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新高考改革解读

2024-10-31

福建新高考改革解读(共10篇)

1.福建新高考改革解读 篇一

2010年福建高考作文题解读

早上福建高考作文题为材料作文,内容大致为:雅格·格林和威廉·格林俩兄弟从小喜欢德国民间故事,认为民间传说与人文历史有关,他们就一直进行研究整理。俩兄弟整理出一本厚厚的文稿,但是当他们收集很多传说后又找不到确切的关系而作罢,俩兄弟就把文稿放在一个地方。一个朋友后来发现了这本文稿,将文稿给了出版社。文稿出版后,多次再版,在全世界流传开来,成为经典名著《格林童话》。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自由写作,体裁不限,不少于800字。这是一个开放式的作文。应该归属于话题作文之类。

没看到完整的作文题,只能从网上不很完整的文字中谈谈个人对如何写作的一点看法。这个材料涉及到三个人,格林兄弟和他们的朋友。感觉这个材料题还是在提倡创新思维,可以写作的角度很多。

审题角度

从格林兄弟的角度可以说永不言弃,是金子总会发光,人生总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写成“努力与机遇”、“努力与成功”,似乎都可以,因为有时候成功还是需要点运气和际遇的。

从格林兄弟本很想弄懂民间故事与历史的关系,最终放弃了,可以写成“欲速则不达”,“机遇青睐于有准备的人。”

从格林兄弟放下该事转而干别的事,他的朋友反而成就了经典。可以写成凡事不可强求,换个角度思维等等。

从格林兄弟为证明民间童话和历史是否有联系,最后却求证不了,只好把文稿束之高阁,他的朋友发现并且出版了他的作品,《格林童话》成为了经典名著,可以写成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从《格林童话》最终成为了经典名著的角度,那首先应该是作品本身具备成为名著的条件,就此可以写成“偶然中的必然”、“偶然与必然”

2.福建新高考改革解读 篇二

关键词:高考物理;复习;说明;体会

根据考试说明,2014年高考物理学科考试范围不变,仍然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内容。对必考和选考内容中各部分知识要求掌握的程度也仍然分为“了解、认识”和“理解、应用”两个层次,分别用数字I、II标出,这种考试内容范围和考试难易程度要求在专业的高考总复习用书(如,“世纪金榜”和“导与练”等)中一般都能得到正确体现,高三复习过程中,我们物理教师只要以一种复习用书如“世纪金榜”为主,以另一套复习用书如“导与练”为辅,对其中的考试知识点及考试题型做适当的删减和必要补充,就能做到复习时不偏不倚,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事半功倍。

根据考试说明,2014年高考物理学科的考试内容比例不变。必考内容占90%(108分),其中力学部分约占45%(54分),电学部分约占40%(48分),光学部分约占5%(6分);选考内容占10%(12分);在全部考试中实验约占15%(18分)。力学与电学考试比重较大,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是物理总复习中必须下足大力气的重点。选考内容分值虽较小,但因其对应课本3~5的内容也较少,而且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其考查不出现难题,即为容易题或中等难度题,一般学生容易得分,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不仅不能忽视,更要把它搞清搞透,12分志在必得。理综总分300分中,物理占了120分,是高考中自然科学能力考查的重点。因此,做好物理学科复习工作在整个高考中至关重要。

根据考试说明,物理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选考内容的考查不出现难题,难易程度力求相当。在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中则对试题的易、中、难分别做了举例说明和界定。在题型示例中,有部分例题更换。有些老师说能否从这点变化上嗅出高考命题的信息“味道”呢?我想这点变化只是每年例行的与时俱进罢了,往年也有类似情况,仅凭考试说明变化就要对高考命题进行猜测是徒劳的,毫无依据的。只有大城市里名校老师因对部分命题老师熟悉,有条件对其命题风格和习惯进行研究,猜题、押题有了一点可能。但这有违教育目的和教育公平,因此不应提倡,这些老师也理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根据考试说明,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考查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能力;(2)推理能力;(3)分析综合能力;(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5)实验能力。

物理教师在高三总复习时,对复习材料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应能判定其是属于容易题、中等题还是难题,并能明确每一题目着重考查了哪一种能力,同时又不同程度地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哪几种能力。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分阶段、有选择地进行因材因时、有目的性地施教,使全体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都能在复习中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发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前期复习应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后期可出现少量难题;对于中等学生,复习时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兼顾容易题和难题,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可以易、中、难题按考查比例练习,在第二轮复习时则应该着重练习中、难题目。

根据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可以预测2014年高考物理卷仍应包括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和选考题。选择题有6小题(13~18),每小题6分,共36分,多为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第18题一般为难题。19题是实验题,含有两小题共18分,一般是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但也时有难题出现。三题计算题共54分,20、21一般是中等难度题,22为压卷难题。选考题包含2小题,每题6分,共12分。

高考改革在即,在新方案正式出台前,高考试卷的形式及难度系数,应该保持相对稳定,与往年基本相同。

3.福建新高考改革解读 篇三

整体难度不大体现人文关怀

解读者:福州一中生物教研组组长张兴宇

变化

今年《考试说明》与2011年相比,除了在“题型示例”和“参考试卷”中有部分试题调换外,没有什么变动。具体表现在:考试形式、试卷结构、考试难度不变;考试范围与要求与2011年完全一致;在能力要求方面,继续延续和重视对考生理解、实验与探究、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在“题型示例”中,例

1、例4和例5的试题被替换了;在“参考试卷”中,第1题、第5题和第32题进行了更新。

特点

从以上的变与不变,生物学科的考查体现着“继承与深化”。紧扣考纲、《考试说明》和教材,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整体难度不大;突出主干核心知识的考查,照顾试题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分布;联系生产生活问题,精炼题干,深化思维而适当减少书写作答量,体现人文关怀;追求能力立意的目标,重点围绕实验类试题,锻炼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建议

掌握实验题解题技巧

1.基础知识复习要扎实、全面。依据《考试说明》的知识内容表和要求,细化知识点,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2.重难点章节要突破、会应用。细胞代谢、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调节、生物与环境等内容仍然是复习的重点,这些部分的生理过程和原理、规律需要能举一反三。

3.实验复习要重视,掌握方法。《考试说明》中的16个课本实验是基础,要熟悉每个实验的原理、材料、方法步骤、现象结论以及注意事项。实验题的解题技巧是提高关键,例如,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控制自变量、检测因变量、排除无关变量等等。

4.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篇四

据了解, 《20高考改革方案》已于7月8号正式颁布。这份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对例如英语是否将退出高考等问题都做了详细规定。

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指全国卷,下同),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高考改革方案具体如下:

年英语分降 语文分增,,高考文史类、理工类总分均为750分。语文(文理同卷)180分,数学(文)150分,数学(理)150分,文科综合320分,理科综合320分。英语文理同卷,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英语满分100分。

据了解,语文学科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注重考查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发挥语文学习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发展。分值将由150分提高到180分。

数学学科要注重基本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和学习潜能的考查,强调通性通法,注意数学应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考试分值仍然为150分。

英语学科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学科应有的位置上,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课标的基本要求,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考试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

5.英语新课程解读和高考新题型 篇五

一、新的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此次课改的重点是一改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趋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和交流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标准增加了情感因素、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发展能力,提到了教育成功的核心。

二、新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新的评价机制

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和完整,不但没有忽视结果性评价,而且着重形成性评价。新标准认为,评价应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考试检测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评价机制应包括对课程的评价,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检测,对教师教学的检测等。

四、新的词汇要求

新标准加强了对词汇的要求,高中阶段从原来的1800~2000个增加到33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优秀的要达到4500~5000个词汇。词汇量掌握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高低,词汇量过低不但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由于可利用单词太少而难以形成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增加对词汇量的要求,势在必然。从近几年高考来看,不掌握3000~4000词汇很难应付。可见高考试题已向着新标准的方向发展。

五、新的阅读要求

词汇量的加大,必然对阅读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量,在高中毕业时,要求达到36万词以上。10年级和11年级(即高一,高二)分别达到20万和30万词以上。即相当于每天要求学生读五篇阅读文章。对阅读的质量也提高了,新标准要求高中毕业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六、以新课程的理念实施高中英语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

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特别强调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英语。

2、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学习方式。

3、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学生,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4、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拓展学习渠道,增加语言输入量

6、创设最优化的英语学习环境

7、实践“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的功能而不是语言形式;强调用语言做具体的事情,而不是一般的语言输出(表达)。因此,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提倡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来实施课堂教学。

七、对高一英语教学提出几点要求

1、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2、加强集体备课,倡导合作精神。

3、研究教材,整合教材。

4、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5、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6、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201

1年广东高考英语考试说明

一.2011年广东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满分60分,占总分15分),最终计入英语成绩的分数=卷面分(满分60分)*0.25,四舍五入取整数计分,即听说总分值15分,考试时间30分钟,考试题型分模仿朗读(20分)、角色扮演(16分)和故事复述(24分)三类

二.笔试部分(总分135分),有以下题型: 第一部分:语言知识及运用

1.完形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2.语法填空(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15分)第二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50分)

6.福建新高考改革解读 篇六

一、“古代诗文默写篇目(课内)”新增3篇,削减3篇。

2013年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在附录Ⅰ“古代诗文默写篇目(课内)”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部分,新增了郦道元的《三峡》、杜甫的《春望》、苏轼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3篇诗文,同时削减了《诗经》中的《蒹葭》、杜甫的《望岳》、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篇诗文。

[解读]自江苏自主命题以来,附录Ⅰ中的当年考查篇目就一直没有调整。考虑到考查的覆盖面,本次修订进行了微调,但调整坚持了“不增加考生负担”的原则。为此,在新增3篇的同时,也削减了3篇。考虑到“文”的默写难度要大于“诗词”,置换时坚持了对等原则,以文换文,以诗换诗,以词换词,有两首甚至是同一作者的诗词。

[支招]

1. 重温。由于新增的3篇诗文均为初中所学,加之高考已有多年未列入考试范围,所以广大考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淡忘。为此,需要借助课本注释对这3篇诗文的背景知识、思想内容进行一次重温,只有理解透彻,才能背默得准确。

2. 背诵。将这3篇诗文单独印发,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逐篇逐句背诵,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3. 圈点。广大考生在背诵时应将这3篇诗文中易写成错别字的字和易颠倒词序的句子,用红笔一一圈画出来,激起有意注意,强化记忆。

4. 检测。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板演检查学生早读背诵的效果;在阶段性考试中,老师可以加大对这3篇诗文的考查权重,测试学生阶段性识记的效果。

二、 “名著目录(加考)”新增1部,削减1部。

2013年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在附录Ⅱ“名著目录(加考)”部分,新增了老舍的《茶馆》,同时削减了曹禺的《雷雨》。

[解读]这一修订主要是考虑到考查的覆盖面。由于受到备考时间的限制,此次修订只置换了1部名著,老舍的《茶馆》和曹禺的《雷雨》,无论是长度、难度,还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都是基本对等的,应该不会增加考生的负担。

[支招]

1. 通读。《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剧本约3万字,按照一般人每分钟300字到500字的阅读速度,静下心来2小时是完全可以读完的。近年来,江苏卷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呈现出“精细化”的趋势,仅做题目而不读原著是无法应对的。为此,我们广大考生应该通过通读原著来确保完胜,而不应该通过做题目来碰运气。

2. 观看。《茶馆》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经典剧目,影响力最大的于是之版《茶馆》片长约2小时,广大考生完全可以利用星期假日观看全剧,以此来感知、感受和感悟人物、剧情、思想、意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戏剧而言,观看演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3. 讲解。由于《茶馆》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上出现的第一流的作品”(戏剧家刘厚生),它交织着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千头万绪的历史事件、巨大的社会容量与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所以高三老师有必要留出两三节课时间,对《茶馆》的时代背景、思想性和艺术性等进行详尽地讲解,帮助广大考生读懂、读透原著。

4. 检测。各校的高三老师可以分工协作,依据江苏卷近年来对名著阅读考查的命题特点和趋势,编制一套关于《茶馆》的选择题和简答题,对考生进行专项训练,并在阶段性考试中加大考查的频度。

三、 “典型题示例”新增了2道新材料作文题目,削减了2道命题作文题目。

在“典型题示例”部分,新增了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挑秧苗”和全国新课标卷“船主与漆工”等2道新材料作文题目,同时削减了江苏卷2006年“人与路”和2007年“怀想天空”等2道命题作文题目。

[解读]2013年江苏卷语文科《考试说明》中的典型题示例共有106道,其中104道取自历年江苏卷试题,只有这2道取自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卷试题。它向我们传递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江苏高考命题组已经萌生把作文命题的触须从“命题作文”向“新材料作文”试探的念头。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因。作文命题的形式是“百花齐放”的,但江苏卷却“一枝独秀”,已经连续考了7年命题作文,也应该“换换胃口”了。二是外因。由于新材料作文具有公平性、选拔性和安全性的突出特点,近年来它在高考中已成燎原之势,尤其是2012年高考,17道作文题中有16道是新材料作文,诚可谓“祖国山河一片‘新’,命题作文成‘孤岛’”,江苏卷也到了“与‘势’俱‘新’”的时候了。

[支招]

1. 指导。鉴于广大考生高中三年来做的基本都是命题作文,高三老师应强化对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在指导中应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新材料作文的题旨固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但它也是“画地为牢”,这个“牢”就是“材料内容及含意”。二是在“高下”上见功力。新材料作文有利于考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那么它判卷的分水岭设置在哪里呢?不在“对”与“错”,而在“高”与“下”,尤其是在立意、境界、情怀等的“高”与“下”上。

2. 借鉴。高三老师可以把近年来高考中全国卷和各省、市、区卷中的新材料作文题目,连同“题意解读”“高考佳作”一起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研读、揣摩和感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对新材料作文有一个真切的感受,从而加以借鉴,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3. 训练。对新材料作文的训练最事半功倍的办法是专项训练,而专项训练的着力点应该锁定在立意训练上,具体运作可以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各位同学可将自己根据材料内容和含意能想到的立意一一列举出来,然后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立意。

第二步:各位老师可将本班每位同学的最佳立意收集起来,整合以后印发(或投影)给学生,让全班同学在比较中遴选出一个最佳立意。

第三步:高三备课组可将全年级每个班级的最佳立意收集起来,整合以后印发(或投影)给学生,让全年级同学在比较中遴选出一个最佳立意。

循序渐进地走这三步,其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把广大考生对题旨的把握逐步引向精准、深邃、高远。

4. 检测。高三平时的习作和阶段性考试可以轮换使用“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这两种题型,既强化“新材料作文”,又不弱化“命题作文”,确保处“变”不惊,“不变”亦从容。

“解读”旨在把握高考脉搏,“支招”旨在指点应对策略。我们坚信,广大考生只要将考纲变化揣摩透彻,将运作方案实施到位,就一定能够以变制变,亮剑2013年高考!

[对路训练]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2) 左牵黄,。,千骑卷平岗。(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郦道元《三峡》)

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茶馆》是一幅长卷式地展现社会生活的戏剧作品,它刻画了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失败、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以后三个时代的历史现实。

B. 《茶馆》对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松二爷等主要人物采用了自壮到老、贯穿全剧的安排方法,从而达到了以人物带动故事的目的。

C. 《茶馆》中,小唐铁嘴、小刘麻子、小吴祥子等子承父业,一代比一代更荒唐,一幕比一幕更衰败,从而揭示出社会衰亡的内在原因。

D. 《茶馆》中,面对流氓头子黄胖子的耍横,常四爷大声呛了一句“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表现了他一辈子不服软的性格。

E. 《茶馆》中,马五爷因为有洋人之势可依,所以一句话就制服了二德子,但他却还要以文明人自居,教训二德子“有什么事好好地说”。

3.《茶馆》中“卖产业开工厂”这一情节,表现了秦仲义什么样的主张和性格特征?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旅行社组织一次三日游,车刚启动,导游便在一张张小纸条上写上每个人每天不同的位置。不一会儿,他将纸条分发给每一位游客,并宣布每一位顾客每天的座位将会有变化。三天的游程中,坐在前排的游客每天向后移动五排,每位游客在前中后的位置上各坐了一天。由于游客来自世界各地,导游介绍各地景点时,都要用英语、粤语和普通话各介绍一次。但他一会儿先讲英语,一会儿先讲粤语,一会儿又先讲普通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7.解读07高考英语新大纲 篇七

纵观整个新考纲,各门科目都有了或多或少的变动,英语也不例外。英语大纲变动的具体情况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整体平稳,局部微调。正好暗合高考历来坚持的两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推进;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整体平稳的根本原因在于,考试大纲背后还有一个教学大纲。为了稳定高中教学,作为指挥棒的高考不宜频繁变动。在确定了考查形式和内容之后,一般会保持几年的持续和稳定。本次新考试大纲中明确说明了命题的依据仍然是颁布的高中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作为命题依据的教学大纲没有调整,所以说高考考查的内容基本没有变化,不过是在试题的具体表现形式上有所改进和完善罢了。基于此认识,广大考生就没有必要过分在意考纲的调整,而应该注重向基础回归,向课本靠拢。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熟练掌握了教学大纲要求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那么我们就具有了面对任何题目的信心和勇气,就具有了夺取高分的基础和前提。

局部微调是因为万众瞩目的高考命题也应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这一切都影响到每一届高中的毕业生。为了更好的完成选拔人才的重要职能,高考试题中应该对这些变化有所体现,所以需要在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虽然教学大纲没有变化,但是知识的纲领、教学的依据——《新课程标准》颁布已经有时日,高考“积渐变而成质变”的思路必定也会在每一年的试卷中有所体现。

综合考查以上两方面可见,英语科目新旧版本的考试大纲基本没有变化,不过如果我们仔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两种比较,就会发现一些微妙的变化趋势,使我们的复习备考过程更有针对性。

纵向比较

高考英语在和做过两次重大的结构和内容上的调整,之后稳定下来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一般来说,五年左右就可能出现一个比较显著的变革,在的时候,就出现了填空题这种题型,而今年属于小调整。纵观历年大纲和对应的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趋势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正在从了解语言知识向学习语言使用转换。对语法,尤其是具体的语法规则和条目的考查正在逐年淡化,对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即使是传统的语法项目单项选择题多以对话的方式,将语法规则放在一个真实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加以考查。

词汇量的变化,历来是英语高考改革的一个焦点。本次新考试大纲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词汇量是,与去年持平。但是本年参加高考的同学所使用的教材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课堂教学的单词量有了明显提高,而这种变化必然会影响高考试题。既然总词汇量上的变化不适宜体现在高考卷中,则可能对词汇运用质量上的要求就会提高。具体到阅读题目中,说不定就会以加大阅读量的方法来体现这种变化,通过阅读材料处理量增加来间接考查考生的词汇熟练度。

横向比较

英语作为高考的一项必考科目,其大纲调整如果和其他科目的调整合起来看,也能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例如,同样是考查语言水平的高考语文,和去年相比,在字音和字形识别方面,都加了“常用字”的限制,这种变化体现了不鼓励大家钻冷僻、繁难字的导向。有关“写作”的内容将原先对诗歌等特殊题材的限制删除,这样修改就提高了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要求。语言是思维的外现,思路清晰才能写作中挥洒出优美的文章,意识敏锐才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这启示我们,在进行语言学习的时候,应该从“上高三,下题海”这种传统的海量做题的应试模式中摆脱出来。 多思考语言现象,有意识地总结语言的规律,才能答好高考题。

又如,去年政治大纲中经济常识部分的“对外贸易”中增加了“关税”这一条目,今年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微调。生物科目的知识内容表中将“人与生物圈”部分加上“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这一变化体现了高考重视生活,关注真实世界的发展趋势。例如以前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目都是有关国外的文章,在20开始出现了国内的题材。而且,顺应目前环保的呼声和构建节约社会的要求,全国卷从00到连续四年都考了一篇环保题材的阅读理解题目,而且这些题目在之后的比重更惹人注意。北京卷单独命题以后,英语阅读理解中还出现过手机、宠物等许多贴近生活的话题。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成绩,一定要关心时事,关心自己周围的真实世界,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再如,生物新大纲中将获取信息能力的第二条“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改成了“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这一变化体现了高考重视知识的综合和融会贯通的趋势。知识综合则直接导致能力的综合,例如英语中公认的难题——完形填空,命题目的就是要考查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考查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综合考查阅读和写作的语言技能。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整合知识网络,不断提高自己的各种技能。

最后,数学新考纲中降低了三角函数和立体几何部分的难度,在知识稳定的前提下试图进行题型创新。这一变化体现了高考不断向基础回归,向课本靠拢的趋势。目前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很多同学急病乱投医,急于在书店里网络上寻找一些所谓的内部消息和过关宝典。其实,最权威最具有针对性的书就在我们手中——教材。为了使自己的复习更有针对性,建议同学们在这最后的冲刺阶段高度重视课本,打好自己的基础。高三的英语课本十六篇主课文涵盖了高中所有的语法点和大部分的核心词汇,是对前四册课本的一个总结和升华。如果能够坚持每天跟着磁带高声朗读半小时左右的课文,这个功夫一定会在最后的高考成绩中有所体现。尤其是90分以下的同学,每天坚持朗读课文会是一条迅速提高的捷径。

结语

8.福建新高考改革解读 篇八

A.冯云卿靠放高利贷挣起了一份家产,因投机公债库券,很快就亏折了,但他不承认是自己失误,而认为是运气不好。(《子夜》)

B.觉慧去看生病的祖父,祖父对他说,冯家的亲事不能不提,要他去把二哥找回来谈这件事,但是觉新等人却把觉民藏了起来。(《家》)

C.老葛朗台知道欧也妮把私房钱给了堂弟,大怒,把她关在房间里。克罗旭得知后,提醒他欧也妮拥有母亲去世后的遗产继承权,劝他善待欧也妮。(《欧也妮·葛朗台》)

D.伽西莫多因为出奇的丑陋,没有参赛却意外地当选为愚人王。当有人称他是十全十美的愚人王时,伽西莫多激动地说:“谢谢!”(《巴黎圣母院》)

E.押解马斯洛娃这一批人的火车就要开了,涅赫柳多夫去为她送行。见到他,马斯洛娃很高兴。涅赫柳多夫告诉她,下一班火车他也去西伯利亚。(《复活》)

7.B D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以识记为本,通过设置错误点,考查考生对名著的阅读情况。B项,正确的内容应该是祖父要求觉新把觉民找回来,但是,觉慧等人却把觉慧藏起来。D项,伽西莫多并没有激动地说这样的话。首先,他是一个聋子,他根本听不到谁在说什么;其次,从“伽西莫多听凭打扮,眼睛连眨都不眨一下,一副既顺从又高傲的样子”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不会说这样的话。

8.[2014·福建卷] 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徐晃解陈宫至。(曹)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 陈宫被俘前辅佐的是谁?陈宫所说的“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至院外,就有跟贾政的几个小厮上来拦腰抱住,都说:“今儿亏我们,老爷才喜欢,老太太打发人出来问了几遍,都亏我们回说喜欢;不然,若老太太叫你进去,就不得展才了。人人都说,你才那些诗比世人的都强。今儿得了这样的彩头,该赏我们了。”

被小厮抱住的人是谁?引得“老爷喜欢”的有什么事?几个小厮讨赏的结果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第()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答案](第一问)吕布

(第二问)[要点]①陈宫与曹操一起逃亡,投宿在吕伯奢家时误杀多人;②外逃时路遇吕伯奢;③曹操为绝后患,杀了吕伯奢;④陈宫见曹操如此不义,就弃他而去。(意思对即可。)

(2)[答案](第一问)贾宝玉

(第二问)[要点]①众清客交口称赞大观园;②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宝玉施展了诗才。(第三问)[要点]几个小厮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意思对即可。)

9. [2014·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②②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 ①不处:不享有。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答案] 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综合文化经典选段内容。材料①为选修课内容,题目中要求概括两处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只要读懂第一则材料即可轻松得出答案,即财富与道的关系,《论语》与《孟子》都倡导“取得财富要合乎 ‘道’”。本题中容易答错的地方在于第一则还谈到“贵”,而第二则没有,因此,答题时,应该用“财富”,而不用“富贵”。

(2)[答案] 《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有:第一则只提到取,而第二则既有取又有与,第一则只言道,第二则既言道又言义。

16.[2014·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3分)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玄德闻言大惊失色,是因为担心之前的哪件事被曹操觉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答案] 衣带诏上的签名(参与密谋伐曹)。或:担心自己学圃,实是韬光养晦的用心被曹操识破。

[解析] 本题内容出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曹操在白门楼勒杀吕布后,带着刘、关、张三人回到许昌,刘备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献帝和刘备论上了亲戚,并称刘备为皇叔。献帝此时察觉曹操的不臣之心,于是给董承衣带诏书,除掉曹操。而董承在暗地里联合了刘备等大臣密谋除掉曹操。

6.2014·九江一模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来看望担任武城行政长官的学生子游,听到处处是弦歌之声,他非常高兴,对子游施行的礼乐之治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论语》)

B.刘姥姥受王熙凤作弄,饭前几句话逗得众人都哈哈大笑。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红楼梦》)

C.张飞性格暴躁,以勇猛著称,但是他粗中有细:在当阳桥妙用疑兵之计退曹兵,巴郡城义释严颜先入西川,樊城水淹七军力擒于禁等。(《三国演义》)

D.女仆佩葛蒂与大卫的母亲因为默德斯东产生了争议,不久就和好了。她抱了一下大卫的母亲,又来抱大卫,因为长得胖,她一用力,背上的那排扣子就像排枪的子弹一样全迸跑了。(《大卫·科波菲尔》)

6.C 【解析】 “樊城水淹七军力擒于禁”的是关羽。

7.2014·南昌一模《巴黎圣母院》第7卷中说,爱斯梅拉达“每次提起那两个人都十分恐惧”。这两个人一个是弗罗洛,还有一个人是谁?这个人与爱斯梅拉达是什么关系?爱斯梅拉达“恐惧”这个人的原因是什么?

7.另一个人是隐修女(居第尔),她与爱斯梅拉达是母女关系,因为爱斯梅拉达被吉卜赛人调换,失去女儿的隐修女极度仇恨吉卜赛人。

6.2014·江西新余质检下列对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贡向孔子问“仁”,孔子对“仁”的解释是“克己复礼为仁”。子贡要孔子说出“仁”的条目和详情,孔子回答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B.《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魏与吴蜀联军的赤壁之战、吴蜀的彝陵之战,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都采用了火攻的方法。(《三国演义》)

C.大卫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许多不友善的人:凶残、贪婪的继父默德斯东,残忍的校长克里克尔,狡诈的朋友史蒂尔·福斯,心怀歹意的希普。(《大卫·科波菲尔》)

D.有趣的绅士堂吉诃德:一位形态古怪、愁容满面的瘦高骑士,披挂着一副残缺不全的盔甲,骑着一匹瘦骨嶙峋、无精打采的驽马;他的身旁是一位装束粗俗、机灵乐观,骑着一头苍老矮小的灰色毛驴的矮胖侍从。(《堂吉诃德》)

6.A 【解析】 不是子贡,是颜渊。

7.2014·福建漳州七校联考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宝钗忙问因何又打他,探春悉把昨夜怎的抄检,怎的打他,一一说了出来。尤氏见探春已经说了出来,便把惜春方才之事也说了出来。探春道:“这是他的僻性,孤介太过,我们再傲不过他的。”

抄检大观园时,探春为何打人?“惜春方才之事”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

9.解读新课标,改革旧课堂 篇九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新课堂

2010年7月13日 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阐述了中央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主要考虑和确定的教育工作方针,并对组织实施《教育规划纲要》作了全面部署。其中的第三点讲到: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犹如一股春风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人们纷纷对《标准》进行解读、建议与展望,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应如何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呢? 下面结合自己近年来对《标准》的解读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谈一谈对新课改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有所领悟和提高。

一、继承与改新传统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新课程实施以来,不少老师们是在用“全新”目光看待新课改的语文教学,认为新课改的语文课应该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那么,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真的与传统的截然不同吗?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应该具有以下这些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综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由此观之,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 “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可以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的继承与革新。

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符合这一要求。

从教学内容来看,新教材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内容,使得教材更加接近生活,接近教学,接近学生,增强了语文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通过课程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根据个人志向、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修习选修课程,适应了社会变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教学方式来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主”就是学生根据相关知识和资料自主学习,自主研究;“合作”就是通过与其他同学、老师交流,从而解决自主学习、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探究”就是对学习内容作深层次的挖掘与探讨。而新课程理论的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精神,这对学生的将来和国家的未来都是有深远影响的。

三、改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这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传输,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给,学生收。教多少,学多少,不教则不学。即使以学生为主体,也是以教师为主导下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平等、没有民主,只有权威和专制,只有传授和被动接受。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消磨,甚至被扼杀。而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师与生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强调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比如我在复习《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步骤》这堂课时,我先发两首古诗,把班级同学分成两大组四小组,要求两个大组各自研究一首诗,先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弄懂诗歌,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考纲要求各小组设置2—3道题目,并附有答案及详细的评分标准。接着研究同一首诗歌的两个小组进行竞答,甲小组提出问题,乙小组回答,甲小组评判并打分;乙小组提出问题,甲小组回答,乙小组评判并打分。这样进行两三个回合,评出最佳设题小组、最佳答题小组、最佳答题能手、最差答题小组。对最佳的进行奖励,奖励可以是一句名言,一个本子等;最差的要惩罚,惩罚可以是诵读一首诗,或在讲台上表演一个节目等。最后教师总结,对两首诗作一简短的分析,对古诗词鉴赏的要领进行重申,对这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一点评。积极性、主动性高了,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获取知识的技能就能得到加强,也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 创造宽松的教学气氛,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变接受为探究,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相统一,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所以,教师一定要舍得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四、从课堂活动入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渠道和途径

教学活动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学生学习过程中,要使教学的内容更易于学生掌握,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形式让他们自己参与教学过程获得。高中新课程计划在实施中强调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像上面提到的这一堂课,两个小组的竞答,最后的奖罚都能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之中,积极性、主动性都很高,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一堂课的内容一定记得非常牢固。而相比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就像一汪死水,波澜不惊,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停滞状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场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满头是汗、青筋直暴,而学生在底下思接千里、神游天堂。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要千方百计把课堂搞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渠道和途径,也是学生现在和将来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的改革如一股东风吹绿了神州大地,这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 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

[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0.福建新高考改革解读 篇十

【报告摘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解读】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包含着深刻的内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考点链接】①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②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③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共建共享和谐社会。④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⑤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搞好局部,努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⑥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地提出新要求,不断实现新目标。⑦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处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要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新观点二: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

【报告摘录】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解读】 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也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这意味着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将加强对居民收入分配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将会提速;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赚取收入的中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表明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大财政投入向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倾斜过程中,将更多关注困难群体。【考点链接】①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②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的客观要求。③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需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④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等特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法律制度,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特别要保护劳动者通过竞争实现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⑤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要充分发挥财政与税收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⑥坚持从实际出发,面对当前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⑦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在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体现公平,有利于缓解当前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原则。⑨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群众观点,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⑩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我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表现,要求各级职能部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认识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新观点三:财产性收入

【报告摘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解读】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不光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

【考点链接】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财产性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要素分配,这一分配方式有利于百姓的收入多元化,增加百姓财富,使更多的百姓能够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②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③存款储蓄、购买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是居民家庭投资的主要方式,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进一步繁荣资本市场,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④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一是要让城乡居民“有财可理”,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劳动者的充分就业,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使城乡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有一部分收入转化为财产;二是完善投资环境,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三是要加强投资者教育,让城乡居民“学会理财”,实现财产性收益的最大化。⑤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拥有财产性收入,需要投资者学习相关的投资知识和投资技巧,根据个人和家庭的收入水平制定投资计划,把握投资机会,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⑥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观点,居民投资既要看到投资可能带来的收益,对投资的风险也要有清醒的认识,做一个理智的投资人。新观点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

【报告摘录】 居民消费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解读】 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将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总需求结构,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成现实的有效需求。为此,需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考点链接】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②出口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出口贸易的较快增长,才能增加外汇收入,保护多进口。③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既要发挥投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又要发挥国内消费性需求的作用。④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性需求,有利于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发展进出口贸易,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观点五:人均GDP翻两番

【报告摘录】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解读】 从GDP总量翻两番变为GDP人均翻两番,一是考虑了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二是增加了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要求,要求经济发展摒弃片面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方式,是一个实现难度更大的小康。【考点链接】①提高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要依靠科技进步,二要提高管理水平。②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降低消耗、保护环境,需要国家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③坚持从实际出发,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从GDP总量翻两番变为GDP人均翻两番,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和精髓,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灵魂和优良传统,从GDP总量翻两番变为GDP人均翻两番,是我党坚持实事求是路线的具体体现。新观点六:建设生态文明

【报告摘录】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解读】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建设生态文明至少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二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政府要考虑的事情,企业要考虑,个人也要考虑,全社会都要考虑。【考点链接】①建设生态文明既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离不开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施宏观调控。②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③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坚持从实际出发,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我国当前环境生态问题的重要措施;正确意识对事物具有促进作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有利于保证节能减排落到实处。⑤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建设生态文明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有利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⑥建设生态文明是正确的价值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⑦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再到“建设生态文明”,“四个文明”一起抓是认识不断向前推移的体现。⑧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我国对生态建设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履行经济建设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新观点七:“四化”扩展为“五化” 【报告摘录】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解读】十七大报告把过去经常提的“四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和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

【考点链接】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人类共同享用世界先进科学知识和优秀文化提供了可能,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②坚持从实际出发,信息技术在当今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加强信息化建设,正是对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③坚持联系的观点,“五化”中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信息化建设能够有力地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④坚持发展的观点,人们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要不断地深化、不断地扩展、不断地向前推移,从“四化”发展成“五化”,体现了认识不断向前推移。⑤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实现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⑥国家组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信息化建设,是行使组织经济建设职能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新观点八: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报告摘录】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解读】 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体现了城乡居民权利平等的要求,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在人大代表人数比例上将会持平,农民的政治地位将逐步提高,将拥有更多的发言权。“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高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考点链接】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力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力地保证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改革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办法,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能够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③农村村民委员会、城镇居民委员会是村(居)民自治组织,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它们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形式,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新观点九:大部门体制 【报告摘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解读】 大部门体制是把政府相同或者比较相近的职能加以整合,归入一个部门为主管理,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大部门体制可以化解政府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有助于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公务手续和环节,提高政策执行效能。【考点链接】①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大部门体制,提高政府的执行力,是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有利于确立科学的政策和策略,全面提高经济社会的管理水平,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②坚持从实际出发,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大部门体制,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③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大部门体制,要从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出发,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④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大部门体制,提高政府的执行力,才能履行国家的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⑤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大部门体制,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的原则。新观点十:公民意识 【报告摘录】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解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体是全体国民。切实推进我国的公民教育,以奠定必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人文基础,是实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目标的前提。“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撑。【考点链接】①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正确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人民群众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③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强化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④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新观点十一:人文关怀

【报告摘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解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字眼透露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更加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贴近人的心灵。

【考点链接】①价值观具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真正发挥其作用。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尊重与爱护。④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新观点十二:党代表任期制 【报告摘录】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解读】党内民主的不断进步,展示了我们党的强大活力,也为开展党内监督、防治腐败提供了保障。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有利于党代表在平时发挥监督、咨询等方面的作用;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

【考点链接】①党代表任期制、党代会常任制是我党积极推进组织建设的具体表现。②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党代会常任制,有利于更好地保证党员的民主权利。③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行这一制度,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④坚持发展的观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党的组织制度也需要不断发展,党代表任期制、党代会常任制,是我党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出的有益探索。

新观点十三:党外干部

【报告摘录】 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解读】非中共人士担任领导职务,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为非中共人士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开辟了更宽广的渠道。

【考点链接】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党外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观点十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报告摘录】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解读】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的支点。

【考点链接】①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②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做到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与加强宏观调控相结合。③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民族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④联系具有普遍性,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弘扬民族文化,要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⑤要坚持全面与发展的观点,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⑥民族文化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主要表现之一,共同心理素质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新观点十五:改善民生

【报告摘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解读】 十七大报告把民生问题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体现的正是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表明党和政府将加大力度、加快速度解决人民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化解社会矛盾。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全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从而使我国各民族、各阶层的人们更加和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走愈宽广。【考点链接】

①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产目的。②加强社会建设、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要充分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作用,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解决人民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化解社会矛盾。③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根本措施,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④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以民为本的理念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大意义。⑤坚持从实际出发,解决人民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必须从我国的经济水平和人民的需要出发。⑥搞好局部能够使整体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保障公民的劳动、受教育、养老等基本权利,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⑦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是坚持群众路线的要求。⑧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⑨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行使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⑩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上一篇:店长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下一篇:2024年广西六五普法(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