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教学反思文档

2024-08-27

二年级教学反思文档(8篇)

1.二年级教学反思文档 篇一

《倍的认识》听课后反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2月2日,我们鲸园学区以“多种媒体对培养学生 合作精神与能力的研究”这一实验课题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学区教研活动。会上共展示了三节课,其中一节课对我的触动非常大,那是一节二年级“倍的认识”一课,由于所用班级已经上过,执教的老师只好临时把新授课改为复习课。“倍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中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目的是为后面学习应用题做铺垫。课堂上授课教师也是不断地问学生为什么8是2的几倍?要用除法计算,所有学生的回答都是一个模板“想二四得八,所以8除以2等于4。”尽管老师重复了很多遍算理,学生依然回答如故,看来前阶段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根深蒂固。这节课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异常沉重,不难看出他们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教给学生知识,并没有教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他们的学生也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可想而知今后接触应用题时,这批学生怎么办呢?

数学教学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中就包括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青岛版三年级的数学教材已经开始出现这方面的内容,如教给学生旋转、平移的方法,渗透转化思想等。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的“行为”;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数学知识没有了“行为”和“灵魂”,它将是死的知识。

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由于课时的限制和考试的评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情况下,我们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这固然在短时间内会受到好的效果,但从长远的角度看,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题型一变,学生就一片茫然。如在教学稍复杂分数应用题,举例:养鸭1200只,养的鸡比鸭多,鸡有多少只?在教学此类题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第一步找单位1,判断知道了用乘法不知道用除法,第二步多就(1+)少就(1-),这种方法包准在考试的时候对题率为100%。而我在教学此题时,除了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外,还渗透给学生转化的思想,把“养的鸡比鸭多”这个条件转化成“养的鸡是鸭的”也就是把两步计算的第 1 页 稍复杂分数应用题转化成前面学过的一步分数应用题。这样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到数学思想方法,以后遇到稍复杂的题,学生就会根据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培养智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力,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教师从事的是人的事业,而不是制造产品,不能只想学生的一时,而要为学生的一世着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第 2 页

2.二年级教学反思文档 篇二

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无锡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从水平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要出发, 在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潜能, 使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 并力求充分体现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修订后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教育功能, 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练,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并在宽松、和谐、开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锻炼和思维开发。在游戏中体验锻炼的价值, 合理运用一系列教学策略, 关注个体差异, 达到掌握技能、运用技能、发展体能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2014版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体育教师用书《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水平二低单杠与游戏单元的第一课时, 此单元在整个教材中占11.3%, 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仰卧悬垂是比较易学的悬垂动动作, 在体操术语中称为混合悬垂。本课对平时极少接触单杠的学生来说是有点困难的, 表现在握杠手臂力量控制不稳与悬垂时的挺髋不够充分, 因此本次课我们要重点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中, 根据水平二 (四年级)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注重学生体验式学习, 不过分强调动作细节, 通过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领会动作要领, 掌握动作技术, 享受运动快乐,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此教材能充分发展学生上肢、肩带、腹背肌肉力量和柔韧性, 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 培养他们相互协作创新意识、敢于挑战、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对象为水平二四年级的学生, 该年龄段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低单杆教学, 但部分学生已有玩单杆的经历和体验, 具有较强的表现欲, 且活泼好动, 少数因体质单簿或肥胖, 基本活动能力较差, 但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 敢于挑战新的活动内容, 团队意识比较强烈, 也有一定互助合作的观念, 为本课目标的达成又奠定了心理基础。本课充分利用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 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活动中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也能较好地调动起来。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直臂悬垂;教学难点是身体挺直不屈髋。

五、设计思路

体操中单杠教材内容在平时迫于单杠器材较少, 无法达到一定的练习密度和强度, 以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很多教师都不敢拿出来上公开课。但是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上好单杠课呢?

笔者最初的器材是体操棒, 第一次试教过程中教师发现因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没有足够的力量做支架扶体操棒, 练习时器械不稳, 易造成安全事故;第二次试教时利用了跨栏架, 但其面板呈扁平状, 与单杆的圆柱相冲突, 且不符合握器械的方法。综合两次试教, 除了器材本身反映出的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学生练习时间减少, 从而导致练习密度的降低。为了让学生能在安全前提下, 去不断挑战自己, 笔者就开始思考有什么样的器材既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安全实用, 于是便在学校器材室仓库中无意间发现了学校基建时剩下的自来水管, 觉得如果做成简易单杠, 那将是多么具有挑战意义。于是就和学校领导商量着尝试做了一副单杠, 没有想到这个单杠可练习、可拆卸, 可当小足球门, 可练习传接球, 可随意摆放, 进行障碍跑, 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为了增强安全性, 一是在练习中两人轮流试做并保护同伴, 二是在单杠4个底座套上了废旧的自行车内胎, 达到防滑的作用。

整堂课以体操训练营为主题, 贯穿全课, 教师将教学重难点融入了热身操以及垫上辅助练习仰卧支撑, 通过垫上的练习, 使学生挺髋的动作要领。从两人练习基本动作仰卧悬垂到双人同时练习并交换伙伴练习;从根据图片练习3种仰卧悬垂动作再到自由进行创编, 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技能, 又学到了悬垂在生活中的意义。

六、教学流程

1.花样慢跑和自编的热身操。在组长的带领下寻找营地进行慢跑, 学生通过哨音不断变换营地, 并强调了轮转要求, 避免了满场变换跑导致相互间的碰撞, 消除安全隐患,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单杠的好奇心, 又营造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渗透了德育内容遵守规则, 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考虑到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选择了有激励曲风的歌曲《加油歌》, 伴随着激情的音乐, 教师一起带领着大家做起了热身操, 时而挥臂加油, 时而肩部绕环, 时而双手握杠压肩, 在达到热身目的同时, 也无意间练习了握杠。

2.辅助练习——仰卧支撑。此练习中, 不断强调挺髋动作, 让学生体会如何保持身体挺直, 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3.主教材——仰卧悬垂。针对四年级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模仿能力强等特点, 根据直观性教学原则,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示范让学生明确动作要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和超越自我的心理, 通过直观教学法、领会教学法、分层递进法、游戏法等教法来提升学生的动作。利用自主练习法、合作探究法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创新动作的学习欲望和练习热情, 从两人轮流练习到双人同时完成再到小组自由交换伙伴进行练习, 引导学生相互观察、挑战、超越, 共同提高。并通过多元评价的方法来激励学生通过不断地尝试挑战, 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动作方法。在各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掌握动作, 同时通过有效合理的保护帮助, 使学生安全高效地完成动作。在拓展环节中, 考虑到教材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 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创设情景:“假如洪水来了你能创编出几种双脚离地的方法来躲过?”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了课堂气氛, 同时结合本课渗透德育内容, 不断鼓励学生开拓思维, 勇于挑战自我, 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体育也应用于生活, 知道了其锻炼的价值, 有效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素质练习”矮人走”这是一个发展下肢力量的练习。学生以音乐为媒介进行矮人走过单杠, 碰见伙伴击掌鼓励, 走过单杠最多者获胜, 学生乐此不彼地练习着, 让学生感受了运动的魅力。

4.放松部分, 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夜的钢琴曲》, 学生们坐于垫上一起进行柔韧性的练习, 以达到最好的放松效果, 整堂课均辅以教具相结合的方式将课串联起来, 也充分体现了一物多用、一用到底的教学理念, 使学生有效掌握了动作, 完成并超过了本课预设40%的练习密度, 达到游戏、技能、放松有效的和谐统一。

七、课后反思

本课通过自制单杠巧妙布置, 发挥音乐的作用, 使课堂气氛活跃, 充分利用自制单杠, 创设多种练习方式, 通过实效性的练习方法, 让学生从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再到自主创编动作, 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并为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拓展, 发展了学生自主创编学习的能力, 在练习中学生有交流, 学生有共享, 化枯燥为有序。体现一物多用、一用到底的教学理念, 使学练更有趣、更实效。充分考虑教材与生活的联系, 以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师生互动性语言与手势, 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 积极融入到学生的学练中去, 边指导边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男女生互动与交流。

然而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 笔者只是单纯观察学生对动作完成的表现, 却忽视了对个别学生过程性的评价。在同伴交替练习时, 练习者只是通过同伴的语言来得知动作的完成度, 如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如IPAD拍摄视频, 通过更为直观的图像来了解自己的动作, 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达成本课认知目标。

指导教师点评:

陈老师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合理, 重点突出, 难点有突破的方法, 所有教学手段、方法、内容都是围绕目标展开。整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较强, 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练习兴趣, 并在拓展部分使单杠教学融于生活中, 两人合作、小组合作创编出多种悬垂的动作, 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单杠悬垂的技能, 完成教学目标。本课亮点:多功能创新的单杠器材, 简便实用, 使原本枯燥、难学的单杠教材变得有趣和实效, 使该内容教学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和练习密度, 值得借鉴。

3.论小学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阅读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二年级阅读课《酸的和甜的》,我创设了实物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都嚷着:“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酸的和甜的》”一问完,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酸的和甜的》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葡萄究竟是什么味道。

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學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以《看雪》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雪景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难忘的一天》时,学生问:“难忘的一天是指那一天?”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这一天为什么令“我”难忘?”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再如我在教《我选我》这篇课文后,我班王彦飞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我”是谁?他选自己干什么?他为什么要选自己呢?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呢?这样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4.二年级教学反思文档 篇四

【教学过程】

一、习作分析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习作“味道好极了”,说说看,你写了什么?

学生交流。

大家都用自己手上的笔有滋有味地写下了自己最喜爱的一种美食,欣赏你们的作品真是一种享受。

这次我们的习作选材很丰富,(媒体:图片)有写到传统美食的,也有写到洋快餐的,有些风味小吃的,也有写各地菜肴的。在写法上,有从色、香、味几个方面介绍的,也有写自己品尝美食经历的。

大多数同学的习作都能符合要求,可以称作为“较好”,出现了几篇佳作,看了你们的文章就让人馋涎欲滴,老师打了个“好”,也有个别同学的习作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好好修改。

二、集体修改习作

1.师:老师征得两位同学的同意,把他们的作文打印了出来,都写得不错,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对照着写作要求,评一评,改一改,相互取长补短。(媒体:写作要求)

2.师:拿到文章以后,认真地读一读,你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片皮鸭(媒体出示)

臭豆腐(媒体出示)

学生交流。

3.师:接着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从你们的习作中撷取的几个精彩片断,他们把美食的外形、味道等都写得特别具体,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作者读)

(1)黄鱼

(2)方糕

(3)八宝饭

4.师: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他们的写法值得我们好好借鉴一下。欣赏了几个精彩片断,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帮助一位同学来修改一下他的习作。认真地读读这篇《宁波汤团》,发现问题改一改,可以做些记号。一组同学重点看一下文章是不是存在语病,如果有,帮他改好。另一组的同学,重点品品文章中描写味道有没有写具体,如果没有,想想怎么改?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

师:经过这么一改,宁波汤团的味道也名副其实了。其实呀,好文章就是改出来的!

5.二年级教学反思文档 篇五

人教版四下语文的第一课就是《古诗词三首》,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上,我更注重学生的想象与感悟。

1、对于“词牌”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所以略进行了介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②(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来自百度百科)

2、多读多品,读出情味,品出意境。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董元昊同学的品读非常有滋有味,音色也美,远比我强。于是充分发挥他的范读作用,也更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当朗读成诵时,仍不忘提醒学生注意语气与语调的把握,《独坐敬亭山》读出诗人与敬亭山的寂寞孤独;《望洞庭》读出月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的宁静;《忆江南》读出对江南春景的赞美与热爱。朗读与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相结合,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3、诗与画相融。在读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一是借用书本中的插图,再启发学生用简笔画,有能力的用水墨画来绘出诗句的意境。

4、借助补充诗句,触类旁通,丰厚积累。如理解“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尽”、“孤”等词,引用已学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来体会。另外补充李白的《望木瓜山》、《望天门山》等如许写山水的诗,比较感受诗人不同的心境以及豪放的诗风,广阔的胸怀。

5、提炼诗句中修辞的手法运用的巧妙。“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与敬亭山惜惜相怜的感情;“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上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中诗人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尤其玲珑别致。“江南好”好在哪?“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对比、比较,突出了花的艳、水的清。

《桂林山水》课后回顾

桂林的奇山秀水一直令我向往,《桂林山水》也是我喜欢吟诵的写景佳作。本文结构清晰,语句优美,百读不厌,并能在朗读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就以读为主线展开教学,铺垫美,欣赏美,感知美,体悟美,想象美,描摹美„„

1、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和美丽的图片唤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愿望。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学习词语,对进一步朗读课文奠定基础。

2、细读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入情入境,绘声绘色地用多种朗读的手段达到自然成诵。在理解时能把特点相融合:“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既写出了水的清,也可以体会到水的静;读到“无瑕的翡翠”这个比喻,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说“翡翠”是绿的,因为山倒映在水里;有的说“翡翠”也可以看出水的静,说明很光滑连波纹也没有;还有的说“无瑕”也看出水的清。读到课文最后“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连绵不断的画卷”,孩子们还说知道了漓江的水为什么会这么“静”,被无数的山围绕着。因此在感悟山的特点时,孩子们也能想到水,想到山水相依。感悟加深了朗读的情趣,使朗读更丰富,更有效。

3、背诵是朗读的提升,课堂上我们集体背、分组背、个别背、组合背、竞争背,孩子们跃跃欲试。然而在单独背诵的时候总会因为紧张出现不流畅,以至于影响了背诵的效果。当孩子们都不敢有感情地背诵第三小节的时候,我说“我来试试”。最后,他们送给了我掌声,我说:“我不期待你们的掌声,期待你们超过我!”而后我听到了更多好听的声音。

4、课堂小练笔,达到读写结合,积累与创新同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后感

1.收获:为了弥补学生感性认识上的缺乏,我只有更注重各种形式的朗读,深入细致的品读、诵读,在叶老先生的文字描述中赏析游览过程中的一景一物。几个重点句读得更透彻些,有读到悟,悟后再读,有的甚至要求背下来。从途中自然景观“眼前一片明艳”的描写中感受春天的美;从“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中不仅感受溪流的活泼灵性,也感受到作者浓厚的游览兴致。学生在朗读中还感受了外洞的宽敞,孔隙的窄小、昏暗,内洞的漆黑、神奇。尤其是从外洞到内洞过孔隙这一部分,那种在昏暗中的感觉,只有一遍遍的读才能身临其境般。从孩子们闪光的眼神中我还感受到了他们探索的兴致,对景致的喜爱。

2.助笔:两年前的一次游览双龙洞的经历使我在课堂上更自如些,我的适当补充也帮助了学生的理解,收到了意外的效果。首先是简笔画。“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我借助了画;在学生说不知道石钟乳、石笋是何物时,我一画,许多孩子就点头领悟了。再则,由于时代的差距,双龙洞景区的开发,我的游览所见与游览路线都与课文有所出入,我也作了补充。“洞内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而今在各色灯光的映衬下,洞内更加迷人了。“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如今也不必再走回头路了,洞外有洞,引人入胜,给学生更强的期待。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这里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凉爽,冬天的洁白。

作者从天山的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首先我让学生欣赏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天山的水这一方面时,是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来谈体会,学生能抓住几个重要的比喻句,谈得有板有眼的。

教学天山的树和花两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谈论,提示学生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他们小组合作,既能谈对句子的理解,又能总结各自的景物特点。特别是在学习“------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时,我用换词的方法让学生比较,为什么用“漏”而不用“照”,学生能把“是因为枝叶茂密,阳光照不到,只能从缝隙里漏下点点的光”,说得清清楚楚。

又如,学到--------“像--------像--------像--------”这个句式时,我让学生练习说话,没想到学生的思维如此敏捷,能说那么多的句子。在这一段里,有“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话,我问:为什么一个用“走”,一个用“浮”?学生能联系前面 “满是过高马头的野花”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这一课,我自认为,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没把握好时间,把想在课内的写话练习放到了课外。《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中彩那天》讲述了发生在二战前一个穷苦的汽车修理工之家的发人深省的故事。修理工无意抽中了大奖,那是一辆他梦寐以求的汽车。但是抽中了大奖的彩票却是他帮同事代买的。经过思想斗争,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精神世界,它让我们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她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

上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说说一般人在中彩后的情形,再让学生在文章中找找父亲中彩后的反应时怎样的——父亲神情严肃我。父亲怎么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呢?这些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我让他们自读课文,到文中去找原因他们马上找到了答案:因为中彩的彩票是父亲帮库伯代买的。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父亲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呢?学生的想象非常丰富,能切实体会到父亲当时矛盾的心情。学到这里,我马上让学生联系前面课文中介绍的我的家庭状况及父亲的心愿感受父亲的伟大。并趁势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话的含义及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如果在学生知道中彩的是库伯的彩票后,就让他们联系前面我的家庭状况及父亲的愿望体会父亲当时是多么想得到这辆车啊,而且他也试图将车据为己有。在这样的矛盾中,父亲依然选择了将车还给库伯,品质是多么可贵。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就会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这样的话,理解开头和结尾这两句话就很容易了

《万年牢》教学反思

《万年牢》一文的教学过程分为两课时完成,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三处提到“万年牢”中间的联系,学习父亲认真、实在的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我在教学理解第二个“万年牢”时有一个环节,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走正道的生意人。这是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解的,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什么是走正道?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去挖掘生活中走正道的生意人,感受生活中的美。因为孩子看到太多的坑门拐骗的事情,如果让他们说说身边的生意人,他们会罗列出一大堆不正经的生意人。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想,我不希望孩子接触太多负面的东西。所以让孩子观察社会生活,总是选取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让孩子在了解社会过程中,受到健康风尚的熏陶感染。当然,孩子也应该知道“丑”,只是我们的孩子毕竟小了一些,我总想首先用美去占据孩子的心灵,从而引发他们去崇尚美,追求美。

《尊严》教学反思

《尊严》这篇课文讲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尊严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抓住三处描写哈默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上,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那三处对话。在学生谈体会时,我发现学生仅仅停留在体会这几句话上,这时我适时和学生展开了对话:“难道哈默不饿吗?”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纷纷从前后找到一些语句来反驳我:如前面的“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后面的“狼吞虎咽”等。这种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能联系全文来读书,思考,加深了对哈默自尊的体会。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近哈墨,体会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再让学生读书,学生也都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把声音读得坚定了,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哈墨的自尊不需要故意用坚定的语气表达,而是用自己的心去体会。

语文课不单单要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更重要的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为了突出语文味,我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话、写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语文水平。如学习三处对话时,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哈默的心理活动,来深入了解人物。但由于学生对“尊严”的理解比较肤浅,回答时都比较单一,我又为学生提供句式,如学习第二处对话时,选择关联词“尽管„„还是„„”、“宁愿„„也不„„”、“只有„„才„„”说说哈默的想法,第三处,用“哈默觉得,一个有尊严的人,应该()”说话,这样既提高了说话能力,也对挖掘人物有所帮助。在学习杰克逊大叔时,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写“杰克逊微笑地注视着这个年轻人,心想()”,在让学生动笔的同时,也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一举两得。

但学完后,我觉得学生对“尊严”的理解大多还是停留在“要靠劳动获得食物”上,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语言也差不多,我认为,课前让学生搜集格言可不做,可换成,搜集有关“尊严”的故事,身边有尊严的人,这样,学生对“尊严”的内涵会体会得更深刻,对学习课文也有帮助。而且,我在结尾读了一个《嗟来之食》的故事,虽然对理解“尊严”有益处,但这个故事和课文太相似,可能听了故事后,更会导致学生对“尊严”的理解停留在“要靠劳动获得食物”上,所以,后来我也稍做了补救,总结时,告诉学生,在恶势力面前不低头,在有钱人面前不低头哈腰,在金钱面前不受诱惑„„这都是“尊严”,课后,我让学生再阅读“尊严”的故事,加深对这两个字的里理解。我想,上课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以一篇课文为依托,把学生引到广阔的语文世界中,让学生读更多的文章,在多读中,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增强积淀。

四年级下教学反思:《将心比心》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以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文章语言精练,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却给读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

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看看哪一小组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练?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细读触发点——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找得很准,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扩散深入开来:数数妈妈说的话,几个字,简简单单。请你深入到这个故事中,再去读一读、品一品,你还会觉得简单吗?“再来一次”对这位刚参加实习的护士来说这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吗?普普通通的一位母亲,她为什么能有如此不简单的举动,说出如此不简单的话呢?请联系下文再去体会。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透过母亲“平静的眼神”和“轻轻的话语”,可见母亲把那位护士当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有层次的导学中,学生深层次地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产生“一处传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注重课堂资源的整合,如始终将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贯穿导课、品读、结课,同时又引入了台湾作家罗兰的话,以及《红楼梦》中的“得饶人处且饶人”、张九龄的“记人之长,忘人之短”、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做到了拓展与文本的紧密结合。

学完这篇课文我在随想本上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写写自己对文章最后一段的感想。第二天当我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感触还挺多的,特别是部分学生的心得体会让我爱不释手。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谈自己对将心比心的理解,说得很好。我想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沃土。要让学生在这“方寸”之地吸取到足够的营养,尽情展现个性魅力,教师必须下足“工夫”。这“工夫”要求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写备课笔记,既课前预设;还要求教师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既课堂生成。

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总是会出现两种极端:预设太多,课堂像是一场戏,一切竟在”掌握”中;或是一味追求动态生成,脚踩西瓜皮„„的现象,尤其是在公开课的执教过程中,老师们都想让孩子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样就无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在一次执教《自然之道》一课过程中,我就犯了上面所说的错误,对次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教学难点在于品味向导的语言,理解他的行为。我在设计教案时准备利用近一刻钟的时间来突破难点,力求使学生的理解不停留在泛泛地理解“人类不能破坏自然规律”这个再明显不过的道理上,而是引导学生在感悟了“我和伙伴们”由焦急到高兴,最后到懊悔、震惊的情感积淀后,讨论向导的所说所做。在进入讨论的环节中,我发现学生仅仅游离于课文的表面在空泛地谈论,感觉在隔靴搔痒。为了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对文章内涵的领悟达到超越文本的大语文观的境界。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就在学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时,我顺势提取了他们在课下搜集的信息,引导学生从中可以选取对思考这个问题有帮助的信息。没想到有些学生的思维是开阔了,但不能正确地理解资料中的信息,如有一位学生说:“向导知道小海龟成活的几率很低,所以他想能救一只小海龟就救一只。”还有的学生不能运用信息帮助自己思考,还是停留在孤立地片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如一位学生回答:“向导就是为了让他们看看破坏了小海龟生活规律的后果。” 或是说:“向导是在我和伙伴呼喊声中被逼无奈才救那只海龟的。”而这些情况出现时,老师的主导性就应该发挥出来,有效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下去。可由于我经验上轻,又加上情绪紧张,并没能很好地因势利导,更深刻地理解向导的话。其实,我在课后进行了反思,当时的我如果这样引导:“作为一位生物学家向导,他对小海龟的知识了解不只这些,在他知道这些情况下,把小海龟抱向了大海,肯定有科学家的道理,是什么呢?”这样,就能很好地把课文内容和课外资料有效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既突破教学的难点,又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一课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1)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一.识字教学。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读准字音,画出书中的生字组词。并要求读给家长听,家长听后给出等级评分。以此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课中学习就以学生的展示为主,个人读,指名读,比赛读,堂上注意正音,充分调动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课文内容的理解。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A初步感知大意;B探究变化、原因;C拓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二大点——探究变化。学生自主思考后再与大家交流:以前的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摇篮?黄河今天的表现?为什么说是“忧患”呢?对两个问题的探讨后,学生很容易发现作者用了对比的方法和数字说明等方法写出了黄河的变化。充分理解黄河由“摇篮”变成了“祸河”这一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探究变化的原因,最后是治理黄河的方案。在讨论治理方案的时候,拓宽学生的思路,先读懂书中所讲到的方案,再讲讲自己想到的治理黄河的方案。学生既读书、思考,又畅所欲言,积极性很高。这样下来,2、3、4点目标也较好落实了。

(2)重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效果好

课前,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份预习卡,学习根据预习卡的要求预习课文,此预习卡起到引导学生知道预习课文方向(目标)的作用。由于课前预习不是“走过场”,而是有实在内容的读、思、画的个体学习,学生得到的也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较好地达到了“课前预习,课中精彩”的教学效果。

这课的不足之处:A学生对黄河的课外知识知道不够,看来搜集资料,广泛阅读欠缺;B预习卡写的要求多了点,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设想:可多点读、画、批、思方面的预习。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品词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作者为文的目的不外乎传授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感情,而这全靠语言文字来完成。因此,对语言文字的深刻领悟,便是准确理解思想内容、接受信息的首要因素。“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叶圣陶语)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品词、“追根”、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其做法是:

扣“词眼”法。所谓“词眼”,指“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的关键词句。教《蝙蝠和雷达》,揭示课题后便设疑:蝙蝠和雷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为什么中间加一“和”字?这就促使学生自觉地把课题与课文联系起来去探究。蝙蝠和雷达有相似的功能,雷达的发明是由于受到蝙蝠的启示。因此,讲读时紧扣“启示”一词,展开教学思路,既要求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本身的涵义,又引导学生认识“启示”在发明雷达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语言训练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课文重点部分是“试验”和“研究”。前者是揭开“秘密”的基础,后者是揭开“秘密”的关键。理解这两层意思,第一步,明实验。让学生默读介绍蝙蝠的段落,比较三次试验的异同点,并找出重点句进行概括,帮助学生认识事物间因果关系。第二步,知原理。抓住“不是„„而是„„”句提出深层次问题;蝙蝠在夜间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学生读读、议议,并进行点拨,板演示图,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夜行时,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进蝙蝠耳中,于是蝙蝠便作出反应,绕开障碍物而继续飞行。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将这一原理密切联系实验思考:为什么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中,铃铛会不断地响?这“联系前后”的一问,使学生明白了封住蝙蝠的嘴巴,超声波无法发出,因而蝙蝠无法用超声波探路,只能乱飞乱撞;而塞住耳朵,则又使蝙蝠无法接受遇上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因此出现了同样的结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蝙蝠夜行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使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第三步,扣蝙蝠和雷达的联系。“研究”部分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启发学生根据“反复研究”四个字想象出研究的全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绘出雷达是怎样工作的简图。通过比较、切磋,学生抓住了雷达与蝙蝠相联系的关键句子,搞清楚了二者各部分的对应关系,领悟到标题上“和”字原来就是“启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创造了雷达,学生也学会了联系,油然而生对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的兴趣。这样步步扣词眼,拾级而上,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让学生学会了分析文章的方法。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执教《大自然的启示》,由于自已没有充分的准备,深挖教材,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所以课堂上出现不少不成功的地方。第一:教学设计不够合理,本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由两篇小短文组成的,内容较多,要在一课时内讲授完,任务比较重,所以每一个环节没有落到实处。如:当学生说第二篇小短文的主要内容时,“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学生答完之后,我没有让学生展开说说,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分别得到启示是什么,也就是说他们身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第二: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书本中知道蜻蜓等动物是人类的老师,我就要让学生拿出自已从网络上,从书中搜集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来交流。本来我以为大家会像昨天那样,踊跃的站起来说说自已的搜集的内容。让我意想不到是,同学们都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敢站起来说,我用话语和眼神鼓励他们,可效果不够好,只有少数人举手。于是我就要让同学分组说说,可大家还是没有以前那样热闹。老师们友好帮我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合理化建议”——共建美好的校园

为了更好地建设好我们的校园,教师集思广益,从学生日常管理、校园环境改变、校园文化建设,都提出自已不同的见解和建议。如:肖雨林老师今年上学期教学前四班时,发现很多班级喜欢在教室门前的阶梯上上体育课,这样就影响了他们上课,于是肖老师就在“合理化建议”这一栏,向领导反应这种情况。第二天,领导就马上回复,并及时告之所有体育老师。从那天开始,再没有班级在那上课了,学前班的纪律也就好管理了。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学校会更加和谐美好。

三、“漫话育人”——协助班级共同进步

作为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但育人却有着不推卸的责任。我们学校共有30个班级,也就有30个班主任,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已管理班级的良机妙策。那么优秀的育人经验,老师们都不保守,而是纷纷发表在校本论坛上,供大家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课件”为我们提供优质精美的画面,“美图美文”丰富了我们的视觉,“好歌共赏”愉悦了我们的心情„„总而言之,校本论坛让我们受益匪浅。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夜莺的歌声》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文章,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称为”夜莺“的小男孩把德国官兵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使德国法西斯强盗被歼灭的故事。一个机智、活泼、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跃然纸上。文章以夜莺的歌声为主线,构思巧妙,段落分明,语言含蓄、幽默,掩卷沉思,那悦耳的歌声仍不绝于耳。课文的重点:一是要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很勇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这是一篇较长的课文,阅读理解时要分部分、抓住重点来处理课文内容。每部分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第一部分主要是德国军官与夜莺的对话。抓住人物的对话来理解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可以再熟读的基础上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体会军官问了这么多,就是要知道游击队的藏身之处,夜莺都巧妙地进行了回答,并且用野兽等做比喻,狠狠地痛骂了敌人。从文中体会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第二部分是夜莺巧妙地用鸟叫的声音把敌人的情报传递给游击队员,让游击队员积极备战。教学时让学生抓住游击队员所说的话,联系上下文弄明白,夜莺的叫声表示德国鬼子的人数;杜鹃的叫声表示机关枪,并从中感受到夜莺的机智,游击队员对夜莺的爱护。

第三部分主要是写德国兵被打的落花流水。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朗读体会。

第四部分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写夜莺又投入了新的战斗。这一部分重点应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找出与文章开头相照应的句子,把结尾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联系起来读,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首尾照应。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课一开始,我就直奔本课的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描写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一条主线,抓住这些句子展开教学,先让学生找体现小夜莺勇敢机智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特别是是关于小夜莺一些言行的句子,印象深刻,学生应该能够把他找出来。教学下来,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出小夜莺语言的句子,但是对于他的行动的句子相对来说要困难一点。特别是关于夜莺的歌声的句子,学生没能把它联想到是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表现。这一问题不能急于解决,我先暂且让学生记下不懂、不理解的问题,继续带领学生读书,希望能在下面的学习中,结合全文来理解”小夜莺“的一系列言语、行为。

通过读书,对每一小节列小标题进行概括,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文章发展脉络,并能根据所列标题简单复述全文。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们重点解决了上节课的难点、疑点,如”小夜莺“为什么在路上时不时地唱?他为什么在一路上表现出并未把德国兵放在眼里?等一系列疑问,通过联系全文内容,学生能够达到较好的理解,肯定了”小夜莺“的聪明、机智和勇敢。《小英雄雨来》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应善于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1、运用孩子已有的故事积累导入,引起共鸣。

2、联系生活实际,顺势进行教育。

在在教学中,许多孩子都说到了要向雨来学习,热爱祖国,保卫家园,我就顺势将话题引到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做法上,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从小树立起“努力学习为国效力”的崇高思想!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文章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写了自己失去父亲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自然地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重点让学生通过美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本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谈战争和战争的危害。我的初衷是: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无情,才能让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让他们也由衷地发出“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呼吁。而本文对战争的描述仅仅是这样几句话。“他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由于学生对于战争的资料了解的太少,所以并没有真正激起学生的思想的火花,这也与我的备课有直接关系,如果能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更多的关于现代战争的图片和信息,就会更助于课堂效果的实现。可是,在回首想想自己又知道多少关于战争的内容呢。课下我又查了资料,这些现代战争有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课堂上学生朗读很是入情,但似乎还缺些什么,我细细思考原来没有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学生对文本缺乏感情,对文中的主人公缺乏同情心,没有将自己融入文章的情境中去。自然,在朗读中学生不能充满激情,因而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明确教学目标,把教材用“活”〗

语文教学要把握准学科的个性,应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重视情感熏陶,培养个性和良好品格。围绕三维目标,执教的老师努力把教材用“活“。如高锡逵老师在执教《日月潭》时,把教学过程定位在“激发情感,朗读感悟,扎实训练”的基点上,让学生的头脑里展现“群山环绕”“树木茂盛”“薄薄晨雾”“点点灯光”“蒙蒙细雨“的一幅幅画面,紧扣这些优美文字,让学生陶冶在日月潭的美景之中。费华疆老师执教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在指导学生朗读前4节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大海、沙漠、夜空、草地,对比战争前后不同场景,感受战争使自然界满目疮痍,使人们的生活不得安宁。最后指导学生仿写一段诗,既给了学生练笔的机会,又激发了孩子们的悲伤和愤怒之情。

6.二年级教学反思文档 篇六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94-9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分的感知过程,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结合图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重点难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会读写几分之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彩色笔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课件出示6个苹果和3个盘子)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难能解答?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称为什么分法? 2.(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盘子)师: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师:预备——开始

生:(拍手击掌)3.(出示1个苹果和2个盘子)

师:把1个苹果平均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 师:预备——开始

(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情,灵活处理)师:怎么不拍了? 生1:半个。

师:一个苹果要分给2个小朋友该怎么分才公平、合理呢? 生1:分成两块 生2:一人一半 生3:从中间切开„„

师激疑: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分法,老师是这样分可不可以?为什么?(师拿出一个月饼图片故意撕成一大一小)生:不对,这样的两份不一样多„„

师:哦,要把两份分得一样多才公平,是吗?我们把分得一样多的分法叫什么分?

生:平均分。(师板书:平均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出分数,板书课题。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月饼图片,谁愿意上台把这个月饼分给这两个小朋友?(请一名学生上台操作。)师:你准备怎样分?

生:我是这样对折一下,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两个小朋友每人一份。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来,掌声送给这位小朋友,请你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师:把这个月饼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得到几个月饼? 生:半个。

师:这半个月饼该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数家族”中的一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带学生齐读一遍“分数”。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完整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2、指导读写,理解1/2的含义。

师(拿着一个圆形纸片边演示边说):老师也用对折的方法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平均分成了两份。

师(张贴图片):这一半我们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就是——1/2。(师板书:1/2)

师:二分之一怎么写呢?伸出你们的手指出来,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师边写边说明:先写一横,表示平均分;下面写2,表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2份,它叫分母;上面写1,表示其中的1份,它叫分子。咱们再来写一遍。师:这个数怎么读呢?谁会? 生:二分之一。

师:嗯,读得好,就这么读,谁再来读一遍? 生读:二分之一。(师板书:读作二分之一)师:大家再来读一读。(二分之一)

师:(出示课件)大家请看,我们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就有了两个半块月饼,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半个月饼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生:1/2 师:左边这半块可以用1/2来表示,右边这半块呢? 生:也可以用1/2来表示,这两个半块都是这个月饼的1/2。师:说得真好!师点击课件出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感知分数产生的实际意义。由日常生活情景引入,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得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1/2”。借助实际操作把“一半”由一个具体的量抽象成一个数,建立新的认知平衡。)

3、学生活动:折出长方形纸的1/2。师:刚才我们通过分月饼认识了1/2,下面请大家从老师刚才发给你们的学具里边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出来。一起来看看要求。课件出示:

折出长方形的1/2,并把它的 涂上颜色。然后说说你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一?(学生折纸,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师:折完了吗?举起来给老师看看,做得都很不错!谁愿意上来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上台展示:

生1(边展示边说):我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的这一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1/2。

师:说的非常清楚,你的手也真灵巧,颜色涂得这么漂亮,老师把你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2:我是这样把这个长方形对折一下,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涂色部分也是它的1/2。师: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生3:老师,我有。我是这样对折一下,也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涂色部分也是这个长方形的1/2。

师:还有没有也是这样折的?你真是太厉害了,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老师特别欣赏你这样有独特想法的孩子。(师张贴学生作品。)[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识和理解1/2的基础上亲自动手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从看、折、分、涂的过程中形成1/2的表象。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教师及时评价和鼓励,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学习,从而更加加深了学生对1/2的认识和理解。)

4、练习:判断1/2,引出1/4。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1/2表示? 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对1/2含义的理解。

(二)认识1/4 1.判断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为什么?

2、折纸活动:折出一个正方形纸的1/4

师:其实呀,在这张正方形纸上也藏着1/4呢,大家想不想把1/4从这张纸上找出来?先请看要求。出示课件:

拿一张正方形纸,想一想怎样折出它的1/4。折完后,再用你喜欢的颜色涂出它的1/4。(同桌之间互相合作,看看你们能用几种方法折出。)

学生折纸活动。(音乐伴奏)

师:同学们做得都很认真,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上来让大家欣赏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说清:你是怎么折的?把这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教师选取几种不同的折法贴在黑板上。

师:(指3个正方形):这三个正方形的折法明明不同,涂色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4表示呢?

生:因为这3个正方形都是被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4。师:哦,原来是这样,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都是它的1/4。(设计意图:通过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使学生明白,虽然正方形纸的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所以可用同一分数表示。同时在这个活动中,通过让学生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思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意识、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1/

2、1/

4、。其实呀,像这样的分数还有很多,谁来说说?

生:1/3,1/5,1/6,1/8,1/10,„„(师板书。)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分数,下面咱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图形中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出示课件)(四)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生活中的分数(课件:法国国旗 奥运五环 巧克力)猜一猜

介绍人身体中的分数

设计意图: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伴随着学生情感参与的开放题“找身边的分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激起思维高潮,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 分子 平均分 —— …… 分数线 2 …… 分母

1 1 1 — –– –– –– 5 6 7 8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饼”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习完后,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折纸,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为他们开辟探索实践的天地,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对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引导他们亲自经历了分数概念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探究有趣的数学。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一节课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几分之一,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所以我以1/2这突破口展开教学。通过分月饼先谈谈对1/2的认识,了解1/2的意义,知道1/2的写法和读法。在互动对话中初步建立1/2的表象,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充实学生对1/2的理解。在1/2的基础上,通过习题中的问题:一个长方形被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是其中1份,能否用1/2来表示?这样来认识1/3,又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认识各种图形的1/4,讨论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4表示呢,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折法”和“形状”都不是本质属性,而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才是本质属性。

7.二年级教学反思文档 篇七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 认识新朋友乐乐, 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 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 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 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 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学生板演, 教师引导, 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 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 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 再选2固定在个位, 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 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 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 碰见两个新朋友, 想跟他们 握手表示友好, 每两个人握一次, 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 来给大家送点心了, 面包、包子、饼干, 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 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 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 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 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 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 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 理解新教材, 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 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 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 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 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 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 直接导入, 进入密码门, 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 分别涂头和身子, 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 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 又为了方便做课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 0、2、3 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 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 (变成排列问题, 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 吃, 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 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 分别涂头和身子, 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 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 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并用于生活,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 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 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 0、2、3 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 (课本中) 用 红、黄、蓝 3 种颜色给地图上 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 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习二: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 2 个字, 一共有多 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 3 个字, 一共有多 少种选法?

8.二年级教学反思文档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A-

0059-01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明白“跑得快的是云彩”。

3.品味文中的重点词语,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云彩比月亮跑得快。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景图,播放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师:我们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夜色》这篇课文,今天老师再一次带同学们欣赏美丽的夜空。瞧!天空中的星星眨着眼睛,月亮在云彩中穿行,多美的夜晚哪!快看,小朋友们在干什么?他们对着天空指指点点地说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师:瞧,月亮姐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复习生字,学习新词

出示生字、新词(点击课件)

师:原来月亮姐姐给我们带来的是知识的礼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师:月亮姐姐还想考考大家会不会读这些词语。(点击词语)月亮姐姐给大家带来了多么宝贵礼物啊!看来小朋友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咱们就继续来学习课文。

(三)朗读和感悟

1.整体感知课文。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读课文,(课件出示)同学们读完了课文后都知道了什么?

2.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月亮在云彩里穿行时是什么样的?

①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穿行”意思,如小鹿在树木里穿行。

②演一演:让三名学生做云彩,一名学生做月亮,演示月亮穿行的过程。

③课件演示月亮“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课件出示句子)

a、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b、为什么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④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2)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图)

①师:小朋友对着天空指指点点在说什么?

②师: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张大勇和李小文说话的句子,再分角色读。

③师:大家一开始相信小文说的话吗?小文会有怎么样的表情呢?会说些什么?

④师:当别人不相信你的话时,你会怎么办?

⑤师(过渡):到底谁说得对,他又怎样证实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画李小文用什么办法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

(课件出示句子:李小文说得对,云彩确实比月亮跑得快)

①理解“确实”:的确,和事实相符。

(齐读第四自然段)

②师:你喜欢李小文吗?你觉得李小文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总结全文

1.师: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师:生活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希望大家像李小文那样,留心观察生活,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多动脑筋来解决。

三、教学反思

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出示、视频演示、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如“穿行”一词,通过“演一演”的形式,让三名学生做云彩,一名学生做月亮,演示月亮穿行的过程。学生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自然明白了“穿行”的意思,笔者再说出词义,加深了学生对该词的理解。此外,学生通过自读、分角色朗读对话、男女生赛读等形式,领悟了“是云彩走得快,而不是月亮走得快”,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李小文是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事实真相,在看问题和认识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采取一定办法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在朗读指导上不够到位与深入,有些关键词句如“一会儿明,一会儿暗”“是……不是……”等学生读得不到位时,笔者没有及时引导读好,今后可以通过范读等形式来指导学生朗读。

上一篇:藏汉和亲的故事下一篇:应届毕业生求职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