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自我管理

2024-09-21

浅析大学生自我管理(通用8篇)

1.浅析大学生自我管理 篇一

浅析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实意义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从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发展观角度来讲,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缺乏自我管理的问题,简单究其原因,最后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来解释当代大学生培养自我学习、生活、思想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呼吁广大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为努力实现个体全面自由发展,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 自我管理

马克思主义在关于教育的学说中提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即:一方面,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在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当代在校大学生应该从自我管理做起。自我管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不仅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提高对大学生管理的层次与水平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将浅谈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七大概括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1基于这一要求,我们自然要把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来分析大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是否有不适之处。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具体分析当前我国国情而提出的。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无疑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种表现。所谓自我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 12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己,自己管理”。3当代大学生尽管在学习方面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可是对于好多刚刚离开父母的大学生,究竟能否继续保持优良的学习风气,管理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在思想上跟上时代的步伐或保持正确的思想品德,我们需要具体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足

当代大学生都是经过高考过程,闯五关斩六将才被优选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我们应该给予很高的肯定。但是在大学这个新的环境里,大学生生活在相对自由的一个环境里,离开了父母的耳提面命,认识到了更多的新朋友,面对一切新事物的诱惑,大学生还能够明确学习目标,适时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去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吗?

2.大学生生活自立能力培养不够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的青年,从小娇生惯养,是祖宗三代的掌中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进入大学以后,没人再为大学生洗衣做饭而帮忙,这些基本的生活事务都要大学生自己来做。如果大学期间不培养自己独立的生活能力,大学生更何谈顺利走向社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3.大学生思想自强能力培养欠缺

大学生往往都是热情高涨的青年,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对于不同的新兴事物大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自己的正确论,过生活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当代大学生还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对自己定位过高,却收获甚少,这些都要求当代大学生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把握自己的思想方向与国家的政策方针想符合,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个体发展与祖国的需要相一致。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在学校的任务不仅仅是进入更深一步的学习,在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以及正确思想意识能力的培养方面都要加强。

(二)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在学习方面没有自主意识,生活方面不能做到自理,思想方面不能自强,我想从现代社会和大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来简单分析。

1.社会原因

在中国社会,一切都要以成绩来衡量,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肩负着高考一定考高分的艰巨任务,成绩上不去了自然还有家教来补充;生活不能自理自然会有家庭公仆父母或爷爷奶奶打理一切;思想上更是什么都不用关心。只要一心读好圣贤书,能够考取家人为其制定的目标大学,那么这个学生的前半生理想算是圆满实现了。

2.主观原因

3百度百科 过惯了别人为其布置好一切的当代大学生,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想当然的认为家人为其制定的目标就是自己应该所奋斗的目标,因此他们一天忙忙碌碌汲取课本知识,根本无心顾及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是否正确,或是否会有更好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仅从社会和自身两方面的原因,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当代大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出现问题是必然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机会去锻炼自己各方面自我管理的能力,没有锻炼过就无从获得各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但是,进入大学,这个家庭和社会的中介,大学生必须储备更多的对其自身发展有利的知识,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多的生活自理知识、思想自强知识及其他。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涵简析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因此在教育中要“坚持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做人和成才,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4 “高校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早就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5只有坚持让当代大学生利用科学发展观来提高自己,当代大学生才能实现各方面自我管理的实现。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主体是人,离开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社会进步中最重要的主体力量,发展就无从谈起。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正是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开始正式形成,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更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当代大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自己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理念

大学生想要用科学知识或其他一些知识来武装自己,使自己能够走上社会以后得心应手就应该懂得用可持续发展的自我管理理念来约束自己。学会学习是每个现代社会成员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社会已经步入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大学阶段已不再是学习过程的终止,而是提供大学生继续发展的一个平台,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理念,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确立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理念

45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大学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大学建设 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和价值观念系统。知识系统要求大学生不仅掌握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的知识,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汲取更多的对自己日后发展有益的知识。能力系统包括一般智力和专业技术两个要素。在人的能力系统中,人的创造能力是最高体现,对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能和创造性情感与人格。价值系统包括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以及政治价值观。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对于当代大学生百益而无一害,只有树立了全面的自我管理理念,当代大学生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游刃有余。

三、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当今世界的竞争的一大砝码还是人才的竞争,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扩充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补充丰富的课外知识,强化自己的知识系统,让自己的文化水平敲开光辉人生旅途的大门。

(二)当代大学生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的意义

物质基础是是精神建筑的根本,当代大学生培养了自己自理生活的能力,把自己的生活规划的井井有条,实现了自我管理,才更有资格在未来职业岗位上给予别人指导。

(三)当代大学生获得自强思想能力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石,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鉴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理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6思想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当代大学生如果在思想立场坚定,那么选择的人生道路必定会是正确的,在人生道路上将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自我管理的实现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才能能到全面的发展。大学生思想的活跃性和不成熟性,要求其大力提高自身自我生活管理、自我学习管理和自我思想管理的能力,把低水平的需要、能力转化为高水平的需要、能力,把社会、时代对大学生之自我管理的能力要求转化为广大大学生完善自我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认清时代发展的方向、把握发展的趋向,拥有积极的态度,当代大学生就一定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抓住发展的机遇,大有作为,这样才能不辱使命,才能做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者,始终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前 6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 沿,为促进经济腾飞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0297.htm [2]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分析(2010版)[M].69页、68页、116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M].16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刘川生,郑师渠:《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大学建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郑建功:《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6]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7] 李坤云,吴建功,李春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时间与创新》[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浅析大学生自我管理 篇二

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能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 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段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道出的是九十年代, 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道出了年轻的迷惑与无奈;道出了年轻的反叛, 大胆与率真;道出了年轻的奇异的哲思;道出了成长的可爱的谬思。我们借用其中所体现出的年轻一代的共性, 谈谈处于成年初期的大学生“边缘人”的自我形成特点。

1“边缘人”自我意识的发展

成年初期, 又称为青年后期, 是开始步入成年期的一个时期, 也就是由青年走向成年的时期。对成年初期的年龄范围, 大体规定为18、19岁到35岁。人的生理成熟大体是从11、12岁到18、19岁, 到20岁, 生理达到完全成熟。经过整个青年期的各种心理体验后, 到24、25岁前后, 青年在心理上基本处于安定状态, 情绪上也已趋于老练和稳健, 心理达到了成熟。由此, 青年期宣告结束, 青年开始步入成人社会。此后到35岁便是社会性的成熟。

“边缘人”便处于生理成熟到心理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 青年经过青年初期自我的觉醒、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开始摆脱那种肤浅的、表面的对外界及对自我表现的认识, 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发展;青年更注意追求自己内在世界中处在的“本来”的、本质的自我, 这种对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的意识日趋强烈。

特别是大学生, 虽然已经脱离孩子的群体, 但是还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 常被排斥在成人行列之外。成人的世界充满责任和不愉快, 村上春书笔下的主角们都是年轻的, 他们不愿意长大, 认为长大是不可思议的, 主角甚至羡慕已死的人的永远青春。他们更多的体验和关注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造成青年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世界的原因, 大体可归纳以下三点:第一, 急剧的身体成熟。这必然造成注意、关心自己的身体、内趋力及内部欲求等;第二, 社会人际关系的扩大。这必然导致将自己的内在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 从而引起对自己的素质、天赋等问题的关心;第三, 认识能力的发展。这必然引起对自己的行动的原因、结果以及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

但是, 对内部世界的关心并不意味着对外部世界注意力变弱了。恰恰相反, 进入成年初期的青年对外界的看法更加深刻而广泛, 而且这种对外界的注意和关心是建立在以探讨自我表现为核心内容的基础之上。成年初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相对与以前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挪》中的人物在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中, 形成了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性独特见解。他们的身躯动作都是随俗的, 而心思念头则显得空灵, 说话也有着特别的方式。表面是麻木的, 内心是迷惑、脆弱的。当今的大学生也有着一样的同性:他们是高傲的, 也是自卑的, 说话行事有着自己的哲学, 表面上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但却有着典型的心理表现:内心世界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容易采取极端的立场。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中, 将自我分化为“客体我”和“主体我”, 要达到两个“我”在新的水平上协调, 即达到自我的整合统一, 必须经过自我接纳和自我表现排斥的过程, 青年自我矛盾冲突的加剧, 其结果便会形成自我统一。

2“边缘人”的自我同一性

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表现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对青年期的人格发展和自我发展给予系统论述的是艾里克森的著名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他认为青年期的发展课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同一性的扩散。而进入成年初期以后, 发展课题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体验着爱的实现。由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是一个循环渐进的, 连续的过程。成年初期 (青年晚期) 和青年中期是相互重叠、紧密地衔接在一起的, 在年龄上也很难给予明确的规定, 从17岁高中生活成长到20岁大学的时期, 跨越了青年中期和成年初期两个时期。所以其发展任务也是多重的, 不可分割的。而且自我同一性是人的一生的发展课题, 因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性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任务完成程度有密切联系, 青春期未能解决好这个矛盾并不意味以后无法解决。同样, 已经建立的自我同一, 也不一定一劳永逸, 它在今后还会遇到种种威胁和挑衅。因此,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确立是动态发展、毕生发展的任务。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主要是防止同一性扩散或同一性混乱。同一性扩散或同一性混乱是指个体在进入青春期以前的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完成很好, 如有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和勤奋感, 到青春期实现有意义的同一性的机会就较多, 反之, 就可能出现与自我同一性相反的情况, 导致自己无法认识自我或无法确认自我, 而使自我处于一种毫无布局的弥漫、扩散、混乱状态。不过, 在一段时间里, 为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而出现暂时的同一性分散或角色混乱, 多属正常现象。通过角色试验、亲身体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的痛苦探求, 可能实现新的、更富创造性、积极的自我同一。

但是, 如果长期遭受同一性的挫折, 就会出现持久的、病态的同一性危机。他们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不能形成清晰的自我同一感, 致使自尊心脆弱、受挫, 道德标准受阻, 长久地找不到发展方向, 无法按自我设计的样式正常生活。有的会走向社会要求的同一相反的消极的同意。有的甚至会出现同一性扩散症侯群的特征。学者小此木启吾把同一性症侯群归纳为六个方面:

a.同一性意识过剩。陷入时刻偏执于思考“我是什么人”、“我该怎么做”的忧虑中, 被束缚于其中不能自拔而失去自我。

b.与他人距离失调。无法保持适宜的人际距离, 或拒绝与他人来往, 或被他人所孤立, 或丧失自我被他人所“侵吞”。

生活在都市中的年轻一代, 都在城市空间愈狭小与人的疏离愈远的对比中, 令他们失去了与人接触的欲望, 这也恰恰是他们避免受伤的保护罩。到了成年初期的大学生, 开始学会深化体验人际关系的内涵, 并能熟练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但他们的人际关系有着两极性, 只要表现出对双亲正反两方面的矛盾情感、朋友关系中的友情和孤独、亲密和冷淡、投入和旁观等矛盾。

c.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有自我全能感或幻想无限自我的症状, 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定义, 失却了自我概念, 失却了自我选择或决断。只能处于回避选择和决断的麻痹状态。

d.时间前景的扩散。是时间意识障碍的一种, 不相信机遇, 也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 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

e.勤奋感的扩散。勤奋的感觉崩溃, 或无法集中于工作与学习, 或极专注地发疯似的只埋头于单一的工作。

f.否定的同一性选择。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 接受被社会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

现实生活中这样生活的大学生大有人在, 他们过的是不被社会肯定、接受的生活, 腐烂黑暗, 特别在性的方面。当然这也与这个时期性意识发展有关系, 生理上已经逐渐成熟, 性意识开始迅速发展, 促进了对异性意识的改变和增强。但不正确的异性观、人生观便会造成当代大学生边缘人意识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树著, 赖明珠译.挪威的森林[M].北京:.敦煌文化出版社, 2000.[1]村上春树著, 赖明珠译.挪威的森林[M].北京:.敦煌文化出版社, 2000.

[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3.浅析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管理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高职学生 自我意识管理 教育方法

一.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识管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我意识是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三层次,即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是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构成。

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步得到增强。由于有了自我意识,他们就能把自己与周围世界区分开来,从而能自觉的进行自我意识管理;另外,学生在自我意识管理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借助于自我意识,以此促使学生自我计划、自我组织、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由此可见,自我意识不仅是学生自我意识管理的前提,也是学生自我意识管理的手段。

二.建立学生自我意识管理的制度

首先,建立一日生活制度。一日生活制度可以让学生过有规律、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每天都有所收获,经常处于成功之中,逐步在生活中学会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做生活的主人。

其次,建立坚持写日记、周记和观察笔记制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新媒体QQ空间日志、微信平台、微博日志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经常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别人,养成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解剖自己,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敢于自我批评的习惯,让学生每天有所收获与反思,使之学生自我意识管理的意识逐步增强。

第三、建立辅导员、同学之间谈心的制度。自我意识不是一种封闭式的自我体验过程,而是属于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思想,互通信息的开放管理系统,它是在师生间丰富的思想情感交流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四,建立学生小组生活制度,让学生参加生动活泼的集体生活,在认真评价集体和其他同学的过程中,学会全面的评价自己,同时也在他人的评价自己的过程中向别人学习。

三.形成学生自我修养的习惯

学生对自己内部思想的修养,和对自己外部行为的控制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对自己外部行为的控制,能逐步转变为自己内部思想的修养;二学生对自己内部思想修养,又是他们进一步对自己外部行为控制的前提和手段。学生的内部自我修养,是他们对外部性外表现的自我控制的自动化,也就是说,学生一旦养成了自我修养的习惯,他们就能自觉的按照社会主义公德准则来考虑问题,进行活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学生的自我意识管理就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学生的自我修养,包括理论修养、思想修养、品德修养和作风修养等,无论哪个方向的自我要求与经常参加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把自我控制与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以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所具备的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和意志性格。

四.参与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管理的有效途径

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的自治组织,是凝聚青年、丰富校园文化、培育和传承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广阔平台,它扮演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引领校园文化时尚的重要角色,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

一个社团的批准设置,必须有一个规范的章程。社团章程是为了调整其内部关系,规范内部成员的行为而制定的具有明显的行为规则性质的文件,是设立社团的法定必备文件,是社团内部管理和活动的根本准则。其内容包括名称、宗旨、职能、会员资格及权利义务、机构的职权及职责、负责人的产生、罢免及其职权职责,章程的修改、终止程序等。

总之,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自我意识管理的培养,通过学生自我修养习惯的养成,建立自我意识管理的制度,通过社团自我意识管理的平台,出来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意识管理的能力,真正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谢勇,黎建文.谈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职业教育研究》,2008,第5期.

[2]徐光垣.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调查研究,《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期:12-15.

[3]关艳丽.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调查研究《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期.

4.浅析大学生自我管理 篇四

缺失现象及对策研究

姓名:李娜

班级:10级美学一班

学号:2010071129

内容摘要

目前,我国艺术类在读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高等艺术教育教学双方普遍存在着重“技”轻“文”的现象,以至于我国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象较为严重。由于没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做基础,仅仅依靠机械训练培养出来的技能很难使他们成为有创造性、开拓性能力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因此,如何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又能体现艺术特色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关键词

人文素质 艺术类大学生 创造能力 意义

正文

一、我国高校艺术类学生中人文素质缺乏的主要表现

1.实用主义盛行,人文知识匮乏。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中渗透了比较浓厚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学生一味追求实用价值,认为凡是有用的,能带来财富的,就是有价值的,就是值得去学习和获取的;反之,那些与实用价值相距较远的人文学科,如美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则被视为可有可无之物,受到冷落。

过去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数量少,录取的学生整体水平较高。但是随着近几年来的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也有所下降。另一方面,相对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的情

况,艺术类院校的教学硬件明显跟不上现实的变化和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育、轻德育的现象。在面对不同文化层次对设计和创作的需求的时候,由于文化素质不够,底蕴不足,往往难以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新意,这样的艺术工作者怎么能有效地运用艺术语言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体现人文精神呢?

2.道德观念模糊,理想信念模糊

当今社会传统道德与多元化经济带来的新的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冲击和碰撞,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艺术类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具体表现在艺术类学生在对待入党问题上漠不关心者相对较多,有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的同学也缺乏理论学习的自觉性,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不高;大部分学生对“两课”学习不感兴趣,认为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作用,反而耽误了自己学习专业的时间,没有认识到这些课程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反而喜欢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种比赛和选秀活动,期望通过这种方式一夜成名; 高等教育培养的艺术人才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生力军,所以艺术类大学生在思想信仰上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适应能力欠缺,团队意识不足

一名艺术工作者必须要得到周围的人与社会的接纳和认可,才可能获得成功,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每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是在失败中不断积累经验,在经历无数挫折的磨炼后才可能终成大器。所以,教导学生如何与他人交往、适应环境是高校培养艺术人才的必修课,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4.审美情趣低俗,创作水平有限

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学生的审美境界、人生态度、心理状态都与他们所具备的专业技术水平不相匹配,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他们在阅读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能真正从中获得心灵的悸动和审美的愉悦;在自我形象的塑造过程中盲目地认为颓废、不修边幅、放荡不羁就是艺术家的形象,从而简单幼稚地在生活中模仿,处于风华正茂的年龄,却不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他们缺少一种正确而恰当的途径来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艺术专业学生对哲学、文学、政治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普遍没有兴趣,因而,艺术类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分析、科学判断等能力普遍缺乏。目前,很多艺

术类学生的作品缺少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仅仅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和重现。所以说,艺术类学生人文内涵的缺失最终会影响到他们作品的酝酿、构思和表达,继而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

二、人文素质对艺术类大学生发展的意义

1.人文素质是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人文素质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综合性素质教育。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艺术类的人才需求更趋向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而不只是身怀某项技能的高级“艺术工匠”,或是文化修养匮乏,没有创造力的表演者和模仿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弥补学生在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欠缺,是避免出现“短脚人才”的有效途径。

2.人文素质有助于增强艺术类大学生迎接挑战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一是来自于社会责任的压力;二是来自于生活本身的压力;三是来自于竞争的压力;四是来自于整个社会不断加快的节奏所带来的压力,它迫使大学生们要加快步伐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和其他文科类专业相比,艺术类大学生比较重视实践与形象思维,心理脆弱,情绪化比较强,意志力比较差。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乐观主义情怀,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生活的挑战,从挫折和困境中不断完善自我,战胜自我,3.人文素质有利于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艺术类大学生如果缺乏人文知识就很难理解人生、情感、心理甚至艺术规律本身的一系列问题,也就更谈不上艺术的创新。所以,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诠释,有利于让他们陶冶情操,博取众长,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艺术理论修养,从而达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创造出优秀艺术作品的目的。

三、强化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更新艺术教育理念。

首先,要明确艺术专业的人文学科性质。艺术类专业首先是人文学科,而不是简单的技术学科。艺术本身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诞生的。其次,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意识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使他们乐于投身社会、为社会作贡献。要从人格、审美、求知、生活、工作等方面着眼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2.调整专业培养计划

(1)增设人文知识类课程

(2)在专业课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3)提高教育实施者本身的人文素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弘扬人文精神,加强学风建设

(2)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文化品位

(3)完善规范制度,强化养成教育

大学生步入社会后,首先应具备的主体能力素质是什么?这种主体能力素质主要表现为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适应能力即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并使主体与客体协调一致的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1.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

2.独立生活能力。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对独立生活能力要求较高,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

3.人际交往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挥是适应环境的关键。不善于与人交往,就难以与人沟通,就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致带来诸多烦恼与痛苦。

4.应变能力。毕业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只有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要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还需要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素质包括:

1、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即是实际工作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毕业生本人顺利成长的基本条件。

2、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文字、图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以理工科毕业生这种能力要求更突出。这也是检验一个毕业生创造能力优劣的重要手段。

3、组织管理能力。把工作岗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有效地完成所担负的任务,这种能力不仅领导干部应具备,毕业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也应具备,这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必备的能力素质。

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两者是紧密联系的,适应是为了创造。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毕业生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应注重这两种主体能力素质的培养。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艺术类大学生的艺术培养也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教育,而是一种人文素质的教育。针对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和特殊性,从艺术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高标准的艺术人才,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紧迫而长期的责任和任务。

参考文献:《细节决定成败》作者:汪中求新华出版社

《命的北斗星》作者:俞敏洪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5.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篇五

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的特殊群体,从未成年变为成年,是大学生青年期一个质的转变,而大学则是我们学会为人处事的重要阶段;是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社会化的一个关键阶段。当代大学生要想干出一定的成绩,我们就必须给自己量身制定一套自我管理方案。因此,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激活其自我管理意识尤为重要。

在此,我仅分享一下我个人的方案,首先,我的管理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管理、生活管理、身心管理、人际管理。

一、学习管理

1)确立目标:先要为自己设定一个奋斗目标,明确自己能做什么,该如何做,其实这是很多在校大学生一直被困扰的地方,由于没有了父母的看管、没有了老师的督促。一切都变得更加自由。我们就容易放纵自己。因此,这个时期也是最能考验自己意志力的阶段,如果说某些人不能抵御外界产生的诱惑力,那么这个人就很容易落入荒废的深渊。这也是大学在无形之中考察我们的一种形式。

2)理论联系实际:“光说不做没有用”大家都明白,虽然设立了目标,但这都是豪情澎湃的说说,又有几个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的呢?意气风发的坚持两天,这肯定不行,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生活管理(主要在费用管理)

费用管理:明确自己每个月应该话多少钱,怎么花,学会记账,将自己的消费记录在一个小册子上,大概预算一下在大四毕业后,看看自己在生活费上能花多少钱。不断的给自己警示,这也可以让自己收起在生活中的消费欲望,不要看到东西就想买,做到适时消费,合理消费,毕竟我们用的是父母的血汗钱。不能随意的挥霍。再者就是有的人喜欢攀比,他们吃最好吃的、穿最有档次的名牌,这是最忌讳的。因为真正攀比的时刻还没有到来,要知道往往越是低调的人,将来越是干大事业的人。

三、身心管理

1)身体管理: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健的体魄,较好的身体素质是积极学习的前提保证。因此我们要学会保重身体。在饮食上,一日三餐要均衡分配,记住一句话:“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坚持定期参加体育锻炼,让自己出出汗,排除体内的毒素,减少病菌的侵害。

2)心理管理:大学生心理出轨无非都是关于爱情的,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在学校轰轰烈烈的谈一场恋爱,体验爱情的滋味。但在我看来,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动机的,每个人读大学都有自己的终极目标,我们在大学所做的一切都应是为了这个终极目标而服务的。如果谈恋爱对你的某些方面有帮助,就应该坚持恋爱。如果说你不懂得或是无法利用谈恋爱的有利条件,那谈恋爱就枉然了。也就是说自己需要掌握一个度。

四、人际管理

“朋友多,路好走”这是一尘不变的真理。为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做到的。从我们踏入大学,就给我们带来了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我们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而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可见,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几年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的成就,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6.让学生自我管理 篇六

魏书生说:“管理是集体的骨架。”而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一个小集体,管理工作当然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良好的管理,事情就有头有绪,集体就会像一架机器健康而有序地运转。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也渴望介入生活,更渴望自己的才干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渴望自己获得成功品尝到成功后的喜悦。因此,我在工作中特别注意这一点,那就是在班级中给学生机会和条件,让他们成为管理班级的主人。

一、健全班级组织机构,坚持自我管理

许多人说班级难于管理,其原因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管理,使其缺乏主人翁意识。若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作为班级的主人的责任,都能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情形就大不一样了。要想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全体参与,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集体自我管理机构,体现管理的主体性。

1、组建责任心强的常务班委

让学生主动参与班集体管理,老师不必事事躬亲,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工作胆大的班干部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他们是班集体的核心,是凝聚班集体的纽带,有了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班级管理就成功了一半。具体做法如下:采取学生民主选举班委会,班委会民主选举班长的做法。然后,由班长组织班委会,制定班干部工作的责任目标和职权范围,向全班公布,由全班同学讨论通过。班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由全班同学负责监督和评价,班上的一切日常管理,全部有班干部负责。而此时,班主任是不插手的,只作为班干部的坚强后盾。

2、学生轮流值日。

一个班级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班干部组织,可这个组织不能是静止不变,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当干部的锻炼机会。

值日同学负责每天每节课前的各科领读,这种形式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参与班级自我管理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了每位同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主人翁意识。

3、活多样的自治小组

要建设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的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就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组织和建立多样化的自主自治小组,如学习督导组、纪律监察组、卫生监督组等小组。这些小组吸收了全体学生参加,每个小组各不相同,每位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从而使全班同学人人有责任、个个担担子。既是管理者、参与者又是被管理者、合作者,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人人有人管、人人能管人”。管理与被管理的相结合,提高了每一个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使他们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和责任,也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们不仅能管别人而且能自觉地管理自己。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管理的手段,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信任感,提高了班级的工作效率。

二、参与制定班规,激发自主意识

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种能力是工作能力,后一种能力是自我约束能力。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陶行知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也具体谈到自治四点好处:“第一,学生自治可以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发展。”因此我在刚接手新班级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以法治班的做法。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明确班规的意义。先向学生讲述班规与《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一样,它具有可操作性、互制性、灵活性。其次,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个人都成为“立法者”,征集“金点子”,然后确定班规,使学生觉得这不是老师在管自己,而是自己对自己约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再者,强调班规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挥班规的作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起来效果还不错,班级中也没有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

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们不仅能管别人而且能自觉地管理自己。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管理的手段,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信任感,提高了班级的工作效率。

三、发挥示范教育的作用,探索自我评价

班委会和班长是班级的骨干分子,他们是在服务的基础上实行管理的。他们的示范服务是一种无声的管理、无形的激励,正是这种无

声无形的管理和激励使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有声有形的班风蔚然形成。在这种风气中班级管理工作通过一种示范激励的途径使学生将自己与他人之间、自己与制度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进行比较、对照,从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长期以来,班主任给人的普遍印象是起早摸黑、事必躬亲、苦口婆心、终日琐事缠事、疲惫不堪,究其原因是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意识,把原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事代劳了,剥夺了学生经历磨练的机会。如何摆脱这局面,班主任应改变观念,转换自己的角色,淡化“管理者”意识,一定要敢于让学生去摸索的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

四、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实现自我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集体若没有丰富的集体活动,就必然死气沉沉,缺乏活力,这将有碍于班集体的健康发展”。要想让班集体充满生机活力,最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况且六年级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表现来展示能力和才华,获得认可与成功,如何引导使他们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是班级工作的重点。可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国内外大事,班级相应开展演讲赛、辩论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种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工作的参与者、主持者和实施者。

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可以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

7.应届大学毕业生自我营销浅析 篇七

自我营销是一种由个人或者团体作为主体参加的活动, 个人或者团体通过自我介绍履历表等形式手段, 采用包括惊奇性、创意性、幽默性等策略, 展示自我形象、人品以及情感, 以达到个人或团体预期目的的活动。

二、自我营销的意义

自我营销对于个人而言,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增加个人魅力及吸引力。自我营销可以帮助主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人际交往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销售顾客网络。自我营销作为一种成功推销的策略, 可以帮助主体成功展开推销活动, 有利于诸如为接近做准备而开展的一系列推销过程的实施, 使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三、应届大学毕业生自我营销分析

(一) 应届大学毕业生自我营销现状。

近年来, 随着高考录取率的提升以及扩招政策的实施, 大学教育普及率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 就业困难的问题渐渐呈现白热化。据《科技咨询导报》统计, 2012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80万, 2013年人数已达699万, 而2014年的高校大学毕业生达到了700万。如此巨大的数字, 使得高校学子们的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所以, 如何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 将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发挥到极致, 是每一位毕业生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二) 应届大学毕业生自我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营销观念淡薄。

在校大学生自我营销意识相对薄弱, 并且了解自我营销真实意义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2012年暑假, 某大学教科院和管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南方某省10所高校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通过800份有效问卷, 充分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营销意识淡薄。调查中表明, 73%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对于以后的就业只有模棱两可的计划和打算, 其中仅仅有22.8%的大学生有明确的人生规划, 而22.2%的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下, 没有做任何的打算和计划。同时, 还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很少对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详细的规划。

2、自我营销的目标过于理想化。

据《科技咨询导报》的相关数据显示, 有85%的同学表示自己在两年之内要做企业主管, 5年之前要成为年薪6, 000万元的职业经理人, 甚至有18%的同学表示, 毕业十年后要登上《福布斯》等知名杂志的富豪排行榜, 做一名享誉世界的风云人物。应届大学毕业生拥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固然是好的, 但是一味追求速成, 不切实际的空想, 必然会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欲速不达。

3、自我营销能力不足。

在大学生的自我营销过程中, 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 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不敢积极主动参与, 因而使自己陷于没有接受挑战就已经失败的尴尬局面中。并且, 大学生在获取职业信息后, 对于自身职业目标的确定比较模糊。

四、应届大学毕业生有效开展自我营销的对策

为了达到有效的自我营销目的, 大学生可以将营销理论运用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的过程当中, 从自身条件开始着手, 清晰认识自我, 了解就业市场以及企业的需求, 合理的定位、定价, 通过多种渠道将自己顺利的推销给雇主。

(一) 明确就业规划,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应届大学毕业生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 需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可以发现并准确的定位自身强项与优势, 在竞争中充分发挥潜质。一是要从实际出发, 全面衡量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步入社会后, 大学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定位也很重要。初入社会的大学生, 普遍存在好高骛远的现象, 这就要求其把社会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很好地结合起来, 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二是根据个人的潜能和特长来确定职业的发展方向。即在选择职业时需要量体裁衣, 明确自身的规划。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正确判断与分析自己的潜能和特长是重要环节, 努力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要求;三是要有明确的竞争意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 只有有能力的人, 才会顺应时代的发展, 只有有能力的人, 成长的舞台才会更加宽广。因此, 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 继续保持在学生时代所养成的能力, 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 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二) 增强自我营销意识。

大学生们有必要在入学伊始就树立自我营销的观念和职业规划的意识。也只有这样, 才能够在即将毕业步入社会时依据自我营销的实质, 在“需求”导引下有意识的、有目的创造和实现个人价值, 最终实现自我就业推销。

(三) 加强营销实践, 提高自我营销能力

1、结合实际自我分析, 明确自身定位。

大学生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 切实地分析社会经济环境, 找到最适合自己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首先, 要明确自己的性格类型和天赋。以至于在求职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与特长。其次, 在面对多行业发展的社会, 大学生需要对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进行了解与分析, 以确定是否符合自身体质, 以助于进一步的自我发展与提高。最后, 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职业定位,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

2、运用营销组合, 积极自我推销

第一, 提高综合素质, 肯定自我价值。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营销的过程中, 其产品就是大学生本身。大学生所发挥的知识技能以及应用的产品策略应从两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是自我评估。大学生要从素质﹑能力、兴趣和学习、工作方式以及对工作的态度等方面考虑, 明确自己的定位。同时, 充分考虑与自己相关联的专业、家庭情况、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因素, 尤其是在自我能力范围内以及对潜能开发有帮助的事;另一方面应届大学毕业生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就是要在自己的潜能与市场目标以及主客观条件之间谋求最佳匹配的平衡点。就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 它的市场定位所参考的依据是自己的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佳才能、最有利的环境等因素。在此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的是:从客观现实出发, 考虑大学生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发挥自身优势, 弥补存在的不足。应届大学毕业生应对具有影响力的方面具体分析, 不刻意追求完美的职业, 不存在好高骛远的心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及时调整对策, 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合适的择业目标与方向, 不能偏执, 墨守成规。

第二, 根据自我价值与环境, 进行自我定价。作为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 在毕业后能否从薪水、发挥自身能力的平台、把握提高能力的机会这三个方面都有所收获与提升, 就必须学会合理的自身定价, 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对所处环境进行科学的调研与分析。首先, 在分析过程中就大学生所处的环境需要认真地分析, 明确所处环境对大学生的特殊要求以及有利或是不利因素。然后, 收集相关的职业信息,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特别关注所学的课程或是参加的活动。最终鉴别出最适合自己的, 同时也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职业。

第三, 分析就业环境, 拓宽自我营销渠道。营销渠道是指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者领域转移时所经过的途径或通道, 它有效地将产品、服务以及使用者结合起来。同时, 为了充分利用和应用最佳的自我营销渠道, 不同的场合、人群中大学生都可以灵活的应用自我营销渠道。当然, 大学生的自我营销渠道不应该是单调的, 以及模仿别人的, 而是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营销渠道, 并在实施过程中分清主次, 全方面的准备。

第四, 依据企业促销手段, 合理实施自我促销。投递自荐材料是平面促销的最主要方式。因为自荐材料是毕业生本人亲自制作的, 其内容充分表现了自身特点、特长, 是真实记录大学生活与经历的书面材料。平面促销过程中最核心, 传递信息最集中的部分是自荐信, 其主要内容有:一是说明自身具体的基本情况;二是自荐信的核心部分, 即说明能胜任某项工作的前提条件;三是介绍自己的工作潜能, 表明自身可以将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四是附上相关材料或文件;五是表达给予面谈机会的愿望, 热切地希望有进一步了解的机会。

大学生“自我营销”是一个相对较为耗时且漫长的系统工程, 因此必须在大学生进校初期就开始着手实施。除了大学生本人自觉地营销以外, 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都有培养与引导大学生自我营销能力的责任。只有切实地发现大学生的特长与优势, 并且引导大学生进行市场实践调查与定位, 指导大学生进行符合自身要求的产品设计, 拓宽大学生自我产品销售的渠道, 辅导大学生“自我推销”技巧与能力等。最终, 大学生的“自我营销”才会是成功的, 学校生产的“产品”才会是适销对路的。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 分析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自我营销现状, 提出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自我营销的建议, 希望能够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自我营销,应届大学毕业生,营销观念

参考文献

[1]苏文平.自我营销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初探[J].企业经济, 2004.10.

[2]黎莉.新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自我营销[J].科技资讯导报, 2007.2.

8.浅析大学生自我管理 篇八

关键词:剖析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成才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25-01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据了解,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国内外不少专家都有过专门的研究和论述。英格里氏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波孟认为:“心理健康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我国傅连璋强调健康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因素:1.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功能健康,没有疾病。2.体质坚强,对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并能刻苦耐劳,担负各种艰巨繁重的任务,经受各种自然环境的考验。3.精力充沛,能经常保持有较高的效率。4.意志坚定,情绪正常,精神愉快。

而大学生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心理上的跨越,学习方向专业化、学习内容多元化、学习的自主性等学习上有了改变,而且在人际环境、角色心理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那么,究竟要怎么调试自己的心里,从而使自己能够较好的认识自己适应大学生活呢?这首先要剖析自我,给自己定位。

二、自我剖析

(一)性格分析。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人。平时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喜欢结识各种朋友,所以给人的感觉一般是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样子。可是,每个人都有着不为人所知的一面。也许是因为表现出来的坚强给我披上了勇敢的外衣,但实际上越是这种看似坚强的人越脆弱,因为坚强的外衣下掩盖的是不为人知的不堪一击。所以有时候会怀疑自己的这种伪装的坚强是否有意义,可总是在下定决心改变自己时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因为自我不能接受自己是个弱者的事实。

也许是自我心理因素所致,有时候会觉得因为我的这种外在的坚强会让大家认为我什么都可以做,任何刺激、打击都能扛得住,认为我是一个不需要顾及、不需要保护的人。可是时间长了,我的身心俱疲,我不再想要让自己成为强者,很少人能明白我是多么的需要被理解、被保护,我想要大声的向全世界呐喊出我心里的委屈,可事实确实总是把这些委屈偷偷藏在心里,表现出来的依然是没心没肺的坚强与乐观,也许这才是真我吧。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压抑的不正确的做法,可我深深的明白一点:不要因为自己不爽就连带别人遭殃,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到是可以改变心情,改变不了事实但却可以寻找另一种心态对待。总之,不要转嫁自己的情绪,这一点我确信是正确的。

(二)学习特点。学生的学习是狭隘的学习。冯忠良教授在《学习心理学》一书里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认为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学习区别有三:1、掌握前人的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2、从总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是以间接经验的形成为主,以直接经验的形成为辅;3、由于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断发展的时期,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

之所以提到这种特点与区别,我的主要目的是分析我自己的学习特点进而与权威的研究做比较以求异同。

我是一个学习比较自主的人,我认为一切你想要得到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主动接受与学习的效率远远高于被动接受。所以我的学习都会是自己主动接受室的过程。

虽然学生的学习很狭隘,但也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必然的包括适应社会能力及学习生活的能力。亦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认为不管是哪方面的学习,都不能脱离主动接受这一中心要点,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你才会有想要学习的欲望,才会想要主动学习与接受,因此不管是任何方面的学习,都一定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兴趣第一。

(三)人际交往能力分析。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中的固有特点及涉世不深,也必然的对于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障碍,比如认知错觉、性格障碍、能力缺陷等。大学的同学在生活习惯、性格、过去经验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校园内交往的主体同为面临艰巨适应任务而又缺乏经验的个体,双方的人际适应困难较为突出。

性格决定我的人际交往态度,我认为与人交往贵在一个主动。主动的与人沟通、交流才会让你更快的打入人群,拓宽你的人际关系面甚至人际关系网,只有这样你才会拥有宝贵的人力资源与人际关系。当然,圈子大了,那么冲突也越容易发生,在我看来解决人际冲突的关键是要相信一切冲突都是可以通过理性的建设性协商获得解决的,这也少不了一个主动:主动的弄清楚冲突的原因、主动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地面对错误从而主动的提出可能解决冲突的方法。

(四)恋爱心理分析。恋爱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交流,是男女双方相互倾心、相互爱慕,以爱情为中心培养爱情的社会心理行为。斯滕伯格认为不论人类的爱情有多么的纷繁复杂,它都是由三个相同的成分構成的:动机、情绪与认知。进而又将动机、情绪与认知三者各自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分别称之为热情、亲密与承诺。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一直相信会有最完美的爱情,即完全拥有亲密、激情和承诺。作为互相吸引的两性,生活中不可能缺少亲密与激情,但是我认为完美的爱情承诺确是最重要的,这种承诺并不是山盟海誓,而是一种基本的对人格、人性以及生活方面的担保,这是我们获得安全感所必需的成分。

三、塑造健全人格,走好成功之路

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在人格结构中,气质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人的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我是一个多血质为主体的人,平衡灵活善于交际,行为外向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多变。要塑造健全的人格,就要努力使自己内部心里和谐发展,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有效的把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从而使自己能更全面、主动的融入社会、适应生活。

参考文献:

上一篇:激光技术教学设计下一篇:证券投资模拟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