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记事作文

2024-10-25

高一记事作文(共17篇)

1.高一记事作文 篇一

窗外,烟花在空中缓缓绽开,古老的大钟低沉地响着,宣告了新一年的来临。寒意仿佛被融进了一片火红里。家家户户门口都贴上了春联。我低头看了看手机,一片火红的刷红包页面。电视的春晚放着小品,却没有人笑出声来,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红包上。我觉得无聊,思绪不禁飘到了远方。

5岁时,年是口中甜甜的团子。长辈们围坐一桌,几个蒸笼、两三盆馅料,嘴上扯着天南地北,讲着邻里之间发生的八卦事。手上的动作也不停,娴熟地做成一个小碗,包入馅,最后揉成一个团子。我也跟着他们坐在一旁,却无心做团子,眼神止不住地望向那碗甜豆沙。纠结许久,终于下定决心跑下座位,趁大人们不注意,偷偷舀了一大勺豆沙往嘴里面送,享受地抿了抿嘴。正想再舀一勺,不料却被发现了,只能不甘心地灰溜溜地逃走。等到一笼团子蒸好时,外婆总会先挑一个出来给我。团子在手中冒着热气,我三两口就解决了。觉得意犹未尽,我时常缠着外婆再吃一个,外婆总是拗不过我,也只能同意。

7岁时,年是手中厚厚的红包。每逢大年初一,我就会跟着妈妈去走亲戚。对于这项活动,我是相当喜爱的。在车上妈妈总会操心地叫我注意礼貌。我则不以为然,嘴上含糊地应着,心却早就飞到了远方,思忖着拿到红包后该如何使用。见到了叔叔阿姨,妈妈和他们唠着家常,存了一年的话总是说也说不完。而我呢,则迫不及待地来到大街上,手中有了几块钱,走路都是昂首挺胸的。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摸摸口袋就买下了。远远地听到小贩的叫卖声,便忍不住凑上去瞧瞧。原来是卖糖葫芦的,没多想就买了一根,含在嘴里。街上的人流熙熙攘攘,都是来置办年货的。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微笑,若是遇到熟人了,就随便讲两句, 就算是不认识的,都会道上一句恭喜祝愿。

10岁时,年是夜空中盛放的烟花。每到除夕的夜晚,放烟花是少不了的。我坐在屋子里,隔着一道窗户偷偷伸出脑袋望,不错过每一个画面。烟花被点燃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嘭”地一声飞向了天空。就像一朵花,缓缓绽开自己的花瓣。紧接着,另外几朵烟花也升了上去,一连串的,形成了一片“花海”。城市的夜空增添了一道道亮色,而伴随着敲响的钟声,这也就真正宣告着新年的来临了,烟火映红了人们的脸。人们在心底悄悄许下美好心愿。

窗外的烟花还在放着,年夜饭也进行了大半。人们的双手不断点击着手机屏幕上那一片小小的火红,又或是玩着游戏,除了偶尔的几声,没有多余的交流。哪怕是吃饭,一有空,也盯着手机看,生怕错过了些什么,我摇了摇头,把目光收回到电视上的小品中,却无论如何也笑不起来。

2.高一记事作文 篇二

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会有阅读题、作文题,这些题同样也在培养我们的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作文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 在高考中作文题分值更是高达50分。俗话说:“ 得作文者得天下。”可见作文在语文这一门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接下来我跟大家谈谈高一如何为作文打基础。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要想写好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不断的积累素材, 而高一恰恰是语文积累的好时光,所以在高一这一年,每个人都应该注重语文素材的积累,为高中语文打好坚实的基础。

作为高一语文老师,遇到过好多同学为作文发愁的,这些同学在语文其他方面都还不错,就是作文不会写,迟迟下不了手。 那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最重要一点就是语文没有好的基础,而且还不注重语文素材的积累。 从小就不注重积累,导致作文无从下手,没办法开头;有些人就算作文开头了也没办法继续写下去。 所以我认为,要想写好文章第一步,首先是要有量的积累,从高一开始就要有耐心、用心的积累。

高一课程相比较而言是轻松的,每个人都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外书。 所以高一时要多读书,多看报,比如:《 读者》《 看天下》《 青年文摘》《 意林》 等,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书,学会做读书笔记,把认为对以后写作文有用的素材抄下来,注意量的积累,然后每周或者两周整理一回,把素材按照人物或者类别整理在另一个本上。 并且要给自己布置任务,提前了解这些素材要用多长时间去记住,为自己的学习时间提前做好安排。

与众不同的题目、好的开头结尾也是文章的一大吸引力。 如果你的题目或开头很普通、平淡、没有新意,一开始就不会吸引老师的注意,最终分数也不会太高。 新的素材同样也是作文中的一大亮点,一些老的素材对于我们这些老教师来说已经见过无数遍,早已觉得不再有新意。 所以要注意素材的更新,要跟随时事变化而更新。 多查多看社会热点、新闻、时事报,掌握国家重大事件, 把这些热点写到作文中,老师眼前一亮,作文分自然而然就打高了。

有人说: 生活是文章之源, 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 为什么有的人遇到题目就难以下手, 想半天才能想出几句话来? 为什么有的人写的文章连贯不起来,甚至读起来都很费劲呢? 还有人的文章完全脱离生活, 没有实实在在的素材,导致文章枯燥无味? 而有的人文章却令人耳目一新,有条不紊呢? 因为这些人注重平时的积累。 为什么那些人会脱离生活呢? 因为他生活经历太少, 没有对生活感悟。 这样的人何谈能做到滔滔不绝呢? 所以第二步:多去经历不一样的生活, 利用假期周末去体验一下社会生活或者跟着父母去体验一下他们的工作。 老师们经常说文如其人,文章水平与作者的思想水平以及人格标准一般总是成正比的。

《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中特别注重“ 生活本源 ' 的教育理念,作文部分提出要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所以趁着高一, 多去体验 ,多去观察 ,多去积累 ,多去背诵,为以后的写作打好基础。

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还远远不够,必须抽出时间来进行不断的练习。 对于作文我建议大家每周练一次,利用周末时间写一篇文章,可以选取历年高考真题题目或者让老师定, 写完之后要去让老师看看,做些修改,并多加练习。 还可以通过与老师进行交流,相信坚持下来的你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的。

我相信,只要每个人注重平时素材的积累,多读书、多看报,并关注时事新闻, 语文作文一定会写得很好的。

3.我来谈谈小学记事作文的指导 篇三

关键词:小学生;记事作文;指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都很清楚,指导学生作文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学生具有扎实的作文水平即为小学语文作文的基本要求。身为师者,有责任指导好小学生的作文,扎扎实实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尤其对于记事作文更为重视。

一、勾起回忆情节,为记事作文奠基

学生作文需要有引子,有内容。回忆往事情节,便可为学生记事作文奠基。打下较好的基础,回忆往事情节可将过去的画面在学生面前再现,防止一点就是:学生确定材料之后勿要急于动笔,否则会促成学生文章只有骨架而缺少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要指导学生抓住事件发生时的情境,跟随事件之发展添加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人物语言、动作、穿着等细节描写。有了这些内容的充实,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二、激发学生情感,让记事作文充实

新的课程标准有一项硬项指标,便是学生作文中要有丰富的真实情感。作文中有真情实感存在,才会勾起读者的共鸣。我们的小学生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具备丰富的情感,即达不到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为此,激发学生情感,会让小学生的记事作文更充实,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激发学生情感,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言明,端正态度。在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要注意学生交待对事件的态度,表明自己当时所展现的真实情感,让学生带着情感去习作,在习作中有情所流露。例如有一位学生在《此事我难忘》中写道:“等米饭做好时,我吃着自己亲手蒸的米饭时,心理的幸福感涌于脑际。这次使我知道了做事不難,难的是做事,做成事。这个道理一直印在我的头脑中,影响着我!”这是学生情感的表达,真情的流露。

三、激发学生动情,使记事作文完美

记事作文要有学生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富有情感,具备这些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努力达到如下要求:

1.前两环节要相辅相成,不能单一存在,否则学生作文就不符合习作要求。

2.记事作文成文时要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不要束缚学生的大脑思维,让他们敢于放手,大胆去想,充实作文内容。

3.作文时要激励学生写自己真实的事,先要自己动情,吐真情,使记事作文更加充实,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刘海鹰.小学记事作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

4.高一学生寒假记事作文 篇四

那天清晨,我还在睡梦中,爸爸就把我唤醒了,对我说:“想不想去学骑自行车?”一想起马路上叔叔阿姨上下班骑着自行车的样子,我心理早就想学了,于是我答应了爸爸。看着那漂亮的自行车,我就兴奋地骑了上去,可是这车子好像并不喜欢我这位新朋友似的,偏偏跟我唱反调,我要向左,它偏向又,我要向右它偏向左,搞得我晕头转向的,尽管路上车不多,但我紧张得两腿发抖,心理更想十五只水桶——七上八下。好不容易,车子有点听我话了,但是只要爸爸一松手,我就会摔跤。正当我骑得欢时,纳闷儿怎么没听见爸爸那粗重的呼吸时,回头一看,爸爸正在百米之外哉悠哉地抽着香烟呢!顿时吓傻了,我又重重地摔了一跤。这时,爸爸赶上来了,把我扶起来,笑着对我说:“你会了!”

那天上午,爸爸妈妈带我去了镇海招宝山。爸爸说山上有威远城,是闻名中外的古代抗击外来侵略海防遗址。“那我们上山吧!”还没等爸爸说完,我就迫不及待地往前跑了。山上的蚂蚁可真多啊,都被养得胖乎乎的,一不小心还会被咬一口,可痛了呢!我们一边欣赏雨后的美景,一边拍照上山,在山上我没少“臭美”我的摄影技术,帮爸爸妈妈拍了不少照片。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到了山顶,那威远城果然名不虚传,看见了那威远城,我仿佛也看见了抗击倭寇的战争场面,那儿锈迹斑斑。

5.高一叙事作文之成长记事 篇五

当拿到分数单的时候,心情就像感冒,大病了一场。突然有人戳了一下我的肩膀,“喂喂喂,快去找你们的英语老师,或许他能帮你找到好学校!”当时的自己有点愚笨,于是就跌跌撞撞的来到了老师的面前,支支吾吾,脸涨得通红,半天只说了一个字,还没说全:我……我……听说你能找到一所好学校?!“穿着蓝白色衣服的老师四处张罗着,不一会,我和我爸爸的眼前就有一辆车,我的同学满心欢喜的上了车,他和他的妈妈在车里兴高采烈的往窗外招手,我进去了,爸爸是个严肃的人,也被我”拽上了车“后来,在他们的说服下,我报了当年比较流行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看着已经交完钱的收费单,充满了期待,又充满了恐惧。

我还记得第一年的大雪天,在学校的机房里塞着耳麦,经过一个月,我赚到了我人生的第一桶金。当时的脸上就像蜂蜜一样甜,不相信那是真的,恨不得突然出现蜜蜂,蛰自己一下,告诉自己原来自己曾经那么努力过!

后来在我16岁的年华里,度过了三年颓废又不颓废,也有成长的岁月,第一次国旗演讲,第一次办板报,第一次和陌生人谈信任……

有一句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在懵懂的`岁月里我是一个一说话脸就会涨的通红的女孩,在那个学校和舍友们相处了三年,直到毕业,这个女孩终于变的勇敢,变得勇敢。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叫《老人与海》,桑迪亚哥说:可是一个人生来就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打垮他,但是不能消灭它。是的,经管一个人是好人,但是他有可能会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会变的抱怨,但是日子从会好起来的,只要面对生活不抱怨,就像现在的他们,在一段岁月静好的时光里,挥洒一腔的热血,有哭有笑,有成功把一件事做好的成就感,这就是成长。

6.高一记事类的优秀作文 篇六

小学的时候,我最喜欢的语文老师在我们毕业时候送给我们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一直将此句话铭记于心,并作为我一生的座右铭。却不知,我离这句话的方向已经越来越远。

时光如流水,我走过了充满童真的儿童时期,路过了充满青春的少年时期。陪伴着我的同学也都相继的离开了我的视线,而我,也成功的以不高的分数成功的进入了我市一所还算重点的高中中学。

起初,我怀着兴奋且好奇的心情来到了这所美丽的高中,我憧憬着,我向往着,望着眼前引入眼帘的学校,努力的决心根深蒂固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学校里,同学们都很友好,大家都相互聊天并询问对方的名字。因为我是一个比较慢热性的人,不太与陌生的人讲话,更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幸运的是,在同班级里,我遇到了一个我以前认识熟知的朋友,后来我们渐渐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也因为她的原因,我开始渐渐接触其他的同学,并慢慢与他们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我是一个喜欢黑夜的人,白天与晚上的我简直就是两个人,因为我喜欢黑夜的漆黑,喜欢黑中透出点点星光的感觉,如果你不是一个喜爱黑夜的人你是不会感受到的。于是,晚上在灯火全部暗下的时候,我会长篇大论的跟我的室友讨论我的理想、我的愿望以及我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是一个爱幻想的人,所以他们都说我的想法不切实际,那时的我不以为然的咯咯笑了几声。

后来,可能是对于学习太过于在意,形成了压力负担,我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貌,对于脸的不完美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我开始慢慢逃避别人眼光,特别是长时间的注目。后来压抑渐渐堆积,对于身边每个走过的人,我都认为别人是在看着自己,而且是用一种特别嫌恶的眼光。

内向、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的混合导致我思想逐渐沦陷,我开始有了偏激。

我于是选择逃避人群多的地方,例如食堂和操场。我尽力减少对食物的渴望,刚开始只是中午不吃,到后来为了取捷径,我不再吃饭,食物的主要来源于靠近我们教学楼下面的小卖部。一段时间,我一直都是吃面包维持着我的生活需求,甚至有时吃到想吐也不得不把它给咽下去。因为这个怪癖的现象,同学们都开始关注我,让我以为我已经成为了众人的焦点,本就自卑的我就越来越自卑,以前还与我说说话的同学都被我疏远了,就连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觉得我开始失去了友情,生活变得无味,学习也不能同步,甚至产生了想要放弃学业的想法。这个想法并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一次又一次的折磨着我的系统神经。日渐颓废的我对学习产生了厌恶,甚至乎在课堂上出现了搞小动作的迹象。我演变成为了一个最不受欢迎的孩子和一个最坏的学生。

消极的情绪就是一切噩梦的开始。当我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与亲情上的时候,由于我的种.种迹象让父母也开始对我更为关注起来,这引起了我叛逆心理的增长,我开始与父母产生了隔阂,不再对他们透漏自己的心声,只是一味的提出退学这个无理取闹的要求。

终于,再进行一次治疗后,医生表明我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概括性的来说,是一种精神分裂的症状,在我的强制要求学校的提议下,我退学了。我不再拥有一个重要的学习时期——高中。

在药物的治疗下,我开始慢慢清明,并对以前的种.种心怀歉意。在重要的选择下,我决定去读职专,不再回去那个我满怀歉意的地方。

7.不仅为了记事 篇七

全文如下:

星期天上午, 看见妈妈在厨房里洗菜, 我想, 洗这么多青菜萝卜, 一会洗不完, 我应该帮助妈妈。于是, 我就去帮妈妈洗菜。叶子上有许多泥巴, 我就把叶子一片片摘下来洗。洗了一会, 又看见叶子上有小虫子, 我就先把小虫子一个个掐死, 再把叶子放进水里冲洗。洗呀洗呀, 青菜终于洗完了。然后, 我洗萝卜。萝卜上有须, 我把须剪下来再洗。萝卜上还有泥巴, 很难洗掉, 我便用刷子刷, 刷了又洗, 把萝卜洗得又白又干净。洗了好长时间, 我把萝卜也洗完了。

妈妈笑眯眯的对我说:“你真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听到妈妈表扬, 我心里非常高兴, 一点也不觉得累。妈妈又问:“是不是老师教你们回家帮爸爸妈妈做事呀?”我说:“是的, 老师教我们要帮大人多做事。”这时候, 我听见窗外小鸟在唱歌, 看见阳台上的花儿在对我微笑, 还看见小树在微风中向我点头。

帮妈妈做事真好!

这是一篇记事文, 题目是《洗菜》, 照理说, 写完第一段, 菜洗完, 文章也就结束了。这篇作文好就好在它没有就此结束, 而接着又写了第二段才结束。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是只写了第一段就结束好呢, 还是现在就这样好?很明显, 是现在这样好。因为写完洗菜就结束, 虽然看起来扣题目特别紧, 但只是写洗菜, 使人觉得文章没有什么味道, 不知道干吗要写这事, 心里有欠缺感, 不满足。现在这样子, 觉得文章有意思, 有味道, 结构上也给人完整、圆满的感觉。

为什么只写第一段就会有这些问题, 有了第二段它就是一篇好文章呢?因为就一般文章而言, 它的本质、任务就是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 而不仅仅是记事。古人所谓“言为心声”, 也就是这个意思。你看生活中两个同学见了面都说些什么呢?不是各自把这些天来做过的事一件不少地逐一告诉对方, 而是谈自己心头高兴的事, 或烦恼的事, 或有感触的事。这高兴、烦恼、感触之类, 就是思想情感, 就是“心声”, 说话就是表达这个的, 写文章也是表达这个。诚然, 思想情感跟事情密切相关, 所以表达“心声”必然要写相关的事, 但目的还是在表达“心声”上头, 上文写第一段洗菜, 正是为了引出第二段的意思——帮妈妈做事真好, 真快乐!如果只有第一段, “心声”没表达出来, 文章的任务尚未完成, 就会使人感到有缺陷, 不满足, 不好。

不少同学写作文感到困难, 问题往往出在对作文理解不够正确, 不明白作文的本质、任务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以为作文就是写事, 即使写人, 也是只写他干的事, 而忽略人的思想感情。这是对作文本质、任务很大的误解。这一误解至少带来两大问题:

第一是选材失去标准, 题材难以解决。如写《我的老师》这个题目, 从小学到中学, 教过自己的老师不少, 写谁呢?写谁的什么事呢?这就是很大的问题, 因为没有标准的选择是无法进行的。但如果从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出发, 事情就好办多了;谁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就写谁, 就抓住他影响了我的那些事写, 不管那事是表扬我的还是批评我的, 是令我高兴的还是令我烦恼的, 是与我有关的还是无关的, 只要他的那事触动了我、启发了我、影响了我, 就都是很好的材料, 题材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而且文章也比较好写。

二是凑合文章。当然, 寻找题材除了上述标准而外同学们还有别的标准, 那就是事情的有趣、好玩, 或者曲折、复杂之类。这样的标准显然不正确, 它是着眼于事, 而不是着眼于自己的思想情感, 它背离了作文的本质与任务。所以写这样的内容一般都思想贫乏, 意思不大, 不可能写成好文章, 只能算勉强凑合而已。

8.高一学生英语作文中词汇错误分析 篇八

关键词:词汇错误;错误分析;高一学生

错误能让我们了解语言是如何被习得的,学习者可以通过错误发掘目标语言的内部规则(Corder, 1967)。学习者的词汇错误往往多于其他类型的错误(Johanson, 1978)。“词汇错误”是对目标语言词汇的形式或意义的偏差。被广泛接受的是James (2001)的分类,将词汇错误分为词汇形式错误和语义错误。形式错误分为形式误选,错误造词和字母误写;语义错误分为词义关系混淆和搭配错误。

国内外学者为词汇错误研究做了很多贡献。Duskova (1969)分析了50位捷克的硕士研究生写作中的错误,发现冠词错误最多,其次是词汇和形态的错误。国内学者宋(2011)调查了高中学生词汇错误,发现形式错误是最常见的错误, 其次是搭配错误和词类误用。以往研究者少关注高中英语学习初级阶段学生。因此本研究试图调查36位高一学生作文的词汇错误情况。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高一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词汇错误主要是那一类型?形式错误还是语义错误?

2.形式错误和语义错误中的哪些子类型是较为频繁出现的?

本研究中的作文来源于河南省一所普通高中36位高一学生。题目是写一封信给英语杂志。学生需写下他们对假期通宵看电视和上网的看法。每篇作文由两位研究者分析,有争议时加以讨论得出结论。同一篇作文的同一错误反复发生时只算作一个。

二、结果与讨论

(一)两大类词汇错误的频次

表一 形式与语义词汇错误频次

词汇错误类型 次数 百分比(%)

形式错误 68 41%

语义错误 96 59%

共计 164 100%

从表一可以看出,形式错误占44%。语义错误占59%。语义错误总体上要比形式错误多。由此看来,学生所犯的形式错误要比语义错误少。主要是语义知识影响了词汇的正确使用。学生应意识到他们在语义方面的薄弱。但形式错误所占的百分比也不低, 学生在这类词汇错误上也不能忽视。

(二)子类型的频次

表二  词汇错误子类型的频次

子类型 次数 百分比(%)

形式误选 22 13

错误造词 8 5

字母误写 38 23

词义关系混淆 37 23

搭配错误 59 36

共计 164 100

从表中可以看出,搭配错误是最频繁出现的,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是“字母误选”和“词义关系混淆”。这三种子类型占据了总词汇错误的80%。

诚然,搭配错误在作文中很常见,原因可能是学生尚未掌握词汇的实际使用。从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字母误写和词义关系混淆也很常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语境教学,注重词汇的实际用法,在此基础上强调形式和词义。

三、结论

本研究发现,所调查的高一学生作文中的词汇错误主要是语义错误,子类型中的搭配错误与字母误写较多。结果大体上与以往研究没有太大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高一学生词汇错误的普遍情况。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未具体考察学习者之间的内部差异。

参考文献:

[1]Corder,S.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67(05):161-9.

[2]James,C.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Beijing: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Johanson,S. The Uses of Error Analysis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78:246-253.

9.高一记事作文 篇九

年初二是我家请客的日子,这天早上,两个老太太和小叔早早地来到了我家,因为中午吃馄饨,奶奶一早就把香喷喷的肉馅准备好了,等着我们来包了。我跟老太太们说,今天我们来进行包馄饨比赛,看谁包的最多最好。她们很爽快地答应了,还称赞我长大了,已经学会包馄饨了。说句实话,虽然我会包,但心里还在捣鼓着今天要不要输。随着我的一声令下,一场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我熟练地用左手拿起馄饨皮,右手拿筷子挑起一团肉馅放在馄饨皮中间,然后对折后把它合上,把肉周围的面皮轻轻捏住,这样一个馄饨就OK了。没过一会儿,我就包得满头大汗了,眼睛还不时地朝老太太们盘子里瞟几眼,只见她们盘子里的馄饨比我多了二排,看来我得快马加鞭了,可是加快速度后又出现新问题了,包的馄饨质量大大降低了,原先大小一致的馄饨变得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肉馅放多了,有的肉馅放少了,看着真丑,而且有的还没包紧,都松开了。这时我心想做事不能太急,否则会事倍功半,然后就跟起初一样一个一个认真地包,这样虽然速度慢点,但包的质量却很好。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馄饨都包好了,我清点了一下,我包了62只,两个老太太分别包了96只和91只,结果我输了,看来以后我还得多加练习呀!

虽然今天包馄饨我没有领先,但我还是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不能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不然会欲速则不达,就像我们的学习一样,要循序渐近、按部就班。

一眨眼的功夫,馄饨煮好了,奶奶把香喷喷的馄饨端了出来,看着那胖乎乎的馄饨,我不由地拿起筷子,然后坐下来慢慢品尝,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馄饨,心里感到美滋滋的,我一连吃了二十个。亲戚们都表扬我今天馄饨包的不错。

10.国庆记事小学生记事作文 篇十

人赶鸡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可有谁听说过“鸡赶人”呢?您先别笑,这种“倒霉”的事却偏偏落在了我的头上。

在国庆节的那一天,我去乡下看望奶奶,奶奶高兴极了,要给我这个孙女杀只肥公鸡。老叔刚要捉鸡,我急忙拦住他:“好叔叔,您是天底下最最可爱的人!捉鸡的每差就交给我吧!”老叔一听这话满口答应。

我挽起袖子,看准又肥又壮的“一顶红”猛扑上去,可那该死的公鸡逃的飞快,一下子跑开了,我却摔了个“嘴啃泥”!这下子我可火了,像个小疯子似的穷追不舍,嘴里还不停地喊着:“让你跑!让你跑!”可追了半天,连鸡的一根毛也没碰到。“一顶红”安然无恙我却满头大汗直喘粗气。

这时,爷爷递给我一个肉包子,我一边吃一边追,补充了体力,跑起来更有劲。鸡好像闻到了包子的香味,转过头来。我还以为它也跑不动了,就嘿嘿一笑,向前走了两步,可让人吃惊的`是公鸡也探着脖子向前走了两步,难不成它想讲和,结束这个累人的游戏?我觉得“不可思议”,不解中仍往前挪了几步,谁知,这家伙直径向我扑来,闪电般啄走了我手中的包子。

“妈呀!”我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哭“快来人啊!鸡啄人啦!”老叔闻声跑来赶走了公鸡。

11.浅析《夹边沟记事》之表达技巧 篇十一

一、小说叙述人称上的交替使用

小说中,因整部小说由各个独立具体的故事串联而成,每一个故事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亲身经历,故事都是由讲述人自我讲述,因此,在成文之时,对于文中故事的讲述采用的第一人称叙述;但是在采访过程中,涉及的不仅仅是讲述人,也涉及采访者,因此在采访过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人称的交替使用。通常意义上来讲,不同人称使用上的好处在于:一是第一人称的使用,使得交流亲切、自然、真实,讲述者从自我的角度述说,更具有说服力,而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多用于刻画内心世界,这一点在《夹》书中的运用是十分得当的。二是对于采访者和讲述者之间,交流必不可少,因此,一、二人称的交替使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对话以及对于故事结构的完整性也是有益的,读者也可以通过采访者和讲述者的交流,在心理上完成一个完整的线索链,同时满足阅读者的求知欲望。

比如说在《上海女人》这一章中,开篇就是作者本人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开头的:“这段故事是一位名叫李文汉的右派讲给我听的。他是湖北省人,高中毕业,1948年参加解放军,解放后曾经加入志愿军入朝作战……”,这样一来既对于故事的主人公有了简单引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使得读者对于故事梗概有一定了解。又比如在《夹农》一章中,文中一开头,就开始了这样的讲述:“夹农是一个人的名字。他妈叫李怀珠,是个右派,1958年的冬季在农场劳教时生下他。你觉得这个名字古怪吗?一点也不古怪。有些人叫延生,说明他是在延安出生的;有些人在北京出生,叫京生;我还遇到个叫津津的姑娘,是天津市人。李怀珠是在夹边沟农场生下那孩子的,就叫他夹农”这一段中,第二人称的交代,作用有两个,一是便于感情的交流,进行抒情,使得文章的叙述不干巴,有情感,有对话,更具有真实可感性;二是这里的“你”,不仅仅指的是作者,更是指的更多阅读该故事的人们,起到了拟人化的作用。

二、人物刻画的独特性

在一部小说作品中,人物的塑造与刻画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它对于读者解读人物内心情感,决定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以及小说人物命运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在《夹》中,前后塑造了二十位典型的人物类型,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女性。女性角色主要体现在《上海女人》、《夹农》这两章中。《上海女人》,讲述的是知青董坚毅响应国家号召作为医生到夹边沟进行西部支援计划。在夹边沟因长期粮食缺乏,体力不济,最终饿死在夹边沟地窑中。他的妻子接到信后想来探望,殊不知丈夫已经死亡,作为妻子她唯一想做的就是把丈夫的尸骨运回上海而引发的一段故事。在这一章节中,董坚毅的妻子,上海人,来看董坚毅时“她的手里提着个很大且鼓鼓囊囊的花格子书包,她放下书包,然后抹下头上的绿色绸缎方巾,仰起脸来看我。这是个典型的南方人,有着鼓鼓的前额,凹陷的眼睛,很秀气的脸,尖下巴。董坚毅跟我说过,她已经三十岁了,但我看她也就是二十五六岁的样子。”对于董的妻子的外贸刻画,实际上的作用在于描写董妻的样貌的娟秀,穿着的讲究。通过描写董妻,反衬出同样是上海大都市来的董坚毅,在夹边沟生活后的悲惨遭遇,深深地不被人理解。也深层次表达特定时代背景下,生活的不易。

第二类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夹》这部小说中,高级知识分子的数目是不少的。文中出现的高级知识分子有:西北师院历史系的教授、省卫生学校副校长、原兰州医学院教授、甘肃农大教授、留美搏士,研究植物分类…在《医生的回忆》一章中,第三节讲述了天水市政协王鹤鸣的故事,文中写道:“(王鹤鸣的)曾祖父是道光年问的举人,曾任皋兰县儒学教谕、兰州府教授,咸丰四年截取知县,造封通仪大夫,官至三品;他的父祖更是惊人,清朝末年进士及第,任翰林院编修。到了他这一代,虽无什么功名,却被父亲送到美国威廉斯大学学习土木水利工程专业。归国后又一再拒绝出仕,就在天水办私学……教育救国,名闻遐迩。”就是这样的国家之栋梁,也免不了受到时代命运的牵绊。

第三类人是国家干部,这部分的的人数是最多的。俞兆远——兰州区人委工商管理科科长,王玉峰——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运输统制局西北运输管理局星星峡站站长,李祥年——河北省师范大学毕业、兰州体委教练……

三、多种叙述方式相互运用

在《夹边沟记事》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把整个十八章认为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么在这样一个长故事中,作者首先运用了顺叙的叙述方式。总的来说,《夹》总体是以时间为序,从1957年一直写到1960年,每一阶段都基本上是遵循着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叙事,从夹边沟到明水农场,从明水农场再到嘉峪关,从嘉峪关到小宛农场,都围绕着时间这一线索进行叙述。

其次,文章采用了平叙的叙述方式。正所谓:花开一树,各表一枝。在同一时间段,或者同一地点时,为了充分的表达特定时间下的特定场景,叙述不同的两个或者更多的故事。例如:第十一章《医生的回忆》就是如此。它采用的是同一个叙述人面对不同情形下的三个不同人群展开的故事叙述。在文中,在医务所时遇到了何希金;在担任医务所所长时遇到的陈天堂;最后遇到的文化名人王鹤鸣。其实都是作为一名医生在夹边沟生活时遇到的不同人群。

第三,文章在部分章节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如在《饱食一顿》章节中,作者实际上是在采访高吉义,但中间出现了“金振柱”这个名字,作者便对于“金振柱”的故事采用了插叙的手法,解释了他和金振柱之间的情况。正是在这样多种叙述方式的交错使用,使得文章更具有层次性、故事性,让读者产生更多吸引力,有意愿将故事读下去。

四、语言使用上的朴实、准确、生动,地方色彩味道浓厚

在全文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故事背景产生于甘肃省酒泉县,那么很自然的在文化背景上就免不了北方地域的语言色彩。比如:“老董屁股蛋子上的肉叫人剜走啦”,“剜”在北方话语中,用的频率较高,字面意思上看是从刀,从宛。“宛”意为“凹形的”。“宛”与“刀”联合起来表示“用刀把物体掏挖出凹形的坑”;本义:用刀掏挖。

纵观整个小说,用语朴实,没有过多华丽辞藻的修饰,都实实在在的反映当时夹边沟实际的情况,将真实可感的画面通过人物讲述娓娓道来,再加之结合甘肃酒泉当地的地理环境及风土人情,使得整个小说真实可感,给人以深深地心灵震撼。

五、小结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作者根据自身及被采访者的经历,抒写被人遗忘的历史角落,旨在通过平实的语言、真实可感的故事情节、打动人心的情感向世人展示历史中的片段,历史不会忘记夹边沟。尊重历史,才能够更好的面向未来,这也是作者创作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2.高一记事作文 篇十二

去年在爷爷家过年。

一天,爷爷准备上山砍柴,我也想去――长这么大,还没砍过柴。父亲不放心我,和我们一起上了山。

正午的太阳高悬在空中,树林里却并不感到热,我们三人一人拿了一把斧头,我和爷爷走山的左边,父亲一人走山的右边。我们约定,过一个小时在山脚下的空地上集合,看谁砍的柴多。

我本想跟父亲走一起的,因为我觉得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比赛。父亲今年才三十多岁,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虽说爷爷的力气也不小,但还是不及父亲。

我对这场比赛瞬间失去了兴趣,找了个地方自己砍柴去了。我选了一颗细小的树,这颗树上长了许多树节,看起来十分丑陋。我照着树节砍下去,斧子一下就被弹开了,而树节上只留下了一道浅浅的痕。我撇了撇嘴,又用力砍了几下,但那树节还是只被劈出比先前稍深一点的口子。我的手有些麻,我又拿起斧子,朝没树节的地方砍了下去,这次感觉自己没怎么用力,只是两下,树上便出现了砍痕。我大喜过望,几乎是拼命地砍了起来。当砍到中心部分的时候,我用力一砍――斧子被卡住了,我有些不知所措,使劲拔,拔不出来,用腿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弄出来。我打消了砍倒这棵树的.念头,回去找爷爷了。

爷爷已经砍了几棵树了。他见我回来,看了看表,说:“走,回去找你爸爸。”我们在那等了一会儿,爸爸才走过来,奇怪的是,爸爸的柴明显少一些,并且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反观爷爷不仅砍的柴多,额头上一点汗都没有,整个人看上去轻轻松松。

我有些疑惑:明明是爸爸的力气大,但为什么爷爷砍的柴多呢?是不是他们的斧子有问题!我检查了一下,并没有什么不同。爷爷解释道:“你爸爸一定是朝没有树节的地方砍的,而我不同,我是朝着有树节的地方砍的,虽然有树节的地方坚硬些,但更容易折断,只要拿斧子翘一翘就行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朝没有树节的地方砍是最快的!”

我和父亲都震惊了!砍柴这么点小事中竟然还饱含着生活的智慧:努力地打破习惯的思维定式,在许多不大可能的地方多加尝试,往往能找到创新的途径!

13.青春路上作文记事作文 篇十三

我是个爱读书的人,每每茶余饭后,走进那书香弥漫的小屋,开始我那一天中最幸福,最惬意的时间——读书。每当开始读书,淡淡的月光如潮水般散下来,涌进我的屋子,浓浓的书香伴着我,喧闹的灵魂变得宁静,我也陶醉其中。

家里一个小角是属于我的,我在那里创出和一片我的小天地,在那个小天地里,我开始如痴如醉的学,那不是强人所难,而是心肝情愿;那不是枯燥与乏味,而是惬意与享受,在那里的我,灵魂仿佛不属于我,而是属于另一个世界。

因为读书,我简直投入到了极点。我读过《羚羊飞度》那为了集体,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一半老羚羊做出了让人大吃一惊的选择——死。那是生与死的抉择。那用死亡架起的宏桥更加令人震撼,随之也有一点惭愧。

书丰富了我的生活,让我的梦在逐步发芽。

曾记得有这样一篇文章:在浩瀚的沙漠出有一座埋藏着许多宝藏的古城,指引有重重危机,多年来,无一人踏入。直到以为勇者满怀兴奋地走来,而后却因不慎,误入陷阱。继他之后又陆续来了几个,可结果却一样,最后去得是一位智者,他另辟新径,小心翼翼的到了宝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最甜美的果实往往高挂枝头;最美丽的玫瑰往被毒刺包围;最怒放的红梅,往往生在悬崖之上,最好的往往是最不易得的,永远记住:已被踏平的大路尽头,绝无价值连城的珠宝!

书使我懂得了母爱,体会到了那娟娟细流的爱。

《守护妈妈的小倔驴》那生动的描写,打击着我的心,使我触碰到了心灵的痛恨。使我潸然泪下。

14.汪曾祺《大淖记事》修辞艺术初探 篇十四

关键词:《大淖记事》,比喻,叠音,释句,俗语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评价汪曾祺,“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文学大师沈从文也对其弟子做出过很高的评价,“他的文章应当说比几个大师都还认真而又深奥,有思想也有文才!”可见,汪曾祺的作品的确有与众不同之处,我们主要从比喻、叠音、释句和俗语的使用等方面对《大淖记事》的修辞艺术进行窥探。

修辞简单的来说,就是对语言进行修饰与调整,汪曾祺喜欢用“最平凡的字眼,组成最平凡的句子,讲述最平凡的故事”,他也曾说过,“在文风上我更是有意识地写的平淡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其《大淖记事》平淡的修辞艺术。

一、《大淖记事》中比喻的使用

运用原汁原味的方言进行写作是汪曾祺的文学追求,因此在写作过程中使用比喻修辞时,多是就地取材,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物作喻体,形象生动、具体可感。《大淖记事》更是其典型的代表。

1. 到太阳落山,又都像鸟似的回到自己的窝里。(55页)

作者在这里以“鸟回窝”来比喻来大淖做生意来回往返的人,他们不在这里长住,就像候鸟,来去都有定时,也像庄稼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鸟儿觅食一天到了傍晚要回窝一样,这样的比喻真实可信。既写出了他们像鸟儿般自由的生活,又写出了他们每天规律、平淡的日子。

2. 他们俩呢,只是很愿意在一处谈谈坐坐。

都到岁数了,心里不是没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64页)

用“云”作喻体,来比喻十一子和巧云朦胧不清的爱情关系,飘来飘去,下不了雨,体现了两人矛盾的情感纠葛,十一子要照顾快要瞎眼的母亲,需要一个当家媳妇,巧云不能丢下残疾的父亲不管,需要一个养老女婿,在亲情与爱情的两难抉择中,孝顺才是最重要的,可又不能够克制爱慕之情。

3. 这些好汉,原来都是一窝“草鸡”。(71页)

用“草鸡”来比喻躲在保安队里不出来的刘号长一行人,让人们把草鸡和他们这一群无德无能,只会欺霸乡里的“土匪”联系起来,这样的描写,特别形象具体,让读者不禁想象他们“草鸡”般的嘴脸,既可恨又可笑。

二、《大淖记事》中叠音的使用

叠音修辞的使用,也可谓是汪曾祺《大淖记事》的一大特色,他通过叠音词来描绘他心中的自然景物和人物体态,以此来烘托氛围,突出人物形象。

1. 不时有人从门里挑出一副很大的扁圆的竹笼,笼口络着绳网,里面是松花黄色的,毛茸茸,挨挨挤挤,啾啾乱叫的小鸡小鸭。(53页)

其中,“毛茸茸”“挨挨挤挤”“啾啾”三个叠音词连用,来描摹小鸡小鸭刚孵出来时,一个挨着一个,挤来挤去毛茸茸的样子,特别可爱,让人不由得心生怜爱之心。“啾啾”形象地写出了小鸡小鸭的叫声,好不热闹呀。这一系列的描写有着作者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同时也充斥着童年快乐的味道。

2. 他不愿巧云在后娘的眼皮底下委委屈屈地生活,因此发心不再续娶。(62页)

从文章的表达效果看,将“委屈”重叠成“委委屈屈”,具有和谐匀称的效果,同时也将巧云父亲害怕续弦之后巧云会过得不如意的担心和忧虑表现得很真切,父爱的深沉与含蓄也在“委委屈屈”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3. 大淖出了这样一对年轻人,使他们觉得骄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热乎乎的,好像在过年。(71页)

大淖人的朴实无华,凛然正义、好善乐施的淳朴民风,通过“喜洋洋”“热乎乎”的连用表现出来,同时也闪现出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更从侧面烘托出了十一子和巧云的爱情得到了大淖人最真挚的祝福。

三、《大淖记事》中释句的使用

众所周知,汪曾祺是一位极具“乡土味儿”的作家,而他的乡土味儿,体现在语言上的“土”,这种“土”独具他的家乡江苏高邮的味道,因此许多用词是当地特有方言词语。所以作者就使用了释句的修辞手法,为读者扫清了阅读障碍。

1. 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54页)

这句话解释了“淖”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让读者明白了这个地方独特的水域环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铺垫,因为故事的许多转折点,以及高潮都是由于这样的地理环境才会显得合乎情理。

2. 打钱,各人拿出一二十铜元,叠成很高的一摞。参与者远远地用一个钱向这摞铜钱砸去,砸到多少取多少。(59页)

这句话是解释当地挑夫们的节假日娱乐游戏“打钱”,“打钱”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作者作了详细说明,通俗易懂。也使读者联想到这样的游戏给客居异乡的挑夫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温情和眷恋,使其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体现出当地民风的淳朴,不会排挤讨生活的异乡人。

四、《大淖记事》中俗语的使用

一个对生活有切身体验的作家,其作品中往往会特别具有生活气息,其生活气息,尤其体现在作家写作时对当地俗语的使用,而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位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家,其在《大淖记事》中对俗语的使用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

1. 锡匠里出了这样一个一表人才,真是鸡窝里飞出个金凤凰。(57页)

“鸡窝里飞出个金凤凰”是在表示在锡匠这个行当里,出了十一子这样难能可贵的年轻人,他不赌钱喝酒,出去干活,童叟无欺,手脚干净,也不和小媳妇嬉皮笑脸,关键还长得好,受人欢迎。因此用这样的俗语再好不过了。

2. 这些“女将”都生得颀长俊俏,浓黑的头发上涂了很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按照当地说法是:苍蝇站上去都会闪了腿)。(59页)

当地在形容“女将”头发油光水滑的程度时,会用到“苍蝇站上去都会闪了腿”的夸张说法,同时也说明大淖的姑娘和媳妇都特别爱美,特别讲究,头发都梳得如此的“油光水滑”。

3. 没出门子的姑娘还文雅一点,一做了媳妇就简直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要多野有多野。(60页)

用“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来表现大淖姑娘到媳妇的个性变化,再形象具体不过了。这句俗语表现出了大淖媳妇口无遮拦的泼辣的个性,特别的“任性”,反映出了大淖的妇女们,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在这里所谓的“三从四德”“封建礼教”一概失去了它的威力。

综上所述,即从比喻、叠音、释句、俗语四个方面分析了汪曾祺《大淖记事》这个故事背后的修辞魅力。是那样的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当然,汪曾祺《大淖记事》的修辞魅力远不止于此,有待于继续挖掘。

参考文献

[1]汪曾祺.受戒[M].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

[2]陈燕.汪曾祺小说的语言魅力[J].东岳论丛,2001(5).

[3]黄京玄.汪曾祺《大淖记事》的词、句修辞艺术[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0).

15.记事作文烧烤作文500字 篇十五

那一次,舅舅对我和姐姐们说“我们回家乡烧烤去吧?”我开心地说:“OK。”姐姐也答应了。

于是,我们准备烧烤的东西。大人忙大人的,小孩忙小孩的。不久我们准备好了,我们就坐车去家乡。一路上我们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过了一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我们陆续地下车,走向家门。我把烧烤用的东西放在家里,然后再去帮妈妈、弟弟们拿一些东西。不久,叔叔们也全都到家了。

大人们难得聚一次,他们都光顾着说话。烧烤这件事得指望我们自己了。

我们开始准备烧烤。我先把食物洗一洗,舅舅帮我们先生火,再把烧烤的架子弄好,就可以烧烤了。

首先,我拿出一个红色的米粑,放在架子上烤,我东烤一下、西烤一下,不久,米粑就烤好了。我吃了一口,“哎呀,好烫。”我用力的吹一吹,又吃了一口,啊!真美味。我又拿出面筋烤。我烤了一会,放油,“天呀,冒火了”,我大声喊叫。妈妈听见就过来说:“春幸,你怎么了?”我说:“架子上起火了。”妈妈说:“你别大惊小怪的,这火一下就灭了。”我说:“知道了。”我放胡椒时,手被烫了一下。我忍着痛,继续烤。不一会儿,面筋就好了。我吃了一口,太烫了。舌头要掉了。我跑来跑去,像热锅上的蚂蚁。一会儿,舌头不烫了,我又吃了一口,太好吃了。

16.高一记事作文 篇十六

在我的生命中,有着许许多多令我感动的事。

每一件事,都会有一个难忘的结局,在那一瞬间,我的心灵被深深的触动,令我感悟深刻……那是一个寒风呼啸的下午,人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袄,时不时地朝穿着手套的手哈口气,来回摩挲。路旁的树似乎有些弱不禁风,不停地向四处摇摆。寒风刺骨使人们希望急切地回到温暖的家中。

远处,我听到几声吆喝声。我想,这么冷的天谁还会再摆摊呢?我向声音发出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个卖红薯的老大爷站在炉子旁,大声吆喝着路人“卖红薯啦,卖红薯啦!天冷了,买一个吧!”他面黄肌瘦,炉子里那一点残火似乎象征着他的时日已经不多。他身穿一件打着布丁的单薄的衬衫。在这寒冷日里,他再没有多余的衣裳,只好用手不停地摩擦着自己的身体,以此来保留些许温暖。“买一个吧,买一个吧。”他艰难地说着,“又大又好吃的红薯!”那声嘶力竭的声音使他看起来又累又让人心疼,看着行人的无动于衷,他失望了。

我看得出来,他快绝望了。他抬头仰望着天空,眼里还闪着点点泪花。这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抿了一下嘴,又开始大声地叫喊起来。“红薯一斤两元了!一斤两元了!快来买吧!”他似乎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路人们丝毫就没有注意到他,更不会看到他的那些红薯。他又沮丧了起来。这次,他提高了两倍的声音,敞开嗓子喊:“红薯一元一个啦!快来拿吧!”只见这时才有几位路人注意到他,他们慢悠悠地走过去,对着老大爷说:“你这红薯一块一个?那给我们来两个尝尝。只见他利索地拿起袋子,装了两个大的给了他们,还说了句“以后再来!”买红薯的人身穿一身整洁的西服,带着领带,不难看出,一定是公司中的高级白领。他们看了看红薯,悄声说:“红薯一元一个,肯定不是好货。你们看看那个人的样子,多么寒酸啊!”他们漫不经心地丢到了垃圾桶里。看到这里,我的心里涌上一股酸意头。老大爷他还有一家人需要养活,他放下尊严,却换来了一群人的不屑。老大爷是可怜的,他一人在这里饱受风霜,无一人顾及。

老大爷只是这个社会的剪影,一个社会,还有多少这样的人亦是如此。人世间的真情常常被我们所忽略,所不屑,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跑过去,对他说:“爷爷,来五个吧。”“小朋友,一元一个。”他边说,边娴熟地给我装进袋子里。我把三十元放到他的手上,立刻跑走了。

17.高一记事作文 篇十七

教师们对于此类文本的课堂赏析通常采用拆分式或者叫分割式, 即生硬地从语文中提取出几个问题, 让学生去分析。一般是先分析写了哪些事, 哪些人;然后进行人物、事件甚至环境等各种细节描写的分析;最后总结主题。

例如, 对《春酒》一文一般是这样进行课堂赏析:首先, 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就提出文章写了哪些人和事, 学生总结出文章写了童年、母亲和乡亲;第二步, 分析细节。教师指出文中有关描写作者童年、母亲及乡亲的诸多细节, 让学生来分析;第三步, 总结主题。让学生在第一和第二步的基础上总结出思乡这一主题。

可以说, 教师们对此类文章通常采用的这种课堂赏析方式, 是一种条分缕析式的方式, 就像小孩子买回来一个玩具, 买回来后马上拆卸, 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玩弄, 然后再组装起来玩, 但是在拆卸后往往很难恢复原样。这种赏析方式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审美习惯的。人们对任何事 物的认识包括阅读文章都是按着这样的一般规律进行的:先通过初步整体接触, 对事物有个大体印象;再通过反复接触了解它的各种特点, 最后就能获得对这种事物更为深入的了解。就赏析文章来说, 就是通过初读文本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了初步的体会和感悟, 再通过进一步细读文本, 对其中的细节问题进一步赏析后, 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更深入的体会和认识。

那么, 到底写人记事散文如何进行课堂赏析呢?笔者认为, 应该按着学生阅读文本时在时间上的感受过程即思维习惯去赏析, 并且在问题的提出上要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获得美的阅读享受, 提高阅读欣赏水平,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具体操作过程应是这样的: 第一步, 交流初步整体感知。人们读完一篇文章先有一种整体感受, 也就是对文章思想感情的初步体验。所以, 要让学生初读课文后谈谈自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验;第二步, 赏析细节。如果初读文本的体验有效激起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他们就会再次细读文本, 从而获得对文中所写人和事的更细致的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对某些有特色的细节描写产生兴趣, 进而产生再次阅读这些细节的动机和行动。因此, 教师应该在学生对文章谈了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因势利导, 选定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赏析有关细节。第三步, 生成主题。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深入细致地赏析细节后, 对文本的思想感情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思考。这样, 教师稍加点拨, 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水到渠成地呈现出来了。第四步, 阅读类似主题的相关作品, 升华文章主题思想。这样的阅读体验过程会使学生不但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入的认知和体验, 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学得文中的各种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仍以《春酒》为例, 赏析过程应该这样设计:第一步, 初步整体感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给这杯春酒起一个名字, 你觉得应该叫什么酒?学生会回答出像“童年酒”“母亲酒”“亲情酒”“思乡酒”等。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这是一杯“思乡酒”;第二步, 品味细节。教师提出问题———这杯思乡酒饱含着作者对哪些人和事的思念呢?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母亲、童年、乡亲。此时, 教师顺势先后提出这样三个问题:你对作者童年的哪些事情感兴趣?如果给母亲拍一个特写镜头, 你觉得应该拍什么?你觉得作者的乡亲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三个问题所涉及的段落逐一赏析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赏析细节描写的过程;第三步, 生成主题。教师提出问题———这杯思乡的春酒是由什么酿成的呢?学生通过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以上三个问题对细节的品味, 自然得出这杯思乡的春酒是由童年的天真、母亲的慈爱和乡亲的淳朴酿成的。此时, 让学生品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 然后提出两个 问题———道地家乡味到底是一种什么味道呢?远离故乡的琦君还能品尝到有道地家乡味的八宝酒吗?学生顺理成章地得出那道地家乡味就是母亲的慈爱、童年的天真和乡亲的淳朴。远离了故乡、童年和乡亲, 自然也就不会再喝到有道地家乡味的春酒了。至此, 文章的主题思想达到了完美的呈现;最后一步, 教师以声情并茂的朗读与《春酒》作者琦君有类似经历的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结束本节课, 使《春酒》的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上一篇:寒假中的趣事初一作文下一篇:常用小学近义词反义词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