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修辞艺术分析

2024-07-15

毛泽东诗词修辞艺术分析(精选6篇)

1.毛泽东诗词修辞艺术分析 篇一

念奴娇·鸟儿问答

毛泽东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1965年秋

这是毛泽东暮年所作的一首很有艺术特色的诗,它通过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形成了一种寓言结构。毛泽东在诗中没有进行直接的自我抒情,而是塑造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鸟类形象,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卑怯。根据当时的国际背景,蓬间雀就是指前苏联修正主义领导人赫鲁晓夫,而鲲鹏当然象征了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因此,显而易见,这首诗是一首政治寓言诗。上阕

全诗上阕,一开始,就直接切入鲲鹏展翅九万里,上下扶摇翻飞的伟岸情状,化用《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鲲鹏形象,在此古为今用,另有所指,堪称谙熟古典,而又食而化之的典范。接着诗人借鲲鹏的目光背负着浩瀚的青天往下看,到处是大城连小城的尘世。诗人仿佛这时已变成了那高瞻远瞩的鲲鹏,大气磅礴、吐纳风云,大有“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之势。不仅有此气势,而且的确世界革命的风云正在漫卷全球,到处是“炮火连天,弹痕遍地”。世界在当时正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之中,从1963年到1965年,毛泽东前后共发表了六个支持世界革命人民正义斗争的声明。就在这世界人民在争解放、争自由的硝烟弥漫的斗争中,鲲鹏漫卷长空,背负青天,壮志沉稳;而蓬间雀呢?却吓得要命,连喊着怎么得了呀,急于惊惶逃跑,一副惨相。下阕

下阕开始一句承接蓬间雀的情况,诗人试问:这雀儿究竟要去哪里?然后就展开了鲲鹏与蓬间雀的对话,整个下半阕以问答形式贯穿始终。先是雀儿答道:要去蓬莱仙境。诗人在此以讥讽调侃的语气暗示人间哪有这样的幻景。雀儿继续恬不知耻地说,你不知道吗?去年秋天明月当空,我们还订了三家条约。这三家条约指1963年7月至8月苏联与美、英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这个条约的实质,已被诗人毛泽东看空,它本质上想剥夺其他国家为抗拒少数核大国的核讹诈而进行核试验的权力,并进而维护几个核大国的核垄断地位。

接着诗人又以戏谑的笔调一转,“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对赫鲁晓夫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因为赫鲁晓夫曾于1964年4月1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电机厂演说时,将他所谓的“共产主义”总结为“需要有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这种“土豆烧牛肉”式的共产主义后来在全中国范围内成了一种“苏修”的代名词,也成了国人讽刺“苏修”的口头禅。

全诗最后二行,诗人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雷霆万钧之力对“苏修”当头棒喝。

对于其中“不须放屁”一句,从来就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好,另一些人又认为不好。有论者认为,这一句用得极好。尤其在通读全篇之后,更有此感觉,诗人在这里以一句让人想不到的话对敌人给予了愤怒的痛斥。而且纵贯古今,无一人敢将这四字入诗,只有毛泽东敢,他用词句决不瞻前顾后,忐忑不安,而是君子坦荡荡的心胸。没有他这么大的气魄,谁有胆敢这样写呢?这不仅是一个发明创造,也是塑造人心灵的一个伟大的飞跃,其中意义极为深远。

杂言诗·八连颂

毛泽东

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

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1963年8月1日

毛泽东晚年诗词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艺术特色

没有任何人能否认毛泽东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但我们遍检毛诗,会发现他在前期所写,最多的是为反抗国内阶级压迫,为建立新中国而百折不挠的英勇奋斗,慷慨悲壮的激越的歌唱,这可以《七律·长征》和《沁园春·雪》为代表。但这还只是表现了中国被压迫阶级对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革命精神,而不足以表现整个中华民族在面临外族入侵时的不屈的民族气节。众所周知,在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在最危险的时刻,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忙于指挥对日作战,几乎没有写诗,目前只有约写于1943年3 月的一首《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上个世纪60年代,面对当时国际上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我国的围攻,毛泽东写下了最能显示中华民族精神的雄伟史诗,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歌唱的最强音。在《七律·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17日)《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和《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中所表现战斗精神,爱国情怀,是几千年来从许穆夫人到屈原,从陆游到秋瑾所无法望其项背的。这些诗词不仅放在毛泽东全部诗词中是最光彩夺目的,放在整个中国诗史上也是最优秀的,堪称千古绝唱。

其次是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元人元好问论诗注重“骨力标格”,常以“风云气少,儿女情多”自警。借用元好问的话来说,毛泽东晚年诗词最突出的审美价值便是“风云气壮”。据毛泽东卫士张仙朋回忆,毛泽东在一次跟他谈话中说:“你看过我的诗词吗?我喜欢有英雄气的。你们应当有雄心大志,要英雄气壮,不要儿女情长。” 毛泽东的反修反霸诗,像《杂言诗·八连颂》(1963年8月1日)和《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日)是何等英雄气壮啊!诗词中所表现出来不信邪、不怕鬼、不向任何敌人低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的英雄气概,应是一个长期处于被压迫现在也还时时面临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威胁的民族全体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永远保持并发扬光大,决不能因毛泽东已离开人世而有丝毫动摇甚至抛弃。

第三是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人不能没有理想,也不能没有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毛泽东是伟人,当然更应该有比常人伟大的理想。毛泽东的理想是什么呢?这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也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毛泽东说:“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 建设一个人间天堂,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可以说是毛泽东一以贯之从未动摇过的一生追求,而且越到晚年越执着。《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的梅花已经完全成了共产主义战士的化身。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敌对势力多么强大,她都能坚守信仰,坚持斗争,保持革命气节。她没有任何私欲,只有为共产主义在全球实现而奋斗的豪情。任何美好的理想要实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艰难险阻,倘若没有蔑视困难,勇往直前的乐观精神,一遇挫折,那么,“英雄气壮”是很容易变成“英雄气短”的。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首先表现在他的无比自信,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做学生时就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再后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了晚年,他的乐观一是表现在他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极端蔑视:“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二是表现为他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坚信不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常在有新天。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第四是圣洁的人间真情的歌咏。我曾说过“‘情圣’既然已被梁启超送给了杜甫,而又有人称毛泽东为‘诗雄’,我再给他上个尊号:‘情雄’。‘雄’者,雄视百代也。他既豪情似火万丈,又柔情似水无边。”“从情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诗词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抒豪情的,一类是诉柔情的。” 用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他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他晚年诗词中有两首极为特殊,一是《七律·答友人》(1961年),另一首是《七律·吊罗荣桓同志》(1963年12月),对《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一诗解说虽也有分歧,但基本上都还说得过去。而对《七律·答友人》一诗,解说虽多,但几乎都没搔着痒处。据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介绍,1975年,一天,他对在身边给他读书的芦荻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而‘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就是怀念杨开慧的,杨开慧就是霞姑嘛!可是现在有的解释却不是这样,不符合我的思想。”我们以为,此诗必须从怀念杨开慧角度来解,方是的解。前两句是九嶷山上白云飘飘,帝子——杨开慧离开了“重霄九”居所,凭着天风驾着白云降到了“九嶷山”上,在一枝枝当年曾因洒下娥皇女英泪水而留下斑斑点点的湘妃竹上,还有她不久前听到“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而流下的泪滴,她身穿用万朵红霞织成艳丽夺目的百重衣衫,站在高高的九嶷山上,放眼望去,只见故乡的洞庭湖涌起雪白的波浪欲直上与天连,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们正唱着非常动人的欢歌。我(毛泽东)也因为她回到家乡而梦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整个芙蓉国——中国是一片朝霞映红的神奇的世界。竹内实先生说:“这是一首歌颂祖国的爱国诗,像这样内容充实,诗句华丽的赞美祖国的诗,过去任何一位诗人也未曾做过。” 我以为这更是一首无比美丽的爱情诗,也是过去任何一位诗人未曾做过的,是毛泽东一往情深的最美的爱的歌唱。

以上我们分析了毛泽东晚年诗词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下面我们再简要分析一下艺术上的特色。

第一,意象壮阔,意气风发。毛泽东前期诗作艺术上气势磅礴而又含蕴深厚,可说是意与境浑。晚年略有不同,除极少数如《七律·答友人》、《卜算子·咏梅》外,其它大部分不再像前期作品那样情景交融,往往是或以意胜或以气胜。而且借景抒情越来越少,借题发挥越来越多,像《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一首诗中两次用到“天”,还有他特别喜欢用的“万”、“飞”字,可如果你对诗有感觉的话,你会发现它一点不像他自己极力称赞的唐诗,而更像他不大赞成的宋诗。毛泽东写这首诗不是“言志”,不是“抒情”,而是“说话”,是“出气”,你首先不是被它感动像你读他的也是写冬天的《沁园春·雪》那样,而是被他“英雄气壮”所征服,有“说得太好了,说出了我们早已想说的话”的那种解气的快感。

第二,汪洋恣肆,款坎鞺鞳。毛泽东前期诗词语言,设色浓丽,音韵和谐。到了晚年,他的诗词的语言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少数诗词如《七律·答友人》和《七律·登庐山》外,其它绝大多数作品的都不是云灿风华,而是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肆口而成,风华绝代。是拿诗词当散曲写,像读报诗,基本上采用赋的铺陈描画法,或者拿诗词当文章写,而且是当杂文写。以口语入诗,以俗语入诗,以对话入诗。例如作于1963年1月9日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和作于1965年秋的《念奴娇·鸟儿问答》特别是作于1963年8月1日的《杂言诗·八连颂》:“好八连,天下传。为什么?意志坚。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因此叫,好八连。解放军,要学习。全军民,要自立。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团结力。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些诗词的语言真正做到了随意驱遣,纵情挥洒,全不受清规戒律束缚,较之东坡的铁板铜琶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毛

泽东晚年诗词集中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勤劳勇敢、酷爱自由、不畏强暴、脚踏实地、坚毅不拔的现实奋斗壮志;豪迈奔放、追求理想、脱略俗尘、雄视高翥、慷慨纵横的浪漫求索雄心。

毛泽东晚年诗词全面展示了一代天骄的崇高形象——光辉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从不服输的顽强意志;革命的豪情,乐观的精神,英雄的气概和一往无前的胆略与气魄。

毛泽东诗词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善于创新的典范。毛泽东晚年诗词中优秀作品更是达到了文成法立,独步当代,雄视千古,比他其它任何时期诗词更为出色的境界。

毛泽东是诗国中当之无愧的诗天子,毛泽东晚年诗词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无人可比的最新的高峰。

100多年来,中国几代人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最珍贵的东西——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绝不能被廉价拍卖。中华民族终归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最能表现和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毛泽东诗词,必将作为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流传千秋万万代。2003年7月30日星期三17点

参考资料:

张仙朋《为了人民„„》,见《怀念毛泽东同志》第13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2月第一版。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105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汤明珠:《毛泽东诗词在中国诗歌从传统向现代转化进程中的独特意义》(“第二届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竹内实:《竹内实文集》第三卷《毛泽东的诗与人生》第283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毛泽东诗词修辞艺术分析 篇二

1 英语修辞的艺术效果

形式本身就传达意义, 艺术手法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形式上。修辞手法的运用是英语艺术魅力的重要源泉, 它可以使语言达到凝练、生动、新颖别致、富有情趣、节奏和谐、韵律优美的效果, 使语言本身增色不少。因此, 加强对英语修辞的应用和分析, 是很有必要的。通常情况下, 英语中的修辞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比喻

在英语中, 比喻是一种经常用到的修辞方法。通俗地讲, 比喻就是用一种比较具体的事物, 来比喻生疏的事物或者是抽象的事物, 突出本体的特点, 使本体的形象更加突出, 进而为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又或者可以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 从而来说明事理。在运用比喻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主、客体内部性质上的联系, 使句子在文体上更加贴切, 更加通俗、形象。一般而言, 对比喻的运用, 又可分为明喻、暗喻、转喻。

1) 明喻

在比喻修辞中, 明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常见的修辞方法, 可以很好地突出本体的形象和特征, 即将两种具有相似特征和现象的事物进行比照。在运用明喻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喻理、抒情、写景或者是形状等, 使所要突出的主体更加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简单易懂, 具体应用到的修辞语有as though、as if、as、like等等。

如:The prisoner was hanged like a murderer. (=...as if he were a murderer)

这个囚徒像杀人犯那样被处以绞刑。

Paul behaved as a child (does) .

保罗的举止像个小孩。

2) 暗喻

在英语中, 与明喻相对的一种比喻方法是暗喻, 暗喻也常被称为隐喻, 是比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暗喻的运用, 其主要特点就是不需要用比喻词来表明比喻关系, 不会用到like、as等词。从形式上讲, 暗喻比明喻更加简洁, 且表达方法更为含蓄。因此, 暗喻的应用, 可以使整个句子更加深刻、更加生动, 从很大程度上突出语言的表现力, 是一种有效的语言表现手法。

如:During the bull market in property, with price rising fast, auctions became increasingly popular.

在房地产市场牛市期间, 价格飞快上涨, 拍卖日益流行。

The green plant is a kind of food factory.

绿色植物是一种食物工厂。

3) 转喻

转喻是一种与明喻、暗喻等皆不同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种修辞手法主要是建立在联想的基础之上, 是通过某一相关事物的名称指代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名称的手法。所以, 在运用转喻的过程中, 两个事物要有必然的联系。转喻修辞法的运用, 既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和有趣性, 同时还可以使整个句子的文体结构更加具体和简洁, 便于读者理解。转喻是一种含蓄的比喻, 暗示有比较关系的存在, 但又不点明这种比较。

如:the key to the mystery

开启神秘大门的钥匙 (解开奥秘的方法就好像开门的钥匙)

the light of knowledge

知识之光

(2) 夸张

夸张就是通过某种事物或者形象, 有意识地将所要表现的主体或者事实进行渲染和夸大, 进而突出事物以及事实的本质。这种表现手法是一种超越实际的语言表现力和语言行为。在英语中, 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 使整个句子更加生动、突出事物形象, 烘托意境, 渲染气氛, 使语言的表达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使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既要注意显豁, 又要注意以事实为基础, 还要注意文体特征。

如:The loud music almost drive me up a wall!

那吵闹的音乐快把我逼疯了! (夸张到“把我逼到墙上去躲都没办法”)

Everybody bent over backwards to help him.

大家极尽一切力量去帮助他。 (都到了“累翻过来的地步, 鞠躬尽瘁了”)

通过夸张, 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既能揭示事物本质, 给人启示;又能烘托气氛, 增强感染力;还能引人联想, 创造意境。

(3) 比拟

在英语修辞中, 比拟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表现手法, 主要分为拟人和拟物。其中, 拟人就是将某种事物的特征和形象人格化, 而拟物则是将人的行为和特征物化。一般情况下, 比较常用的是拟人修辞法, 通过拟人, 使概念或者事物具备人的品质和特征。拟人修辞法在英语中的应用, 赋予事物以人的品质、言行以及思想和情感, 使被描写的事物更加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英文作品中, 拟人手法经常出现在诗歌中。拟人手法把事物当作人, 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如:The wind stood up and gave a shout.

风站了起来, 大叫了一声。

The sun kissed the fl owers.

太阳亲吻着花儿。

(4) 反语

英语中的反语, 简单来讲, 是指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反, 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这种特征的语言表现形式, 所产生的效果也是特殊的, 利用反面的语言, 将正面的意思表达出来, 或者是反驳, 或者是讽刺, 或者是自嘲;与此同时, 也可以作为一种善意的俏皮或者幽默, 在规劝、提出反对意见以及委婉提出建议时使用。对于反语的运用, 在不同的语境中, 有着不同的理解。

如:I should worry.

(口语) 我才不放在心上呢/我一点儿也不在乎。

You’re telling me.

那还用你说, 我知道了/不用你说, 早知道了。

(5) 对比

对比, 就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 进行比较描述。在英语语言表达中, 对比修辞手法的应用, 可以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 达到一种意料之外的效果。

如:An elephant is bigger than a tiger.

一只大象比一只老虎更大。

The girl is the youngest in her class.

这个女孩在他们班年龄是最小的。

(6) 排比

排比, 就是在主语相同的条件下, 将结构相同、内容相关, 或者是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众多语言, 通过铺排的方式连接下去。排比修辞法的应用, 从形式上讲, 可以获得良好的气势, 句式整齐, 有效地增强语境和语势;另一方面, 排比的应用, 使得整个句子富有层次感, 语义突出, 同时, 使语言更加简练、节奏感鲜明,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 可以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

如:Instantaneous discharge of fireworks to be easy, the difficulty is this moment forever frozen in the bright sky;not difficult to muster the courage of the moment, the difficulty is to maintain the morale of this eternal life;not difficult to get a moment of joy, the diffi culty is the last laugh.

烟花爆竹瞬时燃放是容易的, 难的是这一刻永远地留在了明亮的天空中;鼓起勇气是容易的, 难的是要保持长久的斗志, 继续这永恒的生命;得到一个欢乐的时刻是容易的, 难的是能够笑到最后。

在英语中, 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 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用尽量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达到尽可能高的准确度和可理解度, 不加不必要的修饰, 表达要准确无歧义, 按时间、空间、事理顺序, 保证话题统一、前后照应。同时, 还要注意场合、对象, 保证语言的得体, 树立大修辞观, 克服片面性。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 我们要理解:修辞具有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修辞不仅包括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各种修辞格的运用, 还包括在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2) 修辞的理解和运用, 要注重与语法、逻辑相结合。语法管话说得通不通, 逻辑管话说得对不对, 而修辞管话说得好不好。说话、写文章, 首先要通顺、正确, 然后要“求好”, 即形象生动。3) 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 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 与其说是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不如说是考查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 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因此, 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 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 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2 英语修辞的艺术魅力

修辞手法的应用, 有着无法言说的艺术魅力。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Woolen和Brooks曾经对修辞进行了这样的描述:“修辞赋予语言以翅膀, 它让语言飞得更高更远, 将知识和信息传给社会大众, 传给世界, 传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首先, 英语修辞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知道, 英语修辞富于变化, 形式多样, 不同的修辞方法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甚至在一个句子中, 也可以用到多种修辞方式。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 使得句子的整体表达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对各种修辞方法的分析, 针对其不同的效果进行对比运用, 并且督促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加强应用。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文化, 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英语阅读理解, 如果学生充分掌握英语修辞, 就可以大大减少阅读障碍, 从而树立起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善用修辞, 是使英语语言“有文采”的重要手段, 会给文章的表达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文章是一条小河, 修辞便是这条河上的片片白帆;文章是一棵绿树, 修辞就是这棵树上的朵朵红花;文章是深邃的蓝天, 修辞就是蓝天上的缕缕白云;文章是浩瀚的大海, 修辞就是大海上的束束浪花。如果能在英语文章中成功地嵌入些精美的修辞语段, 那么文章就会显得内容丰满、气势磅礴、辞采华茂、形象富丽。

其次, 英语修辞艺术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 广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 广告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 是帮助人们了解产品的重要手段。然而, 由于市场上的产品种类繁多、竞争激烈, 要想别出心裁、脱颖而出, 就要充分利用广告语言的优势, 制作出成功的广告, 引导人们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而这种语言上的优势作用, 可以通过各种修辞方法直观地表达出来。英语修辞在广告中的运用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1) 要通过修辞方式, 提升广告语言的影响力, 引起人们对商品的关注, 为人们提供一条了解商品信息的重要渠道, 进而产生购买的欲望。 (2) 要通过修辞方式, 结合人们的审美心理, 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正确引导人们的购买取向,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 合理表达商品内容, 利用修辞艺术, 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将其渗透到商业广告中, 通过加工, 形成最佳的表达效果, 创造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 在商业广告中, 要加强对英语修辞的研究和分析, 将其语言价值、商业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 修辞在民族语言中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 语言、民族以及生活方式等等, 都是一个共同体。由于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以及社会背景和地理环境的不同,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很大不同, 因此, 语言作为承载民族符号的重要载体, 是人们不同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直接表达, 而修辞作为语言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元素, 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语言使用方式。如在英语语言文化中, 修辞的应用, 使得英语表达更为直观, 描写更加生动。虽然这种表达在形式上趋向简洁, 抑或是看似罗列, 但其所表达出来的含义却是极为丰富的。即便是在英语诗歌中, 也同样如此。

O, how can Love's eye be true, That is so vex'd with watching and with tears?No marvel then, though I mistake my view;The sun itself sees not till heaven clears.O cunning Love!With tears thou keep'st me blind, Lest eyes well-seeing thy foul faults should fi nd. (Sonnet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Sonnet 148)

它日夜都泪水汪汪?那么, 我看不准又怎算得稀有?太阳也要等天晴才照得明亮。狡猾的爱神!你用泪把我弄瞎, 只因怕明眼把你的丑恶揭发。在这个例子中, 莎士比亚将诗中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形象地反映出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

总之, 修辞艺术所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它可以让人们的想象力充分发挥, 启发人们的思维, 引导人们思考, 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将人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升华。

3 总结

总而言之, 修辞就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场景或语境, 选用已有的语言语料, 使得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 突出表达的重点内容, 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因此, 要加强修辞的研究和分析, 学会修饰文句, 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使修辞的艺术价值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

摘要: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而修辞是语言的使用, 是言语表达的艺术。因此, 要加强修辞知识的应用, 通过修辞使语言更加优美。英语语篇中广泛运用修辞手段, 对于增强整个语篇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且能够传达一定的语篇意义。本文主要针对英语修辞的艺术性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英语修辞,艺术性,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郭金莲.论近年来我国英语修辞研究态势及发展趋向[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2]洪容.英语修辞格在英语谚语中的运用[J].网络财富, 2009 (2) .

[3]龙金顺.英语写作修辞的符号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4]刘建怀.语用学与英语修辞格[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12) .

[5]孙胜强, 顾庆媛, 高辰鹏, 张罗斌, 常利娜.浅析英语修辞中的转喻和提喻[J].考试周刊, 2009 (10) .

[6]谭湘邻.英语修辞法归纳分析[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 .

[7]杨军燕.英语修辞格暗喻与转喻的多维辨析[J].教学与管理, 2010 (6) .

3.毛泽东诗词修辞艺术分析 篇三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幅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

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是什么山呢?“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那么又是什么水呢?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4.毛泽东诗词修辞艺术分析 篇四

阶级斗争是复杂的,有流血的武装斗争,也有不流血的思想斗争。回顾1964年国际国内斗争的尖锐形势,《读史》一词的写作时代背景是很清楚的,不是无所为而发。这些斗争虽已成为陈迹,但在作者看来,阶级斗争并未停息。重新温习阶级斗争的历史,便是这首词的创作初衷。

毛主席诗词一个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概括性强。这一特点,在《读史》上表现尤为突出。仅用一百一十五个字,便囊括了、咏叹了以中国历史为主体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从人类诞生到归宿,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跨度长达几百万年。真是“大笔如椽”、“笔能扛鼎”。

先从词的上阕说起。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这三句是写人类起源和人类历史最初出现的原始社会。世界上原没有什么人类,是劳动创造了人的双手,从而也就创造了人类本身,由类人猿进化为类猿人、猿人、原始人。“人猿相揖别”,便是从猿到人的一种形象化说法。揖别就是拜别,表示珍重。虽不必实有其事,但写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不能用其他什么“别”来替代。这首句五个字,飘然而来,用以写人类的从无到有,风调尤觉十分相称,应是诗人的得意之笔。“几个石头磨过”,喻指石器时代。“石器”原是考古学名词,毛主席把它还原为自然形态的“石头”,这就冲破了这一专门名词对创作所带来的局限,大大地开拓了词句的容量。因为无论是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也不管是打制石器还是磨光石器,总而言之,都是“石头”。这样,就把长约二三百万年的整个石器时代纳入六字之中了。“小儿时节”,也是个比喻的说法,指人类的童年时期。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致陈毅》)我以为这三句便是最好的范例。它全是用的形象化的“比兴”,而不用直说的“赋”。因而能以小摄大,举重若轻;以俗为雅,亦庄亦谐;如话家常,别饶风趣,给读者以巨大的美的享受。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这是写人类历史开始由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这是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但残酷的阶级斗争也就从此开始。“铜铁”两个字,标志着两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铜指铜器时代的奴隶社会,铁指铁器时代的封建社会。冶炼术是个了不起的发明,“铜铁炉中翻火焰”正是写的这一壮丽场景,使我们不禁联想起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诗句。“为问”犹请问,诗词中常用。“猜得”犹猜中,谓作出结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究竟始于何时,史学界迄无定论。关于后者,尤诸说纷纭,竟有西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东汉和魏晋等六种之多,所以说“为问何时猜得”。这是朋友间相互讨论时的一种风趣说法。它表示的,不是轻易而是亲切。据写于19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原是一个西周封建论者,如果有同志一定要问为什么说“猜”?他老人家满可以回答说,我自己不就是这“猜”的行列里的一员嘛!“不过几千寒热”,是说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一时作不出结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横竖不过几千年罢了。按《词律》,这里应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所以赵朴初同志说可能是在“不过”二字下脱落了一个“是”字,“是无心的笔误”(见1978年10月号《诗刊》)。我不以为然。首先,毛主席的真迹俱在,这句写得清清楚楚,无任何涂改迹象。下句的“开口笑”的“口”字脱漏了,但当即作了郑重的添补,未必上一句有脱文就不会觉察。这和毛主席一贯提倡鲁迅先生说的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的精神也是不符合的。第二,《贺新郎》一调原有一百一十四字、一百一十五字和一百一十六字三体。写于1923年的《贺新郎》便是一百一十六字体。这一首虽少一个字,仍自成一体,在词谱上是允许的,不必添字。第三,从艺术角度看,“不过几千寒热”,语健而气足,作“不过是”便显得不那么紧凑。因此,我以为这不是“无心的笔误”,而是有意的精简。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历史是无情的。伴随着阶级的出现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残酷的阶级斗争。这第一句是用杜牧的诗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但改“尘世”为“人世”,便包括了整个社会。杜牧所抒发的不过是个人的失意寡欢,而毛主席感叹的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悲剧。由于不断的阶级斗争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斗争,诸如“血流漂杵”、“积尸成山”、“杀人盈城”、“杀人盈野”这类记载,历史上多得很,真令人不忍卒读,更何来“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是对当时战争的一种典型性的写法。弓箭之外,当然还有其他武器。“弯”就是拉或挽。弓未拉开时像弦月或者说新月,拉足时又像满月,所以前人多将弓和月合写。李白诗“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塞下曲六首》之五),又辛弃疾词“小桥横截,缺月初弓”(《沁园春》(迭嶂西驰),便是写的未拉开的弓;至于苏轼词“会挽雕弓如满月”,则已明言是指拉满了的弓。“弯弓月”,也就是说把弓拉得像满月,因为这样射出去的箭才更有杀伤力。押韵,是古典诗歌在形式上的首要环节。尤其是律诗和词,还有硬性规定,丝毫不能通融,所以唐宋以来有所谓“险韵”或“剧韵”之说。这种险韵往往是逼出来的,碰到必须押韵的地方,苦思冥想地冒险(其中往往即有创新)。押得好时,便能化险为奇,收到如韩愈所说的“险语破鬼胆”的艺术效果,而作者自己也将有一种如李清照说的“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壶中天慢·春情》)的快感(当然,押得不稳,那便成了所谓“凑韵”)。毛主席这里的“弯弓月”便是险韵。非大本领、大手笔,不能也不敢在“弯弓”之后押上一个“月”字。“弯弓月”三字很吃紧,表现了阶级斗争的主题,是下文“流遍了,郊原血”的张本。“流遍了,郊原血”这六个字,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的高度概括。“郊原”二字不是随便用的,因为那正是生产粮食以养活人类的肥沃田野。所以,杜甫也曾痛心地写过“有田不种今流血”这样的诗句。

词的下阕,紧接上文。作者进一步指明读史的方法,要运用阶级斗争观点来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要让古人牵着鼻子走。上阕基本上是敷陈其事,不置可否,而下阕则是大发议论,爱憎分明;上阕基本上是不动声色,而下阕则是情绪激昂,大声镗鎝,上下之间的表情是很不相同的。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这一句,在结构上占有重要位置。在词的创作上有所谓“过片”。“片”即“阕”,“过片”就是由上片过渡到下片,也就是下阕打头的第一句。词论家认为这一句要写得如“藕断丝连”,又如“奇峰突起”,使读者至此精神为之一振。我们现在很少填词,但这种不失为经验之谈的言论对欣赏仍不无帮助。这里的“一篇读罢头飞雪”,就是一个兼二者而有之的绝妙“过片”。读到这一句,不禁使我们猛吃一惊:什么原因,一篇读罢竟然使得诗人如此悲愤,不仅头白如雪,而且这如雪的白发还仿佛要飞了起来上冲霄汉?大家全熟悉,毛主席是曾以“江山如此多娇”这样壮丽的词句歌颂了我们祖国大地的。然而恰恰就是在这样美好的祖国大地上“流遍了,郊原血”。从“铜铁炉中翻火焰”以后几千年来,不管是奴隶、农奴还是农民又都处于一种被奴役、被剥削的境地。试想,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位热爱祖国的伟大诗人,读着这样一部人民血泪史,能不“忠愤气填膺”吗?把“头飞雪”仅仅归之于我国史籍的浩繁,读上一遍,白了人头,是不够的,不够阐明“飞”字所蕴涵的作者的精神面貌。“斑斑点点”是指的个体文字,但似具有双重性,是文字,也是血泪。读到这两句,使我们不由地想起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借狂人之口所说的那几句话:“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这几句是揭露、批判反动统治阶级唯心史观的欺骗性和危害性。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历代帝王却把一切创造发明都归功于还处在石器时代的传说人物“三皇五帝”,并说得神乎其神;而历代御用文人又加以吹捧,读史者复无史识,不知是诈,结果是“骗了无涯过客”。“过客”就是指人,人们来到世上,各自走上一趟便回老家,正有似过客。“无涯”一词,出自《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智)也无涯。”可兼指时、空两方面说。“无涯过客”即无穷的过客,极叹受骗者之多。按照自然法则,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过客,但我们不能机械地把“无涯过客”理解为所有的人们,因为也有少数不受骗的。如下面就要提到的盗跖,就曾指着“言必称尧舜”的孔子的鼻子反问:“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庄子·盗跖篇》)陈胜也根本不相信帝王“应天受命”那一套,公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如果联系陈胜以后出现的历史上无数次大小农民起义和众多的起义英雄,问题就更清楚了。我们所能肯定的是,这里的“无涯过客”是个贬义词,所指范围似甚广,包括自以为能读史而其实并未读懂的所谓“知识里手”在内。关于“五帝三皇”本身,我们不去多纠缠,但想借以说明一个问题。据历史传说,三皇在五帝前,毛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也是说的“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为什么这里却倒过来说“五帝三皇”?这是一个前面已提及的“律诗要讲平仄”的问题。这句七个字,前四个字必须是“仄仄平平”,用“五帝三皇”正合适,用“三皇五帝”就犯了律,绝对不允许。如七律《送瘟神》“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是为适应平仄和押韵的需要而将尧舜倒转为“舜尧”的。这类情况可以说是律诗所享有的一种特权,是千百年来大家认可的。“有多少风流人物?”这个问话句,在全词中是一转折点。由批判转入歌颂,诗人的心情也由激愤转入愉悦,由“头飞雪”转为“开口笑”。这一句束上起下,一般都将它属下,和上下两句结合在一起,但我觉得还是属上较好。

“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这两句就是对奴隶起义、农民起义领袖的大力歌颂,读者至此亦不觉为之眉飞色舞。盗跖是春秋时鲁人,《庄子·盗跖》篇说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荀子·不苟》篇还说盗跖“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但这些都不能天真地看作是当时学者们在为盗跖说好话,荀子就是把盗跖作为“名不贵苟传”的反面人证的。庄蹻是战国时楚人,楚威王时率众起义。楚分而为四后,他率众至滇池(在今云南),并王其地(据《史记·西南夷列传》)。后人遂将他们连在一起作为“穷凶极恶”的标本。如晋葛洪《抱朴子·塞难》:“盗跖穷凶而白首,庄蹻极恶而黄发。”这简直是恶毒的诅咒。但也从反面证明他们的大得人心,所以能“横行天下”、“名声若日月”,并得寿考善终。“流誉”犹流芳。继盗跖、庄蹻之后起义的是秦末的陈胜(即陈涉),规模更大,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大起义,被推翻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帝国——秦王朝,所以毛主席豪情满怀地写下了“更陈王奋起挥黄钺”的词句。陈王即陈胜,起义后得到豪杰们的拥护,都说他“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见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同志说陈胜“自立为王”,不确;还说毛主席之称为“陈王”,意在暗示农民革命为什么总是陷于失败,亦似欠确,未免求之过深。司马迁在《世家》里称陈胜为“陈王”而不名者不下一二十处,毛主席在这里利用了这一古已有之的称号,并未如有人所说的暗含什么讥意。“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钺。作为封建权力的象征,原为帝王所专用,如《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以黄钺斩纣头”。这里说“陈王挥黄钺”,是一种有意识的“反其道而行之”的说法,也就是歌颂。“陈王”非他,即一“辍耕而叹”之贫雇农陈胜是也。

5.毛泽东诗词 篇五

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唯我彭大将军——《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纤笔一枝谁与似——《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三十一年还旧国——《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一唱雄鸡天下白——《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妙香山上战旗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莫叹韶华容易逝——《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我欲因之梦寥廓——《七律·答友人》

一从大地起风雷——《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扫除一切害人虫——《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第二章 军旅

秋收时节暮云愁——《西江月·秋收起义》

诗情画意叙战场——《西江月·井冈山》

风云突变红旗跃——《清平乐·蒋桂战争》

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

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元旦》

雪里行军话广昌——《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狂飙为我从天落——《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当年鏖战急——《菩萨蛮·大柏地》

踏遍青山人未老——《清平乐·会昌》

倒海翻江卷巨澜——《十六字令三首》

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不到长城非好汉——《清平乐·六盘山》

塞上征马嘶北风——《五律·张冠道中》

大野秋风奏凯歌——《五律·喜闻捷报》

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军民团结如一人——《杂言诗·八连颂》

第三章 山水

海阔浪高古幽燕——《浪淘沙·北戴河》

欢迎有晚鹰——《五律·看山》

回首峰峦人莽苍——《七绝·莫干山》

五云山中闻莺啼——《七绝·五云山》

铁马从容杀敌回——《七绝·观潮》

云横九派浮黄鹤——《七律·登庐山》

千里来寻故地——《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犹记当时烽火里——《念奴娇·井冈山》

第四章 叙事

万里长江横渡——《水调歌头·游泳》

借问瘟君欲何往——《七律二首·送瘟神》

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不爱红装爱武装——《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无限风光饲硷峰——《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剑南歌接秋风吟——《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试看天地翻覆——《念奴娇·鸟儿问答》

年年后浪推前浪——《七律·洪都》

第五章 咏史

万马齐喑叫一声——《七绝·刘黄》

一跃冲向万里涛——《七绝·屈原》

一篇读罢头飞雪——《贺新郎·读史》

贾生才调世无伦——《七绝·贾谊》

壮志未酬事堪哀——《七律·咏贾谊》

第六章 恋情与悼亡

有情乃是真英豪——《虞美人·枕上》

人间知己两依依——《贺新郎·别友》

长歌当哭悼亡友——《五古·挽易昌陶》

庄重情深悼良将——《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安得倚天抽宝剑——《念奴娇·昆仑》

欲与天公试比高——《沁园舂·雪》

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梅花欢喜漫天雪——《七律·冬云》

我失骄杨君失柳——《蝶恋花·答李淑一》

国有疑难可问谁——《七律·吊罗荣桓同

志》

第七章 咏怀与咏物

橘子洲头沉思录——《沁园春·长沙》

把酒酹滔滔——《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诗词全集

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

七古 咏蛙 一九一零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 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 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声 行、一九一八年

五古 挽易昌陶 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 一九一五年六月 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

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年友 悲叹有余哀

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

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所欢 踯躅南城隈

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

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孤景 日落衡云西

怀 要将宇宙看秭米

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决从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今始 午夜惊鸣鸡

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

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君来 握手珠眶涨

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

关山骞骥足 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平浪官前友谊多 崇明对马衣带如楚 放歌依列嶂

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 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我返自崖君去岛夷 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

.早亡 牙琴从此绝

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 四言诗 祭母文 千日 谁与共平生

一九一九年十月 呜呼吾母 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

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 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 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 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

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 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 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

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 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

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 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 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 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

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 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 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

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 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 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 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

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 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 盛德所辉

必秉悃忧 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 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 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 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 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

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 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 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 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 清流 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 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与日俱长 尚飨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

虞美人 赠杨开慧

一九二零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贺新郎 赠杨开慧

一九二三年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重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清平乐 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洋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 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梦令 元旦

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各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上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 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

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 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六言诗 致彭德怀同志

一九三五年十月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妖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临江仙 赠丁玲

一九三六年

壁上红旗飘落照 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四言诗 祭黄帝陵

一九三七年四月五日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

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之始祖

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 吾华肇造 胃衍祀锦 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 光披遐荒 建此伟业 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 中更蹉跌 越数千年 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 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 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 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 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 命世之英 涿鹿奋战 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 不武如斯 泱泱大国 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 剑屦俱奋 万里崎岖 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 备历险夷 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

各党各界 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 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 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 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 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 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 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 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 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 皇天后土

尚飨

四言诗 妇女解放---题<<中国妇女>>之出版

一九三九年六月一日 妇女解放 突起异军 两万之众 奋发为雄

男女并驾 如日方东 以此制敌 何敌不倾

到之之法 艰苦斗争 世无难事 有志竟成

有妇人焉 如早望云 此编之作 伫看风行

五律 挽戴安澜将军

一九四二年 外侮需人御 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 勇夺虎罴城

浴血东瓜守 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 壮志也无违

七律 有田有地吾为主 一九四五年 有田有地吾为主 无法无天是为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 延安无屎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 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满城血 无非一念救苍生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饮茶粤海未以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胜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注:柳亚子原诗

开天辟地君真健 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 无车弹铗怨冯宣

头颅早悔平生贱 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 分湖便是子陵滩

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十月

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注:柳亚子原词

浣溪沙

十月三日之夕于怀仁堂观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

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歌舞晚会,毛主席命填是阕,用

纪大团结这盛况云尔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姊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儿圆

不是一人能领导 哪容百族共骈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

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

颜斶齐王各命前 多年矛盾廓无边 而今一扫纪新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 正和前线捷音联 妙香山上战旗妍

注:柳亚子原词

浣溪沙

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演出和平鸽舞剧,欧阳倩予编剧,戴爱莲女士导演兼饰主角,四夕至五夕,连续在怀仁堂 奏技,再成短调,欣赏赞美之不尽矣

白鸽连翩奋舞前 工农大众力无边 推翻原子更金圆

战贩集团仇美帝 和平堡垒拥苏联 天安门上万红妍

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七律 和周世钊同志

一九五五年十月

春江浩荡暂徘徊 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 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 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 卅年仍到赫曦台

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蝶恋花 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青杨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七律二首 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读6月3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 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千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譬摇 借问瘟神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七律 仿陆放翁诗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人类今闻上太空 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尽扫餮蚊日 公祭无忘告马翁

七律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

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地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 登庐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五律 三上北高峰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

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 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 冷去对美人 一片飘飘下 欢迎有晚莺

七绝 莫干山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

翻身跃入七人房 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 风驰又已到钱塘

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

一九六一年二月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练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七律 答友人

一九六一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

七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注:郭沫若原诗: 人妖颠倒是非淆 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 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万剐唐僧肉 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 猪犹智慧胜愚曹

卜算子 咏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忆是县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七律 冬云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

小小寰球 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 几声凄历 几声抽泣 蚂蚁槐夸大树 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 飞鸣镝 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明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杂言诗 八连颂

一九六三年八月一日

好八连 天下传 为什么 意志坚 为人民 几十年

拒腐蚀 永不沾 因此叫 好八连 解放军 要学习

全军民 要自立 不怕压 不怕迫 不怕刀 不怕戟

不怕鬼 不怕魅 不怕帝 不怕贼 奇儿女 如松柏

上参天 傲霜雪 纪律好 如坚壁 军事好 如霹雳

政治好 称第一 思想好 能分析 分析好 大有益

益在哪 团结力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 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飞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贺新郎 读史

一九**年春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是)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足乔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钹黄越 歌未竟 东方白

念奴娇 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参天万木 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 多了楼台亭阁 五井碑前 黄洋界上 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 古代曾云海缘 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 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

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 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 万怪烟消云落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看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念奴娇 鸟儿问答

一九六五年秋

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 哎呀 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 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

6.毛泽东诗词 篇六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一】

上一篇:松木桩挡土墙软基处理在高速公路扩建中的应用下一篇:养牛场评审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