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组教学”尝试

2024-09-21

“单元整组教学”尝试(通用8篇)

1.“单元整组教学”尝试 篇一

单元整组教学,我们实践着

武安市南关小学 郝东平

经过几年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单元整组教学”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词,部分语文教师正在积极地尝试这种整合,简约高效的语文教学新模式。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单元整组教学”仍然是老师们不敢轻易尝试的教学模式,因为它的确需要教师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教材,整合教材、甚至重组教材,这对于教师无异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学校也是首次掀起了“单元整组教学”的盖头,亲历了这样一个充满挑战、极富研究价值的实践过程。在实践研讨的过程中,有喜有忧,有得有惑,但同时也更进一步激发了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单元整组教学”研究的信心与决心。

1、有效预习,夯实交流基础

到了小学高年级,预习应当已经成为学生自觉的一种语文学习习惯。但对于单元整组教学,教师所提的预习要求应当有别与平时的预习。平时的预习,学生都是单篇课文进行,而现在则要求学生进行整组课文的充分预习。这里的充分预习是指指导学生不仅要用“审题、读文、写批注、质疑解难、查阅、摘抄相关知识”的方法来预习课文,还要弄明白整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编者从那几个方面来选编教材,自己能从中感悟到些什么。还要通过预习初步思考整组课文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在导读课之前,让学生充分地预习整组课文,除了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增强,从而大大缩减课堂读文时间,为导读课各板块紧凑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

2、寻求方法,把握文章主干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也是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进行强化训练的一项语文基本能力。可是如果初读课文后就让学生自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在每组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入手,说说自己的发现,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阅读提示语,采用“我从《 》中了解到了()。”的句式来尝试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比较轻松而充满兴趣地去完成对整组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

3、点击精彩,推动学习情绪

单元整体感知中,教师还应当强调学生学习中的“经验穿透”。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就可以采取点击文章中最为精彩的片段,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积极推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和田的维吾尔》一文精彩点击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和田及维吾尔的感受,随之引入维吾尔人的具体特点,作者是如何介绍清楚的,并体会作者的情感。随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了解描述性语言对介绍起到的作用,激起对民俗风情的了解的兴趣。又如在引导学生感悟《藏戏》一文的特点时,截取关于介绍藏戏的记录片的片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求藏戏历史的欲望。这些精彩点击,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不知不觉间给学生拓宽了更多的学习途径,为深入品读语言文字做了良好的情绪铺垫和方法铺垫。

4、确立目标,拓展学习途径

有了积极的情绪铺垫,接下来就要进入学习方法的指导,单元导语中的文字优美,语言涵盖力强。学生通过读好单元导语,多了一份理性思考,也多了一份阅读期盼。学习目标确立起来的同时,学习主人翁的意识也随之大大增强。如每组课文,学生通过单元导语明确了本单元的的学习目标是具体到某一篇文章的学习方法时,教师又引导学生归纳出了“解读(写什么)——细读(如何表达)——品读(品评,感悟到了什么?)——赏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的读)”的学习方法。

通过在这一次“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单元整组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整合学习内容,让学生整体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减少重复劳动时间,充分利用节省下的时间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内,课内引导课外,相得益彰。

但进行“单元整组教学”,构建有效的课堂,任重而道远,这片芳草地等待更多的老师来开辟!

2.“单元整组教学”尝试 篇二

一重境界:进入文本, 单元导读奠根基

单元导读导得好, 就会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上好单元导读课, 教师首先必须潜心会文, 形成自己对单元主题、对单元内每一篇课文独到的认识。其次是引导学生利用文本, 走进主题, 感知学习内容, 明确学习重点 (训练项目) , 对整个单元有整体感知。

一般来说, 单元导读课可以按下面的模式来进行:激情入境, 整体感知, 明确目标。下面以人教版四下第四组“战争与和平”专题课文来具体说明。

1.激情入境

(1) 看第四组课文单元提示上的图片和导读,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这一组课文讲述的都是有关战争的内容)

(2) 人类自出现以来, 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那么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看三张照片, 说说你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三张照片分别表现的是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情景、南京大屠杀的情景以及硝烟弥漫的现代战争场景)

(3) 我们再来看一组照片, 看了以后, 你又想说什么? (分别是罗伯特·卡帕的《空袭警报》、英国摄影家塞西尔·皮顿的《爱琳·杜恩》、日本摄影记者泽田教一拍摄的《逃向安全》、战地摄影记者黄功吾在越南战争中拍摄的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以及伊拉克战争中的孩子)

战争, 一个多么残酷的字眼!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只要有战争, 就有无辜的受害者。战争是一个恶魔, 他使多少孩子失去了亲人, 失去了家园, 失去了童年的欢笑;他使多少幼小的生灵受到残害。这个单元, 让我们一起走进战火纷飞的那些年代, 一起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

(教师精心设计导读课的导入, 引发学生情感参与, 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

2.整体感知

(1) 运用多种形式阅读《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四篇课文,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 阅读“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 说说你从中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形式灵活,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调、乏味,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从中了解到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的信息, 为阅读推荐打下基础)

3.明确目标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 我们要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 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为了全面地了解战争, 我们还应该去读更多的战争年代的故事, 如杨靖宇、赵一曼、方志敏等先烈的故事, 如《鸡毛信》《小兵张嘎》《海娃》等故事, 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更多的有关战争的资料, 边读边想:我们能为世界和平做点什么?最后, 我们还要拿起笔, 写一写《一张照片》中那个孩子的不幸, 写一写我们对战争的理解。

(提前搜集有关资料, 充实到预习当中, 可以使预习收效更多,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起来就会更有积极性, 掌握知识会更全更好)

有效教学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 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 即借助一些技巧让学生听明白, 听清楚。上述案例充分利用文本的单元导读课导趣、导学、导读、导行, 为后面的有效学习起到了一个奠基的作用。

二重境界:跳出文本, 多元拓展厚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唯一的凭借。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 七分靠课外”, 我们应该调动一切因素让孩子们围绕专题去开展各种课外读书活动、实践活动。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 孩子们的情感、知识、能力都在不断地累积着、增长着。只有有了这种累积, 才能有回归文本的底气。

每一个单元的教学, 我们都可以掀起一个课外阅读高潮。例如学习人教版四上第五组课文时, 孩子们建立了“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 其中的资料有的是从书上找来的, 如《世界文化遗产》, 有的是从网上找来的, 有的是从旅游图上找来的, 有的是从导游图册上找来的……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又如四上第三组的单元主题是“中外童话”, 学习这个单元时的两个星期, 班里又掀起了一个童话热浪, 孩子们阅读了许许多多的中外童话故事, 他们走进了奇妙的童话世界, 了解了童话的内容, 品味了童话的语言, 体会了童话的特点, 感受了童话的魅力。

在教学时, 还可以根据单元主题的特点, 和其他学科教师合作, 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如人教版四上第二组的单元主题是“观察与发现”。我们可以和常识教师合作, 提前一个星期让常识教师教孩子们“泡豆子”等实验, 带孩子们去校园内认识各种树和花, 知道它们的一些特点, 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去观察事物, 发现其中的奥秘。又如三上第五组的单元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 其中有《赵州桥》一课, 为了体会赵州桥的设计巧妙, 我们可以和美术教师合作, 让孩子们赏桥、画桥, 了解各种各样的桥的特点。

有些知识要放手让学生到课外去自己实践, 自己学习。例如“我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单元, 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搜集相关的图片画作、诗词楹联等, 不断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又如三下第二组的单元主题是“爱护周围环境”, 可以引导学生在当地开展“环境卫生小调查”。此外, 在单元学习时,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办手抄报, 举行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

三重境界:回归文本, 本色语文显精彩

学生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大量积淀与相关主题的情感积蓄, 再回到教材中, 回到每一篇课文中, 他们的感受就会更深刻, 视角也就更广阔。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再次走入文本, 进入“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例如第八册“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 学生通过查资料、看课外书、看电影、看新闻、调查访问等, 对战争有了大量的感性的认识。在教学《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时, 教师就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词句,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学生就能读懂两位小英雄的机智勇敢, 读懂敌人的残暴与凶狠, 更能读懂两位小英雄对祖国的爱是他们机智勇敢的力量源泉所在。同样, 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两课时, 由于孩子们有了对战争的认识, 他们更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产生心灵的共鸣与震撼。

语文课既不是资料的呈现课, 也不是故事课, 教师应该用好教材, 以文本为本, 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教会学生读书。同时, 要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联系生活, 丰富语言的积累, 在潜心会文的基础上运用语文的规律, 拓展思路、发展思维, 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是用语文。因此, 学生通过单元主题学习后积累的各种知识、各种感受, 最后都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 来倾吐, 来展现。例如四下第二组课文的主题是“以诚待人”, 通过单元学习后, 可以让孩子们写写自己对诚信、对尊严的认识。再如学习了“战争与和平”单元后, 孩子们纷纷拿起笔, 写出了对战争的憎恨, 写出了自己对和平的呼唤。

3.单元整组阅读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单元整组;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按主题编排单元内容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排的新取向,人教版教材这种特点尤为明显。这种围绕某一主题组织相关内容的设计,突破了以往教科书封闭、零散、乏味的结构体系,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崔峦老师提出:“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及学习能力。”传统的课堂是逐篇教学,每篇课文都要花上好几个课时进行讲解,耗时长,教学过程繁杂又琐碎,往往事倍功半。系统论认为,有结构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主题在一起的单元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有内在联系和巨大张力的系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这一优势,树立整体教学观,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深刻认识并合理运用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它们相互支持,互为资源,使教学由分析走向阅读策略指导。

一、利用“求同”策略,整体感知单元整组特点

课文的单元组合往往都是围绕一个共同主题设计的,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利用被组织在同一单元的课文之间的联系进行求同比较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通读完几篇课文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也可以将其中最典型的一篇课文作为范文讲读,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其他课文探求共同点。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所选的四篇散文虽然风格不一,但它们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我们感受到德国奇特养花方式所形成的奇丽景色,《威尼斯的小艇》为我们展示了水上名城的独特风光,《与象共舞》让大家了解泰国大象与人相处的亲密无间,《彩色的非洲》呈现了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这些文章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突出了一个“奇”字。不同城市、不同国家、不同大陆板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构成了多样化的异域风情,丰富了“异国风情”的内涵。同时,观照课文内容,我们还能发现作者选材的相同之处:都有写花、写动物与人类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只要以这些相同的“奇异之处”作为单元教学的着力点,利用文本间的联系,就可以让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大量的阅读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既达到了训练学生的迁移阅读和提升综合能力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通过“比异”策略,深入体悟各篇精妙之处

教材只是粗略地把作品的共性罗列出来,并未涉及作品的深层内涵,远远没有达到阅读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运用“同中求异”的比较教学方法,从共性入手,找到个性之处,体悟各篇文章精妙之处,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达到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较高的赏析能力的目的。

仍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同样是写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彩色的非洲》却风格迥异。季羡林的文章重在写养花方式,写花的景色却只短短几句话,《彩色的非洲》却极尽笔力,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非洲之气势恢宏的花海。前者犹如水墨丹青,淡雅却引人遐想;后者仿佛西洋油画,热烈又不失纯美。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两个不同的文本,思考:同样是写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作者,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写作是一件特别个性的事情。作者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对写作对象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自然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当然,教学这些选材中所表现出的“同”中之“异”,要让学生在了解共性的前提下发现个性,在整体感知之后深入局部体悟,使语文教学变得科学有序,深入扎实。

三、扩展教学内容,提供学生语言实践机会

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由相同主题编排单元的方式,不但有利于加强单元内部内容的勾连,便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更为基础性、结构性的教学内容与生发性内容的联结提供了可能。所以,教师还应根据教学需要,扩展主题内容,努力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语言实践机会。

如在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体验课上,教学“街头奇丽景色”语段时,需要引入课外资料,体验季羡林文章语言的张力。课堂上我们可以抓住“山阴道上”一词开展教学:“同学们,季老是语言大师,他写的文字值得我们细细体会,许多词语的运用都很考究,就如这个词语——山阴道上。”先引发猜测,怎样的路可以称得上是“山阴道上”;再解析词语的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最后引导学生动情描述:“山阴道指的是我国晋国时期在会稽城外(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城外)的一条官道。蜿蜒的道路两旁是参天的大树,一路上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使人流连忘返。季老走在德国小镇的街道上,就像走在祖国的‘山阴道上,两旁林立的房屋就像是‘参天大树,满眼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到这个词语的出处和来历,而且加深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和记忆,丰富了文学常识。

四、联系课堂内外,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效的阅读课堂带给学生的一定是受益终身的影响。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阅读的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广泛的课外阅读中,阅读教学才算得上真正的高效。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融合,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爱好。由相同主题编排单元的方式为课外阅读延伸提供了着眼点。

如在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体验课后,教师总结:“德国、威尼斯、泰国、非洲,令人神往的一生中必去的四个地方,今天在文字中领略了它们的风采。你看,每一位作者表面上看似在写花,写小艇,写大象,写景观,其实都在述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描写这个地域的风情习俗,以后我们也可以学着这种方法描绘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为了能让学生领略到更多、更美、更奇特的异国风情及作家风格,教师推荐学生读一本书——《一生要去的六十六个地方》。相信学生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带着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去比较,去感受,去欣赏。还可以利用班队课或导读课进行读书交流,学生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总之,进行单元整组教学,旨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其能力得提升,达到使学生“得法课内,得利课外,受益终身”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 篇四

浅谈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

文章摘要 基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因此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从单元思想出发实施“单元整组教学”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单元整组教学”按从“整体感知”到“部分体验”再到“整体感悟”的模式进行设计,采用整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本文分别从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的基本教学流程和策略优势两方面重点介绍“单元整组教学”的五条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单元整组;课程改革;

On the Primary language, “the whole group teaching modules”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eduling of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eaching classes, from the thinking of starting the unit, “the whole group teaching unit” should be a primary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important direction.“Unit of teaching the whole group” from the “overall sense” to “some experience” and “overall sentiment,” the model of the design, a massive structure of the whole group teaching unit,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learning Inquiry More room for the months and space.This article from the whole group teaching strategies unit of basic teaching processes and strategic advantage focuses on two aspects, “the whole group teaching unit,” the five strategies.Key words

primary language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whole group unit curriculum Reform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确立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重点,而单元内不同课文有不同风格与特色,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如今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每个专题中的课文都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着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总指导思想。但如果课程标准变了,教材变了,而我们教学的思路没有改变,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一课地学,那么课程教材再先进,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将是浮光掠影。因此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从单元思想出发实施“单元整组教学”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2.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突现,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听说读写空间,但大多数的课堂上,学生只是在某些学习环节中拥有小小的自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也没有获得真正的学习自主权。因为教师存在一个普遍的心向:学生年龄小,不会自主;课堂时间有限,经不起耗散。教师从内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教学行为缺乏联系,缺乏整体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如何走出传统备课与教学的局限,怎样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是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课题确立的理论依据 1.系统论

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的协同与整合。20世纪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早在80多年前创建的沃尔多夫学校就以“整体教育思想”闻名世界。其教育目标陈述为:“培养能够赋予自己生活以意义的个体。” 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在一套新的课程标准,一套以“整体提高语文素养”为精神编写的教材面前,我们不应当把语文教学支解成一个个孤立的部分,而应把它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整地来影响一个人。

进行“单元整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便于从整体入手,借助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初级求知欲望,促其初步感知单元学习内容;在“部分体验”学习活动之后,再回到“整体”上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把握。长期如此循环渐进,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能力会不断提高,良好的语感也将随之逐渐形成。

2.学生主体论

上个世纪80年代,教育界提出了主体教育思想,提倡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论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活动中,这个“人”就是学生,即是说整个教育活动的终点或结局是为了使学生成人。“单元整组教学”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作为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单元整组教学”,可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将课堂和其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依单元专题采取较为集中的方法途径,学习收集有助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料。让孩子通过与大量的语文材料直接接触,开阔视野,积聚知识,逐渐形成整理并运用信息资料于课内外学习活动的能力,必将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建构主义理论

《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一书中指出:“学习主题”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并按照学生特点所设计的引导学生能动学习,达到既定目标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主线索以及相应的内容载体,学习策略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对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到什么”和“怎样学才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其实也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预设。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进行“单元整组教学”,能够在能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其获知数量和获知能力得到最优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我们在以上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持下,提出“单元整组教学”,把研究的重点从“篇”转移到“单元组”,围绕“单元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在主体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主体探求,做学习的主人,并充分融入教师的智慧,将听说读写,综合活动等加以优化整合,以获取语文教学整体综合的效应。

二、“单元整组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基本流程

(一)概念界定

所谓“单元整组教学”,首先是基于文本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结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甚至再开发后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2] 这是基于文本,而又不囿于教材的一种教学形式,是立足于教材本身,执教者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对一组主题,体裁,题材及语言表达上能寻找到连接点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再开发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由于它符合新课程编排的特点,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篇”和“组”严重脱节的弊端,实现了“大语文”教学,因此,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普遍运用于课堂实践活动中。

与单篇备课,教学相比,“单元整组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强调一个时段内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以求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能力的逐步提升.“单元整组教学”与“主题式教学”不同。“主题式教学”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体验,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式教学。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只是主题,而是文化主题。而“单元整组教学”中的单元既可以是思想主题一致的单元组,也可以是知识内容相同的单元组;既可以是写作方法、语言表达方式一致的单元组,也可以是人文主题一致的单元组。

(二)基本流程

“单元整组教学是把一个单元的教材内容作为整体进行的教学活动。他是相对于传统教学中以篇为单位的语文教学活动而言的。作为一种教学组织方式,他有一定的规律。现在教师比较认可的关于“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流程是华中师大附小提出的层进式的流程:“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其中“整体感悟”是前提和基础,“部分体验”是提高和发展,“整体感悟”则是回顾和提升。[2]

三、“单元整组教学”的实施策略

“单元整组教学”按从“整体感知”到“部分体验”再到“整体感悟”的模式进行设计,采用整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单元整组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即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不同的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方式等,从而让单元整组教学的内涵和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本文分别从单元整组教学策略的基本教学流程和策略又是两方面重点介绍“单元整组教学”的五条策略。

(一)主题升华策略

主题升华策略简单讲就是同一主题,层层感悟。语文教材中有雪许多课文的思想和主题虽相同,但写作角度不同。其基本教学流程可依次归纳为:课前准备、搜集资料;读文悟情、各有侧重;交流展示、深化主题。[3] 如以三下第七单元一组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的课文教学为例对此展开说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明。该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儿童诗,借世界各地儿童共有一个太阳表达对和平的热爱;有记叙文,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敬;有新闻报道,报道了中国人民帮助阿尔及利亚地震受灾群众的事。整单元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诠解“国际理解”的内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逐课阅读的同时层层感悟整单元蕴涵的情感内涵,从小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和友好的意识。具体如下:(1)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查找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图片资料及国际友好的故事,为学文做情感铺垫。(2)读文悟情、各有侧重――《太阳是大家的》重点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快乐气氛,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一面五星红旗》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随文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爱国与国际理解之情。《卖木雕的少年》学习通过直接描写表达人物活动的写法,培养国际友好精神。《中国国际救援队》鼓励学生使用跳读的方法找出中国对受灾国家的帮助,激发国际主义情怀。(3)交流展示、深化主题――组织学生召开一个“世界是大家的”为主题的交流会,学生或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或介绍世界各地人们的风土人情,讲述世界人们团结友爱的故事,或交流自己的学习本单元后的感受等,通过展示与交流升华学生热爱世界、热爱和平的情感。

适合于此策略的单元有很多,如以倡导友好相处、团结合作为主题的二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以生命为主题的四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以歌颂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四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等。此策略从“初步感知”到“侧重体验”再到“深入感悟”,能集中把握但愿“主题”,课内反复渗透,有利于学生认识得到升华,情感得到熏陶,言行得到净化,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同类对比策略

同类对比策略简单讲就是同类阅读,一一对比。具体而言是指要求学生同时阅读描写同一对象(如动物、植物、风镜、人物等)的若干文章,在比较、分析中体会到不同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同类对比策略的基本教学流程依次为:典型课例、初读感知;深入感悟、体验写法;同组类比,领悟异同;实践体会、学以致用。[3] 如在“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的写作风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就四年级上第四单元写同一动物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一起进行教学。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鹅》一文中这只白鹅的特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大概教学过程如下:初读课文,概括这只鹅的特点;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细读课文,感悟用词的生动形象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感情朗读,读出趣味;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总结此文的特点。接着从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与《白鹅》这篇文章――对比学习《白公鹅》,并总结出他们的异同,直至学习本单元的后面几课写动物的文章,****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最后迁移到“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比较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有助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此策略可广泛用于写同一类事物的几篇课文的教学。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三篇课文写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三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就可以采用这一教学策略,在同一文体或不同文体就写作方法、选材组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

(三)诵读训练策略

诵读训练策略简单讲就是以读代讲,课课诵读。有的单元内容浅显,文字通俗晓畅,学生理解障碍小,而且每篇文章都文质兼美,抒情意味浓,十分适合朗读训练,就可采用这个策略。其基本教学流程可依次提炼为:整体感知、了解大概;学习字词、扫清障碍;以读代讲、理解感悟;诵读展示、升华感情。[3] 比如,二下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无论是令人向往的北京,还是美丽富饶的台湾岛,无论是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还是瓜果飘香的葡萄沟,对孩子们来说,没有较大的理解问题,只要学生能声情并茂地读好文章,教学目标自然水到渠成。因此,教师可运用诵读训练策略来展开教学,具体如下:(1)整体感知,了解大概――开始单元教学之始可以采用课件呈现的形式,把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葡萄沟以及独特的泼水节和绚丽多彩的北京,通过图片的形式一张张呈现,把孩子们带入祖国美丽辽阔的大好河山和家乡山水风情之中。随即,引导学生通读整单元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达到了解大意、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2)学习字词,扫清障碍――在接下来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就每一篇课文,引导学生初步阅读,学习生字和词组,为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3)以读代讲,理解感悟――在学习字词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悟文,在写中悟理。例如,《日月潭》的教学,在理解了“隐隐约约、蒙蒙细雨、朦胧”等词语后,教师可结合课件并配以抒情的乐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头脑中想象日月潭一天中景色的变化,感受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迥然不同的美。无需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然感受到了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那秀丽的美景,热爱之情油然而生。(4)诵读展示,升华感情――在学习了整单元课文之后,教师可安排这样一个环节:挑选本单元课文中描写最吸引你或者最令你陶醉的句子或段落,在全班同学面前诵读展示。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单元整组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根据单元特点,以读代讲,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大大节约了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三年级上册以秋天为专题的第三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这个专题编写的第六单元等都可采用此策略组织教学。

(四)整体练说策略

整体练说策略简单讲就是口语交际、步步落实。如果机械的把口语交际的学习独立的进行,那课堂上的“口语交际”往往会成了一种技巧训练。在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觉有的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跟本单元课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这样口语交际的训练不必只是在学到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时才可以进行,完全可结合在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进行适时安排,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创设大量练说的机会,还可以为最后在语文园地中的集中口语交际练习打下好基础,使最后的交流质量得以展示与提升。其基本教学流程可依次概括为:创设情景、感悟内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精读文本、寻找内容;拓展延伸、展示内容;反思欣赏、深化主题。[3] 如人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就紧紧围绕“多彩的春天”这一主题安排了相应学习内容。《识字》让孩子们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柳树醒了》《春色的色彩》《邓小平爷爷种树》《春晓》《村居》使孩子们了解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春天的事,充分感受了春天的美丽与快乐,从而培养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学习这组课文时,应该把口语交际的任务落实到每一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学时应该先创设情景,感悟春天。让学生仔细读读课文,观察图画,找一找春天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先了解文本内容,然后拓展延伸,展示春天。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写一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春天的特点。最后欣赏反思,深化主题。鼓励孩子发现与创造,使他们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愿望,春天来了,你还想到了什么?从而充分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了、感受乐、体验了、交流了„„“口语交际”时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了,口头表达能力自然就提高了。长期如此循序渐进,学生良好的语感也将随之形成。此策略适用于各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的教学,如第五册中“感悟亲情”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就可以采用此法。

(五)课堂练笔策略

课堂练笔策略简单讲就是练笔悟文,时时渗透。以往教材一个单元安排一次作文训练,间隔时间较长,学生练笔次数少,且容易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脱离。新教材在此基础上往往在有的课后安排小练笔,能弥补这一不足。同时,通过课堂小练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精神并领会整单元的思想主旨。其基本教学流程可依次概括为:整体感知、初读课文;精读课文、品读语言;联系单元、逐层升华;练笔悟文、体会主旨;熟读课文、加深情感。[3]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如在三年级下第五单元,围绕“可贵的亲情、友情”组织的专题,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来自父母、朋友的关爱,并回报他们的爱。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种感情不断加深的同时,可以通过课堂小练笔,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体验并表达这种感情,最后再回到课本,升华情感。具体可设计为:(1)初步感知整组文本――《可贵的沉默》《她是我的朋友》《七颗钻石》《妈妈的帐单》,让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事例激起学生的深切的情感体验。(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学习课文,把握课文最紧张激烈的矛盾处展开教学,抓住重点词句,认真赏析,与学生达到心灵共鸣。(3)联系单元整组,逐层升华――在一篇课文里,学生能感受的情感是单一的,如果能结合单元中的其他课文,就能加深体验,并且使其体验逐层递增。(4)练笔悟文,体会主旨――通过感悟,正当学生的情感在最高潮,通过练笔来释放他们的情感,可以结合平时的生活来写,引领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多途径地感受人间真情。(5)熟读课文,加深情感――站在课文上再次回到课文中,用心朗读课文,相信比初读课文时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情感体验也将更加深切。

通过课堂小练笔,有目的地让学生结合单元主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不囿于单独的一篇课文,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单元整体的感悟,提高了单元习作能力,并为更好的学习课文增添了无限精彩。此策略可应用于许多单元的课堂教学中,如前面提到的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也可以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这一主题进行课堂小练笔,既让学生学到写作表达方式,又加深对单元整体的感悟。

五、实施“单元整组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教学的板块设计与分散可是安排之间的矛盾

“单元整组教学”打破了以往一篇篇课文教学的模式,课堂容量大,有时一版块的学习需要花一两个小时,而现行的课堂教学却以40分钟为单位,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教学时可以在活动前预设活动的内容和步骤,学习之前把学习内容告知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现状把单元内容化整为零,分块实施,把活动分解成一个个更小单位的资活动,师生根据这些子活动逐步在课堂学习和课余信息收集、实践探索中分项达成活动目标,并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活动的进度和内容。

(二)正确处理教学的目标转向与字词落实之间的矛盾

“单元整组教学”是教师的目标更多地转向几篇课文的共同主题,无论是字、词、句基础的掌握,还是课文内容的理解,很容易顾此失彼,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实施“单元整组教学”是容易把注意力过分地集中在单元主题的把握和语言的感悟中,而把地段学习的终点——字词给忽略了,因此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再分块学习是适时、适量地安排好字词教学。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三)正确处理教学的能力需求与学生整体水平之间的矛盾

“单元整组教学”往往统领一个单元的教学形式,学生要同时对几个文本进行学习和感悟,信息也要从一组教材中去提取,这相对单个文本的学习来说,难度增加了很多,而作为以年龄为依据组班的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差悬殊。教师在“单元整组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目标要分层,学习内容要分层,学习方法也要分层,以此促进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润生.人教版课表试验教科书专题编排特点与教学对策,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2006年0 4期.[2] 胡小丽.浅说“单元整组教学”,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年08期.[3] 吴姬玲.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策略,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4] 胡海舟.主体单元教学资源整合的策略,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年10期.[5] 周海青,陈文征.小学语文“单元整体目标五步教学”实验报告,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05期.[6] 林爱娟.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研究,教学与管理,2003年06期.[7] 周有利.语文教学内容建构的策略,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年08期.[8] 田本娜.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应遵循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小学青年教师,2002年04期.[9]张坤堂.小学语文创新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10] 佘同生.小学语文加强创新教育研究,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年04期.致 谢

借此学位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老师。***老师从一开始的论文方向的选定,到最后的整篇文论的完成,都非常耐心的对我进行指导。给我提供了大量数据资料和建议,告诉我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细心的给我指出错误,修改论文。使我受益匪浅。***老师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严肃认真的治学风格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值得我终身学习。在此,谨向导师***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本论文的完成,也代表着我的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即将结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收获了知识,也学会了怎么为人师表;大学四年,我在学校和院系充满爱和人性关怀的环境中成长,在这里向我校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我崇高的感谢!

***

5.对单元整组教学的困惑 篇五

经过几年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

单元整组教学

”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词,从作为语文教学的“新生事物”到网络、教育期刊上出现的大量相关研究文章,部分语文教师正在积极地尝试这种注重整合,简约高效的语文教学新模式,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单元整组教学”仍然是老师们不敢轻易尝试的教学模式,因为它的确需要教师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教材,整合教材、甚至重组教材。这对于教师无异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不久,有幸聆听了烟台市芝罘区关于单元整组教学在讲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惑:

【困惑一】单元整体导读课如何让各板块的教学更高效

对于加起来近五千字的几篇课文,学生完整地初读一遍就需要二十分钟的时间,初读之后的交流只是一些极为粗浅的认识,教师要学生快速地对有关内容做出反应,例如每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等问题,这只是一种很理想化的要求。那么在导读课中,如何利用好每一分钟,使得导读课各板块的教学更为高效,真正实现单元导读的作用呢?

【困惑二】单元整体略读课文教学时如何实现学法迁移

略读课文具有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安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阅读能力。那么,略读教学是不是就是精读课教学的一种延续?是不是就是对精读课中所习得方法的再运用和所形成能力的再巩固或新拓展过程?是不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有了导读课中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如果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设立的教学目标仅仅只是停留在根据阅读提示来思考,对文章精彩内容进行赏析、品味语言,领悟作者表达方法等方面,那么它的教学与精读课文的教学就无法明显地区别开来。那么,在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学习方法的迁移呢?

【困惑三】单元整体总结课如何让教师的“导”“润物无声” 一个单元各类课文的教学,如果在学完之后不从整体上加以总结概括,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便是零散的。感性知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才能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如果教师不去着力引导学生综观全局,发现新规律,那就错过了整体把握学习内容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在单元整体回顾中增强思维训练的力度,实现一些置身山上或登山过程中所无法企及的学习目标。

6.关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研究与总结 篇六

福春小学 陈艳萍 2008.12

关于单元整组教学的研究与总结

“单元整组教学”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通过导趣、导学、导行进行教学的理念与意识。也就是以单元主题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教学活动内容、联系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

“整体感知——部分体验——整体感悟”是单元整组教学的流程。

“整体感知”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以单元开头的“导语”为切入点,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单篇课文学习做准备。

“部分体验”指分课或分块学习。它依据教材特点,可顺课次学习;也可依学生意愿,从多数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开始,进行精读训练,其余内容可根据深浅难易度酌情采用不同学习方式;还可根据学习需要(如:或利于训练朗读的,或利于练习口语交际的,或利于启迪心智的,或利于丰富想象的等等)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同时在进行单课或分块学习时,注意课外资源的充分利用——课外积累为课内学习服务。

“整体感悟”,即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交流: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识字,写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课文内容的理解,美、情、理方面的教育与熏陶等等。我们掌握了哪些学习本领?识字、写字的本领;背诵、积累的本领;听、说、做的本领等等。在此基础上相机向课外拓展:一面组织汇报课外阅读感受,交流积累收获;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基于上面的理念设计单元整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导读课上站在整体角度充分感知整个单元的内容,明确学习任务,做好学习计划,为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充分的准备。在接下来通过精读课、略读课、口语交际课、习作和综合性学习课的学习体验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单元主题的呈现,很好地把握住各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习起来就会省时高效,有的放矢。最后的环节是整体感悟阶段,以单元总结课的形式去实施,以达到从整体上来深化、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一、把握整组教材主题,统筹安排教学计划。

今天我想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把我理解的单元整组教学与大家交流一下。本组课文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文章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本组还安排了一次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通过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二、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整体感知整组内容。

我们强调单元导读课重在导,以单元导语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对整组内容进行整体感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导趣,引发情感参与。学习本单元要一周多的时间,为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此环节的设置至关重要。

2、导读,全面感知内容。这里的读,是指整体的浏览感知,是将课文、资料袋、插图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对整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形成单元主旋律。

3、导学,明确学习任务。导语中对本单元的教学在人文目标、学法目标、实践目标上均提出了要求,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

4、导行,课内延伸课外。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搜集相关资料。我对学生进行指导,自愿组成小组分组进行,增强针对性,为后面的学习铺垫一种共同的学习情绪,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

三、以单元“主题”为线索,部分体验整组内容

每一单元教材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不仅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合理安排,而且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在教学中各课型教学既要突出单元文化主题的共性,又要突出课型本身的个性。精读课上要抓住重点句段,研读感受,指导学法,研究写法,要体现“精”讲;略渎课上自读理解,培养能力,要体现“放”练;精读课、略读课上学习生字新词,语文园地中复习巩固积累;精读课、略读课了解语言现象,语文园地归纳领悟运用。

四、以单元总结课的形式,整体感悟整组内容。

单元总结课与单元导读课有着质的不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性质要从导读课的整体感知转变成完善性感知和整体归总上来,是一个寻找反馈、缩短差异、追求提高的过程。单元总结课要在思想、情感、品德层次上对本单元的总结:还要在章法层面,包括布局、设段、谋篇、置序等的总结;文法层面,包括遣词、造句、用字、辨音等的总结;学法层面,包括自主、探究、合作及搜集运用等的总结。单元总结课应大体遵循“回顾与交流——联系与归总——延展与深化”的过程。回顾是对本单元重点的必要重现,交流是同化肯定、异化矫正、差异补救。联系要注意课课联系(横向),字词句段篇章的联系(纵向)。归总是对联系环节所得的质性整理,要扎实。延展与深化,要求教师注意不要为了总结而总结,要为知识巩固而总结,为能力成长而总结。通过单元总结课学生的成长要蕴涵许多潜在的东西,远远高于“可见物”本身。

下面就以我所上的单元总结课为例,说说具体的设计意图:

(一)回顾并交流课文内容。

同学们,一个单元的学习愉快地结束了,谁来说说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什么?(中华传统文化)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围绕“中华传统文化”这个主题认识了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教育家孔子、开天辟地的巨人盘古,又了解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和那幅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通过学习,我们从多个侧面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下面请你们再次浏览一下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简单介绍一下你喜欢的课文。

(生简介,教师板书)

在这四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你能告诉大家你喜欢的理由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人物入手,全面回顾单元学习内容,通过教师的板书再次感受四篇课文的主旨。

接下来让学生自选读的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再把背得很熟练的段落背一背,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接着拿出日记摘抄本把自己摘抄的喜欢的段落和句子读一读。最后,说一说在学习中都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来理解这些课文。

设计意图:由读到背、到摘抄、到总结学习方法,是为全面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抓重点词、读中感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喜欢的句子和段落、收集资料等都是平时语文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将它们总结出来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今后能更好地学习语文。

(二)巩固字词,提高能力。

1、学生领读词语。

2、反义词词语填空,仿照词语拓展。

3、写本单元易错的生字。

设计意图:三年级是低年段向中年段过渡的时期,字词训练依然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我结合学生年龄和年级特点设计本环节,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展示交流,汇报成果。

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我们搜集并整理了不少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字、图片、实物,我们也听到了很多古代神话,看到了很多古代建筑和绘画,那么,谁想把你们小组了解的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向大家介绍展示一下? 设计意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单元总结课的一大靓点,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果得以展示,这样的教学设计会让学生更加喜爱语文这门学科。

在本节单元总结课中,我始终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导”促“精”,以“精”促学,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再次精益求精,从而更好地学会学习。课堂上能做到融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于一体。如回顾单元学习主题,在朗读、背诵中再次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在训练中深化,“能力”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课堂上,与学生一同复习了生字词,朗读、背诵了课文,将自己摘抄的好词好句读出来,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美,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作为教师,我力求在课堂上体现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力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尊重他们,让他们自选喜欢的段落、课文,自选同学组成小组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使课堂教学做到了环环相扣。

7.“单元整组教学”尝试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感悟

新课改中, 小学语文内容的编排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的“知识体系单元”变成了“文化主题单元”, 越来越与单元整组教学相匹配。这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这样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更科学、安排更合理。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较大的优势, 它是一种能够被低年级学生所接受的特殊学习方式, 它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等, 这也是与时代的发展想呼应的。我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单元整组教学”的探索实施, 积累了不少经验, 并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一、单元整组教学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进行单元整组教学时, 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整个板块进行重组, 使各板块之间的教学浑然一体, 形成围绕单元话题展开的系列教学活动, 以达到最优化。在单元整组教学导读阶段, 除了让学生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以外, 还为共同学习做了情绪铺垫, 积极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 扩大了语文学习的平台; 同时在进行单课或分块学习时, 老师精选的内容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感兴趣的内容, 这时候老师便要注意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通过精讲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 学生们便可以去选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这样可以逐渐地让课外积累更好地为课内学习进行服务。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 无论是精读还是选读内容都要求学生有所思、有所想, 并采取各种方式来互相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比如让学生将学习内容进行编排表演, 不仅会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而且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这样也有效地避免了有的学生滥竽充数、不懂装懂、蒙混过关现象的存在。总之, 通过单元整组教学的科学设计更加突出了教学重点与共通点,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质量。

二、单元整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

小学语文在进行单元教学时, 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单元导读, 采取导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媒介, 采取观看、聆听、试读、讨论等方式初步了解本单元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下来教师就要通过精心选择, 对单元内容进行分块或者分课进行精讲部分内容, 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 挑选剩下的内容就由学生通过自学、提问或者小组探究等方式来完成学习, 让学生由“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这一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单元整组教学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 老师要有一桶水”, 对于实施单元整组教学的老师来说, 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是不仅要求老师有渊博的知识, 而且更要求老师有科学的教法。所以在实施单元整组教学时, 老师们要掌握大量的资料, 并积极钻研教材探索教法。传统教学中我们在备课时大多以一篇课文为单位, 而进行单元备课的教师却很少有参考的案例, 所以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就是创新、实践、修改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创作灵感和探索精神不断地被激发出来。

四、单元整组教学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单元整组教学的实施, 会促使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这样就会让学生逐渐形成爱读书的习惯;在课堂教学和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之间, 学生们又会完成能力的迁移, 培养了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让学生逐渐养成爱思考的良好习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便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求教, 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从而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小学教材中,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而每个主题都是专家们经过深思熟虑进行编排的, 所选择的课文也都是精挑细选, 既有中国文化经典, 又与时俱进, 当我们将优秀的教材再次实施单元整组教学时, 让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 完成了由感知、体验到感悟的过程, 学校内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渗透, 再加之课外实践活动中的运用, 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使学生升华了认识、熏陶了情感、净化了言行, 形成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逐渐养成了终身受益的良好行为习惯。

五、单元整组教学需要进一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文化底蕴、审美情趣、道德品质、学习方式的融合。它是以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所以“单元整组教学”不是简单对单元内容进行 组合, 而是重在“整体把握”, 能够依据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 将课堂和其生活世界紧密焊接在一起, 实现教材的自然整合,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 它不仅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教学理念, 还包括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 最终才能较好地实现单元整组教学的实效性。在具备了专业的、智慧的教师之后, 还要注意探究因材施教, 避免加大良莠差距;注意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避免在儿童语言基本功阶段揠苗助长现象的出现;最后还要重视对家庭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都是我们在单元整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在我们教育者的不懈努力下, 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的光辉将会照亮整个课堂。

参考文献

[1]牟文娟, 刘飞.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 2012 (33) .

8.“单元整组教学”尝试 篇八

1.关于“单元整组教学”

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是教学目标。教师在单元教学中通常以独立的某一篇课文进行讲解,这样的课文独立学习形式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以“组”为单位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整合,教师要对当下的教材进行把握,将单元目标设计进行强化。

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单元组内课文社会中的主要目标,针对单元的目标也就是某一单元的教材进行整体的把握。避免在单元课文、口语交际和写作的教学中出现教学过程和目标不相符的情况。

单元整组教学不是对单元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组合那么简单,如果只是在单元学习前加上一个“整体感知”,在单元学习后增加设计一个“整体感悟”,单元学习中还是一篇篇相互脱离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没有真正体现“单元整组教学”的整合性思想,单元整组教学并不是独立的一节节课的堆积,而是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将所有文本根据不同单元的主体进行相应的整合。以下是“单元整组教学”的具体课堂实践分析。

2.“单元整组教学”课堂实践分析

在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学会看病》……整个单元的课文中,每一篇课文中比较重要的是人物的外貌描写,这一单元就以“外貌描写”为主题,在训练学生这一主题中,将4篇文章有效的结合为一个单元。

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关于一段母亲的外貌描写是这样的“母亲掏衣兜……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学生在阅读这部分文字时明白了手部描写也是外貌描写的一种。有的同学从别的角度上还提出了外貌描写并不一定是大量出现的。例如,一个眼神可能就是外貌描写,例如在梁晓声对母亲的疲惫状态的描写中——“褐色口罩……疲惫的眼睛吃惊……”《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后,对父亲的外貌进行了描写“他满脸布满灰尘……到处布满血迹”。学生可以体会到外貌描写除了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使用外,在文中抒情的环节使用外貌描写更能表达中心。

以上两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单元整组教学中每一篇的学习其实都和单元整组的中心相呼应,并且每一篇文章在外貌描写上的使用都各有特点。组内各文章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融合穿插的。

3.组内文章类比赏析策略

类比赏析策略是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体会各种文章中的语言表达,使自己的语言积累更加丰富。在类比赏析中主要涉及的赏析策略有同题和同类鉴赏。

3.1同题鉴赏

在鲁教版三年级上的第四单元中,有两篇文章都是描写的关于“鹅”的文章,第一篇主要采用比较法描写鹅的步态,第二篇主要是抓住鹅的比较细腻的动作来写。通过同类文章的不同描写手法让学生找到写作的不同点。同中求异是同题鉴赏的关键。

3.2同类鉴赏

同类鉴赏在第五单元中的两篇文章《松树》和《鲸》都是关于动物的,但是两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不同,可以采用同类鉴赏的策略,同类鉴赏策略的关键在于异中求同。

类别鉴赏策略在文章的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方面进行相应的对比。有利于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迁移和提升,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4.随文练习写作策略

在单元整组教学中,随文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把握整体的写作训练要点,有序的做到训练,很好的避免了学生习作的重复和随意。

例如,在对第一单元的课文进行学习中,采用随文练习写作的策略,重点加强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描写景物的关键在于:1.能体会对景物的特点并实现仔细的观察;2.景物描写有一定的顺序。

在整个单元中安排了许多的训练点,单元整组教学在单元整体上对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安排。

在《燕子》这一课中,主要训练的是第一点,有的学生在描写《美丽的中心广场》中关于“鸽子”的描写就可以了解学生学会了仔细的观察。

在《观潮》这节课中,主要训练了学生的第二个写作关键。

【结 语】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上美术教案《名字的魔术》及教学反思下一篇:车展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