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2024-10-02

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共9篇)

1.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篇一

“创设交际情景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小课题开题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研究目的(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分析

口语交际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并列成为语文四大教学内容之一。而语文教学的落脚点则在于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说”需要敏捷的思维、良好的心理和得体的态度。《语文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同时也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各年段中口语交际都有不同层次的标准。从对本校师生的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差的就要数“说”的能力。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的倾听能力欠佳,在与人说话时,总是不够耐心、专注。在课堂中发言的次数很少;发言的积极性很低。而在日常交流中学生缺乏应答机智,主要表现为:当陌生人询问的时候,不知所措,不能言语;当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时,不经思考,答非所问;回答别人的问题时,没有事先想好,该怎么答,而是脱口而出,但又不知如何说下文。另外学生缺乏表达的自信,他们平时在校、在家不爱讲话的居多,讲话的自信不足,朋友较少,不善于通过语言与人沟通、交流。

(二)目的及意义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的关键时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须从孩子抓起。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使其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必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才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就会调动出来,学习时的自我表现欲望才会增强。学生才会带着情感,怀着兴趣,走进创设的情境,最佳地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和生活中,需要创设的情境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提出该课题,通过研究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习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的研究分中、低两个不同的年段。

2、“口语交际”中“口语”指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即口头言语。“交际”指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口语交际”的含义就是利用口头言语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流。这一定义简洁明了,确定了口语交际的手段与目的,即口语交际的手段是口头语言,口语交际的目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流,即它的本质属性应是交际。

3、“创设交际情境 培养语文交际能力”课题的研究是探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途径,为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心态,让学生敢说、乐说、有勇气进行口头交际,并让他们感受到交际带来的舒畅心情和愉快情绪。

2、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的习惯,学会倾听、理解分析、表达、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3、探索口语交际四步法策略。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听中丰富语言;让学生学会表达,在语言交流中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学会读书,在阅读中丰富口语交际内容;让学生学会交际,在活动中提高交际技能。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

1、口语交际课上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的延伸,因为语言来自生活,生活又离不开语言。为学生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口语交际的浓厚兴趣,有话想说。

(2)利用实物,创设情境

直观形象的事物往往能激发起低年级孩子说话、交流的兴趣,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更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

(3)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十分感兴趣。我们根据口语交际内容,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还有利于他们现场发挥,使他们表达更逼真、更生动。

2、语文课上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情境

(1)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说”。有些文章为了使文章主次分明,作者把次要的没有描述出来,而用上了省略号,让学生展开了大胆的想象,怎么想就怎么说,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和思维,有效地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

(2)根据课文内容,表演“说”。表演是学生非常喜爱的语文活动,虽然费时较多,但收效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表现在口语交际方面更是有效途径

(3)以课文为凭借,想象“说”。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又激起了学生说话的欲望和兴趣,增强了口语交际的自信心和勇气。

3、随机训练

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活水之源,因此,课题组教师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诱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语言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理论,并坚持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

2、实验研究法:按照所制定的目标要求,认真开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并在实验过程中努力探讨口语交际方法指导,并及时进行每阶段的实验总结。

3、调查法:课题研究要自始至终坚持进行调查研究,采取相应的实验策略。比如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调查,才能摸清情况,探明问题。

4、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每一项、每一阶段实验情况的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 教训,调整实验措施,落实研究内容,采取真正行动,使研究向纵深发展。

5、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典型引路,积累经验,以点带面。

6、经验总结法:通过研究实践,总结成功经验逐步升华为理论,借以去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条件:

1、过去我校曾开展过中高年级的口语交际课题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指导。

2、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低年级的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有着特定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

3、本课题追求的成果是日常积累所得的实践成果,具有积累性,目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4、本课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对比教学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预期成果:

找出能够激发低年级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拓宽小学生口语交际知识面,优化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创设多种交际情景,课堂内外相结合,有效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成功经验,让每一个学生都会说,爱说,能说,乐说,善说,最终为培养出具有较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善于交际、善于合作、善于获取信息的较高素质的二十一世纪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特点与创新之处

1、即时性。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想办法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甚至要“想得快说得准”。

2、情景性。教学时我们特别关注有关话题的情景布置。恰当地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真实地进入角色。

3、复合性。在教学时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还要引导他们对社会、自然、环境、生活等的积累;不仅重视日常的谈吐举止,还重视学生的自信心、勇气、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还重视与其它各学科的配合。

4、灵活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要让学生无拘无束、自然而然地进行口头交流,就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接近生活实际的交际环境,使学生思想上暂时“忘却”自己置身的课堂,步入教学指向的交际情境中。因为只有生动、逼真的极富感染力的情境,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发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因此我们打破了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了贴近学生心理和生活的交际环境,并通过多种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方式,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画、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录音录像节目、教师或学生的语言描述和表演等等,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消除了拘束心理,完全在一种自由、愉快、轻松的情感环境中展示发挥。课堂上学生富有灵性、具有创意的语言不断脱口而出,训练效果十分明显。

七、课题研究步骤、进程

(一)前期准备(2012年9月—2012年10月)

1、查看搜索相关的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类,明确选题的方向。(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2、推敲研究题目,确定课题研究题目及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3、进行学生访谈,了解学生写作现状及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负责人:)

4、拟定通过课题方案,召开语文教师会议,讨论修订方案,明确本实验的目的、意

义、内容方法及操作步骤。(负责人:)

5、上交课题研究方案。(负责人:)

6、及时编订课题研究需要的各种表册。(负责人:)

(二)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5月)

1、通过网络、杂志等资料,以科组活动的形式,学习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观念的转变等理论知识及学习有关“创设交际情境 培养语文交际能力”的文章。(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2、外派教师参加各级各地的名师课堂的观摩。(负责人:视具体情况而定)

3、以学习、研讨、个人尝试、经验交流为主要形式,理论结合实践开展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学实验的效果。(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4、通过调查、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对教学实践方法进行改进。(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5、撰写有关“创设交际情境 培养语文交际能力”的论文、案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做好有关课题资料的整理、上交。(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交以上资料一份。)(负责人:全体实验老师)

6、做好优秀教学课件及优秀课例的收集工作。(负责人:)

(三)总结、鉴定、结题阶段(2013年6月—2013年7月)

1、针对第二阶段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验证,实验老师总结经验,并开展交流会议。(负责人:)

2、外派教师参加各级各地的名师课堂的观摩。(负责人:视具体情况而定)

3、选定实验老师上一节课题研究的汇报课,科组进行集体备课,课题组领导组织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负责人:)

4、收集撰写有关“创设交际情境 培养语文交际能力”的论文、案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课件,做好有关课题资料的整理、上交。(负责人:)

5、做好结题总结工作,完成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结题申报。(负责人:)

2.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篇二

一、依托教材培养学生敢说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敢说”的范例,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课文的教学,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例如《两小儿辩日》,刻画了两个小孩独立思考,为了追求真知大胆质疑,他们竟能把大教育家孔子问得“不能决也”。又如《狱中联欢》中的江姐,更是一个敢于刚言震敌的雄辩家。当特务头子徐鹏飞为了达到让江姐招供的目的,不惜采用他审讯女犯人惯用的伎俩——当众剥光衣服。江姐不但没被吓唬住,反而义正词严怒斥徐鹏飞:“我要告诉你,你不要忘记,你是女人养的,你妈妈也是女人,你老婆、女儿、姐妹都是女人,你用这种手段侮辱我,遭受侮辱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世界上所有的女人,连你妈妈在内,也被侮辱了!你不害怕对不起你妈妈、姐妹和所有的女人,那你就来脱吧!”她以浩然正气压倒了敌人的卑劣和嚣张。

二、依托教材教学生会说

俗话说,打蛇要打在七寸,说话要抓住要害。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例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很好的范本,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教给学生说的技巧。

如《矛与盾》的教学,就可以培养学生“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说话艺术: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要马上抓住,并竭力扩大其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弗能应也”的窘境。同时还需提醒学生在说话时不要使自己的语言前后矛盾,也不要使自己的语言和行动背道而驰。

在正面进攻很难有所突破时,若采用迂回的战术,就会出现一片晴空。如《晏子使楚》中,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点,关闭城门,挖五尺高的洞让晏子入城来侮辱晏子,进而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而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不卑不亢、将计就计反击楚王。以“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入。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进行反击。楚王要承认自XIAOXUE JIAOXUE YANJIU己的国家是狗国,那他就钻狗洞;楚王要说自己的国家不是狗国,就应打开城门。楚王怎么敢让晏子钻这个狗洞呢?晏子未见楚王,就给了楚王一次迎头痛击。

辩论时顺应对方的逻辑推导,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计就计,设置符情合理的障碍,使对方理屈词穷。如《晏子使楚》中,楚王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讽刺齐国无人才时,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大义凛然回敬楚王:“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是最不中用的,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三、依托教材创造说的机会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非一朝一夕之功,是在长期实践训练中实现的。这需要教师在既定教学内容中精心筹备,发掘学生潜在的思考力,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教师可以设置与文本价值取向相悖的论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一位老师对班级学情进行了调查,发现有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五壮士的价值取向不同,为了让学生认同文本的价值取向,抛出了“五壮士为什么不投降呢,白白牺牲多不值呀”这一有悖于课文中心思想的论题,立即引发了一场思维交锋:

有的学生说:“是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五壮士可以假装投降,在敌人内部潜伏,争取更大的胜利。”有的学生说:“那是不可能的,敌人不会放过五壮士。因为他们为了消灭进犯的敌人,先是用机枪扫射,用手榴弹炸,当子弹用尽后就用石头砸,最后还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还有的学生说:“五壮士不会向敌人投降,他们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与敌人进行了英勇战斗,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五壮士的牺牲不是白白的牺牲。”……

文本的价值取向得到认同的同时,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教师也可以设置混淆是非的论题,激起学生维护真理的意识。一位老师在执教《最佳路径》这篇文时,设置这样的议题:“最佳路径”的功劳该归谁?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争论:

有的说,“最佳路径”的功劳该归葡萄园的老太太,是她最先有“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办法,格罗培斯才有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思路;也有的争论说,“最佳路径”的功劳该归游人才合适,是游人踩出的路径;还有的说,“最佳路径”的功劳当然该归格罗培斯,因为是罗格培斯设计的,老太太并不是人行道的设计者,是格罗培斯尊重游人的选择,并根据人们踩出的痕迹设计了人行道,在这之前他“已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说明他一直在为路径的设计而思索。在受到老太太的启发后,他想出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办法,才有了人人满意、方便快捷的路径……

以上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就事论事,将得到的意转化为成口语,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3.论挖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 篇三

但从实际教学情况看,教师不能只凭借口语交际专项训练来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整体优势,利用教材各部分蕴含的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隐性资源。为把新课标中的“口语交际”目标落到实处,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口语交际训练系统,教材除编排专项训练系统外,还隐性地编排了两个系统:一是与“阅读鉴赏”结合,二是与“梳理探究”结合。而占篇幅最多且与口语交际专题内容编排紧密结合的“阅读鉴赏”部分无疑是开发这一资源的重要阵地。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师要“用教材教”,有效使用这一“例子”,使阅读教材同时成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载体和范例。本文试图以阅读教材为依托,以其中的课文和练习为例,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说明应重视在阅读教材中挖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以期引导教师适当地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从而拓宽口语交际训练的渠道。

一.在阅读教材中挖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的必要性

现在的口语交际教学形式上已取得和阅读、写作教学同等的地位,但在实际状况中,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和落实尚停留在重视、呼吁阶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客观原因很多,下面仅简单从口语交际教材缺陷这一角度说明在阅读教材中挖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的必要性。

现行教材在口语交际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在教材中虽有所体现,但与读写教材相比,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第一,容量比例小:教材中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编排不是很合理,课时也十分少,在必修一至五模块中一共仅安排了五个口语交际专题内容,包括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每个模块围绕一个重点进行活动,这五个内容涉及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面还是相对狭小的。与其配套的五个选修系列教材也只有“语言文字运用”系列涉及到一些有关口语交际的内容,但并没有具体的要求。第二,不成体系:口语交际教学缺少自己应有的体系和地位,既没有独立的课程形态,又没有专门的教材体系。教材对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规则、情景、步骤等都没有明确的说明,有实践意义的课题不多,有的练习设计得比较粗糙。教材中也没有测试记录学生口语水平的手段方法,更没有具体的评价反馈体系,导致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缺乏详尽的设计方案和具体的操作程序,盲目性、随意性很大。第三,指导教材缺失:口语交际教材本来就不多,大部分教学参考书更是没有给口语交际教学实施意见,且目前存在的参考教材也缺少可操作的特点,要么缺乏生活实际的特点;要么缺乏交际双方互动性的特点;要么缺乏连续性和渐近性的特点。

既然口语交际教材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就应当在高效使用其中优势资源之余,还应在阅读教材中挖掘有价值的资源来弥补不足的方面,从而能通过长期的、多面的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二.在阅读教材中挖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的可行性

阅读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和练习都有很大的开放度,以课文和练习内容为基础拓展,会生发出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交际话题和交际技巧。教师要深入钻研,挖掘阅读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资源,因为阅读教材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课文语言的借鉴性

教材中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体裁多种多样,语言形式也各不相同。以课文作为口语训练的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有机的结合,既加快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促进了阅读,又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通过语言借鉴,学生能够学习语言、词汇,探索语法规则,体会、吸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等,从而学生把课本的语言慢慢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能力,将阅读得到的素材迁移为口头表达的材料,进而提供了口语交际的内容和方式,那么在日常交际时,学生已经内化的东西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课文语言借鉴可以通过朗诵、复述、演讲和课本剧表演等口语活动体现出来。以演讲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表达与交流”预设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其中一点就是“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如何把握演讲技巧、提高演讲能力呢?我们可以在阅读教材的“例文”学习这些知识与技巧。在教材必修二的第四单元就编排了演讲类性质的课文,分别是《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以及《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可以借这些饱含激情的课文,与学生进行演讲的相关知识的对话,可以给学生观摩演讲录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模仿演讲,激发学生的演讲欲望,让学生明白这种口语交际形式的真正魅力。学习完课文后,教师不妨让学生进行演讲,如果演讲到位,无论是演讲者还是听众都能得到演讲的感染和熏陶。

(二)课文内容的情境性

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口语交际的特点之一就是情境性,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下才能有较好的表达、交流效果。在具体课文中进行的口语交际训练就有情境的优越性,通过课堂讨论、辩论和学习口语交际范例的课文等可以体现出来。大多数课文本身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和故事性,在文本的情境中自然训练口语交际能力,比单调的口语交际教学特意创设情境要简便、有效得多,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实现师生互动。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应变能力和交际技巧。

口语交际能力是言语知识和交际技能的结合,是一种类化了的口语交际经验在特定情境中活生生的显现,须注意交流的恰当、得体。教材中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本身就是在一定情境中成功的口语交际范本,如《烛之武退秦师》《林黛玉进贾府》《陈情表》等。所以,教师要巧用教材思辨要素,注意品味口语交际的知识技巧,增加学生在生活不同语境中运用交际策略的意识。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林黛玉以亲戚身份进入贾府,寄人篱下的身份地位告诫她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于是她小心谨慎地调节着言行举止,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问姊妹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由此,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刚才自己失口了,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何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表现了她能在不同的场合中明确自己的身份,主动了解别人,在交谈中树立角色意识,有根据变化了的时空情境随机应变的能力。

(三)“研讨与练习”的口语性

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指导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也安排了有关表达交流的训练,因此,教师也需要有意识地利用极具口语性的练习部分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材中练习形式的设置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大部分问题以讨论、交流、诵读、课内活动等方式提出,把口语交际教学的各项目标同时分解、落实到了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又因为练习选取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就使学生有了共同的知识背景,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沟通的愿望。如,课文《祝福》的“研讨与练习”一:“有人说,祥林嫂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有人说,祥林嫂是被鲁四老爷之类极端冷酷的人‘杀’死的;也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全班或分组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教师如能有效抓住这一环节稍加引导,既可巩固并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又可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研讨和练习的同时也达到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

口语交际能力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更是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要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发教材中的有利资源,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对作为主体部分的阅读教材的挖掘。当然,阅读课有它自己的教学目的,在阅读训练过程中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一定要注意课文的重点仍是以阅读为主,口语交际训练为有效辅助。总之,教师要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对口语交际训练活动进行全面、合理的调控,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篇四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从现在的社会需要来看,“能说会道”也将成为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能说会道”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从小就开始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使学生想说。要让学生说话,首先得让他们想说。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懒得动口表达,那对他而言说话就可能成为一种累赘。古人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古梁传》)话虽说得有点绝对,但从中可见说话即“能言”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要的一步就是使学生想说。在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一个权威性的人物。教师的说话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说话质量。如果教师一走上讲台就能滔滔不绝的进行讲课,在讲课过程中普通话标准,语音语调以及讲话节奏都把握得很好的话,学生心中就会产生十分崇拜的心情。同时还会萌发一种想法:要是我也能象老师一样那该多好啊!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想说的念头。二使学生敢说。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现象:教师在讲台上用尽心思讲课,却得不到学生的回应,往往一个问题提出,即使这个问题很简单,也没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而当你向不举手的学生提问时,他却能回答得很好。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学生怕说。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需要锻炼学生的胆量,让他们敢说。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知道学生往往想表现却又怕出错,怕出错即是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有合理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应多采用鼓励性原则,即便有的学生说的确实不好,也要通过纵的比较发现他的进步并给予鼓励。如当你让一个同学讲讲自己在寒假里做得一件事,而他却讲得乱七八糟,没有顺序也没有重点时你对他说:“你看你说得象什么,真够笨的。”这就给学生心里投下了阴影,使他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敢随便说话

三让学生爱说。学生能做到想说和敢说还不够。我们还要让学生对说话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让他们把说话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和任务。让学生“爱说”就要使练习的题目具有趣味性。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时,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的题目不是太高深就是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学生毫无感知,而教师却要求他们要把话说得很完美。这样一来,不仅会减退学生的积极性,还会让他们对说话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从而造成课堂上的“静悄悄”。相反如果教师能设定一些学生普遍较感兴趣的题目,象看一部动画片,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喜欢;让学生说说最近自己开心的事等等。由于这些题目符合学生的心理,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往往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踊跃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就对说话产生好感,进而“爱”上说话。

四让学生会说。在课堂教学中也会碰到一两个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他们很想用语言来表现自己,但一旦真正让他们说了,又往往会语无伦次,言不达意。因此在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之后,更要避免“心欲言而口不逮”的情况,让他们真正的“能说会道”。说话训练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儿童时代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要从低年级开始就抓好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低年级学生由于接触得语言有限,常常忽略话的完整性。于是,教师就应利用例句和造一些简单句子来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些话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讲,如果颠三倒

四、东拉西扯,就会使说得话没有条理,缺少层次,而含糊不清。因此教师可相应教学生使用一些连接词如:先„„再„„后„„等使他们按方位、逻辑等顺序来说话,逐步提高学生说话的质量。阅读大量的书籍,能丰富一个人的知识。而在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口语交际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吸取一些好的词汇、句子以及表达方式,从而避免学生在说话时出现不知如何表达的现象。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寻找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做到想说、敢说、爱说和会说,逐步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时代潮流的跨世纪人才。

5.怎样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篇五

论文摘要: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谈、演讲、辩论等的一种言语交际活动,具备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最多最广,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口语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难点。作为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口语能力培养的难度更大,更富有艰巨性,而对于农村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似乎更是难上加难。

关键词: 口语交际课标交往

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再单提听话、说话,而是综合起来提“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使用最多最广,是最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口语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难点。作为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口语能力培养的难度更大,更富有艰巨性,而对于农村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似乎更是难上加难。现将学习的一些资料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几点体会。

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法国的散文大师米谢尔•蒙田也曾说过“磨练自己的头脑,和他人相互切磋交流,是十分有益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际交往是社会的主要活动,而语言正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基本手段。实践证明,口语交际能力差会导致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都不高。相反,口语交际能力

强,其智力水平相应高些,适应新环境的速度也快些,对新时代新生活也就更充满信心。因此,口语交际能力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各界教育工作者的肯定与重视。

口语交际的特点

口语交际是一种听者与说者间双向互动的结果,参与者可以在“听话”与“说话”之间穿插进行,随时转换角色,进而实现语言与情感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口语交际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口语交际实践训练,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技能,养成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等。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新的口语交际区别于“听说训练”的根本不同在于它的交际性,实践性。

交际性即指“口语交际”的双方互动过程,指人们通过口语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是工具,交际是目的,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人际交往。交际能力不只是一般的听说能力交际能力除了听话、说话这个基本能力外,还有与别人交流能力,待人处事能力。

口语交际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实践性,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口语交际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掌握能力,实践性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多方面加以训练,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际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口语交际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1、关注日常生活,创设交际情境。

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广阔天地,是口语交际的源头活水。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如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我面带笑容,先用“嗨,孩子们,早上好!”的问候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然后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我叫×××,是你们的老师,我最喜欢的还是和小朋友在一起。谁愿意做我的好朋友呢?”孩子们扬起小手,抢着要发言。我就抓住时机,用与一学生对话的形式教给他们交际的技巧。我大大方方地走到一学生面前,握住他的手说:“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你家有几口人?”“住在哪里?”“你最喜欢什么活动?”等问题,让学生和老师一问一答,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介绍着自己。这样的情境,不仅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更为他们日后与人成功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2、设计主题活动,创设交际情境。

我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互相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可以带孩子们走出教室去看春天。阳光下、花丛中,孩子们尽情地想象着,欢笑着,美好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自然风光的熏陶与感染,启发了学生的心智,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言语变得绚丽多彩。

3、巧妙布置作业,创设交际情境。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一方面,提醒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的口语交际训练,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及时纠正孩子口语的毛病。另一方面,布置一些口语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了《小熊住山洞》后,请孩子们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母亲节到了,做张爱心卡,并说几句祝福的话给妈妈听。

4、实物创设情境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学生观察。如“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这节口语交际课上,让学生把家中能带来的小动物带到课堂上,通过亲密的接触与观察,学生能积极比较全面地、生动地、准确地介绍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5、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现在电脑走进了课堂,动听的音乐,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的兴趣空前浓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进行说的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如“向游人介绍家乡的风景或名胜”这一口语课时,让学生边观看家乡风景的课件,边配上自己的解说词,这样“小游客”随着“导游”一起游览家乡的风景。

总之,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我们要尽力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内容上要创设情境,拓展社会生活的交际学习空间,加强与课外生活的联系沟通,变单调为对话形式为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活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地、不断地与人交往的实践中去逐渐形成并提高自身口语交际能力。

6.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篇六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学习和掌握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电教媒体能将抽象的知识想象化、具体化,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声、画交融,给学生创造交际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刺激,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教师运用电教媒体创造和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生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学得轻松愉快,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易于学生掌握,从而提高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那么,如何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语境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呢?

一、让学生在虚拟语境中想说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反应快,处在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新鲜感和模仿能力较强,记忆力好,听力灵敏。针对这一特点,我在英语教学中扣住教学目标,围绕教材内容,运用电教媒体虚拟语境,学生仿佛置身于英语对话情景中,教材中抽象的语言知识变成了生活中的人物对话,引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如:我在教《New welcome to English Book 2 Unit 3 》B.Dialogue时,课前制作了虚拟动画课件,通过多媒体依次将课文中的四幅插图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富有动感的画面,优美的`旋律和所要学习的对话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时,我再教学生学习新句型May I have …? Yes, here you are./No, sorry. 然后边依次演示动画,边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操练,最后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口语交际表演,每位学生的表演都很精彩。

二、让学生在优化的语境中常说

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在于直观形象地表达事物,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便于学生掌握。我在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语境,弥补图片的枯燥单调,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积极思维的空间。如:我在教人教版《Book 4 Lesson 23》时,课前我将本课的六幅插图利用PowerPoint系统软件全部制成动画图像,有目的地出现字样:

Am 6:00 get up;

Am 7:30 go to school;

Am 8:00 classes begin;

Pm 4:30 clean the classroom;

Pm 5:00 go home;

Pm 9:00 go to bed,

听着美妙的音乐,看着精彩的动画和英文提示,我让学生试着用英语口述《My School Day》,教室里顿时英语声鹊起,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语言得到了发展和思维得到了训练。

三、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巧说

学生学习语言不是孤立的,而是能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进行交际。我运用电教媒体创设贴近日常学习、生活情景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语言环境,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和运用。如:我在操练句型May I have…?时,设计了两个情景:

情景1: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衣裳单薄的小孩在风中行走。

情景2: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下有一个小孩。

我让学生观察后,配上对话,表演这个角色,安静的教室里马上沸腾了,May I have a coat, please? May I have an ice-cream, please? 学生不由自主地用已学过或未学过

7.挖掘教材因素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篇七

关键词:情感因素,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由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4年) (简称《教学要求》) 明确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的信息交流。而目前在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明显存在着应试教育的现象, 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大大偏离了《教学要求》的目标。学生对英语口语的轻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长期形成的应试心理定势及缺乏说英语的动机或机会。大学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用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交际, 交际教学法中的情感教学可以帮助教师让学生对英语的应用变被动为主动, 提高学生的口语应用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理论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Ellis (1994) 认为, 情感状态的易变性和个体性使人们不易系统地研究它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影响外语习得的各种情感因素相互交叉起作用, 很难将其中任何一种孤立出来。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 包括自尊心、焦虑、学习动机等;第二类是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情感因素, 包括移情、相互交流等。

(一) 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

在英语口语学习中, 学生的自尊心是指学生对自己能否成功做到利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自我评价。自尊导致信心, 体现为对自己的认识和自身能力的信任。自信心不强的学生语言表达不流畅, 语言交际受到阻碍, 驾驭自身情感因素差, 对自己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偏低, 在交际过程中容易使自尊心受到伤害, 形成不敢用口语进行交际的情况。而自信心强的学生表情自然, 心情轻松, 主观能动性强, 敢于冒险, 敢于抓住一切机会练习。

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焦虑是指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紧张、担忧、害怕、胆怯等情绪。在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 有些学生会因为对自己的英语水平信心不足, 害怕丢面子而表现出焦虑;有些学生则担心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信息, 担心造成误会而产生焦虑;而在英语课堂或口语考试过程中, 学生会因为担心受到教师的批评或考试成绩不佳而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可以激励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而过度焦虑则会对英语学习特别是口语表达产生负面的影响。

学习动机是指在学习过程中, 能激发人们采取行动、付出一定努力的意愿。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于一项活动或任务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人们参加某种活动或完成某项任务是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如有些学生练习口语是为了应付考试, 将来能找到好的工作或受到表扬等。当前教育心理学家十分重视内部动机的作用, 指出学生要学好英语, 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比外部刺激更重要。

(二) 交互情感因素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

移情又称移情体验, 指“设身处地”的行为, 即超越自我, 对别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Arnold, 1999) 。在英语口语课堂中, 教师的移情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情感出发,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这样学生才能在思想上与老师产生共鸣, 接受老师所传授的信息。而学生的移情, 是指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 思想活跃, 跟得上老师的教学步骤。移情是在英语口语课堂中达到交际教学的前提条件, 因此教师要注重移情的教学价值, 达到高度的移情体验。

相互交流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成功的相互交流有利于营造班级中和谐的学习教学环境。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就是所谓的“班风”, 一般每个班级的学习风气不同, 如果一个班的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用英语进行交流, 则会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情感因素对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一) 关注学生的个人情感, 培养正面的情感因素。

首先,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说好英语的信心, 关心学生在用英语交际时可能出现的焦虑情绪。研究表明,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 如果学习者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归因为自己能力方面的原因, 则不利于其在学习中建立起信心;若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 则能督促其继续努力, 最终取得成功。教师在课堂中要努力营造轻松的氛围, 注重正面评价, 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委婉地指出来, 帮助学生消除焦虑、建立信心, 让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 一定能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动机。教师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口语交际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对自己未来工作、生活会产生的作用。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学生才会主动体会到提高自己口语的必要性。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目前的时事进行课堂讨论、模拟英文面试场景、将外教请入课堂进行实际会话交流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所固有的动机, 如好奇心, 对成功、自尊的愿望等, 设置相应的情景与环境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如定期地安排学生观看英文电影, 并就电影中的某个会话或场景进行模仿表演;让学生对一些报纸杂志上的文章进行翻译等, 使学生通过亲身的语言实践, 获得成功感。自信心增强了, 自然也就产生了刻苦学习的动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 再加上英语自身的新奇性, 使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产生兴趣并不是一件难事, 但如何保持这种兴趣则需教师费些心思。教师可以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采用多种风格的教学模式。例如爱听音乐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通过学习英文歌曲来提高口语;善于表演的学生, 可以组织他们自编自演一些英文话剧或小品;喜欢上网的学生, 可以介绍一些英文网址给他们, 还可以鼓励他们多在网上用英语聊天等。

(二) 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 增强交互情感因素的影响。

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课上及课下的交流, 注意教师与

艺术本科生英语听力策略调查分析

曾凤英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济南

摘要:国内外众多对于英语听力策略的研究中, 针对艺术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听力策略研究却很少见。因此,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 对艺术生的英语听力策略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在听力过程中, 艺术生使用听力策略的频率不高, 策略意识不强。针对研究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艺术生本科生英语听力策略调查分析教学建议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西方许多研究者针对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在整体使用听力策略和具体使用学习策略时的异同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王宇, 2002) 。国内相关研究始于90年代初, 他们借鉴了前人研究的得失, 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发展。他们有的研究熟练者与非熟练者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别 (文秋芳, 1995/2001;文秋芳、王海啸, 1996) ;有的探讨学习策略与听力成绩的关系 (蒋祖康, 1994) ;有的关注背景知识对听力模式和听力策略的影响 (刘绍龙, 1996) ;还有的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策略进行了调查 (王宇, 2002) 。

从调查对象上看, 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英语专业的学习者或综合类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学习者, 而忽略了艺术本科生这一较特殊的群体。由于艺术生的英语学习基础较差, 学习特点也不同于普通类本科生, 因而我们迫切需要探索与艺术生学习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以便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和策略培训、改进艺术本科生的听力教学、指导听力策略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1. 调查目的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第一, 导致学生听力困难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二, 艺术本科生在听英语时使用何种策略, 使用的频率如何?

第三, 男生和女生在听力策略的使用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的互动方式,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自我决定论认为, 影响能力与自主性自我观念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动机的取向。在口语课堂中, 如果学生认为自己作出学习决定, 并且得到自己进步的明确反馈, 就会激发其参加口语活动的内在动机。相反, 如果学生发现教师控制教学, 表现权威, 反馈无用, 就可能失去自我决定意识及口语练习中的动力。

孔子曰:“亲其师而信其道。”可见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教学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融洽的师生关系, 来源于教师的人格魅力, 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不仅是因为老师的英语水平高, 而且因为老师尊重他们, 关心他们, 信任他们, 使他们能产生亲近感、共鸣感、信赖感及安全感等移情体验。教师珍爱学生的情感, 反过来学生又给教师以积极的情感回报。他们把对老师的喜爱转移到英语学习中来, 喜欢上英语课, 积极参加英语操练活动,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情感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尤其是口语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理论, 加强学生口语学习中的正面情感因素作用, 减少消除负面情感因素

2. 研究设计2.1调查对象

参与此项研究的是来自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08级180名非英语专业 (学艺术的) 的本科生, 其中男生64名, 女生116名, 年龄介于19至22之间, 他们至少都学过六年英语。

2.2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主要是听力策略调查问卷。此问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学生的个人信息,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等内容;二是学生听力困难因素调查, 包括整体智力水平、整体知识面、受教育的水平和家庭背景、在英语方面的整体能力、练习英语听力的机会等共十四个因素。三是听力策略调查, 涵盖了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及社交策略。问卷多采用句子陈述形式, 如“我通过音标记忆生词”等, 共45小项。问卷的答案采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 分别代表从“从来不或很少” (1分) 到“总是或一直” (5分) , 要求被试选择和自己实际学习情况相符合或相近的选项。问卷的题目设计参阅了Oxford (1990) 的SILL, 即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语言学习策略调查表) , 还有王宇 (2002) 在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策略时设计的问卷。

2.3数据收集和分析

问卷于2009年4月初由教师课前发给学生, 当堂完成后收回。共回收问卷190份, 有10份问卷回答不完整, 所以除去无效问卷后, 共有180份调查问卷被用来进行数据分析。然后把所得结果输入计算机, 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3.1问卷信度

通过SPSS14.0的分析, 问卷的平均信度值是0.871, 问卷的整体信度值的范围在0.865—0.877之间, 这说明此问卷的可信性比较高, 是一份符合要求的问卷。

3.2听力困难因素分析

在列出的14项影响学生听力的因素中, 要求学生从中选的影响, 调动学生进行口语操练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锦芬.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135-153.

[2]刘振前, 肖德法.外语学习策略研究[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3]邹琼.大学英语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9-15.

[4]刘莹.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5 (2) :147-148.

[5]白洁.浅谈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与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3:143-144.

[6]向玲.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其教学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6, 19 (3) :61-63.

8.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论文 篇八

语言具有交际功能,能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跨世纪人才,良好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人才必备的素质。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

一.教学中,学会泛读优秀作文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学生能够确定说话主题后,就要让说话有条理,有重点,抓住事情的某个细节具体讲述。可以给学生多读优秀作文,丰富学生的词汇,让学生学习表达技巧,领会细节描述的方法,渐渐应用于说话练习。并让学生对范文中的某个细节进行复述。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语句,将课文的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复述训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他们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如《金色的鱼钩》,在学习老班长严记指导员的话,为了三个受伤的小战士不肯喝鱼汤,壮烈牺牲这一部分时,可要求学生对这一片断进行有感情的详细复述。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加深理解老班长勇于牺牲这一高尚品质的内涵,使他们较好地掌握词汇,熟悉一般的语句结构,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语言。

二,教学中,学会在质疑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互动的过程,是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学习交往的过程,因此,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质疑解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但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跟人讨论的交际能力。尤其是解疑的环节,就是通过互相讨论、}义论,甚至争论来求取真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如五年级的口语交际训练《劝说》,引导学生看劝说片断后让学生想象自己要是遇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怎样处理,白己提出问题,自己想一个办法解决。然后同桌讨论,看看对方的办法行不行,哪一种更好。好的同学再把自己的意见在四人小组内提出,大家讨论修改。综合大家的意见后,小组内选一位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进行劝说表演。没有充分的交流、讨论是不可能获得真知的。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重视这个环节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三.教学中,学会在评议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别人的读书、答问进行评议、补充,这不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评议活动,也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学习交流,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常见的形式和良好的机会。在进行评价时,首先要求学生留心听别人的朗读、发言、答问,然后要积极思考、判断,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和补充意见,敢于争论,互相交流,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比如,我在讲《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对拉萨很感兴趣,但是对拉萨却了解不多,学生积极搜集资料,把自己搜集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分享给大家,我也是采取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大家一起搜集的资料,集中起来,让本组中口语表达能力最强的同学为大家讲解,其他的组员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样可以让小组中每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口语交际训练。

四.教学中,学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口语交际训练。

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如在小组中交流自学情况,在小组开展讨论,在班上进行小组汇报、组与组进行交流,并互相评议。这样使口语交际训练面广,增大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活动时间,也增补了以学生个体活动为基础的群体的口语训练的形式。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放在首位。无论平时还是课堂上,教师要热爱、关心学生,以和蔼的态度亲近他们,教师更多的应是为学生的言语实践创设条件。

9.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篇九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地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新课程环境下口语交际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只重视读写,忽略了口语交际的训练的现象仍然存在,口语交际的训练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我们学校在两年前开展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探索。希望通过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找准学普通话的途径,消除学生口语表达的束缚

(1)提倡普通话交流

随着社会生存的需要,人们打破了地域的局限,不再处于自身狭小的世界,而更多地走向外界,与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进行交流。那么,实现人与人之间快速、无障碍交流,最好的方法就是通用一种语言,即普通话。而农村孩子一出生所接受的语言就是本地方言,在孩子语言形成时期,没有受到此方面的熏陶,基础薄弱,这就出现了孩子在校期间不会用普通话交流,即使用到,也不流畅,甚至夹杂着浓厚的地方口音,导致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面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大力提倡和推广说普通话。首先,要用自己的模范性来影响学生,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课堂或课外与学生的交流中,还应该表现在同事之间的对话中。其次,让学生采取自律或他律的方式,时刻提醒自己说普通话,并对表达好的同学适时给予表扬或奖励。我坚信,只要人人说普通话,时时说普通话,那么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2)克服学生羞怯自卑的心理

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由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决定的。当教师排除一切干扰,努力为孩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那么孩子的“束缚”有没有打开,便显得至关重要。因而要想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克服羞怯自卑的心理,让他们丢弃“感觉说得不如别人”、“说错了怕别人笑话”的思想,树立自信。如面对容易羞怯的孩子,教师可以耐心等待,多给孩子准备的时间;面对自卑的孩子,教师可以多鼓励,多表扬。“自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只有孩子信心十足的时候,才是口语表达最佳的时候。

(3)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个性与能力的形成,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村生活环境的限制,家长们更多的时间忙于劳作,忙于打工赚钱,忽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甚至部分家长思想认识有误,觉得培养孩子仅仅是老师的责任,淡化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与家长联系沟通,从而引起家长对孩子能力的重视和对教师工作的支持。例如,当孩子跟家长讨论一个很感兴趣的

话题时,我们的家长不再是“我很忙”、“我不知道”等的简单回应。家长可以适时抓住这样的机会与孩子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庭的鼓励,也让孩子对下一次的交流充满期待。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热情

(一)微笑期待

“老师面带笑容的时候是我们口语表达最好的时候。”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是学生对老师的期待,也是学生对老师的批评,更是学生教给老师的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师的情感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教师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紧张焦虑程度、智力活跃程度和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教师的热情、乐观等情感因素对课堂的心理气氛起着决定作用。所以,教师要不吝自己的笑容、目光、抚触,来淡化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师爱中畅所欲言,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宽容接纳

“当我想难倒一个人或是‘胡搅蛮缠’的时候,我的口语表达能力最好。”我们不妨这样来解读这句话:“人”即“教师”,“难倒”即“挑战”,“胡搅蛮缠”即“据理力争”。它给我的启示就是学生希望和老师站在同样的高度去交流。那么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放弃自己所谓的“师道尊严”,及时俯身去捕捉学生的独特瞬间,尊重学生对民主、平等的理解,适应学生想要挑战的心理。因为这时候,也许正是孩子灵感最迸发、思维最敏捷、口语表达最流畅的时候。

三、创设形式多样的情境,确保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

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师对言语发展过程进行指导的方法之一,就在于恰当地选择材料和创设说话的情境,以促使学生沿着言语发展的阶段不断上升。”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教学内容来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口语表达的状态。

(一)创设表演情境

表演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精彩的表演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他们的口语表达更符合角色特点。六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将相和》,它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其特点,让学生演课本剧,进行角色扮演,再现三个故事。学生在演故事的过程中,增强对话交流,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谓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二)创设生活情境

口语表达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而独立存在,学生的语言不仅靠书本中“学得”,更要靠生活中“习得”,因此,教师要十分注重创设多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感知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中说得更真实,更具体,更有趣。比如在进行阅读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讨论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因为教师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情景,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开动了脑筋,各抒己见,充满了情趣。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前都设有“预习”栏目,在这个栏目中,往往会提出两至三个问题,或者提到“收集相关资料,和同学交流一下”的语句,这其实也可以看作是对口语表达的要求。因为学生在解决问题、交流资料的过程中,势必要用到口语,对自己同意的方法进行补充,对自己不同意的方法提出疑问。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发挥想象,自主交流,养成习惯。

(四)创设视听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听是说的基础,是获取信息、积累材料的过程,在听的时候能学到很多说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我们在进行古诗《枫桥夜泊》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诗句所示情景(可以是一个动态过程),同时再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句画面所展示的景象,这样视听结合,无不给学生以美感,美的生活,美的世界,达到最好的“倾听”和“表达”效果。

四、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提升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创设情境的方式固然很多,但这些都是优化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说创设情境完成的是我们“听---说---读---用”四个环节中的前两环,那么丰富的实践活动便是后两环。所以,我们要十分重视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正如大纲所说:“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一)沿语文课堂教学主线 1.重视口语交际课

每个单元一堂的口语交际课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根据每单元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准备每一节口语课。每册书的口语交际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在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教材中,有辩论的,有演讲的,有采访的、有评议的。就以辩论《开卷是否有益》为例,学生在激烈地辩论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明白了认识事物要“一分为二”,学会选择性地读书。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双向

或多向的交流中,增长了知识,提升了口语能力,体现了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的特点。

2.重视语文阅读教学

从学科特点来讲,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一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融口语训练于阅读教学中。

(1)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教学重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真正让文本、教师、学生三者对话,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散文《匆匆》一课时,在初读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入手,谈谈“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而逝的。”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在文中找出有关片段和句子。然后抓住开头和结尾的设问句,引导学生交流“作者回答了时间一去不复返这个问题吗?”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与同学讨论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去说,想自己的日子是怎样过的,想身边的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想作者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在想与说的过程中理解了作者不甘虚度此生和对人生的思考。于是,教师及时问学生:“面对转瞬即逝的日子,我们该如何?”学生踊跃发言,都表达出了珍惜时间、有所作为的思想。并说出了许多有关时间和生命的格言、警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文本内容,又进行了口语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和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在课后延伸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在学了某些课文之后,可通过不同方式帮助学生复述课文。复述不同于背诵,学生首先要把书本上的文字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课文内容,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连贯表达的语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例如《草船借箭》一文,学生在学过之后,可以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对课文进行条理具体地复述。这样既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当然,除了复述课文,还有续编课文或其他方式。比如,学完《牛郎织女》一文,教师可让学生续编牛郎织女冲破阻力,一家四口再次团聚的美好生活。学生在复述或续编课文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想象,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质的提高。

(3)在阅读积累的过程中进行

“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个歇后语,由此可想,教师在实际中更多地关注了“倒不出来”的问题,而忽视了“茶壶里有没有饺子”的问题。一个谈笑风生、表达自如的人,必定是一个博才多学、思维敏捷的人。这就启示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如何表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的表达”,忽视了“有的表达”的基础,“如何表达”就成了一纸空话。解决这个

问题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增强孩子的课外阅读积累。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位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就非常的精彩。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提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的情节,还提到了“曹操头痛拒医”和“周瑜诈死”的片段,回答让人出乎意料。由于她语出惊人的回答,她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小八哥”、“三国通”。在她的影响之下,同学们在学习本单元的《景阳岗》和《猴王出世》两课时,都争相到学校阅览室借阅《水浒传》和《西游记》,所以在随后的课堂上十分活跃,都七嘴八舌地想要说点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所以说,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不仅让孩子们思维活跃有的可说,更让孩子们争先恐后说的精彩。

(4)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进行

在教师寻求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时候,却忽视了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朗读时间,学生甚至连正确、流利的基本要求都没有达到,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面对这一现象,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除了在课堂上读,还在课外抽时间读;除了全篇通读,还要品读重点段落、精彩语句;除了全班齐读,更要指名读、分角色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减少了漏读、错读的次数,读文比较流畅了。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去读,以期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达到交流中自由运用语言的目的。

(二)广泛渗透其他学科

虽然语文课堂是学生口语表达训练的主阵地,但是教师也不能忽视其他学科在学生口语表达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思想品德课,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学生对身边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加以点拨,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自然课上,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讲述;数学课上,学生对于算理的剖析;社会课上,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追溯;美术课上,学生对于美丑的鉴赏;体育课上,学生对于力与美的追求„„总之,每一个学科都重要,每一位教学科师都重要,每一堂课都是训练,每一堂课都是机会,每一堂课都是成果。

(三)课外实践、日常生活为两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所以口语交际教学是最适合打破课堂壁垒,把训练延伸到广阔的生活中的。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丰富多彩的生活无疑是口语交际的活水之源。作为教师就要用心捕捉

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参与实践生活,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在真实的情景中去学习体验,在不断地参与过程中得到有效训练。

1.走进生活场景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口语表达的重要性,也教给了学生口语表达的一些技巧,甚至还创设了一系列的口语表达情境,但这些都不能代替学生与真实生活对接的需要。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说几句话而已,而是要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更不是让学生在熟悉或虚拟的环境下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在陌生与真实的生活中交流。因而我们提倡学生要回归自然,融入社会,走进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锻炼。例如春天到了,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置身于田间地头,与农民伯伯交流春耕、春播的话题,在如此美好的心境之下,孩子们的表达更随意也更流畅了。在自然生活场景中交流只是孩子们走进生活的一个方面,再者就是走进社会生活场景。就以购物讲价为例,因为我们学校所属的是一个经济作物村,这儿的西瓜特别有名,每到夏天,学生都会帮父母卖西瓜,所以我要求学生记录与买主间的对话。现以一位同学的对话为例——

学生:“您好!您要买西瓜吗?”

买主:“啊!”

学生:“请您看一下,您要买哪一个品种的?”

买主:“哪一种好吃?”

学生:“都不错。我们一半村的西瓜可有名气呢!您一定听说过。”

(学生切不同品种的西瓜)

学生:“今天天儿比较热,您先尝一块解解渴吧!”

买主:“嗯,还不错!”

学生:“您还可以尝尝其它的?”

买主:“不用尝了。多买几个吧!”

学生:“好嘞!您眼光真好!”

(称斤结帐)

学生:“谢谢!您慢走!欢迎下次再来!”

看似简单的几句对话,却是该生在几次卖瓜未果的情况下所作的又一次尝试。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渐渐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人交流不仅要注意交流的内容,更要注重文明礼貌的态度。当然,生活中类似的场景有很多,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为以后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2.积累生活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流传于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如谚语、歇后语、俏皮话、小典故等。它们往往以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向人们揭示真理、传授经验,使人们获得智慧,得到启迪。而身处农村的孩子们这方面的条件比较便利,更容易接触到这些来自民间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失为很好的口语表达素材。所以,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积累这类语言,来增加知识储备。同学们经过留意搜集,涉及的内容可谓五花八门:有乡风民俗的,如“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死受穷”,“紧紧手,年年有” ;有气象节令的,如“二八月,乱穿衣”,“鸡不进窝有大雨” ;有富含哲理的,如“凡事回头看”等。又如他们在向村中老者请教时,了解了“腊八粥”、“寒食节”等的来历。正因为这种有意识的要求,学生们在日常交往中积累并运用这些语言,使他们之间的交流也变得生动、幽默、有趣。

(四)把握学生的动态生成

口语表达的言语实践过程都是在动态生成在进行的,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或感受,而这些稍纵即逝的感触又是不可多得的。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来的课前预设,生成新的学习交流过程,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例如我在教学《三克镭》时,有一位同学问道:“老师,既然镭的提纯方法是居里夫人发现的,那么在她买不起但又很需要镭的情况下,她为什么不再提炼一克镭,而要让别人捐助、去四处碰壁呢?”这个问题出乎我的意料,我随即一想,又把这个问题“还给”学生:“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值得思考,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孩子们的兴趣来了,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各自表达着自己的观点,随后的答案也可谓精彩纷呈。通过这样的随机引导,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巧解了我的尴尬处境。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动态生成,形成积极地互动交流,有了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有了师生的一起成长,教学才能成为艺术,课堂才能成为舞台,才会有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和无法预设的精彩。

总之,教师只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这个出发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探索,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上一篇:教师观摩课心得感想下一篇:于丹《感恩教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