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精选10篇)
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一
风险和其他科学概念一样, 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概念, 是科学研究的成果。研究生培养过程与风险管理走向融合, 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研究生培养体系有必要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升级和完善, 逐步向树人为目标、风险为导向、控制为中心、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现代教育管理转型, 坚持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 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成本效益原则, 更能够满足学校治理和管理的需要, 更能体现教学管理的重要价值, 实现专业硕士培养价值的最大化。
1 风险管理研究方法与流程
文献法: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关文献, 尤其是美国、英国等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关文献。从文献来源上看, 包括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 包括相关学术论文, 还包括国内外大学网站以及政府或者社会机构所提供的案例及其统计数据等。
调查法:主要通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现状和学院的自身发展需要, 构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实践、论文管理和管理合规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并结合了专业学科特点、社会需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利用充分的调研和学院雄厚的教学科研基础, 以及近三十年的研究生教育经验和邀请富有一线教学经验的老专家和骨干教师对项目的论证。
2 风险关系及工作流
全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视为合理保证企业目标实现, 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的动态过程。虽然风险管理管理主体为企业, 但其特征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特征相近, 采用移植的方式, 从学生、学校、社会 (实践单位等) 、政府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模式管理。工作流:利用工作流原理, 依托上述风险管理的运行模式, 综合考虑学生、学校、社会三者的目标, 设计工作流, 实现多方共赢的目的。
3 研究内容
(1) 培养目标
运用全面风险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结合本院学科优势、特色和社会需求, 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具体目标 (应用型人才) 进行合理科学定位;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为目的, 构建科学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计划、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目标体系。
(2) 课程体系
充分从学生角度出发, 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注意将国际化、创新型、应用型、前瞻性、先进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科研成果高质量地转化到研究生教学上;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和实验室平台, 在教务处题库系统基础上, 运用团队研究、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各种创新型、开放的教学方法, 采取应用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的方法,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实践能力。
(3) 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问题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核心问题, 探索人才培养的协同体制机制, 提出创新培养基金的设置, 保证学生就业和培养经费来源;同时建立“教学计划经费指标管理”核算方式, 避免寅支卯粮的情况发生, 保证经费支出的明晰性原则、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4) 论文管理与管理合规
运用全面风险管理的原理和方法, 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目标以及风险, 分析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需求特征以及与区域经济间的关系, 以论文管理与管理合规为切入点, 构建3C框架, 并采用全面风险管理相关知识控制风险、纠正偏差, 为下一步确定培养模式运行流程做好准备。
(5) 目标、元素和主体的关系与对策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学制为2年, 课程学习一般为0.75年;专业实践形式可采用分段实践和集中实践相结合的形式, 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专业实践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如何识别、协调目标、元素和主体的关系, 在学制内顺利培养学生, 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以及风险管理过程, 构建工作流流程图和关键控制点, 并结合相关管理策略进行分析, 建设基于工作流的培养信息系统。
4 应用前景
目前大多数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 对于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专业研究并不多, 并且内容也主要集中在某一校或者某一学科, 讨论的也是作者所在国家的教育情况, 和我国的研究并不具有太大的可比性。而从我国的研究中发现, 现有的文献或者是对国外专业学位培养经验的介绍, 或者是针对当前我国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 或者是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性质、内涵、特点等等进行探讨。
本研究从全面风险管理角度探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管理问题, 并从学生、学校、社会分析培养模式的目标和风险, 及运用风险管理相关知识管理培养风险并建立规范手册, 建设基于工作流的培养信息系统, 通过实践检验其合理性, 拉动相关专业培养体系的健全, 办出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和水平, 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在我校乃至全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研[2009]1号) .
[2]刘思鹏.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探索
[3]马永红, 赵世奎, 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 研究生教育研究第1期[总第1期], 2011年2月
[4]熊玲, 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 8
2.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二
【关键词】市场导向 土地资源管理 应用技术型 人才培养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我国土地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就业门槛越来越高[1] 。为适应新的形势,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充分认清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自身特点合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的办学要根据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土地资源管理是一个偏技术性的专业,因此必须从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入手,完善专业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2]。
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探讨市场导向下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1地方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1 行业人才缺口分析
自1985年以来,为了适应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需要,全国已有多所院校相继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近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有60多所,开设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有约50所,开办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高校近20所。广西有三所高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分别为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和广西师范学院,截止目前,广西三所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每年毕业生人数累计不足100人。
随着土地利用行业的发展与繁荣,土地系统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据了解,广西的国土系统,尤其是县级以及县级以下的土地管理部门,近80%工作人员为非专业技术人员,未受过正规的、系统的专业教育,在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种技术困扰。近年来大规模土地规划与土地整治项目的编制,各地国土局不得不委托高校或规划院来完成,甚至委托区外的高校和设计院来完成,如崇左市本级以及所属各乡镇的全国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则委托南京大学来完成,由于距离的原因,不利于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沟通,同时也加大了编制的成本。
1.2 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现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土部门,从近几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就业主要分为五个方向:一是在国土部门从事地籍管理等土地管理工作,二是在规划院、土地整理公司从事土地规划、土地整治等工作,三是在测绘局、测绘公司等从事测绘工作,四是在估价公司从事土地估价、房地产估价工作,五是在房地产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及中介工作。由于近几年国务院对国土的利用情况越来越重视,国土部先后组织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基本农田划定、低丘缓坡开发等各项规划,带动了一大批毕业生就业,因此近几年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国土部门和规划院、土地整理公司从事土地管理或技术工作成为就业的主流。从毕业生的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都成为了国土部门或土地规划等机构或企业的业务骨干,也有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通过了全国估价师考试,成为注册土地估价师或房地产估价师。未来几年土地整理、耕地保护等比较新的领域对本专业人才需求量很大,应成为今后培养和就业的重点方向,在开设课程和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时应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行课程和教学优化[3]。
2广西财经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办学特色研究及实践
广西财经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12年9月开始招生,作为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无论学校转型与否,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探索仍是提高本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就业水平的重中之重。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都处于借鉴和学习的阶段。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广西高校的研究空白,能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课程设置,及时调整教学和培养目的,是新建专业的一个优势,建设“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新、人新我特”的特色专业,是学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特色专业建设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和专业定位,按照“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如何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教什么课程?—通过什么教学模
广西财经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创办以来十分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求实践课程学分不低于四年所修总学分的24%,实践课除了常规的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等,還开设了土地综合实训、土地规划实训、不动产估价实训、测量实训等课程,分项目分专题对学生进行集中实训。实践课上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使用画图工具和测量仪器,而是鼓励教师将项目带进课堂,为此,广西财经学院特别创办了创新创业学院,给予一定的启动基金,鼓励教师带动学生注册公司进行创业。同时,注重校企合作,与“广西土地整理中心、广西土地学会、广西海洋研究院”等单位及社会组织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校内校外双管齐下,让学生在学校就能参与到实际工作,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培养真枪实干的毕业生。
3 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讨
3.1专业定位明确,突出专业核心课程
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三
所属学科门类:管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
所属院系: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和宽厚的管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具有一定的系统科学、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实践和适应能力。本专业分为管理科学和管理信息系统两个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主要培养能用先进的管理思想、系统方法、数学模型和信息技术分析企业活动和社会 经济活动的高级管理决策和管理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培养善于分析问题和提出基于信息技术解决企业组织和管理问题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管理信息系统
2. 管理科学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二年半。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总学分必须修满36-39学分,其中跨学科学生为39学分。
(一)学位公共课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理论,2个学分,36课时;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2个学分,36课时;第一外语,3个学分,72课时;共三门课程7学分。
(二)学位基础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数理统计,每门课程3学分,51学时,共三门课程9学分。
(三)学位专业课含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数据库设计研究、企业资源计划研究、计算机网络设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管理中的模型与方法(管理信息系统 研究方向)、决策理论与计算机方法(管理科学研究方向)、高级运筹学(管理科学研究方向),每门课程2学分,36学时,共五门课程10学分。专业选修课包括:电子商务研究、供应链与物流研究、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管理沟通、信息系统研究专题、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工程、企业电子商务战略,每门课程2学分、36学时,至少选三门共6学分。
(四)任意选修课可以在全校任意专业选修3学分课程。
(五)跨专业的学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至少选修本专业三门本科专业课程。
五、培养方式与成绩考核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基本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同专业方向的硕士生指导小组领导、硕士生导师具体负 责制度。硕士生指导小组负责监督本方向硕士学位培养质量,导师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科研和思想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本专业成绩考核由课堂教学考试(任课教师负责考核)、课程论文(任课教师负责考核)和社会实践(应由硕士生指导小组参加学生的考核)多种考核形式。
六、论文开题报告与预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文化课程学习结束后进入论文工作阶段。论文的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文献阅读量不少于30万字。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应进行预答辩。预答辩的时间安排在答辩前3个月进行。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要求见《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
八、发表论文
4.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四
一、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在模式动物遗传学领域内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或相关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具备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遗传学及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宽广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把握本学科的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能独立设计及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的成果应具备创新性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具体目标如下: 1)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优良的学风。
2)具备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内较扎实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相关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3)基本具备发现科学问题,并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4)熟悉独立申请和主持科研项目的过程。
5)能用中、英文撰写综述性和实验性两种不同性质的科研论文。
二、研究方向
1、基因组改造和细胞遗传学:
动物的基因组改造;
细胞遗传学;
2、模式动物和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果蝇、斑马鱼、爪蟾和小鼠发育生物学 代谢与生理稳态维持 神经系统疾病模型 肿瘤与干细胞研究
三、招生对象
主要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等相关专业毕业生,也适量招收数、理、化和工程学科的毕业生。
1、硕士研究生:获学士学位的应届及近四年内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志愿报考南大的各校推免本科生,经由推免生网上报考录取系统登录,在符合南京大学录取条件及面试合格情况下,可获录取。
2、博士研究生:
1)硕-博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前两年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享受硕士生待遇。全体硕士生在第三学期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后,经所内教授会议批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后在入学后第三年直接转为博士生并享受博士生待遇。2)公开招考:获硕士学位的往、应届硕士毕业生,经“申请-考核”流程,并在复试的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3)直博生:条件特别突出的本科推免生,经由推免生网上报考录取系统登录,在符合学校直博条件及面试合格情况下,可被录取为直博生。
4)本学科不招收外单位在职研究生。
四、入学考试
1、硕士研究生:考试1)政治;2)英语;3)细胞生物学;4)遗传学。其中英语和政治为全国统考;专业参考书目以当年招生指南为准。
2、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
五、学习年限
1.博士:
对硕士生起点,经中期考核后批准为硕博连读的同学,分两个阶段:
硕士研究生阶段: 2 年;博士研究生阶段: 3年(以往获得过硕士学位的博士研究生为4年)。对推免的直博生:从入学起5年。2.硕士(学术型):
对硕士生起点,经中期考核后裁定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3年。
六、课程设置
研究生必须修读全校必修(即A类)、全所必修(即B类)和4门专业必修(即C类)课程外,还可选修专业选修方向(即D类)课程。所内开设B类C类课程强调内容的整体性、前沿性及与国际一流高校课程的接轨性,着重强调科研思维的培养。鼓励选修其他交叉学科和专业的课程,拓宽知识面。由于本专业基本设置为硕博连读(约85%硕士生将继续读博),在课程安排上将主要以为将来攻读博士的研究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培养科研素养为目的。因此,在硕博分流前,同一课程体系将适用全体研究生。对少部分最终攻读硕士学位的同学,本专业将依照南京大学二三三硕士生教育框架,对其进行学术导向型硕士培养。
硕士研究生须修满32学分,方可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具本科学历者修满32学分,并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者,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具硕士研究生学历者须按学校规定修满A类及3门D类专业选修课,并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者,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课程及学分分配如下:
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二外语必选,其他三门任选一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
(1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学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学分)第二外语
(4学分)
B类:院系必修课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C类:专业必修课
(3学分)
细胞信号调控网络研究(3学分)
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3学分)信息基因组学
(3学分)(3学分)现代遗传学
发育的分子机制(3学分)细胞生物学前沿(3学分)生物工程与合成生物学
(3 学分)
(3学分)(3学分)发育生物学专题(I)遗传学专题(I)
D类:专业选修课
博士资格考试Ⅱ(3学分)博士资格考试Ⅰ(3学分)注:# D类课程为博士生专业选修课程,亦可作为硕士生选修的高级课程。
七、培养方式
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应完成公共课和大部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本专业对动手能力尤为重视,研究生一年级入学伊始即进入两个导师实验室进行轮转,每个实验室为期两个月。之后经轮转实验室导师和研究生协商后决定今后开展课题研究的导师及实验室,从而进入学位论文的研究实施阶段。研究生在第三学期组成研究生指导委员会,进行中期考核。未通过中期考核的研究生作肄业处理。通过中期考核、被裁定具有博士生培养潜力的硕士研究生经研究生院批准后转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剩余部分硕士生将被裁定获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硕士学位起点的博士研究生及直博生亦须通过中期考核。
八、研究生中期考核
考核小组由遗传学相关专业的四名专家组成(包括导师),此即为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研究生用英文撰写研究申请(research proposal),并进行答辩,回答指导老师的提问。之后汇报本人的课题研究进展。该次答辩将被评分,将与专业课成绩在乘以各自权重后构成中期考核的书面评分。在此基础上,中期考核最终结果将经全所PI会议讨论后确立(书面评分末位15%左右的同学将被重点讨论)。PI会议将根据本次考核成绩、及研究生平时表现,裁定不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学生,做未通过中期考核处理。PI会议还将决定具有攻读博士资格或硕士资格的研究生名单。
九、交流能力培养与实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生每年进行一次文献报告(journal club presentation)和一次课题研究进展汇报。以上报告由多人参加,进行提问和讨论。研究生从第二年(或第一年)应在年会中展示课题研究墙报(poster)。
十、过程管理
1.本专业培养模式为硕博连读、考入攻博(硕士基础)或直博(本科基础),及根据中期考核结果而裁定的攻读硕士模式。
2.研究生入学后,一年内进行师生互选。
3.硕士研究生入学两年内,组织指导委员会对其进行中期考核。考核结果经全体PI会议讨论后决定。PI会议将根据本次考核成绩、及研究生平时表现,裁定不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学生,做未通过中期考核处理。PI会议还将决定具有攻读博士资格或硕士资格的研究生名单。
4.博士研究生从第八学期,硕博连读/直博研究生从第十学期可以安排博士论文答辩。5.对所有在本专业入学的研究生,本专业为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唯一单位。6.学业期间的其他未注明管理事项,由全所PI讨论、投票结果最终决定。
十一、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模式动物研究所是所有在本专业入学的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学位的授予将本着“严肃、严格、高要求”的基本原则。
学位论文选题要体现本学科的前沿性和先进性,学位论文研究要求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步骤如下:
1.师生共同商定研究研究内容和计划; 2.研究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工作。
3.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应定期作阶段性报告,以保证研究进度。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需完成学位论文以及至少发表一篇第四作者以上的SCI学术论文。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需完成学位论文以及发表一篇(含)以上第一作者的SCI学术论文(其中一篇IF必须大于4)。具体要求参见最新版本的《南京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基本条件》。
4.论文完成后,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文评审和答辩。
5.通过论文答辩的研究生,经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后,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授予学位。
十二、主要参考书目
5.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五
一、培养目标
⒈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中医药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⒉具有系统、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推拿学科专门知识及技能。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掌握一定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能力。能独立运用针灸、推拿疗法处理临床常见病。
⒊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
⒋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⒈经络本质、腧穴特异性及其与脏腑器官相关性的研究
⒉针灸镇痛与免疫调节的相关性研究
⒊针灸、推拿调节脑功能的研究
⒋推拿及其相关方法防治骨、关节病和软组织损伤的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96学时,5学分)
外国语(216学时,12学分)
针灸临床研究进展(90学时,5学分)
穴位局部解剖(72学时,4学分)
针灸实验研究进展(72学时,4学分)
现代推拿应用与研究(72学时,4学分)
计算机应用(68学时,4学分)
医学统计学(54学时,3学分)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36学时,2学分)
形势与政策(36学时,2学分)
保健与体育(30学时,1.5学分)
中医药文献检索(54学时,3学分)
医学分子生物学(54学时,3学分)
免疫学及其进展(45学时,2.5学分)
实验动物学(36学时,2学分)
生物化学及其进展(36学时,2学分)
生理学及其进展(45学时,2.5学分)
病理学及其进展(45学时,2.5学分)
中成药分析(54学时,3学分)
生物工程技术(36学时,2学分)
高级病理生理学(54学时,3学分)
中药药效毒理学(54学时,3学分)
古代汉语(36学时,2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选修2门以上课程,以满足研究方向及课题研究的需要。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实行研究生处、系(医院)、教研室(科室)三级管理的导师负责制。
1.德育教育
采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2.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一般应在第一学年完成。课程学习采取课堂讲授、实际操作、讨论或自学等学习方法。课程结束时,均应考核评定成绩。
3.科研工作及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研究课题,于第三学期末以前,写出研究课题的文献综述,并在一定范围内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报研究生主管部门备案。课题研究过程中,应按计划由研究生定期在科室作阶段性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翔实,层次清晰,并有一定的独到见解,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相应的理论水平。
论文完成后,须经导师及指导小组审核同意,方可推荐答辩,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和《浙江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等有关要求,组织论文评审、答辩和学位授予的审核工作。
4.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承担本专业大学本科专业课的辅导、批改作业、组织讨论及少量的课堂教学任务,由科室对其教学能力进行考核。
研究生在第一学年结束的暑假期间,应结合本专业特点,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以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5.文体活动
6.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六
1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国内外学者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主要分成3类:个性与职业匹配、职业选择、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①个性与职业匹配理论是由帕森斯和威廉姆逊提出的最早的职业选择理论,即每种职业对就业者的能力、兴趣等心理特征都有着不同的要求,通过心理特性测试,可判断人们的就职方向。②职业选择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帕森斯和霍兰德的理论。帕森斯提出的“职业一人匹配”理论,是职业选择最经典理论之一。霍兰德提出的职业性向理论,将工作环境分为6种,不同职业归属不同工作环境。③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则认为除了个性应与职业匹配之外,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对职业选择也存在着较大的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就是从动态角度研究人的职业行为、职业发展阶段的。代表性理论是萨伯、金斯伯格、格林豪斯和施恩的理论。他们共同认可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贯穿一生,应根据职业发展阶段实行不同的方式和内容的指导。该理论为日后蓬勃兴起的职业管理和职业指导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培养模式。笔者曾依据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年级差异显著”“动态发展特点”2个特点,提出了“三阶段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本文将根据此理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要求,创新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2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人才要求
2.1 培养目标
管理科学与工程(以下简称管工)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2]。与其他管理学科相比,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3个本质特点:①突出管理学(门类)的研究方法、方法论(及分析的哲学)与研究工具,并给出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应用示范;②突出技术管理特别是信息技术管理的理论与工具,促使其他相关学科领域在新的技术平台,特别是新的信息技术平台上变革,并给出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应用示范;③突出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领域[3]。因此,可以这么界定:管工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是介于本科与博士之间的层次,即培养能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方法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4]。
2.2 人才要求
从学科的本质特征来看,管工一级学科的人才培养应包括:一是有能力开发新的管理科学(广义)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的人才。二是能够熟练应用管理科学与决策科学、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到各个管理领域的人才。三是能够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研究方法,对各类操作层面的工作进行研究,并提出操作规范的人才。四是依据管理领域信息流程的共性特征,在相对通用的软件平台上开发专用信息管理平台的人才。五是能够熟练剖析管理领域的信息流程,进而规范信息流程,并在新的信息技术平台上实现信息管理的人才。六是熟悉某类技术,并具有围绕这类技术进行预测、评估,组织开发并使之付诸实施的技术管理人才,也就是对技术要素及其相关因素实施全过程管理的人才。七是熟悉某类工程,具有对该类工程从立项、实施到验收的全过程的综合管理能力的人才。八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新生专业的建设与管理人才。
以上第一、第二类人才应当有较好的数学素养和一定的工程学科基础;第三类人才应当具备较好的心理学、生理学知识和一定的工程基础;第四类人才应当熟悉管理领域信息流程的共性,具有较好的软件开发能力;第五类人才应当具有较好的分析信息流程的能力,熟悉新的信息技术平台,并具有在新的信息平台上实现信息管理的能力。第六类人才应当主修过某类工程技术,具有管理“围绕技术要素的诸多相关要素”的能力。第七类人才应当具有技术管理、工程实施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等多领域的综合管理知识。第八类人才是复合型的,需要具有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的知识,以及应用信息技术和相应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
由于管工学科的广泛性,因此一般高校会依据自身情况,选取4~5个研究方向进行人才培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则由技术与创新管理、信息管理、工业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5个方向构成。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是: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管理学、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信息技术、系统规划与决策、企业信息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与计算机应用技能,了解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方法论的研究及其在管理活动中的应用动态及趋势,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定性与定量分析能力、复杂系统管理的决策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外语水平,能从事工商业企业及政府部门的管理或教学与科研活动。
3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所谓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划和社会需求,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5]。
3.1 培养思路
培养思路可依据笔者提出的“三阶段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即将研究生培养分成3个阶段:试探阶段、具体化阶段和专业化阶段。
试探阶段主要是确定个人发展目标。此阶段为研究生入学到研究生开始进行科研项目。个人发展目标的树立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切入点,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个人能力需求分析结果使学生个人发展更具方向性,最终利于个人发展目标的确定。
具体化阶段帮助研究生在个人发展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锻炼实用的职业能力。此阶段为研究生开始进行科研项目到研究生开始进行就业相关活动。由于试探阶段研究生设定的个人发展目标可能是多方位、宽领域的,因此,职业生涯规划要进一步细化,列出各种发展的清单,启动个人计划,严格按照规划的安排实施。
专业化阶段主要是帮助研究生调整职业生涯认知,确立职业选择。此阶段为研究生开始进行就业相关活动到研究生就业成功。在这个阶段中,研究生对职业生涯有了更清醒的认知,从而作出科学的职业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3.2 课程设置
根据上述研究生培养思路,专业课程体系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3.2.1 理论课程
为了满足管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课程由原来的38门调整到28门(主要课程设置见表1),将原来一些重复交叉较多的课程进行了合并。特别增设创业管理课程以培养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满足更高的职业规划要求。为了满足研究生的职业规划个性化需求,管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除可在自己的专业选修课程群中进行选择外,也可以在学院的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群中选择。同时,利用学术讲座课程,邀请行业知名人士为研究生指点迷津,让硕士研究生对自己将从事工作的领域和工作岗位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及时地给自己“充电”。
3.2.2 实践环节
为了提高管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使其尽早地了解以后的职业环境与职业素质要求,学院要求研究生必须参加生产实践、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在入学后的第一个暑假,研究生要深入社会,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要根据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和生产实际的现状及关键问题。社会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具有严肃的工作态度、较好的科研能力和严谨的学风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一环。社会实践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调查、技术服务、基层锻炼、社会主义教育等。学院设有稳定的实践基地,根据实践基地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派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以帮助基地解决生产、技术或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生在学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个月。
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结束后,学院组织相关人员组成评定小组,采取考查方式对研究生进行成绩评定,以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计入研究生成绩册,并归入学籍档案。
4 支撑体系建设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管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除了上述课程体系的改革外,还需要相关支撑环境的辅助,才能取得更好的培养效果。
4.1 依据“三阶段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完善和发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
笔者根据职业规划理论,在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三阶段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将研究生培养分成3个阶段(试探阶段、具体化阶段和专业化阶段)。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依据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重点。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指导前移,服务毕业。即在研究生刚入学时,就建立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网站等方式,对研究生进行人一职匹配等专业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对研究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和帮助。研究生可据此,结合个人兴趣、特点制定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同时,改变以前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主要面向毕业生的做法。②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机制。职业规划教育可在一、二年级研究生中实行标准化、统一化的就业指导,但针对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服务,要突出个性化的特点,特别要加大就业的帮扶、援助工作。③突破时空界限,抓住各种时机,强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的作用。④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实现国家、高校、社会的广义一体化的全员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这样不仅能够配合就业指导前移的连续性、职业辅导的长效性的需要,还能提高对毕业生就业服务的质量。
4.2 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在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研究生导师具备2个方面的优势:①对研究生准确评价的优势。由于研究生群体构成复杂,工作经验、学习能力、家庭背景、择业观和期望值差异较大,学校相关部门难以对所有研究生作出准确评价。而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研究生导师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能比较准确地评价研究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处事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其择业提供符合其个体的建议和指导。②对行业熟悉的优势。研究生导师与所从事研究的行业有着一定的人脉,对本专业的研究生就业非常有利。导师既可以及时向研究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单位企业的岗位需求信息,也可以向单位企业推荐合适的学生,减缓研究生就业压力。
5 结语
通过上述的改革,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地提高了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但如何在研究生教育中依据个体特性,挖掘、发现和提高研究生的更高层次的就业能力,即创业能力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
参考文献
[1]李雷,杨怀珍.三阶段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索[J].科技资讯,2010(18):202.
[2]王媛.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专业本科教学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研究[D]:[博士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3]马庆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2):69-78.
[4]邹树梁,张彩平.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复合型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5):142-145.
7.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七
关键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所谓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相对于内地高校,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展较晚,如何让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培养跟上全国的步伐,如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创新、完善培养模式,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发展现状
1.在职培养和全日制培养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比较灵活,分为在职和全日制两种。在职人员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在每年的10月份参加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全日制专业硕士在每年年初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海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时间是两年,比学术硕士少一年,这样可以更早走上教育实践岗位学以致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研究生在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三年,并在职学习研究生课程,第四年到海南师范大学脱产集中学习一年,毕业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2.培养模式
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化,不重视实践,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专业硕士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海南师范大学在2009年获得了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资格,不断扩大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海南研究生教育与内地比还有较大差距。
3.招生比例和招生专业
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的教育水平逐年提高,招生比例和招生专业都在逐年增加。海南师范大学从2010年开始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农村教育硕士,每年招收50人,2010年和2011年共招收100名农村教育硕士,2012年改招特岗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录取了48人。到2012年止,文学院共招收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计133人,加上学科教学数学、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大约200人。
二、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较晚,与内地有很大差距
全岛只有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招收研究生,海南师范大学2009年获得教育硕士培养资格,2011年开始招生,到今年(2012年)才完成两届招生,可见海南专硕培养的先天不足。
2.教育规模不大
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总体上还不是很大,形式也比较单一,涉及的职业领域与学位类型也不是很多,不能满足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不利的。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有教学管理、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硕师计划”、特岗教师在职攻读的方向设置,可见专业设置覆盖面还不够宽泛、全面。
3.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由于海南的专硕刚起步不久,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等还是仿照、借鉴学术硕士培养模式。
三、海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1.培养目标的改革
在学位层次和地位上,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是在一个级别上的,不同的是培养目标,专业硕士应该突出自主性、研究性、实践性的培养。海南师范大学的“硕师计划”和特岗教师在职研究生就是很好的培养模式,结合了农村教师的实践和理论的培养,并且他们都是在职的。特岗教师在职研究生第四年到海南师范大学脱产学习,这样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好的针对性。
2.培养方式的改革
培养方式的改革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学位论文选题及研究、质量考核等各个环节。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课组织工作有待加强,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实践经费没有到位。值得指出的是,笔者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参加了较多学术讲座,这些讲座对于专业的培养是不无裨益的。
3.课程设置的改革
专业硕士的课程应该按照本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来设置,加大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比例和数量。结合海南省的特点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利用国内外最新技术,设置有操作性、实践性和有特色的课程。作为海南省培养教师最重要的师范学校,海南师范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有所创新,可以结合海南丰富的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论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意义.现代教育论丛,1998(2):1.
[2]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04-29:27.
注:本文系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第一批),24号。
8.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八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物医学工程专门人才。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生物医学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医学等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或应用前景。
二、招生对象
有资格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三、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生学制为3年。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3年。
四、学科介绍
本专业设有两个研究方向:
1.生物医学电子学
研究课题有:(1)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2)生命活动的非线性现象(混沌与分形等)及其非线性模型的研究。(3)生物功能反馈机理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其中包括自主神经功能、脑功能和肛直肠肌功能等)。(4)心外(内)膜mapping对心脏外科手术评价系统的研究。(5)基于神经网络的生物医学信息的分析及其研究。(6)调强放疗优化与手术导航的研究及脑功能核磁共振信息分析处理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7)生物识别研究(主要研究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核心技术)。
2.医学仪器及图像处理
主要研究内容有:(1)医学图像如CT、B超及MRI图像的处理、图像的压缩和检索。(2)远程医学诊断系统。(3)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生物医学仪器的开发。(4)放射物理。
五、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主要课程设置如下: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2学分)
英语(4学分)
B类:
电子信息前沿(2学分)
(以上必修)
现代数字信号处理(3学分)
信号处理中的数学方法(3学分)
集成电路原理与设计(3学分)
(以上3门选修2门)
C类:
电子学进展(3学分)
生物医学电子学(4学分)
医学成像原理与技术(3学分)
近代电子学(4学分)
D类:
医学信号处理(3学分)
医学物理(3学分)
网络通信(3学分)
计算机控制技术及网络(4学分)
DSP与微控制器(4学分)
模式识别(3学分)
六、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入学后第一学年完成A类、B类和大部分C类、D类课程的学习,并在导师指导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开题报告,应不迟于第二学期末完成选题报告,经硕士生指导小组评议通过后进入学位论文的实施阶段。第三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
学分要求:一般为32学分,非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36学分(包括本科课程3-4门约6-8学分)。其中A类为8学分;B类:3门为8学分,C类2-3门共6-8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在D类课程中,原则上要求理工科硕士生跨二级或一级学科选读的硕士课程不少于3-4学分。
七、考核方式
1、A类、B类、C类课程考核以笔试为主,由有关任课教师负责考核工作。
2、D类课程可采取笔试与写专题综述报告相结合的方法,以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
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验性课程必须完成实验,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4、硕士生中期考核:在入学后第三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对研究生
已修课程、论文进展情况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提出终止培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建议。
八、论文和答辩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要体现本专业各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和先进性,论文选题应和导师的科研任务结合,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选定研究课题及课题方向、范围,并公开作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完成的期限等。
学位论文完成后,须按照《南京大学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细则》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论文答辩并申请学位。
九、参考文献
主要学术期刊如下: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Brain research
Neuroscience research
Circulation Research
American heart Journal
Medic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computing
Circulation
Journal of American Acoustics Society
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Ultrasonics
Acustica
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edical physics
Biophysical Journal
Biological Cyberne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 Frequency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Journal of Biological System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Research
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Medic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中国科学中华胸心血管杂志
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中华心血管外科杂志声学学报
声学技术应用声学
中国物理快报生理学报
生理科学进展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科学通报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中华超声影象学杂志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报
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进展
9.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九
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舞蹈)培养方案
(2013年入学研究生开始使用)
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
专业学位类别代码:13
51专业学位类别名称: 艺术硕士
专业领域代码:135106
专业领域名称:舞蹈(舞蹈编导、舞蹈表演)
学制:3年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专业领域介绍:
广州大学全日制艺术硕士舞蹈专业研究领域包括舞蹈编导和舞蹈表演与指导两个方向,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的艺术教育特点,强调舞蹈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舞蹈艺术专门人才。
舞蹈编导 本方向主要是对舞蹈编导基础理论与舞蹈创作的研究。注重舞蹈编导教学、舞蹈剧目创作、舞台导演研究的同时,系统地理解、掌握、运用舞蹈编导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创作实践;发展舞蹈动作语言,继承岭南传统舞蹈文化,积累舞蹈创作素材,形成正确的舞蹈创作思维方式;能自如地运用舞蹈编导理论与技术技法编创不同风格题材舞蹈作品和舞蹈晚会;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教学原则,培养创造和创新意识,适应舞蹈创作工作的需要。
舞蹈表演本方向主要包括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中华民族民间舞等舞种的表演研究。坚持舞蹈表演的艺术和技术统一的原则,在接受本专业严格的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舞蹈表演理论、舞蹈史论、舞蹈作品体会与分析、舞蹈美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理论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舞蹈表演能力和丰富、全面的舞蹈文化修养,掌握舞蹈作品的分析方法,有较强舞蹈鉴赏能力和表演不同风格及题材舞蹈作品的能力;并能运用现代传媒工具,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三、培养目标
培养舞蹈专业领域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艺术创作技能及表演技能、较强艺术理解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本专业的各种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的高层次、应用型舞蹈艺术专门人才。
四、培养方式
(一)充分利用广州芭蕾舞团、广州歌舞团和广州市艺术学校“两团”的优质资源,共享“两团”所拥有的师资、设备、场地等有利条件,紧密结合艺术实践,聘请“两团”高水平舞蹈专业艺术家指导实践类课程,加强舞蹈表演实践与舞蹈创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将“两团”作为艺术硕士研究生的艺术实践基地。
(二)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度。聘请“两团”高水平舞蹈专业艺术家为校外导师,主要负责艺术表演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校内导师主要负责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
(三)采用“课题制”实践教学,探索“院团结合”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新路子。
(四)采取导师负责制及导师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设置与要求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对岭南舞蹈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强调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在艺术技能、技巧、艺术基本功方面的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价值观;对不同类型生源,实施分类培养。根据这一基本思路将艺术硕士课程体系分设为文化与艺术素质、表演技能、创作实践三大板块。
1.文化与艺术素质板块
(1)专业外语(2学分)
(2)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2学分)
(3)舞蹈表演艺术精华(3学分)
(4)舞蹈美学(3学分)
(5)舞蹈研究与论文写作(3学分)(5)选修课程(4学分):舞蹈美学,舞蹈人类学,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岭南传统舞蹈文化,岭南民间舞蹈艺术家及其作品,田野工作与案头研究,舞蹈解构与解读,中国舞蹈意象研究,舞蹈种类鉴赏,舞蹈研究与论文写作等。
2.表演技能板块
(1)舞蹈表演创作研习(3学分)(2)舞蹈动作语言设计(3学分)(3)舞蹈作品分析与体验(3学分)(4)选修课程(4学分):现代舞分析与体验,舞蹈训练的人体科学理论与应用,舞蹈教育学、舞蹈剧目分析,岭南民间舞蹈剧目排练,舞蹈基本功训练,戏剧表演研究,性格舞研究(芭蕾舞表演方向),舞蹈形态学、岭南戏曲鉴赏等。
3.创作实践板块
(1)岭南舞蹈艺术考察与采风(4学分)(2)舞蹈创作理论与实践(2学分)(3)毕业展演指导(2学分)(3)选修课程(4学分):舞蹈编导技法,舞蹈剧目创作,舞蹈多媒体创作与应用,舞蹈音乐,岭南舞蹈创编,文艺晚会的策划和导演,“院团结合”艺术实践等。
全日制应用型硕士专业研究生须修读46-50学分,其中必修课24-28学分,学位论文开题与中期报告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艺术实践4学分。一般16学时计1学分。
学术活动方面,研究生参加校内、外公开举办的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研讨会等)要求不少于三次,并分别写出三篇心得报告,记1学分。
未获学士学位(学历)考取的研究生及跨学科考取的研究生,或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在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方面有缺陷、需要在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补修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不少于二门),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方能申请参加论文答辩。补修课程填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登记成绩,不计学分。
(具体做法参照广州大学全日制三年制硕士研究生要求)。
六、课程教学大纲
每门课程须编写“广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七、实践学习规划
攻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第一、二学年修读学位课程和专业课程;第二学年到艺术实践基地实习和见习,同时准备实践展示会和毕业论文选题;第三学年准备和完成实践展示会和毕业论文。
八、实践展示与学位论文
学生毕业的水平评定主要包括实践展示和学位论文,实践展示与学位论文的成绩比重是7:3。
(一)实践展示
实践展示是艺术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专门展示,是艺术硕士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形式,也是对本专业学位获得者艺术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全面检验。实践展示包括舞蹈创作专场晚会、文艺专场演出等。
舞蹈编导方向艺术硕士研究生必须举行1场专场作品晚会,舞蹈表演方向艺术硕士研究生必须举行2场舞蹈表演晚会,每场演出纯表演时间不少于45分钟。晚会舞蹈剧目必须体现出创作者、表演者对作品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应具有较完满的表演技术水准和较强的表现力。
(二)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体现所属专业方向的性质、特点与范畴,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学位论文的写作,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要有明确的主题和完整的论述,要围绕自己的毕业创作、表演实践展开研究性的调研与分析,要从与创作、表演相关的美学、历史、文化等多种角度展开理论思考
和深入研究。学位论文应建立开题和中期审查制度,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学位论文正文应不少于15000字。论文评阅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审查,严格答辩程序,保证论文的质量。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通过所有课程考核、修满规定学分、达到毕业实践展示规定要求,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可以授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颁发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十、校外实践基地情况
本专业建有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研究生的指导实行“双导师”制。校外实践基地名称:广州芭蕾舞团基地负责人:张丹丹 校外实践基地名称:广州歌舞剧院基地负责人:史前进
附校外实践基地协议书。
十一、校外导师情况
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后,由经过学校认定的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校内导师与来自实践单位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共同担任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校外实践学习和学位论文。
十二、必读和选读书目
1.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版。2.于平《舞蹈编导教学参考资料》,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1998年版。3.李承祥《舞蹈编导基础教程》,北京舞蹈学院内部教材1998年版。4.(法)伐纳《舞蹈创编法》(郑慧慧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5.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6.(美)索雷尔《西方舞蹈文化史》(欧建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7.施密特(德)《皮娜-鲍什——为对抗恐惧而舞蹈》(林倩苇译),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7年版。
8.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9.金秋《舞蹈编导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10.孙颖《中国古典舞评说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11.于平《风姿舞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2.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13.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1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15.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16.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17.刘建、张素琴、吴宏兰《舞与神的身体对话》(上、下),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18.《中华舞蹈卷——广东卷》编辑委员会,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19.资华筠、王宁、资民筠、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20.(日)江口隆哉《舞蹈创作法》(金秋译),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10.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篇十
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类型的转变,以及地方院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面临如下问题:培养目标与地方人才和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研究生课程设置比例不协调和缺乏层级性、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和体系不完善、研究生教育资源缺乏、科研训练明显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重新定位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评价方式,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一 面向地方培养多样化人才
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是面向地方和为地方服务的,它担负着为地方社会培养高层次动物学专业人才的责任。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目前地方社会迫切需要一些实践技能强和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理论型、应用型和技术型动物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地方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应考虑地方社会的需求,以培养高层次理论型、应用型和技术型动物学专业人才为主体。改变以往盲目进行攀比,一味追求高层次的培养目标的现象,这样才能在整个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体系中获得发展。
地方社会对高层次理论型、应用型和技术型动物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多样化。多样化不仅体现在大力发展动物学的专业学位,而且在动物学专业学位中,也要根据社会需求灵活制定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目前即使是学术型学位,培养的动物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大部分也都要从事实际工作,那就不一定要求所有的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都去做论文,课程硕士或者非论文硕士的培养也都应该成为动物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 加强招生宣传
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的问题是关系到动物学专业学位能否蓬勃发展的关键,地方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做好动物学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宣传和动员工作,只有较好的生源,才能使后续的一系列培养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和实施。由于地方高校的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在社会上影响较小,因此一定要牢牢抓住就业市场这根主线,加强招生宣传,开拓生源,提高招生质量。可以充分利用报纸、网络资源、电视、新闻、咨询会等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宣传自己的动物学学科优势和特色,利用招生专业目录等宣传材料,详细介绍动物学专业情况、动物学专业导师情况、动物学学科建设情况等,为学生报考当好参谋。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与生源直接交流,做好咨询服务工作。总之,要利用一切机会大力宣传学校,宣传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不断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报考,提高生源质量。
三 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培养动物学专业研究生的主要力量,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动物学专业研究生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要有一支合理且稳定的学术梯队和导师组。学术梯队和导师组要包含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导师,这样才会有利于动物学学科发展和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根据动物学专业的发展要求,聘请其他高校和企事业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科研、行政人员及高级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导师。在导师的评聘制度上,可以借鉴美国经验,公开评聘,做到学历与能力并重。对于动物学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学校和学院要注重对其进行继续教育。对于新聘任的动物学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要求,优选科研能力强且具有博士学位的动物学专业老师进入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改变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比例不足的状况。同时优化导师的年龄结构,积极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年轻教师担任动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值得一提的是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接受动物学专业新知识、加强动物学方面科研、教学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掌握动物学专业最新研究动态,申请高质量的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等。同时加强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培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动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四 加强科研训练
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训练形式主要有,动物学方面的科学实验、课题研究、社会实践、学术沙龙、学术会议、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科研成果评比活动、科研创新事例展、学术论坛和读书报告。通过这些动物学专业科研训练,让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动物学专业特长和个性需求,参与到最适合自己的动物学专业特色的科研训练中,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调查表明,地方高校在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导师课题来源不足,学生缺乏科研训练等问题。因此,地方高校应加强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训练与学位论文的管理。地方高校和学院要竭尽全力申请到更多的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学院和导师要鼓励或强制性地要求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研究,将科研课题中的基础部分交给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来做,这样既可以减轻动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的科研工作量,又可以为师生相互交流创造一定的条件。在此过程中,导师亲自指导动物学专业硕士生的学术研究,使动物学专业硕士生增强学术研究能力,获得学术研究的经验。地方高校和学院要经常组织动物学专业的学术科研活动,并且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形式单一。多样化的动物学专业学术活动要办出特色,比如每月可以组织一次由学术导师、实习导师和动物学专业所有研究生共同参加的学术交流讨论会;合作的企事业技术研究人员可以经常到地方高校进行有关动物学专业知识的讲座,与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相关交流;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定期到企业参观技术员的研究工作和研究环境。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择与地方社会经济等现实需要相结合的课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地方高校、企事业和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合作,为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创造条件。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对于年轻、有培养前途的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要着重培养其创新能力,要求阅读原版外文书籍,撰写高水平文献综述,鼓励考博及发表论文;对年龄偏大、家庭负担较重的动物学专业研究生以培养动物学专业技能为主。endprint
在动物学专业科研训练中培养实践能力,需要有稳定而有效的制度来保证。首先应将科研训练环节的内容、目标、要求、考核方式和成绩列入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并体现在动物学专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使科研训练环节的实施规范化和制度化;其次,制定并完善科研训练实施规则,保障科研训练的进行;再次,制定和完善科研训练考核制度,对动物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训练活动进行定期检查、考核和评价,形成稳定的激励机制,促使动物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生按计划完成科研训练任务,实现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训练的目的。
五 加大中期考核力度
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要经过一个较长阶段的动物学专业学习和动物学专业相关课题研究,时间跨度比较长,如果没有相应的中期考核措施,难以确保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无法实现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分流培养。因此,要加大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力度。通过中期考核,使那些想攻读博士的学生或希望尽快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使那些学习成绩差、科研素养低和实践能力弱的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重修一年或终止学习。
为了切实实现中期考核的激励和分流作用,促进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应该从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保障中期考核的有效实施。笔者认为要切实做好考核前期的宣传工作。把中期考核制度及考核标准作为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让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入学之日起就明确在培养过程中还需要经历中期的筛选过程,中期考核不合格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可能。这样可以使动物学专业研究生一入学就可以根据中期考核的等级和标准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笔者认为还要健全中期考核评估体系,实行定量评估。根据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的目的要求、评估对象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健全定量评估体系。定量评估体系包括评估项目、评估要素、评分三个部分。评估项目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和体育健康状况。
六 优化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增加选修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形成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个性化网状知识结构。同时加强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文理科之间、理工科之间和基础应用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形成以动物学学科专业知识为内核,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为外围的,多维立体的个性化知识结构,以服务于动物学研究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突出动物学专业课程的前沿性和国际性。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国内外的网络课程资源,是关注国际动物学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
在构建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时,要按照动物学一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力求使各门课程在加深和拓宽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基础理论、学科知识面和相关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既有所分工又相互补充。从培养动物学学科合格的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出发,制定动物学学科的学位课,要“按需设课”,认真审查动物学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内容相近的课程,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动物学教学理念,鼓励开设跨学科和实践性强的课程。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只有拓宽层面、夯实基础、紧跟动物学学科最新发展方向,才能使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动物学专业知识,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七 借鉴国外经验以改进课程教学和授课方式
美国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授课方式上灵活多样,硕士生导师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主要有教授主讲方式、研究生班研讨会和导师指导下的科研实践。日本在动物学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学生报告会的形式,让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到课程的研讨中,提高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应打破本科教学的弊端,改变导师一言堂的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主体,重视和促进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中激发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潜力。
八 采用多元化的学位论文评定标准
对于学术型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论文质量的评定是学位获得的重要指标。其课程论文标准是要体现所学动物学专业课程的前沿理论和研究热点,并要求至少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其学位论文质量标准是硕士论文选题要有现实和理论意义,论文应体现出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较强独立从事动物学专业科研工作的能力,论文的立论要正确且有所创新,论据要确凿,数据要可靠,逻辑要强,层次要分明。这样才能表明论文作者在动物学学科领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动物学专业知识。
对于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和技术型动物学专业研究生来说,其课程论文标准是体现动物学专业实践实习中的问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不要求必须公开发表论文。其学位论文质量标准是论文选题要有现实意义并具有实用性,论文的形式可以是工作报告等。
目前地方高校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常常过于形式化,为提高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的有效性,对答辩不合格者建议不发或缓发硕士学位证,实行淘汰机制,以促进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对于以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和技术型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工作报告或论文仍是对其质量评定的重要指标,可以组织专门的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其工作报告或论文的创新性和论文的应用价值进行评定。
九 大力推进导师集体指导方式落到实处
笔者认为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由指导教师与研究生讨论后提出,经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组讨论后通过。研究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可以随时向导师组成员询问问题,接受导师组成员的指导,导师组集体开展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考核、中期检查和学位论文开题工作,导师组讨论决定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否进行学位论文答辩。这种指导方式为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可以使研究生博采众长,吸取每位导师的学术精髓,广开思路,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endprint
参考文献
[1]李玉兰.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质量内涵与标准探讨
[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0(05):44-48.
[2]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02):83-90.
[3]魏航.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12(02):158-159.
[4]陈新忠,董泽芳.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探析[J].学
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4-7.
[5]吴启迪.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积极促进专业学
位教育较快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5):1-4.
[6]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
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8):4-8.
[7]屈艺.浅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J].
教育与职业,2012(36):35-37.
[8]曾兴雯,裴庆祺.加强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J].中
国高教研究,2005(01):30-32.
[9]袁进,顾为望.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
式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06):255-257.
[10]程翠玉.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
与研究生教育,2011(08):15-19.
[11]陈少雄,王静一,尹柳营.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定
量评价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5(07):51-53.
[12]何振雄.整合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发展
对各类人才的需求[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52-55.
[13]刘鸿.论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J].江苏高教,2002(06):
116-118.
[14]裴劲松.面向实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新探索[J].学位与
研究生教育,2007(07):50-52.
[15]孙济中,龚祖文,张端品,宗良炳,元生朝.农科应用型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4(05):19-22.
[16]宋强,裴金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
建设的探讨——以教育硕士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
2011(07):68-69.
[17]陶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继续教
育研究,2012(11):102-103.
[18]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
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08):1-4.
[19]肖凤翔,连晓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
逻辑及其改革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9):36-40.
[20]袁兵.研究生培养模式体系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推荐阅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10-14
土地资源的发展08-01
地理教案 土地资源11-07
专题信息调研-土地资源管理06-20
土地资源管理复习资料06-24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07-23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09-15
珍惜土地资源 转变利用方式 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大有可为10-21
八年级地理上册土地资源教学设计07-25
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