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成长幸福

2024-08-20

乐享成长幸福(共11篇)

1.乐享成长幸福 篇一

喜读乐享伴我成长作文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书迷”老妈和“书迷”老爸就对我说过这样的话。由于他们喜爱读书的缘故,我们家中读书气氛之浓郁由来已久。儿时妈妈是许多童话故事的“朗诵者”,识字后爸爸与我的“亲子共读”,上学后爸爸妈妈成为我读书的“聆听者”,我们全家都享受到了读书带来的快乐生活。读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大的补充,读懂书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书迷”妈妈经常对我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我家里,你常会看见一个人在电脑前双手腾飞,疾如闪电,可见此人才思敏捷,思如涌泉,这就是我的妈妈。一个酷爱读书、爱写作的人。书房里大部分的杂书都是她买来的,涉及广泛: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摄影……我的儿童小说和科普类书籍也都是妈妈送我的礼物。她常常对我说,读书读得多了,脑子里积累的东西也就多了,写起文章来,会有许多写作灵感,还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使文章更富有文采、美感。书读多了还能使人明白一定智慧和道理。积累起来,我的思维判断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自然的就会比别人高出一筹。我的“书虫”老爸却认为妈妈的观点不够广泛,他经常对我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说起我的爸爸,他上学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他经常告诫我:人的一生中有两件事情况最重要,一是多读书,二是多经历,二者缺一不可。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所以,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爸爸常开玩笑似的说:“如果不多读书,即使行万里路也只不过是一个邮差。”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爸爸说首先要多读书。一本本书撂起来才是一阶阶楼梯,让我们叩起智慧和成功的大门。二是要读好书。读名著、经典或其他有用的书。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块绿洲,就像一位不说话的老师,能让我们得到丰富的知识、耐人寻味的启示及美好的情感,带领我们走向成功。我是家中的“小书迷”,在我自己的书柜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有几百本。从小小的连环画,到厚厚的、大大的百科全书,应有尽有。我一直这样认为:

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美猴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坚强不屈的保尔。柯察金,《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名人传》中与生命抗争的贝多芬……这些“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他们教会了我坚强勇敢、教会了我正直善良。正是因为读书,才陶冶了我的情操,启迪了我的智慧,扩大了我的视野,增强了我的能力,丰富了我的情感,磨炼了我的意志,提高了我的阅历。他们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好朋友”。

读书是我们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我更加喜爱读书了。在书本的海洋里我们一家人宁静心灵,相互聆听、沟通、理解、关怀,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爱世界。

2.乐享成长幸福 篇二

一、教书主导育人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讲解、分析知识的同时, 关心爱护学生的成长, 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 引领学生去探寻生命的意义, 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 从而塑造完美的人格。这里“教书”与“育人”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互为促进的:一方面, “教书”是“育人”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 “育人”是“教书”的目标与境界。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忽视了教书与育人两者间的关系。首先, 把教书和育人混为一谈, 混淆了“教书”和“育人”各自确定的内涵, 用“教书”代替“育人”, 只要是传授了知识, 就完成了育人的任务;其次, 把教书和育人截然分开、对立起来, 认为教师的任务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至于“育人”则是学校的事、是德育部门的事、是班主任的工作, 与教师无关;再加上社会上功利性的传导, 将社会就业的压力直接传导给在校的学生, 并使应试之风大行其道, 于是“教书”便成了学校教育的主导, 而“育人”则成了学校教育的累赘, 大有“除之而后快”之感。要知道“育人”就是关注生命的成长, 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育人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一生有用的东西, 如果教师只“教书”不“育人”, 学生生命个体就会失去幸福的源泉。

二、教重于学

“教”与“学”是教育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教”离不开“学”, 离开了“学”, 它就没有实施的对象;“学”也离不开“教”, 离开了“教”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与学两者关系中, 学居于主体地位, 教是为了学生学, 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所以教师只有把“教”与“学”有效结合, 才能将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思想传递到学生身上, 使之成长。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里曾说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都是说明教是为了学。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在教与学中, 学是多么重要。然而, 目前在课堂上, 一些教师竭尽全能, 使出浑身解数, 想方设法来提高教学效率, 这本来无可厚非, 但结果把孩子学习的乐趣教没了, 把孩子自主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教没了。所以, 我们再不能做“教学”这篇文章了, 应该是“学教”了。这“学教”, 不是先学而后教, 而是有学才能教。没有学的教, 只能是劳而无功的。

三、提问和阅读并重

提问, 即提出问题, 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充分理解知识点而设置一些疑问, 并让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真正掌握知识。阅读是学生“借助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效地阅读, 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 丰富阅历, 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幸福成长。提问与阅读又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 提问是手段, 阅读是目的。提问可以使学生深入思考, 有助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 当然提问也会使学生处在一个被动思考的地位。长期处于被动思考的状态下, 学生会渐渐失去自我, 失去自我探索精神与欲望。而阅读是主观行为, 是主动的, 是学生主动吸收、融合知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 所以提问是基于阅读教学的基础之上, 是为阅读有效性而服务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提问”贯穿于整个课堂, 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 似乎没有提问就不是课堂之感, 最后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了”。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重视提问的同时, 也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学, 也有利于学生幸福地成长。

3.耕在“田园” 乐享幸福 篇三

2013年秋季学期,柳石三小提出“1+2+4+6”大课间活动目标,即“人人会踢毽子,人人会跳长、短2种绳,人人会5种操(礼仪操、武术操、手语操、手指操、韵律操),人人会6个游戏”,即每天安排半个小时的时间,开展转圈接龙、跳房子、运球接力、“赶小猪”、“抢种抢收”、组圈踢毽子游戏活动,分年级、分区域进行全校性的集体训练。

“阳光大课间”是柳石三小“田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据麦燕校长介绍,该校地处城乡接合部,70%的学生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学习基础较差、家庭教育普遍薄弱,加上教师队伍趋于老龄化,存在职业倦怠、幸福感不强等问题,一度制约着学校的发展。为激发学校发展活力,该校根据大多数师生均有田园农作经验的实际,于2011年提出了“田园文化”理念,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完善,于2013年最终确定了“乐耕田园,创享童年”办学目标。“我们希望通过‘田园文化’建设,让师生收获幸福的人生。”麦燕校长这样说。

学生发展的大舞台

刘羽(化名)是柳石三小2007级的毕业生,现就读于柳州市第八中学。说起小学时参加学校的科技社团,他依然难忘。他回忆说,以前,他成绩不理想、调皮好动,但由于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老师推荐他参加了科技社团,“老师的指导很有耐心、很到位,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在社团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关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社团的训练,让刘羽迅速成长,他当时的班主任韦老师非常欣慰地告诉记者:“参加科技社团后,刘羽上课不再调皮捣蛋了,而是十分认真地听课、做笔记,学习成绩提高很快。”刘羽还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自治区级各类科技比赛,获得多个一等奖,为学校争了光。

刘羽的转变与柳石三小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分不开。近年来,该校以学生社团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发展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该校设置有书法、跆拳道、舞蹈、绘画、串珠、民乐、科技、体健等社团,利用校本课程、文体课等时间,安排各社团开展学习活动。同时,该校还做到时间、场地、对象、教师“四落实”,计划、内容、组织、讲课、检查、考评“六到位”,提高社团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柳石三小充分挖掘校外资源,推进社团建设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近年来,该校长期聘请柳州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谢雄峰为学校书法社团的指导教师,聘请柳州市音乐舞蹈家协会会员潘荣坤为学校民乐社团的指导教师,由此进一步扩充了兼职教师队伍,为学生社团的建设提供了师资保障。串珠社团是该校与所在街道办共同建设的学生社团,由街道办提供师资和资金,该校则将学生的串珠成品进行义卖,所得钱款除返还街道办材料费外,其余均用于爱心捐助。麦燕校长说:“这不仅能教给学生技能,还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们还通过开展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社团的建设。”麦燕校长介绍说,“在内,我们坚持每学年举办一次社团活动展示、召开一次体育运动会、进行一次校园开放周活动,通过体育运动会、阳光体育大比拼等竞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外,我们将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每年五月艺术节、十二月展示周、深入社区义演义展等方式,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拓宽教育平台。”

柳石三小的学生社团在锻炼学生能力、培养良好品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学生陈衡(化名)小时候患过疾病,交际能力不强,比较内向。但他的书写非常工整,于是他的语文老师推荐他参加了书法社团。在书法老师和父母的共同指导下,陈衡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作品多次被张贴在学校书画长廊,外送参加评选也获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且,在和社团成员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他逐渐变得阳光自信、活泼开朗起来。陈妈妈激动地告诉记者:“过去,我的小孩见到亲戚都害羞,在课堂上也不发言。可现在不一样了,老师们都说他在课堂上很积极。”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柳石三小“田园文化”建设成效初显,培养了许多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该校科技航模社团在2013年广西中小学航模运动中获第二名,彩调社团在2014年4月获柳州电视台科教频道《尚学堂》节目的专访报道……在“田园”中辛勤耕耘,该校的师生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教师成长的新途径

2011年7月,柳石三小的卫生教师陆志玲参加全国红十字会急救知识赛课活动。活动中,她以鲜活有趣的案例、扎实有效的课堂,“俘获”了与会专家和教师的“芳心”,荣获二等奖。中国红十字会的专家们这样评价她的课:“这是一节高水准的急救知识教育课,今后将被纳入全国中小学卫生教育课的教育资源。”2011年春季学期,陆志玲带领该校卫生赛课团队先后摘取城区级、市级卫生知识现场急救挑战赛的冠军。陆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很关心老师的专业成长,经常请专家来校指导教学,派老师外出学习,我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陆志玲老师的成长并非个案,在该校,还有许多老师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培养迅速成长。覃柳云、莫红梅、郭婷婷、钟苏丽、韦芳菊、梁碧云、邹洁、蔡润娟、贾吉林、韦小白、蔡润娟……麦燕校长如数家珍般向记者列出一份名单,这些老师都曾在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等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并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麦燕校长说:“学校的发展要靠一支素质很高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有高尚的师德。”自开展“田园文化”建设以来,柳石三小提出“乐教善教,教有所成”的目标,提出“用制度来管理,用情感来感染,用文化来改变,用事业来激励”的理念,让教师乐享“耕耘”,品味职业幸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撑。

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缺乏奉献精神,曾一度使柳石三小陷入发展困境。“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改变,学校将很难有发展。”麦燕校长说。为此,该校首先从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着手,强化教学管理,落实教学“六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检测、认真组织课外活动),通过检查备课、随堂听课、教学调研、成绩管理等方式,建立起教学业务档案,将其作为考核奖励的主要依据。该校引进“I+E教学法”项目,推行分钟训练、课前三到位、小组合作等训练,促进了课堂教学优化,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此外,该校还完善《出勤考核》《绩效奖励方案》和《教师期末评价考核方案》等考核制度,积极开展礼仪标兵、师德标兵、团结标兵、善学标兵、奉献标兵等评选,引领教师实现个人价值。

柳石三小的覃老师告诉记者,过去,她每天都像机械一样运转,“没有激情,没有进步”,渐渐产生了倦怠感。她说:“开展‘田园文化’建设以后,学校很关心老师的成长,学校领导经常进到课堂听课,还请专家来给我们作指导,从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我感觉自己又回到刚进学校时的状态,工作很有干劲。”如今,她已是学校的骨干教师,还指导一位年轻教师在市级教学竞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柳石三小十分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一方面积极开展校本培训,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培训队伍,针对教师日常教学中碰到的难题,进行一对一辅导;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专家到校授课,指导教师如何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开展相关研究。该校还配备了科研管理人员,对教师的研究课题进行详细的记录,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作为教师评优、晋升的重要条件,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如今,柳石三小的科研成果显著,所承担的广西教育科学规划A类重点课题“学困生自信心培养的实验研究”已于2013年9月顺利结题,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课题及子课题的研究任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柳石三小的办学成绩节节攀升,师生们在学校打造的“田园”里快乐耕耘,收获幸福。面对成绩,麦燕校长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田园文化’建设,让每一名老师和学生都能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4.幸福的作文:幸福地成长 篇四

幸福是什么?是平凡生活中突中大奖的幸运,是天天不愁吃穿玩乐,是多年的梦想终获得成功,是身边拥有年轻貌丽的红颜知己,是在人生灾难中的重生,是仕途上升官发财…….,感觉似乎都有,感觉它是那么的遥远又那么临近,是那么短暂难遇又那么平凡和无缘相识,感觉自己天天在渴望着它,却无法理解它,甚至不知道幸福就在自己的身边,悄悄的来,悄悄的走。如风,如日月光辉,如飘摇的梦境,靠近自己却不知去体会,远离自己却不知道去挽留。

让我们自由理解一下幸福。

幸福是一种传说,有人说让我幸福,可是他没有做到,而且还在我困难的时候离我而去,幸福不是金钱的多少,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你认为幸福你就幸福的感觉。

其实幸福更象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期望,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幸福但很多人却永远也得不到幸福,是他(她)真的不曾拥有吗?错。上苍对每一个存在的事物都是公平的,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幸福的眼睛罢了。

幸福是一种体验,是一种精神麻醉,是一种让人神往却让人无法看清的幽灵,是一种让忍总在渴望、思念的人生目标,是一种无法言语、不能说清的天机秘密。幸福对于渴望得到的人来说是异彩纷呈的。

幸福是在困难面前有人和你一起笑,在开心的时候有人和你一起渡过,在伤心的时候有人陪伴着你!幸福就是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孤单、寂寞!当面临失去亲人痛苦时,爱人紧紧地握着你的手,这就是的幸福

当因为工作需要不得不面对无赖时,同事随时准备挡在你前面,这就是幸福。当你生病时,父母家人时时陪伴着你,这就是幸福。我眼中的幸福就是每天能睁着眼看到新一天的开始,这就是幸福,换句话说,就是活着就是幸福。幸福就是隔着遥远的玻璃窗看人家给刚出生的小娃娃换尿布!幸福的定义,能简单的三言两语讲明吗?,幸福是复杂的情绪,因为得到幸福后要面对的就是复杂的“事后处理”。幸福的定义也许根本没什么,只能感觉,感觉它的来到和失去,过去。以前认定开心乃幸福之源,现在其实一切不是自己所能运筹帷幄。

5.幸福的作文:幸福地成长 篇五

那是进入五年级后,对我来说意义最重大的一件事:全市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比赛。为了迎接这次比赛,辅导老师在全校几百人中精心挑选了四十名小选手,而我非常幸运地入选了,当时,幸福感在我心中滋生。一放学,我就把这好消息告诉了妈妈。一开始,老师按照身材的高矮编排,个子高高的我一下了就被拉到了最后一排。我的心里不免有些失落:总觉得最后一排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而且只是个配角!但妈妈安慰我:“几百人中只挑选几十位,你能被选中,已经很不错了!配角也是个角,如果没有配角,哪来的主角?有时配角的责任要比主角更重大!”听了妈妈的话,我不再失落,每次排练都是快快乐乐,竭尽全力地去练习。

为了演出的质量,为了节目的精彩,剧本一改再改。因为剧情的需要,我竟被辅导老师看中,担任剧中“老师”的角色。“天哪,太棒了,这样,我就变成主角啦!”激动的我,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看着喜形于色的我,妈妈不露声色:“嗯,真不错!看来你的努力老师都看在眼里!接下来的任务就更重大了,一定要加倍努力才行呀!”我一个劲儿地点头保证,幸福的感觉更浓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都会加紧排练。比赛迫在眉睫,排练的任务更重了,常常一练就是一整天,虽然很累,但我却很开心。终于,比赛的那天到来了!我的心里紧张又激动,只听小主持人播报:首先有请白鹿小学为我们带来《忆江南》,大家欢迎!伴着观众的掌声,我们的节目开始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歌声响起,我立刻投入到角色中。轮到我上场时,惧意全无,专注于表演。灿烂的笑容好似江南荷塘盛开的朵朵荷花;优美的动作犹如只只彩蝶在花丛中飞舞;柔美的旋律,悦耳的声音一下子就把台下的观众带到如诗如画的江南……恍如身临其境!

6.乐享成长幸福 篇六

这个暑假,我看了《拥抱文明,幸福成长》这本书,深有感慨,发现书中的那个鞋匠和我有着相似的影子。他原来是一家大饭店的经理,后来因为社会自由竞争的缘故,变成了一个小鞋匠,开始自暴自弃起来。而我,就因为一次比赛失败后,便认为自己的能力变差了,觉得自己太失败了,渐渐的,也有了懒惰的.习惯。

刚开始时,我也没太在意,觉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谁在挫折面前也会有退缩的时候。所以,在每次困难面前我总是选择退缩。

可后来的一件事,让我恍然大悟,明白了遇到挫折时应该冷静分析,不应该退缩。那一次,学校举办了“我手绘我心”的绘画活动,老师选了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参加比赛。回到家后,我也积极查找相关的资料,但还是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我在草稿纸上画了几种形式,但没有一种是我满意的,我冥思苦想,但还是没有一点思绪,心想:这也太难画了吧,反正我也不会画,哼!一怒之下,便扔下画笔,去看电视了。

不一会儿便傍晚四点了,妈妈下班回到家后,见我在看电视,便问道:“作业有没有写好了?画儿画好了没?”“作业是做好了,但画儿还没画好呢,你放心好了,明天我一定画好!”我信誓旦旦的答道。妈妈也没多说什么,便去做饭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总是这样敷衍妈妈,也不画画。

转眼到了星期日,我还是义无反顾的去看电视了。

晚上,妈妈回到家后,开门便问我:“石冰雁,画有没有画好了?”我立马关掉电视机,小声的回答道:“还没呢,因为我不知道该画什么,所以还没画呢。”谁知还是被耳尖的妈妈听见了,她立刻阳转暴雨,厉声呵斥道:“为什么还没画好?前几天怎么跟我保证的?啊?你看看你现在这副样子,一碰到困难就退缩,你自己好好反省反省吧!”说完,妈妈便去做饭了。

我的心就好像被针扎了一下,忽然发现自己原来一直都在逃避困难,我的脚情不自禁的向书房走去,我再次看着那画纸,心里有说不出的情绪。过了一会,我想了想妈妈说的话,便重新开始绘画。我先想好自己要画什么风格,再开始构图,没过多久,一幅美丽的图画便“出世”了。不用说,这次精心设计的图画肯定得了奖。

通过这件事,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个像爱迪生这样的人,面对困难,乐观面对,永不退缩。是的,人生中的挫折并不可怕,就看我们怎样去对待它。就像路在脚下,就看自己怎么走一样。找到正确的方法,并从中得到启示,便会使我们的人生走得一帆风顺。

从今以后,当我再次遇到困难时,我一定会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待挫折要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也要有一颗平常心,平静的看待挫折。

7.乐享成长幸福 篇七

关键词:眼里揉沙,宽容,幸福教育,成长

眼里揉沙,这是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能够宽容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眼里揉沙,它揉出的是一种品格、一种力量、一种艺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一、眼里揉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品格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逐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同学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同学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王友同学哭着低下了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育人艺术是值得我们欣赏与借鉴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王友同学有错,错在用错了方式方法,但是他讲义气,能够为女同学挺身而出,这种正义感往往闪烁着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火花。因此,我们要宽容对待学生美丽的错误,学会理解,学会欣赏。陶行知的“奖你四块糖”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做好“四块糖”的文章就能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的核心是爱。“四块糖”里凝聚的是爱心、信任、平等、尊重、理解和宽容。而幸福教育需要的就是这种眼里揉沙的宽容精神。眼里揉沙,揉出了教育工作者的胸怀和品格。

二、眼里揉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力量

记得上大学时,我们选修书法课,有个罗同学对书法课深恶痛绝,常逃课不说,还经常骗老师自己的书法作业忘在宿舍或者故意忘带笔墨纸砚之类的东西。有一次,老师检查作业,他又故伎重演,老师就叫他当场书写,看见他课桌上连毛笔都没有,老师就顺手把自己的毛笔递给他,罗同学顿时脸红脖子粗,感觉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羞辱他,接过老师手中的笔硬着头皮开始书写,谁知写着写着,由于过于激动,一用力竟然把毛笔给拗断了。这下全班同学都倒吸口冷气,罗同学也呆若木鸡,大家都清楚书法老师在福建省书法界里是相当有名气的,他手中的毛笔也非普通之物,断成两节就毁了一件价值不菲名品,大家都以为老师会大发雷霆了。没想到书法老师平静地看了看断了的毛笔,又看了看罗同学的作业,拍拍罗同学的肩膀说:“不错,很用功嘛。”事后,罗同学想负荆请罪,书法老师哈哈大笑:“你弄坏我的毛笔不要紧,但是你要努力练字。”罗同学深受感动,后来努力练字,废寝忘食,毕业前夕居然成为我们这届同学中书法最好的一位。

当我初为人师之后,我常以此事为警,试想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以“宽容”给学生一个台阶,使犯了错的学生鼓起勇气,坦然地面对并主动改正,挽回了学生的自尊,也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想让受教育者能够心服口服,宽容的力量要比震怒更能威慑人心,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能做到不怒而威,学生们肯定会对他的修养和德行发自内心的佩服,眼里揉沙就是一种力量,因为只有宽容的力量才能够做到。

三、眼里揉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艺术

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过失,适度的批评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批评的方式不恰当,甚至有漫骂、羞辱和威胁的时候,学生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对待学生们的错误,不可过度使用处罚手段。而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做到眼里揉沙,宽容以待,也许会产生出意外的惊喜。

新学年开学不久,一位班主任就收到班上学生的汇报,主要是反映班上某位男生上课、自习总喜欢睡觉,甚至用手机上网玩游戏、看小说。这样既耽误了他自己学习,又影响了班级风气。该班主任便找个时间约他到办公室,同他推心置腹地谈心,问他班风近况,有意涉及上课睡觉、打游戏、看小说的不良风气,该生躲躲闪闪不大好意思说,班主任也点到为止,旁敲侧击说了这些毛病的危害,并鼓励他刻苦努力,拍拍肩膀就过去了。后来的接触也是多关心其学习与生活,多对他微笑。再后来侧面了解,该生这种毛病全无,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一到高二年级,学校就要求给“学困生”查漏补缺,把他们补得晕头转向、一脑袋糨糊,成绩依然没有任何起色,有时候我们也常想,何必呢?让他们看看书吧,会看书的学生成绩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他们从课外书中也能获得丰富的知识,也能明白生活的道理,再不然他们也能和其他学生一样觉得读书还是幸福的。更何况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适度的引导,是可以让班上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让他们充分感受自己是被欣赏被肯定的。从一句句鼓舞人心的话语中,“学困生”也会重新定位自己,走出自己内心无比自卑的困境,在生活中重拾自信,活出自我。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中有爱迪生。”教师要有眼里揉沙的精神,学会欣赏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懂得眼里揉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艺术。

四、眼里揉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修养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的张英官至礼部尚书,族人自然是风光,邻居一吴姓,在村里是地头蛇,后来吴氏要建新房,想占用两家院落中间的巷子。家人无奈驰书京城要张英压一压吴氏气焰,孰料,张却回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自然明白其意,主动退让三尺,吴氏见此,大受感动,也退让三尺。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当然需要教育工作者拥有博大的胸襟,能够眼里揉沙。

的确,有时学生们所犯的错误已经触及到纪律层面,让我们很难谅解的。于是,我们往往采取更多的是一刀切的形式,往往少了一份仁爱和宽容……可我们却忘了,不犯错误的孩子是不存在的,不犯错误就不叫孩子。每次到大考,学校都三令五申,大张旗鼓地要求各班级召开班会课,要求同学们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做到诚信考试,杜绝舞弊,甚至学校重新修改了《福建省罗源第一中学学生考试作弊处分条例》,下发各班级要求每班学习、宣传,同时做成“致家长的一封信”,告知考生家长并要求签字。但是在接下来的考试中,还是发生了学生夹带与舞弊情况。当然,学校依照规定对作弊考生进行了处理,因为纪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当时有个作弊的女生,哭求着知道错了,愿意学校的纪律处罚,但不要告知家长,家长对她期许很高。通过班主任对她情况做了了解,最后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不再强制告知家长。

有的时候教育是很难的,夹在纪律与人本之间,轻重之间要拿捏好分寸,处分不是目的,仅仅是手段而已,当学生能够痛改前非的时候,教育目的达到了,就到了教育工作者应该展示其胸怀的时候了,眼里揉沙,考验的是教育工作者的修养。

五、眼里揉沙,对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境界

每年高一新生军训的时候,都有不少学生怨气连天,抱怨受不了太阳的毒辣,受不了严苛的训练,受不了艰苦的条件,更有学生索性装病。面对这样的难题,如果只是单纯片面地批评学生,教育学生,势必将导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尖锐对立,面对这些错误,我们不能只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那些已经说了成千上万次的话语,因为这些话语相当的苍白无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此时应该转换思路,孩子们从小没吃过苦,所以我们先肯定孩子们的反应是正常的,然后可以表扬一些在军训中能够吃苦耐劳的先进同学,再和风细雨地鼓励一批,对于个别“特别生”予以私底下交流,自然而然地就把一场“风暴”瓦解于“茶壶”之中。

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反思下自己成长的经历,原来我们一路走来,也曾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那为什么曾经犯过的错,我们现在不再犯了呢?那是因为我们长大了、成熟了。看过《抚衣领的魅力》一文,文中虽然介绍的是班主任解决小学生犯错的案例,但方法确有可取之处。“一天升旗,校长正在进行国旗下讲话,班里却有学生说话,我心中又不由得火冒三丈,走过去想狠狠地说他几句。可当我走到他身边时,发现他的衣领朝里卷着,就下意识地帮他抚了抚。突然间,一声‘谢谢您,老师’从我耳边飘了过来。我一时怔住了,满腹的气话硬生生地咽了回去———奇怪,我竟然没有了批评他的冲动,只是用手拍拍他的肩,走了。”……面对学生的犯错,一味的批评指责有效吗?像《抚衣领的魅力》一文,班主任的一种下意识行为,既使得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在和风细雨中整顿了班风。

有些科任老师在上课中发现,总有几个学生课堂上开小差,不遵守纪律,如果一味地发火,当众批评,可能会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学生更加地疏离该学科。这个时候,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该有眼里揉沙的境界,避免与学生当面冲撞起来,事后可以找找该生,了解他对我们上课的评价,鼓励鼓励他,既避免了难堪,又给了孩子尊严,感动之余的学生会好好上课,正所谓“拍拍肩膀长分数”。眼里揉沙是一种境界。

有人说,如果你的生活以金钱为中心,你会活得很辛苦;如果以攀比为中心,会活得很苦闷;如果以宽容为中心,会活得很幸福。

眼里揉沙,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修炼,更是一种幸福。生活本来就是万花筒,在从事教育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生、特殊生,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学会接纳和包容,让我们修炼一颗宽容的心,让我们在这个有点浮躁的社会里慢下来、缓下来,幸福不是单纯的物质满足,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追求的实现。因为没有宽容,就没有幸福的教育,让我们在宽容中,在眼里揉沙中,揉出我们的幸福,让我们在幸福中与孩子们一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万丽.抚衣领的魅力[J].黑龙江教育,2014,(7).

8.做一名乐享幸福的班主任 篇八

一、常怀感恩之心是我班主任工作的不竭动力

能够与班上的几十个孩子因为教育而相遇,并且共度三年,应该说,我们之间是有缘分的。学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失去了学生,我们教师、班主任的身份从何谈起?没有了学生的合作,班主任的带班理念、教学风格、教书育人成绩、科研论文创作素材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是因为学生的存在与合作,成就和实现了我们的教育理想,让我们领略了教育路途上的风景,收获了无限的教育成果。无论我是上“全国英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研讨课”,还是被评为“国家级教科研先进工作者”;无论我是被评为“武汉市十佳班主任”,还是“湖北省特级教师”,都离不开学生的精诚合作与良好表现。因此,在我的工作中,我对学生一直怀着感恩的心,尊重、赏识、宽容、关爱、帮助我的合作者——每一位学生。

二、勇于实践是我班主任工作成长进步的阶梯

1996年,我大学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年暑假,我仔细研读了当时全国知名班主任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学习了他民主、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通过民主管理,让学生主动去做;通过科学管理,让学生形成习惯,成了我最有效的班级管理思想基础。结合第一届所带班级的特点,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和学生一起探索、实施、完善“思想行为、文化学习和文体卫生”的班级“三线”量化自动化管理模式,它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班组管理效果很好。三年之后,也让我在同年级的班主任中脱颖而出。随后,我担任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外语特色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我尽可能注重学生思想的引领、习惯的培养、同伴的互助、人际的交往、体魄的健全、成绩的提高、个性的张扬,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课外时间,我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进社区、入厂房、到福利院,深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了解社会、体验人生、激发兴趣、开发潜能、促进学习,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成长。十多年后,我和我的历届学生再聚,愉快地谈起我们曾经一起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这些都成了他们青春成长的美好回忆。

三、学习反思是我班主任工作艺术和智慧丰富的源泉

2011年3月,在北师大参加“楚天卓越工程”的国培计划时,我有幸聆听了全国优秀教师、北大附中教学校长程翔的报告——《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程翔校长把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成长规律概括为五个阶段:适应阶段(工作1~3年左右)、稳定阶段(工作5~6年左右)、提高发展阶段(工作10年之后)、成熟阶段(工作15~16年之后)、科研创新阶段(有区域影响带动作用之后)。通过他自身和许多名师的成长之路,可以看出,每一位成功者无不是在不断地实践、学习、反思、再实践、再总结之后提高、进步和成长的。参加工作以来,我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爱心与教育》,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等书刊。积极参加全国一线知名活跃班主任网络研究团队,随时随地交流困惑,分享心得,诸多专家、名师对我是那么的谦和、提携。我将继续利用好阅读、网络论坛等学习手段,使之成为我班主任工作艺术和智慧丰富的源泉。

四、精湛的教艺是我班主任工作的坚强保障

“当教师如果没有过硬的教学专业技能,那就很难过‘学生关’了,只有自己具备了一桶水甚至一条大河的知识,才可能给学生倒出一碗水的知识。”我经常以此话自勉。我热爱教书育人这个职业,每当我拿着录音机踏进教室的那一瞬间,我就特别的兴奋。我创设英语学习情景教学法,把课本上的英语知识在创设的情境中转化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注重课堂效果的落实,总是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去备课,努力设计出清晰的教案,构思出实效的教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的课受到了所教学生的欢迎,取得了“用时少、收效大”的教學效果,形成了“1234”的英语教学风格(即用好1本教材,每天教学2个常用英语句子,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张思中十六字教学法、李阳疯狂英语教学法等3种英语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4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取得了武汉市中考英语平均分111.3分(总分120分)全市领先的骄人成绩。有了过硬的教学水平,开展班主任工作就更加容易,因为,学生相信,跟着舒老师,能学到方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我的教学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我的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五、学生的成长是我班主任工作永远追求的目标

现在,我已经教到了我的第七届学生,他们课后亲切地叫我“辉哥”,我欣然接受。“童心是师爱之源”。一直以来,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我都把自己的心理年龄定格在12~16岁,这样能够有利于和学生平等交流,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我深爱着我的每一位学生,时刻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从2002年开始,我用摄像机和照相机记录下我的第三届以来的学生初中三年生活的精彩瞬间,然后剪辑制作成光盘,在学生毕业时送给他们,和他们一起分享三年初中生活中的快乐。这些视频和照片,包含了他们的课堂学习、团队活动、游戏比赛、入团宣誓等等一切在校的历史瞬间。

2011年教师节放学后,我的第六届初三(1)班可爱的孩子们,发现我校教师到酒店进行教师节庆祝宴会时,“尾随”身后,“辨认”出了我停放在酒店外的自行车,给我“贴条子”了。宴会完毕,我走出酒店,惊喜地发现,我的自行车龙头和接送儿子上幼儿园的座椅上,贴满了教师节祝福的便笺纸贴,他们让幸福的便笺纸贴为我“开道”“导航”,让我把幸福带回家……太有创意了!

还有2011年毕业的第五届学生Adam,煞费苦心地以“舒老师教书育人”书写了一首“藏头诗”(舒展胸怀容四海,老面愁容意气昂。师恩难忘情深切,教文传理忘春秋。书写人生又何求?育人桃李遍天下,人不忘本心长安!),它将是我教书生涯永远的追求,我将永远珍藏……

“给困难者卸下包袱,给自卑者带去信心,给悲观者送去笑颜,给奋斗者铺平道路,给成功者送上祝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是我的座右铭。在教书育人的百花园里,我将继续耕耘,去追求和享受我心中那份永远的幸福!

9.在幸福中成长 篇九

珍惜对你好的人,其他的人就随他们去吧,要直道,平凡就是幸福!家中

由于父母去外地打工,所以我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那时的我很烦他们,觉得他们过于啰嗦,而且与他们没有共同语言,知道一件事的发生--

“咳-咳,浩男?”“嗯?”我头也不回的问道。“奶奶嘴干帮奶奶买5元苹果去,‘嗯”说完我拿起钱就走,回来了,把苹果给奶奶了,我就玩去了,奶奶叫住我,挑了个苹果给我,当时我拿起苹果就吃,等到现在回忆起来,真是奶奶对我的爱啊!因为当时只买了3个苹果。

在家中我体会到了爱感受到了幸福。

包子铺中

由于中午我不回家,所以我中午去包子铺吃饭。

只记得那是一个冬天,那天中午,我一如往常去了包子铺,那天我心情很不好,那个卖包包子阿姨问我“怎么了?心情不好?”嗯“她看了看我问:“你冷吗?”我还是一个“恩”她把她的凳子让给我,我真心地说了句“谢谢你”她听了后很高兴似地说“你么这些孩子小学上初中很累,或许我们能帮到你”我听了后真的很感动。

在家中我体会到了爱,感受到了幸福。

无论我是在家中还是在社会中,我都体会到了爱,感受到了幸福。

10.享受成长的幸福 篇十

今天有幸听到丁国红老师的《享受成长的幸福》,备受感动,也有深刻的体会,下面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丁老师认为自信是一切成功的基石,每个孩子只要有了自信心,就一定能感受到:成长是幸福的。因此,她始终坚持:“信心教育为孩子未来发展奠基”。让每一位就读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都能抬起头走路。客观地说,该校的生源素质一直比较薄弱,多数学生在文化学习上比较困难,一时难以获得信心,因此他们运用发掘优点法、自我暗示法、政治艺体活动,鼓励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展示自己,体验成功,保护和激发学生内驱力,享受成长的快乐。如“手抄报比赛”、学生书法绘画展、“爱我中华、扬我风采”暨弘扬恩来精神诗歌朗诵会、“冬季三项”比赛、演讲比赛、各种体育比赛、元旦文艺汇演等。学生在艺体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特长,给自己以信心。学校还多次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和报告会,如“将成功传给下一代”、“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让优秀成为习惯”等。反复利用“自找闪光点、自树好榜样、自立警示语、自寻突破口、自我作承诺”的“五自卡”填写进行主题教育,从源头上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文化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主旋律,该校学生的挫折感也大多来源于学习竞争。丁健平校长认为:成功的学习者是快乐的。因此,他明确要求,让学生在文化学习上也能抬起头来。该校实施的具有校本特色的“226”课堂教学模式,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模式以教案和学案为载体,以学习行动小组和学习科研小组为平台,以“六步导学”(课前检测、激趣导入、自主研学、合作研讨、展示反馈、总结提升)为路径,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学,为学生展示提供舞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在模式实施推行过程中,强调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制定上,在学生自学和展示的指导上,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稍作努力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上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让教师追求事业的成功

丁老师坚信:每位教师都有追求事业成功的心理需要,这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体现和不断获得新成功的强大内驱力。为此,他们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和

教师层级考核制度,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舞台,为他们取得成就创造条件。引导教师从懂得创造幸福、修炼教育智慧、拥有阳光心态、学会快乐工作、享有人格魅力等方面提升自己。,珍惜师生情谊,自觉提高工作标准,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主动积极为打造优质品牌学校作贡献。为了使教师能够更快的成长,本着“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思想,他们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在经费非常短缺的情况下,该校近两年选派了200多人次教师赴北京、山东、南通、南京、扬州、镇江等地学习考察;配合课题研究,花费数万元用于购买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实施“青蓝工程”,落实“师徒结对”措施,重点抓好他们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处理等教学环节;依托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创建学习型教师组织,使教师的学习与研究成为一种工作的常态和生活的必需。

11.开发微型课程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篇十一

一、案例培训,感受微型课程

何谓微型课程?微型课程以相对独立的专题或单元为主,突出独特的内容,每门课程短小精悍。

为了让教师们更深入地理解微型课程,我们在青年教师中招募了第一批志愿者,在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几位青年教师领了任务,做微型课程的“先头兵”。

之后,我们将青年教师开发的“和烦恼说再见”“欢欢喜喜中国节”“让我们学会吃”等微型课程通过录像课例的形式展示给全校教师,并将完整的单元设计发布在校园网上。在鲜活的案例面前,更多的教师理解了微型课程的灵活性和生命力,同时对自己成为微型课程的开发者有了信心。

二、三位一体,挖掘课程资源

1. 立足学校,激发教师热情

(1)寻找最佳“共生点”

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是微型课程开发的最佳“共生点”。在对学校微型课程框架的建议征集过程中,我们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摸底调查,了解每位教师参与微型课程建设的意向和对学校的建议。通过问卷,了解每位教师的信息和想法:兴趣爱好、特长专长、已开发的微型课程、想开发的微型课程、对微型课程开发的建议等。

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对教师的培养,就开发微型课程任务的确定进行个别沟通。这种沟通,有时是倾听教师对所任课程建设的展望;有时是对教师的点拨;有时是在对教师能力认可的基础上提出要求或调整项目。例如,姚佳颖老师申报了摄影项目的课程开发,根据她的专长(新闻专业),我们向她提出了培养一支摄影小记者队伍的要求,将课程目标的定位进行提升。由于尊重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兴趣,他们的积极性也被进一步调动。记得一位青年教师在参观上海世博会的非洲馆后,对照学校课程框架,萌发了开设“走进非洲”课程的想法。于是,她在已完成一门“课间游戏”开发的基础上,主动请缨,领取新的任务。

(2)关注课程细节需求

在课程开发实践中,我校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方便,及时满足他们合理的软硬件需求,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重视。有位青年美术教师擅长指导学生国画作品,但美术室原有的桌子对他的教学有限制,学校十分重视他所提出的对教学环境改进的要求,专门定做了桌子。而有的教师在开展诸如软陶工艺的课程开发前,担心烤箱得不到落实,陶泥成本高,学校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打消了他的畏难情绪。

2. 联系家庭,赢得家长支持

我们在全校学生家庭中进行了抽样摸底。全校有188位家长参与问卷调查,占全校家长数的20%。其中,支持学校进行微型课程开发的占96%,愿意作为志愿者为学校提供帮助的占54%。

针对问卷中部分家长所表达的愿意为学校提供不同形式支持的意愿,我们采用个别访谈的形式,进一步沟通,达成合作意向。例如,一名学生的家长是医生,他在问卷中表达了愿意为学生的角色体验提供帮助。于是,我们与他取得联系。我们设想在“假如我是医生”的角色体验课程中,请家长教授一些简单的包扎急救小本领,让医生谈谈从医的酸甜苦辣,通过观看视频资料、搜集和探究信息,让学生体会医生职业的社会价值等。

3. 走进社区,挖掘优势资源

通过合作签约方式,我们与松江大学城七所大学八个院系建立了合作关系,经过协商,明确这些学校可以提供的教育资源。

在结合“六一”开展的“游世博,庆六一”课程中,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学生发挥了他们动手制作、表演等方面的特长,成了各个班级中队辅导员在课程实施中最好的助手。在课程实施中,20个班级每2个班合作布置一个国家馆,以日本馆为例,一个教室被布置成介绍日本文化的展示厅,教室里摆放着以粉红色塑料垃圾袋为材料做成的樱花和富士山巨型油画,黑板上有用日文写成的欢迎语,门上挂有日本的天狗模型,门口有祈福细绳和红条,还有身穿和服由大学生扮演的日本人,这些都让学生们感受着异国风情。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参与了祈福活动,在大学生辅导员的介绍下了解了许多日本文化。

三、循序渐进,实施“组合”构想

微型课程实施之初,我校在每周一“快乐大转盘”时间实行教师走班教学。这样的走班对教师备课的负担相对较轻,准备一个单元(4课时),就能用上一学期。最大的弊端就是学生缺少自主选择权,难以顾及学生的各种差异。然而,要学生走班,那每个微型课程班每学期至少要提供16课时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再加上有些课程项目本身短小精悍,不适合开长课程。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呢?

在学校拥有了更多门类的微型课程项目时,我们在课程实施运作时,提出了课程组合的构想。以一二年级的“游戏套餐”为例,分为“课间游戏”8课时,“数学王国的游戏”8课时,分别由两位教师执教。“游戏套餐”课程可开设A班和B班两个平行班,由两位教师轮流执教。2010学年第一学期,我们在一二年级、三四五年级分别推出了8个组合套餐项目,共35个子项目。

上一篇:男生简历自我介绍范文下一篇:小学部社团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