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商务礼仪分析

2024-10-21

中美商务礼仪分析(共8篇)

1.中美商务礼仪分析 篇一

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 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若不了解,就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损失。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中国闭关自守,对西方不了解,在一次希特勒举行的宴会上,一位中国使节按照在中国的习惯用餐巾去揩拭刀叉,殊不知这种做法在国外是极不礼貌的,仿佛是在责备刀叉不干净。希特勒一见之下,立即命令侍者将全体客人的餐具一律重新换过,使那位中国使节窘迫难堪。再例如,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的虚实,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忍笑奉陪。在文化方面就美国来讲,中国人赞赏推崇的愚公移山,令全拿搬家不当回事的美国人大惑不解,他们会用智叟的语调发问:“他为什么不搬家?”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如此相反的结论,如此巨大的反差,是东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的显现。

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西方人和我们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当然西方人也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中国游客在美旅游后准备买票回国,凭主观想象买票是肯定要排队的,但当他们进入售票大厅时,见窗口只有一个人在办理手续,另有几个人静静地坐在大厅的边上。我国的游客马上拥至窗口抢购机票,售票员在给中国游客办好机票后,微笑着对他们说:“下次买票请自觉排队,并用手指了指边上的人,当中国人回头看时,他们报微笑,使几个中国人真是无地自容。在现代的社会再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以自己的国情来看待别国才会出“洋相”,这有待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若一无所知,就容易在与外国人交往时处于不利的形势。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首先要明确,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美国来说,它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可以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它合众为一,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很多人被同化了,不管什么肤色,不管讲何种语言,都自豪地称自己是美国人。他们的宗旨是永远向前看,遥望目力所及的前方,并且迈开双脚前进;自强自立,追求幸福,永不满足。这是他们良好的品质和素质,而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美国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就是美国的魅力。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是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就盲目自大,而应尊重别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与习惯,这样交往才能顺利进行。所以了解、研究别国的礼仪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下面,我们对美国的礼仪文化作点研究:

美国成立时间不长,国内各类移民又不计其数,因此美国的礼仪文化可以说是多种文化的汇合,有不少都与中国人的习惯截然相反。

一、见面的礼仪。

美国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国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在美国,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美国,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二、送礼、约会、作客的礼仪。

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礼物通常不很贵重,只是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之类的物品,在探病时则以送鲜花与盆景为主。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人以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只梨也不感到菲薄,而中国则讲究成双成对。美国人在收到礼物时,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道谢。另外,美国人的礼物重视包装,很可能你收到一份里三层外三层精美包装的礼物,打开却只能是几颗巧克力糖而已,你也不要因此觉得失望,或者认为美国人小气,相对于礼物的价值,美国人更注重的是心意。

美国人办事重效率,往往每天都有严格的计划,因此去美国家庭作客都要提前预约,否则打乱了别人的计划,就会被认为是不速之客,吃闭门羹。所以应该提前一两天写信或打电话预约。一旦约定,就要准时到达,不能迟到,也不要太早到,因为客来之前,主妇都要布置客厅准备茶点,如果去早了,主妇尚未准备好,又要接待你,就造成许多不便。而那些规模较大的正式场合,守时更为重要,万一去早了,也应在外面等几分钟后再进去。

在进门之前,应该把鞋上的泥土擦干净,以免弄脏地板。进门后要摘帽。并把雨衣雨伞留在室外。然后先向女主人问好,再向男主人问好。若主人家宾朋满座,只需与主人和相识者握手,对其他人点头致意即可。如果主人请你坐,你就应该马上坐下,不要推托不坐下,也不要随意翻动主人的用品,更不可问用品的价格。作客时,不要轻易吸烟,如想吸时应问在座的女士是否介意,并先向其他人敬烟。若主人向你敬烟,即使你自己有烟,也要接受主人的烟,这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同,中国人往往会因为客气而有所推拒,但这在美国人眼里,他就会认为你看不起他,而使朋友之间关系变坏。作客时间一般不宜过长,但饭后不要立即告辞,应再与主人攀谈一会儿。若夫妇同去作客,应由妻子先起立告辞。如果你与主人不太熟,作客后应打电话或写短柬以表谢意。这样美国人会认为你很懂礼貌,从而留下一个好印象。

三、餐桌上的礼节。

在用餐时,应等到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且女主人示意后才开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而中国人往往习惯一边上菜一边用餐,女主人往往是最后开始坐下进餐的。在用餐时,始终保持沉默在美国是不太礼貌的,但咀嚼食物时也不要讲话,讲话时不应放下刀叉,但也不要拿着刀叉乱晃。在餐桌前不应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也应向周围的人道歉。取菜时,最好每样都取一点,这样会使女主人愉快。用餐完毕后,女主人应先离座,客人再一起随着离开,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来的样子折起,除非主人请你留下吃下顿饭。

在席间,主人应使谈话始终活泼而风趣,使每个客人都不受冷落。主人的吃饭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数人已吃完,而少数人尚未吃完,更应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席间,客人将刀叉掉在地上,应礼貌地为其换一把。若客人不慎将盘碗打碎,女主人应镇静地收拾干净,安慰客人,绝不能显出不悦之色。最后,主人绝不能在客人面前计算请客的花费。

四、服饰的礼仪

美国人的服装以体现个性为主,很难从穿着上看出他们是富有还是贫穷,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如果是一位穿着时髦笔挺西装的男士,看上去似某大公司的老板,其实他可能是演艺界的艺员,甚至是一个美容美发师。穿着牛仔裤运动鞋旧T恤的,看似流浪汉,其实却可能是一位不修边幅的教授。因此,在美国,万万不可先敬罗衣后敬人。曾经有美国外商来华,接待人员乍一见便以为那西装笔挺的一定是老板要员,而忽视了一行人中的大胡子。虽然把热情过多地倾泻到了“西装笔挺”上,还好,也没冷落了“大胡子”。稍后,一介绍身份,方知道谁是真正的老板,而那个“西装笔挺”不过是雇员。因此在美国,穿得好的不一定有钱,穿得不好的不一定没钱。若简单地以衣帽取人,不仅会主次不分,使自己陷入窘境,而且会让美国人轻视。

虽然美国人穿着随便,不像欧洲人这么讲究,但在美国的穿着可谓“不怕穿破,不许穿错。”有许多场合,服饰有很严格的规定。例如,美国许多公司上班有专门设计订做的制服,在律师楼和银行上班的老板和职员们天天都是西装笔挺,而且每日均需要换,若两日相同,就容易被人误会是个夜晚没有回家更衣的人。再例如在美国举办各种宴会,往往在请柬上注明是否“黑领结”。如果注明了“黑领结”,男士则一定要穿无尾礼服,系黑色领结,女士必须穿晚礼服。这时,男士的长条领带,女士的裤装都上不了台面。如果没有注明“黑领结”,而表示是“正式穿着”,那么西服就可以上场。如果写的是“白领”,表示要穿燕尾服,系白色领带。因此什么宴会穿什么样的衣服,是很有讲究的。试想,如果在一个不怎么正式的场合,每个人都是一身短打扮,唯独你一个人身着深黑笔挺的燕尾服;或者每一个都云鬟高挽,长裙及地,唯独你一人一袭T恤,这种巨大的不协调,你自己不觉得张狂,别人也会看着你在人堆里悠悠晃晃不像个东西。而且在美国,这是对宴客的主人大不敬的明确表示,主人也会因此对你感到厌恶,从而与你断绝来往,这会是你的一大损失。因此注意场合与服装的搭配在美国尤为重要。

总之,美国与中国之间有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同样其它的西方国家,也有各自的文化习惯,因此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到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自己带来了便利,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以便在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并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2.中美商务礼仪分析 篇二

问候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交际行为, 各个言语社团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言语共同体由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 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习惯方式 (包括非言语形式, 如体态语) (王保华, 1999:2) 。在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在表达问候意向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问候语的功能表现为人际的, 即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建立、增进和巩固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1.1问候语是一种双向的语言行为

问候语是人与人进行社会交往的第一步, 是进行下一步交际可能的引导, 在社会交际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说, 每个人都有着期待得到别人承认, 希望受到别人尊重的心理。而从语言表现上来说, 每个人又都表现出通过语言行为尊重他人而又同时获得别人的尊敬性语言行为的双向沟通模式。问候语不是一种单向的语言行为, 如果一个人得不到别人的问候或者自己对别人的问候得不到回应, 就会感到失去颜面, 就无法进行进一步的交际行为或者无法维持彼此的关系。问候语作为连接双方应答的纽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语用功能上达成了人们的这种互相尊重的需求, 并且可以通过引导将这种需要的达成持续下去, 将某种关系维持下去。

1.2问候语反映了某一个社会群体的习惯和文化

见面问候是一种人类交往的普遍特征, 是人们互相见面时的自发性反应行为。但是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文化背景之下, 人们之间使用的问候语的内容是不同的。问候语的内容是随当时情景不同而不同的。在一种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之下被认为是合适的问候语, 在另一种文化习惯之下却是不合适的。而习惯了使用反映某种社会文化的问候语的人, 处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 也会遭遇问候语交际上的困难。

1.3问候语的使用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情景语境

就是对话中的双方即发话人和受话人是同时融入的, 双方说话人说的内容都决定着问候的取向。因此, 这就与说话人双方的身份、地位、陌生与熟悉程度, 甚至相互之间的感情联系有着很大的关系。因而问候语的选择, 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双方对于彼此身份地位、熟悉程度、喜好程度的定位。如果这种定位产生误差, 一方热情一方冷漠, 一方熟悉一方陌生, 便会引起相互之间的尴尬之感。所以, 问候语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以互相打招呼互致问候的形式来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关系。

二、中美问候语比较

2.1称呼的差异比较及产生原因

2.1.1按职业

在中国, “先生”、“太太”、“小姐”、“女士”虽然都是在相当正式的场合使用, 但用起来相当灵活, 如“先生”、“小姐”、“女士”可以与姓或名连用, 有时连名带姓的用法也有。“太太”一般也是与夫姓连用。除“女士”外, 这些词也可以单独使用, 作为面对面的称呼。同时, 人们尊老爱幼, 注重礼节 (formality) , 尊称很多, 按照林大津 (1996:10) 的研究, 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姓+职业”, 表示对该人及其职业的尊重, 如黄老师, 张师傅, 赵工等等;第二类为:“姓+行政职务”, 表示对该人及其职位的尊敬, 如曹院长, 刘主任, 熊书记等等;第三类为:“老+姓”或“姓+老”, 表示对该人的敬重, 一般用于德高望重的人或友情深厚的人, 多为同龄或年长者, 如:老李或李老。特别是对中老年人, 人们相处久了, 不管有无行政职务, “老”字加姓的称呼在中国非常流行。

在美国, 正式场合介绍时, “职业+姓”或“职务+姓”的叫法不多, 人们常用Mr., Mrs. (夫人, 太太) , Miss (小姐) , Ms. (女士) 来称呼, 但介绍结束后则通过以下方式摆脱礼节束缚, 如:My name is Steven–Steven Brown.Call me Steven. (您好, 我叫史蒂夫布朗, 就叫我史蒂夫吧。) 或者Please don’t call me Mrs.Brown, just call me Barbara. (不要称我布朗太太, 就叫我芭芭拉好啦。) 。但对从事某种专业或处于某种位置的人, 却有特殊要求, 庄恩平 (1993:3) “对专业人员, 如教授、博士、医生、船长、军队将领、神职人员, 政府首脑, 国家元首等, 称呼时头衔都需与他们的姓一起用, 否则不符合文化习惯, 对方听到不符合习惯的称呼时往往会感到别扭。”如:Bishop Gray (格雷主教) , Captain Simmons (西蒙船长) , General Clark (克拉克将军) , President Bush (布什总统) 等等, Prince Charles (查尔斯亲王) , Senator Smith (史密斯参议员) 。

2.1.2按长幼分、级别分

在中国, 由于中国人重亲戚关系, 称谓多而杂, 如称自己的父辈或祖父辈的人为“叔叔“、“伯伯”、“阿姨”、“爷爷”、“奶奶”等, 同时对不大相识的长辈, 可叫“大叔”、“大婶”、“奶奶”、“爷爷”等, 这是“晚辈称呼长辈时, 应以辈分称谓代替姓名称谓, 有时也常常以“姓+行政职务”作称呼, 有时为了体现对该人的重视, 甚至在称呼上把副职的“副”省去, 以表示敬意, 如“张副局长”成了“张局长”, “林副主席”成了“林主席”等等。

在美国, 人们的以核心家庭作为主要家庭结构, 所以亲戚关系不密切, 不往来, 称谓笼统、简单。若要让人明白准确的亲戚关系, 要比中国人多费不少口舌。比如:要表示“爷爷”, 而非“外公”, 可能会用“My father’s father”加以解释。同时, 人们不习惯以人的头衔用于称呼, 对熟悉的人往往直呼其名, 而对于不熟悉的人则以上文中所提到的Mr., Mrs., Miss, Ms.或Pro.等来称呼。

所以, 当中美两国人交流时, 应注意跨文化交际中, 长幼、级别称谓的差异。如:当给美国人介绍中国领导时, 应以某某先生开头进行介绍, 随后再介绍其职位。

2.2问候内容比较

中国人容易就显而易见的事发表评论, 所以在见面时常以“吃了吗?”, “去哪啊”等寒暄方式作为问候的内容。对于中国人见面问是否吃饭以及见面问寒问暖的文化溯源, 在杨振国 (1996, (1) ) 的研究中曾有下面的例子:“‘关内旱, 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资治通鉴贞观二年》。《孟子滕文公》也说,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 妻飨而治’, ‘要飨’也指早晚两餐。汉魏以后, 汉语中出现了新的问候语寒暄、寒温、寒暑、寒懊等。即见面问寒问暖, 表示对人的关心。如《汉武帝内传》‘下车登床, 帝跪拜, 向寒暄毕, 立’。饥饿和寒冷给人们的灾难如此之大, 所以古人专门造了许多语词来指称与其相关的概念。

在美国, 人们习惯以就事论事的方式开始交谈从而打开话题,

并试图找到相互之间的共同点, 如:A;“It’s so crowded today, aren’t they?”B:Yes.It’s nice to meet you.Have you lived in New York long?B:I moved here four years ago from California.A:Oh, really!I’m from California, too…从这个例子中, 我们可以看出, 美

国人交往的时候往往通过就事论事闲聊的方式逐渐打开话题, 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 社会历史环境对人们习惯问候语有这显著影响, 从而使中美两国人民产生了不同的问候内容和习惯。

三、差异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3.1两者文化起源的差异

3.1.1“天人合一”和“天人两分”思想体系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 它提倡“以类和之, 天人和一”董仲舒的思想。中国人传统上把“天”看作自然, 主张“天人合一”, 亦即主张人应顺从自然规律, 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思想必然会导致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美国人则不同, 他们受基督教“原罪说”的影响, 一生为赎罪而奋斗, 致力于改造自然, 将人与自然相分对立, 认为人处在支配、征服自然的位置, 解决人生问题强调个人作用。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 美国人充分相信个人的能力, 认为个人不必依赖群体也能战胜自然, 这种“天人两分”的思想势必导致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3.1.2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国文化认为每个人不是孤立的独立个体, 为了维护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 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些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例如:重义轻利, 内省、自制、等级尊卑, 集体主义和对群体依赖等价值观念。以群体观念为特性的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 以自谦尊人、相互关切、互相体谅和以诚待人为其特征, 在交际时喜欢问人私事, 喜欢标榜“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 “事无不可与人言”。因此在问候语中常常使用涉及个人私事的问题。这些交际语在美国人看来是涉及隐私的话题, 而在中国人的眼中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 但根本无所谓“隐私权”可言, 个人的独立意识只是一个空虚的概念。美国人最为推崇的却是个人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他们把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作为人生存的前提, 这种价值观念培养了其平等意识, 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体文化是个体自主、利益均衡、互不侵犯、避免冲突, 而且将交际规则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

3.1.3宗教信仰的影响。

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皇权胜于神权, 没有一种宗教占统治地位, 总体而言, 是一个非宗教的国家, 因此中国礼仪没有宗教色彩。然而在西方, 基督教和天主教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据吴爱宁 (2007, (8) ) 研究, 在美国, 基督教堂就多达四万多所。在西方历史上还曾多次爆发过影响深远的宗教战争, 因此在继承了西方礼仪传统的美国, 礼仪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女士优先礼仪受基督教文明以仰慕女性、崇拜女性为高尚情操的影响。对基督教来说, 圣母玛丽亚树立了尊贵贞洁的形象, 受到了普遍的尊敬。基督教文明尊崇玛丽亚为圣母, 对心爱的女性像上帝一样顶礼膜拜。

3.2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非语言交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 指的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它们不是真正的语言单位, 但在生活和交际中有时候却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强烈的含义, 一些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代表着特定的含义。中西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文化内涵差异非常大。例如, 中国人信奉“沉默是金”, 认为沉默里含有丰富的信息, 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 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颇感不舒服。美国人交谈时, 听者一般都会长时间注视对方的眼神, 以示听者的认真和对说话者的尊重, 但是在中国人看来, 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因为中国人不习惯于对方长时间地盯着自己看。

3.3求同存异

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善于探寻文化的互通性, 发掘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相近或相似的观念, 加以现代化的阐释, 达成相互间的认同, 从而建立一种互补互存的和谐关系。人人都有爱和被爱的心理需求, “爱”贯穿在不同文化的观念中, 是中西文化传统都可以接受的普遍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各种关系时, 平等友善的理念应贯穿交际行为的全过程。对于礼仪文化中诸如此类的共性, 我们应予以充分的发掘, 使其成为多元文化展开交流、对话、商讨, 进而达到求同存异和谐发展的坚实基础。

摘要:问候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交际行为, 各个言语社团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言语共同体由于社会和文化背景不同, 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习惯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 人们在表达问候意向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本文旨在比较中美问候语在礼仪交往中的差异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3.中美商务礼仪分析 篇三

【关键词】称赞语 应答 商务谈判 对比

一、商务谈判中中美称赞语功能

商务英语语言作为社会语言学的分支,具有目的性强的特点。美国商务谈判中称赞语的功能大致分为几类。第一,表示对对方的鼓励以及赞赏。第二,称赞语常与道歉、感谢、问候语相伴。第三,用以缓解矛盾冲突与批评。最后,为方便与当地公司建立关系。而中国称赞语的功能与美国称赞语虽大体相同,但也有区别。其称赞语功能有:第一,增进与谈判对方的友谊;第二,常在问候、感谢、发起会话或结束对话时运用;第三,总是下级向上级说称赞语。与美国称赞语相比,中国称赞语并没有表示鼓励的色彩。

关于两国在称赞语中赞赏、鼓励功能的应用,在下列案例中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出双方的区别。

1.A: Your computers combine good design and assembly. They sold well in our market and we thank you a lot.

C:这样的成功也需要感谢贵公司的努力。

2.C:贵公司资产实力雄厚,我认为我们这样的交易订单不会为贵公司带来任何资金周转方面的困难。

A: I’m afraid we are flattered. The order worth is 1 million dollars. So we insist on our payment by DEQ.

第一个案例是美方赞赏中国的产品,而第二个是中方赞美美方公司的实力。从中,我们可以比较出双方在称赞语方面的不同。第一个案例中当美国人运用称赞语表达赞美时,他们只是单纯的赞美并无其他含义;而第二个案例当中方赞美对方时,潜在之意是希望美方尽快与其完成交易。因此,双方称赞语的差别表明了双方在交流方式上的不同。美国人讲话直截了当,而中国人则话有所指。

在缓和批评以及提出建议方面,两国在称赞语及应答上相差不大,例如:

1.A: You are working hard to improve packaging. But I am afraid that quality of the product needs guarantee.

C:请您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改进这一问题。

2.C:贵方的产品质量无可挑剔,但是我认为在包装方面应该多加改进。由于产品在包装里,顾客无法直观的感受到产品,因此我希望贵方能在包装上多下功夫。

A: We know it. Next we will try to improve the packaging.

在两个案例中,中美双方在向对方提出批评及建议时都先向对方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和努力做出了赞赏与肯定。

在商务谈判中,谈判开始之前或谈判成功后会表示谢意。下面两例展现了中美两方在表示感谢时称赞语及其应答的方式。

1.A: Thank you. We can make a big deal because of your effort.

C: 談判成功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也由于贵方合作才使得我们的合作如此顺利。

2.C: 我们十分高兴能与贵方一起探讨这一问题。贵方一直非常合作。

A: I feel good that you are satisfied with our work. We will make it better.

第一例中,美方向中方的合作表示谢意,中方也表示了感谢与自谦。第二例中,中方向美方的参与探讨表示感谢,而美方则大方接受。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两方在对于称赞语的接受上有细微差别。作者认为,在面对称赞时,中方较为谦虚内敛,而美方接受称赞语时大方接受。这显示出中美双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如果在他人称赞自己时自己全面接受,则会被认为自视甚高或过于自大。因此,在面对他人称赞时通常会自谦,表示自己承担不起或归功于其他客观因素。而在美国文化中,在他人恭维称赞时一般会大方表示感谢并接受。如果在被称赞时自谦或不接受,反而会被他人认为损伤了称赞者的面子。关于应答语的问题作者在下面的章节中还会继续深入研究。

二、商务谈判中中美称赞语及应答的句法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称赞语随处可见,并且称赞的主题与形式也多种多样。而在商务谈判中,由于场合较日常生活较为严肃,且商务英语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因此在商务谈判中的称赞语模式也较为固定。

(一)美语称赞语的句法模式

1. NP is/looks (really) ADJ (例:Your product looks really good.)

2. I (really) like NP (例:I really like your garments.)

3. Pro is (really) (a) ADJ NP (例:That’s a good design.)

4. What (a) Adj. NP! (例:What a good product!)

5. Adj.NP. (例:Nice car!)

(二)中文称赞语的句法模式

1. (你)NP v. adj. (例:你们的产品生产的真好!)

2. PRON是adj.NP (例:这是很好的产品设计。)

3.(PRON)NP.真adj.(例:这服装真漂亮!)

4. 你(你们)v.adv.(例:你们考虑很周到。)

由此看出,中美在称赞语的句法模式上大体相同,但是像英语称赞语模式4中(多么漂亮的产品设计啊!)这样的感叹句在中文称赞语中几乎没有表现。作者认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要求人性格内敛不张扬,情感表达不外露,因此这样饱含情感与略显夸张的称赞语几乎不会出现。与之相比,中文中称赞语中大多还是较为中肯且语气诚恳的称赞。在美国文化中,热情且不加保留的称赞更易让人认为真诚,因此外向且喜欢表达感情的美国人在称赞语中会出现感情强烈、语气夸张的称赞语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日常生活中,在称赞语的应答方式上,中方与美方的回答方式可谓多种多样。但是在商务活动中,称赞语的应答语略显局限。由于称赞语主题通常与产品等相关,因此应答语基本限于以下几种情况。

(三)美语称赞语应答语的模式

1.坦然接受式 例:Thanks!I appreciate it.

2.接受转移式 例:Thanks! We have prepared a lot for it.

3.接受希望式 例:Thanks!We hope you will like our design.

(四)中文称赞语应答语的模式

中文应答语中,使用美语应答语的三种方式也很常见,不再赘述。特别说明的是中文应答语还有下列应答模式:

1.接受自谦式 例:谢谢!但是我们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2.回谢对方式 例:謝谢,我认为这与贵公司的努力也分不开。

3.回避推让式 例:哪里哪里,我们公司也只是赶上好时候罢了。

从中美商务谈判中应答语的模式可以看出,中方谈判者相比美方来说较为谨慎谦虚。这也表明大多数中国人在面对称赞语时仍然倾向于回避或转移,而不是坦然接受。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务人士踏入国际商务领域,更多的中国人也开始接受西方称赞语的模式,而在面对称赞语时也学习着接受。一方面,现在谦虚已经不再倍受称赞,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在面对称赞时断然拒绝否认会显得无礼。因此,在中美文化碰撞的时期,中国商务人士对于称赞语的态度显得既有美国人的大度接受,又包含了中国传统观念的自谦。

三、结语

根据作者上述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称赞语在商务谈判中的重要作用。称赞语不仅在谈判中能营造良好的谈判气氛,也能够在谈判结果上产生积极影响。而良好得体的应答语也必不可少,这能够拉近双方的距离,缓和冲突或矛盾。而中美双方在称赞语及应答语上体现出的异同,更深层地体现的是中美两国文化上的异同。思维模式与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语言以及应答上的不同。但是,作者也提到,随着中美两国商务往来已越来越密切和频繁,更多的人参与到中美商务谈判中,这样的差异也日趋减小并有趋同之势。因此,我们中国商务人士更应努力学习认识美国文化与称赞语及应答语的模式,在商务谈判中利用良好的称赞语及得体的应答语为自己赢得机会。

参考文献:

[1]袁磊.中美恭维语的对比研究[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3期.

[2]韩静.中美商务谈判中恭维语的对比研究[M].大家.第84期.

[3]Brown, P.and S. Levinson.1987. 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郗庆华.商贸英语会话[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5]孟娇娇.商务谈判中使用恭维语的必要性研究[J].实践与探索.p229.

*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课题资助(52WU1412)。

4.中美商务礼仪分析 篇四

22:23:20

解析中美用餐礼仪的差异

摘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在当今社会已不是简单的填饱肚子的问题,更多的是文化内涵的体现。世界各国均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诠释着独具特色的用餐礼仪。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自然有着深邃久远的餐桌文化,中华饮食源远流长,用餐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也在民族融合和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用餐礼仪,为了使宾客都能愉快顺利地用餐,就必须了解其中的规范和道理。本文基于对中美用餐礼仪差异的研究进而起到提高自身修养,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 美国 用餐礼仪 差异

引言:礼仪是礼节、仪式的统称,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式来表

不同地区的礼仪,也是千差万别。当然用餐礼仪也不例外

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的用餐礼仪始于周公,经过千百年的演进,最终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礼仪;西餐产生于罗马帝国哈德连皇帝统治时期,因选材用料、烹饪方式和进餐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各方面都要求有一定的基本规则和礼仪。西餐礼仪在这里需指出的是,它已不再是一些死板的教条,而是一种享受,同时也是一种文明礼貌的体现。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了解国外尤其是美国的用餐礼仪,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用餐礼仪

(一)饮食习俗

中国用餐礼仪注重饮食习俗,用餐时应注意千万不要触犯禁忌,因为在中国人看来饮食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若犯了禁忌,便会带来厄运。例如吃鱼,当吃完了一面鱼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条鱼翻至另一面,他们认为若翻鱼时弄破鱼身,便意味着渔船会沉。此外,中国人从不会端上七碟菜肴用餐,因为葬礼后的“解慰酒”须有七碟菜肴;吃饭时应避免,这不单是不礼貌的象征,也意味着无饭可吃。

用餐礼仪在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认为,用餐不仅是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也是重要的社交经验。为此,掌握中式餐饮礼仪知识便显得尤为重要。

(二)座次安排

在中国的用餐礼仪中: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客人,应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若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要是坐圆桌子,对着大门的是主座。档次高一点的饭店,会用餐巾予以区分,餐巾最高大的位置不能随便坐,除非你打算好请客。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门边面对主人的,是陪客。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二、美国用餐礼仪

(一)饮食文化

美国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美国的一位老师说过:“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

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美国孩子一般两岁时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四岁时就学到用餐的所有礼仪;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餐前摆好所有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

在儿童的用餐礼仪中,美国人还注重进行环保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经过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前,他们会在家长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注意节约水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保护的侵害”。

(二)座次安排

在美国的用餐礼仪中:女主人宣布晚宴准备就绪后,男主人便会引领客人依次入座,女主人则走在最后面。有些细心的主人也会在餐桌上放置姓名卡,以示座次,若没有,那么座位安排原则一般为:座次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为原则,男主客优先入座,其位置在女主人右边,而女主客在男主客右边,其它夫妇则以对角方式就座。男女夫妇分坐显示出了美式宴会的开放及活泼,希望能藉由宴席上座次的安排来增进彼此间的熟稔,同时也可使用餐话题多样化,气氛和乐。入坐原则是客人先入坐,长者先于年轻人入坐,已婚者先于未婚者入坐,陌生人又先于熟识客人或家人入坐。

三、中美用餐礼仪差异

中国和美国在餐桌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各有特色,体现了不同的用餐礼仪。

(一)餐具

在餐具的摆放上,中西餐也有明显的不同。

中餐的餐具主要包括筷子、碟子、调羹、碗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放在专用座子上或纸套内。公用的筷子和汤匙应放在公共区。另外要备好牙签和烟灰缸。

1.筷子。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用筷子进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筷子必须成双使用;二是请菜不夹菜;三是与人交谈时,要放下筷子,不能一边说话,一边挥舞着筷子;四

因为这种做法,只有在祭奠死者的时候才用;五是不可用筷子夹取食物之外的东西。六是不能用筷子来剔牙、挠痒等。

2.盘子。稍小点的盘子称做碟子,主要用来盛放食物,在使用性方面和碗相似。盘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暂放从公用的菜盘里取来的菜肴。用食碟时,一次不要取放过多的菜肴,看起来既繁乱不堪,又像是饿鬼投胎;不要把多种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们会相互窜味,不好看,也不好吃。不吃的残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应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时候不能从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夹放到碟子边。若食碟放满了,可以让服务员换。

3.勺子。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食物。尽量不要单用勺子去取菜,用筷子取食时,可以用勺子来辅助。用勺子取食物时,不要过满,免得溢出来弄脏餐桌或自己的衣服。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处“停留”片刻,等的汤汁不会流时,再移回来享用。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处。若取用的食物太烫,不要勺子舀来舀去,也不要用嘴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凉了再吃。不可反复吮吸、舔食勺子。

4.餐巾。中餐用餐时, 会为用餐者上二块湿毛巾。餐前的毛巾只能用来擦手。擦手后,应放回盘子里,由服务员拿走;餐后的毛巾只能用来擦嘴,不能擦脸、抹汗。

在美国餐桌上:西餐餐具主要有刀、叉、匙、盘子、玻璃杯等。世界上高级的西式宴会摆台是基本统一的。共同原则是:垫盘居中,叉左刀右,刀尖向上,刀口向内,盘前横匙。酒杯的数量与酒的种类相等,摆法是从左到右,依次摆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槟酒杯,啤酒杯

1.餐巾。西餐中餐巾放在盘子里,若在宾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盘子里放东西时,餐巾就放在盘子旁边。餐巾不仅要摆在腿上,还应将其折成长条形或三角形,并将折痕靠近自己。中途离席应将餐巾放在椅子上。

2.刀叉。使用餐具不可发出声音。餐具的取用由外而内,切用时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 左手食指按在叉子把上,右手食指按在刀背上。吃某些食物时,先左手用叉子按住食物,右手用刀将其切成小块,然后将叉子反过来叉住食物放到嘴里;也可用英美式,即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美国较偏好后者,但也接受法式方式。谈话时有肢体语言或传菜时,应将刀叉放下,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挥舞。用完刀叉,应将其横放于餐盘中央,而不是盘边或餐桌上,放置方式为刀口朝着自己,叉口朝左,不可往外推,应将其留在原处。有一个例外是当沙拉和主菜同时上桌时,沙拉所需使用的刀叉是放在最靠近餐盘的位置,也就是主菜刀的内侧,沙拉盘则在主菜所用的刀叉的左方。主菜叉子的位置在餐盘的左方,而餐盘右方为主菜刀子。如果没有沙拉盘上桌,那么沙拉用的刀叉会和沙拉一起上桌。还有一个例外是,吃蚝所用的叉子放在餐盘右方,也就是餐具的最外侧。汤匙的位置在所有刀子的右方,最外面的用于喝汤,介于刀和汤匙之间的小匙,则用来吃甜点,甜点叉是放在餐盘的最左方。一般为避免混淆,会把吃甜点所需的餐具置于餐盘的上方。

3.汤匙。汤匙也要从外向内取,先用离你最远的那把。两把的话一把是喝汤的,一把是吃甜品的,若有三把的话还有一把是喝红茶或咖啡的。喝汤时应由碗盘外缘舀至内侧,喝完后汤匙不可留在碗中,应放在碟上。若喝汤用的是深盘,就将汤匙放在深盘中,汤匙柄朝右。喝汤时绝不可以用嘴吹。喝茶或喝咖啡时,用完调匙将其放在碟上,直接拿起咖啡杯就口,而不可以调匙舀用。饮用咖啡、奶茶时,不要用手把糖直接放入杯中。正确的方法是:把方糖放入茶匙,再将茶匙放入杯中,这样保证不会水花四溅。用完茶匙,应将茶匙横放在茶碟外侧。

(二)上菜程序

中美两国的上菜程序都是先冷后热。中餐讲究传统,如: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而西餐讲究气氛。如遇晚餐,要有美妙柔和的乐曲,灯光要暗淡,有洁白的桌布,桌上要有红色蜡烛及鲜花,营造一种浪漫、迷人、淡雅的气氛。

中餐上菜顺序是:冷菜→热菜→主食→甜食和水果。先上冷盘刺激食欲,接着叫一锅清汤增加体温,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叫主菜,压轴食品是甜点,通常是甜汤,如红豆沙、芝麻糊等。

西餐上菜程序通常是:面包黄油→冷菜→汤斗海鲜→主菜→甜点心→咖啡和水果。冷菜、汤,同时就着面包吃。冷菜也叫开胃小菜,作为第一道菜,一般与开胃酒并用。汤分渍汤和奶油浓汤。主菜有鱼、猪肉、牛肉、鸡等。甜食有冰淇淋、布丁等。然后是咖啡或红茶。而水果,可上可不上。

用餐礼仪的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三)停菜注意事项

在中国餐桌上,用餐完毕, 应将筷子整齐的放在碗的右边,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时方可离座,不可自己用餐完毕,便扔下筷子离席。

在美国餐桌上,用餐结束后,可将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侧向内与叉子并拢,平行放置于餐盘上,尽量将柄放入餐盘内,这样可以避免因碰触而掉落,服务生也较容易收拾。在用餐中,每吃一道菜用一副刀叉,对摆在面前的刀叉,是从外侧依次向内取用,因为刀叉摆放的顺序正是每道菜上桌的顺序。刀叉用完了,上菜也结束了。中途谈话或休息时,应该将刀叉呈八字形平架在盘子两边。反之,刀叉柄朝向自己并列放在盘子里,则表示这一道菜已经用好了,服务员就会把盘子撤去。前菜或是甜点等,若是可以直接用叉子食用的食物,无需使用刀子。没用过的刀子,放在桌上即可,服务生会自动将其收走。

(四)席间禁忌

在中国,用餐时,家长会告诫小孩不可用筷子胡乱地敲打碗盘。有人认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讨的忌讳有关。就是说,只有乞丐讨食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盘。暂停用餐时,你可以把双手放在桌子边缘;或者你可以把手放在膝盖上。双手保持静止不动, 会比拨弄盘中的食物,或玩弄头发更得体!吃东西时手肘不要压在桌面。但在上菜空档,把一只手或两只

手的手肘撑在桌面上,并无伤大雅,因为这是热烈与人交谈时自然而然而摆出来的姿势。

美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除了不合乎礼仪规范的举止之外,人们在宴会上可以自由自在地品尝美味佳肴。”所以在用餐时要特别注意以下的席间戒条:

第一戒,用餐时响声大作。第二戒,剔牙时毫不掩饰。第三戒,用餐时满脸开花。第四戒,用餐时吸烟。第五戒,用餐时餐具铿锵作响。第六戒,用餐时当众“宽衣解带”。第七戒,在餐桌上整理发型或补妆。第八戒,对食物挑三拣四。第九戒,用餐期间不搭理任何人。第十戒,非议饭菜。

四、结束语

5.中美商务礼仪分析 篇五

时间:2009-07-17 20:51来源:口译网 作者:口译网 点击:2376次

中国商务部部长 陈德铭

2009年4月27日,华盛顿

Address at the China-U.S.Trade and Economic Forum

By Commerce Minister Chen Deming

April 27, 2009 Washington

女士们、先生们:

Ladies and gentlemen,很高兴在这里和各位新老朋友会面。此次我率团访美,旨在积极落实中美两国元首伦敦金融峰会达成的共识,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同舟共济、共谋发展,为中美经贸合作注入新的内涵,推动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I am very pleased to meet old and new friends here.I am leading a delegation to the U.S.to implement the consensus reached by our leaders at the London Financial Summit and take joint actions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and seek common development.This will inject new vitality to bilateral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ake forward the positive, cooperative and comprehensive China-U.S.relationship.刚才,中美双方企业家就如何加强贸易与投资合作进行了积极有益的研讨,并举行有关投资、贸易项目的签约仪式,这充分表明了中美双方加强合作的信心和诚意,将对建设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经贸关系打下坚实基础。Just now entrepreneurs from China and the U.S.have had useful discussions about how to intensify trade and investment cooperation.A signing ceremony for investment and trade projects was organized.These have fully demonstrated the confidence and sincerity of both sides in intensifying cooperation and serve a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building of a positive, cooperative and comprehensive China-U.S.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当前,我们正经历着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陷入了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困难的境地,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考验。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危机中采取了积极负责的态度,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果断实施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消费需求稳定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逐月回升,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这些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经出现积极变化,形势比预料的要好。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将给其他国家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就业机会,有助于提振世界经济信心。

Currently, we are experiencing a financial crisis rarely seen in history.It has landed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most difficult position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and posed severe challenge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As a large responsible nation, China has taken a proactive and responsible attitude in tackling the crisis.We have based our economic stimulating efforts on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to promote growth and resolutely adopted an economic stimulus package.The statistics of the first quarter show that fixed-asset investment grows faster, consumer demand grows steadily and rapidly, industrial output for above-scale enterprises rises month by month, while bank liquidity remains adequate.All these suggest that there are positive signs in the Chinese economy.Things are better than expected.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provide more business and job opportunities for other countries and help shore up confidence in the world economy.受全球经济大气候影响,中美经贸合作也受到一定冲击。按中方统计,今年前3个月,中美贸易额同比下降15.7%。美国对华投资占中国利用外资的比重,从2008年的3.2%,降至今年前3个月的2.6%。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危机关头,越是要坚持开放合作。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复苏,反而会加剧衰退。此次我们率企业家到美国开展投资贸易合作,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在困难形势下,坚持以实际行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以加强合作应对危机的鲜明立场。

Thanks to the overall economic climate of the world, Sino-U.S.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has also been affected.In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the year, bilateral trade dropped by 15.7%.America’s share in China’s tot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eclined from 3.2% in 2008 to 2.6% in the last three months.History tells us that openness and cooperation is all the more important amidst a crisis.Trade protectionism will not restore growth;on the contrary, it will exacerbate recession.The fact that we bring Chinese entrepreneurs to the U.S.for investment and trade cooperation speaks volume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unequivocal position to reject trade protectionism through actions and jointly tackle the crisis through enhanced cooperation under tough circumstance.在本月初举行的G20伦敦金融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举行了成功会晤,两国元首都对合作的未来充满信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经济具有巨大互补性,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危机对于中美经贸合作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当前,两国应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要保持市场相互开放,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在贸易政策上,中国政府并不追求大额顺差,我们将继续鼓励企业增加自美国商品进口,希望美国企业加强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了解,开发更多适销对路产品并加大推广的力度。同时,我们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到美国投资兴业,希望美方为投资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我相信,只要双方从发展中美经贸关系大局出发,从应对经济危机的现实需要出发,坚定信心、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够早日战胜危机,推动中美经贸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At the G20 London Summit earlier this month, President Hu Jintao and President Obama had a successful meeting, during which both leaders expressed their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of cooperation.A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and the largest developed country in the world, our two economies are highly complementary.The steady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our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s is in the long-term interests of both countries.The crisis is more of an opportunity than a challenge for China-US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At present, both countries should work together and help each other in a bid to weather the difficulties.We need to continue to open up our markets to each other and continue to expand the scope of cooperation.In terms of trade polic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oes not pursue an enormous trade surplus.We will continue to encourage Chinese businesses to buy more from the U.S.We hope American businesses could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market and consumers, and develop more marketable products for and intensify marketing in China.Meanwhile, we encourage competent Chinese businesses to invest in the U.S., and hope the U.S.could provide them with a favorable policy environment.I believe, as long as we proceed from the overall interests of China-US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and the realistic needs for tackling the current crisis, maintain confidence and join our forces, we will able to overcome the crisis and take forward the China-US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谢谢大家!

6.中美学校管理异同分析 篇六

摘要: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毋庸置疑的超级强国,他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成就也是世人所瞩目的,在中国还在发展的阶段,教育事业更是急需发展的时候,我们能借鉴别的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必须的,而美国就是这么一个值得借鉴的国家。本文通过总结中国、美国现阶段的教育管理实践,对比中国、美国教育管理差异,找出我们需要向别人学习的地方,为我们教育事业提一点微薄的建议。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is undoubtedly superpower in the world today, his education career, especially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also is the world attention, is still in development stage in China,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is urgently needed, we can draw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is also required, and the United States is such a nation worthy of learning.This paper summarized in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educ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 compa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education management, find out where we need to learn from others, for our education career is a small advice.关键字:学校管理,高等教育,中国教育,美国教育,比较

Key words: the school management, higher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and American education, comparison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社会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两个国家的社会性质不相同,美国早在十八世纪就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才不过六十多年。两个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大国教育值得我们去研究他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分析两个国家的学校管理概况来看在教育管理中的异同。

1.学校管理

我们可以把学校管理理解为是学校领导按照一定目标,运用一定职能和手段,对学校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因素施加影响,并最终实现学校目标的活动过程

本文主要是从学校的地位,学校的内部管理,还有学校的最高权力机关来分析的。而这三个方面在小学、中学、高等学校方面有存在差别,本文在各个方面都做一些分析比较。

2.中国学校教育管理 2.1小学学校教育管理

在中小学方面,中小学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存在是为了普及基本知识,努力制止文盲的产生,目前中国已经基本上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上扫除了青少年文盲,可以说在这一方面来讲,中国的基本教育是办的很成功的。在中学阶段,还有一个高中阶段,高中是连接初中和高等教育的纽带,高中目前在中国不属于义务教育,他是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的情况下再造而能达到进入高等教育水平的中间环节。

普通中小学的内部管理机构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在中国。普通中小学实行的都是校 ①

① http:// 还有一个特别的特征:就是市场体制,从根本上来说,美国高等学校的组织与管理除了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高校组织本身的特性以外,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的结果。

4.中美学校管理的比较分析

学校管理的比较主要是比较高等学校的管理问题。在中国,由于是在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体制下面,并且在党指挥枪的观念下面,在大学的管理中,党的组织是学校政治的领导核心,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校长是学校行政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一般由国家教育委员会任命。⑥美国是一个自由明主的国家,这也在教育系统中体现了出来,美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机构是董事会、评议会,董事会全面负责学校的管理和领导工作,评议会主要管理学术和教学工作。美国的校长一般从该校的董事会中推选出来。⑦在中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在高校中存在党派组织,而且还是处在领导阶层。必须指导和监督贯彻党的指导方针。而在美国,规定教育行政人员在政治上必须保持中立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本文做出了一下分析:

(1)社会背景不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集中在共产党的手里,而共产党要保持自己的领导地位,就必须在思想上引导下一代的知识分子向共产党靠拢,以这样的循环才能保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就必须在高校中有自己的组织,这也就导致了高校的校长是在党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美国是一个民主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教育中就体现出了政治自由,没有政治的因素影响学校,并且在美国一流的大学基本上是私立大学,这样的大学也不存在被政府部门太多的牵制。民主就体现在董事会的制度上。

(2)文化背景不同: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就有一种官本位的思想。特别是在古代,权利集中在皇帝的手中。而且在苏联的一长制的影响下,权利就得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上。这样在处理很多事的时候就能高效的完成。而在美国,在流亡的教徒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就已经明确规定了要建立一个自由的国家,实行的都是民主决策的制度。其实高校的管理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说,可以说是两种制度的比较,中国的是一长制,这样可以高效的完成任务,但是可能会造成独断的后果;美国实行的是委员会制,能够集思广益,全面的考虑事物,但是会导致事务拖拉,无人负责。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们不缺资源,缺德只是先进的理论、观念,通过对中国和美国在教育管理中的对比,以及显示中我们的高等教育确实比美国差的现象,本文在总结原因的同时提出了几点小建议。⑥⑦李春生主编《比较教育管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11月 第452页 李春生主编《比较教育管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年11月 第451页 ⑧李道揆:《美国政府和政治》,北京.中国社会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67页(1)既然我们知道美国的管理实践经验比我们国家的优秀,那么我们就需要多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行政的原因在我们国家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发展,目前我们正在提的就是在高校去行政化,虽然结果还没有明显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但是至少我们在不断的向美国靠近。

(2)在文化方面,美国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高校中基本上没有受到政府的影响,高校有很大的自主权。在中国,虽然高校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还是在政府的管辖之下。所以如果政府能够加大对高校的放权,让高校能有更多的自主权,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也会发展得更好。

在当今的世界上,美国无可否认的是世界性的超级大国,他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中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磨灭的。在中国还处在发展状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很有必要学习美国的管理经验。并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运用到教育领域,为我们的教育再创辉煌提供可能。

7.中美商务礼仪分析 篇七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各国之间的商务合作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 商务谈判日益增多, 不同地域间的商务谈判, 必然会涉及不同民族、文化、地域、思想观念的差异, 进而产生了不同的谈判风格。中美两国之间的商务合作和贸易往来日益密切, 商务谈判也随之增多。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谈判者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民族, 因此受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谈判理念的影响, 在谈判思维和谈判风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所以, 即使双方都抱有极大诚意, 但谈判结果仍存在较大的未知性。若想促进中美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就必须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

一、谈判策略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中美两国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进而影响了双方的谈判策略。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呈现出综合性特征, 因此, 在中美双方商务谈判过程中, 中方谈判者习惯于先从总体上考虑, 并制定宏观原则和框架, 然后, 在此基础上再商讨细节。中国谈判者倾向于制定一个总纲领, 并将之作为谈判的核心内容, 其他的问题则围绕着这个中心一一解决。受西方哲学思想影响颇深的美国谈判者, 则习惯于线性思维方式, 因此, 美国谈判者更加关注商务谈判中的细节问题。

二、谈判决策的差异

受不同文化观念的影响, 中美商务谈判中还存在着决策上的差异性。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等级观念的影响, 中国谈判者的权限通常都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在权限范围内可以自由决断和行事, 但当谈判内容超出权限范围时, 就必须及时向上级汇报, 并依据上级指示进行下一步行动。美国文化较为重视自由、平等、竞争等思想元素,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个人的自我价值就显得更为重要, 美国商务活动中的权利差距也相对较小, 因此, 美国谈判者在商务谈判中更加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 美国商务贸易中常将谈判权利全权委托给谈判者, 为其提供相对宽松的权限范围。

三、谈判目标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 更加重视集体利益, 而美国文化背景下的商务贸易则更加重视个人价值。这种价值观的差异性也对中美商务谈判的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谈判者受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在商务谈判中常习惯于压低价格来争取优势, 希望通过一次贸易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中方谈判者常将第一次的贸易往来视为长期合作的标志。而美国文化观念则较为重视个人主义, 受此影响, 美国谈判者更加关注的是某次商务合同的实际签订, 以及自身在这次商务谈判中的获益程度。

四、沟通方式的差异

中美两国在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相比较而言, 中国文化语境相对较高, 而美国则属于低语境文化。这种文化语境的差别, 导致了两国人民在性格方面的不同特点。同时也造成了中美商务谈判在沟通方式上的差异性。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多为谦和、含蓄、委婉, 因此, 中方谈判者通常习惯将自己的观点用一种较为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有时甚至选择运用间接语言如沉默、面部表情、眼神等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美国人的性格特点则多为坦率、热情、外露、自信、幽默等。这种外露式的性格特点使得美国谈判者常会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们主张谈判双方直言相告, 因此, 常常不能理解中方谈判者的言外之意。此外, 在中美商务谈判中, 当美国人对谈判的话题或内容感兴趣时, 就会直视对方, 以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中方谈判者则认为直视对方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他们在谈判过程中会尽量避免与对方的目光接触。

五、法制观念的差异

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美谈判者的法制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近年来中美商务贸易的案例纠纷显示, 相比较而言, 中美商务谈判中, 美国谈判者的法制观念更强。美国谈判者更加重视谈判中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 因此, 为了确保自身利益, 他们主张依靠法律和合同来维持谈判的公平性, 所以他们在谈判过程中极为重视合同细节, 对合同细节进行反复的商讨和调整, 尽量降低贸易风险。当出现贸易纠纷时, 美国谈判者倾向于使用责任条款来应对。而中国谈判者则通常主张运用人情关系来处理谈判中的矛盾和纠纷。中方谈判者更加关注合同的宏观框架, 对合同细节用词则没有特别强调。当出现贸易争议时, 中方谈判者为了维持长期贸易关系, 通常会采取合同规定外的方式来处理。

六、时间敏感度的差异

中美双方的时间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中国人倾向于长期取向的文化, 因此中方谈判者更加关注贸易未来, 习惯于为未来投资。而美国人则习惯于短期取向文化, 因此, 美方谈判者更加关注当时当地的利益, 要求立竿见影, 不接受缓慢的结果。美方谈判者具有较强的时间敏感度, 因此, 他们习惯于制定准确的议事日程和详细的工作进程表, 重视谈判的时间观念, 而中方谈判者则主张灵活处理谈判时间。

综上所述, 地域文化的差异致使中美商务谈判的双方呈现出不同的谈判风格, 谈判方式和观念看法的不同加大了中美谈判的难度, 因此, 若要确保中美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就必须全面了解中美文化背景, 采取有效措施克服文化障碍, 寻找合适的沟通途径和谈判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刘珍.从强交际环境文化与弱交际环境文化视角看中美商务谈判[J].财经管理, 2009

8.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的文化渊源 篇八

今天,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密切, 对外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中美两国的商务往来尤为如此,贸易数额与日俱增。由于来自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谈判风格。有时谈判双方虽然都抱有诚意, 但最终还是不能取得任何积极的结果。因此,在中美商务谈判中了解彼此不同的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有关中美文化差异对于谈判风格的影响的论述很多,其中多数文章停留于对文化差异表象的探讨上,而没能够对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源做出分析说明。笔者认为对中美商务谈判差异的文化渊源的探讨将有助于中方谈判者更好的了解自己,也能从客观的角度了解对方,从而尽可能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促进双方贸易往来双方,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对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由人们的显型和隐型的行为组成,是人们群体行为规则的综合体。被称做“文化实体”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是文化的基石。荷兰从事跨文化研究的专家Greet Hofsted(1991)曾形象地说文化是“mental software”和“the collective programming”。正是他这种“心灵软件”、“集体程序”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己文化氛围熏陶下的产物。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的人用自己的文化模式作为依据来评价另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动、观点、风俗, 往往会导致文化冲突。跨文化研究中,价值观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是个人或群体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是最深层的文化(Michael Prosser,1978)。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贾玉新,2004)。为了确定文化的核心价值,Walker, D. E. and walker T.(2000)概括归纳出了文化的十个主要方面。本文将从其中三个核心的方面来解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差异、商务谈判决策的差异和商务谈判目标差异的影响:1.思维方式:线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Thinking:linear and systemic);2.权利差距:高权力差距型文化和低权力差距型文化(Power distance:high power distance and low power distance);3.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Individualism:individualistic and collectivist)。通过对两种不同文化差异的探究,揭示出中美商务谈判过程中的文化碰撞和冲突的深层因素,以便于我们更好地处理跨文化谈判中的各种情况。

中美商务谈判风格差异的比较

谈判策略的差异

中美商务谈判中,中方代表首先就有关合同双方所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中方谈判者认为总的原则是解决其他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当总的原则确定下来,才有可能就合同的具体细节问题进行谈判。这种“先谈原则, 后谈细节”的谈判策略是中国的谈判方式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美国人认为世界是由事实而非概念构成的,所以他们不会过于相信纯理性的东西。谈判过程中他们重具体胜于整体,谈判一开始就直奔正题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总体原则可有可无,只有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才能使谈判得到进展。

谈判策略的差异反映了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是综合性思维和线性思维。中国人重视综合性思维方式,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西周初期的《易经》提出了有机整体的初步图式,为中国传统综合性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道家进一步发展了综合性思维模式。儒家把自然人性化,道家把人性自然化,都把人和自然看作是相互连通的整体。后历经两汉的宇宙论、魏晋玄学、隋唐佛教的本体论和宋明理学体系,综合性思维渐已成为中国人的思维特征之一(连淑能, 2002)。受其影响,中国人倾向于从总体上观察事物的特征,即将宇宙视为一个整体,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研究。虽然中国人也习惯于把事物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对立面被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谈判中,中方代表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从笼统到具体,“先谈原则,后谈细节”。

美国人倾向于线性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西方哲学对世界的构成问题是从元素论起步的。水、火和空气等多曾被视为宇宙的构成物。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后,伊壁鸠鲁和卢克来修对此进一步完善,建立了西方古代宇宙观的中心学说。原子论学说体现了古希腊哲学对元素、结构和形式分析的注重,是其线性思维方法的体现。15世纪下半叶后,以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考察和分析事物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了主导地位。此后,笛卡儿明确把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把“主客二分”作为哲学的主导原则开创了西方近代哲学。线性思维方式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因此,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的线性思维方式也就成了是美国人思维的特征之一。由于受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因此,美国人往往对具体细节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讲究实际,一开始就急于讨论具体款项,他们认为合同是一套完整的、应被遵守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款。

谈判决策的差异

中国人决策通常是集体协商的结果,一般说来避免个人作出决定。中国的谈判小组在谈判之前、谈判当中以及谈判之后通常都要一再交换意见以协调整个小组的行动。当对方的提议超出中方代表的权限范围时他们还要请示上级,需要报请上级领导同意或集体讨论。在美国,个人完全可以代表公司做出决策,美方派出的谈判代表通常有足够的权力,他们可以在授权的范围内直接对谈判的议题做出决策。

不同决策机制的形成有其各自不同的原因。中国文化属于高权力差距型文化(high power distance),即人与人之间由于阅历、职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上下级式的纵向关系。人们比较看重地位的差别以及自己在上下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纵向的上下级关系时刻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国文化着眼于伦理本位,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为儒家思想滋生和成长造就了丰沃的土壤。这是因为农业文明对土地的依赖加强了个人对家族的依赖,使得血缘关系进一步巩固。而建立于血缘关系之上的集体(家族)是一种立体状的等级结构。其中,父对子,长对幼有着绝对的支配权,在他们之间不存在所谓的平等。具有先验性和等级性的血缘是一种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也无法摆脱和超越的。建立于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的儒家学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孔子思想的影响加强了社会等级制度,在中国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始终有某种程度的盛行, 并影响着个人的言行举止。总的说来中国人也接受了在社会生活包括商务谈判中缺乏自主权或自主权不高的情形。中方谈判组成员只能在自己的权限内行事,最后的决定通常由未参加谈判的上级做出。

美国文化属于低权力差距型文化(low power distance)。在美国受平等观念的影响,人际关系一般是呈横向状态的,交流的双方是平等的。谈判人员之间是业务横向 (平等) 关系。他们不拘礼节, 平等相待, 对正统的商务礼仪、客套、座次等关注较少。美国文化中的平等观念深深扎根于西方文明。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根基。古希腊商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人类最古老的商业文明,伴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迅速解体而为新型的利益关系“契约”所取代。契约关系的建立意味在此关系中人人平等,因为契约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真正保护商业经济的正常秩序,从而使商业真正按照经济规律运转。同时,随着建立在平等和契约基础上的古希腊民主制的城邦制国家的确立,服从权威被公民民主政治所代替。社会组织的变化标志着社会组织结构不再以等级身份为核心,而是人人平等。1776年美国政府颁布的“独立宣言”开宗明义,把“自由”、“生存”和“追求幸福”视为人与生俱来的人人平等享有的三大权利,人人平等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得到体现。由于人人平等,加上又有各种法律肯定和保障每个人的合法的权益,造就了美国人的强烈而突出的个体意识。所以在美国文化中人们以个人自我的实现视为人生的第一要则,形成了追求人生意义的价值张力,他们崇尚自由、平等、竞争。谈判时美方突出个人的作用,往往会指定某个人全权负责谈判,有其负责制定必要的决策和完成必要的任务,同时行使其相应的权利,在其职权范围内自行做出决策。

谈判目标的差异

中方谈判者特别重视长期友好的商业关系的建立。对他们来说,谈判的过程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谈判目的更多的是为建立和发展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签订的合同代表着长期互利合作的开始。如果谈判中双方没能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交易常会以失败而告终。美国人则认为谈判的终极目的是签定合同实现经济益。对于美方来说,合同的签订是谈判的首要和根本的任务,是其个人价值利益的体现。他们把每个合同的签定看作是一个单独的行为过程。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他们更注重于实际价值的实现。

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和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的差异是理解中美双方谈判目标差异的关键。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collectivist culture)。中国文化的集体取向与儒家学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儒家思想以“仁”和“礼”为中心。“仁”指人心,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二人,从人从二。其目的是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而达到和合。要达到“仁”,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纳入集体之中,和集体溶为一体。“礼”是行为的尺子,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人的视听言行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从而使社会达到和合,达到“仁”。受集体取向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关系”至关重要,人们相互依赖达到几乎万事必须凭“关系”的地步。因此,中美谈判中,中方对“关系”的培养的要求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美国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tic culture),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美国的个人主义与其宗教信仰有着密切联系。西方的基督教所崇尚的是个体,基督徒主张为了个体而牺牲“类”。在基督教的教义里,每个人都是单独地、直接地面对上帝。通过持之以恒的个人灵魂深处追求与奋斗而获得新生的理论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是个人主义的思想源泉(朱永涛, 2002)。在美国,个人主义是从欧洲移民踏上北美大陆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的。新教主义是个人主义的历史根源。而后的美国革命、西进运动、工业革命及多次的移民浪潮加强了这种个人主义的传统。可以说,无论美国历史还是当代美国社会,个人主义体现在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也存在着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和认同,但这是处于自己的选择,是有自己个人的意志决定的,而且是以自己个体的目的和利益为前提的。所以在中美商务谈判中,美国谈判者更注重追求实际的内容,签定合同实现个人的利益和价值目标。

提高跨文化意识

上一篇: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教学反思下一篇: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高中生物实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