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方法与就业政策

2024-06-28

就业方法与就业政策(共9篇)

1.就业方法与就业政策 篇一

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采取的方式方法

1、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我们在培训宣传上,依托街道和社区便民服务窗口,结合区就业局开展的各类再就业援助活动及用工洽谈会,将各类就业培训宣传信息、国家优惠政策送到广大求职者手中;在培训范围上,将国企改制一次性安置人员、低保家庭成员、零就业家庭成员、下岗失业的“4050”人员和农民工作为一定时期的就业培训工作的重点;在培训方式上,通过街道自办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办的方式,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发挥街道培训机构的作用,结合求职者意愿和市场需求,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提供中短期、实用性强的基本就业技能和基础素质方面的培训,使参加培训的人员取得政府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资格认证。

2、以深挖社区公益性岗位及服务网点促进就业再就业

工作。努力帮助居民寻求到就业或创业的路子,让居民体验到社区如家的必要性,才能使社区的各项工作成为全体居民的自觉行动,把社区建设成人们就业的始点,安居的家园。我街道千方百计开辟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为辖区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如社区打造便民市场、开发便民报刊亭等。

3、扎实开展就业援助活动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为了使就业困难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生活困境,街道社区发挥各自优势,协调配合,通过动员企业、举办专场招聘活动、挖掘公益性岗位等多种形式,安置就业

困难人员。同时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以创业的乘数效应带动一批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4、大力推广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为了给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们组织积极实施创业促就业小额贷款项目。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方资金支持,帮助自主创业的劳动者获得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为自主创业的下岗职工和农民工提供多种形式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做到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创业指导“一条龙”服务。

取得成效:

1、就业再就业工作有序推进。截至目前,新增就业人

数857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0人,困难人员再就业74人。今年截止目前共计办理164个就业失业登记证,其中旧证换新证54个,办理新证数110个。

2、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

截至目前,我们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86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20人。通过自办或联办的培训基地和就业基地,有针对性的开展餐厅服务员、养老护理、计算机基础、保险等技能培训活动,推动和帮助失业人员获得劳动部门资质认证。9月22日组织辖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60人在安宁区就业局四楼会议室参加了餐厅服务员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占目标任务55人的110%,此项鉴

定提高了学员餐厅服务礼仪、摆台、斟酒等方面技能水平。

3、深挖社区公益性岗位及服务网点,扎实开展就业援

助活动。“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期间,创办社区服务网点15个,创业带动就业示范点3个,开发社区就业岗位30个。街道辖区内未产生零就业家庭。全年共组织社区开展用工招聘会5次。同时,组织300人(次)参加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召开的招聘会,发布用工信息岗位1200个,就业指导1100人,职业介绍成功310人。3月16日安宁区就业局在培黎广场举行了以“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帮您尽早实现就业”为主题的大型用工洽谈会,我街道积极配合做好用工需求摸底工作。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安宁区就业局于2012年8月19日在培黎广场组织召开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我街道被授予“兰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我们本着积极提供就业见习岗位,努力优化就业见习环境,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组织、管理工作等职责,为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积极贡献。今年,摸底365人申报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4、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宣传小额担保贷款。为进一步做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宣传工作,我们通过举办创业明星报告会和交流会,提供创业培训与指导服务,认定创业带动就业示范点。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宣传小额担保贷款政策,10月分别在培黎商城和培黎广场学生城举办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宣传及现场办理”活动,活动现场接待咨询人员200

多人次,并组织社区专干对培黎商城和培黎广场学生城的300多商户进行上门宣传,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政策宣传资料2000多份。截止目前推荐小额担保贷款37笔,共计贷款257万元,完成目标任务360万元的71%,召开创业明星报告会、交流会2场,认定创业带动就业2人,完成年任务100%,为创业者提供了资金保障。

2.就业方法与就业政策 篇二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在总体上是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 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期, 因此各种不良观念也存在着, 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这些不良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只顾眼前利益, 忽视职业发展。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 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 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

2. 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

一些毕业生同学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 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 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 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

3. 求安稳, 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 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 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 更不敢去自己创业。

4. 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学以致用。

在求职时, 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 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5. 职业意义认识不当。

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 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 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 备受就业问题困扰。如何避免或减轻这种心理反应呢?充分的心理准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毕业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心理准备。

1. 准备转换并合理定位角色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相对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 学习、生活、交往等都有稳定性、规律性, 在这样的环境里, 容易滋生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 但这样的生活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大学生活即将结束, 学生们面临着由一个无忧无虑、令人羡慕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 这种身份的转变, 也就是所谓的角色转换。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为个人适应社会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打下的基础, 只是一个知识积累、储备过程。大学生应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和合理的角色定位, 正视自己的身份, 自觉投身于择业者行列, 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1) 正确的自我认知

大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 作为一名求职者, 只有在知己的基础上才能扬长避短, 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求职决策。科学地认识自己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测量。当然, 通过与老师、家长、同学交流, 得到他们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也是一个有效的渠道。

(2) 正确的职业认识和评价

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因此, 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 最好不要给自己的职业选择限定在某个范围内, 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的传统思想, 而是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3) 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心理准备

求职过程也是一个竞争的过程, 有竞争就会有失败者。当前,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毕业生的就业理想与现实会出现一定的差距。作为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 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要有充分的认识, 做好求职道路上将可能遇到的艰辛和曲折的心理准备。所谓人才“相对过剩”, 是指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不是多的用不完了, 而是呈现出需求不平衡的状况。如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 仍苦于招不到需要的人才, 处于“无米下锅”的局面。所以希望回报社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学生, 应该审时度势, 做好到边远地区或基层单位的心理准备。

2. 应有的就业意识

必要的心理准备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树立一定的就业意识则能帮助毕业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迎接就业挑战。

(1) 培养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

从总体上来讲, 大学生对所选专业以及将来自己所适应的职业等问题可能处于盲目状态。等到即将毕业, 尤其是面临择业问题时, 往往感到手足无措, 更难以适应就业制度的变革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很多大学生在对学校或专业的选择上, 因受这样那样因素的影响, 并没有把自身情况与职业生涯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同学是为了获取最大的被录取可能, 而选择了自己并不了解或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有的同学是受当时社会热点的影响而随波逐流, 选择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有的同学是受家长、中学教师以及亲朋好友建议影响, 以他人的尺度来选择自己的专业;有的同学则是因分数低或志愿没报好而被调剂录取的。但在大学求学过程中, 专业的选择已成事实时, 大学生应抓紧了解自己的专业, 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 树立专业思想。并主动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跟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 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毕业前, 注意搜集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本专业的用人信息, 树立自我推销的求职意识, 凭借自己的实力叩开职业大门。

(2) 创业意识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 思维活跃, 创新意识强, 在政府多项优惠政策的激励下, 完全可以走自我创业的道路。这样可以在就业难的情况下, 另辟蹊径, 不但为社会拓展了就业渠道, 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据说, 大学生创业在美国高达25%, 在日本有10%, 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呈上升势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应有敢闯敢干的精神, 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3) “转业”意识

据调查, 不少强调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更加难于找到用人单位, 有的同学不能实现一次性就业, 与其就业观念有很大关系。以专业对口为择业标准的这种画地为牢的观念, 确实制约着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教师应该指导毕业生具备转业意识, 树立“先就业, 再择业”的观念, 避免“一棵树上吊死”。

3.就业方法与就业政策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8-01

根据新华网人才频道进行的《2013“毕业季”大学生就业大调查》结果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再次刷新纪录,而计划招聘岗位数却呈现下降趋势,“史上就业最难季”成为了今年夏天沉重的话题。[1]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想法设法帮助大学生毕业后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在社会上立足成为了高校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创业教育开始被广大的高校教师所关注。

相较于本科学生来说,高职院校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和理论水平较低,但是在专业技能实践方面则更加有优势,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业教育、增强自主创业理念、提高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是帮助高职生实现自己谋生愿望和致富梦想的基础,对促进高职生在社会的大熔炉获得更好的发展大有裨益。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一)学生就业难度降低,但去向单一

根据本人申报的课题调研得知,超过一半的高职毕业生在毕业前夕就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其中主要的途径来源于:学校推荐(1/3)、人才交流会(1/3)、和网络求职(1/3)。毕业生就业单位当中,超过了八成为私营或者私人企业,并且能够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另外,从调研的结果当中还获知了超过2/3的毕业生月薪介于1000元到2000元之间,超过1/3的少部分毕业生起薪能够超过2000元/月,根据这一数据可以获知我省的高职毕业生起薪已达到了同级别的平均线。

(二)用人单位看重工作经验

超过一半的学生在求职的过程当中由于各种原因遭受到了歧视,集中表现在经验歧视、性别歧视、户籍歧视以及学校歧视等四个方面,其中经验歧视是在受访者当中选择最多的一项。可以看出在高职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岗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是非常看重的。

(三)这山望着那山高,跳槽率偏高

在高职毕业生当中,由于薪金、岗位以及待遇问题的原因,导致了学生频繁跳槽。在进行数据统计的时候发现,高职毕业生在半年内没有换过工作的仅仅占到了57.5%,约为15.1%的学生换过一次工作,27.9%的学生换过两次工作。在岗位当中获得丰富的工作经验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高职毕业生频繁跳槽对积累工作经验,帮助提升工作能力毫无益处。

(四)创业条件不够成熟

调研中有创业打算的学生表明,约有73.2%倾向于与人合伙,而不是自己只身一人创业,影响到创业的因素主要有:小额贷款资金扶持难以获得。创业教育和培训不足,创业政策缺失。大多数受访学生的创业指导来源于个人父母、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老师以及亲朋好友等。

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方法的几点拙见

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高职生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就业理念,要清楚的认识到考进大学就可以“高枕无忧”是一种落后的观念。伴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作为高职院校来说也同样要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还尚未形成主流形势,主要表现在缺少具体的创业目标和实现的方法,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对学生就业创业理念进行培养,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加强学生的创业技能培训,就算当前的形势和条件并不是在最理想的状态,同样也可以为将来时机和条件成熟之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应该要注重从广大学生知识领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入手,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就业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此途径来实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而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潮流和形势发展需要的学生。其主要的途径如下:

(一)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过去,大学生有“天之骄子”之称,只要上了大学,毕业后国家、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就业。但是到了当今社会的条件下,这种优待早已成为了历史,迫切需要学生创新自己的就业观念,充分的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根据社会的需要,合理的调整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思考自己的创业方向,确定合理的创业目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实践上进行改革,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理念培养环境。

(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经营理念

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理念对于准备进行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中包含了有市场调查与市场定位,可以考虑在学生教学内容当中开设市场营销、经济管理等课程,让学生能够系统的进行学习,为将来走出社会更好的进行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当代大学生对未来有着良好的憧憬,缺少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针对此类普遍特点,学校也应该加强重视,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经营者和管理者。

(三)强化岗前培训

高职院学生的毕业实习,是一个非常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过程,在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实践在学校学习过的知识理论,在这其中能够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成功与失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积累过程。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不管是在创业教育还是创业教育开展的效果,都还存在着大量的工作需要逐步去解决,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当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起来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可以想象伴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科技形式的全面发展,全社会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会逐步加深,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当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创业之路,创业英雄也一定会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于新华网人才频道,网址http://www.xinhuanet.com/hr/

[2]李宝元.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06期

[3]赖泽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4]记者 夏静 通讯员 钟劲松.创业教育是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举措[N].光明日报,;2008年

[5]徐小洲,夏晓军.创业教育 [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4.解决大学生就业能力方法论文 篇四

通过数据统计及分析发现,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与社会的需求无法匹配,原因产生在很多方面,而提升就业能力的方法需要从“个人(大学生)———组织(学校、企业)———国家(政府、社会)”三方面合理进行,针对目前就业能力研究的现状,对于国家、组织、个人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进行具体分析。

二、提升就业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重要并且系统的工作,需要政府、高校与企业的相互配合,同时也要求学生自身做出努力。

(一)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就业大环境1.高度重视就业能力培养,将其作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就业能力不仅是对大学生就业数量的要求,更是对大学生培养质量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高校的政策倾斜并未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全密切的联系起来,因此各高校对于“科研成果”的重视超越了人才培养和就业能力提升。

政府应加强高校对就业能力培养的关注,将学生是否具有社会所需求的职业资格,以及课程设置是否符合经济发展需要作为高校办学资格的重要指标,逐步从对“就业率”的重视转变到“就业力”。

2.加强管理,将所有促进大学生就业项目落实到位由于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导致一些部门、地区出台了一些就业垒壁性政策和地方保护性政策。

因此,作为政府应有效地加强就业项目的监管力度和政策干预,发挥指导、监督、调控的职能,使所有大学生就业项目的开展落到实处,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二)高校应改善职能,调整培养指标,提升学生就业能力1.将就业能力培养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目前,各高校都先后建立了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都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系统教育体系。

教育方式和手段都较为简单、单一,缺乏实践性内容;教育机构与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高校应加快就业能力培养进程,将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断融入到所有课堂当中,在人才培养过程明确就业能力培养目标。

让学生真正具备自主学习、把知识转变为技能、适应环境变化等多方面的能力,必须在课程中尽可能提供学生发展和新就业力技能的机会,同时在最终课程考核中将就业技能作为指标之一,透过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成为传递核心就业技能的工具,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高校课程。

2.将校企联合扩展到课堂教学当中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调查研究,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需求,确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进而使得大学生的能力能够满足职位的需求。

可以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授课,传授课本知识与具体职业的联系,将人才培养方向转变到强调对通识、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培养。

同时,加强校企之间有效的联系机制,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促进用人单位向高校传到需求信号,共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用人单位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在中小企业通过将学生短期安置在企业工作或带学生参观企业、提供他们工作场所等各种就业前培训,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

3.充分利用社团的阵地作用,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近些年,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高校学生社团不断增加,他们在高校中是有着社会沟通、就业服务、就业观导向、素质拓展、凝聚激励、企业文化对接等功能的组织,它们是增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以及人生规划意识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4.加强人格素养培育,端正大学生择业心态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企业经营理念不断更新,需要每一个从业者都有很好的人格品质以及抗压性。

因此,所有高校应加强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建设。

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一工作中应加强就业心理研究与实践,培养大学生端正择业心态,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主动规划人生的信心。

(三)大学生应提高认识,积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1.转变观念,以期多元化就业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观,这是一句陈词滥调,同时也是真知灼见。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目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对于未来的择业目标不明确、职业观模糊,无论是否适合自身专业发展要求,依然将就业地区选在沿海一线城市。

在大众化的教育时代,大学生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准确定位,客观的看待自己,要勇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而不是在象牙塔中需找栖息之地。

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催生了许多新兴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同样能使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2.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就业,要求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雇佣能力。

终身学习,是指贯穿人的一生持续学习的过程。

总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组织以及大学生本人的互相协作和共同努力。

5.应届大学生就业、择业须知和方法 篇五

一、就业需要做好哪些思想准备

(1)要有自学适应社会的思想准备。自学适应社会,一方面要了解改革给社会带来的新变化,了解改革向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以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另一方面要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以使自己正确地选择就业目标,及时调整工作志愿。

(2)要正确认识自己。选择职业前应该首先认真想一想,你有什么才干、能力和专业特长,你的各种素质能力可以做什么工作,适合从事什么职业,然后在你的素质、能力同现实可供选择的职业或工作岗位之间搭起一座或几座桥梁,使你择路而行。

(3)要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艰苦奋斗既是一种精神,更是一条成才的途径。毕业生步入社会前要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并且要立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改变那里的面貌做出一份贡献。

(4)正确理解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是我们就业的一个基本原则,但在具体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因专业不对口使一些同学产生困惑。有些同学机械地用自己所学的专业课与社会需求完全一致来理解专业对口,这显然是不妥的。应该看到由于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广泛兴起,有些看起来无用的知识,有时会发出奇异的光彩,帮助你攻下仅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无法突破的技术难题。

(5)要有立大志、干小事的思想准备。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同学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一定要有放下架子甘当小

学生的思想准备,把自己远大的理想落实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之中,立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岗位,去创造光辉的业绩。

二、毕业生在求职前应作好哪些书面材料准备

一般应准备三份书面材料:

(1)由学校(学生处或教务处)出具的毕业生推荐表,包括学校对该生的评价:品行、特长、体质、学习名次等。

(2)成绩单,提供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

(3)自荐书,学生对自身的评述及求职的意向等。

三、毕业生在填写推荐表或自荐表时应注意的要点

推荐表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是毕业生直接与用人单位面谈中的重要媒介之一,往往在推荐就业中起着很大作用,因此不可马虎。首先应注意字迹整洁,文句通顺。切忌涂抹,态度诚恳,实事求是;其次在内容上,简要写清自己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政治情况、来源地区及家庭地址等;第三,详细准确地写清所学专业和专业适应范围,并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在校表现和能力水平,既不夸张也不卑谦,最好能附上历年来的学习成绩及组织评语;第四,受过何种奖励和处分。如受过处分应主动说明原因。着重讲讲认识态度和改正决心,切不可隐瞒,主动讲明,说明你态度诚恳,能取得用人单位谅解和信任、不会影响就业。反之,通过档案了解到后,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不老实;第五,最后表达你想得到应聘的迫切心情,并表明态度自己今后的工作态度。

四、毕业生写好求职信的要点

大学毕业生择业的程序

(1)了解政策。例如要知道毕业生就业有些什么规定,去非公有制单位就业有何规定,定向生如何就业等。

(2)收集信息。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如果没有用人信息,择业则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多渠道的收集需求信息,并从中整理和筛选。

(3)确定志愿。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根据本人的情况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志愿。

(4)双向选择。毕业生通过直接与用人单位见面,介绍自己的情况,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尽可能多的资料,进行充分的双向选择。

(5)签订协议。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后,毕业生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书,规定有关的权力和义务。实际上到这一阶段,择业程序基本结束。

(6)报到上班。学校公布就业方案后,毕业生按就业方案在学校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报到上班,第一次择业过程到此结束。

五、大学生走出校门要忌些什么

(一)对待社会,要全面认识,忌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二)对待人际关系,学会适应,忌自视清高,作茧自缚。

(三)以待经验,要虚心学习,忌狂妄自大,闭关自守。

(四)对待事业,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具有真才实学,忌华而不实,腹中空空,得过且过。

(五)对待前途,目标适当,信心十足,锲而不舍,善始善终,忌无头苍蝇,或好高骛远,半途而废。

(六)对待冷遇,能屈能伸,忌自暴自弃,怨天尤人。

(七)对待挫折,吃一堑长一智,淡泊洒脱,忌一蹶不振,自甘沉沦。

六、女大学毕业生面试时应注意礼节和举止

在求职面试的过程中,每个毕业生都不能忽视礼节和举止。而女毕业生应该特别注意这一条。一位精于此道的先生说:男性面试的成败是由面试决定的,而女性面试的成败则在面试前就决定了。此话未必当真,但女大学生在应聘中的外在表现比男性更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同着装打扮一样,女毕业生在礼节与举止方面也要注意适度。在主考者面前故意撒娇、忸怩作态或举动过于泼辣、随便、无所顾忌,尤不足取;而过于羞羞答答、畏畏缩缩,也会导致失败。在面试时,要保持女性应有的热情、大方、端庄、明郎的态度,交谈时要面带微笑,要眼睛正视对方,否则会被认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缺乏为人处世的能力;如果表现过了头,又会给人留下过于轻浮的印象。女毕业生参加面试如何为自己造型?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参加面试,推销自己,给人留下第一印象。来自你的造型、装璜。二十几岁的女孩子,正是惹人喜爱的年华,如果用得体的衣着和发式把自己装扮起来,留给招聘者的良好印象将是许多男士所无法比拟的。造型的美与不美颇有讲究,应聘既不是与恋人约会,也不是参加选美比赛或服装展览,服饰和发型过于摩登,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会给主考者以轻浮的印象;而过于土气、呆板,也难体现出女性的青春之美。因此,应出时的着装打扮应该尽量得体——符合自己的身份,最佳效果是:既保持女性的端庄姿态,又能洋溢出

健康、活泼的青春气息。

七、双向选择是怎么一回事

1.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

供需见面是指供方:毕业生的培养单位,如大专院校、中专学校等,与需方:各用人单位,在一起经过充分协商,提出分专业,分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就业方案。学校与用人单位也可相互直接联系,学校向用人单位介绍本校的专业培养、使用方向以及毕业生的具体情况。而用人单位则向学校介绍本单位的情况、需要毕业生的情况以及具体要求,双方协商落实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方案。双向选择是指用人单位通过各种形式与毕业生直接见面洽谈。学校可向毕业生出具推荐函(信),毕业生则可通过多种途径与用人单位直接面谈落实工作单位,确定单位后,毕业生和用有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经学校和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同意后,即可形成就业方案。

2.双向选择活动的形式

(1)集中、统一的双向选择洽谈会,在某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邀请各有关用人单位,在指定地点,公开选择、录用毕业生,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择业范围、就业机会意愿及主观条件,对照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与用人单位洽谈协商,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就业协议。

(2)用人单位分别到学校直接选拔录用毕业生。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条件要求,以及毕业生个人条件,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应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见面洽谈,落实就业岗位。

(3)校、系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牵线搭桥。由学校根据征集、掌握的毕业生需求信息和毕业生情况,向用人单位推荐、介绍毕业生,向毕业生推荐介绍用人单位,经双方同意确认后列入就业方案。

(4)毕业生自荐。毕业生根据学校公布或自己获得就业信息,持学校发给的推荐表及其他有效证件,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上门与用人单位洽谈,签订有效的就业录用协议。

6.就业方法与就业政策 篇六

对于630万即将走出校门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而言,步入社会的第一步迈得如何,直接关系着他们今后的成长之路。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力部署下,我国各地高校积极探索形式多样、贴近学生需求的就业引导和服务政策,在推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职业能力:瞄准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就业工作满意度保持在95%左右――这是同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始终保持的良好状态。

“我们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昕说:“在学校的专业调整和招生计划编制工作中,就业状况已成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

近年来,同济大学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为一体的联动机制,探索人才培养过程的复合型、灵活性和适应性。坚持按专业大类招生,高年级学生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全校学生也可选修第二专业、跨校辅修。

没有很好的教学质量,就没有良好的就业保障――在同济大学的每个院系,这种观念都深入人心。为了建立起新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建立了就业状况与人才培养的反馈联动机制;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毕业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学校又大力实施“创新型教育行动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了设立“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直接投入4800余万元建立覆盖学校所有学科门类的.20个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学校还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使学科布局与校区布局结合、产业链与学科链对接,为学生提供了在实践中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

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振华港机、中西部城市建设等重大工程中,同济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课程设计、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检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创业成才理念得到深化,社会服务意识全面提升。

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实训的开放平台

在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一项名叫“百县千企联姻工程”的项目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学校通过与企业、社会多种资源的融合,推进工学结合,为广大学生拓宽了实践和就业的渠道。

目前,学院已与省内外106个县(局)、917个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188个,校外实训基地163个。

“通过联合各方组成协调领导小组,夯实责任,保证经费,加强定性、定量考核,奖惩结合等5项举措,这项工程的效果逐步深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曹毓刚说。

近3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82.7%的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就业。

为了建立学校的就业品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定期“回访制”,要求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定期到用人单位进行回访交流,及时调研掌握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在这种良性的深度合作中,学院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模块式”等12种各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坚持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基础,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实践教学过程。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及行业精品课程13门。

曹毓刚说:“仅有硬件还远远不够,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学校先后派出276名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50多名教师兼任企业技术顾问。聘请兼职教师261名、客座教授9名。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涌现出国家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劳动模范3名,省级教学名师、师德标兵、职教名师17名。

就业关爱:构建全方位服务长效机制

同济大学通过定期联系数千家用人单位、建立校地“人才服务合作站”、联手人才中介、开通骨干企业“招聘直通车”等方法,每年组织千余家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学生就业信息网每年发布需求人数达5万人次以上,毕业生供需比连续3年超过1:6。

“就业绝不是学生毕业时才要关心的问题,必须着力构建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李昕说。

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同济大学设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项目,建立校、院两级,全程化、全覆盖、分层化、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建立以选修课为核心、专题讲座为辅助、形势任务课为拓展、网络学堂为补充的每学年覆盖近2万人次的全程化课程体系;建立以新生教育为基础、个案咨询为主体、现场咨询为特色、社团活动为载体的多样化辅导体系;建立以校外培训为途径、校内办班为渠道、业务讲座为媒介、集体备课为平台、企业挂职为契机的精英化师资体系。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的“双困生”,开展就业援助“手牵手”活动,从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入手,通过座谈会、导师制、团训、面谈等多种形式,为困难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支持,受益学生人数超过300人。

而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全体教职工都分别承担着帮助一定数量学生就业的任务,并要参加相关考核。

7.就业方法与就业政策 篇七

在当今这个适者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 企业分工越来越细, 对毕业生的学习能力与文档整理能力要求很高, 需要快速适应岗位。因此, 必须在学校教育阶段与就业对接,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师更多的是给予方法启迪。笔者认为, 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应尽可能将学生引入主动学习的轨道, 只要识字和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与正确的学习方法, 主动研修的学习模式并不困难。作者有幸在企业工作多年之后, 走上高校教育之路, 尝试性地在高职高专的数字版权概论课程中采用启迪式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只要我们耐心、持之以恒地采用启迪式方法, “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找人难”的局面必将改变。

一、启迪式方法的思路与规划

启迪式方法与传统填鸭式教学不同, 是一个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最终到“要学我”的三部曲过程[5]。

“要我学”是根据教案内容, 给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主题, 考虑到课时有限、学生人数多的具体情况, 将学生进行分组, 不同的小组设置不同的目标主题, 组员间要根据各自特长分工合作。在此阶段, 主要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要吃透教学方案与内容, 布置的主题要与课程内容高度相关, 难度适中, 只要各小组尽力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 而且解决方案不是唯一性的。此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中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课堂教学留出充裕的时间, 创设动态的教学流程, 设计出切实可行与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 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自主学习的经历中成长。

“我要学”是学生根据组内的主题, 结合已经掌握的理论基础, 借助具海量资源的互联网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源, 将所有资源整理起来, 然后进行分析, 把最有价值的资源 (包含但不限于工具名称、安装使用步骤、注意事项) 提取出来, 按照模板要求形成一份有效的文档。在此阶段,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重在指导与引导, 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整理归纳能力。

“要学我”是各小组在课堂讨论时, 大家对”我要学”整理的资料进行讲解与分享, 对于做得不太好的小组, 可以从做得好的小组或者做得好的环节进行学习。在此阶段,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重在监督, 作科学负责的激励评价, 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重在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启迪式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是任何水平的教师都能驾驭的, 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 并不等于教师可以不讲, 教师要少讲、精讲, 但要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指导与引导学生入境, 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并快乐着。在备课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是备教材, 更重要的是备方法, 做课程的研究者, 做课改推进的有心人, 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实现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在”要我学“阶段, 教师布置的专题要求要足够详细, 形成文档, 确保学生完全理解专题任务。在“我要学”阶段, 教师要与学生保持沟通, 及时给予指导, 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 适时纠偏。在“要学我”阶段, 教师要让各组派代表进行演讲, 组内外同学参与点评, 指出优点与不足, 教师必要时给予解释、支持与赞赏。

二、启迪式方法教学实践

数字版权概论课程是随数字出版的发展势头应运而生的。经过对内容提供商———上海数字世纪网络有限公司和上海虹口数字出版园区电子书包应用示范进行调研, 他们都一致认为数字版权保护对数字出版能否真正取得成功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为了发挥科研项目在教学改革方向上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在高职高专数字版权概论课程中, 结合承担的国家级项目———新闻出版数字版权保护技术重大研发工程, 我们设立了内容、格式转换工具, 阅读器工具和数字水印工具三大内容分六个专题进行“要我学”的分组准备, 每个专题包含查找工具和工具使用文档整理工作。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 设组长一名, 小组成员间互有分工, 共同协作完成专题。为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重在方法教育上, 在格式转换工具查找方面, 允许不局限于指定的word到pdf格式、pdf到epub格式和pdf到动画格式间的转换。在“我要学”阶段,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准备方法, 小组长对应团队领导职务, 给组员分工, 组员有负责查找资料的, 有负责整理文档的, 有负责演讲的, 有负责汇报的, 培养学生的小团队合作能力。在准备过程中, 学生通过QQ与飞信等信息化工具与教师及组员保持密切沟通。比如, 在准备图像水印工具的过程中, 组员把找到的工具及时与教师互动, 发现有的学生把在word文本中嵌入图像信息当做图像水印。教师获悉这个情况后, 及时向学生澄清图像水印的概念是指数字内容本身为图像, 而非水印信息为图像, 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了相关理论, 同时在文档整理前及时发现, 避免文档整理的无用功。在“要学我”阶段, 一方面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 让组内外学生与演讲代表互动, 另一方面在上机实训时, 让小组间互相指导, 培养学生的大团队协作能力。很多学生表示专题让大家受益匪浅。表1为摘录的部分软件工具, 其他相关成果限于篇幅关系, 暂未列出, 但将作为课程积累资源置入课程网站。

整个方法的教学实践过程像企业开发产品一样, 教师起产品经理作用, 组长起功能领导作用, 各个组员负责不同的模块, 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这种在学校教育中采用企业工作模式的对接, 实践下来深受学生欢迎。整个实践过程注重方法教育, 掌握了方法, 学生掌握的就不是数字版权概论一门课程, 而是掌握了就业生存的金钥匙。

课程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 在教学中重在传授企业需要的学习方法与工作方法, 充分点亮学生的智慧,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数字版权概论课程中, 结合企业工作现状与数字版权保护技术重大研发工程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内容进行试点教改, 以学生为主导, 以教师为引导, 分组自主查找资料完成专题,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形成切磋研讨式的课程教学新格局,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 与传统填鸭式教学相区别的启迪式方法的教改效果基本达到对接就业的预期目标。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与就业对接的教育方法指导高职高专教学, 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提前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数字版权概论课程中, 结合数字版权保护技术重大研发工程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内容进行试点教改, 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配合, 启迪式方法的教改效果比较理想, 学生评价良好, 达到了对接就业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就业,启迪式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5]夏冰.现代教育理念“要学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6) .

[2]马海国, 马文倩.传统教学模式分析与改革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6) .

[3]李娜.高校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3) .

8.就业方法与就业政策 篇八

【关键词】学生 就业现状 促进大学生就业

随着新时期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和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岗位的进一步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探索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003 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 年的145 万猛增至212 万人,到2013 年达700 万,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人才资源储备大幅增加。然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速缓慢,以致就业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名牌效应”“性别歧视”非常明显

许多用人单位喜欢瞄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导致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别很大。同时,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企业只要男生,拒绝女生,导致很多专业女生就业十分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准备不足,对自己没有明确定位

一些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自己该怎么办,不会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网络等新兴媒体搜寻招聘单位和工作岗位,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还有很多毕业生自立意识不强,在择业时,依靠父母、朋友、同学和师长给自己出谋划策来进行取舍,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长、学校、老师身上,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错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企业需求与个人愿望不匹配,产生错位,影响就业。很多大学生盲目追求成熟型企业,盲目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在工作地域选择上“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一应俱全,强调追求丰厚的待遇、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忽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的思想,常常导致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而错失良机。

(五)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过硬,缺乏有效竞争能力

一些大学生在参与就业竞争时,自信心不足,表达能力欠缺,很难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部分毕业生虽然专业技能较好,有一定的能力特长,但在日常的社交文明礼仪、为人处世之道上有很大欠缺。比如不会尊重他人,没有学习的意识和姿态,缺乏责任心,也丧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探析

(一)毕业生要做好就业准备

1.明确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而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自我培养,通过媒介、讲座、交流等各种途径找出自我差距和着力提升点,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开始有意识地改进和提升,以量变促成质变。

2.调整就业观念及期望值。积极转变思想,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降低期望值。眼光不能老停留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客观地分析就业现状,到中小城镇、农村、基层、西部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3.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和优势劣势深入分析,增进自己对社会现实及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积极规划思考自我发展,主动走进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知识储备和训练应聘能力,作好充分的应聘准备。通过假期实习等方式提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调整,提升就业技能。

4.广泛收集信息,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尽早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就业信息,分析专业状况,对自己的专业合理认识,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社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和谐统一。

5.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大学生应积极加强自身修养.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创业精神、独立性等,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时应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客观主动地推销自己,适时地在有限时间内介绍自己、事业目标、兴趣、专长以及自己对所选单位的了解和态度,让用人单位了解你、接纳你;面试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恰当地评价自己,交谈中要善于介绍,善于理解,善于概括。最后,对面试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二) 学校方面需做工作

1.学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规划作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专业和确定培养模式,建立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更加自觉地接触社会,勤于实践,及早培育自己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2.加强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修养。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把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公德意识,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做人准则,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习、会思考、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有修养的大学生。

3.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请专门教师主讲

把毕业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第一部分由学校专门教师主讲,第二部分由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主讲。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含(1)就业心态的教育,(2)职业定位的教育 (3)应聘方法的教育,在短期内强化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提高大学生本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沈涛.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在理工科专业课中渗透的探索.水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9期

[2] 东山 陈 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的培养. 中国电子商务.2012年第10期

[3] 包文斌.关于大学和谐性就业问题的思考.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12期 (总第978期)

9.就业方法与就业政策 篇九

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一直是学院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进一步加强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服务力度,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学院非常重视就业过程中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等困难群体学生的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工作,通过建立就业帮扶制度,加强就业指导,提供经济援助等多种形式,力促困难毕业生充分就业,帮助他们实现满意就业。

一、工作原则

按照“重点关注、重点帮扶”的原则,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安排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尽快帮助他们就业。

二、帮扶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注:各班辅导员是帮扶第一责任人,要准确掌握就业困难毕业生情况,增强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帮同学之所难、扶同学之所困。

三、帮扶措施

1、建立困难毕业生档案。第一时间做好困难毕业生的摸底、调查工作,对困难毕业生建立档案,进行分类指导,建立信息统计报送制度,及时掌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2、一对一帮扶。根据困难学生就业的不同原因、不同特点进行重点指导、重点帮扶,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免费提供切实有效的求职技巧辅导和岗位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3、加强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帮助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就业;加强思想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等方式,及时疏导他们因就业问题而引发的焦虑和悲观情绪。

4、提供优化的就业服务。通过短信、电话、QQ、微信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困难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优先推荐、个别推荐等措施,积极为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

5、政策帮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积极帮助困难毕业生,利用省市、学校有关优惠政策,为其提供政策引导,利用对策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求职技巧上的实际困难。

6、经济援助。对困难毕业生,根据实际情况,向学校申报,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减轻其经济压力,促成其顺利就业。对离校后未就业的困难毕业生,主动关心,保持联系,使他们离校后能享受到国家和地方的有关优惠政策。

四、典型案例

1.湖北大悟人,1992年3月出生。2012年9月录取到我院专业。入学后,通过辅导员谈话了解到,在他11岁的时候父母因患有胃癌,相继离开,之后由他的叔叔家抚养长大。叔叔和婶婶在家务农,农闲时叔叔在工地上打工,叔叔家有两个小孩分别读初中和高中,家庭经济很困难。每年的学费是暑假打工和叔叔的供给才凑齐缴清。在校期间,一直在做兼职,一方面可以赚得生活费,分担家里经济压力,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

根据这种情况,我院第一时间建立学生档案,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措施,由辅导员作为帮扶人,平时不定期联系该学生,交流谈心,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增强自信,2014年5月至6月,学院多次向该生推荐合适的顶岗实习单位,最终确定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

实习期间,学院领导和辅导员不定期了解该生的实习情况,针对实习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帮助,因实习期间表现优秀,毕业后,直接留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作。

5.每年我院积极开展关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43号)的相关工作。2015年底,我院统计了2016届困难毕业生基本信息,经过辅导员推荐,学院研究决定,最终确定8名学生获得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鼓励他们积极就业,树立信心。

上一篇:作文评语:高中作文评语下一篇:跳绳2体育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