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领导力 文档

2024-08-17

校长领导力 文档(精选8篇)

1.校长领导力 文档 篇一

校长新年致辞

我们即将送走满载收获的2016年,迎来生机勃勃,充满梦想的2017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弘文学校,向一直支持我校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家长朋友以及全体师生员工致以新年的良好祝愿!恭祝大家:新年快乐、工作顺利、身心健康、万事如意!回顾过去的2016年,我校坚持走健康发展之路,创办人民满意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三大主体”教育,即抓住一个根本“育人”;突出一个中心“教书”;确保一个重点“安全”;努力打造“三大特色”教育,即“读好书”、“写好字”、“做好操”的三好教育活动;实现一个终极办学目标:做好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

近一年来,我校实现了“三个方面”的优化:即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实现了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积极倡导以精品教师办精品学校;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管理和教育质量,自主发展学生,和谐发展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一片生机怏然!更值得可喜的是,今年下半年,我校顺利通过了龙岗区区一级学校的评估验收!上述骄人成绩的取得,凝聚了我们全体弘文人的集体智慧和辛勤付出!也汇聚了孩子们一个个成真的梦想!今晚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校长要为你们点赞!你们真棒!当然,所有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学校董事会、社会各界、家长朋友的鼎力支持,更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与厚爱!在此向您们致敬!谢谢您们!

激情与汗水成就了辉煌的过去,和谐与创新铸就美好的未来。明媚的春光将我们带入崭新的2017年,我们更加豪情满怀,信心倍增。我们将不断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用“认真办教育,办真教育”的指导思想去完成我们的教育使命,去实现我们的梦想和目标;用信念、智慧、汗水和激情打造弘文教育的闪光品牌!再谱美丽动人的教育新篇章!

2.校长领导力 文档 篇二

当前领导力影响的误区

1.主要领导过分突出个人影响力, 忽视领导集体的影响力

《人物志》说:君子的才德是“聪明平淡, 总达从才, 而不以事自任者也”。但是现实中, 有些学校的领导由于资格老、功劳大甚至是虚荣心, 而时时、事事突出个人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突显英雄主义, 有些则由于工作中不注意分权, 权力过于集中, 而导致助手们的形象一直树立不起来。如此, 易导致领导层形同虚设, 也会间接地影响领导班子整体威信的建立, 学校工作主要由校长一人负责, 学校其他领导难挑重担。

2.主要领导者工作方法单一, 领导实施不力

当前, 学校领导主要来自于教师, 他们实践强、理论弱、缺乏管理才能, 有些仍依赖于经济方法来管理学校, 即主要是通过工资、津贴、奖金、罚款等物质刺激的方式, 对学校成员产生影响。根据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 认为有两种因素影响人的行为动机:一类是保健因素, 属于外部因素, 如, 工作环境、条件、工资等;另一类叫激励因素, 属于内部因素, 如, 工作成就高低、工作进度快慢、工作认同感等。一味地给予教师物质, 而忽视了对教师工作的肯定, 是影响学校工作更加有效的因素之一, 采用经济的方法, 不能引导教职工“一切向钱看”, 要有一定的限度, 要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提倡互助合作精神和全局观念。

3.领导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性、全局性

领导力表现为一种影响力, 其基本定义为率领本校教职员工朝着同一方向前进, 因此体现为创造条件和整个组织朝同一目标前进。在开展具体工作时, 要注意方向性, 但是在现实中, 有些领导要么目标不明确, 没有正确区分长期和短期目标;要么, 事无巨细, 鸡毛蒜皮小事也抓, 这样易导致“脚痛医脚, 头痛医头”, 也易造成无事忙的低效率。

4.领导自身水平不高, 影响学校工作的有效开展

学校领导大部分来自于教师, 他们没有学习过管理理论, 更别谈先进的管理方法, 平时也不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在一些偏远山区, 一些针对校长的培训也是走马观花, 时间短、内容陈旧, 培训完毕, 便仓促上阵, 管理中硬套管理模式, 片面理解管理含义。而有些学校的领导更是身兼数职, 既是教师、校委员成员, 也是工会领导, 在他们看来, 管就是“主持”“包揽”, “理”就是处理事务, 而处理的手段更是简单、粗暴。

提升领导力的对策

1.做到个体与群体的辩证统一, 提升整体领导力影响

要使学校班子成为团结协调高效统一的领导集体, 关键在于领导者要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形成整体班子成员的整体影响力,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 要合理分工, 注意对班子成员进行因人制宜, 用人之长, 各展其长, 各有用武之地, 达到成员人人有担子, 个个有责任。其二, 要责、权、利统一, 做到校委会成员在分工职责范围内, 有权组织, 有权表态, 有权指挥, 做到行其权, 负其责, 享其利;其三, 要加强师德建设。同时, 校委会成员在取得成绩时, 要给予表扬与鼓励, 在一定的时候, 还要把立功扬名的机会让给下属, 校长要让校委成员成功, 前提是领导真正了解每一位成员的个性特点, 努力创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 这样校委会成员才会发自肺腑地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工作热情, 产生一股强劲的团结力, 自然组织中的其他人也认同, 整体影响力随之提升。

2.采用多种领导方法, 促进学校工作的有效开展

校长在开展工作中, 可以采用多种管理方法:行政方法, 主要是指通过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按照行政方式管理学校的方法, 其优点是带有强制性;法规方法, 指依照国家有关教育事业的法律、法令、规范、规则、条例、章程以及学校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拟订的规章制度管理学校的方法, 其优点是有章可循;经济方法, 主要是指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学校的方法, 优点是实行按劳分配, 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思想教育方法, 是用精神力量提高人们的认识, 影响人们的情感和行为的一种管理手段, 优点是有较强的说服力, 影响时间久。“管理有法, 管无定法”, 管理方法同样也要随着管理目的、管理内容、管理对象的不同而灵活运用。

3.提出愿景, 引导全校师生共同前进

管理学家科特指出:领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确定经营方向, 因此, 学校领导首先必须确定愿景, 然后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 发动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实现远景目标。彼得·圣吉在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理念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 把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归结为“五项修炼”, 其中第三项修炼就是建立共同愿景, 努力让学校追求的目标、达到的境界, 让全体老师、全体学生都能知道得非常清楚, 踏踏实实地追求, 学习愿景的提出能有效地激励全校的师生员工, 因此领导者要与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制定好本校的长、中、短期发展规划, 较好地融合好组织愿景和个人愿景, 让它成为指引全校师生前进的一盏明灯。

4.通过多种方式, 提高自身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领导者要挤出时间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与提高基本技能, 通过学习政治、法律、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提高自我修养。其次要积极参加各种教育论坛和培训辅导班, 如, 校长培训学习班、名校长论坛等, 不断给自己充电。最后还要多与兄弟院校交流, 组织学习、观摩、交流小组, 加强校校联系, 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知名校友、知名管理学者来校讲座, 校长通过以上途径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

3.校长领导力的提升 篇三

首先,领导不同于管理。我们一般说,校长就是做管理的,但是,要强调一下,管理和领导是不一样的。我们很多同志把二者混淆。比如有人讲,我是校长,既是领导者又是管理者。这其实是不正确的。管理是指把一件事做正确,而领导是做正确的事。比如一个大家族,主人交代管家做一件事,管家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多快好省,做得很漂亮,很快捷,但是这个事是好事是坏事,是善是恶,管家不管,他只管执行,执行力很强。所以管理的本质是执行力。但是领导不一样,他要做正确的事,要分清是非善恶,把握方向,要站的高、看的远,要具有很强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观念。简单讲,做领导要大气,做管理要细致。

大家想一想,从自身,从周围的校长身上想一想,中国的校长是执行力更强呢,还是领导力更强?我做校长培训快14年,接触了全国很多校长,我感觉中国的校长相对而言,领导能力相对较弱。我们有很多非常好的管理经验,但是谈起学校的长远发展,谈起学校办学方向的把握,谈起教育思想的引领和引导,就相对弱。大家再看,作为学校的一把手,是做正确的事重要,还是把事做正确重要呢?显然,只要是一把手,做正确的事比把事做正确要重要得多。因为,在执行层面有副校长、有中层干部、广大教师,作为一把手,最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它的核心就是领导。所以我的看法是,作为一把手的校长,首先是领导力要强,领导力比执行力更重要。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校长分成4类:第一类校长把正确的事做正确。他具有很强的战略规划和管理能力,战略思维能力非常好,能够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同时又能把决策执行得很彻底,也就是讲领导力和执行力都很强。这样的校长占的比例不是很高。这一类校长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他带领下学校的发展都是非常快的,他能给学校带来根本性的变化。第二类校长,把正确的事情做错。他很有想法,战略抉择、办学思想都没问题,但就是执行力差。这个执行力差可能是校长本人可能是副校长也可能是中层骨干差。有些学校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这四个版块各自为政,执行力就特别差,校长为了做一件事必须直接和教师接触。第三类校长,把错误的事做正确了。我举个例子,有个人天赋极高,本来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选择去做一个清洁工。他的战略选择是错误的,但很认真,成为一个先进工作者,这就是把错误的事做正确了。我们发现有这样的校长,很聪明很有才华,但他总做小事不做大事,把一个小事做得很漂亮,就是不做大事。第四类的校长,就是把错误的事情做错了。这种校长很少。希望我们的校长都是第一类,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了。在我们培训过的校长中,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越来越强调校长领导力的提升,把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第二,如何做领导者,我加了个限定词是“教学”领导者。做什么样的领导者:这就涉及到校长角色的定位。校长和教师有没有什么不同?

简单地讲,校长是管理的,老师是教学的,他们的定位是不一样的。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规范里,把校长和老师分成两种职业。我们的校长最初都是业务上面强,成为业务骨干、提为中层干部、副校长,最后成为校长。中国校长发展道路基本上都是一旦老师的身份发生变化,无论是校长、副校长,再不教书了,甚至连课都很少听了,课堂也很少进了,这样下去,久而久之,本来对教学很精通,结果越来越疏远。新课改刚开始的时候,教育部有些同志担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转变不过来,后来在实验区搞了几年,发现其实是校长适应的慢,所以有人说了句比较偏激的话,说课改成在教师败在校长。我觉得这句话也不是空穴来风。我想举个例子,北京市2004年底面向本市的校长做了一个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对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不熟悉,这问题就很严重。我再举个山东的例子。有一次我到青岛去,在一个区教育局做报告,中午吃饭时,局长和我说了件事,说区里组织一些校长来听新课改的课,局长要求大家听完之后都不要走,一起来评评课,结果不少校长走了,不是因为有急事而是因为对课比较陌生了,特别是对新课改的内容心里没底,怕自己说的有问题说的不到位,怕老师看不上眼,怕局长看不起他。我们的校长被新课改吓跑了,被评课吓跑了,被老师吓跑了。这个我认为无论如何也不可取。

我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校长角色应该发生转变,既要做一个好的管理者,又要做一个领导者。这个领导者就是教学领导者。作为教学领导者首先要求我们懂教育,懂教学。学校是个教育机构,它最核心的业务环节是课堂教学。一切教育改革最终必须要落实到课堂上。你改革再多,如果没有对具体的课堂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老师没有变得会教,学生没有变得会学,师生关系没有变得更加民主,更加平等,那所有外表的变革意义不大。我非常反对形而上学,但是我们教育当中、学校当中有时也存在形而上学。关于教学的问题,现在有些争论,比如校长该不该上课。深圳市保安区规定,校长每周至少上三节课。哈尔滨市规定所有的校长都要上课。我认为,正职校长可以不上课, 他们上课我不反对也不提倡。因为他们的时间非常有限,经常需要调课,会使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发生混乱,如果他带的是主课的话,很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但是有六个字必须做到,就是常听课、会听课。让正校长上课,刚性很强,但让他听课,柔性弹性都很大。

常听课、会评课,我们又可以把他进一步的解释为进得了课堂,讲得出评议。这两句话实际是完全不同的要求。进课堂非常容易,但是讲得出名堂对很多校长是种挑战。现在有些校长认为我是正校长,下面有专门抓教学的副校长,课堂有他进就够了。这种观点是极端错误的。正校长进课堂和副校长进课堂抓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副校长抓的是执行,正校长抓的是整个学校的办学方向。我有时在想,学校的办学方向到底从什么地方出发。我们现在有些校长喜欢搞活动,大型的活动,轰轰烈烈,找了很多领导过来。我认为学校的办学方向包括校园文化都要以课堂为主。现在有些同志认为素质教育是在课堂之外,搞活动才是素质教育,课堂里面的事都是应试教育,这种观点是不对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永远都在课堂,即使没有新课改,校长也必须进课堂,这是校长的社会角色所决定的。学校的最高首长不抓学校最核心的业务,说句难听的话叫不务正业。从西方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非常强调校长的角色,叫学科带头人,也有的叫课程领导者,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校长要引领学校的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所以,这既是课改对我们的挑战也是校长这个职业、职位的本质所决定的。有次我到一个学校去,多少年不见,学校旧貌换新颜,操场更大了,绿地更多了,教室更明亮了,校长的理念也更多了,但听听课,和老师们交流一下,和孩子们沟通一下,发现这个学校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四、五年前没什么变化。

校长应“跳出来”。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跳出学校进行战略思考。校长的思考空间不应当只是局限在学校内,应当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句古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在庐山之外才能看清楚庐山。同样,要给学校准确定位,必须站在学校之外,站在学校之内你看不全。必须看到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怎样变革,有什么样的变革趋向,这些把握住了,才能培养出适应这些变化的孩子。校长应“扎下去”。作为教育者深入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常听课、会评课。跳出来意味着校长工作和思考的空间更加宏观了,更加大气了,扎下去意味着校长工作和思考的空间更加微观了,工作作风更加扎实了。最可怕的是不上不下,既不大气又不扎实。最微观的事往往是大事,宏观的事往往需要微观做基础,这是一个辩正关系。学校最大的事在小教室,在课堂上。

现在全国涌现出相当多的知名校长,我粗略把他们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社会活动型。在学校里很少见到他,在课堂里几乎见不到他。他在社会上活动,与官员打交道,与企业打交道,和他们混得非常熟。他能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一个非常好的外部环境,学校要钱有钱要政策有政策,所以学校的副校长、中层干部、教师们对他也很敬佩,说你看我们校长吃的开,我们日子好过,这类校长在学校里人缘不错,再加上整天在社会上活动,所以社会知名度特别高。第二类是埋头苦干型。这类校长和第一类校长完全相反,他几乎哪都不去,就在学校里埋头苦干,但用的全是过去的笨办法、老办法,校长苦干、老师苦教、学生苦学,题海战术、死记硬背,也能考出好成绩来。我们很多中学都是这么拼出来干出来的,他也可以成名,成为知名校长。我认为这两类校长都不代表现在校长的发展方向。第一类校长像个企业家、外交家、推销员,就是不像教育家,而且我敢断定他永远也成不了教育家,不进课堂怎么能成教育家呢?第二类校长的问题就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他不看我们的教育改革、课堂改革有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利用,老是用最笨的方法要求老师、要求学生,结果学生越学越笨、越学越不想学、越学越厌学,越学越恨学校,导致有些孩子初中成绩还挺好,高中后成绩下滑,最后考上重点大学的寥寥无几,说句通俗的话就是初中三年学伤了。初中三年的做法使这个孩子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他们失去了一个更加光明的前途。第三类是“内涵发展型”校长。首先校长对学校的管理是和学校的教学紧密的捆绑在一起的,我比较推崇他的管理是为教学服务的。我举个北京一所小学校长的例子。李烈在当校长之前是全国的数学名师,当校长之后听课、评课是她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老师心里怎么想,需要什么样帮助她心里都很清楚。她的管理就是为教学服务,为老师发展服务。所以,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校长的管是为了老师教,老师的教是为了孩子学,管、教和学都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现在我们提倡科学发展,包括十七大进一步强调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和内涵发展有什么关系?我觉得它们都强调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句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学校内涵发展也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哪些人呢?可以分三类,第一类,学生。学生的发展靠什么?学生发展的平台是课堂,是常态的课堂。我们关注老师的课,不应当只是关注几个老师和名师的示范课、公开课,而是应该关注所有老师的课。第二类,教师。教师的发展平台毫无疑问也是课堂。第三类,校长。校长发展的平台也离不开课堂。所以我对内涵发展理解得很简单。就是以课堂为平台的学生、教师和校长的共同发展。只有这三类人同时都在课堂当中关注同一个事,才能形成真正的冲撞,才能形成真正的对话,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才能共同解决共同的问题。外在的活动搞的再多都是为内在的内涵发展服务的。酒桌搞得再多是为课桌服务的,不能反过来。我们再看,内涵发展型校长需要不需要埋头苦干呢?我认为,埋头苦干永远都需要。现在全国有100多万校长,更新换代比较快,大批老校长退休,年轻校长上来,年轻的校长有很多的优势,脑子比较活、外语好、知识面宽,但欠缺的就是埋头苦干的精神,对自己的权力、利益看得比较重,而对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没有把它放在应该放的位置。内涵发展型校长既埋头拉车,又抬头看路,看的比较准,干的比较灵,工作不盲目。现在有时候是忙、茫、盲。大家想,我们有时候是不是这样的呢?这是我讲的关于校长的角色。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校长必须进行角色的转变。

下面我们讲一下,作为一个领导者,提升领导力要具备哪些核心素质。这里有三句话: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仁、勇应该是我们校长应该具备的三种素质。智就是有智慧,领导有智慧,抓他该抓的事,还应当有仁爱之心,应该有勇气。古人概括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展开讲一讲。

首先讲,领导者应该有智慧。智者我们指的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和有知识是两码事。做管理工作相当不容易,它需要综合性的能力,需要智慧。智慧体现为一种思维水平和方式。我认为一个有作为的优秀校长和一个一般的平庸校长,他们的区别不在细节上,而在根上就不一样,这个根就是思维水平和方式、看问题的视角。一个有作为的优秀校长他看问题比较长远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理论和实践到底哪个重要?这个问题我们经常讨论。有次有个培训班开办中间,我询问参加培训的校长需要给他们讲些什么。有个校长说,理论这个东西太抽象,讲点实用的,我们回去就可以操作。这个建议非常好。我们现在的确有些培训实用性针对性很差。但这个校长的观点又是比较片面的。大家想想,我们的校长实际缺什么呢?大家整天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缺的恰恰是理论。我举个例子,有两个校长,都当过10年校长,其中一个校长总能非常敏锐地发现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另一个校长对这些问题的存在熟视无睹。我认为他俩的区别恰恰就在理论。第一个校长理论的触角比较长,理论的思维广度比较宽,深度比较深,所以他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问题,能够找到别人找不到的办法。所以我认为,校长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仅仅是个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理论的过程。理论思维水平越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个人和学校的发展速度就越快。现在由于整个社会都很浮躁,提升理论思维很困难。我们现在很多培训,每个单元都很好,但还是不能对我们的思维产生碰撞,要想真正提升我们的思维水平,需要读几本大部头的书。古人讲,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呢,因为里面蕴涵着很多知识,把它吃透了,终身受用。我觉得真正管理学的书不用看很多,把两本吃透了就管用,快餐的东西吃两吨可能也于事无补。理论水平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水平、管理水平必然会提高。谈起思维,我特别强调的是战略思维。今天我们讲领导力,领导力有两大要素:第一个是理念,第二个就是战略。战略涉及4个问题,一个是学校内涵发展有什么优势,第二个有什么劣势,第三个有什么外在的机遇,第四个有什么外在的挑战和威胁。这4个要素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产生学校发展不同的战略。这对我们的正校长而言是大智慧。我认为战略管理方面的培训现在涉及的少,我们也没那么大的力量。我建议大家到书店买书,买上一两本战略管理的书,哪怕是企业管理的,都会受益,因为它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对校长而言,小技巧很重要,但大智慧更重要。有人把领导分成两类,第一类是事务型,就是整天忙于事务,把自己淹没在事务中,这种领导不是领导是执行,所以我们讲真正的领导是变革型的。变革型的领导或者说变革型的校长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想大事做大事,不管我们的学校多么小,它的大事都是对学校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原来做过一个实验,在培训班结业时,让校长回去把连续两个星期做的事无巨细全记下来,然后看所记录的事情中哪些事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或者前瞻性的意义。后来有个校长讲,按您的要求做了,做完之后很惭愧,发现整天把我缠住忙得死去活来的这些事都是琐事、小事、边缘性的事,都是有些我不想去做的事,我真正想做的事都没做。这个校长说的是实话,现在我们都忙,不要说校长,局长、厅长也忙。我认为在一个组织、在一个单位当中,如果一个人总是忙于这些琐事、小事、边缘事,他迟早会被边缘化。一个人只有做最重要的事,才能成为最重要的人,永远都如此。有的校长说反正我是校长。我说,你错了,如果你总是做这些琐事,老师们口头上不说,但心里就看不起你,你在老师的心中已经被边缘化了,一旦时机来临,最先下台的就是你。

我把学校里的大事初步分为三类:结构性、制度性和价值性。首先讲结构性。

第一个是关系结构。校长不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之外,而是生活在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他必须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一个是内部关系,一个是外部关系。内部关系我想强调四个,第一个是党政关系,党政关系在有些学校是有问题的。我举个例子,有次在一个学校里,校长说以后关于我们两家合作的事,你不要找书记,你找我,找书记没用,他说话不算数。校长说这话说明党政关系不和谐。第二个是正校长和副校长的关系,有几个副校长给我讲他们的苦恼,因为上有校长,下有中层干部,副校长的位置非常微妙。我们所有的正校长是从副校长提上来的,在我们当了正校长之后有没有从副校长的视角思考一下他的困难。第三个是干群关系,现在干群关系不容乐观。2005年底我们在北京18个区县做了个调查,一共调查了960个教师,他们反映说都非常希望参与学校管理,但遇到校长拒绝。第四个就是师生关系。现在师生关系出现很多问题,当然有很多客观原因。现在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生活环境很复杂,受到很多不良影响,再加上家庭教育配合不力,出现很多问题。我们的教师队伍在市场化的影响下,也有问题。师生关系发生的很多不该发生的问题,给我们校长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现在我们讲建设和谐教育,这四个关系处理不好就没有和谐教育。和谐首先是人际关系的和谐,说到底学校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民主、和谐、尊重。外部关系有两个,一个是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应当给学校下放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第二个是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与80年代相比,现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更差。80年代的时候,整个社会都关心教育,给你人给你钱给你支持,现在是盯着教育,找你麻烦,挑你毛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当使我们的教育对社会比较有益,为我们教育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包括家长和舆论。现在学校搞改革和家长也有关系,包括搞素质教育。

第二个是班子结构。学校管理不是校长一个人在管,是一个团队在管。这个团队的水平和质量对整个学校的管理影响很大。现在我认为有个盲点,我们的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化谈的很多,对校长培训、校长专业化谈的也很多,但是对中层干部的培训是个盲点。有个校长跟我讲,我认为我还有点能力,很有想法,想干点事,我的老师也很整齐很不错,但就是中层干部的管理有问题。我们讲铜头铁腿软肚皮。校长是铜头,教师是铁腿,但是中层干部的管理素养是肚子。目前我们国家没有那么多财力对中层干部进行培训的情况下,校长作为班子的班长,如果我们有机会出来培训,回去以后要把听来的一些好东西讲给团队听,提高他们的素养。北京市崇文区现在对中层干部进行培训,重点是提升他们的执行力。这种培训校长最欢迎,校长的想法不至于老走样。

第三个是师资结构。现在学校布局调整比较剧烈,未来若干年我们学校需要多少老师,需要什么年龄、学科、性别之类的老师?这里我想强调三点:第一个,有些地方严重超编,有些学校连续六、七年不进一个教师,教师队伍结构出现紊乱,这个问题要解决,不能大放大收。第二个,有些新建学校一下子进来大批青年教师,管理出现问题。第三个,现在教师队伍当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哈尔滨一个校长讲,偶然一次翻看花名册,发现在学校中70%以上的教师是独生子女,出现独生子女教独生子女,在一个教室里面发生碰撞。有个老教师说得很尖锐,他说在小学里面独生子女教独生子女带来的问题,可能和中学里面更年期老师教青春期学生带来的问题差不多。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些老师比较难于管理,校长批评他,他可能受不了,因为父母对他很娇宠。

最后一个是生源结构。到了中学,生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校长讲,如果我有一流的生源,高考的升学率比重点校还要高。

其次,谈谈制度性问题。现在要求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整天讲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那什么是制度呢?制度简单讲就是规则,规定什么必须干,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做了不该做的怎么惩罚,用什么样的程序。制度很重要。过去我们讲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制度的竞争。一个国家有了好的制度,它的发展挡都挡不住,没有好的制度,有再多的人才都没有用。北京师范大学有个老主楼,现在拆掉了。据说文革时候从这个楼上跳下去的名教授就有10多个,因为那种制度不让人活,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制度不好,会对优秀的人才造成很大的伤害。对普通老百姓呢?1958-1961年中国饿死很多人人。1962年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最后刘少奇做了个总结,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人祸起于制度。制度很重要,国家制度有问题,不但影响优秀人才,也影响普通老百姓。好的制度可以把三流、四流人才提升为一流、二流的人才。邓小平说过,有了好的制度,想干坏事都很难。而制度不好可以恶化人。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文革期间一个校长被学生活活打死,这是制度的问题。国家制度很重要,学校制度也很重要。学校的制度搞好了,会对在这个学校生活的老师、学生、每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东北有个很大的城市,有个初中校很厉害,连续6年在全市考第一。2005年,这个市的前8名有7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但这个学校的学生考上高中以后,老师普遍不喜欢他们,因为这个学校的孩子缺乏后劲。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刚才讲过的,靠苦学上来的,他的想象力、创造力被压抑得快没了。学校的做法使这些孩子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他们失去了光明的前途。学校的这个行为做法都起源于学校的制度。制度有显性的有潜在的。所以,学校有好的制度好的做法,能让一个智力平平的孩子有好的前途,而且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学校的制度有问题可以使一个天才的孩子变得很平庸。要改善这种状况,除了思想观念转变以外,在制度方面要加强建设。请大家考虑一个问题:一个好校长重要还是一个好制度重要。原来我有一个想法,学校越有名,制度越完善,但我发现有例外。有个学校非常好,全国有名,但制度不完善,我很疑惑,后来想明白了是校长厉害,没有规则也能玩的转。但是这个校长一走,学校在管理上就出问题,本来能够获取的资源获取不到或减少了,学校的副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对新任校长产生怨言,管理上出现滑坡。一个真正的好校长能让学校在他离开之后健康、可持续发展。一个真正的好校长对一个学校、对教育、对社会最好的贡献是把自己的光辉业绩、个人魅力转变成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对学校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也只有这样,别的学校、校长才可能从他这里发掘好的东西。“一个好校长就有一个好学校”表现的是清官思想、明君思想,中国人长期受这种封建文化教育,我们总是希望来个青天大老爷替我们做主,我们的自尊和权力发挥不了。在实践中我们遇到,一个学校来个好校长马上就变好了,这是个事实,不能否定,但从长远来看它肯定是错的,但在目前看它是正确的,为什么呢?我们说,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个高人的出现,他的使命就是建立一个好的制度。大家知道,美国建国之初,从英国来了一帮人,制订了《美国宪法》,这部宪法200多年来一直在用,从来没被推翻过。我们校长在目前情况下就是要为学校建立一个好的制度,让学校可持续发展,再不要出现好校长一走学校就散的状况。我们校长要把学校好的经验好的文化固化下来,作为制度。文化的东西最重要,只有这样,学校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学校制订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管理人,解放人。要通过建立一些规则,给老师、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给他们更多发展的机会。不要把学校办得像企业、军队,更不要像监狱。

4.中山大学校长新生致辞 文档 篇四

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许多享有盛名的文、理、医各学科的杰出学术大师,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他们为大学留下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的中山大学,已集聚了一大批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为代表的优秀学者,他们承继着先贤的传统,成为中山大学的学术栋梁。在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中,中山大学正不断提升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成为中国学术与文化在南方的重镇。`

中山大学有着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今社会竞争日益剧烈,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尤为明显。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中山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学校进一步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山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内容丰富的选修课和学术讲座,涵盖了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学校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设立“专业立交桥”制度,允许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自选专业;学校注重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致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多家海内外著名大学建立了交换学生的制度;学校注重实践经验的获得,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机会。,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作为地处这一区域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山大学积极为国家尤其是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力。我校的毕业生一直是珠江三角洲各大城市各个行业网罗的对象,许多同学甫一毕业,就找到了施展自己才智的舞台,竞相驰骋,脱颖而出,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各位同学,在中山大学,你将充分领略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全心感受学术殿堂的自由氛围。中山大学热情地欢迎你的到来,你也将以成为一名中山大学的学生而感到自豪。

5.领导力读后感 Word 文档 篇五

这本书是我2013年的个人学习提升计划之一,当我整理完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准备写读后感的时候,我发现领导力并不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人格魅力,而是取决于五种行为方式:

首先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说到做到,为下属他人树立榜样。领导之“领”就体现在“以身作则”上面,唯有如此,才能赢得下属的尊重和认同,才能赢得追随者。怎样才可以做到以身作则:首先我们在公司里时刻做好榜样作用,从厂纪厂规、制度到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工作态度等方面都应以身作则,例如: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也叫以身作则,不穿拖鞋,不可衣衫不整、不可以大声大喧哗、也叫以身作则。古人又云:“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一名管理员,你自己都不会带头以身作则,下边的工人也会跟着学你,所以说,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一定要要明白“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要少用语言,多用实际行动来带动员工、影响员工、教育员工。

再次要问领导往哪儿“领”?就需要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一起“共启愿景”,去追求令人激动的未来。如果没有愿景,组织的事业就无法得到员工真正的忠诚。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首先明确自己对未来愿景的认识,然后才能争取其他人接受共同的愿景,也就是说,“在你感染其他人之前,你首先要感染你自己。愿景必须是共同的。共同愿景是指由组织中个人愿景互动成长而形成的,组织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共有的愿景。共同愿景就如企业的灵魂,唤起人们的希望,使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为实现愿景而勇于奉献自己的一切。再其次,领导与变化是互动的,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挑战现状”就是领导者成功的秘诀所在。领导者善于大胆出击,也许有一些特别的机会,但他们更多的是去寻找机会,接受挑战。领导者成长的机会就在于能否战胜挑战。挑战可能是一个全新的产品、一种前沿的服务、无论挑战是什么,所有的案例都是从现状出发进行改革。没有人在保持现状的前提下实现了目标。

领导不是个人的事情,必须“使众人行”,使众人有能力,有作为。那么必须要有一个高效的团队,要想打造高绩效团队,领导必须关注团队所有的人和事,释放积极的信号,积极的影响团队其他人的信念;用心倾听团队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学会共情,与团队所有同甘苦,共患难。才能真正的赢得整个团队的心,使整个团队结牢靠的凝结在一起。最后是“激励人心”,使众人行就需要给众人以动力,激励众人之心,使人的潜能变成显能,变成组织的效能。作为一个领导者,激励是你和你的员工对话的一种方式,一种语言,一种信息的传达。但激励并不是你用多么美妙话去陶醉他人,也不是用多么高昂的话去振奋他人,领导对其团队的员工所作的激励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摆架子,放空话,张冠李戴,这种激励只会失去员工对领导的信赖,人心涣散,员工与领导背道而驰,最终团队成为了团伙。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自己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活到老,学到老,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

6.第一届国旗护卫队校长发言稿文档 篇六

尊敬的各位家长,来宾,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大家好!

首先,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莅临学校参加我校国旗护卫队换届仪式,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学校首批国旗护卫队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将离开这个熟悉的,让他们永远留恋的地方——国旗护卫队!

学校首批国旗护卫队成立于2011年3月,共有41名队员。一年多来,他们执行着光荣的使命,圆满完成了一次次升旗任务。在这支队伍里,他们相互帮助,亲如兄弟姐妹;在这里,他们刻苦训练,学会了坚强地面对挫折;在这里,他们充满希望,寻找到了人生的航向!

护卫队的职责是升降好国旗, 护卫好国旗.为了国旗的尊严,为了更好的完成任务,他们不怕严寒酷暑。严寒可以冻坏他们的手脚,却摧不垮他们的意志,他们一穿上这身国旗护卫队队服,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让他们情不自禁地浑身充满力量!因为队员们知道,穿上这身衣服,“我”不再是个体的“我”,而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国旗护卫队的每个队员身上都散发着不怕吃苦、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国、坚毅、勇敢、团结互助、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国旗护卫队精神!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又到了难舍难分的离别,看着队员那恋恋不舍得目光,还有对国旗护卫队割舍不下的感情,相信,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到国歌声,看到国旗升起,你们一定会无比地骄傲与自豪,因为你们曾经也是一名光荣的国旗护卫队队员!你们书写了外国语小学国旗护卫队光辉的历史!

新的国旗护卫队队员已经接过光荣的旗帜,希望新队员发扬优良传统,继续打造一支优秀的国旗护卫队!

7.职业学校校长领导力研究 篇七

一、领导力的概念界定

领导是一个多义词, 可以是动词, 也可以是名词。名词的领导是指领导者, 动词的领导则是指领导活动。这里讲的领导, 是指领导活动, 也就是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 为实现既定目标所进行的统御和指引的行动过程。而职业学校的领导者就是那些具有决策权的人, 例如校长、党支部书记等。能力是很难界定的一个心理学概念, 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或任务的本领。本文, 笔者将能力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施加影响及其作用的量度, 是人的素质的综合表现。

二、职业学校校长领导力提升的变迁

1. 领导者自身, 从踏实执行型向自主创新型变迁。

传统的职业学校校长工作态度是第一位的,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因素的影响,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名额、学生毕业分配均由上级主管单位负责, 校长只要踏实、认真地把上级的行政指令干好就是好校长。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要求职业学校校长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指引下, 自主分析校情, 科学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目标;自主确立办学价值观, 发展具有本校特点的学校文化, 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创建协调进取的组织氛围;自主开展办学实践, 辩证地认识和运用科学管理理论, 形成适合本校情况的管理模式;自主遵循教育法律法规, 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从而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办学目标。

2. 任用机制上, 从委任制向考任制变迁。

建国近50年来, 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一套选拔、任用中小学校长的比较成功的模式。概括起来讲, 大致有委任制、考任制、招聘制、选举制等。几种模式各有利弊, 如表1所示。总体来说, 选拔校长应打破一些选用人的“格”, 做到不论辈分, 不论成分, 不论缘分, 即不拘学历、年龄、工作年限、所学专业, 将最合适的人选拔到最合适的岗位上来。

三、职业学校校长领导力现状分析

1. 一些职业学校校长对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太浓, 忽略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性。

例如, 某市重点职业学校原本以美术、音乐等艺术类专业为主, 但随着人们实用主义思想的演变, 该校招生形势异常严峻。因此, 该校在招生专业上想出新方法, 增加了汽车维修、数控机床、计算机应用等理工科专业。实际上, 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 没有客观考虑自身是否具备开设这些专业的师资、教学设备和实习场地, 而只顾眼前利益, 招不来学生还罢, 招来学生又怎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呢?这种做法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2. 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学校校长责任的特殊性。

王冰蔚在其《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与其他类校长素质调查分析》一文中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与其他类学校校长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 得出结论, 各类校长普遍重视领导素质和教育管理素质。但调查也认为, 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与其他类学校校长还是有显著差异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 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对高层次管理素质比较看重, 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学校;其他类学校校长重视中、低层管理素质, 注重从微观上把握学校。其二, 职业学校校长的市场经济意识较强, 其他类学校校长的市场经济意识则比较淡薄。其三, 职业学校校长具有强烈的公关意识, 其他类学校校长不太看重此项素质。然而, 现实生活中, 职业学校的校长很多就来自普通学校, 缺乏对职业学校校长责任特殊性的认识, 为此, 还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3. 选拔任用机制缺少法律保护。

目前对于职业学校领导的选拔还没有相应的法律保护条例, 学校领导的选拔任用机制缺少法律保护。因此, 在职业学校的领导选拔任用机制上要立法, 在立法中要摆正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体现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和强化激励的原则。

8.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篇八

“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管理”是一种确保系统完全按照预设规范平稳运作的行为。“领导”是基于现状,致力于超越现状的行为,是前瞻性战略思维的决策反映。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轨迹,学校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形态都是通过课程呈现的。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创建品牌学校,创办优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一、校长课程文化的选择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美国学者费德勒为代表的学校管理学派,完成了传统领导理论向权变领导理论的转变。从校长和部属的关系、校长的任务结构和校长的权力三个方面论述了权变理论。八十年代,赫斯和巴兰查得对其改进,提出了建立学习型团队的观点。但无论哪一种理论流派,都是从哲学层面思考的,忽视学校教育层面的特征,容易把学校管理和领导等同企业管理。近期,教育界广泛关注课程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校长的课程领寻能力,成为大家研究的焦点。

1.课程文化的概述。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如何分类?什么才称得上“文化”?很多人弄不清楚。“文化”的定义有六百多种,普遍认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是在某个系统中,人创造的意义和意识,包含理念、信仰、知识、智慧、传统和学习方式等等,并由理念和信仰引发的思考、理解、交流和统一的行为。教育离不开社会,教育系统的意义建构就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课程是教育的轨道,课程文化的理念、信仰、知识以及理念价值取向引发的言论和行为就是教育文化的子文化。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论,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离开课程文化就无法谈论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品牌学校的发展。当然,学校文化除了包含课程文化以外,还包括校园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制度管理文化等等许多从属学校文化的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亚文化系统,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形成网络结构的。

课程有许多种类。美国学者施瓦布1973年提出课程要素、课程目标要求、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计划、课程呈现方式和课程评价手段等五个部分。新课程改革就管理权限分类,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开设的国家课程,教育部有严格的规定,当国家课程标准变为每个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时,质量差异很大。例如:我们的科学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艺术课程,甚至于语数外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都没有达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利用,问题更大。

课程文化就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规范下,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形成一种素质教育价值观指导下的统一言论、行动以及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大家都说素质教育离不开高考的改革。其实,教育离不开社会,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一定受社会民族文化制约,这再一次证明文化分类的层次性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是不是取消高考,素质教育就能推行了呢?文化大革命的实践证明是不行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考试的教育。问题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考试改革和课程改革要同时进行、相互促进。我们已经看到高考改革的曙光,大家要用战略眼光看待学校的课程文化管理。

2.课程文化要义的选择。1996年,布鲁纳把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归纳成五类:①承接圣典。②工作和生存训练。③建构理解。④适应社会秩序。⑤发展自我精神。学习语文和外语,为了什么?教师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学生为了考高分,家长为了孩子升重点学校,校长为了检查抽测。如果这样,课程标准的理念价值取向能落实吗?学校语文有承接圣典功能,有工作生存训练功能,有建构理解功能,有自我发展功能。一个连母语都学不好的人,就是送他到清华大学、哈佛大学也是没有前途的。学习外语是未来世界发展的社会秩序要求,比起母语来,工作和生存训练功能相对弱一点。有的家长把外语当作出国的价值唯一取向,孩子英语再好,母语不好,当不了翻译。数理化不好,进不了外国高校。孩子能有发展吗?

校长要铭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扎实完成国家规定的每一个课程目标。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基本要求,一定要达标。校长要严格要求每一位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教师是执行国家课程的主体,课程标准不能随意拔高降低,不要牺牲一种目标换取另一种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不是一句空话,教师的言论和行为是课程文化的直接呈现。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解读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教导是校长的助手相参谋。严格讲,校长的主要职责是课程的领导,教导的主要职责是课程管理。有的校长把课程领导视作教导工作,或把教学工作与课程领导等同起来,交给副校长做,自己脱离教育,这是一种失职。

1.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解读。前面讲过,“领导”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领导”是基于现状和超越现状的行为。领导力就是校长超越现状的能力。许多学校十分重视改变现状,但是都停留在物质层面,经费一投入,物质层面是很容易改观的,这不是能力,更不是领导力。如果一所学校在文化层面有所超越,也就是在行为、言论、生活和工作方式、价值观取向等方面有所超越,那才体现校长的领导力。

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校长在课程文化层面超越现状、超越自我的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①自觉研究课程论学说,主动吸纳多元文化的能力。②用素质教育价值观鼓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能力。③指导学校课程管理的能力。④了解和调控课程文化的能力。⑤评价课程实施有效性的能力。常言道:“优秀校长管课堂,不合格校长管门房。”一个不会调控课程的校长,绝不是好校长。

美国学者休斯1987年写了一本《校长论》,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他把优秀校长描述为六个特征:组织起了一个高效的学习型团俸;系统规划学校发展;提高了每个学生学业成绩,促使他们成功;合理配置了学校资源;促进了全体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改善学校外部环境。以上特征有五个是跟课程有关的。也就是说,校长工作的核心是选择正确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组织和引导全体师生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目标,实现国家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总要求。学校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校长是学校法人,代表人民完成国家赋予的权力。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校长职责和行使权力的核心,也是一个优秀校长的最重要素质特征。

2.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行为表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行为表现可以从两个维度表述:一是不同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综合实施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另一个是,不同层面追求不同的行为效果:自我层面不断加强对课程文化的修炼,用学习专著替代功利主义;学校层面,引导师生教学和学习,建设学习型集体;社区层面,加强家长、上级部门和上级学校的沟通,使学校课程文化变为推动社会进步。

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要从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着手,抓住核心课程目标要求,“深入课堂”、“深入学科”、“深入师生”。要改革当前的教学管理,从听课评课、质虽抽测中解放出来。听课评课能否改进为教师团队探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从实效性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不断积累,超越。质量抽测改为课程目标指引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和专业检测,用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落实教学目标,这方面可以采用北师大皮连里教授的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是当前校长谈论的热点。但是如何开发、如何利用?大家仍然处茫然状态。似乎抄录几篇文章,凑印一本教材,就是校本课程。其实,课程最主要的是课程目标的设置。只有在明确目标要求统领下,才会有内容选择、实施细则,冷静看待我们以前的课程领导行为,做了许多无用功,浪费了许多精力和财力。

当前,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应该致力于三个重点:一是学校的薄弱学科。前期强调强势学科、品牌建设是对的。但是素质教育、教育均衡化导向不能忽视短板效应,薄弱学科建设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二是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质量并不是光靠25%至40%的骨干教师支撑。教师是主要教学资源。不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全面质量管理是空话。三是致力于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不研究学生怎么“学”,新课程改革难以成功。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个案介绍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和师资培养等几个方面,许多工作大家都在做,但是没有从课程文化视角形成系统。从理念到实践必须有一个过程,先进理念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能使我们校长少走许多弯路,办学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下面就整合地方课程、激活校本课程作两个案例介绍:

1.东西部联合项目研究学习。“东西部联合项目研究学习”是国家教育部承担的联合教科文组织指令性课题研究项目,由教育信息技术部门负责实施。我校在市、区教学研究部门的指导下,以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为视野,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为视角,以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方案设计为抓手,开展教育活动。校长选配有教育能力和经验的教师,组织课程开发团队,亲自参与和制订活动方案,现场进行指导,致力于激活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内需。我校2010年“寻找淹没丝绸之路西域段古道的元凶”的研究、2011“回族清真寺拱形建筑结构的探秘”,两度获全国一等奖。校长在2010年赴南昌进行专题研究经验介绍,获得了专家和兄弟学校的好评。学校的品牌意识一下被激活了。

校本课程不是国家课程的对立系统,而是根据校情对国家课程的补充。目前,语、数、外核心学科的任务很重,质量抽测也很严格,学校教师都不敢脱离直接传授的教育模式去运作。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探索的方式,重过程和方式,轻结果和答案。两种学习方式是互补的。我们察觉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有很大空间,把校本课程和经验为中心的学科结合起来,获得了成功,也多次获得有关专家的表彰。

2.“大阅读”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大阅读”既是我们学校的品牌特色,又是我们学校的科研项目,也是我们学校的校本化课程。现从课程领导的角度,讲一讲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

首先,明确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大阅读追求每个学生通过视觉把文字、符号、图像、动作内化为自己心智,并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结构的能力。它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在视觉领域的实践探索。

其次,把总目标具体化:大阅读包含语文阅读,但不等同语文的阅读教学。我们把学科课程分为三个集合圈:核心是语文阅读,第二层是外语、数学的符号、图像阅读,第三层是科学、艺术、动作的阅读。每个集合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有关阅读能力的要求排列出来,选配课文相关的内容加以实施。目前,我们正从核心圈向第二层次推进,建立阅读能力检测分类要求。例如,语文阅读能力检测要求、各年段语文阅读考级标准等等,把阅读能力具体化,便于教师和学生操作。

当课程目标确定后,内容的选配和方式的选择非常重要。语文阅读的内容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课外阅读书目加以选择,不再加重学生的负担;实施方式采用浸润式模式,学习忙时少读,学习闲时多读,利用寒暑假,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阅读是一种学习文化,我们追求阅读丰富人生、阅读改变生活,使师生达到“阅读而致博、笃行而达雅”的境界,用读书学习体验人生价值。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不具备教育理论功底,就很难打造学校文化。学习是主要的,我们要静下心来读一些原著,以阅读丰富人生,以阅读改变人生,建构大阅读文化。

上一篇:驯龙高手2英文字幕下一篇: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优秀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