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探究

2024-09-25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探究(精选17篇)

1.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探究 篇一

(1)阅读课题,揣摩课文内容。我要求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先要阅读课文的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来揣摩一下文本的内容,然后再读课文,用回答问题来印证自己的判断与课文内容是否一致。如在学习《跳水》这一课时,很多学生根据课题提出了问题:谁跳水?为什么要跳水?跳水的结果怎么样?这些问题引起了学生急于探究文本内容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有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与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学生对于文本内容所描述的难以想象,很难引起共鸣。我就让学生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解,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课时,课前先让学生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及形成原因,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我们祖国的神奇与美丽,从而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3)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学生初读课文时,可先用圈点勾划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及多音字,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以便第二天到课堂上与同学讨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

(4)再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要教给学生自己看书的方法,要求学生在自己看书时做到认真读、动手写、动脑想、动笔画。认真读就是读准字音,眼睛要看得快,由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动手写就是写生字、生词、句子或重点段落。动脑想就是想课后练习中提出的问题,想一想是否明白了,多问几个为什么。动笔或就是对课文中读不懂的地方,或对课后思考练习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出标记,及时查阅工具书自己攻破,解决不了的再向老师或同学质疑。

(5)细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反复默读思考,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对这篇课文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2.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探究 篇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有效指导

调查发现,经过小学低段与中段学习之后,很多学生都能够有效掌握语文学习技巧,由此,在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后,教师就应该重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并重点对课前预习习惯进行培养。实践证明,教师有效指导学生预习语文知识点,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提升自身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其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激发预习兴趣,培养自主预习能力

由于小学生已经步入高年级语文学习阶段,其独立意识也随之得到增强,因此,若语文教师依旧在课堂中占据教学的绝对权威地位,而不能够将自主发挥与自主选择的余地留给学生,那就会对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产生抑制作用。特别是在作业预习方面,那些具有较高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往往比较倾向于自主选择语文预习内容,若语文教师始终强制性地为学生安排相关预习内容,就会影响小学生语文课程预习的积极性。事实上,教师应该放手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语文课堂上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预习能力,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质量。

二、引导学生制定有效预习方法

在小学高年级课前预习方面,教师应该做到“授人以渔”,在对高年级学生的预习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还应帮助他们掌握更为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其语文预习能力。

1.语文课文的初读和通读

在看到新课文后,要保证学生流利、正确地读出来并非易事,基于该过程,很多学生都会遇到语句、生词等难题阻碍。所以,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教师都应该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读,认真标记出课文中的晦涩语句或者生词,初读后再展开全篇通读。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课文通读期间了解与掌握课文内容。

2.在课文预习过程中正确选用资料

在预习新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使其预习效率得到不断提升,由此能够全方位地实现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和认知。比如,在小学六年级《三打白骨精》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搜集该文作者吴承恩的个人资料,若有充足的预习时间,还可鼓励学生阅读《西游记》。这样,在该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因为已经掌握了相关资料,所以很容易活跃起来,从而保证在轻松的环境下展开课程教学。

3.带着问题预习

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疑问中预习课文,这样可以将学习的目的性直接体现出来。实践证明,在疑问中预习课文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培养,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提升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重点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此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与根本。在课堂中点拨与说明问题,和学生展开深入探讨,也可让学生通过小组方式展开讨论,一方面有助于活跃语文课堂气氛,确保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4.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

小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想一想、读一读方面,还应重点培养用笔记录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预习的过程中,就应告诉他们,如果有不懂的应该画一画、圈一圈,该习惯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实现难点的有效突破。

三、依照课文创新安排

所谓课前预习,并非每篇课文都必须预习,而是应该依照文章内容与文体特征进行合理、有效地安排。比如,在《小偷罢工》的教学中,笔者就未引导学生预习,也未将教材提供给学生,学生的状态是完全未知,由此才可以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来,并对文本进行生动再创,赋予文本更为精彩的生命意义,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课堂的精彩度。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减轻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负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时期,重点强调以学生为语文课程的学习主体,同时培养高年级学生的正确预习习惯,这对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的语文学习极具重要意义。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其正确引导作用,重视对小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使其预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进而改善小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霞萍.有“备”而来,让预习摆脱“鸡肋”窘境---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3,2(8):44-45.

[2]樊玲.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J].开心素质教育,2015(10):40-40.

3.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指导探究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科教学 预习指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002

小学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通过进行低年级阶段的语文课程学习,学生在语文学科知识以及语文学习策略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积累,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这个基础上,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教师就可以以此为标尺,在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和调整。在注重对于学生进行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的讲授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于学生语文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等的培养和提升,而预习环节对于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提升则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预习在高年级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将其有效的引入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前预习作为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熟知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切的认识和了解,寻找出自身在进行课程学习时的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从而可以根据教师的课程讲解,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另一方面,通过进行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有较多的时间进行学习资料的整理和搜集,从而使学习的主动权更多的交还到学生的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識和学习习惯。可以说,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课前预习,对于教师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和建设,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如何根据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学习现状,将预习指导这一教学环节更好的引入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教学质量,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预习引导和指导时,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学生认识到进行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语文预习意识,激发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预习效率。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约束和桎梏,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往往习惯于采用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占据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地位,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讲解和灌输,学生则处于一种从属性的地位,对教师所讲解的语文课程知识进行单方面的接受和消化。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充分利用课程教学时间,向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知识的讲解,但是长期在这种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却使学生习惯于这种学习模式,并且养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学习惯性和学习惰性,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时,对教师有着十分强烈的依赖感,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意识。

面对这种语文学习现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预习引导和指导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这种长期以来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方面的疏导和更正,使学生认识到进行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明白进行语文课程的课前预习,不仅可以使学生们能够提前进行语文课程知识的预习,了解自己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拉近自身和语文课程之间的距离,使自己在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时,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的听讲,提升自身的语文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通过进行语文课程的课前预习,还能够使学生从教师的学习灌输中解放出来,掌握小学的主动权,有效激发自身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养成良好的语文课程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良好的顺畅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能够明晰进行语文课前预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小学语文课程的课前预习环节之中,提升学生的预习积极性和预习效率。

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课程预习时,应该在学生进行课程预习之前,向学生进行必要的问题和悬念设置,使学生能够在问题和悬念的引导之下,进行语文课程内容的挖掘和学习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文预习,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学生在进行语文预习时由于不知道自身的语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在哪里,因此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和普遍性。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预习环节之前应该耐下心来,对学生所要进行预习的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读和分析,将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和总结,并且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以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或者所设置的悬念为切入点和出发点进行语文预习,并且跟随着问题的和悬念进行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式的语文预习,从而激发学生的预习积极性,提升学生语文预习的质量,使学生在不断收获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有效的投入到语文预习环节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意识和预习习惯。

最后,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和预习需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关于预习的知识和技巧,提升学生的语文课程预习质量和效果。在语文预习过程中,阅读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进行有效的阅读,学生才能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进而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问题解答和知识分析等。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方面的知识讲解和技巧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在进行阅读时,除了可以进行语文泛读之外,还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精读,将学生的阅读注意力集中在文本具体的章节之中,使学生在了解文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通过进行文本精读更加深入的了解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文本阅读质量和预习效率。在使学生进行更好的语文预习的同时,使学生学习和了解更多的语文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的语文专业素养。

4.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的教学随笔 篇四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一直以来会向学生提出课前预习课文的要求,这已经成为一项每日必做的功课了。可是,当教师们乐此不疲地坚信预习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时,是否也知道学生对待预习作业的态度怎样呢?让我们来看看几种非常有代表的学生观点吧:

小顾:预习是我最怕的作业,抄抄写写占用了很多的时间,真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怎么会有用?

小祺:我有办法来应付预习,不就是要解释词语、概括主要内容、谢谢段意吗?买本《课课通》就得了,可就是辛苦了我的手,把资料全部“照搬”到预习本上。

小周:我相信预习是有好处的,可是老师只管布置预习,但是却从不过问我预习的情况,比方说让我质疑问难,但是好像课堂上也没给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

三个学生的观点,已经明显代表了一些学生的真实想法,它向我们直接传递出学生对预习的态度:“预习,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句话值得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对现如今小学语文预习作业进行反思:似乎学生心中的预习与我设想的预习在方式、效果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难道是预习不适应今天的语文学习,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还是现在的预习作业“变异”而造成了效果偏差?非常明显,答案是后者。细细观察现今的中高年级语文预习作业现状,几种“异化”的现象值得我深思。

1。预习作业“形式单一化”

当预习作业穿上了统一不变的制服,学生对于它的态度将由新鲜逐步转为无奈直至厌烦。可是,翻看学生的预习作业本,我可以看到的是千篇 一律的作业形式。通常的预习作业无外乎以下几种: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写出生字词的部首与音序,解释词语,分段写段意,概括主要内容,质疑问难,查找资料等。一课如此,课课如此,学生怎能不厌烦?缺乏新鲜感,直接导致地就是学生的一种应付心理:不就是这老几样吗,一本《课课通》就可以独当一面了。很难想象,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难度的课文,都以不变的形式去做预习,学生怎能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期待?

2。预习作业“内容膨胀化”

在讲到的“形式单一化”的同时,其实,另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将上面所提及的预习作业写到本子上,学生的作业负担之重可想而知。从抄抄写写,到翻查字典,到读读课文,看似简单,但是全部做下来,学生需要在预习作业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是令人震惊的。而且,预习作业的项目、内容仍然在不断扩充。曾几何时,一度流行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尝试提出心中的疑惑,做到带着问题进课堂,于是乎,预习作业就新增了不变的一项:质疑问难。再后来,扩大语文课堂的信息量成了老师们关注的焦点,大家都期待将语文教得更深、更广,搜集相关资料又成了预习作业的新宠。难关学生哀叹:预习是心中永远的痛了!

3。预习作业“与教学孤立化”

预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习,预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预热环节,应当与课堂教学密结合。可是,在平时教学中,为预习而预习、脱离教学的预习作业却是最常见的。学生辛辛苦苦查找的资料课堂上没有呈现的机会,学生绞尽脑汁提出的疑惑没有在课堂上得到解决,甚至学生在预习时抄错的词语都因为没能及时反馈而没被纠正……这样的情况屡屡发生之后,学生又会怎样看待预习呢?

5.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方法的研究 篇五

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之一,也是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与文化基础最为重要的学科,是小学生未来学习的基础,而课前预习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谨就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合作学习

在新课标改革的环境下,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素养,还应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价值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中,课前预习活动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要求小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组织者、引导者与启发者的作用,充分利用课前准备阶段,安排学生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工作,以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教学资料,能对教学内容、文化背景与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这种资料收集与分享来进一步提高课前预习效果,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W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活动,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地位,以及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与结果,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并且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念与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预习情况较好的学生加以奖励与鼓励,以激励全班学生更加热情地投入到课前预习活动当中。

二、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

由于课前预习活动是完全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是学生独立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当过度参与,但考虑到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意识,不明白要预习什么,在课前预习时,仅仅会采用通读全文的方式进行,并不能够起到课前预习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还是应当对学生的预习行为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与预习方向,从而保障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活动[1]。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篇幅较短,选自《世说新语》,讲述了我国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九岁小孩巧妙应答的故事,这篇文章选编的目的是让小学阶段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印象与认知,并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九岁孩童的机智与幽默。教师可以对学习目标加以分解:第一,浏览全文,找出生字并查字典;第二,通读全文,大致体会文章含义,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幽默与巧妙之处;第三,收集相同类型、描写小孩子机智应答的文言文,如《陈太丘与友期》《诸葛恪得驴》等,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通过目标分解,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体会文言文的美,并且通过资料收集来进一步拓宽知识领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三、培养学生科学的课前预习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科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意愿,在课前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少正确的方法,往往做了很多预习工作,最后却劳而无功。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习惯。教师可以教授学生查字典的方法,并教导学生学会预习资料的搜索、查询、收集与整理,并对预习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确定有益的知识点与预习资料,并在课堂学习中加以运用。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首先阅读全文,进而思考以往所了解的诸葛亮的故事,对比其他故事中诸葛亮与《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形象有没有不同,查找《草船借箭》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思考,明确收集到的资料是否与课文有较强的关联性,明确是否适合在课堂活动中加以分享,以此判断资料的价值,养成对预习资料独立取舍的能力。

四、采取小组合作课前预习方式

在课前预习活动中,可能会存在由于课程难度较高、预习资料来源复杂或者预习工作量较大的情况,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难以独立完成预习工作,此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前预习的实际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为每一组制定不同的预习任务,通过小组的力量更好地完成课前预习。同时,由于每一组的预习任务与预习目标各不相同,因而在课堂分享中,通过不同小组的预习资料共享,学生就能够实现资源交互,共同成长,进一步提高课前预习质量与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助精神[2]。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查找相同题材的古诗词,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分享,但由于这类型的古诗词较多,教师可以以不同朝代进行小组划分,如唐诗小组、宋词小组、元曲小组等,每一小组成员按照自己的朝代进行相同类型的古诗词查找,在确保预习效率与预习质量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与视野的进一步开拓。

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活动,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眼界,帮助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与启发作用,引导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与方向,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锻炼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并进一步打开思维与视野。

参考文献:

6.浅析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策略 篇六

一、小学语文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走访和调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提前布置了预习的任务,但实际上,预习并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语文预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现象:

(一)学生独立性和主动性差。

一些学生从不重视预习,只是为了应付和敷衍老师的检查,划划段落,把重点字圈出来,生疏的汉字标注一下拼音就结束预习,不去发现问题,动脑思考问题,按着资料书上的重难点在课本上简单标注就完事。

(二)预习任务不清晰。

老师只是要求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课文,但没要求学生预习什么,怎样去预习,通过预习能理解一些什么样的知识点,学生更不明白预习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也只能按着自己的意愿去预习,这样的预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对于预习这样的课外作业,老师检查的几率很小,造成了学生预习敷衍了事。

老师不检查预习效果,当然也就不知道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还是得不到解决,就大大降低了预习的兴趣。

二、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预习有效性

(一)建立良好的预习习惯标准。

以二年级为例,这个年级的学生已经过了一年级对语文的懵懂时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在上二年级语文的第一节课时,就应该规范出预习的标准和内容。预习生字音节时,首先要会读,读准,在文中找出并标出,如果在文中遇到不会读的字,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读,在重点字时,一定要先根据资料书上的笔顺写,当老师在课堂中在讲生字笔顺时,一方面要认真检查是否与资料书上的笔顺一致,不一致时应及时请教老师。其次熟读课文、词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课文,不只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读的过程中一边加深课文的熟悉程度,一边深入理解课文。在熟读课文后,有些问题就会浮现,有的问题能自己解决,当有些问题不能解决时,应打上标记,等待老师的讲解,这也对培养读书动脑的习惯提供了帮助。通过这些预习步骤,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会更好起到预习的效果。

(二)检查预习的效果,落实预习的任务。

小学生的作业每天都要落实到位,从小养成学习的好习惯,预习更是不能置之度外。只布置预习作业,不检查,促进不了学生的进步,教师应在上课之前检查学生预习的书面情况,在课堂中通过提问或抽查的形式检查学生在预习时是否真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是否已经解决了问题,对在预习中通过仔细思考提出问题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预习效果不明显的同学,应积极鼓励,不应打消他们预习的积极性。

(三)不同年级的预习标准要有所不同,要根据年级的变化制定不同的预习内容,一二年级的预习,主要在熟读课文和生字组词上下功夫,将生字在课文中标出并组词,再在拼音本上组词抄写几遍。三四年级则注重在文章的段落大意,能根据通读文章,能把文章划分为几个大段落,仔细阅读段落大意,再找出每个段落的中心句,思考这个段落是不是围绕这句话来讲的,再把这句话画出来标注为中心句。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要求也要相应提高,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预习的水平,达到预习理想的效果。

课前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项学用相结合,温故知新的实践性工作,既需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些和认真度,也需要老师的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预习策略和标准,所以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要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按照老师预习的要求来预习,长期坚持下去,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受益终生。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预习的标准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让学生明白预习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改掉以前那种预习不明确的坏习惯。

7.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探究 篇七

一、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

1.读准课文。字音方面,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求他们能自己借助音节把每个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音节要多读几遍,直到读正确为止。词语方面,边读边思考词义,如果能组成一个词的,就不能把词语从中间读断。句子方面,要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不能把句子读断,对一些长句子,要想思考该怎样进行正确的停顿。

2.圈画字词。重读课文,这次的要求与初读课文不同,除了标出自然段的正确序号,还要圈画出课文后面要求掌握的“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并把音节写在生字的上方,同时把课文中和生字连在一起的词语用括号标出来。

3.识记字形。对于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在预习时,要求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识记字形。要求写的字,可以借助工具书的提示描字的笔顺,在描字的同时识记字形,一举两得。

二、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

上课时,“预习检测”这一环节的重点就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教学中,要针对前面提出的预习步骤进行检测。初读课文时,让学生一段一段地朗读,篇幅短的课文可以一句一句地读。这样就能非常准确地了解学生读字、读词、读句的情况,发现并及时纠正问题。 认读生字词时,可以采用开火车或做游戏的形式,轮流读,也可以小组与小组比赛读。识记字形时,采用同桌合作或小组交流,把自己认为好的识字方法与同学交流分享。学生是在游戏和比赛中完成预习检测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发言很积极。对预习认真到位,表现突出的学生或小组,要当场进行加分表扬,让学生品尝到预习的成功和喜悦,进一步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随时关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预习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外,还要细心发现中等生和潜能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他们帮助。采取小组成员互相帮助的原则,让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较差的学生结成“1+1”帮扶组,一对一进行学习、辅导、检查。开始,笔者发现小组成员之间还能认真地按要求进行预习,在课堂检测展示时,表现积极,但时间久了,就出现了不良现象。如检测读书时,发现读错音节的学生多了,识记字形的方法缺乏新意,理解课文时提出问题的人变少了。到底是学生贪玩不认真预习,还是教师对预习方法指导得不到位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原来一部分学生在家不愿意预习,来到学校在小组长的督促下,就只好敷衍预习,没读课文就直接标自然段序号,圈生字,也没有用心去识记字形,只是在书上做几个标记。而小组长因为担心被其他小组发现,会扣除本组的得分,所以只好包庇隐瞒这些学生的预习行为,不敢告诉老师。

反思教学,笔者归纳原因如下:平时大多依靠小组成员之间自查,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换互查,而教师在课前详细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却比较少;检查时不深入,不细致,老师在课堂上看到学生书本上有圈圈画画的标记,就认为学生已经预习好了;当教师在课堂教学检测中发现学生发言不积极,出现错误问题较多时,教师往往生气、焦虑,甚至批评指责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对预习失去了兴趣。

四、解决预习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

1.适当调整预习时间和内容。调整部分预习内容和时间,如圈画生字词比较简单,让学生在家预习;利用学校朝读课的时间让学生多读,读通句子,读出感情;如果当天没有语文朝读课,就在两个课时的教学时间里,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对有困难的学生予以预习方法上的指导。

2.变换检查预习效果的方法。教师抽出时间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特别是对学习自觉性较差、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抽查,多指导,多关注。对预习有进步的学生,在班上公开表扬鼓励。

3.改变课堂教法。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比赛和游戏中,在有趣的活动中,展示自己对生字和课文的理解。

教师对预习方法的指导应该一丝不苟,对预习的内容要有的放矢,课前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样才能真正保证预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效率。

8.小学三年级语文怎么预习 篇八

1、明确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是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2、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语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得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3、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训,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

9.小学二年级语文预习表 篇九

喂鸽子 做航模 一株 踮脚 疲倦 委员 愣住 集体 零食 决定后悔

计算机 冒着 展览馆 紧张 握手 普及 兴奋 柏树 纪念 纺织优秀

台湾 颗粒

二、字音区分

1、翘舌音:株 除 室 掌 钟 迟 织 胜 容

2、平舌音:算 灿

3、后鼻音:钢 养 航 宁 愣 掌 钟 零 怦 纺 胜 容

三、听写。

二胡 唱戏 下棋 钢丝 培养 休息 伸手 香甜 歌声 小院

消除 您好 牵挂 困难 员工 青春 安宁 教室 榜样 学校

亲切 响亮 班级 哈欠 元旦 背包 闹钟 迟到 及时 身体

仔细 层次 队礼 更加 怦怦地 观看 弹琴

四、给多音字组词。

兴xīng(兴奋 兴中华) 担 dān (担心担负)

Xìng(高兴) dàn (担子 挑担)

弹dàn (子弹弹珠) 宁níngɡ (安宁 宁静)

tán (弹琴弹钢琴) nìnɡ(宁可 宁愿)

切qiē (切菜) 背bēi(背书包)

qiè (亲切一切) bèi(背书)

五、照样子写句子。

(1)小军是我的好朋友。 (2)今天的值日生是他。

(我的好朋友)是(小军)。 (他)是(今天的值日生)。

(3)刘爽是我的好朋友。我的好朋友是刘爽。

六、造句。

亲切地:老师亲切地说:“你今天的表现真好!”

兴奋地:我兴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仔细地:我仔细地检查试卷。/我仔细地观察小动物。

10.初中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策略探究 篇十

[关键词]初中语文 预习 策略探究 检测反馈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36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要养成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叶老之所以如此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诚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事实上,课前预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课所要掌握的相关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预习发现存在的问题,将发现的问题带进课堂,提升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习更有针对性,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创新精神。

一、精心设计,明确任务,让学生有章可循

由于语文新课程本身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学生在预习时常常是字词一查,课文一读就草草收兵,敷衍了事,这样的预习,效果可想而知。如何引导学生走出这样的预习误区,需要教师深入钻研语文教材,将学生预习的任务具体明确化,彰显预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需要教师依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规律,在初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遵循“低入高出”的原则,为学生精心设计语文教材(文本)的“预习单”,将笼统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一个个有序排列的、便于学生实施、便于学生操作的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对预习的任务明确化,做到心知肚明。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预习任务是让学生自主体验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怀念,产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至于三味书屋的生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必要用“时代感”去硬套,或用“深刻”去度量。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预习单”,预习单可以用纸质文本的形式发给学生,也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预习单上的内容应是对教材涉及的字、词、句、篇,以及写作技巧的疏理,也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延伸。通过预习单让学生有事做,并自主独立去做。

二、激活思维,共探方法,让学生张扬个性

初中学习科目增加,且每门学科的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且有具体、明确的预习任务,如何做到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恰当地进行有效性的预习应当成为教师研究的永恒课题。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应教会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圈,可以点,可以用批注的方法,只要适合自己,只要自己喜欢就行,教师不必强求,应尊重学生,只要学生通过预习将问题加以解决,教师就应加以鼓励,并鼓励学生适时地将自己预习的体验、感悟用有关语言文字加以描述出来。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实际,与学生们一起共同探讨适合学生自己的预习方法。

比如,《黔之驴》一文,学生预习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仔细分析、揣摩驴和虎各自的心理,然后鼓励学生以课本剧的形成加以表现出来。预习《七颗钻石》时,鼓励学生将七颗钻石的童话故事讲给同伴或家长听,学生会在这样的预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到爱心的伟大。诸如此类的预习方法激发了学生自主预习的“兴奋点”,学生就如吃了预习的“兴奋剂”,学生一定会乐此不疲,预习效果自然会倍增。

三、及时检测,有效反馈,让学生得到激励

学生预习的兴奋点再高,如果缺失了必要的检测反馈环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懒性心理,并逐渐失去预习的兴趣。

1.教师应明确对预习进行检测反馈的目的,对学困生取得的预习成绩予以肯定,即使是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的,教师也应加以鼓励,以帮助学困生树立预习的信心;教师应对极少数不自觉进行预习的学生进行督促;对预习表现极佳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这类学生持之以恒。预习反馈应面向全体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同时更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唯有如此,才能对课堂教学作出全面、准确的调控,以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预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2.强调预习反馈的形式应多样化。只有通过多样形式的预习反馈,才能更准确地检测出学生预习的效果如何,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让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教师可以运用课上提问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测反馈,可以让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测反馈,可以让学生通过书面测试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测反馈,可以让学生以自由展示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测反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汇报的方式进行预习检测反馈。

3.有效的反馈离不开合理的竞争机制。教师可以将学生较均衡地分成若干小组,组内每人完成一项预习任务加一分,最终以小组为单位,总分合成参与全班评比。这样组员的期待、暗示,往往能够成为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更能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总之,预习是一种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的良好策略,教师应努力探究适合学生学习的科学的预习方法,以提升预习的有效性,从而让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11.有效预习演绎高效小学语文课堂 篇十一

一、有效预习的一般策略———有别、有异、有评

(一) 有别:因人而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为身心发展和基础能力的不同, 导致他们学习状态的千差万别。为此我们在安排预习任务时, 应当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因材施教, 布置有梯度、有选择余地的作业, 令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自学的快乐。如同为生字的预习, 待进的学生只要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借助字典了解字义即可。而基础好点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寻找形近字, 同音字, 想出办法区分他们的意思, 并能正确使用这些汉字。学生面对不同层次的要求都有挑战成功的可能, 因此就不觉得枯燥无趣。

(二) 有异:灵活多样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交给学生的只是一些常规的预习方法:读通句子, 读通课文, 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段;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 尝试解答课文的疑难点。然而这种一层不变的预习内容及方法久而久之只会消磨学生自学的热情, 让预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因此课前预习, 还应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归类式预习、合作式预习、开放式预习等灵活多样的预习方式来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这样层出不穷的预习形式, 活跃了预习过程, 学生在愉悦心境下习得新知, 锻炼能力。

(三) 有评:检查督促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功能。”只有及时反馈, 贵在坚持的评价体系才是将预习进行到底的法宝。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 才能发生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及时了解预习结果, 相应做出科学规范的评价,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当然反馈最好在当堂, 教师必须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 及时调整授课重难点, 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预习的亮点与不足, 以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以成果展示鞭策学生更有效地预习。

二、有效预习的基本原则———激发主体意识, 细化要求

预习不是一句空话, 更不是一种形式, 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过程。这个过程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成败,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制定课前预习, 内容必须“具体化”、“精思化”。所谓“具体化”, 不是指翻书式的预习, 而是指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 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 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 是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 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 而是要学会思考, 学会质疑, 让大脑充分运转, 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以下内容将是学生预习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一) 明确文本目标

不同题材、不同单元、不同年段的文章有着不同的学习目标。即使同为写人的文章, 他们的预习目标也不尽相同。如《最后的姿势》和《船长》同为赞颂人物恪尽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的美文, 而学习目标也各有侧重, 前者需要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感受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而后者则需要学生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学生在预习中如能领悟每篇文章预习的重难点, 就会少走弯路, 听课自然也就有了方向。

(二) 习得生字新词

了解并基本掌握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为阅读理解文本扫除“拦路虎”, 是完成课前预习任务的底线。然而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完成过这一看似简单的任务呢?翻看学生课后的生字表, 的确可以看到每个生字旁都写上了该字音序、部首, 以及少得不能再少的几个组词。试问他们真正了解这些汉字的意思吗?他们不了解, 他们只是在完成誊抄资料而已。其实每个汉字都有它独特的内涵, 它们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如“篾”、“邦”、“奴”等许多汉字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犁”、“镰”、“蛛”等汉字我们望文就能生义, 因为这些汉字的构造与它们的意义是相连的, 所以我们预习生字新词不仅要关注它的音、形、义, 更要关注它的历史、演变、构造, 从而真正意义上了解它们, 记住它们, 记牢它们。

(三) 通读文章内容

“不熟读课文不开讲。”这是《小学语文》主编张庆生数十年语文教学经验之谈。的确, 课前学生不能熟读课文, 教师的开讲, 岂不是“隔靴搔痒”。即使教师讲得再精彩, 学生都不能深刻理解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内涵。因此课前预习, 做到熟读课文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做到熟读?记住古人的话“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课前必须做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一遍试读,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二遍通读, 厘清各人物关系或事件的联系;三遍细读,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熟读深思子自知”, 只有学生在预习中反复朗读课文, 才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 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读出自己的疑惑。

(四) 记录疑难问题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预习就是一个寻疑的过程。实践证明, 带着问题来学习的学生, 好奇心、求知欲就会更强烈, 课堂注意力会更集中, 收获会更大。因为经历课前预习, 他们思维触角伸向新知识的重点和疑点, 伸向知识的深处, 古人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对于处于愤悱之间的学生, 教师的点拨会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快感。

12.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文预习作业 篇十二

dōnɡ wú bāo hán chuānɡ hù xiānɡ lú xī lǐnɡ mínɡ jiào

( ) ( ) ( ) ( ) ( ) ( )

jué jù yín hé yān wù tínɡ bó hé liú liǔ shù

( ) ( ) ( ) ( ) ( ) ( )

二、默写古诗

1、绝句

两个黄鹂____________,_____白鹭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望庐山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遥看瀑布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绝句》是( )朝诗人( )写的。诗中一共描写了六种景物:( )、( )、( )、( )、( )、( )。提到了四种颜色,分别是( )、( )、( )、( )。我还知道《 》、《 》也是他写的。

2、《望庐山瀑布》是( )朝诗人( )写的,这首诗是作者看到( )时写的。我还知道《 》、《 》也是他写的。

四、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1、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 。”

2、春天来了,我看到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快地歌唱,这时,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 。”

五、实践题

13.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探究 篇十三

结 题 汇 报 材 料

彩云镇明德小学

课题组

2014年3月20日

课题结题汇报材料

尊敬的课题组专家、教研中心的领导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代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的研究》课题组,把我们两年多来的研究做一个汇报,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预习,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中诠释为:学生预先自学老师将要讲授的内容。诚然,预习是个传统的话题了,但细读,预习的关键词“自主学习”却是新课程中的重点,甚至是灵魂。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而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也应该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这样,学生的预习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然而,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中,其实教师在预习指导中存在很多误区,有的只注重预习内容的数量,有的只侧重预习任务的布置,有的预习要求太模糊。为此,我们通过关注成功的预习指导案例和结合自身的预习指导,认为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要注重预习的明确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二、研究内容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由“知”到“行”,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因此,本课题遵循这一发展过程,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常规预习习惯

2.培养质疑预习习惯

3.培养探究预习习惯

4.培养创新预习习惯

三、研究重点

1.初级阶段:重点研究培养学生养成“常规预习习惯”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导学生学会利用工具书、处理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能认真阅读将要学习的课文,感知教材的内容,学会使用利用工具书辅助学习,初步解决碰到的疑难问题,实现近期目标。

2.中级阶段:重点研究培养学生养成“质疑预习习惯”和“探究预习习惯”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质疑、探究、发散思考的方法,引导学会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发现问题,对问题提出质疑和思考,养成带着问题听课的习惯,实现中期目标。

3.高级阶段:重点研究培养学生养成“创新预习习惯”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指导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分析归纳和独辟新径,形成见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深入探究和发散思维,形成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发表不同意见,养成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的习惯,实现长期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体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班级全体学生参与,把每一位学生都作为实验对象,追求实验的整体效果。

2.主体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评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及时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帮助、指导学生,使其逐步具备自主预习所必备的素质和掌握预习需要的方法、技能。

3.科学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以现代教育研究理论为指导,既要严格按照现代教育研究理论指导的程序科学操作,又要坚持从实验研究的班级实际出发,根据小学高年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特点,分层次、分阶段的设定目标和建立引导机制,不断创新和丰富实验研究的内容,为实验研究的理论增添新的实践成果和科学依据。

4.民主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坚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愿,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在“课前有效预习”的养成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尊、自信和预习的成功体验,从而迸发出更大的自主预习积极性和前进动力。

5.差异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原有预习习惯的基础,制定针对性措施。对学生分层次、分阶段设定目标和提出要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促使良好预习习惯的尽快养成。

6.发展性原则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始终坚持谋求学生终身发展,一是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原有预习习惯中值得发扬的优点和长处,二是诚恳地指出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预习的方法,激励学生着眼于未来,努力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

2.文献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有效的课堂实施策略,并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五、研究措施

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有序有效的进行,在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措施:

1.实施调查

(1)调查现状。调查准备,着重做好抓好两件事:一是设定调查的内容,围绕农村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现状设置调查细目;二是定调查方法,根据“简便易行“的要求,按照具体内容,选定最佳调查方法。

(2)调查实施。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选定具体对象;二是按不同的方法组织具体的操作,主要为调查问卷,课堂观察等;三是清点整理调查材料,查漏补缺,保证调查材料符合课题研究的要求。

(3)调查分析。在分类分析的基础上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力求报告的现状既全面又突出研究方向法,成因分析透彻明晰,对策建议切实有效。

2.理论学习

以新课程理念来引领课题研究,通过个人自学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促进教师的科研素质。阅读《陶行知文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书籍及网络搜索等渠道,以手写的形式摘录与课题相关的内容,并将资料整理,做好读书笔记。

3.反思研究

结合自己的教学与课题组听课所思,积极记录下自己课题研究中、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针对教学现状及时思考改进的策略。

4.教学研讨

课题的研究与落实,都要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来实现,也是落实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研究过程中,课题一直坚持“抓教学,重实践”。

(1)备课活动。教师在备课时,深钻教材,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形式新颖的预习作业。

(2)磨课活动。磨课融入常态课堂教学中,同年级教师备课中碰到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设计好预习作业解决教学难点,同时更好的为追求高效课堂服务。在公开课中,以预习作业为导航,课堂环节清晰。

六、研究成果

两年来,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对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性认识,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两年来,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了原有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从教师设计的作业到学生设计个性化的预习作业这种学习实质的变革,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学生成为课题研究的受益者,他们大胆自信,主动沟通,成为学习的成功体验者。

1.形成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策略。

(1)激发需求策略。

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特别要重视激发教师与学生内在的需求,引导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共同创造出和谐、有效的课前预习新天地。

(2)目标明示策略。

指导小学高年段学生语文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教师备课理念的更新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任务与价值的准确把握与定位。教师真正从学生的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过程,真正达到“师生共振”的理想境界。

(3)双向提问策略。

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既体现在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又反映思维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它能促进学生思维中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利用预习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在预习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预习中的问题,设置不同层次的疑难点,逐步提高创设问题情境的层次,学生做到了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体,也有希望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所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2.形成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练习策略。

高年级学生知识积累丰富,但是知识的提取性却相对稀少,导致学生“学习今年忘了去年”这种低效的学习现状。因此,在拼音练习中可以加强同音字的练习;阅读中增加好词好句的积累并学会仿写。

3.研究者的教育科研能力得以提升。

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教育理论和修养,并且把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题理论学习中,对课题相关理论进行学习、摘录;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及时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收获与疑问。

七、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本课题,实施两年来,已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回顾课题研究走过的历程,一方面,我们为课题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为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不尽如人意之处深感遗憾,也更激发我们增加勇气、创新思路,从而不断去进行深入的研究。

启示一:培训与理论学习至关重要

缺乏理论与专业的培训与引领,我们常感觉到有些迷茫。课题研究准备阶段的理论学习,把我们的迷茫逐渐拨开,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合作、探究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示二:科学合理、趣味十足的预习练习设计至关重要

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研究中预习练习设计缺一不可,学生的学习的热情逐渐高涨,学习的成果向多样性发展,学习能力螺旋上升。今后,我们应对课前有效自主预习的评价机制进行研究,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向更高处。

以上是我校课题研究组的研究情况及实验实施情况,现呈请专家、领导给予审查、鉴定和评估!

谢谢!

彩云明德小学

14.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探究 篇十四

一、“三读”打基础

每篇新课文的预习和学习都是从读开始的,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三读三新预习法”,具体地说即:一读默读读新鲜。面对一篇新课文,教师应要求学生乘着新鲜劲儿静心默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二读朗读读大声。科学研究表明,大声朗读有利于开发右脑,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能够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促使学生个性变得乐观积极。鉴于此,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在生字新词解决后大声朗读课文至少两遍,长期坚持,成效明显。 三读带情读新情。就是要让学生尝试按照自己的预习所得、按照自己的理解,带着感情去大声地朗读课文。这种反复的有情感的朗读,对新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此外,不能为读而读,教师应该列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

二、解决生字词

生字新词是顺利开展“三读”的 “拦路虎”,因此“三读”和解决生字词这两个步骤决不能割裂开来,而应该要求学生将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在“三读”中发现生字新词,通过“三读”解决生字新词。具体而言,应该要求学生将条中字和田中字注音组词, 要求学生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找出读不准的字、不认识的字、不明白字意的字,划出不理解或不是很理解的语句。但仅仅找出是不行的,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可以较为熟练地运用字典或电脑,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预习后即查字典以求读准字音、了解字词含义, 并在课堂上比赛谁找得生字新词多, 谁找得相关字词的注释多、注释全,以此激发和鼓励学生将生字“消灭”在预习阶段。

三、挑出重点语句

重点语句或是一篇课文的中心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或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镶嵌成的精彩句段,令人印象深刻,或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句,串起全文,连接上下。学生在“三读”时要有意识地带着任务去读,习惯性地划出自然段,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或者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就能把握整篇课文的重点。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是全文的中心,这些重点语句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剖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掌握作者遣词造句方面的技巧。对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应该积累的词句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

四、查阅相关资料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现代人必须要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能够自由、高效地掌握信息。这就要求教师要着手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整理加工能力、鉴别订正能力等,对于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疑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等自主解决。如,在预习《过故人庄》时,好多小学生对“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感到不能理解,待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方知,采摘菊花是古人在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一些学生通过自查资料得知,重阳节的相关习俗延续至今的还有尊老等习俗,因此重阳节又叫“老人节”。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要求小学生查资料的标准不宜过高、不宜过深,查到的相关资料能够了解即可,不需要展开来讲,更不需要过分地记忆和背诵。

五、好学必好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提出疑问是预习作业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预习结束时能否提出疑问,来判断学生预习的深入程度,掌握学生学习的具体状态,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因此,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在对课文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应再要求学生思考一下:在整篇新课的文字上、 语句上、内容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心存疑惑,需要在课上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如,在《山中访友》一课的预习中,有位同学提出,把石桥喻为老人不妥,觉得明显是前后矛盾。上课时笔者没有直接回应他的质疑,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所得和思考,与这位同学辨明正误,一阵辩论后,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15.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探究 篇十五

一、引导探究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1、妙设话题,激发探究欲望。阅读教学强调实效性,而探究性学习正是组织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达成“认知”、“发展”双重目标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探究话题的设定上。探究话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最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话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话题中加以提炼、升华,实为最佳策略。如研读《公仪休拒收礼物时》,在深读阶段,教师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希望在深读课文时解决吗?学生提了不少,如,管家送鱼给公仪休到底想干什么?明明喜欢吃鱼,公仪休为什么说“自己闻到鱼腥味就呕吐”?公仪休最后和子明的对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都与“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公仪休是一个( )的人?”学生填写了“廉洁公正”、“聪明机智”、“不贪小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研读课文中与反映人物性格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人物性格特征。

2、亲历过程,体验探究快乐。首先,阅读教学,“读”占鳌头。“读”是学生体验探究之乐的前提。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背诵等方式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其次,角式扮演,动手操作,体验明理。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二、追求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1、鼓励自主选择,诱发个性体验的独特性。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取舍学习对象。在教一篇课文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开始读,谈谈读后有什么感受。例如,《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例子。课堂上,我就请学生从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入手进行研究,讨论:这一部分所讲的人类的“老师”是谁?人类向它学习到了什么,结果怎样呢?这样,学生学起来不但没有感到吃力,反而觉得很有成就感,而且打破了以前那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因为尊重了他们的意愿,更加乐意去学习。

除了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如教《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孩子们普遍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现场表演这个戏剧,于是我便让学生扮演各自喜欢的角色,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以探问引导他们轻松进入课文情境。这样,学生以进入情境的模仿表演去学习探究,在角色体验驱动下,产生一种巨大的导引效益,学习效果自然会好。

2、增强内外结合,促发个性阅读的有效性。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教师不但要扎根课内的范文导读,还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比如,我在教《鸟语》这篇课文时,讲到“这样无拘无束地一问一答,有趣极了”这句话时,我问孩子:“无拘无束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什么时候会感到了无拘无束?你还在哪儿见过这个词,能给大家讲讲吗?”教室里的小手马上就高举如云。小强说 “我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旅游时无拘无束”,张丽说“老师很和蔼,和老师说话时无拘无束”,还有更多的孩子谈到在一篇文章里读到了这个词,并津津有味地把读过的文章讲给大家听。从学生喜形于色的回答中,我知道学生已经理解“无拘无束”一词,不仅从文本中理解,从自己的生活中理解,还从课外阅读中理解。课后,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把“无拘无束”运用得十分贴切、巧妙。

3、求同和求异双管齐下,提高个性阅读的深刻性。求同就是理解、感悟作者的价值观,追寻文本意义的过程。在求同阶段,我们首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感悟作者表现的主题思想;其次在理解到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独特的语言、构思、手法来表现思想的。比如在《莫高窟》一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不难理解到课文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我国劳动人们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而体会作者如何运用他独特的艺术去表现主题思想,是阅读教学着力点,教师应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体会感悟。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地安排写作素材;文中细腻的细节描写;作者独具匠心的结尾艺术特色等。在体会到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对文本的表现形式或作者表达的思想,作个性化的解读,那么则是水到渠成了。

16.小学语文四年级预习要求 篇十六

一、读一读,划一划

1、读课题,思考:我想知道些什么?

2、读课文三遍

(1)、初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多音字、四字词语和成语。重新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

(2)、再读课文,用“1、2、3……”标出自然段,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意思。回答:读了课文,我知道了(懂得了、明白了)什么?

(3)、三读课文,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告诉我们的?

二、想一想,查一查,写一写

1、搜集本课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简介,了解写作背景,了解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联的资料。

2、生词什么意思写在文章,可联系上下文、可查字典,可查《全解》。

3、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在课题旁的空白处。

4、作者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5、课后的问题读一读,想一想,你是怎么理解的?

17.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探究 篇十七

1 更新观念, 为学生创设自主预习良好信息化平台

多媒体已经深入到千家万户, 在这样的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氛围下, 教师要更新观念, 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获得更全面具体、直观的学习体验。教师针对学生实际, 创设自主预习信息化平台, 筛选优质预习语文资源,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能力进行自主探索活动, 有选择性地拓展课本上的知识;另外, 通过相关多媒体辅助资料, 更容易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 感悟作品的思想情感, 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样的预习学习效果更理想。最后, 有效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通过立体化、全方位的多媒体预习资料引发的学生“头脑风暴”, 为听课扫清障碍, 更有效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并积极思考、讨论、反思, 发表独特见解。经过教师的讲解或启发, 学生对薄弱环节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化, 从而提高了听课效率, 完成了学习任务。

2 多种形式, 拓展学生自主预习内容和思路

教师可巧妙应用多媒体, 多角度多形式拓展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和思路, 提供高效预习资源, 辅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 促进独立学习能力和预习习惯的养成。

2.1 创建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源包, 预习资料不用愁

如果不提供有效预习资源, 学生的自主预习, 有可能会流于形式, 还有可能预习中遇到问题无法获得及时解答, 从而影响后期预习流程和效果。针对此情况, 教师可创建多媒体课件学习资源包, 把本节语文课的相关预习资料电子版, 都提供给学生, 这种预习资源包, 既可是课件形式, 也可以是主题网站形式, 做为预习小助手如同教师般体贴入微地时时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例如, 《天鹅的故事》学习资源包里, 可包括朗读动画、重点词语解释、生字学件 (包括笔画、偏旁、结构, 描红、组词等) 、课文段篇理解、中心思想、拓展资料等等, 通过交互式按钮可让学生根据自主预习进度随时查阅相关资料, 方便快捷, 可在学生预习进入困境时给予帮助。

2.2 创建 QQ 群共研团队——语文互助预习小组

QQ是即时在线交流工具, 功能强大, 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沟通, 还可以分享学习资源和心得, 可灵活创建QQ群共研团队。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可同学间一对一询求帮助, 也可一对一单独咨询教师, 当然, 也可在QQ群里展开讨论, 共同探索, 获取语文知识。当然, 可通过QQ群空间或QQ群共享功能, 学生们及时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 共享学习资源, 这样可以形成合力, 通过互助互学、发展思维,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 促进了小学生掌握自主预习的有效方法, 培养了其良好的自主预习的习惯。

通过QQ群的讨论组功能, 可实现教师组织后进生预习辅导, 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分组预习指导, 也可通过QQ邮箱功能实现私密交流, 走进学生的心灵,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钥匙, 共创和谐、绿色、愉悦的语文教学氛围。

2.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会利用多媒体辅助学习

教师要通过多媒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会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习, 提高预习效率。教师要为学生做好学习具体课文的铺垫, 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阅读和思维的机会,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驶知识等能力, 最终培养学生“我会学”的能力。

例如, 在《狐狸和乌鸦》一课的预习中, 教师可不预先提供预习资源学习包, 而是创建一个预习资源上传平台 (QQ空间或学习博客等) , 让学生收集整理资源并上传至预习上传平台, 在收集整理、分析下载、分类上传、取舍预习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 教师要跟踪整个预习资源平台上传情况, 及时剔除不适当的资料和错误信息, 引导学生有效分类整理预习资料, 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自主预习效率, 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做好铺垫。

2.4 引导学生创建学习博客, 积累学习、复习资源

教师可引导学生创建自主学习博客, 积累学习、复习资源, 通过多媒体可有效拓展纸笔传统记录学习成果, 进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库, 既可预习学习使用, 也可复习总结运用, 可谓一举多得。最好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建学习博客, 发挥小组成员特长, 取长补短, 打造学习资源博客。

综上所述,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适度的自主预习内容, 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源辅助学生预习, 同时要引导学生掌握自主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如何提高中年级学生语文预习效果[J].新课程, 2012 (07) .

上一篇:保护地球童话作文下一篇:计生服务站2007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