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品科学与技术教案

2024-10-12

肉品科学与技术教案(10篇)

1.肉品科学与技术教案 篇一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上述思想家科学家中,除了魏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且都是留学成材后,归来报效祖国的知识界精英人物。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哪些人物?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式教育的开端

1、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a、出现时期:洋务运动开始时[1862年]。b、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27页]。c、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今人民教育出版社所在地]。)

2、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要求,废除了不合时宜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进步性。但仍然局限在“西学为用,中学为体”的框架内,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经学”课时最多,学生仍立足于做官等。)

教师小结、过渡:《奏定学堂章程》拟订后,于19xx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19xx年后的考试就都属于近代教育的形式了。在这样的制度下,不但培养出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还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巨匠。

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

1、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宏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2、请你根据下表,找出字母所示的内容。(先找到标明之,后组织“接龙回答”)

a. 鲁迅   b. 郭沫若   c. 赵树理   d. 丁玲   e. 徐悲鸿    f. 聂耳     g. 冼星海

a.《狂人日记》、《孔乙己》b.《屈原》c.《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e.《愚公移山》 f.《义勇军进行曲》 g.《黄河大合唱》

教师总结: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锻造出来的。这说明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五四以来,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成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生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起来。

巩固小结

1、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120页连线搭配题(指出此类题目只要前几项连对了,最后一项必然是正确的。如果最后一项有问题,就应检查前面内容)。

3、提醒学生作好期末复习的准备——补足、订正所有的作业。

2.肉品科学与技术教案 篇二

关键词:肉品加工与检测技术,项目化,整体学习论,教与学,课堂设计

肉品加工与检测技术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国示范 (骨干) 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课程。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采用项目化教学的处置[1], 有利于将复杂的内容分解为与产品及产品检测相对应的项目, 便于依一定次序开展教学, 也便于开展基于行为主义的“做中学”, 通过小组化的真实情境教学, 促进学生不断将知识、经验以及问题、挑战和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关联, 使其具备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 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这是本门课程的目标, 也是职业教育所追求的“技能”。

1 课程内容的项目化与序化

鉴于当前在肉品企业通过直接的生产性训练进行肉品加工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还存在“难轮岗”、“周期长”等困难, 而且如果众多的专业课程同时进行企业一线教学, 则对日常的教学秩序过度冲击, 不利于教学管理和效果的提高。对本课程采取了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办工厂进行教学的尝试, 项目化分割教学内容, 对每个项目进行了偏向特定工作过程的侧重, 并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性序化。

肉品加工与检测的一般工作流程是:原辅料选择验收→预处理→配料→制胚→腌制→灌装→熟制 (熏、煮、烘、烤、发酵等) →包装→杀菌→成品→运输贮存→原料、产品取样→检测方案确定→场所、器具、材料的准备→检测→结果讨论与反馈。

本课程以上述流程为技能学习主线, 结合肉品类别特点对项目进行了选择与归类, 设置了7个情境18个项目, 项目的序化详见表1。

当今世界成功的职业教育往往将传统的基于教师中心论的线性的“教”, 转变为基于学生中心教学论的网状的“学”。这种网状的“学”的结构有三个层次, 即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宏观层面主要包括与客体有关的技能-认知, 和与主体有关的社会-心理的学习领域;中观层面包括专业-内容的学习, 政治-社会的学习, 操作-方法的学习;微观层面主要为学习-工作, 合作-交流的技术的学习。本课程项目在设置与实施时注重网状学习观的中观和微观层面设计, 通过序化项目使得学生首先对原料的检测与处理进行练习, 获得选择与处理原料肉的能力再进入到调理制品情境, 学习肉品预处理技术;接下来进入腌腊制品情境, 重点练习腌制技术, 并对产品特有的造型、滚揉、微生物指标检测等技术进行练习;然后进入肠类制品、酱卤制品、熏烤制品、干肉制品等情境的训练。这七个情境形成了由基础技能到综合技能的渐进, 每个情境侧重内部项目的加工与检测, 并重点强化一专有技能, 体现了各有侧重又凸显层次的风格。有利于教学方法依项目的层次递进关系同步变动, 从而促进学生网状学习结构的构建与强化。

2 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法

2.1 课堂设计与组织

本课程的项目是基于行动理论设置的, 在其实施过程中更加注重项目实施的情境化设计, 行动导向以及其他一些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渗透。在课程开始之前给学生发实训手册, 内容包含该课程的教案和学案, 供学生在课前了解项目和情境的目标、授课思路及部署, 并根据学案进行预习、实训过程记录以及课后练习。这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充分的引领作用。此外还设立了课程教学网页, 供学生在课余利用互联网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深化学习。在课堂教学时更加注重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设计, 提高课堂的感官刺激功能, 并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比对、联系。

例如“项目3-1板鸭的加工”是一个实际操作课时少而时间跨度很大的项目, 为吸引学生兴趣, 促进学生对工艺过程的控制, 采取了问题产品引入的授课方案。通过问题产品引入, 促进其加强相关加工环节的控制;通过成品感官评定, 使学生将产品风味和加工过程的相关工序相联系, 从而懂得应该如何控制腌制、晾挂过程。接下来进行工艺讨论, 配方优化和生产准备。学生进一步在教师指导之下进行板鸭加工, 关键工序教师先示范, 学生再练习。由于时间跨度大, 部分操作合并到后续项目或在第二课堂时间开展。“项目4-2熟熏肠的加工”学院设置了一个挑战, 让学生设计能让柔嫩和弹性两种口感同时存在于一体的熏煮香肠。学生们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并确定了基于其工作经验的方案, 学院也提供了教师拟用的方案, 并将这些方案一起付诸实施, 进行观察比较。课程实施过程中注意采用布鲁纳“发现学习”模式[2], 将不同馅料的产品进行对比, 促进学生比较、联想, 启发其创新。其他诸如“项目3-2盐水火腿的加工”等项目更多关注不同产品, 不同操作方式的比较, 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经验, 强化经验技能, 构建策略。

对于学生已经具备较足工作经验的检测类型项目, 如“项目3-3盐水火腿中大肠菌群计数”、“项目5-3烧鸡中菌落总数的测定”则尝试采用人本主义的自由学习, 完全以学生为中心[2], 由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教师也提供备择方案, 并由学生自行准备器材、场所, 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进行样品采集处理, 检测操作和结果讨论。教师做为一个观察者, 只在发现错误的时候进行一下纠正 (有时不纠正) , 在实验结束时组织各小组在黑板上书写结果, 进行综合讨论,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课程进行至后期, 一些加工项目比如“项目7-1肉干的加工”, “项目7-2肉松的加工”也逐渐过渡到自由学习的方式, 由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和看教学录像, 课堂实践时先讨论方案, 再进行分工, 然后自行加工。

本研究小组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了从“手把手”到“放开手”的演变, 培养学生从“做”中进行总结, 并通过讨论、比较联结的方式, 使技能获得深化和扩展。值得注意的是, 实践发现目前的生源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障碍, 需要教师去引导和唤醒这一功能, 因此教学设计时先由教师引领为主, 再过渡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以及自由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在企业一线授课, 德国2010年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尽管硬件设施很先进, 教师资质也很高, 但依然面临着教学组织与计划不符的矛盾, 这是因为在企业的教学组织依然有很大易变性。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组织采用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的方式, 以便管理和实施。由于企业一线机器运行速度快, 工作参数与校内实训基地有所不同, 这一部分教学将会更多地采用经典行为主义的理论, 并灵活采用建构主义理论和自由学习理论、整体学习理论来优化。

2.2 教学场所及教学方式

2.2.1 教学场所

学院在实训场所进行了比较贴近生产和检测实际情况又兼顾教学的设计。课程依托校内多个邻近的分析检测实训室、食品加工实训中心、校内食品加工厂等硬件设施进行项目化教学。

2.2.2 灵活的教学方式

本课程主要依托食品加工实训中心的肉品实训室进行产品加工, 并利用啤酒发酵实训室 (讨论室) 灵活多变的桌椅布局和宽敞的墙壁投影来进行加工项目引入、操作流程梳理、细节研讨。教学过程中为便于讲解和讨论一般采用先在讨论室引入任务, 分解任务, 并进行必要的理论介绍, 然后到肉品实训室进行加工操作的方式。在课程实施的中后期, 学院通过和学生共同讨论, 优化授课方式, 也采取了在肉品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的尝试, 提高了效率, 受到学生的欢迎。当然现场教学对生产环境卫生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教学更直接, 更形象, 避免了人员地点变换产生的疲劳感。今后还要研究如何在现场教学, 同时又不至于造成对卫生的不良影响。

通过课程的整体学习, 学生能够自己选择最便于开展实训的授课形式, 即自行选择地点、方法进行项目实施。这说明, 前面的教学设计起到了重要作用。

2.3 特殊辅导

教学中“因材施教”是一条普遍原则, 但是执行时困难较多, 因为因材施教到何种程度确实没有标准, 一般只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终点。德国在目前的职业教育改革中更加关注教育公平, 向所有愿意接受教育和有能力接受教育的青年人, 提供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机会。因此, 既要给学习能力强的职业教育学生以更好的发展可能性;又要使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融入职业教育与培训及就业体系, 减少辍学者的数量, 帮助年轻的长期求职者再学习。开发新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途径, 使人人都有好的就业前景[3]。本课程吸收德国注重教育公平的理念, 除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提问机会并解答之外, 注意对后进学生的鼓励, 并对其动手能力和查阅资料能力进行个别辅导, 帮助其重建信心。此外采用了“第二课堂”的做法, 利用少量晚自习时间对班级学习的难点进行着重辅导, 对一些特别的加工操作进行指导。

3 总结与展望

从本课程实施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论断, 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具体任务,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与学生的心智、情感、经验发展水平相结合, 以整体学习论的观点来合理地采用教学方法, 不仅要提高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效果, 还要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不怕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社会培养技能高, 品德高的人才。课程实施因人而异, 需要结合社会的变化和人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变化。

展望21世纪中叶, 中国需要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优质的中国制造”, 这需要大量的精于各类技能的人才, 并且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技术、崇拜技术、合理使用技术的氛围。因此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学校层面应紧扣中国和世界发展潮流, 设置相应的专业与课程, 制定相应的专业标准, 在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设计上, 需要与时俱进地联系工作过程的发展变化以及授课对象的变化, 不断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组织的处置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0) :1.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3.肉品科学与技术教案 篇三

《祖先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特别是秦汉时期在医学、音乐、天文学和数学及造纸技术方面的成就,知道神医扁鹊和华佗、张仲景等古代的医学家和他们的中医学,了解青铜器和工业制造、数学家祖冲之和圆周率、郭守敬和授时历、张衡和他发明的地动仪,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等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和科学成就,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华佗像、五禽武功图和青铜器的图片如司母戊鼎、编钟等。

2.教师准备张衡像和地动仪的复原模型、震动示意图的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地动仪内部结构幻灯片。

3.教师准备医用针灸用品和一些中草药等。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扁鹊、华佗、张仲景、张衡等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等科学家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2.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过程:

1.神医扁鹊和华佗再世

(1)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家人或自己“吃中药”引入主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中药的作用。通过“对中药你还知道多少?”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医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展示资料,阅读课本

以学生熟悉的“神医扁鹊”和“华佗再世”词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示搜集到的资料,让学生了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和他们的医学成就。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知。可对“伤寒”和“杂病”概念简单做一解释。

(3)模拟表演,感性认识

通过让学生模仿表演教材上“五禽武图”、“现代广播体操”和扁鹊的四诊法,体验、感受中医对促进人体健康和在世界医学史上的作用。

(4)纳总结,情感升华

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归纳出我国医学上特别是中医学上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归纳整理的能力,同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2.灿烂的青铜器文明

(1)展示资料,激发情感

师用课件展示搜集到的青铜器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名称及来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时也可让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学生说一说。

(2)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资料初步了解青铜器的制作过程才具在代表性的作品在工业制造和音乐方面的成就。然后通过“你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或“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问题的提出,由小组或教师再介绍一些有关青铜器的知识。

(3)调查了解,展示才能

通过让学生调查课本中的文物的来历及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让学生写一篇介绍说明。然后在小组或全班展示。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要给予恰当的评价,把一些优秀的作品张贴在专栏里,或结合班队活动制作成展板在学校里展示。学生因实际情况搜集不同的,教师应介绍出来,然后让学生写说明。

3.领先的天文与数学成就

(1)生活导入

以数学课程中用到的圆周率或生活中的作用。以“圆周率的创始人是谁”或“你知道算盘的来历或最原始的计算工具是怎样的”、“我国最早的数学书籍是什么”等问题导入下一个环节。

(2)展示资料

过让学生介绍搜集到的资料和教师展示课本或搜集到的资料,进一步介绍祖冲之在我国以及世界数学史上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创造。通过介绍算筹等计算工具,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过程。通过《〈九章算术〉》的介绍,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特色及在数学史上的成就。

(3)讨论交流

生在了解了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之后,让学生谈一谈感受,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师在教学时通过情境的设置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4)展示成果

以小小数学报的形式让学生把搜集到的古代数学家及他们的数学成就的资料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学习态度。

天文学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参照数学方面的教学设计。先介绍数学方面的知识还是先介绍天文学方面的知识,由教师自定。

4.张衡与地动仪

(1)问题引入

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用“地动仪是干什么用的?界上每一个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又是谁发明创造的”引入本课。

(2)讲一讲

利用学生搜集的在关张衡的资料,通过学生交流,了解张衡刻苦钻研和勇于创造的精神以及他对世界天文学所做的贡献。

(3)读一计,看一看

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地动仪析构造和它报告地震发生的原理。然后教师出示地动仪挂图或课件,让学生根据图形进一步直观地体验地动仪的构造原理地。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说一说它的构造原理,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讲述地动仪这一难点时,出示地动仪的复原模型和震动示意图;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制作动态地动仪震动示意图;没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自制活动的地动仪内部结构幻灯片,进行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复杂的物理学原理,通过直观教具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4)议一议

通过提问“听了张衡地动仪的故事,你从中能够学到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科学家张衡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地动仪在世界天文学中所处的地位。

(5)拓展延伸

提出如“你还知道我国哪些伟大的天文学家,他们对世界天文学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等问题,让学生讲一讲所知道的其他著名的古代科学家以及他们的成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的祖先很多领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有很多是世界之最,处于领先地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从而使学生感到这些伟大的成就,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

5.在造纸中感受中华文明

(1)生活引入

今天,纸张和人们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我们学习用到纸,其他许多地方都离不开纸。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纸,知道纸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出主题。

(2)展示资料

从“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纸,那么没有纸的时代人们是如何进行记录和书写的”题入手,通过教师和学生展示材料,了解纸使用前一些国家、地区的书写材料。学生搜集材料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多介绍一些。资料不要仅限于文字的,教师如能找一些图片或实际的样本更好。从“纸是谁发明创造出来的”入手,介绍纸的发明过程,了解纸的来历,同时体会这项发明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接着介绍中国造纸术向世界传播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一些资料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3)活动体验

学生根据课本中介绍的纸的制作过程,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造纸。活动之前老师和小组要做好准备工作;分组;各小组成员分工。教师在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时间和空间上要开放。教师在活动中发挥组织、指导和参与的作用。

(4)感受成功

通过小组交流或展示所制作的纸张,在自己所制造的纸上写上造纸经历的过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良好学习态度。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要给予恰当的评价,重点应放在制作过程的评价上。

6.课堂小结

4.科学技术成就初中历史教案 篇四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90——93,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等,产生了一批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学生知道一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从中学会相互认同,相互接纳;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提高运用史料的能力,感知学习与认知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在校园网上运行,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

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5.思品教案-科学技术造福人类 篇五

1.师:有人说科学技术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它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用我们调查的结果就可以证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也论述了这一问题。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一下。

2.学生分组边读课文全文边讨论。

讨论题:

18世纪末到现在有哪些重要的发明,这些发明对人类有哪些重要作用?

3.学生汇报。在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演示学生汇报的发明的照片、图片、实物等,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当学生提到瓦特发明了蒸汽机时,教师可以演示蒸汽机的照片或图片;再如:学生提到几张光盘就可以储存一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几本厚厚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和几张小小的光盘。

4.提问: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有什么体会?

板书:科学技术 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造福人类、推动社会进步

三、深化观点

1.想一想:

展望新世纪,你认为还有哪些问题需要靠科学技术去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3.小结: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靠科学技术去解决。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学好文化知识,做一个学科学、爱科学的小学生。

板书: 学科学 爱科学

4.议一议

师:对于学科学的问题,有些同学有这样的想法,我们看看是否有道理?

5.电脑演示教材“议一议”的内容。

6.小结: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只有从小开始逐步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有可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如果不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简直是寸步难行。

7.提问:

你参加过哪些科技活动?有哪些收获?

8.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汇报。例如:参加科技小制作组的同学,可以给大家展示自己的小制作、小发明。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作品一边谈参加这些活动的体会与收获,激励全班同学都来参加科技活动。

四、全课总结

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可以造福人类,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从小要爱科学、学科学,自如地应用各类科技产品,也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去创造更多的科技产品,使之造福于人类,让人们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老师提议今天课后我们开展一次爱科学活动。

2.学生阅读教材P45“活动”的内容。

3.课后开展各类活动。(各校要结合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安排这些活动,活动中要提醒同学注意安全。)

6.肉品科学与技术教案 篇六

(二)教学目标

1、能够简单说出“863”计划出台的经过;了解“863”涉及的领域、总体目标及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影响;搜集资料、列举计算机网络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了解信息技术的一些知识,增强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技能。

2、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或调查的方式查找并搜集“863”研究成果,提高搜集、整理、展示有效信息的能力;畅想高科技发展的未来,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3、感受科学无所不在,科学创造奇迹;认识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增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竞争意识;培养勤奋学习、热爱科学的情感,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用科技知识创造美好明天的理想;培养正确的计算机网络意识。

教学重点

863计划的制定。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问答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可见,当今高科技就像空气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比如说:数码相机、高清晰度电视、可视电话、微波炉、液晶电脑、冰箱、洗衣机等,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家建设,无处不闪耀着科技的光芒。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科技离不开一项宏伟的科学工程,那就是──863计划。

讲授新课:

863计划是怎样制定出来的?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走进863,感受高科技带给我们的幸福和思考。

一、863计划

人类迄今为止,历经了三次科技革命:在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在19世纪70年代起,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尤为突出的美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这说明哪个国家在科技革命中占了优势,就会在此后一定时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美国。(教师适当解释图片内容),到了70年代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新阶段,高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各国科技竞争更加激烈。世界各国都把抢占科学技术前沿目标、发展高科技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为此,许多大国纷纷出台了科技发展规划,比如美国率先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随后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提出了“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各国的激烈竞争,将残酷的选择摆在了我们面前。中国是否应该发展高科技呢?发展高科技是需要大量经费投入的。发展高科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国家而言,确实是一个挑战。对此,你们的见解如何?

生:讨论

师:实践出真知。回顾中国的历史,古代中华民族曾傲视群雄,独领风骚;近代,由于政府腐败,我们与前两次工业革命都失之交臂,导致落后挨打的命运。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之际,是置若罔闻、熟视无睹,还是抓住机遇,去再创造中华民族的又一次辉煌?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应该选择后者。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情系民族科技的振兴,联名写信提出要抓住时机,发展高科技,在他们的推动下,终于促成863计划的酝酿和出台。

《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863计划的总体目标是:集中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863计划使许多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十几年间,参加过863计划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前后达3万多人,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难能可贵。作为中学生,我们的知识仍然贫乏,也许不能有多少伟大的具体的创新,但我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它能为创新提供充足的源泉。下面,让我们异想天开,畅想高科技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播放科幻歌曲《星际时代》烘托气氛)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学生讨论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影响

生:通过QQ上网聊天,可以结识更多朋友。

生:可以帮助自己查找各种学习资料,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深度广度。生: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和各地的亲朋好友随时联络,真是“家中有电脑,天涯若比邻”。

生:可以在学习之余,来一场游戏大战,放松心情,缓解学习的压力。

生:父母可以利用网络找到各种实践、招聘的信息。

生:在网络论坛上,可以畅所欲言,相互交流。

生:可以购物、上课、看病„„

师:看来,网络的好处无所不在。作为“网民”,你们是否知道计算机和网络发展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以因特网普及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

因特网就像大家讨论的那样,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比如玩游戏上瘾等,我们学校就有一些人迷上了网络。所以大家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利用好网络,我们的生活受益无穷,错用了它也会让我们掉入无底的深渊。

巩固小结

“863”计划让我们认识和体会到了什么是高科技,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可是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尽管有所提高,但在一些核心技术上,仍然受制于人,在“科学核心国”“科技强国”、“科学大国”、“科学边缘国家”、“科学不发达国家”五个层次中,仅位居第四个层次。青年一代任重道远,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们需要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吸收知识,丰富自己,不断创新。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板书设计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一、863计划

1、“863计划”的提出

2、“863计划”领域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教学反思

7.《科学与艺术》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2.培养辩证地认识事物、科学地看待问题的观点。3.学习本文以事例为主,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

懂得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懂得辩证地看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等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朗读法、研讨法。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二、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 轼 的《水 调 歌 头》,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 婵娟 共鸣 依赖 奠定

三、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双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四、达标反馈

(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②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五、延伸拓展 1. 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合作探究 双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 的表现。互动2 学生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 欣赏者的共鸣 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科学的普遍性: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理解:这就是说原理 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动3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互动4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三、达标反馈

阅读王禹民的《科学与艺术》,完成语段阅读理解练习。

四、课文总结

五、布置作业

学习例证法的写法,先针对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举例论证。(150-200字)

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论点: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论据:李白《把酒问月》,苏轼《水调歌头》;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8.滚动与滑动小班科学教案 篇八

活动意图:

让幼儿感受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目标:

1、区分物体斜面滚动和滑动状态。

2、对滚动和滑动有积极兴趣。

3、培养尊重事实的态度。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能够大胆猜想和验证,本文通过操作区分滑动与滚动。

活动难点:

用标记记录猜想。

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1、有滑滑梯、滚轮胎等游戏经验。

2、了解斜面,知道物体放在光滑斜面上可以滑下来。

二、材料准备

1、滑动宝宝的家和滚动宝宝的家。

2、操作的玩具宝宝。

3、使用姓名标记。

科学知识:

外形平滑的物体可以滑动,滚动的物体有一个圆形的面,接触斜面,有平滑的底,又有圆形的面,它可以滑动和滚动

活动过程:

一、看一看

1、以游戏引出滚动和滑动。

2、运用动作和语言帮幼儿区分滚动和滑动。

二、猜一猜、试一试

1、集体猜想验证。

用标记记录猜想,感受验证过程,尊重事实。

2、个人猜想验证。

猜想与验证是否一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尊重事实。

三、用一用

1、滚动宝宝的身体什么样?滑动宝宝的身体什么样?

2、有些宝宝说它既是滚动宝宝又是滑动宝宝,怎么变换?幼儿尝试。

活动延伸:

回家与家长一起发现属于“滚动”或“滑动”的生活现象。

活动反思:

9.肉品科学与技术教案 篇九

伴随我园XX市“十二.五”立项课题《幼儿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展开,结合我的个人子课题《探究式活动中问题的提出》。我们在一日活动中更注重于为幼儿创设一个能激发幼儿探究兴趣的环境,科学探究区就自然酝酿而成。在这里幼儿可以尽情地探究、与同伴分享交流各自感兴趣的或带来的材料。一天,贝贝带来了一把量衣服的皮尺,区域活动时,好几个小朋友都到科学区对这把尺摸呀、看呀,有的小朋友说:“这把尺我在做衣服的店里看到过的,它可以量衣服的”,有的小朋友问:“这把尺为什么两面都有数字?”还有的小朋友拿过尺一只脚把尺踩住量起了身高……,大班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技能。“测量”对他们来说应该也是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话题。因此,为了满足幼儿测量的兴趣,让幼儿了解测量的`知识,积累测量的生活经验;学会做简单的测量记录,提高幼儿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判断的思维能力。我预设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试图放手让幼儿大胆进行尝试,活动流程为:观察比较软尺硬尺―讲解演示尺的使用方法--实践操作,尝试测量―展示交流记录表,整个活动将幼儿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幼儿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协商、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遇到的困难。在选择实验材料方面,我选择了具有对比性的硬尺与软尺;在测量的对象方面,我尽量选取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有特性的物品,比如:人体、书、皮球、甚至是活动室的所见物等。力求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软尺与硬尺的区别,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2、尝试、探索尺的使用方法,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没人一个篮子,内放软尺和硬尺各一把;

2、每组一个篮子,内放:书、记录表、笔。

3、各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如:皮球、桌子等。

4、幼儿已有对软尺和硬尺的初步认识。

5、大的记录表一张。

四、活动过程

(一)、观察软尺和硬尺。初步了解它们的特点及在生活中的用途。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种尺,在你们的小椅子下面,请你轻轻的拿出来看一看、说一说这两种尺有什么用?再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谁来说说它们有什么用?你在哪里看到过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3、小结:我们知道尺是一种测量和绘图的工具,我们把这种身子软软的、可以弯曲的尺子叫做软尺,身体硬的不能弯曲的叫做硬尺。

(二)、通过猜测、实验,进一步了解软尺、硬尺各自的优点。

1、以游戏情景,引发幼儿探究软、硬尺不同优点的兴趣。

(1)有一天硬尺碰到了软尺,硬尺说:“瞧你的身体软绵绵的,能有什么用处啊?”软尺不服气的说:“我的用处呀,比你还要大呢!不信我们就比比吧!请小朋友来做裁判。”“那你们觉得它们谁的本领大?”“今天请它们来完成两个任务吧”

(2)教师出示记录表,师生一起进行猜测、实验并作记录。

第一个任务是,我想买一条裤子,可是不知道腰围,我应该请谁来帮忙比较合适呢?为什么?那谁来帮我量一量?用软尺的时候我们用数字多的这边测量,请一名小朋友上来操作,这样做对不对?教师小结:量腰围,用软尺,捏住头部转一圈,尺子需要拉拉紧。看一下我的腰围是××,这下我们知道量腰围时用软尺真的很合适,因为它可以弯曲,谁来帮我记录一下。

第二个任务是在白纸上画一条10厘米的线段,你们觉得谁合适呢?为什么?我也请小朋友来试一试,这样画对不对?教师小结:画线段,用硬尺,从0开始画到10,尺子一定要按住。硬尺硬硬的画起线段来真方便,谁来帮我记录一下。

(3)教师小结:两个任务都完成了,软尺可以量腰围,硬尺可以画线段,所以硬尺软尺你们不要再争了,其实你们都有自己的本领,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务。

(三)、幼儿分组实验。

1、教师交代任务,幼儿进行实际操作。

(1)那接下来还有一些任务要请硬尺和软尺去完成,我们第一个任务是量一下皮球的周长,第二个任务是量一下书本的长边。在测量的时候两种尺都要试一试,你们觉得用哪种尺合适就在那种尺的下面做个标记,还要把测量的结果写在后面。除了测量这些,在我们的活动室里你还可以测量什么呢?请你把它画在下面的空格里,然后也去测量一下再记录下来,如果遇到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时可以怎么办?我们现在就去试试吧。

(2)幼儿进行操作活动。

(四)、交谈和讨论。

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讲评。

(五)、教师用情景性的语言小结软、硬尺的特点 。

今天我们小朋友学会了用软尺和硬尺的方法,那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尺?它们有什么新本领,回去之后我们可以试一试。

五、活动反思:

10.肉品科学与技术教案 篇十

校:勉县逸夫小学 教

师:杨淑兰 启用时间:2014年9月

收心教育和新学期要求

一、讲要求

1、机子安排:按老师排好的的座位坐。

2、进入机房按秩序。

3、爱护机房设备,严禁私自拆卸教学设备。学生进入机房首先要检查自己设备的完整情况。每节课上完后由组长检查本组的设备。

4、进入机房要严格遵守纪律,不准高声喧哗,注意保持机房卫生。

5、注意用电安全,手湿暂不接触电脑。

二、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意义

当前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化发展方兴未艾,信息技术已成为新技术革命的带头者,掌握先进的信息知识和技术,是新形势下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方法

1.自学

对初学者来说,老师引进门很重要,但以后就要靠自学。自学能力对学习任何课程都是重要的,对于计算机尤其如此。因为,计算机发展奇快,只有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具备了自学能力,才能应付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

2.动手

计算机这个学科实践性特强,不动手是学不会的。从诞生那天起,计算机就被人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未入门者眼里更显得玄而又玄,许多专著由于不是给常人写的,像是“天书”,让初学者望而生畏。但是,你看,有些娃娃为什么能把计算机用得这么好呢?窍门在哪呢?动手!一动手这层神秘的面纱就被你揭开了。并且,你会越学越感到轻松,越学越有兴趣。

3.应用

学习计算机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中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在应用中可以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在应用中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上网

有人说互联网和教育是推动新世纪社会进步的两只轮子,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掌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谁就获得了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互联网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物质基础。

四、布置作业

预习第一课《认识键盘》

五、教后记

课堂纪律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前提,所以要作为重点来讲,另外安全也很重要。

第一单元 键盘与指法练习

第1课

认识键盘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键盘的作用。教学重点

计算机键盘的应用。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认识计算机时就初步认识了键盘,还记得吗?不过,以前很少用键盘操作计算机,用鼠标比较多。其实用键盘也可以方便地操作计算机,而且,键盘还是计算机打字的主要工具,键盘的作用可真大,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它,使用他吧!

二、学习新课

1、打开写字板

写字板在Windows的“附件”中。启动Windows后,依次打开“开始/程序/附件”菜单,最后单击附件菜单中的写字板,就可以打开写字板了。

写字板窗口中最大的一块白色区域,称为文本区,里面有条一闪一闪的短竖线,称为光标。写字板窗口中除了用于显示文字的文本区外,还有“菜单栏、工具栏、格式栏”等,它们都是用来对文字进行编辑排版的。2、认识键盘

我们已经对键盘有个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在来认识一下,为了方便操作,键盘分了四个区:主键盘区、小键盘区、功能键区、编辑键区。

在键盘中,主键盘区是最大的一个区,上面的键比较多,也最常用。下面我们来认识它们。

英文字母键:从A到Z共26个字母,排成三行。

大小写字母转换键:在小写状态要输入大写字母时,只要击一下“caps lock”键,会转入大写状态,这时,击字母键就是输入大写字母。

退格键:在主键盘区的右上角,击一下退格键,就会删除光标前面的一个字符。回车键:击一下回车键,光标会立即跳到下一行,如果光标后面有内容也会跟着移到下一行。

空格键:击一下空格键,可输入一个空白字符,光标向右移一格。数字键:主键盘区最上面一排有10个数字键,它们是用来输入数字的。上档键:帮助你输入双字符键的上半部分的字符。操作方法是:先用一个手指按住“shift”不放,在用另一个手指去击双字符键。

3、关闭写字板

如果不用写字板了,应该把它关闭。方法是:用鼠标单击写字板窗口右上角的×按钮,会出现提示要不要保存内容的对话框。用鼠标单击对话框中的按钮表示不保存,就可以关闭写字板了。

三、练习

打开写字板,输入字母、数字或其他符号拼字。

四、教后记

1.强调纪律

2.强调上机操作安全

第2课 内容的修改和保存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如何修改写好的文章 2.文件的保存方法

3.能找到并打开已保存的文件 二.教学重点

文件的保存,尤其是路径的选择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已经学会了怎么用键盘输入文章,当我们把文章写好后想修改和保存又该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看看。2.修改内容

光标移动键:在键盘的编辑区中有四个方向键,也叫光标移动键,用来控制光标在四个方向上的移动。

请同学们按下这些键,看看光标有什么变化。3.保存内容

我们输入的内容,如果有用的话就需要保存。点击文件中的保存或者工具栏中的保存会出现

选择保存地址、输入文件名、点击保存。我们的文件就保存好了。

注意:第一次保存的时候回出现左图提示,如果内容被修改后再点击“保存”时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提示了。3.打开已保存的文件内容

原来已保存的内容,如果需要进一步检查修改,必须先打开才行。打开步骤:

打开写字板,用鼠标单击工具栏中的打开按钮 屏幕上出现打开对话框,找到保存的文件

单击打开按钮,对话框会消失,文件的内容就会显示在文本区中 4.学生练习

输入一段文字,把它保存到F盘中,命名为自己的名字。

教后记:由于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渗透文件的保存,学生对这一课的掌握很好,能独立完成文件的保存。

第3课 标准指法

一.教学目标

1.几个基本键的指法 2.操作键盘的正确姿势 二.教学重点

基本键的指法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演示,讲解,练习五.教学过程

1.导入:键盘上密密麻麻那么多键。同学们是不是为了找一个键在哪里,而花费不少时间呢?或者,你只用一两个手指操作而感到慢吞吞的?告诉你一个好办法。这个好办法就是操作键盘的标准指法,十指并用,分工合作,当你掌握了以后,不用看键盘也恩能够准确地操作,并且速度也很快哦!2.操作键盘的标准指法

左手从小指到食指依次为ASDF,右手从食指到小指依次为JKL;这八个键叫基本键。大拇指在空格上。(本部分以老师演示为主)3.操作键盘的正确姿势

坐姿要端正 肩部应放松

手指稍微弯曲,手指始终放在基本键和空格键上,击其他键后要迅速回到原位 击键不要过重,要有弹性。4.学生练习

练习操作课后1和2题

教后记: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应强调学生在打字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标准的打字姿势。教学中还要多找一些学生做示范,形成对比,让学生加深理解。

第4课 键盘的指法分区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各个手指的位置 2.学会正确的击键方法 二.教学重点

教学的指法分区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演示,练习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要想弹琴般地快速打字,仅仅熟练操作八个基本键和一个空格键是不行的,还要考虑其他键该由哪个手指来操作。下面让我们来了解键盘的指法分区吧。2.键盘的指法分区

手指 左手

右手 67YUHJNM 8IK,9OL。0P;/ 食指分管: 45RTFGVB 中指分管: 3EDC 无名指分管: 2WSX 小指分管: 1QAZ 3.击键方法

主要以老师讲解演示为主

注意:为了准确快速地连续击键,手指移动击键后,应立即返回基本键。4.学生练习

做课后1.2题

教后记:教师通过讲解,学生能掌握基本的手指分工,但是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记忆。

第5课 有趣的打字练习游戏

一.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能熟练掌握指法 二.教学重点

强化指法基本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是不是觉得指法练习有点枯燥啊?关于这一点,软件专家们已经考虑到了,他们设计出了许多有趣的打字练习游戏。让你在玩游戏的同时进行打字练习,既增加了指法训练的乐趣,又能收到更好的训练效果。赶快试一试吧,你会喜欢的。2.活动过程

教师讲授游戏方法和比赛过程

分为四个组,同时开始游戏,每组选择速度最快的一名学生进行比赛。

主要比赛项目是太空大战和堰鼠的故事,这两个项目重点训练学生的单键击打能力。3.学生练习

通过比赛,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打字练习工具来加强训练。教后记:学生对这种练习方式很感兴趣,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效果好。

第6课 加强指法练习

一.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能熟练掌握标准指法 二.教学重点

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和数字键的练习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练习课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只要严格按照标准指法及键盘的指法分区加强练习,不久你就会成为打字高手。

2.介绍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主要按键(通过学生分组学习来掌握指法的标准操作,在学习中,教师加强指导,不断纠错,加深记忆。)

3.练习课本中的习题(强化练习,熟练掌握)4.教师指导。

握基本指法,个别学生有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是对键盘不是很熟悉,需要花很长时间在键盘上找键位。键盘和指法的学习应作为以后教学中的基本练习,不断加强。

综合练习

一.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有个整体的认识,对一些知识能够熟练掌握 二.教学重点

指法的练习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学生练习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前半学期的学习,学们都能熟练的使用键盘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对本单元的内容做一个小结。

2.教学过程

1)进一步识了键盘,知道键盘的主要分区。(通过提问复习知识)2)进一步学习写字版的打开、关闭和内容的保存。

3)懂得用键盘在写字板上输入英文字母、数字、标点符号和一些特殊的字符。4)学会修改错漏,主要是使用键盘上的方向键和鼠标移动光标,会用“退格键”“删除键”删除字符,并知道他们的异同;会添加新内容。

5)熟悉操作键盘的指法分区,并掌握正确的击键方法。6)介绍打字游戏,通过游戏练习打字速度。3.单元练习

做单元复习中的练习题 4.总结表扬

教后记:在本课的复习中学生能很熟练的说出理论知识,但是对键盘还不是很熟练,个别学生打字速度比较慢,指法训练应在教学中不断加强。

第7课 汉字输入法

一.教学目标

学会使用拼音输入汉字 二.教学重点

输入方法的切换和汉字的选择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用的键盘是英文键盘,可以直接输入英文字符。大家可能都会问:“能不能输入汉字呢?”当然能了!现在有很多汉字输入方法可以帮助你,只要学会其中一种,就可以用英文键盘输入汉字了。

2选择“智能ABC输入法”

1)用鼠标单击任务栏右边的输入法指示器图标En

2)在输入法菜单中单击“智能ABC输入法”,图标En就会变成,并在屏幕上出现工具条,表示可以用“标准输入法”输入汉字了。(还可以用Ctrl Shift来切换输入法)3)进入了输入法状态以后就可以用拼音输入汉字了,将某个汉字的拼音都输入进去,然后按空格屏幕上就会出现很多读音相同的字,然后选择要输入的汉字,即完成了输入。举例说明普通汉字的输入,强调女,绿等汉字的输入。4)在输入汉字时用+-符号来翻页,选择汉字。3.学生练习

做课后练习题,教师辅导

教后记: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能很好掌握文字的输入,对于一些汉字输入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在输入汉字时对键盘的掌握还是比较生疏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训练。

第8课 词组的输入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使用全拼输入、简拼输入、混拼输入的方法 2.能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输入方法 二.教学重点

全拼输入、简拼输入、混拼输入的输入方法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智能ABC中既可以输入汉字,也可以直接输入词组,怎样快捷地输入词组是我们渴望的目标,下面我们就来一同学习一下。

2.全拼输入

规则:依次输入词组的每一个汉字的拼音字母。

特点:要输入全部的拼音字母,这种方法击键次数较多,速度慢,还容易打错字。例如:时间shijian 儿童节ertongjie 在第二个词组的输入过程中会提示你选择字。3.简拼输入

规则:只要输入词组中个字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就可以输入该词组。如果词组中有声母zh ch sh 的字,也可以输入前两个字母。

特点:输入词组速度比单字要快。例如:知识zhsh 机器人jqr 4.混拼输入

规则:要输入某个词组,其中某个字的拼音用全拼,另外的字用简拼。特点:输入速度界于简拼与全拼之间。例如:电脑dnao 计算机jisj 5.总结本课 6.课堂练习7. P28 1、3、4

第9课 中英文混合输入

一.教学目标

1.能掌握中英文的切换

2.能区别中英文标点符号并能熟练使用 二.教学重点

中英文的切换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在有些文章里既有汉字又有英文字母,而且中文标点符号和英文标点符号也有些不同,混合输入时应该如何处理呢?

2.中英文输入法的切换

可以使用任务栏中的输入法选项来切换 也可以使用CTRL 空格

或者使用大小写字母切换键来切换

3.全角和半角的切换

利用SHIFT 空格来切换,在全角状态下输入的数字,英文字母要各占一个汉字的宽度,而半角状态下,两个西文字符才占一个汉字的宽度。

上一篇:我青春我自律发言稿下一篇:遥感导论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