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儿童福利院活动策划

2024-11-07

走进儿童福利院活动策划(19篇)

1.走进儿童福利院活动策划 篇一

走进儿童福利院活动方案

编导语:为了更好地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组织幼儿走进福利院,让幼儿了解孤残儿童失去健康的痛苦,以及学习和生活的艰难。活动意图: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得到家庭、社会的关爱,而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比较淡漠,有的孩子甚至嘲笑残疾人,讨厌残疾人,甚至直呼他们瘸子、瞎子、傻子。因此引导幼儿正确对待孤残人,让他们从小尊重、关心、爱护他人是迫在眉睫的事。我们为了更好地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幼儿心理健康为出发点,组织幼儿走进福利院,让幼儿了解孤残儿童失去健康的痛苦,以及学习和生活的艰难;了解福利院的叔叔、阿姨,以及社会各界对孤残儿童的精心照顾和关心。

通过慰问那里的孤残儿童,为他们捐书、捐物、表演节目等爱心活动,使孩子们知道应该正确对待孤残人,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关心帮助他们。让幼儿从中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重要性。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从小关心孤残小朋友。

2、感受帮助他人,奉献爱心所获得的快乐,从而激发孩子乐于助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责任感。

3、初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活动时间:本周五,上午。8:30之前在幼儿园大门口统一集合出发(由于座位有限,每位幼儿只能由一名家长陪同前行)10:30左右结束。回园进餐并午休

活动对象:幼儿和家长代表 活动形式: 走进儿童社会福利院

活动准备:自己最爱的小食品、图书、小玩具。(不带衣物)

1、事先与福利院取得联系。

3、排练节目。

4、事先发告家长书,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孩子带食物、玩具、图书、等物品带到幼儿园来自行保管。活动过程:

1、看望福利院的小朋友,参观他们的院舍

2、表演节目。

3、请在场家长带福利院的孩子们玩亲子游戏

4、为福利院的小朋友赠送礼品。

5、赠送自制爱心卡(写上祝福的话语)

2.走进儿童福利院活动策划 篇二

弘桥小学始建于1954年, 当时是为解决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者子女的就学问题而建, 迄今已有60多年悠久的办学历史, 也光荣地完成了其当初的历史使命。然而, 随着时代的变迁, 企业办学越走越艰难, 2006年至2008年学校从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前身为1953年4月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经政务院批准成立的铁道部大桥工程局, 2001年改制为现名) 剥离出来移交武汉市汉阳区教育局管理。在校长刘筱青的带领下, 学校以实施小班化教学为突破口, 确立了“快乐教育”的办学理念, 形成了以“心桥”为核心的“桥育文化”办学特色, 实现了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教育梦想, 学校从此声名鹊起, 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此次“三走进”巡礼活动之走进弘桥小学, 嘉宾们犹如享受了一次“桥育文化”的视听盛宴。在汉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李卫平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之后, 嘉宾们不仅观看了弘桥小学“弘道养正, 桥以育人”主题宣传片, 聆听了刘筱青校长《践行“快乐小班”教学模式, 促进课堂高效发展》的主题报告, 观摩了由汉阳区优秀青年教师黄泽云执教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金色的草地》和由汉阳区“十佳”班主任吴丽华执教的四年级校本课《走近斜拉桥》, 而且还欣赏了大课间学生的校本特色活动———文艺演出, 参观了学校特色活动场所“桥育文化厅”“桥趣空间”。最后, 湖北省特级教师汪飞、湖北大学教授叶显发分别对两节课进行了精彩点评, 武汉市教科院朱长华副院长和小学教研室李光杰主任分别对本次活动做了总结。

特级教师汪飞认为, 黄泽云老师执教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金色的草地》弘扬了“桥”文化的精神, 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 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让儿童快乐成长!黄泽云老师从一个小魔术开始让一年级的孩子体会什么叫“变化”, 进而理解“变色”的含义, 然后向孩子们提问:草地通常是什么颜色?在孩子们回答后很自然地切入主题———金色的草地 (会变颜色的草地) , 可谓找到了开启儿童心智的钥匙。整节课既教出了语文学科味 (语文知识得到了很好落实) , 而且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下课铃声响了, 孩子们还意犹未尽, 还想着怎么自己尝试做魔术呢!

湖北大学叶显发教授认为, 弘桥小学简直就是一个桥文化的展示空间。弘桥小学充分利用“大桥局”这个地域优势, 开发了系列、系统的校本课程, 构成了他们的校本课程资源优势。《桥之窗》《桥之韵》《桥之魂》就是他们的特色校本课程。今天所展示的《走近斜拉桥》就是校本课程的课例。最近, 有很多学校送教到香港学校, 弘桥小学送的就是这节《走近斜拉桥》校本课, 大受欢迎。这就是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魅力。

3.从儿童文学走进儿童世界 篇三

书名:捣蛋鬼日记

作者:(意)万巴

出版单位:山东美术出版社

《捣蛋鬼日记》是一本令全世界的读者读后目瞪口呆的小说,同时也是在意大利深受孩子和家长喜爱的书。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作者意大利作家万巴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主人公加尼诺用日记的形式记载了他在半年时间里的种种捣蛋经历,活现了儿童的天性。在充满幽默的字里行间,加尼诺给孩子们带来欢笑,也勾起了成人对孩提时代的无尽回忆。

书名:弹子袋

作者:(法)约瑟夫·若福

出版单位: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讲述两个犹太孩子二战期间的成长历险记,入选法国中小学教科书。

《弹子袋》是自传体小说,是作者对十岁那年的童年回忆,讲述了二战期间两个小男孩在法国被占领期间的历险生活。尽管这是一个充满了不安和险情的故事,但是在小说的每一页我们总能看到机智、诙谐和天真;它把童年的乐观和力量写得如此充分,以致连逃亡的路途也变得令人神往。

书名:想念梅姨

作者:(美)辛西娅·赖伦特

出版单位:浙江文艺出版社

《想念梅姨》讲述了十二岁的孤女小夏和养父欧伯在养母梅姨离世后,努力走出悲伤,重获心灵自由的心路故事。孤女小夏自从被梅姨夫妇收养后,一家三口在弗吉尼亚州法耶特县的深水镇度过了六年的幸福时光,然而一切的快乐却因为梅姨的突然离世戛然而止。此后的半年,小夏和欧伯都陷入了对梅姨的深深思念之中,无法自拔。幸而,小男孩克莱斯图的出现,给这个夜一般沉寂的家庭带来了活力,他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深深打动了小夏父女俩。虽然,欧伯和小夏最终未能实现与梅姨的“再次见面”,但却领悟到了灵魂交流的真谛,重拾了快乐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全书虽沉浸在一股淡淡的忧伤情感中,却又令人感到温馨,并产生一种要积极面对一切的生活态度,而这也正是本书所要传达的精神实质。本书获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

4.学雷锋走进儿童福利院策划书 篇四

——走进福利院策划书

一、活动介绍

活动主题:奉献月里献爱心,万千雷锋创奇迹

活动背景:2014年是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1周年。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在我院3月“学雷锋活动月”中积极参与学雷锋活动,志愿给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送去温暖,关爱儿童,让失去双亲的孤儿走进新家,沐浴亲情的温暖,重新绽放天真烂漫的笑容。关爱儿童,让每一个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阳光雨露,健康快乐地成长。关爱儿童,我们义不容辞!

活动目的:作为一名大学生,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义务有能力以我们的微薄之力,关爱社会的弱势群体,给福利院的儿童送去温暖,传递爱的希望,号召更多的的大学生奉献自己的爱心,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及沟通交流能力。其次通过本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同学的团结凝聚力,使大家相互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活动时间:2014年3月28号 活动地点:郑州市儿童福利院

活动单位:人文学院“正青春”志愿者团队(人文学院学生会)

二、活动流程

1、提前与福利院取得联系,协商去往福利院的活动安排,得到许可后,与院长商量当天的活动细节。

2、在校园内进行学雷锋爱心宣传活动,制作献爱心横幅,以签名和祝福语收集的方式号召更多的人给福利院的儿童送去爱心和祝福。

3、在学校内号召志愿同往的爱心人士,参与我们,并协商活动当天的具体细节活动安排,共同学雷锋,递爱心。

4、在活动宣传期间宣传组组织为小朋友送去关爱签名活动并邀请每位签名的同学为小朋友写一句祝福的话。

5、准备给福利院儿童的小礼物筹集工作。

6、确定参加志愿者活动人数,实行小组制,以小组为单位确保人志愿人员走丢走失等相关安全问题

7、安排活动中参与相关事宜的各负责人 以确保该活动按质按量的顺利进行

8、活动后,制作相关学雷锋爱心宣传的海报,通过在该活动中志愿人士的爱心奉献中的记实及相关照片,进一步宣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号召更多的有志之士参与雷锋行动,关爱弱势群体,于社会做奉献。具体事项安排: 1、12:00集合,清点人数,查看相关物品是否遗漏。2、12:10出发,市体育中心地铁站 3、2:30到达后,清点人数,进行爱心宣传

4、福利院期间 给孩子们送上相应小礼物,同时带着孩子们一起做节目玩游戏,给孩子们带去开心与祝福,同时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福利院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具体人员安排: 活动总负责人:郑嘉鑫

三、注意事项

1、志愿人员听从负责人安排,注意走丢走失等自身安全问题。

2、在福利院期间,志愿者注意孩子存在的人身安全问题,如有问题应立即联系相应保育员

3、各志愿者在整个活动期间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维护一个大学生应有的良好形象,备好自身物品。

四、活动意义

5.“走进福利院”关爱活动策划书 篇五

“走进福利院”献爱心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与 爱 同 行

二、活动背景:

在我们的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仍然有着大量缺少关爱、生活无法自理的残障人士以及孤儿。据有关机构不完全统计,现在在我国有将近7000多万残障人士,他们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忽视的一个弱势群体。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们最缺少的、最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尊重和关爱,尤其是我们国家的特殊教育还存在很大缺陷的情况下,他们只有依靠社会的呵护,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像正常人一样的看待整个社会并且融入这个社会。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将这种爱心转换为我们的实际行动,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机械082班组织了这次在衡阳社会福利院的献爱心活动。

三、活动意义:

1.给予衡阳社会福利院的残障人士和孤儿最大限度的关爱。2.培养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德意识。3.呼吁整个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爱。

4.让同学们通过参加此次活动,感受处处充满爱的和谐社会。

☆团结 奋进 朴实 创新☆

☆明德 博学 求是 致远☆

四、活动时间:

2011年04月10日下午1:40至4:30

五、活动地点:

衡阳市社会福利院

六、主办单位:

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082班

七、参与人员:

机械082班自愿参加的同学

八、活动内容:

1.前期准备:

A.由邓健和朱杰提前一个星期去衡阳社会福利院联系并了解相关情况。

B.由邓健、徐标、朱杰、江敏根提前买好给福利院的礼物,包括水果、牛奶、书籍、糖果等。

C.由徐标负责在班上登记自愿参加此次活动的人员情况。D.由徐标负责在班上收集班上同学自愿捐献给福利院的书籍、并做好登记。

E.由杨安康、莫伟健准备好相机,在活动开展时负责摄像。

☆团结 奋进 朴实 创新☆

☆明德 博学 求是 致远☆

F.由朱杰联系机械工程学院记者团和学院组织部关注本次活动。2.活动开展:

A.活动当天下午1:40点,所有参加活动的同学在学校正门口集合,由组织委员徐标清理人数并做好登记、强调活动注意事项和纪律,整理好所带物品。

B.集合完毕后,所有人集体乘车到达衡阳市社会福利院。C.到达福利院之后,将所有赠送的物品交给相关负责人。D.在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和福利院里的残障儿童和孤儿一起交流、做游戏、融入他们的生活。

E.所有参与人员给福利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活动结束的时候给福利院打扫卫生、整理内务。F.活动结束、清点人数、返回学校。3.后期工作:

A.由宣传委员邓世伟负责将照片冲洗出来、放到班级宣传栏。B.由赵亚健负责将此次活动的照片做成纪念册。C.由团支书朱杰做好活动总结。

九、注意事项:

1.所有参与人员在来去福利院的途中必须注意安全。

2.所有参与人员在参与活动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福利院的相关规章制度。

3.注意自身形象,体现当代大学生的文明素质。

☆团结 奋进 朴实 创新☆

☆明德 博学 求是 致远☆

☆团结

南华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82班

2011年4月08日

朴实 创新☆

十、经费预算:

赠送礼物:200元

6.走进福利院活动方案 篇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关注孩子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的问题。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依然有很多孩子无法得到双亲的关爱,在福利院度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相比别的孩子他们更需要得到来自社会的关注与关爱,也许我们的一点点帮助不能弥补他们的遗憾,但我们可以让福利院的孩子们知道党和国家一直在关注着他们的成长,他们可以和千千万万拥有幸福家庭的孩子一样成长为祖国的栋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需要他们的力量。

关于福利院孩子的教育,如何让他们顺利走向社会,如何让在他们身上实现教育的公平一直备受我国教育部门关注,相应教育部的号召,我们决定走进儿童福利院,为孩子们送去爱与温暖。

活动目的:

1. 通过走进孤儿院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孩子体会到来自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唤起他们长大成人后回报社会的志向和意识。

2. 该活动也教育每一个组织部成员放眼社会,紧随热点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看到社会中有待改进的方方面面。

3. 引发大学生党员对幸福与生命的思考,培养“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觉悟。 活动主题:

心系儿童的成长,温暖社会的角落

活动宗旨:

敞开心扉,温暖儿童

活动流程:

活动时间:待定 活动地点:上海市儿童福利院(暂定) 主要参与人员: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本科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 活动目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学会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深入贯彻精神,发挥余热,为福利院的孩子们送去温暖。运用我们在大学校园里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可谓一举两得。

活动内容:身为运科人,我们有人体,心理,康复三个班级,运用我们的生理,心理知识,为孩子们讲解一些医学常识,保健护理,与小孩子们做一些有趣的心理测验,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活动需要:一些在做游戏时需要的小礼物(待定),其他由同学自备。 注意事项:

7.让国旗和文本一同走进儿童心里 篇七

师 (出示国旗) :同学们, 这是什么?

生:红旗。

师:数数看, 上面有几颗星?

生:上面有五颗星。

师:因为上面有五颗星, 所以我们就叫它———

生:五星红旗。

师:对, 它是我们中国的国旗。 (板书:国旗。) 一起读一读。

生 (齐读) :国旗。

师:国旗是什么样子的, 谁来说一说?

生1:国旗是长方形的。

生2:国旗是红色的。

生3:国旗上面有五颗金色的五角星, 五颗星星的大小不一样, 有一颗大的, 四颗小的。

师:同学们已经说出了国旗的样子, 这一颗大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 四颗小星代表全国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你们知道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吗?

生:它跟我们身上流的血一样红。

师:对, 国旗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红色象征革命。同学们, 你们觉得国旗怎么样?

生:我觉得国旗很美丽。

师:每个星期一的早晨, 我们学校全体老师和学生都要参加一个庄严的仪式, 你们知道是什么仪式吗?

生:升国旗仪式。

师:对。 (在国旗前面板书:升) 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录像, 看看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升国旗时同学们又在做些什么。

师:同学们刚才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国旗渐渐地升高了。

生2:我看到同学们在向国旗敬礼。

师:那么, 你们还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国歌声。

师: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升国旗场面的课文, 那就是———

生 (齐读课题) :升国旗。

本片段为第一课时的导入部分, 其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国旗, 感受升国旗时那种庄严肃穆的场面, 激发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教学一开始, 教师用国旗这一具体实物引入,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国旗, 让学生明确五颗金色的星星的象征意义, 知道国旗为什么是红色, 从而让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对国旗产生一种强烈的崇敬之情。接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观看升旗仪式的录像, 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 通过看、听、赏等形式, 来感受升国旗时那庄严的场面, 渲染一种与文本相匹配的教学情境, 为进入文本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而, 仔细审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之处。

首先, 问题的设计脱离学生实际。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学生的回答是:它跟我们身上流的血一样红。这显然是答非所问。低年级的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 语言贫乏, 理解能力差, 这样的回答也属正常。但是, 由此可见, 学生并未真正理解红色的象征意义。而老师对此问题的处理是空洞的讲解:国旗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红色象征革命。低年级的孩子是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内涵的。因为一年级学生对于“革命”太陌生, 这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

其次, 学生情感的激发未能真正见效。学生在认识国旗之后, 老师问:你们觉得国旗怎么样?学生回答:我觉得国旗很美。学生只能从国旗的外表说出自己的感受, 从回答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国旗的热爱之情并未真正被激发出来。由此看来, 一两个情境的创设还不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

第三, 没有把握好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激发与文本的学习三者的时空关系。本片段是新课的导入部分, 用时大约八分钟, 对于整个教学流程来说, 应该起到引发学生思维兴奋点,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的作用, 同时还要做到“短平快”。因为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太多, 兴奋时间过长, 容易疲劳。在这八分钟里, 教师先让学生认识了国旗, 后又观看录像, 学生显然有些兴奋, 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此时还未接触文本, 可是一进入文本和字词的学习, 学生激情便难以保持, 更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来激发他们对国旗的热爱之情了。

那么, 如何正确处理好情境的创设、情感的激发与文本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呢?本人认为,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1.课前铺垫, 有效激发学生情感。要让学生理解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 可在上课前, 让学生先观看一部战斗影片, 影片中, 解放军战士冲锋杀敌、流血牺牲的感人场面, 能帮助学生理解国旗为什么是红色的, 为什么红色象征革命。我想, 学生观看了这样的战斗影片, 上课时就自然能联想感悟, 也就不用老师在课上大费口舌了, 同时还缩短了课上引入新课、创设情境的时间。

2.结合实际, 合理使用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总喜欢借助多媒体, 通过视觉和听觉将学生引入与文本相匹配的教学情境, 这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然而, 是不是每节课的情境创设都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呢?其实, 学生已参加过多次学校的升旗仪式, 对升旗活动已有了亲身体验。教师只要在上本课之前的一次升旗仪式中, 让学生注意观察国旗是怎样升起的, 升旗时我们要做些什么, 应该怎样做, 在教学的导入部分只要出示图片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不必再放录像, 这样既可以收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又节约了导入的时间。

8.走进留守儿童的世界 篇八

在和他们一起度过的日子里,我倾注了我的耐心、细心和爱心。做到这些不是容易的事,但我没放弃过对他们的爱。我知道,他们是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比一般的孩子更需要关怀,更需要爱。

当我成为他们的代理妈妈的时候,首先开展了心理教育。当时的留守儿童中有许多孩子不听代理家长的话,个性非常古怪,在学校显得孤僻。我没有急于去教育他们,而是先让孩子去认领或者种一棵“倾诉树”,在这棵树下,把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说出来,同时还设立了“代理妈妈知心信箱”,让孩子把心中的委屈痛快地表达出来。

在我所任班主任的一个班中,有个男生,他和自己的姑妈生活,但是姑妈平时很忙,没有多余的时间管他的生活和学习。可是他的自理能力差,洗衣不会,做饭不会,卫生习惯、学习习惯都很差。更严重的是学习成绩一天天下滑,发展到后来根本不做作业。于是,我和他的姑妈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他的情况。我找他谈心,每天都过问他在家学习是否有困难,都做了些什么家务活。我经常去他家,教他洗自己的衣物,教他做简单的饭菜。特别是在学习上,我给他辅导功课,给他鼓励,让他树立自信心,勇敢地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我把他的进步都记在我的日志上,并经常在班上表扬他。渐渐地,他的许多坏习惯不见了,更可喜的是,他不再不写作业,回答问题也积极了。作为代理妈妈的我,这是多么欣慰啊。

还有一个低年级的女孩子,她的父母在她3岁的时候就去打工了。她总是对我说,爸爸妈妈每年都说回来过年,可为什么每次都骗她。我知道说教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只有让她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无私和父母博大的爱才能让她释怀。我先让她打亲情电话,倾诉对他们的思念之情,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当她听到父母也非常想她,要她听爷爷奶奶的话的时候,她哭得很伤心。过后我告诉她,父母一定很爱你们姐弟,他们在辛苦的为你们挣钱啊……从那以后,当他们缺少衣物,想买学习用品的时候,我都给予资助;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我就给他们讲解,辅导作业。同时我让她和所有的留守儿童一起,阅读课外书籍,丰富她的知识,使她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淡化她对父母的思念。

作为教师,我让他们在学习上即使没有父母的督促,也能独立学习,勤动脑筋。上课听讲要注意方法,在没有人陪伴着复习的情况下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在品德教育方面,我也非常重视。大多数孩子都有不良品行:不诚实、做错事善于撒谎、自私、乱花钱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经常家访,与孩子的代理家长交流,共同督促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和学校的教师一道,从行动上真正关心他们,爱他们,用身边的、书中的感人故事去打动他们,教育他们,改变他们。从一点一滴中去改,肯定他们看似不起眼的进步,鼓励他们做得更好。在课余时间,我让孩子在“留守儿童之家”听歌、看书、做游戏。参加体育活动,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让他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培养自己的爱好、特长。

我们相信,留守儿童在大家的关怀下,在“快乐家园”和“亲情港湾”的帮助下,会健康成长的。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成功的教师是用一百种方法教一个孩子,不是用一种方法教一百个孩子。”对留守儿童更应如此,我倾注了我全部的爱,和关心他们的人共同努力,把可爱的孩子带到健康向上的道路上。

注:该教师被评为县级十佳代理家长称号。

9.走进福利院活动计划 篇九

——“爱凝聚”

一、活动目的:

奉献爱心不仅是每个人都应该做出的道德行动,也是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更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的一份社会责任。为了那些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却时时刻刻在与贫困做斗争的朋友们,我们可以通过这次的活动,进行联欢、捐赠、慰问。从中让同学们学会乐于助人、奉献爱心。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素质,并使住在福利院的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成长的关心与呵护,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

二、活动时间:

2012年3月4号

三、活动对象:

XXXX学院全院学生

四、活动地点: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

1.2.3.4.活动内容: 形式:同学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主动捐献物品,并以本校名义捐给孤儿院。责任:物品的收集工作由各系素拓部成员负责,捐献工作由团支书负责。代表:每个系派出一至二人代表本学院去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并把捐赠物

附带上。

5.活动当日不仅要和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并组织一些小型游戏带着他们娱

乐。

6.活动当日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对雷锋同志有个更加深入的了

解与认识。

7.在适合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儿童的学习生活给予帮助。

8.在玩游戏当中,也可以让孩子们唱歌(如果有主动或者唱的好的给予礼品

10.悦宝园儿童消夏节走进社区活动 篇十

5月17日下午,美国悦宝园早教中心走进社区与小朋友们进行了亲子消夏活动,社区里的年轻妈妈和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积极的参加了悦宝园老师们的亲子课程,当小朋友们看到五颜六色的彩色软地板都兴奋的围了上来,开心的在上面蹦蹦跳跳,期待着老师的到来。

下午5时许,悦宝园早教中心的老师们来到了天滋嘉鲤,热情的老师看到可爱的孩子们在那里蹦蹦跳跳,开始与小宝宝们互动,开始了悦宝园的亲子课程,在过程当中,锻炼了宝宝前听觉发育、肢体动作发育,也锻炼了宝宝的抓握能力,在大大的彩虹伞下面,让宝宝们有空间感和颜色认知。在音乐律动里,培养宝宝的节奏感,方位的转换和社交能力。宝宝们非常配合老师,爸爸妈妈在与宝宝上亲子课的过程中不仅能看到宝宝的快乐的笑,还可以看到宝宝上课的全过程,更有利于与老师良好的沟通,促进宝宝健康的成长。悦宝园早教中心的老师们始终贯彻着的教学理念,贯穿到整个的教学过程当中去,得到了家长好评。宝宝们可以接受到了来自美国正统的早教课程。在悦宝园里,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专业的师资队伍、众多获奖的课程,合理的老师与会员学生的匹配,按照宝宝成长发育的程度以及适合宝宝的课程来开发宝宝的潜能。

11.走进儿童生活 追求教学突破 篇十一

建构主义刻画了儿童的数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使学习者将已有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起适当的联系。因此,教师要走进儿童的生活,把握好孩子的认知水准,认清孩子的生活积累现状,科学地组织与安排,让我们的孩子从容地走在数学学习的路上。结合苏教片反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小数的性质》的教学课例,谈一谈走进儿童生活对实现教学有效突破的点滴体会。

师:“同学们到超市购过物吗?相互交流一下你们见过的商品标签。”生1:“一枝自动铅笔的价格是3.90元。”生2:“一块橡皮1.00元。”……师:“请大家仔细地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付钱的呢?”生:“3.90元我付了5元9角。”师:“认真地想一想,5元9角用我们学过的小数又是怎样表示的呢?”生:“3.9元。”师:“是吗?这和商品的标签是不一样的哦,营业员会把这枝自动铅笔卖给你吗?”生:“会的,一定会的,因为3.90元和5.9元都是3元9角,它们是一样的价钱,只不过是形式不同而已。”师:“哦!是这样的吗?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生(齐答):“同意!”师:“老师发现等号的左边的数的后面带有‘0’,而这个零可以省略。请大家暂时丢开这个问题,自己先模仿写一组这样的等式。”生1:“7.00元一7元。”生2:“19.80元=1 9.8元。”生3:“0.60元=6元。”生4:“7.60=7.6。”师:“真举了不少的例子,老师想请大家仔细地研究一番,这四个式子各有什么特别之处。”生1:“7.00元就是7元,所以写的是正确的。”生2:“生3是错误的。”师:“哦!有错误吗?研究一下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生1:“是错了,因为0.60元是6角,6角是0.6元,不是6元。”师:“大家都认可他们的分析,看来真有错了,那正确又会是什么呢?”生:“0.60元=0.6元。”师:“生3的是错了,但我也感觉到生4的也好像错了,能帮老师去研究一番吗?”生1:“好像是错了,没有元啊。”生2:“是对的。”师:“对的!你能解释一下你的理解吗?”生2:“如果都加上‘元’,再用我们刚才的方法一试就明白了。”师:“不错的方法,那就试一试吧!”生相互讨论加上“元”的思考结果,理顺相互的关系,初步感知没有单位也是成立的。师:“我们已经感觉到没有‘元’存在式子也成立,那我们就丢开‘元’去试一试。”生1:“0.20=0.2。”生2:“10.00=10。”生3:“9.90=9.9。”……师:“列举了这么多的式子,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吗?”生1:“小数后面的‘0’去掉后仍然相等。”生2:“不对,应该是小数末尾的‘0’去掉后,结果是相等的。”师:“哎!小数后面的‘0’和小数末尾的‘0’不一样吗?”生:“不一样,小数末尾的‘0’是指小数最后面的‘0’,而小数后面的‘0’就有可能不是最后的,比如6.060中就有两个‘0’,最右边的‘0’才叫末尾的‘0’,而中间的‘0’就在6的后面,是容易混淆的。”……

选用儿童非常熟悉的购物事例,走进儿童的生活;利用商品的标签回顾,引人小数,从容地走进儿童的生活;科学地引导学生审视身边的数学资源,引起学生有目的的思考。恰当的提示、细致的点拨、精要的引领,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用生活常识、儿童经验阐释得清清楚楚,使得认知变得亲切自然、具体形象。

从鲜活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规律的存在,在互动交换中学习甄别知识的真伪,在拓展延伸中丰富完善认知的建构,这种模式对思维的促进和训练作用在本课例中的表现是鲜明的。

1.回顾购物付钱的生活场景,凸显小数与元角分之间的对应连接,用儿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悟生活中的数学。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经验积累唤醒旧知,联系新知,阐释新知,建成一座联系、发展的知识桥梁。

2.引领模仿举例,在儿童自我活动的世界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在直觉的引导下进行尝试、分析、思辨,巧妙地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起一种隐隐约约的有机联系,有效地组织学生在分析自己的生活经验中,突破学习上的瓶颈,在举例的活动中丰富表象、积累经验,实现教学的有效突破。

3.指导学生思辨,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辨析中不断完善知识的呈现,使数学知识得到提炼,并逐步使之科学化,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建构。课例中充分引导学生举例,辨析其中的特别之处,形成第一次的正确感悟。这是第一次涉及小数的性质,在同伴互助中学生逐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扔掉“元”这个拐杖,将生活经验逐渐抽象化,真正实现数学的探究学习。因为准确地剖析了儿童的学习难点,所以教学的真正功夫花在了“不懂”向“懂”转化的关节之处,教学便有了有效的突破。

12.带儿童走进音乐世界的实践探索 篇十二

一、边唱儿歌,边做动作,提高学习兴趣

儿歌是音乐与文学结合的产物,不仅有朗朗上口的歌词,而且有美妙动听的旋律。儿歌歌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和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所描绘的事物主题单一,具体、形象、生动,能够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让孩子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便于幼儿理解、记忆,更容易引起儿童兴趣,为儿童所接受,也是儿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和愿望的最自然的方式之一。

比如儿歌《蚂蚁》第一段唱到:“一只蚂蚁在洞口,看见一粒豆,用力搬也搬不动,急得直摇头。”仅仅用了24个字就形象、具体地描绘了主体、地点、事情的发展、表现,简单、直接,符合儿童特点,易于儿童接受。第二段唱到:“小小蚂蚁想一想,想出好办法,回洞请来好朋友,抬着一起走。”也是仅仅用了24个字,就把蚂蚁的开动脑筋、想出办法、如何实施、快乐表现展现得淋漓尽致。歌曲的旋律也是极其符合儿童特点的,篇幅短小、结构简单,仅仅用了8个小节,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节奏也是以均匀的八分音符为主,为了增加歌曲的动感,在第5小节和第7小节用了附点八分音符,为歌曲增添了不少活力,易于儿童演唱。加上他们的情感易于激发、易于显露,在唱的时候还会随着音乐做着不同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儿歌《学做解放军》特别受男孩子的喜爱,曲调简单、质朴、坚定,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歌曲共有三段歌词,第一段唱到:“敲起锣,打起鼓,吹起小喇叭,排好了队伍,学做解放军。哒哒哒哒哒嘀,嘀嘀嘀哒嘀哒,人民呀解放军,多呀么多光荣。”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学做解放军时的激动心情,把对解放军的崇尚描绘得淋漓尽致。第二段唱到:“向左转,向右转,齐步向前走,挺起了胸膛,跑步向前冲。哒哒哒哒哒嘀,嘀嘀嘀哒嘀哒,人民呀解放军,多呀么多威风。”描绘了孩子们学做解放军的动作、姿态,内心的感受。第三段:“挎着刀,握着枪,背着手榴弹,勇敢呀杀敌,争取立大功。哒哒哒哒哒嘀,嘀嘀嘀哒嘀哒,人民呀解放军,多呀么多英雄。”抒发了对解放军的赞美之情。歌曲篇幅不长,只有4个乐句,结构简单,一段体曲式结构,中间模仿小喇叭的衬词“哒哒哒哒哒嘀,嘀嘀嘀哒嘀哒”每段都有,非常符合儿童特点,深受孩子们喜爱,每唱至此,孩子们都会模仿吹小喇叭的动作,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也是整首歌曲的点睛之笔。

边唱儿歌,边做动作,不仅可以表达孩子们内心对音乐的感受,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儿童的音乐感觉。随着时间的发展,这样的歌曲唱多了,动作做多了,孩子们的乐感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二、强化儿歌在儿童技能技巧学习中的运用

学习一门音乐技能技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为了强化孩子的基本功,往往会布置一些枯燥、无趣的基本练习,诸如音阶练习、手指练习、旋律性不强的练习曲等等,这类教师不懂得儿童教育学、心理学,不知道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大的动力,严重抹杀了儿童学琴的积极性。

换一种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基本功训练的同时穿插一些孩子们熟悉的儿歌,不仅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可以想象,如果将孩子们熟悉的儿歌配上伴奏融入到技能课教学中,孩子们一边弹着琴、一边唱着自己熟悉的儿歌,那岂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如著名作曲家陈歌辛创作的充满喜庆色彩的歌曲《恭喜恭喜》,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唱的一首儿歌,也是每到过年的时候在大街小巷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一首歌:“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歌曲篇幅不长,仅有6个小节,结构简单,一段体曲式。旋律极有过年气氛,朗朗上口。如果教师将其进行一下简单的改编,或在钢琴谱上配上简单的伴奏,让孩子在过年的时候给大家表演一下,岂不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孩子既练习了基本的技能技巧,又培养了对所学乐器的兴趣,孩子在表演的同时大家还可以跟着孩子一起歌唱,抒发一下情怀,烘托一下过年的气氛。

强化儿歌在儿童技能学习中的运用,不仅能使儿童从枯燥、乏味的技能技巧训练中走出来,而且通过在所学乐器上的儿歌演奏可以让儿童享受到学习乐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愉悦,也可以满足他们情感表达的需要。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启迪了心智,陶冶了情操,完善了人格,教学的意义真正得以实现,因为“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任何一门功课、技能的最终目标。

三、多欣赏一些节奏明确、曲调优美、欢快的乐曲

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宽容性。儿童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由于他们所能运用的自我表达手段有限,音乐就成为儿童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自我表达是音乐的主要功能之一,这种功能是音乐的各种特性所决定的,它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儿童教育的规律。音乐的宽容性可以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自我表达、自我发挥的均等机会。

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创作的《土耳其进行曲》节奏简单,以八分音符为主;结构简单、工整,采用二部曲式结构:A+B+A+B+A+ 尾声;曲调欢快、活泼,伴奏部分辅以八分音符、半分解伴奏音型。A段主题坚定、朴实、明朗,表现了士兵们气宇轩昂、生气勃勃的形象。B段主题轻快、灵巧、诙谐、活泼,使人产生心情愉快的感觉。这首作品充分运用了钢琴跳音、连音等不同演奏方法,两个主题交替出现,具有诙谐的气氛。再加上力度不停变化,音量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土耳其士兵们迈着矫健的步伐气宇轩昂、生气勃勃、充满愉悦心情地从远方渐渐走来,又渐渐远去的生动形象,非常适合儿童欣赏。儿童还可以借助欣赏此曲对钢琴的形状、演奏方法、音色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我国著名作曲家黄海怀创作的二胡曲《赛马》表现的是我国内蒙古人民在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上进行赛马比赛时的场景。乐曲主题采用的是蒙古族民歌《红旗歌》,将蒙古风格的音阶和节奏同汉族音乐中常用的装饰音巧妙地结合使用,使乐曲既有欢快奔腾的场景,又有优美抒情的景象。同时运用二胡拨奏和连奏的技巧,使乐曲显得更加生动、活泼、欢快、热烈。乐曲开始时描写了奔腾激越纵横驰骋的骏马,来刻画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第二段的开始二胡奏出引用民歌的全曲旋律,曲调欢乐、抒情。接着二胡通过对民歌进行加花变奏,又一次重复旋律,再一次展现蒙古人民的愉快心情。接下来二胡创造性地运用大段落的拨弦技巧,使赛马妙趣横生。第三段是二胡模仿马头琴,把草原的辽阔美丽和牧民们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乐曲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这首作品曲调欢快、热情、奔放,形象地展现了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万马奔腾的景象。儿童借助此曲不仅可以展开对二胡形状、演奏方法、音色等的认识,还可以展开对马的认识,还可以随着音乐自己做各种动作,表达内心的感受,让欣赏变得更有乐趣。乐曲结构较工整、旋律流畅、一气呵成,非常适合儿童欣赏学习。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出的上述三个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便于操作、行之有效,以期让更多的孩子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走进音乐的美妙世界,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促进人格全面发展。

摘要:笔者通过实践探索从边唱儿歌,边做动作,提高学习兴趣;强化儿歌在儿童技能技巧学习中的运用;多欣赏一些节奏明确、曲调优美、欢快的乐曲三个方面论述让儿童走进音乐世界的有效方法,以期让更多的孩子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走进音乐的美妙世界,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促进人格全面发展。

13.走进儿童福利院工作总结 篇十三

2011年4月9号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中午12点院爱心实践协会会长组织37位同学一起坐车开往福清儿童福利院看望小孩.随着活动的开始,当我们刚进入孩子们的房间时。有的孩子在睡午觉,有的小孩看到我们就大哭大闹。他们心里承受太多,压抑着心。见人有点生疏害怕。待我们与他们熟络后。我们抱着1-2岁的小孩在院子里散步,有的同学将残疾的小孩推着轮椅车带他们出来晒太阳、逛院子、聊天。孩子们吃着我们带的牛奶、面包、糖时。我们很开心。孤儿院大约有40个小孩,我们同学30多人。每个小孩基本上能够得到一对一的照顾、聊天和我们开开玩笑。在院子里跑跑闹闹,充满了欢声笑语。

活动时间很快就结束了。大家都和孩子们依依不舍的分离。每个人都说自己在活动中得到很深的感触。看到孩子都很开心,我们也很开心。做为一个志愿者我们感到很快乐,很满足。我们目的达到了,看到了孩子脸上一个个美丽的笑容。

在活动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些不足的地方。我们打算在下次前往看望儿童福利院的小孩时,买一些更实用的东西。同学们也会更细心更加注意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更好的照顾他们。

院团委

14.观察走进儿童 篇十四

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应是适宜于幼儿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的教育。人格是最容易征服别人的最喜欢的章节

在《观察走进儿童》一书第14页“偏见”的那个案例。这个案例揭示了每个人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分享观察到的资料,以不同的原因解释观察到的行为。每个人的反应与接受到培训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关。所以说观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增强有意识观察,并将观察到的进行反思,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和反思能力。

读《观察走进儿童》有感。

15.让儿童在玩游戏中走进科学大门 篇十五

一、材料提供有效性,让幼儿在玩中保持科学活动的兴趣

1.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材料,能激发探究欲望。

幼儿科学探索的材料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只有这样的探究材料才是幼儿感兴趣并能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发现和获得经验。在投放材料前,教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选择性地投放与之相对应的材料。

小班科学活动,其材料的投放主要是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比如幼儿喜欢的玩具、幼儿园的一草一木、季节的变化等等,这些材料可以是实物,更好的是带幼儿到现实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观察、探索。从小班幼儿的能力特点出发,真实的场景更能激发其探究欲望。

2.符合科学活动严谨的材料,能满足探究需要。

具有游戏性的操作材料,同时也要符合科学性。在具体的科学活动中,选择什么样的操作材料、如何投放等问题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都至关重要。通过抽样调查发现,许多科学活动,教师选择操作材料时往往注重材料的多样性,而忽视材料的科学性。

在大班科学活动“猜猜盒子里是什么”活动中,一开始教师提供了人手一份包装别致的盒子,发现幼儿在操作中注意力都被盒子的外包装吸引去了,都在比较谁的盒子漂亮谁的不一样,而不去探索盒子里可能是什么。精致的包装干扰了本次科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经过调整,把盒子统一调整为卡其色的普通盒子,幼儿在操作中,通过教师的游戏性的故事情节和语言引导,幼儿都能全神贯注地用摇、听、掂的方法去探究盒子里的物体。

在这个科学活动中,盒子内材料的投放,不能单从物体的多样性、新鲜感、神奇度考虑,更要考虑材料在探究活动中的可比性、异同点。因此,教师所投放的材料不在于花哨漂亮,应便于幼儿尝试、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操作材料既应满足幼儿年龄特点,也要满足幼儿的科学探究的需求,更应成为科学探究的有力工具。

二、操作指导有效性,让幼儿在玩中满足探索活动的需求

1.针对操作流程难易,采取多样指导。

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科学活动是幼儿通过眼、鼻、耳、双手等感官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设计中,一般都会有两到三次不同层次的操作探究过程,其难度也随之深入。教师在指导中根据难易度也应有所侧重。比如在大班科学活动《猜猜盒子里是什么》,在第一次操作中,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等去接触、感知,全面获取信息。一开始,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盒子里有什么呢?请你去试一试,猜一猜。幼儿操作时,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去指导幼儿的探究活动。在第三次操作中,教师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问题:你认为盒子里是什么,就把相应的物体放进空盒里进行比较。在幼儿操作时,教师适时适度地以支持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比较方法进行操作,设置障碍让幼儿通过解决问题来进行操作,提出疑惑拓宽幼儿思维方式。根据操作流程的难易,采取多样的指导策略。

2.针对幼儿能力差异,采用分层指导。

《布鲁姆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出:人的智能是有差别的,他们的差异表现在兴趣、爱好、智力等多方面。由于幼儿能力存在着差异,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采用分层指导,能更有效地激发幼儿操作探索潜能。

在大班科学活动《有弹性的物体》,教师针对幼儿的能力差异进行指导。能力强的幼儿探索多种材料或对某一种材料进行不同方法的探索,指导语为:“你们能发现多种物体的弹性吗?能用不同的方法去发现吗?”能力一般的幼儿独立探索出1~2种方法,探索的方法没有广度和深度的要求,指导语为:“你们能让哪些物体弹起来呢?”教师引导能力弱的幼儿观察同伴或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语进行探索,指导语为:“你先看看xx小朋友是怎么操作的;你用你的小手按按它的表面,看看有什么变化?”

教师关注幼儿的能力差异,采用分层指导策略,实际上是在支持和引导不同能力的幼儿经历科学活动探索的过程,并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经验总结有效性,让幼儿在玩中形成科学知识的建构

1.过程演示总结,再现探究过程。

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弱的幼儿,他们也有总结实验结果的机会,为此我们通过过程演示这一表达方式实现。在大班科学活动《制作不倒翁》,教师请幼儿来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刚才你们是怎么实验的呢?谁来说说?”一位幼儿举手了,但在用语言表达时出现了问题:“我的成功了……”教师继续追问:“你是怎么做的?”幼儿不能表达,教师马上说:“你能不能再来给我们做一做呢?”幼儿马上自信地操作起来。在操作中也实现了实验结果的总结。

2.语言描述总结,拓宽探究广度。

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可以引导他用语言描述的方式对操作流程以及实验结果进行表述,思考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结果。在语言描述总结中,幼儿能从别人的做法中得到启示,积累了更多的操作方法和知识经验。

在大班科学活动《猜猜盒子里是什么》,在总结的时候,教师问:“你在操作中是怎么比较的呢?你能和大家分享吗?”幼儿A:我觉得盒子里是气球,因为气球很轻,在我做实验的时候发现气球是卡在盒子里,不能动,摇的时候一点声音也没有。而我的盒子很轻,也没有声音,所以肯定是气球。幼儿B:我的盒子有点重,摇的时候有个东西在动,刚才我把方形积木放进盒子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和我盒子的不一样,我又把橙子放进盒子,感觉是一样的,我的盒子里肯定是橙子。幼儿在用语言描述时,很精确地表达出了科学的比较方法。

3.经验提升总结,拓展探究深度。

在探究活动中,幼儿总结提炼的知识经验都是具体的、零散的、带有个性特征的,都是对实践活动的感性认识。教师相应地帮助幼儿对知识经验科学地归纳、提升,拓展幼儿的认识,提出新的探索方向,引起幼儿更深入的思考,更广泛的探究。

在大班科学活动《猜猜盒子里是什么》在经验提升总结中,教师把多名幼儿探索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提炼:刚才我们用猜测、比较、排除、推断的方法对盒子里的物体进行了判断。在这基础上教师提出了新的探索活动:这里有两个鸡蛋,一个生的一个熟的,你们用什么方法能很快地区分出来。拓展了科学探索活动的深度。

教师是幼儿探究过程的引领者、支持者、帮助者,教师要有“科学头脑”,要尽量创造游戏的环境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给幼儿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适时适度的操作指导、多元化的经验总结,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有趣好玩,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儿童在“玩”的过程中走进“学”科学的大门。

摘要: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科学教育应该实验化和游戏化,即玩科学把戏,做科学实验。如何给幼儿提供游戏性的科学活动流程,满足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需要解决难题。幼儿教师应从游戏性的科学实验材料、游戏性的操作指导方式、游戏性的科学经验提取和归纳这三方面进行教学,以期能让儿童在玩游戏中走进科学大门。

16.走进“孤独症”儿童的世界 篇十六

孩子至今不会用语言表达愿望要求,也不明白别人说话的意思,经常呼之不应,即使是熟悉的名字,也听而不闻,好似聋子,我们教他也不学。为此还带他到大医院的口腔科和耳鼻喉科检查过,大夫说声带和听力是正常的,但是孩子不会说话,我们真是很着急,更主要的是这孩子还很孤僻,不喜欢与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小时候挺好带的,就是自个玩,也不要大人陪,周围发生了什么事,很少能引起他的注意和兴趣,但这孩子对电视上的广告和天气预报格外感兴趣,只要一听见声音,他就会从小屋跑到客厅去看电视,表现出津津乐道的样子,有时会在别的场合蹦出一句广告词,别人都不知什么意思,他很喜欢写字和认字,已会认二三百字了,好象并不知其意思。他的行为也怪怪的,给他买的玩具他不喜欢,小朋友都喜欢的玩具,象积木、拼图、电动玩具什么的,他连看都不看,就喜欢老玩小瓶盖、电视机按钮、门把什么的,还爱看自己的小手,拿起东西总爱放鼻子上闻一闻……

父母不停的说着,内心的痛苦、无奈、无助溢于言表。

“大夫,我们的小孩究竟得的是什么病?”这是他们就诊时问的最多的一句话。“你看我们俩身体也挺健康的,孩子生下来也好好的,1岁前可好玩了,人见人爱的,现在怎么会这样呢?不说话,不看人,不理人,也不学东西,生活能力很差,根本上不了幼儿园,送过两次都被退回来了,我们也不能养他一辈子吧,大夫你说我们的小孩究竟得的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还能治吗?”

带着父母的期望、疑问我陷入了沉思,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具有广泛而严重的

发育障碍的特征。

后来,我们通过对涛涛的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他与同龄孩子相比,在人际交往,语言交流,行为模式,认知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发育落后。在进行相关检查后,排除了其他疾病的可能,最后诊断涛涛得了“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什么病?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它和一般儿童疾病不一样,属于发育障碍。患儿主要表现在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行为重复刻板。孤独症 最早由美国精神科医生Kanner在1943年首次报道,共有11名儿童被诊断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儿童。他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症状:这个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旁若无人,记忆力惊人,两岁半时他就能流利背诵《圣经》23节以及历届美国总统的名字,但却不能与人正常对话。说话时你我不分,迷恋旋转木棍、平锅和其他圆形物体,对周围物体的安放位置记忆清楚,同时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规律的轻微变化均感到烦躁不安。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儿童孤独症”,又叫“自闭症”。

那么孤独症究竟是怎么得的呢?半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众多科学家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儿童孤独症主要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而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家庭环境,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及父母的人格特征、文化程度、从事职业、经济水平等对孩子的心理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现有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来看,该病的发病率为一万个儿童中有2~13个孤独症儿童,男女性别间差异显著为7~9︰1。

儿童孤独症有哪些主要表现?

孤独症儿童多表现为:

(1)孤独离群。即不会与人交往。不能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这也是家长就诊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愿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你我他不分。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却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打头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约75%的孤独症儿童智力低下,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部分智力低下的孤独症儿童在音乐、绘画、计算、识字、机械记忆等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呈现孤岛智力现象,令人不可思议。象4岁的涛涛特别喜欢认字和写字,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小贴士:该病多在3岁内起病。多数病儿早期症状在婴幼儿期就已出现,至1~2岁症状明显,可出现语言功能退化停滞,表现典型孤独症症状,也就是Kanner三联征,即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行为重复刻板。由于父母缺乏婴儿心理行为发育的知识及缺乏对儿童孤独症的了解,使得孤独症不易早期发现且发病年龄难以确切估计,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说话晚,不用急,“贵人语迟”;孩子不缠人,从小好带;孩子孤僻不合群,是独生子女的特点等等,延误了早期诊断和治疗。

儿童孤独症能治吗?

孤独症是一种儿童早期的广泛的心理发育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如未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预后很差,对儿童社会化功能损害极大,致残率高。在其一生的发展过程中,需有人长期照管。但只要家长坚定信念,坚持治疗,对孩子充满爱心、耐心、关心、信心,儿童孤独症还是可治的。孩子是可以走出自己孤独的世界,并且发现周围的世界,其本人的社会功能,适应功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很多孤独症儿童经过治疗,走进幼儿园,迈进学校和社会,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也是对父母坚持治疗的最好的回报。

儿童孤独症如何治疗和预防?

首先,父母对疑有孤独症倾向的儿童,应尽早去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儿童神经精神、心理、保健专业)确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由于孤独症儿童的年龄、临床表现、功能损害各不相同,治疗需要因人而异。治疗前由主管医生和家长一起评估儿童的基本心理功能,如语言,社交,动作行为,生活能力等发育水平,然后制定个体化,结构化,系统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尽管孤独症的病因不明,但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和预防。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行为治疗,教育和训练,如语言训练,社交训练,感统训练,日常生活自理训练,游戏活动等,并辅以药物治疗,但并不是每个孤独症都需要服药,目前也没有治疗孤独症的特效药。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和治疗师要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多教、多练、不断强化、长期坚持,患儿就可取得明显进步,病情可得到积极、有效地控制。

另外,母亲要注意孕期保健,提倡母乳喂养,合理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肉类等"酸性食物"的摄入,建立亲子依恋和情感联系,家长应让孩子多与外界环境接触,让孩子与同龄儿童一起玩耍、交往和学习,使其个性和社会适应性健康发展,以有效地预防儿童孤独症。

专家简历

17.走进福利院作文 篇十七

进入老年公寓,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位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我们不能大声喧哗和吵闹,便礼貌微笑着向他们招手打招呼。

接下来,我们开始为爷爷奶奶们表演节目了。我们拿出了我们富春七小的特色――笛子,排好队伍,整整齐齐地吹起了《义勇军进行曲》,伴着笛声激昂澎湃的节奏,爷爷奶奶们跟着拍起手了,满脸的笑容,让人看了真是温暖呢。紧接着,我们又吹了一首《花好月圆夜》,人人脸上都乐开了花。

最后我们向爷爷奶奶们一位一位发送了慰问品,并和爷爷奶奶们聊天,从中我们了解到了他们的一些生活和身体状况。大家都聊得可开心了!

18.走进儿童福利院活动策划 篇十八

活动总结

在2011年5月21日,怀揣着一颗颗关爱的心,一颗颗炽热的心,张家口教育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系入党积极分子一行40余人,走进了张家口市儿童福利院,开展了一次“奉献爱心,关注儿童,呼吁社会,感恩情怀”为主题的爱心活动。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系杨淑琴老师带队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之前党支部做了详细周密的准备工作,并得到了儿童福利院负责人的支持和欢迎,在爱心募捐活动中,同学们积极踊跃,捐款献爱心,为孩子们购买了爱心食品,此次入党积极分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心意识和奉献精神。

来到儿童福利院,负责人把同学们带到了孩子们玩耍的园地,孩子们欢呼着向我们跑来,一张张稚气的小脸印入我们眼帘,让人顿生怜爱之情,大家把带来的食物发给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孩子们高兴地接过我们的爱心食品,用笑容表达着喜悦及感恩之情,看着孩子们可爱、真诚的笑脸,大家感到无比的欣慰,接着我们和孩子们做游戏、一起唱歌、互动联欢。虽然他们都是残疾儿童,有的肢体残疾,有的患有重大疾病,但他们一个个都活泼可爱,充满童真,孩子们还为我们表演节目,表达他们的喜悦、感激之情,当其中一个孩子唱起那首《感恩的心》的时候,在那感人的旋律中,许多同学都禁不住留下了眼泪,为孩子们不幸的遭遇感到痛心,我们也用相机记录了这一幕幕

感动的时刻。其间,工作人员还给我们讲述了其中几个孩子所患的疾病和不幸的遭遇,大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心痛,同时,我们也深深的感到,福利院的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几个人,几个单位,几个团体的一时关爱,他们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关心和呵护,不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关怀,在活动的最后,我们跟孩子们合影留念,依依惜别。

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献出了爱心,收获了真诚,更学会了感恩,只有奉献爱才能更好的收获爱,世界需要爱,社会需要爱,人与人之间更需要爱,我们会继续关注社会公益事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奉献爱心活动中来,让爱心永远传递。

19.走进儿童福利院活动策划 篇十九

一、定格历史瞬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再现开国大典的场景是学习一个环节。我们提供了《开国大典》的油画,带领学生对这幅画进行观察。画面上蓝天白云,万里晴空;广场上的人多、旗多;天安门城楼上红色的布景以及穿着庄重、整洁的国家领导人。教师引导学生透过天气看心情,从天空中的蓝天白云看出新中国成立时人们的喜悦心情,同时它也预示着中国将翻开崭新的一页,又会迎来一个崭新的天地;从天安门广场是人的海洋、旗的海洋,说明参加庆典的人很多,场面宏大;红色的背景不仅是我国传统的文化之一(每到重大的日子都用红色装点),更突出了此时人们的喜悦心情;人物中,特别是从朱老总挺直的腰板可以看出国家领导人代表着国家的尊严,中国人民从此挺直了腰板做人。通过观察与分析,使学生初步感知新中国成立时的伟大瞬间,了解新中国的开国大典是隆重的、喜庆的、庄严的、幸福的大典。从而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内涵。

二、拓展历史空间

通过角色扮演、记者采访、开故事会、编演历史剧、参观纪念展览等活动营造历史情境,师生共同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通过想象、创造等方式使教材中物化为文字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我们常采用引导想象,拓展历史的空间,即教师根据教材,提供想象源,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还原历史事件,激发学生感知事物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揭秘历史人物

高年段《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在编写历史题材的主题内容时,注重了历史的“人化”。因而,教材力求凸显历史细节,有利于孩子和许多活生生的“历史人”进行对话。但是,这也使得教材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有所缺失。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要花时间、花精力对历史事件进行大背景介绍,从而补充学生大脑中的历史空白,让他们站在具体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去研究历史细节,和活化的“历史人”进行对话。所以,在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对接,让他们在亲身的实践探究活动中联系现实去回顾历史、审视历史。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社区、学校和家长资源,为学生铺设实践活动的平台,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和感悟历史,走进历史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历史人物产生心灵碰撞与沟通。

在有关“历史文化名人”的教学中,教材重点介绍了孔子,一共提供两段资料,一段是对孔子的简单介绍,小标题是“伟大的孔子”,另一段则是出示了几则孔子的格言。仅凭这么提纲挈领式的介绍,要让学生认识到孔子的伟大,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多看有关孔子的书籍,自己对孔子要有一个充分全面的认识,以便和学生交流时做适当而准确的点拨和评析。其次,教师把孔子的资料分为身世、背景、思想、影响等几大类,引导学生按类搜索。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让学生交流时有针对性,不会照本宣科,纯粹是读资料,没有自己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掌握认识历史文化名人的方法;三是在班级里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有关孔子的故事,从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孔子的为人以及思想;四是可以针对孔子的言行做一些常规积累,并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孔子格言的实际指导作用。做好以上这些铺垫,再加上教师创设的开放式的交流形式,那么课上学生的交流就会水到渠成,他们的认识是内化的,是互补的,是深刻的,教师和学生就容易产生共鸣,对孔子的认识也会更深刻、更丰富。

四、探寻历史事件

上一篇:资金补助请示报告下一篇: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教案(看拼音写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