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勤奋的语文教学方案

2024-07-20

说勤奋的语文教学方案(精选13篇)

1.说勤奋的语文教学方案 篇一

《说勤奋》是一篇阐明道理的议论文。议论文在小学阶段比较少见,但是这篇文章开头就摆论点,中间用了古与今两个名人事例论证,最后一节总结,四小节文章,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应俱全,而且文章首尾呼应,结构清晰。更因为前几年上过此课,孩子学起来特别轻松,为此这一次我决定不上第一课时,布置学生朗读课文后,直接学习新课。

文章阐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凭借勤奋取得成功这个道理,意在告诉我们不忘勤奋,已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因此设计这节课我就紧抓“勤奋”二字,开头明确“勤奋”有什么作用,并且知道“鲜花”是“汗水和心血”的结果;然后通过两个实例进一步体会“鲜花”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付出的艰辛劳动——勤奋;最后再次强调“勤奋”的重要性。

设想是好的,教学环节是完美的,但是学生的因素是不可控制的。课前布置学生回家读熟课文,可是总有同学不把朗读作业当成任务,结果在第一环节认读生字就遇到了“拦路虎”,不用说,文章读的更不熟了。怎么办,鲜花和汗水的理解如果不读,肯定不理解。这个问题提出来就是造成冷场,更关键是让孩子上课伊始产生困难情绪,后面的学习肯定有影响。“文章给我们介绍了两个成功者,那他们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们付出了那些心血和汗水?”由对它们的理解,改成了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读书体会。等到名人事例学完后,进一步明确由于付出“汗水和心血”——勤奋,取得了“鲜花”——成就。

课虽上完了,我心里却想法颇多——教学环节不能一成不变,要随情况及时而变;关键是让我重视起来——更要注意不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千万不要轻易下结论——哪怕平时再了解,但也会有突然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

2.说勤奋的语文教学方案 篇二

1视听说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 高校都设有语音授课教室, 硬件条件基本满足教学要求, 但是在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翻看国内许多出版社出版的韩国语视听说教材, 不难发现供教师可选用的"视听"教材寥寥无几, 而冒充"视听"教材的"听力"教材却比比皆是, 虽然教材内附光盘资料, 可往往是音频资料而非视频资料, 这就使得视听说教学一直延续着单一的教学模式, 即"听资料-做题-对答案-再听资料"的四部曲, 这往往是由于教材的不完善所造成的。另一方面, 当前的视听说课堂, 在教学中过多的关注"听", 而忽略"说"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说"的部分就应该交给"会话课"负责, 单方面强调听力, "听资料-做题-对答案-再听资料"的四部曲教学模式贯穿课堂始终, 使得教学气氛沉闷, 教学模式单一, 造成学生精力不集中, 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另外, 有些教师为了改善这种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 往往会在课程中引入韩国电影、电视剧、娱乐节目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弥补"视"的缺失, 但是实际上, 很可能因为学生听力水平有限, 或所选内容语速过快、不适用于低年级学生等原因, 学生的听懂率并不高, 所以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画面情节中, 更加忽视"听"和"说", 视听说课程变成了"电影欣赏"课, 使得视听说课程失去了其开设的真正意义。

2以《初级韩国语视听说》教材为例的授课方案

我院《韩国语视听说》课程安排在大二、大三两个学年, 每周4学时, 每学期64学时, 选用的教材为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出版、卢星华主编的《韩国语视听说》系列教材。下面以大二下学期的一次课堂教学为例, 简述一下授课方案。课文选择《初级韩国语视听说 (下) 》TV动画第一课, 视频长度3分钟左右, 分成3段。

步骤1 (8分钟) :首先播放一遍视频, 在播放视频之前让学生边看边注意听课文中自己能听懂的单词或简单语句, 然后进行提问。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情况, 也可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情况的差异, 通过提问效果掌握班级的整体学习状况。在这一步骤中要求学生说出单词, 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 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环节再进行纠音正音, 另外也可以增加分组比赛等小环节, 看看哪个组说出的单词更多, 准确率更高,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步骤2 (8分钟) :简单讲解必需词汇, 这本教材的单词讲解, 并非韩中意思对照, 而是用韩文来解释单词, 可以通过速读让学生猜中文意思, 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增加学生的词汇量。

步骤3 (10分钟) :连续播放2遍, 听后让2-4名学生用韩国语简单地阐述课文的大概内容, 询问学生的不同意见, 保留疑问, 等再次听时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在这一步骤中再一次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步骤4 (24分钟)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听后问题 (一般每篇课文4-5个问题,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增加问题的数量) , 带着问题再听课文, 分段进行, 每段8分钟。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斟酌播放的次数。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记录关键词语, 再根据关键词组织语言口头回答问题。

步骤5 (24分钟) :进行听模练习。在没有听力原文的情况下, 在播放视频的时候进行断句播放, 让学生对每一句话都进行听说模仿, 对学生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和讲解。在这一过程中, 既要要求学生在保证说话的质量的前提下, 尽量模仿原文的语速;更要要求学生尽量模仿原文的语气语调, 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步骤6 (8分钟) :给出听力原文进行自我纠正。通过以上的各个步骤, 学生对自己的掌握情况已十分清楚,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原文再次准确地断句跟读, 自我纠正步骤3、4、5中的错误。

步骤7 (8分钟) :听后巩固。让学生在不看原文的情况下, 教师可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一说观看这一视频的感受, 或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课文内容复述, 或让学生说一说和课文内容相似的自己的亲身经历, 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课文里他印象最深刻和最喜欢的原句。

以上的各个教学步骤中, "视"、"听"、"说"这三个视听说课程的要素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尤其是近年来在教学中一直被忽视的"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有让学生"说"才能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会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会有很好的互动,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通过研究《韩国语视听说》课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提出了相关的教学讲授方案, 之后将积极思考和实践, 从课堂教学出发, 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改革, 不断总结经验, 进一步提高视听说教学的质量, 让视听说教学真正担负起培养符合国际化时代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崔香玉.高职汉语听力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 2011, 06.

[2]于慧踊.国内韩国语教材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 2009, 11.

3.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三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这么几个板块:第一块,理清文章脉络,让孩子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再从反复的品读、理解中,悟出一个道理——只有勤奋才能最终取得成功,直接揭示全文主旨。第二块,围绕两个具体的事例,对比学习,抓住关键词句品悟、想象,让学生感受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也深刻领会了作者要阐述的道理。第三块我设计了“小小辩论台”,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结合学习课文以及收集到的资料谈自己的看法,进而加深对勤奋的理解。第四块,通过讲名人勤奋的故事,受到启发,深化本课所讲的观点。上课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感觉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有如下几方面:

1.教学环节清晰。从作者观点入手,再到品读课文,感悟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层层深入,抓住重难点,调动了学生的学生兴趣。

2.学生能深入与文本对话。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比较好,能针对问题深入与文本进行对话,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以感觉到学生在思考,会思考。

本节课上有许多不足之处:

1.整体教学节奏偏慢,没有很好地把握时间的分寸,遗憾地导致了设计中的部分内容没有上完,匆忙收尾。

2.教学过程中遗漏了教学内容。对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个重点句子的理解给漏掉了。对于重点句子“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过渡不自然,讲解太匆忙,完任务似的点过去了。

4.《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四

在苏教版小语第七册《说勤奋》一课,以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位人物的事例说明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并且告诫人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习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勤奋”的美好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接受课文的观点,以受到深刻的教育。

一、感悟中铭记

在教学中,注意在教学生学习课文语言的同时,让学生记住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话,明白人生真谛,激发学习的原动力。

《说勤奋》的第一自然段中这样的一句话:“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并付之实践,将会受益终生。在教学中,能用“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与书上的第三句话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勤奋”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学生理解之后,鼓励学生以“自勉”的形式进行摘记。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用整颗心在书写。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摘记自勉,以“我要记”、“我有用”代替了“要我抄”的任务,将一粒粒“成功的花种”播在学生的心田。

二、朗读中内化

《说勤奋》的第二、三自然段,讲的是司马光和童第周因“勤奋”而取得“成就”的事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将表现他们勤奋努力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再读一读。然后启发学生:你觉得这些句子该怎么读?在读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从朗读中体会到,“司马光真用功呀!”“童第周真有志气!”等等学生深有感触,从心底里自然流露出对两位人物“勤奋”努力的佩服之情。

三、阅读中延伸

5.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五

首先,针对高年级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整堂课在这一点上我作得不是很好,例如:当我让学生谈谈文章的2,3自然段讲了什么时?学生反映很快,迅速地说出文章这两段主要是举了两个例子,司马光和童第周是怎样通过勤奋取得成功的。其实接下来我可以顺着这根主线让学生讲下去,而不是又从头开始,先学第2自然段,再学第3自然段。高年极的学生领悟能力已经很强了,教师更多的应是教育和启发学生。

第二,当我讲完文章时,忘记了把文章回顾一遍,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这对学生系统学习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我在开始的时候也想到这点,但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忘记提了。

第三,我声音不是很大,因为我的声音比较小,学生发言的声音也不自觉地变小,课堂显得有点压抑,这点我以后要特别注意。

第四,板书不完整,开始设计的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讲到第一自然段,学生理解正确时,没有及时地写在黑板上。另外我的粉笔字还需要勤加练习。

上完这堂课,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真的是很不容易,需要今后更多地实践、反思和学习。当听到学生跑来问我姓什么,并高兴地称我“周老师”,我觉得很感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这堂课也让我体会到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快乐。

纵观现在的课堂,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原本学生一看就懂的地方,老师却似乎在每句话上都能问出个问题来,而且大多是停留在表面的问题,学生看似发言积极,课堂是热闹了,但多是浅层次的“碎问碎答”,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质得不到锻炼,于是课堂呈现出“高耗低效”的无奈。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当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我觉得应该格外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起点”问题。简单说,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儿开始进入,在什么基础上生发,便是教学起点。

本文的教学起点在哪里?仅仅是让学生读懂本文讲了什么吗?我相信四年级的孩子在对课文读了几遍以后,绝大多数同学能大概地知道本文的内涵。如果我在教学时只是带领学生品词析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那么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我从对教材与学生的整合分析中把握教学起点:在学生能基本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我怎样用各种各样的朗读(指名读、教师创设情境引读、比较读)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地读,充分地读有层次地品读,进而深刻领会本文主旨;我也从教材理解上根据起点确定重点:在知道本文写什么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懂得一般的议论文有着怎样的结构方式(怎么写)怎样例举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更从学情把握上确定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机地有效地自然而然地把两条教学线索融合并呈现。

本次教学,我在得意地设计——失意地上课——理性地修改过程中充分意识到:1、只有自己站得高,才会把学生带进有效的学习过程,才能为学生的发展真正形成生长点,这样,无论在“课堂提问”,在“引导学生读书体悟”,或者在“课堂评价”上,老师都会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尽量地以“充满智慧挑战,呼唤情感投入”,以“学生跳一跳,再摘到桃”以“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为教学设计的准绳……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2、明白了“教教材”只是“走教案”,这样的教学完全不顾课文特点,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老师、文本犹如三条平行线,没有交叉,没有融合,学生不可能深入文本有自己的思考和领悟;而“用教材教”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有助于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境界

6.读书惟“勤奋”二字 篇六

(2) 仅仅读书还不行, 最好能与调查、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求之于书, 证之于实, 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完善知识。“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这是至理名言。我们不能因为进入了网络社会, 很多知识可以方便地从网上获取, 就忽略了行万里路的重要性。我的感受是, 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入到具体的实践调查中, 才能去伪存真, 才能真正领会与理解。以我自己为例, 玄奘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一个人, 为了弄清楚他取经之后, 到底由哪一条路回来, 我10次赴新疆等地考察。当时心中有个疑问, 为什么玄奘东归时要到公主堡去?公主堡既非寺庙, 也非顺路, 他没理由绕远路跑去拜谒。后来在当地牧民的带领下, 我们来到公主堡, 当地人说, 公主堡下才是真正的瓦罕古道!我这才明白, 原来玄奘从明铁盖下来时走的其实是这条道, 所以必经公主堡, 然后到塔什库尔干。而此前, 我误将一条由部队开辟的道路认作“瓦罕古道”了——它与公主堡下的瓦罕古道还远隔着一条大河!类似的情况, 我经历的不少, 这也让我更坚信:实地调查, 走万里路, 能够让一个人的知识变得更加准确、更加可靠。

(3) 如果研究的领域分得太细, 可能难以产生通才式的人才。为什么呢?就因为学问之间是彼此关联、互相激发的。好比一位武术家, 如果他只会耍枪, 其他兵器一概不了解, 你会觉得他是一位高手吗?我们倒是常常看到, 很多有成就的人, 往往旁搜远绍, 广泛从其他领域汲取营养, 化为己用, 提升自己。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搞文学的不懂历史, 搞历史的不懂文学, 都会事倍功半。文学与历史, 甚至还有哲学、民俗等学科, 本来就是共生共长,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如果不能全面涉猎, 怎么可能获得精深的见解?所以, 我认为学科可以越分越细, 读书却该越读越宽, 唯其如此, 才能融会贯通, 才能更全面地看世界、想问题。

(4) 读书与写作密不可分, 但读书宜早, 著述宜晚。读书宜早现在大家都知道, 著述宜晚却似乎没有多少人看重。古人说人生三大事:立德、立功、立言。立言需要有足够的人生锤炼与知识积累, 不是随便为之的, 怕的就是以己之昏昏, 却欲使人昭昭, 这怎么能行呢?那样只会贻误后人。

(2012年4月28日《人民日报》)

【阅读训练】

1.作者关于读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道理。

3.请在文中画出第 (2) 段的中心句。

4.第 (2) 段中作者讲述自己赴新疆等地考察的事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最后两段围绕读书还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读书惟“勤奋”二字》参考答案

7.《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情感与价值观: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习事例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习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④学习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习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8.《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八

《说勤奋》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6课。这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课文,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稍有不慎,就会把这类课文上成思想品德课。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明理、激情、导行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说理性课文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从小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文体特点,领悟议论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练习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了解议论文文体特点,领悟议论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并练习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

一、链接资料,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读过许多成语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吗?(出示: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这四个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板书课题:说勤奋

师:同学们常在一起说班级的事、家庭的事、国家的事。你知道“说”是什么意思吗?可以换一个字吗?(谈、议、论)

师:作者是怎样议论“勤奋”这个话题的呢?

【设计意图:对于首次学习议论文的小学生,以熟知的成语故事和日常生活经验解题引入,能消除学生对此类文体的陌生感,拉近他们与议论文的距离,唤起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理清思路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

作者议论“勤奋”,提出的观点是,然后用和这两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2.全班交流,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对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填空练习不仅降低了概括主要内容的难度,也有利于学生理清文路,初步把握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三、细读事例,感悟勤奋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简单介绍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司马光为什么能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呢?默读第2自然段,想想你从哪里可以读出司马光的勤奋。请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预设一:小时候勤奋学习

(课件出示)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方法指导:抓住“躲”、“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关键词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预设二:长大后勤奋写作

(课件出示)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方法指导:①看“警枕”视频。②对比感悟:你睡觉用的是什么枕头,感觉怎样?想一想,如果头枕着一个圆圆的木头睡觉会是一种什么感受?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理解内容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议论文教学也应如此。对比想象头枕“警枕”睡觉的感觉,有助于学生深切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取得了什么成就?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正是用两个典型事例证明了: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6.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的是“由扶到放”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习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学会阅读,促进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四、合作探究,深化中心

1.话题一: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些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很勤奋吗?(师适时补充伤仲永的故事。)

2.话题二:怎么理解“勤奋”?是不是“废寝忘食”、不吃、不喝、不玩、不睡就是“勤奋”吗?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作本上。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讨论话题,深化对“勤奋”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读一读关于勤奋的故事,背一背关于勤奋的名言。

【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后反思】

《说勤奋》是一篇阐明道理的议论文,课文列举了司马光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这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了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学习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勤奋”的美好品质,有着积极意义。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由于课文的两个例子结构很相似,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学习司马光那部分内容时引导多一些,学习描写童第周的那一部分则放手让学生自读。学习完事例后,我让学生谈感受,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勤奋的故事或名言。

教学结束后,自我感觉相当不好,课堂上学生表现也不尽如意,回答问题的寥寥无几。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静下心来我仔细分析:

1.教学观念陈旧,舍不得放手学生。我总感觉学生不会,没有自学的能力,总爱讲呀讲,平时如此,公开课上又怎可能一下改变呢?

2.备课方向不对,只备自己,不顾学生。备课时,我的出发点是自己,尽管教学设计改了一遍又一遍,但考虑最多的还是自己怎么教好,怎么讲顺。而学生到底哪儿已经会了,哪儿不会,有什么问题需要老师点拨指导,自己全然不知。只知己,不知彼,肯定会打败仗了。

3.钻研处理教材不够深入,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会取舍。字词句段篇,读书与理解,哪一点也舍不得放弃,结果是哪一点也没有抓住,永远也跳不出教材的框框。本来这篇课文与学生生活、学习关系紧密,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为什么让学生联系自身谈“勤奋”,谈聪明的人需不需要勤奋,谈今天怎样做才算勤奋……,还可以对照自身来说“勤奋”,请几个比较勤奋的同学说说自己平时是如何学习的;然后找两个学习上懒惰的学生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尤其是回家后的时间都做些什么?最后讨论,比对两种方式的优劣,从而得出成绩的优秀来自于平时的勤奋。说实话,这些内容在备课时,我已想到,但只担心讲不完课文,就都删除了。如今想想,真是愚蠢之举呀!

4.调控课堂的能力不强,自信心不够。总感觉在自己的课堂上,时间过得特快,课堂容量特小,没学个什么东西就下课了。站在讲台上,没有自信,紧张严肃得要命,只顾想自己的思路,哪顾得上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呀!屈指算来自己上班的年限已不算短,但这点毛病总改不掉,教学水平停滞不前,原因到底何在,自己也很迷茫。

9.霍光:谨慎勤奋成就大业 篇九

霍光, 字子孟, 河东平阳人 (今山西临汾) 。十几岁的时候, 经哥哥霍去病保荐, 入朝为郎, 后又担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 “出则奉车, 入侍左右”, 天天侍候汉武帝。公元前87年, 汉武帝死, 临终前把年仅8岁的小皇帝托付给霍光。在此后近20年时间里, 霍光大权在手, 苦心经营, 粉碎了多起宫廷内乱。

霍光没有文化, 没有战功, 靠着谨慎和机敏, 步步升迁, 最终获得了最高权力。霍光进入宫廷时, 还是未成年人, 但他知道自己是凭关系进来的, 没有苦读经历, 没有州县任职过程, 更没有沙场血战资本, 要想站住脚, 必须付出更多的代价。为此, 他严格要求自己, 不怕流血流汗, 举手投足安稳规范。比如, 每次出入殿门, 要走多少步, 每步踩哪块砖在哪停留, 都相当严格, 有人暗中察看过, 每次都分毫不差。一个人连走路都如此拿捏, 可以想见, 他该怎样的说话、办事。如此这般的日复一日, 内中又包含着多少执着与艰辛!在汉武帝身边工作20多年, 他一直“小心谨慎, 未曾有过”。霍光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长相很帅, 另一个是比较聪明, 那是一种内在的、深沉的、大气的聪明, 似可归结为大智若愚那一类。有这两条垫底, 加上不吝啬力气, 渐渐赢得了当权者的信任。他的提升过程经历了两个飞跃:先是以百姓的身份入朝当郎官, 又任奉车都尉、光禄大夫, 从而成了汉武帝的近臣, 实现了由平民到重臣的飞跃。此时的霍光谨慎依然, 勤奋如故, 本色不改。汉武帝晚年比较凄凉, 因连年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重负, 盗贼遍及四方, 那种景象和秦朝末年相当类似。而更大的打击在于接班人问题已火烧眉毛。武帝思来想去, 决定立小儿子刘弗陵 (汉昭帝) 为太子, 又选定霍光为辅政大臣。某一天, 武帝让画工画了幅画, 间接地表达了托孤的意思, 霍光的聪明之处就在于, 看了画却装傻。武帝病危时, 霍光流着泪问:“您想把天下交给谁呢?”汉武帝说:“你还不理解那幅画的意思吗, 我要立少子, 由你来辅政!”当天武帝一命呜呼, 紧接着就是汉昭帝即位, 霍光开始执政。至此, 霍光实现了由重臣到辅政大臣的飞跃。他不是最高领导人, 却掌握了最高权力, 霍光的职业生涯进入了高处不胜寒的阶段。

10.《说勤奋》教学设计 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11.说勤奋 教案教学设计 篇十一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用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

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将来,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的理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解题。

“说”就是谈、讲的意思。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又是怎样把这个道理说清楚的呢?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生评议)

3、再读课文。

4、指导分段。

课文是分几部分来谈勤奋的?课文可以分几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3自然段)

第三段:(第4自然段)

三、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2)这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意思吗?

(3)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4)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用他们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5)你能说一说这一句话的意思吗?

2、指导朗读第一段。

四、练习写生字。

学生畅谈理想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在书上作记号。

(1)读生字词

(2)读句子

你觉得哪些句子有些难读,你能读好它吗?

同座可以讨论说说课文主要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再集体讨论。

讨论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1)找出中心句。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

练习朗读

1、练读生字。

2、自己记忆学习,说一说什么字感到困难,集体讨论怎么记。

3、练习书写生字。

15、谈勤奋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第五单元第十五课第二课时

谈勤奋 教学时间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理解课文是如何用事实来说明“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

(2)指导自学第二自然段

教师巡视指导

(3)自学第三自然段

(学法同上)

(抓关键词:“终于”说明什么)

(4)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可自暴自弃。成功与勤奋是分不开的。

2、学习第三段

(2)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的刻苦勤奋的精神。

三、试背课文

四、作业

1、说一说词意。

2、造句。

既……又……

只有……才能……才能 学生试背第一段。

(司马光和童第周)

小组讨论:看了这段你明白了些什么?

(①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看出他从小就聪明过人。

②司马光的勤奋主要表现:别人玩他读书;用“警枕”自励自勉。)

自由练读。

集体朗读第2自然段。

①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②经过努力,学习赶上来了。③道理:勤能补拙,有付出才有收获。

自由练读。

集体朗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感情朗读第三段。

1、自由练习背诵。

2、学生选择背诵2~4自然段中的任一段。

滚瓜烂熟    毫不弃馁

名列前茅    勤能补拙

15、 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      →   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12.说不尽的语文教材 篇十二

一、学习写作结构

在高二教授议论文的写作时, 议论文的结构是一个难点, 并且这一难点也是高考论述文的重点, 如2011年《捧与挖》的第1题, 2010年《谈静》的第1题考的都是这个知识点。苏洵《六国论》在结构上就很典型, 即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首先是从正反的角度提出论点: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之后是分论点, 有两个, 一是“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其中, 第二个分论点之后还有一句分析原因的话,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这样这个分论点也就很充分了。最后的一句是一个小结, 这是学生写作时最缺少的。前4段从正面进行论述, 第5段从反面假设论证, 六国若能坚持正确的国策, 和秦较量的结果难以预测。文章首段破题, 极为简洁, 分析论点, 层次分明而全面, 让自己的立论牢牢站立, 这是学生最应该学习的。再如鲁迅的《拿来主义》, 文章的前三个部分破中有立。第一部分提出“拿来”, 第二部分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阐述“拿来主义”的要旨, 完整地提出了论点。文章的第四部分, 以立为主, 立中有破, 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分析, 对论点用比喻进行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如果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几种议论文的结构, 相信一定能在写作中如鱼得水, 高考中的难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了。另外, 除了学习这些经典性的结构外, 还可引导学生注意论证方法的运用, 逐步地养成严谨的、富有逻辑的思维品质。

二、学习写作技巧

有人说写作技巧只是一件华丽的外衣, 文章的内容感情才是核心, 对于方家来讲感人者无外乎情, 技巧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而已, 但对于应试的学生来讲, 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写出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并非易事, 除了有内容之外, 写作技巧是不可或缺的亮点。另外, 从高考的角度来说, 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以至于语言表达中的仿写都对此进行考查, 如果学生能够对此进行重点的积累与运用, 我想这类题就可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写作技巧,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如《琵琶行》中描写声音的句子: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分别运用了比喻、想象、夸张、通感等方法来描摹声音。苏轼《赤壁赋》中写箫声: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则分别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的方法。

三、学习阅读方法

1. 素读法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的母亲。”所谓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本人认为对于像《滕王阁序》《逍遥游》《春江花月夜》这类语言优美、寄意深远的文章, 由于学生的鉴赏能力有限, 人生阅历少, 不可能完全理解文章中的那些哲理, 也无法感受那种审美的境界, 与其教师循规蹈规地教授, 不如采用素读法。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 只是纯粹地读。比如在读古文和诗词时, 不急于理解, 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 慢慢去体会其中的含义。这样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好词好句, 而且等到世殊事异, 情随事迁, 在人生的旅途蓦然回首时, 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不知不觉, 悠然心会, 这将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啊!

2. 评点法

所谓“评点法”, 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 在书上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就是“点”;针对勾画的文字概括内容, 写体会, 进行赏析, 写出联想甚至提出疑问等是“评”。这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有效的读书方法。评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评点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 而且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甚至会有更深的质疑, 这样一个过程会让学生体会到曲径通幽的快乐。如老舍的《想北平》, 韩少功的《我心归去》, 就是通过评点的方法来处理的。尽管对话栏中已有评点, 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评点进行评点, 或写出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感受, 让学生逐步地学会评点法。还可将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点或是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拿出来与学生共同欣赏, 进而可以让学生对《林黛玉进贾府》进行创新性的解读, 或是课下去评点《水浒传》。这样一个过程无疑会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3. 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也要学会不同的读法

如小说与写人散文, 二者都要塑造人物形象, 都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但小说注重情节, 且情节是假的;写人散文的情节是真实的, 不注重情节的发展与完整。指导学生根据这样的特点, 在阅读时就要有所侧重与分辨, 在区分了小说与散文之后, 学生就知道了是要抓三要素, 还是抓线索, 这样在高考做答中就会节省不少时间。另外, 针对不同的语段也有不同的读法, 如记叙性语段要抓主体与事件, 描写性语段要抓景物及特点, 议论性语段要抓观点, 等等, 这样纲举目张, 学生无论是作文还是应试都会胸有成竹。

13.四年级上册《说勤奋》教学反思 篇十三

让学生了解论证的特点。我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论证性的文章,论据主要是论证。让学生想想,在开始时的文本是什么,告诉我们中心的观点?经过一番讨论,沟通,学生知道努力工作是到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作者的中心。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花,汗水和努力,学生可以说的意思,它似乎被广泛地理解。然后,我问: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哪两个人写的努力工作的故事?学生都知道司马光和故事的第一周,但不能更详细的总结。此时,我引导学生比较司马光和周同周的不同,了解这两个例子 典型例子的例子的感觉之间的区别。

2.适当的演讲练习,加深学生对勤奋工作的认识。在学习西马光的例子,我抓住了这个词,指导学生想象屏幕-

春天,蝴蝶跳舞,哥哥,哥哥__________________,他一直在房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一直读到瓜子。

夏天,_______,哥哥哥哥______,他一直在房子里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一直读到瓜子。

________________,哥哥,哥哥______________,他一遍又一遍地在房子里大声朗读,一直读到瓜子。

________________,哥哥,哥哥______________,他一遍又一遍地在房子里大声朗读,一直读到瓜子。

在这样的演讲训练中,学生们知道司马光的成功离不开他的辛勤工作,从而意识到即使聪明的人,但也努力工作,否则不会成功。

3.在类中组合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及时补充悬梁荆棘,horn挂书,魏边三绝对着名的话,还补充介绍了中国着名经济学家王燕南三脚架床的故事,还要扩大On努力工作的着名词语帮助学生创造一个大语言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外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利用知识和能力在课堂上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读,在学校做,做记录

4.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现在孩子们都比较懒,不仅不爱劳动,学习也很懒,什么等待老师解释,看来他们不介意。通过学习西马光的例子,我教育学生,即使有点聪明,要努力学习,及时谈论受伤中永故事,让学生明白,为每个人努力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第一周的孩子的情况下,我鼓励学生现在学习不好的关系,只要努力,一定有成功的机会。要制定自己的计划,即使每次只有一点点前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走向成功。虽然教育 可能不能完全改变学生,但我想总是感觉到一点点触摸学生的心。

不足:

1.教导光线专注于谈话,而忽略学生阅读。我在教室里讲得太多,学生会思考自己,有机会少讲一点。在未来应该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要作用。

上一篇:基层部队政治工作发言材料下一篇:如何做好当今油田企业政工工作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