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16篇)
1.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一
满校园都洋溢着愚人节的气氛,权且满足了学生这兴奋的心情吧!
到今天为止,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就算是告一段落了。从昨天的测试来看,大部分孩子们对于基础的简便运算题已经能够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算了,但是情况也不能太乐观,这期间还有一些学习困难的孩子对于变形后的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例如昨天的一道考题:777*9+111*37。题目中已经提示要将777转化为111*7了,但是孩子们的思维还是不开阔,想不出下一步该怎么算。今天用最后一节课对于整个单元进行了一个回顾与整理,顺便将昨天的题作为一个重点题目讲了一下,从孩子们的反应中看得出来,大多数的学生已经能够掌握这种先变型后计算的方法了,但那几个学困生仍然是无从下手。
这节课设计的亮点就是先给学生讲解典型例题,然后再让学生仿照例题做“模拟训练”。收效还不错,讲解的时候提醒孩子们该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怎样通过转化能将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变成可以进行口算的例子。孩子们在真正的理解了运算定律之后才着手练习,因此,正确率就相应的跟着提上来了,今后的练习课,当然是跟计算有关的练习还可以继续采取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巩固知识要点,从而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内化为今后学习的方法。
然而,课总是不那么十全十美,今天遇到的问题是没有能够将这种检查的工作贯穿整节课,课上肯定仍然有“浑水摸鱼”的孩子,看表情是已经听的很明白、很清晰了,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出问题了,比如说讲完第一个例子之后,随之就出了一个模拟训练题:666*9+222*73这个题,有5名同学居然又要将666和222都要转化成111再进行简便运算了,殊不知本题就是要将加号两边的算式变出相同的因数来就可以了,孩子们却在大费周章的进行“照猫画虎”!哎!还是在学习的举一反三和逐类旁通方面没有给学生做一个很好的引导啊!
这个单元到此就结束了,不可以再花太长的时间练习了,否则后面的课就要出问题了。但是可以讲深化练习放在自习课的时间去开展,定要将简便运算的方法渗透给每一位力求上进的孩子们!让简便运算不再是个解不开的谜藏在孩子们中间。
2.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二
这部分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 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这部分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 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加法和乘法的这五条运算定律, 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 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 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 它们仍然成立。因此, 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与代数”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 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 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 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认知基础。因此, 将这五条运算定律及其应用集中于一个单元, 加以系统编排, 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 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材的编写分为三小节, 内容结构如下:
2. 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 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这部分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 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 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 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如加法运算定律, 教材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三道例题, 分别求李叔叔上下午的路程和、前三天的路程和、后四天的路程和, 为学生提供了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及其应用的具体事例。进一步, 再让学生自己举例, 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 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 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 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 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乘法运算定律则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 由图引出三道例题, 为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提供具体的事例。三个例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与教学加法运算定律的两个例题类似。这样编排, 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 发现、感悟、描述规律。
同时, 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例如, 练习六中的第3题和第4题是乘法运算定律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第4题除了文字提供的信息外, 还要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得解决问题所必需的信息, 即新教学楼有4层, 再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算比较简便。第3题, 可以用50×2先算一个来回游了多少米, 再乘7;第4题先算25×4 (可解释为4层, 每层各取一个教室需配多少套课桌椅) 再乘7。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算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3. 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理解和掌握了五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 教材安排了进一步学习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简便计算。值得一提的是, 教材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 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材一共安排了五道例题。例1和例2讨论加减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 例3和例4讨论乘除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 例5主要讨论乘、加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也就是说, 例1至例4只涉及同级运算, 例5则涉及两级运算。
在这五道例题中, 例1和例3讨论的连减、连除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中也有同样的内容。新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 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 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还可以交换两个减数或两个除数的位置再减或再除。
教材并没有把它们概括为减法的运算性质或除法的运算性质。在具体的教学中, 学生受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启发, 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把它们概括为连减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连除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为了鼓励学生这种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 我肯定了学生的这些想法, 同时告诉学生这其实是减法和除法的两个运算性质。
相对而言, 其他三道例题的问题情境较为新颖, 解决问题的策略较为灵活,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比较少见。如, 例2设计的“书店的一角”。题中包含两个问题: (1) 价钱分别为56元、31元、19元、24元的四本书中, 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2) 付100元, 买48元、47元的书各一套, 应找回多少钱?显然, 这是两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际问题, 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问题 (1) ,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采用这种方法, 学生遇到的困难是, 四本书取三本书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 要做到不重不漏, 思考难度较大。如果反过来思考, 四本书中取三本, 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 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 用于计算三本书的总价, 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问题 (2) , 学生容易想到的算法是连减或减去两个价钱的和。因此, 教材只提示了第三种另辟蹊径的方法, 把100分成两个50。由于两套书的价钱都略小于50, 所以这种方法显得比较简便、巧妙。
例5设计的是几位科学家在野外考察的情景图。图下有3~7月份的月历, 并标出了科考队的出发日期、计划返回日期和实际返回日期, 然后提出问题“科考队这次考察一共花了多少时间”?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和按周期计算两种思路, 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按月计算的算式是31×2+30×2+26, 按周计算的算法是7×21+26, 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 和同学交流。学生容易想到的是按月计算的思路, 根据已知的出发、返回时间, 可以知道整个3、4、5、6月都在外面, 7月有26天在外。要注意的是3至6月中有两个大月 (有31天的月) 、有两个小月 (有30天的月) 。学生列出的算式可能有以下几种, 如:31+30+31+
3.简便运算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 简便运算 常见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10-02
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够做到准确、快速,并保证计算方法的科学灵活。要实现这一目标,简便运算是极为有效地手段。小学数学教学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促使数学成绩的优化。要熟练的掌握简便运算知识,强化计算能力需要从多个环节着手,实现有效地简便运算教学。
一、小学数学简便运算的常见问题
1.注重凑整,运算顺序被忽视
比如这样一道题:25×8÷25×8=200÷200=1。简便运算要求具备两个要素,首先是要保证运算的结果不发生变化,其次是依据原有运算顺序简便运算。虽然简便运算的思路有很多,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凑整的问题,并将此作为思考的唯一途径,就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出现定式。在日常练习中,25×4=100、99+1=100、25×8=200等这些整数运算学生已经练习了无数次,教师的细节注重使得学生运算过程中,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凑整的问题上,导致运算顺序出现差错,结果也不对。[1]
2.对运算定律不能正确认识
简便运算中,学生会出现很多问题,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有效地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结果在计算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11×101=11×100×1=1100;(26×8)×15=26×8+8×15;25×46=25×(40+6)=25×40×25×6。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不够细致,使其在运算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等。
3.简便运算的利用不够灵活
简便运算过程中,教师一般是在简便运算的前提下给出学生一些学习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思维方式,并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也就是学生只有看到简便运算这一要求时才能够认识到需要使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就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只注重技能的提升。简便运算只是学生完成作业、应付考试的工具,并不能自发的运用这一方法。
二、小学数学简便运算问题的解决方法
1.结合实际生活对运算定律进行把握
比如在指导学生使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学校运动会需要购买运动服,每件上衣48元,每条裤子是52元,我们班级中一共有50名学生,提问一共需要花费多少钱。对于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会分别算出衣服和裤子的价钱然后相加得出最后的总钱数,也就是48×50+52×50。有的学生会先计算出一件衣服的价格,然后乘以50人,也就是(48+52)×50。教师带领学生对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学生不仅能够得到相同的理论,而且会发现一件上衣与裤子的价钱刚好可以凑成整百,先将它们加起来再计算乘法会更加便利。学生能够学到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及时教师不指导,学生也能够有效地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题目。[2]
2.对比分析,快速简算
在进行简便运算过程中,学生会有疑问,简便运算的真的能够快速便利的计算出答案吗?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分析。如体育老师拿着500元去买篮球和足球,买篮球一共花了148元,买足球一共花了252元,问体育教师还剩多少钱?学生列出两种算式:(1)500-148-252;(2)500-(148+252)。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第二种方法要比第一种方法更简便,从而让学生明白简便运算更加便捷,并且出现错误的机率比较少。[3]
3.强化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水平
在小学数学简便运算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这是简便运算教学的重要内容。简便运算意识就是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对同一运算问题进行联想,从而使得运算方式更加便捷灵活,获得运算结果的一种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能够在运算问题的解决中逐步强化。教师要结合教学理念和标准,指导学生掌握运算定律,更好的使用简便运算方法计算数学题。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简便运算是一种比较有效、简便的计算方法,满足一定规律能够实现运算顺序的改变,并不会影响运算的结果。当前还有很多学生对这种计算方法不够适应,因此为了强化学生运用简便运算的方法进行数学计算就需要强化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加灵活、准确的解题。
参考文献:
[1]郁红.“简便运算整理与复习”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3,10:49-51.
[2]方芳.此减非彼简——一次监测引发对简便运算教学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6,20:36-38.
[3]杨海军.“简便运算”其实不简单——四年级段学生简便运算的错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生活教育,2016,03:84-86.
[4]王丽兵. 儿童简便运算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与解决策略[J]. 浙江教育科学,2015,02:4-5.
[5]唐吉荣. 拓宽题型 开阔视野——小学中年级数学“简便运算”题型小结[J]. 学周刊,2016,01:24-25.
[6]杨海军. “简便运算”其实不简单——四年级段学生简便运算的错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 生活教育,2016,02:10-11.
4.运算定律与简便方法计算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第81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教学用具:自制课件。
重点:理解四则混合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难点: 会用四则混合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一、复习内容整理。
1、口算训练。
25×4=
125×8 =
135-102= 135+102=
135+98=
135-98= 31×25×4=
12-9.2-0.8=
170÷25÷4= 12×9.2+12×0.8 =
125×16×8=
2、上面的计算你用到哪些简便运算方法。
3、我们都知道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你能说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吗?
4、这些运算律用语言文字怎么理解?
5、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在括号里写出它所表示的运算定律的名称。
(1)35.2×28=□×35.2
()(2)(+)×60=×□+×□
()(3)398+25.6+14.4=398+(□+□)
()
二、学习例1 :计算4×+4×
1、观察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能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学生独立解答例1,并说明如何运用计算定律的。
3、改错:(说出错误的原因,并订正.)(1)、11×10=11×10+=110
()(2)、5.7×10.1=5.7×10+5.7
()(3)、0.625÷-÷0.625=(0.625-0.625)÷=0()
三、闯关练习:利用简便方法计算。(课件出示)第一关
(+)×12
40×101 42×13+58×13
4.05-2.83-0.17 第二关
10×10
4907×99+4907 4.17+1.83-2.17
(+)+(0.625+)第三关
27×
37×
25×32×125
18÷9
四、课堂小结。
五、机动简算: 0.8×27×1÷(3××0.64)
19×
六、家庭作业: P83第3题。板书设计: 运算定律与简便方法计算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分配律: a×(b+c)=a×b+a×c 减法运算性质: a-b-c=a-(b+c)除法运算性质: a÷b÷c=a÷(b×c)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复习课课后反思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节课,我通过对简便计算方法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定义、定理、定律、性质、法则等等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学好《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对学生今后的计算起至关重要的效果,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做法.首先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预先对简便计算方法的做一次归纳整理。在四则混合运算的简便方法教学中,学生都觉得课堂教学,都是与数字和符号打交道,不具有挑战性,虽然对优等生有学习的趣味,但是学困生学习没有积极性。这些原因直接影响的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进行计时计算训练,把每次完成计算的时间写在卷面上,学生们都有一种好胜的心理,学习的积极性较高。所以,一上课,我首先来一个口算计时计算比赛,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提问:你们在计算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口算题比较简单,学生在尝试了胜利的喜悦后,激情澎湃,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通过填空、改错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理解,再结合例题,让学生说说容易出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知识的联系。然后进行闯关练习:三关的练习由浅入深,并进行计时,学生饶有兴趣。在闯关练习中,我要求需要帮助的同学举手,并给予适当的提示,每完成一关就同桌交换批改,然后说出有错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既有教师对知识的预设,但更多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动态生成。
5.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复习教案 篇五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乘法分配律,能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灵活应用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知识的梳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请运算顺序及简便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一些易混题能准确辨析并灵活应用所学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小卡片,小黑板
复习过程:
一、复习混合运算:
1、过关箱抽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分类归纳运算顺序
没有括号,先乘除后加减
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
3、拓展箱抽1题(拓展在哪一个方面?)
4、独立完成( 给分步式整理成综合式)
20×5=100 70-30=40 477-27=450
150-100=50 15×40=600 450÷9=50
50+25=7527+600=627 4500÷50=90
5、 按照指定的运算顺序,给下面的式子添上括号。
(1)先算加,再算除,最后算乘:360÷10+2×5
(2)先算除,再算加,最后算乘:360÷10+2×5
(3)先算加,再算乘,最后算除:360÷10+2×5
二、复习简便计算:
1、过关箱抽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分类交流,复习各种运算律和简便方法,以及字母表示法。
3、归纳板书: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c-b×c
除法的性质:a÷b÷c=a÷(b×c) 减 法 性 质:a-b-c=a-(b+c)
4、分组练习:比较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加深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40×4)×25 25×28 25×28
(40+4)×25 =25×(4×7) =25×(20+8)
=(25×4)×7 =25×20+25×8
=100×7 =500+200
=700 =700
5、拓展箱抽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6、交流反馈
98×18+36 37×56+43×37+37
45+54+63+72+81 321×4+963×3-642×2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例题:校园里有38棵松树,杨树的棵树是松树的2倍,柏树的棵树比杨树的棵数少24棵。校园里有柏树多少棵?
(1)观察图意,学生独立解决书上的问题
(2)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出示例题:学校舞蹈队购买了23套服装,每件上衣84元,每条裤子66元。学校舞蹈队买服装共花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读题并独立列式解答
(2)学生交流说说思考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简便计算
298+135+102 372-72-28 88×25 56×125
6.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六
桐乡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港城北小学 沈亚婷
摘要: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一单元的重难点是要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习,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虽然例题以现实的情境为背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在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学生仍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所以笔者根据自己执教的经验写了这一单元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运算定律;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理解算理
(一)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在教学这加法交换律时,笔者引用了书本的例1这样的情境,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一共是多少千米?学生很快就提出了40+56=96(千米)和56+40=96(千米)然后教师提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在教学加法结合律的时候,笔者引入了书本的例2,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那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也同样的运用教学加法交换律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和分配律
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要求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学生容易得出两种做法4×25=100(人)和25×4=100(人)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在教学乘法结合律时,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自己学习,教师巡视,适时指导。学生得出了两种算法:
(25×5)×2
25×(5×2)=125×2 =10×25 =250(桶)=250(桶)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③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④字母表示。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同样的根据上面的情境,问学生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反馈交流情况。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4×25+2×25
学生B:(4+2)×25 =6×25
=100+50 =150(块)
=15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如:(40+4)×20和40×25+4×20 42×64+42×36和42×(64+36)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a+b)×c=a×c+b×c 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三)连减或连除
连减是出示书本39页的情景图并独立列式计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方法)板书:234-66-34 234-(66+34)234-34-66拿出草练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喜欢的进行计算。交流优化算法。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连减的算法,来进行简便的计算。
连除同样是出示书本43页的例题,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最后师生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二、有效练习,突破难点
“机械的练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外部因素的强化,是一种低效的学习。”要想既提高质量又减轻负担就必须在练习设计上追求实效。
①
(一)追求开放的练习设计
练习设计的开放性体现在解题的方法的多元化,像有些题目的简便计算,可以运用的运算定律不唯一。如125×12既可以让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转成125×(8+ 4)来做,也可以变成125×4×3。相类似的题目还有88×125,24×205。
(20+4)×25则可以按照乘法分配律来做,也可以让学生先变成24×25再变成25×4×6来做。类似的题目有(80+4)×125。
35×20可以直接口算,也可以将转化成20×5×7。
111×11可以转化成11×(100+ 1)也转化成111×(10+ 1)来进行计算。
(二)关注专项的练习设计
设置一些专项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有效的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知识。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专项练习是425+14+186,75+168+25,245+180+20+155,67+25+33+75,2049+158+842,39+(61+75)+25,(139+192)+61,126+(54+74+46);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专项练习是15×8×2×125,13×(25×2),(25×30)×4,5×(18×20),125×32×25;
乘法分配律的专项练习是103×56,108×12,24×205,98×65,41×25,20×55,36×4+64×4,117×3+117×7,125×(8+ 4),88×125,16×50+50×4,59×99+99,(20-4)×25,(20+4)×25;
连减的专项练习是528-43-67,4560-78-222,1470-(470+46),800-138-162,545-167-145,753-16-37 ;753-98,547+97。
连除的专项练习是5600÷7÷8,1230÷123÷5,1400÷25÷4,4000÷125÷5,240÷48,490÷35;
(三)趋于变式的练习设计
② “通过一些变式的练习能够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本质,使学生的思维在变通性上得到发展。”像125×(12+ 4)如果按照乘法分配律直接算则有一些不方便,而如果将题目转变成125×16再转变成125×8×2就可以真正的达到简便计算。
104×25要转化成(100+ 4)×25,888×125要转化成125×8×111,490÷35要转化成490÷7÷5,240÷48要转化成240÷8÷6。
(四)体现层次的练习设计
“机械的练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外部因素的强化,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所以我们常说,练习要体现层次性,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先呈现4×(50+30),再呈现(10+20)×3 则是对公式更深一步的理解。接着呈现4×50+4×30,38×99+38,59×99+99,则是对公式反过来的理解与提升。而46×101则要学生经过思辨得出可以转化成46×(100+1)。再出示(7+10+9)×31,25×4+20×4 +5×4则要一个思维的提升过程,最后出示59×61+59×40-59,就是一个思维的冲击与矛盾的出现,乘法分配律也能适用在减法里面吗?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不难理解。这样分层的练习设计体现了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蕴含了很多的数学知识。
三、问题解决,应用新知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适着解决书本上32页的思考题。1+2+3+4„„+99+100,可以③ 3
让学生适着将首项和末项先相加,最后发现规律得知,有50个101。接着再呈现1+2+3+4„„+49+50,再让学生进行问题的解决,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书本41页的算平均身高的题目也体现了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巧妙运用。可以让学生大致的观察这些数字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将能凑成整百的数交换位置放在一起。还可以用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如粮店运来面粉12袋,每袋75千克,运来的大米总量是面粉的8倍,运来大米多少千克?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时候,则渗透让学生利用运算定律来简便计算。如书本38页的第8题,可以让学生用角作单位来做,也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做(4元+5角)×5。还有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每天要买一盒牛奶和一袋豆浆,一星期买牛奶和豆浆要花多少钱?一张桌子238元,一把椅子62元,红星小学买了48套桌椅(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配一套)。一共要花多少元?买桌子比买椅子多花多少钱?
在教学除法时,有这样的一首题,学校一共收到捐赠图书350册,全校共有14个班,平均每个班发到多少册?这样的问题不难列出350÷14,但要学生能利用运算定律转化成350÷7÷2则要经过老师的引导。
以上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单元的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这个单元上下来感觉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要改进。以学生为主体,从情境中让学生理解运算定律的算理,再通过有效的练习,突破难点,而有效的练习体现在追求开放,关注专项,趋于变式和体现层次上面。最后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去,应用新知,巩固提升。总之,整理的这几点思考还远远不够上好一堂课,仍需要不断的总结和积累!
注释
7.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复习导入
1.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到数学城堡去寻宝,大家想去吗?(多媒体出示数学城堡情境图)可是,通往数学城堡的路途中有重重关卡和困难,你们有信心吗?
2.要到数学城堡我们得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活动—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72+42+28+158
88+104+96
234-66-34
(2)同桌之间概括总结算法:计算过程中运用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
(板书课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
3.导入新课:刚才的准备活动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那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就让我们一起向数学城堡出发吧!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勾起学生“寻宝”的欲望,进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复习整数加减简便计算,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向数学城堡出发
第一关:
1.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1)观察这两组算式有什么特点?
(2)思考:这两组算式体现出了什么?(整数加减简便计算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板书:推广到小数
师:老师听说小朋友们都非常乐于助人,现在小精灵购物遇到了困难,大家愿意帮助她吗?
2.帮小精灵买学习用具。
(1)
一共要花多少钱?
①学生看图,获取相关信息
②指名列式计算
③小组内说说运算方法,指名汇报,师生评判。
(2)—个小转笔刀1.8元,一盒水彩笔13.2元,小精灵付给售货员20元,要找回多少元?
①审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再进行同桌交流。
③指名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思考: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④同学们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3.总结归纳
四人小组讨论: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的解题步骤有哪些?(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数简便计算的方法,教师引导概括总结。)
多媒体赠送闯关礼物:从百宝箱里面拿出“信心”,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并获得了“信心”这一宝物,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宝物赶快进入下一关吧!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创设买文具的情境,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学生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第二关:进入快车道。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都用到了哪些运算定律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指4名同学板演
(2)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面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多媒体赠送闯关礼物:从百宝箱里面拿出“细心”,提示学生们在计算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计算方法同时还应做到认真、细心,那样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性!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获得了“信心”“细心”这两件宝物了,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两件宝物进入下一关,让我们去看看接下来又会有哪些考验等着我们!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闯关获取宝物的学习活动来对枯燥的计算课产生兴趣,同时随着“关卡”难度的增加,学生闯关成功后能获得强烈的成就感。
第三关:算一算,世界人口排名前三的国家的人口总数是多少?
世界人口大国如下:
中国:13.6亿
美国:3.18亿
印度:12.4亿
请你们帮忙算算,这3个国家的人口总数是多少?
1.学生看图,获取相关信息。
2.指名列式(学生可能有多种列式方法)。
3.同桌说说打算怎么进行计算,班上汇报展示(多媒体同步出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及解题过程)。
多媒体赠送闯关礼物:从百宝箱里面拿出“耐心”,鼓励学生们不管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还是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那样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师:随着路途中不断升级的困难,同学们还有没有信心往下闯?那就请大家带上“信心”“细心”“耐心”往下冲吧!
开心超市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相关的开放性练习,来检查学生灵活处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巩固、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的能力。
三、数学之王的礼物
闯过重重关卡抵达数学城堡!
1.多媒体播放动画:
与数学之王见面——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数学之王,恭喜各位同学闯过重重关卡顺利到达这里,在这过程中你们获得了“信心”“细心”“耐心”这3件宝物,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必备技能,希望大家好好运用,同时为了奖励大家的勇敢,我还要送你们一个礼物
2.数学之王的礼物:
小数运算莫着急,数的特点看仔细。
要想计算变简便,各个数据要看全。
合理使用运算律,计算简单又快捷。
8.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八
茨沟小学 杨恩来
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1)分组完成。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茨沟小学 杨恩来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课题,设计并实施教学,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复习引入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由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伊始,通过提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表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2、自主探究中,遵循认知规律,训练学生思维发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基于我班同学思维基础,教学时,我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通过观察算式88+104+96的两种算法,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的特点。接着通过对几组等式的观察,进一步验证这一定律。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推理——验证——总结这一思维训练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与发展。在学生发现理解了加法结合律后,又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
3、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习题设计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题,由基本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填空使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对定律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辨析题“判断哪些等式用上了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明确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最后通过思维训练题,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9.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九
设计这节课,基于两点:我们都知道,复习课很不好上,上不好就成了练习题的罗列。它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也不向练习课一样有成就感,没有复习课可操作的模式,上不好就成了练习题的展览课。公开课中,很少上复习课的,上这节课,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挑战。我们都知道,简便运算是小学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而且容易出错,即便是到了六年级毕业班,错误也是层出不穷,学生对于运算定律都能倒背如流,但是一遇上具体题目,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基于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节整理复习课。所以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整体上把握这样方向和原则:
1、以学生出的错题为抓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归类整理。简单的题目一笔带过,乘法分配率的变式比较多,重点突破。允许学生出错,及时地发现他们在计算时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发现各种做题方法的不同之处,进行梳理,融合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详细分类。
2、尽可能多的把交流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归纳整理简便运算中的方法。
本着这一思想,这节课的设计,我分三个大的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运算定律,做好知识准备。
一开始上课,就复习各种运算定律,举例说明,然后用字母表示出来。唤起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忆。第二个环节、在自主探索交流中复习简算。
复习完了运算定律后,按照以往的惯例,就是老师出题考查学生,学生在这里是被动学习。在这里,我以学生出的错题为抓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归类整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我这一节课的设计,还侧重计算的方法和技巧,从方法和技巧上给这些简便计算的题目归类,小学常用的简算技巧基本就是五大类:
1、直接凑整
2、拆数凑整
3、带符号搬家
4、提取公因数
5、创造公因数
直接凑整是公式的简单套用,难度不大,不成问题。拆数凑整拆数分三类:之和,之差,之积。这样的题目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拆开,拆开以后简便在哪里,怎么简便,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上。带符号搬家重在理解带着哪个符号搬家,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恒等变形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恒等变形常常利用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法的性质。做加法时候,一个加数增加,另一个加数就要减少同一个数,它们的和才不变。除法中式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做题。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了乘法分配律上,错题最多,类型最错。常见的就有五类,正向的,直接凑整,拆数凑整两类,反向的,就包括3类。直接提取的,省略×1的题目,积不变规律(主要是小数点的变化)这是很多学生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回顾简算方法。不足之处:
1、在复习课中,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讲练结合。在本节课,例题还要精心设计,一些不是全班普遍的错例不出示,把时间留在相仿练习上,提高学习效果。形式可以是学生独立出题,出题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是脑子中简算的过程。可以这样说,只要他会出题,他一定就会做题。
10.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十
一、将数据拆分, 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如果注意并正确运用转化思想进行教学, 可以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发展进程, 对事物内部结构、纵横关系、数量特征等有较深刻的认识, 可以使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譬如说44×25, 可以试着让学生思考如何将44 进行变形, 因为看到25 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25×4=100, 所以,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去想办法变形, 将44 转化为11×4, 并且反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44 就是11×4, 11×4 就是44, 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即可。这样, 经过几个反反复复, 学生一定会记得牢靠, 教学效果也会出奇的好。
二、将题组拓展, 渗透对应思想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 对应思想容易理解, 人与人名、人与家之间就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对应思想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联系认知的一种思想方法。在简便运算教学中, 可以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对应意识, 使之逐步形成对应的数学思想。譬如: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 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该例中, 每组的第二、三两题乘法算式中, 一个因数相同, 另一个因数发生了变化, 它们的积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通过比较对应因数间的大小关系, 不计算就可直接写出二、三两题的得数。往往有些老师只满足于有了结果就行了, 其实这里面还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同时要适度拓展, 引导学生体验一一对应的变化规律, 感受对应的数学思想。这样反反复复有意识地进行训练, 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会形成, 对后续学习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将知识串联, 渗透函数思想
2011 版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小学阶段渗透函数思想方法, 可以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 而且是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 从而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及其运动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且可以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被除数48;48×3;48×10;48÷2;48÷8, 除数8;×3;8×10;8÷2;8÷8, 商6, 这道题实际上是商不变规律的具体应用, 在教学时可以不要就题讲题, 而要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一个数量变化, 另一个数量也作出相同的变化时, 得数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朴素的函数思想, 同时为六年级学习正、反比例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做可以把商不变的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 使知识脉络化, 系统化,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而这种“得”归根到底是依赖于函数思想而实现的。
四、将规律抽象, 渗透符号思想
11.《除法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十一
一、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数学的认识规律。
让学生在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教学时,学生对于“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较难理解。但是,由于我给学生建立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分小木棒的活动,感悟出分的两种方法,然后再探索分小木棒,让学生计算、讨论,得出简便计算方法。
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从动手分小木棒,自主探索分小木棒,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两种方法计算12÷3÷2,和12÷(3×2),列出的算式不相同,我及时把握这个契机,对第1、2种方法进行重点讲解,并进行比较,得出简便计算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体现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出现两种算法后,我让学生把分步式列成综合算式,从而建立起这堂课的数学模型:12÷3÷2=12÷(3×2)=2为后面的变式,灵活、合理地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敢于摆脱教材的束缚。
当我提问,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学生出现争论的情况时,我出示例3题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做数学,体会到到底哪些方法比较简便。这个念头当时我被教材所束缚了,不敢打破导学设计,而是按原来的导学设计,出示测评训练题。这样就失去了一次让学生评判的机会,如果当时把后面简便计算的练习题提上来,通过计算,孰优孰劣,一感便知。
12.简便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篇十二
五年级
王业萧
教学内容 :乘法简便计算题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通过观察数的特征,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培养简算意识。
2、能迅速地根据题目的具体数据特征和符号特征,准确地、灵活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
3、通过计算、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与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导入
1.25×100=
0.11×20=
0.05×300=
0.8×40= 0.2×50= 8×25=
12.5×80=
16×5=
0.4×25= 45×2=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又快又准? 小结:1.一个数与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相乘很方便计算;
2.两个数相乘,结果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很方便算。
二、复习乘法运算定律
1.回忆乘法定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分配律:a(b+c)=ab+ac 2.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填空 4.5×□=0.2×□
0.02×1.25×5×8=(□×□○(□×□)
(8+0.4)×25=□×25+□×25
9.63×2.5+9.63×7.5=□×(□○□)
59×2.5×0.4=□×(□○□)
三、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7.8×0.5×20
12.5×23×0.8 0.15×0.5×80
(2.5+0.25)×8
2.先算一算,再比较每组中哪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① 15×32 =
15×4×8 ② 55×16 =
55×2×8 小结:两组中都是第二道,因为这两道算式中我们都能找到有两个数相乘的积都是整
十、整百,这样算起来简便。3.用简便方法计算:2.5×24 此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一道题有多种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小结:两个数相乘,若其中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因数相乘能凑成整十或整百,则可将另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相乘,以方便计算。4.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25×46×2
16×15
48×25
25×5×4×2 5.应用题
1.实验小学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个班捐赠图书25本。实验小学一共捐赠图书多少本?
2.绿园小区有18快草坪,每块草坪的面积有45平方米。绿园小区一共有草坪多少平方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思考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25×3.2×125
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五年级
王业萧
简便运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简便运算的教学重、难点在于能否让学生达到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与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简便运算的练习,以十道口算导入的主要目的是检验同学们的口算能力,同时也起到锻炼的作用。简算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计算过程中达到口算,为后面的学习进行了铺垫。最后通过总结得出:1.一个数与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相乘很方便计算; 2.两个数相乘,结果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也很方便算。从口算情况看,很多学生的口算能力还不过关,反应慢,准确率低。那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多训练学生的口算。
本节课的第二个内容是复习乘法的运算定律,再次熟悉乘法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这个学生们还是记得非常好。但是从作业情况看部分学生对乘法的分配率理解不透彻,经常错用在计算中。
本节课的第三个内容是巩固练习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把乘法的运算定律真正运用到计算中来;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进行简便运算。这一题同学们都做得很好。
2.先算一算,再比较每组中哪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本道题主要是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计算才是简便运算,那就是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找到有两个数相乘的积都是整
十、整百,这样算起来简便。3.用简便方法计算:2.5×24 此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一道题有多种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并且让学生明白两个数相乘也可以进行简便计算,那就是将其中一个数进行拆分,再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找到有两个数相乘的积都是整
13.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十三
一、开放切入,知识整合
在研究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交换 律 、结合律以 后,学生已经明白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各种运算定律. 在复习的时候,笔者采用了以下的组织方式:
【教学片段一 】
师:先在黑板上写出“a + b”,然后问:接下来老师会怎么写?
生1:可能会写出加法交换律的字母式.
生2:不一定,也可能是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式.
师:为什么?
生2:因为你没有写上等号.
生3:可能是写加法交换律的字母式,也可能是加法结合律的字母式.
师:你们想到了两种可能,挺好的,如果是表示加法交换律呢,接着怎么写?
生:a + b = b + a
师:这两个加数变的是什么? 不变的又是什么?
生:变的是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加数的样子,(是学生日常的数学语言,是两个加数的值),当然和是不会变的.
师:如果a是25,b是几?
生:任何数都可以.
师:如果表示的是加法结合律,接下去又该怎么写呢?
生:(a + b) + c = a + (b + c)
师:原本计算的顺序是先算a + b的,现在改为先算b + c了,说明b + c有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生1:加起来满整十、整百、整千,等等.
生2:又有可能是几百几十,等等.
师:你们的意思是b + c先算简单是吗? b如果还是25,c还可以是任何数吗?
生1:可以是25,15,75,975,等等.
生2:个位只要是5的都行.
师:b如果还是25,c要有选择性的数,不是任何数都行, 归根结底就是b + c算起来要简单. 运用加法结合律时,结合的两个数字要有选择,把容易算的两个数结合在一块先计算.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的复习研究同上 )
思考:在研究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学生对交换律比较容易理解,不变的是两个加数(因数),变的是两个加数(因数)的位置,最终和(积)不变. 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对“交换”强信息的摄入及看题习惯的干扰,像“37 + 45 = 35 + 47” 会误认为也使用了加法交换律,交换的一个数的个位,而不是整个数字,和虽然没变,但这个式子并没有运用加法交换律. 在研究加法、 乘法结合律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搞清楚为什么要结合? 结合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的标准是什么? 哪些数字可以结合? ……如果单独的将这些运算定律分开复习, 并配以大量的练习跟进, 学生的知识回顾会呈分散状态, 不利于知识间的整合. 如果能以一个开放的习题为切入口, 回顾会出现的种种可能,在回顾中将知识整合并予以很好区分,并配以变换和纠错的练习,这样会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和合理区分.
二、一题多用,知识联通
同一道练习题要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价值,对练习题进行再次开发和利用,做到一题多用,知识联通. 以下是一组口算题的再次开发和利用.
【教学片段二 】
学生课前计算一组口算题:
首次使用:
学生各自计算出结果,校对答案,掌握正确率并纠错.
开发利用一:
师:我们能口算出这些式子的积,你们觉得这些式子会在什么地方发挥作用? (待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后,陆续有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
生1:可用在乘法结合律中.
生2:是的,如果碰到这些数,就可以结合起来,结合后好算.
师:哦! 原来这些数字结合在一块能较快计算出结果.
开发利用二:
师:这里边有很像的两个式子,25 × 4和24 × 5是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吗?
生1:是的
师:真是吗?
生2:是的.
(不做评论 ,等待 )
生3:不是.
师:说说想法?
生3:这两个式子的积不同.
师:运用乘法交换律的两个式子,积是相等的.
生1:哦! 我要改变我刚才的说法,这两个式子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因为这两个因数变了.
师: 式子咱们要像刚才这名同学那样看仔细. 乘法交换律是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25 × 4运用交换律的式子应该是:
生:4 × 25
师:24 × 5 呢?
生:5 × 24
思考:这9道简单的口算题,对于学生正确计算出结果, 问题不大. 关键是如何在计算结果的同时高效使用这些式子,如何挖掘式子中隐含的知识资源是我们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 隐含知识资源一: 这些式子可以理解为乘法结合律中互相结合的那一步,结合的标准是好算,容易快速得出结果;隐含知识资源二:由于学生看题习惯和接近数字对学生的干扰,对数字比较接近的式子,学生容易上当,通过仔细比较中进一步理清了乘法交换律的本质,即变的是什么? 不变的是什么? 每一道题都有它使用的本身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如果教师能以整合知识的眼光去处理一些题,挖掘习题资源,开发利用题目,做到一题多用,切实加强知识间的有效联通.
三、体现灵活突出思维
同一道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会呈现不同的解题思路, 体现知识运用的灵活性.
【教学片段三 】
师:用不同的方法计算:25 × 28
在没学乘法结合律、分配律之前,学生会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计算,学了乘法结合律、分配律之后,学生会呈现不同的计算方法.
1竖式计算
2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3用乘法结合律计算
思考:计算25 × 28的结果,可采用不同的策略. 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笔算的方式,另一类是将其中的一个因数拆分(拆分成两个数相加、相减、相乘)后再乘. 在笔算时应让学生清楚笔算的每一步是怎么来的, 分别用式子表示出来,其实在解释每一步计算过程的时候已经隐含了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拆分一个因数时应让学生理解两点: 一是拆分哪个因数? 可以随便拆分一个因数吗? 二是确定要拆分的那个因数是拆成相加、相减、还是相乘? 可以随意地拆吗? 与另一个不拆的那个因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在没学乘 法分配律 之前,对乘法结合律的具体运用比较熟练,一旦将两种运算定律放在一起使用,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 面对这一现象,不防以一种直白的方式告诉学生:乘法结合律使用时,式子中只出现乘号,不出现其他的运算符号,如果将一个因数拆成是两个数相乘,就要用到乘法结合律的知识;如果将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相加或相减,就要用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
14.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十四
歇马镇小学
李萍
教学思路:通过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的复习,利用迁移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从而认识到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 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大比武)
2.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
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32○ 23 7557 213213()○()34434
4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2.出示 计算:2311 7474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板书:
2131()()7744
331177
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14314○3()7 7 ①27722332○
②3 14143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131213
① 3443 ②535
四、课堂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5114271(1)61212(2)115115
5814(3)915159
六、板书设计 例3:
23117474(271317)(44)371137
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可以
15.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十五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五、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
16.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十六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在课堂练习或作业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错例分析虽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 但对待学生学习上错误, 我们仍缺乏一种“主动应对”的新的理念和策略, 导致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相同的错误屡犯不止, 使学生学习时间和教师的工作时间的大量无效的流失, 这样错误的代价便是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乐趣, 最后的结局必是学生增“负”, 教师加“负”。对于如何有效利用这些错例资源, 夏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引领。
【流程回放】
第二部分:展示错例、修正反思
一、展示错例
师:学习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有什么用?
我们运用的情况怎样呢?昨天, 老师在
我们班做了一次前测。想看看前测的情况吗?
【课件出示统计图。】看到这张统计图, 针对接下来的复习, 你想说什么?
生: (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道错例, 分析分析这其中错的原因。
(课件出示错例卡)
二、反思错例
(一) 分析别人的错例
分析之前, 请先看清分析要求。
四人小组分工合作, 4道错例, 每人选一道你有把握的分析。打开黄色信封。 (学生自主分析)
分析错例: (课件出示学生答题照片)
1.学生独立分析, 完成错例卡。
2.独立分析完后四人小组交流你是怎样分析的。
3.集体交流, 学生投影下交流。
谁能根据刚才的几个要点来交流你对这个错例的分析?
(学生分析错因, 提出温馨提醒。教师提炼要点板书。)
(二) 分析自己的错例
1.通过找错处、想错因、提建议, 我们分析了别人的错例。在这份练习中, 我们自己到底做地怎么样呢?卷子就在你们的白色信封里。
(全对的同学信封里面是数学礼物卡)
(学生订正、反思)
2.集体分享交流
通过订正, 谁愿意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订正的是哪道题, 你原来错在哪里, 现在有何收获。
(1) 学生订正反馈。
……
三、听课感想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习错误源于学习活动本身, 直接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情况。众所周知, 数学练习中学生出现错误是美丽的, 是他们最朴实的思想最真实的暴露。通过错例的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错例了解到学生错误的原因, 进而反思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从而调整教学, 这样做可使学生学的轻松, 教师教的舒心。
上述课例中, 夏明燕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次错例研究的经典课堂。
首先, 通过6道式子的前测, 检测孩子们对简算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用统计图表的形式展示了班级的答题情况, 既反馈了学生的真实的学习状况, 又向学生传达了数学知识 (统计) 的应用价值, 真可谓一举多得。然而, 此举的最大价值是“错例”的收集完全是学生手中真实学习情况的反馈, 符合统计学的规律, 真实的数学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比教师人为编写的错例来得更加真实, 更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身心发展。这样的真实的“错误”才是我们的课堂真正需要的, 同时统计图表的呈现, 也易于教师抓住重心——班级学生的集中“错误”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毕竟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接着, 夏老师因势利导, 通过上述收到让学生明白自己在简算中还存在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进行了错例反思方法的引导, 随后引导学生剖析集中的“错例”, 分析学习伙伴的“错例”, 寻找自己的“错误”, 让学生在错例中寻找错误的成因, 在错误中得到新的收获和成长, 此举意义重大。我们知道,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有能力也有必要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便于进行反思, 提高学习效率, 增强学习动机。反思是整个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反思, 如方法对、效率高, 则学习劲头更足;而当学习活动出现偏差且达到一定的程度, 通过反思则能予以纠正, 甚至暂时中止学习, 避免做无用功。为此, 教师要积极创造和寻找可供学生反思的机会, 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正如夏老师所陈述的:以错促思, 在反思性学习中展开复习。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错例的剖析、评价, 明确产生错误的原因, 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自己思维、习惯的不足之处的关注, 提高学习的质量。以学生的错例为学习载体, 是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关注, 以学定教。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期末总复习数学教案06-20
《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学反思10-10
加法的运算定律练习07-02
四年级数学运算定律练10-06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反思06-28
连除的简便运算教案09-01
加减法简便运算练习题11-04
混合运算练习的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08-17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及反思08-11