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分析高考题(共8篇)
1.回归分析高考题 篇一
在高中化学中,计算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和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这类题目考查的形式既有直接的简单化学计算和间接的应用化学原理推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化学题题型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化学题题型分析一
化学计算中的4种常用方法
01.假设法
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具有某一条件,推得一个结论,将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对比,进行合理判断,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1.极端假设法
主要应用:(1)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把混合物看成由某组分构成的纯净物进行计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讨论。(2)判断可逆反应中某个量的关系。把可逆反应看作向左或向右进行到底的情况。(3)判断可逆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变化。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单一反应。(4)判断生成物的组成。把多个平行反应看作单一反应。
2.状态假设法
状态假设法是指在分析或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虚拟出能方便解题的中间状态,并以此为中介,实现由条件向结论转化的思维方法。该方法常在化学平衡的计算中使用。
3.过程假设法
过程假设法是指将复杂的变化过程假设为(或等效为)若干个简单的、便于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考虑等效状态的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解的方法。该方法在等效平衡的计算中使用概率非常高。
4.变向假设法
变向假设法指在解题时根据需要改变研究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进而迁移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02.关系式法
在多步反应中,关系式法可以把始态的反应物与终态的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表示出来,把多步计算简化成一步计算。正确书写关系式是用关系式法解化学计算题的前提。
1.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关系式
特点:在多步反应中,上一步反应的产物即是下一步反应的反应物。
2.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叠加找关系
适用于多步连续反应或循环反应。方法:将其中几个有关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适当变形(改变化学计量数),然后相加,消去中间产物,即得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03.差量法
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其解题步骤如下:
(1)分析题意:分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引起差值的原因。
(2)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分析差值与始态量或终态量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以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
(3)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量”与题中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比例关系,求出答案。
04.守恒法
“守恒法”利用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变来列式求解。它的优点是用宏观的统揽全局的方式列式,不去探求某些细枝末节,直接抓住其中特有的守恒关系,快速建立算式,简捷巧妙地解答题目。常用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
1.质量守恒
依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
2.电子得失守恒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的有关计算。
3.电荷守恒
依据: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不变(或在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负、正电荷总数相等)。
方法:首先要确定体系,并找出体系中阴、阳离子的种类,每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其物质的量;然后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列出计算式。
应用: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推断,也可用于有关量的计算。
高考化学题题型分析二
化学反应图像题的解题方法
01.离子反应图像
考查知识点:根据图像考查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分析溶液的成分、离子的共存与推断、计算反应物的量或由离子反应画出相应的图像等。
实质:离子反应图像问题,归根结底,考查的实质仍然是离子反应和离子共存问题。
1.离子反应图像
溶液中存在多种还原剂(或氧化剂),加入同一种氧化剂(或还原剂)时,必须按照“强者先行”的原则,考虑反应的先后顺序。只有当“强”的反应完后,“弱”的才能发生反应。
2.离子共存及离子计算图像
离子共存图像要谨防离子共存的陷阱,特别要注意一些隐含条件和隐性关系;离子计算的前提是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要注意物质间量的关系,遵循三大守恒原则和溶液电中性原则。
02.化学平衡图像
化学平衡图像是中学化学基础图像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把抽象的化学平衡理论形象直观地表述出来。化学平衡图像题是高考必考题型之一,根据图像坐标表示的意义,将常考的化学平衡图像分成如下三类。
1.量值-时间图像
图像中的纵、横轴分别代表物质的数量(如浓度、百分含量、转化率、产率等)与反应时间(过程),将可逆反应中物质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体现在图像中。
该类题解答时要明确曲线“走势”代表的意义,并由此确定反应进行的方向,再进一步确定改变的条件。千万要注意此类图像中可能出现的“交点”并不代表平衡点,只有某种量值不随时间改变时的点才是平衡点。
2.量值-条件图像
将物质或反应体系的某种量值与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中的某一种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图像中。解答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图像,找出相关量值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将图像中的这种对应关系与理论知识进行对照,分析其是否符合理论上推导出来的关系,最后确定答案。
3.量值-时间-条件图像
该类图像反映的是某一物质的量值(如浓度、转化率、产率、百分含量等)与一种或两种外界条件(温度、压强、催化剂)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其图像构成的特征是图像中有一表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的突变点(平衡点、最大值、最小值)。
解题思路:依建立平衡所需时间的长短→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时间短速率大)→确定影响反应速率的不同条件间的关系(反应速率大条件强)→再根据物质量值的变化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由此得出的移动方向应与由勒夏特列原理确定的方向一致。
03.电化学图像
近年高考中对电化学的考查出现了新的变化,以装置图为载体来考查电化学的相关知识,成为近年高考的新亮点。
1.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破-解关键:正、负极或阴、阳极的判断。
2.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互变
原电池与电解池可以相互转化,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制造二次电池。二次电池中,放电时是原电池,充电时是电解池,放电时的负极反应与充电时的阴极反应相反,放电时的正极反应与充电时的阳极反应相反。
高考化学题题型分析三
化学实验的创新探究
球形干燥管的创新使用
1.A装置为尾气吸收装置,用来防倒吸,原理类似于倒置在水中的漏斗。
2.B装置为简易的过滤器,可净化天然水。如果去掉上边两层,可用活性炭对液体中的色素进行吸附。
3.C装置是一微型反应器。该装置既可节约药品,又可防止污染。如铜丝在该装置中燃烧时,Cl2封闭在干燥管内,实验结束后剩余的Cl2不仅可以用水吸收,还可以观察CuCl2溶液的颜色。
4.D装置为一简易的启普发生器,可用于H2、CO2等的制取。
5.E装置起干燥、除杂或缓冲气流的作用。
02.仪器连接的创新与改进
1.仪器巧妙连接,取代启普发生器
(1)倒立漏斗式:这种装置可以增大气体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液吸收气体。当易溶性气体被吸收液吸收时,导管内压强减小,吸收液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的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烧杯中的液面,漏斗中的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吸收液倒吸。
(2)肚容式:当易溶于吸收液的气体被吸收液吸收后,导气管内压强减小,使吸收液倒吸进干燥管中,吸收液受自身重力的作用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吸收液倒吸。这种装置与倒立漏斗式的功能类似。
(3)蓄液式:当吸收液发生倒吸时,倒吸进来的吸收液被预先设置的蓄液装置贮存起来,以防止吸收液进入受热仪器或反应容器中。
(4)脱离式:因导管没有与液体接触,从而无法产生倒吸。
(5)液防式:通过改变试剂的方法达到防倒吸的目的。如吸收HCl时,HCl不溶于四氯化碳而无法倒吸,HCl从四氯化碳中逸出进入水中而溶解。
2.回归分析高考题 篇二
问题1过抛物线y2= 4x的焦点F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1, l2, 设l1与抛物线交于A, B两点, l2与抛物线交于D, E两点, 求的最小值.
同学们的解答思路如下:
焦点为F ( 1, 0) , 依题意, 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 设l1的斜率为k, 则l2的斜率为 -1/k, 方程分别为:
试图用“终点的坐标减去起点的坐标”, 第一次遇到了“思维的障碍” ( 课堂反映出来) : 由于x1, x4来自两条不同直线与抛物线的交点, 因而没有明显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在计算 ( x3- x1) ( x2- x4) 时出现了x1x4, x2x3, 也就不知何去何从了.
若能换一个角度, 考虑到两条直线都过焦点, 以此为桥梁, 问题就化为:
此处的运算可谓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 成了本题解答中第二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 学生的话) , 运算量大, 极易出错, 若注意到共线, 联系抛物线的定义, 化为:就使得运算极其简洁了.
联立方程, 用韦达定理是解决直线与二次曲线综合问题的基本方法, 但是长期的实践表明, 运算几乎成了制约学生解题思路顺利实施的“瓶颈”, 因而如何减少不必要的运算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问题2在直角坐标系x Oy中, 已知中心在原点, 离心率为1/2的椭圆E的一个焦点为圆C: x2+ y2- 4x + 2 = 0的圆心.
( 1) 求椭圆E的方程;
( 2) 设P是椭圆E上一点, 过P作两条斜率之积为1/2的直线l1, l2, 当直线l1, l2都与圆C相切时, 求点P的整点坐标 ( 坐标为整数) .
解 ( 1) 略.
笔者授课的两个班共117人, 批阅试卷发现大多同学都有这种“举措”, 但许多人陷入“繁杂的运算”而“难以自拔”, 真正过得了“运算关”的只有7人,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 因为直线l1, l2的斜率k1, k2同时满足方程 ( 1) 的变式:
可把k1, k2看作此方程的两根,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
, 联立椭圆 方程易得5x20-8x0- 36 = 0.
这样整体考虑, 就可以跳出“无边的苦海”, 顿觉“回头是岸”了, 也就达到了王国维“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做学问的最高境界了!
问题3动点M到定直线l: x = - 3的距离与它到定点F ( 2, 0) 的距离的差为1, 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
这是我校一次阶段性考试题, 许多同学能够从常规思维入手, 设点M的坐标为 ( x, y) , 列出方程:
但是在化简方程时出现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
之一: 直接平方, 半途而废 ( 试卷中反映的情况) . 原因是没信心、没毅力 ( 学生的试卷总结中这样说) 继续化简.
之二: 给| x + 3 |去绝对值符号后分类讨论, 运算简单了 ( 只需移项一次, 平方一次) , 在得出正确的解y2= 8x的同时, 对于增根y2= 12x + 12没有验证意识 ( 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形) .
之三: 把移项, 平方, 再把有理项移到一边, 另一边只剩一个无理项, 再平方 ( 学生在总结中说想到了教材中椭圆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化简过程) 得到: y4-20xy2+ 96x2+ 96x - 12y2= 0, 许多人仍然“难以收场”.
事实上, 只需分解因式即可得出y2= 8x或y2= 12x +12, 再取一个特殊点 ( - 1, 0 ) 验证, 此点到定直线l: x = - 3的距离与它到定点F ( 2, 0) 的距离的差为 - 1, 即舍去
当然, 只有能够联想到解无理方程时, 两边同时平方可能会产生增根, 通过类比才具备有这种意识迁移能力, 进一步去这样做, 在考试中, 还必须有大量的时间保障.
之四: 只有少数学生通过画图分析M点在直线l的右侧, 合理去掉了绝对值符号, 得出问题恰当的解.
其实, 若能注意到M点在直线l的右侧, 联想到抛物线的定义, 把直线l向右平移1个单位, 得到直线l1: x = - 2, 此时动点M到定直线l1与定点F ( 2, 0) 的距离相等, 动点M的轨迹是以F为焦点, l1为准线的抛物线, 即刻得到方程, 精妙至极!
问题4过抛物线y2= 4ax ( a > 0) 上位于x轴上方, 横坐标为a的点A作两条倾斜角互补的直线, 与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分别为B, C. 求证: 直线BC的斜率为定值.
证明A点的坐标是 ( a, 2a) , 设AB的方程是y - 2a =k ( x - a) ( k为斜率) .
代入抛物线方程得: ky2- 4ay + 4a2 ( 2 - k) = 0.
由于2a是其一根, 易得yB=2a ( 2 - k) /k, 以 - k代k得yC=2a ( 2 + k) /- k.
( 受到问题1的启发, 不必再将直线AC与抛物线的方程联立了. )
3.一道高考题的得失分析 篇三
一、得失情况
本大题包括文言文翻译、古代诗歌赏析和名篇名句默写三方面内容,3个小题,共18分。笔者利用阅卷之便,随机抽取了120份高考试卷进行调查分析,抽样统计如下:
二、试题分析
从表中看出: 这一大题的得分都比较好,下面就各小题做仔细分析。
(一)第15小题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涉及文言文阅读的综合知识。所给的两个句子比较浅显,句式并无特殊之处,考生结合语境就很容易理解句意,从而推断出关键词语的意思。在抽取的试卷当中,得高分的考生固然不少,但是仍有部分考生仅得2分。这部分考生答题出现的错误主要有三点:
1.关键词语理解有误。该题的判分标准是,句子译通各给2分,“比境”“贸籴”“穷泽”“居止”等关键词语翻译准确各给1分。一部分考生的失分原因就在对这几个词语理解上出错,比如将“穷泽”译成“很穷的地方”(约占50%),将“贸籴”译成“运送”,更离奇的是将“贸籴粮食”译成“进行交易的粮食中常有老鼠屎”。此外,较突出的毛病是把(2)句中表示“靠近(他)”或“接近(他)”意思的“就”理解为现代汉语作连词的“就”。其实,这些词语在高中阶段都接触过,如“穷乡僻壤”“粜米籴粮”“籴就师学艺”等,只要联系起来再与语境对照便不难理解。
2.直译意识不强。对中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要求是尽量做到直译,不能直译的才辅之意译。但是有的考生似乎不了解这一要求,只对句子进行意译,甚至只说说文句的大概意思,或者只与句意沾一点边。例如把第一句译成“不产粮食,而出产珠宝,与商人交换,来换取粮食”。又如把第二句译成“归隐后,自己亲自耕种,邻县的老百姓为其精神感动,迁到这个地方的就有一百多家”。这样的译文一般都要扣掉1-2分。
3.译文表意不明。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首先要做到 “信”与“达”。而少数考生或因理解不准,或因拙于表述,出现了译文语言不通、表意不明的毛病,甚至让人不知所云。例如第一句有的人翻译为“……与有粮食的人交往,就是一般的小商贩,相互交易也能买到粮食”,有的翻译为“孟尝不收农民的东西,而自己出海干活,与人交涉,商货流通,粮食可以通运”,还有的翻译为“郡中不生产粮食,而郡中人出海与商人贩卖珠宝,还向外贩卖粮食”。又如第二句,有的翻译成“……邻县的农民把孟尝作榜样,看见他的品德高洁,学习他的人有百家以上”。这些不着边际、令人费解的译文,严格地讲是要被判零分的。
(二)第16小题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古诗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鉴赏评价的能力。所提供的古诗《秋思》句意无难懂之处,设置的问题容易把握,且有王安石评论的提示,所以考生答题的得分率最高,但是,试卷中还是暴露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错解题干。具体表现在三点:
一是未弄清“细节”的含义。所谓细节,指的是人物动态、情貌的细微处。诗中描写的中心事件是写家书,在这一中心事件中作为细节来描写的是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相当一部分考生答细节为“写家书”,结果被扣去1分。还有的考生“细节”的概念更模糊,回答说“细节是生活中的思乡之情”“细节是对家人的思念”“写作者身在外地思乡的细节”。
二是未看清“哪个”一词。有的考生的答案是:“细节有秋风、家书、行人、洛阳城……”“通过‘洛阳城中的秋风’‘想到重重的书意’‘恐怕匆忙说不尽’‘临出发时又打开来阅读’等告示平常细节”。把题干中“哪个”与“哪些”混为一谈了。
三是未注意两问,题目有两个问题,判分标准是答一问给3分,而有的考生笼统作答,无意中只答一问,丢了另一问。比如这样一种解答:“作者借给家里写一封家书而引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他想给家里写家书,但是又有很多话要说,一时又不知从何说起,在带信人要走之时,又把那封家书打开了。”拉拉杂杂说了一大通,也只是答了“细节”,未指出表达的“情感”。
2.错解文本。诗题是“秋思”,内容写的又是“作家书”,分明表达思乡思亲之情。可是,有的考生盯住了“秋”,于是随意解答道:“表达出作者对秋的盼望 ,依依不舍又开始新的季节,思念着秋季,‘秋’是收获的季节。”而写到秋天里的风,通过对秋风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秋天的倦(眷)恋之情。”更有甚者,有的考生瞄上了“行人”,于是无端地把全诗理解为送别:“写了友人分别时的一些肺腑之话,难以一时说尽,而这时友人又要踏上行路了。表达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友情。”还有的考生思维怪异,所答与诗文内容完全挂不上号:“表达作者寒窗苦读的辛苦,以及盼望展示其才能的艰辛执著。”“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观察细致入微,对过去读书时的向往,使作者感到一种孤独、寂寞。”如此解读,自然要被判零分。
(三)第17小题
本题意在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背诵与默写。可能考虑到上一年题目偏难考生得零分的很多,04年的命题明显降低了难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中学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礼记·学记》中的句子虽出自教材外,但是人们常引用的。可是,从抽样看,这仍然是失分最严重的一道题,理科有50%的考生得分在2分以下,文科竟有70%的考生得分在2分以下。主要错误有三方面:
1.添漏错讹。把“三国周郎赤壁”的“郎”写成“朗”的相当普遍,把“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照”写成“送”的也不乏其例。添漏的现象更为严重,例如在⑵⑶句横线上填“天涯明月何时还”“明月何时照我渡”“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数千古流风人物”“千古风流(英雄)”“周郎赤壁,乱石穿空”“小乔周郎赤壁”。
2.胡乱“移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要求补出“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而有些考生却补出“古道西风瘦马”“卷起千堆雪”“小娇(乔)初嫁了”“望断天涯路”等。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后一句补成了古诗“大串调”,填“万紫千红总是春”“停泊(车)坐爱枫林晚”“疑似(是)银河落九天”“渚清沙白鸟飞回”“不尽长江滚滚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令人啼笑皆非。
3.自编“新词”。如有的考生在“教然后知困”前填“学然后知难”“学然后知易”等,在“春风又绿江南岸”后填“孤帆送别一叶舟”“又是一年好春景”“各岸桃花遍地开”等,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后填“北燕南飞”等,在“故垒西边,人道是”后填“古风西紧”等。
4.高考数学压轴题分析方法 篇四
近几年数学高考压轴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是对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的考查。数学高考压轴题,已经由单纯的知识叠加型转化为知识、方法、能力综合型,尤其是创新能力型试题。压轴题是高考试题的精华部分,具有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多、能力要求高、突显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以及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特点。
2、高观点性,与高等数学知识接轨。
所谓高观点题,是指与高等数学相联系的一些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或以高等数学知识为背景,或体现高等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推理方法。由于高考的选拔功能,这类题往往倍受命题者青睐。近年来的考题中,出现了不少背景新、设问巧的高观点题,成为高考题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3、交汇性,强调各个数学分支的交汇。
高考数学命题,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试题,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能力的考查,是近年来高考试题的特色。高考数学压轴题讲究各个数学分支的综合与交汇,有利于加强对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
4、结论或条件比较新颖
在这类试题往往内涵丰富,立意新颖,表述脱俗,背景鲜活,设问独特,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高考数学解答题的解题技巧
珍惜题目中给你的条件。数学题目中的条件都是不多也不少的,一道给出的题目,不会有用不到的条件,而另一方面,你要相信给出的条件一定是可以做到正确答案的。所以,解题时,一切都从题目条件出发,只有这样,一切才都有可能。
在数学家波利亚的四个解题步骤中,第一步审题格外重要,审题步骤中,又有这样一个技巧:当你对整道题目没有思路时:步骤(1)将题目条件推导出“新条件”,步骤(2)将题目结论推导到“新结论”.
步骤(1)就是不要理会题目中你不理解的部分,只要你根据题目条件把能做的先做出来,能推导的先推导出来,从而得到“新条件”。步骤(2)就是想要得到 题目的结论,我需要先得到什么结论,这就是所谓的“新结论”。然后在“新条件”与“新结论”之间再寻找关系。一道难题,难就难在题目条件与结论的关系难以 建立,而你自己推出的“新条件”与“新结论”之间的关系往往比原题更容易建立,这也意味着解出题目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5.回归分析高考题 篇五
历史主观题基本都以材料为依托,从某一角度为切入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问题的设置跨度很大,有时是对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考查,有时是对中国或世界近现代历史的考查,也有时综合考查古今中外的同一历史知识。但不管考哪部分历史,问题的设置大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概括、分析类;
二、评价类;
三、启示、认识类。
无论是应对哪一种类型的问题,首先得教会并让学生熟悉掌握解题的关键:
审题——中心词(作答点)+范围(材料、所学知识)+限定词(时空、中心内容)+分值(作答点数)。
为了帮助学生能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更简单有效地掌握解题技能,立足于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答规律,我归纳出相关的答题公式,通过相关试题的讲练与引导,争取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进而提升学生的答题技能。
一、概括、分析类
(一)“依据材料概括类”公式:立足分值和材料数量,概括段意(关注段头或段尾)例:【材料一】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6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6分)分析:①分值:6分
作答点数:
3、4或6点 ②材料:一段
归纳句意(3句)
③参考答案: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性减弱;(2分)通过联合,摆脱超级大国政治附庸的地位;(2分)通过联合,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原因类”公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提醒:具体分析依据题干和课文)例:【材料二】
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2)简要说明“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4分)
分析:回归课文——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二课的相关内容 只有经济和政治方面 参考答案:①经济方面: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2分)②政治方面:随着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提醒:“背景类”公式:原因+目的+条件
(三)“影响类”公式:性质(实质或地位)、积极(对内、对外)、消极(不足或局限性)例:【材料二】
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材料三】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4分)
分析:回归课文,单项分析(积极方面)参考答案:①地位: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
②对内积极影响: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③对外积极影响: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1分)罗马法的影响还涉及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都受罗马法的影响。(1分)罗马法中蕴含的公民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1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比较类”公式: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异同 1.比较方面:背景、目的、方式、结果、影响 2.不同点:锁定一方,逆向思维。
3.作答思维:①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②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③比较需分开层次。首先,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其次,将基础内容进行比较后,应再跃上一个层次,找到更根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找根本、抓本质、看趋势)。④具体作答要求。A.最后作答时取舍比较点 B.先明确比较点,再作简要说明 例:材料一“黑船事件”:1853年培理船队叩关,日本开国。如图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国时局图 康有为图 请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面临民族危机,民族矛盾日益激化。(2分)
(2)这两次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2分)分别对两国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参考答案:结果: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2分)。
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逐渐成为亚洲强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3分)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分)
二、评价类:
(一)评价“史实、事件、概念、名词”:
1.分析思维:辨证思维
2.作答思路:性质(实质)+特征(地位)+影响+启示(提醒:立足于课文)例:中国古代孔子的“仁”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有很大的差异。试比较孔子“仁”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人”的基本含义的不同(8分),并做对比评价(5分)。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孔子“仁”
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人”基本不同(6分)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的社会性。(3分)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3分)评价(5分)
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在维护封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但也禁锢了个性的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3分)
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个性得到解放,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个人欲望也膨胀。(2分)
(二)评价“观点(主张)”:
1.立足点:课文 2.作答思路:表态+论据+总结(回应论点)3.作答心态:史论结合,有始有终(总分总);自圆其说。
例:材料一:1956年12月,毛泽东指出:“上海的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材料二: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
材料三: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
(3)有人说,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主是的世纪5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延续和发展,你同意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参考答案:表态:不同意。(1分)
理由: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和私营工商业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1分)今天的私营工商业者是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发展的产物。(1分)总结:所以,我不同意上述观点。(1分)
三、启示类(通常用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为提示语)
(一)立足点:现象或问题出现的原因、教训(回归课文)
(二)表述方向:正面(逆向思维)
(三)作答心态:提出今后应该怎样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避免什么,尽量少走弯路。
例1: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最近连续几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国家更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将其列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种改变给今天留下了怎样的启示?(4分)参考答案:
变化:由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2分)启示:国家经济(农业)政策的制定要认清国情;尊重客观规律;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国家稳定。(2分)例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苏中是怎样“求同存异”,联合反抗法西斯侵略的?(6分)并谈谈你的认识。(3分)参考答案:
反抗:四大盟国:(1)政治上互相协商。召开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2分)
(2)经济上互相支援。提高了盟军的作战能力。(2分)
(3)军事上互相配合。中国战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2分)
认识: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可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人类的挑战,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地球。(3分)
6.浙江省生物高考题分析与备考启示 篇六
生物组曾吉
2011高考大幕已落,分晓已见,而余波尚涌,烟尘未散,或论功行赏,或论责思过,正当其时。我本来未必有不得不诉说的教训,也未必有可供他人借鉴的经验,但应学校要求,故也作回眸状,顾盼来路,挑拣翻索,以冀察明前因后果,提炼一二有价值者。
一、浙江省三年自主命题生物高考试题命题思路初探
2011年是浙江省生物自主命题的第三年,其题型采用6+3形式,即6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其中一道是填空题,往往以科学实验或实践为背景,然后考查学生实验结果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第二道是实验设计题,考查学生针对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第三道是遗传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孟德尔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对比即可发现这三年的命题思路是基本不变的,那就是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对图表的信息转换提取能力,注重考查生物学知识在实践生产中的应用,注重考查浙科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变动之处。1 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
浙江省试题的知识点分布相对集中和稳定,在考虑试题的涵盖度同时,十分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必考的知识块是遗传、代谢、调节、生物工程、生态,较少考查的是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包括细胞的结构及生命历程)间或涉及,进化基本不考。知识块在题目中的大致分布是生物工程出两道选择题,生态出一道选择题,免疫出一道选择题。另两道选择题依年份而定。09年是代谢(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一道,结构基础(细胞膜)一道;10年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一道,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冲动传导)一道;11年是代谢(光合作用)一道,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动作电位)一道。遗传题是压轴题。填空题与实验题的识点分布也依年份而定,09年填空题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赤霉素),实验题是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降血压);10年填空题是代谢(光合作用),实验题也是代谢(红细胞的渗透作用);11年填空题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顶端优势),实验题是结构基础(Y物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综合可知代谢与调节两个知识块的题目形式是轮换的,代谢出选择题,则调节出非选择题,代谢出非选择题,则调节出选择题。遗传肯定是非选择题,生物工程、生态、免疫都是出选择题。结构基础间年出现,选择题非选择题都可能。
每一知识块所考查知识点也是重点突出。代谢章节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生物工程中基因工程年年考,克隆技术09与10年有考,11年以胚胎工程取代。动物生命活动调节里动作电位连续两年出现在选择题里。生态选择题基本考查种群特征及数量变化。遗传题年年考查遗传图解。2 注重对图表的考查
生物题目的信息可以用文字表示,也可以用结构示意图、曲线图、柱形图及表格形式表现,且图表形式更直观更生动,在实践中应用更多。能够提取图表中的信息,并且对不同形式的信息进行转换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生物学素养。浙江省的高考题很好的贯彻了这一思想。09年选择题第5题出现结构示意图,第6题与最后的遗传题(31题)都出现柱形图,30题两部分(填空题和实验题)都考曲线图,一考识图,一考画图。10年第3题是曲线图,5、6题是结构示意图,29题Ⅰ部分(填空题)是曲线图,Ⅱ部分(实验题)来自书上的结构示意图,并且要求绘制表格;30题(遗传题)出现表格。11年第2题出现流程图,第3题是曲线图,第5题出现表格,30题(填空题)是曲线图,32题(遗传题)出现家系图。综合而言,选择题中,生态一般以曲线图或柱形图或表格形式提供信息;动作电位通常也以曲线图形式出题;填空题基本上都会有曲线图;实验题则往往要求以图表形式来呈现实验结果;遗传题的杂交实验结果在题干中可以用柱形图、表格、家系图等形式呈现。注重考查生物学知识的应用
生物学知识与人类的生活与生产都密切相关,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应用科学。高考题在这方面体现得非常明显,在此不做过多论述。总而言之,凡是与实践生产联系紧密的知识点,都是高考的热点。而高考题也通常以实践或实验形式出现。注重考查浙科版教材的不同之处
浙科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还是有相当细节处的不同,浙江省自主命题以来,为维护浙科版教材的权威性,浙科版教材中的亮点之处也是浙江省高考的热门之处。如免疫一章,浙科版对于免疫预防论述较多,10年和11年连续考到免疫预防,10年考主动免疫,11年考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区别。代谢中讲渗透作用时,浙科版涉及到了动物细胞的渗透作用,10年高考以此为背景出了实验题。10年选择题第5题的结构示意图同样来自于教材。11年第31题的第3小题,所填内容也来自浙科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说法稍有区别,比如问RNA全长4500个碱基,翻译成的蛋白质仅167个氨基酸,说明什么?按人教版的说法应该是RNA中含有内含子,以及起始密码之前与终止密码之后还存在不翻译的碱基序列,但标准答案是RNA需要加工才能翻译,这句话就来自
浙科版教材。
二、2011年生物高考试题的新动向
如上分析,浙江省自主命题三年的生物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是大致相同的,试卷整体面貌和试题特点基本无二,如阅读量与书写量都不多,每一题所考知识点相对单一和明确,不考复合选择题,难度值比较稳定。但2011年的高考试题在前两年的基础上仍有所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生物工程知识块考了胚胎工程,取代前两年的克隆技术;生态知识块考了存活曲线,这在新版教学指导意见中是不作要求的,老版指导意见则作为发展要求,命题时仍按老版要求进行考查;实验题前两年考验证实验,今年考探究实验,前两年主要考实验步骤或思路的设计,今年是给定方案问实验目的;遗传题前两年都以基因工程育种为背景,然后运用杂交实验方法选育新品种,今年则考家系图,并且今年遗传题中遗传分子基础章节内容比重有所增加。
参照过往,展望明年高考,可以预测其基本命题思路应该不会有大的变动,主干知识依然不会避免重复。至于细节变动之处则要参照更多信息方可预估。
三、考后反思所得的备考启示
纵览浙江省生物高考自主命题试卷,回望本届两年的生物教学历程,有以下的一些心得体会。1 要处理好平常考试和高考的关系
生物的高考周期是两年,相比其他学科是较短的,但依然是一个长跑过程,除开高考外,肯定会有一些阶段性的考试存在。高考与阶段性考试的关系是既统一又有对立之处的。统一之处是高考如同最后的大决战,阶段性考试是局部战争,局部战争是为最后的决战创造条件打下基础的。没有平时考试的出彩,要想取得高考的胜利,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但与决战和局部战争不同的是,高考与平时考试的目标未必重合。囿于生物高考试卷的题量和分值,其涵盖度是较小的,其考查的知识点是十分有限的,高考结束后考生每每发出感叹,早知道学这么多干什么。而平时考试分值大,题量多,知识涵盖广,所考查的更琐碎更细微。如何处理好平时考试与高考的关系,是每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首先我们的大目标肯定是高考的成功,为此我们不应该斤斤计较于一城一池的得失,但又必须积平时的小胜为高考的大胜。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对不同的考试都有所研究,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阶段考试如市统考、会考、模拟考等,对这些考试也应该细致研究,作出相应部署,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取得阶段性胜利。如果我们眼中只有高考,没有这些平时考试,在阶段性考试中屡屡失利,然后以预期的高考胜利做自我安慰,就算教师有把握,学生也会逐渐丧失信心,并对该学科失去兴趣,最后要挽回也会有回天乏术之感。但如果教师一味追求平时考试的高分,而没有对于高考的整体掌握和前瞻,那也会迷失在各项考试之中,疲于应付。因此,教师一开始接触学生,就既要有短期的目标,也要有长期的规划,目标要一个一个的达成,而总的方向时刻要老师去把握。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要通过学才能起作用。一味强调教师如何教,没有学生的内化过程,显然学生是会糊涂的。但忽视甚至放弃教师在复习中的主导地位,教师不给予有效指导,不给予适当讲解,往往使学生把握不住重点,甚至走向复习的误区,进而导致复习效果不佳。学生当然要有适当的自主学习时间,但绝不意味着老师在复习时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绝大部分学生对于《考试大纲》是不了解的,对于知识目标是不清楚的,复习时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需要更科学地把握平衡。要处理好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的关系
上文提到浙江生物高考试题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每年高考的题型不变,主要知识点也相对集中和稳定,但也会稍加变化。如何处理主干知识与非主干知识的关系,也是需要研究的课题。主干知识毫无疑问要钻研透彻,非主干知识则比较难办。不钻研吧,也可能考到,而且一旦考到其深度和难度并不会比主干知识降低。细细钻研吧,又会迷失重点,而且知识面铺陈过度,相当于阵线拉得太长,反而难以有所突破。我觉得这就与处理平常考试与高考的关系一样,非主干知识要在平常考试中落实突破,而越接近高考就要越收拢。而哪些是最主干最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教师自己研究把握,以及收集各方面信息综合考量总结。
其实即便是主干知识,其考查的形式和角度也会有变化,全面总结起来也是篇幅很长的,如何处理也颇费思量,不归纳进来吧,怕学生遇到不会做,全面归纳吧,怕学生掌握不了。以上这些都好比撒网捕鱼,高考试题就是我们要捕捉到的鱼,平时的学习就是在织网和撒网。理论上网越大捉到鱼的概率也越大。但问题是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你不可能织一张与海一样大的网,即便可以,也不可能拉得动。我们只能织一张学生能拉得动的网,而网越小,学生越容易拉动。网到底多大合适呢?我觉得既要尽可能大,也要尽可能小。比如一轮复习时网不妨大点,但最后要有所舍弃,即便有漏网之鱼也在所不惜。对于主干知识各种题型要有所总结归纳,但也要提炼最
基本的方法和规律。如实验题,从目的到假设,再到原理、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结果分析、结论,无一不可考查,而其类型又可分为探究实验、验证实验、模拟实验等,结果的表现形式又可以是文字或图表等,这些都应该系统予以归纳总结,但也必须提炼到实验题的基本原则、思路和方法,否则是见小不见大。很多参考资料将实验题进行很多分类,仿佛分类越多越详尽越好,其实不然。分类务在涵括,如果能以最简练形式囊括最多内容,何乐不为?再如遗传题,可以划分的类型也很多,大致可分为遗传推断、遗传实验、遗传育种三类,每类又可细分为多个小类。然而总结其基本思路和方法,最紧要的无非是孟德尔的“假设—推理”方法以及遗传图解方法。总之,教师既要对每个专题每个知识块作细致分析归纳,也要作提炼总结。针对每个专题都能分析出其考查频率、考查形式、可变角度,然后总结方法,做到心中有数,自然能收放自如,给学生以有效和准确的指导。这样才能既大胆预测,又做多手准备。要关注浙科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不同
7.回归分析高考题 篇七
一、近五年高考电学实验题的内容及要求
1. 江苏高考物理自独立命题以来, 一直是一道电学一力学实验的命题形式。第10题 (8分) 、第11题 (10分) , 近五年来只有2011年电学实验放在第11题, 其他几年都是放在第10题。实验题的题型丰富, 设问方式灵活, 不仅考查器材的选择, 电路原理图的绘制、电学实验图的连接、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步骤、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图像的绘制、电路故障的判断及误差分析, 而且考查在理解的基础上, 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 应用这样的实验知识设计或解决较新的实验情境。
2. 具体实验内容及要求的分析如下表:
二、高考物理电学实验题的特点
1. 实验基本技能几乎每年必考。
例如, 2009年的游标卡尺的读数, 2010年的变阻箱的调节, 2012年的多用电表调零, 2013年的实验结束时电池两端导线的拆除。
2. 电路图的呈现用于实物图的方式。
2009到2013年, 有四次出现电路原理图, 其中三次是以实物图的形式呈现。这是一种命题的趋势。实物图让学生体会到了实验的亲切感和真实感。
3. 通过学生实验的延伸与拓展, 突出了对学生的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例如2009年考了“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2010年考了“伏—阻”法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012年“黑箱电路分析判断”这类题目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能把不同层次的考生区分开来。
4. 注重用数学图像的方法处理物理实验数据, 这是常规意义实验能力考查的一种, 是对考生合理并灵活地运用数学图像诠释物理规律和物理意义的挑战。2010、2011、2013年都有所考查, 但是侧重有所不同。2013年的图像处理看起来简单, 但是实用性很强。这是高中物理实验考查的一个新趋势, 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强调“物理的主导性”和“数学的工具性”的辩证关系。
三、对物理电学实验复习的建议
1. 研读课程标准, 深入钻研, 领会课标精神。
重视实验基本功的训练, 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物理实验基本功是指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实验基本功的训练主要是在高一阶段, 教师要充分重视课本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要求的分组实验一定要做。进入高二选修系列的学习, 如电学, 这时不能为了赶教学进度或是拓展选修内容而忽视实验。虽然高考实验的情景很新颖, 但实验试题中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要求仍然立足于课本实验。以课本学生实验为原型, 在实验器材、实验步骤题、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拓展、延伸、变化, 使电学实验试题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 使试题充满新意。
2. 重视对考纲规定学生实验的复习和实验的拓展复习。
高考的实验题虽是“纸上谈兵”, 但在命题时总希望把“做过实验的”和“没有做过实验的”有所区分, 同时, 不亲自做一做, 很难发现问题, 很难真正理解问题。老师应当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一看, 摸一摸, 想一想, 做一做”, 增强感性认识, 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 重视复习中的归类训练。
比如就实验数据的处理。2010、2011、2013年的数据处理图是曲线, 如果在高三复习中都用的是理想模型, 作出来的都是线性图像, 那么学生作图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我们在做实验时总会有一些引起误差的因素存在, 可能导致本该是线性的图像曲线化。我们要引导学生将真实的图像作出来, 再分析出现异化图像的原因所在。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应对新的实验问题的能力。
8.高考数学填空题命题技术分析 篇八
[关键词]高考数学 填空题 试题命题 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21
一、前言
在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新时期,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如今先进教育发展的需要.高考数学试题的命题技术也进行了改革.我国高考数学试题命题技术的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大约可概括为:知识点概括范围广、起点低、坡度缓,难度适中,分题层次明显,区分度高等.尤其是填空题,无论是题目的形式结构还是解题技巧,都要以基础知识作为主要的考核部分.根据这些改革方向和高考数学填空题试题命题技术的发展要求,不难看出现时我国高中数学填空题试题命题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二、高中数学填空题命题技术现状
部分教师尚未能从“应试教学”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只重视最终成绩,却未真正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教材知识.所以大部分教师在命题的时候,并不理解填空题的真正作用.考试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死记硬背,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如何灵活运用高中数学知识.如果教师在填空题命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命题的作用,那么只会让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下降.其次,教师的填空题命题技术过低,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在命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填空题命题的目标、重点和难点等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准备和度量,不盲目、随意对待命题工作,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系统归纳知识和运用知识.
三、高考数学填空题解题规律
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习的解题思路,在命题时可以采用单一的解题方式作为解开题目的途径,也可以采用多种解题规律进行叠加,提高学生思考的层次和拓展思维空间.不少学生因为各种因素无法合理安排考试做题的时间而导致总分偏低.为此,教师在命题时要谨记填空题是高考数学试题中的第二大题,难度不宜过高,避免影响考生合理安排考试时间.下面三个是我国高考考生在数学考试中常用的解题规律.
1.直接推演法.
顾名思义,直接推演法就是从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各种数学公式、法则以及定理等进行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和运算,是一种较为传统且简单的解题方法.
2.验证法.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可以把各个选项带入到题目中去进行验算,验证选项是不是正确答案,这个解题方法也可以成为代入法.一般来说,定量命题大多都可以利用这个解题方法解决.
3.分析法.对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和结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判断,计算和选择最终的正确答案,这就是分析法.
四、高考数学填空题命题原则
教师在命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填空题的命题原则,能够有效提高命题的质量,不断增强自身的命题技术水平.目前我国高考数学填空题的命题原则可以分为以下几项.
1.科学性、人文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确保试题在知识点方面准确无误,在语言表达上简单、易懂,学生在读题时没有歧义.如果是填图题或者填表题,图文要相符.而人文性是指在命题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题目的难度不能够过高或者过低,在整体的构思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并结合当时社会的人文性题材,让学生能够重视高中数学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充分体现出高考试题的育人作用.这两种性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同时体现这两种性质,高考数学填空题试题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够大大提高.
2.基础性、现实性.
高考是为了考查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所以在命题时要充分突出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评价.其次就是题目要源自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3.稳定性、创新性.
在高考命题的时候,教师要从高中数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参考以往的高考数学填空题,在难度、结构等方面应该与往年的高考题目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也要进行创新,融入新鲜的因素,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不感到烦闷.
在高考数学填空题命题的过程中,往往要求灵活多变,避免出现题目超纲的情况发生,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高考数学填空题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思林.翁凯庆.高考数学命题“能力立意”的问题与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2013(4).
[2]朱亚丽.基于高等数学背景下的高考数学试题命题方法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1.
[3]张艳娜.中学数学填空题命题技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回归分析高考题】推荐阅读:
回归分析经济10-07
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06-22
让作文回归生活06-16
线性回归方程教案08-03
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心得体会_关于澳门回归20周年感想09-01
明珠回归教学设计08-25
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10-07
匆匆的回归和逃离论文07-24
2024年高考政治复习分析题得高分的技巧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