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调研报告---吴龙

2024-08-26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调研报告---吴龙(8篇)

1.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调研报告---吴龙 篇一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农村调研报告材料

3月,我带着省委和分公司的关怀和嘱托,来到县乡村,开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工作和生活。一个多月来,我牢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宗旨,认真履职、积极工作,通过走村串户、与乡亲们攀谈等形式,积极了解村情民意。经过分析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一、村基本情况

村属县乡,距乡政府所在地38公里,距县城124公 里,东邻村,南邻村,西邻镇,北邻县,辖、、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9户,乡村人口638人。全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属贫困村。

村森林资源丰富,是省的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75%,拥有大面积原始森林。是目前世界上生态保持最好、物种多样并呈立体型分布的地方。村国土面积4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7.8亩,人均耕地1.81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251.8亩;林地54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8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3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草地18200亩,主要用于放养牦牛等牲畜;荒山荒地152亩。村平均海拔290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760毫米,适合种植玉米、青棵等农作物。

基础设施方面,截止底,全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部农户安装有太阳能;全部农户通电;116户通自来水,有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拥有电视机农户87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0户。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4户。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除组外均为土路;全村共有汽车26辆,拖拉机28辆,摩托车1辆。无车站,无集贸市场。

经济方面,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1.3万元,占总收入的30.89%;畜牧业收入61.4万元,占总收入的36.97%;林业收入11.38万元,占总收入的6.85%;第二、三产业收入21.49万元,占总收入的12.94%;工资性收入18.92万元,占总收入的11.39%。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农民收入以畜牧业收入为主,特色产业是畜牧养殖业。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8.92万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2人(占劳动力的14.08%),均在省内务工。

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建有小学2所,校舍建筑面积4995平方米,拥有教师6人,在校学生81人。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3人,其中小学生81人,中学生42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可提供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场地。医疗卫生设施基本具备,建有村医疗室,村医三名,可提供村民一般生病就诊条件。

人文地理方面,村为纯藏族居住之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除藏族传统节日外,极具地方特色的节日有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丹巴节”和农历九月十五日的“敬山跑马节”。

二、村现状分析

(一)、畜牧业

1、养殖种类和数量

畜牧业是村主要支柱产业,牲畜品种多、养殖数量大。牲畜品种主要有牦牛、黄牛、犏牛、绵羊、山羊、马、骡、猪等。全村共有牦牛、黄牛及犏牛4843头;马、骡785匹;绵羊、山羊1781只;生猪895头。

牦牛是村藏族牧民传统放牧的牲畜,以户为单位,少则40多头,多则200多头,户均饲养牲畜数量居全洲之首。牦牛体格粗壮,适应高海拔地区气候,觅食能力强,牦牛肉、皮、毛、尾是人世代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牦牛肉营养价值高、口味好,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绵羊也是村传统的养殖品种,主要以白色绵羊为主。绵羊产毛性能好,绵羊毛是藏族妇女手工纺织的重要原料,羊粪还是种植业有机肥料的主要来源。此外,绵羊具有繁殖率高、易于饲养、出栏快等特点,并且市场价格与牦牛接近,因此,近几年村绵羊养殖数量在不断增加。

藏猪是村养殖特色品种。一般用蔓菁、洋芋、谷物喂养,牧场饲养的藏猪还喂食酸奶等,不使用混合饲料,更不用添加剂,肉质极好。用藏猪制作的琵琶猪肉是村的一个特色产品。

2、养殖特点 长期以来,村牧民大群牧养牛羊,难以圈养,只能采取终年放牧的管理方式。为尽量保护冬季草场,使牲畜顺利过冬,牧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按季转场的放牧方式,即冬春季节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迁移,夏秋季节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转场。这种放牧方式不论对牲畜喂养保障还是对生态保护来说都是有益的。

3、牲畜销售

村牲畜数量大,出栏率高,但是销售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村民自发收购,或者牧民直接将牲畜赶到县城进行交易,交易成本高,且销售价格和数量变动大,市场得不到保障。无肉产品深加工。

(二)、种植业

村的农田主要分布在海拔2300-2800米的河谷地带,属高原性气候,日照时间长、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7℃,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主要种植小麦、包谷、青稞、洋芋、蔓菁、油菜及蔬菜、水果、干

果等。村特殊的自然地理形成了独特的农田分布和耕作生产方式,全村种植农作物的耕地分水浇地和干谷地两类。

1、水浇地

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村庄周围,一年一熟有余,小麦、青稞收割后播种包谷。近两年村引入地膜覆盖技术种植包谷,产量有明显提高。水浇地是主要产量地,实行轮作,增加冬播作物,苗期施肥灌溉。对一年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地区,增种蔓菁等饲草绿肥,达到既增强地力,又有利于牲畜饲养的目的。

2、干谷地

干谷地主要分布在离村庄较远的庄房,一年一熟,主要播种包谷、洋芋等作物。近几年在干谷地大量引入核桃种植,经济作物种植比重有比较大的提升。目前大部分核桃树还处于幼苗期,预计5年后挂果,届时将有较好的经济收益。村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习俗形成了独特的“一家三户”式家庭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一户人家分别在村庄、牧场、庄房耕作放牧,以村庄里的主家为中心,分散经营牧业和农业,形成点多、面广、战线长的生产生活格局。

3、种植特点

根据调查发现,村农业种植品种单一,生产成本过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不合理、农业产出收入较低。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青稞、洋芋,经济林果主要有核桃,种植品种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除少部分拥有汽车、拖拉机的农户外,农产品从种植、收割到销售均靠人挑马驮,且生产工具简单,农民生产成本过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不合理,种植结构上过于重视粮食作物的比重,忽视经济作物对增收的重要性;农业产出收入较低。,农村经济总收入166.0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1.3万元,畜牧业收入6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9元,农业产出收益较低。

(三)、生态环境

村周围地区是世界一流美学价值的自然生态区,是全球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区最独具特色的地方。

这里是县重要原始森林区,是唯一免遭森工企业采伐的“处女地”。境内有云岭杉林、华林松林、高山松林、杨树林、柳树林、铁杉林、香柏林、白桦林、杜鹃林等,此外,还有红豆杉、榛木、楸木等珍贵树种,林种丰富。松茸、羊肚菌等林下野生资源极为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林中有雪豹、小熊猫、藏马鸡、锦鸡等珍稀动物,八大名花在这里样样俱全。

村的山脉南北纵贯、东西并列,错落有致的崇山峻岭源于自然造化,丽质天成,神、秀、美的景观构成了的基本地貌和原始生态。河发源于西北面格咱盖公措,贯穿全境,与河汇合,向东流入金沙江,流程约60公里,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两岸青山绿树,风景如画。

有若干个高山天然淡水湖泊,面积较大的有那波措、色列措、顶朗措。这些湖泊形态各异、风光迷人,像镶嵌在绿毯上的蓝宝石。此外,珍珠滩和七彩瀑布是境内比较有名的旅游景点,在这里,林涛、急流、飞瀑、涌泉,仿若置身于天籁之中。遗憾的是几年前由于珍珠滩上游发生泥石流,滚涌而下的淤泥掩埋了珍珠滩层层清澈见底的积水潭,只剩下七彩瀑布一个景点。不过,珍珠滩上遍生的苔藓蕨类植物构成了另外一派景观,也极具观赏价值。

高山草场是地形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当地藏民的季节性牧场。其中,南宝草场、德杰草场是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草场。南宝草场海拔4000米,面积约500公顷;德杰草场位于蜀都湖东面,海拔3900米,面积约700公顷。草场不仅作为放牧的场地,绿草、野花、羊群、牛群、蓝天、白云,“世外桃园”般的美景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社会人文环境

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藏族村寨,这里的人勤劳、善良、朴实,祖祖辈辈在这快土地上辛勤耕作,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祥和、政治安定。村除1名汉族外,其余都是藏族,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较好的继承和发扬,并衍生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丹巴节”和农历九月十五日的“敬山跑马节”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日。人们身着盛装,举行群众性祭祀活动和赛马等娱乐活动,展示了村寨的历史风貌和人文风情。此外,村民能歌善舞,每逢节日,人们载歌载舞,用歌舞抒发感情、表达愿望、憧憬未来。

(五)、交通

目前村有一条土路通乡政府,全长38公里,可通行拖拉机、农用车、载重货车等。,乡对该道路进行了一次修整,道路通行条件得到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路面狭窄、崎岖不平、晴通雨断的情况。该情况得到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县交通局实地勘察后,计划年内对该道路进行改造,进一步改善道路通行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村位于县城以东、普达措国家森林公园边缘,与县城直线距离不超过40公里。实际上,村曾经有两次机会可以修通直达县城的公路。1997年,开发林区提到了州县政府的议事日程,随后,通过一年的野外勘测,林区公路规划基本确定。正准备动工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保护生态、禁伐天然林的英明决策,公路修建就此搁浅。父老乡亲困惑、惋惜后,冷静思考,为这里的生态环境免遭人为残酷破坏送了一口气。第二次机会来源于以景区为中心的东部精品旅游南北环线计划,该计划初步确定从经蜀都湖修建一条公路至村,再往南延伸到泸沽湖,往北延伸(来源:文秘114)连接稻城亚丁。就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修筑景区公路时,国务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如果修建该道路,将会对申遗工作造成重大影响,于是,直接通达县城公路的修建计划第二次被搁浅。

(六)、农家旅游接待业

随着村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被外界不断认知,来到旅游的人员逐年增加,据统计,村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约400人左右。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按人均消费400元计算,村旅游收入共计16万余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10%。预计后旅游收入还将大幅增加,所占比重会进一步加大。但是,村在发展旅游接待的同时,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旅游接待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标准、统一协调,存在农户各自经营、各自揽客,甚至哄抢客源、恶性竞争的情况,不利于旅游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2、重自然风光,忽视人文资源的挖掘。旅游的六大要素就是“吃、住、行、游、购、娱”,在,旅游行为、旅游活动过于单一,应与旅游活动关系密切的风时节令习俗、居住地民俗、生产习俗和传统节日活动等结合起来,增加人文内涵,使旅游者来到不仅是观光,同时也是享受文化的熏陶。

3、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交通条件、接待条件、卫生条件、食宿环境等急需加强。

4、旅游宣传不到位。目前旅游宣传主要靠农户自主单独进行,客源大部分是回头客,宣传渠道单

一、宣传面不广。

通过对村产业状况、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基础设施及旅游接待等情况综合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村人均田地面积大,但产量较低,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种植品种不多,比重不大。

?村牲畜饲养量大,但销售渠道单

一、市场得不到保障,收益不好。

?基础设施落后是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道路通行条件不好、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不完备、村民居住屋舍陈旧、卫生条件差、集贸市场及村民娱乐设施缺乏等方面。

?生态环境保护仍然是村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三江流域核心保护区,相关保护政策措施比较齐备,一直以来,村两委致力抓好落实工作,效果良好,但是,偷猎、倒卖木材情况还是时有发生,村民建盖房屋、烧柴等过量砍伐现象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保护构成了威胁。

?村旅游接待逐渐兴起,但是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不高,存在资源分配不平均、接待标准不统一、安全隐患大等问题,须及时进行解决。

三、关于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建议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种植养殖质量,确保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三者之间及其各自内部不协调的地方进行调整,使结构趋于合理,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其趋于合理化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社会稳定、保证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村农民增产不增收,收入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在:(1)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大,且第一产业结构内部不合理。(2)第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针对该原因分析,就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提出如下建议:

1、种植业中进一步增加经济林果和经济作物的比重,逐渐减少效益产出较差的玉米、青稞等作物的种植。村的人均耕地面积是比较多的,但是人们终年劳作,收益却不是很好。很多老百姓说,我们要种玉米、种蔓菁,这样牲畜才有饲料可供喂养,他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市场经济中贸易的基本规律,一定程度上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中,需要各级政府进行组织引导,因地制宜,积极调整种植品种,科学栽种。

2、畜牧业是村的主要产业。牦牛养殖量居全州之首,数量大、质量好,但是牧民收益并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牦牛生长周期长,自然放牧条件下,遇到冰雪等恶劣天气时死亡率高,喂养成本大。建议村减少牦牛饲养量,增加绵羊、山羊的数量。从收益方面来说,山、绵羊饲养周期短、繁殖快、出栏率高,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不过,在增加牲畜养殖量的同时,一定要考虑生态保护问题,不宜盲目增加养殖数量,要寻求一个既能增加农民畜牧业收入,又能合理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平衡点。

3、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为主的服务业。引入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建设基地,搞好产销衔接。按照订单合同、合作制、股份制等经营组织形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张经济林果及牲畜肉产品加工、储藏、运销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建设专业批发市场,为农产品贸易搭建服务平台。采取直销、进军超市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拓展销售渠道。另外,引导建立农民协会等组织,把服务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联合起来为村民提供优质服务。积极推行协会代表村民与企业签订合同,防止压级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村民利益。

(二)、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木材砍伐数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议对于特殊保护的公益林,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禁止采伐;在修建房屋及烧柴等村民所需的木材采伐管理方面,加强采伐限额、凭证采伐制度的监督检查。

根据调查,目前村藏族民居建筑均为土木结构,房顶采用木板多层覆盖,屋面木板每3-5年更换一次。按每户房屋屋顶面积400平方米测算,更换一次约需600平方米木板,约需砍伐树木50-100棵,投入劳动力30个工次。累计,村平均每年用于屋顶木板更换需砍伐树木棵左右,投入劳动力100个工次,生态保护形势严峻。此外,木板屋面还存在易腐烂、易渗漏等缺点。因此,建议村在充分保持藏族民居建筑特点的前提下,居住房屋屋面更换为瓦面屋顶,建议各级政府给与政策引导和一定的资金支持,一次投资,一劳永逸,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解决了屋面渗漏问题,同时解放了大批劳动力,让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其它产业中,创造更多财富。

(三)、建立小集贸市场,提供村民交易与集会的场所,并进一步建成旅游小城镇。

农村集贸市场作为一个商品交易的场所,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集贸市场最主要的作用是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引导,不仅如此,农村集贸市场还是农村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的集散地和现代文明从城市向农村传播的中转站,是党和政府政策、路线、法规的宣传阵地。

1)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的成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消除和农民收入提高的必然途径。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有利于引导和方便农民进入市场,并促使他们根据市场供需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加快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及时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进程,使农村经济逐步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2)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集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是农民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把农产品转化为货币收入;二是乡镇企业的产品也要通过市场转化为有价值的商品,从而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农民可以通过参与集市交易活动的亲身感受和与周围农民、经营者的交流中获得的信息来改变其产品结构,使农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也可间接地促进农民增收。

3)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通过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能够引导农民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市场经济的浪潮之中,从而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逐步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培养出一批农村能人,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村由于长期封闭,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很少。村没有集市,也没有到乡县集市赶集的条件和习惯,长期以来形成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还没有融入市场经济建设的大潮之中。因此,建议在村设立小集贸市场。

?根据村的情况来看,宜建设一个小规模的集贸市场。

?集贸市场选址。位于组和村委会所在地之间,选择一块平坦且能够向外扩展的土地用于建设集贸市场。

?集贸市场的建筑风格要以当地藏族民居建筑风格一致,最好采用土木结构,瓦面屋顶。

?集贸市场的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小镇的建设,在集贸市场的选址和建设中,不仅考虑集贸市场的功能,还要考虑未来旅游接待的功能,即未来的集贸市场既是村民贸易的市场,也是旅游接待、旅游购物、旅游食宿的市场。进一步建成旅游小城镇。

?集贸市场采取村统一规划、集体提供土地、村民自愿集资建房的模式进行建设。

?集贸市场规划建设中,考虑建设村民公共活动广场,提供村民娱乐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此外,要重视农村集贸市场管理工作,健全市场法规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四)、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接待,提高农民收入。

村困难在山、问题在山,出路也在山。作为“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的核心区、后花园,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将逐步发展成为迪庆州生态旅游的胜地。目前已有部分农户开始从事旅游接待服务,但是总体来说存在发展不平衡、服务不规范、标准不统一,并且存在旅游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组织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和创新。

1、成立村旅游协会,加强旅游接待管理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农村深化改革和发展的产物,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利于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规范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锻炼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因此,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各级政府及时协调、引导村农户成立村旅游协会,使协会充分发挥作用,对旅游接待资源统一进行规范管理,使旅游接待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2、建章立制,规范旅游接待服务

协会是否得到会员的拥护,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协会自身有没有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是否优化服务质量,不断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协会要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方针,致力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上作文章,不断规范协会运作。首先是制订《章程》,用《章程》来规范协会的行为,促进协会的自身发展。二是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会议制度,如定期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定期召开理事会议、常务理事会,讨论解决协会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还要制定《住宿、餐饮、马匹提成管理办法》、《马匹管理办法》、《客源分配管理办法》、《卫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四是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独立核算,配备专职人员,坚持财务收支帐目公开制度。此外,协会要统一旅游接待收费标准,监督各农户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并引入保险公司的相关保险业务,切实保障旅游者在的旅游安全,消除农户在旅游接待过程中发生游客安全事故的隐患。

3、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旅游环境:

(1)改善村至乡的公路状况。村至乡公路全长38公里,全部沙石路面,路况较差,崎岖不平且路面狭窄,汽车通行时间2小时左右,限制了旅游的发展,也极大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a、建议对该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并铺设为柏油马路;b、如有可能,尽快修建—德杰牧场—蜀都湖公路,直接通达县城。

(2)改进村内公共设施建设。比如村内路面硬化、公共卫生厕所建设、路灯建设、垃圾池建设等。结合今年整村推进项目,建议重点考虑强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3)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和旅游配套设施

标志性建筑可强化地方旅游形象、提升地方旅游品位。标志性建筑还要充分考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既有突出性,又要与地方建筑特色融为一体。建议在组附近的公路上修建一座具有藏族特色的大门,使其具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村的标志性建筑,二是作为旅游者进入村的入口,便于对旅游者进行统一登记、统一管理。此外,在大门旁边,配套建设游客接待服务站和旅游协会办公场所。

4、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尽管正在被外界逐渐认知,但是,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的知名度是远远不够的。发展旅游,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做好宣传,把推向世界。(1)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从多种途径积极宣传。广告宣传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是不太现实的,建议多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特别是媒体应多给与贫困地区的关注和扶持,加大的宣传力度。

(2)建立专门的旅游网站,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宣传,搭建与旅游者之间的桥梁。

(3)建立旅游计算机管理系统,并与旅游网站集成,实现两个功能:a、协会利用该系统,实现游客住宿、餐饮、马匹选择等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分配、管理;b、游客通过该系统,实现住宿、餐饮、马匹等网上提前预订,充分保障旅游行程计划。

农村旅游要走向市场,吸引广大旅游者,需要营销策划,产品推介,但是仅靠单一的农户或是协会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需要政府搭建农村旅游发展的推动平台,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作用和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大力支持和扶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村新农村建设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正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同时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我们大家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以上报告是我本人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在村调研后作出的,目的是希望为新农村建设尽一份微薄之力,不尽详实,恐有遗漏和错误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给以批评指正。

2.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调研报告---吴龙 篇二

1、带发展思路进村

该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村后把促进农村发展作为头等大事, 千方百计想办法, 全心全意抓落实。在掌握村情民意的基础上,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对内做好出谋划策, 对外当好桥梁纽带, 切实帮助所在村组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制定发展规划。经过深入调查, 根据各村的实际, 指导和帮助各村制定出发展生产计划。如驻小董镇那道村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到村后, 经调查分析, 认为发展甘蔗是适合那道村群众增加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 且有潜力可挖, 制订出了该村生产发展和为民办实事的计划, 并把发展甘蔗种植作为第一要务, 经过发动使那道村的甘蔗种植发展到450亩。全区共确定了道路桥梁、农田水利、人饮工程、生态沼气、村委办公楼建设等项目共800多个, 将投入资金1 500多万。

2、带实用技术进村

该区新农村指导员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 大力指导群众发展“果园鸡”、生猪养殖、庭院养殖等畜牧水产养殖业, 抓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等的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培训, 推广应用新技术、优质品种, 积极发展壮大速生桉、松脂、蚕桑、蓖麻、水果和家禽养殖业等农副产品, 同时积极利用原有的大寺、小董培训基地和农广校教育培训等形式, 大力推进农民的再教育培训工作。全区各涉农部门和新农村指导员共举办各类培训班、知识讲座680多期, 培训干部群众6.5万人 (次) , 其中,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1.6万人, 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多人, 有效地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 促进了农村劳务产业的良好发展。

3、带致富信息进村

该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不仅能够当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解法律法规、传播科技致富信息和新思想、新观念, 帮助农民武装脑袋的教导员, 而且能够当好引导农民理清发展思路、寻找致富路子, 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致富的引路人。全区驻村指导员共引导15 860户农户发展经济产业, 指导建立种养合作社、专业协会68个, 建立农业生产示范基地54个, 提供各类致富信息1 516条, 帮助群众致富。

4、带项目进村

该区新农村指导员在新农村建设中, 能沉到第一线, 从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难的问题入手, 依靠派出单位的支持和各方面的资源, 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争取联系、引进项目124个, 落实项目资金1 853万元, 修建村级道路314公里、桥梁8座, 沼气池854座, 改造、修建学校92间、篮球场3个, 修建人饮工程99座, 解决3.4万多名群众饮水难的问题, 使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5、带好作风进村

该区的326名新农村指导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 严格遵守工作纪律, 以身作则, 很多同志放弃周末休息时间, 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工作, 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好评。该区驻青塘镇决竹村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驻村里后, 为决竹村民办了几件多年来一直困扰村民生产生活的难题, 一是多方筹措资金修复了电灌站和三面光灌溉渠道, 于4月中旬恢复了供水灌溉, 过去干枯的农田如今流进了清澈的水源, 一举解决了决竹村十年九旱的局面。二是仅用3天就解决了决竹村小学的饮用水问题, 全校师生欢呼雀跃。在下一步的工作中, 工作组还要建人饮工程、扩建和装修村委会办公楼、新建篮球场、修缮学校教室等, 这些工作的开展赢得了村民的拥护, 群众纷纷说:“工作组下到村里来, 切切实实为我们办好事办实事, 这样的工作组我们欢迎。”

6、带文明新风进村

3.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调研报告---吴龙 篇三

关键词:湛江蛤岭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状况

一、对外宣传中的湛江蛤岭村

蛤岭村,在短短的十几年里迅速成长并崛起了,并赢得了“全国文明村”的美好称号,令人瞩目。蛤岭村是一条革命老区村庄,位于广东省吴川县吴阳镇。该村东濒南海,西临鉴江。蛤岭村总面积约700亩,现有农户218户,人口约1300人。近年来,蛤岭村先后投入2300多万元,如今已建成了高标准的环村大道、自来水、大门楼、文化长廊、公厕、集体猪舍等一批项目和十里荷塘。蛤岭村还被评为“湛江最美的村庄”之一。

蛤岭村注重主要干道的净化,该村村落环境整洁,村道保洁方面作得相当到位,村内住楼布局相当规范。比起10年前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蛤岭村率先走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典型的行列。

二、下面是这次调查中显露出蛤岭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状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

1.蛤岭村的建筑。纵观蛤岭村的建筑,笔者最深刻的印象是贫富差别相当明显,环绕着大路的楼房,几乎都是很豪华的别墅,起初让人感叹到蛤岭村的新农村建设十分成功,然而如果顺着小道走进去,就会发现依然存在着很多低矮的平房,家里面的设施极其简陋。十分成功的新农村建设背后仍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贫富差距问题。

2.学校设施。在整个蛤岭村,只有一间幼儿园,而孩子要上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需要到镇、市里面去上学,教育负担重,教学质量不高,加上近年来学生日趋减少,很多学校合并,对于农村的学生造成一定的不便,因此教育问题依然是村民们觉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3.医疗设施。农村村民希望满足的另一个现实需求是医疗问题,据调查有50%的村民会选择区村卫生所看病,而对于乡镇医院,县中型医院及著名医院的看病比例逐渐减少,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仍无力支付较高的医疗费用,虽然参保率有所增加,但报偿标准低,仍存在因病返贫,看病难的现象,农村医务人员水平较低,该村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新农村建设真正惠及村民的切身利益的仍不多。

(二)村民的收入

据调查数据显示,表明大多数村民们都处于低收入水平,新農村体制改革并没有使他们在收入方面得到提高,生活收入基本靠家庭劳动力外出打工维持,家庭收入单一;在家的一般靠打散工维持生活。村民的思想也较为保守,以至于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新观念,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导致自身的经济水平提不上来。

(三)农村的文化建设

走访中,发现蛤岭村只有唯一的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而没有其他诸如合唱队、舞蹈队、戏曲队之类的文化组织,假日休闲娱乐比较单一,消费力度不大,但据说该村在节假日的时候也会邀请一些戏曲团来本村表演,事实上真正会去看的村民占多数,只是满足少数群众的需要。但对于一个新农村来说,这方面仍需要继续提高,应该在本村积极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

(四)村民的政治素养不高

大多数年村民的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虽然该村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但是村民们对新农村的了解不够深,只知道个大概,并没有对关乎切身利益的政策深入了解。新农村的真实内涵并没有完全落实到每个村民的观念中,村民对新农村的建设要求知之甚少。调查显示该村村民会偶尔去关注村务宣传栏,了解村务,但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五)基层带头人和领导班子组织建设不强

调查表明,在村民眼中,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落实得还不是很好,村民普遍持有不认同的态度。村干部向村民们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不够,导致村民对新农村严重缺乏认识,导致对村干部在新农村相关建设中有所误解。

三、蛤岭新农村建设现状原因分析

(一)农村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一方面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镇中心读书完成小学学业。很多学生因为上学太远而怨学、辍学,家长也因负担重而听之任之。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5-6万元,这相当于8年多的纯收入。

(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

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来搞去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另一方面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规章制度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目前,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完善,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三)耕作的土地因扩建村房而减少,又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因此很难实现村民真正富起来

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工业反哺、工农互促、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等,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鲜明时代特征。但是在蛤岭村却找不到任何的企业,这样很难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能发现的就是一个收费景点蛤岭新农村生态园。“民以食为天”,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大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农业都在其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身为农民的蛤岭村村民却无地可耕,无地可作。

(四)新农村建设的办事机构、人员、经费、设备没有真正落实

地方领导力量不到位,工作没有思路,资金不落实,问题不解决,几乎完全停留在农民自发建设的阶段。新农村建设涉及部门多,上级投入资金渠道按部门下达,一些单位对试点建设选择和项目审查标准不一,投入分散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影响建设效果,且条条框框多,不利于实施单位具体操作。时间紧、任务重,准备工作不够。

(五)管理意识不强,村民自治落实不到位

蛤岭村虽然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民议事制度等,作到了制度上墙,但大部分“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实,没有人管理和过问。其次管理不够到位,调查显示有60%的村民对于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表示不满意。

四、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面对吴川蛤岭新农村的问题,应从实际出发,作到注意新农村村民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真正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蛤岭村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重点投资项目

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建设、土地、发展与改革、农业等有关部门,以村委为单位,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村现代化为标准,对村庄、道路、学校、卫生所、商业网点、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

(二)针对解决蛤岭村学校设施建设不足问题及村民文化素质较低问题,当地政府应投入资金注重设施建设和维护

吸引知名企业兴办学校,并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实行的义务教育政策,注重村民教育和再教育问题。注意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高村民素质修养。加强村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三)健全蛤岭村医疗设施设备和医疗保障体系

据调查有50%的村民会选择区村卫生所看病,而对于乡镇医院,县中型医院及著名医院的看病比例逐渐减少,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仍无力支付较高的医疗费用,虽然参保率有所增加,但报偿标准低,仍存在因病返贫,看病难的现象,农村医务人员水平较低,该村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对此各级政府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可实施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

(四)针对村民收入提高不大,贫富差距明显问题,应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先富带后富

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积极引进外来企业的投资发展,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先富起来的村民,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收入转型,运用知识增产增收,实现农村人口收入比重和途径的转型。

(五)针对新农村中的弱势贫困群体,建立健全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

要不断完善对农村贫困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率,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农村社会救济保障制度,逐渐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发展以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为基础的农村福利事业,对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加大救济救助力度,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六)解放民思想,充分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把新农村的真实内涵落实到每个村民的观念中,动员群众一起加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积极参加村务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当地政府也应拓宽反映民意的途径,真正做到关心群众,联系群众。真正做到让村民当家作主。

(七)大力推进农村政治建设,努力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强化村民自我管理服务

4.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调研报告 篇四

××区××镇××村指导员×××

根据××省党委、政府,××市委、市政府指示和城区委、区政府的安排,我们作为××镇××村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员,于2007年4月11日到达××村委,采取听汇报、走访群众、实地查看的方法,对××村2006年以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村的现状

1、基本概貌:××村位于××—××(省道)沿线,居××镇东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约9公里,东与××村毗邻,西依××村,南向××村,北靠××村。××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总面积6.9平方公里,全村有1个自然坡,4个自然屯,有31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496户,总人口2015人,其中劳动力1086人,所居住的村民均为××族。××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冬暖,干湿分明,日照强,霜期短,冰雪罕见,降雨量较为充沛。××村有78户已安装了程控电话,但村委会办公地点手机信号非常弱;72%农户用上了自来水。2004年在上级支持下新建了村委办公楼;2006年修建了通村委水泥路4公里。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278元。

2、农(林、牧)业生产情况:全村总耕地面积2398亩,其中水田1360亩,畲地面积1038亩;全村有山林约2000亩,山塘和鱼塘36处,面积共228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西瓜、木薯等;畜牧水产主要有:猪、牛、鸡、鸭、鱼等。

3、有关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全村现有“五保”户11户13人;现享受低保人农户有4户9人;××村目前还没有实施新农村合作医疗;××村1996年已经实现教育“两基”达标,现在正为今年六月份国家教育“两基”复查验收做准备,“两基”达标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小 1

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100%。

4、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五位“两委”班子成员是2006年5月换届本村选民直选出来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由×××担任,副支书一人,副主任两人,村委委员两人;妇女占10%,高中文化2人,初中文化3人,平均年龄50.6岁。党支部共有党员51名,其中男党员42人、女党员9人,党员平均年龄55岁。××村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村委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重大问题向党员、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建立新村的优势

1、班子团结,民主作风好,想为本村群众办实事,对本村的发展有一定的思路,并为实现这一思路而努力。

2、群众基础较好,民风纯朴,大家有愿望建新村。有的村民自觉美化门前屋后,种花种草、植树。村民们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项目建设,无偿让出土地,积极捐资。

3、具有建新村的环境条件。村子较为集中,有百年以上的老房子二十多处,村道多为青石板铺就而成。村委位于村子中心地段,前有鱼塘,后有空地,很适合建立一个大型的活动中心。

4、××村是省级贫困村,今年是贫困村整村推进的第一年,可争取到上级更多的扶持。

5、畲地土壤有红土赤红壤、砂页岩赤红壤、花岗岩赤红壤、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和冲积土、洪积土等,其中紫色土面积占畲地总面积的58%,土层较厚,泥沙含量比例适中,耕性好,土质肥沃,适宜种植各种南方种植作物。

6、农业资源可开发利用前景广大,经济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四季宜耕,土地利用率及复种率比较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7、1999年开展沼气建设以来,××村共有256户用上沼气熟饭菜,占农户总数的52.3%。

三、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村委无资产,无企业,无经济收入,经费十分缺乏,连最基本的新村建设启动经费都没有。

2、村民收入低,主要靠种植水稻、甘蔗、木薯经济作物,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78元。

3、年轻人外出打工多,据了解18岁—40岁的年轻人有70%外出,要集中人力搞突击性的工作非常困难。

4、水源缺乏,没有河流,等天下雨积水,阻碍生产发展。

5、村民没有支柱产业。没有特色农作物种植业,也无中小型养殖业,更无其它企业,经济发展较慢。

6、群众期望太高,以为我们建新农村就是给大家拨款建别墅。

7、有部分村民以赌六合彩等为娱乐方式。

8、村民生活环境“脏乱差”较为严重。

9、民主决算难实施,村民小组长不稳定,公益事业难开展。

10、土地高度分散,给引进项目带来难处。

11、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觉悟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的村民部愿意出义务工,给新村建设带来难度。

四、当前村民最想解决的问题

1、农田干旱、希望有水种水稻,目前全村有40%的水田无水灌溉,需抗旱油补贴。

2、能够引进项目,使农民发家致富。

3、希望修一条环村公路。按照规划,××村环村公路列为2006年政府规划,但要集资款项4.8万元,现已交3.5万元,尚欠1.3万元,基础由村民义务劳动建好,尚未铺水泥路,迫切希望上级能尽快修好环村公路。

4、需要解决一个文化活动场所,因为电视只能收到5套节目,没有球场和娱乐活动场所,大家平时娱乐活动非常单调。

5、迫切需要解决一个购物场所。

6、需要一个宣传栏,让大家能了解上级的指示精神。

7、希望有一个图书室,能看书、读报,学习农业生产知识。

8、需要一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

9、建15个垃圾池、5个公厕。

五、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近期目标

1、生产发展方面。第一,抓好农村最迫切的水稻种植、甘蔗种植和适应当地发展的农作物种植,确保农民今年最基本的收入。第二,抓好桑树的引种工作,确保年内有50%的××村人种上桑树,为明年养蚕打下基础。第三,种植一批适合当地土质的果树,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起到美化村容的作用。第四,发展养殖业,指导农民发展猪、牛、鸡、鸭等养殖。

2、改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方面。其一,抓好村牌建设,让村民树立大家庭的观念。其二,拆除村委旧办公楼,建一个小规模的商业市场,让村民有购物的集中地。其三,清除××村中心区的垃圾、污泥和臭水,以此带动全村人清扫垃圾。新建8个垃圾池,确保村民有倒垃圾的地方。

3、生态建设方面。主要在路旁、村民屋前屋后种植果树和花草,达到清

洁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

4、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开好三个会:一是开好村党支部会,传达学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文件,提高支部“一班人”的认识,增强信心,达到高度团结统一。二是开好村民委员会会议,传达相关文件和精神,统一大家的思想。三是开好党员大会,传达上级新农村建设精神,宣传村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计划,对党员进行一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员,提高大家的热情,积极参加新农村建设。

5、宣传方面:首先拉6条宣传横幅,贴一批标语,做好一个宣传栏。其次,建立好广播站,利用广播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和新村建设出现的新人新事。

6、成立青年突击队。成立一个有20人参加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击队,挑选政治思想好,工作责任心强,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年轻人担任队长和副队长,以确保新村建设中突击任务的完成。

(二)远期目标

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示为指针,以××省党委、政府、××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为依据,以城区党委、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要求为动力,根据××村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做出一个适合××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

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

2、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市场意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即: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水利、生态、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村环境;编修村规划,推进现代化村建设。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调研报告---吴龙 篇五

根据楚雄州委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公室的安排和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我于今年2月26日到xx县新农村办公室报到,参加了xx县委组织的学习为期一天的学习培训,第二天进驻xx县金碧镇范湾村委会,开始了一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和生活。驻村后,我积极与部分村民组长、农民群众交流沟通,加强了对我村发展现状和新农村建设的了解认识,现将驻村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范湾村位于金碧镇南郊,省道公路由北向南贯穿全境,离县城公里,区域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建筑业、食品加工业和养殖业发展迅速。XX年底,全村拥有耕地面积2700亩,常住户804户,人口3232人,有153名党员,全年实现人均纯收入6965 元,是全镇人均经济实力较好的村。自XX年该村被确定为全州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以来,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各级领导的重视关怀下,范湾村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要目标,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各级新农村建设文件的指示精神,积极向上争取扶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努力改善村基础设施,全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为:

1、提前谋划和部署,明确发展思路。今年以来,我村根据州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村情提前谋划,确定了新的一年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以州县镇各级党代会和政府工作的各项精神为指导,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以“12315”工程(做强做大一个工业园区,继续实施好村村道路硬化和农田水利治理两项工程,抓好基层组织党员活动室、农村文化教育和村组环境卫生三项基础设施,建设好15个村民组居住点)为抓手,努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突破性进展。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做好村“两委”班子换届工作。

2、群众积极性较高,心中充满期待。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是比较高,参与意识也比较强,心中充满对新农村美好生活的期待。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实施的各项惠农政策,使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对党和政府的希望和期待比以前更强烈了。

3、脚踏实地抓生产发展,不断提高村民收入。村“两委”同志积极思考,出谋划策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村“两委”充分利用好作为州级示范村的优势,积极争取支持。为充分发挥各项开发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村“两委”积极征得项目治理区农户的同意,做好土地集中整体出租承包工作。把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根据各自的实际做好生产发展,确保收入能稳步持续增长。

4、加大建设项目编制申报工作力度。村“两委”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根据村发展实际,编制了多个建设项目报告,大力争取上级单位的项目支持。我们主要针对村里的各项关系全局建设的基础建设项目进行编制报告。如:水利部门的安全饮用水工程和小塘小坝治理工程、交通部门的道路建设项目等工程。确保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促进全村的新农村建设。

二、驻村一个月以来的主要工作汇报

自XX年2月27日驻村以来,主要参与和开展了以下工作:、与村“两委”班子一道组织了全村村民组长和花椒种植大户的花椒种植管理技术培训。、组织开展沿河片区村组的省州烤烟种植管理示范区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了示范区营养土堆捂、机耕道路整治、烤烟种植片区规划、烟水配套工程和两口机井选址工作、并完成施工。、组织村民开展抗旱救灾,确保人蓄饮水不出问题。

4、组织开展护林防火宣传教育和民居火灾防范工作,加强群防群治,杜绝火患。、积极主动,化解民间纠纷,与村“两委”班子深入农户,调解因家庭矛盾,持刀恐吓家庭成员的恶性纠纷一件。

6、对旱稻冲、李家冲、麻地冲三个村民组共用道路500米的道路硬化进行实地勘察、测量、对工程预算、资金分解等工作进行认真研究,整个工程需要 130000元资金,除去年争取的州级补助资金100000元外,尚有30000元资金缺口,需要作修改补充,形成报告,争取有关部门资金支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党员、群众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和误区。部分村民及少数村组干部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尚存偏差,通过调研发现他们对新农村建设表现出来的热情和积极性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有的村组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要求他们这样做,没有认识到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责任意识较为淡薄。

2、主导产业缺乏强劲支撑,特色产业还未形成规模优势。目前仍以传统的粮、猪型为主,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少且发展速度较慢,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扩大发展受阻,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农民增收渠道较窄。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产业化水平不高。

3、人居环境改善压力较大。农村居民住房条件相对较差,基础设施薄弱,垃圾乱堆乱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能源建设亟待加强。

4、存在党员老化,年轻党员较少,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缺能人、强人,部分村民组干部软弱涣散,组织能力差。本可以组织村民一起出力,对环境整治,修沟打坝,修桥补路等事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就连垃圾清运、路段维修之类的事都得村委会出钱请工才能开展,村民已养成依赖懒散习气,自觉性差,事事依靠政府出资解决。一讲管理,就是要钱要物,一讲自治,就是带头起哄。没有起到勤劳致富、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像这样的村组干部应该坚决调整。

5、范湾村委会由于在省道公路沿线,地处县城近郊,是全县全镇的门户,各项工作的检查考核任务较多,各项工作都必须提前做,新农村建设任务较重,办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资金作保证。加之新农村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年两年就一蹴而就的,要办的事情较多,但各方面争取的资金有限,就需要我们有一个长远考虑,统筹安排,也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各部门各方面的资金支持。

6、范湾村委会现办公楼建于十多年前,设施陈旧,年久失修,需要修缮,估计需要资金3 万元;十五个村民小组党员活动室设施不齐,且大部分活动室没有一件像样的桌椅,环境较差,也需要资金修缮维护,估计需要资金15万左右。

7、范湾村委会属于坝区,以农业种植业为主,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关系到农户日常生产生活的小塘小坝基本上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学大寨时修建的,年久失修,荒废较多,很多都是稍加整治,便可发挥效益,但也需要大量资金,建议今后有关部门引起高度重视,恢复原有的小塘小坝,还农村一片青山绿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长期付出不懈的努力。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对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如下几点思考:

1、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绝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是非常关心的,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很高的积极性。但有不少村民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上级给钱给物给政策,许多农民都在观望,有的原来可以干的事都不干了,就等着天上掉馅饼;有的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又是搞形式、走过场、瞎折腾,致使许多农村组织化、规模化的集体项目搞不成。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加强引导,搞好宣传教育。同时,我们还要培育造成就新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只有农民的思想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希望。不断的进行教育宣传,使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正确的认识。

2、着重抓好村级产业规划工作,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特色。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注重发挥本村产业大户、致富能人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走致富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有可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经之路。现阶段我村的产业发展方式还是以“单打独斗”为主,很难形成规模,更谈不上品牌效应。同时,也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走合作生产、合作经营之路是解决这个问题很好的办法,而且切实可行。

3、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保护好资源环境。在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大力发展有机种植,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继续积极做好改水、改厕、改灶工作,全面保障群众的健康生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4、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对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进行通盘考虑,做到着眼现实,先易后难。充分利用我村作为示范村的优势,整合各方面支持的力量,把最需要解决的基础建设项目做好,脚踏实地,一件实事一件实事地抓,把好事办好,真正做到得民心,顺民意。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魅力,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

相关推荐:

XX大学生村官有关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及统计改革现状调研报告

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的税费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报告

XX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XX关于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XX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报告

法院服务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XX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6.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 篇六

一、基本情况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88个农民文艺团队,4个社区艺术团,19个农民文化示范户,2个农家书屋。

2、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

(1)新建综合文化站6个。新营站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红耀站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什字站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西滩站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王民站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火石寨站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

(2)至先后建在乡(镇)政府院内的文化站有:硝河站50平方米,平峰镇站80平方米,将台乡站100平方米,吉强镇站100平方米,兴隆镇站73平方米。

(3)以前建的独门独院的文化站有:沙沟站(20)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马*站占地260平方米,建筑面积181平方米;马莲站(20)占地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苏堡站()占地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白崖站()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191平方米;偏城(19)占地848平方米,建筑面积165平方米。

(4)已拆除无站舍的有兴坪乡站、田坪乡站。

3、文化站人员现状

全县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有91人。其中男81人,女10人;干部8人,工人83人;回族36人,汉族55人;大专以上学历28人,中专及高中48人,初中15人。技术职称:中级1人,初级34人。在岗80人,离岗退养11人。50岁以上42人。

4、村文化室基础设施。

全县有村文化室(党员活动室)306个。标准化建设的活动室88个,总面积7920平方米。组织部门给306个村活动室均配有电教设备、桌凳等,文化部门配备娱乐活动设施的活动室10个。

全县原有农民文艺团队(村社戏班子)169个,皮影戏班7家,现在正常活动的`农民文艺团队88个(包括1家皮影戏班)。20以后县城成立社区艺术团4个,建立19个农民文化示范户,2个农家书屋。文化部门给予扶持配发设施器材的农民文艺团队8个,文化示范户19个,农家书屋2个。

二、农村文化工作情况

全县农村文化机构健全,乡镇有专职工作人员,村室有兼职人员。

20全县乡镇综合文化站举办较大型的群众文体活动总计206次。活动次数最多的吉强站16次,将台站15次,最少的田坪站、新营站、硝河站、什字站、火石寨站8次。举办科普文化培训班总计121次,5901人(次),最多的8次,分别是吉强站、兴平站、将台站、硝河站、兴隆站、火石寨站、沙沟站、偏城站,最少的4次,分别是红耀站、田坪站、马*站、苏堡站。全县19个综合文化站阵地活动均在240天以上。全县306个村文化室每年活动3216次,平均活动都在10次以上。全县88个农村文艺团队年演出总计2735场(次),21个农村示范户(农家书屋)每年活动总计320次,平均活动都在16次以上。农村文化工作建立资料档案的有吉强镇、硝河乡、马*乡,其它16个乡镇均无资料档案。

三、存在的问题

1、乡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面积窄小,功能不全。有拆除无站所的、有破旧不堪的、有的在乡政府院内、有的地处偏僻、有的是砖木结构、有的是砖混结构,面积有大有小。兴坪站1991年建,维修,占地650平方米,建筑154平方米,年扩建兴坪中学被拆除。田坪站19建,占地281平方米,建筑154平方米,2004年扩建市场被拆除。苏堡站、马莲站、白崖站、偏城站、马*站、沙沟站为独门独院砖木结构,面积都在100平方米左右。吉强站、兴隆站、将台站、平峰站、硝河站是近年新建砖混结构都在政府院内,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红耀站、新营站、火石寨站、王民站、西滩站、什字站是年按照自治区统一设计建设,结构、功能和使用面积都达标,但没有配套活动器材,围墙、院落没有硬化,目前还不能使用。

2、乡站的阵地和职能作用没有运用发挥

2008年全县19个乡站全部配发了数字电影设施,落实“2131”目标,只有沙沟站、火石寨站专业人员开展农村放映,其它17个乡(镇)站电影放映专业人员闲置,在社会上另聘的人员放映。乡(镇)站的活动阵地一部分出租为门市部,一部分为家属院。乡站的专业人员绝大部分被乡(镇)政府挪用包村驻队,进行其它工作。全县19个乡站都没有正常开展日常业务活动的场所。

3、农村文化工作没有纳入目标管理,指导、协调、配合不够,致使农村文化工作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近来,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文化站移交到乡(镇)政府管理后,业务主管部门就很少与乡镇站取得联系。在本次调研时,乡镇领导和乡站工作人员均提出建议:一是将文化站收回文化主管部门管理,利于开展工作。二是每年部署全县文化工作时,农村文化工作要提出目标并联系指导。

4、村级文化阵地设施器材相对滞后,缺少必要的活动器材和报刊书籍,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引导不够,致使大部分文化阵地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近2年争取项目扶持村级文化室10个,文艺队8个,文化示范户(农家书屋)21个,但对其开展活动、设施的使用没有跟踪调查,致使一部分设施闲置,一部分设施流失变为私有。

5、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多头管理,资源配制等方面各主管部门关系未理顺,各唱各的调,因此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够。

6、乡站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学历低。90%的人员为工人,70%的人员无专业技术职称,50岁以上的人员占50%。

四、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7.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调研报告---吴龙 篇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意愿,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1]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包括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内的全面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以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体制保障;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个文明”建设都搞好, 才构成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三大文明”、“五个方面”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同等重要, 不存在哪个轻哪个重的问题。调整农村上层建筑, 使其进一步适应农村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温家宝总理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农村改革的第三步, “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 实行农村综合改革, 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因此, 必须全面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在新农村建设中, 吸取以前“一手硬, 一手软”的教训, 坚持以人为本, 对“五个方面”同等重视, 避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从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进程看, 各地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 纷纷采取行动。但是, 有些行动, 并非都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行动。譬如:规划不科学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投资浪费严重——鲁浙晋新农村建设调查》指出,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缺少科学规划, 支农资金投资不合理, 出现了严重的浪费。[2]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问题。有些地方, 并不是从当地的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的意愿, 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而是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福建省平和县坂仔镇西坑村举债建别墅, 使村子成为供领导参观的“花瓶村”。结果是过去闻名遐迩的模范“小康村”, 如今债台高筑, 成为反面典型。[3]还有一种比较突出的现象, 就是“见物不见人”, 忽视政治和文化建设。“记者在安徽、江苏等省一些农村采访时发现……农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 有的地方还在滑坡。”[4]《谨防建设新农村走入误区——以中西部某县为例》从“新农村建设是‘粉墙盖房’的代名词;政府当主体, 包办代办;集中资金打造‘官’赏点;忽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深层次改造;单兵推进难成合力;重物质投入轻农民素质的提高”六个方面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误区问题。[5]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新农村建设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比较重, 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有一种被忽视的倾向。这些做法, 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为它没有坚持以人为本, 没有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除了具有良好的意愿、科学认识水平不够外, 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上层建筑建设滞后, 广大农民无法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从而使一些违背广大农民意愿、脱离当地实际的行为能够得逞。

二、调整农村上层建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看, 农村上层建筑建设严重滞后, 已成为农村“三个文明”一起抓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 目前农村上层建筑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进而也影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一) 农村上层建筑建设滞后导致的严重问题。

首先, 上层建筑是相对于经济基础而言的, 其核心是政权问题。农村上层建筑的核心主要指“村两委”和乡镇政权。目前, 两级组织的主要问题是建设滞后, 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有些村集体经济成为空白, 村班子对村子的领导显得软弱无力, 不能很好地发挥领导村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有些地方, 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严重滞后, 社会治安恶化, 社会风气日益下降, 甚至出现了信仰危机。如:有些地方入党的人不如加入宗教组织的人多, 村干部不如家长、族长或者宗教人事有权威;因为人员外出务工等原因, 有些村在组建村班子时甚至找不出合适的人选。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 在这些地方实际上很难得到落实。其次, 就乡镇这一级政权而言, 在农村实行费改税后, 其依靠农村“三乱”生存的问题被完全暴露出来。由于国家的严格政策, 农村“三乱”基本上得到控制。这使乡镇政权既失去了财政来源, 也失去了对农村工作的抓手, 相当一部分乡镇人满为患, 人浮于事, 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许多地方, 乡镇的工作中心离开了农村, 招商引资、解决财政问题转变为中心工作。福建省永安市上坪乡“一乡两府”的行为, 就是典型。上坪乡为方便乡干部的工作和生活, 以发展经济为名, “在距离永安市区仅二三公里, 并非属于自己辖区的麻岭农场征地盖了一座四层大楼并入驻办公, 形成了未挂牌子的事实上的乡政府”, 原来的乡政府成为“留守政府、挂牌政府”。这种“飞地政府”方便了干部, 难为了群众。

(二) 农村上层建筑建设滞后的原因。

首先, 农村上层建筑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为生产力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生产力的发展又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 而上层建筑变化相对较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确立后, 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原有生产关系被打破, 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又促使其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在变化。而农村的上层建筑, 基本上还是人民公社体制的沿袭。村民委员会制度的建立, 并没有真正实现村民自制。反而因为“村两委”的矛盾影响了农村的发展。有调查表明, 我国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种情况是村民委员会过度自治, 村党支部放弃了领导权;另一种情况是村两委互不相让, 村级组织瘫痪;还有一种情况是村党支部包办村务, 自治功能弱化。这三种情况所占比例分别为11.8%、7.2%和81%。特别是在第三种情况中, “党支部长期以来掌握村中绝大部分权力, 推行村民自治后虽然部分权力有所弱化或受到制约, 但由于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及历史形成的权威, 村民自治难以落实, 仅成为一种摆设, 没有实质上的内容。”[6]村主任、村支书一肩挑, 虽然解决了村两委之间的矛盾, 却被一些研究村治的学者视为农村民主建设的倒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 经济在转轨, 社会在转型, 政府的职能却没有根本转变。从90年代中期起, 迅速膨胀的乡镇机构和基层腐败、违法行政成为农民负担加重和农村社会不稳定的直接原因。其次, 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生产关系领域的又一次重大调整。特别是在产品的分配方式上, 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农村税费改革, 无论其初衷还是结果, 都是积极有效的。但是, 对许多乡镇而言, 由于机构改革不彻底, 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目前大多数乡镇不仅没有发挥指导、服务的功能, 反而因臃肿的机构和入不敷出的运行经费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负担。就村级权力而言, 很多地方, 村民委员会的产生依然由乡镇政府建立, 村民自治只是一种口号, 村主任、村支书“一肩挑”只是方便了上级政权。

(三) 调整农村上层建筑的有利条件。

前几年, 基层政府忙于收粮收款, 对农村的很多事务无暇顾及, 解决农村的一些问题也主要从收钱的立场出发。农村税费改革, 使基层政府从收粮收款的繁忙任务中解脱出来, 因农村“三乱”导致的紧张的干群关系大大缓解。农村税费改革为基层政权转变职能, 改革滞后的上层建筑创造了有利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调整农村上层建筑提出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直接目标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 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则是对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具体要求。[7]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相应调整农村上层建筑, 进行体制创新, 以使其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否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不全面的建设, 在实践中会偏离中央的要求。

三、调整农村上层建筑的建议性措施

为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调整农村上层建筑, 使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是必要的, 也是重要的。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 只依靠国家的严格政策难以持久, 也需要农村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因为政权问题是上层建筑的核心问题, 因此, 乡镇政府机构进行彻底转变职能,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 充分发育农民组织, 完善乡村治理结构, 才是长久之计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对此, 提出如下建议性措施:

(一) 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政府只有从以前的指挥、命令转向管理和服务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基层政府发挥着直接参与建设的作用。基层政府的职能如果不转变, 继续沿袭旧的职能, 那么, 基层民主就会进程缓慢, 新农村建设就难以做到从当地实际, 尊重农民的意愿。对乡镇政府, 必须进行彻底地改革。否则, 农村“三乱”会以新的形式出现, 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难以巩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 人员往哪里去是最大的问题。工人可以下岗, 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为什么不能下岗?况且, 乡镇政府部门中有些人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入的。有些正常渠道进入者, 也不应该再留在其中。如合同工的解聘问题。乡镇政府应该推行直接民选, 只有通过民选产生的政府才会对选民负责。

(二) 放权于民, 推进基层民主。对此, 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有过精辟的论述:“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 在农村就是放给农民, 这就是最大的民主。我们讲社会主义, 这是一个重要内容。”[8]民主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对其上层建筑的要求。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 真正推动农村的民主建设, 就必须真正放权于民。在农村, 只有把权力放给广大农民, 广大农民才能真正当家做主人,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现对本村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和有效监督。

(三) 采取有效形式, 扎实推进。放权于民, 并不等于放羊, 对农民撒手不管。要想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的民主建设, 必须采取有效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于建嵘主张在农村建立农会。《一项把权力放给农民的制度创新》建议在农村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以其作为农民发挥民主权利和对村两委进行有效监督的形式。[9]实践中, 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寨子村村建理事会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永济市蒲州镇农民协会”是比较成功的范例。寨子村村建理事会, 仅用了70天时间, 只花了3万元钱就实现了几届村委会都没有解决的村内道路硬化问题。而临村村委会找人修路, 差不多的工程却花了14万元钱。寨子村村建理事会的成长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永济市蒲州镇农民协会”充分说明, 完善乡村治理结构, 需要放权于民, 充分发育农民组织。[10]

(四) 找准载体, 调动农民积极性。新农村建设, 离不开广大农民参与。这就需要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离不开一定的有效载体。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 共同为民谋利应该是一种好形式。前几年, 过重的农民负担和行政违法行为, 伤害了群众的感情, 导致了干群关系的紧张。当前, 应该利用农村费改税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的有利契机,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从各地实际出发, 尊重农民的意愿, 切实为群众办实事, 解决实际困难, 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2].社会科学报[N], 2006年5月18日

[3].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006年02月17日

[4].建设新农村, 文化建设不该被冷落.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2006年02月15日

[5].蓝天.谨防建设新农村走入误区[N].经济日报.农村版, 2006年6月22日

[6].沈建梁.论农村‘两委会’关系紧张及对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2, 1

[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2005年10月11日

[8].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第3卷, 第252页

[9].钟庆君.一项把权力放给农民的制度创新[J].江南论坛, 2003, 2

8.吴龙 叶曲凌威海传艺 篇八

吴龙 叶曲凌威海传艺

5月11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音乐厅里,座无虚席,人人全神贯注,倾听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艺术指导吴龙教授的讲学。

吴龙在三年内连续为四部歌剧担任艺术指导,此次他讲学的主题是“钢琴伴奏与艺术指导的区别”,他边演讲边在斯坦威钢琴上演奏。吴龙用他独特的表达方式,向师生清楚地阐述了许多“可意会不可言传,可感知而无法分析”的音乐奥秘,许多同学纷纷发出“豁然开朗”的感慨,学声乐的同学感受到了应有什么样的钢琴伴奏,学钢琴的同学也真正了解什么样的钢琴伴奏才能达到“艺术指导”的要求。

当晚,吴龙为男高音歌唱家、加拿大多伦多音乐学院院长叶曲凌教授伴奏,合作演出了舒伯特的伟大作品——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郎》。二十首歌曲一气唱下,他深厚的艺术功力,把每一个音符清楚地送到音乐厅最后一排听众的耳中。两人的合作相得益彰,音乐在空中激荡、飘扬,全体听众的心被紧紧揪住,时而舒展,时而透不过气来,直至结束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上一篇:中学生体育教学大纲下一篇:文言文《上林赋》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