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你,中国汉字》教学设计(共10篇)
1.《我爱你,中国汉字》教学设计 篇一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汉字是什么?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中,作者把汉字的丰富多彩比作“活泼可爱的孩子”,比作“美丽多姿的鲜花”,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因此对孩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的就是汉字的魅力。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重点句,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积累本课生词,并学会运用。
2、通过充分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及蕴含的意境美。
3、画出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热爱汉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2.《我爱你,中国汉字》教学设计 篇二
中国的经济正在飞速的发展, 而当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和水准, 物质生活得到满足, 则人们必然会追求高层次的生活, 进而会实现对“设计”的追求。在全球化的创意时代, 如何让中国的设计拥有自己的特色?《设计中的设计》中提到一个事例, 很能说明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当时的日本社会深信设计时代的到来。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之下, 不少日本设计师把欧美的现代主义原样照搬过来, 但这些在具有浓郁日本文化的土地上发育不良, 这就促使他们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思想。在这样的情形下, 一场以民众生活为基础、以发展日本原创的产品设计为目标的民艺运动出现了。并最终日本的设计在全球的设计中独树一帜。
“设计到底是为什么?”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先生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曾反复提到:“日常”一词。在他看来, “设计来源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这是设计的源泉, 也是设计的意义。设计是在“生活”的长期实践中, 经过了反复的验证和打磨之后生成的功能实际的设计造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柳冠中先生说过:“设计是一种技术, 也是一种文化, 同时是一种创造更加合理的生存 (使用) 方式的行为。”而中国式设计的创意在哪里?我们应该从我们的生活中去发现, 从我们的衣食住行, 看看我们的先辈们居住的房子, 使用的器皿, 还有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文字——汉字。不可否认汉字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根本思考方式与文化的基础。
而自上世纪末以来, 随着计算机绘图与排版软件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铅字或是打印字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与手写体的汉字接触机会越来越少。如何在生活中能保存以及传承我们的量寻求一种全国性的图案纹样, 以免犯了忌讳而引起误会。
再次, 运用特色文化产品。
利用不同的审美观念以及特色文化产品, 对于包装的成功设计和打通产品的销路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无锡的泥人工艺品、油面筋及酱汁排骨等食品;苏州的松子糖、卤汁豆腐干食品、苏绣、檀香扇工艺品等;宜兴的紫砂茶具、南京的盐水鸭、板鸭等;安徽省的宣纸与墨、砚等;山东省潍坊的风筝;上海老城隍庙五香豆、梨膏糖等等。这类产品在包装设计中一定要将现代先进包装技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韵两者相交融, 这样才能使包装在增加商品价值, 增加商品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生活意识形态的提高, 还可充分反映中国的湖光山色、风土民情, 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对外宣传中国的形象, 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精神的展现, 异蛇酒在包装造型与结构上可以借鉴传统的建筑、交通工具、家具、生活用品、娱乐用品、文具用品、体汉字文化, 艺术与设计界的作用举重若轻。设计师对字体相关设计的全面控制, 技术的革新将为各种设计理念提供了现实的条件。
汉字不是单纯的传递信息的媒介, 其视觉思维功能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设计领域。文字会被人为地改变一下基本形态使之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往往又表现出某种装饰感、象征性或图形意义, 使之具有艺术设计的意义。如有些汉字本身就具备图形的特征, 有些汉字对图形起到了有力的阐释作用。汉字设计功能最大化的利用已成为各种艺术设计门类的一种潮流。
汉字是众多文明古国中唯一应用于当今的古老文字, 在世界文明和文化发展史上地位和意义非常特殊。汉字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见证, 一直延续下来, 可以说汉字的历史就是中国文明的历史。中国的汉字, 并没有因为朝代的更迭而灭亡, 能经久数千年不衰, 因为汉字有着明显的优势, 其功能广, 组词能力强, 能跟上时代和语言的变化。《语言学概论》作者帕默尔曾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汉字, 一端联系着中华古老文明的传承, 一端承启着现代文化, 汉字就这样凌驾在历史与信仰之间, 独一无二。
历史赋予汉字的价值可使它视作我国的“文化名片”, 从国际交往上看, 这一品牌能促进我国的对外文化政策和“国家经济品牌”的建立, (文化的附加值在产品竞争中起极为积极的作用) 。这与我们一直在倡导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 让中国的设计能够在世界中独树一帜的观念相契合。《艺术设计的含义》一书中说道:“在科学技术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文化具有特殊的价值。当产品的价值仅仅限于它的物质价值时, 它就失去了自己的象征意义和精神文化意义, 而这种意义是高价值产品的基础。一个国家整体设计风格是形成和发展, 必然带有民族的文化底蕴, 并且是作为设计发展成熟的标志。”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智慧凝集的结晶, 它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质的重要内容, 是维护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纽带。杨振宁先生亦曾提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提出类似论断的还有许多学者。这些论断既是对中国文化特性的精炼概括, 也为汉字作为中国式设计的元素, 体现中国设计特征提供了重要依凭。
参考文献
[1]《设计词典·前言》柳冠中.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艺术设计的含义》赵江洪著.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4.
3.《我爱你,中国汉字》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汉字 编排设计 中国传统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023-04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伴随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延续至今,上下五千年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汉字资源,为研究中国传统汉字编排设计提供了必备条件。本文在对中国传统图形诗、书法、团结字和道教符篆等汉字资源,以及现代汉字艺术设计作品进行全面梳理、比照的基础上,以汉字的内涵、形式与意境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借鉴书法领域从微观的笔画结构到宏观的章法气韵的分析框架,引入注重意象营造的东方美学诉求,总结出“笔画模件”、“笔画造奇”、“字的应接”和“意象表达”四个方面的原理,阐述中国传统汉字编排设计的主要内容,为逐步完善中国传统汉字编排设计的理论框架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 笔画模件
模件(roodule),是指可以互换的构件,即用有限的常备构件创造出变化无穷的单元,数量有限的模件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构成千变万化的形态。由于每个模件拥有相同的基因,所以模件组成的形态,变化丰富而又极具统一感,万变不离其宗。另外,模件的形态允许在保留其基本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变化,以丰富模件的造型能力。对于汉字编排设计来说,将笔画替换为模件,即“笔画模件”,可以促使字体与图形相互融合,表达出“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的审美意境。
中国传统图形诗中的竹叶诗所采用的编排方法可以归结为“笔画模件”。竹叶诗,又称为诗竹画,是指用竹叶作为汉字的笔画形态将诗文藏于画中,整体看来是一幅完整的竹枝图。竹叶诗的作者借竹枝和竹叶隐喻自己的品格,用竹叶作为笔画还起到了较好的隐蔽诗文内容的作用。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代文人善用竹叶、花、鸟等组字成画,这说明詩竹画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
图1-1为竹叶诗的代表作品《关帝诗竹》的碑刻拓片,原碑现藏于西安碑林,相传为三国时的关羽所画,清康熙55年(1716)由韩宰临摹而成。《关帝诗竹》可读成一首五言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两棵竹枝上的竹叶共由二十个汉字编排而成,汉字的笔画被替换为竹叶,这些“竹叶笔画”由于依据竹叶自然生长的结构与姿态进行编排,所以即使竹叶组成了汉字却丝毫没有破坏画面的意境,巧妙地将字藏于画中。值得注意的是,利用“笔画模件”的方法进行设计不应过于受到汉字常规结构的束缚,而应在保留汉字基本识别度的前提下大胆省变笔画和结构,此外还应尽量保持模件图形本身的结构与形态不变,这样才比较容易获得全新的字体形态与结构。
图1-2是何君设计的“09世界设计大会”的标志,他采用款式各异、风格统一的信封图形作为“笔画模件”组成大会的主题“信”字,他充分利用节省原则,在保留汉字基本结构的前提下,仅用六个信封就组成了九画的“信”字。最终的标志虽然不完全符合“信”字的标准笔画结构,但却丝毫不影响识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东方审美品格油然而生。更为有趣的是,这些信封除了能够组成“信”字外,还可以根据需要构成无穷无尽的字体或图形,标志形象的变化空间得以无限拓展。
二 笔画造奇
清代刘熙载在其所著《书概》中精炼地指出:“章法要变而贯”,其中,“变”是章法的灵魂。“笔画造奇”即是章法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是指,在一幅书法作品中,个别汉字通过笔画、字形等方面的夸张而产生特异的视觉效果,书法中对此有“放纵一笔”之说,形象地说明了“笔画造奇”的特征。对于汉字编排设计来说,“笔画造奇”则通过制造视觉焦点达到加强设计表现力的目的。
图2-1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刘中使帖》,版面左边的“耳”字即是一处明显的“笔画造奇”,“耳”字中的竖画被延伸至幅面的底部,共跨越了五个字的高度,可谓是“奇”到了极点,这一笔不仅弥补了剩余的空间,而且调整了章法的节奏。
图2-2中,“山”字中间竖画的向上延伸采用的也是“笔画造奇”的方法,延伸出来的竖画不仅填补了中间两个字的空缺,使得字的组合更加完整,竖画饶有趣味的折线与在其他字中点缀的菱形形成呼应,这使得“笔画造奇”既突出又不至于脱离整体。
另外,不是所有字的所有笔画在所有环境下都适合“造奇”,而应遵循笔画结构的特征,还应注重与环境的协调。
三 字的应接
清代戈守智在其纂著的《汉溪书法通解》中这样解释“应接”:“如上字作如何体段,此字便当如何应接,右行作如何体段,此字更当如何应接……行行相向,字字相承,俱有意态,正如宾朋杂坐,交相应接也。”“应接”是书法艺术中为实现气韵的生动而对于章法形式的必然要求,将其引入汉字编排设计领域,则可通过综合调整笔画的形态、结构、方位等因素,甚至添加某些辅助笔画,达到汉字及其笔画之间彼此照应、贯通的目的。
以下将“字的应接”分为穿插揖让、笔断意连、游丝牵连、笔画连接和主导动机五个部分分别加以阐述。
1 穿插揖让
“穿插”,穿者,穿其宽处。插者,插其虚处也。“揖让”,朝揖者,偏旁凑合之字也。一字之美,偏旁凑成。分拆看时,各自成美。故朝有朝之美,揖有揖之美。正如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合而成字,众美聚也。事有相让,则能者展长。地有相让,则要处得势。相让者,让高就卑,让宽就窄,让险就易也。然亦须有相助之意为善。简而言之,“穿插揖让”是指将若干汉字的所有笔画作为整体进行经营布局,通过笔画间的延伸与避让,使得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关系既极尽变化又协调完整。另外,汉字笔画形态与结构的变化导致的汉字外形的不一致是“穿插揖让”的内在驱动力。
图3-1“松风阁”三字选自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卷》。吕维诚这样评述道:“‘松风阁’三个字的穿插揖让别出心裁:‘松’字虚右下,正好给‘风’字的右上取势留下空间;而‘风’字的下方虚处,又正好接纳‘阁’字插入。”这样,“松风阁”三字就形成一个结构稳固、张力十足的汉字群落。
图3-2为日本设计师山田正彦以“世界の趣味”五个字设计的标志,他将标志文字中大部分笔画拆解分离,自由地配置在空间中,五个字的笔画有放有收,这使得字体外形变化极为丰富,但却丝毫没有散乱的感觉,原因是字与字之间做到了很好的“穿插揖让”,比如通过压缩“趣”字左边“走”字部件的宽度,为“世”字的横画向右舒展揖让出空间:缩短“味”字的“撇画”、“界”字的捺画,为“の”字的插入腾出足够的空间。笔画间的“穿插揖让”处理,产生了一条隐形的线索将“世界的趣味”五个字贯穿起来,字间气韵流畅,形散而神不散。
总之,“穿插揖让”的手法如果应用得当,可以将一组字中每个字的变化控制在一定的力场之中,即在变化中找统一;反之,字与字之间“穿插揖让”的可能性叉为每个字的变化提供了趋势上的指引,即在统一中找变化。变化占主导,整个汉字群落就偏活泼;统一占主导,整个汉字群落则偏严谨。
2笔断意连
“笔断意连”,是行草书中字与字之间呼应的一种方式,在笔画的似连非连中找到气韵畅通与节奏停顿之间的平衡。
明代书法家王铎的行书中经常采用“笔断意连”的方法,图3-3选自王铎行书代表作《自书诗卷.白石岛》,其中“無”字与“束”字的末笔处都引出一笔与下一个字的首画相呼应,但并未完全连接上,而是留下了一定的空间,正是连笔处的这种断开处理使得三个字之间产生了虚实相间的节奏感。
对于汉字编排设计来说,由于没有书法那样对于笔顺的严格要求,所以字与字之间无论在连接方式还是排列方向上都更为灵活多变。如图3-4设计师依据“千年火”三字纵向轴对称的结构特征,将中轴线上的三个竖画对接编排,并在对接处保留一定的间隙,这样“千年火”三字的章法既流畅又富有节奏感。
3游丝牵连
行书由于书写较快,当写完上一笔而过渡到下一笔的时候,没有把笔完全提起来,于是笔尖就自然顺势在纸上留下了过渡的痕迹,这就是游丝。“游丝牵连”形成的笔画线条的粗细对比增加了章法上的精致感(图3-5)。
行草书中的“游丝”是在书写过程中的自然流露,而汉字编排设计则着力于“游丝”的形态美感,甚至将“游丝”作为独立的设计元素加以变化和应用。如图3-6中,日本设计师涉谷克彦(Katsuhiko Shibuya)利用极细而流畅的线条作为“游丝”,将字的内部笔画与字体之间进行了“牵连”,精心设计的“游丝”形态丰富多样,于是,字体的层次感与空间感得以增强。
4笔画连接
“笔画连接”,俗称连笔,是在行草书的书写过程中将前一个字的末笔直接与后一个字的起笔完全连接起来,连接处的粗细与汉字本身的粗细基本一致,所以在视觉上这两笔连成了一笔。“笔画连接”重在顺势,不可牵强,应根据相邻漢字间笔画延伸的可能性来决定将哪些笔画连接起来。
王铎的行书中也经常采用“笔画连接”的方式贯通行气。图3-7“形”字的最后一笔与“色”字的起笔都是从右上到左下呈45度角的“撇画”,笔画间天然的一致性使得王铎在书写时不自觉地将这两笔连成了一笔,一气呵成。
图3-8将“善”字下面的横画与“屋”字最上面的横画连接起来,并去掉“善”字右下方与“屋”字左上方的连接,使得两字的连接更畅通。这样,两字间的连接处成为整个设计的重心,所以将小的说明文字放置在连接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主导动机
在视觉艺术中,主导动机(main shape motif)指一件作品构图中反复出现的起主导作用的图形。具体到汉字编排设计中则是指通过赋予每个汉字共同的形态特征,以形成统一的风格,进而实现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这种方式并不要求相邻汉字之间有实际的笔画对应或连接,而是一种间接实现“字的应接”的方式。此外,主导动机应足够强烈,占有绝对的上风,否则将难以起到统一风格的作用。
图3-9为宋代黄庭坚行书代表作《松风阁诗卷》,吕维诚总结了该诗卷结体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鼓侧多姿,横不平,竖不直,以斜造势,字如横风斜雨,飘逸生动。鼓侧取势本是王羲之行书的主要特点,黄庭坚进一步予以夸张和变形,体现他入古出新的超人之处。二是内敛外放,即中宫紧结,主笔伸张,其规律是主笔尽势向四面展开,与收敛的中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辐射式”的结构,突破了晋唐方正工稳、四面停匀的外形,显示出俊挺英杰的风神。”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各异的字体形态与结构极易显得杂乱无章,但黄庭坚恰到好处地运用“主导动机”,夸张了每个字中的部分笔画,比如“筑、平、箕、来、意、老、梧、年、赦、五、嘉”等字都是将其横画往左延伸,形成了统一的“势”。
日本设计师高桥善丸(Takahashi Yoshiharu)设计的“法善寺”三字(图3-10)的“主导动机”更为明显,他将其中所有无阻挡的横画向左右两个方向尽量延伸,还将“法”字的“三点水”和“寺”字中的“点”转化为横画后再向左边延伸。强大的横画阵容,使得该标志风格相当突出且完整统一,重复的横画营造出静谧安详的氛围,契合了主题的意境。
四 意象表达
汉字的艺术性在于其意象的可延展性,一个单字即能表达完整的意象,中国传统图形诗中的神智诗就是将汉字的意象表达得淋漓精致的绝佳例证。
神智诗亦称神智体诗、神智体缩字诗,是将欲表达的旨意,通过字形的特殊处理,达到“以意写图,以诗入图,构思巧妙,使人自悟”的效果,它是将诗歌、谜语、图画等综合起来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同时,以汉字编排设计的视角来看,神智诗对于汉字形式的处理实为汉字意象表达方法的大集合。
中国传统的神智诗众多,苏轼《晚眺》(图4-1)是其中的经典。全诗读作:“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他将构成七言绝句的28个字浓缩并重新塑造成12个字,使得汉字的形态与意象完美融合。该诗的形式处理方式可从笔画和单字两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笔画层面的处理分为笔画形态(如粗、细、曲、直)、笔画方向(如正、斜、侧)、笔画位置关系(如离、合)和笔画数量(如增、损)四个方面;单字层面的处理分为单字形态(如长、短、大、小)和单字编排方向(如横、竖、正、反、倒)两个方面。
以下重点阐述汉字意象表达方法中的“增损”与“离合”。
1增损
“增损”,指的是在原有汉字结构的基础上,增添或减损某些笔画或部件。
中国传统意匠文字中有著名的“虫二”(图4-2)二字,利用局部诠释整体的隐喻手法,将“凰月”二字去掉外框部件,暗指“风月无边”。而图4-3则是“风月无边”的绝对,利用增添部件的手法,分别在“年华”二字外围加上“□”部件,暗指“年华有限”。
图4-4是陈绍华设计的店铺幌子,將“羊肉串”三字竖向连贯排列,通过重复“羊”字中的“一”画、“肉”字中的“人”画,“串”字中的“□”画,形成“羊肉串”饶有趣味的意象图形。
日本设计师新国诚一(Niikuni Seiichi)进行过很多关于汉字编排方面的实验,《雨》(图4-5)是其中的一幅,他以汉字笔画的象形性作为创意与编排设计的源泉,仅将“雨”字中的四滴“雨点”提取出来,隐去其余的笔画,这看似不动声色的形式处理,却营造出漫天飘雨的美妙意象。
2离合
“离合”,是指在原有汉字结构的基础上,分离或合并某些笔画或部件。
中国传统图形诗中有大量离合汉字笔画或部件的案例,《土圭日影》就是其中一例(图4-6),通过分离出诗中“旭、曙、昶、曜、驵、晴、晚”七个字共有的“日”字部件,再加上标题的一个“日”字,八个“日”字在中轴线上纵向排列,既有重复的秩序感,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中轴线分割了整个段落,使得最终排列成等腰三角形成为可能,该诗将“离合”的方式融入诗歌的编排中,从而增加了解读的趣味性和形式的独特性。
图4-7中,王粤飞将“王”字拆解成四个独立的笔画,散落于扇面之上,巧妙经营的布白形成了空灵的构图,营造出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道家常用“合”的方式创造新字,以彰显其独特的文化语境。这些字看似不可捉摸却暗藏玄机,只有对道教文化深入领悟才可能将之转化为对应的正体字以明其义。河南毫州老君碑上,刻有一首类似于天书的诗歌,《老君碑留古字解》一书将这首诗解读为:“育炉烧炼延年药,真道行修益寿丹。呼去吸来息由我,性空心灭本无看。寂照可欢忘幻我,为见生前体自然。铅汞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图4-8)只需举出该诗第一句的解释,即“延年药这个对于人来说最宝贵的东西,不须外求,自身就有原料,就有最好的冶炼炉,可以烧炼出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其实是一首道家养生诀,只不过合文造字的方式为该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同时也加深了道家文化的隐秘氛围。
艺术家徐冰的代表作之一《天书》(图4-9),同样利用“合”的方式创造了大量新字,与道家新造字最终可以被破解不同的是,《天书》中的文字完全不能识读,徐冰曾这样解读《天书》:“这是一本在吸引你阅读的同时又拒绝你进入的书,它具有最完备的书的外表,它的完备是因为它什么都没说,就像一个人用了几年的时间,严肃、认真地做了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天书》充满矛盾。”
除了道家造字采用“合”的方法外,中国传统中的团结字与道教符箓更是把汉字的组合艺术发挥到极致。
团结字,在中国民间极为常见,指的是将一个表达吉祥寓意的词组——诸如“招财进宝”、“黄金万两”、“日日有财见”等——“合”为形似汉字的文字群落图形。
团结字的创作经常采用“部件共用”的方法,以获得紧凑统一的视觉效果。如“招财进宝”(图4-10)中,“童”字与“财”字共用一个“具”字部件,“财”字与“招”字又共用一个“才”字部件,“進”字的“平捺”部件向右延伸,将四个字包容整合。最终,形成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团结字。
艺术家谷文达创作的“谷氏简词”(图4-11),在借鉴中国民间团结字的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大胆省略某些汉字的某些次要部件,将两个简体字合并成一词。谷文达在《水墨炼金术:谷文达的实验水墨》一书中做了“简词”的书法艺术美学的注解:“简词”集简体字的科学性(易学易用)与繁体字的审美性为一体。这句话说明“简词”创造性地利用团结字的编排形式实现了简体字与繁体字的共生,并为传统的团结字在当代审美语境中的发展提供了一条路径。
道教符箓(图4-12),也就是符咒,是用文字书写可役使鬼神为人类驱邪纳福的文书。符篆上写的字实际是变了形的人类通用文字,之所以普通人不可辨识,是因为大都是拆散了的偏旁重新组合。
道教符箓虽由汉字及其部件、笔画组合而成,且并未脱离汉字的基本结构,但却弥漫着不可抑止的神秘感,这种摄人魂魄的超自然力量并非为上苍所赐,而是怪异的字体形态与编排形式使然,具体的处理方式可以归纳为如下四点:一、借鉴篆书的结构,尽其能事地弯曲笔画,形成层层叠叠蜿蜒不止的形态;二、将延伸的某些部件或笔画嵌套包容其他部件或笔画,形成一个复杂而内聚的力场;三、重复某些文字或笔画,不仅弥补空白、调匀结构,而且形成强大的阵势与不可触及的陌生感;四、点缀一些抽象符号,将分离的部件或笔画联系起来。
现代汉字编排设计可充分借鉴道教符箓的造型方法、编排格式与典型元素,如岳听设计的标志《天涯共此时》(图4-13),五个字均采用篆书结构,并将“涯”字中“圭”字部件的横画进行大量重复,另外,组成标志的所有汉字堆叠构成纵向的矩形块面,其间再点缀犹如星宿的圆点符号,经过这一系列的编排设计,整个标志就被赋予了深邃的神秘感与强大的感召力。结论
以上通过古今典型的汉字艺术与设计案例的分析,阐述了中国传统汉字编排设计的基本风貌,但这仅仅勾勒出中国传统汉字编排设计理论框架的冰山一角,不断深入挖掘、逐渐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汉字编排设计的理论体系任重而道远。
中国传统汉字编排设计是研究汉字编排设计的重要切入点,从这点出发,汉字编排设计的研究才能有根可寻,而不会仅停留于字体装饰的表层。另外,对于中国传统汉字编排设计的研究还是研究汉字与西文混排的基础,进而提升汉字在世界文字编排设计领域的价值。中国传统汉字编排设计的研究为汉字编排设计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现代汉字设计的实践提供了原理与方法,也为形成中国本土设计风格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4.《我爱你,中国汉字》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勒”。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汉字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准确的掌握“触、族、富”的音形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句子“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作重点指导,估计“坠、勒、触、瑰”这几个的字音容易出错,要注意纠正。
2、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通顺(目的是把生字放回语言环境中去巩固识记)
3、指名逐段读文。
第一段处理两个比喻句:“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体会两个比喻句。作者把汉字比作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这句话。你觉得汉字还像什么?)
第二段:风韵和变化
1、师:在作者的眼里每个字有着不同的风韵。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请你自己读一读。然后指名读(这里要指导学生读出每个汉字的不同风韵)你有没有和作者同样对汉字的感触吗?(学生展开联想来说话。)
2、小结:是呀,这些用笔画组成的美妙图画,这些由横竖勾勒成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风韵。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呵!
3、体会书法中汉字的变化,感受汉字的形态美。
1)师:是呀,书法是汉字最直接、最完美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书法让汉字更充满了生机,更具有了无穷无尽的变化。请同学们默读下一部分看一看在书法家的笔下都有哪些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欣赏书法作品体会括号中的三个词)(可以有历代名家的还可以有身边的人的作品)
2)你还能用其他的词来形容这些书法吗?(浩如烟海、挥洒自如、热情奔放、端庄雄伟、气势开张、飘逸通达、行云流水、、、)
师:汉字多奇妙,它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它以无限活力和奇特魅力吸引着你,它以不同的风韵展示它的灵性。怪不得作者会对汉字如此钟情,迷恋。正如最后一段中所说;“啊……”(生齐读)
(男女生诵读)
4、自由读全文,思考:把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作者热爱汉字的感情。)
5、配乐齐读全文,使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
第二课时
积累好词佳句,处理课后题,指导写字。
本文是《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的节选,可以让学生课后找一找全文读一读。
板书设计:
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
5.我爱你中国汉字 篇五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爱你,中国汉字》 人类早期是没有文字的,这样过了很长时间,为了适应生活,帮助表达,古人曾用“结绳记事”,即用不同绳子打不同的结,通过回忆和讲述,以此传给后人。直到有一个人的出现——他在野外的泥地上看到鸟的足迹,它们有直有斜有交叉,富有变化,线条那么均匀,那么美。于是他模仿鸟的足迹创造了字的笔画——横竖撇捺。后来,他又根据龟纹、虫蛇、山川、草木的形状或动态,创造了文字。这个人,就是仓颉。
曾有人评论说:“远看这些字,有如鸿鹄群游,迂回绵延,近年这些字,好像排兵布阵,井然有序。”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地写照。它是中华民族丰富的书法瑰宝。它给我们带来了灵性。
汉字多像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啊!在书法家笔下,它们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每个字都有独特的风韵。
可是,在我们的笔下,这些小精灵似乎失去了灵气,变成了没有思想的物品,虽然我们不能像书法家那样,把篆书隶书写得古色古香,把行书写得行云流水,把楷书写得端庄俊秀,把草书写凤舞龙翔,但我们也应尊敬汉字,用心对待它们。
近年来,街头错字愈来愈多,“弋”写成“戈”,“家具”写成“家俱”,“ 枇杷”写在“琵琶”,这是什么原因呢?
作为现代人,爱汉字就是:写规范字,讲普通话,讲文明,爱国语。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爱中国的汉字。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6.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篇六
一、谈话引入,读好课题,了解作者。
1、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吗?
(结合《同步阅读》中《文字中的老寿星》一文中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主要有四种:产生于西亚的苏美尔文字,产生于埃及的埃及文字,产生于中美洲的马亚文字,产生于中国的汉字。在四种最古老的文字中,其他三种文字现在都已经消亡了,只有汉字仍在使用。汉字可谓世界上现存唯一的古老文字,是老寿星。)
教师边介绍,边板书:中国的汉字。
2、师问:你们知道“汉字”有那些特点吗?(可以就你们搜集到的资料来谈,也可以就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所了解到的知识来谈)
老师就学生的回答,选择相应的词语进行板书,如:方块字,表意文字,书法,使用人数最多,越来越受欢迎等等。
3、过渡:既然咱们中国的汉字有这么多的特点和优势,那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汉字”呢?下面,我们就用心来读读我国作家“刘湛秋”先生的文章——“我爱你,中国的汉字”吧!
(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4、引导学生读课题,重点读好“我爱你”这个重点词。问:从课题,你感受到了“刘湛秋”先生对咱们中国汉字怎样的情感呢?(爱,深深的爱)
5、师问:那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作者“刘湛秋”呢?
(刘湛秋:男,安徽芜湖人,当代着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他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为广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近几年他写作散文颇丰。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有其独特的唯美的散文风格。台、港文坛对其散文评价颇高。作品被译为英、法、日、俄、意、德、西等多种文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引导学生提问,然后选择归纳出最关键的一、两个问题。
(如:作者为什么会喜欢“中国汉字”?或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自己对汉字的喜爱的?等等)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边读边思考问题。
3、教师检测自学效果:
(1)、卡片出示字词,认读。
(2)、作者为什么喜欢“中国汉字”?(指名让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和老师补充归纳:因为汉字可爱美丽、有着独特魅力,变化无穷,还有声有色等等。)
三、细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感受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在作者的眼中,咱们的“汉字”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所得,并找到相关语句体会感悟:
(1)、我写作的时候,常常为我面前的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A、感悟:在这两句话中,作者把一个个“汉字”比作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比作了“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些汉字的喜爱!在作者的眼中,这些“汉字”不是一个个僵硬的符号,而是“可爱而美丽”的小精灵!难怪作者会对他们动情!
B、拓展:你认为,在你的眼中,一个个“汉字”又像什么呢?能仿写一两个句子吗?(鼓励学生大胆的写,只要符合要求,就应该及时鼓励!)
C、朗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放到句子里,有感情地读一读吧!(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2)、这时,我真不忍将它们框在方格里,真想叫它们离开格子去舒展身体,去不受拘束地享受自己的欢乐。
A、感悟:从两个“真”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时候的作者像什么呢?(从两个“真”字,我能感受到作者刘湛秋对咱们“汉字”深深的、浓浓的爱!这时候的作者可真像一位溺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深怕自己的孩子受约束,深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如果这些“汉字”真是作者的孩子,我想:它们一定会被作者给宠坏的!)
(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B、朗读:引导学生朗读,读出作者对“汉字”浓浓的爱!
3、引导学生再读这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作者认为每个汉字都是有着独特性格的“小精灵”,他举出了哪些汉字来说明这个特点?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2、交流汇报,引导感悟,指导朗读:
(1)、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
A、感悟:什么是“精灵”?从“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读懂了什么?(“精灵”是指那些具有灵性,像天使一般有着超常的魔力,而心地善良的生物。在这里,在作者的眼中“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极具灵性的“精灵”。“有着独特性格”是指作者认为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特点。)B、有感情地朗读。
(2)、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看到“太阳”这两个字,你能感触到热和力,而望见“月亮”,眼前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使人有飘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冷霜”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幽深”两个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
A、老师板书“笑、哭”两个字(把“笑”字进行变形,变成一个笑眯眯的人脸,而“哭”字变成一个哭丧着的脸)问:看着它们,你想到了什么?
B、学生仿写:那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试着写写“轻、重”两个字,看看它们该怎样写?(指名让学生上黑白书写,其他同学在本子上书写,注意把“轻”字写得轻描淡写,把“重”字重写。)
C、读句子感悟:再读这几句话,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神奇,词语意境的深远。)
D、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这些字、词所表达的意境。
E、仿写句子:咱们的汉字多有意思呀!你能仿照着这几句话,再写写其它汉字,词语所带给我们的感受吗?(引导学生多说,然后写下来;也可以先写,然后再说。)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二、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继续学习第2——4自然段:
(一)、学生自由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具有如此灵性的“汉字”在书法家的笔下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勾画出来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学生自学,然后小组中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并加入小组的讨论中。
(二)、引导汇报、感悟:
1、当你写下“人”字的时候,不禁肃然起敬,并为祖先的创造赞叹不已。这些用笔画组成的美妙图画,这些由横撇竖捺构成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它们在瞬间走进想象,然后又从想象流出,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回味。
(1)、要求每个学生都在本子上写一个大大的“人”字,然后问:“人”字多简单啊!一撇一捺就组成“人”字,可文中问什么说当你写下“人”字的时候,不禁肃然起敬,并为祖先的创造赞叹不已呢?你从中感受到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感悟:“人”字虽简单,但它包含了太多的含义,如:只有站直了,才能做堂堂正正的“人”;从“人”字,还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等等。)
(2)、引导学生感悟后两句话的意思:咱们都说“字如其人”,那现在我要展示几个本子,大家一起来看看,你们从这些字中能感受到写这些字的人有何性格特点吗?
(展示几本学生的书写作品,让学生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人学习态度是否认真,从他所书写的字中就能看出来,真是“字如其人”。)
2、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飞翔于驰骋。在人类古老的历史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的书法作品来理解书法家笔下那些生发出无穷无尽变化的“汉字”,感受中华民族书法瑰宝的丰富多彩。
(2)、出示幻灯,结合幻灯上的书法作品来理解“挺拔如峰、清亮如溪、浩瀚如海、凝滑如脂”等汉字特点的描述。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句子,不但要读出喜爱之情,更要读出自豪之情。
3、引导学生在交流汇报其它语句,问:汉字还有哪些特点值得刘湛秋如此喜爱?(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哪些汉字“有声”、“有色”、“有味”?
4、作者把汉字写得如此之美,采用了哪些方法?
三、拓展、升华: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儿什么?
2、出示幻灯:读读相关资料,谈谈有何感受?
3、问:今后你将如何对待咱们中国的“汉字”?
四、教师小结:(在解晓东的《中国娃》乐曲声中进行小结)
汉字之美,美在精髓,美在真情。国运盛,汉字兴,汉字有着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汉字的优越性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振兴,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让我们与神奇的“汉字”去尽情地对话,用心去体会“汉字”的无限魅力,让我们都去爱“汉字”吧!
五、练习: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与“汉字”有关的“习作”。
附:【板书设计】
可爱美丽
我爱你,中国汉字
独特风韵
无限魅力
变化无穷
有声有色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虽然写得优美,但有不少词语并不好理解,如:书法的“汉字”“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等,但结合幻灯片就好理解多了。
其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了学生对我们中国“汉字”的喜爱之情。学生们都表示:以后一定要好好写字,争取把咱们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写得工整美观。
另外,多数学生仿写的《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的“习作”写得不错,不但能够表达真情实感,语言的运用也很好。
7.《我爱你,中国汉字》教学设计 篇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汉字书写也愈发依赖于各种电子产品的输入功能, 而此输入功能中的拼音联想功能能让人们无需仔细思考便迅速打出想要的字, 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如今十分普遍的“提笔忘字”现象。“汉字像是从宇宙大爆炸的时代就诞生了一样, 你永远说不清它的年龄。它的组合千变万化, 那种美是无可言喻的。文化是人类的基础和灵魂, 而文化需要差异性、独特性和个性。汉字是独特的, 没有任何一种其他文字可以代替;中国文化是独特的, 它会绵延下去, 永远不会消失。”[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如是说。汉字是中华民族语言的载体, 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寄托, 正因为此, 《大会》打出了“书写的文明传递, 民族的未雨绸缪”的口号, 旨在呼吁人们重视汉字书写, 提醒人们莫忘汉字书写基本功。
《大会》每周五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CCTV-1) 和科教频道 (CCTV-10) 播出, 它的参加者是从全国各地选出的32支初中生级别 (13—15岁) 代表队 (每队8人) , 担任裁判和解说的是国内语言文化专家, 担任主考官并负责宣读、解释词汇的是央视著名播音员。《大会》采用三级赛制, 先将初赛胜出的32支代表队 (共160人) 通过复赛产生8支代表队 (共40人) 进入半决赛, 再从半决赛中产生2支代表队 (共10人) 进入最终的决赛。其他未能进入决赛的30支代表队中表现最优秀的一位队员将进行一场附加赛, 争夺最后5个决赛名额。这5位队员将与进入决赛的2支代表队 (共10人) 的各位队员一同进入最终的决赛, 参与《大会》冠军的角逐。《大会》在场下设置了由10人组成的来自不同行业的“成人体验团”, 他们与各队队员同步听写汉字, 并由场外主持人即时宣布他们的书写正确率。如此充满趣味性的教育类节目, 无疑为各种歌舞选秀节目泛滥的暑期荧屏带来一股清新之气;而如此高的收视率, 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汉字学习的重要性的认可。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有关中华民族通用语言的教育。《大会》作为以汉语言文字为主体的教育类节目, 有可能会对我国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尤其是汉字学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重点分析《大会》可能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影响, 兼述其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大会》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
汉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大会》不仅展示了一些汉字的标准字形, 推广了一些汉字的标准读音, 解释了一些汉字的正确字义, 也会从其他一些方面对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和语文学习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 《大会》能强调一些易错字词的正确写法, 并提醒中小学生重视汉字书写基本功。比赛中, 从全国各地脱颖而出的选手们却不会写“蜈蚣”“矫健”“焦炭”等耳熟能详的词, 有时也会在如何写“癞蛤蟆”“蹿红”“攥拳头”“粘稠”等常用词上犹豫不决。《大会》场下的10人“成人体验团”书写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戳脊梁骨”“滂沱”“捋胡须”等常用词的书写正确率只有10%。当选手写不出“耳熟能详”一词时, 场外主持人也不禁调侃, 这些“耳熟能详”的词真要写起来, 结果却是提笔忘字。《大会》正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 让人们意识到“提笔忘字”现象的严峻性, 也能提醒广大收看节目的中小学生们要勤于手写汉字, 不能轻视汉字书写基本功。
其次, 《大会》能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 扩充其词汇量。《大会》的词汇来源不仅是中小学生们的实际生活, 也涉及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方言、术语等方方面面。对于参与《大会》的选手们而言, 他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真正认识并理解这些词汇, 从而增加脑中的词汇储备。对于观看节目的中小学生而言, 他们一方面能够通过收看节目积累词汇;另一方面, 他们在看节目的过程中也会重新审视自己阅读质量和阅读范围, 为以后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提高词汇积累的水平做准备。
再次, 《大会》能够推广普通话, 促进读音规范。节目中, 来自云南的少数民族选手缤玛永宗说, 因为在家里都是讲少数民族话, 所以普通话的发音不是很标准。她觉得, 参加这次汉字听写大会, 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样一场汉字盛会, 无疑能为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推广起到推动作用。《大会》的主考官们, 都是著名的新闻主播:《新闻联播》的主播郭志坚、李梓萌、郎永淳, 《新闻30分》的主播李文静、章伟秋等。由他们字正腔圆地宣读并解释词汇, 不仅是能为汉字词汇的标准音做出示范, 也能纠正一些经常被误读的词汇的发音, 如常被读错的“三聚氰 (qíng) 胺 (àn) ”“暴殄 (tiǎn) 天物”等。
最后, 《大会》能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外语文知识, 并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喜爱和传承。《大会》上, 主考官在宣读词汇的同时, 也会向参赛选手和观众们解释词汇, 而这些词汇中, 有不少来自经典的古诗文 (如“杯盘狼藉”“舴艋”“箪食瓢饮”) 、成语故事 (如“按图索骥”“东施效颦”“瓮中捉鳖”) 、中外神话小说 (如“貔貅”“清癯”“缪斯”) 等, 对这些词汇的了解和学习, 能有效增加学生的课外语文知识积累。此外, 通过观看节目, 我们不难发现, 《大会》比较钟爱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的符号, 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这类词汇在节目中频繁出现, 为中小学生们接触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增加了机会, 容易引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因此, 《大会》不仅能引起中小学生对汉字书写的重视, 帮助中小学生积累课外语文知识, 也有效促进中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喜爱和传承。
二、《大会》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
毫无疑问, 《大会》能给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汉字学习带来很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的有些呈现形式, 也可能给学生产生一些负面作用。而这些负面作用, 集中表现在汉字学习方面。
第一, 《大会》只管书写结果, 不管书写过程。首先, 《大会》名为“大会”, 实为“比赛”;其次, 在书写结果的评判上, 只要最终呈现的字形基本正确, 即书写结果就判定为正确——这多少让我们看到了我国考试制度的影子。为了保证电视节目的收视效果而将《大会》以比赛的形式呈现, 这点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只管汉字的书写结果, 不管汉字的书写过程, 就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造成很多的负面后果。在《大会》的第一期, 上场的第一位选手新疆队的王亚霁就将“光绪”的“光”的第一笔写成了“丶”, 而实际上, 在小学课本中, “光”的第一笔应是短“︳”。此外, 还有选手将“火”字边的第二笔短“ノ”和第四笔“丶”连写为“ㄑ”, 这明显是一种错误的写法。但是, 不管是汉字的笔画写得是否规范, 笔顺是否正确, 架构是否协调, 甚至忽略某些字明显的错写, 只要最终呈现在评委眼前的是一个字形基本正确的汉字, 选手即能过关。这样的评判方式, 对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导向, 对于刚开始学习书写汉字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 其负面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第二, 《大会》只看字形正误, 不管字形美丑。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金越对《大会》这样介绍道:“这不是一个浮躁、奢华的秀场, 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 但却可以吸引最广大的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 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从节目呈现的效果来看, 金越对《大会》的这番评价似乎十分中肯。但是他的这一评价与我们看到的节目实况有一点不符, 即节目更多地让我们领略到的是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美, 而汉字的字形之美, 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规定, 1—2年级学生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7—9年级的学生要能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要能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而节目中, 参赛选手所写的汉字只要字形正确, 写得是否美观不会影响到他们最终的成绩。电视机前观看节目的中小学生们可能不一定清楚一个词写得是否正确或者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但是写得是否美观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只论正误不论美丑, 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汉字的字形之美不那么重要, 将他们的汉字学习带进另一个误区。
第三, 《大会》过于偏爱冷僻字词。在识字与写字方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对7—9年级 (初中) 学生提出的要求是,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而《大会》出现了很多超出了中学生实际使用范围的字词, 如“裂璺”“酆都城”“翁同龢”等, 甚至有的字在电脑上都打不出来。2013年11月12日的《长江日报》发表了题为《“汉字听写大会”口水战再度开打我们该认识多少字?》的文章, 对此现象做出评论:“有些冷僻字, 专家们自己也未必都会写, 却正襟危坐在那儿考孩子, 多少有点不厚道。”诗人杨黎更是将《大会》形容为“一场幽怨的复辟”, 他认为《大会》没有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 却是在向学生的耳朵灌输一套在八股时代也少之又少的酸腐腔调, 让学生把美好的青春浪费在了死记硬背那些僵尸般的文字上。这种评价也许有些过激, 但是它确实指出了《大会》在有些选词上过于冷僻的缺点。过多的“僵尸般”的文字, 很有可能给中小学生造成“汉字很难学”或“汉字很没意思”的错觉, 降低他们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四, 《大会》过于偏爱笔画复杂字。《大会》的参赛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类拔萃的选手, 节目导演关正文在接受采访时曾说, 有的参赛选手从9个月就开始识字、3岁时已经能认识3000字, 把《现代汉语词典》完整听写过3遍的也不在少数。所以, 为了保证比赛的精彩, 必然需要提高比赛难度。适当提高比赛难度, 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 《大会》似乎将难度提高的重点放在了单个汉字的笔画的多少上, 如“饕餮”二字、“卖官鬻爵”的“鬻”、“时乖命蹇”的“蹇”等。如果将时间都花在记背这些复杂的笔画上, 那便可能真如杨黎所说, 学生“美好的青春”要被白白浪费了。事实上, 很多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字组成词后学生们未必知道它的意思, 如“附识”“晦朔”“神宇”等。这些词不仅字形简单, 而且更加实用。对于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而言, 应该会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的来说,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中小学生的汉字认读听写和语文学习是有很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的。它能推广汉字正确的形、音、义, 扩充中小学生的汉语词汇量, 激发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并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恰如《大会》宣传语, 《大会》实际所体现出的大会精神, 正是“书写的文明传递, 民族的未雨绸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大会》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家长们看了节目后, 切不可盲目跟风地要求孩子们背字典或记“僵尸”文字, 而应从实际出发, 与孩子们共同学习, 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从《大会》汲取成功经验以辅助汉字教学。
参考文献
[1]南竺君.《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思考[J].传播与版权, 2013 (7) .
[2]滕慧群.文化教育与娱乐竞赛共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印象[J].声屏世界, 2013 (11) .
8.《我爱你,中国汉字》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学习;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由河南卫视与爱奇艺网络视频联手打造的《汉字英雄》以及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分别于2013年7月11日和2013年8月2日登上荧屏。自播出以来,《汉字英雄》的收视率保持在0.6%至0.8%[1],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下简称《大会》)自第四期起收视率已突破2%,第五期更攀升至2.16%——收视观众达到了1.2亿[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汉字书写也愈发依赖于各种电子产品的输入功能,而此输入功能中的拼音联想功能能让人们无需仔细思考便迅速打出想要的字,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如今十分普遍的“提笔忘字”现象。“汉字像是从宇宙大爆炸的时代就诞生了一样,你永远说不清它的年龄。它的组合千变万化,那种美是无可言喻的。文化是人类的基础和灵魂,而文化需要差异性、独特性和个性。汉字是独特的,没有任何一种其他文字可以代替;中国文化是独特的,它会绵延下去,永远不会消失。”[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如是说。汉字是中华民族语言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寄托,正因为此,《大会》打出了“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的口号,旨在呼吁人们重视汉字书写,提醒人们莫忘汉字书写基本功。
《大会》每周五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科教频道(CCTV-10)播出,它的参加者是从全国各地选出的32支初中生级别(13—15岁)代表队(每队8人),担任裁判和解说的是国内语言文化专家,担任主考官并负责宣读、解释词汇的是央视著名播音员。《大会》采用三级赛制,先将初赛胜出的32支代表队(共160人)通过复赛产生8支代表队(共40人)进入半决赛,再从半决赛中产生2支代表队(共10人)进入最终的决赛。其他未能进入决赛的30支代表队中表现最优秀的一位队员将进行一场附加赛,争夺最后5个决赛名额。这5位队员将与进入决赛的2支代表队(共10人)的各位队员一同进入最终的决赛,参与《大会》冠军的角逐。《大会》在场下设置了由10人组成的来自不同行业的 “成人体验团”,他们与各队队员同步听写汉字,并由场外主持人即时宣布他们的书写正确率。如此充满趣味性的教育类节目,无疑为各种歌舞选秀节目泛滥的暑期荧屏带来一股清新之气;而如此高的收视率,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汉字学习的重要性的认可。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有关中华民族通用语言的教育。《大会》作为以汉语言文字为主体的教育类节目,有可能会对我国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汉字学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重点分析《大会》可能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影响,兼述其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大会》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
汉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大会》不仅展示了一些汉字的标准字形,推广了一些汉字的标准读音,解释了一些汉字的正确字义,也会从其他一些方面对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和语文学习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大会》能强调一些易错字词的正确写法,并提醒中小学生重视汉字书写基本功。比赛中,从全国各地脱颖而出的选手们却不会写“蜈蚣”“矫健”“焦炭”等耳熟能详的词,有时也会在如何写“癞蛤蟆”“蹿红”“攥拳头”“粘稠”等常用词上犹豫不决。《大会》场下的10人“成人体验团”书写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戳脊梁骨”“滂沱”“捋胡须”等常用词的书写正确率只有10%。当选手写不出“耳熟能详”一词时,场外主持人也不禁调侃,这些“耳熟能详”的词真要写起来,结果却是提笔忘字。《大会》正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们意识到“提笔忘字”现象的严峻性,也能提醒广大收看节目的中小学生们要勤于手写汉字,不能轻视汉字书写基本功。
其次,《大会》能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充其词汇量。《大会》的词汇来源不仅是中小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也涉及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方言、术语等方方面面。对于参与《大会》的选手们而言,他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真正认识并理解这些词汇,从而增加脑中的词汇储备。对于观看节目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一方面能够通过收看节目积累词汇;另一方面,他们在看节目的过程中也会重新审视自己阅读质量和阅读范围,为以后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提高词汇积累的水平做准备。
再次,《大会》能够推广普通话,促进读音规范。节目中,来自云南的少数民族选手缤玛永宗说,因为在家里都是讲少数民族话,所以普通话的发音不是很标准。她觉得,参加这次汉字听写大会,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样一场汉字盛会,无疑能为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推广起到推动作用。《大会》的主考官们,都是著名的新闻主播:《新闻联播》的主播郭志坚、李梓萌、郎永淳,《新闻30分》的主播李文静、章伟秋等。由他们字正腔圆地宣读并解释词汇,不仅是能为汉字词汇的标准音做出示范,也能纠正一些经常被误读的词汇的发音,如常被读错的“三聚氰(qíng)胺(àn)”“暴殄(tiǎn)天物”等。
最后,《大会》能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外语文知识,并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喜爱和传承。《大会》上,主考官在宣读词汇的同时,也会向参赛选手和观众们解释词汇,而这些词汇中,有不少来自经典的古诗文(如“杯盘狼藉”“舴艋”“箪食瓢饮”)、成语故事(如“按图索骥”“东施效颦”“瓮中捉鳖”)、中外神话小说(如“貔貅”“清癯”“缪斯”)等,对这些词汇的了解和学习,能有效增加学生的课外语文知识积累。此外,通过观看节目,我们不难发现,《大会》比较钟爱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的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这类词汇在节目中频繁出现,为中小学生们接触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增加了机会,容易引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因此,《大会》不仅能引起中小学生对汉字书写的重视,帮助中小学生积累课外语文知识,也有效促进中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喜爱和传承。endprint
二、《大会》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
毫无疑问,《大会》能给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汉字学习带来很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有些呈现形式,也可能给学生产生一些负面作用。而这些负面作用,集中表现在汉字学习方面。
第一,《大会》只管书写结果,不管书写过程。首先,《大会》名为“大会”,实为“比赛”;其次,在书写结果的评判上,只要最终呈现的字形基本正确,即书写结果就判定为正确——这多少让我们看到了我国考试制度的影子。为了保证电视节目的收视效果而将《大会》以比赛的形式呈现,这点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只管汉字的书写结果,不管汉字的书写过程,就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造成很多的负面后果。在《大会》的第一期,上场的第一位选手新疆队的王亚霁就将“光绪”的“光”的第一笔写成了“丶”,而实际上,在小学课本中,“光”的第一笔应是短“︳”。此外,还有选手将“火”字边的第二笔短“ノ”和第四笔“丶”连写为“ㄑ”,这明显是一种错误的写法。但是,不管是汉字的笔画写得是否规范,笔顺是否正确,架构是否协调,甚至忽略某些字明显的错写,只要最终呈现在评委眼前的是一个字形基本正确的汉字,选手即能过关。这样的评判方式,对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导向,对于刚开始学习书写汉字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其负面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第二,《大会》只看字形正误,不管字形美丑。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金越对《大会》这样介绍道:“这不是一个浮躁、奢华的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最广大的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从节目呈现的效果来看,金越对《大会》的这番评价似乎十分中肯。但是他的这一评价与我们看到的节目实况有一点不符,即节目更多地让我们领略到的是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美,而汉字的字形之美,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1—2年级学生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7—9年级的学生要能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要能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而节目中,参赛选手所写的汉字只要字形正确,写得是否美观不会影响到他们最终的成绩。电视机前观看节目的中小学生们可能不一定清楚一个词写得是否正确或者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是写得是否美观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只论正误不论美丑,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汉字的字形之美不那么重要,将他们的汉字学习带进另一个误区。
第三,《大会》过于偏爱冷僻字词。在识字与写字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初中)学生提出的要求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而《大会》出现了很多超出了中学生实际使用范围的字词,如“裂璺”“酆都城”“翁同龢”等,甚至有的字在电脑上都打不出来。2013年11月12日的《长江日报》发表了题为《“汉字听写大会”口水战再度开打 我们该认识多少字?》的文章,对此现象做出评论:“有些冷僻字,专家们自己也未必都会写,却正襟危坐在那儿考孩子,多少有点不厚道。”诗人杨黎更是将《大会》形容为“一场幽怨的复辟”,他认为《大会》没有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却是在向学生的耳朵灌输一套在八股时代也少之又少的酸腐腔调,让学生把美好的青春浪费在了死记硬背那些僵尸般的文字上。这种评价也许有些过激,但是它确实指出了《大会》在有些选词上过于冷僻的缺点。过多的“僵尸般”的文字,很有可能给中小学生造成“汉字很难学”或“汉字很没意思”的错觉,降低他们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四,《大会》过于偏爱笔画复杂字。《大会》的参赛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类拔萃的选手,节目导演关正文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有的参赛选手从9个月就开始识字、3岁时已经能认识3000字,把《现代汉语词典》完整听写过3遍的也不在少数。所以,为了保证比赛的精彩,必然需要提高比赛难度。适当提高比赛难度,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大会》似乎将难度提高的重点放在了单个汉字的笔画的多少上,如“饕餮”二字、“卖官鬻爵”的“鬻”、“时乖命蹇”的“蹇”等。如果将时间都花在记背这些复杂的笔画上,那便可能真如杨黎所说,学生“美好的青春”要被白白浪费了。事实上,很多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字组成词后学生们未必知道它的意思,如“附识”“晦朔”“神宇”等。这些词不仅字形简单,而且更加实用。对于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而言,应该会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中小学生的汉字认读听写和语文学习是有很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的。它能推广汉字正确的形、音、义,扩充中小学生的汉语词汇量,激发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恰如《大会》宣传语,《大会》实际所体现出的大会精神,正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会》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家长们看了节目后,切不可盲目跟风地要求孩子们背字典或记“僵尸”文字,而应从实际出发,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从《大会》汲取成功经验以辅助汉字教学。
参考文献
[1]南竺君.《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3(7).
[2]滕慧群.文化教育与娱乐竞赛共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印象[J].声屏世界,2013(11).
[3] 许莎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导演接受本刊专访,关正 文:让大家都来关注我们的汉字[J].环球人物,2013(23).
作者简介:姚欣,女,1990年生,江苏连云港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导师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梅尚筠老师。
9.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作文 篇九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作文
。汉字的演变也是很古老的。它从甲骨文到金文,从金文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从楷书到草书,最后从草书到行书。它们各有各的特长,小篆隶书古色古香[注: 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风舞龙翔。
你们可不要认为它们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王”让你感到址分威力。“强”会让你小学生作文大全]。而“伤心”会使你有一种非常悲伤的感觉。
汉字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会让你情不自禁[注: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地扑上去把它框住。会让你觉得它是一个小精灵,和你玩耍、嬉戏!在你不开心的时候,你只要看一看“高兴”这一个词,你就会笑起来。在你考试没有考好的时候,你只会看一下“尽力”这个词就不会那么自责了。
汉字是一种值得人类学习的文字,因为它不像其它国家的字,一点没有一点,一竖没有一竖,一横没有一横,歪歪斜斜,就是一个“四不像”。
我坚信,在人类
10.我爱你_中国的汉字范文 篇十
【教材分析】: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五单元“综合性学习”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我国作家“刘湛秋”先生的一篇感人的散文。文章写了汉字的美丽可爱、独特风韵、极富灵性,抒发了作者对汉字的无限热爱。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展示了汉字的神奇、有趣、古老、丰富的特点,表达了对汉字的赞美。在设计中我紧紧围绕汉字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的方法,让学生去感受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
这篇文章作为一篇阅读性教学的课文既然是阅读教学,就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地品读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由此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因此,在本次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感悟。我抓住描写汉字特点的句子,先从汉字的独特风韵、无穷变化、富有灵性三个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感悟汉字的魅力,其间渗透写作方法,即读出意、读出情、读出法,感受作者对中国汉字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汉字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
4、结合老师制作的幻灯片,理解文中所提到的我国古代的书法“或凝滑如脂,或浩瀚如海,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等特点。
5、结合所学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一次“爱汉字”的“习作”尝试。【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品味汉字特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那 份浓浓的喜爱之情,更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
3、让学生在朗读感悟语句的过程中感受写作方法,并学着仿 写一篇“热爱汉字或中华文化”的习作。
【教学准备】:教师自制幻灯片、汉字相关资料等;学生搜集的书
法作品,有关书法家的故事资料,自己平时的一本 作业本等等。【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读好课题,了解作者。
1、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什么吗?
(结合《同步阅读》中《文字中的老寿星》一文中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主要有四种:产生于西亚的苏美尔文字,产生于埃及的埃及文字,产生于中美洲的马亚文字,产生于中国的汉字。在四种最古老的文字中,其他三种文字现在都已经消亡了,只有汉字仍在使用。汉字可谓世界上现存唯一的古老文字,是老寿星。)
教师边介绍,边板书:中国的汉字。
2、师问:你们知道“汉字”有那些特点吗?(可以就你们搜集到的资料来谈,也可以就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所了解到的知识来谈)
老师就学生的回答,选择相应的词语进行板书,如:方块字,表意文字,书法,使用人数最多,越来越受欢迎等等。
3、过渡:既然咱们中国的汉字有这么多的特点和优势,那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汉字”呢?下面,我们就用心来读读我国作家“刘湛秋”先生的文章——“我爱你,中国的汉字”吧!
(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4、引导学生读课题,重点读好“我爱你”这个重点词。问:从课题,你感受到了“刘湛秋”先生对咱们中国汉字怎样的情感呢?(爱,深深的爱)
5、师问:那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作者“刘湛秋”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引导学生提问,然后选择归纳出最关键的一、两个问题。
(如:作者为什么会喜欢“中国汉字”?或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写自己对汉字的喜爱的?等等)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边读边思考问题。
3、教师检测自学效果:
(1)、卡片出示字词,认读。
(2)、作者为什么喜欢“中国汉字”?(指名让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和老师补充归纳:因为汉字可爱美丽、有着独特魅力,变化无穷,还有声有色等等。)
三、细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感受情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在作者的眼中,咱们的“汉字”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所得,并找到相关语句体会感悟:
(1)、我写作的时候,常常为我面前的这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A、感悟:在这两句话中,作者把一个个“汉字”比作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比作了“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些汉字的喜爱!在作者的眼中,这些“汉字”不是一个个僵硬的符号,而是“可爱而美丽”的小精灵!难怪作者会对他们动情!
B、拓展:你认为,在你的眼中,一个个“汉字”又像什么呢?能仿写一两个句子吗?(鼓励学生大胆的写,只要符合要求,就应该及时鼓励!)
C、朗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放到句子里,有感情地读一读吧!(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2)、这时,我真不忍将它们框在方格里,真想叫它们离开格子去舒展身体,去不受拘束地享受自己的欢乐。
A、感悟:从两个“真”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这时候的作者像什么呢?(从两个“真”字,我能感受到作者刘湛秋对咱们“汉字”深深的、浓浓的爱!这时候的作者可真像一位溺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深怕自己的孩子受约束,深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如果这些“汉字”真是作者的孩子,我想:它们一定会被作者给宠坏的!)
B、朗读:引导学生朗读,读出作者对“汉字”浓浓的爱!
3、引导学生再读这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作者认为每个汉字都是有着独特性格的“小精灵”,他举出了哪些汉字来说明这个特点?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2、交流汇报,引导感悟,指导朗读:
(1)、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A、感悟:什么是“精灵”?从“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读懂了什么?(“精灵”是指那些具有灵性,像天使一般有着超常的魔力,而心地善良的生物。在这里,在作者的眼中“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极具灵性的“精灵”。“有着独特性格”是指作者认为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特点。)B、有感情地朗读。
(2)、你看吧,每个字都有不同的风韵。看到“太阳”这两个字,你能感触到热和力,而望见“月亮”,眼前却又闪着清丽的光辉。“轻”字使人有飘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坠。“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冷霜”好像散发出一种寒气,“幽深”两个字一出现,你似乎进入森林或宁静的院落。
A、老师板书“笑、哭”两个字(把“笑”字进行变形,变成一个笑眯眯的人脸,而“哭”字变成一个哭丧着的脸)问:看着它们,你想到了什么?
B、学生仿写:那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试着写写“轻、重”两个字,看看它们该怎样写?(指名让学生上黑白书写,其他同学在本子上书写,注意把“轻”字写得轻描淡写,把“重”字重写。)
C、读句子感悟:再读这几句话,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神奇,词语意境的深远。)
D、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这些字、词所表达的意境。E、仿写句子:咱们的汉字多有意思呀!你能仿照着这几句话,再写写其它汉字,词语所带给我们的感受吗?(引导学生多说,然后写下来;也可以先写,然后再说。)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二、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继续学习第2——4自然段:
(一)、学生自由读第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具有如此灵性的“汉字”在书法家的笔下又是什么样的呢?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勾画出来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学生自学,然后小组中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并加入小组的讨论中。
(二)、引导汇报、感悟:
1、当你写下“人”字的时候,不禁肃然起敬,并为祖先的创造赞叹不已。这些用笔画组成的美妙图画,这些由横撇竖捺构成的奇妙组合,同人的气质多么相近。它们在瞬间走进想象,然后又从想象流出,在记忆中留下无穷的回味。
(1)、要求每个学生都在本子上写一个大大的“人”字,然后问:“人”字多简单啊!一撇一捺就组成“人”字,可文中问什么说当你写下“人”字的时候,不禁肃然起敬,并为祖先的创造赞叹不已呢?你从中感受到的是什么?(引 3
导学生感悟:“人”字虽简单,但它包含了太多的含义,如:只有站直了,才能做堂堂正正的“人”;从“人”字,还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等等。)
(2)、引导学生感悟后两句话的意思:咱们都说“字如其人”,那现在我要展示几个本子,大家一起来看看,你们从这些字中能感受到写这些字的人有何性格特点吗?
(展示几本学生的书写作品,让学生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一个人学习态度是否认真,从他所书写的字中就能看出来,真是“字如其人”。)
2、这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飞翔于驰骋。在人类古老的历史中,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的书法作品来理解书法家笔下那些生发出无穷无尽变化的“汉字”,感受中华民族书法瑰宝的丰富多彩。
(2)、出示幻灯,结合幻灯上的书法作品来理解“挺拔如峰、清亮如溪、浩瀚如海、凝滑如脂”等汉字特点的描述。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句子,不但要读出喜爱之情,更要读出自豪之情。
3、引导学生在交流汇报其它语句,问:汉字还有哪些特点值得刘湛秋如此喜爱?(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哪些汉字“有声”、“有色”、“有味”?
4、作者把汉字写得如此之美,采用了哪些方法?
三、拓展、升华:
1、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儿什么?
2、出示幻灯:读读相关资料,谈谈有何感受?
3、问:今后你将如何对待咱们中国的“汉字”?
四、教师小结:(在解晓东的《中国娃》乐曲声中进行小结)汉字之美,美在精髓,美在真情。国运盛,汉字兴,汉字有着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汉字的优越性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和振兴,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让我们与神奇的“汉字”去尽情地对话,用心去体会“汉字”的无限魅力,让我们都去爱“汉字”吧!
五、练习: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与“汉字”有关的“习作”。附:【板书设计】
可爱美丽
我爱你,中国汉字 独特风韵 无限魅力 变化无穷
【《我爱你,中国汉字》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教案07-13
我爱你汉字作文250字08-08
五上语文我爱你汉字08-10
我爱你汉字五年级优秀作文500字08-14
我爱你中国(教案)11-07
《我爱你 中国》观后感08-21
我爱你——中国800字作文11-08
我爱你中国音乐学论文11-03
《我爱你,中国》与其词曲作者11-09
我爱你中国话朗诵串词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