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2024-09-07

预防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通用10篇)

1.预防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篇一

自贡七**医院

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措施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导尿管臵入与维护方面。患者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况等。导尿管臵入与维护方面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尿管留臵时间、导尿管臵入方法、导尿管护理质量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性感染。

一、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及诊断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臵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臵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二)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

(三)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四)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臵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臵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1、臵管前。

(1)严格掌握留臵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臵导尿。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措施。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立即更换导尿包。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对留臵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臵。(5)告知患者留臵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臵管后的注意事项。

2.臵管时。

(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臵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操作无污染。

(4)按导尿操作要求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用0.5%碘伏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一次只能使用一个棉球,不得重复使用。男性:先协助患者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男性20-22cm,女性4-6cm,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避免损伤尿道。

(6)臵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3.臵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臵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当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远端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在符合“留臵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时,应及时获得治疗,72小时无效则需重复病原学检查;(5)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臵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8)长期留臵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臵导尿装臵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臵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臵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臵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13)有完整的操作、观察与处臵记录;

自贡七**医院院感科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2.预防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所采用的对象为2014年12月份至2015年11月份期间本院90例留置尿管患者,按照随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9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在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5例,男女比例为2:1,年龄最大的为60岁,年龄最小的为22岁,平均年龄为(41±0.5)岁;在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男女比例为5:4,年龄最大的为64岁,年龄最小的为26岁,平均年龄为(45±0.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相比,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观察组患在预留尿管期间应用碘伏,采用一次性的密闭式反逆流集尿袋以及双腔导尿管,导尿时,用0.5%的碘伏涂抹尿道口;对对照组患者给予罗红霉素,每次150毫克,每日2次,共用14日,口服。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在留置尿管期间尿病感染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对此次研究所产生的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对数据结果用t进行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观察组患者中,出现2例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4%;在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了9例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为20.0%,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一。

3 讨论

在导尿术中,留置尿管很容易引起尿路感染的发生,留置尿管的时间长短、留置尿管操作行为等都会影响到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就留置尿管时间来看,留置尿管时间越长或者过短,都会对尿道及膀胱粘膜产生刺激,进而削弱膀胱及尿道对细菌的防御功能。同时,在留置尿管操作中,如果操作不是处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势必就会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本院对留置尿管期间应用碘伏后有效地降低了尿路感染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健康,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留置尿管作为一种导尿方法,它可以避免因为患者不配合而致尿液溢出污染床单,同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固定导尿管,防止滑出。但是,在留置尿管期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尿路感染的发生,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为此,需要进行有效的预防[1,2]。碘伏是单质碘与聚乙烯毗咯烷酮的不稳定型结合物,具有光谱杀菌作用,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原虫和部分病毒。对于留置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大多为致病因子附着于尿路上皮所致,而用碘伏擦拭尿道口,可再尿道口形成具有一定浓度的碘伏环境,进而发挥碘伏的杀菌作用,减少尿道口的细菌数量,避免尿路感染的发生[3,4]。罗红霉素为半合成的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嗜肺军团菌、q链球菌、棒状杆菌、金葡菌、军团菌、衣原体、阴道厌氧菌等作用较强,口服吸收好,血药峰浓度高[5,6]。通过此次研究发现,碘伏在预防留置尿管并发尿路感染中有着较好的效果,有效地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的健康,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碘伏预防留置尿管并发尿毒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份至2015年11月份期间本院90例留置尿管患者,按照随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9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叶观察组患者应用碘伏预防尿路感染,对对照组患者给予罗红霉素,对两组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在观察组患者中,出现2例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4%;在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了9例尿路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为20.0%.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置尿管中应用碘伏能有效地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健康。

关键词:碘伏,留置尿管,尿路感染,效果

参考文献

[1]沈钺,王瑞臣.碘伏预防留置尿管并发尿路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04(14):524—525.

[2]徐艳,蒋长英,李可.不同浓度碘伏预防留置尿管并发尿路感染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5,13(12):14—15.

[3]桑琳霞,魏忠梅,王秀丽,高增敏,刘莉.应用抗反流引流袋对神经外科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预防效果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11(10):1264—1267.

[4]陈淀南,李慧如,李粉格.碘伏扩大消毒预防留置尿管尿路感染120例的效果[J].职业与健康,2009,12(09):1335—1336.

[5]韦彩丽,黄小姬.消灵复方洗液与碘伏预防留置尿管并发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1(21):1329—1331.

3.预防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篇三

【关键词】循证护理;留置尿管;尿路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35-01

循证护理是在可信的、有价值的科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对患者实行最佳的护理方法。尿管留置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相应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机率也相对较高,因此,预防和控制留置尿管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感染科在2010年10月至今针对留置尿管患者实行循证护理,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440例留置尿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8例,女162例,年龄范围18-95岁,平均年龄57.5岁;将4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导尿时尿道口用0.5%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消毒,使用液状石蜡作为尿道润滑剂,采用普通引流袋集尿,每天更换1次集尿袋,每天用0.1%新苯扎氯钱溶液进行尿道口护理,每日2次。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具体如下:

1.2.1 循证问题

尿道为无菌环境,插置导尿管过程中如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尿道黏膜屏障,尿管过粗易导致尿道黏膜破损,尿管过细则易出现漏尿、脱管等现象,导致尿道口细菌逆向感染。

1.2.2寻求证据

在知网文献资料库查阅相关文献,研究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相关临床研究与系统评价,结合资料进行实施循证护理前的评估。

1.2.3 循证护理的实施

(1)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对患者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针对尿潴留、尿失禁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帮助其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2)正确选择导尿管,通常以双腔气囊硅胶导尿管为首选,其具有表面光滑、壁薄、内径较粗等优势,可最大程度上降低尿管对黏膜的刺激。(3)正确掌握导尿方法,全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尿操作是导致尿路发生感染的直接因素,因此导尿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带入表皮细菌;尿管一经拔出严禁重新插入;插管前要充分润滑尿管前端,保持轻柔动作,以免出现操作损伤导致感染。(4)不采用传统每天更换集尿袋的作法,根据集尿袋的类型不同采用不同的更换时间,例如抗返流集尿袋每周更换一次,普通集尿袋则每周更换两次,以免频繁更换集尿袋致使导尿管与尿袋连接部位反复分开,影响其连接的密闭性,导致外界细菌由连接口及集尿袋的放尿口侵入。(5)护理人员操作前要认真洗水,更换集尿袋时保证其低于膀胱位;每天用碘伏棉球擦洗患者会阴部。(6)膀胱冲洗时会导致集尿系统反复开放,增加了尿路交叉感染的机率,而一些患者由于尿管过细或膀胱痉挛,还会出现冲洗液由膀胱经尿管与尿道间腔隙自尿道溢出的現象,导致尿道细菌进入膀胱,引起外源性感染;且相关报道指出,留置尿管后膀胱内的抗菌溶液冲洗并不能预防尿路感染,反而会导致黏膜受损或化学刺激增加感染机率,因此实施护理时不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而是嘱患者多饮水,每天的尿量至少在1500ml以上,尿液澄清,可起到冲洗管道的作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组间对比。P< 0.05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留置尿管发生尿路感染的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留置尿管发生尿路感染结果分析

组别例数留置尿管时间

3d5d10d15d 例数比例例数比例例数比例例数比例观察组2201 0.58%2 0.75%3 1.54%17 3.15%1对照组2202 1.06%3 1.43%9 3.93%12 5.37% 注1:比较对照组,P<0.05

由表可知,观察组留置尿管3d、5d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0d及15d发生尿路感染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感染率为6.02%,对照组为11.79%,两组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留置尿管是导致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导尿管属于异物,长期留置会刺激尿道及膀胱黏膜,破坏其正常的生理环境,降低尿道抵抗细菌的能力,增加细菌入侵的机会。循证护理以临床实践中特定的、具体的问题为实施依据,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最适宜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方案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护士打破了传统的护理方法,通过文献复习不断改进护理工作,保证护理工作具有更加科学的证据,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护理服务。由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尿路感染的比例为6.0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79%,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采用循证护理可降低留置尿管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机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爱祥, 吴慧娟, 郑贞苍, 等. 重症监护病房内尿路感染临床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11(19): 1353-1355.

[2] 李毅萍, 谢艳华, 郭健凌, 等.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23(19): 3204-3206.

4.预防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篇四

1、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的适应症,除非有强烈指征,否则应尽量避免插尿管。医务人员在进行导尿是应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操作或护理前后均应洗手或用消毒剂擦手;插管时戴无菌手套,插管前,使用消毒剂消毒会阴。选择适合于尿道腔内径的导尿管(男性以F16号导尿管为宜),留置导尿管者应选择二腔或三枪硅胶气囊导尿管,尽可能避免过去常用的橡胶导尿管。应限制导尿的持续时间,尽量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

2、导尿应妥善固定,防止滑动,每日应采用碘伏清洗尿道外口。

3、自导尿管引流至储尿袋,应使用一次性密闭式集尿系统,除因梗阻需要冲洗外,任何时候均不宜任意将引流导管与导尿管脱离;若需冲洗,可采取密闭式装置,切勿使用开口玻璃输液瓶。

4、应保持引流管系统自由流动,无论病人处于何种体位,引流管道的任何部位的位置不能高于膀胱水平,避免导尿管和收集导管扭转,规律排空集尿袋内尿液,定期更换集尿袋。

5、引流管道不宜太长,以病人翻身不致拉扯太紧或接头脱落为宜。导尿管和引流管及集尿袋均为一次性使用,不宜重复使用。

6、封闭式引流系统连接尿道内留置导管已成为常规措施,尿路感染已有下降趋势。

7、尽量避免尿道留置导尿管,替代导尿管措施有(1)阴茎套导尿管;(2)趾骨上插管;(3)尿道内支架管;(4)尿道改造;(5)减少尿尿管的应用。

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措施

留置导尿是目前治疗排尿困难的主要手段。但在医院尿路感染中与导管有关的菌尿症可达37.3%~56.0%,是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留置导尿时间的延长,菌尿阳性率逐日增加,从第2日的11.1%上升至第10日的100%。因此探讨留置导尿致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已成为我们护理人员所关注与研究的问题,现探讨如下。

1、严格掌握导尿指征、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

树立插入尿管就会引起感染的观念,不能用留置导尿解决尿失禁和记出入量的问题。对于尿失禁者应了解尿失禁原因,重视心理护理,耐心训练患者排尿。不能自行排尿时,女性尿失禁患者用尿不湿,男性患者采用男性尿袋或加长塑料袋接尿。对已留置导尿的患者,注意训练自主排尿功能,采用个体化放尿方法,根据患者尿意和膀胱充盈度来决定放尿时间,尽早恢复膀胱收缩功能,缩短留置导尿时间。

2、选择合适的尿管,插入动作要轻柔

目前广泛采用气囊硅胶尿管,对粘膜刺激小,气囊的内固定也避免了胶布外固定易污染及固定不牢的缺点。一般情况下每月更换1次。气囊导尿管的头部到气囊的距离为4~6cm,再将气囊完全送入膀胱,必须见尿后将尿管插入6cm以上,再慢慢往回拉,这样气囊才不会因插入过浅而损伤尿道。在确定气囊完全送入膀胱时,根据患者情况一般注入10~20ml生理盐水,方能防止尿管脱出和尿漏。

3、保持尿道口相对无菌

导尿前先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会阴部,再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口两遍,然后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留置导尿后,每天用0.05%碘伏或0.1%新洁尔灭消毒外阴及尿道口周围2次,每次大便后及时清洗会阴及擦洗尿道口,保持尿道清洁无菌。

4、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操作

进行尿管护理时,操作要认真,特别是固定导管的左手必须保持无菌,绝不能接触消毒后的皮肤,保证见尿后再插入尿道的尿管绝对无菌。避免表皮细菌的带入,造成尿道口内的感染。

5、保持引流尿液通畅

随时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尿量,注意避免尿管、引流管弯曲受压,保持引流通畅。引流管和集尿袋的位置切忌高于膀胱,发生尿道口污染后,应进行早期局部治疗,防止细菌逆行感染。一般不主张进行膀胱冲洗,以保持导尿系统通畅及更好的密闭性。冲洗膀胱无防感染的作用,相反增加了感染的可能。

6、留置导尿管时间的选择

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尿路感染发生率增加。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发生成正相关关系。原因是长期导尿患者更换导尿管破坏了系统的密闭性,为细菌感染提供了机会。因此如须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在正常饮食之外,24h饮水量应>300ml,以改善留置导尿所致的菌尿状态。

7、拔管时间的选择

为预防拔管后病人出现尿潴留,对留置导尿病人拔管时间进行研究,结果提示膀胱充盈时拔管比空虚时拔管优越,利于患者自行排尿的尽早恢复,可减少尿管的复插率,对预防院内泌尿系统感染有积极的意义。

5.导尿管留置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篇五

1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

1.1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院内感染,据报道,国内医院感染中,尿路感染占20.8%-31.7%,其中37.3%-56.0%为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在留置尿管的人群中,有2%-4%的患者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病死率高达13%-30%。导致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①长时间留置导尿及操作损伤。②尿道口细菌定植,⑦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不良。

1.2女性尿道短,女性比男性发生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率高,所以缩短住院时间及留置尿管时间,可有效地预防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由于男性患者导尿难度大于女性,插管的角度掌握不好而刺激、擦伤尿道黏膜,破坏其自然防御屏障。为细菌的侵入提供条件。提示操作者应选择粗细适宜的.导尿管,熟悉男性解剖特点,切忌粗暴操作,对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尿道狭窄或前列腺肥大者最好请专科医师指导操作。

1.3临床实践证明,由于细菌耐药性及药物不良反应限制了常规长期使用抗生索,所以预防的主要环节是防止尿道口细菌的定植,0.5%碘伏对常见外阴污染菌有良好的杀菌效果。由于肛门排泄物、被褥或内衣随时污染尿道口及周围黏膜,除2次/d的外阴清洗消毒外,将消毒敷料持续置于尿道外口。保持尿路系统的密闭,可有效地减少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发生。

2膀胱功能损伤

2.1膀胱功能损伤临床表现为拔除尿管后出现尿失禁,尿频、排尿困难,甚至再次发生尿潴留。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的双重功能,当某些疾病或手术等原因需留置导尿管时,临床常采用开放引流放尿和定时间歇放尿方法,上述两种方法不同于正常排尿模式,开放引流放尿使本应间断的排尿活动,变成了与肾脏产生尿相应的连续过程,膀胱贮存功能废用,排尿反射中断,膀胱呈空虚状态,使其逐渐顺应了有尿即流的。惰性状态”,拔管后不能及时建立主动排尿意识。而定时间歇放尿,不能因人而宜地掌握膀胱充盈速度及排尿间隔时间,尿液随压力差作用流出,患者难以产生排尿感觉,不能充分训练膀胱功能。

2.2放尿时要提醒患者有意识排尿,产生排尿感或排空感.使排尿模式与正常排尿相似,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得到继续发挥作用。在膀胱充盈时拔尿管,其拔管后排尿过程顺利,排尿量也不受影响,可有效地保护膀胱功能。为防止拔管后尿潴留发生,促进自主排尿,在拔除尿管前经尿管直接将消毒后的开塞露注入膀胱内,可使膀胱内逼尿肌收缩,引起排尿反射促进排尿,并能解除尿道扩约肌的水肿。

2.3昏迷及截瘫患者早期的膀胱功能训练,对提高其生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膀胱充盈情况每2h放尿1次,3d后改为3-4h放尿1次,持续至拔除尿管,每次放尿前压迫膀胱,通过压尿建立患者的排尿反射,维持膀胱肌肉的正常张力,避免形成挛缩性膀胱。

3导尿管表面结晶形成

留置导尿管表面的晶体易导致尿路感染,拔管时还易损伤尿道粘膜,因此。多饮水、多排尿,可有效达到机械性“内冲洗”,预防尿路感染和导管表面结晶形成的目的。

4患者角色适应不良

4.1一些患者因病情需要,不但住院期间需留置尿管,而且会带管出院。患者若角色适应不良(角色强化或角色缺如等),不能正确管理留置尿管,会对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4.2我们要通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留置导尿的目的、意义,掌握有关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调动患者在实现自我健康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让患者尽快适应角色变化,提高其生命质量。

5护理

加强护士责任心,了解不当操作造成不良后果的严重性,熟练操作技术。插导尿管前应做好心理护理;病情允许,请患者导尿前不要排空膀胱。应根据患者的体型、年龄,了解有无尿道畸形,前列腺增生、肥大等,插管前常规检查导尿管气囊充液,回抽液体情况,有无漏液、破损,以及尿管是否通畅,以免因质量问题造成气囊破裂致尿道黏膜损伤。

一般情况下,导尿前用0.5%碘伏作润滑剂涂抹于导尿管外壁,从尿道口灌入2~5ml,其表面活性剂能在尿道黏膜表面与导管形成薄膜,起润滑功能,如有前列腺增生肥大者,年龄偏大者,可用5%利多卡因注入尿道口,或用利多卡因凝胶代替润滑涂抹导尿管,都可在插管时明显减轻患者痛苦,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

护士应熟练掌握导尿操作规程,严格无菌技术。插管时应动作轻柔缓慢,多与患者交流,禁忌来回抽动,遇到阻力时轻微改变方向,用手指在会阴部触摸到尿管前端,轻轻加压引导进入后尿道,也町在尿管后端接表麻或润滑剂注射器边插边往入易于成功;插管见尿液流出后再插入5~l0cm大多5cm为适合,方可充盈气囊,避免因气囊末完全送入膀胱,充盈的气囊嵌在尿道中至尿道损伤。

导尿管韶置期间,应告知患者翻身时避免过度牵拉,排便时腹部不能过度增加腹压;集尿袋中的尿液不能过满;注意集尿袋不能高于膀胱;不能自行拔管等以免引起尿道黏膜损伤出血和继发尿路感染,对有神志不清烦躁不合作者,应适当约束,使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避免并发症发生。

6.预防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 男12例, 女30例, 年龄最小22岁, 最大84岁, 平均年龄 (58.38±14.22) 岁。选择同期42例留置尿管无尿路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 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诊断标准[2]

(1) 尿生化检查:尿亚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 (2) 尿病原体培养: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 cfu/mL, 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 cfu/mL。

1.3 方法

护理人员为患者留置尿管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充分润滑导尿管减少黏膜损伤;每日行会阴护理;保持引流通畅, 避免导尿管弯曲受压等。比较2组患者在年龄大小、性别构成、留置导尿管时间、是否进行膀胱冲洗、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等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年龄≥60岁占73.81%、女性比例71.43%、留置尿管≥7 d 64.29%、实施膀胱冲洗41.30%、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8.10%, 高于对照组的41.46%, 46.34%, 23.81%, 16.67%, 16.67%, 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是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见表1。

3 讨论

留置导尿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 其属于侵入性操作, 若不注意无菌很容易导致条件致病菌感染;导尿管本身也有助于微生物生长, 其表面容易形成细菌生物膜, 致使细菌快速繁殖, 并且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 留置过程中如不注意无菌操作也很容易导致细菌从导尿管逆行感染[3]。本组结果显示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年龄大的患者容易合并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本文观察组患者年龄≥60岁比例73.81%, 高于对照组的41.46% (P<0.01) 。随着年龄的增加, 人体生理防御功能、免疫功能降低, 加之导尿管的介入, 破坏了正常的黏膜防御屏障, 另外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放射治疗等可使免疫功能降低, 患者的易感性增高[4]。因此, 应加强老年患者的管理, 注意保护和增强其免疫功能。

本组结果显示女性较男性发生院内获得性尿路感染的可能性要高, 观察组女性比例71.43%, 高于对照组的46.34% (P<0.01) 。可能与人体泌尿系统解剖结构有关, 女性尿道短且与肛门较近, 容易发生上行性尿路感染[5]。对女性患者留置导尿时, 须保持引流通畅, 避免导尿管受压、扭曲、堵塞等导致泌尿系统的感染。保持尿道口清洁, 每日进行会阴护理2次, 在尿道口周围不能有分泌物和血迹, 有助于预防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6]。

膀胱冲洗可引起外源性感染, 本文观察组患者实施膀胱冲洗比例41.30%, 高于对照组的16.67% (P<0.01) 。留置导尿管后, 膀胱内抗菌溶液冲洗不能完全防止尿路感染的发生, 如呋喃西林每日2次膀胱冲洗, 黏膜受损或因化学性刺激增加了感染的机会, 造成化学性膀胱炎而加重尿路感染。同时由于集尿系统反复打开, 通过冲洗液、冲洗管和护士的手等途径而引起外源性感染[7]。对留置导尿的患者,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其多饮水, 多排尿进行生理膀胱冲洗。每天饮水量不少于1 500~2 000 m L, 平均每小时尿量50 m L, 一般不主张冲洗, 更不主张用抗菌能力强的药物冲洗, 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引发感染。如有阻塞时及时更换尿管。必须冲洗时, 严格无菌操作, 最好用三腔导尿管, 用输液袋置在消毒的尿管尾端进行穿刺快速滴入, 避免连接处打开[8]。

留置导尿不仅损伤尿道黏膜, 破坏机体防御屏障, 增加逆行感染的机会, 同时也会对尿路上皮细胞造成机械性损伤, 促进病原菌的定植。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 上述影响越发明显, 尿路感染发生率也随之增加[9]。本文观察组患者留置尿管≥7 d的比例64.29%, 高于对照组的23.81% (P<0.01) 。因此, 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后, 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应尽早拔除尿管[10];患者由于尿潴留、泌尿系其他疾病需要留置尿管, 则应当给予膀胱功能训练;截瘫、昏迷等情况则应定时放尿, 尽早恢复膀胱功能, 缩短留置导尿时间。

不合理地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导致菌群失调、免疫功能损害, 增加条件致病菌引起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机会。因此,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药物的种类、作用范围、毒性来选择抗生素[11], 尽量控制或避免使用预防性药物, 严格掌握给药的方法和用药的时间, 避免造成细菌耐药、菌群失调, 增加二重感染的危险。

摘要:目的 探讨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 选择同期42例无尿路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2组患者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年龄≥60岁女性患者、留置尿管≥7 d、实施膀胱冲洗、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影响因素复杂, 加强老年患者的管理, 增强其免疫功能;保持女性外阴部清洁;减少膀胱冲洗;缩短留置导尿的时间;避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可以减少其发生。

关键词:留置导尿管,尿路感染,相关因素,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宝枝.我院留置导尿管致尿路感染状况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7) :59-60.

[2]张亚楠.留置导尿术与尿路感染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9) :183.

[3]续桂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与分析[J].护理研究, 2010, 24 (7月下旬版) :1932-1933.

[4]鞠红卫, 王艳龙, 高春霞.预防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问题及决策[J].医学与哲学 (临床决策论坛版) , 2010, 31 (6) :34-35.

[5]傅亚飞.留置导尿管继发尿路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2, 22 (6) :20.

[6]余利君.引起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护理因素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4) :837.

[7]罗莎, 尹雪梅.留置导尿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于预对策[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08, 6 (2) :73-74.

[8]李蕾, 李建平.综合护理干预对泌尿系外科手术患者留置导尿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 (7) :1084-1086.

[9]姜秀娟.留置导尿后膀胱冲洗与尿路感染关系的探讨[J].中国乡村医药, 2010, 20 (5) :21.

[10]林莉娟.循证护理在膀胱冲洗患者中的效果探讨[J].护理研究, 2010, 24 (1) :94-95.

7.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篇七

关键词: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335-01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式主要为逆行感染,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本文就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诊断和预防预防综述如下。

1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诊断

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⑴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⑵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落数≥103cfu/ml。⑶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⑷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2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

2.1 管理要求

2.1.1 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1.2 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2.1.3 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2.1.4 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2.2 置管前

2.2.1 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2.2 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2.2.3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2.2.4 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2.2.5 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2.3 置管时

2.3.1 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3.2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2.3.3 正确鋪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2.3.4 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女性:先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的原则清洗外阴,然后清洗并消毒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

2.3.5 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2.3.6 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2.4 置管后

2.4.1 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4.2 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2.4.3 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2.4.4 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2.4.5 不应当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2.4.6 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2.4.7 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2.4.8 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2.4.9 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2.4.10 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2.4.11 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

8.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 篇八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09-01

留置尿管是临床解除排尿困难、记录尿量的一种手段,是将尿管保留在膀胱内,以引流尿液的方法。资料显示:医院获得性感染40%为尿路感染[1],其引发的尿路感染是常见的院内感染。现将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1尿管

资料显示70%以上的尿路感染与尿管有关[1]。

1.1选择材料:大量研究证明,尿管材料的选择同尿路感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橡胶管对粘膜刺激性大,尿道炎发生率高,约为22%;乳胶管易造成磷酸钙沉积、粪石以致引流不畅,易造成尿路感染;而硅胶管头端较硬便于插入,管壁柔软,对尿道黏膜刺激性小,管前端侧孔较大,便于引流[2],尿道炎发生率仅为2%。所以临床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长时间留置尿管的病人,首选硅胶管,其次是乳胶管,最后是橡胶尿管。

1.2直径大小: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认为:护理病人应尽可能为病人提供直径小的尿管[3]。合理选择尿管不但为病人减轻痛苦,而且还减少尿路感染几率。因为直径过粗,增加尿道刺激,增大损伤程度,尿管过细易脱管,尿液外溢,增加导尿次数。

1.3留置时间:研究表明,尿路感染与留置尿管时间成正比。留置尿管4天以上,70%的尿管表面粘附有病原体,长期留置30天或终生带管的病人几乎100%发生菌尿[4]。尽早拨除尿管是防止尿路感染的关键。

2无菌观念不强、知识缺乏

留置尿管未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导尿,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缺乏,违反操作规程和护理不严格。碘伏对细菌芽孢、病毒、真菌及孢子都有很强的灭杀作用,对组织和粘膜无刺激、无过敏、无腐蚀性,兼有消毒、灭菌、润滑作用。适用于臨床尿道口消毒2次/日,方法简易经济。

3更换尿管方法不合理

由于护理操作不规范和知识缺乏,每日更换尿管时,尿袋应低于耻骨联合平面,避免接头连接处尿液逆流形成尿路感染。不合理的操作给患者增加经济负担,给护理工作增加负荷。

4膀胱冲洗

膀胱冲洗可使尿管中的尿液逆流或增加导尿连接口污染机会,更易造成尿路感染,同时使膀胱粘膜受损或增加化学刺激致感染机会增加,造成化学性膀胱炎而加重尿路感染。如必须膀胱冲洗时,要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最好放置三腔FoLey导尿管,其中一腔为气囊管向内注入灭菌水5~10毫升。其余两腔一腔接冲洗装置,另一腔与集尿袋连接,这样形成密闭式膀胱冲洗系统以尽量减少污染。

5免疫力低下

老年人较其他年龄段相比,尿路感染比其他年龄明显增高,注意个人清洁卫生,摄入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避免劳累,坚持适当运动等,增加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每日根据个人差异尽可能多的饮水,以增加尿量,达到自然冲洗的目的。

6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从尿路感染细菌培养中可以看出,真菌感染病人在感染前有87.9%使用抗生素,说明广谱抗生素不能有效预防尿路感染[2]。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使用一些抗生素,对需要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原发病者,应同时应用抗菌药物,定期监测药物毒性,以免菌群失调造成真菌性菌尿。

9.预防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篇九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导尿患者82例, 其中女48例, 男34例。基础疾病:子宫肌瘤11例, 剖腹产9例, 前列腺肥大8例, 腰椎骨折14例, 耻骨骨折2例, 脑血管疾病38例。82例患者留置导尿管时间为2~32 d, 平均13.2 d。2011年1-10月收治导尿患者40例, 其中男18例, 女22例。基础疾病:前列腺增生6例, 糖尿病8例, 膀胱结石10例, 肾衰竭1例, 剖腹产9例, 脑血管疾病6例。40例患者留置导尿管时间为2~21 d, 平均6.7 d。

1.2 方法

对后40例患者采取严格掌握适应证, 注重消毒工作, 加强置管前、置管时、置管后的预防措施。

1.2.1 加强管理工作

医院应健全规章制度, 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CAUTI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 明确人员职责。加强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 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评估患者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实施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工作措施。

1.2.2 严格掌握适应证

严格掌握导尿指征, 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男性尿失禁患者可采用外收集装置, 如尿套;脊髓损伤患者可采用间歇性导尿。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 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管。因留置导尿与医院泌尿系感染的关系非常密切, 插管第3日菌尿发生率26.7%, 第7日菌尿发生率66.7%, 第10日菌尿发生率93.3%[1]。因此, 应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时间。

1.2.3 导管的选择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的导尿管, 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对留置尿管的患者, 应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 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等, 均不应使用。

1.2.4 重视医务人员的消毒工作

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后, 戴无菌手套;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 每只棉球只用一次, 不能重复使用。正确铺无菌巾, 避免污染尿道口, 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1.2.5 插管时预防重点

由于患者精神高度紧张, 插管时可出现尿道痉挛, 操作时动作一定要轻柔, 并指导患者放松, 协调配合。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 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 ml无菌水, 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 不会脱出。

1.2.6 置管后预防要点

妥善固定尿管, 避免打折、弯曲, 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 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 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 防止尿液逆流, 避免逆行感染。应使用个人专用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 清空时, 要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2], 膀胱冲洗本身可对膀胱壁产生机械操作, 膀胱黏膜受损, 加上操作时护理人员无菌操作不严, 导尿管内的尿液反流入膀胱, 反而加重尿路感染。要保持尿道口清洁, 在留置导尿管期间, 应每日清洁或冲洗尿路口。根据女性尿道短的特点, 在每次排便后清洗会阴部,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防止肠道细菌的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 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 留置导尿管患者每日换尿袋者菌尿发生率明显高于不换尿袋者[3]。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 以及留置导尿管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 应立即更换。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拔除导管时, 应训练膀胱功能, 可采用间歇性夹管方式, 每2小时开放1次, 使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 促使膀胱功能的恢复。

1.2.7 合理的抗生素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上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药物的种类、作用范围、毒性来选择抗生素。严格控制联合用药的指征, 严禁滥用及频繁换药, 慎用广谱抗生素, 尽量控制或避免使用预防性药物, 因抗生素非但不能预防感染, 反而加重医院尿路感染的形成。掌握给药的方法和用药的时间, 尽量缩短用药时间, 积极治疗原发基础病, 尽早解除梗阻, 避免造成细菌耐药、菌群失调, 增加二重感染的危险。

1.2.8 缩短住院时间

住院时间越长, 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越大, 因为医院环境实际上是一个多种致病微生物存在的环境, 所以缩短住院时间也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1.2.9 做好卫生宣教

给予饮食指导, 鼓励多饮水, 保持清洁卫生, 减少感染机会。

1.3 尿路感染诊断标准

1.3.1 临床诊断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或者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 伴有或不伴有发热, 并且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 女性≥10个/高倍视野, 插导尿管者应当结合尿培养。

1.3.2 病原学诊断

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 清洁中段尿或者导尿留取尿液 (非留置导尿) 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 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2) 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菌菌数≥103cfu/ml。 (3) 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 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4) 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 有尿路感染证据的。 (5) 患者虽然没有症状, 但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入, 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 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应当诊断为无症状性菌尿症。

2 结果

2010年1-12月82例导尿的患者, 其中无症状菌尿74例, 出现发热症状的8例。尿培养病原菌常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变形杆菌、真菌等, 其中真菌和细菌合并感染占53.57%, 各种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总敏感率仅40%。2011年1-10月40例导尿的患者仅出现无症状菌尿2例。

3 讨论

引起尿路感染的途径可分为管腔内感染和管腔外感染。当插入导尿管时, 聚集在尿道口或尿道前段的微生物可直接进入膀胱而感染, 而且当患者长期放置存留导尿管, 微生物就更容易经由尿管外移行潜入膀胱或由工作人员引起交叉感染, 由此可见导尿管的放置破坏了尿道的正常生理环境, 削弱了泌尿系中性白细胞的抗菌能力, 破坏膀胱对细菌的机械性防御造成炎症反应, 使深层的黏膜细胞和细菌接触, 而且会阻止尿液的完全排空。故尽早拔除尿管, 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率。

为了减少CAUTI的发生, 除严格掌握导尿指征及留置导尿适应证外, 还应严格无菌操作, 不必要频繁更换导尿管, 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 对一些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须有严密监控措施。

摘要:目的 采取预防措施, 以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病率, 减少住院费用, 降低死亡率。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12月82例导尿的患者及2011年1-10月40例导尿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对后40例患者采取严格掌握适应证, 注重消毒工作, 加强置管前、置管时、置管后的预防措施。结果 后40例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前82例患者。结论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导尿,尿路感染,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徐敏, 徐榕, 张优琴, 等.留置导尿与泌尿系感染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 2001, 11 (5) :368-369.

[2]常会良.膀胱冲洗与非膀胱冲洗尿路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 2000, 10 (6) :435-436.

10.预防留置尿管所致尿路感染的护理措施 篇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l2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100例, 年龄为60~75岁男性患者, 均为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患者, 留置同种气囊导尿管, 按留置尿管常规护理, 导尿前留尿作培养, 阳性者排除, 然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均未进行手术以及留置导尿后未使用抗生素治疗。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实施导尿管护理, 选用5%碘伏棉球擦净尿道口、龟头、包皮周围皮肤和导尿管表面分泌物, 2次/天。实验组:复方黄柏洗液清洁尿道口、龟头、包皮围皮肤和导尿管表面分泌物, 2次/天。

1.3 检测标准

在患者留置尿管之前尿细菌培养阴性者, 导尿后尿培养结果革兰阴性菌菌落计数>105cfu/mL或革兰阳性菌落计数>104cfu/mL可诊断为尿路感染。

1.4 标本选取方法

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管后第3、5、7天分别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取中段尿标本做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和药敏鉴定。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复方黄柏洗液对留置尿管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影响

两组患者入我科前中段尿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在留置导尿管后第3、5、7天尿培养阳性的结果比较见表1。CUATI的发生率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但实验组CUATI的发生率比对照组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注: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膀胱内尿液培养检出细菌的菌种

用药组3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5例为大肠埃希菌, 2例粪链球菌;对照组10例大肠埃希菌, 3例为白色念珠菌, 7例为肠球菌, 2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7例粪链球菌, 有1例为多重耐药菌。

2.3 复方黄柏洗液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中实验组病例使用复方黄柏洗液未发现过敏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随着尿管材料的不断改进以及留置导尿后进行会阴护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CAUTI的发生率较前有所下降[1], 目前研究数据提示CAUTI仍占医院获得性感染的40%[2]。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 其病因为围绕尿道周围前列腺移行带的上皮和间质细胞增生, 引起膀胱颈出口梗阻[3], 梗阻加重达一定程度, 出现膀胱残余尿, 过多残余尿使膀胱失去收缩能力, 逐渐发生尿潴留。前列腺增生的任何阶段都可发生急性尿潴留, 多数因气候变化、饮酒、劳累等使前列腺充血水肿所致。研究发现前列腺增生患者发生急性尿潴留的风险在4%~73%[4]。本研究发现留置导尿管后并发尿路感染随着留置导尿时间的延长, 发生率逐步升高。用药组及对照组中大肠埃希菌感染率最高, 其次为肠球菌、粪链球菌。说明留置尿管后革兰阴性菌感染概率较大。留置导尿后予以复方黄柏洗液进行尿管护理后感染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证明复方黄柏洗液能有效降低留置导尿后尿路感染的发生。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干燥树皮, 临床上用于治疗湿热泻痢、热淋、痔漏、疮疡后口感染[5]。黄柏抗菌有效成分为小檗碱, 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淋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6,7,8]。相关研究发现[9]黄柏理疗液用直流电导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总有效率达97.3%。黄柏对前列腺包膜渗透有较好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复方黄柏洗液降低尿潴留患者CAUTI的发生率, 其作用机制跟黄柏具有明显抑制多种细菌作用并且药物可渗透入前列腺包膜有关。采用黄柏洗液进行尿管护理操作简单方便, 实验中未发现过敏等不良反应, 临床推广应用简便。留置尿管后尿路感染受多重因素影响, 予以复方黄柏洗液可以降低感染率, 但它仍不能完全解决保留尿管后尿路感染的所有问题。因此预防急性尿潴留患者的CAUTI, 导尿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缩短尿管留置时间, 合理进行尿管护理。

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黄柏洗液在预防留置导尿管后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泌尿外科因急性尿潴留留置导尿的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用药组100例。对照组予以碘伏行尿道口护理, 2次/天;实验组用复方黄柏洗液涂抹于导尿管与尿道口, 2次/天。观察两组患者置留导尿管后第3、5、7天膀胱内尿液标本的细茵培养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用药组置管期间尿培养尿路感染病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复方黄柏洗液能有效降低留置导尿后尿路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尿路感染,复方黄柏洗液,留置导尿,急性尿潴留

参考文献

[1]Winter M, Helms B, Harrington L, et a1.Eliminating catheter associate urinarytract infections:part I.Avoid catheter use[J].Health Qual, 2007, 31 (6) :8-12.

[2]Petonella P, Scorzelli M, Fiore A, et a1.Anti biotic prophylaxis in catheter a ssociated urinary infections[J].New Microbiol, 2012, 35 (2) :191-198.

[3]Dhingra N, Bhagwat D.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an overview of existing treatment[J].Indian J Pharmacol, 2011, 43 (1) :6-12.

[4]Miller J, Tarter TH.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dutasteride and tamsulosin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enlarged prostate[J].Clin Interv Aging, 2009, 4 (2) :251-258.

[5]侯小涛, 戴航, 周江煜.黄柏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药, 2007, 18 (2) :498-500.

[6]梁莹.黄柏抑菌效果的实验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 (20) :2746-2468.

[7]刘春平.盐酸小檗碱抗5种皮肤癣菌实验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5, 34 (1) :29-31.

[8]王跃华, 徐文俊, 何俊蓉, 等.川黄柏离体培养及药用成分的抑菌实验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4, 29 (10) :1002-1003.

上一篇:人口计生总结下一篇:魔方比赛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