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的近义词

2024-09-27

抉择的近义词(通用14篇)

1.抉择的近义词 篇一

抉择的近义词

决定:①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领导上~派他去学习ㄧ这件事决定

决议:经一定会议讨论通过的决定。决议

选择:1.挑选;选取。 2.指拣选吉利日子。选择

挑选:1.从若干人或事物中找出适合要求的。挑选

选取:1.挑选取用。 2.谓选日成亲。取,通“娶”。选取

采选:1.古代的一种游戏。类似后来的选官图﹑升官图。采选

拣选:选择:~上等药材。拣选

遴选:1.亦作“遴选”。 2.挑选;选拔。遴选

抉择的造句

1、我赞成你的抉择。

2、他不得不在死亡和屈辱之间进行抉择。

3、里德说:“但如果美国人民必须要做出艰难的抉择,而他们每天正在这样做,他们的领导者也应该如此。”

4、对于园丁和消费者来说,这都不是个简单的抉择。

5、做出一些抉择是艰难的,但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强盛而富有活力的国家,我知道我们会成功的,我们只需要摒弃党派之嫌,团结一致。

6、对于那些认为他们的钱只是一种物品的人来说,价格的上涨,给我们大多数人带来了一系列艰难的抉择。

7、我想你确实是有两个事业机会,而且必须做一个抉择。

8、毫无疑问,媒体将再次面临这样的抉择。

9、即使国会做了这一切,我们仍然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10、自从土耳其1952年加入北约以来,土耳其一直希望永远不要在北约盟国和北边的邻国俄罗斯之间做出抉择。

11、你需要做的只是相信自己并且做出负责的抉择。

12、在真正的生活中,每个青少年都可以,而且应该要做出自己的抉择。

13、我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抉择。

14、“要是我们成功了,我们将首次把在奥斯威辛人们面对的种.种艰难抉择展现给游客,”他解释到。

15、这句话是指,民调会影响候选人的策略与选民的抉择。

16、你能解释自己的抉择吗?究竟发布还是不发布那些文字、录影或图片?

17、面对人生的抉择,你要慎重考虑。

18、在面对前途的抉择时,他一反平日,显得优柔寡断了。

19、但是没有谁能说清楚,怎么样的抉择才是更好的。

20、抗拒从严,坦白从宽,对于贪污者来说,何去何从,等待最后的抉择。

拓展资料

“观其纬说异端无不遵信,九流百氏罔知抉择,循世俗之浅见,以为夸多鬭靡之资,岂非惑欤?” ——明·王廷相《雅述》上篇

“爽林自为抉择,凡得若干篇,属余点定而行之于世。” ——清·戴名世 《〈程爽林稿〉序》:“

“(我们)难道还会赞美那种不起主观抉择作用,只像一面普通镜子那样,死板板地反映事物的艺术家?” ——秦牧《艺海拾贝·北京花房》。

在外国作家詹姆斯的笔下中,曾有一篇这样的文章《钓鱼的启示》上面就有“抉择”一词。句子: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

2.抉择的近义词 篇二

以上是《钓鱼的启示》中的一段话, 对于“抉择”一词的理解, 字典里的解释是“挑选, 选择”。这样教给学生理解也未尝不可, 但总觉得有些不甘, 因为字典里给出的这个解释已经无法真正体现“抉择”的含义。

如何准确恰当地理解和使用, 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这个词语, 区分“抉择”与“选择”的意思, 更加准确地使用呢?单纯枯燥的理解势必没有多大效果, 我给学生创设了几种使用“抉择”一词的情境:

一边是心爱的儿子, 一边是年迈的老母亲, 在如此紧要的关头, 他真的难以抉择。

在面临生死抉择之际, 他毅然决然地冲了上去。

经过反复讨论体会, 孩子们给出了这样更加细腻的理解:抉择是重要的难以做出决定的选择。经过这样的讨论感悟之后, 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紧接着,

3.关键的抉择 篇三

"让一个世纪可能只会出现一次的幸运溜走的人……"数字研究软件公司的格里·基德尔就是这个人。而紧紧抓住基德尔所错过的这个绝佳良机之人则是创立了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

盖茨回忆道:"当时有一位黑衣男子到来。我正好在家,亲自接待,而这个时间基德尔不巧正搭乘私人飞机出外游玩,由他的妻子负责招呼。"这个黑衣男子正是IBM的开发负责人。

1980年,独占万能电脑市场的IBM未能赶上个人电脑的流行潮,因而视个人电脑的开发为当务之急。硬件方面大致上没问题。但是,软件的开发有些忙不过来。所以,IBM想在既有的软件公司中选择一家合作方。候选者是两家:数字研究软件公司和微软公司。微软公司几乎独占了BASIC语言的使用;数字研究软件公司则称霸基本软件OS(Operating Systen)的市场。因此,IBM原来的打算是将BASIC交给微软,OS则交给数字研究。IBM的开发负责人到微软公司拜访时,盖茨亲自接待,而拜访数字研究软件公司时,负责接待的人却是基德尔的妻子。这位拜访者说:"我们必须订下日程明确的契约,盖茨符合了这项条件。"IBM终于决定,不只BASIC,连OS的开发都委托微软公司负责。在个人电脑方面,IBM的MS-DOS成为OS的世界标准,微软也藉此开始了爆发性的发展。

10年后可成为一流人物

东京通信工业(其后的索尼)在1950年,成功地使日产第一台G型录音机商品化。盛田昭夫负责将产品带到企业、大学、政府机构做展示销售。

东京艺术大学声乐科的一名学生对录音机性能的改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让盛田大感惊讶。不久,这个叫大贺典雄的学生亲自访问索尼,以专门术语对G型录音机提出建议。此后大贺就频频进出索尼公司。

大贺完成大学学业之后,前往德国柏林国立音乐大学留学。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参加了奥地利主办的莫扎特诞辰两百周年纪念音乐会并得奖。从此他便踏上一流的歌剧歌手这条康庄大道。

1959年,他中断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这年,盛田为了销售电晶体收音机,邀请大贺和他一起完成欧美巡回旅行。在从欧洲驶往美国的客船上,盛田盛情邀请大贺进入索尼:"作为音乐家,你是一流的。我想,你一定也能成为一流的经营者。不过,要做个经营者,最少要学习10年。如果你下定决心,目前你不到30岁,40岁之前必定能成为一流的经营者。请你现在就下定决心吧!"

大贺对盛田的话感到不解。他自觉是个声乐家,对商场丝毫不感兴趣,同时也不认为自己有成为经营者的资质。可是,盛田不断地说服他。或许盛田对大贺典雄的了解胜过大贺自己。

最后,大贺终于决定进入索尼,29岁即成为第二制造部经理。

大贺在1966年担任CBS新力唱片公司总经理,10年之间使销售额一路攀升为日本第一。1982年,他担任索尼总经理,开始他世界性的发展。

有人说:企业人工作的一半就在于培育人才。先走一步的人和后来者全然不同。盛田成功地扮演好这个角色,大贺则在关键时候做了重要的抉择。

没有期限的目标永远无法实现

1978年,有位年轻人非常谨慎地抱着一大包东西,拜访了夏普的奈良工厂。他在接待他的工厂主管面前打开布包,拿出一台将日语翻译成英语的电子翻译机,热切地说明机器的构造。这个年轻人说:"这台机器价值一亿日元,买不买?"

买卖成立。他以这笔钱作资金,三年后成立电脑软件流通公司。这个年轻人就是孙正义。当年他拜访夏普时,还只是个22岁的大学生。

从开始实现自己的理想到今天,孙正义对时间的安排非常严格。他早就立下志向,要当一位企业家。那时他还是大三学生,就要求自己每天要想出一个能够赚取事业资金的构想,限制时间是5分钟。

这项时间限制避免了他在学校的学习受到影响。

坚持下来,孙正义积累了数百个构想,其中之一是电子翻译机。

孙正义成立的软件流通公司相当活跃,成了资产达二千亿日元的商界名流。但这只是孙正义的出发点,他曾表示,软件流通公司21世纪的最终目的是在数字情报产业中成为世界第一。

正如拿着大包去售电子翻译机一样,孙正义对自己的发展有一个宏大的计划:"20多岁创立事业,30多岁赚得资金,40多岁决胜负,50多岁有所成就,60多岁时使其传承下去。"

这是一项以10年为一个阶段的伟大构想。

孙正义人生计划的实现,得益于"每天以五分钟时间想出一个点子"这种精细的时间感和"以10年做区分,展开事业"的大格局设计。所谓"最近"的目标设定与"尽早"的时间设定,可说毫无意义。一旦决定了目标,就必须决定"什么时候"完成,否则,没有期限的目标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成功人生不气馁、不懈怠

明治初期,某一个下雨的日子,一位在日本东京京桥舶来品店工作的14岁少年瞪着对面的钟表行发呆。

下雨天,所有店铺的生意都很冷清,店员们也都没什么事干。可那位少年却发现,对面钟表店的店员却很卖力地修理钟表。

"同样是卖东西,钟表店没有客人时也在做修理的工作,毫不浪费时间。"

这位少年因而下定决心,要开一家钟表行。他,就是世界有名的钟表制作公司精工舍(其后的精工)创业者服部金太郎。

很快,服部辞去工作,到钟表行服务,想要学得修理钟表的技术。但是,钟表行是不会马上教伙计技术的,必须先从打扫房屋等杂活做起。服部一点也不气馁、焦躁。

1881年,21岁的服部在银座开设服部钟表店。他致力于进口销售。他想,日产钟表的技术远不如外国,为了提升技术,服部认为接触更多的舶来品是条捷径。由于得到许多外国顾客的信赖,服部钟表店急速发展。

因为碰到技术极佳的人才,1892年,他的梦想实现了——开设了制表厂。对员工,他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不要急,也不可停歇!""不气馁、不停歇,一直往前进,总有一天会到达目的地。过急而不停歇,可能会因疲倦而失败。太急,就必须停歇!"

这话无疑也是在告诫他自己。

服部的话在100多年后的今天再次被叫响,为充满压力的现代人提供了情绪解套和生活调节的良方。

钓取人生一切财富的"一根钓竿"

连锁店乐雅乐的创业者江头匡一的职业生涯始于二战后担任美军驻日本基地的厨师。一年后,借结婚这个时机,他开始独立,做起以美军为顾客的生意。他勉励自已:"只要能够赚钱,任何买卖都要做"。他做过面包店、理发厅、计程车公司、照片冲洗店等等。

他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不断工作,终于积聚了不少资产。1954年,他碰到人生的逆境。6岁的儿子掉落自家用的池塘,不幸身亡。接着,国税局又来查帐,向他追缴6700万元的税款。那时,江头匡一数度萌生自杀的念头。

但江头匡一挺过来了。整整一年,他为了资金周转而到处奔波,终于付完了税金,可是,这时他已经心力憔悴,不知该做什么,一点气力、点子都没有。

偶然间,他看到了一本书上的一句话:"渔夫的一生就是一根钓竿。"他大受感动,重新振作起来。

此话之意就是说:人最重要的是能专精一项技术。

江头匡一开始省视自己走过的路。在此之前,凡是能赚线的生意他都插上一脚,但自己的"渔夫的钓竿"是什么呢?

"看到什么生意都想做终究是无法持久的;要选定其中一项作为人生的赌注"。那条道路江头匡一马上就找到了,他下定决心,往饮食业发展,与此无关者,一概舍弃。就这样,他建立了乐雅乐。

停止怨言,开始建设

出光兴产的创始者出光佐三的经营理念是──人生的资本是智慧胜于金钱。

1945年,二战结束刚刚两天,出光佐三就召集了东京筑地总公司的所有员工开会。此时的出光兴产面临着创业以来最大的危机。

二战中,出光兴产的繁荣景况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日本军队所到之处,必有味素和出光"。然而战后事态已完全不同,主要商品,如石油受到GHQ联合国驻日军队总司令部的统制,不能贩卖。在这种状况下,必须把驻在海外的两千名员工召回国。结果,薪水支付方面出现了窘况。虽然公司有"不得解雇员工"的基本方针,但很多职员都已做了最坏的心理打算。

会上,出光的发言却出乎众人意料。他激励员工:"停止怨言、开始建设!"没有一名员工遭到解雇。员工们都卖力工作,绞尽脑汁,参与印刷、电器制品的修护等。

一般组织的模式都是大虫(公司)杀小虫(职员)。出光的思考方向则正好想反。他认为,有公司,不一定会有好员工;有了好员工,才能使公司站稳脚跟。出光的理念是:只要依赖员工的自主性即可。

4.无悔的抉择 篇四

走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扛起青春的理想,摸索前行的方向,梦想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乡。----前言

阴霾的天空,灰暗的大地,苍山巍巍,大海呜咽,仿佛依旧在留恋着那开朗的笑容、闪光的青春、无悔的选择。她叫王媛媛,山东烟台籍选调生,我的战友,我的亲人,在25岁的花季妙龄离去,留给我们的是为理想的孜孜追求,对青春无悔的奉献。

当我看到王媛媛同志的事迹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媛媛的爸爸说,至今都不明白女儿为什么坚持选择这条路,但是我明白,那是因为梦想与责任。因为她的事迹,我为选调生这支队伍感到骄傲;因为她的精神,我为选调生这个称号而感到自豪;因为她的事迹,我为选调生这个团队而倍加珍惜。你清脆甜美的声音时时萦绕在耳边:“人的价值不在钱的多少,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简短朴实,却铿锵有力。你用青春追寻人生的那份纯真,你用生命诠释信仰的那份坚定。从你身上,我读懂了今日中国大学生肩膀上承担的责任,看到今日中国青年对共产主义理想的那份追求,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努力拼搏,奉献自我。而今斯人虽已离去,风范长存。我们将继续追随你的步伐让青春无悔,让人生无憾。

我们的梦想,不是选调生这个好听的名字和好看的帽子,不是拿它作为跳板去获取什么,而是作为一名心潮汹涌、热血澎湃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一名80后共产党员,能够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为人民做点什么。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能够战胜强敌、取得胜利,靠的是干部与群众一起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解放后,我们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靠的是干部与群众一起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邓小平同志曾经指

出,“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无论多么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比不上看到人民群众多增加一些收入那样高兴,都比不上在村里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工作那样开心,都比不上看到蒸蒸日上的新农村建设场景那样负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从王媛媛同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个齐鲁大地大学生的影子。放弃去烟台工作的机会,谢绝县直部门的三次调动,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选调生是放得下身段,耐得住清贫,经得住磨练的。心系百姓,才愿扎根基层沃土;胸装大志,才知基层的天地最广阔;无私奉献,才有魄力做出如此选择。对于我们而言,基层这片沃土让我们茁壮成长,基层这个熔炉给我们更多磨练,基层这所学校教给我们更多经验,基层这个大家庭让我们和人民群众建立深厚而真挚的感情,投身基层。请党和人民放心,走上选调之路,我们义无反顾。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个王媛媛走了,无数个王媛媛将会继续沿着她追求理想的道路继续前行。她的精神已经成为一盏启明灯,为每一个选调生指引前进的方向。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选调生的内涵,用闪耀的青春彰显了80后的绚丽人生,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广大干部、青年树立了一面鲜艳的旗帜。

5.抉择的美文 篇五

有些事情,要做就要趁早,有想法了,就一定要去做这件事情,请记住,一定会有人出来阻拦你,告诉你“这不行,那不行,你不适合”等等种类的话,或许你会心生害怕,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你身边有太多的人关注你的生活,仅仅是因为他们都希望身边的人都比自己混的差,包括你。

其实,我们面临的.选择,现在不做,而过后或很久,是否回忆起来,默默的笑一笑,心里说上一句,如果当初我那么做了就好了,但是,人生怎么会有如果,错过的就是错过了,下一次,当你面临抉择的时候,你还会出现跟以前的一样境界。

人一辈子改变自己的机会,只有那么短短的几个,当你原本有机会改变现在生活的时候,可是你选择了犹豫,犹豫来犹豫去,最终还是放弃,我不知道你在犹豫什么,是怕选择还是怕失败,其实,你本一无所有,成了你改变生活,失败了无非还是现在的一种生活,你觉得这个选择题很难吗|?

最后,引用朋友圈里面的一句话:大海里不缺一滴水,森林里不缺一棵树,社会不缺一个富豪,建筑不缺一栋豪宅,路上也不缺一辆豪车。

6.心灵的抉择散文 篇六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如血的残阳中,荆轲饮尽了最后一杯酒,告别太子丹,消失在夕阳的背后,走上刺秦的不归路,生命化作天边的彩虹,横亘历史天空。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面对四面楚歌,曾经不可一世的项羽,慨然泪下,在秋雨暗淡的深夜,发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惦念,最终,选择了乌江自刎,让人感叹。虽然斯人已去,但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至今让后人敬佩。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山河破碎如风中飘飘柳絮,面对生死抉择,文天祥依然选择了舍身而取义,用生命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壮歌。

人生于世,莫过百年,孰能无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或轰轰烈烈,或谨小慎微;或放浪于形骸之外,或寄言于一室之内;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视权利如樊笼,走出官场东篱采菊,南山逍遥,从此,诗意一生,快乐一世,这都是心灵做出的属于自己的抉择。

是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曹孟德,选择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大业,他横槊赋诗,胸怀天下,壮哉伟哉!

是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选择了兴复汉业,辅助刘氏的道路,他忠心贯日,运筹帷幄,感天动地!

是那壮怀激烈,怒发冲冠的岳鹏举,选择了精忠报国,抗金为民的`人生,他舍身忘死,魂化日月,青史留名!

即使风云如晦,天地昏暗,危难重重,也要发出呐喊,那是鲁迅勇敢的抉择,他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即使命运如鬼,世界无声,灾难压顶,也要绝处逢生,那是贝翁的无畏的抉择,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心灵的抉择,是凤凰浴火之后的重生,是蝴蝶破茧之后的世界,是花落之后的花开,是日落之后的日升,是生命的绝唱,是对光明的执着。

我选择,我无悔!

7.浅析呼啸山庄的矛盾抉择 篇七

呼啸山庄中主要人物的冲突、矛盾集中体现在希斯克利夫、凯瑟琳和林顿三个角色之中。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二哥人物主要的矛盾抉择在于永不妥协, 最终二者的矛盾抉择结果为对超人之爱的和解, 凯瑟琳和林顿之间的矛盾抉择也是以林顿的让步为结果, 作品中最突出的矛盾冲突抉择是希斯克利夫的放手。

1.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悲剧矛盾抉择

小说的主线也是高潮片段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 尤其从二人离别到凯瑟琳这一人物的离世, 之后希斯克利夫在煎熬和矛盾中向林顿等两家寻仇, 人物在绝食梦游的中穿插了第二代人的爱恨情仇矛盾冲突。作品后半部分作者别出心裁的加入凯瑟琳的鬼魂情节, 上演人鬼情未了的惊天地泣鬼神的情景。“我希望我能抓住你”“一直到我们俩全都死了 ! 我不应该关心你受了什么罪。我不管你受的什么罪, 为什么你不该受罪 ? 我就应该这样, 我入土以后, 你会忘了我吗 ?——你会快乐吗 ? 过了二十年以后, 你会这样说吗 ?——“那是凯瑟琳 ·恩肖的墓”。

从小说中的原文段落中可以看出凯瑟琳的矛盾抉择的根本原因是他代表的是一种追求, 追求超越世俗的不同背景、道德伦理甚至是肉体等观念的爱情, 追求自我解脱和一种超脱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爱。凯瑟琳离世后任务的矛盾并没有因此结束, 反而以灵魂的人物设计形象继续出现在作品中参与并强烈影响人物希斯克利夫的精神和行为方式。这种灵魂的参与式情节设计甚至作为一种主控力量参与小说中的人物矛盾冲突抉择过程。“所以他永远也不会知道, 我是多么爱他。而且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长得漂亮, 耐丽, 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从这段人物角色的话可以看出对于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抉择在于他追求的长相厮守的爱情却因为凯瑟琳的逝世而无法实现。凯瑟琳的鬼魂是主动而积极的从不同方面影响希斯克利夫, 因为怀念家乡才有了小说的名字呼啸山庄。在文中甚至出现他祈求凯瑟琳的鬼魂缠住他的话语, 读者感受到的是希斯克利夫内心强烈的矛盾和激烈冲突, 他并没有忘记曾经被凯瑟琳因为贫困的借口而分手, 但是他转移了这一矛盾到林顿家族, 一切因为林顿的富有。凯瑟琳之所以选择林顿并不是因为林顿的财富更多的是因为林顿的儒雅而高贵的气质, 本质上凯瑟琳对精神上追求也是造成她与希斯克利夫的矛盾的重要原因。希斯克利夫的重要矛盾在于误以为凯瑟琳和他一样的愿意享受生命的荒原野性。他误以为这是他们互相吸引继而深爱的原因。他本质上与贵族气质的林顿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 凯瑟琳的双重性格也是她前后矛盾的地方, 先选择希斯克利夫后选择林顿也是作品矛盾的焦点。两个人因此互相冲突互不相让, 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可调和, 因此作品矛盾抉择也是斗争贯穿一生。凯瑟琳的追求和双重性并不是错误, 矛盾的结果不重要, 抉择过程才是展示她追求的果敢, 才会动人心弦。

2.凯瑟琳和林顿的矛盾抉择

凯瑟琳的双重性格导致她前面弃希斯克利夫后面和林顿结合, 代表的是两种不同力量 :一种是和希斯克利夫互相吸引互相结合的火热激情, 是原始的荒原文明力量 ;另一种是林顿身上的贵族品质所代表的典雅的上流社会文明力量。这两种不同本性的力量会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矛盾抉择。

凯瑟琳小时候在林顿家族时可以强逼自己按照贵族的所在环境和规矩表现出一个淑女的贵族少女形象, 从而赢取林顿家族的认可。当凯瑟琳回到家乡呼啸山庄时候便爆发内心所在的原始激情所在, 到处疯跑表现得很彻底的反面贵族形象。林顿拜访呼啸山庄时候被凯瑟琳的一系列的粗暴行为所震惊, 处于爱情的林顿迷失了正确的判断, 固执地认为这个前后截然不同的饿凯瑟琳形象只是凯瑟琳的冲动并不能代表她的全部。

不幸的是, 凯瑟琳的双重追求导致她渴望自由的爱情但又不愿意被约束, 他喜欢林顿的儒雅品质, 但内心矛盾的是她更接受希斯克利夫的所代表的真实。这种内心的矛盾抉择导致她希望林顿接受希斯克利夫, 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读者也可以理解这种强烈的对立感。三方不可调和的矛盾抉择是不可能达到三人满意的, 只能以戏剧冲突的文学方式处理。林顿从开始的宽容和固执认为凯瑟琳好, 不断的由于矛盾加深而逐渐忍无可忍, 最终选择去追求伊莎贝拉, 展示的全面的内心抉择历程。凯瑟琳并不会矛盾的加深而退让, 不断的绝食至精神错乱, 这是凯瑟琳内心的矛盾抉择结果。结果感动了林顿, 引起林顿发的反思, 意识到他自己所作所为是在伤害凯瑟琳, 与自己最初的目标背道而驰, 知道凯瑟琳逝世。因此小说中也写到他把教育凯西作为自己的本质追求, 也是矛盾抉择的最终结果。

摘要:《呼啸山庄》各个人物内心矛盾的抉择历程, 全面阐释有小说所蕴含的悲剧性, 作品角色身上所具有的那些品质与人物内心的矛盾尤其是凯瑟琳的双重追求的矛盾是小说的价值和精彩所在, 本文通过分析三个人物的不同内心矛盾冲突历程, 尝试讨论悲剧作品中人物内心的矛盾抉择对作品悲剧性的影响。

关键词:呼啸山庄,矛盾

参考文献

[1]陈艳荣.《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悲剧命运分析[J].硅谷.2010 (06)

8.命运的抉择 篇八

“那你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大家的起哄中,胖女人讲了起来。

那年她才14岁,在体校练习打排球。一天,解放军某部到体校来选排球苗子,一眼就看中了她。但是,政审却遇到了麻烦,她的父亲因为给领导提意见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已被捕入狱,这在那个年代可不是一件小事。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她的父母必须离婚,以证明她们母女俩政治上的清白。她回家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沉默不语。第二天早晨,她看到母亲的头发竟然在一夜之间花白了!

“孩子,我知道你很想参加这个排球队,但在你父亲和这份职业之间,你必须做一个选择!”母亲艰难地说。一边是多少人争破了头都抢不到的机会,得到这个机会就有了令人羡慕的未来;一边是身陷囹圄的父亲,因为他,家人受尽了屈辱。在这个抉择面前,母亲也犹豫了,无奈之下,她把选择的权柄交到了女儿手中。而女儿,其实从来就没有犹豫过,在告诉母亲这件事情的时候,她就声明过了:“妈妈,我爱爸爸,我知道你也爱爸爸,我们都相信爸爸不会是那样的人。我不参加排球队了,我要爸爸。”这样,她理所当然地被刷了下来。而那一批被录取的人中,有好几个今天都拥有了很高的军衔。

听完这个故事,有人问胖女人:“你后悔吗?”“不后悔,我现在不是挺好吗?去年我老爹老妈过金婚纪念,还提起这件事来,好像还哭了。”

中午的时候,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来给胖女人送饭,她就是胖女人的母亲。看着女儿大口大口地吃饭,母亲的眼神里满是慈爱。

9.人生的抉择作文 篇九

我仰望无垠的穹苍,仿佛看见了亿万光年的星云,发出的竟然是千年的光芒。我仿佛看见了被贬谪的苏轼,看到他面对生命转折从容不迫的应变与气魄,在黄州路上他选择勇往直前,不退缩,“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激起了千百万人内心深层的回响;我也仿佛看见了站在卢比孔河畔的凯萨大帝,一生戎马倥偬驰骋沙场,面对千万个战场上严峻的考验,看他如何运用高超的智慧化解一次又一次的危急,看到他面对转折时的果断与坚毅,那一声响亮的决定,成就了古文明的光辉,也成就了人类历史上耀眼的亮点。

繁星在闪耀,好似在对我说:“你呢?你呢?”站在这转折的渡口,前人的帆影已远航而去,汹涌的潮水沾湿了我的衣襟。我知道,遭遇到意外与挑战,需要我开朗乐观的心和坚定不移的意志克服困难。而这一切皆源自于对生活的信心与态度,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萎靡的音符;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热烈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暗的色调;人生如一棵树,应该多一些新鲜的翠绿,少一些凋零的枯萎。生命操之在己,在这条人生路上,会有许多交叉路口,抑或是伤心低潮时的无助,面对路口,要能勇敢地接受,少一份盲目的慌乱;遭遇误解,要能机智地化解,少一分无理的辩解,人生路无限延长在远方,沉溺在遽变的惊恐或自伤自怜中,将失去往前走的果决和勇气;坚持到底,才能开创新的康庄大道,唯一不变的是那颗坚定的心。

10.难忘的抉择作文 篇十

人生,这一个神秘莫测耐人寻味的名词,他是从年幼时许的一个承诺,也许,注定做一个平凡的人,但,这不是所谓的命运安排,而是人生路的抉择!是一种在古时早有的“鸿鹄之志”与“锲而不舍”的择决。

我认为决择是一种精神,似革命先烈李大钊明知北洋军早已怀疑他是共产党而毅然选择继续留在北京为以后的革命事业播下“种子”如今,昔日的“种子”顽强绽发。在东方!属于中华民族的崛起的曙光!“种子”——马克思列宁思想,共产党的启蒙思想,由李大钊用生命谱写的生命乐章,生与死,他选择了死,换来了共产党的思想启蒙,他是思想的.传播者,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典范!李大钊的抉择是锲而不舍的肯定,是可以关系到人生最终的结果。

抉择同时也是一种勇气,在商朝最后一位王有一个嗜好,就是杀人为乐、以杀奴隶为主。有一次,他派人准备一个是蛇的池子,他要老奴隶和一个年轻的奴隶游过这池子。老奴隶是一名懂蛇性的奴隶,他对年轻人说:“小伙子,不要怕,游的时候全身不能发抖,否则蛇会咬你的,年轻的奴隶心想太简单了,结果,老奴隶临危不惧,一口气游了过去,而年轻奴隶则看到蛇全身发抖,迟迟不敢下去,最终,被活活推下去,失去了生命,年轻的奴隶比老奴隶身体强壮,最终还是被咬死。说明了他胆怯,不敢去尝试,老奴隶凭借经验和勇气游过了凶险的蛇池,说明了他有一种抉择心的勇气,是抉择的一种实质。

11.志愿途中的抉择 篇十一

张扬的青春缓缓收场

2007年9月,高二(384)的班牌上多了一横:高三(384)。一切都没变,我们却悄然无声地成长着。都说不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所以那年的我们重整戎装,只愿愈加从容地走进那片没有硝烟的战场。

然而,有时生活会固执冷漠地摇醒我们:其实经历了高考的人生也不一定就是完整的。2007年的高考成绩让我成为了失败者,留给我挫败和遗憾。我所有的骄傲在那一刻全部殁灭。分数不理想,仅高出本科线5分(2007年湖南文科二本省控线是526分)。这个成绩正好游离在录取边缘。如果命运垂青我,我会迈入大学的校门,而稍有闪失,我便注定名落孙山。就这样我在酷暑里忐忑不安,两本《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在手中磨出了片片尘埃。平静许久的心也不能自持地不断发酵、膨胀,仿佛要冲破皮囊。高考,我的高考,就那样缓缓收场,并没有从前憧憬的那般遥不可及的高贵,并没有从前想象的那般让人放肆地张扬青春。然而,它能让人魂断蓝桥惨败而归,也能让人带着辛酸的骄傲打开凯旋之门,还能让人坚强地擦掉眼泪继续奋斗。

成长的契机

六月的天气热得人心直发慌。妈妈安慰道:“没关系,我们好好分析一下志愿填报指南,我发现有一些学校今年有降分的趋势呢!”我缄口不语,想到退缩。“我还是去复读吧。”诚然,谁又能确切地知晓“复读”二字对已经历过高考的学生意味着什么?我一度感到恐慌。看着那张单薄的志愿填报表,望眼欲穿。 本的三个志愿让我望洋兴叹,二本的五个平行志愿就如五根手指一般急需我来分个高低长短,亦更像五指山般要将我压在身下,只能看别人千帆相竞。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北岛对世界的宣言突然给了我无形中的力量。是谁目光如炬,步伐坚定,是谁告诉我现在要做的不是后悔、不是忧愁、不是仓皇,更不是逃避。搏回才是真理!我拿起笔来,经过深思熟虑,挑选出几所前三年的分数比二本分数线均高出五六分左右的学校。第一个志愿我填上了湖南长沙的一所大学。随后,我查找到外省有两所学校也符合这个要求。湖南科技学院作为我的保底志愿填在了第四位。虽然学校名气不大,但我清楚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也无关于那些表面的硬件设施。即使全世界都认为它是草根学校,自己也要明白:在未来,人们并不会把你的能力与学校的实力划等号。所以阳光普照,我只为求学而去;充实头脑,有一图书馆和自身的努力就已足矣。

真正让我迷茫的不是会被什么大学录取,而是不知道该如何选取专业。在我填报的四所院校中,前三所大学里的招生专业中没有我所热衷的新闻专业,只有第四所院校湖南科技学院开设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之所以没有把有我心爱的专业的院校放在前面,是由于我们填报志愿的方式是平行志愿,而且前面三所院校以往录取分数都比湖南科技学院要高,感觉那三所学校可能要好些,虽没有新闻专业但里面的法学等专业也让我可以接受。我个人觉得,专业的选择比学校的选择更重要。若要我去 所高校学习我毫无兴趣的专业,我宁愿复读,然后再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直至触碰苍穹。所以当爸妈劝我考虑将第四所学校换掉时,我毅然拒绝了。对他们述说完理由后,我害怕再次被反对。可是当我犹豫不决地将填好的志愿表拿给爸爸妈妈看时,他们拥抱着我说道:“我们永远相信、支持你的决定。”我抬头望天,一片明媚。独自人前往学校。老师的办公室早已人满为患,我略带胆怯地将志愿表递给了班主任。班主任心领神会,微笑着说:“坚持自己的梦想,你终会成功的。”数日里绞尽脑汁,结已解开。当我将最终的志愿输入电脑,按下“确定”键,与身边的老师和同学相视一笑,豁然开朗。阳光透过玻璃折射入眼睛里,闪起点点星光。

启程生命之舟

接下来的日子便是等待。等待的过程是焦急漫长的,像跌入了另一个谷底,就如《等待戈多》里的两个流浪汉无意的一瞥,便看不透红尘,只剩无止境的静默。经历了高考的人生也不一定是完整的,就因为你必须还要经历中间这一段等待的过程。谷底亦有别样风光,在这里,蛹化成蝶、凤凰涅槃,不断强盛自我,才能笑看人生。

七月的一天晌午,爸爸将一个红红的快递信封递给我。我定睛一看——录取通知书!眼眶湿润,不由自主。我成为了湖南科技学院新闻系的一名新生!虽然不是我最初的梦想,但是崭新的求学之路已为我敞开,还有更为漫长艰辛的旅途等着我去挑战。七月流火,八月未央。心里紧绷的那根弦终于稍稍松弛了下来,高三路崎岖,我已坦然走过。

12.品牌化运作的困惑与抉择 篇十二

品牌化运作的困惑

在运作品牌这一决策问题上, 很多企业都是赶着不走、牵着才走。总是等到竞争对手抢先一步, 才被逼无奈地研究如何运作品牌, 而此时已经错过了做品牌的最佳时机。对品牌的系统化运作理念和方法知之甚少, 这是影响企业和个人品牌化运作进程缓慢的主要因素。

有些人明知道品牌运作对个人和企业的好处, 却不愿意去做。原因有二:一是做品牌需要言行一致, 说到做到。不是真诚正直的人无法建立个人品牌, 不是真诚正直的企业也无法建立企业品牌;二是因为做诚实的品牌其成本投入会相对较高。有些人明知道自己说谎、犯规是不对的, 可还是坚持去做, 是因为此类行为可以让他付出的成本更少而收益更大。尽管品牌化运作要比非品牌化运作多支付一些成本, 但从长期来看, 品牌化运作收益也更大。所以说品牌是企业和个人最理想的投资模式。

品牌化运作的抉择

一般情况下, 专业性服务类企业塑造个人品牌会更有利于业务的推广。相对于公司实力来说, 客户更看重一个人的专业水准。明白了这一点, 我们就能够理解, 为什么国际最著名的策划、咨询类公司的企业商号都用创办者个人的名字来命名了。它们通常先是依靠创办者的个人品牌把企业品牌发展起来, 然后再凭借企业品牌的巨大能量和张力来发展全国的连锁经营。

高科技、商贸类的企业通常是适合做企业品牌的, 比如海尔、联想、沃尔玛等。海尔的一些产品即使打很少的广告或不打广告也会卖得很好, 人们自然会认为, 像海尔这样的企业, 推出的产品怎么能不好呢?这就是企业品牌的优势。

而生产一般性产品、日常消费类产品的企业, 一般适合做产品品牌。人们通常只会关心这类产品的使用价值, 至于这个产品是哪个企业生产的, 人们一般不会关注, 因为购买此类商品的风险度并不高, 人们也不愿意考虑太多。

品牌的互动共生

品牌化运作的前提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选择主推个人品牌、企业品牌, 还是产品品牌。当然, 三种品牌的同时推广、互动共生, 才是最为理想的。

三种品牌可以同时推广、互动共生, 但一定要分清主次, 千万不能平均用力。例如海尔这样的企业, 它是适合做企业品牌推广的。海尔的品牌建设就要重点推广企业的“真诚到永远”, 海尔在为消费者服务时, 领袖张瑞敏在公众场合的表现无不体现这一标准。张瑞敏通过出席论坛、演讲、电视访谈等活动, 在提升个人品牌的同时, 也为海尔的企业品牌建设贡献了力量;海尔企业品牌的成功推广, 同时也提升张瑞敏的个人品牌升值。这就是个人品牌与企业品牌的互动共生和良性循环。

实现企业品牌、个人品牌与产品品牌的互动共生并不难, 关键是看企业的领导者在建设品牌这个问题上, 有多大的决心和斗志。

说到个人品牌, 很多人会认为是领导者的个人品牌, 其实员工的个人品牌建设也不能忽视。我服务过一个客户, 是一家商业企业, 这家企业就推出了品牌员工评选活动。因为有些营业员服务好, 顾客就都愿意到她这儿买东西。虽然她只是卖服装, 可顾客想买家电时也要到她这来咨询一下。显然, 顾客相信这位营业员是值得信赖的, 也相信她对商品知识和销售政策的掌握是全面的。看, 这就是品牌员工的魅力。

很多企业不敢推动员工的个人品牌建设, 害怕这些员工既有能力同时又能笼络大量的优质顾客源, 说不上哪天就会跳槽到竞争对手的企业, 或者自己另立山头与企业对着干。其实, 这样的担心和忧虑只能困扰和折磨无能的企业领导者。作为一名领导人, 如果你有培养人才、帮助员工建立个人品牌的能力, 那还担心公司会缺少人才吗?如果为了留住人才而限制员工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这于企业的发展又有何益呢?

13.艰难的“抉择”作文 篇十三

当你突然发现这样的一种情况,突然出现在你的生命当中的时候,你可能也会一瞬间手足无措,但是接下来你应该让自己更加镇定起来,因为你需要做出更艰难的抉择。

哪怕事情已经发展到无可抑制的地步了,你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未来做出自己最坚定的那个选择。

也许,那一瞬间,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都是有限的,但是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会动摇人心的。

就好像那么长时间,我们都去参加那些构成比赛,实际上都是为班级争光,但是他们内心所想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想的是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荣耀,反正自己闲着也没有事做。

又何必把机会拱手让给别人?

也许你在和他们争斗的过程当中没有多少胜算,但是即便如此,为了争那一口气,你也不能轻易放弃这样一个机会。

14.大学组织的利益彰显与价值抉择 篇十四

一、价值与大学组织的价值

对于价值的定义, 一种普遍的理解是客体之对于主体的效用和意义, 即客体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 是否同主体的诉求相一致, 为主体服务。由此可见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 它表明了主客体之间的意向性;价值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只有在关系中才能把握其内在的属性。当我们面对事物进行好坏的区分时, 就已经赋予了我们主观上的价值判断, 这种主观性判断是价值的一个显著特征, 也就是说价值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人的主观评判才会产生价值的表露。这里解释了人们对待同一种事物, 由于主体的感知、观察的视角以及情绪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着价值的相异。然而, 人的价值观念也并非完全存在于主观臆断, 它总是基于一定的标准表现出来, 如书籍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享受, 除了因为有了渴望读书的人之外, 书籍还在一定的标准范畴内让我们感受到它的有用性, 这种标准就是价值的客观性——从历史、环境的发展和实践中汲取的客观属性。

大学同样是具有价值信念的组织, 大学作为客体单元, 其价值表现在对于诸多主体的功用、对于大学本身发展和变革的促进上。从历史的进程来看, 许多理论家对于大学定义本身也包含着种种价值倾向。纽曼强调“大学是一个重视教学、传授知识的场所”[1], 弗来克斯纳说“大学是批判性估价成就和真正高水平地培养人的机构”, “大学本质上是做学问的场所”[2]3。克拉克·克尔则认为“大学是一个不固定的、统一的多元化巨型机构”[2]12。这些对大学的论述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出大学组织所具有的价值。然而, 对于大学的论断远非如此简单, 正如斯坦福大学人文学教授罗素·伯曼所写的, 今天的文化怀疑论者“无法想象一种不与权力相勾结的知识, 一种不依赖于五角大楼的科学, 或者不是仅仅由个人利益驱动的教师”[3]95。在当今的社会中, 大学除了客观地追求知识之外, 还要服务于广泛的经济、政治。政府通过资源的控制逐渐充当了大学研究的赞助者、促进学生数量增长和改变其构成的因素、宏观调控者、批评者和同盟者诸多角色。这恰恰也应验了阿什比的那句话, “大学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环境就是对大学产生各种影响的外部力量, 大学除了依靠自身学术本质的动力前行之外, 还无可避免地接受了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影响。面对如此众多的诱惑, 大学何去何从?这正是大学组织价值信念中的核心问题。

二、利益:组织中的价值关系

关于利益的定义, 有着方法论上的困难。除了因为利益本身有着不同学科角度的解读之外, 还由于在利益的本质上有着模糊的认识。一般认为利益和需求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利益和需求不同, 就像每一个人都有着形式不同的冲动和欲望, 但是并非所有的欲望都是符合他 (她) 的利益一样。并且, 利益表现为对人或群体的有益性, 而欲望则有好有坏, 是一种纯粹的情绪反映[4]。所以, 从根本上来说, 利益仍然是一个关系范畴, 仅仅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存在都不能完整地理解利益, 这个关系范畴集中体现了价值关系的性质。在大学组织中也同样有一个普遍的价值关系, 即利益关系。大学是学者、学生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依存的共同体, 其利益的彰显总是大学组织价值选择活动的直接的、自觉的目的性基础。不管大学作为主体是否意识到, 它总是把利益作为衡量自己与他者关系的一个尺度。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希望大学是一个通过真正的思考和生活来发现自我的地方。“大学是这样一处所在, 在这里, 凭着国家和社会的认可, 一段特定的时光被专门腾出来尽最大可能地培养最清晰的自我意识。人们出于寻求真理的唯一目的而群居于此。因为这是一项人权:即在某个地方人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探求真理, 并且是为真理而真理。”[5]雅斯贝尔斯所试图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利益, 这种利益是“自为”存在下的诉求。雅斯贝尔斯的利益是超脱的, 他的为真理而真理的利益诉求就如同常常提及的为知识而知识一样表现出强而有力的自由信念。在这一信念的支配下, 大学可以奋然不顾任何企图剥夺这项自由的人。而社会改造的提倡者则对这种利益不以为然, 他们认为机构的独立自主并不是一件大事, 因为它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他们有时声称对独立自主的追求代表着既得利益者的政策, 并指出:机构独立的思想, 同为知识而知识的思想一样, 是一种欺骗, 忽略了文化机构服从于统治精英的利益这一事实。他们宣称, 大学传统上对机构自主性的要求体现了维护特权阶层的特权的要求, 不削弱大学的独立性, 就不可能让大学服从于社会改造这一外加的要求[3]94。概而言之, 围绕着大学组织的价值关系始终处在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下, 它是与组织内外的各种利益诉求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 利益的满足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人们满足一定的客观产生的需要的集中的持续较长的目的;……这种满足引起人的特别注意和不断重复的、有时是更加增强的要求”[6]。通常表现在经常不断地、非常有力地、坚定而又往往充满激情地追求满足这些需要的人的活动上, 人们以此使利益发挥作用和得到实现。历史上大学职能的漫长而又持续性地演变也恰恰说明了这一利益的动态性特征。当然大学组织中的利益还通过环境对主体的一定系统的影响而产生。当大学从追求由学术本质而宣告的共同利益转向追求组织的私利后, 大学的价值、理念和任务就变得异常模糊。但是无论怎样, 类似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造卫星给美国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刺激以及当前我国面临冲击世界一流大学所赋予的使命都将使得大学在动态的环境面前无条件地服从, 然而这一切又都蒙上了功用利益的色彩。

三、历史与现实:大学组织的功用利益倾向

19世纪的功利主义学者约翰·穆勒曾经强调, “承认功用为道德基础的信条, 换言之, 最大幸福主义, 主张行为的是与它增进幸福的倾向为比例;行为的非与它产生不幸福的倾向为比例”[7]。这一在伦理学领域的定义与其他一些功利主义学者所主张的一样, 把“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关心个人利益发展的标准和目的。穆勒始终坚信实用性是社会的理性基础, 以实用为准则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 而其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和定位的问题。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 自中世纪开始, 大学就并非是完全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虽然在13世纪, 教皇帮助大学摆脱了教会和世俗的地方政权的控制, 并核准大学的自由和豁免, 这一期间几乎所有古老的大学都得到教皇的特许权。但是, 教皇的态度并非毫无私欲, 它的一个明显的主导思想就是大学应当保留为教会机构, 行使宗教的基本职能, 服务于教会。正如布尔日大主教于1286年对巴黎的教师讲道, “今天我们所处的职位, 明天将属于你们。实际上, 我不相信今天我们中间哪位高级教士不是出自于大学”[8]。及至14、15世纪, 大部分大学开始由君主国家创办, 大学的价值取向在完成其知识使命的基础上也进而为国家官僚机构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仆从。同时大学也试图涉足参与国家层次的政治。中世纪的大学学者对政治问题最为敏感, 他们具有一种责任感, 即不否认现存秩序的合法性, 而认为教师的使命是帮助这一秩序带至最完善之境界[9]。大学对于政治的广泛热情在中世纪末引起了君主国家的惶恐, 这也间接宣告了大学自治的终结。在巴黎, 对于大学来说再也不能指望国王的关照, 国家极力地将大学的特许权加以限制, 或者加以说明这些特许权并未超出皇家的共同法律, 国王当然乐于将大学特许权与公用与公益联系起来。流行的说法是, “巴黎大学是法兰西国王的长女”[8]133, 这既体现了皇家的关照, 又表示了大学的依附。18世纪启蒙运动以后, 大学的功用特征则体现在将科学应用到工业革命中来。如苏格兰的大学顺应时事, 改革课程设置, 增添更现代更实用的课程, 并与制造业建立了联系;大学中的公开讲座主要针对工业中存在的问题, 而格拉斯哥大学的公开讲座更是吸引了当地的工厂主。19世纪, 作为洪堡改革时代的柏林大学虽然在洪堡理念的指引下提倡学术自由, 反对国家对于大学的干涉, 但是就改革本身而言, 却是基于1806年普鲁士军队在耶拿战场上大败于法国之后, 由强烈的政治民族主义所激发的教育改革。所以就初衷而言, 大学的利益指向依然是功用性的。另外, 洪堡一方面提倡自由, 另一方面却使柏林大学与普鲁士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坚信办大学是国家的职责。由此可见洪堡本人内心也相信完全独立于国家的大学是不可能生存的。19世纪中叶, 随着实用主义哲学观的盛行, 逐渐强调对知识的探索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所以美国高等教育自南北战争以后, 在工业化、城市化等社会发展主旋律的影响下, 也步入了“销知入行”的实用主义轨迹。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莫里尓法》与赠地学院运动。这一时期的美国大学的发展不仅拓展了大学的职能, 而且使得大学的功用利益倾向愈发凸显, 大学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也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进入20世纪以后, 尽管传统自由主义将大学视为带有自主性的领域, 人们在大学里还能够拥有自由和真理的追求、对社会的批判论争, 但现实是高等教育正在融入到与国家社会利益紧密相连的政治—经济网络之中。随着整个社会各个层次的合理化, 教育制度也进一步扩张以吸收新的物质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 创造新的拥护者, 以及培养与公司、政府和军队的伙伴关系。大学内部的学术工作、课堂社会关系和权威机构都受到了经济利益集团和官僚利益集团的深刻影响[10]。至此, 艾伦·布鲁姆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中所描述的自我封闭的学者团体的理想和只受制于那种理性和公正的更高价值观似乎已处在边界之外, 大学必须反映那些决定较大的社会发展方面的利益。而克尔所强调的“多元化巨型大学”, 其知识生产被功能性地融入了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结构之中。克尔认为大学处于多元化兴趣网络中心, 这一网络要求知识产业为其服务。大学校长的主要任务是调节和培养这些兴趣, 目的在于使学院能有效地追求它自己的利益。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大学无论“从地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正在与外部世界相融合”[11]。与旧的、象牙塔式的学术生活相比, 现代大学需要将它的努力与工业制度联合在一起, 这种联合是前所未有的。大学不但没有自主性, 或脱离它的环境, 相反, 它现在注定要成为“一个具有国家目的的主要工具”[12]。现实中, 大学从政府、公司企业或其他一些途径获得了大量的资助。就科学研究而言, 二战前的美国大学的科学研究经费总额为3100万美元, 25年后, 按照可比价格计算, 这个数额翻了25倍。总体而言, 这种资助推动了大学学术研究的进步, 尤其在科技领域, 使大学对国家福利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包括增强了经济的活力, 提高了军事的实力, 促进了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13]。此外, 大学还参与了大量的商业活动, 主要通过接受企业、公司的资助或者由大学自身担当公司的角色进驻商业领域进行成果转化。由此可见, 大学的利益诉求始终未脱离功用性的束缚, 而这种利益作为大学组织运行的动机、动力和目的具有决定的意义。即使马克思就功用神话的行为进行批判的同时, 他仍然写到, “对任何物体来说, 如果它没有功用, 那么它也就没有价值”。小亨利·路易斯·盖茨在强调“知识理想是为了其本身的利益”之后, 他也依然承认“即使最纯粹的学问也带有政治效果”[14]。

四、在冲突和使命中理性抉择:大学组织的价值取向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 在大学组织中功用利益的倾向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大学的功用性应否存在的辩论也变得毫无意义。但是任何功用的利益都有着巨大的风险, 大学组织追求利益的有目的的活动常常彼此冲突, 它也集中反映在“自为”和“依附”的价值取向冲突上。红衣大主教纽曼和雅斯贝尔斯等都强调“知识能够以自己为目的”、“为真理而真理”的大学理念, 但是在现实中却很少得以实践。大学和其他机构常常被迫处理兴趣和实际事务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压力。对于知识的评价与对运用知识的兴趣也不断地处在摩擦之中。然而只要社会认可知识的权威, 无论纯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抽象理论还是经验理论都能兴盛。今天的问题不是对实际知识的功用主义需要, 而是对知识生产的工具主义压力很少被包容在更大范围的对认知的追求中[3]64。大学外部的资助即使是最善意的, 也可能与倡导自由的价值观相互冲突。为了获取公共资助, 大学首先牺牲了自己的一个传统, 即公开和自由地交流研究的方法及其结果, 这一传统向来被认为是智力探究成功的基本要素。所以在困惑中, 理论的探索者始终在寻找将两种利益的满足统合在一起的途径, 能够在大学体现功用利益的同时将一种“自为”的自由铭记于心的途径。

按照辩证的逻辑, 也基于布鲁贝克对于“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高等教育哲学观的理解, 上述两种利益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如果大学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到复杂的社会中去的话, 那么我们就既需要专业方面的高深学问, 也需要研究方面的高深学问。经验即历史表明, 当这两方面相互结合起来的时候, 它们各自都得到繁荣并发展”[15]。也就是说, 对知识的评价与对运用知识的兴趣虽然处于紧张状态, 却可以同时存在。只要社会认可知识的权威, 我们就能在两种价值观中找到平衡。如今的问题并非要摆脱掉大学的功用利益, 而是如何在两种利益冲突中发现对大学产生影响的根源以及谋求一种和谐。历史上纽曼、奥尔特加、施莱尔马赫、雅斯贝尔斯、克尔等学者都或多或少地谈及大学的使命功能, 这些使命都成为大学不懈发展的动力, 然而当今时代, 对大学使命核心精髓的理解则应该表现在理性的“思考”上。艾伦·布鲁姆曾经说过, “大学最需要的就是思想”[16]。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中, 苏格拉底把人描写为处在黑暗洞穴中的囚犯, 透过洞口的微光看到自己的影子, 并认为那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大学如果试图从迷惑中解脱出来, 就必须理性地走出“洞穴”, 思考周围所发生的一切。我们不能总是在说必须坚持自由和真理, 那至多不过是一种爱国主义式的姿态, 这种姿态对于大学来说是无济于事的。

大学普遍联系现实和为公众服务的“依附”价值思想是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这本身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如果这样的价值获得了根本上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成为大学得以生存的目的之所在, 那么这种价值势必成为判断大学赖以为基石的学术标准。学术的地位和价值也将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当外界需要你做出浅显的回应之时, 大学必须去迎合这样的标准。长此以往, 高深学术完全变成了一种工具, 而非令人羡慕敬仰的圣地, 学术精英机构中的创造性也会大打折扣。此外, 没有一种相对恒定的标准去衡量学术, 我们对学术上的优秀者也无法区分出来, 所谓的“优秀”只不过是在功用的范畴内做得更令他者满意而已。这些结果其实是助长了真理和知识的价值相对主义, 表面上是大学风光体面, 实质上却是学术水平的不断下降。由此可见, 大学所应该面临的真正思考似乎是何种价值为目的的问题。当然我们并非一定要做出一个明确的区分, 只要我们将这种认识论的观点稍加变化, 就可以使我们的视界变得耳目一新。既然大学的功用性始终存在, 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回避它。因为功用性的目标过于模糊、复杂和不确定, 只有凭借各种各样的间接目标作为中介才能获得,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思考大学学术本身的事情, 这不仅建立在学术本身的自为性特质上, 而且还要能使得大学的功用利益倾向得以更好地实现。“事实上, 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学术界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商业、政治和社会利益服务的最佳方式。”[14]

对于大学的批评如果排除了可能对知识的真正追求, 也就意味着默认了对学术人员的不满。现在的学术知识分子越来越服从于量化的考核和对外部盲目的顺从, 而缺乏更多的创造性。正如我们经常讨论的学术自由是富有创造性的源泉一样, 如果学者缺乏了这样一种精神, 无法创造出对社会更有价值的思想和成果, 社会还有什么理由保护和推进它并不重视的东西。无论对大学还是深处其中的学术人员都应该时刻拥有这样的判断:何为小利, 何谓大利。很大程度上, 现在的学术人员是从思想上陷入了逐小利而舍大利的迷惘之中, 并且尚不自知。在价值的博弈中, 真正能够主导大学心灵的已经不是那种更为深远的理想, 而褪变成为为了“长远视野内不受重视的东西”不顾一切。所以在终极意义上, 简单地盲从和真正的功用实际上是一种悖论。班达曾经对知识分子有过这样的描述, “他们活动的本质上不是追求实用的目的, 而是在艺术、科学或形而上的思索中寻求乐趣, 简言之, 就是乐于寻求拥有非物质方面的利益, 因此以某种方式说:我的国度不属于这个世界”[17]。班达的语言是理想化的, 这样的表述无疑体现出一种气势, 然而较为现实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学术人员应该是个人的和公共的融合, 个人的历史、价值、创造和立场以及如何进入外部的世界, 这是一个辩证的统一。可以想象的是两者互为基础, 单纯哪一方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实际上, 简单地责难大学是错误的, 大学通过其学术的观念、成果及其转化本身就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了辐射作用。大学所面临的真正危机并非其功用利益的彰显, 而恰恰是由于知识承载人的学术信念出现了危机。萨义德总结了挑战专业知识分子的几种压力:专门化的工具性压力;专业知识和崇拜合格专家的做法;追随者无可避免地流向权力和权威, 流向权力的要求和特权, 流向被权力直接雇用[18]。这些压力都产生了可怕的力量, 导致了学术人员信念的危机和目前大学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势下, 我们谈点班达的理想确实无可厚非。现在的大学并不需要假装外部的冲击不存在或否认它们的影响力, 再现另一套不同的价值和特有的权利, 而是要更加强调学术人员“心灵上的自主”和良好的学术态度, 并以此推动大学的利益和价值取向。萨特的一段关于自身的说法为我们构思作为学术人员所应有的角色提供了思考, “作为一位作家, 凭借自由意志写作, 但同时也是别人心目中的被赋予某种社会作用的作家。公众包围作家, 把他团团围住, 而公众迫切或诡秘的要求, 其拒绝和逃避, 都是既有的事实, 而作品就是以这些事实为基础, 在自由的畅想中建构而出”[19]。

上一篇:妇联扶贫帮困工作总结下一篇:如何防范金融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