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活情况调查报告(共8篇)
1.社区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篇一
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推动社区建设,不仅是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分析当前我县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切实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推进我县社区规范化建设,近日,我们深入靖宇镇5个社区进行了社区建设专项调研。第一,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第一,基本建立了社区组织。目前,我县已完成社区划分和调整,初步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服务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社区组织体系。我们县2003年12月由原8个街镇居民委合并而成,共有5个街镇,分别为河南街镇、联街镇、将军路街镇、长江街镇和河北街镇,管辖居民8户,56人。每一个社区都建立了党支部、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召开社区成员大会的形式,选举产生了居委会主任和居委会委员。一些社区也建立了自治组织,如河南社区建立了计划生育协会,安全应急队,联合社区建立了城镇低保审核小组,民事纠纷调解小组等。日前,5个社区又成立了社区妇联组织。社区基础建设总体上得到加强。在5个社区,基本解决了工作场所、办公设施、经费保障、人员待遇等问题。
第一,办公地点已经解决。由县民政局于2003年筹资万元,新建社区办公楼4栋,改造1栋,使5个社区均有固定办公场所和社区活动室。第二,办公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从2005年到现在,已累计投资万元,为每个社区统一更换了办公桌椅,配有电脑、电视机、VCD,配有卷筒柜子、沙发、绘图书柜及其他办公用品,并为每个活动室购置了乒乓球台等体育活动器材。第三,员工的工资待遇有保障。除了五个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关系还在原单位外,其余人员的工资均已纳入政府出资购买的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元,并为每个人投保了三险。第三,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在5个社区中,共有名工作人员,其中,5名社区党支部书记经县委组织部、人事局等部门公开选拔后,已与原工作单位脱钩,开始主持社区的全部工作;名劳动保障人员,由就业服务机构派往社区工作;6名社区妇联组织负责人,由妇联选派;其余名工作人员,由原街道个居民委员会主任过渡,并于2005年10月依法选出。其中,3040岁、3131岁、40岁以上6个年龄段的工作人员不到人;4个年龄段的大学生、7个年龄段的大学生、9个年龄段的大学生、个年龄段的大学生、6个年龄段的大学生、9个年龄段的大学生、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均达到高中以上学历。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工作的需要,2005年11月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及社区工作人员到白城地区进行学习考察,2006年6月又举办了社区干部培训班,使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不久,县上还将面对社会公开招聘有偿治安巡逻员充实到社区,社区服务队伍将进一步壮大。第四,逐步规范社区服务。各个社区基本形成了以社区服务为主导,社区党建、卫生、治安、文化、环境等工作同步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各社区均设立了警务室,近期社区有偿治安巡逻员上岗后,社区治安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卫生部门已进驻各社区,在有社区医疗服务站无法处理的危重病人时,将立马采取先入院后办理手续的应急措施;妇联在各社区均设立了社区妇联组织,完善了社区妇联工作制度和妇女工作图板,使社区妇女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文化、计生、低保等其他工作也已走上正轨,在注重服务、解决群众突出问题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5个社区育龄妇女登记率、流动人口登记率、就业率、计划生育率均达%。伴随着社区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完善,大大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服务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我县社区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社区服务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各社区在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寡、特困家庭等群体提供服务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一是服务项目少,层次低;我们县的社区服务项目严格来说只有两个,医疗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就医疗服务而言,只有河南和将军路两家社区诊所真正做到了为社区居民服务,而其余三家社区诊所却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社区诊所设备简陋,无法处理急诊,诊所经常无人值班;在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由于社区活动室太小(每个社区活动室只有50平方米左右),无法保证社区居民有足够的娱乐活动空间,更没有为青少年和老年人提供活动中心,有的社区老年人自发组织秧歌队、健身舞队,常常要自己出去找活动场地。第二,由于我们的社区经费还处于“报帐制”阶段,社区没有资金自主权,虽然县、乡财政会为社区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很多时候是杯水车薪,造成服务资金短缺,加上社区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尚未形成服务为主,服务为辅,发展为辅的良性循环,所以社区增加服务功能“有心无力”。
一、社区管理体制与新时期社区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调查中发现,一些社区干部把社区工作形象地比作“蜈蚣”,腿长,爬行缓慢。由于社区除了履行法定的工作职责外,还承担着乡镇政府、有关部门赋予的一些工作任务和行政事务。为了完成各项工作,我们社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划分了自己的片区,明确了本委的硬性任务,负责计划生育、低保等方面的调查工作。因我县社区居民分布不均,部分社区居民较多,如河南社区人口最多的居民委就有1400多人,因此工作量过大,造成社区干部疲于奔命,无暇顾及社区建设。例如,今年党代会选举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各家各户进行选民登记,并公布选民名单,使得本来就非常繁杂的社区工作更加紧张,许多人利用休假加班的时间,以确保社区的日常工作。社区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这是我县当前社区工作的真实写照,真实地反映出社区工作正处在既要完成上述行政管理任务,又要维护居民自治的困境之中。目前,我国社区建设中存在定位不明确、责任不明确、工作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建设。㈢社区工作人员的收入和报酬极不对称。社区工作人员在调查中普遍反映,社区工作繁重,待遇较低。在社区里,管理工作做得好,管得好,做得好,但是收入和付出不相称,每个月只有元,比我们县机关干部的平均月工资低近元。另外,社区工作人员平时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利用休息时间加班,也没有加班费补贴,更谈不上其他福利待遇。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造成社区工作者普遍思想不稳,部分有能力和文化程度的人难以安心工作,纷纷下海经商或另谋职业,造成社区人才流失。
(四)对于社区建设的认识有待于提高。
目前有些部门、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缺乏正确认识,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社区共建氛围不够浓厚。一是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没有形成。一些部门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长期性认识不到位,只是将其作为上级交办的一项阶段性任务。有些部门虽然已派人进驻社区,但实际工作开展的不好,有的部门不坐班,对社区工作支持与配合不够,甚至存在与己无关的思想,便民利民的服务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还有个别部门不能深入社区,服务社区,解决社区的难点、热点问题,而是热衷于进社区挂牌子,向社区下任务。二是居民对社区的概念认识不清,对社区没有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意识不强。有的社区主任反映,如果不是通过办理城镇低保、失业金保险等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手续,很多居民对于社区究竟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在社区居民中,与社区联系多的以老年人、低保户为主,参与领域只是集中在一些基本文娱活动、办理帮扶济困手续上。而绝大多数居民,特别是经济条件好的“上班族”对社区发展关注较少,虽然对社区有所了解,但认同感较差,社区建设观念淡薄,参与意识不强,支持力度不大。有的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在对社区居民进行上门登记的时候,有个别机关干部不但不予支持,且态度恶劣,给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带来比较大不便。三、调查后的思考
(一)切实加强和改进我县社区服务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随着社区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仅靠目前社区的服务水平满足不了群众,形势要求社区必须从拓宽服务领域入手,为社区发展服务铺设平台。我县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在追求社区服务项目和档次上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我县实际,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的问题立马提供服务,从最根本上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一是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我县社区建设虽然起步晚,但基础较好,可以先从完善服务设施入手,因地制宜,从每个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拓宽服务领域,向居民开展法律服务、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扶老托幼、扶残助残、文娱健身和家政家教等服务,使公共服务落实到社区。二是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县电视台、矿泉城报等新闻媒体积极动员全县群众踊跃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同时,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社区服务监督管理。建立县人大、政协民主监督制度,制定社区服务标准,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指导和检查督促,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以监督机制来保证我县社区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二)加大社区体制和机制的探索、改革力度,是我县社区建设的发展重点。
虽然我县社区建设已经开展了3年时间,但是较为成熟的社区体制和机制并未形成。社区运行机制不完善,行政负担重,内外关系不顺,这些状况都是我县当前社区建设的“绊脚石”。因此,应将社区体制和机制的探索、改革作为我县社区建设的发展重点。一是明确社区管理的职责权限。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方面的职责与权限,明确哪些内容属于指导的范畴,哪些内容属于管理的范畴,并出台相应的社区管理标准,制定社区发展和管理规划,使社区工作具有宏观的前瞻性和微观的可操作性。同时,要创新指导和管理的方法、途径,善于发现、立马总结发达地区及周边县(市)区在社区建设上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我县社区建设更加规范。二是要严格社区行政事务准入。为确保社区的任务到位而职责不错位,要加强归口管理、统一审核,政府职能部门工作需要延伸到社区的,应逐步做到“五个到位”:工作人员到位、工作任务到位、服务承诺到位、考评监督到位、工作经费到位,真正让社区处理好自治与管理的关系,明确好工作的责任主体和职责范围,确保政府和社区职能的归位。(三)通过适当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快速发展的社区,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而解决社区工作者的待遇过低问题更是确保社区建设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社区工作者队伍是一个利益群体,他们的利益如果得不到合理的体现,势必会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协调其他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及为他人排忧解难。要通过给予合理的待遇,使社区工作者这支队伍,成为素质高并相对稳定的队伍,让他们在社区岗位上有奔头、有盼头,从而尽最大努力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一是要积极探索将社区工作作为一种“岗位”、一种“职业”,设立社区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和按晋级制度,使工资待遇(级别)与工作职务、工作年限、工作能力挂钩。二是完善对社区的考核评估体系,出台对社区及社区工作者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根据社区及社区工作者工作岗位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把社区工作者的工资与岗位相挂钩,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三是通过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实行社区工作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调动广大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工作队伍。(四)全面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努力营造社区建设良好人文环境。
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而我县的现实状况是社区居民参与状况很差。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力培育社区自治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民主自治意识。一是加强社区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媒介、社区宣传阵地和举办培训班、报告会、研讨会及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活动等形式,向全社会广泛介绍社区的功能、作用和社区建设的基本知识、重要意义,宣传社区建设的先进典型,做到家喻户晓,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社区建设,不断增强我县广大群众的社区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参与感,形成“社区是我家,联系你我他”、“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社区理念,为深化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要紧紧依靠广大社区居民,健全社区制度,建立社区居民行为规范及社区各项事务管理制度。要通过实行区务公开、开展民主监督与评议、进行重大事务听证等活动,增加社区工作的透明度,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教育、启发、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培育居民的主体意识,从而实现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决策权,保证社区居民直接参与社区内重大事务的管理、决策、监督。2.社区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4月从自贡市3个不同城市社区纳入220例房颤患者,男113例,女107例,年龄40~89岁,平均76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0名,高中24名,初中及以下110名,其他66名。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20份,回收率为100%。见表1。
1.2 方法
1.2.1 纳入标准
(1)社区医生通过脉诊或听诊确定为异常,后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诊;(2)已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诊。
1.2.2 排除标准
(1)不能进行知情同意;(2)精神失常;(3)妊娠。
1.2.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进行资料收集,问卷调查为自行设计并请有关专家进行内容效度的评定,在征得患者同意后,用统一的指导语对接受调查者解释此调查的目的、填写方法与注意事项,由患者填写,并当场收回问卷。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调查员就调查问卷内容逐一提问,并如实填写。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学历、户口所在地、职业等;患者对房颤的认知包括8个问题:房颤的知晓情况、房颤的定义、房颤与卒中的关系、对房颤的担忧、患者从社区医生获得房颤知识的可能性、房颤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患者获取房颤知识的需要、患者对治疗的信心等。
2 结果
2.1 房颤患者对疾病认知情况见表2。
2.2 房颤患者疾病知识获得及生活质量情况等,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社区房颤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严重不足,多数患者不了解房颤的危害,同时也不能从基层医师那里获取相关知识。本研究中,56%患者不理解自己所患疾病。研究的结果与国内外类似研究相似。正如像很多慢性疾病一样,多数房颤患者不理解自身疾病状况和危险性。本研究中,仅有10%患者能明确表示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72%患者或认为房颤不需治疗或不急于治疗,或将房颤等同于冠心病。如果房颤患者能够及时重视并开始早期治疗,将可能减少疾病负担,甚至延缓疾病的进展。
房颤导致的卒中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且通常导致死亡或严重功能障碍等后果。患者对卒中危险的认识不足,可能是房颤患者抗凝药物使用率低的原因之一。法国Etienne Aliot等[3]人所做的研究显示,超过50%的房颤患者不能理解房颤的意义和抗凝治疗的作用。但是,经过研究人员的书面和口头的解释后,患者对房颤的危害和治疗方案的理解得到改善。
本研究发现,94.5%患者认为房颤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有文献报道,房颤对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在65岁以上人群,几乎所有的研究均发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降低。早期识别和更好的控制心率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调查表明,基层医师认为房颤是一种就诊频率极高的疾病。但是本研究参与的患者,并未从基层医师处获得房颤知识。同时,近84%患者对房颤表示出担忧。现有研究也表明,近三分之一的房颤患者会有持续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但是,通过医生的耐心讲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会逐渐减少[4]。因此,笔者认为,社区基层医务人员应该加强与房颤患者沟通,提高患者疾病知识,减轻患者的担忧,帮助房颤患者处理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纳入的患者均为愿意参与调查的城市社区房颤患者,并未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因此,不一定能够完全代表真实环境下的房颤患者整体。同时,部分调查人员采用口头方式提出问题,不排除患者对问题的理解偏差。
本研究作为国内较少开展的社区房颤患者认知调查,切实评估了患者对于房颤的真实认知情况,为社区房颤患者的管理提供了有力参考,同时,研究也显示了社区房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参考文献
[1]李婷,陈萱,程天一,等.社区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24):2704-2707.
[2]Savelieva I,Camm J.Update on atrial fibrillation:part I[J].Clin Cardiol,2008,1(31):55-62.
[3]Etienne A,Gunter B,Josep B.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physician and patient understanding,perception,and attitudes to atrial brillat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J].Europace,2010,1(12):626-633.
3.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篇三
关键词: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76-01
一、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一)成都市居民锻炼情况总体分析。通过调查发现,成都市居民总体锻炼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44.%,这一比例相对理想,但是符合国家锻炼标准的锻炼人数只占锻炼人数的24.%,大部分的锻炼者没有达到预定的锻炼效果;每周锻炼在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只占锻炼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出现严重的锻炼不足,锻炼效果不佳的现象,这可以体现出成都市社区体育开展效果不明显,社区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相当缺乏和专业素质不突出等等问题。
(二)成都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分析。成都市居民参加锻炼的目的与动机中“增强体力和健康”占所调查人数的80%,这也是其他地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排在第二位的“养成锻炼习惯”其次是“结交朋友”等。这也从客观上要求城市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社区建设带来挑战和压力。如体育设施的增加、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社区经费的增加以及社区体育管理的进一步完善等等。
(三)成都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效果分析。成都市城市居民参与锻炼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在以上分析中显示44%的调查者参加了体育锻炼。通过调查对象调查,其中22%的人群锻炼后精力充沛;15%的锻炼后身体得到明显改善。有41%的锻炼后没有明显变化;22%的人锻炼后没有任何变化。大部分对他们没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接近总调查锻炼人数的63%的居民,体育锻炼效果不显著。再加上调查中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就可以知道成都市社区体育在社区开展得不是很理想。
(四)成都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的消费情况。通过对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分析,其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如下:调查中40%的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消费很少;而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者中不到1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40%;100-2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6%;300-4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19%;400-5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8%;500元/年以上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5%。这种体育消费呈“金字塔”式的结构图可以看出,由于受经济发展和居民收支情况的影响较大,体育消费的能力不足。
(五)城市社区居民选择场所情况分析。通过调查显示成都市社区中参加体育锻炼者选择社区进行锻炼的人数占总锻炼人数的21.%。还有79%的人没有在社区进行体育锻炼。有的选择学校进行锻炼,有的选择健身房;还有选择其他场所进行锻炼的。主要原因为社区的场地太拥挤、体育设施不够、社区环境太差、没有专人指导等等导致锻炼效果不明显。
二、影响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因素
(一)成都市体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目前,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基层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政府在体育社会化的作用应该是倡导、动员和政策支持,以及监督评价。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平台,鼓励社区体育指导员参与社区体育的工作中,用政策去促进社区体育资源的聚集。
(二)成都市居民的文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体育参与程度与其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在调查的成都市社区居民中,参加体育互动的主要人群是在校学生,其次是老年人,社区居民和中年人锻炼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组织必须加大宣传,使人们对体育能有个正确而又清晰的认识。
(三)管理职责不明确。成都市现行的行政职能当中,基本的行政单位是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在理论上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应当是社区的居民自治组织。但是现有的社区居民自治与真正代替政府和企业承担社会赋予的管理责任还有较大差距,突出的表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模湖,工作方式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居委会的任务繁多、事务繁重弱化了居民自治的管理职能,同时也会削弱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很难为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投入更多的精力,而且专业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这是不容事实。
(四)體育活动的需求不足。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并不高,这对社区体育的发展势必会起到阻碍作用。社区居民的闲暇时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多。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体育的需求,但是,社区居民的闲暇时间参加的活动很多,并不一定参加体育锻炼,所以怎样去引导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刺激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这也是一种现实因素。增加社区体育指导员,这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增强社区居民对体育本身价值的认识,使他们自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五)成都市社区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社区体育资源的匮乏,在西部地区特别突出。突出的表现在:体育设施的匮乏、经费的短缺以及场地设施的兴建、添置、维修等都需要经费的投入;人力资源的匮乏也相当严重,突出的表现为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社区体育管理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只有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这种因素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参加体育活动的效果、参加体育的消费情况和选择场所情况分析,认为:成都市体育社会化程度不高、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管理职责不明确、体育活动的需求不足、体育资源相对匮乏。所以建议应在:提高社会体育化、提高居民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丰富体育资源等方面进一步改善,以形成成都市居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排球教研室
参考文献:
4.社区商业网点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篇四
我区四个办事处总面积约210368000m2,截止6月底社区总人口约(含流动人口)150000人,城市人均消费4000元/人、年,较上年增长14.7%;各类商业网点1810个,较上年增长3.73%;营业面积193600m2,较上年增长1.1%;就业人数15084人,较上年增长2.2%;营业收入94858万元(不含金融网点),较上年增长28%(详见调查表)。
二、存在主要问题
我区社区商业网点主要分布在城区内沿城区主要街道北新街新车站附近。呈现出“四多四少”的局面。在所有权方面:集体、个体网点多,国营网点少,在零售业分类方面:百货店、综合超市、专业店多,而便利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少。在网点布局地域方面:在城市主要街道繁华地段多,在城乡结合部和稍偏离闹区的地段少。在服务对象方面:服务于城区内居住的网点多,而服务于离城区稍远一点住宅小区内的网点少。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区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缺乏统一规划,严重制约了商业网点发展。
商业网点建设无序发展,商业网点主管部门参与规划建设商业网点工作乏力。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城市新建的主要街道两侧要按照一定的比例规划为商业网点用地,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没有商业网点主管部门参与规划的落实和审查,而是由建设单位确定,想建什么就建什么,城市建设主管部门只注重建设的高度、风貌、外型等,对是否需要商业网点而无关大局,使商业网点建设形成无序的发展状态。特别是近几年来,在繁华的街、路段拍卖土地使用权,只注重土地的拍卖价格而忽视以后商业网点而无处建设的弊端。
2、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滞后。我区社区商业网点建设一直缺少投入,大部分门面破旧,设施滞后。居民小区一些生活必须便民网点无资金建设,更谈不上大型商业网点建设,使居民“住新楼,添新愁”的现象严重存在,社区商业网点发展缓慢,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
三、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区社区商业网点正在逐步兴起,各级各部门对社区商业网点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效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要想有一个较快发展,必须从客观上加强筹划和指导,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目标,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使其早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现根据我区实际,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把社区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社区商业网点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政府根据现有网点状况以及城市建设的长期规划,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社区商业网点应主要规划在居民居住区(除特种行业外),逐步向乡村辐射。
2.坚持政府扶持引导与企业自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推动社区商业网点发展。
我区社区商业网点发展相对比较缓慢,政府必须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加以扶持。在政策上,要把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列入城市基本建设计划,建设改造资金的筹集,在企业自筹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设商业网点,减免各项费用。
3.加强立法,确保商业网点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在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论证,制定《商洛市城乡商业网点规划条例》,并提交市人大讨论通过,使商业网点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指导商业网点发展工作,确保商业网点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5.社区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篇五
根据安排,社区对辖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辖区居民院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后,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社区生活垃圾处理情况、主要做法及成效 碧海蓝天社区下辖8个居委会,辖区共有成型居民院落56个,楼栋数1216栋。每月垃圾产生量约3255吨,生活垃圾产生量随季节波动,夏秋瓜果蔬菜旺季和冬季燃煤取暖时,垃圾产生量较高,6、7、8月份是最高峰。生活垃圾主要由易腐类垃圾(橱余、果皮、植物等),无机类垃圾(渣石、陶瓷制品、建筑装修废料、灰土等)、废品类垃圾(纸类、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织物、玻璃制品、橡革制品等)和有害类垃圾(废灯管、废电池等)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易腐类垃圾占52%,无机类垃圾占23%,废品类垃圾占24%,有害类垃圾占1%。当前辖区生活垃圾主要采用集中收集后清运至压缩站处理,对于无机类垃圾清运至指定定点处置。
主要工作成效方面:一是形成了常态清扫保洁机制。配备了清扫保洁员对辖区背街小巷、居民院落生活垃圾进行了清扫及集中清运,设置垃圾收集容器收集生活垃圾,对辖区公共区域实现了全覆盖、常态化保洁。二是完善了环卫基础设施。近年来,辖区配备勾配式垃圾斗332个,果皮箱等小型收集容器554个,对辖区生活垃圾统一收集清运。三是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在辖区部分小区设置分类垃圾收集容器,对可回收垃圾及不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收集。
二、辖区生活垃圾处置面临的问题
(一)垃圾种类多样化,分类收集工作较难。当前社区居民院落的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多,垃圾种类也发生了变化,橱余垃圾、塑料袋、玻璃陶瓷、快餐盒、装修废料、家具杂物、废电池、废灯管等多类并存,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难以回收、不可降解,严格分类难度较大。
(二)垃圾分类工作未落到实处
社区在部分居民院落设置了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并引导居民分类投放,但由于清运机制方面存在问题,分类设置的垃圾收集容器最终的垃圾也统一清运,未实现垃圾分类的意义。
(三)无机垃圾处理困难
由于城市发展,当前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更换淘汰的废旧沙发、桌椅、床垫等家具随意丢弃、堆放。而该类垃圾不能清运至压缩站压缩,社区每年均要清运320m³该类大件杂物。
(四)居民环保意识需要逐步增强
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及定点投放垃圾的意识不够,仍然存在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给垃圾清运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
三、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有关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城市垃圾处理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城市垃圾处理管理体系主要是为了确保对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够按照严格的体系来运行,建议制定合理稳定的废品回收价格和奖惩制度,制定并推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分拣制度,保证垃圾分类收集和废品回收的持续发展。逐步减少混合原生垃圾实现垃圾的综合处理,针对垃圾的不用性质、不同种类,优化组合多种垃圾处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回收可用物质和能量,以废治废,以废变宝,实现垃圾处理集约化、资源化、专业化和无害化处理。
(二)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及定点投放等方面的宣传
充分利用声、屏、报、网等媒体渠道和宣传标语对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处理的重要意义进行全覆盖、多角度的宣传,彻底摒弃乱丢乱扔、乱泼乱倒等陋习,真正形成人人讲卫生、个个抓治理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位居民了解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及环境与自身的密切关系,引导公民合理消费,鼓励居民自主自愿地参与废物减量及垃圾分类回收活动,使每一个居民养成遵守环境、爱护环境的自觉行为。
(三)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垃圾发挥作用 投入资金建设垃圾发电站等环保处理生活垃圾的企业,变废为宝,妥善处置生活垃圾。
6.社区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篇六
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社会学研究所今天(4日)公布的“上海居民社区生活、文化休闲状况调查”显示,菜场、公交布点最为合理便捷,八成居民能普遍享受“15分钟”生活圈服务;但外郊环间的社区生活服务配套显著低于市中心。
公交候车时间
上下班时,三成居民等候公交车只需花5分钟以内(32.8%),超过五成居民需5-10分钟(55.8%),另有一成居民需花11-20分钟(10.3%),超过20分钟的居民非常少(1.1%),这表明近九成居民等候公交车的时间在10分钟以内。
生活配套布点
菜场和公交换乘点的建设相对最完善,进入“15分钟”生活圈的比例达到近八成;其次为超市/大卖场,有一半居民进入“15分钟”生活圈,三成居民进入“20分钟”生活圈;最后为地段/社区医院、绿地/广场/公园和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等配套服务,进入“15分钟”生活圈的比例为四成,三到四成居民进入“20分钟”生活圈,并有两成左右居民进入的是“30分钟生活圈”。
内外配套差别
从15分钟生活圈来看,外-郊环间居民的社区生活服务配套显著低于市中心,享受比例最低的是地段/社区医院(23.10%);其次为绿地/广场/公园(29.20%)、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30.80%)和超市/大卖场(33.10%),均在三成左右;相对最好的是菜场(55.40%)和公交换乘点(67.70%)。收入越高的居民享受便捷生活圈比例越低。为节省日常通勤费用,部分低收入群体集居于中心城区,因而也享受到了市中心更便捷的公共服务。
感觉菜价偏贵
认为最近菜场价格“比较贵”“非常贵”“不了解”的比例分别为40.7%、4.3%、2.8%。菜价偏贵,直接反映了相当部分居民基本生存压力较高,对低收入居民的压力更大。租房居民与购房居民对菜价的主观感受有较大差异,其中租房居民认同菜价偏贵的比例为60.7%,而购房居民的比例为41.9%。
文化休闲场所
7.社区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篇七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街道和居委会为基本抽样单位,采用多级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社区年龄在20~74岁、在本地居住5年及5年以上的常住居民共计2 300人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方法和操作程序,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入户对调查对象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尿糖初筛阳性者,检测空腹血糖(FBG),若超过诊断标准,检测口服75 g葡萄糖后2 h血糖(2 h PG),以明确诊断。调查表的录入采用双录入方法,数据录入后,进行逻辑检查,发现有错项、漏项者,电话询问调查对象,进行核实。DM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调查部分,共计4项内容6个问题,主要内容包括:(1)DM的主要症状。(2)DM的并发症。(3)DM与生活方式(膳食、运动和肥胖)的关系。(4)DM的遗传因素。
1.3 统计分析方法
全部调查资料采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和核对数据库,SAS 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有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表经微机录入、质控,筛选出合格的调查表共2 003份,合格率为87.09%,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5.23±14.26)岁。其中,男性994人,占49.63%,平均年龄为(45.08±14.26)岁;女性1 009人,占50.37%,平均年龄为(45.38±14.26)岁。DM患者146例,患病率为7.29%。其中,调查中新发现41例,占患者总数的28.08%,原有DM既往病史者105例。调查人群中DM健康知识问题全部回答正确的占14.73%,全部回答错误的占16.58%。
2.2 DM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在性别分布上,两性DM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无显著性(χ2=4.818 1,P=0.185 6)。年龄分布上,随着年龄的增长,DM健康知识6个问题全部回答正确率逐渐降低,全部回答错误率逐渐增高,经线性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X2CMH=18.7593,P<0.000 1),年龄和DM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呈负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rs=-0.093 8,即年轻人对DM相关知识了解相对较多,年龄越大,了解越少,结果详见表1。
注:XCMH2=18.759 3,P<0.000 1。
2.3 DM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DM患病和DM家族史的关系
在DM患者中,DM健康知识6个问题全部回答正确的占30.14%,全部答错的仅占4.11%;而在非DM患者中,全部正确的占13.52%,全部答错的达17.56%。有DM家族史者,6个问题全部回答正确的占21.58%,全部答错的仅占8.71%;而无DM家族史者,全部回答正确的占13.79%,全部答错的达17.65%。由表2可以看出,随着答对问题数目的增多,DM患病率和有DM家族史率也逐渐增高,经检验,这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CMH=41.011 4,P<0.000 1和X2CMH=24.275 1,P<0.000 1)。
2.4 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以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DM史、DM家族史、收缩压及舒张压、冠心病史、脑卒中史、高脂血症、吸烟指数(吸烟指数=日吸烟支数×吸烟年限)、饮酒、职业性体力活动、休闲性体力活动和体重指数(BMI)共计16个研究因素作为自变量,以DM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为因变量,α=0.05为显著性水准,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因素与DM健康知识知晓情况的关系。研究因素及其赋值方法结果详见表3。经变量筛选,最终进入主效应模型的因素有6个,按比值比OR值由大到小依次为:DM史、DM家族史、高脂血症、家庭人均收入、文化程度和年龄。其中,年龄的偏回归系数β<0,且OR<1,95%可信区间不包括1,即年龄越大者,对DM健康相关知识掌握得越少,而其余5因素的偏回归系数β均>0,且OR>1,95%可信区间不包括1,即与DM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成正相关关系,结果见表4。
3 讨论
本调查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DM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DM史、DM家族史、高脂血症、家庭人均收入和文化程度均呈正相关,而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DM患者及有DM家族史人群常因自身或家人患病后,对DM相关健康知识越来越关注,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DM相关知识,获得DM医疗保健信息,因而,知晓率高于非患者和无家族史人群。有研究表明,DM常伴有高血压和脂质代谢紊乱,高血脂既是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又能导致和增加DM并发症的发生[1]。刘尊永等的研究显示,深圳市居民TC(总胆固醇)高于正常值范围人群的2型DM患病率是正常人群的4.9倍;TG(甘油三酯)高于正常值范围人群的2型DM患病率是正常人群的5.7倍;HDL-C(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值范围人群的2型DM患病率比正常者升高68.17%[2]。可见,脂代谢异常人群的DM患病率较高,而DM和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也更重视健康相关知识的获得,因而,DM健康知识知晓率也较高。家庭人均收入和文化程度较高者较家庭人均收入和文化程度较低者,更有能力关心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因而,对DM的相关健康知识了解得也较多。此外,年轻人较老年人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且从外界各种渠道所能接收的医疗保健信息也更多,因而,DM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好于老年人。2001年罗宏斌等对广州市荔湾区的调查研究显示,年轻人、女性、文化程度较高、有DM家族史和DM病史的人群对DM健康知识了解相对较多,老年人、男性和文化程度较低人群DM知晓率较低[3]。与罗宏斌等研究相一致,本调查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DM健康知识问题全部回答正确率逐渐降低,答对问题数越多,DM患病率和有DM家族史率越高,而在性别分布上与罗宏斌等的研究结果不同,经统计学检验,两性DM健康知识知晓率无显著性差异。
注:X2CMH=41.011 4,P<0.000 1和X2CMH=24.275 1,P<0.000 1。
注:1 mm Hg=0.133 k Pa。
本次调查人群中DM患者共146人,其中,调查中首次确诊的新病例占28.08%。在临床确诊前人群中存在着大量的未诊断的DM患者。国外报道未诊断患者占人群中DM患者总数的40.00%~50.00%,我国1994年DM调查这一比例高达70.30%,在广大农村地区可能更高,2002年上海市嘉定农村地区调查中新检出的DM患者占调查人群DM患者总数的79.20%[4]。由于本次调查社区位于哈尔滨市市区,且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自我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医疗保险制度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因而,调查中新发现的未诊断DM患者较前述1994年和2002年调查所得比例相对较低,但28.08%这一数字已非常惊人,许多社区居民不了解DM的主要症状,这也反映了社区人群对DM健康知识的缺乏,在社区中应广泛深入地开展DM健康知识普及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国外有学者报道,美国只有6.00%的市民了解DM,英国有1/2以上的人不知道DM有哪些症状,俄罗斯80.00%以上的DM患者缺乏基本的DM知识[3]。国内调查研究显示,人群中完全不知道DM知识者占45.50%,65岁以上老年人群DM知识不知或知之甚少者为81.18%[3]。本次调查与以往研究结果相类似,调查人群中DM健康知识知晓情况问题全部回答正确的占14.73%,答对1~3题者占37.14%,全部答错的占16.58%,即对DM知识完全不知或知之甚少(答对0~3题)者占53.72%。其中,70岁以上者全部回答正确的仅占9.35%;答对1~3题者占36.45%,完全不了解的高达27.10%,即完全不知或知之甚少者占63.55%。由此可见,调查人群普遍缺乏DM相关健康知识,社区的DM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综上所述,尽管DM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但是,大多数社区居民主动或被动接受DM健康教育的水平还很低,调查人群的DM相关健康知识还相当贫乏。因此,在该社区应结合DM防治的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根据人群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状况和文化程度以及不同健康状况等的特点与需求,采取相应对策,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以确保DM健康教育的效果。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特别加强对老年人、家庭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较低人群以及血脂异常、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的DM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此外,对DM患者、IGT(空腹血糖受损)和IFG(糖耐量异常者,还应加强管理,采取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包括合理的饮食量及饮食结构和适当的体力活动与戒烟限酒等)和药物治疗相结合,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以期降低IFG和IGT向DM的转化率,有效地延缓或减少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摘要:目的探讨哈尔滨市社区居民糖尿病(DM)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和需求状况。方法采用多级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74岁本地常住居民2300人为调查对象,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逻辑回归方法,分析社区居民的DM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探讨各因素与知晓情况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调查人群两性DM健康知识知晓率差异无显著性(χ2=4.8181,P=0.1856);而年龄越长,DM健康知识全部回答正确率越低(χCMH2=18.7593,P<0.0001);答对问题数越多,DM患病率和有DM家族史率也越高(分别为χCMH2=41.0114,P<0.0001和χCMH2=24.2751,P<0.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DM健康知识知晓情况与DM史、DM家族史、高脂血症、家庭人均收入和文化程度均成正相关,而与年龄成负相关关系。结论在该社区要大力加强DM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根据人群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状况及文化程度和不同健康状况的需求,采取相应对策,确保健康教育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马骏,王建华,王正伦,等.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5):365-367.
[2]刘尊永,程锦泉,彭吉,等.深圳市居民糖尿病危险因子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4):232-234.
[3]罗宏斌,吴炜戎,冉燕雪,等.社区不同人群糖尿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2):105-107.
[4]徐继英,欧阳凤秀,李新建,等.上海市嘉定农村地区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5):209-212.
8.社区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社区;少年儿童;轮滑运动;运动损伤
轮滑运动是一种休闲运动,近年来发展成为竞技项目,是一项全世界青少年为之倾倒的运动。它起源于18世纪初,是由溜冰演变形成的运动项目,兴起于1863年在1995年的ESPN第一界极限运动会更把它推向了繁荣期,到了21世纪已成为一种时尚的休闲运动,风行世界各地。轮滑不仅能增强臂、腿、腰、腹肌肉的力量和各关节的灵活性,对提高平衡能力也有特殊效果,而且对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机能也有改善和加强。少年们参与其中,更会从摔倒爬起中得到启发和磨练。〔1〕近几年轮滑运动在我国社区内的发展呈现低龄化现象,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参与到其中。但是,轮滑运动的练习者经常发生一些运动损伤,给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为了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一些预防轮滑运动损伤的方法,仅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针对在商丘市各社区内进行轮滑运动的少年儿童的运动损伤情况,随机对60名轮滑运动参与者的家长进行采访。其中,男孩家长50名,女孩家长10名。
1.2 研究方法
对采访记录的内容进行数理统计,然后进行分析。
2.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有56人发生过不同次数的运动损伤,结果如下表1所示。
同时,调查发现,56人的损伤部位各有不同,结果如下表2所示。
3.分析
3.1 运动损伤的次数
表1调查结果显示,在一年内有91.67%的少年、儿童发生过一次、两次、三次,甚至更多的损伤。其中,一年发生两次运动损伤的最多,占43.33%。另外,男性较女性的损伤发生率更高。
3.2 造成各部位損伤的原因
3.2.1 表皮擦伤的原因
表2调查结果显示,表皮擦伤最多,97次,占58.43%。主要原因是轮滑速度很快,重心很难控制,极易摔倒。
3.2.2 上肢损伤的原因
因为摔倒时,上肢直接着地受力较大,造成关节韧带拉伤、脱臼、骨折等。主要为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损伤以及上臂骨折等,共29次,占17.47%。
3.2.3 下肢损伤的原因
主要因为重心难以控制,无法落到支撑腿上,两腿外掰坐地,造成膝关节扭伤。另外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大腿肌肉、大腿内侧韧带的拉伤。共21次,占12.65%。
3.2.4 腰部、头部及其他损伤的原因
腰部、头部及其他损伤的原因主要为两人或多人猛烈撞击并摔倒。猛烈摔倒造成腰部扭伤、头部撞伤、尾骨摔伤等。19次,11.45%。
4.损伤的预防
4.1 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以防为主,减少伤害
4.2 运动前,检查运动装备
包括轮滑鞋和护具,主要检查这些装备是否安全。这样可以减少一些由于器械造成的伤害。
4.3 运动前,准备活动要充分
热身之后要活动一下关节,主要是脚踝、膝关节、大腿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如大腿肌肉、大腿内侧韧带的拉伤等。
4.4 运动时,要到正规的轮滑运动场
不要在篮球场、排球场以及大路上进行运动,要到正规的轮滑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场地不够平整、光滑容易导致摔倒;而大路上来往车辆、行人很多,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就是在正规的场地内,也要遵守规则,不可在场地内追逐嬉戏、横冲直闯,以免造成撞击。
4.5 运动中,要带好护具
完备的护具可以保护身体的很多容易受伤的部位,如膝关节、肘关节、头部等。尤其可以预防这些部位的表皮擦伤。
4.6 初学者要到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学习
初学者在培训时,要掌握正确的动作方法以及自我保护的方法。
4.7 运动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尤其是初学者,运动一定要从基础开始,不可好高骛远,追求过度的难度。如旋转、跳跃等。
5.结论
轮滑运动受人数、性别、场地、季节等因素的影响较小,极易发展和普及。轮滑运动在我国社区内的发展呈现低龄化现象,参与轮滑运动的孩子越来越小,但是运动损伤率非常高。在轮滑运动中,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做到预防为主,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http://education.163.com/edu2004.
【社区生活情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我的社区生活环境调查06-25
社区民主生活会个人08-07
社区生活服务包括哪些10-28
关注我们的社区生活的初中优秀作文07-04
社区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情况汇报07-19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健康卫生进社区”启动仪式方案10-28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报告10-03
专业导论调查报告-关于社区组织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09-25
襄城区卫生局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活动情况的自查报告08-29
各社区工作考核情况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