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要点版

2024-07-14

“中考历史”复习要点版(精选8篇)

1.“中考历史”复习要点版 篇一

2014年中考历史复习要点二

第4课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5课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1)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影响: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第6课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方式: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写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2.“中考历史”复习要点版 篇二

一、梳理知识, 宏观把握教材主线

中学历史课的内容, 纵贯古今, 横通中外,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丰富的知识常常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纷繁的头绪又往往给学生带来记忆的困难。俗话说:“学习得法事半功倍, 不得法事倍功半。”此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 化繁为简, 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畏惧心理。

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 学生普遍储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 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如: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二次世界大战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诸类更是耳熟能详, 不在话下。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普遍呈割裂状态,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事实混乱、时空错位、张冠李戴等现象。这与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理解能力有限、认识不深有关, 也跟教材的编排有关。现行的教材是通史体例和专题史体例的混合, 给直线、单向思维的初中生造成一定的认识混乱, 使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具一定逻辑关系的历史观。教师组织中考历史复习, 相当于引导学生第二遍通读历史。打破教材框架、梳理知识、构建宏观的大历史主线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呢?笔者首先借用了数学函数知识, 以历史时间为“X轴”、历史内容为“Y轴”, 给学生构建一个“历史知识坐标”。其中, “Y轴”又可以帮助学生细化成“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种“刻度”。有了这一坐标, 学生便有了参照物, 能初步理顺一定范围内各历史知识的逻辑关系。如:某一历史时期, 各领域的历史事件或相关人物;某一领域, 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事件等。有了此基础, 学生对历史教材的编排便有了初步的认识, 笔者便能针对初中三年的历史教材进一步引导学生构建各时期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宏观线索。

(1) 中国古代史部分, 最常用的是以王朝的更迭为线索。对于这一条线索, 相当一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 但构建过程比较吃力, 且容易遗忘个别朝代, 以致线索残缺。针对此现象, 教师可借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语“话说天下大势,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来作提示, 把夏商周以外的王朝更替划分为三“分”三“合”相间的几个阶段, 辅以惯用的“中国古代王朝更替口诀”作讲解, 如:“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学生便能较为形象、轻松地理解并掌握错综复杂的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线索。

(2) 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的特点, 笔者为学生构建了两条线索。其中“屈辱与抗争”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主题, 这是一条比较容易把握的线索。而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自成立以来, 先后经历了国民革命、国共第一次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历程贯穿了近现代的中国, 是另外一条重要的线索。此外, 中国近现代史两册教材的内容相对较多、较细, 除以上列举的两条主要线索以外, “近代化的探索”和“新中国的建设”是两个重要的主题。教师可根据这两部分内容的特点, 帮助学生梳理出两条分支线索, 在此就不做累赘。

(3)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世界历史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学生地理知识不牢固。特别是世界古代史介绍的那些国家, 学生根本和现实联系不起来, 不知道它们和今天的那些国家是否一致, 有何联系;二是教材介绍历史事件多是只言片语, 章节之间跳跃较大, 造成学生的时空概念松散。而诸如人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阶级革命等内容, 学生更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 教师应帮助学生排除干扰, 构建一条相对清晰的主要线索 (图1) , 以增强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信心。二

二、发现特点, 总结规律

为学生构建了大历史的宏观概念后, 教师便可着手引导学生回归微观的历史知识, 注重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由于广东省珠海市中考历史只考选择题, 本文在此围绕选择题的解答展开探讨。

历史选择题是一种设计灵活多样, 知识覆盖面很广的多功能题型。历史选择题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各种内容的识记, 还可以考查学生提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归纳、概括、比较、辩证全面地认识和分析问题等各种能力。但中考历史无论考什么内容、怎么考, 其命题都可以根据历史学的要素概括为时、空、史、论四个方向。

1.历史时间的考查

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之一, 可以用确切时间、历史阶段或中国史中的年号作表述, 时间是组成各种历史逻辑关系的最基本依据, 初中阶段的历史试题一直比较注重对历史时间的考查。

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时间的能力。如:

【例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统治, 2011年是辛亥革命 ( ) 纪念。

A.99周年

B.100周年

C.101周年

D.110周年

2.历史空间的考查

常言道:“史地不分家。”尤其是人文地理, 与历史学科的关系更是密切, 因而, 地理知识的运用在历史教学和历史考试当中都时有出现。

(1) 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对空间判断的能力。如:

【例2】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使当地变得“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该水利工程位于现在的 ( ) 。

A.四川地区

B.河南地区

C.湖北地区

D.陕西地区

(2) 考查考生阅读地图和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 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

【例3】图2中所显示的是历史中哪一条著名的路线 ( )

A.丝绸之路

B.郑和下西洋

C.红军长征

D.新航路的开辟

3.历史事实的考查

历史事实, 它包含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都客观存在, 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这类型的题目, 因能有效地考查学生记忆、复述、理解、分析、判断、比较等多种能力而备受青睐, 是初中阶段历史考试中最经常出现的一类题目。如:

【例4】周恩来是深受人民敬仰的政治家、革命家。下列历史事件或历史活动与他有关的是: ( ) (1) 参加中共“一大”; (2) 重庆谈判; (3) 在黄埔军校任教; (4) 红军长征; (5)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A. (1) (2) (3) (4)

B. (2) (3) (4) (5)

C. (1) (3) (4) (5)

D. (1) (2) (3) (5)

4.历史结论的考查

历史结论是历史学家从客观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 是历史科目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历史中考考查的学科能力之一。初中阶段有关历史结论的考查, 主要方式多是历史结论鉴别和概括性结论。

(1) 历史结论鉴别, 此类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本主要结论的掌握, 要求考生对备选项的结论的正确与否加以判断,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再现课本重要历史结论的能力。如:

【例5】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 。

A.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B.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

C.造成了世界战争频繁

D.造成东方落后, 西方先进的国际格局

(2) 概括性结论, 此类题目的备选项是根据课文知识归纳、概括而成, 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概括、推理、判断、鉴别能力, 运用历史知识对问题作出正确的结论。如:

【例6】俄国是通过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与俄国相似的还有哪个国家? ( )

A.日本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三、有效训练, 提高技巧

就命题方式而言, 历史选择题主要有陈述式、否定式、不完整式、判断式、疑问式、文字材料式、图片材料式、比较式、组合式、排序式、情景式等多种类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各种命题方式, 平时要注意提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学会根据复习材料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自主设问, 模仿命题人的思路逆向复习, 以求知己知彼、巩固所学。

总之, 教学没有必胜之常法, 但贵在得法。历史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研究运用教材这一载体, 针对当地教学现状, 以学生的特点为依归, 帮助学生在复习中树立信心、夯实基础、不断探索, 促使学生找寻适合自己的轻松而高效的复习方法, 并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此, 考生便能取得理想的中考历史成绩。

摘要:在中考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根据本地教学现状, 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历史观, 打破教材的框架, 梳理教材知识, 构建宏观的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考题, 总结考试规律, 并组织学生有效训练, 提高学生应试技巧, 以求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高效掌握历史知识, 提高综合能力, 取得理想的成绩。

3.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篇三

1.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复习方向和目标。

中考兼有“初中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生招生考试”的性质,决定我们在备战中考时要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明确复习的方向和目标。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开拓观察世界的视野,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另外,我们还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制定一个复习计划,先列出一个总目标,如以在中考时考多少分为目标;然后,再具体列出一个个小目标,对总目标进行细化。列小目标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小目标要成一个体系、呈阶梯性,即后一个目标要以前一个目标的完成为前提。

2.全面基础复习。

中考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是以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为主的。如果要进一步进行分析的话,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所以,同学们应当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正确的复习策略是先将七年级上、七年级下、八年级上、八年级下、九年级上、九年级下这6本教材按顺序复习一遍,形成对知识的总体理解。

3.重点复习、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

在全面基础复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应根据考试说明或者根据近三年的中考试题总结出常考的考点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抓大放小。同学们还可以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专题复习,这样可以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一个知识系统,以便提高复习效率。

4.关注历史地图,学会分析地图的方法。

有些中考历史题会利用历史地图,如军事路线进攻图、交通分布图、古代都城分布图等,来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知识掌握情况。所以,同学们在学好历史的同时,注意地理学科中有关地图的分析和判读方法,会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解答中考历史试题中。

5.密切联系时政,关注热点、焦点问题。

历史学科虽然不像思想品德学科一样与时事政治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历史学科也是具有时代性的。中考历史命题也会紧跟时代步伐,以当前社会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在遇到有重大影响的时政新闻时,可以主动地、有意识地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时政热点,找出时政热点与历史知识有联系的地方,用历史学科的分析方法去分析时政热点。

6.精选习题,强化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有遗忘的,遵循遗忘规律。所以,在完成全面基础复习和重点复习后,同学们要及时进行巩固。大家都知道,巩固记忆的最好途径就是进行习题训练。所以,同学们要挑选一些相关的习题进行训练。挑选习题是有方法的,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即应先挑选一些与教材知识同步的练习题进行训练,然后再挑选一些以提升综合能力为主的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进行训练。在做完习题对完答案后,最好将自己做错的试题标注出来,认真分析做错的原因,避免以后碰见类似的试题的再做错。

7.解题方法的总结。

在实际的复习中,有好多同学不重视这一步骤,认为已经完成基础复习、重点复习,并且也做了相应的习题进行强化和巩固,已经可以在中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了。这种想法和认识是有偏颇的。因为中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它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它还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考试,关乎自己的未来,有些同学会因此而紧张。所以在有时间限制和紧张的氛围中,心理较差的学生在中考中发挥失常,达不到自己应有的水平,是很正常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同学们有必要在习题强化训练后总结一些好的、快的、相对简单的解题方法,以提高答题效率和质量。例如,针对选择题,可运用“排除法”的解答方法:排除绝对表述的选项、排除含义相近的选项、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等。针对材料式历史主观题,解答时应遵循先审设问后审材料的原则,这是因为先读设问,能明确命题者要问的是什么,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以节省时间。

4.“中考历史”复习要点版 篇四

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70 70—20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距今约7000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6000

第3课 华夏之祖 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战胜蚩尤,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奴隶社会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1.2070

2.商朝:约公元前16003.周朝建立:公元前1046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1.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天府之国”,356年,商鞅在秦孝公主持下变法。;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1.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1.“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儒家:孔子后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要求统治者“仁政”。

道家:老子后庄子代表,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兵家:孙武,‘‘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2.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202年,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40

2.,把 正统思想,3.东汉的统治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2.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 汉朝和西域的 ——河西走廊——中亚、西亚——欧洲。

第16-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1.使用。

2.3.《伤寒杂病论》“五禽戏”。

4.帝约30005.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18课 三国鼎立

1200年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

2.220年,曹丕称帝,都洛阳,曹魏。221年刘备称帝,都成都,蜀汉。222年,孙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两晋:266年,司马炎建立晋,都城洛阳,史称西晋。316年西晋为内迁的匈奴人所灭。317年司马睿南迁,都建康,即东晋。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促进了我国民族融合。383,此后南方经历了齐、梁、陈四个朝代,总称为南朝。和北方各朝并称南北朝。

第20课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1.4世纪后期,鲜卑建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内容: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官制、穿汉服、学汉语、通婚姻、改汉姓等)。他的改革,第21-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1.约1000年。2.重要地位。

3.4.书法:

5.“中考历史”复习要点版 篇五

专题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西柏坡精神——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巩固训练: 1、2003年春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取得了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我们的民族精神(B)

A、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B、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C、就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D、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D)A、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统治的开始 B、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A)

A、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B、红二、四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C、抗日战争开始之后 D、解放战争开始之后 4、1947年,在陕北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几次重大战役的胜利,这些重大战役是(A)①青化砭战役②羊马河战役③沙家店战役④孟良崮战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1949年3月23日上午,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我们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5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摘自胡锦涛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

(1)50多年的时间,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哪些成绩?

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实现港澳回归等。

(2)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我们党将怎样努力才能交出优异答卷?

政治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文化上: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研、体育、文化、卫生事业。

(3)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你有何启示?

中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及伟大成就。我们要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我们青少年要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在中共领导下,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6.“中考历史”复习要点版 篇六

1、筹建新中国(准备工作1949.9):制定《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主席、确定国旗国歌首都纪年法、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国大典1949.10.1):①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②标志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时代已经过去,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3、西藏解放:1951年5月 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4、巩固新中国的举措:稳定物价、土地改革运动(1950.6-1952年底)、抗美援朝战争(1950.10-1953.7)。

5、土地改革的意义:①彻底废除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身作主;③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6、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54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通过,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五十年代的外交成就:

(1)1953.12中印共同提出的和平共处五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成为国际社会中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指导性原则(影响)。

(2)1955.4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影响)。

8、过渡时期(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总路线:1953年,“一化(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施措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建立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长春一汽、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武汉长江大桥、克拉玛依油田等),结果是: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9、三大改造:

内 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途 径:走合作化道路走合作化道路加工订货向公私合营过渡

形 式: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全行业公私合营

结 果:1956底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 义: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问 题:在后期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

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政策):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按建立先后次序)。

11、中共八大:1956.9 北京 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当前人民的主要任务(重要成果);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在探索中出现严重失误(存在问题)。

12、大跃进(1958.5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开始)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是一大二公):(产生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严重危害)①形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不良风气;②工农业遭到严重破坏,国家人民遇到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13、文化大革命:

开始:1966.5.16 五一六通知结束:1976.10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冤案:刘少奇冤案

性质: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危害:①国家政权严重削弱;②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③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提高;④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 ⑤社会思想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毒害;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4、建国初的国防科技成就:原子弹(1964.10)、导弹(1966.10)、氢弹(1967.6)、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1970.4)、“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15、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成就:①重返联合国(1971.10 26届联大);②中美建立外交关系(1972.2尼克松访华,1979.1.1正式建交);③中日建交;④中国与西欧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⑤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如坦赞铁路)。

16、创业年代的英雄人物:“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人民的子弟兵雷锋。

17、改革开放:1978.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北京

内容:(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领导核心)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意义: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转折。

对内改革:1978年冬 安徽凤阳小岗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影响: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5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四个经济开放区(环渤海、长三角、闽东南、珠三角)、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8、建国初的科教文体成就:

科技:①1973年,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②八六三计划的实施(发展高新技术的计划);③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科教兴国战略,举措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文艺:五六十年代:双百方针,《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等长篇小说;

七八十年代:二为方针,设立“茅盾文学奖”、实施“五个一工程”。体育:1984年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为国争得奥运第一金;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中国夺得51金,奖牌总数100枚,榜列第一。

19、“一国两制”: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用于解决香港(1997.7.1回归)、澳门问题(1999.12.20回归),是“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政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两岸交往的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现代化)表现: 民主法制建设:①制定新宪法82宪法;②制定《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等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改革: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公司制、股份制)

就业机制: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就业观念:告别“铁饭碗”“大锅饭”,实行公平竞争上岗

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济制度。

参与国际性组织:亚太经合组织(APEC)、世界贸易组织(WTO)。

形成新的理论:邓小平理论(1997.9 中共十五大江泽民首次提出来的),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21、人类起源:约500-100万年前非洲大草原南方古猿;人类种族:黄、黑、白三大人种,但并不只这些。

人类的权利:人类原始的早期社会先后经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

22、四大文明古国:古代埃及(北非、尼罗河、金字塔)、古代巴比伦(西亚、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和空中花园)、古代印度(中亚、印度河和恒河、种姓制度)、古代中国(东亚、黄河和长江、四大发明和万里长城)。

23、雅典的民主政治:形成: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形成的;局限性:仅适用于雅典男性成年公民,众多妇女和外邦人无权享受这种民主;评价:在盛行专制的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伯里克利评价为“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

24、日本大化改新:646年,任用中国归来留学生对政治(废世袭制,建中央集权制)、经济(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度)进行改革;(影响)①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②日本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繁荣奠定了基础。

25、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其基础是封土制,它将贵族分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骑士。

26、东罗马(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公元395建立,公元1453年灭亡)的启示:封闭保守导致落后。

27、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公元前6世纪、印度、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忍耐服从,《三藏》)、基督教(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耶稣、忍受苦难、《圣经》)、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麦加城、穆罕默德、顺从、《古兰经》)。

28、文明交流方式:暴力冲撞(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中国历史上匈奴、蒙古等入侵中原)和和平交流(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马可·波罗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张骞出使西疆),都能使文明得到传播、扩展和交融,但暴力冲撞会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7.略数历史中考复习之对策 篇七

对策一:把握课标, 找准考点

历史课程标准是复习的依据, 把握好课程标准, 找准考试重点, 是中考复习的基石与关键。其主要进程有几步:第一是抓住基本知识点, 第二是找准重要知识点, 第三是弄清楚课标对于知识的不同要求。要求不同, 复习时就要注意详略得当。

对策二:立足课本, 打好基础

立足课本是从课本出发, 抓住每一本书, 把握每一章节, 梳理体系结构。首先要通读课本, 要把知识系统化、体系化、简单化、要点化。其次, 要注意课本上一些容易忽略的部分, 如插画、插图、表格、补充内容等。

对策三:研读考纲, 发现亮点

每年中考时, 我们都有相应的考试大纲, 教师要反复浏览考纲, 把握重要的有用信息, 重视考试要求与命题方向, 对照课程标准, 紧抓考试范围, 梳理层级要求, 注意命题知识比例, 注重详略得当, 发现重要亮点。

每年的题目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 不同题型, 要求不一样, 一般是选择题侧重基础, 非选择题重视提高与能力。对于选择题, 要重视双基的复习, 而非选择题则要更认真地理解与思考, 其一般围绕某个主题, 创设一定的情境, 因此我们要学会理清思路, 细致分析, 才能正确答题。对于非选择题中提及的材料, 我们同样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来判读, 或二次命题, 让学生能更多想象与思考, 以发挥题目的最大效能, 一举多得。

对策四:前后贯通, 创新发散

原来绝大多数专题都从知识点出发, 角度明显, 毫无创意。而随着要求的变化, 社会的进步, 学科渗透、整体观、全球观、发展观慢慢进入到中考命题中来, 所以现在的命题中体现了新的命题角度, 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如以国际往来入手, 强调全球化对人类的影响。这就迫使我们从大处入眼, 细微处着手, 整体把握, 缜密思考, 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与步伐。

对策五:关注现实, 着眼热点

学习历史, 其实是最终为现实服务的, 现实世界既是我们历史学习的出发点, 也是我们学习的归宿。现实世界的热点问题、人们的关注点、重大事件等, 都是我们应要注重的, 同时也是命题时经常提及的。如反法西斯胜利纪念、钓鱼岛问题、乌克兰危机、中日关系等, 在中考中都是经常会涉及到的, 而且分值都不小。因此, 学生要特别重视现实与历史的内在联系, 关注现实, 着眼热点, 从现实出发, 服务于现实, 理清关联, 形成解题的能力。

如今年的两会, 是我们大家关注的重点, 我国领导人的发言就是我们的心声。我国外交部长王毅表示:“2014不是1914, 2014更不是1894 (中日甲午战争) , 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 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作榜样。”他的讲话既与中日关系相关联, 又与中日甲午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系。预计与此相关的考试重要知识点为明治维新、近代日本两次入侵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钓鱼岛争端等, 重点在于探究中日关系应该怎样做才能健康向前发展。和平友好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向往, 但和平不是一厢情愿的, 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行。

再说曾牵动全世界的心的马航事件, 239条鲜活的生命莫明消失, 154个中国人更使我们牵肠挂肚, 全国人民高度关心, 我国动用了庞大的搜救力量, 很多国家与地区参与搜救。回顾历史, 1840年后, 倍受欺凌的中华民族, 国力衰弱, 对照现今, 我们国家能动用这么大力量去搜救, 我们应感到欣慰, 说明我们祖国在壮大。所以命题时, 完全可以从这个热点去考查, 比方说国人的探索史, 比方说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 必然都会成为命题的关注点。

下面我以该题为例说说我对命题的猜测:

21世纪是被全球公认的海洋时代, 海洋与我国的发展有紧密的关系。阅读材料, 并作答。

材料一1405—1433年, 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先后带去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和精美的丝织品, 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物产, 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等……船队所到之处, 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西洋各国也纷纷遣使来华。

———岳麓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 材料一中讲述的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回答这事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从一定意义上说,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 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1894年9月, 黄海风云突变。……几乎不约而同的, 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和俄国的军舰都聚集在这里, 等待集体观摩一场影响东亚, 乃至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殊死搏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蒸汽铁甲舰队之间的决战, 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大清的北洋水师和日本的联合舰队。

———记录片《走向海洋》

(2) 材料二中美、英等国观看的一场生死对决是哪次战争?在此之前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什么?

材料三21世纪在我国实施海洋战略, 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陆地究竟不足, 资源有限, 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究竟。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 必须依赖强大的海军力量作为后盾。中国自北向南, 完全处于由岛链形成的关闭海状态, 没有强大的军力量, 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

———《关于21世纪我国东部大海洋战略的思考》

(3) 根据材料三你对于新时期我国向海洋进军有哪些建议?

8.中考历史复习方法探究 篇八

一、比较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分门别类,避免混为一团,张冠李戴。如通过比较历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理解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发展、完善、强化的过程,从而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是封建社会日趋衰落的表现。又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中近代化探索一章,也可运用此法,比较它们在近代探索方面的侧重点,理解中国近代化探索从军事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体会探索的艰辛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比较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结果,理解未触动封建制度根基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样比较后,学生对本章节的复习会感觉知识结构明朗、线索清楚;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让学生理解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有助于学生消化和掌握两次事件的影响。

二、图文结合法

识读历史图片的能力,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这种方法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通过“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的图片,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知识;结合“林肯在演讲”“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图片,再现林肯为了国家统一,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利用“日本封建等级示意图”“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图,认识明治维新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进行的,利用“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东京街头有了电灯”图,理解明治维新的措施及影响。

三、列表法

此法应用于同类历史事件的的复习中最有效,如复习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从背景、时间、领导阶层、颁布文件、意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掌握,归纳总结英、法、美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复习两次世界大战时,可从原因、交战双方、开始标志、重大战役、结果、性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列表,从而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平来之不易;复习三次科技革命,从时间、标志、重大发明、影响等方面列表进行比较,明白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还可列表归纳列宁、斯大林、罗斯福的突出贡献,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四、图示记忆法

通过图示,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既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便于理解记忆,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可从制作如下图示:

又如复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失误、表现、影响,可以用下列图式表示:

五、综合归纳法

美国虽然只有230多年的历史,但演释了大国崛起的奇迹,将世界第一位经济大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美国的崛起有这样关键性几步,可以归纳为:独立→工业革命→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用此法还可以日本为例,归纳出一个弱国如何走向强大。以英国为例,归纳出它如何从最早的工业强国逐渐落后于美国和日本等。

六、歌谣法

朗朗上口的歌谣可以帮助我们记住繁杂易混的历史,如“一·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喷气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川藏公路跑屋脊,沈阳机床成就大。

此外还应该提高历史阐述能力,解答时做到史论结合。复习阶段一定要坚持进行适量的试题训练,在实践中提高解题能力,答题时要做到史论结合,既要做到“论从史出,论出有据”,更要学会选择准确的、关键的史实去支撑观点,验证结论。

总的来说,在复习时我们要抓住基础、抓住重点、抓住线索、抓住网络,融会贯通地学习历史知识,灵活的应用知识,在中考中才能高效地发挥。

上一篇:工程进度款支付审核单下一篇:员工离职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