校,先进的设备、完善的设施、优美的校园、优雅的环境当然重要,但是教师间的传帮带,同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常常更能让教师有家的归属感。相反,如果教师处理不好和同事的关系,也就很难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其教学效果也不会好,专业幸福感也不会高。

可见,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专业幸福的基本前提,一个同事不欢迎、学生不喜欢的教师,是不会感到幸福的。

总之,教师的专业幸福就在自己的手里,就在自己的心中。只要我们从心开始,调节心理,纯净心灵,随心飞翔,就能心遂我愿,营造专业幸福的蝴蝶效应。

4.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篇四

主讲:张建伟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三、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四、定势效应

请看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

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文章开头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五、第一印象效应

5.运用心理效应 篇五

——期待效应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我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进入成果展示阶段,每个大组中的小组谁先上台谁拥有率先展示权。第四大组有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同时跑上讲台,但女生拿粉笔时晚了一点。“一会儿你来完善吧!”我拍了一下她的胳膊说。

目标是补写挽联,上联是: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男生写的下联是:军衣反派,摧残爱国民众。

那女生又跑上台了,拿着笔正在找写的地方。我问她:“你是后来居上还是居下?”

“我要后来居上。”显然她明白我的暗藏激励的问话。

但是,男生个儿高,写得已经够高了,她踮起脚在男生写的答案上边划了一笔就一个踉跄。

“来吧,写这儿。你仍然是写在上边的!”我给她划了一条导向线指向下面空白处。

她写的答案是:长歌当哭,控诉无耻之人。写毕,全班折服了。

效应的起源

期待效应,指人们在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待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这个效应缘于一个希望神话,年轻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雕刻家,他倾注了全部心血雕刻一个美女石像,刻得栩栩如生。自己居然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她,日思夜想。最后天神的领袖宙斯被感动了,把石像变成了真正的美女。

这一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A.L.Jacobson)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现象被称为“期待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性的组成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弗里·萨松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有个经典句子: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余光中先生将其翻译为“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余光中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论述,“猛虎象征人性的一方面,蔷薇象征人性的另一面。个人心中猛虎与蔷薇所成的形势不同,有人的心原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原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片香潮醉倒。所以前者的气质近于阳刚,而后者气质近于阴柔。然而踏碎了的蔷薇尤能盛开,醉倒了的猛虎有时醒来。所以霸王有时悲歌,弱女有时杀贼。”

余先生用形象的比喻,指出人性是阴与阳,刚与柔的结合体。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当然,人也不另外。人也是善与恶,美与丑,积极与消极的统一体。只是看是否外现,外现多少而已。

一位印度老人对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愤怒、嫉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代表温柔、善良、感恩、希望、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哪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自己经常喂养的那一只”。

关注哪一只狼,哪一只狼就厉害。心在哪儿,这是意念,行在哪儿,这是行为,久在哪儿,这是习惯。它决定着性格的形成,人生的涵养和生活的轨迹。

聚焦积极面

荣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一个“全部的人”:一个凶狠邪恶之人也会有自己的柔情万丈,一个善良宽厚的人有可能对一些人残忍至极。人性本来是复杂又完美的结合。人没有绝对的善恶,每个人心中都有恶魔和天使,关键看周围的环境如何激发出内在沉睡的一面。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荣格人格动力说认为,心灵的能量来自外界或身体,但一旦外界能量转化为心灵的能量,就由心灵来决定其使用。作为教师,需要做的是给孩子的心灵注入正能量。

一位哲学家用几年的功夫培养了一班学生,他把弟子们带到旷野之中上最后一堂课。哲学家问道:“这旷野上长满了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十分惊讶,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哲学家,最后一课的考题竟是这么简单。一个弟子说:“老师,只要用铲子就够了。”另一个弟子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第四个弟子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这里相聚。”一年后,弟子们走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哲学家没有来,留下了一张纸,写着:“欲除草,必须种上庄稼。”

欲除草,必须种上庄稼。前面几个弟子除草只是看到问题的表面,只把目光盯在草上。除的过程当中,也会反复生长。今年除了,明年也还会长。在上面种上庄稼,这片旷野就被庄稼所占领,庄稼的丰盈就抑制了野草的生机。这就像买菜的篮子,被肉蛋装满了,废纸也就塞不下了。

心灵的空间是一定的,杂草犹阴霾,庄稼犹阳光,阳光多了,阴霾自然就少了。在对高尚价值的追求中,才会不断清除心灵的杂草,永远保持精神的纯粹。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这两股力量谁都可能战胜谁,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给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有一个小孩在家中学国画,还未开始画,就把墨汁滴到了洁白的宣纸上,慢慢洇开来,变成了一个丑陋的墨渍。

小孩很懊恼,准备换一张宣纸。

可是,他的妈妈说:“这点墨渍不是很好吗?”孩子的妈妈取过笔,用那点墨渍画了一只小花猫,竟然栩栩如生。

孩子高兴地拍手喊:“原来墨渍可以变成小花猫。”

墨渍当然不能变成小花猫,而是因为心里首先没有了那点墨渍。它可是一只小花猫,也可以是一头象,或是一片树林,就看你如何改变它。当我们聚焦于消极面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问题和失望;当我们聚焦于积极面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放大闪光点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批出来的,更不是打出来的。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待。积极的期待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待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认为,由他们提供的“假信息”最后出了“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代表性的预测”引发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较高期待,就是这些教师的较高期待在8个月中发挥了神奇的暗示作用。这些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信息之后,会按照教师所定的方向和水平来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从而产生了神奇的“期待效应”。

期待全面发展,不等于同时发展,同等发展,允许擅长的方面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其它方面的发展。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并放大闪光点,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有了成就感,就扬起了自信的风帆。期待效应能产生情感共鸣,达成发展共振。

石延年写了一首咏红梅诗,找苏轼看:“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苏轼笑道:“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批评石延年前辈只看梅花的一面,没看到梅花的另一面。高洁的品性,傲雪的风姿,才是梅更美的地方。聚焦点不同,感受就不同,产生的效应也就不同了。

充分相信孩子

我上高中时,有位老师邀我去家里吃晚餐,我很开心。吃的是饺子。等到饺子端到桌上,我眼泪都掉下来了,因为老师说的话更让我感动。他说,“我教书50年,我用我的生命和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哇,从来没有人这么看重我啊,包括我的父亲母亲。我更感动了,眼泪掉在饺子上了。

这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杭州天长小学的一次亲子课堂上演讲的一段话,这件事也写进了他的散文里。老师期待孩子,就要相信孩子。

这是个观念的问题。其实,孩子才是最活的教学资源。老师需要做的是点燃他们才情的火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某些好的素质,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素质。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引导入门,教给方法,组织活动,学会放手,会发现,孩子是一座巨大的矿藏。

他们的你一言我一语,恰恰呈现出不同的角度,全面解析了问题。他们的不知“天高地厚”,带着创新的因子,思想的碰撞产生出奇妙的火花。尤其在这个电子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见多识广,他们是开放的一代,时刻都是“新生”,不再封闭狭隘,不再墨守成规。相信他们,在某个程度上说,也才能发展我们教师自己。

这是个能力的问题。弘一法师说:“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想要掩饰伪装什么,所谓欲盖弥彰者是也。不敢放手,是因为怕出“乱子”,无法掌控。真正成熟的老师,能做到收放自如。

这是个方法的问题。老师要对学生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学生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交待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学生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你有的是办法„„这样,学生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过激励后,才能就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是接力连缀式古文自主翻译。

课前,给学生明确目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上按照“朗读——剖析——解释——翻译——分析”五个环节,每个学生一句,依次进行。也可分组完成,每个组承包一段,组员分工,“朗读、剖析、解释、翻译、分析”由五个组员分别完成,第六个组员进行补充,学生各展所长。

这样,老师只需点拨深化和组织评价。

枯燥乏味的古文翻译,经过老师的巧妙安排,就变成了学生互教互学的自主活动。这种期待,建立在充分相信的基础上。

期待,即对人或事物的未来有所希望和等待。既要充满希望,又要能够等待。它像无形的力量给予信念,让心无比坚定,让梦无比清晰。正如园丁,一边付出,一边等待,一边欣赏,奏响职业的三部曲。

6.心理效应 篇六

首因效应: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近因效应:

是指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它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

从众效应:

也称羊群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结果有三种可能性,一是积极的一致性;二是消极的一致性;三是无异议的一致性。

定型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基于某种成见对人做出判断的心理过程。往往表现为以先验为主张代替客观的实际,因而对事物做出先入为主的判断,最终导致认知上的偏差。

反衬效应:

是指人们在对事物进行相互比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应。

乐队效应:

在一个群体中大家的意见被个别人如领导或专家所左右,群体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屈从于权威的压力,从而使决策参与流于形式,群体决策成为空谈。

黄灯效应:

在公共交通管理中,人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标语或口号:“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一慢,二看,三通过”;“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等。由此就产生了对决策过程中人们冠冕堂皇进行拖延的一种形象比喻

新闻效应:

人们往往会对极为熟悉的、形象生动的、特点鲜明的信息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不仅表现得非常敏感,而且容易印象深刻,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新闻效应。

颂歌效应:

指夸大工作成绩缩小存在的问题,甚至采用虚假信息欺上瞒下的社会现象。

当局者迷:

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的人看得清楚。旁观者迷:

对环境力量的作用不甚清楚,对内幕缺乏了解,所以经常从当局者自身的问题去解释失败的原因。PS替罪羊

趋避冲突:

又称正负冲突,是心理冲突的一种,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如大学生既想担任学生干部使自己得到实际锻炼,又怕占时太多,影响学习的这种两难选择。

双趋冲突:

是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需要目标同时出现,而由于条件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所表现的动机冲突。

双避冲突:

又称负负冲突,是动机冲突的一种,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在作抉择时内心产生矛盾和痛苦。如前有狼后有虎的两难境地。如在大学之中,有的同学既不想用功读书,又怕考试不及格,于是出现的“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冲突。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提出的博弈论模型。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五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两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斗鸡博弈:

试想有两人狭路相逢,每人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这人就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自己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自己则胜利,对方则失败;如果两人都前进,那么则两败俱伤。因此,对每个人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

名人效应:

7.运用心理效应 篇七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 引起其他人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1]。教员如果能够系统掌握和恰当运用一些心理效应, 巧妙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 避免其消极影响, 对于激发学员旋梯训练的兴趣, 调动学员训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旋梯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 旋梯训练中运用心理效应的原则分析

1.1 潜移默化原则

教员在旋梯训练中运用心理效应是要做到“润物细无声”, 在训练过程中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刻意渗透和运用有关心理效应, 有准备有目的地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 把心理效应的作用潜移默化贯穿于整个旋梯训练过程, 使飞行学员的思想和训练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受到教员的影响, 进而发生预期的良好变化, 以达到最终的训练目的。

1.2 用之有节原则

虽然恰当运用心理效应可以有效地提升旋梯训练的效果, 但如果运用不恰当, 过犹不及的情况也会出现。因此在旋梯训练过程中运用心理效应, 要坚持“用之有度”的原则, 一切以适时、适度为基础, 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事无巨细都要和心理效应挂钩, 如果心理效应运用过度, 让飞行学员明显看出教员在运用心理效应, 就会过犹不及, 影响旋梯训练的效果。

2 几种心理效应在旋梯训练中的试用

2.1 巧借首因效应, 打消畏惧心理

“首因效应”作为一种主观倾向, 又称“先入为主”效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 称为第一印象, 其产生的影响, 称为首因效应[2]。这种初次与陌生人接触, 留下的印象影响以后彼此的认知。在第一印象的形成过程之中, 仪表特征起着优势作用, 所以第一印象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认知偏差。例如, 对某人的第一印象良好, 你会一直觉得他好, 哪怕实际上他并不好, 你仍然保留这样的看法;反之, 如果第一印象恶劣, 就会造成他永远不好的偏见, 这是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的表现。

首因效应对于旋梯训练的启示在于:由于首因效应造成的第一印象是较难改变的, 会对以后的训练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教员要重视飞行学员首次旋梯训练的整个过程, 发挥首因效应的积极作用, 避免消极因素, 从而使飞行学员获得良好的首次训练效果, 进而对以后训练产生积极的首因迁移影响。

在旋梯训练中, 正确运用首因效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注重和学员首次会面。教员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往, 有效互动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作出判断的, 因此, 教员要想给学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就要特别注意和飞行学员的首次会面。在首次训练中做到精神饱满, 适度展示自己的知识、技术、能力, 给飞行学员以良好的主观印象, 获得其积极的评价, 为以后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 重视教员首次示范。旋梯训练对于动作技术要求较高, 学员在训练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各种损伤, 因此教员教员在示范过程中要尽可能把动作分解开来, 每个动作环节的相关要领要讲述、示范到位, 特别是对于可能造成损伤的错误动作要提前做出警戒, 以避免学员先入为主, 习惯成自然的错误动作产生。第三, 帮助学员首次训练。对于大多数飞行学员来说, 第一次旋梯训练都会有恐惧心理, 如果准备不充分, 学员会出现很严重的眩晕反应甚至运动损伤, 如果首次训练失败或者受伤, 将会对今后的训练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 旋梯训练中首次尝试必须先进行有目的地身体准备练习, 针对旋梯训练容易受伤的肌肉群进行提前热身。安排好保护工作, 给学员以安全感, 避免学员恐惧心理的蔓延。第四, 降低首次要求目标。尽管旋梯训练最后的合格标准很高, 但对于飞行学员的训练要循序渐进来进行。为了达到这种较高的要求, 学员要超限完成, 这样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或者出现明显的头晕恶心甚至是呕吐等不良反应, 这种反面的首因效应, 会直接造成学员畏难情绪的加强, 人为地造成训练的心理障碍。因此第一次训练目标要求一定要适度, 以大多数学员都能轻松完成为标准。

2.2 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激发训练动机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是指人们的信念、成见和期望对对象产生的影响。这一效应源自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有一次他考查某校, 随意取“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 把名字写在一张表格上, 交给校长, 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 罗森又来到该校, 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 长进很大, 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3]。

罗森塔尔效应对于旋梯训练的启示在于:教员通过对飞行学员投入希望, 辅以特别的诱导, 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训练动机, 进而调动他们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训练过程朝着教员期待的方向顺利发展, 训练效果也就在教员的期待中不断提升。

在旋梯训练中合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对全体学员都抱有积极的期待, 从而能激发飞行学员强烈的训练动机:第一, 承认素质较差学员的努力, 挖掘其“亮点”。对于旋梯技术掌握较慢的学员来说, 最害怕的是教员和学员的嘲笑, 这类学员更需要加以鼓励。教员要用眼神、动作、语言来给他们以鼓舞, 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地肯定, 使他们感受到教员的关心和尊重, 体验到进步的喜悦。第二, 对普通学员予以中肯表扬激励其自信。对于普通学员, 尽管他们训练成绩一般, 但仍然需要教员的积极肯定, 教员首先对其成绩予以中肯的表扬, 肯定其训练的效果。同时, 教员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 期待他们能够更好地表现, 从而调动起其继续努力训练的积极性。第三, 对完成动作较好学员以更高的目标期待。对于旋梯训练中完成动作较好的学员, 教员本身不需要特别多的关注, 但如果忽视他们所取得的成绩, 往往会陷入罗森塔尔效应的负面, 学员因为缺少了教员的鼓励和赞许, 进而没有了继续努力的动力。因此, 对于这部分学员, 教员们可以创设更高的目标, 希望他更加进步, 鼓励他们赶超现有的记录, 挑战自己的体能极限。教员的这种热切的期望对学员的训练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2.3 关注门坎效应, 强化阶段效果

所谓门坎效应, 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 适当引导, 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从现场实验中提出的[4]。

“门坎效应”对旋梯训练的启示:为防止学员被前后各20圈的高标准吓到, 首先要降低旋梯训练的要求, 让他们轻松入门, 然后再逐步加强训练, 这样使学员由畏惧转变为适应最终到达战胜的心理过程更加顺利。通过逐步改变他们的心态, 激发学员训练的热情, 循序渐进达到增强旋梯训练效果的目的。

运用门坎效应, 在旋梯训练中为不同层次的学员提供适宜的门坎, 使每个学员不同时期都能得到显而易见的进步。第一, 入门门坎设置要低。如果前几次训练就提出高标准的训练要求, 学员的畏惧心理就非常突出。或者指明一个训练较好的学员作为大家努力的目标, 让大多数学员可望不可及, 这样训练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因此, 在入门阶段, 要了解学员身体状况, 首先提出较低要求, 让学员树立信心, 在此基础上, 再进一步要求。第二, 阶梯之间的距离要小。完成了第一步入门, 教员为学员设置的第二步努力的目标要适宜, 不能步子太大。否则学员完不成教员的要求动作, 容易失去进一步训练的信心。因此, 每一个提高的目标设置步子要小, 每一级台阶都要让学员能够较容易完成, 提高他们训练的信心, 让他们体验到每一次进步的乐趣。可以把旋梯训练设置为入门上旋梯, 前后大角度悠荡, 18 0度回环, 多次18 0度训练, 360度一圈, 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数量和时间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学员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 逐步克服旋梯训练心理上和技术上的障碍。第三, 分层设置门坎高度。入门后学员训练目标的设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区别,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 提出不同的进阶门坎高度, 适度调整训练目标, 进而最大限度合理化挖掘学员的训练潜能, 全面提高旋梯训练的效果。

摘要:本文从分析心理效应在飞行学员旋梯训练中的作用入手, 论述了运用心理效应的基本原则, 并试图探讨几种心理效应的具体运用方式。

关键词:心理效应,旋梯训练

参考文献

[1]王芳.心理效应在中等职业道德教育课中的运用[J].校园心理, 2011, 10 (4) :344~345.

[2][苏]T.M.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4:139.

[3]任顺元.心理效应学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40.

8.运用心理效应 粘住学生的心 篇八

一、活用“首因效应”,使课堂情绪调动起来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的效应。这种效应强调的是“第一印象”。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对于事物整个印象来说,“第一印象”产生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最长,得到的信息也最多。在我们的日常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不注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一开始上课就习惯地出几道复习题,让学生练习,学生情绪低落,处于被动状态。如果老师能充分地运用“首因效应”,有效地把握好课前的两分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大大地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教学效率。

笔者有幸听了特级教师瞿玉康老师执教的《倒数》一课,他从“握手”人手,“同学们,咱们班的班长好不好?”“好!”“既然大家都这么认可他,那我们就用掌声把他请上来吧!”班长很高兴地走上讲台。“班长,你好!”老师边说边主动地伸出右手和班长握手。“老师,您好!”班长也很有礼貌地伸出右手和老师握手。“请大家认真看,仔细想,老师和班长在干什么?”“握手!”“是这样握吗?”老师用自己的左手握住自己的右手,学生看了哈哈大笑说:“不是!”“是老师和班长在互相握手。”“什么叫互相握手?”“互相握手就是老师和班长握手,班长和老师握手。”“具有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不仅生活中有,数学中也有,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随即板书课题“倒数”……笔者认为,上课一开始瞿玉康老师就充分运用常见的生活情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课堂教学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境地。

二、善用“期待效应”,让课堂情绪主动起来

“期待效应”是指一个人的信念、偏见和期望可能对其接触的对象产生影响。“期待效应”的实质就是期望和给予信任。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渴望被人赏识的愿望,都有“高飞的冲动”。在教学中,不少老师常常忽略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习惯于“我教你学”这种居高临下的“权威”。让学生备感压抑和“逆反”。如果教师能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对话交流,对学生给予期待和信任,那么学生就会很快地亲近老师,亲近课堂,主动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以求取得老师的信任,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如六年级“表面积的变化”一课,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的基础。

我启发学生观察上表中三组数据的变化规律,对第一、第二两个规律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到了第三个规律时学生感到难找,一秒、二秒、三秒过去,学生没有反应,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教室里仍然寂静,我耐心等待。再过一会儿,我看到部分学生兴奋地拿起了笔,画起了图,虽然教室里一片寂静,但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我相信学生能解决这个难题,又等了一会儿,奇迹终于发生了。两个学生举手了,其中一个学生说:“拼成大长方形后原来正方形的个数是6n-2(n-1),就是用原来正方形总个数减去拼成后减少的个数。”另一个学生说:“拼成大长方形后原来正方形的个数是4n+2,4n表示拼成大长方形上下前后4个面的正方形的总个数,2表示左右两个面的个数。”说句心里话,这种方法我也没想到。我想这是期待出的“亮点”,期待出的“精彩”。如果我们的课堂经常给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相信你们比我聪明,相信我会向你们学点什么,有了这样的期待,课堂的集体情绪一定就是饱满的、专注的、生动的。

三、巧用“鲶鱼效应”,让课堂情绪互动起来

“鲶鱼效应”是指通过鲶鱼威胁沙丁鱼的生存,使沙丁鱼调动并发挥生命潜能而达到保鲜作用。“鲶鱼效应”的实质就是“搅动”,让人处在有意识的警觉、竞争状态,从而保持生机和活力。如果在课堂上能形成这种心理情绪氛围,那么课堂节律就会波澜起伏,充满吸引力,学生听课就会兴奋而专注。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判断奖杯、窗户、蜻蜓、运动场、平行四边形等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速度由慢到快。当判断到平行四边形时出现了分歧: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老师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引导说:“大家有什么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动手折!”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过了一会儿,学生们开始各抒己见:有的说平行四边形肯定不是轴对称图形,随便怎么折,两侧的图形都不能完全重合;有的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沿着高剪开,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有人反对,说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不能用剪刀剪;有的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以后再对折,两侧的图形就完全重合;有学生反对,说轴对称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既然是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就只能折一次,不能折两次,所以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通过激烈的辩论,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内涵露出了水面。我想课堂上出现的互动态势都是缘于“鲶鱼效应”。

四、精用“空白效应”,让课堂情绪灵动起来

“空白效应”是指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要“满堂灌”,要适当地、有意地留些空白,让学生消化、质疑、评价。有自由翱翔的思考空间。在平时的课堂上,不少教师习惯于面面俱到,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学生的大脑被“灌”得满满的,只是疲于记忆和回忆。形成了“不假思索”的思维态势。如果我们的教师精用“空白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教学内容的“空白处”,发现知识的“疑点”,破译“难点”,让学生处在自主探讨的兴奋之中,就会取得难以预设的效果。

上一篇:酒店管理人资下一篇:我不是最弱心 学案设计(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