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因思想而精彩

2024-08-07

历史教育因思想而精彩(8篇)

1.历史教育因思想而精彩 篇一

第三课珍爱生命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王宏启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是由多种生命组成的,了解生命的顽强性,各种生命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2、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3、懂得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教学重点: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体验生命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懂得生命需要相互关爱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碧蓝的天空,洁白的飞鸟,摇曳的青草,奔跑的羊儿,这里所以美丽,是因为到处都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我们的世界也因为生命的运动而显得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一、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板书)其实,不仅仅是草原,在森林里,在大海中,在山野间,甚至在沙漠深处,都有美丽的生命。

学生收集的图片:动物、植物、风景照

学生活动: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种生物,对它了解多少。

师:它们让我们感受到万物欣欣向荣,感受到世界充满生命力和无穷希望,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宇宙中最美丽的星球。但我现在想请同学们看一看另一种地球。

请大家观察课本24页的两幅图片并用词语形容出来

讨论: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生命,这个世界会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当我们从我们的祖先手中接过地球时,我们以为拥有了无限的财富。所以,我们浪费,我们破坏。鲜花没有了,树木没有了,动物们的家也就没有了,矿藏被我们贪婪地挖掘,资源被我们肆意地挥霍。所以,地球受伤了,而我们却以为地球在我们的手中变得现代了,可以自豪了,可以向子孙后代交代了。殊不知,我们将来留给他们的只会是一个干涸的地球,一个失去生命活力的地球。而要想让地球变得更加美丽,而不是支离破碎,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尊重地球,尊重生命。

二、生命需要相互关爱(板书)学生活动:讨论如果你遇到以下情况,你会怎么办?

(1)隔壁老奶奶身体不好,经常大声咳嗽,影响你做作业。一天在楼道里,老奶奶一边咳嗽一边慢腾腾地走在你前边,而且你上学快迟到了,这时你会【

(2)今天天气突然变冷,同座的同学受凉了,上课时吐了一地,还弄脏了你的衣服,这时你会 【

(3)下雨天,放学路上,一只小花猫在路边,浑身被雨淋湿了,正在“喵喵”

地叫着,这时你会 【

(4)小区里刚刚铺上草皮,绿色的草坪多么漂亮呀!可是很多人为了抄近道,直接从草坪上践踏过去,这时你会 【

探讨结论: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和爱护,人与其他生命之间也要和谐相处,相互关心和爱护。即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教师总结: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对一个生命造成伤害。生活中也有许多突如其来的不幸事件,伤害了无数生命。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特别是与珍稀野生动植物,因为他们是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

学生活动一:(讨论)春天来了,随之而来的不仅是鸟语花香,有些地区还有漫天的沙尘,你知道沙尘暴肆虐的原因吗?

或许,有的同学会说,人类是万物之长,是大自然的主宰,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地球?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人类随心所欲的后果。

活动二: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总结

1、列举自己了解的已经消失的珍惜动植物。

2、列举自己所了解的一些环境问题,比如沙尘暴、疾病、气候等。

补充材料:一份动物死亡档案。有些动物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再见到了,而另一些动物正在死亡的边缘挣扎。

1799年 蓝马羚灭绝,原生活于南非

1844年 大海雀灭绝,原生活于大西洋北部岛屿;

1876年 欧洲野马灭绝,原生活于欧洲

教师总结: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当我们的绿色森林被破坏时,迎接而来的是洪水和沙尘和风暴,也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到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因此我们要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关爱一切生命。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了哪些内容?

1、请你设计两条标语,警惕人们要保护大自然。(语言要简练)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如何理解生命需要关爱? 板书设计: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

1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

2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和精彩。

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1人类与其他生命的关系; 2人类对于其他生命的责任。

2.历史教育因思想而精彩 篇二

一、创设兴趣情境, 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由兴趣产生动机, 由动机到探索, 由探索到成功, 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 推动学习不断成功。因此, 历史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分。历史知识虽然因事件久远而单调枯燥, 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其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充分调动其思维活动。如在讲授必修3《爱因斯坦》一节时, 首先可以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播放二战中美国对日本先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的画面,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他们的兴趣。接着设问: (1) 最早建议制造原子弹的人是谁? (2) 当时为什么研制原子弹? (3) 原子弹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你应该怎样看待?教师通过这样的层层设问把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与时代相联系, 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达到乐于自主学习的目的, 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创设问题性情境, 使学生善于探究学习

发现问题是教学信息反馈交流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要进行匠心独运的设计, 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问题氛围, 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 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快乐, 解决问题的喜悦。例如, 在讲授必修3《蒸汽和电的革命》这节内容时可以拟出以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当前的新科技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2) 对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你有什么感想?此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 互相讨论, 各抒己见, 最后通过师生的互动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此进入新课学习, 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创设故事情境, 使学生好于学习

历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它纵贯上下五千年, 涵盖世界万国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 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甲午中日战争》一课, 教师可穿插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故事:当邓世昌的致远号被鱼雷击中, 邓世昌与舰同沉的时候, 他的爱犬在水里衔住他的肩膀想救他, 但他义不独生, 按住爱犬的头一起殉国。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 学生犹如置身于这一感动而悲壮的海战场面中, 从而达到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的和谐统一的目的。

四、创设真挚的情感情境, 使学生愉于学习

教贵情深。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情感, 积极的情感交流能促进教学气氛的和谐, 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 历史教师既是“导演”, 又是“演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通过自身独创性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中, 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 生动地描述历史长河中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的历史场面、感人至深的人物传奇等, 引起学生的共鸣, 既增强了师生情感的交融, 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 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调整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 在举止、眼神、语言上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可信, 学生才能消除紧张、惧怕的心理, 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从而为学好该科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五、创设生活情境, 使学生乐于关注历史

历史即生活, 中学历史教学应教给学生有生命力的历史,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时刻关注和贴近社会现实, 贴近学生生活, 以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为真实的历史教学背景,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课堂学习的主体。例如, 学习必修2《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单凭空洞的说教是无法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的, 不妨提前让学生亲自去调查, 对自己的家庭在20世纪70、80年代和20世纪80、90年代这两个阶段的衣、食、住、行的情况向父母或长辈进行访问, 把调查访问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 在下节课的教学开始时, 教师把学生辛勤的劳动成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使他们深刻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然后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一巨变的发生?由此真实而形象地得出历史性的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 并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一历史结论。

3.历史因细节而精彩 篇三

关键词:历史细节 历史课堂 运用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效果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历史课堂来说,追求课堂教学时效性的重点就是要重视历史的细节。这也印证了“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

一、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历史细节的意义

(一)运用历史细节可以丰富课堂内容

由于历史本身容纳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要想学习好历史就应该对每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在不改变历史本质的前提下,恰如其分地使用历史细节将历史的角度缩小,从而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西安事变》这章内容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先通过引用对张学良心理活动描写的这段材料作为细节:“不,不能冲动,感情在理智面前微不足道!南京政府的‘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命令不得不从。只有忍辱负重才能做成大事,小不惹,则乱大谋。”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出指令:“不能打……我方必须忍辱负重,今天退的目的是为了更大的进攻。我们要等候外交进行干涉。”通过这段历史细节的运用,学生能够真实体会到张国良当时的纠结和痛苦——作为一个军人,他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无法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被侵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西安事件的背景,同时也使历史课堂的内容更丰富了。

(二)历史细节有助于进行情境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基础应该建立在学生对历史的体会的基础上,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自身真实的感受中掌握历史知识。但是,学生产生的各种感受是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的,只有客观、可感、可触的情境才能让历史更具有真实感,才能使学生融入真实的历史环境中。

例如,在教学《改革放开》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到邻居、亲戚家中去收集和整理社会在改革开放前和开放后的显著变化,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改革开放对我国的意义。又如,在教学《戈壁升起的蘑菇云》时候,教师可以将当时的一些图片等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我国的不断发展、壮大。

(三)历史细节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目的,就要将学生的探索精神挖掘出来,让学生在创新精神的驱使下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结论,还应该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理解结论,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历史细节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历史细节细微但是具体,对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教师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历史细节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切口入手,逐渐进行深入的探索,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二、历史细节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由于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历史的细节多、内容广。但是,历史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在教历史课时将所有的历史细节都提及到,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历史细节的选择,学者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四项”原则,即细节的真实性、细节的有目的性、细节的典型性以及适当性的原则。

(一)历史细节教学时,要注重真实性

历史教师在使用历史细节时首先应该确保细节的真实性。教师要认真筛选历史细节的来源,不能将细节变得如同电视剧一般,更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而肆意编造、臆想出一些历史细节。这样的话,历史细节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二)历史细节教学时,要注重目的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各种历史细节都应具有一定的目的,只有如此才能顺利完成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中日甲午战争》这章内容的时候,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明白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以及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因此,教师在选择历史细节时应紧紧围绕这个目的。历史教师在讲述这段内容的时候,可以选择以下内容作为细节材料:伊藤博文向李鸿章提出要在一个月将台湾分割给日本的时候,李鸿章问道:“请问是什么原因让贵国这么着急,台湾迟早都是你们的。”伊藤博文回答道:“只要一天没有属于我们国家,都很饥渴。”就是这简单的一问一答,将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同时还将李鸿章卑躬屈膝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这就达到了开展历史细节教学的目的。

(三)历史细节教学时,要注重原则性和适度性

历史细节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历史细节的运用越多越好,而是应该注重历史细节选择的原则性和适度性,即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情况、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选择具有典型代表的细节服务于教学活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舍弃一些价值意义不高的细节,不然就会让历史课变成了讲故事课,冲淡了教学的目的,反而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因细节充实而更加精彩。因此,历史教师除了要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外,还应该在历史课堂中适当应用历史细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接受历史到喜爱历史,进而到理解历史、体会历史,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惠军.刍议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多元互动”机制[J].历史教学问题,2005(4).

[2]王家范.感受历史智慧是一种愉悦一一谈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 教材的编写[J].基础教育课程,2006(11).

4.《生命因教育而精彩》读后感 篇四

在暑假里,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专家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康岫岩所著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我感悟了教育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爱,“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大志。浮现出苏格拉底、苏霍姆林斯基、蔡元培、黄炎培等视学生如已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的不朽形象。这些熟悉的名字,有的已经离我们而去,有的还在关心着教育,而康岫岩校长——这位用生命理解着教育,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大家正向我走来,她用她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和才干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生命的壮美。在这本书中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命因教育而精彩。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的生命面对学生的生命;教师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生命发展的质量;学生素养的水平体现教师生命的价值。

从事教育工作40多载的康校长不断地在实践中思考与领悟,在自省中总结与积淀,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不断地丰富与升华,把教育视为她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的确,当教师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教育事业中时,这个生命本身的内涵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丰富,这个生命本身的价值将会因为这项事业而升华。“教育为了明天。当我们用生命来理解教育时,当教师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当学生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时,中国教育的生命将更充满活力!”

作为南开中学的第六任校长,康岫岩从出生到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在命运与历史的磨砺中,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将自己的生命和教育事业、南开中学、南开教师、南开学生融为了一体。正是因为康校长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领悟,不断总结,不断积淀,才会引领南开中学走向了辉煌之路。作为一代教育家,康校长在治校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无论是以学校文化积淀学校精神,还是重视修身养性,敦品立德,无不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整体高素养教育观”,以培养“世界的中国人”为目标。正是有了这种思想的指导,才有了南开今天的迅速发展。康校长用自己的人格、品德、思想境界、学识、能力、才干和教育见地、工作魄力诠释了校长这个角色的含义。

社会及家庭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的思想千奇百怪,而我们,作为师长则必须坚守“德”这一重地!要永远牢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当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当我们把温暖的大手递给孩子,当我们用心和他们交流,嬉戏,当我们说“太好了”、“你真棒”、“请让我来帮助你”时,他们在踩着我们的脚印,跟随着我们的影子。正如康校长所说:“„德‟字可以拆成„双人‟„十目‟、„一心‟。也就是说,„德‟就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大家都在用眼睛注视着的由你内心所外化出来的那些表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这些足以让我受益终生。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教会学生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创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使之成人后能为社会做贡献,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能营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看到书中南开教师为了每一节课冥思苦想、精心设计的动人故事时,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教育。作为基础之基础的小学教育,不更是应该从小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教会学生学习吗?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的迅猛发展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学习将是人一生不可缺少的,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更显得尤其重要。

5.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读书笔记 篇五

“为学生做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图的就是生命的充实。”这就是康校长跟来访人说的第一句话。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很少有休息时间,对工作几乎达到忘我境界,就连母亲生病也没顾得上回去尽孝。

“遇到任何事情,我都会看到它的光明所在,从不气馁,这是那个时代给予我的财富。”出生在四五十年代的她,出身教师世家,儿时的耳濡目染,使她从小就意识到,老师把一切都奉献给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自小的经历,让她遇到事情,总是往好的地方去想,不放弃,也不气馁,努力将事情做得更好。这股子乐观劲儿,这股子韧劲儿就是康校长性格中的主要成分。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微处着手,一点点的训练、陶冶,切不可粗糙,切不可掉以轻心。”康校长十分注重师表以及以身作则,哪怕是细微的事情,都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榜样。她总是说:“学校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但教育问题绝无小事。”在学校里,她尤其重视德育,擅长从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学生今后生活奠基。她始终认为教师的魅力来源于其正直人格、专业素养,校长也是如此,并不是手中的权力和名片上的头衔。

康岫岩校长多次给在校师范生作报告,在致未来教师的教育报告中,她这样讲到:“在人类社会中,只有两种职业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一个是医生,另一个就是教师。教师直面的是未成年人的鲜活的生命,不仅包括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灵魂。作为教师,只有用良心与学生生命相对时,才能是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才能焕发精彩。而学生的生命也会因教师正确引导和教育而更加精彩。这个过程是相互的,统一的。再进一步,只有学生与教师共同精彩,我们中国的教育事业才精彩。”这就是康岫岩校长著名的“生命因教育而精彩”的言论。康岫岩校长在报告中甚至讲了这样一个笑话,她说有一个因为杀了人去了地狱的第十八层,他惊讶地发现地狱竟然还有第十九层,那里关着一个面目狰狞的人,他好奇地问了上帝,这个人为什么会在第十九层地狱,上帝淡淡地说:“他是个老师,他扼杀了学生的灵魂。”康校长用这样一个笑话来强调作为教师善待学生心灵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由此可见康校长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深沉热爱。她的一腔热血都要投入到塑造学生灵魂的伟大事业中去的`坚强决心。

在报告中,康校长总结了一个优秀教师应具有的素质和品质。首先是要有专业精神,这种专业精神包括敬业、乐业的精神,学而不厌的精神,永不停滞的精神,勇于负责的精神;其次应具备专业道德,包括爱事业、爱学生、爱集体、爱修身,她强调教师并非“单打独斗”,教师队伍是一个团队,我们要学习彼此的长处,共同致力于教育学生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要十分重视自我的修身,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成为学生的榜样;再次要有专业观念,包括未来导向观、以人为本观、科学人才观;另外,还要具备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和实践知识;最后,教师应具备学习能力、控制能力、语言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等。她用自己几十年的从教经历鼓舞在场师范生向着优秀教师的方向去努力学习,超越自己。站在这个讲台的康岫岩校长,不像是声誉全国的著名校长,更多的是闪烁著名师风采的优秀教师。

不管是小时候我们作为学生,还是将来有一天我们作为学生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自己的孩子能在学校遇到几位认真负责、敬业乐业、会教书、有爱心、人格高尚的好老师。我们都知道一位好老师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甚至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作为师范生、可能会成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在初步了解康岫岩校长的基础上,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教师,就是不管我们在多么基层多么偏远多么狭小的学校,我们都要用爱、用心、用识、用德面对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在自己小小的岗位上把小事做好,把“小人儿”们带好,那么这个岗位也会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大放异彩。永远不要忽略学生的一张张笑脸给我们带来的喜悦感,永远不要忘记教师灵魂工程师的使命。一个教师的魅力不在于手中的教鞭,而在于内心爱的力量;一个教师的成功不在于上级颁发的奖章,而在于学生给的信任和依赖。

6.历史教育因思想而精彩 篇六

——江下小学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总结

本学期,我校积极响应省、市、区教育局开展的“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精心安排了学校的“比教学,打造高效课堂;访万家,形成教育合力”活动。全校教师积极响应,放弃许多休息时间,参与到这次活动中。这次活动组织有序,效果明显,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好评。现将我校“访万家”活动开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

认真学习区教育局下发的关于“课外访万家”的文件及精神,迅速成立了“课外访万家”的领导机构,以校长为领导小组组长,领导班子及各班班主任为小组成员。学校制订了“课外访万家”活动方案、具体措施、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二、动员培训。

学校在“课外访万家”活动前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明确家访活动的意义、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通过培训使教师成为教育政策的内行、家庭教育辅导的能手。具体学习了法律法规,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及其它教育政策和教育知识。

在家访活动中,我校要求教师做到“三个必到”、“三个必讲”、“三个必访”和“六个不准”。“三个必到”指的是:留守儿童家庭必到、单亲家庭必到、困难家庭必到。“三个必讲”指的是:教育收费政策必讲、学生在校表现必讲、家长的监护责任必讲。“三个必访”指的是:和学生成长有关的家庭主要情况必访、学生监护人的信息必须访清楚、家长对学校的意见或建议必须访清楚。“六个不准”即是指省教育厅对访万家活动的要求。活动结束后,每个教师认真撰写家访手记,学校根据教师记载,电话查访落实情况,并记入教师绩效考核。

三、任务布置。

学校将全校学生的分布情况进行逐一摸底,然后进行统计,分类。将全校教师分派到辖区的三个村个村。校长包全校,领导班成员包片,班主任包班,实行三包制,每位教师填写好走访记录,回校后还务必上交一份家访手记和家访工作总结。家访形式采取学校集中安排(5次),个人随访相结合。

四、典型事例。

10月19日下午第二节课后是学校安排四至六年级教师集中对重点学生进行家访的时间,四年级班主任张成华,骑车到学生家中去访问,在经过一条小路时,由于路

面上沙石较多,张老师不慎摔倒,手背鲜血直流,但他坚持访完了学生。后因疼痛难忍,到医院检查,诊断为右手骨折。他没有给学校领导打一个电话,第二天吊着打了石膏的手臂瞒着妻子悄悄地来到学校上班,至今从未请一天假,每天第一个来到学校督促班级卫生和学生的学习。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他用左手板书、左手绘画,认真开展教学。在比教学活动中,他吊着手臂听课,用左手认真做笔记,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三年级学生左琪,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学习困难,为搞好该生的学习,班主任秦昌词老师往他家跑了一趟又一趟,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他所带的班级教学质量长期居全区前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从他们身上体现了一个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树立了教师良好形象。

五、家访中取得的成就。第一、获得许多第一手育人资料。

一次全面家访,我们的足迹踏遍了每一个角落,我们的家访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无一遗漏,坦诚地与学生、与家长交流,了解每一个学生地家庭状况,学习环境,学生的个性,在家的表现,了解到家长的希望、要求以及教育方法等,并做好详细的记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家长老师互相信任。

由于我们耐心地向学生家长讲述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成果、教学设施等基本情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解决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困惑,这就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意识和信任度,使家长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更有信心地和学校携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在获得家长的高度赞扬和信任的基础上,给学生以鼓励和力量。

第三、任课老师送爱上门,家访中体现出教育教学团体精神。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一起去家访,谈了学生在学校的各方面情况,检查了孩子相关学科的学习情况,并针对这们学科的学习方法作了适当指导,以帮助孩子做好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第四、多角度认识孩子。

了解了很多档案上看不出来的东西,认识了更真实、更全面的学生。比如我校的潘子姗、黄天龙等同学在校沉默寡言,可在家里却很活泼,而有些正好相反。有些有个性的学生,走进他的家庭后,知道了他的一些生活经历,便觉得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

第五、换个角度看家长。

现在的学生家长年龄都在35-40之间,他们本身受教育的程度相对爷爷奶奶要高一些,因此他们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普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并讲究教育方法,经常帮助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对学校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五、家访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现代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不乏少数,从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有些交由爷爷奶奶管教,他们却更加宠爱,使得学生的心理放纵,让学校教育工作难上加难。类似的情况很多。

第二、正因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有求必应,以至于溺爱和放纵,养成了骄纵的心理,他们在言论、态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挑吃挑穿,爱耍脾气等不良行为,这给学校教育带来诸多的难处。家长望子成龙,只看重自己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或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品德、纪律教育,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对素质教育提出质疑,与其背道而驰,这使得学校教育工作开展很不顺利。

第三、父母双方教育观念和方法不一致,导致孩子有空子可钻,言行不一。

六、家访成果。

1、通过本次家访,我们全面了解了受访学生及其家庭,为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家访,我们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起沟通渠道,第一时间了解家长的想法,解除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疑惑和不解。

3、以家访为平台,以学生和家长为渠道,我们对学校进行全面宣传,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4、通过家访,广泛听取社会对我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

“课外访万家”活动热烈持久的开展,使家庭、社会增进了对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认同,使全校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我校呈现出一派新的生机:学生更加富有生气了,教师更加积极进取了,各种文体活动更加热火朝天的开展了。

我们要积极总结家访成果,将严格按照上级领导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课外访万家”活动,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精彩。

7.历史教育因思想而精彩 篇七

一、实验小学雷锋精神教育的内涵

1.历史沿革:雷锋精神教育的由来

20世纪50年代,伴随新中国教育开启新航程,在“小学实习教育训练班”的基础上,西城区实验小学的前身—南菜园小学创建于京城宣南。自此,永定门周边平民百姓的孩子们享受到了家门口的义务教育。历经60年代的艰苦创业、70年代的风雨兼程,继而进入了80年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当时举世众议“雷锋叔叔不在了”的慨叹声中,学校却正式组建起“雷锋大队”,决心擎起弘扬雷锋精神的旗帜, 培育有理想有情操的健康少年。

随后,在90年代,学校提炼出“雷锋的十种精神”,并将其内化为办学理念与特色,融注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在世纪之交,“乘着雷锋号专列前进,争当21世纪合格小公民”的育人行动全面启航; 在新世纪首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伴随着西城区实验小学的正式命名,学校进一步将学雷锋的传统由德育特色发展到学校全面工作中,让雷锋精神在这里绵延传承、 弘扬光大。

学校雷锋精神的践行起源于学校的爱老助残活动。经过不断的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 我们发现雷锋并不是单一片面的,他是一个很丰满的人,一个高素质的人。雷锋是个孤儿,感受过人间的冷暖,解放后,得到了党和政府真正的关心与温暖,所以,乐于助人、 回报社会是出于他的善良本性和对社会的感恩。他崇尚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钉子精神, 他看了很多书,还记下厚厚的日记,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校外辅导员;他爱音乐、爱打球, 还有很多其他爱好,情趣高雅又兴趣广泛; 他还做过多种工作,每个工作都做得非常出色,同时,他又有着爱憎分明的立场,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我们发现,雷锋是一个阳光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正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目标。雷锋就是我们育人的榜样,他的故事会成为学生成长中最好的精神营养。 于是,经过认真的研究归纳,我们总结提炼了学习“雷锋的十种精神”,即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学习英雄, 树立理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珍惜时间, 勤奋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坚韧不拔, 知难而进;积极动脑,乐于创造;诚实守信, 勇于成事;志趣高雅,兴趣广泛。

雷锋的十种精神具体指导着全体师生的精神成长。雷锋的故事更是从小处、近处、实处让雷锋教育深入人心、融注血液。

2.新时代发展:雷锋精神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随后,总书记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上强调,“只有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要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习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感觉到学校教育的责任与使命之重大。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现代社会,学校应当用一种主流的思想文化来引领教师和学生,而我们的雷锋精神教育与“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的个人价值观高度吻合,其所具有的鲜明思想性和广博的传统文化背景,以及蕴涵在雷锋精神之中健康的人生价值观,都成为我校发展的思想支柱。

30年的雷锋教育,学校坚持“以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用雷锋及雷锋式先进人物的高尚品质感召、引领师生生命成长,形成学校独有的文化魅力”。“精神引领,启智励行” 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即以雷锋精神为引领, 启迪学生智慧、规范学生行为,在培养学生成才、促进教师成长、发展学校特色的过程中,让实验小学人共享教育的幸福。

回顾学校雷锋精神教育的发展历程,在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活动中,学校实现了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系统化。为进一步深化学雷锋特色,促进内涵发展,学校不断寻求建校育人与学校管理的最佳结合点,将雷锋精神教育贯穿于各项工作中, 形成了全员参与、全面推进、全程实施的学校特色文化。

雷锋纪念馆

2008年,我们制定了《雷锋精神教育实施意见》和《雷锋精神教育课堂实施手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低、中、高年级段制定了详细的“雷锋精神教育细目”, 把雷锋精神细化为学生可以实现的分项目标,深化了雷锋精神教育。

2009年,我们制定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建设雷锋精神教育特色校,同时出台了《雷锋精神教育志愿服务章程》和《雷锋精神教育促教职工发展方案》,逐渐在师生员工中形成“服务他人,悦纳自己”的生命价值共识,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传承与创新交汇、历史与现代融合,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不断彰显。2012年, 学校迁址并更名为西城区实验小学,确定了校徽、校旗,确定以“乐于助人,勇于成事”为校训,创作了《雷锋叔叔伴我成长》的校歌,并建立了“先锋永在”的雷锋纪念馆,成为西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4年,我们制定了新的三年发展规划,围绕以雷锋精神为标志的学校文化建设,深入研究学校个性化课程体系建构。

2015年,借60年校庆之机,我们总结校史、收集续写雷锋教育故事,让雷锋的故事在学校讲也讲不完……

雷锋精神教育为学校注入了心灵养分。 全体师生在校园中认真学习雷锋精神,然后伴随着雷锋精神一起走出教室、走出家门、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学生当中,有的长年用自己的压岁钱资助贫困山区小伙伴读书;有的三年如一日照顾敬老院奶奶, 有的在除夕之夜从外地的家中冒雪赶回北京、陪伴敬老院老人;也有的为灾区和我校患重病学生捐款;还有的在六年中作为助学伙伴与智残学生心手相牵……学生的光荣事迹先后刊登在《北京日报》《现代教育报》《北京少年报》和《信报》等报刊上,并在中央教育电视台播出,在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报道。

合唱节比赛

雷锋精神的影响是贯穿人的一生的。 我们的教师即使在退休以后,依然心系学校、心系学生、为学校建设发挥余热。他们不仅关注和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还关心指导问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每年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捐款。在2012年首都万名孝顺之星的评选中,我校有三位退休教师光荣当选,一时传为佳话。

“服务他人,悦纳自己”不仅是我校师生的共识,更成就了西城区实验小学健康快乐成长的每个人。

学校坚持开展雷锋精神教育,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规范了学生行为;学生尊重教师工作、敬爱教师言行;师生教学相长,其情融融;在家长满意度调查中, 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达到100%,充分彰显了学校文化的魅力。

二、以课程为载体实施雷锋精神教育

新世纪、新校园,通过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小处、近处、 实处”的对接融合,我们着力打造具有西城实验特色的精神文化。同时,通过覆盖全学科、行动进课堂的课程改革实验,我们积极建设校本课程体系与课程文化,以课程为载体实施“雷锋精神教育”,让每个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舞台,将德育做成教学事业。

课程是构建学校文化极其重要的载体,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渗透在学生的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始终陪伴着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需求, 我校将学生培养目标确定为“像雷锋叔叔那样全面发展、学有所长、乐于助人、勇于成事”。围绕培养目标,我们对学校的课程目标也做了具体的设定:以做强国家课程,做实地方课程,做好校本课程为重点, 开发拓展课程,扩大学生的学习领域,提供多样的学习渠道,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走向多样,打造“个性化教育”特色, 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我们的学校课程建设不仅仅是编几本教材,也不仅仅是组织几次综合实践,而是既有主打的学科知识教学和适切的拓展, 也有浸润其中的活动课程及德育体验教育, 还有关注学生个体生命不同的支持类课程。

1.学科类课程中落实雷锋精神教育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依托多元智能理论,将学科类课程从“专和博”的角度进行开发或整合,研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组织各学科教师制定本学科《雷锋精神教育课堂实施手册》,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落实雷锋精神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基础。

(1)在《阅读欣赏与运用》中聆听 “爱的声音”

语文补充学材《阅读欣赏与运用》是学生们喜爱的一本读物,也是老师们的课堂法宝。教学中,教师以主题阅读的形式将同系列的美文推荐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欣赏中懂得真善美的道理。如在儿童诗歌欣赏课上, 以“爱的声音”为主题,教师准备了一组充满爱的儿童诗歌,分别从母爱、感恩、赠予等方面带着孩子们在阅读中品味,在欣赏中发现,在感悟中创作。那发自肺腑的满载着浓浓爱意的小诗,通过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诵,让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深切感受到爱的声音。雷锋精神的表达和实践如涓涓细流,浸入孩子的心灵。

(2)在《思维拓展与训练》中初步体会学习之乐

例如设计《有趣的圆周长》一课,教师从学生最熟悉的交通工具汽车入手,引出对圆周长研究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习能力,学到对自身终身发展起长久作用的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根本无法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从而使他们初步体会到极限的思想,也对数学的奇妙产生探索的兴趣。学生了解圆周率的探索历程,是一个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科学精神的过程,是一个感受、欣赏数学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实践雷锋精神教育的过程。

2.活动类课程中深化雷锋精神教育

为使学校活动更有序和系统,为进一步深化雷锋精神教育,我们尝试将活动循序渐进地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实现活动课程化,从计划、实施、评价及组织等几个方面对活动课程进行规范,以防止活动跟风、随意与冲动。活动课程是一种体验性、生成性课程,注重过程参与,即学生以“活动组织者”与“主动实践者”的角色亲身经历一次次活动,因此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1)展馆课程,在宣传中懂得雷锋精神

以雷锋展馆落成为契机,我们引导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雷锋精神, 形成道德共识。我们还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在校园里招聘学生讲解员,实行定期轮换, 并且聘请军事博物馆的讲解员对学生们进行培训,让学生们在讲雷锋、学雷锋的过程中深入感受雷锋精神。雷锋展馆不仅向我校学生开放,还向兄弟学校的师生开放。 两年来已有千余人到展馆参观,进行团队教育,雷锋展馆充分发挥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使雷锋精神得到了颂扬。

(2)选修课程,在体验中实践雷锋精神

从学生兴趣出发,本着科学性、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趣味性的原则,学校开设了艺术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 生活技能、志愿服务等五大类课程供学生选修。在活动中,学生广泛参与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观察、认识、了解了社会,拓宽了学习方式。

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学校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体验 “服务他人,悦纳自己”的快乐。

(3)雷锋班会,将雷锋精神弘扬传承

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雷锋精神伴我成长》的校本教材,围绕“雷锋的十种精神”,以故事的形式解读每种精神的教育内涵,每学年分上下两册,共十二册。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每个月利用一节雷锋班会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且根据学生特点,分年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使雷锋精神教育更加系统、 更加深入。

(4)雷锋讲坛,让故事讲也讲不完

2015年是西城区实验小学六十周年校庆之年,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弘扬和传承学校60年来积淀的精神文化, “永恒的精神—雷锋讲坛”就是校庆活动之一。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名师、 名家、专家、家长……讲述雷锋故事、教育故事以及成长故事。学校请来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亚明,作为校庆“雷锋讲坛” 第一讲的主讲嘉宾,为孩子们精彩开讲。 今后,学校还会陆续开展一系列讲坛活动, 并将迎来西城区实验小学的学生们自己的开讲,学生们将在讲坛上展现自信的风范, 努力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学校大厅

3.支持类课程关照每个孩子的生命不同

雷锋精神的浸润,使得学校形成了善良质朴、海纳百川的教育文化。我们在办学中实施全纳教育,关照每个孩子的生命不同,为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学有余力、学有困难、身智残障、心理问题等) 设计一对一支持类课程,并积累总结支持类课程的教育经验,同时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支持类课程中,家长学校的建设也是一份重要工作。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天然环境,对孩子进行道德、人格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最大优势。家长学校可以与家长朋友共同讨论家庭教育问题,减少家庭教育的错位,对教育的误区及时做出调整,同时,也能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三、雷锋精神教育价值思考

实验小学以“实验”命名,以雷锋教育为特色,是一所彰显着道德阳光魅力的学校。这里有讲不完的雷锋故事,有阅不尽的教育实验。“雷锋精神教育实验”体现的是勤奋奉献的精神,恪守的是全面育人的价值,“不但培养了学生,也培养了我们教师”。“实验”还蕴含着与时俱进的创新追求,“实验”更彰显着启智励行的胸襟情怀!

在学校发展历程中,令人骄傲的是, 一代代实小人都紧握着前辈的思想旗帜, 坚守了教育本真,用时间证明了精神的传承是学校发展的不朽血脉,不懈的开拓是学校成长的营养源泉。学校将继续坚持 “精神引领,启智励行”的办学理念,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体,以雷锋精神教育为重点,立德树人,引领师生一起学雷锋精神, 做雷锋传人!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时代在发展、 在变化,不变的,是雷锋带给我们的精神教育,是实小人不懈的奋力躬行。一代代实小人不断践行着雷锋精神,在学习中奉献,在奉献中成长。奉献使人充实,奉献使人高尚。未来岁月中,学校将继续高擎弘扬雷锋精神的大旗,培育一批批有理想有情操、甘心奉献的高尚实小人。

对话耿洁校长

“热爱教育,迷恋孩子们的成长”

中国教师:小学的工作很平凡,也很琐碎,教育工作很辛苦,尤其是作为一校之长。对教育,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耿洁:人的生命意义应是追求美好的生活,而教育的意义是为人一生的美好生活做奠基。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迷恋孩子们的成长, 希望在学校中学习的孩子, 在学到知识技能的同时,更习得良好习惯,拥有美好的精神品质。

中国教师:一所好学校, 一定是一所师生相长的学校, 老师不仅能教学生,也能从学生身上收获。相信您应该也从学生身上收获了不少,能不能谈谈学生带给您的感动?

耿洁:我非常同意这一提法。以前大家更多的说法是“教学相长”,那只局限于课堂,其实,在校园中,发生更多的是师生相长,尤其是来自孩子们的。清晨的鞠躬问好、节日时亲手制作的可爱卡片、活动中的积极参与,都充满真挚的感情;当我抱着书本上楼,会有学生跑来帮忙;当我站在台上发言 , 孩子们是 最认真的 听众,永远会给予最热烈的掌声……孩子们的质朴、善良, 总能让我收获满满的感动。

耿洁,北京市西城区实验,中共党员,中学高。热爱孩子,醉心于教,拥有十 经历。曾获北京市课程改革先,区级科研带头人,优。

当然,还有那些正兴奋地在楼道打滚儿,突然看到老师时的快闪;在女厕所外等着吓唬女生结果等出来老师时的惊恐;上课走神儿偷吃东西刚好被老师撞见时的尴尬无措……孩子们的天真、 活泼,甚至是淘气、顽皮, 都呈现了生命的鲜活,也时时带给我深深的感动。

中国教师:新时期锋精神如何传承和发扬光大,遇到的难题是什么?

耿洁:雷锋教育在这所学校已坚持了30年,形成了 “四化”的教育策略和“三全”的教育途径。新时期, 我们在考虑如何与时俱进, 让雷锋精神更好地契合孩子们的生活和需要,与时代同行,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

中国教师: 让孩子们 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是学校努力的方向。请您谈谈对学校未来的展望。

8.生命因教育而精彩 篇八

然而,人的生命有太多可能,读初二那年我去县城,偶然的机会买了几本课外书,印象最深的是一本讲述革命先辈青年时期经历的励志读物《将帅青年时》,书中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豪迈气概让我震撼,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雄心壮志让我激昂,这些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开阔了我的视野,滋养了我的精神,成为我刻苦学习的动力,我对自己的人生开始有了新的思考,也正是这一时期的阅读生活给我的生命种下了读书的种子并影响至今。

通过努力学习,我顺利地考上了高中。读高中时,为了减轻家里的劳动负担和经济负担,我节假日都要回乡下跟父母一起下田劳动,暑假则去建筑队做工。少年时代的艰苦磨练成了我一生的宝贵财富,这种磨练让我在工作上学习上能吃得了许多同龄人吃不了的苦,在生活中能承受许多同龄人难以承受的艰难。至今,母校的老师仍然把我作为刻苦勤奋的榜样用来激励我的学弟学妹们。

用真诚与热情迎接职业危机

我就读的大学是一所很普通的学校,一九九五年大学毕业时,我服从分配回到了自己初中的母校,内蒙古的一所农村初中。这所农村学校生源不佳,老师长年发不下工资,很多老师寄情于打牌取乐。当年大学时的一位才华横溢的师兄在此已沦为“牌神”。这样的境况对于一个满怀激情踏上教育之旅的年轻人来说,好似迎头泼来的一盆冷水。我埋头于自己的教学,但落寞的心情可想而知。我想到了考研,可苦于没有经费,当时甚至连一本可读之书都难于找到。

正在我迷茫之际,命运给了我一个改变环境的机会。当时县一中急需一名历史老师,政治系毕业的我得益于大学生的身份,有幸回到了县一中担任历史老师。带着几分焦虑与渴望,我满怀热忱地上路了,来到了县一中,成为了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刚刚接手新班级,令我意想不到的危机就发生了,出于对年轻班主任的不信任,学生们纷纷要求转班,其他老班主任们带的班,班级人数多达七八十人,而我带的班级,最后只剩下四十多人,这犹如一记闷棍打在我的头上,令我晕头转向。

怎么办?怨天尤人吗?抱怨能解决自己眼前的危机吗?此时,从小在农村艰难环境中磨练出来的坚强品质发挥了作用,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迎难而上,管理好这个班。那时我没有任何当班主任的经验,便凭着年轻人的真诚和热情,课上课下和学生打成一片,与他们同甘共苦。开学军训时,我和学生们一起站在骄阳下曝晒,真诚地为每位学生和教官做好服务工作,休息时跟学生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理状况。年轻的心总是相通的,我用真诚拉近了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这个小小的集体中每一位成员都憋足了一口气,训练格外认真。汇报表演那天,我班学生戴着雪白的手套,迈着矫健的步伐,用饱满的精神面貌和整齐划一的动作征服了每一位评委,他们一致给我们班打了最高分,我们荣获军训比赛第一名!这个好消息使学生们精神为之一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经过军训,学生们都愿意听我的话,此外,大学时政治系卫生部长的工作经历或多或少也让我积累了一些“管理经验”。我班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有着勤劳质朴的品质,也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从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量化管理的文章,于是量化管理成了我当班主任最初三年的法宝。从量化管理入手,在细节上养成良好习惯,我从最基本的行为习惯教起,告诉学生们:同学老师见面如何打招呼,寝室成员如何相处;以身示范如何拖地、擦黑板、摆放桌椅;培养学生惜时、守纪、按时完成作业、总结归类、以及同伴探讨互助的良好学习习惯。一个学期下来,这个班级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日常表现均为年级第一。三年后,全县的文理科状元均出自这个班,我终于尝到了被认可的成功和喜悦。

我课余时间喜欢和学生打成一片,那时的课业远没有今天这样紧张,元旦,住得近的同学都回家了,我邀请没有回家的学生到我简陋的家中一起包饺子。男孩子们踊跃地跳下地窖掏萝卜,女孩子们则动手和面、剁馅,大家一块儿说着、笑着,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和捏得奇形怪状的逗趣“作品”,心里充溢着甜蜜,师生的心贴得更近了。

2000年的劳动节,天气还有些许寒意,兴致盎然的同学们拉着我,蹬着板车,驮着工具上山野炊。尽管山上气压低,在山沟里包的饺子被煮成了片汤,但大家开心的笑声仍旧激荡山谷。饭毕我们爬上山顶,男女同学分成两列对歌,歌声远播云霄……多年后,我读到李镇西老师的《与青春同行》,深有同感,仿佛那就是我的经历。

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本以为做老师就是这么简单、快乐和幸福,但爱人的下岗,我的工资因财政困难不能按时足量发放,家庭经济一度陷入困境。

改变固有模式收获成长

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的困难,我慎重思考后辞掉了公办学校的铁饭碗,开始了之后几年的民办学校教书生涯。2000年8月,当我辞别亲人,坐在开往山东的火车上,看着大片大片的棉田从身边呼啸而过时,我知道一种全新的生活开始了。前方等待我的将是什么?

然而,生活有时并非如我们憧憬的那样美好。初到这所民办学校,我中途接手高二年级的一个文科班,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告诉我,这个班不好管理,比较乱。根据以往的经验,我试图用“班规”来约束他们,并在班会上热情地发表了演说,跟他们商量一同制定班规,以及询问同学们需要哪些帮助。结果反馈上来的纸条让我大吃一惊,一位学生写道:“我助你尽快离开此地!”还有一位学生写道:“我缺钱,你能给我吗?”那次班会的反馈基本上都属于无效的信息,而这只是我管理该班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小挫折。在之后的带班过程中,我原来所谓的成功教育方法在这里全部失效,学生们虽然对我并没有敌意,但就是不服从我的管理。而我,也在苦恼中寻求着有效的解决办法。

事情的转机来自一起“破案事件”。那是一次月考结束后即将到来的假期,在离校的前一天,班里一位同学新买的电子辞典突然丢失,大家都议论纷纷。我作为班主任必须在离校前 “破案”,否则东西只要带出学校就再难找回来。我略做思考,要求每一位同学不许与其他同学交谈,用一张纸写出电子辞典丢失的那个时段,自己在做什么,有谁可以作证?我将收集起来的信息快速浏览,随后叫来一些学生做进一步的了解,发现李萍(化名)的实际行为与自己所写的出入最大,她在那个时段多次去过卫生间,而且有同学反映她平时就有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我派学生去卫生间搜寻,无功而返。我转念一想,如果真是她,那么短的时间她很难把东西藏到别处,于是再派细心的学生去找,终于在卫生间的铁管子后面找到了。东西找到了,大家可以安心回家了,学生们都欢呼起来。当得知东西被找到时,李萍的脸色极为难看,事后我找她谈心,她一口咬定不是自己拿的,但表示拿别人东西的事情以后不会发生在她的身上。经过这件事,学生们对我的认同感增强了,觉得“老班”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我的班级管理逐渐走上正轨。

民办学校生源的多样性和复杂的教育环境使我意识到,自己过去那些“优秀”的光环其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好的生源,直到接手了问题班级我才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山东作为孔子的故乡有着浓厚的读书氛围,学校图书馆采购了大量图书,为了更好地胜任班主任这个角色,我开始向书籍求助。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等书逐渐进入我的视野。我在阅读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通过观察,我发现民办学校的孩子品性并不坏,但大多缺乏理想,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参考易发久的《成功一定有方法》、拿破仑·希尔的《成功学全书》,我决定从励志入手,唤醒孩子们的奋斗意识。

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把成功学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运用到班级管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励志教育法则:清晨自我六提问、课间喊口号跑操、用“聪明的自我谈话法”进行自我谈话、睡前静夜六思、每周一次励志班会、每个月背诵励志美文、每个月看励志影片或演讲、每学期共读励志书籍一本。

这些做法,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帮助我在民办学校带出了几个优秀的班集体。

前不久回故乡讲学,和几个当年一起共事的老师在一起聊天,感情依旧,但聊起教育他们一脸茫然。我想,如果当初没有离开,也许我的生活模式一样会固化,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成长。

2004年,我辗转来到了河南济源,重回公立学校,这次,我是带着新教育的理想而来的。在此之前,我读到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朱老师用诗意的语言、澎湃的激情所阐释的十个教育理想,重新点燃了我心中对理想教育的渴望。

辗转突围中找到人生方向

多年的教育行走,让我的经验、视野和胸怀都有了质的改变,使我有能力应对更多的挑战。从民办学校回到公立学校,虽然生源有极大好转,但也面临新的问题。

河南省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也是有名的高考竞争激烈区域。济源市是河南省最小的地级市,60万人口的小城市就有九所高中,高中普及率达90%以上。我所在的学校是河南省首批省示范性高中,是一个拥有515亩校园面积和120多个教学班的庞大高中,当然也是全市高考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班级升学指标高、任务重。“早查操,晚查寝,中间还要盯得紧”成为班主任日常工作的常态。学生学习生活缺乏激情,老师整天逼着学生做题,学生视野狭窄,被动而无耐;老师在过度应试模式的打磨下失去了教学热情,机械而麻木。难道我的下半生就要在这种状态中度过吗?我尝试着改变。

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课前五分钟历史小故事演讲”,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还锻炼了他们的话语能力。课余时间我组织学生们排练历史剧,将轻松幽默的台词与课本知识点相穿插,既巩固了知识,又化紧张的学习氛围于无形。我的这些小措施虽然简单且常见,但这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丢下一粒小石子,使学生们沉闷的学习氛围得到了缓解,生命的潜能得到了激发,他们的精神面貌有很大的改观。我的课也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一位同学在无记名评教中写道:“我师秦望,乐观向上,为人正直,谈吐幽默,分析透彻,平易近人,吾师亦友。纵观风云,横看时局,分析国情,研究至深,爱国之情,涛涛拍岸;爱国之心,热血奔涌,豪情之志,直插云霄,人格魅力,大如狂浪,敢问天地,有再者乎?笑脸迎春,乐如弥勒;和蔼之至,无可描摹;笑声倚天,吞吐日月;星罗万象,尽在其中。秦望秦望,一定要旺,倘若不旺,并非秦望,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没有失败,暂无胜矣。我师秦望,超人之慧,过人之识,新年佳节,一定要旺。”

这期间,我个人的阅读视野也愈来愈开阔,从朱永新走进李镇西,从李校长的著作中我读出了自己,李老师与学生的血脉亲情及对中国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感深深影响了我。我经常用李老师的话来激励自己:“我们可不可以在为学生打造高考敲门砖时,也给他们一些精神上的财富?我们在教会学生适应社会的同时能不能也在他们心田里播下改造社会的理想的种子?不要说‘这没用’更不要说这是‘虚幻的梦想’,如果没有理想的教育,中华民族就没有了明天!”

2005年1月15日,我用“历史教师”的网名在“教育在线”上发帖,我的第一个主题帖名为《让学生和历史相亲相爱》,其中“新历史教育之梦”六大行动居然得到了朱永新老师的回帖:“我们非常需要这样的探索。您可以申请一个子课题,与王雄等一起商量。”我看到回复后欣喜若狂,先后给王雄老师写了五六封信,探讨新历史教育的问题,王老师思想之深刻,知识之广博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逐渐形成了有规律的读书习惯,早晨与学生一起上早自习读教育学,晚睡前读历史学,工作期间抽间隙读杂志,一年下来购书花了六千多元钱。2006年8月我又在“教育在线”的班主任论坛上开了一个主题帖——《行走在高三的路上》,持续更新我带高中毕业班的故事和心得。截至2007年6月,我一共写了35万字,完整地记录了我和那一届学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得到网友的好评。由于写这个帖子几乎是日常生活的“直播”,要想帖子写得精彩,就得做得精彩,写作同时促进了我深入思考班级工作,平时精心设计每一次班会,策划每一次活动,记录和每一个学生的谈话……至今回头看看,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那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后来,这个帖子整理成《光辉岁月——我与个性一班的高三之旅》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入选了《中国教育报》2011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和我一同应聘到济源一中工作的同事,一部分是各大名牌师范院校的应届毕业生,另一部分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老师。很快我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杨兵和王晓琳,我们一起在“教育在线”上行走,相互扶持,共同进步。2005年我们成立了民间校本班主任团队,这就是后来我主持的“8+1”班主任专业化研修工作室。我们追随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实验,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在每周一次的面对面研修中,我们逐渐打开了思路,最后形成了团队的“十大行动”,并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系列课程来改变我们的教育现状:师生共读课程、穿越论语课程、师生共写课程、生涯教育课程、系列班会课程、系列活动课程、视频观赏课程、教育电影课程、励志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学生,也成就了教师,团队走出了全国知名青年班会专家杨兵,电影课程专家王晓琳,励志教育专家王磊等,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每年一届的班主任论坛影响身边的老师,赴全国各地讲学数百场,将新的教育理念传播到四方。如今“8+1”工作室已享誉全国,《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知名媒体都对其做过报道。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我结识了大批一线知名班主任,李镇西、张万祥、丁如许、唐云增等前辈,还有众多新生代班主任,和“实力派”班主任的交流,让我的教育理念越发充实,视野越来越开阔。

二十年的教师生涯转瞬即逝,站在45岁的人生门槛上,我的教育方向越来越清晰:上好每一堂历史课,用思想引领学生成长;带好每一个班级,给生命留下感动的日子;带好一个团队,让更多教师获得成长;做好一项研究,对班主任工作有所贡献。

上一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詹天佑》教学设计下一篇:电工实训室作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