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语公开课的反思(精选12篇)
1.对英语公开课的反思 篇一
摘 要:“生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作用。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从一堂英语公开课出发,结合“生本”教育理念及新课标理念,从四个方面对这节课如何体现学生自主、教师如何适时引导进行反思,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生本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生本教育在我校开展以来初见成效。本人有幸能在全校展示一堂“生本”理念下的公开课。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仁爱版七年级Unit 7 Topic 3 We Had a Wonderful Party第一课时Section A。下面结合本节课,粗浅地谈谈学生在课堂上如何体现自主,教师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
一、设置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前置任务,做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帮助者和欣赏者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但持久性比较差。他们争强好胜,思维方式逐渐从感性转向理性,喜欢“钻牛角尖”,关注所有人给予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让学生探讨新目标语言――一般过去时的特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经过认真分析教材,研究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初步整合教材内容后,我设计了探究型前置作业。通过给出一个非常有趣的包含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两种句型的小谜语,让学生一边寻找答案,一边从已经学过的现在进行时句型特点入手,以旧引新,抓住重点,总结本课新目标语言――一般过去时的特点。在学生以使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自己自主学习探究前置作业成果的过程中,当学生陷入僵局时给出几个词进行引导,当学生偏离重点时及时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当学生给出精彩看法时给予眼神、肢体、语言的欣赏与表扬,这时候教师既是推动者、帮助者,也是欣赏者。
二、明确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任务,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学生对目标语言的特点初步掌握后,就进入课堂交流活动中。课堂交流是“生本”课的中心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本课为了明确各组成员的任务,在合作之前我给学生做了示范与提示,这样学生可以做到任务明确,也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在让学生通过了解课文中Jane,Helen,Sally和Tom昨天做过什么事情之后,设置一个调查任务,即调查“你的组员昨天做了什么”。学生分工合作,体验到相互帮助、相互依赖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做学习的主人。教师深入其中,做好参与者与合作者。
三、鼓励全班交流、展示与评价,做好补充者、评价者
新课程标准的六条先进理念中有一条:要“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将已经学会的目标语言运用于真实的情景交流中,自编自演小组对话,进行全班展示,这是“生本”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全面参与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转换了师生的角色。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教师成了“导演”。每组学生编的对话内容不一,但紧扣本课重点――使用一般过去时,教师把好舵,学生同时成为表演者和评价者。他们在观看其他小组表演时聚精会神,点评生动有趣,而且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教师及时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利用课堂已生成资源,补充教学内容。在最后的小结反馈中,本课采用了学生对完成前置作业的自我反思,对前置作业满意度进行自评、组长评、教师评,让评价方式更多元化、丰富化,激发了每个学生的自信与参与热情。
四、课上及时记录,课下及时整理,做好反思者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集体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做好记录,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简单的几个词,课下及时整理成文,做好反思者。如本课前我内心对学生总是不放心,而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实在让我惊喜。我及时地在相应环节记下了“惊喜、相信、不限制”这样的词。课后整理时我这样写道:“因为对学生不放心,在课堂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挥。生本教育――以生为本,确实要求我们相信学生,给他们机会。也要相信孩子们带给我们的会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生本之路漫漫,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生本”,在钻研教材、研究教材上多下工夫,使生本课堂中学生的活动更加到位,教师的点拨更能起到一针见血、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2.对英语公开课的反思 篇二
1.这是一节以Women of Achievement作为话题, 以describe a person作为任务的阅读写作课, 教材是人教版必修4 Unit1 Women of Achievement.整节课主要以Individual work和Group work的形式进行, 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来达到让学生掌握有关描写人物的单词短语和句型, 并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描写人物。通过阅读, 讨论和写作的活动, 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技能, 同时鼓励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教学步骤
StepⅠLeading in_Guessing game
通过“看描述猜名人”的游戏, 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Women of Achievement”这个话题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如何描写人物。
StepⅡReading
1.Read the text on P6 and find out the information about Lin Qiaozhi.通过阅读并寻找描写人物的信息, 帮助学生了解有关人物描写的词汇句型及特点。
2.Fill in the blanks with proper words.
A doctor called Lin Qiaozhi was a__in women’s diseases, who lived from 1901 and 1983.
It was hard work and__as well as her__nature that made her a doctor.What made her succeed was the kindness and__she showed to all her patients.She wrote books about cutting the death__of babies.Besides, she made sure that about 50, 000babies were safely__.
Lin Qiaozhi__her whole life to her patients.Her stories have inspired many people to__her good work.把这篇小结作为范文, 和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特点, 为写作任务做好准备。
StepⅢWriting_how to describe a person
1.Introduce the structure
Para1:a brief introduction:job, birthday/birthplace, family, education, hobby, appearance…
Para 2:characters, experiences and achievements
Para 3:evaluation
2.Introduce the useful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Qualities and characters:determined, considerate, gentle, …
Experiences and achievements:devote oneself to doing,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
Evaluation:think highly of, set a good example to, …
Sentence patterns:
(1) It is hard work and determination that has made her successful.
(2) What made her succeed was that she was…
(3) …
2.Ask the students to work in groups to write a description of a person by taking the following steps.
(1) Discuss a person and share the information about her/him.
(2) Each member writes a short passage about 50 words about her/him, the more the better.Show them an example passage.
(3) Choose the best passage from each group and show them to the whole class.通过对人物描写的“结构、词汇和步骤”三方面的引导, 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分享信息-个人写作-成果展示”的方式, 帮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类文章的写作。
二、反思与经验总结
总体来说, 这是一节成功的“有效创生”英语写作课, 如下所述。
(一) 抓住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
这些因素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如本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通过“看描述猜名人”的游戏, 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Women of Achievement”这个话题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如何描写人物。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的动态的发展, 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 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本课当中教师很好地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成功地完成自己的写任务。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究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 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 顺着学生的思路, 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到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二) 抓住课堂动态生成资源
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指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 由学生自发生成的问题或临时出现的情况而形成的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这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 由于它是即兴的, 灵动的, 因而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我们的课堂便会勃发生机, 学生便会享受到学习的无限乐趣。在这节课当中, 教师对没有猜对名人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指导, 让学生欣赏自己同学的优秀习作, 从中让学生很好地融入课堂的轻松氛围。
参考文献
[1]孙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及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
3.对英语公开课的反思 篇三
关键词:生本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反思
生本教育在我校开展以来初见成效。本人有幸能在全校展示一堂“生本”理念下的公开课。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仁爱版七年级Unit 7 Topic 3 We Had a Wonderful Party第一课时Section A。下面结合本节课,粗浅地谈谈学生在课堂上如何体现自主,教师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
一、设置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前置任务,做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帮助者和欣赏者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但持久性比较差。他们争强好胜,思维方式逐渐从感性转向理性,喜欢“钻牛角尖”,关注所有人给予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让学生探讨新目标语言——一般过去时的特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经过认真分析教材,研究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初步整合教材内容后,我设计了探究型前置作业。通过给出一个非常有趣的包含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两种句型的小谜语,让学生一边寻找答案,一边从已经学过的现在进行时句型特点入手,以旧引新,抓住重点,总结本课新目标语言——一般过去时的特点。在学生以使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自己自主学习探究前置作业成果的过程中,当学生陷入僵局时给出几个词进行引导,当学生偏离重点时及时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当学生给出精彩看法时给予眼神、肢体、语言的欣赏与表扬,这时候教师既是推动者、帮助者,也是欣赏者。
二、明确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任务,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学生对目标语言的特点初步掌握后,就进入课堂交流活动中。课堂交流是“生本”课的中心环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本课为了明确各组成员的任务,在合作之前我给学生做了示范与提示,这样学生可以做到任务明确,也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在让学生通过了解课文中Jane,Helen,Sally和Tom昨天做过什么事情之后,设置一个调查任务,即调查“你的组员昨天做了什么”。学生分工合作,体验到相互帮助、相互依赖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做学习的主人。教师深入其中,做好参与者与合作者。
三、鼓励全班交流、展示与评价,做好补充者、评价者
新课程标准的六条先进理念中有一条:要“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将已经学会的目标语言运用于真实的情景交流中,自编自演小组对话,进行全班展示,这是“生本”课的高潮部分。学生的全面参与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转换了师生的角色。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教师成了“导演”。每组学生编的对话内容不一,但紧扣本课重点——使用一般过去时,教师把好舵,学生同时成为表演者和评价者。他们在观看其他小组表演时聚精会神,点评生动有趣,而且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教师及时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利用课堂已生成资源,补充教学内容。在最后的小结反馈中,本课采用了学生对完成前置作业的自我反思,对前置作业满意度进行自评、组长评、教师评,让评价方式更多元化、丰富化,激发了每个学生的自信与参与热情。
四、课上及時记录,课下及时整理,做好反思者
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集体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及时做好记录,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简单的几个词,课下及时整理成文,做好反思者。如本课前我内心对学生总是不放心,而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实在让我惊喜。我及时地在相应环节记下了“惊喜、相信、不限制”这样的词。课后整理时我这样写道:“因为对学生不放心,在课堂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挥。生本教育——以生为本,确实要求我们相信学生,给他们机会。也要相信孩子们带给我们的会是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生本之路漫漫,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生本”,在钻研教材、研究教材上多下工夫,使生本课堂中学生的活动更加到位,教师的点拨更能起到一针见血、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傅道春.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一堂公开课的反思 篇四
前些日子市区教研员前来听课,按学校计划我讲了《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复习》这节课,同事给录了像,当时由于初四复习紧张,没来得及回看录像写反思,现在正好有时间,反复看了几遍录像,感悟出乎我的意料,四个字概括:惨不忍睹。
一是教态拘谨,缺乏自然流畅的表达。
二是教师主导性过强,缺乏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
三是点拨环节过急,学生缺乏思考时间。
四是课堂语言概念化,学生缺乏思考后的抽象总结与表达,失去了提升课效的时机。回顾这节课,当时听说同事的公开课课堂时间非常紧,我就有点慌,迅速调整了原先的设想:学生想不出,我就要赶紧提示。结果适得其反,学生感受到了我的紧张,反而更加思维停滞,造成了前面一二三现象的出现。整个课,我的双眼不时紧盯教室后面的表,进行到最后环节,时间还剩余8分钟,按设计应该让学生写出重点题目的过程,并进行小结,但仓促间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强化练习,虽然例题中有类似的题目,但由于上面几点的失误,导致学生不能很快解出,课末又是一个败笔。只能是由自己概念式的总结,失去了课堂的灵动。
课后领导与同事的恰如其分的评析,让我感受到:要上好一节课,并不容易,失去以学生为主的核心,让课堂成为格式化的课堂,就是失去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不喜欢。
5.一堂数学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篇五
泾县二中
何俊峰
八年级上学期,我准备的公开课的课题是:沪科版八年级(上)16.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第1课时)。考虑到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比较重,我在备课时想到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直观的演示尺规法作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四个步骤,另一方面也可以便于出示问题,节省教学时间,以便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并给学生的探究活动多挤出点时间。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设置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借助课件出示实际问题:“在宣泾省道L(宣城—泾县)的同侧,泾川镇有两个村庄A、B,为了便于这两个村庄的住户就近看病,镇政府计划在公路边上修建一个卫生所,使得两个村庄的住户都没意见,问卫生所的所址应选在何处?”然后和学生一道简要分析这一实际问题,导入新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接着是新课探究环节,这一环节我设置了四个活动,活动一是引导学生用折叠法、度量法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并演示尺规法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活动二是引导学生验证尺规法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正确性;活动三是探究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活动四是借助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决第一环节提出的实际问题,首尾呼应,完成第二环节。最后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表述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临到上课时才发现教室里的投影仪画面不清楚,演示效果不理
想,这样一来辛苦设计的课件暂时也就没了用武之地了,当时感觉挺无奈,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于是就临时舍弃课件,用常规方法上了这节公开课。实际授课时好多准备课件投影演示的环节临时改为板书演示,比计划中多用了不少时间。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导入环节,事先准备了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达到了“设置悬疑,引入新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的设计意图。
新课探究环节的活动一是引导学生用折叠法、度量法找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并演示尺规法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能够让学生动起手,去探究去演示,虽然八(1)班学生的基础不是太好,但课堂气氛还是很活跃的,我感觉这个环节的教学基本是成功的,达到了“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垂直平分线的定义的理解和掌握”的设计意图,只是给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没有控制好,感觉时间上没有带紧,影响了后面活动的正常进行,课前要是事先和学生有一个交流的过程可能要好些吧。今后我要引以为戒,尽量提高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率。
新课探究环节的活动二是引导学生借助上一章所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来验证尺规法作一条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正确性。我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尝试用几何语言说明直线CD为什么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将作图步骤中得到的条件用数学语言写出已知、求证,并画出了相应的图形,而且学生在底下开始形成小组合作交流,并有了初步的证明思路,但考虑到时间关系,当时没
有再留给学生足够的交流和表达的时间,而是给予学生过多的提示、引导,现在想来,这样做虽然节省了教学时间,但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自信,使学生的探究流于表面,深度明显不够。在课后的评课议课时,同组的数学老师也直接指出了这一环节的存在的问题,确实值得我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演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探究环节的活动三是引导学生探究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这一活动环节前一部分对性质定理的探究、猜测,并形成命题,感觉挺好的,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寻找规律,并形成命题。达到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的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环节后一部分应该引导学生证明所猜测的命题是真命题,从而形成定理。考虑到后面还有实际问题的解决环节和课堂开放式小结需要时间,我临时改为让学生将这一命题的证明留到课后去完成,虽然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课堂教学时间不足,但如果合理调节前面几个活动环节的时间支配安排,还是能够挤出这一命题证明的时间,毕竟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一部分。
新课探究环节的活动四是借助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解决第一环节提出的实际问题。学生对第一环节提出的实际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思考、交流、讨论,很快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数
学又为生活实践服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的设计意图。
最后课堂小结环节,与学生一道回顾这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并由学生代表口述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虽然学生数较少,但上课的学生的积极性还是很好的,能大声和老师一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积极举手发言,使我更加感叹前面活动环节对他(她)们的引导过多,剥夺了他们深入思考、探究的机会。
6.高三数学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篇六
本学期开始高三已经进入了第二轮总复习的阶段,这是黄金冲刺阶段。文科数学的复习时间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宽裕,这时间主要以专题复习为主,穿插着一些模拟卷的练习。通过复习——练习——讲评往复循环的模式让学生更好地在这阶段取得一个新突破。面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今天我的公开课主题主要是讲评一份高三总复习模拟卷(12题的选择题)。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是问题所在及其改进的办法:
1、复数一般在高考当中都出现在选择题部分,题目一般都比较简单。主要考点:复数运算、复数对应的点所在的象限、复数的实部虚部、纯虚数、复数的模、共轭复数。这些考点在此次公开课上都没跟学生提及,就题论题,没有做适当的拓展。此外,正因为此题简单,在高考既严肃而又紧张的考试当中,这种题型就是学生一剂调整高考心态的“镇定剂”,所以应该提醒学生,做此题是要慢慢算,一步一个脚印,做对了,对提高士气有很大的帮助。
2、第四题是涉及到了含有三角函数的复合函数求最值的问题,这是此次试卷的一个难点,班上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困难。接下来的复习任务要集中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及其相当简单的复合函数求最值的内容上,找几例类似的例题讲评,让学生过关。
3、圆锥曲线也是学生的一个难点。椭圆、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性质定理,学生还是不大会使用。像今天第10题,在求解双曲线的方程时,只要有考虑到双曲线的定义,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所以平时要多强调圆锥曲线的定义。
4、形如的函数的图象及其单调性都得让学生掌握,也就是说平时要是有碰到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画画函数图象,这样函数的单调性很容易就记住了。
5、选择题有一个很好的解题方法——取特殊值法。这种方法在个别题目中使用会使题目个易于理解,像试卷当中的第6、12题若使用此法更加的简单。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所以要今后要注意培养这方面的方法。
以上就是次节课注意存在的问题,但该节课也有几处教学效果好的地方。
①12题的选择题都能够较好地把握住高考的主干知识点。
②课改新增内容如:频率分布直方图、三视图、算法等都能紧扣考纲的要求,做到既不会太难也不会太偏。
③讲解过程都比较详细,学生都易于理解,有助于把握各专题的知识。
7.一堂生物公开课的教学和反思 篇七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移栽幼苗和移栽大树的两张生活情景图片。
提问:这土块中包着茄子幼苗的什么器官?绳子缠绕着大树的什么部位?为什么要带土移栽?
过渡:显然, 根对于植物体很重要, 那根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观察课本P100, 回答问题。
根的作用: (1) 固着植物体; (2)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3) 储存营养; (4) 繁殖。
过渡:植物的根是如何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二、开展实验
1.P99实验内容, 制定实验步骤:
1) 切取大小粗细相等的两根等长萝卜条, 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量一量它们的长度并记录在下面表格中。
2) 分别同时把这两根萝卜条放入盛有等量清水和浓盐水的烧杯中。
2.开展实验。
三、观察根尖结构
利用多媒体展示根尖结构。
四、观察实验现象、讨论与思考
1.提问:观察一下泡在清水和浓盐水里的萝卜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追问: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发现, 植物根细胞吸水有什么规律吗?
3.小组讨论:交流结论。
细胞吸水原理:
细胞吸水:细胞溶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
细胞失水:细胞溶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
4.演示:动画“植物吸水分原理”。
5.联系生活:夏天, 用糖拌西红柿, 盐拌黄瓜时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呢?
五、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过程
在一般情况下, 植物依靠大量的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其原理也是如此。那么, 水分是如何从土壤中进入根部的呢?
阅读与思考:书P101归纳出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过程。
演示:动画“水分从土壤进入根部过程”。
六、教学反思
首先, 生物教师也需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在课堂上, 我有时总是追求表面的流畅, 当提出问题后, 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 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 遇到公开课, 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 我就不那么沉稳了, 显得有些急躁, 不愿意等待, 或催促, 或换人回答, 甚至自问自答。例如在《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这节公开课上, 如: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通过细胞吸水实验你能发现, 植物根细胞吸水有什么规律吗?学生的回答都不尽如人意, 我就有点急, 于是自问自答, 缺少对学生的引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不急不躁,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这样学生也许会有更好的表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所期待的。
其次, 课堂要成功, 我认为备课必须非常充分, 要带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既要备教材, 备教法, 备学生, 又要备突发事件。在备教材时应先了解该课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的, 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注意在备课过程中设法由浅入深, 把难点解释清楚。同时突出重点, 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操练及运用。在备教法时善用启发式进行教学, 注重师生间的互动, 教学环节要过渡自然。在备学生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兴趣及爱好, 尽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 走近他们的生活, 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备突发事件时, 要考虑得特别周详, 尽量避免事件发生, 或事先做好思想准备:假如事故真的发生了, 如何处理?一旦有了多方面的准备, 就保证了你的公开课能如你所设计的步骤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 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样才能上好一堂好的公开课。生物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很有个性的, 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陆游这样教孩子:“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所以生物教师是半个“科学家”, 必须不断地读书, 不断地思考。这样才会有精彩的课堂。
最后, 要恰当地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现已基本普及, 教师上课基本上都能自制课件配合教学, 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笔。我们可以适当地让他们“尝尝鲜”, 时不时让学生接受多媒体教学, 效果是相当的不错。但是我们必须思考一些问题: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用课件呢?是不是每一个实验都要用课件来实现呢?例如这节公开课实验《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我首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做完实验后再用多媒体展示动画, 课堂效果就很好。我一直认为: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中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并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生物教师不能舍本逐末, 放弃随手可做的实验而去用计算机模拟实验。
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备受人们的重视。公开课自然成为教师展示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平台。公开课作为众多优秀课堂的缩影, 其中的“精彩”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自自然然的, 而不应该是虚拟的、做作的、莫名其妙的。我认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 公开课必将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
摘要: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公开课应该是实事求是的研修课, 让人感到朴实、自然、踏实, 而不是表演性的“公开课”。本文是作者对自己所上的一节公开课的展示和反思。
8.一堂公开课的反思 篇八
[关键词]一堂课 思想品德课 反思
教师们都习惯了每天的上课,却不习惯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当前,实行新课程,我们没有更多的经验借鉴,只有在反思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如我在上一堂公开课——《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节中,就坚强意志品质的表现,我选取了《千手观音》中的领舞人邵丽华作为材料介绍给同学们,让他们阅读邵丽华的生平经历后来谈一谈:“同学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哪些优良品质?”本想用《千手观音》这一幅很精彩的画面着重介绍邵丽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学生从邵丽华的生平经历中怎么也谈不出她的优良品质在何处,更谈不上坚强意志的四个表现了(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这显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于是我课后在想:“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的教学失误在哪儿呢?……”
一、选材不适当
千手观音虽然同学们都在年欢晚会上看过,但对邵丽华根本不了解,甚至他们并不知道千手观音是由聋哑人来完成的,当然就谈不上感受到什么?因此要想新课程拉近学生的距离,我们必须从学生生活情景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并选取贴近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例,然后通过“再创造”活动引入课堂,既有利于学生借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又有利于学生的感受。
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够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阅读邵丽华材料后,你能感受到什么?同桌相互讨论,或者同学们可以走动走动,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什么?时间过了好长一会儿,然而学生既不展开讨论,也不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学生对邵丽华不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太笼统,学生就感受不到问题的存在,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提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起?因此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基础的问题提出,然后逐步提出更深入更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有了这种问题意识的时候,老师要及时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勇于探索、创造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逐步参与到问题中来。
三、尊重学生的回答,未做好学生的引导教学
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坚强意志品质的四个表现后,我让学生阅读书中的四个材料,让他们分析这四个材料的主人公主要有哪些坚强意志品质的表现?
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
生1:中学生不怕吃苦、不怕累,对自己的奋斗目标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所以他读完了初中……
生2:下岗工人冷静、办事果断,说明他面对困难,冷静地分析了形势,果断地采取了措施,从而迎来了新天地……
生3:“我”被一句话“不学习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得到了启示;发奋学习,给自己立下一个严格的规矩,保证自己有充分的学习时间,最终成立一名博士生。说明有志气、有理想……
生4……
同学们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了四个材料,但他们的回答都比较单一,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不很全面。于是,我课后在想,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表现,我没有及时的进行评价。虽然他们的分析、理解不是很理想、不很透彻,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达到了所要理解的地步了。至于如何来进一步引导到课文中的价值取向呢?作为教师就得进一步作引导、分析,从材料中去挖掘出结论,从而让学生得到更高一层次的理解,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又达到了课文的价值取向。这才是我们授课者的真正目的。
四、信息过量,控制了学生思维
迷信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依赖心理过强,误认为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就能提高教学效率。但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唯恐内容单薄,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纳入课件。比如:在这次公开课中,最开始我选取了张海迪的故事引入了课题,继续又有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杰出人物的画面,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这些人物成功的背后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靠的是什么?紧接着又选取了邵丽华、爱迪生、毕玉玺等人物的经历来讲解。其结果内容都没有上完……。课后思考,如果将集中在一个材料上,比如张海迪,也许这堂课还上得比较成功。这就充分说明信息技术无限制地增加了知识传授的密度,教学的方式就由过去的“入灌”变成了“机灌”的过程。这似乎比传统的满堂灌教学还要过分,这与当前的教学改革不是背道而驰吗?
9.对英语公开课的反思 篇九
接着出示“1000-537”,这道题让孩子独自解答,算完之后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样算的,交流完后在全班汇报,再次在黑板上板书,集体说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隔位退位的过程。再通过改错题的呈现,让孩子体会不标记退位点的缺点,进一步感受隔位退位的计算过程。孩子说完之后直接出示用竖式计算并验算的练习题组,光说不练是无用的,让他们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明确算理。
10.对英语公开课的反思 篇十
1、幻灯片设计太多,应该控制在15张以内,甚至更少。幻灯片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并不能代替教案,更不能当教案来用。很多教学环节,并不是非得用幻灯片才能很好地展现。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幻灯片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要为了“幻灯”而“幻灯”。
2、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到位。表现为教学重难点不明确,教学环节混乱,教学板块之间缺少衔接过渡,有教学目标却不向学生明确目标也不围绕目标来组织教学,教学走到哪是哪。
3、贪多。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说,其结果什么都没有说清楚。顾此失彼,捉襟见肘,手忙脚乱。说到底,是目标定性问题。只考虑教师因素——想讲什么、要讲什么,而忽略了学生因素。只备教材,不备学生。其实,目标的确定应该坚持“一节课学生能掌握多少,就教多少”的原则。把“大容量、快节奏、教学内容丰富”作为评价一节课的优点,应该是一个误区。
4、教学思想认识偏差。总以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就是一节成功的课。事实上,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巧和方法获得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哪些体验等等。
5、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对阅读教学的认识肤浅。对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阅读读通——阅读读透(理解)——阅读读悟(体验)——阅读质疑(发现)”层面,强调读者与作者与文本主人公的情感共鸣,而没有认识到阅读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读个明白,而是要学会写——即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阅读教学,不要仅仅为了阅读理解感悟而教,要通过阅读教学来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运用语文的能力和方法。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写作。
6、教学语言还不够简洁清晰,缺乏亲和力。表现为方言与普通话夹杂运用,口头禅、不完整问句多;一调到底,不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激励性评价语言少,或表扬肯定评价语言单一,缺少变化。
7、讲多练少,学生活动少,自主合作探究没保证;字词处理花时多,——老师只教学生不会的东西嘛。
8、忽略题目作用,缺乏整体感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心灵”不就是文章的中心么?
11.一节公开课的教学与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学会合理消费 公开课教学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70
上学期,笔者与本校初三(51)班的51名学生一起在本校阶梯教室面向“国家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初中思想品德)”,上了一堂题为《学会合理消费》的公开课。
一、教学过程
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
通过幽默的视频《赚钱了》,课堂拉开了序曲。
第一环节:感受消费
“消费”一词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它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我们的吃、穿、住、行都要通过消费来获得满足。在简单地引出“消费”这一概念后,通过课堂调查:请举起你的文具盒或笔袋,互相找找有没有相同牌子和款式的。同时随机询问几名学生购买此款文具盒的价钱和理由。请打过出租车的学生举手,并随机询问打车的理由,让学生真切体会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同时我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高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了承上启下,引出储蓄、股票等投资热点,顺利过渡到理财的话题,接着笔者又设计了问题:你们家的全部收入都用来消费吗?学生通过探讨学习明白了中学生参与经济生活,一方面表现在关注国家经济建设,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理财,既包括赚钱(收入)也包括用钱(支出),从而自然引出本课重点:学会合理消费。
第二环节:分析消费
通过情景剧《张明和王涛购买自行车风波》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掌握合理消费的五大原则,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合理消费:1.消费前作好预算,适度消费;2.消费中不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3.消费中要理性消费,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物品;4.勤俭节约,注重物质需求的同时提升精神境界;5.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物品。最后,让学生小结归纳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掌握消费的原则,做到合理消费,并带着合理消费的妙招进入下一环节“体验消费”的学习。
第三环节:选择消费
结合两种生活情景,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消费,作出合理的消费选择。
情景一 手机卡套餐资费标准:1.月租无,接听免费,市话0.2元,最低消费9元,赠送75分钟市话;2.月租无,接听免费,市话0.2元,最低消费5元,赠送300条短信。
情景二 洗衣液选择:1.袋装,0.5公斤,11.9元;2.瓶装,2公斤,42.9元。
情景一学生通过关注自己话费的使用情况来作出选择判断,从而得出在消费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经济适用、物有所值的套餐,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情景二学生通过自身的选择消费,明白洗衣液或洗衣粉是家庭常用与生活必需品,大包的既经济实惠,又节约资源,体现了绿色消费理念。
这一个环节通过以上两个生活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选择消费,既是对课本知识的深化和检验,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掀起了一个课堂小高潮。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归纳如何做到合理消费,学生总结后,笔者以“树立合理消费意识,成为理性的消费者”结束了本节课。同时多媒体呈现第五环节:课堂延伸(寒假外出旅游,请你为这趟家庭旅游设计几个省钱的窍门)。通过课堂延伸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在课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节省开支:提早购买便宜机票、考虑拼团、合理设计路线、带上学生证、随旅游团购物要谨慎、错开出行高峰等。
最后在学生及听课教师的掌声中,笔者宣布下课,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
二、教学反思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本课题《学会合理消费》中的适度消费、理性消费是教学重点,确立绿色消费、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注重精神消费是难点。在进行本节课设计时,笔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认同和接受正确的消费理论。
从课堂反馈来看,本次教学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存在不足。如活动丰富多彩虽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也难免会使学生有些疲于应对,使得他们对部分问题思之不深,虑之不透,不利于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
12.对英语公开课的反思 篇十二
公开课《Weather》选自《英语预备级 (第二版) 》, 是一堂听说课, 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用英语谈论不同的天气情况。课堂气氛是评价公开课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 因此教师也就自然地将此作为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让整个课堂活起来, 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1) 导入:以flash—A Weather Song导入。
(2) 呈现:以Brain Storming (头脑风暴) 的形式呈现一组图片, 复习和教授在后面的听说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所有元素, 如天气词汇、句型、符号、温度等等。
(3) 操练:听说练习 (教材内容) 。
(4) 拓展:视听训练 (选自Family Album关于谈论天气和天气预报的内容) 和“我来当天气预报员”。
(5) 作业布置:目的在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如果把评价一堂公开课的标准分成主体优质和特色两个方面, 那么上好一堂公开课就要从以下方面努力:教学基本功、目标定位、教学设计、主体性环境创设、方法、手段、教学效果, 以及教学是否具有自己的风格、融入特色教学、体现学科特点等等。
这堂课给笔者今后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启示, 包括在今后教学中怎样扬长避短, 争取教学的高效。通过教学活动及教学效果, 并对照一套公开课评价要素, 反思如下:
一、课题选择正确
职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 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天气这一话题对学生来说很熟悉, 又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心天气和谈论天气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会愿意参与, 有话可说, 使活动的完成成为第一可能。学习英语这样一门语言, 其目的就是交际。当说话成为可能的时候, 进一步交际才有了可能。另外, 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而《Weather》这一课题的选择也为这一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前提。
二、教材整合合理
教材历来被视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教材并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 教师也不只是教材的使用者, 还是教材的建设者。这就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增删教材内容, 有效取舍。在本堂课中, 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新版教材的编写固然有它的先进性, 但笔者觉得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活动设计梯度性不明显, 单元内容分散。因此, 在教授《Weather》听说课时, 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做了如下整合:教材中的Lead-in部分放在本堂课的歌曲导入之后, 旨在用于复习天气词汇、教授天气图标和与天气相关知识的再重现。
听说训练中, 根据需要选取教材的4、6、7、8、9五个部分, 对第五部分进行了删减, 因为这部分的活动过于简单, 在练习4之后已没有再练习的必要。对第八部分进行了重新设计:听对话, 并将对话补充完整。Everyday English旨在突出本单元话题的重点, 笔者对这一部分知识点进行了扩展。最后是结合Unit Task对本堂课进行了知识拓展, 对教材进行了补充:观看Family Album U.S.A.中的一段有关天气的视频, 用英语对当地天气进行预报的活动。
笔者认为, 教材通过处理之后, 梯度更明显, 知识点更加完善, 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又能拓展知识, 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活动设计有效
1. 活动形式要紧扣课题, 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课改倡导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很多人也把这点作为评价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因而多数教师主张通过唱歌、游戏、表演、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其参与其中。但教学活动如果脱离了教学内容, 偏离了教学目标, 那么再有趣的教学活动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本堂课中, 一切活动的设计都是围绕“Weather”这个中心展开的。本课以歌曲《A Weather Song》进行导课, 既能轻松地引发学生的兴趣, 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后面谈论天气做了词汇和基本句型的知识积累。设计观看有关天气视频及预报天气的活动始终围绕Weather这一中心, 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重复使用所学的有关天气的表述。
2. 活动形式多样, 激发学生的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还应具有新奇感, 从而紧扣学生心弦,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歌曲的导入既能帮助营造愉悦、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信息技术的引用使课堂的活动更加非富多彩, 视频的教学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直观, Family Album U.S.A.有关天气视频的使用还使学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的熏陶。在最后一个活动中, 笔者设计了对当地天气进行英语预报的活动, 活动采用竞争的方式─争当最优秀的天气预报员。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场境。事先邀请了学生熟悉的一位语音教师录制了一段中文版天气预报。学生听到录音一下变得兴奋起来,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运用了英语。事实证明这是个很有价值的创意, 在课堂活动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 活动具有可操作性, 要切合实际。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体现在活动应具有实践性、交际性、探究性和拓展性等。活动设计应依据所教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和富有成效。课堂教学要坚持“为了一切学生”。因此活动的设计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 具可操作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自己、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好学生伸手可及, 成绩落后的学生跳一下也可以够到。本堂课的活动设计由易到难, 力求做到螺旋式上升, 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另外有一些颇有建设性的建议, 其中之一认为那段《走遍美国》的视频对职高高一学生有难度。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为了降低难度, 使活动任务顺利完成, 笔者已利用幻灯做了很多文字辅助设计, 而且它让学生感受了真实情境、体味原汁原味的英语, 事实证明是可以操作的。
“争当最优秀的天气预报员”的设计旨在把课堂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活动情境创设切合学生实际, 因为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天气预报是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活动形式, 耳濡目染, 加之在前面完成所有活动之后的知识积累和重点词汇句型的辅助, 每个学生都可以尝试英语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以致用。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活动时间安排不够宽裕, 不能使更多的学生上台发言, 也不能使活动更加的饱满。这是在下次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淑红.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4 (5) .
【对英语公开课的反思】推荐阅读:
上英语公开课的感受10-20
初中英语写作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08-23
幼儿英语公开课反思08-17
七年级英语公开课反思08-16
英语说课的范文08-30
初中英语阅读课的设计06-30
疫情网课的英语作文08-17
初中英语开学第一课的教案06-16
期中开课反思11-06
中考英语复习公开课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