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算除法教学课件

2024-06-30

口算除法教学课件(精选9篇)

1.口算除法教学课件 篇一

《口算除法》是一节计算课,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进行教学,口算除法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实践,个人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两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教学反思《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2.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80÷20,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120个气球,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习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值得反思的地方

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一堂课下来,怎样把情境串起来,让环节间的过度自然?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2.口算除法教学课件 篇二

一、计数器在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中的运用

(一) 生活引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6 页主题图:坐碰碰车每人20 元, 3 人需要多少钱?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20×3。很多学生都知道答案等于60, 这时教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引出学生的各种想法。

从生活中引入学习内容, 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 尤其是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0×3 的积是60, 部分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因为2×3=6, 所以20×3=60, 在算法上确实如此计算, 但是隐藏在这个背后的算理是什么?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二) 半抽象:计数器

大部分学生都是因为2×3=6, 所以20×3=60。提出疑问:2×3=6 与20×3=60 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借助计数器演示:20 在计数器上是表示2 个十, 2个十乘3 是6 个十, 就是60。

在算式上看到的是20×3, 而在计数器上看到的是2×3, 因为计数器上有数位, 学生很清楚地理解了20 表示2 个十, 2 个十乘3 是6 个十, 就是60。计数器将2×3=6 和20×3=60 串联起来, 沟通了算法和算理, 不仅知其然, 更是知其所以然。

(三) 迁移:从整十数迁移到整百、整千、整万数……

计数器上的这些珠子可以用哪道乘法算式来表示呢?出示下图, 列式并说算理:200 在计数器是表示2 个百, 2 个百乘3 是6 个百, 等等。从20 迁移到200、2000、20000, 数字变了, 算理也随着计数器上珠子的位置变化而变化, 从几个十到几个百, 再到几个千乘3。

(四) 抽象

观察这四个计数器及乘法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算式不同, 但是在计数器上珠子的数量是一样, 都是2 颗珠子, 都是可以用2×3=6 来思考。如下图。

(五) 概括

如果把2×3=6 换成2×4=8, 那么可以写成哪些一个数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

如果换成是3×3=9呢?

观察这三组算式, 一个因数是整十、整百、整千数,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 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全都可以转化成表内乘法。为什么可以这么算?因为可以把整十、整百、整千数看成是几个十、几个百或者几个千乘一位数。

至此, 从生活中的数学计算, 到计数器上的计算, 再到纯符号的运算, 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 更明白了算理, 从操作水平开始, 通过计数器这一载体, 发展到符号水平, 完成了数学化的过程。

二、计数器在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中的运用

(一) 生活引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1 页例1:把60 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 人, 每人得到多少张?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是60÷3, 问学生是怎么计算的, 很多学生都说是因为6÷3=2, 所以60÷3=20, 再追问为什么可以这么计算呢?就回答不了了。其实这是引导学生发现算法背后的算理。没有算理的支撑, 算法是单薄的, 必须让学生明白6÷3=2 和60÷3=20 之间的关系。

(二) 半抽象:计数器

将60÷3=20 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是怎样的呢?请看下图, 计数器将60 转化成了6 个十, 学生发现60÷3=20 就是6 个十除以3 等于2 个十, 就是20。在计算的过程中深刻领会了算理, 再去计算其他题目时, 就会调用头脑中计数器这个表象, 快速地实现从生活数学到符号数学的转化。

(三) 迁移:移动珠子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如果将计数器上的珠子从十位移动到百位, 你得到的是哪道除法算式?如果移动到千位呢?万位呢?学生根据计数器上珠子在不同的位置列出不同的除法算式。

(四) 抽象

根据计数器上的珠子, 分别写出下列算式, 再进行抽象:这些算式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可以转换成6÷3=2 来计算。

(五) 概括

变换数字, 又可以写成哪些算式?然后观察这些算式, 进行思考: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被除数是整十、整百、整千的, 除以一位数, 为什么可以化成表内除法来计算?挖掘计算方法背后的算理, 那就是把整十、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计算。算式从特殊到一般, 再从一般到特殊, 深刻理解了算理, 掌握了算法。

三、利用计数器沟通口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乘法和除法之间存在天然的亲密关系, 而口算乘法和口算除法无论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内在算理上, 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口算除法时, 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册的口算乘法, 再结合口算除法的算理, 两者的相同点都是把整十、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计算。

比如根据上图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 学生看到的都是6 颗珠子, 而表现出来的算式却是20×3=60 和60÷3=20, 如果追问它们之间的关系, 那就是都转化成几个十来计算。一个是表内乘法, 一个是表内除法, 然后再深挖, 那就是全部都出自同一句乘法口诀:二三得六!最终, 让三年级的口算乘法和口算除法回归到二年级的表内乘法口诀, 实现了由薄到厚, 再由厚到薄的知识发展过程, 竖成线、横成片。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学生在二年级熟练掌握的乘法口诀, 在三年级的口算乘法和口算除法中得到了应用, 通过计数器这一载体, 沟通了三者之间的联系,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也从动手操作水平发展到了图形表象水平, 进而进入符号运算水平, 在二年级时需要摆弄小棒的, 到了三年级时就用看计数器的图片就能明白算理了, 到四年级几乎就可以脱离图形, 独立地进行符号运算了。这是一个智力水平发展的过程, 也是知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不应该忽视中间环节———图形表象的作用, 计数器在三年级口算乘除法中得到的充分应用, 正符合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摘要:计数器的使用范围大多是在教学认识数的时候, 借助计数器来体会十进制计数单位, 包括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其实在三年级口算乘、除法时也可以使用计数器, 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从而完成从生活世界到数学世界的数学化过程。

3.口算除法教学课件 篇三

【关键词】计数器 抽象概括 口算乘除法

计数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教学工具,从认识十以内的数开始,一直到大数的认识,都离不开计数器,教材中将生活中的具体数量引入,然后半抽象到计数器上,最后再抽象成数字,计数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中转的作用。因为计数器有别于生活中的具体数量,既略为抽象,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沿着操作水平到表象水平再到分析水平逐步提高的,对应的智力发展阶段是从动作认知到图形认知再到符号认知。因此,计数器是学生从生活世界走向数学世界的桥梁。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计数器的使用还有待于挖掘和提高,目前,计数器的使用范围大多是在教学认识数这一内容时使用,借助计数器来体会十进制计数单位,包括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有的教师在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也会用到计数器。但是很少有教师在三年级上册的口算一个数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时使用计数器,更少有教师在三年级下册的口算被除数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除法时使用计数器。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如何在三年级口算乘除法时使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完成从生活世界到数学世界的数学化过程。

一、计数器在三年级上册口算乘法中的运用

(一)生活引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6页主题图: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20×3。很多学生都知道答案等于60,这时教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引出学生的各种想法。

从生活中引入学习内容,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尤其是大部分学生都知道20×3的积是60,部分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因为2×3=6,所以20×3=60,在算法上确实如此计算,但是隐藏在这个背后的算理是什么?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二)半抽象:计数器

大部分学生都是因为2×3=6,所以20×3=60。提出疑问:2×3=6与20×3=60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借助计数器演示:20在计数器上是表示2个十,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在算式上看到的是20×3,而在计数器上看到的是2×3,因为计数器上有数位,学生很清楚地理解了20表示2个十,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计数器将2×3=6和20×3=60串联起来,沟通了算法和算理,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

(三)迁移:从整十数迁移到整百、整千、整万数……

计数器上的这些珠子可以用哪道乘法算式来表示呢?出示下图,列式并说算理:200在计数器是表示2个百,2个百乘3是6个百,等等。从20迁移到200、2000、20000,数字变了,算理也随着计数器上珠子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从几个十到几个百,再到几个千乘3。

(四)抽象

观察这四个计数器及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算式不同,但是在计数器上珠子的数量是一样,都是2颗珠子,都是可以用2×3=6来思考。如下图。

(五)概括

如果把2×3=6换成2×4=8,那么可以写成哪些一个数是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

如果换成是3×3=9呢?

观察这三组算式,一个因数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一个因数是一位数,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全都可以转化成表内乘法。为什么可以这么算?因为可以把整十、整百、整千数看成是几个十、几个百或者几个千乘一位数。

至此,从生活中的数学计算,到计数器上的计算,再到纯符号的运算,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更明白了算理,从操作水平开始,通过计数器这一载体,发展到符号水平,完成了数学化的过程。

二、计数器在三年级下册口算除法中的运用

(一)生活引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1页例1: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是60÷3,问学生是怎么计算的,很多学生都说是因为6÷3=2,所以60÷3=20,再追问为什么可以这么计算呢?就回答不了了。其实这是引导学生发现算法背后的算理。没有算理的支撑,算法是单薄的,必须让学生明白6÷3=2和60÷3=20之间的关系。

(二)半抽象:计数器

将60÷3=20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是怎样的呢?请看下图,计数器将60转化成了6个十,学生发现60÷3=20就是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就是20。在计算的过程中深刻领会了算理,再去计算其他题目时,就会调用头脑中计数器这个表象,快速地实现从生活数学到符号数学的转化。

(三)迁移:移动珠子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如果将计数器上的珠子从十位移动到百位,你得到的是哪道除法算式?如果移动到千位呢?万位呢?学生根据计数器上珠子在不同的位置列出不同的除法算式。

(四)抽象

根据计数器上的珠子,分别写出下列算式,再进行抽象:这些算式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可以转换成6÷3=2来计算。

(五)概括

变换数字,又可以写成哪些算式?然后观察这些算式,进行思考: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被除数是整十、整百、整千的,除以一位数,为什么可以化成表内除法来计算?挖掘计算方法背后的算理,那就是把整十、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计算。算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深刻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三、利用计数器沟通口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乘法和除法之间存在天然的亲密关系,而口算乘法和口算除法无论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内在算理上,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口算除法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册的口算乘法,再结合口算除法的算理,两者的相同点都是把整十、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计算。

比如根据上图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学生看到的都是6颗珠子,而表现出来的算式却是20×3=60和60÷3=20,如果追问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是都转化成几个十来计算。一个是表内乘法,一个是表内除法,然后再深挖,那就是全部都出自同一句乘法口诀:二三得六!最终,让三年级的口算乘法和口算除法回归到二年级的表内乘法口诀,实现了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知识发展过程,竖成线、横成片。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学生在二年级熟练掌握的乘法口诀,在三年级的口算乘法和口算除法中得到了应用,通过计数器这一载体,沟通了三者之间的联系,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也从动手操作水平发展到了图形表象水平,进而进入符号运算水平,在二年级时需要摆弄小棒的,到了三年级时就用看计数器的图片就能明白算理了,到四年级几乎就可以脱离图形,独立地进行符号运算了。这是一个智力水平发展的过程,也是知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忽视中间环节——图形表象的作用,计数器在三年级口算乘除法中得到的充分应用,正符合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4.口算除法教学反思 篇四

1、以一个具体的情景“口算测试题的排版问题”为主线,把估算也融入到口算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教材安排的例题讲完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接着是相应的估算,之后是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整个设计中估算和口算的主题图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例2和例1也是独立存在的,这在教学上就变得比较生硬,不利于学习的顺畅性。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一个情境把整堂课的口算和估算串起来,让学生在一个比较熟悉的情境中学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2、讲清80÷20的算理。

部分学生在80÷20等于4还是40时容易出错,根本原因就在于算理不明,因此算理的讲解应该是十分必要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的是“说计算思路”的方法,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明白算理,先让学生说想法,在逐步教学生怎么说,怎么说完整,这样,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了为什么计算80÷20可以计算8÷2。这一点,在听完苗菊平老师的课后又有了新的想法。原本我觉得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直观的小棒图有些多余,所以在上课时就没有用,但是在听完苗老师的课之后,觉得教材的安排还是很有价值的,让学生利用小棒图圈一圈,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会更充分,在下次上课时会进行改善。

3、提倡算法的多样化的同时注重算法的最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想乘法算除法还是转化成表内除法,对学生的后面学习都是有用的。但是多样化的基础上的优化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这节课中学生就比较喜欢用转化成表内除法,为什么呢?通过对学生的追问,让学生体会算法的优化。

5.口算除法教学方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位数除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过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说口算过程,能正确进行口算。

二、先学后教( 三学三教 )

1、观察主题图,说说有哪些数学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

2、过渡:为了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指导,认真自学。

(1)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14页—15页例1的内容。先看第(1)小题,你想怎样计算60÷3= ? 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说说计算方法。(2分钟后看谁说得好。)

师:下面开始自学,比一比谁自学后说得好。

(2)指名汇报:(借助小棒图说),出示口算题卡练习说算法。

3、出示第(2)小题,学习提示:你是怎样计算的?

指名汇报:出示口算卡练习说算法。

4、出示第(3)小题 ,提示: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指名汇报:出示口算卡练习说算法。

三、课堂练习

1、抽一名同学板演15页做一做2题,其他同学写在书上。

2、练习三第2题,抽一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写在书上。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后说一说你的发现。)

四、小结: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1)想乘法,算除法。

(2)把整十数(整百数)看成几个十(几个百),然后再计算。

五、当堂检测

1、抽卡片进行口算检查。

2、检测10道题,选作10道题。

板书设计:

例1、(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60÷3=——(箱)

(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600÷3=——(箱)

6.口算除法教学设计 篇六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口算整

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教具准备:西红柿图片7个(上面写有算式);书上主题图信息、问题;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是幸福农庄大丰收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开着小火车去看看吧,正确说出火车上算式的答案,火车就会向前开动。300×4=

50×8=

1000×5= 6÷3=

24÷3=

40÷8=

让学生说说乘法口算题的方法。算完乘法后小结:计算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可以把其中一个因数看成是几个

十、几个百或几个千,再来计算。下一题。

让生说除法式题的计算方法,并小结:这是咱们之前学习的口算除法,可以用乘法口决直接计算。

2、出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来学习口算除法(出示课题)

读课题。师: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3)读了课题,你想在这节课学会什么?(可以看出你是个会思考问题的孩子,一下就抓住了我们学习的关键。)今开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学习像这样的除法算式怎样口算?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板书:怎样算?为什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瞧,幸福农庄到了。(出示图)

收集信息

仔细观察,从图上你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口答,师出示信息)(你的观察仔细;你的表达真完整。)

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根据这些信息,请你选择一组你喜欢的数学信息提出什么问题?想好后轻轻地说给算己听,说完后请举手(生口答)

师:真是个会提问的孩子,会列出算式吗?为什么用除法算?(因为题目要求的是把60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师:咱们接着看这些信息,你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算式?(出示第二、三个问题,并板书算式)

探究算法,理解算理(1)60 ÷3= 师:如果老师想知道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你会口算吗?先自己想一想,想好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是怎样算的。①同桌交流 ②汇报:(预设)

a、先不看被除数末尾的0,算6除以3等于2.,再在2后面添上1个0。

(师用红粉笔标出6、3、2并写出得数)理解算理: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这里的6表示什么?

生口答并同时用课件演示分小棒的过程:6表示有6捆小棒,3表示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所以60除以3等于20。

师:他的想法大家听明白了吗?请小朋友看黑板,60是6捆小棒,也就是6个十,(板书6个十),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也就是20,所以60除以3等于20。说算理:

跟老师一起说一说他的想法:60除以3等于几,可以这样想,60是6个十,6个十除以3等于2个十,也就是20。同桌说

全班看课件说(咱们再来看大屏幕说一说。)b、做除法想乘法

a师:有谁的算法跟他的不一样?(3乘20等于60,所以60除以3等于20。)

你想到了算除法想乘法的方法,真好!请看大屏幕,说说他的想法。b(如若没有学生想出)师:老师这也有一种算法,大家帮我看看行不行?

师:我是这样想的,要算60除以3等于几,就想3乘几等于60,(板书)因为3乘20等于60,所以60除以3等于20。(板书)也就是通过算除法想乘法的方法来计算,可以吗?咱们一起看大屏幕来说说这种算法。c、小结、口答。

通过思考,咱们算出了60除以3等于20,(师写得数和单位)在这两种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想法跟他一样的请举手。看来大部分同学比较喜欢第一种算法,也就是在计算时,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再去除以一位数,这样得出的结果就是多少个十。在以后的计算中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就可以选用哪种方法计算。一起口答。(生齐答)(2)王叔叔、李阿姨也是运3次,他们平均每次运几箱呢?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和跟自己说说你是怎样算的。生算并指名汇报。

汇报600除以3让汇报学生说说算法;并小结:计算整百除除以一位数时,可以把整百数看成是几个百,计算的结果就得几个百。汇报240除以3时在学生说算法的同时板书算法,并让全班学生说一说。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怎样口算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吗?(把被除数看成几个十,计算的结果就得多少个十)全班一起口答上面两道题。

5、练习。(猜猜茄子后面躲着几)

师:会口算了吗?那我来考考你。猜出茄子宝宝后面躲着几,茄子宝宝就和你交朋友了。(出示课件)

180÷3

1800÷3(说说后一题的想法,并观察说发现。)

400÷2

400÷8 相机让学生说说想法,并比较:在这两题中,被除数都是400,为什么在计算时要把上一题的400看成是4个百,而在下面一题中却得看成是40个十呢?(因为4个百除以8不够除)师:看来,咱们在计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时,还得根据除数来确定把被除数看成是几个百或几个十。

3000÷3 3000÷5相机让学生说说算法,算完第一个时小结:遇到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可以把被除数看成是几个千,再来计算。

三、巩固深化,快乐练习:

1、点鞭炮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收获再来玩几个游戏吧!

第一个游戏(出示课件:点鞭炮)为了祝贺幸福农庄的大丰收,聪聪在农庄里高兴地点起了鞭炮。快速说出鞭炮上除法算式的得数,这个鞭炮就被你点响了。谁想来?(点名)其它同学认真听,如果他回答对了,咱们就说:“啪”,如果他回答错了,咱们就说:“哧”。开始吧

30÷3 160÷2 400÷5 800÷4

8100÷9

2000÷4

300÷6 师:鞭炮顺利炸响,不过,刘老师要提醒大家,在咱们平时玩鞭炮时可得注意安全,不要伤了自己。

2、第二个游戏:抢西红柿。

为了感谢大家的帮助,王叔叔送给了小朋友们人些西红柿(出示西红柿图片),要求分送给咱们班的小朋友。为了方便,老师将咱们班分为两组,一二组小朋友是聪聪队、三四组为明明队,当西红柿上的算式得数大于100时归聪聪队,聪聪队的小朋友说:“我们要”,明明队的小朋友说“他们要”。当西红柿上算式的得数小于100时西红柿归明明队,明明队的小朋友说“我们要”,聪聪的小朋友说“他们要”。准备好了!

210÷7 5000÷5

1200÷3 100÷5

450÷9

200÷2 4000÷8 计算200÷2后,出示一个小正方形遮住被除数,想一想:如果要把西红柿送给聪聪队,被除数要换成几?把被除数改成几就可以将西红柿送给明明队?

3、应用。

师:同学们的反应真快。叔叔阿姨们装菜运到超市后,超市的阿姨们“准备把 120个茄子装袋进行销售:

可供选择方案

①每3个装一袋。②每4个装一袋

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装法,在草稿本上算算可以装几袋?

四、总结。好了!现在咱们回过头来看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的是整

十、整百数、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在证算时咱们可以把被除数看成几个

十、几个百、几个千再来除以一位数,或是通过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来计算。

五、指导看书。

六、拓展:

7.关于口算和笔算教学的思考 篇七

一、把握口算与笔算的含义及其价值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笔算”的解释是:用笔写出算式或算草来计算;对于“口算”的解释是:边心算边得出运算结果;而对于“心算”的解释是:只凭脑子而不用纸、笔等进行运算。从这个意义出发, 笔算侧重于手与脑的“视界融合”, 而口算则侧重于心与脑的“视界融合”。回顾人类“算”的经历, 尤其是现代社会人的“算”的经历, 有多少人在进行实际计算时, 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竖式计算的格式与要求进行计算的?人们已在生活实践中自然形成一种“约定速成”的口算方法。主要有凑十凑整、先分后合、想加算减、想乘算除等心算技能。而人们这种心算本领实际上是数的运算在头脑里进行“分与合、合与分”不断交替思维的过程, 此时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把计算领域的方法、规律、定律等进行了巧妙、有效的渗透与融合、加工与应用。就这个意义上说, 口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点击率”要远远超过笔算, 其现实意义及其价值应该是远远大于笔算的。即人们在社会交往时, 口算方法的使用率会远远大于笔算。所以, 口算教学应该既保持与笔算的内在联系, 又应该维持其应有的、原本的独特性。

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 连续听了几节三年级 (上册)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当口算44+25时, 学生中都出现了这样的算法:个位上4加5等于9, 十位上4加2等于6, 合起来是69。执教的几位老师对此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并在后继练习中推广了这种方法, 以至于课堂小结时, 不少学生概括出“个位加个位, 十位加十位”的口算方法。

然而细细想来, “个位加个位, 十位加十位, 相同数位相加”, 这岂不是典型的笔算思路?上述情形, 不过是学生把笔算的思路应用到口算中来, 先在头脑中列出44+35的竖式, 并进行相应的计算罢了。

研讨过程中, 争论的焦点落在了“这样的方法该不该作为口算的核心方法”上。下面, 我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首先, 长期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口算, 势必会造成口算方法的缺失。

口算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策略。小学阶段对整数四则运算的一些口算通常采用的是“分解”与“凑整”。事实上, 在这几节课上, 这些策略都或多或少出现过, 只是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罢了。比如, 在口算44+25时, 学生中出现如40+20=60, 4+5=9, 60+9=69等方法时, 教师觉得这一方法不如“个位上4+5=9, 十位上4+2=6, 得数是69”来得简单, 因此没有予以重视, 从而使“分解”这一基本的数学思想没有清晰呈现。再如, 在口算44+38时, 好几节课上都出现了44+40=84, 84-2=82的算法, 教师在大加赞赏之余, 并没有把这种方法推荐给学生来理解内化, 因此, 其承载的“凑整”思想自然很快烟消云散, 就连那个原先创造这一方法的学生也最终放弃了自己的“专利”。这种“厚此薄彼”的方法取向, 必将导致学生口算能力的后天发育不良, 造成学生在学习口算时思想与方法上的缺陷。对后继学习来说, 这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次, 长期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口算, 势必导致口算作用的弱化。

口算建立在意义基础上, 而笔算则建立在规则基础上;口算要记忆的参与, 而笔算则不受限制;大数目的计算, 笔算有优势, 而简单的计算则口算有优势。教学中, 口算和笔算是相互促进的。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在编排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时是先通过口算来理解笔算的算法, 而后在学习笔算基础上安排了口算的学习, 这样的编排方式旨在通过笔算进一步丰富口算的方法。可以说, 学生用笔算的方法来进行口算是很自然的, 也是完全可以的, 但我们不应在大加赞赏之余积极地去推广, 用这一笔算方法主导学生的口算算法。因为像44+25这种不进位的口算, 可能用笔算的思路算起来比较快, 但对于进位的加法口算, 其优势并不比用“分解”这种方法来得明显, 况且“分解”的方法和思想对于以后学习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口算有着很大的影响, 而推广这种“笔算式口算”将很可能导致口算作用的弱化, 使口算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生如果感受不到口算的优势和作用, 那么也将失去学习和应用口算的兴趣与动力, 口算也就自然变成笔算的附属品。

由此可见, 口算教学不能只关注最后的结果是否正确, 还应充分关注学生口算时对基本算法的理解, 关注学生口算思想的内化, 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口算方法, 彰显口算灵活、迅速和准确等优势, 而不应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改革中迷失方向, 丢掉我们宝贵的传统。

二、操作要到位, 不仅要摆还要算

从计算教学中我们发现, 虽然教师已引导学生动手摆了小棒,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每当教师按同样的方式“指令”学生动手摆小棒时, 学生都摆了, 而且一定会按照老师的要求摆得很好, 可是一旦学生在桌子上摆好了小棒, 就再也不会动它了, 即此时摆小棒的过程中只有“摆”的动作, 却没有“算”的过程。为什么要引导学生摆小棒?引导学生摆小棒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应该说, 这是儿童直观思维所需求的。那就是:我们要借助小棒, 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用直观思维弥补抽象思维的不足, 以此促进逻辑思维的快速激活。我们借助小棒不仅要摆出算式中的“数”, 还要运用小棒进行直观运算。这里的“直观运算”不是借助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 (如果这样, 教师的引导仍然处在最基本最简单的“数”的操作层面上, 并没有引导学生上升到“算”的操作层面上, 说明操作不到位) 而是借助已有的计算经验进行运算。这也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摆小棒不到位的现象。如:24+9等于多少?当学生在桌子上摆了2捆带4根和9根以后, 教师问一共有多少根?学生就开始数起来:20、21、22、23……一直数到33。难道这是算吗?这还是停留在“静思维”数的层面上, 并没有发挥小棒在“动思维”算的层面上的作用。因而,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摆出小棒, 更要引导学生动手运用小棒进行直观运算, 要体现看、移、合、捆、说等动作思维, 这才是计算方法形成及计算算理经历的真实过程, 学生也才会真正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三、尊重认知差异, 促进思维多角度发展

如果说上面的教学是笔算教学的话, 我认为既符合知识形成规律, 又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需求, 是可取的。可是作为一节“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 ”口算加法的教学, 无论是从口算的现实应用价值角度出发, 还是从儿童情感价值观出发, 都是不现实的。

我曾在课堂上进行调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24+9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算的?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棒图上圈出来。学生有如下的思考方法。

(1) 号类学生:先算4+6=10, 再算10+20=30, 最后算30+3=33。

(2) 号类学生:先算1+9=10, 再算10+20=30, 最后算30+3=33。

(3) 号类学生:先算4+6=10, (把24分成20和4) 再算20+10=30, 最后算30+3=33。

(4) 号类学生:先算4+9=13, 再算10+20=30, (13分成10和3) 最后算30+3=33。

8.口算除法教学设计 篇八

微山县实验小学 执教:王艳梅 点评:刘德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下册

【教具准备】:课件 口算题卡。【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从古到今农民伯伯的耕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出示课件:

(课件分别出示四幅图画,展示农业科技的进步)

2、师:看到这四种耕作方式的变化你想说什么? 生:农业科技发展啦!

师:专家对这四种耕作方式的耕作效率作了调查和统计,大家看(示课件):

耕作方式人力耕牛手扶拖拉机四轮拖拉机每小时耕地面积(平方米)66096540

3、师:从表中你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 生:我发现:人力每小时耕地6平方米

耕牛每小时耕地60平方米

手扶拖拉机每小时耕地96平方米 四轮拖拉机每小时耕地540平方米

4、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手扶拖拉机每小时耕地面积是人力的几倍?

四轮拖拉机每小时耕地面积是耕牛的几倍?

„„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主要来解决刚才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评析: 青岛版教材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本个信息窗的主题是“农田里的数学”,其目的不言而喻。本课伊始,王老师充分利用信息窗的内容,引领学生感受耕作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探究提供了源动力。】

二 依据情境 探究算法

1、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1)、教学96÷6(课件示问题1:)

耕作方式人力耕牛手扶拖拉机四轮拖拉机每小时耕地面积(平方米)66096540手扶拖拉机每小时耕地面积是人力的几倍? 生读题,列式:96÷6=(板书)师: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师:96÷6=你会算吗? 生:我会用笔算

师:以前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的笔算,今天我们研究除法的口算 板书:口算除法 师:96÷6 怎么口算呢?

(环视全班学生,学生会口算的孩子很少)

师:看来这道题口算对大家来说有些困难,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96÷6 的口算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报

生1:60÷6=10 生2:(16)×6=96 36÷6=6 所以96÷6=16 10+6=16 拆分除 想乘算除

生3: 想竖式 生4:„„

板书学生的口算方法

师:同学们真厉害讨论出了这么多口算方法,这些方法你最喜欢那一种? 生:我喜欢拆分除 生:我喜欢相乘算除

„„

师:你知道老师喜欢哪一种吗?(生乱猜)老师喜欢拆分除.先从被除数里面分出一个最大的整十数,这个整十数正好是除数的整十倍,再用余下的数除以除数,最后把两次商加起来.这种方法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评析: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王老师通过提出:“96÷6 怎么口算呢?”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挑战欲望和探索新知的动力。通过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找到多种口算方法,使得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体现。整个过程,即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想法,又突出了老师的主导意见,让学生在思考、比较中学会学习。】

(2)、对应练习(示题卡)师:想不想试试自己的口算水平

54÷4 48÷3 84÷7 75÷5 42÷3 选其中两个问口算方法 再示:960÷6(学生愣住片刻,稍一会儿个别聪明的学生反映过来)

(3)、教学960÷6 板书:960÷6= 生: 960除以6等于160 师:这么快就算出了商,口算水平确实不一般,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与96÷6=16 相比较,被除数多了一个0,除数不变,商就多一个0 生:„„

师:算法很巧妙,道理是什么? 生:960就是96个十,96个十除以6得16个十,16个十就是160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发现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4)对应练习示课件: 64÷4=16640÷4=16078÷3=26780÷3=26072÷6=12720÷6=120 生独立算出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算式,有什么发现? 生讨论并汇报: 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10倍.【评析:评析:学生不仅能“学以致用”,而且能运用知识的迁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得到老师的肯定,必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及良好的数学素养。此一规律的发现,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1)、教学540÷60= 师:通过

540÷60=96个十54个十

【评析:猜测与验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对相互促进的方法,猜测是动力,验证是过程。王老师较好的运用了二者的相互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明算理,会方法。促使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对应练习(示题卡): 420÷70 360÷60 240÷80 810÷90 选其中2题问口算方法

师:同学们真是太优秀啦!不管是除数是一位数还是除数是两位数同学们都能很快算出得数!真厉害!【评析:有效的评价使学生获得了肯定,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即获得了知识,又认识了自我,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师:俗话说“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到了秋天很多蔬菜水果获得了丰收,看谁收获多!示课件:

看谁收获多60÷20=3350 ÷70=5480÷8=60240 ÷20=1290 ÷10=9180 ÷60=342 ÷3=14200 ÷50=4 如果学生算对,就奖励一个对应的水果图片.2、王爷爷家今年收获了很多橘子,他把橘子分三种不同的包装到超市去销售.如果你是消费者你打算选哪种包装?为什么?

选哪箱橙子更合算?

(学生之间通过辩论,最后形成统一意见:选单价便宜的2号包装,因为每千克11元)

3、到了冬天,农田里的活少啦.不少农民走进城里打工 示课件:

家政公司给王阿姨推荐了两份工作工作时间工资70元91元AB5小时7小时你认为王阿姨选哪份工作合适?为什么?(学生之间争论,但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哪种选择都予以肯定)

四、回顾全课,做好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的农村之行到这里已经结束啦,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生1:我学会了除法的口算方法,口算方法很多我喜欢拆分除 生2:我了解了很多农田知识,并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生3:没想到农田了还藏着这么多数学知识,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农业科学家!生4 :我还学会了用“新旧知识联系法” 学习新知识 „„

师:希望同学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我们实际生活中去!下课

【总评析: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的过重,是《课标》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节课借助信息窗中农田里的数学信息,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开放

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中去,在合作与交流中实现智慧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得到有效提升。1.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算”和“用”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计算教学更是不能只是简单的计算,要把计算和生活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本课以信息窗提供的农田里的数学信息用以引算,以算为用。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用性,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老师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口算方法。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即尊重学生的想法,又章显老师的意见,在尊重中寻求统一。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96÷6的口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

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4.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9.《口算除法》教学设计 篇九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2页的例2和例3及“做一做”,练习三第6、7、8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几百几十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一定的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分析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与对比,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即“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知识转化为已掌握的口算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手工纸或小棒的操作,课件的直观演示,组织好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能力,从而加深对口算算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视口算方法的`总结和概括,有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几百几十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准确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几百几十和几十几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色手工纸10盒,小棒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口算

80÷4= 800÷4= 8000÷4=

你能说出口算方法吗?(重点复习转化为表内除法的口算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通过复习为的是让学生会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自己探究学习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探索操作

1.探索12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2)

3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

(1)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12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

先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可利用盒中的手工纸或小棒边操作边说。

(2)汇报交流、耐心倾听。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可以把120张看成12沓,12沓除以3是4沓,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 120÷3=40(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预设2:可以把120看成12个十,12个十除以3是4个十,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 120÷3=40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与预设2相同的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再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4) 1200÷3 呢?(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第一节课口算除法的基础,通过复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一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学生会很自然地迁移类推出一位数出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配上直观操作演示,更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交流和复述中培养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时,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个十的数除以一位数,把它转化为表内除法。

2.巩固提高

(1)书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卡片出示)

(2)书第13页第3、4题。(让学生说出口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找出每组各小题之间的关系,加强知识间的对比,体会转化和迁移的思想方法,从而加深对口算算理算法理解和掌握。

3.探索66÷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3)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摆出准备好的66张纸或小棒,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2)多名学生说后,教师课件演示,并填空。

先分( ),每份分得( )沓,再分( ),把单张的分成了( )份,每份分得( )张,分完后每份共有( )张。

(3)说明计算方法:66张手工纸有6沓(每沓十张)和6张,也就是66可以分成6个十和6个。先分整沓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再分单张的,就是把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沓和单张合起来20+2=22,就是所求的结果。

分步算式:60÷3=20 6÷3=2 20+2=22 (板书)

(4)引导小结

都是“先分后合”把几十几分成两部分: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几再相加。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设计意图】这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除尽的例题。学生通过边分手工纸或小棒操作,边说出口算步骤,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它采用的是“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问题分两部分转化成表内除法来解决问题。为了降低难度,教师以板书分步算式来解释口算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笔算除法打下基础。

(三)巩固练习

1.书第12页“做一做”第2题。(卡片出示)

2.书第14页练习三第6题。(课件出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书第14页练习三第7、8题。(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练习时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探索规律,发现简便的口算方法,正确口算出结果,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验算和反思的习惯。

(四)全课总结

1.今天学会了什么?

上一篇:重阳节作文500字初二下一篇:垓下歌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