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4-11-23

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精选13篇)

1.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初探

查兴奎(昭通市威信县水田中学,云南 威信 657909)

摘要: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重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迫在眉捷的问题。

关键字: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门类激增,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信息化特征明显。知识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如果仅靠应试教育的模式传授和获取知识,受教育者到社会上就会成为新世纪的文盲。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阶段是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最好阶段,而数学又是更需要人的创造思维的,所以培养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思维创造能力迫在眉睫。结合我个人的理解,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首要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点滴创造的火花,点燃他们的创造思维之火,尽可能的为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情境,让他们面临自己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让他们去尝试进行创造性学习、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并从中品味创造成功的喜悦。2.鼓励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中,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会不有所反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提出一些超出教师设计圈子的问题。此时,教师应给予充分的鼓励。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曾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出建议:“尊重学生的任何与众不同的甚至是荒唐的问题,赞赏学生的具有创造性的观念。”因为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或者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常常运用两种思维方式,即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对个体的创造性有重要影响。教师可根据教学进程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创设灵活多样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培养他们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指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泥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我们不应过多的求同认识,不能用教师的思维方式或唯一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按自己的思考给学生画地为牢,因为每个人思考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路,有时由于某种因素的触发,而突破习惯的羁绊,在头脑中闪现出创造的火花,教师万不可去熄灭它,应引导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

二、设计恰当的开放性题,培养学生广阔的想象力和独创性

在脑筋急转弯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树上有十只鸟,打掉一只。问:树上还有几只鸟?”很多同学异口同声地答道:“树上一只鸟也没有了。”有个同学却回答道:“还有一只,因为其它九只都飞走了,打掉的这一只还挂在树杈上。”另一个同学又答道:“树上还有九只,因为该猎手用的是无声枪。„„”如果此时我只注意答案的确定性和唯一性而加以否定,那将扼杀这些同学广阔的想象力和独创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一个开放型的教学体系,体现着宏观上的非平衡状态,可以使学生在这个体系中纵横活动,自由愉快地进行学习,充分扩大学生的认知空间和选择范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优良的个性特长。

例:两个锐角三角形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若将“锐角”二字去掉,命题是否成立?请证明。

(评析)该题是对一课本练习题的再思考,它恰是针对学生易出错和进一步深化的问题而提出的。由于证明的入口宽(反例的形式亦多样),繁简程度及所涉及知识各异,故易克服学生思维的狭隘性,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三、周密的课堂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传授知识,实现自我的主要方法,因而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中,只有经过周密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双方在和谐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问题又为思维定向,成为探索活动的关键环节。而问题的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和探求答案的欲望,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容量,做到讲解适度,时间安排合理,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而且不过分强调课堂的严肃性。要创造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目的,首先教师要备好课。备课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进行合适于教学实际的总体构思和设计。其次,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多发问、重视学生的独立见解,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促使他们的思维尽快地运转起来。最后,要多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比如运用直观语言,直观教具,直观的教学媒体。例如,在教合并同类项时,有些同学就容易把不同类项的项合并,如会出现“2X+2Y=4XY”这样的错误,这时教师就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比如给学生考虑,“1头牛+1匹马=?”学生通过思考后就会发现,不是同类的事物是不能把它们合并的,从而引导学生去观察同类项的特点,以及合并的法则,这样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起到培养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任何思维,无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前提,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观察力的培养。

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学生观察中,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积极的给与指导。比如说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对观察对象的异同点的分析,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

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学习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画出具体的一些函数图象进行比较。在学生进行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与提示,观察当k为正数和负数的时候,函数图象有什么不同,当b为正数和负数的时候,又有怎样的不同?当学生分析了以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总之,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学生的创新是一个自我激励的过程,数学在初中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附:参考文献

1.《课堂引导创新》张人利主编,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知识经济读本》张严编著

3.《数学教学设计》奚定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评论文

论文题目:初中化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

论文作者:

谢光雁

联系电话:

***

作者单位:

昭通市威信县水田中学

2.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二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 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学到知识, 获得能力, 发展智力, 学生的“学”是核心, 只有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以体现, 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有可能。而让学生很好发挥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发挥好真正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课堂变得宽松、愉悦, 激发学习兴趣, 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潜能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 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 而教学中, 适时地创设“悬念”, 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神秘感、追求感、探索感和创造感。

例如, 在讲解凸多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时, 我先根据概念从三角形开始, 学生一下子就能回答三角形没有对角线。我又和学生一起做了四边形的对角线, 有两条, 依次又做了五边形和六形的对角线, 接下来又让学生独立完成七边形的对角线, 并回答条数有多少。我紧接着问:“那么八边形、九边形呢?”学生花了很长时间终于完成了, 他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又问:“同学们, 你们能够找出十五边形的对角线吗?请试一试。”这时学生勉为其难的开始了, 明显学生心里面产生了厌烦感。这时我对学生说:“老师不用画, 我就知道他有多少条对角线。”“真的?”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起来了。我这时就利用这个大好时机, 和学生共同探讨求n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公式,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 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潜能意识得到了开发和拓展。

三、打破思维定式,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习惯

思维定式往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习惯方法和思路去分析事物的现象及其原因。学生只会按照老师所讲、书上所写进行机械模仿, 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 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很多同学在学完分母有理化后, 很自然地就想到如下解法:

这种解法很正确, 但是很烦琐, 实质上我们已经学习过完全平方公式, 先对分子部分进行因式分解, 情况就不一样了。如:

这个例题充分说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式, 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问题, 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3.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三

一、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极具创造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全身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之中,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极度高涨,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真正体会出了主体地位,要达到这一状态,学生的主动性发挥显得尤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上正确发挥其主导作用去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创新思维中去。如我在《童趣》的教学过程中,先请同学欣赏两幅画:一幅图中一个小孩在蚊帐中对着蚊帐慢慢喷烟;另一幅画中一个小孩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地看了一个小时。同学们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个小孩对蚊子喷烟干什么?他把蚊子放进蚊帐里,不怕蚊子咬么?那个小孩为什么对砖头发愣,他是不是有毛病?……我故意“悬念引而不发”留下空白,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仿佛在心湖间投入了两颗石子,平静的水面激起了波澜,大脑兴奋了。学生自己遇到的问题当然有兴趣去解决,学生的自主意识就会得到很好发挥,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很好的发扬。

二、根据学生特征,发展学生的创新想象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是叩击学生的思维火花。富有想象力、充满激情和幻想是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应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如:教学《祝福》,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以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然而”什么呢?作者没有说,我就安排学生揣测,同时让学生想像祥林嫂死去的情景;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从楼梯上滚下来后,接下去就写道:“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

教师可让学生想像:死前的那一个月别里科夫在做什么?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和谐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才能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用根据教师的手势和眼色回答问题;才能言为心声,怎样想就怎样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敢于说真话;才能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创新精神。

三、引导学生在主动质疑问题中发展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问、讨论争辩中达到“暮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题,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在预习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

四、大胆质疑,培养怀疑和批判精神

怀疑精神的本质是否定真理的先验性,而批判精神则是否定真理的绝对性。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石精神;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的独立意识;敢于反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往往不轻易认同别人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的新颖、独到见解。此时面对学生的“标新立异”我不横加指责随意否定,而是顺势引导,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教学《荷塘月色》,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我讲这里时运用“通感”,有的学生认真阅读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觉得作者把荷花比作歌声不太好。理由是文章通篇的意境都很静谧,除了作者之外没有第三个人,用“歌声”有点破坏效果,如改成“笛声”没有了人声掺杂,会更符合当时情境。这一句通感多少年来被无数人奉为经典,从未有过疑问,学生提出异议,已是从通篇的意境和整体效果感受文章的结果,我趁机让学生修改这一经典名句,学生们思如泉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天外飘来的悠远的钟声似的。”;“……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拍抚似的……”;“……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绵绵的微笑似的”等等。

4.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四

小庙中学谷常法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良好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1.按课的逻辑程序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可以如下进行:①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②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依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③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小吃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④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生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课本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互相启发。

以上可以看出在设计上注重了结论的探求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的研究,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于知识的产生过程,由此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由此而陶冶出来的基本态度和思维能力则可以长久地保持并对变化的情况有广泛的适应性。

3.鼓励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而应让学生在想一想,把问题回答的更完善或更准确,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5.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五

湖滨九年制学校 许桂林

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做起。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教学时教师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一步步设下悬念,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其认识能力。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让对不许错。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与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一次讲完《将相和》老师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也有几个学生说喜欢廉颇。正准备下课时,突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的这一点。”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你很会思维。”学生听到这样的肯定,心理十分高兴。老师的肯定评价,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发言时消除了顾虑,充满了自信,增强了自我肯定的欲望。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1、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例如“21世纪的我”,“假如我是一位老师”等,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例如《云雀的心愿》一文,当学生理解了课文,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后,我就根据结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云雀的心愿实现了吗?

6.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六

上传: 华冬霞

更新时间:2012-5-10 16:08:36

浅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作文改称为习作,取消了以往大部份都是命题作文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作文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作文就是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一种书面语言形式,要有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说、想说、愿说,说真话、抒真情。那么,如何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从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精神呢?

一、激发情趣

引发创新欲望

情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有趣的素材,设计有趣的情境,将有助于激发创作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说。教学中,除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外,还可以紧扣教学训练项目,大胆设计一些新颖有趣、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情景,解决习作难的问题。如我在一次习作教学时,先用电教媒体播放一段婉转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境。开始,随着悠扬的乐曲,自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突然音乐陡转变化,仿佛自然界中发生了一场恶战。听完音乐之后,全班同学自由发挥,畅谈自己的想象;接着小组讨论,每人练说,然后全班交流再下笔成文。正因为这种习作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情境生动,寓玩、乐、笑于一体,因此,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能畅所欲言,达到预期目的。以趣引入的方式不仅使学生轻松作文,还会插上想像的双翼,打开思维,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中完成作文。

二、观察生活,培养创造精神

小学生习作是对生活的实践反映,生活实践是学生习作材料的源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如果不留心观察生活,捕捉习作素材,他们就会无话可说。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我就引导他们接触自然,热爱生活,要睁大眼睛去看,用自己灵敏的耳朵去听,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想,在实践中,我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让生活进入学生作文。例如:下雪了,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指导观察校园中、田野里的雪景,学生情绪高涨,有的三三两两谈论雪,有的用双手去接雪,有的还想捏个雪球„„然后,我让学生把观察到的雪景说一说,再写下来。学生的感受各不相同,有的从远到近写了雪中景色,有的只抓住树上的雪进行描写,有的则写了雪给他带来的乐趣„„这样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寻找习作的素材,文章才真实感人。可见,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合理想象,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激发想象,启迪创造思维

记得以前在一本书上看见这样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创新离不开想象,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选材的新奇和独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写一点新内容,发表一点新思想,吐露一点新见解,这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及时顺着作者思路让学生进行续写练习。如:学习《一束鲜花》之后,可以提出,开始“我”是怎样对待母亲的生日的?后来又是什么原因让“我”改变了主意?什么事让“我”改变了主意?当“我”拿着鲜花出现在母亲面前时,“我”和母亲都会说些什么?可以以《当我看到墓前的小男后》为题,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先口头叙述,再进行续写。也有些课文省略了文中的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猜测。如:《信箱》一文,作者并没有写出石铁潘诺夫给家里的信的内容,学完课文以后,启发学生猜想石铁潘诺夫给家里的信的内容。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书面练习。再如,学习了《坐井观天》一文后,学生们纷纷都说青蛙真没见过世面,什么也不知道。我抓住这个机会,设计了一个拓展性题目,让学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看到的景象。有位同学就写道:“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啊,天真的像小鸟说的那样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它知道自己错了,便去帮小鸟捉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靠近小鸟,重新取得小鸟的信任。由于这些练习是阅读之后进行的想象练笔,练笔内容迁移适时,学生易于接受。此时,孩子们的思维在撞击,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四、鼓励求异,塑造创造灵魂。求异也是创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教师要针对作文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如一位同学在习作《我心目中的孙悟空》中说:“孙悟空的本领并不大,每次遇到危险,都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化险为夷。”这可与众不同。我在作文评赏课中,专门为这篇作文中孙悟空的形象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评议。有的说孙悟空就是本领大,他大闹天宫没人挡得住;有的说孙悟空之所以请别人帮助,只不过是想让大家都有表现的机会„„同学们各抒已见,养成求异思维的习惯,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例如在指导学生写《小议“班门弄斧”》一题时,经过教师一番点拨引导,有的学生认为“为人必须谦虚,班门切忌弄斧”;有的则认为“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每个人都应该创新,班门偏敢弄斧”;还有的提出“作为一个年轻人在班门要先学斧,再弄斧”。面对学生的种种意见,教师只有及时给予指导、总结,才能使学生思路开阔,立意增多,写作时才会感到得心应手。

7.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七

一、激发学习兴趣, 发挥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才有了学习的动力, 才能主动去探究新知, 发展新的能力。所以, 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活化教学方法,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进而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诱发他们的创新动机。因此, 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英语课堂上积极实践。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就要让他们积极思考、勇于质疑, 发挥潜力、开发智慧, 这样他们的主动性才能发挥出来,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情感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产生的,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面带微笑走进课堂, 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激发他们的思维, 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分为几个步骤:活动导入境——复旧情景——拓展新情景。活动导入情境是指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情景, 让他们通过表演理解知识, 运用知识。拓展新的情景, 就是在原有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编, 为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情境, 大胆想象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首要条件, 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通过表演情境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创新氛围

课堂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所以,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发他们的求知欲, 打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对于中学生来说, 他们活泼好动, 善于模仿, 反应灵敏, 记忆力好,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适应学生发展的特点, 使他们在具体的语言情景中进行练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充满快乐,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独立思考, 大胆创新, 积极参与问题讨论,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实施多向互动的创新性英语课堂教学

“互动”是指通过思想的互动、情感的互动、人际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主动思考、大胆想象, 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形式。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群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方法, 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启发和帮助, 取长补短。英语课应当体现语言的交际性, 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的, 语言知识是在听、说、读、写的反复练习中掌握的。比如, 在学习以圣诞节为主题这一单元的时候, 教师可以尝试展示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 首先在班级内布置出圣诞节的节日气氛, 用彩带、气球、卡片等装扮教室, 然后再办一期以“Merry Christmas”为主题的黑板报。每天在把圣诞节的知识贯穿在教学中, 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思维活跃, 能产生很多有新意的想法, 既能牢固掌握知识, 又能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注重差异, 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实施分层次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评价, 包括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因为激励性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创造欲望。另外, 教师应安排小组讨论活动, 要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 还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鼓励他们标新立异, 大胆想象, 想法设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让他们在探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 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和创造性, 在作业数量和作业完成方式上不做统一的要求, 体现作业的自由性, 口头交际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 教育就是一种创造,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他们探究和解决问题,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千方百计进行创新教学, 使学生成为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名声, 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2]贾冠杰, 马寅初, 姜宁.中学英语教学心理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刘道玉主编, 李小平著.创造技法的理论与应用[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8.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指在创造活动中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每个人都有,只是在每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而已。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创新能力往往体现在,对于自己从未能够解决的问题,通过自我开发予以解决了,获得了自我突破,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价值体现。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为了各个领域竞争的主要外在武器,但归根结底起根本作用的还是内在武器——人才,因此高素质人才就成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这些高素质人才中,创新型人才是现代社会最为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到初中物理教育方面,教师应把创新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始终,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本的学科,实验能通过提供真实的实验依据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客观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实验能以其多变的方式和灵活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重要作用。比如一些教师经常在物理课堂上创设一些物理情境,通过营造特定的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学生只有投入到直观、生动的具体情境中,才能产生主动思考、想方设法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讲“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课时,我没有死板教条地给学生灌输生硬的理论,而是把这堂课上成了一堂实验探索课。我先设计实验:取两段相同的蜡烛,把一段用力紧贴在烧杯底上,另一段直接竖放在烧杯底上,然后往杯子中加水,让学生观察。学生发现一段蜡烛浮了起来,而另一段紧贴在杯底的蜡烛却没有浮起来。我借机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原因,学生纷纷产生了探索兴趣,展开了激烈讨论,提出了许多设想,尝试不同的思路。其实这个思考的过程才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所在。下面以“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个实验探究为例,分析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围绕着“决定浮力大小因素”我引导学生先进行科学的猜想。我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经验,如在水中游泳、井里提水等,让学生做出假设,学生提出:①浮力可能与物体重量有关;②浮力跟物体浸入水中的深度有关;③浮力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④浮力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⑤浮力是否跟物体形状有关等等。在学生的讨论中,我把这些观点一一进行了归纳,但不作任何评价。

其次,根据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方案。第一,怎样测定浮力大小?多数学生知道用弹簧秤测浮力。第二,怎样测出被排开液体重力?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出用量筒先倒入水后记下放入物体前、后的水位差,经过实验探索研究得出实验结论:F浮=G排液。第三,教师向学生介绍阿基米德巧妙的溢水法设计方案,并演示出来让学生观察。第四,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错误”的猜想设计方案,并用实验纠正。如:重量相等的铁块和石块,用弹簧秤测出浮力不相等;在量筒的不同深处,同一物体浮力相等。从而使学生否定了①②⑤猜想;接着让学生设计并测得不同密度液体中的浮力,如水和盐水中同一块铁的浮力,验证猜想是正确的。

这样的实验探索过程,学生相当于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充分开发思维提出设想,对培养创新思维十分有利。

二、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变换思维角度

泰勒认为: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联想和独到见解。这就印证了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想法 “多”要比“少”好得多。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多鼓励学生一题多解,通过比较寻找出最简便的方法,来开阔学生的思维。例如在习题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编排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对某一问题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求解,或者通过改变提问题角度、改变问题条件等方式把一个问题变化成多个问题。在这种训练方式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习惯了去创新,习惯了去发现。教师在解题上做文章,就在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对学生智力开发大有益处,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开拓视野,发挥想象能力和实际综合能力。

三、注重启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要讲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以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创新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启发和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例如:在九年级“灯泡的电功率”这节课上,求标有“220v.100w”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可用I=P/U求出灯泡正常发光的电流,再根据R=U/I求出灯泡的电阻;再让学生进行讨论另外求解方法,即用P=U2/R求出灯泡的电阻。这两种方法均可求出灯泡的电阻值。如此开拓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如: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要侧重于传授从试验模型观察到逻辑假设验证的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在讲“电生磁”和“磁生电”的过程中,要落脚在教给学生物理实验观察的反证法上等。

参考文献:

1.张慎军.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教育创新学刊,2012(06).

2.杨洁.浅议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2(04).

3.马丽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2012(16).

9.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九

1创设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对学生来说,不仅可以使他们快速的融入到教学的理解当中,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快速了解物理实验的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物理方面的积极性,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需要激发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更加认真地钻研相关的物理知识,而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是关键,这也为创新教学方式提供经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物理实验,尤其是一些较为有趣的`实验,从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压力这一节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个较为有趣的实验,“会吸水的杯子”就是利用加热杯子与周围空气的压强不同,就会使杯子吸水,然后在教室的正确指导与监督下,使学生也亲手进行,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印象。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开场使学生快速进入到物理实验教学的氛围中去,尤其是教师讲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将一个现在较为流行的物品用于物理刚开始的学习中,就是物理上所说的力的均衡与惯性运动,将几个小球用不同的线串起来,然后并排放在一起,然后将旁边的一个小球用一个力,就会发现这一排的小球就会均衡运动,这个小实验就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创设一个较为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通过播放相关有趣的视频,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新颖感,学生对于新颖的事物就会有一种自然的关注,尤其是对视觉上的冲击,通过多媒体制造一个物理实验的良好气氛。

2巩固物理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的基础就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更好掌握,创新就是要通过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的掌握、观察、分析等等,初中阶段是学生刚接触物理课程的阶段,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正确的认识无礼的相关概念,并使学生重视对于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可以在课堂上提问相关物理知识,这就会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更加集中,同时也会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拿出6到8分钟的时间进行提问,这样就会巩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为使学生更加好的记忆,可以运用一些生活中的物件来进行实验,这样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记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讲课时,利用学生身边的一些物件,就像是橡皮,矿泉水瓶子等常见生活物品,使学生产生联想记忆,就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已学过记忆的认识。基础知识不仅包括课本上的知识,还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学生在对于事物的观察与研究方面,要使学生形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时候,还要培养物理实验的实践精神,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关键的物理实验,巩固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

3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注重因材施教

坚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与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会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教师也会在学生中形成威信,这样不仅能够到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加强交流也是对教师能力的一个考验,创新教学方式也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相关学习状况,还可以使学生与教师关系更拉近,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然后就是帮助指导认识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不足。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物理竞赛或是物理实验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办一个班级的物理竞赛,在这时候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4结语

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就要不断创新物理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物理学习更加深入,学生了解了物理的相关知识概念,将物理的基础知识深入的巩固学习,学生才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对于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更加有利,创新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创新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更有突破,同时也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行雨.浅议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成才之路,05期.

[2]王俊林.加强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

[3]张建荣.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18期.

[4]刘莉.物理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03期.

10.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

八字桥中心小学郑登锡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贵在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习作教学的要求中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语文教师更应倾注满腔心血于作文教学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兴趣是知识的源头,若能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学生就会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习作中出现创新也就事半功倍了。所以,习作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让学生对习作感兴趣,乐于动起习作的笔。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呢?

(一)营造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时空。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环境。只有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客观条件。学生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大胆地假设,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首先,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阅历丰富、体验深刻,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作文时,文思便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其次,教师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善于发现各人独特的才能,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投入全身心的活动,这样,他们才会充满自信。再次,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积极的思维,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如《童年趣事》、《可笑的事》、《可怕的事》等出示一组让学生可选择,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家庭联欢会、和妈妈下棋、帮爸爸戒烟、给爷爷过生日等,这些题目均可以写,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就会“百花齐放”,不会是众口一词了。

(二)重视积极鼓励,启发诱导,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哪怕是学习差一点的学生,也应该以鼓励为主,老师鼓励学生就等于在拨动学生创造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发现写得好的作文一定要在班上及时地表扬、讲评,持之以恒,这样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一旦有了作文的浓厚兴趣和爱心,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情地参加作文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说,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导之以兴,启之以趣,使学生的心理由“厌”变为“爱”。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浓厚的兴趣,不达到“入迷”的地步,便不会产生灵感。通过作文教学的实践,我加深了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在写作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培养写作兴趣,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才能大大提高作文水平。

二、通过多彩的作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与城市孩子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相比,农村孩子毕竟生活单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生习作也不例外。因此,作文教学要坚持“开放性原则”,让学生走进社会,把社会生活请进课堂,或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掌握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我的作文活动课中通过开展生活模拟、小品表演、学做小导游、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将课堂变成一个微型社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更加有利于我们再现生活的某种情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兴趣活动,我保证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专用时间。同时综合运用“两室一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一室一角”即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为学生的课外自由读写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又积极开展以“四会”、“三赛”、“四评”、“两欣赏”为主要内容的课外实践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创作素材。“四会”即:新闻发布会、主题演讲会、阅读交流会、主题辩论会;“三赛”即:背诵古诗赛、课本剧表演赛、作文竞赛;“四评”即:手抄报、古诗配画、读书笔记展评,日记展评;“两欣赏”即:佳作欣赏,《自编作文集》欣赏。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激活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另外,精心组织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陶冶情操,到社会活动中去探索、思考和创造。如带领学生到新落成的联村幼儿园参观,学生回来后写出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参观记。指导学生开展环保小调查,并写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书。

三、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培养其思维的独创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其实,小学生的作文也离不开想象。要让学生在文中体现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就要启开那道想象之门。为此,我们就应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像力一旦增强,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它会给作文无限灵光与创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各种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如电教多媒体等,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这为作文教学的创新,为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新时期的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鼓励学生要有奇思妙想。运用各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比如续写训练、想象作文、古诗文的改写等形式的练习,都是为

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一次释放。如《小珊迪》一课,补写“小珊迪被马车撞了回到家的情景”。又如“假如我有一对翅膀”、“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小珊迪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对话”、“二十年后的我”、“三十年后的家乡”等等。

11.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一

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爱因斯坦

一、当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初中物理课堂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即教师作为一种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是以一种仰视的角度来看教师所传授的内容。然而这种教学方式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学生成为一种膜拜者,认为老师是不可逾越,不可置疑的。久而久之,学生成为复读机,老师成为一个简单的朗诵者。这不是我们想见到的,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中老师应该是以一种辅助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掌握课堂的进度,教师讲课的快慢。

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即教师对自身角色认识不清,劝学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今的社会学生受到升学率的制约往往对自身的要求停滞在考试大纲之内,对所学的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老师也针对于学生的这种状态而制定教学方案,最常见的就是题海战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理念,也随之烟消云散。

二、课堂上学生的心理状态

由于老师错误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心理也随之发生了更深一步的变化,当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变为会做题,会得高分,学生也不再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的分析。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绝大部分理科都是从物理上发展起来的。笔者对一些学生进行过学习方式的调查,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是背,只要将老师所给的题型背下来就可以得到高分。当问及为什么时,大家都是一头雾水。当笔者问及为什么要背题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大至为背不下来会被老师训。在这种错误的领导体系下,学生对老师充满着畏惧,哪里还有求知欲,好奇心的存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提倡玩中学,学中用。教学不再是为了升学而是为了学以致用,真正做到这点的主要因素,在于老师对课堂气氛,教学理念的改变。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勤于启迪,善于发现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如是说。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解决问题却忽略了提出困惑。解答问题需要技巧,但是提出问题更需要创新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通过列举生活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讲惯性时,让学生联想车急刹车时的状态,启迪学生提出问题。如在讲浮力时,可以将乒乓球放在水杯里进行展示,让学生主动思考,动手设计实验,对各种物理现象进行验证。(2)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擅于表扬,帮助学生清理思路,当学生的思维发生偏差时不要责怪,要正确引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开放式的思维环境。(3)适当时候,留有余地。启迪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适时沉默会让学生更感兴趣,问题自然纷至沓来。

2.创造氛围,激发潜能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并不十分紧密。教材的理论性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与生活实际的相契合,从而无法完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完全光滑的平面上是没有摩擦力的,但是真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平面。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物过少,而且不擅于观察,当然就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另外,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无法将生活环境与所学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应该用所学知识解释周围环境中的物理现象。作为物理老师,在教学中要接力寻找生活实例,让物理融入生活,有目的地提炼出问题,再回归生活。这样学生既能感受到生活化的物理,增强物理意义,更有利于发展其创新思维,发觉其应用物理知识与实际的潜能。

在创新思维中求异和发散是两个重要的思维方式。求异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则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想四周放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关系,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培养学生具有求异和发散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不是被动地接受答案,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对结果的质疑及验证,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会激发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3.调动积极性,发挥想象

为了搞好科学探究,应力图节节有实验,不论新课还是复习课,都应准备实验。尽可能分组,增强实验可见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当然,要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差异,或强于推理,或强于观察,或强于动手,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各显其能,使其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另外,在新课程教学中,要逐步增加开放性试题,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创新思维。如想象没有重力的世界、没有大气压的环境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的思维便会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在想象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想象中增加学习动力。

4.逐步引导,加强信息整合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完全给出答案,应先提供解决问题的背景,逐步引导,让学生自行解决。上课时尽量按照学生的需要进行,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使物理教学焕发新的生机。通过媒体的插入,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理解的更加彻底,记忆得更加深刻;通过远程教育的介入,丰富物理教学素材,拓展创新思维的新天地。创新思维始终落实在人的创造能力上,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造发明。

四、总结

在新课标下的物理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才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任务。勤于启迪,善于发现;创造氛围,激发潜能;调动积极性,推广想象发挥;逐步引导,加强信息整合。让学生准确理解并记忆基本概念,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们必须加强物理课堂的研究,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功能,不断探索新思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拓宽思维,突破思维定势,注重探究,以人为本,鼓励创新,有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启元.初中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学物理,2010,(01):23.

12.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二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创造的异向、愿望和动机。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是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素质的起点。

(一) 要营造一个鼓励学生创新和想象的课堂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

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 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 弛骋想象, 敢于标新立异, 打破陈规, 怀疑一切。为此, 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 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 各抒己见, 课堂提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要尊重学生的意见, 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 激发兴趣, 产生好奇心, 诱发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多发言, 多想问题。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当时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 而刘备和孙权才三万人, 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思考性的提问, 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悬念, 这时学生具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 让他们把学习的情绪推向那一个新的高潮。他们会主动去探究、寻找、发现、不知道的东西。弄清问题的真相, 大大地激发那他们的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接着就提出问题:有同学知道吗?有的同学说:“曹操骄傲, 无军事才能”有的说:“孙权偷袭刘备”。“曹操不得人心”。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进一步开发他们的想象潜力, 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旦学生回答成功, 要及时表扬鼓励, 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教师要及时表扬他们, “很好, ”“很有创意”, “你真会动脑筋”, “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气赞扬学生的观点。即使不成功, 也不轻易否定, 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 老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 而要与学生相互切磋, 共同探讨, 求得正确的结论, 尽量消除学生怕回答错的思想负担。

(二) 要培养学生的认识事物的兴趣。

郭沫若说:“兴趣出天才, 兴趣出勤奋。”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 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 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推动力, 可以激发人的想象里和创造力。要使学生在将来的语文学习中有所创新, 有所发现, 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为此, 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意义, 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说明学习语文对学习成材的重要作用, 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 要学好其他学科, 就必须学好语文。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 努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

(三) 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时代的呼唤, 创新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创新也是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 21世纪的人才不但是要知识渊博, 而且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启迪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又称创新性思维, 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地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 这种心理品质是创新素质的核心。

(一)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强烈的求知欲,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 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知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在语文教学中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 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 创造性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情景, 要留出课堂“空白”, 能够让学生去质疑、解疑。每一学生都有创新的潜力, 所以,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设计一富有发散性、趣味性、创新性的问题。

(二) 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 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 求异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应该重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 要重视一题多解, 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 尽可能新, 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 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的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 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的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里程中, 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 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 具体化。丰富学生的视角、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取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去进行训练。通过这些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 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创造力。

三、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表现。

(一) 要在课堂开展好课内活动。

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 教、学、做合一。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二)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13.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三

摘要:教学质量与教学模式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科学的创新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模式,利用艺术的创造性、灵活性、表现性、多样性,从而在音乐教学模式中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关键词:教师;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国家教育方针提出了“德、智、体、美、劳”的五字方针和推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作为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领者,除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和音乐素质,还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陶冶情操,塑造高品质人格。因此,对教师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并产生新思维的思维活动。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创新的概念与意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自身必须是拥有创新思维的人。敢于打破传统、勇于提出富有别具一格的见解,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次,找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口,不要一味依赖音乐课本教学,要善于利用身边各种要素进行教学。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结合我自己多年教学,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

二、创建和谐课堂环境,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就是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老师永远是叔叔辈,爷爷辈的关系学生对老师有种畏惧感。老师与学生沟通少,距离远,不利于课堂教学。因此要建立师生朋友关系,让大家有彼此的尊重,信任感,利于良好的课堂气氛。其次改变课堂教学角色。传统教学中老师就是一言堂,学生就是听众,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学生不用思考机械照做就行,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来当导演,让学生当演员,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智慧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三、根据音乐的特点,启发“求异”思维

“求异”是寻求不同的途径,求异的重要性来源于思维的活跃,是思维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精神。例如当教师为学生教授歌曲《大海啊,故乡》时,通过教师准备的画面,启发学生参与、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思维散发求异提供外部环境支持。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并循环播放该歌曲,逐渐引导学生从欣赏音乐过渡到如何准确把握表达音乐情绪的技巧,反复思考,反复讨论,再 由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去演唱,去发挥,从而达到“求异”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者,可由教师领学生听一遍《大海啊,故乡》,让学生自己选择一首曲风相似的歌曲进行对比,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所选的乐曲存有差异,但作为一名教师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出学生的个性,达到欣赏感悟的巧合,使人的感情、情绪表达出来,使学生成为自主理解艺术、自主学习艺术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体会出不同学生对同一首歌的不同理解,也能把握学生理解歌曲的不同程度,进而加以引导,适时配合。

四、根据音乐课的特点,鼓励学生质疑精神。

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物理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有了疑惑,是学习过程中错误和正确的分歧路,敢于质疑,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知识累积产生的肯定和把握。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敢于质疑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学习态度,在质疑后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极力达到的目标。

五、利用自制乐器的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乡镇中学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设备不足不能满足教学。为了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师生动手共同制作乐器进行教学。我和学生从身边、从生活中最常见水杯、木棒、塑料瓶、易拉罐、食品盒、水桶等物品制作打击乐器。学生自己有了乐器,学习热情很高,他们总拿着打击乐器敲呀打呀,简直乱成一团糟,此时,教师抓住学生的这种热情,告诉学生要听从统一指挥,敲打出悦耳动听的节奏才是最棒的。学生带着强烈好奇,跟着老师学习科学的演奏方法,自己试探着更加完美的敲击方最开始教师在音乐课堂上播放简单的歌曲让学生利用简易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老师加以鼓励和指导,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思维活跃了。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他们大多都能轻松、准确的演奏。熟练以后学生尝试自己找歌曲进行伴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六、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创建“合作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上,通常由教师进行音乐知识的授课,在平时课堂上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考查,对学生个人把握音乐的准确度停留在“孤立教唱”层面上。而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当受到规矩方圆的约束,便失去了艺术的实际意义。音乐是一种需要分享的艺术,一种需要沟通的艺术,在分享中,领悟艺术,在沟通中,产生共鸣。因此将“合作教学”引进音乐教学课堂,其实是“个体”学习模式的升华,也是具有创新性的教育反馈模式。例如,在教师教授一首歌曲后,可随意由几名学生组成小组队,每一个小 组队对该曲做一份音乐报,分工演唱、分工表演,分工排练,分工写作„在分工合作中,既能发挥出学生各自的优势,又能锻炼学生合作团结精神,全新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到枯燥和乏味,相反,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全方面的素质人才。

七、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重在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

传统的音乐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无法体现出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特点,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因此,音乐考试的目的,不仅在于考查学生的成绩,更主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创造能力得到展示,充分客观、公平的做出评价。例如在评估考试中,不约束考核范围,可以有唱、奏、舞、讲、说等,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创新教学模式里,让学生理解音乐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与文学、美术相结合的艺术。例如,教师可以从同学们写的游记(春游、秋游)中,选出一两篇声情并茂的文章,再配上相适应的图画,由同学自选符合意境的歌曲进行演唱一小段,再由学生自由组队,自选戏剧、乐器弹奏、歌舞表演、最后由教师针对动作变化、队形变化、演唱方式进行评分。参考文献:

上一篇:《无法触及》电影观后感下一篇:劳动仲裁协议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