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学习心得(精选12篇)
1.《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学习心得 篇一
今天我听了林崇德 教授的讲座《教师大计 师德为本》。感触很深。像这样一个严肃的、老生常谈的话题,其实很多老师都很不以为然。我不由得想起了学校例会时,每当校长一讲话都要先说师德的问题,大家就会很敏感地猜测是不是又有同志做了违反师德的事了……今天听了林教授的讲座,这种错误的理解荡然无存。林教授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国家从上而下反复讲师德,并不是我们的师德出了问题,而是因为师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所以要常抓不懈。”老教授慷慨陈词、声若洪钟,阐述了究竟何为师德。他的风采令大家折服。林崇德教授认为做一个新世纪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就是要落实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提高师德与业务能力”,要坚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不断提高能力,砥砺品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培养出优秀的建设人才。
能否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林崇德教授在自己的人生字典中首先给师德加上“师业”的注解,即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和勤业意识。
林崇德所理解的师德的实质就是教育事业的“业”字。在他看来,师德体现的就是对教育事业及其社会理想的认同、情感和行动。这就是师德第一个表现:“师业”。
展示“甘为人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让青年人踩着自己的肩膀前进”的师者风范。在林崇德教授对“师德”的定义中,“师爱”是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林崇德教授认为,如果把学校称为“德行的博物馆”,那么教师就是起着看守作用的“门卫”,看守着人类持续为之努力奋斗的东西——真理、美和正义。
林崇德教授总是强调他的事业心,也就是作为一名教师,他把热爱学生看作是其事业的核心。他一直提倡对其学生‘感情投资’,包括学习问题、工作问题、职称问题、婚姻问题、住房问题等等,使他的大部分精力都被牵扯进去,以致于母亲笑他说:“你应该把家搬到单位里去,为你的学生做牛做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学生感情投资的点点滴滴。
2.《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学习心得 篇二
●充分认识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 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人口大国, 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一流的教育, 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 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当前, 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困难, 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 使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 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 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 同样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 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 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为关注的“上学难、上好学”的问题, 这是人民的需要,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198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1993年, 中央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 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 中央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现在, 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 结合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 有必要制定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 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规划, 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制定规划需要把握的指导方针和总体布局
我们要制定的规划是指导未来十二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 体现全局性、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规划主要对2009年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安排。这12年也要分阶段规划, 远期的目标和措施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联系起来考虑;近期可以规划得细一些, 与教育“十一五”规划相衔接, 保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系统性、连续性。但是,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许多工作不能等规划全做好了才进行。有些看准了的事情, 可以先行试点, 试验成功了立即实行。这也是我们这次制定规划的一个特点。
指导思想是制定规划的主线, 也是灵魂。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 我提出若干方面请大家考虑:第一, 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三个面向”归根到底就是要赶上时代的要求, 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要立足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求, 从我国教育的实际出发, 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 这些就要对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超前安排。要瞄准世界教育发展变革的前沿, 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 紧密结合我国教育实际, 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办事。要把教育的改革发展放在我们正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中谋划, 充分考虑国家现代化总体布局对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充分考虑国家未来人口发展和学龄人口的结构变化, 使规划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二, 要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 我国社会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教育要发展, 根本靠改革。教育规划要成为一个改革创新的规划,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 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第三,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教育兴国、教育立国、教育强国都是国家意志。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坚持的方针, 必须在教育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第四,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充分考虑群众的期盼, 把促进教育公平,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作为规划的重点,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规划的落脚点。第五, 要坚持立足基本国情。既要看到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在不断壮大, 又要正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贫富差距大, 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既要看到现代经济和城市人口对教育的较高需求, 又要重视农村教育和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情况, 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人口众多、现阶段农村人口大规模迁徙和流动的特征。
教育规划要有总体规划, 又要有分类规划。总体规划主要是以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核心, 确定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 对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等提出具体要求。分类规划主要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综合考虑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新特点, 提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政策措施。每个分类规划是总体规划中有特色的一部分, 包括对大学、中学、小学、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民办教育等发展, 都要分门别类地作出专题性的规划, 规划要有战略思想和宏观思路, 也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 增强可操作性。
●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给予明确的回答。
第一, 关于义务教育的问题。要把义务教育办好,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目前社会反映义务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要找准症结所在,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我非常赞同教育资金的多样化来源, 在全社会崇文重教要利用全社会的资源, 这项工作我们也可以列入规划。我们说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他的收益回报社会最好是投资教育。我们讲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指的是人人都有上学的机会。孔夫子说“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就是教育公平。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 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必须注意的是, 我们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 但不能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学校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2008年, 中央财政用于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资金达到570.4亿元。自“两免一补”以后, 2007年又大幅度增加奖助学金经费。从高中阶段教育到大学教育, 过去全国奖助学金加在一起仅有18亿, 2008年将达到200亿元左右, 今后还要逐年增加。对义务教育, 我理解不单是个免费的问题, 它从社会学、教育学上来讲, 带有强制的含义, 就是具有制度性, 既是国家的责任, 也是公民的义务。要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 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把有限的国家财力多用在最困难的孩子们身上。还要研究如何办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
第二,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我们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发展农村教育要重视两点:一是要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 实行城乡统筹, 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地位。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 必须改善农村的教学条件, 包括校舍、设备、远程教育。所有学校的建筑, 都要建设最安全的, 也就是让群众最放心、让家长最放心、让学生最安心的地方。这就需要加大投入。2007年至2008年, 我们用于全国农村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共达268亿元。要认真总结这几年危房改造工程及校舍维修改造机制实施的情况, 在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内需的重大措施时, 要制定和完善中小学校校舍建设的规划。二是要下决心解决农村教育缺乏的问题。农村教师在农村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 农村教师当前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个是待遇问题, 一个是素质问题。当然, 这两个问题也是相互联系的。待遇问题, 工资、职称、住房这些都应该逐步加以解决和提高。从2009年元月1日起, 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这将涉及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037万人, 必须及时研究和妥善处理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把这项工作认真搞好。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就得号召并有具体政策引导大学生、师范生到农村去任教。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 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 甚至还要高, 现在不同了, 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 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 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 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这有多方面原因, 要认真分析研究, 关键是要缩小城乡差距, 推进城乡统筹。很多名人都是苦出身和从农民中来的。农村学校教育条件差, 但是农村的孩子们素质并不差, 同样能够成才。我们现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比较低。在这次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当中, 要特别重视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
第三, 关于职业教育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 职业教育很重要, 应该搞得更好。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 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样做有利于缓解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矛盾, 也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扩大社会就业。特别是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特点, 要重视农民工培训。真正重视职业教育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国家确实把它放在重要位置。就拿奖助学金来讲, 我们把最好的待遇给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 从而能够就业, 能够生存, 能够为社会服务。从这一点来说,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是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职业教育面向的不仅是服务业, 还有工业、农业。比如说数控机床的操作, 那得需要职业教育的培训。现在我们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的规模、学科的设置, 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吻合, 因为它是面向整个社会的, 所以又应该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问题在什么地方?一方面要转变社会观念。社会上有些人不把职业教育当作正规教育, 认为上了职业学校低了一等。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 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包括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逐步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 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的比例, 做到合理、适度、协调、可持续。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认真研究, 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 关于高等教育问题。从长远看, 我们不仅要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 满足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高校办得好坏, 不在规模大小, 关键是要办出特色, 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要对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引导高等学校适应就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推动高效科技创新、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 建成若干国际一流大学,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
第五, 关于教学改革问题。对于教学改革, 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 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贴近社会的实际, 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其实, 教学不光是课程的改革, 应该是整个教学的改革, 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 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认知, 认知是教学的一部分, 就是学习。在认知方法上我们还有缺陷, 主要是灌输。其实, 认知应该是启发, 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掌握认知的手段, 而不仅在知识的本身。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 还要学会动手, 学会动脑, 学会做事, 学会生存, 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 不是不去管他们, 让他们去玩, 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 留下思考的时间, 留下动手的时间。我最近常思考, 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 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 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 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 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 行和知的结合, 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 人的理想和思维, 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 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教学改革还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 就是学思要联系, 知行要统一。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 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 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 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 终身去学习。
要围绕加强素质教育、多出人才, 转变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要认真思考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更多的杰出人才?从而对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以及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 整体谋划。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文理科差别不要搞得太大, 学理工的应该关心社会, 提高人文素养;学文科的应该加强自然科学知识学习, 提高科学素养。
第六, 关于探索适应各类学校的办学体制问题。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教育布局和教育投入, 属于国家行为, 应该由国家负责。具体到每个学校如何办好, 还是应该由学校负责、校长负责。不同类型学校的领导体制和办学模式应有所不同, 要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事业还是应该由懂教育的人办。张伯苓是个教育家, 他宁可做校长, 不当部长。毛主席讲, 办好一所学校, 关键是校长和教师。要造就一批教育家, 倡导教育家办学。我们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 受到社会的尊重。我们更需要大批的教育家, 他们同样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要加快民办教育发展, 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第七, 关于教师的培养问题。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 才能有好的教育。要建设一支献身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规划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来当老师, 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要创造一种社会氛围, 让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在老师面前, 做学生的不论走到哪里, 做出什么业绩, 对老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永远不会改变。对老师来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这两者必须结合, 这和我们的宣传很有关系。按说, 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最难忘的应该是老师, 特别是启蒙教育的老师。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 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 在艰苦清贫的条件下, 恪尽职守, 默默耕耘, 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 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我想借这个机会, 也给老师提几点希望:一要志存高远, 爱国敬业。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 传承民族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 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 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二要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强己, 育人者必先律己, 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 更要注重身教。教师的日常工作虽然是平凡的, 但教育工作的意义却是不平凡的。教师应该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 率先垂范, 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 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 努力成为青少年学习的良师益友, 成为全社会尊敬的人。三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教师富有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 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 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更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
第八, 关于教育发展的保障问题。在教育投入上要强调政府的责任。这几年,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增加较快, 将来教育投入还要进一步增加。同时也要深入研究怎样使教育资金更加合理使用。要重视教育投入的绩效, 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财政的钱要用好, 惠及更多的学生和群众。
在制定规划中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不少。只有把这些重大问题研究透彻, 找准问题所在, 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规划才能看得远, 同时又有针对性, 有现实感, 真正成为管用的规划。
3.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篇三
课改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不断完善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正在初步形成,新课程的基本框架正在逐渐完善,教学实践正在逐步走向深入,但课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需要我们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断跟进。深刻的思想需要我们用具体的行为去诠释,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素养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的发展在于思想,思想的作用在于提倡和引领;教师的发展在于制度,制度的作用在于约束和规范;教师的发展在于文化,文化的作用在于涵养和哺育。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学生在变化。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者,身正者居之。教师的尊严和地位不是天然赋予的,昨天胜任教学工作,今天胜任教学工作,不等于明天也胜任、永远都胜任。素质教育要靠一大批有思想、有文化、有能力、有追求的教师们去实现。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教师应该是幸福的。只有德高身正、学识广博,身心健康、热爱生活、品味高尚的教师们,才能讲授出精彩的语文课程。
4.《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学习心得 篇四
——祝贺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召开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在全国教师工作大会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之际,谨向全国广大教师和为“两基”工作作出巨大贡献的各级政府、人民群众、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教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便没有国家现代化的未来。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不仅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九年义务教育,而且彻 底甩掉了“文盲大国”的帽子,用25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这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创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创造了发展全民教育的奇迹。这也是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对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伟大贡献。
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水平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到法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到西部“两基”攻坚,从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5年的奋斗与探索,充分体现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的执政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新期盼,顺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推动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民生改善。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素质上去了就是最大的优势,人口素质上不去就是最大的负担。“两基”的快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总人力资本最大的国家和总人力资本增长最快的国家。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国民教育基础规模的壮大,国民素质的大力提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国民素质基础和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我国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使数以亿计的适龄儿童少年实现“有教无类”,惠及千家万户,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民生改善及社会和谐。但要看到,区域、城乡、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差距。我们要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缩小城乡间、县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努力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需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美好梦想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在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是推动新时期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
长期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国1400多万教师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支撑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为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举措,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坚持发展规划优先、财政资金投入优先、公共资源配置优先、体制机制创新优先,开创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以“两基”目标的全面实现为标志,我国教育站上了时代高峰,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快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我们坚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的教育必将再创辉煌,中国人民有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5.心得体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篇五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责任重大。教师要以‚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为座右铭来要求自己,致力于教育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并认真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听从组织、领导的安排,干好本职工作。爱是教师最美丽的语言。古往今来,多少哲学家、诗人饱含深情地讴歌教师,他们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园丁‛、‚人梯‛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也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然而,教师却是清贫的。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两袖清风和一室‚蜗居‛,更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和奉献。要当好一名教师,就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爱得专心致志,爱得无私无畏!
一、热爱学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是的‚金凤凰‛要爱,‚丑小鸭‛更要爱,唯有爱满天下才能换来桃李芬芳。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个良好的学习心境。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都高。反之,若师生关系是‚专制型‛、‚放任型‛的。则会带来学生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内心烦躁、恐惧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高效的学习,学习效果也不会好。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会产生种种矛盾。倘若教师没有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即没有与学生沟通关系的法宝-爱之心。不把其视为亲人,视为可倾吐心声解决困惑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和保护。有时会使学生产生偏见或教师有‚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观念和行为,可能会产生学生对教师的‚好心‛的误解。但是教师只要走出这种爱的误区,注意以正确的方式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就能为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很好地化解矛盾。因此说,热爱学生是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热爱学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热爱学生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一).理智公正。在教育中,对学生的爱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冲动的。盲目的爱缺乏是非感,无明确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学生自身的不良因素。在教育中,对学生的爱是正直、公正、坦荡、无私的,不是偏狭、庸俗的。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这种爱会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有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等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就应当真诚地对待他。
(二).坚持耐心,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做错事时,耐心开导,不挖苦、不训斥。我们应爱
护学生,维护其自尊心,尽量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老师的生命是一团火,老师的生活是一曲歌,老师的事业是一首诗。‛……有关对教师以及教师职业的赞美之词确实不胜枚举。但我们应常常进行一些反思,思考一下我们的行为是否与那些赞美之词相符。
(三).互相尊重。对于进入我校的学生来讲,他(她)们业已成年,就业的压力和未来的迷茫是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作为成年人的他们现在却有着更多的困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并不是说和学生打成一片就是好老师,但,应该和学生以朋友的感觉相处。常说要教书育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做到为人师表,但课下要用一颗友善和关爱的心去对待学生。让他们在回首他们走过的路时,心里最难忘的是佳职的老师的关心和语言的平和。然后在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友爱,努力创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并且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有度、有方与有恒。
三、注重自身和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培养。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工作好坏,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因此,教师的道德修养、道德水平,对于建立教育活动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维持一个学校工作的良性运行和保证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师觉悟,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如果一个教师在工作中教书育人,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勤勤恳恳地为学生及家长服务,就会在学校中率先树立起讲究教师职业道德的榜样,对全校师生员工产生深刻的感染作用。其他教师从这样的教师身上看到了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品质,就会在心灵上受到启迪,促使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精心培育自己的学生。
其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助于激励和鼓舞教师自觉献身人民教育事业。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使人类知识得以延续。德育是激励和鼓舞教师的精神力量,它要求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就能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工作,自觉献身教育事业。人们把教师比作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正是师德对教师起激励和鼓舞作用的生动说明。不仅要从思想上、业务上去努力,而且更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师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陶冶教师情操,转变教师气质,培养教师品德,提高教师素质。作为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当今社会服务的教师,我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一、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献身教育,甘为人梯‛是人民教师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会主义祖国的高尚道德境界的具体表现,它是履行其师德要求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首先具备这一道德感情的信念,才能做到自觉地履行其他师德规范,为人民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学生。’爱,是学生的需要。热爱学生,是教师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俗话说,‚爱‛能使‚冰雪融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最可贵的是身体力行。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是智慧的象征、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一个好教师应十分重视‚言传‛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懂得什么应为之,什么不可为。由此,教师的教学、待人接物、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须认真、稳重、规范、得体,切不可马虎、轻率、任性、不负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和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灵沟通,向学生畅开心灵,既可以向学生谈自己从人生中取得的宝贵经验,也可以向学生坦诚地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你不仅是良师还是益友。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四、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让学生学到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勤奋学习,精通业务,掌握教学规律,是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五、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教师的工作既表现为个人的脑力劳动,同时又是一种集体活动。这就要求每个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要发挥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历史作用,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更要求教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修养,对于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教育,既是新时期为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特点和崇高职责的客观要求。只有具有高标准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通过近一段的学习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责任是多么重大。我深深感到:爱是
6.《教师大计 师德为本》 篇六
观看了《教师大计 师德为本》之后,我获益很多,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对师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一个职业都要求具备一定的职业修养与道德。但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作为一名教师,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榜样和标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所以必须具备优良的修养与师德,这一点非常重要。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劳的,必须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教师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需要我们对学生倾注相称的热度,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爱”要一视同仁,坚持不懈;“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少一些说教,要更多和他们交心谈心,帮助他们查找“后进”的原因,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在学习和生活细节上关心他们。老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范的人。学生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很强烈的。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时讥讽、损伤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掌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当然,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位老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殊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向,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篇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育人育才的重要载体,教育思想和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等,都集中体现在教材中。70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基础教育教材和教育图书编研出版上辛勤耕耘、接续奋斗,先后编研出版了11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累计出版各类出版物7万余种,发行量逾750亿册,这是一代代教材编研出版工作者履行编书育人使命的生动写照。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立德树人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启教育强国建设新征程,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教育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在生活实践中点滴积累,积跬步至千里、养小德成大德。人民教育出版社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切实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
8.《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学习心得 篇八
一 实施人本管理,树立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教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种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评价促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文主义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作为学校管理者,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教师心理这一层面,把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作为底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领导方式的艺术化,推行人性化管理.在对教师评价中,坚持扬长避短的原则,在统一的评价标准下,允许异步发展,即对教师的发展要求因人而异,人人发扬,发展自己的长处,优势起步,达到矫正自己的不足、劣势的目的。管理需要对全体教师进行横向比较,但更要注重教师发展的纵向比较.管理者要看到每一位教师的自身进步,并且让教师感到自身的不断提高。只有在教师自我提高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较客观地进行横向比较,从而调节自我实现的目标。
二 坚持以法建章,引导教师自我评价
建立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的根本保障。制度平台不建立起来,学校管理就是一句空话。而制度平台建立后也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时间和经验加以修订,补充和完善.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制度的科学化、精确化、评价标准制订得非常细致和繁琐,难于操作,管理的量化应该是宜粗则粗,宜细则细。过细的死板量化管理,只能是弄得教师不是潜心教学研究,而是诚惶诚恐的去应付那一张张的量化表格。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师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采用刚柔相济的原则,以教师为主体,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从而通过评价变管理中的他控为自控。
三 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措施,确保教师发展的实现
学校的管理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这就离不开激励.而激励的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调动人积极性的过程,当前,社会多元化的道德观念并存,人们很难有统一的价值观念,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单一的,而对学校的管理机制来说,如果激励方式单一和激励对象片面,就会使多数教师得不到成就感,丧失工作热情,产生失落情绪。那么就应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措施:⑴政治上的激励。学校管理者首先在政治上帮助教师树立追求目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树立起人人都有发展机会的信念,促使他们更能够大胆去创造机会,不断给自己创造出一片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的发展时空。⑵业务上的培训。学校创设条件,建立奖励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在职进修,促进教师素质地自我完善。
9.《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学习心得 篇九
通过讲座学习,使我认识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发展需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意义在于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发展,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的关注人的发展,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注人的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其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四种方向,使我深有感触。
第一“求知”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无终点,在实践和认识的无限往复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学会求知就是“学会学习”本身,“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鱼”,学会求知的方法远胜于求得知识本身。因此,在育人中教师应该把“学会求知”当成首要任务来抓,它是将来学生立足社会,能够生活的根本。
其次,学会做事。教育学生学会做事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从自己做起。在中学阶段,能把身边的小事做好,懂得做事的原则,方法,长大才能做更好,更大的事。
第三,学会共处。首先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共处,就是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我们要发扬和倡导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互相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共处,就是要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家庭之内,父母和子女之间如朋友般的思想交流,不但是消除“代沟”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孩子成长的主要条件。学校之内,教师与学生如朋友般的平等对话,既是“教学相长”所必需,也是教育成功的体现。社会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交流则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因此,学会表达、交流的技能,确立平等对话的价值观念和态度,是学会共处的重要学习内容。学会相处,是学生能够顺利步入社会的关键一环,是学生学会解决社会问题所必须要掌握的方法手段。
第四,学会做人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学会做人在这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和、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二充分的发展。正是我们强调的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相吻合,正是我们追求教育目标和终身学习的最终目标。因此学会做人是我们教育者教育的最终目标,所以要让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
10.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 篇十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
去年,我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这次研修培训令我感到深刻难忘。在这次学习中,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资料,专家点评以及网上相互交流,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参与在线研讨和交流,我领略到了远程研修的魅力,有幸聆听到了各位学友们不同的心声;通过完成提交作业,我锻炼了表达,增长了个人智慧;通过阅读班级和课程简报,我分享到了学友们的研修成果和专家们的课改成果;最后,通过撰写提交研修总结心得,思想和认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培训使我能全面、深刻理解初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与评价的要求等。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利用平台认真聆听了专家的精彩讲评,积极参与同行们的交流讨论,天天趴在电脑前、读文本、写作业、发评论,感受颇深,收获很多。给自己忙碌的生活增添了又一乐趣。专家们的讲评以及优秀课例,使我从理论的高度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从感性上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从而得以重新理性地反省与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和教学策略。
一、新形势下的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新形势下教学时间的减少,我想这是在课改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在知识讲解过程中,如果知识点讲解过多,害怕时间不够充分,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所讲知识,相应的听说能力也不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如果讲解过少,又怕学生不会运用,一到考试,分数变低,所以很难处理这种矛盾。但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改,不一定在短时间内有效果,但不改一定是没有效果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是不可忽视的。一种合理的教学方式只能适合某一特定阶段,并不能成为永恒。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在教改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认真地、用心地去实践并总结,才会形成一种合理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讲课风格,只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在一种学生乐学,善学的氛围中,让学生健康成长----这样的课我觉得是一堂好课。单纯的知识讲授是不可取的。
二、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听取了专家们的报告,教研组进行了认真的分组学习和讨论,我们都有同感,我们都感觉到新课程改革存在着区域、城乡之间的差异,有些教学活动在一些乡镇中学难以实施。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尊重学生,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自主选择课程模块。教师要明白、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真正做到面向学生,我们有些老师还得付出很大的劳动,任务很艰巨啊。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所以要适当增加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尽可能利用本校有限的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简单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技巧。因为这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开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以运用为目的、以运用核心的教学途径,教学活动中适当增加“任务型”为模块的语言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三、教学资源的共同开发与分享
倾听了专家们的报告和课件展示以及总结性发言,还有我们的分组讨论,深感教学资源对新课标下的教学和实施至关重要。深切体会到应努力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开发并分享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英语教学资源以及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源。积极参与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共同分享教学资源,这样才能节省人力、物力和精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以便更加有效地做好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的教学实施和评价。从而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
本学期以来,长江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始终秉持“为教师成功搭台,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用务实的作风认真落实教研计划的每一个细节,用发展的眼光对待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用辩证的思维反思各项活动的每一个过程,用公平的态度评价教师们的成长效果,最终使得各项工作顺利结束。
一、管理规范。
一所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如何,关键还得看是否有一支务实创新的科研队伍,而在长江小学,教研组长的中坚作用在教科研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学期伊始,教科室分别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和“课堂教学”研究小组会议,以“宁静致远,勤学善思厚底蕴;淡泊名利,甘做绿叶扶红花;求真务实,中流砥柱显身手;充当心桥,上传下达巧当家”的总要求规范管理这一中层组织,使他们明确各自的职责,针对各组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次的教研活动。学期中,每月配合教务处组织的常规教学检查,召开教研组长碰头会,交流各组的教研状况,倾听各组教师的建议和心声,查漏补缺,力求管理上的严密与规范。
二、活动有序
教育科研工作从来就不是纸上谈兵的事情,而是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因此,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们在活动中锻炼;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反思;在活动中提高,本学期的教学研讨和教学实践活动精彩纷呈:
1、以“调研”抛砖引玉,促进教研与教学的和谐发展。
20x年9月,全州四年级数学调研考试分析会在恩施召开,我校教师代表巴东农村中心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做了专题分析,并糅合全州的数学教学现状进行实例分析,在本校数学组加以说明,使之明白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更加有效的辅助学生的想“学”。
2、以“课例”研究课堂,促进有效英语课堂的生成。
10月2日,官渡镇英语课例选拔赛在我校举行,教科室积极配合中心学校,妥善的安排了本次比赛活动,并按照要求将相关资料收集和发放,体现教学研讨“讲、听、说、评、比、改”的特色。
10月10日,全县江北片区英语课例比赛在我校举行,教科室积极配合县教研室,从“食宿、时间、分班、会场布置、资料收集整理成册等”各方面使得竞赛活动顺利进行。显现了本校各个处室协同一致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受到与会老师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3、以“主题”突出目标,促进常态课堂显现超常的作用。
20x年11月3日,全县小学数学主题研究交流会在茶店小学召开,我校数学组长谭玉波就本组进行的“有效建构空间观念”的主题进行了交流,效果良好,本次活动中所展示的五节数学课使我们受到启发,也更好的指导了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促使我们不断的针对常态课堂进行研究和改进,使之发挥超常态的作用,体现“以研促教”的研究目的。
4、抓“常规”落实,促进教师成长“学研”一体化。
本学期以来,我校各个教研组依据学期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开展各项学习研讨活动,语文组重点进行了阅读教学的研究;数学组重点进行了“空间与图形”的主题研究;英语组针对高璐老师的两次参赛课进行了课堂指导;综合学科组针对小科目教学的“备、上、听、说、评、改”各个环节进行了逐项落实;电教组针对资源应用和整合进行了专题培训;综合实践组针对环保教材的编制进行了反复的修订。抓学习促使教师开拓教研视野;抓培训促使教师教学手段的更新与转变;抓课堂促使教师反思层次的上升;抓写作促使教师教学理论的形成;抓整体评价促使学校浓厚教研氛围的营造和保持,总之,各项常规研究活动的落实有效的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进程。使教师在教学技艺和研究水平上得到很大的进步。
三、成果丰实
1、学校的课题研究硕果累累:
(1)、个人课题有序铺开,本学期,我校六名教师申报的州级个人课题得到正式立项通知,然后,各个课题在教师个人的合理安排下,正在按计划进行研究之中。
(2)、留守课题成果结集
在全校教师的通力合作之下,我校国家级“留守生的转差与培优”课题得到顺利结题,其结题资料汇集了各个研究阶段的成果,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已被印刷成册。
(3)、环保课题资料完备,等待结题。
自20x年开题以来,我校环保课题组从环保活动的开展和环保校本教材的开发两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经过多次课题组成员会商定和布置,环保课题的各项过程性资料已经整理装订成册,环保教材经县教研室各位领导的审核通过,结题所需的主件和附件材料已经装订完毕,将在下学期初正式申请结题。
2、成果展示综合实力增强。
在这一学期中,各教研组共展示优质课20多节;高璐老师的英语课获得镇级一等奖和县级二等奖;税典松老师参加州级实验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由环保课题组承担并实施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第五届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县级一等奖,并送州参评,荣获州级一等奖;教师在省校本研究网上上传文章1000余篇,使得本校在网上排名跃居全省第七位,极大的鼓舞了教师们的写作兴趣,促进了本校的教育科研良性发展。
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
教师专业是动态发展的、终身持续的过程,现代教学应是建立在教师学习基础上的。必须在加强和发展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终身化学习的需要。由此通过对教师专业观发展历程的回顾,通过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时代内涵以及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改革原则的论证和阐述,探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创新的机制,明确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的发展性是一种不断演进、不断超越的创造发展历程。因此,努力实施继续教育工程,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面临新形势的需要,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综合实力的需要,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教育夯实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必将迎来一个美好的春天。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期间,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通过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对教师来说,研究是学习、反思、成长、发展的同义词,与专业人员的研究具有质的区别。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的对话交流,是努力摆脱“已成的我”,为不断获得新生的过程。努力研究自己,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教育无小事。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就人格而言,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学段,师生之间都应该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11.教师全国教育大会学习心得 篇十一
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曾赞美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次,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理论建构、知识创新、品德示范等对学生发展起引导作用。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专业地位理应得到提高,享受到等同于社会复杂劳动者应有的待遇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经济地位的重视。但现实生活中,教师群体庞大、地方财力有限、政府努力程度不够,教师的经济地位未达到合理水平。
12.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研修日志 篇十二
在学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这一课题的内容,这与我想的不谋而合。在现在的教师队伍中大多数的老师还是能注重师德的,这是一直以来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德行,但是还是时不时的有报道这个老师虐待学生,体罚学生等,这虽然是个别案例,但是也给我们教师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认识到,无论信息技术怎样发展,无论你学到了多少知识,教会了多少学生,师德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
如果一个教师的师德不好,那么你所带的学生有的也会受到教师的影响,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不同,所以说师德影响的不是一个人,一个班级,而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因此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对师德也有了新的要求,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师德不光体现在爱岗敬业上:你要热爱你的事业,更体现在关爱学生上。教师的能力不光要有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更要有反思能力,以便不断的提高自己,更要有创新能力,要不断创新、反思,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育能力。为什么说师德是核心呢。因为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楷模,所谓为人师表就是这个道理,你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你的学生,因此要特别注重师德。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心得感悟08-01
学法心得体会:教师法制教育学习10-02
新疆教育教师工作会议学习心得11-09
教师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学习心得体会11-09
教师学习魏书生教育思想心得体会11-20
2024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09-21
教师思想作风纪律教育整顿学习心得体会专题08-31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0-28
教育哲学学习心得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