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优秀教案

2024-07-19

《清明》优秀教案(共13篇)

1.《清明》优秀教案 篇一

下雨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得不说杜牧真是一个神算子,竟清楚的推测到了几百年后今天的今天会是怎样的场景。

清明下雨已是常态,清明的雨似乎就是为了这一天伤心到“欲断魂”的人们眼泪汇成的。但从来没如此感受的我,终于感受到了这种感受。但是此欲断魂非比此欲断魂。

今天早晨,早早就起床的我们早已上路,却接到外婆来电说老路堵死了。没办法只能上高速路做一个‘杀马特’造型。

刚一进路口发现“今日免费”的路牌。本想高兴地欢呼,可那句话却卡在了喉咙里。一辆又一辆的车从望不到头的前方堆积到了我们面前。我知道清明必堵,所以做好了准备,那就是一门独门绝学“忍术”。可当警车经过的时候,忍术顿时破功,开始幻想起电视里的美国大片。枪战,变形金刚这些词在我脑海中不断闪现着。我情不自禁的往前看,等待着我的现场免费电影。

咕噜噜,这是哪来的声音,原来是肚子早就在叫了,一声声的惨叫简直汇成了一首要送给我的“凉凉”,当时我真想大声对他评价:“诶呦,不错呦”。

终于,在我们一家人的期盼下难得有机会在高速路上跳上跳下的老爸带回了一碗碗救命良药,要知道今天早餐我可是一口没吃,就等着吃大餐呢。

吃饱喝足后,那就一定要散步消食,于是在长龙似得高速路,哦不,是不动路上,大家都开始开阔自己的朋友圈。

在过去四五辆警车,连拖车也出动后,终于在遥远的地方传来天使般的声音:“大家请注意,前方路通,请速上车”。

唉,你为什不再多堵一会,要是再多堵一会,说不定就上新闻了呢。

9点到2点的一动不动,变成了后面“飞一样的感觉”。

又是一年清明时,这年清明节,我大部分都留在车上度过,但大家不要图麻烦,或用学习为理由就不去哦,学习之余还是要和家人一起去扫墓的。

作者:赖欣仪

公众号:黄正泛

2.《清明》优秀教案 篇二

我们一家人像往常一般烧元宝、拜祖宗,而我却对这进行了十几年的习俗有点漫不经心。奶奶在一旁催促我:“甜甜,多磕几个头!请祖宗们保佑你上大学!”我面无表情地又磕了几个头。说实话,我真不明白清明节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也不明白清明节的感情色彩应该是怎样的。在我眼中,它只是个仪式,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它在我心中的分量越来越轻。

拜完了以后,我继续漫不经心地站到了一边。

这时,86岁的太奶奶拄着拐杖走到了供桌前,她显得有些激动,眼睛红红的,对着太爷爷的牌位说:“老头子,你的章,我找到了!”太奶奶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一边掏出一个金黄色的东西,“这个木头章,可是你最喜欢的啊……”

我盯着太奶奶手里的那个小东西,眼睛越来越亮。按奶奶的说法,这竟是一枚比她自己还要老的印章!于是,我跑过去从太奶奶手中拿过这古董欣赏,最后终于忍不住向太奶奶要了下来。我说:“太奶奶,您把它交给我保管吧,等我长大了,我拿给我的孩子看,告诉他,这个可是你太太爷爷的章哦!”是呵,这是我从未谋面的太爷爷的章,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感在心里升腾起来!

我仔细端详着章身,木制的印章只有我的半个中指长,通身被涂成金黄色,章身顶部钻了一个洞,章底“陆文根”三个字被磨得光滑平整,周围凹陷部分是朱红色,好像在印泥上被按过了无数次。太奶奶说,这章是太爷爷自己刻的。我仿佛看到了那个令太奶奶至今念叨起来眼睛都红红的人端坐在昏黄的灯光下专注刻章的模样。以往,我只看过太爷爷的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他戴着眼镜,眉目清秀。触摸着这枚印章,我第一次感觉到太爷爷是真实活过的人,也第一次感觉到那些遥远的祖宗们也都是真实活过的。

后来,每当我把玩这枚印章时,就会想起太爷爷也曾经这样把玩过它。这个印章经过他的手,现在到了我的手上,将来又会经过我的手,到我后代的手上。一枚小小的印章,却有着许多我不知道的故事,它让我明白了清明的意义。

3.《清明》优秀教案 篇三

那天,世界像蒙上了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大地。我们刚吃完午饭,就迫不及待地朝会上赶去,刚到门口,就已经感觉到那儿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挂在耳边的是人们的讨价声和拿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高兴的呐喊声。

突然一台抓娃娃机让我眼前一亮,哇,这东西以前我还没见过呢,我来了兴趣,我先站在一旁,看着那个哥哥玩着,他先往机器中投入了两元硬币,眉头皱了起来,仿佛要上战场打仗似的,手微微地颤抖着,不大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机器,他左手小心移动着方向,他一直仔细地看了好多遍目标,好像在计算什么位置能精确无误地抓到那只娃娃,调好位置,闭着眼睛,在那深呼吸,好像在祈祷,手颤颤巍巍地按下了按钮,随着“吱吱”的声音,娃娃落下,那个哥哥缓慢而又紧张地睁开了眼睛,看到从洞里出来的娃娃,高兴得跳了起来,还调皮地摆了一个“v”型,喜悦传染了我,我也想试一试。

我投入了两元,小试牛刀,甘拜下风,心很不爽,又投入了两元,我小心翼翼地挪动着方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抓到了一只软绵绵的小狗,“耶,妈妈,看,快看,我抓到了一只可爱的小狗!”高兴的心情像吃了蜜一样溢满了心头,空中下起了阵阵春雨,像鹅毛一般,温柔地滴落在人们的身上,随着风在空中舞动,好像为人们奏响了春雨进行曲。人们依旧在谈笑风生,似乎没有因这小雨而回家的意思。

雨渐渐地停了下来,太阳突破了层层云雾,露出了头,草更绿了,花更艳了,会更热闹了。

4.古诗清明教案 篇四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清明》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清明》古诗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一些关于清明节的图片,如祭祖,下雨绵绵的场景,行人匆匆的等等。

准备一首轻音乐,略带忧伤的。

开场:我们祖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清明》来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五)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古诗清明带拼音

2.描写清明节的诗句古诗大全

3.杜牧古诗《清明》赏析

4.有关清明节的诗句古诗

5.古诗清明诗句

6.清明节的诗句 古诗

7.阅读古诗清明

8.清明节的古诗带图

9.清明必读的十首最美古诗词

5.清明优秀诗歌 篇五

清明优秀诗歌

《直到又一个清明》

阳光或者雨季

鲜花或者体温

思念或者泪水

微笑的深藏

交付给远望的至情

直到又一种眷恋

陪伴或者细语

伫立或者面对

回忆或者假设

微笑的路径

渴望着曾经的生命

直到又一片云彩

飞翔或者超越

行走或者奔跑

旋转或者跟随

微笑的背影

倾泻了过往的梦境

《清明节诗》

我写下家乡,稻子;

我写下清澈的河流

我写下那水底游鱼,

我写下那岸边绿草

我写下夜里点灯寻找爱情的女鬼

我写下奶奶和观世音的传奇

一个人一辈子行善,最后就真的成了仙

虽然她一直说还有未了的心愿

我必须得写下这些,

梦里久久缠绕的乡愁啊

我必须从你简陋的农舍写出风景

我必须从你贫困的脊梁写出生命的刚强

就像父亲从田里挖出金娃,

我们都知道那是假的

但他挖了一辈子,你能不信

我必须得在清明节之前写出这些

祖坟已经迁移,我快说不出方言

唯一没变的姓氏啊,

因你才保留我与母亲的联系

我必须在清明节把这些未尽的.诗句

对着北方的天空焚烧

《四月二十六日山中探母所记》

(一)

白云的大手护住一座

荒山秃岭;亲人们失声痛哭

我不为所动,出神入境

我的灵魂在与你的灵魂对话

草枝折断,我手中发出的细微声音

都是给你的信息;经过大自然

生的喧嚣和死的孤寂得以默契

就像两道相对的门敞开

一种情绪缓步其中,安祥而入迷

(二)

生前和死后,都得到前所未有的荣耀

十一年前,众目仰望一颗慧星

慧尾绕城一周,浩荡而悲壮

所有看到的人都脱帽致意

五彩花环在山上曾叠成怀念的堡垒

灿烂星辰,如今早已朽烂如泥

荒草连天呵,像扯去绸布的旗杆

在凉风中悲歌光荣的过去;墓场倾颓

唯有万千山蚁,日夜守护着你

(三)

碑石如冰,温暖我的心

四野萧杀,纵横我的情

一如往年,下山时我泪涌如泉

因为最最伤心是别离;我就要投身到

鼎沸的人际间,履行各项义务

为了他人,去坚守职责

以各种感情的波折为人生享受

将辛劳和痛苦作为行动的报酬

最终如你,对人们说:我无愧生命

《清明》

石望湘

绵绵春雨

不知道潇潇了多少清明

想这雨

从杜牧的年代就一直这么下着

想这雨

淅淅沥沥的

依旧徐徐拂湿

遍山新添的香灰和纸钱

想这雨陪着我的外婆

在冥冥的地府里

熬破了多少盏明灭的青灯

这摇曳的风啊、雨啊

冰冰凉凉的在身

凄凄清清的在心

沉沉的行囊啊

背负的不仅仅是祭奠

积淀的也不仅仅是乡愁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可以让我醉眠

杏花春雨

牧童的笛声

不绝于游子的行旅

春雨江南

低亚的酒旗

可曾是招魂的云幡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年寒食携酒来

《清明节》

每年的今日

都有一茬思念

随着布谷鸟响亮的叫声

水汪汪地生长在后人的心间

自由放飞的风筝

不管路途多么遥远

都会被一根长长地细线

牵回故乡的祭坛

跪拜一丘黄土跟前

将寄托很久的哀思点燃

再呼叫天堂的专线

让喜忧演绎成泪水浸润的叨念

阴阳相隔的祖先

仍旧释放着温暖

伸出干枯的双手

把晚辈的心紧攥

《清明节的纸钱》

一张张草纸

载满岁月的痕迹

随烟火消散

一个个铳痕

一串串脚印

一道道坎

缩写的人生

一页是一天

这个日子梳理着记忆

一把火燃尽了

一生也读完了

那一堆的财富

留下的是灰

远去的是烟

清明寄去的纸钱

相思之火

燃烧着春天

告慰灵魂吗

何处是灵魂的归所

一抔抔黄土

堆积起了思念

《黄土之下》

那是异乡,

里面住着不同的姓氏

猜想定是极乐世界,

去的人,都没有回来

闭上眼睛,钻进去。

绕过一场黑色葬礼

让一些泪和纸灰,

风一样飘起来

黄土之上的人,不能停止怀念。

像我

我不会相信亲爱的奶奶已经死去

我想,她只是去了异乡生活。

纺线,绣花

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远远地

看护我,保佑我,圣母一样

祈祷歌颂着

《在墓地》

这是村庄的七寸

在清明的腰部,

放出很多惹眼的词语

安置到棺材,

不制造悬念,

只记住祭奠他们

野草依然清新。

高过墓碑的长势

荒芜持续深入根须,

与几根白骨勾肩搭背

你看望的人一动不动,

不开口讲话

鸦群很壮观。

它们用慌张的眼神

拆开响声

一个节日,象一尊佛

走了几千年

坐在四月

等无数眼泪来把自己淹没

捧几把黄土,烧一堆火

让身躯折叠,反复垂下头颅

看那些黑色的蝴蝶,飘起

又轻轻落下停歇

柳笛哀回,

松柏肃立

我们沿着一个句号逆流而上

往事纷繁。一颗心

和桃花同时盛开

又默默零落

这个时候,一些没有生命的灵魂

开始说话

只是,很多人只知道送上纸钱

那些神秘的声音

6.客愁——杜牧《清明》赏析 篇六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 歌永言。”这是我国古代文论最早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基本特点的句子。“诗言志”的意思, 是指诗用来表达人的情志。那么, 杜牧的《清明》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主观情志呢?我认为他要表现的是一种“客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 我们来看看杜牧写作这首诗的背景:杜牧 (803-853) , 家在京兆万年 (今陕西省西安市) , 出生于世家望族, 先祖杜预, 是晋朝的赫赫有名的镇南大将军, 还编篡了《左传集解》, 是文武双全的人物;祖父杜佑, 更是唐朝三代宰相, 声名显赫, 家世渊源使杜牧素有远大抱负, 正当壮年, 想要大展拳脚的时候, 遭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京, 辗转于偏僻州郡, 过着刺史的生活, 《清明》就是他客居安徽贵池时写下, 在清明大家纷纷祭拜祖先时, 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壮志难酬, 无法仿效祖先建立功业的心情, 自然是愁不堪言的。全诗的结构、意境都是围绕这“客愁”来表现的。

古诗文结构章法讲究的是“起承转合”, “起”是开端, “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 “转”是转折, “合”是结束全文。诗人的客愁之“起”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是写景, 画面是以中国传统的节气清明的气候特点———细雨绵绵, 万物吐青为背景, 诗人用曡词“纷纷”细腻地描摩出春雨连绵细密的特征, 也传递出诗人被引发的挥之不去的愁情, 这首诗写在诗人被当朝权贵排挤, 客居他乡的时候, 诗人愁的是空有经邦济世的抱负, 却无施展的空间。诗的第一句奠定了全诗写景抒情的基调, 既是“景语”也是“情语”, 达到了“意与境浑”的完美统一。

接着, 诗人的客愁之“承”是“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这样烟雨凄迷的画面上, 诗人为什么要写“路上行人”呢?这是因为清明节有去祭拜祖先和扫墓的习俗, 扫墓的心情自然是不好的, 有感伤, 有缅怀, 也有寄托。那何至于“断魂”呢?周汝昌先生认为“在诗歌里, `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1这一句看似写路上行人, 实际上关照的是诗人自己的孤独的愁绪。姑且让我们来看看诗人此时的心境吧:祖先们声名显赫, 杜牧20岁就已经博通经史, 有抱负, 以济世之才自诩, 诗、赋、古文极负盛名, 尤其诗方面成就极高, 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才华卓越却仕途坎坷, 无法施展。在清明时节家人团聚, 齐齐踏青, 拜祭先人的时候, 他的心情是何等惆怅啊。

第三句, 诗人笔锋一转, 写到“借问酒家何处有”。写的是“问路”。看似无关, 实则诗人继续关照自己的愁情, 在这样凄迷纷乱的愁情中怎么办呢诗人用一个借字不露声色地写出了诗人客居外地, 人生地不熟, 只好“借问”的无奈心绪。问哪儿有“酒家”自然是要喝酒, 大概诗人也希望“客愁顿向杯中失”2吧。诗人在“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中进一步写出了在外乡飘泊, 无以排解的愁情, 耐人寻味。

诗人的客愁之“合”以“牧童遥指杏花村”结束。前句是问, 这句是答, 诗人用生动的情景对话来排解愁情。不知道去哪消愁, 那就问路———为什么问牧童呢?我觉得这里诗人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清明时节大人们忙着准备拜祭先人的东西, 小孩儿却是有空的;二是表现一种温馨的人性, 作者描画的清新凄迷的清明图中, 点缀上天真活泼的牧童, 冲淡了全诗前面所表现的愁情, 给画面赋予了生机和动感, 读者心情也为之放松。那为什么用“遥”呢?我认为这是一种距离美, 如果就在眼前, 那就失去了想象的意味, 也就无须一问一答, 如果太远, 那就变成毫不相干, 在这幅画也无法表现。那牧童指的“杏花村”, 当时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个村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杏花村”这个美丽的名字就已经能引起我们美好的想象了。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李白的诗《赠汪伦》, 真有“桃花潭”这个名吗?可因为“桃花潭”这个名, 更衬托了诗人和朋友之间友情的美好。这里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举杯销愁愁更愁3”!杜牧的“客愁长袅袅”4在这首清明诗里得到委婉地表现。

这首清新小诗运用简明爽朗、独具特色的意境来表现愁情。前两句描绘的是“如在眼前”的实境, 这个画面里是春雨绵绵、行人断魂的景象。后两句是“见于言外”的虚境, 画面里虽然是生动的问答情景, 关照的却是诗人自己无以排解的客愁。而且诗歌里面有春雨纷纷的“润物细无声”, 有行人断魂的哽咽声, 有诗人牧童的问答声, 诗中有春天的图画, 诗中有客愁的意味, 诗中还活跃着人声, 做到了声、画、意的结合, 给读者留下了韵味隽永的印象。

杜牧的《清明》全诗没有用一个典故, 语言极通俗明白, 正如他在《献诗启》中所说:“某苦心为诗, 未求高绝, 不求奇丽, 不涉习俗, 不今不古, 处于中间”。作者彷佛用画家的笔给我们摹画了一幅清新、略带感伤而又温馨的画。杜牧在《答庄充书》提出“文以意为主, 以气为辅, 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的观点, 在《清明》这首绝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他的“意”———“客愁”的思绪在由“清明纷纷雨”、“行人断魂”、“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些辞采章句表现的温馨、亲合、美丽的画面中一气呵成, 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真是一首清新而又耐人寻味的小诗。这也是杜牧这首《清明诗在众多清明诗中广为传诵的原因

摘要:本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从分析诗歌结构、意境、语言来谈杜牧《清明》诗情景交融, 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空间的特点。

关键词:清明,客愁,意境

参考文献

[1]周汝昌.浅说一首《清明》绝句.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 (二) [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2.

7.清明的优秀随笔 篇七

二十年了,我时时刻刻都在思念您呀!可只有在每年的今天我才能跪在您的坟前,尽情地哭啊,让思念随泪水流淌!

母亲啊,您还能和我们说说话吗?我们兄妹几个多想再听听你那温柔的话语呀!你还能睁开你期盼的眼睛看看我们吗?我们已经长大了,你不用再牵挂我们了;你还记得吗,送你走的那天你的孙子还不懂事儿,但也跟在我们后面,给你磕头、作揖俨然大人的模样。

现在,孙子孙女已经大学毕业,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了您生前的愿望!您走后,老父亲孤苦一人守住了和您的那段情,直到现在。老父亲苍老了许多,他时常独酌孤饮,把那份思念藏在醉意里;您在天堂放心吧,我们会照顾好他的,就像小时候你照顾我们一样。

母亲啊,清明了,你看,你这里成了花的海洋。你看那飞舞的蝴蝶,在给你跳舞呢;那美丽的花是不是你挂满慈祥的脸庞;这里起了和煦的风,吹在您的坟上,也吹在我们脸上,是你在和我们说话吗?如果有啥话你就说吧,我们像从前那样拉拉家常,我们在听呢。母亲,我们就在你的身旁。

母亲呀,春天到了,和你离开我们的日子差不几天了。你还记得吗,你离开我们的那天我们哭断肝肠。我们送你来这里的那天,家里搭了很大的灵堂,几乎全村的老少爷们都来给你送行,都表情哀伤地送来了花圈,那天你周围也是花的海洋。他们说,你走了,咱村里又少了一个勤劳的人,还有那份难忘的善良。

母亲啊,你看,这里依然是您喜欢的样子,小麦返青了,油菜花遍野开放。我跪在您的面前向您忏悔,二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我无力挽回你的生命。你牵着我和老父亲的手,离开了那个你曾经操劳的破旧的土房,可你临走时没有留下一句话只有长长的留恋和满怀的牵挂。

这里百花已经次第开放,为您搭建了美丽的花园,还有迎春的鸟儿,带着我们的思念盘旋在你坟上,冬去春来,您说,好听吗?这花的芬芳、鸟的吟唱。母亲,寒来暑往,你别忘了加衣裳!

母亲呀,思念如渴,牵挂流长。想您的时候,我的心疼得厉害,可我无法躲避。你知道吗,你走后没几天,我和弟弟坐在咱那个老屋里,不约而同、异口同声地哭了,并且声音很响,还引来了好多邻居和街坊;你那慈祥的笑容和和蔼可亲的脸庞,时常在我的脑海里像电影一样播放,我常常带着对你的思念进入梦乡。

母亲呀,咱们家已经变了摸样。你瞧,咱家那冬不挡寒,夏不庇荫的老屋,已变成漂亮的瓦房。可惜,再也看不见白发如银的您,看灿烂的太阳和皎洁的月亮,更没有我朝朝暮暮地陪在你身旁。你还记得吗,你做的酸辣汤至今还带着你的那份慈祥在飘香。

母亲,清明了,你还记得吗,这里是咱的责任田,曾经是你春耕秋收的地方。我们又仿佛看到了你辛勤劳作的身影和你的柔韧和坚强,我们兄妹几个来看您了,还带来了你生前没用过的东西;这里鲜花如海洋,那些您耕耘过的田野,已经在春风春雨的滋润下充满了丰收的希望。

我们家的泥泞小路也比你来时平整宽敞,但依然还是那样安详的躺在村旁,你再也不用背着我们蹒跚在上学的路上。

母亲呀,我们都很好,一如小时候的模样。只是无情的年轮刻画出了岁月的沧桑,还挂着成熟、思考、善良,就像你生前的摸样;我们都在城里安了家,买了房,我把老父亲也接来了,可惜,我们没有做到把你老有所养你却去了遥远的天堂。

母亲呀,我们跪在这里,你不会感到孤单凄凉。小麦返青了,鲜花依然灿烂金黄;这里和从前一样车来人往,还有你的婆婆也来给你做伴了,你要好好地孝敬奶奶,就像你生前那样。我们跪在这里依然感受到您的爱像花儿一样芬芳。我们深切的想念您。即使念你一生也不嫌思念悠长。

8.《清明》教案 (高二选修) 篇八

[福建省南平新光学校公开课教案]

《清明》杜牧               执教   方崇宇   -4-6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诗歌鉴赏方法之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2、理解作品的意境和诗韵

教学重点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意境和诗韵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清明节,缅怀先人、祭奠逝者的日子。

二、鉴赏

1、把握意象

①雨   ②行人   ③牧童

2、置身诗境

时间:清明节      环境: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牧童

3、缘景明情

①“雨纷纷”:雨之多、细。既写出雨的特点,又暗含着行人的心情。

②行人为何“断魂”?漂泊在外,思念亲人。

③一问一答,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4、小结: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三、拓展

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意象与意境

2、诗歌语言的凝炼

①“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②“雨纷纷,人断魂。酒何处?杏花村。”

四、吟咏诗韵

1、把握节奏

2、休味感情

五、总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心物相契的艺术景象来表达情感,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语言品味出景象的特点,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诗歌的“味外之味”。

六、作业

运用诗歌鉴赏方法之“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品味贺知章的《咏柳》

9.《清明》优秀教案 篇九

鉴赏清明文化同唱“感恩协奏曲”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清明节, 无论是以扫墓的传统方式寄托哀思, 还是移风易俗创新形式祭奠先人, 最感人的莫过于夹带其中的感恩情愫。这也是清明节被称为中国“感恩节”的原因。以清明为题材的风俗、典故、诗词为感恩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 该校坚持以“鉴赏清明”为主题, 家校同唱可以感动学生心灵的“感恩协奏”。

一是家校同唱“传统曲调”。以座谈会、恳谈会等方式和家委会一起沟通、探讨清明感恩教育活动, 集思广益;以给学生家长一封信的方式, 将讲述“扫墓”“寒食禁火”等风俗由来的方式推荐给他们, 联手给学生展示这个既有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的特别节日。

二是师生共奏“经典韵律”。围绕“文化清明”的不同主题, 动员教师和家长精心搜集一些经典作品, 通过校园媒体进行传播, 让师生领略清明文化的魅力;凸显“感恩清明”等不同主题, 发挥图书室、校园网的作用, 以读后感、佳句摘抄、感恩故事等形式, 引导自主品味;组织语文、思想品德、美术等多学科教师, 把课堂放到烈士陵园、博物馆、档案馆等地, 结合一定的情景进行讲授, 让学生走出去、动起来, 通过查清明起源、写踏青游记、诵清明诗文等, 给学生构建起一个形象、立体的清明节, 让他们了解清明文化。

三是班队自谱“主题节奏”。各班队积极向全体师生征集活动主题和方案,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亲近清明感恩文化;在清明节前后模拟古代清明节体育活动, 让校园春季健身大课间充满浓浓的“清明印记”;确定主题后, 或板报, 或书画, 或诵读, 或网络, 借助丰富的活动方式引导师生尽情感受清明特有的感恩文化。

激活清明教材共奏“生命交响曲”

清明节是缅怀先人及仁人志士的传统节日。该校以“追忆清明”为题材, 在挖掘清明节内涵上下工夫, 通过设置拓展课或渗透到基础性课程等方式, 精心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 在追忆忠魂的同时深化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 让传统文化元素自然浸润学生心田, 引导学生缅怀先烈、祭奠祖先、感恩思源、立德树人, 让学生全面感受这一传统节日的丰富意蕴。

一是巧用“追忆教材”。将清明节的主题活动与《詹天佑》《圆明园》《一定要争气》等课文教学结合起来, 通过观看相关纪录片、展评观后感等方式, 引导师生认识生命价值, 激发爱国热情。

二是活用“追忆作品”。在观看经典影片、阅读经典读物后, 以“学英烈, 做模范少年”主题队会活动、“革命先辈记心中”故事会等形式, 缅怀先烈, 感恩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崇高精神。

三是上好“生命课程”。发挥校园网络、雏鹰电视台等媒体优势, 根据年龄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取生命教育视频, 让他们了解生命的历程, 了解生命是怎么来的, 根植热爱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创新清明实践齐鸣“思源进行曲”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为充分利用好清明时节的感恩教育资源, 该校开展不同形式的感恩实践活动, 精心描绘“思源画卷”, 在领略春天景致的同时, 引导学生将“感恩之心”悄然转化成“感恩之举”。

一是用心吟唱“孝心旋律”。以“缅怀革命先烈, 践行清明感恩”为主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祭扫烈士墓、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主题报告会、观看命战争纪实片, 让学生直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让学生树立责任观念和感恩意识;通过给老师一个自信笑脸、一节快乐课堂、一份满意答卷, 为同学一个建议、一次鼓励、一次赞赏, 帮父母捶背、晾衣、拖地, 给他人让座、指路、推车等细微小事, 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落实感恩言行, 循序渐进地拓展其感恩行为。

二是精心谱写“感恩节奏”。在深入开展“清明网上祭英烈”“清明经典诵读”等活动的同时, 各班队在校园网上开辟“感恩泉”栏目, 让师生交流感恩实践的思想、观点和做法;在校报《启明星》上开设专版, 定期刊登好的做法和体会;利用班会开展主题交流, 为学生创设自由畅谈的平台, 可以在交流中感悟, 在讨论中升华, 在互动中学会感恩;巧设课外实践作业, 让学生用画一画、写一写、唱一唱等自己喜欢的方式, 把自己对清明节的认识和感觉表达出来。

10.清明优秀作文 篇十

吾念清明风,风入梨花泣清明。

“梨花风起正清明”如诗句所说,清明的风总夹杂着淡淡的梨花香。瞧那遮掩了整片山野的白纱裙,是梨花又开了吧?纤细的枝交错的桠,雪白的瓣淡黄的蕊,连缀成一幅浅色画时仿佛连春风都变成了一个满腹愁肠的姑娘。花倒是无情,只顾争这春光,淋漓尽致的舞开洁白裙摆,你推我搡地嬉闹着。只是人们望见这片耀眼的白,又在这令人伤心的节日里,心情更加沉重,更加想念这些坟茔里的人们生前在我们心头留下的某片温暖。是这清明的梨花风吧,唤醒了那些落满灰尘的回忆和陈旧的温暖,让我们捧着它们在这个清洁而明净的节日里静静感伤那快要被我们遗忘的美好。

吾念清明雨,雨落垂柳柳垂泪。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也倒是事实。说起清明的雨人们脑海里会铺展开这样的一幅画卷来:纷纷绵绵的细雨打落在青色的屋瓦上,溅起精致而小巧的水花。男子们穿着白衣,宽大的袖子遮在祭品上,缩着脖子脚步匆匆;女子们一手撑着油布伞,一手提起裙裾,眉黛间晕染着清明的哀愁。那只是幅旧掉的古代水墨卷了,而现在,人们在雨帘之后,蹲在垂泪的柳树下,眼角眉梢也是忧愁——确是不满这场恼人的绵绵不断的雨。担心刚刷好的车再粘上脏兮兮的泥巴,担心漂亮的鞋跟踩进稀释了的泥坑里,担心弄花了脸上的漂亮妆容,担心……总之有很多事都要担心,唯独忘了那泪水绵绵的清明雨。是什么时候忘了它了呢?就在我们驾着时光的列车沿着历史的轨迹飞逝的时候,就是在那时我们丢掉了很多珍贵的东西吧。

11.清明优秀作文 篇十一

在我的记忆里,每每清明节前后,天空中总会飘下一些蒙蒙细雨,空气中也仿佛弥漫着浓浓的伤感,丝毫感觉不到往日那种愉悦和轻松。俗话说:“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啊,真像漫天飞舞的泪花呀!也许真的只有这样的情与景,才能给逝去的人一丝慰藉。

清明节当天,我们全家人带着悲伤的心情,冒雨来到了地处南郊的普觉寺公墓,祭扫我的外公。当我们来到外公的墓地前,我抬头看着那蓝蓝的天空中时不时飘过几朵悠悠的白云,墓地周围坏绕着一棵棵俊秀挺拔的松树,我想外公在这么好的环境下,应该生活的很快乐吧?望着墓碑上外公的像片,刹那间,外公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令我的双眼顿时模糊起来了······我想起了他与我们共同欢度过的美好时光、想起了外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想起了外公教我学习的场景、想起了外公为我精心准备的美味佳肴、想起了我为外公斟酒祝福的话语、想起了一家人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的快乐······可是如今,外公已离开我们两年了,这些美好的回忆已成往事,但却是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

我们在外公的墓前摆放了香气扑鼻的鲜花,烧上了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外公的思念和祝福。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祷着:希望我的外公在天堂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地“活着”!

12.从法律角度解读《清明上河图》 篇十二

关键词:法律,清明上河图,和合,男尊女卑,理学,重农抑商

宋代是继唐之后的又一个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12世纪初期一幅杰出的风俗画, 它以精致绝伦的工笔描绘了北宋末年徽宗时代首都汴梁 (今开封) 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详实地记录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细节等与民生有关的事物和自然景观, 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清明上河图》真实地描写了汴京城内外的春日盛况,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 尤其是市民的生活和风俗状况。该画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相对宽松的局面。我们从画面上描绘的北宋首都汴梁的繁荣景象不难看出, 《清明上河图》是为歌颂太平盛世而作的。北宋立国后, 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手工业 (如纺织手工业和陶瓷业) 也得到高度发展;加之水道运输的改进与国内市场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起、城市人口的密集和消费的增强, 促进了如汴梁这样的大都市的形成。

一、社会的繁荣景象与“和合”思想的体现

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 在这幅作品中的体现也很明显。概而言之, 所谓“和合”的和, 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连起来讲, 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 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 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 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 使之达到最佳组合, 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 推动事物的发展。而《清明上河图》之中汴京的和谐、繁华景象就是“和合”思想的直接反映。市场的繁荣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发达。《清明上河图》以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为时间背景, 以水门以东至虹桥附近汴河两岸为实际地理位置, 以郊野、虹桥、城关三段为情节, 以市民“出郊”、“上河”、“赶集”、“扫墓”等活动为主题, 精细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盛况。按习俗, 清明节全面放假, 人们除了上坟外, 还四处游玩、逛街、购物、串门、聊天或三五成群, 或一家大小欢乐喜庆, 到处人山人海, 莺歌燕舞, 一派生机。汴河两岸, 楼舍林立, 商业发达, 来往船只, 首尾相接, 有的满载货物, 逆流而上, 有的停泊靠岸, 紧张卸货。河面上, 拉纤的、摇橹的、卸货的、搬运的, 一派忙碌景象。特别是横跨汴河的虹桥上下, 更是热闹非常。这段扣人心弦的描绘, 将作品的情节推向高潮, 充分显示了画家的造型能力和统揽全局的高超技艺。最后对汴京街市的描写, 更加显得从容、自然。高大的城楼、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楼酒肆, 参差错落;街市上车水马龙, 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摩肩接踵, 川流不息, 显示出百业兴旺、热闹非凡的景象。

二、“男尊女卑”社会地位不平等现象的表现

《清明上河图》中的主体人物共有500余位, 但细数之下, 其中的女性仅占20位, 绝大多数女性被排除在公共空间之外, 这无疑暗示了艺术家和赞助人的观念以及那个时代的传统。宋代实行男女隔离的政策, 特别是理想的上层女性更应足不出户, 守闺持家, 她们很少能接触到家庭成员以外的男性, 缠足的风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盛行。另一方面, 《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女性又大多与小孩儿或家务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儒家思想里, 母子关系是家庭和谐安宁的基础, 敬母教子则是值得尊崇的礼仪。只有因孩子需要, 女性与陌生人的接触才被看成是合理的。此外, 虽然女性在社会关系中属于屈从地位, 但她们反过来也是男性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宋代女性社会地位问题颇受学者的关注, 近十余年来研究者大多认为宋代妇女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如宋代妇女离婚、再婚现象极为普遍, 妇女有一定的财产继承权等都是其表现。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有失公允, 实际上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宋代妇女命运悲惨的社会现实, 体现了强烈的男权意识。以宋代妇女离婚权、再婚权为例。虽然《宋刑统》中明文规定:“诸妻无七出及义绝之状而出之者, 徒一年半, 虽犯七出, 有三不去而出之者, 杖一百, 追究还合。”这里规定了离婚的范围, 并明文规定擅自出妻是有罪的。《宋刑统》又明文规定:“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 不坐。”这说明他们可以采取“和离”的方式。但这些法律条文真正执行起来是要大打折扣的。如仁宗时, 参知政事吴育的弟媳有“六子而寡”, 吴育却“不使再嫁”。可见, 妇女再嫁的决定权未真正属于妇女本身, 而且宋代法律规定, 离婚或丧夫女子的父母、祖父母有权强迫她们再嫁, 她们并不能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体, 在很大程度上, 男性把妇女仅仅当作交易的物品。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只不过是男权社会的一个附庸, 这种社会现实为宋词中男权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与“理学”观念的交融

宋元至明清时期新儒家的法律思想, 曾引起新的变化, 主要是宋朝形成了新的儒家学术思想———“理学”。宋代理学家认为, 学问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于“穷理尽性”。其所谓“理”, 类似于我们今天说的“规律”或客观自然规律;何谓“性”?《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天”是客观自然, “命”乃是必然法则, 自然之必然法则体现于事物便是事物之性, 犹如今言“本质”。故“性”与“理”, 既是区别的, 又是统一的。“理”在一切文化领域都应首先研究, 宋代画家极重理法的研究, 创造和完善了各种绘画的理与法,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性高度。我们从传世的宋代绘画作品中, 无论是山水、花鸟, 还是人物, 这一阶段的法律思想, 也深受“理学”的影响。

理学思想对《清明上河图》审美特征的影响宋代绘画的时代精神是趋于理性的, 而这种理性的高度是历代绘画所不可比拟的。此种审美特征又是与当时所盛行的理学思想密不可分的。理学思想中的“穷理尽性”、“格物致知”直接影响着宋代画家的理性追求与实践功夫, 以至于他们在观察和研究事物时的认知态度比历代画家更客观、更理性。《清明上河图》的理性文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彰显出来。首先, 它的题材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它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 ;其次, 画面中所刻画的物象无不真实生动, 每种物象都是完全按照各自的生长规律来进行刻画的, 无丝毫的怠懈 (如, 虹桥的刻画完全符合建筑学原理, 以至于后人可参照此图复原虹桥的建筑结构图) 。另外, 图中的艺术技巧也深刻地呈现着浓厚的理性色彩 (如, 合理的远近透视、丰富的笔墨语言、情节的虚实对比等) 。《清明上河图》作为宋代绘画的典型代表之作, 深刻地折射出理性文化精神。

四、“重农抑商”治国思想的转变

宋代是商品经济十分活跃的一个历史时期。民商法律发达, 是宋朝法律的一大特色, 是商品经济发展、功利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面对商品经济与国富民强息息相关的客观事实, 农商并重、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成为社会普遍的认识。宋代的民事立法较唐代有了大规模的发展, 内容广泛、条文细密。涉及到所有权、债、财产权、婚姻等十几个方面。仅就《宋刑律》而言, 其中的民事内容就比唐律增加许多, 如户绝资产、死伤钱物、典当指当论竞物业等等, 均是唐律所没有的。宋时, 所有权已经区分为不动产所有权和动产所有权, 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思想。宋朝的商业活动已经向近代商业的方向发展, 有关的立法涉及市场管理、商品流通、商税征收等几方面, 目的是通过法律制度使商业活动规范化。一方面保护商人的利益, 体现“通商惠工”的诚意;另一方面为国家赚取更多的商业税收。宋代法律的特点与规定, 这种重视商业发展的思想, 已经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 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清明上河图》恰恰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社会的进步和商业繁荣的景象, 这种商业的兴盛不仅仅体现在了宋代经济与法律当中, 也体现在了画卷当中。

纵观本文, 笔者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解读认为, 法律与绘画的联系是紧密的, 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种联系都会通过一些或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 未来的人类会通过绘画这个最为简便的视窗去认识我们的社会, 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法律问题等等。法律作为人类社会的社会管理规则体系, 一直担任着规范和管理社会的作用, 而这种规范和管理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绘画, 就以一种简单的, 或含蓄或直接的方式将法律的精神和理念表现出来, 绘画也可以说是记述法律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3.清明扫墓优秀作文 篇十三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扫墓优秀作文(精选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扫墓优秀作文1

清亮节我们这里依照传统要给逝世往的疏己上坟,而息替我们小学生,学校则组织给反动义士扫墓。

4月5日——清明节,上午,我们全部小学生胸前戴着小红花,排着整洁的步队,迈着整全的步调,怀着繁重的心境,带着无限的敬意,来到“抗大分校”旧址——谦家村东头。

这面本来是一片栗园,至昔有三棵苍劲的栗树矗立于原址之上,使尔们这些小教生油然发生一种敬意这就是咱们多先队运动跟接收爱邦主义教导的基地之一——抗大分校陈址。

听白叟们说,该年抗大学员就是在这片栗树林中生涯、学习、战役,起初因为叛徒的告稀,使这里的学员蒙到了危害和围攻终极只遁没了多少名学员。这里留下了革命先辈们活动学习的脚印,战地斗地的精力,这里有我们世代憧憬的故事和革命精神。

我们怀着无限的敬意静立在留念碑前,向所有的革命烈士表白了无穷的悲念和无上的敬意。在纪思碑前,我们举办了《革命精神代代传》为主题的报告,在老师和学生的演道中,我们更加清楚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和幻想,更添感想到昨天生活的去之不易,更加感触到我们今生成活的幸福和安定。

我固然不加入演讲,但我却十分明白的晓得: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性命换来的。我们只有今天恶佳学习,当前美赖农作,能力更好名现国富官安的幻想和目的,才干实正地交功老一辈革命家的“枪”,圆一代又一代我的革命和生活理想。

清明扫墓优秀作文2

在持续数日的绵绵细雨中,清明悄无声息地降临了。它降临到了广西,降临到了我们这个僻静的小乡村。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第二天出发了,一路上遇到了一家,竹子做的屋子,我想:难道是没改革开放之前都有的?可是到现在都还有人住真是太奇怪了!据我爸爸分析,他们是因为没工作没钱才住在这的,当我们到的时候,我爸爸他们摆上贡品时,我想到了一首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后来黄昏的时候终于做完了清明,我真希望下一年的清明到来!

清明扫墓优秀作文3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去鬼,而称之为鬼怖木

这只是清明节习俗的一部分,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搜索更多关于清明节习俗的资料!

清明扫墓优秀作文4

今天是清明节,天上下着小雨。跟往常一样,我和爷爷、我的爸爸一起去祭拜死去的公公。

我们在清明节前一天买好钱纸、蜡烛、鞭炮、香。准备在清明节时给公公送去。早上,吃过早餐后。我和我的爸爸、爷爷就把昨天买好的东西用袋子装好。踏上了上山的路。到了坟地里。爷爷把蜡烛和香点燃,把蜡烛插在墓碑前,然后把香分成三份,我一份,我的爸爸一份,爷爷自己一份。然后对着公公的坟鞠了三个躬,嘴里还念着:“保佑圆儿将来考上大学,保佑浩宇健康成长。”我的爸爸随后也对着公公坟前鞠了三躬。然后爷爷把我拉到坟前,也鞠了三躬。然后叫我把袋子里的钱纸全部烧完。我在烧钱纸的时候,一直在心里念叨:公公,我给您多烧点,但愿您在下面过得舒适。烧完钱纸,爷爷把鞭炮摆在旁边,点燃后,我们躲在另一边。放完鞭炮后。我们三个又把公公坟旁边的杂草砍掉。

搞完了。我们三个又向家里走去。在路上,我一直在想,公公这一生都在为我们后代着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做个有出息的人,让公公在下面替我高兴。到家里,奶奶在厨房忙着。到了晚上,吃晚饭的时候,奶奶摆好了碗筷,我准备去夹我的最爱,可是,奶奶叫住了我,然后,把好菜夹到一个碗里,把筷子插在饭里,然后鞠了一躬,鞠躬后还留了一个空座。

吃完饭后,我望着天上的雨,让我想起了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扫墓优秀作文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天已来了,一场春雨一场暖,清明节时节,所有的人都准备着外出踏青也好扫墓也罢,因为这是个出门透气的好时候就对了。

今年清明节不再是以前那样雨纷纷,不再是那花花绿绿的伞的海洋。这样的好天气,大家踏青,扫墓的兴致更浓了。对先人的怀念依旧不改。人们踏青,扫墓两事不误。

山脚下,雪白的,金黄的菊花;紫红的,墨绿的假花。我捧着鲜花,打量它。往山上走。春色在山上更加秀气。半山腰,那个母亲,她养育着春。瞧,桃花梁了一地粉红地绿叶的淡绿、深绿分开了。美术家会感叹。春有艺术美。

“松树,有松果。”一个小孩子叫道。我东张西望。果然,树上满满一片。大人们谈起昔日的趣事。妹妹却在问我:“为什么没松鼠。”

来到墓边,杂树杂草,似乎吞没了坟墓。他们拿起工具,忙活起来了。

爷爷说,民间有种说法,清明叫做“加土”,爷爷拿起锄头弄了点土,放在墓上。我恍然大悟。

眺望过去,马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路边的车停得整整齐齐。扫墓者来来往往。再次寻找那幅画,更加美。突然想说:“站在山下看风景,站在山上看风景的人在看你。”这时,大人们打扫好。让人焕然一新。

目光被一棵开白花的树锁定了。它开得早,落得也早。白花在空中翩翩起舞。这景象正与清明节符合。

清明节,给山间欢快的嬉戏,所有远去的先人们希望你们能够看到我们的美好。

清明扫墓优秀作文6

看着电视报道着有同学们祭扫先烈,报道着雪灾时抗击在雪灾第一线牺牲的烈士们,我的心也不由得凉了一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诗人杜牧的大作。今天就是清明节,本准备去看看姥爷的墓,可是他们又不去了!但是今天却是艳阳高照、阳光四射,又是我国修改长假之后的第一个清明节休假,我和弟弟就一起去了姥姥家。

俗话说的好: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我和小弟可有一整天的时间放风筝了。我们拿起风筝,因为风大,我和小弟都不用抛,风筝自己就飞起来了。但是因为农村的电线四通八达,都裸露在外面,不能放太高,只能在5、6米的地方慢慢的飞。

我和周霖觉得不太赶劲儿,正好这时大舅回来了,说:“走,我带你们去那边的大坝上去放,那可爽了!”于是,我们跟着大舅上大坝,我上到一半的时候回了一下头,“啊!太高了!”吓了我一身冷汗。我赶紧往上走,一会就到了顶,因为风大我有一点站不住了,老像是要被风吹下去了似的。就在我和弟弟唠嗑的时候,大舅已经把风筝放到了老高的天上,就该我们轮班的拿线拐子了。弟弟先,接下来是我,在我拿的时候,风太大了,风筝老像是要拽着线桄子带着我一起飞到另一个世界。慢慢的风筝越飞越高,总在天上慢慢地飞,老是这样一会就感觉没意思了,我们没有跑时的愉快劲,我和弟弟就不放了,让风筝掉了下来。

和弟弟的在姥姥家疯玩了一天,晚上回到了家里,真是高兴啊!

清明扫墓优秀作文7

今天是清明节,天上下着蒙蒙细雨,这不禁让我想到一句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中行人欲断魂。”这句诗描写得多么真实,多么能够体现出人们过清明的悲伤心情啊!今年是我第一次去扫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跟着外公外婆一起去了妙峰山陵园的等车处,看着等车处人山人海的队伍,我的心情顿时由好奇变成了焦急。

在等了2个小时后,大家终于挤上了一辆大巴车,到了妙峰山陵园。找到了大大外公的墓地,我等着外婆把扫把拿出来扫墓,可左等右等也不见外婆把扫把拿出来,我忍不住问:“外婆,扫把呢?”外婆说:“没带呀,怎么了?”我生气地叫到:“没有扫把怎么扫墓啊!”外公外婆听了,都笑了起来。外婆把我拉到身边,对我说:“以前人死了都葬在山上,经过一年的时间,墓地上就会长出许多杂草,这需要去祭拜的人铲除杂草并打扫,所以叫扫墓。现在不一样了,人死了葬在陵园里,陵园的工作人员会把他们照看得很好,清明节来祭拜的人只要对逝者表达思念和感恩之情就好了。”

接着,外婆点燃了一对烛和一把香,让我拿着香去向大大外公和大大外婆拜一拜,并说出自己想对他们说的话,我照外婆说的去做了,外公外婆也依次这样做了。然后大家把带来的鲜花插入墓前的花瓶里,还用红漆把墓碑上的字描了一遍。等烛燃尽,香烧完,大家就结束了扫墓之行。

离开的时候,我在墓前轻轻地对大大外公和大大外婆说:“明年我还来看你们,还来给你们扫墓。”

清明扫墓优秀作文8

今天是清明节,也是扫墓的日子。

早上,我们吃过早饭,便驱车去老家——张田楼扫墓。

一进村,我向两边一看,家家户户都是四合院,与古代的房子一样,也是黑色的房顶。

三爷拿着铁锹,与我们一起向墓地走去。道路越来越窄,最后变成羊肠小道,走不好就会掉到沟里。路不但窄,而且还十分陡峭,这时,我才尝到红军长征的滋味。

来到墓地,四周是一望无际的麦苗,麦苗中间还夹着菠菜与莴笋。三爷用铁锹把墓地周围的杂草一点一点地挖掉。爸爸说:“这叫除草。”我与爷爷把金元宝与银元宝放在祖先张增轩的墓前,又解开钱纸,也放了上去。爷爷用打火机点燃了,然后我们一起跪在地上说:“过节了,放心花吧!”三爷也点燃了纸钱,跪在地上说:“有金元宝,还有银元宝,尽情的花吧!”这时,我看见另外一个墓边放着一个酒瓶。我感到很奇怪,于是就问爸爸,爸爸说:“因为他生前爱喝酒,所以死后家人才放了一个酒瓶,让他永远都有酒喝。”下午,我们回到了家里。

今年的清明节,我第一次随爷爷回老家扫墓,真是受益匪浅。

清明扫墓优秀作文9

老北京有许多节日,有欢乐的儿童节,有喜庆的国庆节,也有一年一次、最传统的春节。而今天我要介绍的是——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时,也就是每年冬至后的第108天,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我三年级的时候,曾去过袁满囤烈士的墓进行扫墓活动。

那天上午,我们上完第二节课后,便排队前往袁满囤烈士的墓前。到了那儿,一股凝重的气息向我们袭来,我们的面容立即变得严肃起来。站好位置后,一位叔叔抱着舒娇,给袁满囤烈士像系上了鲜艳的红领巾。然后,我们低头默哀。我的脑海里又想起了那一幕:袁满囤叔叔看到两位滑冰而落水的工人,脱下棉袄跳进水里施救。最后两位工人都被救上来了,而袁满囤叔叔却永远沉睡在了水里……

默哀后,我们每人手捧白色小花,缓缓地走向烈士墓前,把白色小花轻轻地放在烈士墓前,深深地鞠了一躬,默默地走下台阶,哀悼着这位舍己为人的好叔叔、好英雄。

清明节扫墓、献花,不仅表达了我们对去世人们的尊敬,还让我们回忆起那些为现今美好生活做出贡献的人们。

清明扫墓优秀作文10

我的家乡不在西安,但是我可以讲一讲我在寒假时在姥姥家扫墓的事。

春节,我和姥姥、姥爷、爸爸、妈妈为太姥爷扫墓。因为那里是黑龙江,所以太姥爷的墓上冰雪纷纷,我们打扫一番后开始扫墓。首先姥姥从包里拿出了一个袋子,袋子里装着两个桔子,姥姥把桔子拿出来将桔子各剥开一个小口,放在袋子里,又把袋子摆在了墓前,表示给太姥爷吃。姥姥又从包里拿出一瓶酒和两个小酒杯,老爷又用酒把酒杯天面,把一杯酒放在墓前,另一杯酒给了姥姥,姥姥对在天堂的太姥爷说了一段话,说完后,把酒洒在地上,替全家人把那杯酒喝了。

接下来,我、姥爷、爸爸、妈妈都为太姥爷说了一段话。我们又走出墓地,来到了一个好大好大的一个炉子旁,炉子上刻着十二生肖的图象。疑问太姥爷属鸡,所以我们在刻着鸡的那个炉火中开始烧纸,我烧完纸后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要烧纸?“”因为就象在银行存钱一样。“妈妈说。我回答了一声。

我爱你,慈祥的太姥爷;我爱你,天堂里的太姥爷!

清明扫墓优秀作文11

今天,我们一家与舅舅一家一道,相约去青龙山扫墓。

清早,天空飘着毛毛细雨,雾气沉沉。我与爸爸六点半就起床,开始折叠“金元宝”,用来烧给去世的亲人。我也很好奇,跟在爸爸边上学折纸。我想到外婆在世时喜欢打麻将,还专门折了一台“”与“麻将牌”呢。装好需要携带的物品后,我们开车向青龙山出发。一路上,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他们可能也与我们一样,是去扫墓的。在车上,我们听到悲伤的烟花爆竹声,看到路两旁金黄金黄的油菜花,想像着外婆的样子,心里真的很思念她,禁不住暗暗地流泪。让我想起一道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到了墓地后,我们拿出祭祀用的物品,慢慢地走到外婆的坟前。只见舅舅将折好的纸与金元宝倒在坟前,点燃后,那熊熊大火有一人多高!我与表妹泪水如雨,心里非常伤心、难过。等火小了以后,我们大家都轮流给外婆嗑头,还说了一些思念与祝愿的话。

上一篇:老护士代表演讲词下一篇:科学集体备课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