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

2024-10-24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精选6篇)

1.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 篇一

王之涣的诗

1、《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横吹曲辞·出塞》

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3、《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4、《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6、《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2.唐代诗人王之涣 篇二

传说王之涣曾经破过一起命案,而且过程十分有趣。刘月娥的丈夫在外经商,刘月娥和小姑一起住在家中。不想有天晚上小姑被一青年男子杀害在家中,刘月娥赶到的时候,只在凶手的脊梁上抓了几道印子,凶手逃之夭夭。刘月娥只好前去报案。

王之涣得知,问刘月娥家中是否养了狗,刘月娥说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没有叫。王之涣了然,于是说第二天在庙会上审狗。那天来了很多人,不料都被赶了出去,只留下了青年男子,王之涣让他们脱掉上衣,终于发现一个脊梁上有印子的人,询问之下,才知道是受害人的邻居,也就是凶手。原来王之涣听到狗没叫,就推定是熟人,但怕大张旗鼓地搜查会让凶手跑了,于是想出了审狗的方法。

3.小学王之涣的诗句 篇三

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诗鉴赏

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阳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依”字一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 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但是诗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隐约地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抱负。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既是诗人深邃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诗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凡响的登楼远眺图。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拘泥于山水楼阁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善于迅捷地抓住山水与鹳雀楼之间最突出的视觉特征,给读者创造一种豪放的眼界开阔感。

纪游诗难为,而那种奔意气,耸高格的览胜纪游诗为之则更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之绝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意境雄阔,意气风发,咫尺之间而能给人以千里万里之感,读后令人眼界开扩,襟臆浩荡,使人受到鼓舞,从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登鹳雀楼》的意境雄阔与诗人气吞寰宇的襟抱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心振奋,使他具有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和恢宏的政治气度。没有吞吐千山万壑于胸间、指挥重峦叠嶂于掌下的大气度,难成大手笔;有了这包举宇内的大气度,诗人才会挥遣自如,神思泉涌。

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诗鉴赏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作。

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将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展现在我们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联想到历史和未来,使人体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流,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羌笛何须怨杨柳”两句诗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 与“思长”偕音)之意。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空旷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如今,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本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征人,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而不顾。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 王之涣的诗句

★ 王之涣的诗句有

★ 王之涣诗全集

★ 浅析王之涣的边塞诗

★ 唐代诗人王之涣

★ 王之涣 ——《凉州词 》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登鹳雀楼》辨析

★ 王之涣的诗集介绍

4.王之涣的边塞诗代表作 篇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凉州词.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3、《横吹曲辞.出塞》

黄砂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太原)人,一说蓟门(今北京市)人。唐代诗人,曾任文安县尉之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传世之作仅《凉州词》和《登鹳雀楼》等六首。

王之涣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钻研学问,精益求精;写作诗文,落笔惊人。他死后,靳能为他所作的墓志铭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他年少时,喜欢游历,结交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尤其与王昌龄、高适来往密切,视之为知己。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当时,有几名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

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王之涣开玩笑地说: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几位歌女知道原因后,连连拜谢道:肉眼不识诸位诗仙。

5.最牛的诗人 王之涣 篇五

唐开元中有三位著名诗人,即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这三人都是当时“边塞诗派”的大师级人物。

三人中王之涣是长兄,大王昌龄十岁,大高适十四岁。因为性情及对诗歌的审美情趣相近,三人形成“诗歌沙龙”,经常一起出行伴游,饮酒赋诗。

有一年冬日,天降小雪,三位诗人闲来无事,踏雪出行,同去旗亭饮酒。几乎与他们同时走进旗亭的还有十数位梨园伶官。王之涣他们便躲进隔壁的一个小雅间里,一边围炉烤火,一边听伶官们的演唱。

正听得兴致时,又有四位长得出水芙蓉般的妙龄女子登上楼阁,她们都是京城知名度颇高的歌伎。

唐代的作曲家选择歌词颇为挑剔,经常搜罗著名诗人的名篇,谱上曲子,让伶官与歌伎们演唱。当时,王昌龄、高适、王之涣在诗坛的名气都很大,但难分谁的人气儿最旺,谁是最牛的诗人。他们料到这四位歌伎,今日肯定要饮酒唱诗,便约定,长得最端庄、唱得最动听的那个,演唱谁的诗,谁就是最牛的.诗人。

不多时,四个女子果然唱了起来,琵琶声起,头一个唱出的是: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他的诗挑了头,自然手舞足蹈,连忙在墙壁上划了一个记号,笑说:“我的诗排了头名。”

不一会儿,另一女子又唱道:

开箧泪臆, 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也欣喜地在墙壁上划了记号,不无自豪地说:“这是拙作《哭单父梁九少府》。”

这第二个唱的又不是王之涣的诗。他想:别急,第三个肯定要唱我的诗。结果唱的却是: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之三。不说王昌龄得意得笑逐颜开,只说那王之涣毫无慌乱,胸有成竹地说:“凭她们的嗓音、相貌,也只配唱唱你们那些俗曲。瞧着吧,那位压轴的佳丽,一定会唱我的诗,否则我甘拜下风,以二位老弟为师。但是,她若是真的唱了我的诗,我就是咱们三人中最牛的诗人,你俩要拜我为师。”

比王之涣年少的王昌龄、高适,都点头表示认可。

不多时,琵琶声又起,只闻大弦嘈嘈,小弦切切,那真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与这琵琶声交融在一起的恰是王之涣的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他高兴地跳了起来,没有一点儿掩饰地说:“二位老弟,我不是狂妄瞎吹吧?”

三位诗人开怀大笑,邻座的伶官和歌伎不知其故,惊奇不已,诗人们便步出雅间,道破他们打赌一事,伶官与歌伎们听了轰然大笑,随之邀三位诗人一起饮酒吟诗,直至傍晚兴尽而散。

《凉州词》不是诗的题目,是乐府中的曲名,相当于后来宋词的词牌。那曲子原是凉州一带的地方民歌,唐开元中由西凉都督郭知远采风引进。因为西域乐曲新颖好听,就有不少诗人为该曲填写新词,统称《凉州词》。诗人王翰也写过一首传诵至今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之涣这首《凉州词》有多个版本,如《国秀集》作“黄河”为“黄沙”,“远上”为“直上”,而且行序排在第二,首句是“一片孤城万仞山”。此后的《文苑英华》、《乐府诗集》、《唐诗纪事》、《全唐诗》等传之较广的诸书,都作“黄沙直上白云间”。

6.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 篇六

唐朝是诗歌的盛世,当然也是诗人的盛世,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乃至江洋大盗,很多人都能吟咏一两句,这些才气、霸气撑起了一座诗歌的巅峰。既是诗坛牛人成堆的时代,那么,形成一个个牛气冲天的诗人朋友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这些朋友圈的活动情况如何,史上也有记载,我们来看看。

旗亭朋友圈:

王之涣霸气到没朋友

这是大唐开元年间,天寒,微雪,王昌龄、高适、王之涣,这三位文艺青年在开元诗人朋友群里相遇了。因为天气冷,大伙都不怎么露面,王维可能在辋川山庄别墅窝着,李白不在线,杜甫还在愁着找工作,只有这几个诗人在线,而且见面了,既然是在雪天,娱乐活动无非就是吟诗、赏雪、喝酒。

王昌龄:老高,下雪了,约不约?

高适:萌萌哒,约,找个地儿喝酒。

王昌龄:我参加了一个团购,有处旗亭不错,这就去。

旗亭老板跳出来,做个笑脸,还发了一个勾引的手势:萌萌哒,我们旗亭有停车位,而且停车有优惠。

王昌龄和高适同时发表情:同去,同去。

王之涣跳出来:我也约。

高适:那好,我们临时组建一个旗亭约饭群,我加你们两个。

到了旗亭,一群文艺界的歌手也来了。洁白的雪花满天飞,雪花覆盖着大唐的山河,文学界的高人和艺术界的高人正在互动,互动的内容是各自拿得出手的产品。俗话说文人相轻,又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虽说这三位诗坛牛人互相客客气气,可是无论何时都不会忘记比个高低。

王昌龄:来,来,来,我们举办个唐朝好诗歌比赛吧。

高适发个龀牙的表情:怎么比?

王昌龄:在场这么多大唐艺术界高手,以她们为准,谁的诗歌被她们唱得最多,谁就获奖。

王之涣埋头喝酒,只发了一个微笑的表情。

比赛开始,第一轮。第一位上场的歌手,弹起琵琶就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发了个胜利的手势,又连加三十六个赞,然后在群里宣布:承让,第一轮,老王我胜出。

第二位上场的歌手,也是拨动琴弦就唱:“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发了个胜利的手势,也连加三十六个赞,然后在群里宣布:“承让,第二轮,老高我胜出。”

第三轮歌手上场,动情地唱起来:“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憋不住地嘚瑟起来,连发三个胜利的手势,又加三十六个点赞。然后在群里发话:“承让,我赢了第三轮。”

王之涣脸上挂不住了,发个大哭的表情。

王昌龄:淡定,王兄。

高适:王兄,我支持你,你是最棒的。

王之涣:比赛规则得换。刚才这几个歌手都是排行榜上找不到名字的无名之辈,唱的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下里巴人,数量说明不了质量。

王昌龄私信高适:喂,王之涣是不是有点狂?

高适回:且看。

王之涣继续在群里发言:必须找个一线歌手,看她唱谁的歌。如果她选唱的还是你们的歌,我自动滚出开元诗人朋友群,回家种地去,如果她选唱的是我的歌,那就不好意思,我就收下你们的膝盖。

王昌龄和高适都发了一个赞同的表情。

于是,群里请进一位开元诗人群里公认的一线歌手,歌手拨弦弄琴,开口就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发了一个欢呼的表情,甚至来一个闪屏,接着也是三十六个赞,然后发话:怎么样,两位,我没吹牛吧,让我收下你们的膝盖吧。王昌龄和高适都发了一个膜拜的表情。

歌手们不解,你望我,我望见你,觉得这三个客人不可思议地疯狂,是不是魔怔了?旗亭总经理慌忙出来介绍:“这三位是当今诗坛的大咖,粉丝都是几百万,王昌龄老师,王之涣老师,高适老师,你们就膜拜吧。”遇到了诗坛的男神,大家岂肯放过,签名喝酒是免不了的,于是一场文艺的狂欢又开始了,“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中唐诗人朋友群:

在朋友群里能让

死去的诗人再红起来

话说自开元年间之后,又过了一百多年,到了中唐,虽然大唐国势不如以前,但诗人们的水准还是一样地牛,朋友圈还是有的,著名的比如有“郊寒岛瘦朋友群”,“刘白朋友群”,“元白朋友群”和“大历十才子朋友群”等,一个个璀璨夺目,才华逼人。这里且举例“元白朋友群”。

所谓“元白朋友群”,就是指白居易和元稹,白居易的大名就不用赘述了,这位元稹也是了不起的大诗人,如果不是很牛的诗人,也不会和白居易老师成立一个二人朋友群。这位元稹很爱才,不仅自己诗写得好,而且还是位了不起的伯乐,善于发现诗坛奇才,他不仅发现活着的奇才,而且还能发现死去的奇才。别看今天我们管杜甫叫“诗圣”,可当时他的名气并不咋的`。老天有眼,老杜死去43年后,让元稹发现了他的光芒,于是写一篇文章纪念老杜。元稹够义气,老杜的儿子穷得叮当响,没给他半个打赏钱,元老师却给了老杜极高的评价,多的不讲了,就这一句就把人给震慑住了:“气夺曹刘”。才气上居然压倒曹植和建安才子,这简直是逆天的赞美。

重要的是,元稹是大咖,他对老杜的评价立即在朋友圈里刷屏,大家纷纷去搜索杜甫,然后重新审读,然后膜拜,于是,老杜死后四十多年,变成了诗坛大咖,元稹捧红人的功力那可是杠杠的。

再看看“元白朋友圈”的互动。白居易和元稹这对老友,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其命运也是表现出同进退的趋势。公元8,白老师被贬江州,元老师也被贬通州。元老师先动身,正月就上路了,白老师动身的时候,已经秋风瑟瑟。

元老师先在朋友群里留了一首诗,名曰《西归》,其中两句:“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白老师来一首,其中两句:“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元老师听说老白也被贬谪了,吓了一大跳,马上在群里发一首,其中两句:“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老友啊老友,我元某人听说你也被贬谪了,惊得不顾生病坐起来,在凄风苦雨中为你难过。白老师感动不已,马上回过去一首,说:“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老友,我梦见你了。

这白居易和元稹在小圈子里的一来一往,其能量却杠杠的,覆盖到整个大唐帝国,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如果要颁一个“文艺素质最高朋友群奖”,“元白朋友群”绝对够格领奖。

“李杜朋友群”:

互动不频繁 但情真意切

如果说大唐诗坛双雄争霸,那这双雄绝对是李白和杜甫,他们在后人的心目中,都是已经登上巅峰的高手,谁也不输谁。然而,这哥俩在世时却不是一个级别的选手,那时候的李白是大咖,杜甫同学呢,只能是小号,不过他们也建了一个朋友群,尽管关系有点不平等,但情真意切,成为一段佳话。

“李杜朋友群”建于744年的洛阳,这两位建立了伟大的友谊,当然,关于这友谊的伟大之处,当时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因为小杜还在努力奔跑的路上,且看他们的互动。

杜甫很恭敬,经常发几句给李白,例如:“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李白回:“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杜甫:“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李白:信号不好。

杜甫:“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李白:信号不好。

杜甫:“江湖多**,舟楫恐失坠。”李白:信号不好。

杜甫:“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李白:信号不好。

上一篇:医院突然停电应急方案下一篇:劳动使我重视细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