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本位素养缺失
1.知识本位素养缺失 篇一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促使大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有东西方的文化冲突、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校自身的方面的原因。因此,应当通过不断宣传、教育来提升学生们的人文意识,并创造相应的人文环境和评价体系等来重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重建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易贲》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此“人文”是与“天文”相对而言的,指的是人类社会的通行法则。中国《辞海》对“人文”一词的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现阶段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科技空前发达、咨询传播空前迅速、个人意识空前高涨,进一步发展潜力巨大,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迷茫或者说空虚,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简单的说,就是要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使所学到知识内化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基本心理品质。重视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对于协调好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学者、教授认识到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的危机。总结起来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1.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忽视人文知识学习。
随着竞争机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专业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掀起了“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把考证、考研作为唯一的目标,缺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与热忱,尤其是对人文知识的学习被很多学生忽视。在有关大学生学习取向的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外,最想学习的是如计算机、网络知识、实用技能等实用知识,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受重视。据某网站一次针对3511名大学生调查显示,有81.3%的学生不知道《诗经》中有诗歌多少篇,收集了哪些朝代的诗歌;有23%的学生答不出或答不全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68.7%的学生不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21.16%的文科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为没有前途,在大学生的课余学习中,文科学生不钟情于“文”,而大多数理科生对于人文知识更是“敬而远之”,甚至是极力避免。
2.信仰危机与价值观的迷失。
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引导人们去发现人生的真谛,形成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接轨,新的学说、观念大量涌入。人们的价值取向伴随各自的条件、信念与选择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多向化、多维化、多层化、立体化的情状,传统价值观破灭和新信仰缺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迷失。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大学环境里,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度日,不明白自己的未来的目标。对于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产生了困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成为怎么样的人。大学生的表现尤为突出。四年的大学时光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其实最主要是看我们到底怎么用它。有些学生从上大一就有明确的目标,因此大学这四年就为自己的未来、理想而奋斗;而还有些同学就是上面所说的那种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在大量余暇的时间里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最后迷失了自己,对于自己的未来自己也不清楚。
(二)当代大学生的内在修养较差
1.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
比如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不少学生语言、文字不规范,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弱,而且字迹潦草,文理不通,相关的语文理论知识缺乏。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学生作为网民的主力军,所表现出来的人文素质令人担忧,很多大学生的生活全被网络占满了,上大学后,由于过度沉溺于网络,很少接触经典著作。对于其他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则普遍了解较少。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学生对于人文科学,如对文学、历史、哲学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知之甚少。
2.当代大学生修养和行为意识明显呈下降趋势。
文明修养缺乏,不懂得做人规范,不讲文明、礼貌,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公众意识差,社会道德水准低下,行为举止不文明,公德意识淡漠,如随处丢垃圾,上完厕所不冲水;洗手后不关水龙头,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男女同学交往举止失范等。也有一些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国家、对人民缺少深厚感情。其价值观明显趋于功利,只讲实惠,不讲德行。在择业、交友、恋爱,甚至入党方面,动机不纯,见钱眼开。大学生违纪、违规现象经常发生。3.心理素质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社会问题、个人问题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较弱,遇到挫折心灰意冷,不能有效地排遣和调适自己的心理障碍。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生,在入学前,过的都是亲人监管、处处呵护的生活,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很多人缺乏责任意识,不知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也不知道在挫折面前进行调解,平衡心态。心理承受能力差,因失恋、考试成绩差、生活中的变故便丧失生活的勇气等等。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然而究其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概括起来主要由以下几点原因:
(一)文化冲突导致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迷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我国,社会多元文化并存。一方面大相径庭的东西方文化使大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思想体系以及个性的行为方式,从而极易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树立西方文化中“个人本位”、“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的思想意识,以及较强的功利心和追求物质的强烈欲望。另一方面因为大学生本身的传统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盲目被西方文化吸引,对我们自己的文化了解越来越少,多数学生崇尚留洋、高抬“海归”。能够背诵历史名篇名著的人、熟知历史、了解名人的大学生已经风毛麟角。这种现象与日韩等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反映了目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欠缺。
(二)市场经济气息侵入校园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迷失了自我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转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迷惘,教师经商、学生下海等现象屡见不鲜,大学校园内急功近利、浮躁不安的风气日盛,而教育和教学却难以成为真正的兴奋点,致使本就脆弱的高校人文气息逐渐被功利思想所遮蔽。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为毕业后的“高薪就业”奔波,如考取四、六级证书、计算机证书、会计证书等等,目的是为日后工作加重砝码。在这样急功近利的氛围之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有的缺乏自身人格的塑造,常常郁闷消沉,无法正视挫折和失败,竞争力较弱;也有的专业知识很牢固,但是人际交往关方面往往处理不好,无法适应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网络的普及,尤其是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科学技术日益进步,让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大学生有了课余新的娱乐消遣方式,大家都在积极地享用着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文明与进步。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很大的便利。网络的普及,让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沉溺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当中。大学生缺少基本的人文素养,常常从文化底蕴不够丰厚、挑战的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等方面表现出来。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学业压力大,同学间的竞争又很激烈,大学生愿意读一些调侃、幽默、搞笑的书来调节自己。一些网络作品迎合了这一点,凭借调侃、浅显、甚至有些颓废、文字游戏式的语言影响着学生。导致大学生对那些包含了民族感情、民族气韵,凝聚着历史感和使命感的经典名著不屑一顾。大学生长期热衷于网络文学的阅读,必将导致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的直线下降,这对于中学期间已打下的语言基础功底的进一步提高极为不利。在由图文构成的网络虚拟世界里,少数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精神世界里,不断与陌生人聊天寻求虚拟的刺激。与现实的真情和亲情渐行渐远,感情沟通日益缺乏,代之以虚幻的“父母”、“朋友”等等光怪陆离的词汇和情景充斥于脑海,加剧了网毒较深者道德情感的冷漠和人文精神的丧失。大型网络游戏的兴起,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迷其中荒废了学业。在学校周边的网吧中大部分都是结伴打游戏的大学生的身影。迷恋网络游戏不仅使他们无心学习,还使他们充满了暴力思想,有严重的暴力倾向,更别说现在已不新鲜的网络诈骗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使得我们将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素质远远的抛在脑后。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对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
(四)一些高校忽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不仅文科学生缺乏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理工科学生也明显缺乏其本专业之外其他领域的科学常识。在对理工科的大学生教育中,教给学生的大多数是工具性的内容,看起来他们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但是由于这些知识被局限于十分狭窄的范围内,使得科学并没有作为一种文化被学生所掌握。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的过早分科,大学阶段学习又过分专业化,科学技术的知识得不到补充,在对大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的传授、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更应重视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教育。如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甘于寂寞的人生信仰,实事求是、忠于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百折不回、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与人友好合作的良好品格,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品质等等。加之有些理工科院校原本都是从综合性大学中分离出来的专业性极强的院校,专业知识深但面窄,而对专业领域之外的文史哲知识或常识学习很少。虽然很多高校设置了选修课,要求大学生修学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此外,高校从领导到学生重外语轻汉语、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下降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的四级英语考试不及格学校规定不能授予学位,而对学生的汉语写作水平没有设置任何门槛,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缺乏文采,甚至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教师以功利的实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重物质利益、轻人文关怀,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五)高校管理方式的缺陷
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管理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注重政治导向,忽略学生的个性需求,强调共性要求,崇尚师长权威等。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缺乏个性,缺乏现代平等、自由的意识便容易扼杀其创造性,而创造性对培养当代人才的综合素质而言是其中关键素质之一。有些学生习惯于师长权威监管之下,一旦离开权威的监管,有些学生便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文素养而恣意妄为,从而形成其性格的另一面放纵性。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离开父母的寄宿生,有些学生在脱离监管后边放纵自己,做出违纪甚至违法的事情。另外,高校管理有时会出现揠苗助长,目标不切实际的现象。在大学生的德育管理中,要区别一般性要求和先进性要求,要注重做人基本准则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教育。人文素养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而共产主义精神是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对一片水、一座山、一只鸟、一棵树产生欢喜情怀,对人类和自然产生终极悲悯,这样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而非“生物人”或者“工具人”。
三、现阶段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人文素质的缺失,容易使人迷失前进的方向,成为单面人,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必须具备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面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危机与其将要肩负的重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高校的人文教育功能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广泛普及人文知识,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意识
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相统一的特点,它重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有助于开阔眼界,开启智力和陶冶情操,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可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从学科理性高度超越“小我”困扰、提高价值判断力、达到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学教育应当使学生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加强其自身人文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将人文知识有效地转化为人文素养。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要做事,就要先做人,提高人文素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是做人做事的基本保障,从而认真对待人文社科课程,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将人文精神与科学气质有机地渗透与融合。其次,知识转化成素养还要有一个转化过程,先要认同,要化为自己的行动,一定的思想或理念会影响行为,行为会影响习惯。如果能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成为读书的主人,从而内化为气韵和品格。那么,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将是最基本的强有力的保障。在2009年河南的公安招录体制改革中,率先增加了对文科综合知识的考试,这也可以看出不仅仅是高校,在整个社会已经逐渐认识到大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对于人格的健全,对于综合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教学中应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应当是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过程,大学教育应当建立起以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指向的合理的人文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要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的精神,是对人根本性的整体教育。应当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通过人文学科的实施培养和提高人的文化、理论、道德修养。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应从管理到教学、从教师到学生共同树立起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心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 对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教职工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使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高校培养人才的全过程中。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步入人文艺术的殿堂,接受历史、文学和哲学的熏陶,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净化心灵,健全人格,使大学生提高思辨能力、反思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作为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要求。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浓厚的人文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更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会随着教育环境熏陶而不断提高。因此,高校要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全方位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塑造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高校可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认识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像大学生合唱团、舞蹈队、乐团、文学社、记者团、心理咨询门诊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理想追求使学生融为一体,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同时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也得到充分的锻炼。通过开办各种人文学术讨论、定期请知名学者举办讲座等形式,构建富有活力的文化环境,形成朝气蓬勃的浓厚的学术氛围,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的作用。通过举办科技节、文化周等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张扬其个性,展示其才华,使之感到生活的快乐,培养团队意识,营造民主、和谐、向上的氛围,最终塑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
(四)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养评估标准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高校对大学生素质的评估主要采用量化的手段。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潜在的,还无法完全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虽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用测评的方法来考查,但无法看出其内化的程度;人文素养必须通过大学生的行为或能力外显出来,需要循着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内化为人的素质,通过素质的修养促进能力的提高。因此,目前高校应转变传统观念,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建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估体系,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大学生人文素养评估标准体系,有助于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版.[2] 毛正天.冉小平《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人才培育(J).2013年 [3] 卢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危机》[M].北京: 中国物质出版社.1998.[4]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 三联出版社 2002版 徐汝舟译本
[5] 刘淑红.《大学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若干思考》[J].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1月 [6] 李新宇.当代大学教育的三大缺失[ J ].社会科学论坛, 2012,(2).[7] 黄旺生.《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6月 [8]哇国荣.构建理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新体系[J].江苏高教,2010,(6)[9]张宏雷.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分析EJ].中国青年研究,2008,(9)[10])操菊华,邓新洲,康存辉.基于共同关注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刍议口].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2012,(5)
【知识本位素养缺失】推荐阅读:
官本位意识解析09-04
高职文秘专业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07-31
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本位观及其现实意义07-24
健康素养知识竞赛总结07-12
健康素养促进知识试卷08-21
酒席礼仪知识-礼仪知识07-07
基础知识知识竞答10-13
创卫知识宣传栏知识内容09-30
安全知识:防溺水安全知识小口诀09-26
知识大讲堂专题知识培训心得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