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案例(通用8篇)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案例 篇一
目录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目的……………………………………………… 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设计题目………………………………………… 1 传动方案的选择……………………………………………………… 2 电动机的选择及传动比的分配…………………………………… 3 带传动的设计……………………………………………………… 5 斜齿轮的设计……………………………………………………… 7 直齿轮的设计……………………………………………………… 11 轴的设计…………………………………………………………… 14
8.1.轴系图的绘制…………………………………………………… 14
8.2.轴Ⅱ的设计……………………………………………………… 15
8.3.轴Ⅲ的设计……………………………………………………… 20
8.4.轴Ⅳ的设计……………………………………………………… 24
九、键的设计……………………………………………………………… 26
十、滚动轴承的设计及校核……………………………………………… 28
十一、减速器机体结构尺寸的确定……………………………………… 30
十二、轴Ⅲ零件工作图…………………………………………………… 32
十三、大齿轮的零件工作图……………………………………………… 33
十四、减速器装配图
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案例 篇二
关键词:教学改革,案例教学,创新意识
1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教学目标确立
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高的实践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知识的运用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存在的弊端日益明显。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目标不符, 学生就业后服务于社会的能力不强, 因此积极研究课程教学规律, 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基于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1,2]的推行和我校“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教育理念, 就我校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本科定位, 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学习完本课程后, 可以提交一项简单的、同时具有较完整设计过程的机械产品报告, 即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一般机械设计能力, 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 并能够分解设计中运用的知识点并对之有较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 基于教学目标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运用典型案例, 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和深入分析及实践,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性, 同时培养创新思维意识、主动学习方法、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一种教学方法[3]。
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以具体案例为媒体, 使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以阐释抽象的理论或知识上的要点, 因此, 机械设计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课程教学目标, 在概念、知识、方法传授的基础上, 围绕能力的培养, 安排教学内容, 设计提炼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项目案例。对机械类不同的专业提出了不同的任务和案例, 使其与专业课程能够更加紧密的结合。例如, 对于机械制造专业, 则以典型机械, 如:内燃机、牛头刨床、带式输送机、车床、减速器等的分析设计为贯穿教学过程的任务, 完成产品的整体方案设计、简单力学分析、机构分析设计、零部件设计、装配设计等环节;对于机电类专业, 以自动生产线、机电液一体化产品分析设计为典型任务;针对学生缺少工程背景的问题, 在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上, 在案例的选择上则更注重具体化和生活化, 以学生有感性认识为主, 如:以打印机、扳手、球阀、雨伞、电风扇等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3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研究
3.1 结合生活、生产实践及科研项目, 精选机械案例
与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相联的事物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 针对教学中的知识点提炼与生活、生产紧密相联的工程案例, 恰当地设疑, 引导学生主动思维, 定向探索问题,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螺纹连接四种基本类型时, 实例演示各类型螺纹连接的结构特点及应用场合,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其相同之处作为螺纹连接类的属性, 并借助概念对某类机械形成完整的认识。在讲蜗杆传动时, 以万能分度头为工程案例。分度头的手柄与单头蜗杆相连, 主轴上装有40齿的蜗轮组成蜗轮蜗杆机构, 其传动比为1∶40, 即手柄转动一圈, 主轴转动1/40圈。如要将工件在圆周上分z等分, 则工件上每一等分为1/z圈, 设主轴转动1/z圈时, 手柄应转动n=40/z圈。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蜗杆传动的特点, 启发学生的思维, 找出蜗杆传动与齿轮传动之间的相异与相同点, 从而建立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学习机械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进行科研和创新, 每一机械系统的诞生都将伴随机械系统方案的构思和机械新结构的产生。在教学中能结合自身科研运用创造技法, 从发现事物的缺点出发分析讲解新事物的诞生, 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结合自身科研, 将高地隙烟草打顶车的设计及其典型结构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在机械设计概论一篇中, 以高地隙烟草打顶车的设计要求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以打顶车的设计过程及方案选择讲解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在带传动一章中展示打顶车打顶悬挂中的带传动结构, 见图1。以打顶悬挂设备研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该带传动采用哪种类型带?它属于哪种带传动形式?该传动形式在安装和运行中有哪些要求?问题的设置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和争论, 也在课堂上设置了思维的发散点, 使学生有了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思维空间, 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新知识。不仅认识了V带传动, 而且对半交叉传动要求有了最直接的认识, 间接地获得了实践经验, 即带半交叉传动不能逆转, 安装时应使一带轮的宽对称面通过另一带轮的带绕出点。经过这么一个过程, 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机械知识, 而且还学会了如何发现有待解决的问题和构思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方法。
3.2 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 灵活组织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 达成思想、意识与行动上的统一。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 教师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 通过创设学习环境, 以启发性问题为载体, 充分利用启发与点拨的作用, 唤起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 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进入有意识学习的心理状态, 营造出活跃有序的课堂氛围。在案例教学中, 重要的是要使大学生受到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工程意识等方面的熏陶, 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为此必须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将课堂教学、学生分组讨论等方法结合起来。把机械设计课程中的有些内容不作具体讲授, 如:键、销、无键连接一章, 课堂讲授平键类型、特点、应用及设计校核方法, 对花键连接、销连接、无键连接这部分内容则留给学生自学, 最后教师作适当的归纳总结。再如在讲滚动轴承时, 运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了滚动轴承的类型与寿命校核计算后, 提出问题:在带式输送机系统方案设计时减速器中轴承类型和型号如何选择?轴承如何定位?如何防止轴向窜动以及轴受热后导致将轴承卡死?如何调整轴承游隙?轴承如何安装、拆卸?通过机械设计“轴系部件设计与分析”实验课对轴系各零件结构与尺寸, 轴各零件的安装、定位、固定等等是否合适等进行分析, 作出书面报告。学生在发挥能动性的同时获得了成就感。并且在课堂教学的适当时候布置机械设计课程大作业:在学习完本课程后, 提交一项简单的、同时具有较完整设计过程的机械产品报告。
3.3 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切勿一味借助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媒体演示, 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5]。例如进行滚子链条结构的教学, 先以实物图片展示滚子链条并设置问题:滚子链条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之间如何连接?这时生活经验丰富且动手拆装过链条的同学就会积极发言, 当然有大部分同学对链条的具体结构并不十分清楚。这时以动画形式演示链条链节的形成:外链板和销轴过盈配合形成外链节, 内链板和套筒过盈配合形成内链节, 内外链节间隙配合形成一个链节即铰链。动画有先有后, 演示了连接形成与装配过程, 各零件颜色分明, 一目了然。这时多媒体发挥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也正由于此,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 大量信息在短时间内展示, 致使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主次, 对教学内容过后即忘, 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因此, 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与运用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既要注重更新前沿信息, 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认知水平; (2) 多媒体课件表现形式要丰富多彩, 不能全篇文字, 图片、视频、动画运用要恰当; (3) 注重与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的结合, 对一些公式作必要的板书推导, 重要概念、结论写在黑板上, 起归纳总结作用。另外, 多媒体和板书运用的多与少应做到对学生印象的最大化、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4 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 案例教学法有生动、直观、密切联系实际等特点, 在机械设计教学中只要精心选择机械案例,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并借助于现代媒体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可以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创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合作、创新能力, 达到机械设计课程改革既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传辉.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 21 (8) :9 4-9 5.
[2]王志伟, 孟玲琴.基于能力培养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0 (2) :90-93.
[3]金晓怡.机械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制造与研究, 2010 (10) :7 3-7 6, 1 2 6.
[4]刘扬, 银金光.“机械设计”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 7) :6 4-6 5.
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案例 篇三
【关键词】机械设计 双语教学 渗透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67-02
一、双语教学背景
我国加入WTO和新课程改革给我国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学校课堂教学如沐春风,注重学习的体验和知识的运用成为目前教学的最为核心的内容。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在,纯知识的外语教学已经落后,不再适应社会及经济的发展;英语教育中除了知识性,还有工具性、交际性和文化性。然而,我国现行的英语教学存在的弊端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处应用。学生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彼此之间的交流,没有学好英语和运用英语的外部环境,结果就导致“哑巴英语”这一现象的产生,严重地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双语教学,在高校的应用进一步充实了英语教育的工具性和交际性。
所谓“双语教学”,即用两种不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一般是指在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同时或在母语教学过关的情况下,用部分非母语或全部非母语进行学科教学的称为双语教学。
二、《机械设计》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1.从大环境来说,我们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所以要用英语作为沟通的桥梁,而在高校里加强这一沟通的桥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双语教学。
2.从课程本身来说,《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的最后一门技术基础课,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去设计适用的零部件和简单的机械。理论推理不多,难度相对适中,非常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3.从学生角度出发,这门课一般放在第五学期,这时学生英语的水平基本过英语四级,所以从知识的角度他们也已经具备开设双语课程的能力了。况且,先修课程也有开设双语的经历,他们更容易适应。
三、《机械设计》双语教学拟采取的办法以及效果,
通过六年的双语教学,我得出了以下经验:用英语作为课堂语言对《机械设计》进行教学,需注意的是英语只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主要目的。要想双语教学的效果好要从授课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上课所用教材的选取,授课模式和对学生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开展双语教学。
1.双语教师选择
首先对《机械设计》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有多年的《机械设计》教学经验,对该课程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应该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对该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在讲解基础内容的同时能够做到前沿的延伸.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有较好的英文基础,能够用英文流利地进行表达.建议学校选双语教师时能够选拔那些在教学一线长期从事机械专业课教学的归国留学人员担任.另外,学校可以资助教师出国进修和访学来培养双语教学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国外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的形式来培养双语教学教师.
2.教材选用
建议选用 杨明忠 编著的《MACHINERY DESIGN》该书内容深浅适宜,与中文版,濮良贵编著的《机械设计》章节的布置基本一致,可作为中文辅导教材,例题和习题丰富,基本符合国内的教学大纲.还要引导学生多参阅国内外的知名教材,如:Robert L Mott 《Machine Elements in Mechanical Design》, Joseph E Shgley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sign》等。从而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 教学模式的选用
双语教学时,教师可采用部分英文渗透式教学.教师上课时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些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如Machinery design(机械设计),Failure models(失效形式),Stress(应力),Strain(应变),Threaded fastener and joints(螺栓紧固件与连接件), Strength calculation(强度计算)等.让学生先熟悉专业词汇,使之很自然地接受英文表达.教师上课时可采用全英文板书,并恰当地处理英文表达,大部分用英文表达,中文作为必要的补充.教师上课时还应该引导学生用英文方式思考,用英文提问题,逐步增强学生的英文水平,使英文与专业课学习共同进步.注意应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在课堂教学时尽可能多地使用些贴近生活的的实例,如:两个螺钉连接两块板,螺栓型号已知,那么最大能承受多大的横向载荷等,鼓励学生去挖掘更深层次的思考.
4. 考核形式及效果
考试成绩应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3部分组成,其中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 10%.实验占20%。平时成绩教师可通过让学生翻译英文定义和概念,用自己的话英文表述分析过程,如:用英文表达螺栓连接承受横向载荷强度校核的分析过程。从而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英语的掌握程度.试卷采用一半英语一半汉语.经过一个学期的双语教学训练,学生能够读懂一些简单的机械相关英文文献。
如下是从2010-2015年同一专业的汉语班和双语班的各项指标的对比如图1,2。
由图可以看出,就《机械设计》双语班的教学效果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双语教育的模式和效果逐渐成熟,无论是从该课程的及格率、四级通过率,考研上线情况看双语班都已经有明显优势。所以双语教育需要持续进行,使其优势能充分发挥。
四、双语教学中的问题
虽然教学效果明显,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从全国其它高校尤其是近几年安阳工学院各个院系的双语教学课程实践过程来看,双语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1.双语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
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要常年从事机械设计的教学,具有丰富的授课经验,且能顺利的实现全英文上课。发音准确很重要,其次是流利组织语言的能力。但我们都是非英语专业出身,阅读不是问题,但是口语水平参差不齐,能满足讲双语课要求的老师不多。
2.学生的英语水平
我们中国的孩子学习英语听力、口语都是弱项,而且学生的英语水平落差较大,有的大三已经通过六级考试,而有的同学四级还没过,所以讲双语课时学生的接受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成绩悬殊较大。
3.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双语教学时,除了所用教材增加了英文版本,上课板书用英文外,与普通教学并无大的区别.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不顾及学生是否能听得懂,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做到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很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因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而放弃学习.这就违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总之,双语教学与研究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更多的双语教师的不懈努力和投入。所以要推进双语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培养一支合格的双语教师队伍,为此,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双语培训方案。多与其他高校的教师沟通交流双语教学的经验,多组织海外进修和访问学者等来提高双语教学的资质。
4.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篇四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这次的课程设计对于我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光是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了设计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内使自己深刻感受到设计工作的那份艰难。而这份艰难不仅仅体现在设计内容与过程中为了精益求精所付出的艰辛,更重要的是背负恶劣的天气所付出的决心与毅力!
也许自己太过于执着,从设计开始就落在大家的后面。不过还好,很快就将基本的数据设计与整理出来,不至于远离大家的进度。由于考试已经结束,我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搞设计。可惜,图书馆闭馆,不能参考一些资料,以至在有些结构设计上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要那样设计。看来自己学的东西太少了!
天气情况很糟糕!我只能这样评价这段时间内的艰辛。雪不挺的飘,一阵紧接一阵,以至于绝大多少时间自己都是在寒冷中度过的。虽然穿地挺厚实的,但是整天的坐着,不运动,不感觉冷那是鬼话。起初,还只是寒冷,后来为了画图一站就是一天,包括晚上的4个小时。脚除了麻木,还是麻木!
我不喜欢加夜班。当然不是害怕加班的辛苦。而是,明明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事情,为何非得将自己逼到慌乱的地步,加班加点的拼命赶呢!。“人是习惯的奴隶。”我一直这么认为的,也努力这么做着。不过这次为了搞设计,自己加了不少班,包括夜班。基本上,一天都呆在北区设计室里面。晚上,也经常奋战到10点才回南区。没有几个人会在这么冷的天气情况下留在教室搞设计。我这样说不是为了表明自己比起其他人来说更勤奋,况且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大家也真的没有必要晚上挨冻搞设计,那样也太残酷了!而我之所以加班其实目的很简单,我想早点回家,毕竟家里比起学校来说更温暖。
谈了这么多的感受,只想表明天气太恶劣了,不过我们大家都挺过来了。对于课程设计,我只能说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这就是我最好,最出色的设计。过程我只能用不堪回首来形容,但是结果确实意义重大的。我付出了远比设计内容更多的毅力与决心。而我也应该保留这份精神,继续奋斗。
感觉设计对我们这些刚刚入门(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门外汉)就是按照条条款款依葫芦画瓢的过程,有的时候感觉挺没有劲的。反正按照步骤一定可以完成设计任务,其实不然。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必须靠我们自己去理解,去分析,去取舍。就拿电动机型号选择来说,可以分别比较几种型号电动机总传动比,以结构紧凑为依据来选择;也可以考虑性价比来选择。前者是结构选择,后者确实经济价格选择。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两条路,如何将两者最优化选择才是值得我们好好深思的。
通过这次的设计,感慨颇多,收获颇多。更多的是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书本知识以及个人素质与品格方面。感谢老师的辛勤指导,也希望老师对于我的设计提出意见。
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一、课程设计目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其基本目的是: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和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加深和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
2.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进行结构设计,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3.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本课程设计鼓励采用计算机绘图。
二、课程设计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课程设计中,针对布置题目学生要完成的设计内容有:
1.电动机的选择及运动参数的计算;
2.三角带的传动设计;
3.齿轮传动的设计;
4.轴的设计(低速轴);
5.滚动轴承的选择及验算(低速轴);
6.键的选择计算及强度校核(低速轴);
7.联轴器的选择(低速轴);
8.润滑油及润滑方式的选择;
9.绘制零件的工作图和装配图
(1)绘制零件的工作图((有上机条件的同学用AutoCAD绘制)轴的零件图
(2)减速器的装配图(可根据个人的能力决定是否用AutoCAD绘制)
注:零件的工作图包括:
(1)尺寸的标注;
(2)公差;
(3)精度;
(4)技术要
求装配图包括:
(1)尺寸标注
(2)技术特性
(3)零件编号
(4)编写零件明细表、标题栏。
10.编写设计说明书
三、要求
作为指导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在设计过程中要加以指导。首先让学生做减速器的装拆试验,形象地认识减速器。在设计过程,轴的结构设计和减速器的外形尺寸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针对这一难点要上一次辅导课。另外,每天来指导学生设计、计算、绘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
2)及时了解有关资料,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认真计算和制图,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
4)按预定计划循序完成任务。
四、评分原则课程设计中,最终的图纸及说明书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同学的工作能力也不能在图纸及说明书中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对同学的评分,特别要注意抓两头:一头抓平时,一头抓答辩.课程设计成绩根据平时出勤和设计图纸、说明书、创新能力和答辩情况综合按5级分制评定。
五、存在问题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态度不够认真,或虽认真但因基础差等原因,不能按时完成进度计划,不能按时在教室设计,多次迟到,甚至有矿课现象;
2)独立工作能力差,设计时不能或不进行独立思考,教师指一步才作一步,或参照其他同学的设计进行“照猫画虎”式的进行;
3)设计中有错误,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4)图纸质量较差,特别是尺寸标注,出现问题较多,表达不清楚;说明书内容不够完整、工整,有个别原则性错误和若干一般性错误;5)答辩中不能很好的回答提问,回答中有个别原则性错误和若于非原则性错误。
六、结果分析参加本次课程设计5个班,大部分同学能按老师要求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设计图纸、说明书和最后的答辩中满足要求。参加本次课程设计共有139名同学,其中优18人,良32人,中51人,及格35人,不及格3人。基本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经验及教训由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需要用到许多先修课程如《工程制图》、《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及《公差测量及配合》等,而部分学生在由于前期的先修课没有学好或是由于纺织工程专业有些先修课没开,所以在绘图上表达不清楚,尺寸标注等方面做得不好。所以要在学先修课时,督促学生把先修课学好。另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安排在期末考试前,并且恰好遇到英语四、六级考试,使部分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参加课程设计,建议最好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安排在期末考试后。
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次课程设计时间一周略显得仓促一些。但是通过本次很充实的课程设计,从中得到的收获还是非常多的。这次的课程设计对于我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光是我们组能够完成设计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内使我们深刻感受到设计工作的那份艰难。而这份艰难不仅仅体现在设计内容与过程中为了精益求精所付出的艰辛,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个精细数字的付出!
这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设计一个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由于我们理论知识的不足,再加上平时没有什么设计经验,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入手,很迷茫。不过在我们组员的共同努力下,和同学们之间的认真仔细的讨论之中,我们总算克服了种种难关,让每个数字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现在想想其实课程设计期间我们过得还蛮充实的,特别是大家在一起讨论,研究,专研的时候,那让我感觉到了集体的团结,团结的力量,力量的伟大。所有的成果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集体,因为它凝聚了集体所有的精华。
在设计过程中,整个过程培养了我们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及其他课程理论知识和利用生产时间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此期间我们同学之间的那些辛酸,那些执着,那些付出。一路走来,我们伴着风雨,携手欢笑,共同面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当中遇到的困难,虽然我们做的还是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的团队一定很完美。
在这些过程当中我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接受应用方面的不足,特别是自己对系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欠缺,将来一定要进一步加强。而今后的学习还要更加的努力。总之,本次课程设计不仅仅是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一次系统的总结与应用,还算是对自己体质的一次检验吧。
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我感慨颇多,收获颇多。更多的是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专业知识,而是要设计一个项目背后的那些付出。整个过程是挺累的,但是当你看到这个完整的文档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成就感油然而生。最后,要感谢老师的辛勤指导,也希望老师对于我们的设计提出宝贵意见。
4、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做完了。在这次作业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一遍又一遍的计算,一次又一次的设计方案修改这都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刚开始在机构设计时,由于对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编程掌握得还可以,不到半天就将所有需要使用的程序调试好了。可是我从不同的机架位置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令我非常苦恼。
后来在钱老师的指导下,我找到了问题所在之处,将之解决了。同时我还对四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传动系统的设计时,面对功率大,传动比也大的情况,我一时不知道到底该采用何种减速装置。最初我选用带传动和蜗杆齿轮减速器,经过计算,发现蜗轮尺寸过大,所以只能从头再来。这次我吸取了盲目计算的教训,在动笔之前,先征求了钱老师的意见,然后决定采用带传动和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也就是我的最终设计方案。至于画装配图和零件图,由于前期计算比较充分,整个过程用时不到一周,在此期间,我还得到了许多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整个作业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最痛苦的事是最后的文档。一来自己没有电脑,用起来很不方便;最可恶的是在此期间,一种电脑病毒”Word杀手”四处泛滥,将我辛辛苦苦打了几天的文档全部毁了。那么多的公式,那么多文字就这样在片刻消失了,当时我真是痛苦得要命。
尽管这次作业的时间是漫长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不仅仅掌握了四连杆执行机构和带传动以及齿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设计步骤与方法;也不仅仅对制图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Matlab和AutoCAD,Word这些仅仅是工具软件,熟练掌握也是必需的。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是方法和能力。那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像我们这些学生最最缺少的是经验,没有感性的认识,空有理论知识,有些东西很可能与实际脱节。总体来说,我觉得做这种类型的作业对我们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它需要我们将学过的相关知识都系统地联系起来,从中暴露出自身的不足,以待改进。有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合众人智慧,我相信我们的作品会更完美!
5、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这次的课程设计对于我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光是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了设计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内使自己深刻感受到设计工作的那份艰难。而这份艰难又体现在设计内容与过程中为了精益求精所付出的艰辛,和背负恶劣的天气所付出的决心与毅力!
开始的时候感觉设计对我们这些刚刚入门的人来说,无非就是按照条条框框依葫芦画瓢的过程,有的时候感觉挺无聊的,反正按照步骤一定可以完成设计任务。其实不然,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必须靠我们自己去理解,去分析,去取舍。就拿电动机型号选择来说,可以分别比较几种型号电动机总传动比,以结构紧凑为依据来选择;也可以考虑性价比来选择。前者是结构选择,后者确实经济价格选择。如何将两者最优化选择才是值得我们好好深思的。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当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次课程设计时间仅有三周,但是通过本次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的课程设计,收获颇多。
在设计过程中培养了我的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及其他课程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此期间我我们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面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当中遇到的困难,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在这些过程当中我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接受应用方面的不足,特别是自己的系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欠缺,将来要进一步加强,今后的学习还要更加努力。
5.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篇五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形势喜人,但透过繁荣表象的背后,当前高职教育实则面临诸多困难,不少问题与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直接困扰到高职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必须引起各方高度的关注。对于时下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业内外说法很多,建议也不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高职的认同度不高,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我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法律,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规定多为目标性和原则性,具体操作性欠缺,致使很多涉及高职发展的实质问题都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从落实。随着高职教育在发展中不断涌现出的问题,国家对高职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不断提出一些路线方针,大力度投入人力物力扶植高职院校发展,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自从,国家开始实行高职高专院校单独招生政策,允许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参与自主招生以扩大生源,民办院校要想生存生源是关键,只有生源不断扩大,学校才会发展壮大。那么,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在生源上为民办高职院校解决了生存问题,但是学生入学后,后续的培养教育问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让高职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机械设计基础》是机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生产的设计性课程,它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中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特点,由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进入大学后,课堂教学知识点无法展开,由于学生对以前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所以经常会出现听不懂的现象,导致知识点无法衔接。《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需要掌握《高等数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几门课程后才能开设,开设期间还需要与一些课程相配合进行教学,例如《工程力学》《CAD绘图》《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这就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作为储备。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没有目标,很少有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下作业完成效果不是很好,敷衍了事现象普遍,作业准确率非常低。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学习外,配套的实训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实训及实验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就是一门需要有充分的理论作为基础,然后通过实验环节加以认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的专业性课程。例如,带传动特性的测定及分析实验、齿轮机构的设计计算校核等。尤其是课程设计环节必不可少。例如,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拆装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动手完成减速器的拆装,但是学生操作时普遍动手能力较差,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自己独立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及相关岗位证书的合格率较低。
(三)师资力量不足
民办高职院校普遍教师队伍落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相对较少、教师普遍没有职称、部分教师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个别教师知识点讲解不到位、一些专业基础课常常聘用校外教师兼职。
(四)学校硬件设施不全
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校普遍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与其配套,即使拥有一些实训设备,设备也普遍存在老、旧,少等特点,几台机床设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学生常常只能靠听和看来学习,根本没有机会自己动手操作,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生进行金工实习,包括钳工、焊接、普车、普铣、数控车、数控铣几种实训内容,学生普遍不爱动手操作。这样会使学生的理论无法与实践紧密的结合。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改革
(一)合理分配课堂学时
目前高职教学的课堂学时为一个半小时,与本科的教学时间一致,但是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与本科学生是有一定差距的,理论学时不宜过长,学生注意力完全集中的时间大概为40分钟左右,如按照正常理论学时,一个半小时来计算,剩余的50分钟时间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学习效率必然很低。针对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将一个半小时的学时分为两部分来实施教学,将前45分钟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段,进行理论教学;后45分钟,学生听课较为疲倦,可以安排实训教学,将刚学完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完齿轮机构,应马上进行齿轮机构的拆装实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会得到提升。
(二)注重概念的分析
对于概念,不能一带而过,必须进行分析与讲解,适当举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概念。例如,在讲解机构与构件两个概念时,就可以针对二者的区别进行讲解,构件是一个个体,而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组合在一起,并能产生相对运动时,我们才称之为机构。
(三)温故知新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如果讲到的知识点涉及到之前讲过的知识,就要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要做到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例如,第三章铰链四杆机构中其运动副为回转副,涉及到第二章运动副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复习到运动副的概念及相关知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第三章的知识。
(四)多学科交织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需要学完《高等数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几门课程后才能开设,开设期间还需要与一些课程相配合教学,例如《工程力学》《CAD绘图》《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将各个学科的知识串成线,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例如: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实验,其中齿轮的材料选择涉及到《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受力分析计算涉及到《工程力学》,零件图与装配图的设计涉及到《CAD绘图》和《公差与配合》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凡是涉及到的各学科知识点教师都要为学生穿线讲解。
(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课上要求每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以抽签的方式,相互提问,对于回答上来并且准备无误的学生给与加分的奖励,对于没有回答上来并且不准确的学生给与一次补救机会,下节课继续回答,并且还要回答一个新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其一,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课堂必须听讲,认真准备,否则无法回答出同学们提出的知识问题;其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自信心,学到真本领。
(六)作业模式要改革
改变以往敷衍了事的作业模式,提倡作业改革。以往教师布置作业都会采取课后习题的方式,学生用作业本书写或计算课后题,教师进行批改,学生相互抄袭、敷衍了事,作业对于教学的验收意义体现不大。笔者认为,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单一的课后习题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教师课后会布置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6人一组,进行讨论和设计,每半个月上交一篇设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或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加强实训课程的技能训练
高职教育要想真正发挥出其培养技能人才的职能,就必须要注重“职”的培养,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逐渐退化,这不得不与实训设备老化、设备数量少、学生实训课时少等因素有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从实践上着手。《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才是学好课程的硬道理,设计课程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与设计校核,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具与设备供学生实践,那么理论学习毫无意义,学生听过即忘,没有起到学会并掌握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要加大实训课程的学时;配备专门的机械设计实训室;利用假期时间为教师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训能力,或者派教师去企业中学习实践技能,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加大实训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李娟,孙见君,马晨波.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与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探索[J].科技资讯,,13(23):157-158.
[2]龙建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5(24):119-120.
6.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要求 篇六
一、设计任务
根据给定工作条件,设计一减速器,完成一张装配图(A1 三视图)、两张零件图(2*A3---一张低速轴、一张大齿轮)和一份设计说明书(图纸要求计算机绘图、打印,说明书必须用专用稿纸手写)。说明书封面要求统一,档案袋统一(教材科购买)。
二、装配草图设计、答辩
要求前面的计算和按比例绘制的草图(俯视图,一般大小不小于A3(白纸或坐标纸),并将尺寸进行标注。便于检查轴系结构,并有助于后面计算机绘图),要给指导老师检查,登记!
之后自己进行:
校核轴及轴承(校核低速轴以及相应的轴承寿命计算);
进行减速器附件的设计;
完成装配图、零件图,整理说明书。
三、编写技术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是设计技术文件之一,它提供设计理论根据和计算数据,为审核设计及使用设备的人员查阅。对于传动装置,计算说明书格式见指导书,内容大致包括:
(1)目录(标题及页次)
(2)设计任务
(3)传动方案的分析和拟定(附传动方案简图)
(4)电动机的选择
(5)传动装置运动及动力参数计算
(6)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7)轴的结构设计
(8)滚动轴承、键联接和联轴器选择计算
(9)轴的强度计算
(10)轴承的寿命及键的强度校核
(11)减速器相关附件的设计、选择
(12)参考资料(资料编号主要责任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7.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案例 篇七
近几年来, 随着高考生源减少和本科院校的扩招, 低分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已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偏低, 抽象的机械类专业的学科知识让他们感到很难学懂,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安排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进行的, 其传统项目是一级或二级的齿轮减速器设计。这个项目是简单地套用本科的教学版本, 而真正适合于高职教育的版本还没有出现。从这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 它并不适合现在的高职教育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这项实训教学过程中, 学生只是反复地套用教材中有关轴和齿轮的设计计算过程, 没有积极、主动地思考“为什么”, 只是在消极地、为了完成任务而勉为其难地应付, 更有甚者直接抄袭他人的设计计算过程、复制他人的图纸。在课程设计之初, 教师讲解做设计的思路、方案及步骤, 在学生遇到难题时给予解答,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总指挥, 而学生则成了不用思维的木偶。这样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很难培养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难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面对新形势下市场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现阶段高职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从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的教师必须探索出一种适合高职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模式的改进
(一) 原有专业教学计划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以往课程设计是安排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的, 传统的项目是减速器设计。在课程设计教学中, 学生往往只是按照课程设计指导书中的设计步骤, 以及《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中机构的设计计算步骤进行课程设计。教师则在一旁监督学生, 学生有问题, 教师就去解决。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很被动。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弊端:其一, 课程设计中涉及到的力学知识是在第一学期讲授的, 当第二学期期末再来让学生运用, 有很多知识学生已经忘记,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其二, 课程设计中减速器设计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都由教师给定, 这样的课程设计只能起到巩固加深学生已学知识的目的, 而不能起到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的作用;其三,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而言, 课程设计不能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学生普遍感到在课程设计中,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其四, 课程设计中学生只是机械地将数据套入计算公式, 而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 其能动性发挥有限。
(二) 新的教学模式
鉴于上述几点原因,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
1. 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
教学团队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可以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的整个教学时间段, 每周安排2-4学时。这样与集中在两周内完成相比, 前者无形中延长了学生的课程设计时间, 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自学及查找资料,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 教师可以利用课程设计的上课时间及时解决学生设计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力学知识、平面机构、V带传动等知识, 而第二学期则主要讲授齿轮、轮系、轴系等知识, 内容上涉及到齿轮和轴的结构设计和受力分析。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二学期可以使学生知道该如何选题, 使学生在做设计的过程中知道哪些知识学过, 哪些知识没有学过, 对于没有学过的知识该如何获取等。
2. 课程设计项目的改变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学生入学以来开设的第一门设计课程, 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想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般机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 其次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已学的机械制图、公差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等知识。在传统的减速器设计中, 教师把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直接交给学生, 学生做设计时不需要去进行设计的前期资料收集, 不需要思考采用何种设计方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剥夺了学生体验设计快乐的权利, 违背了开设课程设计的意旨。因此传统的减速器设计项目必须摒弃, 教师应该提出新的项目, 以达到培养学生课程设计所要求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第一学期期末, 即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平面机构讲解完成后将课程设计的任务下发给学生, 让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去寻求适合自己的题目。教师要给定题目的大范围,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题目范围应该是围绕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来展开的, 其所涉及的知识必须包含力学、平面机构和至少一种传动机构, 内容大部分应属于学生所学的范畴。比如改进玩具的运动机构、增加机构运动功能, 以及改进手摇补鞋机的结构等学生可以接触到的、能让学生产生创造愿望的一些设计, 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身边所见事物来发明一些简易的机械装置。学生选好项目后, 教师要求学生在第二学期开学时提交开题报告初稿。学生可分组进行, 每组不超过4人, 尽量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
这是学生的初次课程设计, 在选题方面具体该如何做, 很多学生都弄不清楚。因此, 教师可以多举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供学生参考。对于学生选好的项目, 教师必须检查其选题是否合适, 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查。首先, 检查学生选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否单一, 学生是否学过, 如果只有少部分知识未曾学过, 那么学生便可自学完成, 如果大部分知识都没有学过, 就劝导学生重新选题或者教师给学生一些项目供学生选择。其次, 要检查这些项目的任务量是否合适, 初步制订的工作计划是否合理。最后, 需要检查项目的创新性和学生能力方面, 这一步主要是检查项目中是否含有学生自身的设计思想, 以及凭借学生现有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是否能够完成设计任务。
3. 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
(1) 方案的确定。学生以4人1组的团队形式进行分工合作。首先收集资料, 找到与设计相关的同类模型、上网查找相关的网络资源、寻找与设计有关的书籍等等, 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完成。然后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讨论, 依据设计的要求编制设计方案。最后经过严密的论证初步确定最终方案。教师应参与最终方案的讨论、修订, 及时发现方案的不合理之处, 并提出改正的意见。
(2) 方案的实施。学生要将工作计划细化至每一周, 设计任务按照工作计划分阶段进行。凡是涉及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计算部分, 每个组员都必须要做。遇到不懂的,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网络、教材获取所需资料, 也可以通过询问教师获得相关知识。完成每一阶段任务时, 学生都要进行自查, 把自查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去做。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起着指导、检查和监督的作用, 要对学生的工作周周检查, 随时跟进。检查中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指出其中的不足, 指明改进的方向。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 教师只需要给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 具体怎么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要培养学生迎难而上、勇于挑战的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艰辛。
4. 考核方式的改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不能再采用只凭结果定成绩的终结性考核形式, 不能只看说明书和图纸, 而不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了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该课程设计应采用过程评价与作品评价相结合的形式 (见表) 。
过程考核应分阶段进行, 要将考核点与各个阶段的项目一一对应, 采用逐项加分的方法, 肯定学生每一阶段所取得的成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查, 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使学生能够自我发现、自我提高。项目完成后, 分组进行全面的考核与评价。
三、新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 教师要增强课堂教学控制能力
教师要能够在《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 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实现相辅相成。在理论课的讲授中, 教师若以学生所做的项目为载体进行新知识的讲解, 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理论课程的学习能解决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在课程设计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要认识到课堂上主要是解决课程设计中难解的问题, 而不是将繁琐的计算拿到课堂上进行。教师要明确课堂上教师要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而不是做监督学生做作业的监工。
(二)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高职院校中从事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大多来自学校, 他们在从事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之前没有企业实践锻炼经历, 实践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 学生的选题项目多源自身边所见的事物, 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 如果教师自身的学识不足, 就很难弄清楚学生的项目内容, 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因此, 从事课程设计的教师要从实践知识和理论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加强学习,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除此以外, 教师还应学习机械设计创新的理论知识, 掌握创新的方法, 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
四、结语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部分内容是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实际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只有适应职业教育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才能体现出教学的实际意义。基于实践的教学改革过程任重而道远, 需要从事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同行们共同努力探索和实践。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系统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使学生掌握一般工程设计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 并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在分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从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计项目、项目实施过程, 以及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有利于弄清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的。
关键词:课程设计,项目,改革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周玉丰.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社, 2008.
[4]李学锋.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5]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8.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篇八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前言
在机械类专业中,机械设计是专业技术基础课,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专业实践课。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机械设计能力,并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并有效的提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1.当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过于单一
目前,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题目大多数都以减速器设计为主,对于机械设计教学来说,减速器能够覆盖所有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使得学生更为全面的掌握机械设计知识。基于这一点,在各个高校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都选择了减速器,但是减速器设计题目过于单一,设计过程没有任何变化,学生在利用减速器进行实践时,只需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去模仿设计,无需动用大脑去思考。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但得不到锻炼,时间久了还会让学生失去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兴趣,使得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很难完成。另外,学生在进行设计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必须要对课程设计题目进行相应的改革。
1.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不恰当
当前,机械类专业普遍的教学模式都是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学,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的自学时间比较缺乏。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减速器的工艺设计缺乏感性的认知,对于减速的工艺过程也不了解,比如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等工艺过程,这就造成在出现工艺问题时,学生没办法很好地去解决。
1.3学生缺乏独立应用各科知识的能力
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要求学生都能够独立的、灵活的应用各科综合知识。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当需要运用相关的知识时,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非常差,比如轴的强度计算,需要用到材料力学的知识,但是学生却不能很好地应用材料力学知识。另外,还有部分的学生没有认识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重要性,所以出现按照图册来抄袭的情况,使得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2.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为了改进这些弊端,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独立今昔女机械设计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就需要在现有设计内容的基础上,对设计内容进行完善和丰富。设计题目的选择要具有综合性和创造性,包括原动机、传动装置、工作机三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从自身的科研项目或者工程实际中来选择符合要求的题目。在设计具体的内容时,除了要具备原来理论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内容,还要具备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设计内容,这样让学生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有效的提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2.2加强计算机的应用
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可以采用辅助软件来设计教学。在设计领域,比较典型的计算机辅助软件有CAD/CAM/CAE,而且这些辅助软件的广泛使用标志着机械制造业进入数字化时代。在实际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机械零件的结构设计和机构运动仿真可以采取CAD教学辅助软件,对机械零件的力学性能分析可以采用CAE教学辅助软件。教学辅助软件的利用使得整个设计所展示出来的效果图更接近于真实的状态,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另外,教学软件的应用既可以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还可以巩固学过的专业知识。
2.3重视并加强教师的设计指导
随着高校的扩招,每个专业的学生数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实际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非常的重要,但是教师不可能做到一对一的指导,所以就需要教师高度重视指导的实际意义。现今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都采用计算机复制教学,机械绘图的时间由学生自己来掌握,为了避免学生浪费时间或者出现抄袭的现象,教师要尽量的让学生在集中的教学时间提交设计稿。学生的设计稿交上来以后,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批阅,将反馈结果告诉学生,并对设计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2.4重视实践环节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去接触实际的工程,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到机械设计与机械工艺之间的密切关系。具体的实践方法可以是去工厂参观,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接触实际工程的工程中提高自身的工程设计能力。
3.结论
在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进行改革之后,课程设计内容更加贴近工程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解决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有效的调动起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进一步的培养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良好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健,起雪梅.基于加强教学环节的“机械設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09):183.
[2]范雪兵.“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多理念融合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69-70.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案例】推荐阅读: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试卷08-2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作业要求06-21
XX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心得体会11-13
浅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08-19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导论课程论文10-12
机械设计心得07-12
机械优化设计08-07
北航机械设计答案07-14
工程机械设计08-03
机械设计英文题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