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健康教育

2024-07-25

生命与健康教育(共8篇)

1.生命与健康教育 篇一

中考政治(生命与健康教育常识)专项习题

1、下列行为不正确的是()

A.某班男生在电闪雷鸣的天气在户外踢足球B.小明乘车时遇到龙卷风,他催促乘客赶快下车躲避

C.每遇到浓雾天气,张华骑车都会减速慢行D.机动车驾驶员酒后严禁驾车

2、我们不怕艾滋病,因为我们学习预防知识,选择安全的行为。预防艾滋病的根本措施是()

A.防止蚊虫叮咬B.避免与艾滋病人接触

C.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D.强化艾滋病检查

3、为了防止通过血液传播这一途径感染艾滋病,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安全用血问题。些列做法不符合安全用血要求的是()

A.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B.接受免疫注射时,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C.去条件简陋的牙科诊所拔牙D.输血前进行血型检验

4、下列是法律禁止的行为是()

A.艾滋病患者隐瞒病情B.艾滋病患者参与瘀斑社交活动

C.海关要求过境者提供流行病学调查资料D.艾滋病患者参加人大代表选举活动

5、歧视艾滋病患者是不对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歧视不利于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B.歧视是物质的表现

C.歧视是法律明文禁止的D.艾滋病患者都是无辜的E.歧视是缺乏爱心的表现

6、传染病的传播链条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只要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便可阻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这三个环节是()①病原体 ②传染源③细菌④传播途径⑤易感人群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④⑤

7、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是()

A.提高抗病能力B.切断传播途径

C.预防接种D.加强药品开发

8、如果我们不幸感染了流行性腮腺炎,那么,我们应该自觉实行适时的隔离,以防感染他人。隔离时间是()

A.三天B.五天C.隔离至消肿D.七天

9、流行感冒、麻疹、水痘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A.空气飞沫B.与病人身体接触C.参与社会活动D.共同水源

10、当自己家中发生暴力冲突时,不妥当的应对办法是()

A.保持冷静,积极劝阻B.当冲突双方无法劝阻,且有生命危险时,应向邻居、路人呼救

C.当冲突双方已经无法劝阻,且有生命危险时,可拨打110报警D.已暴力制服施暴者

11、自行车是目前我们使用最多的交通工具,安全驾车要注意做到()

A.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形式B.时速保持在40-60公立

C.精诚检修自行车,要保持铃响、刹车闸灵D.不相互攀扶,不戴耳机听音乐

12、当地震来临时,你在家里(楼房),应如何避震()

A.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房屋倒塌后能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B.跑去楼道

C.原地不动、D.跳楼

13、地震发生后,从高楼撤离时应()

A.走安全通道B.跳楼C.乘坐电梯D.从窗户抓住绳子下滑

14、下列哪一项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A.性传播B.蚊虫叮呀C.母婴传播D.血液传播

15、如果你的朋友或邻居感染了艾滋病,你会()

A.责怪他的过错B.告诉别人不要去他家

C.经常去看他给他爱心关怀D.坚决不去看望,怕传染给自己

16、在户外遇到雷雨天气时,科学的应对方法是()

A.立即寻找壁垒场所B.与他人挤在一起

C.拨打手机告诉父母和老师D.骑自行车走

17、当空气温度达到或超过

A.37B.35C.34D.3018、连续在高温酷暑下活动会使人不能适应而出现乏力、大量出汗、口渴、头晕、眼花、恶心,体温正常或略高时,说明人已()

A.感冒B.有中暑先兆C.轻度中暑D.重度中暑

19、在家中应该如何避开雷电伤害()

A.站在窗户边B.赶快打电话 C.避开灯具、电脑、电话等物品D.家里很安全,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20、发生泥石流时,下列选择逃生的路线和方式正确的是()

A.马上往泥石流下游方向跑,跑得越开越好B.立即朝与泥石流垂直的方向往两边的山坡上爬

C.朝泥石流的逆向方向跑,跑的越开越好D.沉着、冷静,站在原地,等待他人救援

二、判断正误题

()

1、遇到龙卷风,千万不要停留在楼顶上。

()

2、在雾中锻炼身体效果最好。

★()

3、遇到洪灾时,中学生要挺身而出,积极参加抢险活动。

()

4、对重症中暑病人,用刮痧办法处理后,还应送医院治疗。

()

5、未满12周岁的中学生,不能骑自行车上鞋。

()

6、小明招呼小军:“要吃大哦了,快跳上我的自行车,我带你赶路。”

()

7、在公共场所发生人群拥挤踩踏事件是非常危险的。当出现混乱局面,而我们又不幸被卷入其中时应当()切记与人群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而不是采用体位前倾或低重心的姿势。

★()

8、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尽快救出来,尽快见到光亮。★()

9、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时保存体力,寻求脱险捷径。

★()

10、当洪水突然来临但来不及转移时,最有效的逃生办法是单身游泳转移。

()

11、发生雷雨天气时,可以躲在大树下避雨。

()

12、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会感染艾滋病。

★()

13、发生泥石流时绝对不能往泥石流下游跑。

★()

14、地震引发海啸时,你应该远离海岸,跑到山上或者其他高地。

()

15、身体健康与环境好坏无关,只与锻炼有关。

三、★

1、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逃生?

答:(1)如果在平房里,要迅速钻到床底、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2)如果住在楼房中,最安全有效的做法是及时躲在两面承重墙之间的最小房间里,如厕所和厨房。

(3)如果正在上课,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再教室内乱跑或争抢跑出教室。靠近门的学生可以迅速跑出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学生可以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靠墙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

(4)如果正在街上,绝对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也不要再高楼下、广告牌下、狭窄的胡同、桥头等危险地方停留。

国内外很多震例表明,再地震发生过程中,再短短的几十秒内,人们匆忙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砸死砸伤的几率最大。

2、为了远离毒品,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答:克服盲目的好奇心,坚决抵制不良诱惑;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能用毒品麻醉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谨慎交友,克服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科学用药,避免毒品陷阱。

3、为了保证安全出行,我们要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请举例。

答: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马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行人过街设施(如天桥);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行人不得跨越隔离设施。等等。

4、如果发生燃气泄露,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首先要关掉燃气总阀,然后迅速开启门窗,以降低燃气的浓度,消除事故隐患。切不可动用明火,业不能开关电灯、排风扇等电源设备。如果灶具起火且火势不大,则可用湿毛巾裹住手部,关闭阀门,切断气源。如果火势较大,则应马上拨打119火警电话。

5、骗子的骗术很多,而且这些骗术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变化,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

答:(1)要防止上当受骗,首先要克服自己的贪念,不要抱有贪小便宜的心理,业不要听信旁人的起哄和劝说。

(2)在与陌生人聊天时,不要随意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要注意防范主动接近你的陌生人。

(3)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诈骗行为,更不能参与诈骗活动。无论发现自己上当受骗还是他人被骗,都要及时报警,以尽快抓获犯罪嫌疑人,挽回损失。

(4)生活中,有诈骗行为的人毕竟是少数。防止上当受骗,并不是要怀疑一切和拒绝一切,而是要有防范意识,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识别遇到的人和事,做到既善待他人又保护自己。

6、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1-6月我国发生火灾73317起,死亡656人,受伤271人。如果你身陷火海,你有哪些方法逃生?

答:(1)用湿毛巾、口罩捂住口鼻,匍匐撤离。(2)向头部、身上浇冷水或用湿毛巾、湿棉被等裹住身体,再冲出去。(3)利用床单等自制救生绳湿水后拴住床架,然后顺绳滑到地面。(4)可以沿外墙的管道等滑到地面。

★7、2010年8月7日夜至8日凌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导致上千人死亡;12日、18日,四川多地、云南贡山也相继遭遇泥石流袭击,造成了上百人伤亡。泥石流来临,我们应该如何逃生?

答: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朝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往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的越高越好,跑的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跑。

8、洪水来了,我们应该怎样自救?

答:(1)受到洪水威胁时,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或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牌、门板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处,做暂时避险,等待救援。不要单身游泳转移,也不要爬到泥胚墙的屋顶上。

(3)发现高压线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时,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洪水过后,要服用预防流行病的药物,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避免发生传染病。所有的水饮用前要彻底煮沸。

2.生命与健康教育 篇二

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指出,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 他认为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可见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 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 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个核心概念“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询意义、走向卓越”。这些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被提出和重视, 但在思想脉络和内涵上, 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显然也有很多不同, 而生命教育探讨得更深、更远。

《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主编, 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脉络, 这样的思想正好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阵地, 在工作实践中, 思想政治工作者发现说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需要, 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 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若干理论出发, 从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 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当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困惑, 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科背景的滋养, 同时也受到学科背景的限制, 当心理学方法遇到思想问题,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郑晓江教授也谈到“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 在他的论述中, 他认为, “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原因, 要降低自杀率, 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 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 心理健康教育没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中, 通过与青少年的密切接触, 心理健康教育者感受和理解着当今的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思想和观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被敏锐的青少年所感知。大多数情况下, 适当和正确的引导的缺乏会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一元价值取向以及消极的人生观, 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在这种状况中, 我们发现, 实际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 而这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学业和能力、贫穷和疾病等问题都会引发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问题, 而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问题又会引起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带来诸如吸毒、网瘾、自杀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 在实践操作中, 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这些问题, 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 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

预防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 但当面对强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偏差等问题的时候, 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显得无奈, 心理治疗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卡尔·R·罗杰斯 (1902—1987) 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力量 (他这一观点认为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 , 治疗师在真诚和谐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罗杰斯认为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晚年, 他甚至运用这种方法参与国家首脑的会晤, 调解国家之间的争端。对于以上问题, 罗杰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疗观点, 在他的治疗实践中, 他发现尊重了当事人死的选择, 当事人会选择生, 尊重了当事人神经症的选择, 当事人会选择健康。也就是说, 对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 你需要首先用人本的方法去理解、接受, 然后这种态度自然会引发当事人的思考, 从而导致他自发地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接受这种观点, 在治疗实践中也发现确实会有相当的效果, 但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又会出现问题。因为心理治疗不可能针对广大人群, 我们需要一种更强大的思想力量, 需要一种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问题, 这种思想力量应该来源于哲学, 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种思想力量应该也来源于社会相关学科和心理学。罗杰斯的观点完全可以运用到教育中, 至于这些思想力量如何在教育中产生作用, 生命教育给出了一些回答, 更重要的是, 它代表了这种强有力的趋势和力量。

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流派, 同样也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人们关注生命、关注精神领域的写照。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马斯洛指出人们在基本的五种人生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 还有超越性的需要, 这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 人必须在一个更高的人类整体或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的角度来反观人生, 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心灵和生命的解放, 这与生命教育的内涵确有异曲同工之效。生命教育除了关注心理学一贯关注的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外, 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与环境以及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关系, 这才是每个人最终获得解放和人生发展的必经途径。

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与生命教育有更多相似之处, 它认为只有面对精神存在的时候, 心理问题才能充分解决, 只有将精神能量灌注到人的心理世界, 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样, 超个人心理学的出现也是要帮助人们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精神生活样式, 来对抗浮躁、喧嚣的物质生存状态。

在关注的主题上, 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 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 如“贫困压力、就业压力、厌世悲观、逃避责任、自卑感、死胡同、得过且过、对生命的漠视、四面楚歌”。显然, 这些问题就是心理问题,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但运用的大多是心理学的方法, 如共情、渲泄, 认知、理情分析等, 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和若干可能的解决。但生命教育显然不是着眼于此, 对于每一种问题, 它更重要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生命问题, 如贫困压力的引起、有关贫困和生命价值的问题等等。因此, 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深、延伸更远。再如自杀和吸毒的问题, 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 但生命教育对于其涉及到的生命问题的哲学和世界观的讨论更深刻。

此外, 生命教育还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关注的内容, 比如死亡教育 (对死亡的理解) 、女性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生命的摇篮) 、生命与社会及环境的关系教育、休闲及养生教育等等。生命教育同时包括了很多生命伦理的问题研究, 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似乎很远, 仔细分析又似乎很近, 在一个融汇贯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 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剖析的问题。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 在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优势, 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向生命教育方面的引申应该是目前实践中可以做的工作。面对这种生命学问题的教育, 学校教育多了一份责任, 应在以后的实验及教学实践中发掘若干适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 与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 借鉴其理论及方法的优势。

生命教育是一种很好的突破, 但生命教育也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逐渐呈现一些问题, 又逐渐解决一些问题, 这是历史规律, 作为教育者, 顺应规律, 作出努力, 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态度, 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补充, 在思想教育这块阵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问题层出不穷, 有学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教育形式。本文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若干主题, 比较了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指出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 2007 (3) .

[2]郑晓江:青少年自杀及暴力现象的生死哲学透视[J].中国德育, 2007 (1) .

[3]顾海良主编: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人民出版社, 2007.

[4]罗杰斯等著, 李孟潮、李迎潮译: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M].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罗杰斯著, 张宝蕊译: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M].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6]杨韶刚:超个人心理学——心理学新进展丛书[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性教育是爱与生命教育 篇三

人类的性能力发展也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不同的性活动方式来达成性能力的充分发展。6岁前孩子的性活动更多地体现了性的生物性特质和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这使得孩子的性呈现出“无序”的状态。

我曾经收到过这样的咨询:我的儿子4岁了,半年前开始摸小鸡鸡,我真的很绝望;女儿从6个月开始夹腿,直到现在1岁,越来越严重。

父母为什么会因为孩子的“性”濒临崩溃的边缘?如果父母对孩子性发展规律和孩子手淫的相关科学知识一无所知,育儿的观念和知识仅仅是沿袭我们文化中对“性”的曲解,父母因此而执着地扭曲孩子生命中性本能的自然发展,那么,父母抗拒自然规律,而孩子执着于强大的生命本能,这样的博弈将会给父母和孩子都带来伤痛和苦难,让父母和孩子都陷入痛苦、恐惧、绝望和无助之中!

儿子6岁时,我鼓起勇气,回答儿子的问题:妈妈,我从哪里来的?我拿出我读大学时的医学解剖书,找到男女生殖图告诉儿子:这是爸爸的生殖器官,里面装有精子。精子是人类生命的种子。爸爸把这些诶种子种到妈妈的身体里,你就开始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长大。

“妈妈,什么是生殖器官啊?”

“就是爸爸妈妈创造你生命的器官。生指生命,殖指繁衍,就是爸爸妈妈生孩子的器官。”

“我从哪里来的?”

我又指着书上女性生殖器官图告诉儿子:从妈妈生小宝宝的器官出来。这里是你生命的通道,你就是从这里生出来的。

“精子是怎么种到妈妈的身体里的呢?”

“爸爸生宝宝的器官和妈妈生宝宝的器官接触,种子就种进妈妈的身体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子愉快地起身离开,到他房间玩玩具去了。

儿子青春期快到了。有一次,在与儿子的散步时间。先生开始了与儿子准备已久的谈话:儿子,爸爸在你这个年龄,身体要出现一些变化,比如会有遗精。某天早上起床时间,发现内裤上有一些黏黏的液体,这就是遗精。这是男人长大的标志,是非常正常的。我不知道你有这个变化了吗?

在与孩子谈自慰的时候,先生告诉孩子:当身体有强烈冲动的时候,通过自慰可以释放性压力,这样的自慰对身心健康是有利的;如果身体没有性冲动,通过自慰产生兴奋,会对身心带来伤害。在与儿子谈遗精的时候,告诉儿子:当男人的身体产生精液后,就具备了生殖能力,如果与女人发生生殖器官接触,就会使得女人怀孕。所以,当男人对女人有了性冲动的时候,要三思后行,因为你还不具备对此事负责的能力。让孩子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对孩子来说,培养他们爱自己的方式是从告诉他们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开始的。

我们告诉孩子生命孕育的神圣,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神圣与珍贵。只有将生命的创造与父母生命联系,孩子才能懂得父母的伟大。告知孩子生命孕育的过程,是爱与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

胡萍,中国性学会青少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东西方性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著有《成长与性》、《善解童贞》等青少年性教育读本。

《小威向前冲》

4.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四

宿师附小 李方静

当我拿到《生命与教育》这本书时,不看内容,只是题目就已经吸引了我。

当我静下心来,读其内容时,给我的感觉是那样的温暖。书中对生命的阐述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是一名老师,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小小的肩膀背着重重的书包上学、下学,也了解他们一天的学习,以及周末家长带他们上各种班的情形。孩子真的很累,但老师和家长也都无奈,因为孩子将来要面对残酷的竞争,不从小抓怎么行?是啊,现实生活和我们的精神需求矛盾啦。这个矛盾的存在使得我在想:能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生命与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为了孩子健康地成长,我们要更多的去关注孩子那跳跃的生命。

书中写道: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而长期以来教育却遮蔽了这种本源性的需求,而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技能,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这应该是很多人能感受到的。在我们的教育中,课堂教学被从整体的生命中抽象和隔离出来,被简化为特殊的认知活动,对孩子的感受考虑的少了些。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教育必须依据生命的特征—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与独特性,及其超越性。教育的过程应该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教育目的是使人从生存状态走向澄明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是开放、自由、创造及人我合一与物我合一的和谐状态。教育过程不仅仅是占有知识的过程,我们应注重教育形式是否影响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书中的第一章《生命:教育的原点》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双重性。种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类生命是价值生命,是自为的。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教育,就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当然,这种存在,并不单单在于“活着”,而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对生命来说,最基本的原点便是教育。因为教育对人的生命来说确确实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因为教育改变了命运。

作者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面对这16个字,我们做到了多少?孩子们又失去了多少?如果我们能将这四个特征重视起来,并很好的融入到教育中去,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是一个心理健康,有上进心,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人。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和谐。

生命化教育还提出了“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的命题。很多孩子由于老师的一句话而影响了他的一生,其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孩子评价是关注孩子生命成长的较好的途径,所以老师的评价对孩子要具有鼓励性。老师的教育对有的孩子来说能马上显现出来,1

有的孩子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显现出来,因此老师要关注每一个个体,倾注同样的感情。“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为生命发展奠基。教育的过程就是生命不断积淀和否定、不断发展的过程。不断地受教育就是为了不断地发展。生命在发展中形成,也在教育中生成。”

在我们的工作中,尽管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但是一样需要我们的尊重,因为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也有自尊。我们要认识到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5.《生命与教育》读书心得 篇五

在书的封面上,有这么几行字,字号很小,读来让人回味悠长:“当今社会,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缤纷的世界固然精彩,却掩饰不住慌张中透出的无奈。‘我’逐渐淡化在人群中,人性的光芒日益暗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命愈发地彷徨,教育遭遇着迷失。教育与生命的隔离,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误区,更是整个社会的不幸。于是,我们祈求回归。”一种对教育现状的忧患跃然纸上,而这种忧患也无时不贯穿着整本书。面对被越来越多的规训约束的孩子,被越来越重的课业折磨的孩子,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今天的儿童越来越多地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中……这样的生活,儿童是快乐不起来的”。

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个性的;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正因为它的唯一性,我们才要更加珍惜。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童年,我们的教育要关注生命,就要提供生命发展的良好土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成长的考验,有些考验甚至是灾难性的。作为学生成长的守护者,我们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自身知识及精神发展的规律,又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面对各种生存危机的处理办法、逃生的本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任何可能性的伤害事件发生。教师作为学生生命的引领者,需要有一定的素质要求,而教师素质的提高莫过于和高尚者、与专家、与有经验的人攀谈,这其中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阅读,只有提升,拓广自己的阅读质量和阅读领域,教师才能担起"带着先进文化走进教室成为知识的代言人"在本书的阅读中,我越来越感到一个教师要变得高尚起来,那就要多读书,多读大师的书,一个教师要变得有智慧,那就要同大师对话,同书本中的,同生活中的智者攀谈。教育中的所见要善于记录剖析,感悟教育生命的真谛。记录学生,记录学校,记录同事,记录自己的生活细微,智慧也会在这细微中得以成全,大师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榜样,在他的笔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老师,是一处处细得连眼角眉毛都记录的思考细节,或许大师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或许这是大师生命成长的见证给我们的引领。

6.生命与健康教学计划 篇六

时间真是转瞬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做好教学计划,让自己成为更有竞争力的人吧。但是教学计划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命与健康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命与健康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50人,大部分学生的个人习惯有待改进,且不懂得如何自我心理调整与控制,维护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意识不强。

二、教材简析:

本教材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掌握必要的保护生命、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形成尊重生命、爱惜健康的态度,进而尊重、关怀他人的生命与健康,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懂得尊重生命,珍视健康,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伤害.学会爱生活,爱世界,爱自己,健康、安全、快乐地成长。

四、单元分析:

一)呵护呼吸系统健康

认识呼吸系统,了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二)预防寄生虫

认识寄生虫,预防寄生虫病

三)你的文具玩具安全吗

文具玩具很重要,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具玩具?

四)远离危险地带

1、使学生懂得危险无时不在,生活中存在着危险的隐患。

2、使学生知道危险的发生大多都是行为不良带来的后果,应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

3、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五)洪水来了让我们一起如何正确面对洪水的威胁。

六)地震逃生记

1、了解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是一种自然现象,会导致地形的剧烈变化,并给人类带来灾难。

2、知道地震爆发前有预兆,是可以预测的`。知道地震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七)我读书我快乐

养成良好的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体验读书的快乐。

八)责任伴我成长

1、初步形成责任意识,知道自己的事情能做的应该自己做,作为家庭、社会的一员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热心参与家务劳动和学校的活动,并能主动承担一项任务。

九)我爱简朴生活

了解当代社会生活俭朴的内容和具体表现,懂得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崇尚生活俭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十)美丽的生命历程

1、学生了解什么是生命。

2、学生了解生命的历程。

五、贯彻目标手段: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生命与健康教育有深刻的认识。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生命与健康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3个班,每班共有学生40人,开设生命与健康常识课,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这都算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学生对本课程有较大兴趣,且教材内容都是和生活、和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分主题编排。全册共分10个主题。分别是科学饮食每一天;选择安全食物;肠胃,你好吗;我们去爬山;你打预防针了吗;居室卫生有讲究;远离烧烫伤;我是小小包扎员;植物朋友告诉你;魔法兔子的网络日志。以传授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为主,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视健康,懂得远离危险,防范伤害。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通过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科学饮食。

(二)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不能吃。

(三)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消化器官,培养良好的护胃习惯。

(四)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爬山的技巧,并学会处理伤口。

(五)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打预防针的重要性。

(六)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居室有哪些污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七)通过学习让学生远离烫伤并学会紧急处理伤口。

(八)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包扎和处理伤口。

(九)通过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哪些植物会对我们造成伤害。

(十)通过学习带学生走进神奇的网络世界,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增进知识。

四、教学措施

1、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如录像、投影、挂图、模型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巩固教学效果,促进能力的培养。

2、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健康知识、卫生常识的宣传,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利用各种检查、竞赛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3、联系实际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同学们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7.生命与健康教育 篇七

(1)文献资料法;(2)问卷调查法:医学院在校生1160名,(临床640名,影像200名,护理200名,检验120名)发放问卷,回收1160份,回收率100%;(3)数理统计法。

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2.1 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态度:有19.0%的人满意,42.0%的人比

较满意,22.3%的人不满意,1.3%的人非常不满意。现实生活中,最困扰你的生活是:学习压力30.2%,人际关系紧张17.3%,未来就业形势严峻,前途渺茫13.6%,生活困难11.5%,心理素质差8.2%,特殊成长经历5.4%。在你人生中遇到极不如意的事情你会如何处理:找同学朋友交流46.3%,放在心里自己化解18.7%,找父母和亲戚中的长辈交流15.3%,在网络上寻找交流3.9%,找老师交流1.2%,找心里辅导老师交流1.0%。

2.2 对自杀的看法:89.3%在遇到重大压力和严重挫折时不会

选择自杀,9.5%的人说不准,1.2%选择自杀,有过自杀念头的7.4%,不止一次5.6%,没有87.0%。自杀念头是否强烈:不强烈,一会就没事的占89.4%,有过,过一段时间才缓解占5.7%,有过但最终未实行占4.9%。身边有自杀的事情吗:有很少27.9%,没有73.1%。通过传媒了解学生自杀事件你会觉得:他们失去生命太可惜52.3%,对家人极端不负责人23.9%,自己烦恼时也想过死3.2%。死亡是解脱的2.1%,不关我的事我不关心3.4%,自杀是一时冲动好死不如赖活3.5%,逃避现实无济于事1.6%。自杀会对周围的人造成影响吗:会很严重62.7%,会影响不深19.8%,不会17.5%。

2.3 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为自己有选择结束自己生命权利

的有31.2%,没有权利的34.5%,说不清34.3%。你对死亡怎么看:死亡是生命的归宿,是生命的重要部分45.3%,死亡是生命的终结38.9%,忌讳谈死25.8%。对生命价值进行思考:偶尔有56.8%,经常43.2%。你觉得活着:有意义92.8%,没太大意义7.21%,认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挑战自我,超越自我51.4%,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23.3%,平坦从容地生活19.8%,受到社会认可和他人尊重5.9%,有较高地位和一定经济实力5.7%,追求自己的信仰1.2%,生命的宝贵在于生命的唯一性82.4%,你能热爱、珍惜生命92.7%。

2.4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来源于:家庭32.5%,课堂31.3%,电视

广播报刊19.1%,同学朋友11.2%,其他7.9%。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是否重要92.7%的认为重要,生命教育开展途径最有效的是:在学科间进行渗透教学34.8%,开展主题活动21.3%,专门开设课程17.6%,开展专题讲座15.8%,其他10.5%。

3 相应措施

3.1 设置生命教育教程,并在相关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首先,通过生命教育课程教师进行有目的的教学活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珍惜生命的知识,完整地认识生命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死亡,寻找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其次,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医学生课较多,学习任务繁重,通过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和生命相关的课程讲授生命教育的知识,调动全院师生参与和关注生命教育,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在相关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从不同角度获得有关生命的多方面理解与启发,从而对生命教育形成全面的认识。

3.2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加强生命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须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形成对实施生命教育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并对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与技能,以便能够准确、及时的了解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帮助大学生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心理问题。

3.3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3.3.1 开展死亡教育

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太平间、公墓、烈士陵园等场所,并让犯人讲述失去自由的痛苦,给学生进行“忏悔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烈士缅怀活动、亲友的追悼会,向社会进行宣传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枪决死刑犯的纪录片,通过死刑犯的表情、动作、声音来观察他们对生命的留恋,体验生命的可贵。

3.3.2 专题教育

当前社会毒品、艾滋病、恐怖主义等随时都可能威胁大学生的生命,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听报告、宣传橱窗、张贴画、播放录像、树立宣传牌等多种活动。进行交通事故、火灾、溺水、地震等安全教育的现实说法召开现场会,邀请缉毒警察以及戒毒者做报告,从各方面教会学生生存技能,安全防范意识。

3.3.3 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生活质量

学习应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教育资源,营造一种具有时代气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优化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让学生生活的愉快、舒心,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用美的环境熏陶、激励学生,使学生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并不断的创造、追求生命价值,懂得生命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3.4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感受生存,培养生命情感

组织学生到医院参观,一方面可以和孕妇交谈,了解孕育生命的艰辛,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另一方面可以参观急症室、肿瘤科,从而体会生命的意识,甚至可以和临终病人、绝症病人交谈,感受他们对生命的领悟和眷恋。

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针对弱势群体生命态度的社会调查。如特困家庭、孤残老人等,让学生更加懂得怜惜今天的生活。

总之,推进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中生命教育必然能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但还必须要从分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四个阶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

参考文献

[1]张玉梅.高校生命教育内容及路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4-10.

[2]范莉莉.浅谈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示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9-31.

8.生命与健康教育 篇八

死亡教育;生命价值;生命教育;生命实践

G41

A

2095-1183(2016)09-00-04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

文章编号

人生各不相同,死亡却需人人面对。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不断逼近死亡。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死亡教育的意义却尚未被普遍接受。尽管,“人不仅生存着,而且需要领会自己的生存,赋予自己的生存以意义,人不能忍受无意义的生活”[1],但却很少去思考、认识死亡对认识生命意义的教育价值。死亡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认识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生命。我们必须承认,只有接受科学的死亡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在认识死亡的过程中反观生命的意义,让他们的未来得到正确的价值引导。

一、认识死亡教育:由遮蔽走向真实

谈及死亡,我们虽恨且怕,却不得不随时与其打交道,因为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狭路相逢。人皆怕死,“谁要是自称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便是撒谎。人皆怕死,这是有感觉的生物的重要规律,没有这个规律,整个人类很快就要毁灭”[2]。然而近年来, 有关大、中、小学生自杀、他杀、虐杀动物的事件时有耳闻。这些漠视生命的现象挑动着我们的神经,触动着我们对生命理解的底线,使我们痛心疾首。我们需要反思,是否因为我们有意无意地回避死亡教育,才使得如今的青少年心理太过脆弱,面对挫折时缺少对生命的尊重?2004年的马加爵案,2015年的北大弑母案,2016年的芦海清案……这些都表明,现在的青少年缺少对生命应有的认知和敬畏。这些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无论是内在心理原因还是外在的社会原因,或许都能够归结于现行教育缺少了对死亡这一现象的关怀和省思,在生命教育的设计中缺少了对死亡教育的安排。

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对死亡常常是避而远之。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一处直接提及了死亡:“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显然, 孔子认为不需要过多谈论死亡问题——人事都还没有侍奉好,又何谈侍奉鬼神呢?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生死观,使得中国人更偏向对孩子遮蔽死亡这一生命事实,使死亡淡出生活。这导致人们对死亡既好奇又惧怕。青少年学生有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死亡不可能不进行思考探究,然而由于没有向青少年传达正确的死亡知识,使得青少年对于死亡这个概念困惑不已。加之对现代人而言,由于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人们往往沉迷于琐碎、忙碌和麻木的日常生活中,过于追求物质和感官刺激,导致死亡意识越来越淡薄,死亡概念便逐渐被排除在意识之外。死亡的隐退让人觉得死亡似乎与自己无关,很少被死亡所震撼,即使偶尔浮现出对死亡的思考,却未经深刻的体察就投入到生的狂欢中,这必然导致对人生认识和感悟的欠缺。

死亡教育被遮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人们对死亡教育的误解。很多人容易望文生义,认为死亡教育的含义是教人们去“死”——“学会死亡”或学会接受和悦纳死亡。其实不然,死亡教育的真正含义,除了教学生正确认识死亡之外,更在于引导学生反思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有意义地规划人生。也就是说,死亡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死亡”本身,而在于提升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尊重。总之,死亡教育的重点在“生”而不在“死”。在我国这样一个缺少宗教传统的国度里,对生命的虔诚和敬畏本就欠缺,如再没有死亡意识的警醒,将难以让我们的后代敬畏生命、追求有意义的圆满人生。今天的我们需要将死亡从被遮蔽的角落中拉出来,而不必因为无知而逃避它,更不应因为惧怕而否认它的存在。接受生与死的真实面貌,学会担当生命的责任,才能真正获得生命的权利,享受生命的尊严和意义。

我们在延长生命长度的同时来还应拓展生命的深度,平衡好生与死的天平。通过死亡教育,帮助学生在了解生命的有限之后,学会懂得珍惜生命。当人生在受到打击之后,承认它的客观存在,能够坦然对待,这样可以帮助他们从恐惧和焦虑中挣脱出来。我们需要直面死亡,不能回避和逃避,越躲藏越无处可藏,反而时时刻刻受其困扰。必须也只能通过直面死亡,在思考和反思死亡中,才能获得对生命的正解。

二、死亡教育的本质:生命意义的澄清

每个人都会死,每个人却不是都曾活过。事实上大部分人真正惧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自己没有真正地活过。对青少年开展死亡教育,能够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在死亡来临之前能够好好地活着,在死亡真正来临时能坦然接受。更为重要的是,死亡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白,死亡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成全,还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认识死亡反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真正得到舒展和张扬。学者刘济良认为,死亡教育“关注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精神,培养人的个性,完善人的人格,促进生命意义的获得、生命价值的实现、生命理想的形成、生命意蕴的绽放,使人的生命不断走向超越、走向辉煌、走向永恒”[3]。没有经历过死亡教育,没有得到死亡教育的正确引导,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和理解。雅斯贝尔斯说过,“人们为了寻求生命的答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去不断地变换身心自由释然的游戏,这种不断超越以求更新的活动可以说是倾听生命律动的行为”[4]。只有死亡教育才能够真正使人们倾听生命律动,接触到生命的本质。通过正确认知死亡,明白死亡是必然发生的,因为知悉死亡的命运所以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从而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知晓生命的唯一性,追求生命的价值,积极面对人生。不认识死亡的意义,人们便不再积极地筹划人生,总觉得一切尚早,这样“生命体将会萎缩、无节制,变得晦暗不明和无知粗俗”[5]。

nlc202309082328

面对死亡的追问,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一件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情,因为死在我们就不在,我们在死就不在。”[6]。他戏谑死亡,既不畏死也不找死。快乐学派希望死亡教育能够使我们明白生与死的界限,在知死的基础上看见生,才能够在有生之年享受生的乐趣,在死亡来临时才有接受的坦然,这是一种对生命意义追问的回应。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启示我们,死亡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死,而是为了体验生。通过了解及整合关于死亡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在反思和整理后,将这些知识转换成一种积极追求生命价值的人生智慧,从而更好地体验生。通过死亡教育能使青少年积极地思考死亡并获得一定的生命感悟。当代哲学家周国平说过:“对死的思考不但不关闭,反而敞开了人生思考,把它从人生内部事务的安排引向超越的精神追求,促使人为生命寻找一种高于生命本身的根据和意义。”[7]这与庄子所谓“齐一生死”十分相似,即在承认生命的限度、体味死亡时,去追问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甚至认为,死亡是一种绝对性的存在,人无论如何也免不了一死,因此更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存在,追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人而言,不思考死亡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灾难性的,这会使你失去对人生目标的准确定位。”[8]人被毫无征兆地寄存在这虚无的天地间,如果不思考死亡,不追问生命的意义,那么,在面对人生的限度和虚无时,我们如何能获得生命的价值?教育本应涵括生命内涵的领悟,死亡教育就是通过唤醒生命意识和死亡意识来克服生命的困境,通过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来征服人生。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了解人生的限度,追寻生命与死亡的意义,还可以让青少年根据生命的有限性,有意识地知道死亡而生存,以海德格尔所谓的“向死而生”的态度找到生命的自由,既能够戴着镣铐跳舞,又能够活出生命本身的价值。开展死亡教育能帮助人们追求真正的生活,激发对生命真正意义的向往,引领人们不懈前行,在叩问命运的同时,谋划可能,创造未来。学者许锋华认为:“开展死亡教育,通过认识死亡来追问生命的终极意义,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9]死亡教育让人们真正认识死亡,明白人生的限度后,做出合理的人生规划,追问生命意义,提高生命品质,最终使人们生有价值,死有尊严。

死亡教育着眼于追问生命意义。不管对谁而言,人生都是短短的几十年,如果能够穷其一生去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么即使面对死亡,人生也是充满意义的。相反,如果因为不了解死亡不追问生命意义,消极地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活着活着就死了,就很容易产生恐惧、惶惑、游戏等不良心态去消极地对待人生,那么这样的生命没有意义,死亡和活着也就没有了明显的界限。通过死亡教育,人们追问生命意义,因为人必死无疑所以生命弥足珍贵,所以希望能够超越死亡,真正实现生命的价值。追问过生命意义的人们是不会浪费生命虚度光阴的,他们会利用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去追求生命的价值,在不断追问中提高生命的质量,让仅有的、有限的生命过得更加充实、有意义。

三、死亡教育的建构:在生命实践中超越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0]。死亡教育可能是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教育,它是在人们反思和追问生命意义的基础上建构的。从哲学角度看,现代人的精神衰退和生命意志的下滑,说到底是精神生命贫乏枯竭而导致的。或许,教育正应当担负起拯救灵魂与生命的责任,因此,死亡教育或许是一个最适合、最需要的形式。

死亡教育的建构应当包括认识死亡、体验存在、反思生命三个部分:

(一)死亡意义的再构

死亡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能真正接受死亡。应让孩子们懂得,死亡不可回避,也不可逃避。了解死亡是人生的一个部分,当人认识到死亡的真正含义,才可能建立“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既然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那就应当坦然面对。有了这样的生命立场,才能建立正确的生命概念和人生目标。教育过程中,所有学科课程中都应渗透死亡教育的价值追求,使学生有意无意地接触到死亡,了解到死亡是普遍存在的;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也不需要回避死亡,从花开花落、草木凋零的自然规律到亲人亡故或是重大灾害,都可以让学生从中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在死亡中体验存在

生活中充斥着各种死亡信息,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只死一次,一生中只有一次机会真正面对自己的死亡,然而我们需要在这之前有所准备,需要在他人的死亡中建构自己对死亡的认识和感悟。教育可以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死亡的存在,以及死亡的尊严、价值和含义。可以让学生对于死亡有情感的触及和体验的经历,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去照料老人,听他们说说对于生命的感悟;也可以去医院探望临终病人,体验此时的氛围,感受到生命的重大意义;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从传媒中了解生命的过程,体悟死亡的凝重和肃穆。通过这些情感体验活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身生命价值的存在意义,从而超越对于生命意义的怀疑。

(三)照看生命的价值

在我们了解死亡、认识死亡、并且对死亡有了直觉体验后,就需要通过死亡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只有真正接受了“死”,才可能真正理解“生”,通过死亡教育来反思生命,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洞悉,澄清了生命的价值,才可能真正主宰意义,通过死亡教育的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和人生观,学会不为物欲所累,懂得追求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由此可见,死亡教育是反思生命意义,关照生命价值的重要实践。

从哲学角度看,人只是侥幸获得人生,迟早要“归还”,因此,人必须要学会珍爱生命,把握生命,做有意义的事情。人的生命譬如空气,我们通过呼吸着它而感觉自己的存在,虽然死亡十分“霸道”,任何人都会受到它的伤害,但我们通过死亡教育,可以认识死亡、了解死亡,反思存在的价值、追问生命的意义,最终超越死亡,获得完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孙利天.死亡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149.

[2]沈毅.人对死亡的态度极其意义[J].浙江学刊,1995(5):126.

[3]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

[4][5]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6]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

[7]周国平.安静[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79.

[8]夏中义.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50.

[9]许锋华,黄道主.论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死亡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2):54.

[10]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上一篇:一份完整的仲裁申请书怎么写下一篇:酒店工作年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