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高考历史复习

2024-07-30

浙江省新高考历史复习(共8篇)

1.浙江省新高考历史复习 篇一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1.15 国共的十年对峙考

点集训 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D)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八七会议 C.国民革命运动 D.南昌起义 【解析】根据材料“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可知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听从国民党指挥,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产党失去了对大革命的领导,处于辅助国民党的地位。国民革命的失败让中国共产党意识到需要掌握军事上的权力。因此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这标志着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从这一方面来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图片,老师要求用一个主题概括这两个事件的教训。你认为最突出的应该是(B)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B.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C.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属于城市起义,最终失败,因此我们应立足中国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正确答案为B。C错误,A、D与题意无关。

3.(2016附中)1927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第16号通告,要求各地工农群众尽可能实行武装暴动,号召“联合工农暴动的力量,汇合各处自发的工农暴动,夺取政权——直到造成一省或几省的革命胜利的局面。”这一通告(D)A.符合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C.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体现 D.使党内“左”倾盲动主义情绪滋长

【解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革命处于低潮,通告对革命形势的估计十分乐观,滋长了“左”倾盲动主义情绪。

4.如图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军事路线图。与此对应的革命发展趋势是(B)1

A.从学习英美转向以俄为师 B.从进攻城市转向农村发展 C.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D.从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地点信息“井冈山”“三湾”“文家市”,可以得出此时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山区进军,故B项正确;A、C、D三项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5.(2016雅礼)20世纪30年代,在中共领导下的苏区百姓可能不知道“苏维埃政府”这个拗口的外来词语的原意,但并不妨碍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这个词语,他们将“苏维埃政府”称为“埃政府”,这个“埃”在客家话中就是“我”的意思,“埃政府”也就成为“我们的政府”。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B)A.中共学习苏联经验得到了民众支持 B.苏区的土地革命使农民得到了翻身解放 C.苏区人民热烈拥护苏维埃政府领导 D.红色政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解析】材料“20世纪30年代”“苏区”的信息,可知此时为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经济上翻身,政治上独立,故“埃政府”成了“我们的政府”。故选答案B。

6.国民政府南昌行营公布了《民廿二(22)年封锁匪区办法》。其中的“匪区”是指(C)A.陕甘宁边区 B.东北解放区 C.南方革命根据地 D.华北敌后根据地

【解析】民国廿二年指的是1933年,陕甘宁边区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南方革命根据地出现在国共对峙时期,华北敌后根据地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故C正确。“匪区”是国民党对中共政权的蔑称。

7.以“中国革命”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其中以三大摇篮即①人民军队的摇篮、②中国革命的摇篮、③共和国的摇篮为代表的革命“圣地”,更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那么,下面对于这三大摇篮,表述最准确的是(B)

A.①:这支人民军队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

B.②:此地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C.③: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D.①:延安;②:瑞金;③:遵义

【解析】①人民军队的摇篮指的是南昌,因为南昌起义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②中国革命的摇篮指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③共和国的摇篮是指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瑞金;故选B。

8.(2017雅礼)对于红军的长征,有外国学者认为“长征开始时,撤出江西革命根据地只能被认为是失败”“这主要是由于中共领导人及其欧洲顾问犯了错误,做出了不正确的决断”。这说明(D)A.红军根本不应该长征

B.长征是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 C.长征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D.长征初期执行错误作战方针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由于博古、李德的“左”倾军事路线,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被迫长征。长征开始,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后,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被迫退出江西。这时候长征已经开始,因此学者评价的不是长征应不应该、可不可以避免、被不被迫的问题,而是长征开始后继续执行错误作战方针的问题。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9.“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其中“舵手一易齐桨橹”是指(C)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D.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析】据材料“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长征的历史事实,其中“舵手一易齐桨橹”强调的是遵义会议的转折意义,“舵手一易”即指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故C正确。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在长征之前,故A排除。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属于长征的背景,故B排除。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故D排除。

10.1935年6月中旬,红军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汇合,实力增强,中共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的战略设想,这一设想包含的意图主要是(A)A.接通苏联,获取援助 B.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C.打破围剿,开始长征 D.主动出击,国共合作

【解析】从1935年可知是红军长征时期,故占领川陕甘、建立苏维埃政权是因其地理位置靠近苏联,便于获得苏联的援助,故A项正确;红军长征时期损失重大,即使占领川陕甘也不具备反攻的能力,故B项错误;红军长征开始于1934年,故C项错误;国共由对峙转为合作的转折点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 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参考答案】(1)看法:材料一认为中心城市的工人斗争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材料三则认为农民运动才是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

(2)道路:以中心城市工人暴动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不正确。理由: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城市敌强我弱,仅靠工人阶级的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这条路走不通。

(3)简述: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南京重新建立国民政府,至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前期,也是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破裂并逐步走上再次合作的历史时期。对这段历史,中国海峡两岸的历史学者曾有很大分歧,即一方评价„„是“黄金时代”;另一方评价:„„是“黑暗统治时期”。

——《对1927—1937年中国历史的基本认识》

对于材料中的两种观点,你认识哪一种观点合理?试运用1927—1937年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参考答案】观点一:1927—1937年是国民政府统治的“黄金时代”。论证: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与巩固,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进行北伐,完成国家统一;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维护、稳定与英、美等国的外交关系等。(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二:1927—1937年是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时期”。论证:南京国民政府对内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代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华的利益;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政府坚持一党独裁统治,对内镇压革命运动,对中共领导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扶植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发展,挤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空间;对日本侵略步步妥协退让,丧权失地等。(言之有理即可)

2.浙江省新高考历史复习 篇二

2008年浙江省高考数学卷延续了往年的命题思路, 体现了“自然、淡雅、平和、厚重”的特点, 展示了“质朴之中见品性、沉稳之中现活力、自然之中显导向”的风格.文理两卷相同或相近的试题仍保持一定的量, 理科试卷难度有所提高, 文科试卷难度相对稳定.

1. 质朴之中见品性

“质朴”体现在试题立意鲜明, 题目不偏不怪, 题干简约, 表述清晰.客观题知识点考查清楚明确, 不堆砌组合, 体现了起点低、坡度稳的特点;解答题设问清楚, 多问把关, 分散难点, 体现了入口宽、梯度明的特点.试卷层次分明, 梯度合理, 坚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考查, 试卷中各类题型的起点难度较低, 阶梯递进, 由浅入深, 分别形成几个小坡度, 使考生在解题过程中总有拾级而上的感觉.

“品性”蕴涵在试题表达科学规范, 语言简洁, 长度适中, 解答题每题一般控制在四五行, 使人倍感淡雅、清爽、亲切.坚持不出难读题目, 不让学生在读题上花大量时间, 不因试题的表述不清或冗长给学生答题造成思维上的障碍, 它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是浙江数学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选择题、填空题几乎都在该知识所在的章节内设置, 很少出现跨章的所谓综合题, 十分重视与解答题的区别, 始终保持“少女”般的纯洁性, 避免让考生“小题大做”.与此同时, 还严格控制选择题、填空题的难度, 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检测功能.

选择题、填空题的前几道运用基础知识即可一望而解, 而后几题则需要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前提下灵机一动.试题具有“多题压轴”的特点, 它都很关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 在强调综合性的同时, 也十分注重层次性以及合理调控综合程度.

2. 沉稳之中现活力

“沉稳”体现在对支撑高中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知识重点考, 体现在坚持全面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体现在既关注考查通性通法, 又注重考查学习潜能.全卷题型结构稳定, 知识点分布合理, 22道试题涵盖了高中数学的主体内容和思想方法.

“活力”根植于试题对重点内容的考查, 做到常考常新, 既似曾相识, 又推陈出新.

(1) 理科第10题主要考查椭圆和点的轨迹等知识, 立意新颖, 构思精巧, 别出心裁, 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考查达到了较高要求.

(2) 理科第17题 (文科第10题) 主要考查线性规划知识和分析转化能力, 它平中生奇, 淡中生趣, 颇有创意, 考生需要有较高的理性思维能力.

(3) 理科第19题 (文科第19题) 是概率应用题, 虽然仍以摸球为背景, 但也不乏新意, 解有关组合 (或排列) 的方程问题分明源于教科书, 而理科卷的第 (Ⅱ) 小题简直妙不可言 (可惜此小题由于太新又太靠前, 学生不太适应, 它终于成了考试的“绊脚石”) .

(4) 理科第22题以数列为载体, 立意鲜活, 考查了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种数学能力, 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3. 自然之中显导向

“自然”体现在尊重文、理科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针对实际、区别对待, 对文、理考生不同的数学要求充分得到了体现, 既有利于高校选拔文、理科人才, 又有利于促进文、理科数学教学的自然、和谐发展.文科重视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和形象性, 理科突出数学概念的深刻性和抽象性, 高考数学卷的这个文、理科考查要求之定位进一步得到了明晰.比如:理科第9题与文科第16题都以平面向量为背景, 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明显不同;文科第18题与理科第22题都是数列解答题, 文科关注对数列基础知识的掌握, 而理科突出了对数列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 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导向”隐含于若干试题的命题意图之中, 我们能够知微见著.理科第20题 (文科第22题) 主要考查求曲线的轨迹方程、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知识, 考查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综合解题能力.它关注解析几何的本质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尤其是第 (Ⅱ) 小题思路广、方法多、品质高, 富有探究味, 体现新课程理念, 它对数学教学如何“摆脱题海”、关注数学本质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作为新课改高考方案实施前的最后一年高考数学卷, 还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强烈的讯息:数学教师第一要素是认识数学本质、理解数学精神;优质的数学教学不是盲目地让学生多做题, 而在于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

当然, 2008年的浙江高考数学试卷尤其是理科卷, 也存在一些缺憾, 如理科卷的运算量过大、题序的排列不尽合理、多题把关的浓度过大了点等.假如理科卷中删去第19题第 (Ⅱ) 小题并调整到第18题, 第18题调整到第19题, 第20题与第21题互换位置, 试卷的难度可能会更合适些, 考生的水平或许会发挥得更好些.

二、新课程高考命题展望

1. 解读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指导高考复习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应该仔细解读文本, 深刻领会精神, 使复习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2. 剖析参考试卷

参考试卷是高考试卷的一个范式和一块模板, 它与高考试卷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我们很有必要对它进行剖析研究, 通过分析判断获取颇有价值的信息,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表2 2009年理科参考试卷的考查内容和难度估计 (考查内容中有*的是新知识考点;难度估计中★★为容易题, ★★★为中等题, ★★★★或★★★★★为难题)

表3 2009年文科参考试卷的考查内容和难度估计 (考查内容中有*的是新知识考点;难度估计中★★为容易题, ★★★为中等题, ★★★★或★★★★★为难题)

3. 预测命题走向

笔者在仔细学习《考试说明》和认真分析《考试试卷》的基础上, 再结合高三复习教学的点滴体会, 现不揣冒昧对2009年高考数学卷提出“稳中有变、变中有新”等一点展望, 请同人们指正.

(1) 老字号依然闪烁

强干, 是新课程数学的一大“动作”.三角函数、概率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和函数导数等是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其试题中所占的比重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只不过是“常考常新”而已.三角函数大题的设置是合情合理的, 它既可考查相关的知识、方法和能力, 而且还可调控高考的试卷难度、调适学生的考试情绪;由于“不等式选讲”选学模块的单独列出, 不等式教学要求的相对降低, 作为特殊函数的数列偶然在理科卷中不设置大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2) 新生代浮出水面

添叶, 是新课程数学的另一大“动作”.数学知识浩如烟海, 而新课程教科书增加的那些数学内容通常都是相对比较“现代”的.为了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 强力支持数学课程改革, 高考试题中有选择性地考查“新生代”中的一些主要知识和方法 (注意:统计案例和定积分未列入2009年高考考试内容) , 这是自然而然的.函数的零点、多面体的三视图、算法初步中的程序运行、含有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命题、几何概型、茎叶图、归纳与类比等知识考点, 文、理科都应该共同关注;条件概率、超几何分布、空间向量及其应用等知识考点, 理科应该加以关注, 而复数的运算、流程图、结构图等知识考点, 文科必须加以重视.

(3) 旧面孔淡出江湖

削枝, 是新课程数学的又一大“动作”.知识的有进有出、内容的新陈代谢, 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必然.数学教师对“三垂线定理”这些老伙计当然情有独钟, 但现在的学生对它们却一无所知, 我们大家还是挥挥手送老面孔从此淡出吧.由于椭圆、双曲线的准线概念已不再引入, 涉及它们的许多相关知识已无法接触, 因此圆和抛物线的教学地位将明显上升, 而双曲线的教学要求则会相对降低;由于三垂线定理的黯然退出教科书, 就文科而言, 空间角的计算难度必然会下降 (了解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及二面角的概念, 理解并会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对理科来说, 利用空间向量可以进行空间角的计算, 但空间想象的思维品质实质上也有些降低.

(4) 读图题雨后春笋

数学, 实乃数形学, 因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数式和图形.新课程数学教科书比过去更注重读图与识图———图象、图形、图表等, 于是新课程高考卷中的读图题必将应运而生, 而且会似雨后春笋.高考卷的读图按重要性的强弱似乎可分三个层次, 即各种函数的图象及变换、立体几何中的图形及翻折、平面解析几何中的直线与曲线等为第一层次, 韦恩图、程序框图、三视图、频率分布直方图、平面区域等为第二层次, 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茎叶图、频率折线图、正态分布曲线 (理) 、流程图与结构图 (文) 等为第三层次.

(5) 应用题星火燎原

对应用意识的考查, 总是我省数学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我们曾经为2007年高考卷中“草坪安装水龙头”的选择题拍手称好过, 但由于应用题的设计需要符合“贴近生活、背景公平、控制难度”三要素, 所以我省这方面迈出的步子还不太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会促使应用性好考题的催生, 每卷至少出现一道应用性小题的现象将会成为一种必然.

(6) 模块题若隐若现

在“18选6”自选模块测试卷中, “数学史与不等式选讲”和“矩阵与变换和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各有一道模块题供选, 它们都是解答题, 每题10分, 分别设置两个小题.数学这两道模块题估计属中等题难度, 第 (1) 小题为容易题, 第 (2) 小题为中等题;虽然每个自选模块各含有两部分知识内容, 但从《考试说明》中似乎隐约可以发现:2009年测试卷分别考“不等式选讲”与“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的可能性较大 (因为《考试说明》中对“数学史”与“矩阵与变换”的考试要求均全为“了解”层次) .

三、2009年备考复习建议

1. 准———认真研究考试说明, 准确把握考试要求

《教学要求》与《考试说明》 (含参考试卷) 两者之间的功能是有所差别的, 高考考试内容无法也没有必要涵盖所有教学内容, 前者一定是后者的一个真子集.数学高考题一定会“主干知识重点查、主要方法重点考”.为此, 我们要注意理解教学要求, 尤其是要准确把握高考要求.两个要求有时会有所差异, 平时教学要以“教学要求”为标准, 高考复习须以“考试要求”为原则.

高考经验告诉我们, 高考知识要求中的“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往往跟“不一定考”、“有可能考”、“要考的可能性很大”有些相匹配.因此, 在全面考察2004年以来浙江省高考数学卷的基础上, 深刻领会知识要求三个层次的含义就显得十分重要.

现以“圆锥曲线与方程”为例对理科、文科分别加以解读.

从表4、表5我们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1) 三种圆锥曲线的地位均衡性已经被打破, 双曲线的地位明显下降, 以它作为载体的解析几何大题的可能性已减少;

(2) 解析几何大题的背景素材已显山露水, 理科是用坐标法解决直线与椭圆、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问题, 而文科则是用坐标法解决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问题;

(3) 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以及简单几何性质 (文、理科) , 以及方程的曲线与曲线的方程的对应关系 (理科) 等可能会在小题中加以考查;

(4) 如果把“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 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两者联系起来看, 我们并不能排除应用性小题会设置在此处.

当然, 高考第一轮复习应该努力达到“知识考点到位, 思想方法理清, 解题技能跨跃”的教学目标, 它不仅要关注高考的热点、重点, 而且更要重视高考的冷点、疑点.如果过早地定框框、画圈圈, 那可能会事与愿违, 因为有些知识考点的要求层次是很难明晰的, 甚至有的可能还是动态的.我以为:高考第一轮复习可在尊重“考试要求”的基础上, 以“教学要求”为要求进行复习教学;高考第二轮复习则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 以“考试要求”为要求进行复习教学.

2. 实———重视核心方法运用, 强化关键步骤训练

我们应该反思:学生做了成千上万道数学题, 是否感悟到了存在于其中的数学本质, 是否领会了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比如, 解析几何的本质就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 通过章节复习学生应该也必须领悟到其中的真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是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课堂教学理应坚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 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复习教学不应刻意追求特殊技巧, 而要在“通性、通法”上大做文章、做好文章.我们可以全面总结解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重点是有价值的常规方法的应用, 特别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

以下是我第一轮复习教学的一个实录片段, 课题是“直线与圆锥曲线 (第一课时) ”, 在这里我想抛砖引玉.

开门见山, 直接给出问题1:直线l与抛物线y2=2x相交于A, B两点,

求证:“如果直线l过点T (3, 0) , 那么!OA"·!OB"=3”是真命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完成, 请一名同学板书解题过程 (照抄于下) :

解:设直线l的方程为, y2=k (x-3) ,

因此, 命题“如果直线l过点T (3, 0) , 那么”是真命题.

与同学们一起欣赏这名同学的学习成果, 肯定他的运算能力较强;通过评价, 逐条分析出解题缺陷, 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漏洞1上述所设直线的方程不全面, 遗留了特殊情形:当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时, 直线l的方程为x=3.此时, 直线l与抛物线相交于点

漏洞2两次消元后分别得到两个一元二次方程, 运用韦达定理时都没有说明k, k2不等于0.其实k=0时不符合题意, 我们只要在“设直线l的方程为y=k (x-3) ”的后面加上“k≠0”即可.

漏洞3字母x1, x2, y1, y2哪里来?表示什么意义?没有说明.应在设直线方程后另设A (x1, y1) , B (x2, y2) .

改进2设直线方程时常常要对“斜率存在不存在”进行分类讨论, 但如果能避免讨论就能减少计算量, 降低解题风险, 何乐而不为?有学生提出只须设直线l的方程为x=my+3.为什么?我们穷追不舍.因为m=0当时直线l的方程即为x=3, 但这样设是否包括了过点 (3, 0) 的所有直线?斜率等于0的直线没有包括.其实对解本题不会造成影响.

这时, 有名学生突然说, 这个题目够怪怪的.那我就及时点出:这是2006年上海卷第20题的第 (1) 小题, 第 (2) 小题我们大家一起来编拟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纷纷说写出 (1) 中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并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根据原命题和逆否命题、逆命题和否命题的等价性, 最后编拟出第 (2) 小题:写出 (1) 中命题的逆命题, 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并说明理由.逆命题是:设直线l交抛物线y2=2x于A, B两点, 如果OA·OB=3, 那么该直线过点T (3, 0) .该命题是一个假命题.如何说明理由呢?经过讨论得出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如取抛物线上的点A (2, 2) , B (21, 1) , 此时OA·OB=3.接着, 同学们纷纷说出T (3, 0) 不在直线AB上的种种理由.

方法1:直线AB的方程是y=32 (x+1) , 故T (3, 0) 不在直线AB上.

方法2:kTA=-1, kTB=-52, 故T (3, 0) 不在直线AB上.

……

以上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中完成的, 这时教师正式点题:上述运用韦达定理的解题方法是解析几何中解决直线和圆锥曲线问题的核心方法, 其解题步骤是“设” (点的坐标, 直线、曲线方程) 、“联” (联立方程组) 、“消” (消去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用” (运用韦达定理、中点坐标公式、弦长公式等) 、“判” (运用判别式检验、求参数的值或缩小参数的取值范围) .其他特殊解法与它相比乃是花拳绣腿而已.

这是本节课第一个问题的教学, 试图进一步强化解题的操作性和规范性训练.在共同分享板演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同时, 师生互动, 一起弥补三个解题漏洞和缺陷.与此同时, 教师及时点出这种方法通常有着“设、联、消、用、判”五个基本步骤, 这样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在这道题的生成性教学中让学生编拟第 (2) 问, 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中简易逻辑知识得到了复习巩固;在证明“逆命题为假”时, 一题多证, 这样由点串线、由线连面、由面成体, 使知识复习立体化.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切实掌握“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其成功的标志是“大面积提高”.因此, 重视数学解题教学的研究、严格学生解题的规范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俗话说:“不怕难题不得分, 就怕每题都失分.”我们要解决好数学符号使用不正确、计算准确率不高、关键语句表述不清晰等一些“老大难”问题, 课堂纠错是一条捷径.我们要想方设法、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 让学生去评判, 让学生去纠正, 这其实恰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复习教学不要太多的题目数量, 而要更多的思维含量, 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共识.

3. 活———点燃不断创新的思维火花, 迸发追求完美的学习激情

在复习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重温教科书, 弄懂、体会其中知识和方法, 而且还要对公式推导的过程和例、习题的求解尽量从多方面、多角度作些思考、探索.尤其要研究例题与习题之间的联系, 做到一题多解、多题一解, 不断积累并总结源于教科书的解题经验和方法, 以达到“通一例, 会一片, 提一步”的目的.要努力探究源于课本又不拘泥课本的鲜活题目, 使解题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得到延伸、拓展, 真正让学生学活、学好.

以下是我上述那节课的另一个实录片段:接着给出问题2:如图, ABCD为菱形, 且对角线AC=4, BD=2, 椭圆与菱形四边都有只有一个公共点, 长轴在直线CA上, 且离心率为1/2, 求椭圆方程.

学生很快就写出直线AB的方程为:X/2+y=1, 那如何设出椭圆方程?这时, 我引导和启发学生自觉运用变元集中的方法:由, 故可设椭圆方程为.然后再熟练运用解析几何的核心方法加以解决:

“设点”、“联立”、“消元”、“应用判别式”, 步步为营, 求得, 从而所求的椭圆方程为.我又及时引发学生去探索新的问题:

发现1:设AB, AD与椭圆的公共点分别为P, Q, PQ交x轴于一点, 则该点恰为椭圆的右焦点F.

学生证明如下:由以上可知, AB与椭圆的公共点为P, 根据对称性, AD与椭圆的公共点为Q.而椭圆的右焦点F, 因此, 该点恰为椭圆的右焦点F.

发现2:过点A作斜率为的直线交椭圆于M, N两点, 则PQ平分∠MFN.

学生证明如下:由条件知, 直线AMN的方程为

而PQ⊥x轴,

∴PQ平分∠MFN.

这时, 我们对解题思路作及时反思, 总结出上述证明的关键点是“KMF+KNF=0”, 接着, 我乘胜追击, 进一步引导学生作推广性发现.

发现3:过A点作任一直线交椭圆于M, N两点, 都有PQ平分∠MFN.

此时, 水到渠成,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运用核心方法和上述思路顺利获证 (证明略) .与此同时, 从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可以看出, 学生已经充满了数学学习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去发现结论、推广命题, 共同得出三项发现成果, 既使学生享受了学习成功的喜悦, 也撩开了数学试题的面纱.“发现2”适宜做文科考题, 因为文科重视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和形象性, 它偏重计算;“发现3”适宜做理科考题, 因为理科突出数学概念的深刻性和抽象性, 它侧重推理.教学中我都没有和盘托出题目, 而是层层深入, 循序渐进, 逐渐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学习境界 (其标志就是会修改和编拟题目) .

3.浙江省新高考历史复习 篇三

【关键词】 新高考;有机推断;合成;特点;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1

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后2014级学生的化学考核采用学考加选考方式,新高考化学选考第32题中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的出题形式主要是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此题知识容量大、综合性强,既注重考查学生对有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有机知识的能力,更注重考查学生对新信息的提取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推理判断、综合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类能较好反映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性较强的试题。下面我将结合新考纲要求,分析浙江省新高考改革后化学选考第32题中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并谈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复习。

一、新形势下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

1、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出题形式主要是通过框图形式,以新药物和新材料等的合成为背景,以重要工业原料为反应物,从“绿色化学”理念出发,并串联多个重要有机反应,设置一系列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进行综合考查。主要考查的内容形式有常见官能团的结构和化学性质;有机物分子式的计算和结构的推定、有机反应的实验现象、有机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类型;有限制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种类的判断及书写;利用所给原料设计合理路线合成目标产物等。

2、围绕乙烯、苯及其同系物、乙醇、乙醛等常见典型有机物,设置4-6问的设问,其中涉及有机化学的主干知识,考查以烯烃、炔烃、芳香、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等之间的的相互转化和性质。

3、经常提供大学有机化学中的陌生信息,让学生现场学习再迁移应用,即所谓信息给予试题,考查学生临时模仿能力、自主学习和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二、新形势下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复习策略

1、梳理并夯实有机主干知识,使核心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实现有效的知识应用。

首先让要抓住“结构决定性质”、“一官一代一衍变”,做好各类烃及烃的衍生物的代表物的结构、性质及反应类型的总结,奠定研究有机化学反应的基础及体系。主要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的对应关系整理如下:

其次理清主要有机物如:烃和烃的衍生物之间的基本转化关系,同时关注一些特殊的转化关系。将基本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在解题时实现融会贯通、由此及彼、灵活应用。

2、做好几种不同形式的有机官能团结构与性质归类总结。如:根据性质推测可能具有的官能团结构

还可以整理出反应类型与官能团结构的关系,通过变换各种不同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既巩固基础知识,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利用。

3、加强专题训练。根据考试题型特点,进行一些重点题型、重点考点的专题训练。

如有机推断题的“突破口”训练。关注特殊反应条件:①氢氧化钠水溶液,加热——卤代烃、酯类的水解反应;②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卤代烃的消去反应;③浓硫酸,加热——醇消去、酯化、苯的硝化等;④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烯烃、炔烃的加成、酚的取代反应;⑤氧气/铜或银——醇的氧化反应;⑥新制氢氧化铜或银氨溶液——醛氧化成羧酸等;关注特殊现象:①遇氯化铁溶液显紫色,该物质中含有酚羟基,②溴水褪色,则表示物质中可能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或醛基;③加入新制氢氧化铜悬着液并加热,有红色沉淀生成,或加入银氨溶液有银镜出现,说明该物质中含有醛基;④加入碳酸氢钠溶液有气体放出表示物质中含有羧基等。

还可以进行“官能团的引入、消除、保护”训练、“有限定条件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训练、“成环有机物的反应研究”、“不饱和度的应用研究”等。通过训练一些重点的题型,有针对性地复习,同时提高了解题能力。

4、不断训练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和速度,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抓住突破口、由特征反应推测官能团种类,由反应机理推测官能团位置,经数据处理推测官能团数目,根据产物结构推测物质的碳架结构,从而确定有机物的结构,再按要求规范作答。

此外,课后应多关注当年有机化学在医药、新技术等方法的最新进展,因为这往往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方向。新高考化学选考部分《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知识容量大、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在复习时,不能心存侥幸,必须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不断地整理总结与归纳知识,不断地有目的进行有效训练,掌握突破策略,才能取得更好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静.浅谈高考有机推断题解题策略.基础教育与研究.2011年第13期

4.浙江新高考变化及影响(范文) 篇四

高考改革变化要点

一、文理不分,自主选择选考科目

由“3+文综/理综”模式变为“3+3(7选3)”模式

1.学生不再按文理分科,而是从语数英之外的科目中选择任意3科作为选考科目。

上海是6选3,浙江是7选3。选考科目是政史地理化生六科,浙江再增加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2.作为选考科目的与原来高考一样,作为非选考科目的要参加学考,学考科目通过即可。

3.原来的3+文综/理综模式,学生分为两类,新高考模式学生分为n类,理论上n=34.4.学校走班制被迫实行。二、一年多考,自主选择考试时间

除语文、数学(每年4月、10月是学考,6月是高考)外,每年4月份和10月份各有一次考试机会(英语每年10月和6月)。也就是除语数英每个学科两次机会参加高考,学生自主选择。语文和数学高考仍旧一次,学考也有两次。

1.高中学习时间被考试分割为四个学段。学习时间发生变化。备考时间发生变化。

2.高一教学进度趋同,高二教学进度差异性增大。所有语数英之外学科常年销售,学年概念模糊。

三、学考+高考模式

高中的毕业考试是学考,所有的11门学科(学考还有一些非文化课,由各市组织)都要通过学考,才能毕业。

除语数英之外的学考科目(暂且将理化生政史地和技术统称为学考科目,语数英虽然也参加学考,但因为所有学生都会参加统考,统考即高考,难度远大于学考,所以不考虑其学考备考)的试卷由70分的学考部分和30分的选考部分组成。如果学生将某科目当做学考的科目时,只需做70分的学考部分即可。如果学生把某科目当做高考科目时需要做70分+30分内容。

学考按照名次的百分比划分等次,D级以上的为合格。当做高考的科目时按照规定的名次比例换算成标准分,计入高考成绩。语数的高考试卷是全国统考,安排在每年6月份举行。语文、数学的学考在每年的4月和10月各考一次,试卷由本省单独命制。英语每年10月和6月份各考一次。由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成绩既当学考又当高考。

主要影响及需求分析

一、教学影响 1.对教学进度影响

尽早确定选考科目 尽早完成学考内容 尽早通过学考 高考复习时间变化,调整为两个阶段,时间延长。

原先高二开课的生物和技术,多数学校只要师资条件允许都在高一开始开课。

高一一般会将除政治之外的科目学考内容学习完毕。高二选考同步学习完成的时间一般在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前开始。语数的复习时间大约会在高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结束前开始。对学考科目和英语来说,两次机会都应重视,因此会集中力量备战高三上学期10月份的第一次高考。复习时间大约有6个月(包括假期)。语数的备考时间大幅度延长,但10月份之前每周的课时可能会适当被压缩,用于英语和学科3科的第一次冲刺。

2.对教学内容影响

高一集中进行学考内容学习,高二10月份之后开始选考内容学习。高一同步学习内容局限于学考内容,难度降低,内容减少。

3.教学组织影响

最迟从高二开始走班制教学。部分极端的学校会像现有的文理分科一样,从高一的某个时间就开始确定选考科目,然后开始走班。教学组织难度增大,教学效率可能会受到影响。经推测,经过试验和探索能出现固定班级和走读班级两种形式。即选择的组合较多的可以组成固定班,选择组合比较分散的组成走读班。

后面的分析建立在高二开始走班的基础上,如果有的学校高一就开始走班则另当别论。

二、学习时间对教辅图书内容出版的影响

学年和学期概念相对淡化,10月份和4月份作为图书使用的阶段。同步类图书的上市计划应分为两种情况,即语数英教学进度会比原先略微推迟,学考科目进度会加快。学考科目又分两种情况,即选考该科目和学考该科目的应当进行区分。针对学考科目的各科一般都安排了3各模块。多数学校会在高一两个学期内学完,参加高二10月份的首次学考考试。所以高一使用的学考科目必修2应看做上学期使用图书,划入学考内容的选修科目可以看做是下学期使用图书。选考科目的选考模块应该从高二的10月份开始使用。一般到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前学习完成。

学考复习类图书的上市时间应该针对10月份考试。因此上市时间应该在高一下学期的6月份之后以及暑假、9月份使用,上市时间应该在5月份。高考总复习类图书

三、学习阶段变化对教辅出版时间的影响

五、新的选题及后续影响总结

多数学校会在高一开齐所有课程。让学生今早确定

二、产品体系的影响 以下均是根据现有文件推测。

5.浙江省新高考历史复习 篇五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5)班班主任工作。高考结束,成绩已定,高三下学期工作圆满结束。高三班主任的担子是高中阶段最累最重的,面临高三年级下学期繁重的复习备考任务,既要认真高效组织好本学科教学工作,还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回顾整个高三下学期的工作,虽然累但很充实。本学期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管理中,用制度说话。

继续进行量化管理,倒扣分30分制度。加强纪律约束。为了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对迟到、旷课的学生,实行严厉的批评教育及按班规考勤制度进行严厉处罚,同时对全勤的同学,定期予以奖励,以保证整个高三学习的正常进行。

同时协助学生改善学习行为习惯,科学调整各科学习时间。改进学习方法,难题怪题少做或不做,要重视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及时巩固和多次重复训练重点知识。

二、加强思想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今年是新高考的第一年,有一些事情都需要我们一起去摸索,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得尤为重要,我更加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向。高三后期学习时间紧压力大,容易造成极大的心理问题,所以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对出现消极悲观的思想学生及时做工作,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对班级整体出现思想波动现象,要及时帮助学生进行疏导,做好心理调整工作。

做好学生每次月考后的思想工作,防止思想因为分数起伏波动。每次考试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士气,因此,鼓励学生正确对待成绩和分数,并在每次考试中总结、进步;做到考好再接再厉,考不好愈挫愈勇。并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丰富同学的课余生活,深化学习、明确学习目的,帮助学生找好精神归宿感。

三、营建高考氛围,让学生愉快备考。

做好高考减压工作,激发同学们一边为理想前途而拼搏的热情,一边从高考压力中解放出来,积极开展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来营造高考氛围。同时督促学生做好学期学习计划,小考小结,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处理好闲暇时间,并且形成良好的高三学习规律,把握学习节奏,在一张一弛中调整状态,以最佳的身心投入学习生活。并做好每次考试成绩分析,针对每一次成绩,了解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对成绩进步、退步以及成绩进步不明显的同学分别做好思想工作。

6.浙江省新高考历史复习 篇六

【考题回放】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佛为心,道为骨,大度看世界;下联是:技在手,能在身,从容过生活。

综合上联下联,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相关资料】

南怀瑾: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生平】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温州人,中国学者,文化传播者,通儒、释、道典籍,中国当代国学大师。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中国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南宅,曾学习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抗日战争,南怀瑾投笔从戎,在四川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随即潜心于佛典,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闭关修行三年。

1949年,南怀瑾随国民党军队前往台湾,之后成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并在在政大、辅大等大学开课,多名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均为其学生。南怀瑾对孩子从严教导,其子南一鹏曾说,每天要求我背诵唐诗和《古文观止》,我没完成学习任务还要受罚。他评价自己的父亲称“对形而上的东西很透彻,对形而下的事务也很了解”,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让许多人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969年,南怀瑾创立“东西精华协会”,后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和“十方丛林书院”。又于1971年创办《人文世界》杂志。1984年,因据传蒋经国怀疑南怀瑾可能成为新政学系在台湾的新领袖,为避祸移居美国,并成立维吉尼亚“东西学院”。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在香港闭关沉思。80年代末,南怀瑾开始筹资兴建中国国内第一条合资的铁路金温铁路(金华至温州),与1992年开始建设,于1998年6月11日通车。南怀瑾筹资共计4568万美元,在建设完成之际,他提出“还路于民”,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金温铁路现属上海铁路局管辖。2004年,南怀瑾移居中国上海,后在2006年再次移居至苏州,并在苏州创建太湖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

2012年9月19日,媒体传出南怀瑾病危消息,9月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太学堂去世,享年95岁。

【考场作文辑录】

内秀于心

外毓在行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息,呼啸着卷起的尘土中带着沧桑和稚嫩,这辆火车何其庞大,每个人好似那尘土,又该如何安身立命?

有人说,被送到世上是幸运的,因为那几率小到让人绝望。也有人说,被送到世上是不幸的,一生匆匆,岁月荏苒,犹白驹过隙,徒留副皮囊。而我却想说,幸运和不幸全看自己,若是整天活在惶恐不安下,自然不幸,但若是骤雨初晴,阳光正好,何来不幸?也就是说生活过得怎样,心中就会怎样。

现如今发展迅速,大都市的快节奏亦或是郊区的劳作农耕,都需要我们有一技之长在身,才有温饱在肚。要是什么都不会,每天只想着守株待兔,坐享其成,那只有吃了上顿没下顿,整日活在饥饿和不安中。所以,只有一技之长在身,才能在滚滚洪流中安身立命。

但是,这样就足够了吗?

你固然有一技之长,固然可以吃穿不愁,饱肚暖身。(此处应改用“,”)但倘若有天灾人祸,又或是时势逼人,世风不正,一技之长在身,显然是不够的。

在有了基本的物质保障之后,必须放远眼光,不只想着当下,更要考虑未来,也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所在,也就需要有一颗聪颖、智慧的心,想着自己也想着他人,想着家庭也想着国家,想着今天也想着明天,想着妻子也想着孩子,想着池鱼想着湖泊,想着朝阳想着夕阳,想着白天想着黑夜,想着春夏想着秋冬。唯有这样,才能不惧艰险,安居乐业。

不过,有了智慧也要有思想,有了一技之长也要有多技之长。有大度开阔的思想才能让自己看开琐事,看开小事,看开世事。也就有静看潮起潮落,坐望云卷云舒的那份闲适和安逸,也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和洒脱,也就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才气和傲骨,也就有大度看世界,从容过生活的情怀和行动。

车轮依旧不会停顿,尘土依旧不安翻涌,本以为难以停顿安留,但现在却无忧无虑,只因有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顿悟,和技在手、能在身的从容不迫。(此处应改用“,”)方可内秀于心,外毓于行。

(本文集体评卷得分:48分)

佛心道骨

从容生活

当我们为一点蝇头小利而争得头破血流时我们应反思自己的行为,当我们为生计所迫,每天忙碌却无所作为时,我们更应反思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生活。

就像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过那样,“佛为心,道为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从容过生活。”人生其实就是一张白纸,色彩的明艳光暗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倘若你为你的心灵抹上一笔暖色调的色彩,透过这种柔软温暖的光,你会发现人生的真善美。以真善美为真谛去寻找伴侣,结识朋友。倘若你更加用心地用画笔在人生这张白纸点缀一些不一样的色彩,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当然想要描绘出灿烂的人生我们更需要去刻苦,去实践,去提高自己。俗话说得好:身怀一技,走南闯北没困难。在追求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更需提高科学文化修养。

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怀揣着这两样东西,事实上少之又少。回顾历史上灿烂如星的名家,我们或许能得到借鉴。余秋雨(加上“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国学大师(改为“中国当代散文大家”),他在获得较高造诣时仍不断追求高尚的精神世界。《文化苦旅》就是他追寻脚步上的很好凭证。大度地看待世界和文化,踏实地用平实而有感染力的文字为我们记录下中华文化中珍贵而美好的印证。就是这样的佛心道骨从容生活的大师让我们景仰,让我们向他学习。

康德曾说过:世上让我最景仰的事物有两件:一是我头顶上的灿烂星空,还有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反观社会,中国游客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土豪开车撞人等事件历历在目。在他们技在手、能在身之时却忘却了佛为心、道为骨。凭自己一时的兴趣与玩乐给社会乃至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他们在物质生活很富足的情况下,忘却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应怎样提升到与物质相匹配。所以在2015年习主席在宏(“宏”应改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修养与技能。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坚持耕作在广阔的农田上,坚持自己的心中纯洁品质。(加上“他”)既兼顾了大度看世界,又用技能养活了自己,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让我们头顶一片(应该为“一爿”)赤诚宽广的天空,手握实在的技能。(此处应改用“,”)做到佛为心、道为骨,(加上“营造”或“过”)从容不迫的生活。

(本文集体评卷得分:48分)

包容与能力使人成长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但是,人必须懂得包容,拥有能力,人才能有所成长,有所成就。只有包容之心的人,没有一项生存技能,他将无法在世上立足,只有能力的人,会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不良的心理,最终使自己的前途毁于一旦。

拥有包容与能力的人,能够不拘小节,敢于面对苦难,最终有所成就。秦汉末年,楚汉争霸,韩信在一次战斗中受人污辱,让他从胯下走过才能活下去,最终,韩信放下自己的尊严,从那人胯下经过存活,加入刘邦后,施展出自己的能力,而获得他人的敬畏与属于自己的成就。是包容之心使他能够忍受胯下之辱,是他的作战能力使他获得成就。假使他没有容忍,他也将死得轻于鸿毛。假使他没有能力,那么他也只能作为一名小吏小卒而无所作为。由此,我认为拥有一颗包容之容忍之心与能力的人,一时的打击不能打败他,他可以凭借自身,使自己获得成就。刘邦也不正是因此而打败项羽吗?拥有包容之心,才是他忍受项羽,使他在项羽的军队之中存活,最终打败项羽;项羽就因没有容忍之心,虽然有着作战能力,却落得自刎而亡。因此,容忍之心的重要性不得而知(“不得而知”应改为“不言而喻”)。

在成语“熟能生巧”的故事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拥有着能力,即使身为卖油人,也可以从容过生活。

拥有容忍之心与能力的人可以在世上安然地生活,相反,若两者缺一,则他很难活在世上。

拥有能力的人若没有一颗包容的心,那么他就会因自身而亡。三国时期的周瑜与诸葛亮在同为盟军时,周瑜忌妒诸葛亮,多次想方设法害他,却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因被夺了荆州而吐血而亡。周瑜并非不善作战,也并非不能指挥人,而他却因诸葛亮使自己的忌妒之心太大而自取灭亡。我认为假使周瑜拥有包容之心,凭借他的作战能力,定能使吴国变得更强,他也不会过早夭亡。而有着包容之心却无能力的人,就如乞丐一样,即使有着包容之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此观之,拥有着包容与能力的人才能使自己活得更好。包容之心,如佛教,讲求宽容;如道教,讲求无为,没有了忌妒心,又怎会因他人而伤害自己呢?而拥有了技能,自己就拥有生存技艺,也就能从容过生活,不因他人而影响自身,大度地看待世界,拥有技能并施展,从容地过生活,定能使自己过得更好。因此,包容与能力使人成长。

(本文集体评卷得分:47分)

品茗人生才德兼修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伤害一种才华,以佛为心、以道为骨是一种美德。有才华便能从容生活,不必依靠劳力而勉强维持生活;有德便能大度看世界,望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边云卷云舒,宠辱不经(“经”应改为“惊”)。品茗人生这杯茶,人们便要才德兼修。

毫无疑问,社会需要才德兼修的人,有德无才的人对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也是有好处的,然而有才无德的人却是社会的毒瘤。

众所周知,真正的全国禁毒是做不到的,因为制毒“高手”们往往是对于化学有相当了解的人,利益熏心,他们为了一己私欲毒害他人。有才无德不能使他们从容生活,他们每日沉浸在被抓捕的恐惧之中,纵使金钱能给他们奢华的物质生活。

相比之下,无才有德的人更能过得恬淡。偏远的山村中有许多妇女没上过学,她们从来没有了解过文人墨客笔下色彩斑斓的世界,而她们却有着纯朴的心,丈夫孩子便是她们的天,她们辛勤耕作,料理家务,相夫教子,时常还去寺庙里祈福、听听大师讲解禅的智慧。她们的存在让世界变得单纯、美好。

我更仰慕的是才德兼修的人。想必我们每个人对于马云这个名字都很熟悉吧。马云,一位家财万贯的富豪,更是精神的富豪。他毅然辞去英语教师的职务去兴办电子商务,实现如今的功成名就。他一定是有才华的,因为他能把阿里巴巴集团做大做强并在美国上市,这些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和经营策略。他更是有美德的,他退位把舞台留给年轻人,投身于公益事业,为这个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马云如今的生活淡定从容,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的大度。

品人生这口香茗,需要我们德才兼修。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我们更要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有良好美德的人能活得适然,有才华的人能活得从容。人生是一口香茗,需要人细细去品,唯有德才兼修的人才能品出它真实的滋味,才能利用好有限的人生。

7.浙江省新高考历史复习 篇七

2014 年9 月9 日,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出台, 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 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 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 ( 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 等七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 选择三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新高考是一次新的挑战, 要求教师迅速转换角色, 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行为投身于教育教学中去。在这大环境下, 教师必须加强专业发展,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以往的实践证明, 过去教师集中培训学习及学科组教研活动模式, 由于受时间和内容的局限, 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学习、交流、研讨及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因此, 在新高考选课走班的新教学中快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必须另辟蹊径, 使教师在学习时间上有保证, 在学习内容上更广阔, 在研讨、交流上更简便, 让教师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研讨、交流,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以教育博客的应用为重点, 创新新的教研模式, 促进教师教研的网络化发展, 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一个内容丰富而广阔的平台, 切实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服务好新高考。

二、活用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 发挥博客优势, 提高教研实效

浙江省湖州市教育网千兆入校、百兆通达教室和办公室的建成, 移动学习终端的使用, 给教育带来了质的飞跃, 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及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 借助博客技术, 营造基于博客的教研环境, 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 使网络教研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 使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促进教师在研究中 “自我发展”, 这是提高教研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通过这几年的实践研究, 教育博客有以下优势: ①有利于教师的个性化学习发展需求, 适合新高考的选课走班需求; ②有利于教师快速吸收新的信息, 高效解决工、学矛盾; ③有利于教师同专家、教师之间的学习、切磋和研究; ④ 为教育局、学校、教师提供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

2. 建立博客学科基地, 丰富学习资源

湖州市的教育博客建立了各种学科基地, 基地里面设立了理论天地、问题探究、教学反思、读书乐园、课题研究、学科教学、教育管理、班级点滴、信息技术、荣誉大厅等十几个栏目。教师可在上述栏目中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 发表自己的观点, 探讨教学问题, 畅谈学习体会。

这些栏目既有学科基地的整体要求, 又彰显了教师的个性特色, 真正使教师博客成为了个人电子文档、教学教研活动中交流与协作的工具, 成为了教师与理论、教师与专家、教师与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和学生、教师与自我在网上对话、探讨教学和研究的交流平台。

目前, 湖州市的教师博客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为形式, 广泛而真实地记录了教师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教学课件等, 这些上传发表的资料, 以其超越传统的时空局限、促进教师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相互共享已有的思想和知识的优势, 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探索、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 博客还可以作为学科基地的信息发布系统, 如布置活动、检查评比、下达通知等, 成为了课程信息的管理工具。

3. 加强博客应用, 强化教师意识

我们在实践中提倡“基于博客的学科基地的教研模式”的同时, 要求教师应强化意识适应新高考的需求。

( 1) 加强选课科学化意识。新高考对学生、老师都是一次新的挑战, 在这次的改革中, 考生的选考科目中, 只需一门符合报考高校选考科目要求, 即可报考该校相关专业 ( 类) 。这样做对考生来说, 可以增加选择专业和学校的覆盖面, 有助于扩大考生选择权。对高校来说, 既保证了专业培养的必需, 又可使符合该专业的生源相对充足, 有利于招生选拔。通过教育博客, 教师可以了解最新的选课信息, 相互交流, 强化选课科学化意识, 为学生出谋划策。

( 2) 强化专业化意识。新高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更加专业化的知识来提供保障和支撑。通过教育博客, 加强了专家、教师、学生之间的学习、切磋和研究, 使博客教研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 开阔了眼界, 提高了专业化的意识。

( 3) 强化自我反思意识。基于博客的教研强调了教师的动脑和动手, 反思自我能够使教师形成一种自我发展意识, 使教师用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 用未来的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 从而引发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的关注。

( 4) 强化合作意识。新高考选课走班的要求下, 要求强化教师合作意识, 对其他学科、对本学科、对学生都有合作的需求。通过教育博客为教师创设一个自由、开放的平台, 通过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 慢慢地培养合作意识, 我们教师才可能让自己的才华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多措并举, 调动教师积极性

1. 以制度为保障

完善教研制度,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对博客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学科基地建立了严格的基于博客的网络教研考核制度, 考核结果与晋职、年度考核、评先树优等挂钩, 形成一种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研机制。

2. 以活动为载体

广泛开展博客教研活动, 营造网络教研的氛围。每年开展优秀教育博文评比, 对优秀的博文进行展评。开展的“六个一”活动。在博客上, 每周写一篇教育日志; 每周发一次评论的帖子;每学期写一篇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每月学科组进行一次问题探究; 每学期写一篇读书体会; 每学期写一个成功的教育教学案例。活动的开展, 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个性发展和潜能发展, 带来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3. 以交流为手段

通过 “博客学科基地”, 充分利用校园网、互联网让教师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博客平台, 教师可相互交流自己的观点、做法、成果等, 达到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结尾

湖州市教育博客创建这几年以来, 已有实名注册的教师1500 余人, 发表日志14000 余篇, 评论16000 多篇。湖州教育博客务实发展, 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涌现了一批学习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 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 为湖州教育的特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湖州教育博客 ( http: / / blog. huedu. net / ) 被评为 “浙江省文化传播创新十佳网站”创新提名网站。

摘要:在浙江省新一轮的高考改革下, “‘7选3’, 理论上会产生35种组合, 根据每个学生选择的不同, 一个班级40个人可能会出现40张不同的课表”。这对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用好教育博客这个平台, 提高教研实效, 强化教师意识, 加快教师专业成长, 对教师发展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浙江新高考,教育博客,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巫雪琴.博客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基础教育) , 2007, (8) .

8.浙江省新高考历史复习 篇八

一、揭开神秘面纱看清“理综”真容

广东省在2010年将首次采用理科综合的考试模式,相对于之前的“理科基础”来说完全不同。因此,我们必须从对其他已经采取这种模式多年的省份的高考题目分析入手,看清理科综合的“庐山真面目”,了解理科综合试卷中的化学部分到底怎么考,从而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全国部分省市2009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化学部分的题目分布及考点。

2009年山东卷(新课标,化学部分总分78分)、2009年浙江卷(新课标,化学部分总分100分),表格略。

由上表,结合广东2010年理科综合化学部分的总分为100分的规定,估计广东2010年理综化学部分的题目和分值分布大致为:选择题为7题左右,分值约为42分,主观题4题,总分值约为58分。纵观上表,结合2008年高考卷,可知一卷中的选择题主要考查概念性的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理论部分的内容,和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也比较基础。二卷中一般有4道化学主观题,分值在12~18分不等,其中有机推断和无机推断题出现频率高。另外,新课标卷中对于化学实验的考查比较分散,对于化学计算的要求有所降低,而对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则较高。

二、复习回归课本夯实基础知识

“理综”第一卷的题目都是基础题,甚至一部分是常识题、送分题,而这些题所涉及到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书本上的基础知识。第二卷中的主观题,不管是无机推断还是有机推断,往往都是根据课本中介绍的常见物质加以延伸,新定义一种或几种和常见物质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复杂物质。大多数的主观题都会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常见气体制备、收集等实验部分的内容综合进去(例如2009年山东卷的第30题)。而且,也出现了有机和无机相结合的推断题(例如2008年山东卷的第29题)。而从往年高考阅卷情况来看,许多考生对一些难题可从容应付,却在一些基础题考点“阴沟翻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吃透课本,再结合其他复习资料,在基础知识上下足功夫。高考复习备考一定要降低重心,淡化“热点”,立足“双基”,回归教材,抓主干知识,对考纲规定的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落实,把握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形成坚实的知识体系。不要让“回归课本”成为一句空话。在复习中应要求学生对照考纲精读课本,老师布置与教材同步的习题以及出错率较高的习题,牢固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复习期间,要对考试大纲中“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重点复习。对重点、难点知识和典型实验,要从不同角度或通过不同层次进行分析,强化学生化学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

三、平时测练仿真强调答题技巧

高考备考离不开一个“练”字。但“怎么练”?“练什么”?目前我们尚处在“X科”的余热当中,在新的考试说明没有出来之前,我们所选择的参考资料也大多依照2009年的考试大纲来编印。而在“理综”卷中,整个高中化学都集中在11道左右的题目中,每道题的综合程度之深可以想象,甚至出现一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分别来自不同的知识板块(例如2009年北京卷第10题),有的选择题还出现了学科间的综合(例如2009浙江卷的第7题)。而其他题目也均存在比较大程度的板块内综合或者板块间综合。面对这样的综合题,其实并不用担心,因为虽然综合程度大,但是细分到每个被综合的知识点,考查的难度都不大。只是平时练习的时候要注重针对这样的综合题,拓宽自己的解题思路,灵活运用各个章节的重点知识。教师在评讲练习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归纳与本题有关的知识点,做到“举一反三”。

理科综合试卷三科合一,题量大,题型复杂,而且要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做起来十分讲究技巧。所以,要通过多做练习来适应“理综”的思维转变,要以锻炼学生的细心能力为出发点多做练习。“理综”一道选择题6分,一不小心做错了两道,就不见了12分,这就相当于一道难度较大的主观题的分值。此外,还要让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不要过分纠缠在某一道题上,导致后面的题目无充足的时间来完成。

总之,在平时的测练当中,我们要高度仿真,严格按理科综合的要求来选题,组题和做题。让学生通过平时的测练来适应“理综”的试卷和题型结构,找到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答题方式和技巧。

四、三科齐头并进重视学科综合

理科综合由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组成,取消“X科”而采取“理综”,必将削弱化学单科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优势。化学部分做好了,但物理和生物部分做得不尽如人意,总分也是上不去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一定要注意学科间的协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成立理科综合备课组,认真研究现有的“理综”高考说明和试卷,建立各学科间的知识联系网络,在复习中将有关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如复习到有关磷的知识时,结合当前禁用含磷洗涤剂渗透生物学知识,解释磷酸盐的作用及含磷污水排入江河中对水源的影响、海洋生态平衡的影响,所以要禁用含磷洗涤剂,提倡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在复习到晶体结构、电化学时可结合物理电学知识解释晶体的导电性及有关电解计算等。

上一篇:一年级分类整理房间下一篇:如何评价员工工作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