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乐学语文的方法(精选11篇)
1.让学生乐学语文的方法 篇一
尝试让学生乐学课程教学反思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为了所谓“快捷、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单纯地追求升学率,我们心浮气躁根本不给学生尝试、探究的机会,也没有耐心等待学生尝试、探究,总觉得让学生尝试太慢、太浪费时间了,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不管学生会不会都要先讲,然后让学生做练习题,即使做练习有的老师也不放心,学生刚感觉有一点困难还没有来得及探究、思考,老师就迫不及待地进行详细讲解了。学生没有尝试的机会,缺少学习兴趣和动力。
由于教师讲的过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同时也产生了思维惰性,遇到问题不努力探究而习惯于等待老师讲标准答案。更为严重的是有一些教师为图省事、节约时间、安全、大容量,而把应做的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改为让学生观看用多媒体播放的实验课件、视频,有的甚至直接在黑板上讲实验,剥夺了学生体验和尝试的机会。好多知识学生由于缺乏体验和尝试而无法真正理解、无法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只能死记硬背,为了考试能得高分而不得不反复进行枯燥无味的解题训练,学生在课堂没有快乐、没有兴趣,有的只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煎熬。
每当我看到一个个目光呆滞、戴着近视眼镜的学生时,就想到人工饲养的老虎和笼子里的鸡。当人们把这些老虎放回大自然时,发现它们生存能力极差,饥饿了也不能自己寻找猎物进行捕食,把小山羊赶到它们身边,它们不但束手无策,反倒被小山羊追得四处逃窜;而笼子里的鸡就更可怜了,不但吃什么、吃多少受人的控制,就连活动也没有自由,根本就没有独立、自由觅食的机会。我也由此常常联想到一个能自己动手吃饭的.人却偏偏不让他自己动手吃饭而要由别人来喂他,这是多么可悲和无奈啊!上课讲得过多的教师,无异于老虎和鸡的饲养者和那个乐于给能自己吃饭的人喂饭的人!
读了13-14期《人民教育》邱学华老师的文章《请不要告诉我,先让我试一试》及其他专家关于尝试教学法的文章深受启发和教益。使我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尝试和体验的机会,青少年活泼好动,尝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尝试还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感性认识为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学期开学,我也尝试着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化学教学,每堂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后,就出示教学目标和有关问题、练习题,然后让学生自学教材和有关参考资料,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尝试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鼓励他们相互间讨论,对于学生讨论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再进行点拨、讲解。
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造尝试、体验的机会。例如学生能自学的就让学生自学,学生能讲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讲,应该演示的实验教师就保质保量地进行演示,学生能做的实验就努力让学生自己做齐、做足。学生有了尝试的机会、有了亲身的体验、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有了表现的舞台,真切地感受到化学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就更加乐意学习化学,学习化学就更加兴趣十足,极少有上课打闹、睡觉的了,成绩也得到了稳步提高。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尝试──让学生乐学!
2.让学生乐学语文的方法 篇二
关键词:语文教学,快乐课堂,建议
如何才能让学生乐学语文呢?除了要求自己有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宽等基本的要素外, 我还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乐学氛围, 使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从而达到快乐学语文的目的。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和颜悦色地走进教室, 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组织教学
有人说过:“笑能拉近距离。”对此我深信不疑。所以, 在课堂上我总是面带和蔼可亲的微笑, 极力走近学生, 消除师生间的距离, 从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自信地思考, 踊跃地回答, 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这种做法我觉得还是蛮有效的。课堂上他们乐起来了、活起来了, 变得主动了、变得积极了。
建议二:设计多姿多彩的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情感染法。这种方法尤用于歌颂、赞美情感的课文, 老师首先以饱满的情绪, 激昂的语言、设计充满激情的导入语, 把学生带入洋溢着激情的氛围中, 更好地体会课文内容。悲情渲染法。遇到这种情感基调的课文, 我往往会用音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再加上老师低沉缓慢的语调以及渲染悲情的语言, 使学生受到感染, 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课文主题。拓展积累法。设计与课文相关的谜语、成语、名言、诗歌、歌曲乃至故事等, 既达到自然入题之效, 又拓宽了知识面。
建议三:创设生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灵性, 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为此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 让学生觉得兴致盎然, 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坐井观天》一课, 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认字、读文, 不感到枯燥无味, 我就在课前做了青蛙和小鸟的画片头饰, 用大纸箱子做了水井口, 安排素质好的学生带着头饰分角色表演。学生兴致很高, 都争先恐后地举手争取朗读和表演。在这样生动的教学中, 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象, 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 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建议四:设计饶有兴味的游戏, 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比如, 在巩固生字或者拼音时, 在课件上设计小博士、笑脸、摘苹果或者捡贝壳的游戏。和小博士打招呼, 小博士给我们带来了礼物;汉字写在笑脸上, 一个个可爱的汉字宝宝怎不吸引孩子呢?看谁摘得捡得多, 此时氛围中的孩子, 往往都会争着摘争着捡。或用彩色卡片书写生字, 让学生认读并举卡领读。这样既让学困生在趣味中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又自豪地当了回小老师, 可谓信心满满。
建议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尊重他们的理解与思考, 为学生主动学习扫除心理障碍
我在授课时, 课题板书后, 常常让学生看课题, 获信息, 猜文意、质疑问, 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养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 此法很有效。
建议六:给合作小组命名, 不断增添新鲜感, 提升学习兴趣
围绕单元主题命名, 一单元一组。以合作小组自己命名为主, 有困难时老师可给予帮助。如“战争”主题单元时, 小组分别命名为“抗日战争”组、“解放战争”组、“抗美援朝”组、“淮海战役”组、“平津战役”组、“辽沈战役”组、“台儿庄战役”组等, 以成语命名其中有“才华横溢”组、“妙语连珠”组、“金玉良言”组、“博学多才”组等。以“感受自然”为主题的单元, 可给合作小组命名为“山清水秀”组、“鸟语花香”组、“花红柳绿”组、“风和日丽”组等。
建议七:师生共同设计完成板书, 挖掘出学生的自信与创造力
充分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中之重, 那足见其重要性。我常常将课文重点设计成概括而又醒目的板书, 引导学生将课文重点内容书写在老师设计的板书的相应位置, 学生完成得很好, 而且为他的板书自豪、骄傲, 常常是争先恐后来填写板书。
建议八: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收集资料, 课堂上精彩展示;小组合作讨论, 轻松探究疑难;讲趣味语文故事, 调节沉闷的气氛;选课文中的三四个词语, 同桌两人上台, 一人比划一人猜;制作课件, 辅助教学等, 都是课堂激趣的好方法。当然方法还有很多,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3.如何让学生乐学语文 篇三
关键词:学生;语文;兴趣;方法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学习起来见效很慢的学科,而且写作文又有难度,常常使学生望课兴叹。如何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实践告诉我们,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充满欢笑,让语文课愉悦起来,倒不失为“良方”。
一、兴趣是动力
动力是学习的前提,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一环,而兴趣是动力的一种。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
1.以声感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生动形象的描述、准确精辟的分析,都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激情。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素质要高。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自己的普通话学习,有时跟着电视里新闻广播员学,有时跟着录音磁带学,一有空,就练习读、说的能力。在课堂学习中,我注重实践应用,注重信息反馈。学生们喜欢我用普通话讲课,就连几个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开始学说普通话了。
2.以情动人。语文这门基础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就在于抒情性浓。每一篇课文,除了给人以知识外,还使我们收获一种感情的熏陶和感染,喜悦、深沉、悲哀、激动、抑郁等多种感情让我们去体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必会感触颇深,这时就需要教师的诱导。如教《听潮》一文时,教师可用优美的、充满诗情的朗读,把海睡着时的幽静、和平、愉悦的神秘之感,海醒着时的兴奋之情及海愤怒时的凶猛搏斗之势读出来,让学生体会作者溺爱大海、溺爱海潮的感情,领会作者对生活、对未来的热烈追求。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把听者与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美感自然就产生了。
3.面带笑容授课。“笑容是能传染的”,不记得哪一位名人如是说。对此,我也深信不疑,所以我渴望自己把它传染给学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自己也有喜怒哀乐,但我总是告诫自己进入教室就要面带笑容。我的笑容告诉学生,面对他们我是自豪的、开心的,是他们令我觉得满意、富有、幸福。我发觉我的笑容总能传染给他们,使他们快乐起来。一个学生能带着快乐的心情去上课,当然其收获要比带着忧愁的心情去上课多。
4.教师精练的、鲜活的板书,也有利于学生的乐学。如:教两首赠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把这两首诗中的人物、地点、景物用简笔画画在黑板上。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
5.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在教《变色龙》一文时,文中的人物很多,我就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假如你是奥楚蔑洛夫、巡警、赫留金、独眼鬼,你该怎么读?学生进行了分角色反复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评议,从读中学生体会到了奥的狡猾善变、阿谀奉承及那些陪衬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学生们争着举手,积极主动充当角色。这种生动、活泼的气氛令我大为感动,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注意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兴趣很高,效果确实很佳。
二、方法是关键
叶老说:“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注重教法。就好比现在有一个钥匙和一把未打开的锁,教师要教给学生开锁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开,而不是教师把它打开。实践证明,采用恰当的教法,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是学生乐学的一个关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乐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1.以鼓励表扬为主。不管是检查预习情况、课堂提问,还是学生读后独立思考的答案,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要鼓励,对回答正确的要表扬,尽量避免用批评的语言——“你真笨!”或“人家都会,你为啥不会?”因为学生虽然答错了,但经过独立思考了,也得给与鼓励;答对了,受到表扬,学生就能体会到自己动脑掌握知识的甜头,就更有信心去学。
2.给学生创造说、读、写的机会。课堂上,教师只管一味的讲解,把学生当成盛东西的容器,这样,当容器塞满时,学生就会厌学了,不如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去说、去读、去写。魏书生先生曾说:“只解放学生的耳朵,而堵住学生的嘴,拴住学生的手,对于处在广大第三世界的学生,就会越来越没有兴趣。”这话确实有道理,想要学生积极、主动去学,必须让他各个感官都参与,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学生才会感到自己发挥了主体作用。
3.恰当采用多媒体手段。恰如其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有利于学生乐学。我在教《变色龙》时,就制作了奥楚蔑洛夫五次变化的幻灯片,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他,用讽刺的语言挖苦他,对奥楚蔑洛夫多变的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百闻不如一见”,恰当使用幻灯片,确实能吸引学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当然,使用不当,效果也会适得其反。
4.开展竞赛活动。有一次课堂上,我说:“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刚才学的两首诗背诵出来,谁就是我们班的记忆大王。”结果,同时举手的竟然有二十多人,学生的兴趣被我开展的小小竞赛激发起来了,效果当然就好多了。
4.让学生乐学语文的方法 篇四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每当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尽其所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
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对他们说,“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抽象概念,还不大能明确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
通过揭开谜底,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能设法在画面上表现出风的存在,是会感到佩服的。这既具有启发性,又从某种程度上落实了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
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4-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读,争当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利用图画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随后相机指导朗读,带着兴奋的心情,自信的口气读。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三、读说结合。
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发学生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想风、说风、画风,通过句式问:“你想怎样画风?”先让学生说一说,再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
短短的四十分钟虽然过去了,但这节课给了我许多的启示,他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是功夫篇,需要老师用心一点一滴的`去学习,去积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同时从以上的教学点滴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的源头活水就在于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启发学生,构建知识系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让课堂生动、精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请教其他老师、看些优质课和教学书籍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反思
《植物妈妈有办法》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集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身,深受师生的喜爱。在备课、试讲、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我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成长。
首先我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这是引导学生体验自己学习的成果,看到学习的成效,产生对自学的心理认同。接下来我提出问题: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这个问题指向学生对全诗的整体的初步感受,学生能朦朦胧胧地感觉这首诗好美、有趣,于是我顺势引导:“为什么这首诗会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采取幻灯演示、动作表演、想像体会、朗读表达等方式充分调动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亲历获得美、趣、乐的过程,然后我又问:“你现在觉得这首诗怎么样?”学生说:“太美了!太有趣了!太好听了!很动听。”“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我觉得很有意义。”同样的问题,反映出学生情感体验的加深、丰富。
这时,我继续启发学生:“你能把体会到的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吗?选一种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自己朗读全诗。”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之后我又加以点拨:“今后拿到喜欢的文章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去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样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由对一首诗的关注升华到对阅读乐趣的体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先让学生自己说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又出示了椰子靠海水流动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让学生推测椰子传播种子的方法,最后出示了四幅图让学生推测传播方法。这一连串的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课外阅读、探究学习的乐趣也尽在其中,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5.让剪纸剪进课堂 让色彩染乐学生 篇五
剪纸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题材广泛,深受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当代小学生可以卡通、漫画的熏陶下长大的,对国外动漫文化知之甚多,而对于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却知之甚少。因此,如何让小学生认识并初步掌握剪纸艺术的技巧,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剪纸的特点是单纯、朴实、线条简练、粗健,线条块面高度结合,富有装饰性,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剪纸实践中,运用多种方法使作品色彩变化多样性。不仅让学生了解制作剪纸作品全部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净化心灵,又充分发挥了色彩在剪纸的作用,使作品更加美观,让学生创作中享受色彩美的过程,在欣赏中体验剪纸作品的快乐。下面就用我的实践和心得体验来浅谈小学美术剪纸实践中渗透色彩教学的研究。
一、初步工作——为剪纸渗透色彩奠基础
教师的准备:(1)收集学生喜爱的民间剪纸作品;(2)刻制、复制一些儿童题材的剪纸作品,(3)用油印办法刻印若干画稿或叫刻样,发给学生复制参考,(4)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学生的准备:(1)准备剪纸材料:复写纸,各种颜色鲜艳的腊光纸、标语纸、铝铂纸、彩色卡纸和绘画工具等。(2)制作工具:用美工刀作刻刀,并磨锋利。用木板、层板、硬纸板等制作垫板。(3)协助老师收集民间剪纸资料。
二、运用范例——巧用彩纸点剪纸 范例是直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术课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以各种题材,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剪纸作品为范例,引导小学生仔细观察剪纸的特点,再直观的讲解剪纸的特点,形式以及方法和步骤,教师亲自示范,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和步骤去剪,剪刻完毕,再对照“范例”进行检查。另外,范例的直观性亦可增加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通过范例,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启发学生去想象,去创造。如:剪双喜宇,可以用多种方法去剪。一是把一张正方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剪出字形在丰满,笔划端正的双喜字;二是把正方形纸对角折三至四次,按图案折剪的方法,剪出喜字纹样,打开是圆盘喜字等等,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折剪方法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去联想,在此基础上去创造。除此之外,还可把喜字变形,可方可圆,可长形等等,还可以在喜字两边添加纹样,如:在喜字两边添加梅花、喜鹊、荷花、鸳鸯、双凤和龙凤等等;再如:又可把喜字中方口变形,变成心形,即“O”叫心心相印喜字。高年级同学可以在“喜”上进行添花加叶,让字变样。同时,也可以运用多种色彩卡纸来剪纸,剪完可以运用绘画工具进行添色;也可以把纸先染色再剪纸,剪出来的作品五彩缤纷。
三、剪、色结合——剪出五颜六色纸
剪纸不仅能反映民族特色,而且还能反映现实生活,抓住现实生活中最动人的、最能表现内容的形象,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和简练的线条,创造具有装饰性的艺术之花。剪纸的装饰性没有绘画那样可以细致人微地描绘事物,但是把剪出的花草和人物进行绘画加工,则剪纸变得五颜六色,栩栩如生。
在剪纸的教学中,光是单色剪纸,学生就会觉得乏味无趣,甚至讨厌剪纸。例如:在辅导小学生剪“祥和福临门”的时候,哪部分应剪掉,哪部分应连接,剪纸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设计图案中的布局、结构安排等等都要和学生交待清楚。如果用红纸剪出作品,那这幅作品让人感觉单调,无味。这时教师鼓励学生勇敢的去想象,去创造,使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加工,运用水粉颜料上色,剪出五颜六色纸的作品,使剪纸锦上添花,栩栩如生。
四、自我展示——剪纸色彩互渗透
剪纸是造型艺术,要显示或增加其美就不得不借重于色彩,何况剪纸又有衬、套、拼、染、填等制作方法,需用色彩之处很多。在小学美术剪纸实践中,可以运用简单的方法让剪纸和色彩相互渗透,即当学生完成剪纸作品后,教师和学生分别把作品粘贴在自己喜欢的“作品展览”上。如在“作品展览”上设计一件黑色毛衣上,贴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蝴蝶,或在“作品展览”上设计一件白背心上,贴上一个红色的团花,奔马贴在背包上,窗花“福”“喜”字贴在美术教室窗户上,并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讲述自己的创作意图:黑色的中式毛衣佩上红黄蓝三原色的蝴蝶,使色彩更亮丽,为传统的民族服装增添了现代感,这类作品的装饰性强,赋予服装以活泼、灵动;贴在背包上的奔马,更能体现主人的个性;而蝶恋花图的创作意图是为一个小学美术剪纸创作宣传画,手拉手的儿童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总之,每幅作品都能显示出学生非常的创意,学生不仅看到自己剪出的作品,更能在剪纸实践中渗透出色彩之美,从内心里产生成就感。
剪纸欣赏的内容极其丰富,一节剪纸课对学生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课后教师多收集资料,培养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组织的各种比赛,用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剪纸实践证明,只要立足中华民族剪纸的古老文化内涵,根据本校的特色去挖掘潜能,定能在剪纸实践中渗透色彩教学——以点带面、以衬带托、以单添双,突破了剪纸这一“点”单色,使剪纸剪得有声有色,让农村小学剪纸走进课堂,让色彩染乐孩子的心灵,让剪纸之花在校园争奇斗艳,尽情绽放。
6.让学生乐学语文的方法 篇六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字经》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和节奏,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语感;同时长期的朗读和背诵,又可以锻炼幼儿的记忆力,刺激幼儿的大脑细胞更加活跃、敏锐,从而提高智力。中班幼儿不仅对三字经蕴含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三字经所告诉的道理有着一定的理解。把三字经通过适合中班幼儿有趣的形式展现出来,幼儿们既学到了语言又受到了道德熏染及人文教育,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为幼儿今后个人的成长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阅读意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而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把三字经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甚至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培植健康身心、良好性情、完整人格。在幼儿时代,在幼儿启蒙的时代长足的训练他们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那些文化品位很高的传统文化的精品,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丰厚的素养熏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乐学三字经”有效方法的概念、内涵;“乐学三字经”有效方法的含义研究。
2.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征的有效学习方法研究
3.中班幼儿“乐学三字经”的“有效方法”策略研究
4.中班幼儿“乐学三字经”对其言行及思想影响力的调查研究
5.“学习三字经”促进幼儿向上发展的案例研究
6.符合中班幼儿学习的“三字经内容”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了解中班幼儿学习三字经所遇到的几种常见困难或者障碍并探索解决的策略;通过调查,了解中班幼儿“学习三字经”的常用形式。
2.文献法
通过文献的检索和梳理,了解前人对幼儿学习三字经的研究成果,进而确立自己的研究重点。完成“乐学三字经”、“乐学三字经有效方法”的概念界定。阐明中班幼儿“乐学三字经”有效方法的基本特征。
3.行动研究法
结合教学中班幼儿学习三字经的实践,探索“幼儿学习三字经”的乐学形式、活动形式以及对幼儿行为活动的影响。
4.案例研究法
结合行动研究法,探索“幼儿乐学三字经”有效方法的组织策略、评价策略及保障策略。以案例为抓手研究“幼儿通过有效方法学习三字经”是如何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发展的。
5.经验总结法
7.及时反思让学生“乐学”起来 篇七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上完一节课后, 教师反思的第一个问题应是:我是否积极地创建了英语新课堂?我在这节课中真正加强了学生主体意识吗?是否让人本教育观的思想充满整个教学过程了?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 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当代英语教学的核心, 在英语教学目标组合中所说的:“What to teach.How to teach.Whom to teach.”中“Whom to teach.”即指教育主体 (mainbody) 为学生 (students) 。在英语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我们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计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做一个完整人 (the whole man) 的优越;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渴求得到尊重和满足;让每个学生拥有广阔的自由发展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放飞理想, 放飞希望, 体现自我价值, 舒展自信。
二、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素质化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在“三维”目标指引下的精神生产活动, 所以我们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是能否将教学过程指向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达成的定位是否建立在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我们是怎样围绕目标来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 又如何运用目标教授不同层次的学生?
如“Where’s your pen pal from?”首先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分析, 然后才能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
首先是基本目标的及时反思, 即全班同学都要在课堂内掌握的内容。主要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主要任务目标, 包括重点词汇、基本句型、听和说都要有不同的要求, 能设置一些情景, 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出新的知识进行语言交际, 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一目标中, 主要是通过控制教学难度来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生自主、合作学习中完成教学目标。
其次是弹性目标的反思, 即主要针对学习基础比较好、接受能力比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教材知识可以适当扩展, 对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要高一些。可以让他们活学活用教材, 还可以整合教材内容, 适当增加阅读量,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通过以上对不同目标的及时反思, 教师就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随机调控教学目标,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 做到教有所得, 学有所得, 各得其所。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怎样?广度就是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是否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而不是旁观者。深度即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究, 它可直接检验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如达不到理想的广度和深度, 则说明我们的教学模式不被学生所接受。
二是教学过程中是否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性并捕捉到学生学习中最明显、最具有活力和创新的亮点, 这些对自己的教学有什么启发, 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什么帮助?
三是教学过程是否遵循了英语教学的规律, 是否让真实有趣的任务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这些任务是否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学生有能力、有欲望去完成它们吗?
四是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学习, 如何理解语言和语境, 如何理解教学目标和交际目的。关注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是否准确, 是否存在困难和问题。
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方式带来了哪些教学实效, 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爱学、乐学和学会了吗?
四、对反思后的调控
著名教授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 一 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 课后反思对教师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上完每一节课后, 都要及时地对这节课的得失进行充分分析, 仔细地反思与总结, 认真评估自己的教与研的能力, 重新审视和完整教案, 扬长避短, 精益求精, 形成新的“二度”教案。从课堂上来, 到课堂上去, 让我们的后续教学更有针对性, 效果更理想。课后反思, 贵在坚持, 为了完成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 我们就应把自己的每一个思想火花, 每一个“也许我那样教会更好”的灵感记录在案, 让我们在不断积累、不断探索、不断评估、不断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真正成为深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研究型”的英语教师。
课外活动是初中英语学习的一个必要部分。
有句话说得好, “Practice makes perfect.”学生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需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来巩固和扩展。English teachers should create some language occasional activities outside for students to practice, which also let the student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the same of success outside classes.“What's more, organizing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is an effective way to arousestudents'interest in English learning.” (陈家麟, 1995) 。课外活动有例如朗读或演讲比赛、单词听写大赛、猜谜语、英语歌曲大比拼、英语角、英语小party等。这些同时也都是唤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有效方法。当然,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我们还可以邀请外国朋友走进我们的课堂, 参加国际夏令营, 到国外旅游度假, 学校与学校间交换外国留学生等。学习英语的过程也是掌握一门语言的过程, 是不能把学习和交流分开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达到运用英语交流的目的而又不乏乐趣。
8.让学生乐学语文的方法 篇八
关键词:语文教学 任务繁重 分科教学 学生乐学 教师乐教
语文课因为注重语言的工具性教学却受到了批判,被认为无法体现人文性,语文教学就必须是文章教学、文学教学或文化教学,唯有如此。这种批评有它正确的一面,但也有商榷的地方。如果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都把重点放在“语言文字”上,确实没有必要。但是不分时段、一味地灌输“文章”、“文学”、“文化”的内容又使得“语文”的内容过于庞杂,使得在语文课里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字,还要学习写作,学习文学,学习文化。结果,语文无所不包,语文无所不学,语文无所不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成了无所不容的大杂烩,没有具体明确的范围。
一、语文教学任务异常繁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
人们往往习惯地把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文学素养、文化素质的缺失,归为“语文水平不行”。于是,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违背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急于求全求多。比如,小学三年级起就要学生写作文,而且要“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艺术性”等等,这就是严重违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的表现。
语文课程几乎称得上是基础教育课程中任务最繁重的一门了,其根本原因是不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属性所导致的语文教学内容不明确所造成的。“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语言训练性”才是它的本质属性。所以,语文课主要是训练语言文字的课程,在语文课中,只要教使学生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写话,学会了用语言文字进行思想交流,那么语文的教学任务也就算完成。
二、分科教学才是语文教育的出路
语文的出路到底何在?我们认为,必须实行分科教学,专课专人,这才是语文教育的出路。
(一)建立多样性的语文课程形态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语文教育的先贤们就开始了分科教学的探索。由于当时中央政治局的批准,1955年秋,中学开始了汉语、文学分科教学。这次改革是“在我国语文教育科学化道路上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已有学者大胆地提出了语文课程的设置应包括幼儿园到大学后(含研究院)的总体构想:学前汉语言语教学、小学汉语文字教学、中学汉语文章教学、大学汉语文学教学、大学后(含研究院)汉语文化教学。虽然,这种构想还不见得十分科学合理,但是把语文课程进行了分解,却是对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采用分编教科书进行教学的实践的积极肯定。
恕笔者直言,从现在的学生语文水平来看,仅停留在“语言文字”阶段的仍有不少,有的大学毕业生的汉语水平甚至还不如外语。这也说明,“语文”只能完成“语言文字”的任务。现在的语文教学实在太浪费了学生们系统地学习文章、文学、文化的宝贵时间,即使是“语文水平”高的少数,也是自己对学文章、学文学、学文化有特别的兴趣的结果。我们为什么不能大张旗鼓地把文章、文学、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设而硬要糅在“语文”课里呢?
(二)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分科型”教科书
课程形态设置好了,下一步是组织力量编写不同课程形态的教科书,即“分科型”教科书。不管是语言文字课、阅读课、写作课、文学课等教科书的编写,我们都有过去积累的经验可以借鉴。
例如,继50年代的《汉语》和《文学》后,上世纪80年代又作了一些十分有益的尝试和实践。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小学《语文》和《作文》;三年制初中语文课本《阅读》和《作文·汉语》;中央教科所编初中试用的《阅读》、《作文》分编本;辽宁欧阳黛娜编《阅读》、《写作》分编本;人教社编中等师范学校试用的《文选和写作》《语文基础知识》分编本;而人教社所编“六年制重点中学”试用的高中教科书,迈出了更大更新的步伐,它在高中三年分别编制了《文言读本》和《现代文选读》(高一)、《文学读本》和《文学作品选读》(高二)、《文化读本》和《文化著作选读》(高三),另有《写作》三本分别供高中三年试用。大学语文则有《大学语文教程·文学》和《大学语文·写作》。这些探索,反映了当时语文教育工作者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对语文课程实行分科教学的热切期盼,其积极效应是不言而喻的。这种“分科型”教科书,是迄今我国“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课程形态最清楚的呈现。
(三)实行“专课专人”的教师上课制度
过去的语文教育要求教师都成为通才,这对于语文教师来说确是强人所难。但是,要想使语文教师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让某一领域的专家来当某一方面的语文教师,这不仅是有可能的,而且是语文教师队伍培养的方向,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方向。
实行分科教学就必须彻底打破一个语文教师包揽全部语文教学内容的局面。这就是务必由不同的教师讲授不同的课程,即专课专人,这是一项需要创新的重要的工作。如果课程分开设置了,教科书分科编写了,而教师不分开教学,那么,分科教学将是一句空话。因此,教育有关部门或学校要根据每一个教师的特长,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合理安排授课教师,具体就是,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课程(如,阅读、写作、文学等)都分别由专门的老师上课,这些教师分别就成了“阅读教师”、“写作教师”、“文学教师”等。这最大的好处是有利于教师积累专门的教学经验,使教师都成为某一方面课程的专家,从而使让学生都得到最优质的课程教育,实现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9.让学生乐学语文的方法 篇九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睛睛。然后,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怎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三、启发想像,静中思动。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教《惊弓之鸟》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更羸‘射’鸟”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了,就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说:“大王在摸摸胡须,好象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过弦了。”我又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我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演更羸的同学很自信,很老练,有点射箭能力的样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骄傲了点,课文中的更羸比较谦虚,书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可以试试。’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说明
10.让学生乐学语文的方法 篇十
“语文好玩”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的理念。我们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作为老师,要将课堂教授知识与孩子好玩的天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在好玩的过程中拓展学生思维,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增加对语文的乐趣,让学生感触“好玩的语文”。同时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摸索新课程理念,学生才能从多方面齐头并进,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掌握属于自己的语文知识。
一、利用录音、多媒体投影以及影视录像等教学手段创设活泼愉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语文好玩
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课件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课文录音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听录音无声读,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试着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在《桂林山水》中根据课文内容制作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水投影片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受漓江的特点。制作出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山水的投影片进行对比观察来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在课堂上适时地为学生搭建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语文好玩的乐趣
作为语文老师,要想让学生玩好语文,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到语文好玩。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个性发展的根基。我在课堂中穿插几分钟的活动时间,编故事、讲笑话、唱与课文有关的歌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另外,我把单调的课文改编成活泼的课本剧,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我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尝试,自编自演课本剧,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改变常规的作业布置模式,构建“作业超级市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去自主选择作业
常规的作业布置形式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布置作业,作业的内容、形式以及难度,不可能适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的保障实施。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学生大都喜欢逛超市,这是因为他们有自主选择喜爱的物品的权力。基于此,为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我们特地建立了“作业超级市场”。学完一篇课文后,学生可自己或两三人合作,设计一份作业,张贴到“作业超级市场”里,供他人挑选。每天,师生共同评选出一名最佳“作业设计师”(即作业设计选中率最高的学生)和一名最佳“作业挑战者”(即作业完成得最棒的学生)。最佳“作业设计师”、最佳“作业挑战者”,优先参加“每周之星”的评选。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作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几乎再也找不到拖欠作业的,真正地成了学习的小主人!
另外,课堂上老师还要带着满脸的笑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向学生传递愉悦轻松的情感信息,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自由而有序,民主而又和谐的氛围中与学生一起自然地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孩子们会表现出空前的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与主动,学生的个性在学习活动中尽情舒展。掌声、笑声、辩论声就会为我们打造出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授课中,让学生不断用掌声和欢笑声来体验和感受自己的成功和能干,来感受语文的“好玩”。让他们把“我能行”坚定信念深深地烙进自己的脑海中。这样,在小组合作探究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辩论声就会不绝于耳。高昂的课堂学习氛围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魅力无穷,洋溢成功。
11.让学生乐学语文的方法 篇十一
一、创设情境, 抓住学生的心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易接受情境化的教学, 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抓住学生的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 在讲“黄金分割”的时候, 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谁最美?展示两名同学的全身照 (照片来源于生活中, A同学身高比例适中, B同学人较高且上身明显高于下半身, 同时, 在准备照片的时候, 教师要找活泼、开朗的男生为例) 。教师设问:“你看这两人谁比较美?请你说出理由。”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 把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课堂中来, 让学生有兴趣去研究, 把身边的资源转变成数学问题, 激发学生热情, 从而快速地使他们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之中, 引出课题———黄金比例最美。
二、倾注情感, 获取学生的心
“亲其师, 信其道”, 数学教师要获得学生的信任, 在情感上师生产生共鸣, 避免教师唱独角戏, 津津乐道地讲, 学生昏昏欲睡地听。尤其是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 教师更要倾注更多的情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活动要面对全体学生。”但是,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也发现学困生的形成有很多的原因,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得不到关注和赏识, 缺乏兴趣, 产生了自卑感。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 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 而自己信任和崇拜的人对自己的赏识更能够给予无穷的力量。因此, 老师的赏识会直接形成学生巨大的内在驱动力, 产生自觉的学习愿望, 在不停地奋进中体验一次次成功的喜悦, 继而转化为信心的积累, 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学生。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做到对“走神”的学生多提问、让“粗心”的学生多板演, 与信心不足的学生多交流。
三、精心设题, 激发学生的心
“练”是数学学习的必需手段, 但是, 为了追求高分,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练习的数量多、重复多, 把学生强行拽入题海之中, 势必会使学生的负担过重,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 成为一种被动学习状态, 这显然违背了“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是否该反思, 我们课程改革的路上该做什么?笔者认为:数学课堂教学应精心设计有价值的习题, 关注方法的教学, 教师可以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法训练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 笔者设计这样的例题:已知点C和点D在AB的两侧, 且∠ACB=∠ADB=90°, E是AB的中点。 (1) 如图1, EC与ED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2) 当点C和点D在AB的同侧时, 上述结论是否成立?为什么? (3) 如图2, 连结CD, 并且F是CD的中点, EF和CD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4) 当点C和点D在的同侧时, 上述结论是否成立?为什么?
(5) 如图3, 若△CED是直角三角形, 求∠CAD的度数。
本例题充分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及“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知识, 设置问题, 层层逼近, 形成链式问题, 开阔学生的视野, 拓宽思维空间,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一题组的训练, 将静态的数学与动态的变化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图形的变化中理解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掌握了知识, 也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分组活动, 集合学生的心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改变学习方式。通过分小组进行课堂活动的方式, 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于探究。所谓的分组就是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以6人一组为宜, 分组过程中要注意“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 从成绩、性格、能力等方面实现小组最优化搭配。在小组教学活动中,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让他们敢说、敢想、敢问, 使小组能真正动起来。例如, 在进行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复习时设计如下例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图4, 点C在线段AB上, 以AC、BC为边在AB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ACM和等边三角形CBN, 设AC=a, CB=b, 连结AN、BM交于点P, AN交CM于E, BM交CN于F。试尽可能多地找出其中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关系。
进行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 由记录员记录讨论结果, 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 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促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有效发展。
【让学生乐学语文的方法】推荐阅读:
怎样使学生爱学、乐学并创新10-19
乐学美少年事迹材料07-22
音乐学理论教学11-05
音乐学科发言材料07-18
高校音乐学个人开题报告11-06
校级音乐学科教师培训计划10-04
我爱你中国音乐学论文11-03
三年级音乐学期末教学工作总结09-12
让学生和家长推荐学生的方法与技巧08-28
“乐学、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