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研究设计范文

2024-10-13

论文研究设计范文(共9篇)

1.论文研究设计范文 篇一

铭智设计:何为“全设计”?

资讯来源:铭智设计

中国在设计概念上发展得很快,好多在西方国家刚刚推出、还在试验中的概念,在国内已经成了普遍性的说法了。比如 “全设计”这个术语,已经在很多人的口头上流行起来,国内一些设计学校的老师也经常开口闭口说学生“你们要注意全设计”、“全设计要加强”云云。然而“全设计”到底指的什么,倒是不多见解释的。我自己在几年前介绍过“全设计”的情况,当时并没有深化。奥运会期间,看见北京好多公共设施都标注着达到了国际“全设计”的标准,知道国内进步很快,还是很高兴的。最近有人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说:“你的博客写得多是历史的东西,年轻人希望知道多一点点进行中的设计。比如‘全设计’,你提出来了,就不讲讲吗?”前两天,我在网上看见有个网站里说我是中国最早引入“全设计”概念的人,吓我一跳。是不是第一个,我其实并无所谓,可是让你担上了这个责任,那你如果让“全设计”继续这么混混沌沌的下去,恐怕会让人觉得就是你自己弄出个术语来忽悠人。这个原因就让我不得不写点关于“全设计”的东西了。我是有过“教训”的:大概八年前,我大概也是最早在国内介绍了“新城市主义”(neo urbanism),结果给人骂我乱编概念,幸亏是骂了几年之后,现在终于都知道的确是有这么一个重要的城市规划运动了,于是也没人骂了,还有人抢着说是他最先提出来的。如果当时我说得清楚一点点,介绍得深入一点点,不就可以免了这个“忽悠人”的大帽子了吗?

所谓“全设计”还不仅仅指让残废人轮椅进出自如的设计,如果认为仅仅是为残疾人的设计,就偏离了“全设计”的原旨了。我们说“全设计”包括了相当广泛的一系列方法(a broad-spectrum solution)来帮助每一个人,从设计角度来说,我觉得更加重要的是“全设计”突出强调产品设计外形和功能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让使用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这个设计是做什么的。比如容器的把手,要让各种不同的人都能够取用方便,容易掌控,一眼就知道应该握住哪里。我们现在有些公共场所提供的塑料杯,既没有把手,材料又很单薄,装了水以后,拿在手里软塌塌的,好像随时都会掉下来。成年人用起来都不方便,更不必说儿童或手有残疾的人士了,这就不符合全设计的要求了。公共使用的工具、用品、器皿等等都要符合公众的总体要求,如果有一部分的公众使用起来有困难,就算不上“全设计”的了。

从前,因为医疗条件不好、社会福利条件不好,残疾人、智障者都活不长,所以大家也没有足够的重视。现在条件越来越好,各种有生理和心理障碍的人都能够和健康人一起生活下去,社会、市场的需求大了,因此“全设计”才在最近这些年给提到越来越高的地位来了。有些产业、事业开始大规模的引入“全设计”概念,特别是公共交通行业,是在这方面走得比较领先的。但是也还有不少行业,还做得不够。

更多资讯:铭智设计 http:///news/

2.模仿范文写对话 篇二

如何写好“对话”呢?我们先来认真地读一读教材中《乌鸦反哺》这篇习作中的“对话”吧。

习作中的“对话”是在“我”和“妈妈”之间进行的,所说的“话”都用上了引号,一共有五处。这五处对话的顺序不能调换,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还可以发现,用上了引号的“话”之前一般都有一个冒号,冒号前面的语句都是交代谁对谁说的,还有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等,例如,文中的“我感到奇怪”写出了神态,“叹了口气”写出了语气。这些语句都是提示性的,我们一般把它们叫做“提示语”。

这五处对话中,只有第四处有些特别:“我着急地问”是“提示语”,可它放在了所说的话的后面,它的后面也没有用冒号,而用的是句号。是的,“提示语”可以在所说的“话”的前面,也可以在后面。有时,“提示语”还可以在所说的“话”的中间呢,请你从其他文章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吧。

黄玥凌同学的这篇习作中共写了几处对话?你能找出每一处对话中的“提示语”吗?每一处说话时的语气、神态是什么样子的?我相信,当你想明白了以上问题之后,你也就学会了写“对话”。这个过程就是“模仿”,“模仿”可是很重要的学会写作的方法呢!

从上面三幅图中任选一幅,展开想象,写一段对话。也可以另选内容,写一段对话。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寻找新家

南京市建邺路小学三(2)班 黄玥凌

春天来了,小燕子花花和蜜儿一起飞回北方。

它们回到了原来的家。现在这里到处乌烟瘴气,让人受不了!“这还是我们的家吗?”花花都快急哭了!

它们飞到邻居小鱼家——小河。蜜儿问小鱼:“这儿怎么成这样了?”

小鱼叹了口气,有气无力地说:“别提了,现在到处开工厂,废水流到我们这儿,清清的河水变成了浑浊的脏水。小伙伴死了不少。我也奄奄一息了,唉!”

这时,黑烟从烟囱里冒出来,遮住了太阳公公,呛得花花和蜜儿直咳嗽。

花花说:“小鱼,你放心吧,我们一定把你带走。”蜜儿找了只桶,在里面打满水,让小鱼跳进去。

花花和蜜儿轮流衔着桶,不分日夜地飞着。终于,它们找到了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3.课程设计报告(范文) 篇三

WFS-601面包电话制作

二. 主要内容

1、分析面包电话机的功能,了解面包电话机的构造

2、完成面包电话机的焊接,要求焊点符合焊接要求。电话要实现接听与呼叫以及来电铃响的功能

3、用protel软件完成面包电话机印制电路板的制作

三. 具体要求

1、学会分析电路原理图,学会绘制Protel原理图,学会一种实用电子器件的安装与调试。

2、在设计期间,认真查阅所需资料,按照所查资料以及面包电话机的电路板以及电路图,并且利用protel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电路图,PCB板的仿真,最终实现课程设计的任务。

3、在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所完成的题目进行现场检查,进行综合评定。

四.进度安排

查阅资料,分析面包电话机的电路原理 一天 元器件筛选,熟悉整个面包电话机的构造与功能 一天 焊接面包电话机 一天 面包电话机组装、功能调试 一天

整理设计资料,绘制面包电话机原理图和印制板PCB图并完成课程设计报告。

一天

五.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无故旷课一次,平时成绩减半;无故旷课两次平时成绩为0分,无故旷课三次总成绩为0分。迟到20分钟按旷课处理。

2、设计成绩:按照实际的焊接过程、焊点质量以及最终的调试结果给出相应的成绩。

3、设计报告成绩:按照提交报告的质量给出相应的成绩。

WFS-601面包电话制作

目录

正文:要求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器材准备(包括课题意义,元件清单等)2.元器件辨别

3.WFS-601面包电话的原理(分振铃和手柄板两部分,详细介绍各部分的功能),尤其是各个芯片)

4.电路板焊接(简要介绍手工焊接的要点并附上自己焊接电路板的图片)5.电话机安装(介绍安装步骤并附图片)

4.简易设计合同[范文] 篇四

设计委托方(简称甲方):

项目地址:联系电话:

设计方(简称乙方):江苏百思特装饰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泰兴市中兴大道1号华泰大厦601-3室联系电话:0523-89700999

甲方委托乙方承担的施工方案设计任务,经双方友好协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并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准则签订本合同,作为共同遵守的依据。

一、甲方责任:

1、本合同签订时,甲方应提供给乙方进行设计所需要的工程名称、地址等概况,原建

筑有关图纸资料,同时向乙方出具设计要求(如无建筑图纸,进行现场测绘)。

2、在接到乙方初步设计方案后,向乙方提出对设计方案的意见,并约定修改设计方案的范围,直至最终确定设计方案。

二、乙方责任:

1、完成设计服务的责任,履行本设计服务合同所约定的义务。

2、在约定的期限内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并向甲方做方案讲解。根据甲方的意见进行方

案修改,直至甲方满意,并签字确认最终设计方案。

3、乙方应确保设计方案准确无误并承担相关责任。

4、乙方应为甲方提供技术服务,并在甲方规定的时间内作出答复,费用由双方协商。

5、需要完成设计内容:

三、设计费用:建筑面积约㎡,单价元/㎡,总价

四、付款方式:乙方交付全部设计方案后三天内,甲方结清设计费,不留尾款。

五、增加服务的收费标准:/

六、特别约定:

1、甲、乙双方在初步设计构思阶段,应充分沟通。初步设计方案需经甲方确认后,乙

方再继续深化设计。

2、乙方对本合同所列的设计方案和施工图拥有著作权,仅供甲方作为本合同所指工程项目专用,如甲方对上述图纸另作其它用途或公开发表,须事先征得乙方同意。

3、甲方安排人员配合乙方现场勘察和因设计需要而做的局部拆改工作。

七、违约责任:

此协议一经签字,双方均需严格执行,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发各执一份,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设计周期:至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或委托代理人:或委托代理人:

单位地址:单位地址:泰兴市中兴大道1号

电话:电话:0523-89700999

传真:传真:0523-87666685

5.西塘乌镇研究(范文) 篇五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幽深巷弄,雕梁画栋„„晨间,绿波荡漾,薄似纱;傍晚,夕阳斜照,舟影波光。这幅画面或许就是我们对江南古镇的第一印象,近年来,古镇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嘉兴作为一座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令人羡慕的千年古镇-西塘和乌镇。无论是西塘还是乌镇,千百年来,居民临河而建,乡民傍桥而市,是典型的江南农耕文化,是江南人的栖身之所,也是江南文化的魂魄之居。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推土机毫不留情的轰鸣,老房子轰然倒地的烟尘里,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经历着痛苦的纠缠。庆幸,嘉兴为我们保留这片心灵栖息的绿洲。

西塘,乌镇不一样的风情,不一样的发展模式,不一样的生活态度,不一样的文化底蕴,不一样的现状„„我们静静地观察它们,细细地找出它们的不同。

不一样的风情:如果说乌镇是都市中孤独而又坚守传统的老人,那么西塘更像是一位淳朴厚道的乡村少女。西塘,以“桥多、弄多、廊棚多”而闻名,颇具水乡特色。徜徉在古镇如经纬般的弄巷中,狭长的弄巷两旁是高大的风火山墙,石皮弄有江南第一弄之称,沿市河连绵千米的就是西塘古镇保存完好的烟雨长廊,堪称西塘一绝。据传廊棚为每户为遮风避雨连贯搭建而成,供行人过往,凸现出与人为善的枕河人家情怀。乌镇,镇内小河纵横,蜿蜒曲折,临河而起的水阁木楼,逶迤千余米的古帮岸、水阁和廊棚,透出水乡悠悠韵味,形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乌镇自古以来桥梁众多,有“百步一桥”之说,桥最多时达120多座,现存古桥30多座。乌镇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筑保存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

不一样的发展模式:西塘早在2003年就获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年度世界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景区定位于“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是一个朴实、静谧的具有浓郁水乡风韵的小镇。从去年十一到今年“2008国际旅游小姐中国区总决赛”、五一黄金周,景区实现了消费“零投诉”,这个跟嘉善县实施的“五个一”工程即:开展一项活动,把住一个关口,建好一个网络,落实一个责任区,形成一套机制,紧密相关。同年乌镇也荣获了联合国颁发的“亚太地区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对乌镇做出过“乌镇的保护与利用理念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先进的。”的保证。景区定位于“江南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景区分东栅和西栅,东栅是老景区,西栅是新景区。乌镇的人气完全可以用它的宣传册上的“脉动”来形容,乌镇带来了影视等艺术作品的人气,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给乌镇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潜在旅游市场的人气,才有了如今的乌镇。

不一样的生活态度:西塘素着“生活着的千年古镇”的美誉,在西塘,你可以找到边晒太阳边喝茶的老人,生活有时是如此的安逸;你可以看到晨起买菜的居民,开始一天的劳作;你也可以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廊棚的场面,那庙,那黄酒,那民宅,那小吃,仿佛诉说着什么故事,那是一幅活着的场景,那才是真正的西塘。当然还是那欢乐的喧闹声让我们记住了这个古镇浓厚的人情和乡情。乌镇,古老又散

发着现代气息,飘逸着一股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在乌镇,你可以看到居民在看社戏,站在下面,看着上面精彩的举手头足,仿佛他们在跟历史对话。在乌镇,他们晨起喝酒酿,吃姑嫂饼,开始蓝印画布的染织。在乌镇,你可以看到茶馆里他们喝茶聊天下棋的情景,生活是慢节奏的。在乌镇,你也可以看到那么一批修书人,修历史留下来的旧书,他们不向往外面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历史与现代气息同在的乌镇,除了他们的生活,我们还可以看到外面古色古香,里面西式面包,咖啡醇香的不同世界。乌镇在变,生活在变,里面的人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向往里面的生活。进进出出,乌镇更像他们在外的故乡,偶而过年过节回家聚聚。或者是厌倦城市生活逃避的一个选择,走在石桥上,看过往乌篷船,偶而休息下的落脚地。

不一样的文化底蕴:西塘保存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廊棚和古弄堪称“双绝”。古镇西塘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春秋战国时代,西塘就是吴越两国相争的交界地,故也有吴根越角之称,伍子胥佐吴为筑修水利,留迹西塘;元代钱塘诗人钱惟善、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都到西塘寻幽探古;到了明清时代,西塘已经颇具规模,从明代万历年间至清末的427年间就有名姓记载的进士19名,举人31名;民国时期吴江诗人柳亚子曾多次来西塘,与镇上文士吟诗聚友,历代文人在西塘留下了数以百记的诗篇和数量可观的著作,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走近西塘,八珍糕,酒酿等美食让我们应接不暇,食物传递着西塘不一样的文化气息,这里的人纯朴,这里的人很满足。乌镇-最具文化气息的古镇,历史上这个小镇曾出过64名进士、16

1名举人,茅盾(原名沈雁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文化部长)、沈泽民、严独鹤等名人更是为小镇增添了几分显赫。接五路、出会、灶壁画、酒俗等独特的民俗风情,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使乌镇成为目前江南古镇中独具风韵的佼佼者。就拿出会来说吧,正月灯会、三月庙会、四月“青苗会”、五月“瘟元帅会”、七月“城隍会”、还有什么“周仓会”,总管会等。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在众多的“会”俗中,除了庙会,就属“城隍会”最闹猛了。乌镇的城隍会除了迎神扮鬼迷信活动外,还有各街坊的“抬阁”和“地戏”节目。关于乌镇的有趣的文化习俗还有许许多多。悠悠岁月,乌镇人坚忍不拔地开拓自己的家园,酿造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民俗风情,使她成为了江南古镇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乌镇祖祖辈辈的先民们在求生存、图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所凝练和闪射出来的智慧、精神和力量,如滋润大地和生命的水一样,构成了水乡乌镇的灵魂和血脉。不一样的现状:我们在西塘对一位居民进行了采访,谈谈他对西塘现状的看法,以下是他的陈述:今年“十一旅游黄金周”过后,西塘出现了三个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或者说是从未特别显现的现象: 一,西塘镇上“门票黄牛”爆增(近日惊诧甚至连嘉善汽车站出口处都有叫喊到西塘),表面现象好像是给到游客们方便,其实伤害的是政府利益,有些甚至“忽悠”游客,我相信,更有损咱们西塘居民的形象!二,“野导游”人数开始增加,其实作为“野导游”原本无可厚非,作为好客的西塘人,接待一下来西塘的游客朋友们,讲讲西塘的历史及人文文化什么的,实是好事一件,然而,大多都是“把

利益摆中间”,甚至以形成不成文的“规矩”,贪图着各商家的“回扣”,显现着人性的无情和贪婪,伤害到游客的利益,更损尽了咱们西塘人的脸面!三,景区内客栈旅馆数目爆增,在车站和各景区进口处,出来拉客源的人员增加了,偶尔见到互相为抢客源而不顾颜面,当街吵闹,甚至打架,实为愚蠢至极!本人作为一个西塘“平常人”,本不关自己什么事,然而历历在目,实在不忍看到这些以伤害游客利益,有损西塘人脸面的事情,也不愿每位来西塘旅游的朋友“高高兴兴来西塘,忿忿不平回老家”!但愿所有西塘人能真诚的去对待游客,而游客们也不要轻易去上当受骗!在乌镇,我们对当地的居民也进行了采访,如下:乌镇的门票收费标准太高了,东西栅景区联票要150元,有点坑人。乌镇二期工程引起的800多住户拆迁问题的纠纷现在还有很多的上诉事情发生,现存的建筑老化,基础设施不全,具有水灾隐患,已不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许多年轻人也因此不愿住在老镇而纷纷迁往新区或大中城市。同时,建筑整修开始使用新的建筑材料与工艺,影响了原来传统风貌的延续。大量的游客使这里的商业化味道太浓了,古镇的味道也在逐渐走下坡路。基于这两个古镇的实地考察,我们不无担忧它们的未来,担忧古镇旅游的前景。

古镇旅游,让我们走近生活,回归自然。细细体会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这种独特的风情以及从中透出的浓浓的文化底蕴和温情的人性关怀。西塘,乌镇已不是落后的象征,我们在看到他们对嘉兴地区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看到它们自身发展的差异,有条件地选择自己的喜好。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们的现状,古建筑,传统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能因为一味地追求经济而让步,保护和挽救西塘乌镇,我们义气容辞。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说,“我们应该保存名城的原始风貌,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我们不要丢掉自己的特色,要从传统中吸收营养。”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组长:林蕾蕾

组员:郭越伦

6.李范文:不了西夏情 篇六

虽然已是76岁高龄的老人,但李范文并没在家安享天年,依然是忙忙碌碌,一天只睡5个小时。去年,他出任刚刚成立的宁夏社会科学院国际西夏学研究所所长;今年,他又重新修订了《夏汉字典》。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正在国庆假期中的他还忙着为一部书稿写序。

“我的工作就是研究西夏绝学,风险很大,直到现在还在风险的道路上艰难爬坡。”李范文用这句话,引出了他48年探秘西夏文明的故事。

结缘西夏

1932年,李范文出生于陕西省西乡县。直到现在,他的普通话里还带有乡音,与宁夏人的普通话迥然不同。

祖上本是杏林人家,李范文的父亲却改做了乡间教师。因家境贫寒,李范文的高中是在西乡县乐育中学半工半读中完成的,一边读书,一边在图书馆当管理员。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中央政府于1950年6月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学——中央民族学院(即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1952年,学院正式开始招生,李范文成为第一届本科大学生,在民族语文系学习安都藏语。

大学三年级时,李范文在图书馆里偶遇世称“天书”的西夏文字,“自己当时就被那些西夏文字笔画繁复的优美深深吸引了。”李范文说。

西夏文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复,看似眼熟,细看又一字不识。李范文后来得知,西夏文字是公元1036年由野利仁荣创制的,西夏灭亡后仍保存了300多年。西夏文字少有人识,被称为“天书”,西夏学也被认为是一门“绝学”。

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把已建设数十年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部分专业和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使该校汇集了一批大师级的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语言学家以及人类学家,其中,语言学家王静如也在其中。王静如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就是对西夏语言文字的研究。

李范文想跟王静如先生学习,他找到当时的院领导,提出自己的想法。院领导没有同意,说西夏文属于偏门,现在还是先把专业学好再说。

大学毕业后,李范文继续在中央民族学院读研究生,专业是民族学,师从费孝通,林耀华等名师。这依然与李范文所向往的西夏学有一大段距离。读研期间,李范文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西夏文研究上,在他看来,掌握西夏文字,是打开神秘西夏王国历史的一把钥匙。

对于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李范文曾与同学有过讨论。他的同学认为,由党项族在贺兰山麓建立的大夏政权,虽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位置,但毕竟是中国数千年文明长河里泛起的一朵小浪花。研究西夏文乃至西夏历史,能在学术上取得多少成绩,做出什么贡献,还需要好好考虑,不能冲动。而李范文认为,正因为西夏历史不起眼,国内许多学者对其研究不足,才更有研究价值。如果说西夏学没什么研究价值的话,为什么日本人始终没有放弃对它的研究,出版了那么多学术著作?李范文下了决心,西夏学我搞定了。

毕业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后,李范文先后6次打报告,要求去宁夏。其实,此时的李范文对宁夏的情况一无所知,以前也从没到过银川,只是觉得银川是西夏的故都,宁夏是西夏的发源地,研究西夏史当然是近水楼台了。院领导劝他说,这个问题你要想周全了,再跟家里好好商量一下。去宁夏容易,出了北京,再回来可就难了。李范文坚定地说,我考虑好了。

“当时我已有一个温暖的家了。妻子听说西北很荒凉,特别是宁夏,更是落后,就和我离婚了。”李范文说。

梦想依旧

“现在的银川,高楼大厦林立,柏油马路宽阔,很漂亮。但在当时,银川连一座楼房都没有,到处是一片荒凉。更叫我大失所望的是,这里虽是大夏的发祥地,但既无研究机构,也无研究资料。”李范文只好暂时到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大学前身)历史系从教。千里迢迢来到宁夏,却不得不弃熟从生,向学生教授世界史,这与他的初衷相去甚远。

到银川后,李范文抽时间来到向往已久的西夏王陵。形制依稀的陵区破败不堪,荒草丛生的寂寞土冢,除了偶尔有经过的羊倌和羊群,再看不到任何东西。西夏文字在哪儿?如何进行研究?一个个疑问涌上李范文的心头。那一刻,李范文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犯了一个错误。短暂的失望过后,李范文终于明白,自己注定只能做一个西夏学研究的拓荒者了。

那是一个全中国都处于饥饿的年代。有一次,单位组织上贺兰山,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让大家采榆树叶充饥!即使这样,李范文依然硬撑着钻在资料室做研究,终于写出了《中国历史问题研究论文集》。这是宁夏大学出版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也揭开了李范文日后从事西夏学研究的序幕。

当时,比饥饿更可怕的是政治运动。“越是贫困的地方,越是左。除了全国性的运动,宁夏还自创了两个土运动,其中一个是反坏人坏事。张贤亮的小说中写到有人饿不过,偷吃一个馒头就被打成了‘坏人’,这绝对不夸张。”回忆起那段历史,李范文慨叹不已。

“文革”开始了,李范文是一个头上带着右派帽子的人,自然少不了被揪斗、挨批判,甚至被造反派打得鼻青脸肿。后来,他又被发配到宁夏固原县安家落户。

在农村长大的李范文,倒是很快适应了农村的生活。“我搞实验田,同样条件下,我种的土豆就长得大,种的玉米棒子就长得粗,效果很明显,很多人都来参观。如果不是归队搞专业,一直坚持下去,没准能搞出点名堂。”李范文说。

在固原,李范文住的窑洞只有4米长、1.5米宽。他把一个破包装箱架在炕前,算是写字台。每天晚上,就趴在这个箱子上,摘抄卡片。几年下来,竟初步完成了西夏文字的收集工作,累计做了两万多张单词字例卡片,并用四角号码做了编排。这时,一个梦想渐渐在李范文心中形成——编纂一本《夏汉字典》。

田野考察

1972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中国历史博物馆时,见到一些西夏文献,就询问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现在还有没有人懂这种文字?”当得知只有一,两位老人懂时,周恩来当即指示,一定要有人学习这种文字,不能让它失传。

这年3月,宁夏文化代表团赴京参观,王冶秋对代表团说:“宁夏是西夏文化的发祥地,你们要研究西夏文化,要有人学习西夏文字,研究西夏历史,填补这个空白。”

为了落实上级领导的指示,加强西夏学研究,1972年5月,李范文归队调入宁夏博物馆,紧接着就被派往北京,跟随西夏学专家罗福颐学习西夏文。

1973年5月的一天,北京火车站走

出了一位抱着一只大木箱的中年人,他便是阔别北京13年的李范文。木箱子里装的全是李范文做的西夏文单字卡片。

罗福颐被李范文的真诚与迫切所感动,慷慨地将自己珍藏多年的西夏文献全部借给了他,其中有俄罗斯学者聂斯克的《西夏语文学》、罗福成先生的《同音写本》,以及他自己撰写的《西夏字汇集》。

如获至宝的李范文,废寝忘食地读,夜以继日地抄。为了不影响同屋人休息,他索性把桌椅搬到走廊。当时正值酷夏时节,楼道当然没有电扇,李范文索性只穿条短裤,汗水模糊了眼睛,就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擦,捎带着赶一赶飞舞而来的蚊虫。

在北京求学半年的时间,李范文不仅从罗福颐先生那儿受益良多,更是有机会饱览了国内外研究西夏文的书籍,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3年的11月,从北京回到宁夏的李范文,来到西夏陵墓挖掘现场。西倚贺兰山、东临黄河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地面原始遗址,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金字塔”。9座帝陵,214座陪葬墓,依山按年代排列开来。每座陵园都有碑、亭,阙、角楼、台、献殿等建筑。因战乱毁坏,风沙湮没,发掘工作非常艰难。

李范文不是搞考古的,他只能在挖掘现场干点诸如管理民工及后勤等杂事。每天忙完份内的工作,他就全身心投入自己想干的正事上——耐心地在一碑一石,一砖一瓦里探寻着丝丝缕缕的神秘信息。

当时西夏陵墓区共发掘出帝陵1座、陪葬墓4座,清理帝陵碑亭2座,共出土残碑3272块。李范文选了其中824块进行考证。他对这些残碑做了大量的缀合工作,其中如寿陵篆额,由于数量少,字形特殊,容易缀合,被李范文复原译出。但大量的残碑却很难复原。

残碑文字虽然支离破碎,但却是少见的西夏原始史料,对研究西夏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李范文通过对残碑的考证研究,认为早在西夏政权建立前两年的1036年,开国皇帝李元吴即命其大臣野利仁荣造西夏文字,三年而成。当时由“蕃学院”、“汉学院”传授西夏文,西夏国的往来文书上都用西夏文、汉文两种文字书写。这一结论推翻了早先一些学者认为的西夏文化源于中亚细亚、独立发展、自成一体的观点。通过考证,李范文还纠正了汉文史书的一些误记,并指出“风角城皇帝”就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吴。

那几年,李范文吃住都在西夏王陵。孩子放寒假,9岁的大儿子和4岁的小儿子来看他,夜里狂风大作,吹的帐篷几乎飞上了天。帐篷外,能隐约听到野狼的嚎叫。两个孩子吓得哇哇大哭,钻到父亲怀里。好不容易天亮了,父子三人耳朵里、鼻孔里、头发里都是沙土。想擦一下,毛巾冻得硬邦邦。从此,孩子对工地充满了恐惧,再也不来看他了。

李范文每周回一次家,从家里带一缸子咸菜,每天就着白水煮面条吃一周。有一天,他晕倒在工地上,接受检查时医生大吃一惊,近乎1.8米的李范文,体重只有50公斤,血压高压80,低压50。医生严厉地告诫他:你这样下去会累死的,必须马上补充营养和休息。

70年代,能用什么来营养呢?李范文的妻子杨圣德一狠心,先后将家里养的14只下蛋鸡——为给4个孩子增加营养而养的——都杀了,熬鸡汤给他增加营养,才慢慢让他恢复了元气。

“在他心里,除了西夏别的什么都不重要,包括他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妻子有时候也会忍不住这样抱怨几句。

字典问世

在日夜陪伴西夏王陵那几年,李范文对3270块残碑逐一进行考释,整理出近6000多个西夏文字,基本完成了《夏汉字典》的初稿。

1976年,“文革”阴影未消,一个右派分子要出书,谈何容易?《夏汉字典》在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文物出版社辗转往返,直到1 979年,文物出版社总算愿意考虑出版。就在李范文万分喜悦,赴京商谈出版事宜时,却被告知《夏汉字典》书稿未拟定西夏语音体系,也未全部引用西夏人撰修的《文海》一书,不能出版。

为了弄清西夏语音体系,李范文沿着党项人迁徙的路线赴四川、甘肃等地实地考察,记下了近5000个单词,搜集了200多条例句,设法搜寻“西夏语”产生和发展的线索。

随后,他又用5年时间潜心研究西夏人所著的韵书《同音》,于1985年完成了70万字的《同音研究》。接着又用了9年的时间,完成了50万字的西夏词书研究专著《宋代西北方音(蓄汉古时掌中珠)对音研究》。这两部研究西夏语音韵的专著一经问世,立即引起海内外西夏学界的高度关注,并被誉为“中国西夏学研究的双壁”。这两部著述的完成,还使得《夏汉字典》更加充实而缜密。

但是,为了《同音研究》这部书,李范文几乎付出了一条腿的代价。

1984年,日本西夏学专家西田龙雄教授到宁夏访问,李范文骑车去宁夏宾馆安排工作时,被另一个骑车人撞倒。对方连人带车压在他的身上,致使他的股骨骨折,被送进医院做了手术。术后躺在床上的李范文,惦记着未完成的书稿,忍着痛坚持写作。为了能坐得稳一些,他让家人把他绑在床头,膝头放着一块写字板。就这样,在养病的半年里,他写出了《同音研究》。后来发现,手术很不成功,医生打的七根三叉钉,坏了六根,股骨头坏死。从此,李范文再也不能平稳行走。

1997年10月,李范文编撰的1 50万字的巨著《夏汉字典》终于正式出版了。全书不仅从字形、字音,字义和语法各个方面对6000个西夏文字进行了全方位的注释,而且还用汉、英两种文字进行释义。《夏汉字典》的问世,搭建起了古代西夏语言文字与现代语言文字的沟通桥梁,被学术界誉为是打开西夏文献宝库的金钥匙。

在宁夏召开的《夏汉字典》首发式上,时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张怀武先生讲了一段堪称经典的话:“令我感叹和感动的是两个数字:一个数字是25年——25年,对人类历史长河而言,短如弹指一瞬,但对个人而言,却漫长而宝贵。范文先生把一生中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事业。另一个数字是150万——有人作过计算,说一个人什么也别干,就是从早到晚数,150万字也要数30多个日日夜夜!25年和150万宇这两个数字,已完全可以表现出范文先生为西夏学所付出的艰辛,甘苦和他锲而不舍的全部精神了……”

荷兰汉学家杨虎嫩教授在《东方学研究》发表了题为“《夏汉字典》——国际西夏学界期待已久的一部大型工具书”的文章,称“《夏汉字典》堪称一项具有里程碑式的学术成就。”

96岁高龄的旅日华侨马晋三,被李范文的为人治学所感动,挥毫赋诗:“西夏十王二百年,奇文异字号通玄;千秋音义人难解,留待先生众钞全!”

文献归来

20世纪人文科学有三大最为瞩目的发现,除人们已熟知的甲骨学、敦煌学外,还有近年来才渐受关注的西夏学。

国际上将西夏学真正的研究开端界定为1908年到1909年间,以科兹洛夫在内蒙古黑水城获得8000余件西夏文书并运藏到彼得堡为其标志性事件。

1908年,俄国的科兹洛夫在中国的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古塔中盗掘了大量西夏文献和文物,仅文献就有数千卷之巨,其中绝大部分是西夏文文献。这批文献被席卷到了俄国,至今仍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和冬宫博物馆。

1914年,英国人斯坦也来到黑水城遗址寻找发掘,将不少西夏遗物带到了英国,藏于大英博物馆。

1923年冬天,美国人华尔纳也来到了黑水城遗址。他只挖掘到几件壁画残片、三只破损的陶罐、几十枚钱币。

继华尔纳之后,日本人的足迹也出现在这片荒凉的古城废墟上,但日本人对前去探宝的具体情况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其内幕至今不为外人所知。

大量文献的流失,导致了“西夏在中国,西夏学在国外”的现象。

李范文通过各种渠道,为流失海外的黑水城西夏文献在国内的出版,做着各种艰难的努力。1 988年苏联学者克平到宁夏谈判《俄藏黑水城出土文献》出版问题,李范文将自己4个月的工资借给他,结果搞得自己生活十分拮据。

与此同时,李范文也在为英藏黑水城文献的出版而努力着。他的学生胡若飞,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德国辗转英国,寻访散失在海外的西夏文献。胡若飞得到英方收藏单位的帮助,用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英藏黑水城文献的整理工作,带着20盒珍贵文献资料的微缩胶卷,回到西夏故地。

2002年春,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提供30万元资金,正式启动了整理英藏黑水城文献科研项目,李范文作为顾问指导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微缩胶卷的内容,同时被翻译并转为电子化的表现形式,可供任何一位西夏学学者查阅和研究。

如今,李范文居住的依然是20年前的旧楼房,房内的摆设也是20多年前的,其中一套家具是出访俄罗斯回国时用护照在北京友谊商店买的。一间小小的书房,被他命名为“卧薪斋”。

“有人把李元吴和陈水扁联系在一起,说我在为分裂唱赞歌。我想不通!有时候也发牢骚说不干了。但是,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你不干了,你一天觉都睡不着你还得干!”李范文激动地说。

“我是一个快80岁的人了,也想安安静静过一下平常人的生活。”但是,这种想法对李范文来说无异于一种奢望。

从《夏汉字典》出版至今11年,西夏时期仅有的7部《字书》,《辞书》和《韵书》,李范文一个人就研究了6部半。《夏汉字典》经过不断修改、补充,已知的西夏文字都被他考证出来,绝大多数西夏文字的译文、读音问题也已解决。

7.有效教学研究范文 篇七

秦皇岛市中等专业学校 赵丽宏

一直以来,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无效,教师们讲课很卖力,很辛苦,但同学们大都表现困倦,听不懂或根本就不想听,面对这种现状,我们经常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差,二分之一加二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一,这样的学生我们怎么教?生源基础差是客观现实,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要少一些抱怨,从教学的角度多想一些办法,我们不能使学生适合我们一以贯之的依照教材、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学生听不懂教材上罗列的那些内容,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课堂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合学生,让学生变听不懂、不想学、不会学为能听懂、想学、会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有效。如何使课堂教学有效,遵循“三适”原则,落实“三维”目标,是一则对症处方。

一、关于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教学有效的标准是什么?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说法。笔者同意北师大李兴洲教授的观点,有效教学追求“三效”,即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1.有效教学要有效果

一门课程有课程标准,一节课有教学目标,如果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一门课或一节课的结果是预期的,我们所设定的目标实现了,这门课或这节课就是有效果的;如果预定的目标没有实现,教学活动没有结果,我们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没有掌握,那么教学活动就是无效果的。

2.有效教学要有效益

教学有效果不一定有效益,效果是一个中性词,效果可能是有用的,也可能是无用的,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对于职业学校,如果课程标准及目标定位准确,内容选择适合学生需求和企业岗位需求,方法设计符 1

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有用的,是好的,那么这门课或这节课才是有效益的;如果课程标准及目标的定位不准确,内容选择与学生职业生涯成长无关,与企业岗位要求无关,或者知识和技能是落后过时的,通过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即使有效果,但却没效益,这样的教学是做了无用功,教学是无效的。

3.有效教学要有效率

教学效率要考量两项指标,一是单位时间里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比率,二是单位时间里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容量,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课程标准及目标的定位适合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并且在单位时间里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足够多,我们就可以说教学效率是高的。反之,如果课程内容设定和方法的实施只适合少数学生,或者单位时间里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量很少,即使有效果也有效益,但效率很低,这样的教学也是低效的。

有效果、有效益、高效率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追求教学“三效”,实现有效教学。

二、关于“三适”原则

台湾著名学者何福田先生近作——《三适连环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要适性、适量、适时“三适连环”原则,何先生的“三适连环教育”意在解决“学习无效”这一病根,他认为“学习无效”这么个不起眼的“根”已经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先发后至、令人浩叹!要摆脱“学习无效”的虚耗,我们家里原本就有很好的处方,只要煎煮合宜,学习立刻就能有效。所谓“很好的处方”就是我们的教育鼻祖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曾教导我们的“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要达成这一理想,其实践方式就必须是“因材施教”。何先生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衍生为教育要适性、适量、适时三适连环,具体解决我们职 2

业学校存在是教学无效问题,是一记很好的中药。笔者对何先生的《三适连环教育》有如下理解

1.教学“适性”丢不得

“适性”,就是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最佳途径,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不求一样的发展,但都要发展;每一位学生不是同步提高,但都要提高;每一位学生不必相同的规格,但都要合格。只要教育适应了学生的性向,人人皆可能有大或小的成就,教师对任何学生都不能弃而不教,正所谓教学“适性”丢不得。

学生选择了到我们职业学校来学习,没有去普通高中,说明学生有其特有的思想和个性,也许他们没有很好的数理逻辑智能,却可能有很好的视觉空间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他们是有思想、有个性、有选择性的正在成长中的人,他们在选择职业学校的同时也选择了所要学习专业和将来可能从事的岗位,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有“职业性”,同时,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也存在“差异性”。我们不要因为学生的基础差就放弃,也不要因为学生的纪律差就抛弃,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适合学生职业性与差异性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教学达到让学生爱学、学会、学好的目标,力求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智力有所发展、人格有所完善、就业能力有所提高。如果教学不适性,教师即使再努力,也会徒劳无功,好比有病吃药,如果不对症下药,不仅浪费了药,还可能产生副作用。教学“适性”是教学有效的前提。

2.教学“适量”比不得

适量,就是要界定不同学生合适的学习量。由于学生的性向不同,存在个性差异,学习量的要求也各有不同,量少,学生吃不饱,是低效;量多,学生消化不良,会厌学,更无效。我们的教学往往对学生学习的量整齐划 3

一,不考虑学生的性向差异,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消化不良,我们确用统一的尺度去考核他们,结果是教学无效,很多同学不能及格是必然。教学“适量”比不得,我们要为每一位学生确定合适的学习量和考量标准,跳一跳吃到桃子是教育的合理境界,使每一位同学都能进入这种境界,去体验进步、提高、成功的喜悦,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教学效果。

3.教学“适时”急不得

适时,是指教育要切合时机,循序渐进。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身心成熟度和学习预备度,切合时机的实施教育教学。不论是认知的学习还是技能的学习,只要各种成熟度(如抽象思考能力、肌肉发达能力、骨骼成熟程度等等)不足,学习就不会有效。学生学习成熟度达到标准,学习材料的安排也要有先后次序,循序渐进才能一路学好。近些年,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预备度普遍不足,面对现状,我们要牢记教学“适时”急不得,要根据学生已有的预备度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否则就会徒劳无功。

适性、适时、适量三适连环,环环相扣,教学必然有效,三者不能连环兼顾,只要疏漏一环,便不能保证教学有效。

三、关于“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的载体,回答的是“课”的目标,教什么,学什么,即内容的安排与要求,教学围绕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和学习而展开,通过教学活动,学生掌握了目标指向的知识与技能,就为实现了这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的操作系统,回答的是“程”的目标,怎么教,怎么学,即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按目标的指向顺利实施,就为实现了这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的动力系统,为什么教,为什么学,调动学生以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参与学习,通过教学组织,学生知道了教师为什么教,4

自己为什么学,并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到学习当中,就为实现了这维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师生在课程教学中要把握的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与技能作为载体,要通过过程与方法习得与掌握,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为动力,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充分参与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信任、友善,同时受到鞭策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从而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以用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最终目标。

四、遵循“三适”原则,落实“三维”目标,实现有效教学

试想,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的知识与技能和学生的未来职业不契合或过难、过浅——不适性;容量过多或过少——不适量;一堂课开始,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只在课后小结时教师指出本节要点一、二、三等,或许有个别同学略有领悟,多数同学不知所然。教学过程的实施一言堂或无章法,不能循序渐进——不适时。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能有效呢,学生学无所得,教师付出的辛苦岂不白费了吗?

对于职业学校,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特殊的专业性,我们的学生学习预备度不足,基础参差不齐,但他们走出校门就即将走上职业岗位,成为一名职业人。所以,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就业导向为指导,结合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遵循“三适”原则,合理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既适性又适量,我们要追问让学生“学什么”,为不同的学生准备不同的知识与技能套餐,让他们既能“学得会”又能“用得上”;过程与方法要既适性又适时,我们更要追问要学生“怎样学 ”,要循序渐进,掌握教育的时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要既适性又适时,我们要追问学生“为什么要 5

学”,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没有机制学生不会主动去学,有了目标,产生动力,加上策略,学生能积极主动去学。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合理呈现“三维”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运用情景教学、项目教学、小组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运用适当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参与竞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职业素养,并产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8.秋水教学设计(范文)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疏通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4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四、新课

(一)导入:

有人(李怀宁)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一个人: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个人是谁呢?---庄子

庄子的文章文笔潇洒,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文章——《秋水》

(板书)秋水

(二)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宋国蒙人。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三)与庄子相关的典故

庖丁解牛

鱼乐之辩 击缶而歌

井底之蛙 无用之用

至人之箭 螳螂捕蝉

心无旁骛

(四)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勾画不认识的字词

2、查找工具书正音

(五)学生再读课文

要求:

1、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七)研读课文

第一段思考讨论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④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⑤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寓意: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近乎勇

7、有比较才有鉴别 第二段: 三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

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教养)局限的道理。三个对比 :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

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别。思考:

全文以河伯和海神之间的对话行文。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不足?

明确:

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思考:

1、《秋水》首段为景物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

文章开头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有两个作用:

a、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限的;

b、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

2、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尤其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对于说理文体而言,譬喻有何作用?

明确: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等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的,“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己视野。

由小及大,由河伯至大海;再由大至小,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的道理。文章运用排比与反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有气势。

五、总结:《秋水》主旨

9.范文引领 事半功倍 篇九

【关键词】高中;习作;范文;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作文过程中,想必都有此番困惑:为什么写作的方法或技巧都已经讲过无数遍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是没有提高呢?笔者认为,讲方法或技巧,不能泛泛而谈,应该配上较好的范文。有人说,“很多艺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其实,写作又何尝不是呢?当然,笔者在此强调的模仿,绝不等于抄袭,那么,该模仿什么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模仿以下两点:

一、仿其形

仿其形,即模仿范文的文章模式。在此,笔者以议论文为例。

近年来,江苏高考阅卷专家们几乎都建议学生在写议论文时,最好有个好的“由头”。何谓由头?何永康教授曾说过,“何谓‘由头?就是由此说开去的一个‘引子,一个‘话瓣儿。好的‘由头,均有益于议论文的生发。”他还举了个很贴切的例子,如鲁迅先生的《最艺术的国家》,文章开头说:“我们中国的最伟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这艺术的可贵,是在于两面光,或谓之‘中庸——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表面上是中性,骨子里当然还是男的。”这便是一个绝妙的“由头”,顺着这个“由头”,下面揭露“中庸”的虚伪性就顺流而下,势如破竹了。

想必,这个例子很多高中语文老师都给学生讲解过,但学生对于“由头”,依然不太理解。我想,鲁迅毕竟太高深,我们不妨借助同龄人的范文,效果应该会更好。笔者认为,2011年江苏省满分作文《拒绝平庸》之“风沙渡”,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文,值得学生模仿。《拒绝平庸》之“风沙渡”是这样开头的: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这样的开头,一下子就让此作文的分数“拒绝平庸”了。骆冬青教授还特意为这篇文章写了评语:以“风沙渡”作引,一种即兴的慧解与内在的积淀交相激荡,上升到思想层面的高贵,鼓舞起粗犷渺远的豪情,使文章既有“意识流”式的自在顺畅,又有哲思性的阔大视野和空灵想象。

这么一个“接地气”的“由头”,相信会使学生对“由头”的认识更进一层。当然,还有很多好的范文能让学生对“由头”有更深的认识,比如江苏省2014年江苏高考的满分作文《书中自有颜如玉》《狂童之狂也且》等。

有个好的“由头”,对于议论文非常重要,但是文章的整个思路更为重要。我曾和学生一起分析了以上三篇范文,让学生去概括文章的模式。学生们的看法比较一致:首先由一个“由头”引出观点,接着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反观当下,发出呼吁!笔者觉得,有学生参与其中去发现的文章模式,远比老师硬塞给他的文章模式,来得有效得多。

二、仿其神

仿其神,即模仿范文内容。在此,我想以记叙文为例。

对于记叙文,我相信几乎每一个高三学子都能说出,好的记叙文有什么样的标准,比如有完整的故事、有传神的细节、有真挚的情感、有深远的立意等等。所以,问题在于,学生们并不是不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是好作文,而是如何使自己的作文成为好作文?怎么样才能写出“完整的故事、传神的细节、真挚的情感、深远的立意”来?我想,这时借助范文,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想必,大家都能想到何永康教授曾点评过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怀想天空》。我曾和学生一起赏析了该文及其点评,在此也摘录两段与大家共欣赏:

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明白我们乡下的家长们要靠田地来生活,供我们上学。他们为了子女辛勤地劳动,但没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听到他们说:“只要孩子搞好了,再苦再累,我们都愿

意……”【可怜农家父母心!“搞好”,此词用得妙,传神。】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点多钟就起了。他临下地时告诉我说:“你再睡会吧!六点钟起来做饭,然后洗洗衣服,八点钟到地里给我送饭。”【全是农家父亲的质朴话语,多情而又实在!有几个家长让孩子在高考前两天劳动的?】

方括号中,是何教授的点评。我让学生先欣赏了教授的点评之后,也让学生们互相讨论,做出自己的点评。学生的点评,虽不及教师这般精彩,但对其写作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范文不仅仅是高考的满分作文,也可以是优秀的文章。我在班级曾做过一项调查:你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记叙文呢?近2/3的学生都提到了以下四点原因:没有什么新鲜的素材,全是老套的故事,怕撞车;不会安排布局,总感觉像流水账,不吸引人;不会描写,语言苍白;情感不丰富,感觉很假。其中“情感不丰富,感觉很假”,是很多学生不选择写记叙文的主要原因。

平心而论,高三学生的生活确实很单调,确实不易被感动。一个不曾被感动的人,怎能写出感动人的文章?既然生活无法给予学生感动,那么,老师何不推荐一下感人的文章,让他们于阅读中获得感动呢?我时常会给学生推荐一下感情真挚的文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过,若想在作文教学中,借助范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选择好范文,这一点至关重要。范文的选择首先应符合主流。不是每一篇高考的满分作文都能拿来做范文的,特别是靠所谓“创新”技巧取胜的作文,最好不要推荐给学生,以免“画虎不成反类犬”。其次应以适合本班同学的模仿为标准。每一个老师应该很熟悉自己的学生作文水平如何,在哪一方面欠缺,根据学生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范文,效果才更好。

当然,老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模仿不是目的!模仿是为了得其真谛,最终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

上一篇:意向定金合同范本下一篇:榜样观后感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